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关系探析

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关系探析
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关系探析

作为实践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的实践互动,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对基本关系。自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创立至今,学界围绕思想政治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关系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形成了不同的理论观点,至今尚有学术争鸣,本文拟就这一问题做一些探讨,以促进对这一问题的深化研究。

一、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关系的既有观点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学位办[2005]64号文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对象、学科领域、学科属性进行了明确规定,指出思想政治教育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方法,专门研究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培养人们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学科。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两个方面: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实际上,这两个规律分别是立足于教育对象和教育者的角度讲的,思想形成和发展规律主要是从教育对象的角度讲的,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主要是从教育者的角度讲的,这两个规律辩证地统一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之中。由此看来,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教育对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素,二者的关系直接影响着具体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实践开展及其成效。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关系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学必须解决的基本问题之一,也是一个存有争议的前沿话题。就二者的关系而言,当前学术界主要有三种不同观点。第一种观点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概念出发,认为教育者是主体,教育对象是客体。[1](P88)这种主客体说主张教育者是主体,同时尊重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在学术界得到普遍认同。但是,这种观点在理论上的主客

体二分,对于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来说,只是体现了其中的一个过程或方面。第二种观点认为,应当以教育对象思想品德的提高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提出“教育对象是教育过程的主体,教育者发挥主导作用”的主导主体论。[2]这种观点承认教育对象的主体地位,但这种地位是由教育者规定的。第三种观点认为,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之间互为主客体(双主体说),即从施教过程方面来说,教育者是主体,教育对象是客体;而从受教过程方面来看,两者的地位又是相反的。双方的影响作用是双向的,分别构成互为主客体的两个认识活动循环圈。[3]这种观点强调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两极各自的主体性,把活动过程中两个统一的过程割裂开来分析,相对于整个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而言,其实质仍是主客体说。

由此看来,上述三种观点都有其局限性。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两者都是人,而人特有区别于物的主观能动性。要使思想政治教育顺利完成,必须把教育对象和教育者看做是平等的主体。因此,有学者从主体性模式出发,以民主平等的主体际关系和双向互动为基础,提出了新型的“主体(教育者)——客体(教育资料)——主体(教育对象)”模式,即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说。它包含两种关系的统一:一是教育者与教育对象都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二者构成了“主体——主体”的关系;但二者都是因为对方而存在的,有一定程度的客体性,因此又是主体和客体的有机统一体,有主体——客体关系。二是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二者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复数的主体。教育资料作为共同的客体,与其构成“主体——客体”的关系;但教育资料背后又有其创造者和设计者,因此又包含了主体——主体关系。[4](P357)可以说,主体间性理论为

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关系探析

□廖礼彬

摘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之间的关系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一个历来存在争议的话题。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这种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学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二者双向互动,辩证统一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之中。正确认识这种关系对于我们当前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学科建设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教育对象

作者简介:廖礼彬,四川外语学院后勤集团党总支副书记。(重庆400031)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968(2012)01-0019-04

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和方法指导。因此,深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关系,有助于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不断发展。

二、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关系分析

学术界普遍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者是指依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品德施加教育影响的个体或群体,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发动者、组织者和实施者。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就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所指向的对象,思想政治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的对象,即受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二者辩证统一,构成一个基本问题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其具体关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矛盾区分。思想政治教育要解决的基本矛盾,是教育对象思想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解决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者向教育对象灌输、传播适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思想、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来实现的。在解决这一矛盾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中,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在诸多方面彼此区分。

首先,二者在地位、角色上是相互区分的。就二者的矛盾来说,教育者处于主动地位,居于矛盾的主要方面,起着决定性作用,调控着整个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进行。教育对象则居于矛盾的次要方面,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成败。就思想政治教育的阶级性而言,思想政治教育者是特定社会或特定阶级的代言人,而教育对象则是思想、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等的“被控制者”。

其次,二者在素质上是相互区分的。一般而言,思想政治教育者都要经受一定社会或阶级的严格挑选、培训、锻炼和考核的环节和过程。因此,教育者必须认同和接受社会要求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进而形成教育者自身的、符合和代表特定社会和阶级的思想政治素质,这相比教育对象而言在素质水平上是有很大优势的。同时,教育对象在未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之前,甚至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和教育之后,其思想政治素质状况与特定社会或阶级所要求的思想政治素质之间仍存在着或大或小的差异,甚至是根本对立的。

最后,二者在活动方式上是相互区分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或阶级所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这一目的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完成培养统治阶级所需要的人才的任务。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任务则受制于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任务,是被培养者,二者是教与学的关系。

2.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对教育对象的主体指导性。教育者制约着教育对象思想品德的发展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根据一定阶级的思想、政治、理论观点对教育对象进行思想、政治、理论的传播、品德的塑造。从本质上讲,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作为代表执政阶级意志专门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来讲,他自身具有阶级属性,因而会用一定的社会要求教育、影响教育对象。教育者始终代表着社会的要求并直接决定对教育对象施加影响的方向,主导着教育对象思想品德发展的方向。

教育者影响着教育对象的思想发展速度。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传递信息,起主导作用。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要任务是要使教育对象顺利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从思想“现有”水平向“应有”水平的提高和转变。因此,教育者自身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关系到教育对象思想发展的速度。俗话说,“名师出高徒”,“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在一般情况下,教育者层次高、素质好,教育对象的思想转变就大,其发展速度就快。

教育者是教育对象自我教育积极性的激发者。自我教育是调动教育对象积极性的重要方法,教育对象自我教育积极性的发挥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能否顺利进行并达到预定目标的关键。但是,这种积极性不是自发产生的,它在很大程度上需要教育者的激发,否则,教育对象就不易产生自我教育的需要。可以说,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只要教育者主导作用完全正确地得到发挥,就能根据教育对象身心发展规律创造条件,使教育对象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3.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对象对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能动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和特征,具体表现在一个人具体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行动的选择性、对事物发展的预见性等方面。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对象不是消极地接受灌输和传播,而是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育者的活动,实现教育对象对教育内容的过滤选择和能动接受。

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能够能动地反映教育者所传授的社会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对象通过积极的社会实践,能够对自身的思想政治品德状况和思想政治教育者及其所施加的教育影响进行自我认识,然后自我反省,从而了解自身的思想政治品德状况与社会发展所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之间的差距,激发参与和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并在不同程度上自觉调节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同教育者灌输的思想、观点、理论达到统一。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对象作为认识主体具有能动的选择性。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可以根据自己原有知识储备,以自己已有的文化结构、心理结构、道德价值体系等作为参照物,根据个人兴趣等积极主动地、有选择地接

受和处理外界信息,尤其对教育者传递的思想信息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有选择地加以接受。当教育对象对教育者的教育内容有了认同感,能适应良好的教育环境并从中受到感染和熏陶之后,就会心悦诚服地接纳教育者,通过对信息的同化和顺应,建立新的知识结构、意志结构和道德价值体系,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化”。

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在教育过程中能主动积极地配合教育者实施教育计划,完成教育任务。教育对象在教育过程中不断进行自我教育,不断再造和完善自我,并以教育者为认识对象,以自己的长处和活动去影响教育者,向教育者反映自己的意见、看法和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甚至改变教育者的行为和态度。这样,教育者也可以受到一定的启发,努力认识和把握自身状况,促使自身不断提高理论水平,从而确立合乎教育对象实际的新的教育目标任务,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实现与教育对象之间的互动发展。当教育活动能够满足教育对象的个体需求时,教育对象就能自主自觉地行动,从而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教育目的也就能更好地得到实现。

4.教育者和教育对象辩证统一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之中。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之间具有矛盾的同一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依据一定阶级、集团的思想政治等社会意识对教育对象施教开始的。如果没有教育者,那么施教就无从谈起;没有教育者的施教,就没有教育对象的接受,也就无法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了。同样,如果没有教育对象的接受,教育者的施教就失去了对象和目标,也谈不上思想政治教育。因此,二者互相依存,共处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之中。

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二者互相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育对象是具有能动性的人,因此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反作用于教育者。教育对象在面对自身所不接受的思想、理论或观点时,会劝说教育者改变思想,主张自己的观点,这样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就互换位置了。另一方面,教育者本身必须首先是教育对象,通过教育具备教育主体基本素质和技能后,才可以充当教育者。此外,教育者在某一特定场合是教育者,在另一场合则可能会成为教育对象。如高校辅导员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是教育者,但接受上级部门的培训时又成为教育对象。

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二者统一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之中。从发展的过程看,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主要包括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教育者把社会要求的政治观点、思想体系、道德规范灌输给教育对象,教育对象在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有选择地接受这些教育的影响,并转化为个体的意识和动机,即“内化”;第二阶段,教育者促使教育对象把个体意识和动机转化为良好行动和行动习惯,即“外化”,因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将社会所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内化为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信念之后,外化为其具体行为。第三阶段,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相互联系,对个体行为所产生的社会效应进行评价,以便通过反馈进一步调节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实施两个转化行为,并逐步形成教育对象的良好品德,即反馈调节阶段,其实质是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重新开始。简单说,思想政治教育者要灌输、传播的思想、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同教育对象的实际思想、政治观点和理论水平等之间的矛盾,贯穿于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之中。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就是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借助一定的教育手段、方式进行互助,通过教育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在思想、政治观点、道德规范上逐渐达到社会要求的过程。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阶段,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共同参与,二者统一于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施教决定影响教育对象,而教育对象的思想又反作用于教育者,二者之间的这种相互作用、本质联系和矛盾运动形成了二者之间辩证运动的规律。这推动着思想政治教育的矛盾运动,使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发展。

三、分析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关系的启示

分析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辩证关系,对于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发展有着重要启示。

1.坚持以人为本是破解思想政治教育难题的关键。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科学性、政治性与价值性的统一,不但要以理服人,还要能够提供人们解决问题的正确的途径和方法,使人们觉得“有用”,有价值。而以人为本则就是我们新时期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的原则,要把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始终。因此,教育者要充分发挥主体性,要全面、客观地认识与对待教育对象,认识教育对象的个体差异性,文化素养、思想道德水平的层次性等,考虑教育对象的具体情况和现实需要,尊重、保护和发展教育对象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积极主动地研究当代人的思想发展的新变化,适时提炼出反映当代人发展的最新要求的教育内容,创造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主动适应、选择和改造教育环境。教育对象也要积极主动,用实际行为影响教育者的教育活动,二者双向互动,促使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

2.实现平等对话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有效途径。思想政治教育是发生在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之间的活动。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作为交往、互动的双方,都是不可或缺的。教育者和教育对象是平等的教育活动参与者,二者之间理所当然应该是平等的关系,不存在支配和中心地

位。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二者中的一方是相对于另一方而言的。没有教育对象,教育者就没必要存在;没有教育者,教育对象也不能健康发展。二者是互相依存的,都不把对方看作是被动的接受对象,而应视为讨论共同话题的双方,作为平等身份交谈。教育者和教育对象要力求相互理解,认识到二者共同从事着思想政治教育的重新建构并互相积极影响。在平等对话中,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二者可以相互激励和促进,共同致力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

3.大力提升教育者的素质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根本条件。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专业性很强的实践活动,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大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整体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和教育对象的素质。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言行对教育对象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必须给以“教化”引导。这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具有较高的道德素质,并将这种“内化”的道德素质“外化”为外在行动,通过用高尚的学识魅力和人格魅力熏陶感染教育对象,从而带动教育对象,使之“内化”为教育对象的道德,进而“外化”为具体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者还要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学等基本知识并灵活运用,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和谐发展为目的,促进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要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既教育人引导人,又关心人帮助人,切实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4.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和谐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所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指思想政治教育对个体成长及社会发展的作用,是其满足个体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功能。一方面,从个人角度而言,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是促进以人的主体性发展为核心内容的,包括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及人自身等各种外在社会化关系的全面协调发展。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除了依赖于人们认识和实践的不断深化发展外,还得依赖于人们对自己的本质需要和能力的自我认识、改造、丰富和发展。这实质上就是人的主体性的挖掘和发挥。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德行的完善,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从社会角度而言,其社会价值是思想政治教育能为社会培养其发展所需的思想政治品德高尚的人,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

育出版社,2001.

[2]刘振忠.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学[M].济南:黄河出版社,2000.

[3]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

[4]张耀灿,等.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朱雁

实现个人与社会的良性互动。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把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界定为:思想政治教育是调节个人与社会的思想政治关系、促进个人思想品德与社会意识形态同质发展、以实现个人与社会良性互动的价值引导活动。

参考文献:

[1]黑格尔.小逻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2]李秀林,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M].北

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高清海.欧洲哲学史纲新编[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0.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列宁全集,第5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7]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8]高清海.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

社,1985.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2]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责任编辑张永平

(上接第7页)

当前农村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

当前农村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 农村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状况如何,不仅直接关系到农村的物质和精神建设,而且关系着整个社会转型的成败。当前我国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能力还很薄弱,新问题、新情况也不断产生。如何突破这一瓶颈,正确分析当前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探索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新方法是社会转型时期农村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标签:农村;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对策 自改革开放以来,伴随在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迅速发展同时,我国农村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绩,这主要体现在:首先,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不断地优化,农村的社会风气有了很大的转变,农村的精神建设正融入物质建设当中,农村的思想政治工作也正融入到时代背景中;其次,关于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机制和工作方法不断成熟,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体系框架不断完善;再次,作为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受教育者的农民自身的素质也在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行为有了很大的提升,在实践中他们意识到思想政治建设与农村经济发展和自身发展的重要相关性。这些都为社会转型的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化和进一步普及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进入全面转型时期,人们思想观念不断的发生变化,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环境、任务、内容和对象也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农村思想政治工作也出现了不少新情况、新问题,影响或改变了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原有的格局。 1 当前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1.1 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主体结构分化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经营方式和经营范围的改变,农村经济结构也跟着改变,这就造成了在农村农民的结构也在变化。社会转型时期的农民依据自身的经济实力已经划分成不同的阶层,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同时,农村生产经营方式的改革,农民的社会活动空间更为广阔,人员流动越来越快。许多青壮年农民长年在外打工,使教育对象主体的很大一部分长期脱离组织管理,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盲区”。这些都造成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主题的差异性变大,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和观念参差不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难以统一开展。 1.2 农村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不健全 当前农村的思想政治教育缺乏一套完整的工作机制,工作零散,从事基层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专职人员配备不足,多为基层干部兼职,这些同志虽有工作经验,但大多文化程度低,理论素养差,很难胜任复杂多样的新情况新问题。加之在思想政治工作上又舍不得投入,造成思想政治工作阵地建设落后,教育设备陈旧。人力的短缺和物力的匮乏,导致农村思想政治工作陷入窘迫的境地。

第七章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任务

第七章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任务 第一节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指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教育对象的思想和行为以及社会活动的有关方面所要达到的一种未来状态。 一、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意义 (1)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为思想政治活动指明方向。 (2)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提供动力。 (3)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为检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效果提供依据。 二、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主要依据 (1)社会发展的需要 (2)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 (3)受教育者精神世界发展的需求以及思想实际。 三、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体系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一个体系,它是由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和具体目标所组成的。 (1)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是要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提高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而努 力奋斗。 (2)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目标是多元的,是一个近期的目标,,也是在与党在不同领域、不同部门的具体目标相适应的。 第二节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 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承担的责任。 一、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根本任务 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是: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教育广大人民群众,培育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为什么要培育“四有”新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呢? (1)培育“四有”新人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2)培育“四有”新人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 (3)培育“四有”新人是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需要 (4)培育“四有”新人是我国社会主义现在化建设的需要 二、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主要任务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要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积极性,是广大人民群众以极大的热情去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化解矛盾、协调关系、理顺情绪。 (2)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 (3)明确利益,增强责任感。 三、完成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基本要求 (1)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教育广大干部和群众 (2)转变思想观念,树立现代化意识 <1>首先要树立创新意识。这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迎接知识经济 代的需要。 <2>要增强法律纪律意识。这是现在社会中公民应该具备的最基本也是最重 要的意识。

对加强农村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思考_刘日帮

对加强农村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思考 刘日帮(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江苏苏州215123) 钮秀渠(江苏省宝应县安宜高级中学江苏宝应225800) 摘要:农村中学由于教育环境的特殊性,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诸多的困境,需要在新的形势下,突出思想政治教育地位,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Abstract:Secondary schools in rural areas due to the specificity of the educational environment,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facing many difficulties and needs in the new situation,to highlight the statu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innov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and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关键词:农村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现状有效性 Key words:Rural secondary school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the status quo;effectiveness 作者简介:刘日帮(1977-),男,江苏省宝应县人,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08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2]钮秀渠(1974-)江苏省宝应县安宜高级中学教师。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069(2009)-05-0163-02 中学时期是个体身心快速发展的时期,是个体可塑性较强的时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提升国民政治思想素质的重要实践活动,必须把握个体这一成长关键期,增强其有效性,为个体社会化作出应有的贡献。农村中学由于所处教育环境的特殊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面临许多困境,本文希望从分析农村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入手,探索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一些方法途径。 一、农村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分析: (一)思想政治教育地位缺失 当前,一些部门和学校缺乏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视,形 成“有名无实”的格局。尽管相关部门和学校有思想政治教育计划,但由于急功近利,重学业成绩轻思想素质思想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存在“计划计划,墙上挂挂”的现实状况。即使在实践中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很多也流于形式,许多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评比,并非有对受教育者进行系统教育的长期规划,其实质是“对上”而非“对下”。农村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地位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是素质教育并未真正得到有效推行,应试教育仍发挥决定作用,导致相关部门和学校由于升学压力而忽视了对思想政治教育地位的凸显。这与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生源流动增强形成的对农村中学的现实压力不无关系,由于许多优质生源流向城市,造成农村中学自身的危机感,转而更重应试、轻素质。 (二)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 在农村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过多地依赖传统的校会、班会形式和思想品德课的教学,重视理论灌输、知识传授而轻视实践活动。这样一来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陈旧方法单调,不能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漠视学生的身心素质状况,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由于学校对升学率的过度追求,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学校难以有效开展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即使国家课程规定的社会实践活动课程也有被语文、数学、外语等所谓的主课课程挤占的现象,这样通过实践活动发展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很难有效实现。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无疑造成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厌倦,不能形成学生自我教育的动力,难以有效促进学生道德情感的形成,道德信念的培养,使得农村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变成了观念形式的说教,教育效果不佳。 (三)部分教育者的负面效应 人总是处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并且一定的社会环境对人的 思想行为也会产生一定影响。由于农村经济发展的相对滞后,同时受市场经济大潮的影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想也对农村部分教育者产生了严重冲击。思想政治教育在实际过程中,只会成为学生眼中的形式主义,不能产生实际的教育效果,甚至会促使学生“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虚假人格的形成。 (四)家庭、社会环境的复杂化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由于当前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大量涌入,农村产生了许多留守儿童,这些留守儿童正处于身心成长的关键时期,但由于缺乏父母的有效监护教育,也造成了许多农村中学生在思想、道德、情感、品行、心理等诸多方面出现偏差,直接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而现实生活中的许多隔代教育“往往重视孩子的吃、穿及安全问题,对留守儿童的心理、情感和品行关注很少,很难谈得上有意识的思想政治教育”。[1]同时,由于我国社会结构和文化传统的急剧变化,网络信息时代的来临,“使中学生面临着大量与我国传统文化相矛盾的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2]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引发了学生思想的混乱,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缺失。由此可见,农村中学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越来越复杂,学生思想也呈现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点,这些都直接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生成。 二、加强农村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一)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地位。 在实际工作中,应该重视农村中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工 作。学校应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提升对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经常性的工作来抓。在教育过程中要克服重学业成绩轻思想素质的倾向,并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在学校工作中的制度化、规范化,努力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学校、班级、学科教学工作的有机融合,处理好加强与改进,继承与创新的关系,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二)凸显学生主体性,关注学生需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学校教育工作中,应关注学生的现实需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针对学生思想行为的差异性,因材施教。关注弱势群体,给予他们更多的人文关怀和心理抚慰,多帮助“经济困难”、“学习困难”、“心理困惑”的学生,解决他们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同时,教育者应努力建立和谐师生关系,打破传统的“一言堂”的模式束缚,在平等民主、相互信任的基础上,以渊博的知识、高尚的人格、开拓创新的精神感染影响受教育者, 教育研究文化

浅谈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论文

广播电视大学“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 毕业论文论文(作业)题目浅谈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Word文档

摘要 本文对农村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了详细的了解,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直接关系到新农村的建设,关系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成败。当前我国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没有受到高度重视,制度安排没有落实到实处,新问题、新情况层出不穷。在这种形势下,如何正确分析当前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何正确解决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因此探索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是建设新农村工作的重大政治任务。 【关键词】:新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解决方法

目录 一、我国现阶段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2) (一) 农村思想政治教育不重视。 (2) (二)一部分群体的思想和观念参差不齐。 (2) (三)工作方法跟不上形势要求。 (2) (四)农村思想政治教育体制不完善。 (3) 二、当前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3) (一)新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变化。 (3) (二)“政策之治”的改革开放路径,违背了市场原则。 (3) (三)西方思潮和价值观的影响。............................ (3) (四)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和理论方法的滞后。 (3) 三、对于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法。 (4) (一)发展是根本,努力发展农村经济。 (4) (二)政府加大对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资金和人才投入。 (4) (三)完善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机制。 (4) (四)创新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方法。 (5)

思想政治教育题

简答题 1、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为什么说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活动?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首要内容,也是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 2、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它有什么规律? 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一门指导人们形成正确思想行为的科学,它以人的思想行为形成变化的规律,以及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向实践活动,它以人为作用对象,其目的在于帮助人们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思想品德,主要帮助人们解决“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这项活动由来已久. 思想政治教育学则是一门科学,它以思想政治教育这项实践活动为客体,其目的在于科学的认识和分析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各种现象,揭示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主要解决思想政治教育“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 4、思想政治教育学有哪些基本范畴? 5、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如何?这一关系对思想政治教育有什么启示? 6、思想与行为的关系如何?这一关系对思想政治教育有什么启示? 7、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的关系如何?这一关系对思想政治教育有什么启示? 8、内化与外化的关系如何?这一关系对思想政治教育有什么启示? 9、教育与管理的关系如何?这一关系对思想政治教育有什么启示? 1、试论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 答: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范畴就是对本门科学所研究的特殊对象的普遍本质联系的反映和概括。有以下基本范畴。 1、个人与社会:个人与社会是揭示人的本质和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重要范畴。个人是历史的具有社会性的个体;社会则是以共同给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和运动发展的人类生活共同体。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社会关系中,每个人都不能离开社会而生存。社会也总是人的社会,由无数个个体所组成,离开了人,社会也就不复存在。个人与社会的有着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关系,在研究人的思想和行为时,不仅要看到个人与个人行为,而且要看到个人及个人行为的背景,即一定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在对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不仅要注意到教育的影响作用,还要注意到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所造成的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要形成和谐而有秩序的社会生活以及良好的社会关系,就必须重视个人的社会化,努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可见,个人与社会这一对范畴规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 2、思想与行为:思想和行为就是揭示人的思想活动和行为表现相互关系的范畴。思想指制约人的行为的各种精神因素的总和,既包括部分理性认识,又包括感性认识、情感和意志等成分。行为则是在思想支配下所产生的言论,活动等外在表现。两者有着紧密的联系。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支配和改变行为。行为表现思想,又通过效果检验思想。两者之间在很多时候是一致或基本一致的,因而

如何抓好农村群众思想政治教育

如何抓好农村群众思想政治教育 当前,脱贫攻坚工程是各级党委、政府的主要任务,大部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同时,纷纷感谢党的好政策,但也存在个别贫困群众思想不解放,存在等、靠、要思想,甚至受了党的恩惠却不感党恩,思想素质有待提升,,引导群众听党话、跟党走、感党恩,笔者认为,可采取以下四方面的措施。 一是宣传方针政策,提升思想素质。充分利用无线广播平台每周播放两次党在农村的路线方针政策,开展“党的声音进万家”活动。由司法、综治、公安、法庭共同组建法治宣传队,每月深入村组开展寓教于戏、寓教于趣、寓教于乐的法治宣传活动,全面推进法治建设“八个一”工程,引导全民形成知法、懂法、守法、用法思维。 二是开设道德讲堂,树立道德标杆。开展“浸润式”教育,每月开展一次道德讲堂、农民夜校、文艺演出进村组活动,通过“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讲自己事、身边事教身边人”的形式,弘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好中国故事,传递好中国声音”,宣传“中国梦”和“身边的感动”,促进全镇道德文化建设。 三是干群定期见面,解决民生问题。每月开展一次,干群见面会上,镇、村干部宣传党的政策,信息员反映收集到

的社情民意,镇、村干部针对问题,共同商量解决措施,对能当场解决的,要当场答复解决;对不能当场解决的,要做好解释,以便信息员向群众作解释,同时报镇党委研究解决。开展“村企共建”活动,可合作开发项目,参与公益事业建设,共同促进农民就业,合力培育村企文化。可开展技术培训、走访慰问、文体活动等。 四是开展评比活动,彰显村规民约。村支两委组织召开村民大会制定完善村规民约,并通过各种形式进行宣传。成立村规民约监督小组,对违反村规民约的村民,采取公开教育、集中培训等方式转变思想。同时搞好“守法公民”、“五好文明户”、“好婆婆、好儿媳”等评选活动,选树典型,促进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之新特点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之新特点 [摘要]做好新世纪新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必须从新的实际出发,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鲜明的政治性、意识形态性,具有很强的渗透性,具有显著的民主性和主体性等特点。只有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特点,才能把人教育好,极大地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主体性政治性 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必须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贯彻科学发展观,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之路。在这个过程中,关键是要把人教育好,极大地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因此,要不断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我们党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为了做好新世纪新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必须从新的实际出发,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特点。 一、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鲜明的政治性、意识形态性 在阶级社会里,思想政治教育一直都有强烈的阶级性、党性、政治性和意识形态性。而在当今对外开放日益扩大,经济全球化趋势愈益明显的情况下,有的同志却有意无意地淡忘了这一本质特点。有的大学生在学习政治理论课时,不懂得“为什么现在还要讲意识形态”。个别研究生误以为“公民教育”可以“与一切意识形态脱钩,排除任何人生理想”。甚至有的理论工作者也认为,“21世纪高校道德教育关键在于引导大学生树立全人类共同文化价值观”。出现这些认识误区,究其原因,一是以为有日益增多的全球性问题需要关注,要教育大家具有世界眼光,似乎思想政治教育就没有阶级性、意识形态性了;二是以为对外交往中不再以意识形态划线,而是超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求同存异,共谋和平与发展,似乎一切领域都能超越意识形态了;三是在西方思潮影响下,误以为经济全球化必然导致政治全球化、文化全球化和同质化,因此,也跟着宣扬一些抽象的普遍性的论调。其实,思想战线包括思想理论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等,都属于意识形态领域。而在意识形态领域,无产阶级不去占领阵地,资产阶级必然要去占领;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的削弱,就意味着资产阶级思想影响的加强。在这个问题上是没有中间道路可走、不存在空白点的。 1.提倡全球道德并不排斥和否定道德的阶级性。固然全球问题日益增多,需要各国加强合作,共同关注,也应提倡普世伦理和全球道德,但这并不排斥道德的阶级性一面。在阶级社会里,道德归根到底是从经济利益、阶级利益引申出来的;道德和道德教育的阶级性是显而易见的。道德除具有阶级性外,当然也具有全人类性的一面,这主要是千百年来形成的公共生活准则、社会公德。恩格斯早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浅析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浅析 高校为组织开展思想政治培训教育的核心阵地,单纯应用以往正面、不断灌输传授的显性模式无法全面符合学生全面发展的综合需要。为此,如何探索隐性、深层渗透教育模式成为当前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途径。本文基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研究了实践方式特征,并探讨了科学的实践路径与教育策略。对提升教学水平,优化高校思政工作效果,培养高素质人才,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标签: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内涵 隐性教育理念起源于美国,伴随研究的逐步丰富与深入,进一步明确了隐性课程的内涵价值、实践态度、操作规范、目标动机不仅包含在学校从事的各类非正式传播文化内,还涵盖到家庭以及社会大环境之中。因此,形成了隐性教育原理,其代表应用各类学生容易接受、喜闻乐见的方式,寓教于乐,丰富教育内容,借助游戏、实践、文化活动等手段,优化教学效果,令人们循序渐进的产生学习热情,愿意接受教育。不但将视野由学校内部扩充至外部环境,同时由教学扩展至德育教育,以及整体教育学领域。二十世纪后期,较多发达国家渗透隐性教育至思想政治学科领域之中,尤其是进行高校教育进程中,逐步赢得了大众广泛认可与全面重视。隐性思政教育为社会阶级与政治组织,基于根本任务目标,挖掘教育环境包含的隐性教育内容,对教育对象实施潜移默化的引导、塑造,令其思想、行为、道德以及心理状态在无感知状况下逐步积累、渐渐稳定,并呈现出持久、悠远的良好教育效果。同显性思政教育对比,隐性教育较易令教学对象在思想意识、情感体验上产生共鸣,并逐步的认可以及接受。而显性思政教育则应用公开方式、场合,通过有目的、有策划、系统性的思想政治培养教育,达到既定目标。上述两类方式互相渗透、集成融合,成为整体网络,并利用直接以及间接方式、局部与系统方式,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实现多重方式的融合,全面覆盖教育对象,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综合水平。 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核心特点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首要特征在于教学目的潜隐性。实践教育阶段中,教师毫无声息的隐含教学意图至学习活动中,令教育对象耳濡目染、无意识的自动参与学习活动、融入创建教育环境体系内,通过含而不露的模式,令教育对象循序渐进的受到影响。 隐性教育方式还呈现出愉悦性的显著特征。显性教育多应用正面、大量渗透灌输教育模式,体现了明确的目的性以及教学方式的直接性,这样将对教育对象的情感认识、主观需要与内心感受不良忽视,还会令其产生逆反心理,并最终厌学、抵触学习。而隐性思政教育则不同于显性教育的注入教学模式,不体现强迫性,而是令教育对象在愉悦的学习氛围中积极主动的进行情景交流,进而产生质的飞跃。

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论文: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研究

思想政治论文: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研究【摘要】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许多农民脱离了农业生产劳动,进入城市工作,农民参与到了社会的各个阶层,有的还占据了重要领导岗位,所以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势在必行,也是我党面临的一个迫切问题。本文通过对农民思想政治现状的调查研究,提出了提高农民思想政治道德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思想政治农民素质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实现党的奋斗目标、完成党的政治任务的中心环节,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一个重要方面。自阶级形成和国家产生以来,这项实践活动就是一种客观存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基础和理论指导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一开始就非常重视对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过去的革命战争年代以及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思想政治教育都发挥过巨大作用,在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新时期,要重视对广大农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正确认识和分析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对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起点和基础。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是以农民为主体的广大农村居民,只有提高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对他们采取切实有效的教育措施,才能

够更好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当前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调查 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状况决定着农民的社会经济行为,是农民素质的重要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出现了很大的改变,他们以胡锦涛主席“八荣八耻”的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了科学的态度,破除了封建愚昧思想,衷心拥护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各项方针政策,高学历、高层次人员倍出,民主意识逐渐增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态势逐渐凸显。尽管取得了这些可喜的变化,但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 1、迷信思想尚未减弱 农村的科普宣传工作相对滞后,使得封建迷信思想在农村地区没有得到彻底根除,愚昧落后的封建习俗在很多地区依然严重。逢年过节要上香磕头,拜佛、建寺庙、塑神像、修坟墓、看风水的现象极为普遍。农民把好收成都寄托到求神诵经上,生病首先想到的是去找所谓的“半仙”。此外,农村聚众赌博的现象也屡见不鲜。这不仅影响了农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治安,而且还破坏了原本淳朴的民风。封建迷信思想不仅阻碍了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而且还影响了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考研题库(考研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和任务题库

第四章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和任务 一、概念题 “四有”新人(浙江理工大学2012年研) 答:“四有”新人是指“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四有”是国家对公民的基本要求,也是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基本内容。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国家的人民都有自己的素质。这种素质的好坏,决定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成就和进步。因此,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就要培养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才,推进现代化建设。“四有”是一个整体,缺一不可,其中的理想和纪律特别重要。 二、简答题 1.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及其确立依据。(河南师范大学2014年研) 相关试题: (1)如何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及其确立的主要依据。(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9年研) (2)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应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辨析题,四川师范大学2016年研) 答:(1)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 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激励人们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包含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 ①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思想政治教育是满足人们精神需要的一种方式,是提升人的精神品质的社会实践活动,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是这一活动的内在目的。进行思想政治

教育就是要使人们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如崇高的理想、优良的品德、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坚强的毅力、严格的纪律等。而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不仅是人们其他方面发展的保证,而且也是人们发挥现代化建设积极性的内在基础。 ②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既是共产主义的理想目标,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而发展生产力的落脚点就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因此,关注人的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的。 (2)确立思想政治教育根本目的的主要依据 ①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要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服务,其目的就必须反映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由于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要依据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来确定,在我国就具体表现为要依据党的奋斗目标来确定,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应同党的奋斗目标保持一致。党的最终目标,是要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依据和围绕这个最终目标确定的,也就是要用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动员和激励人们为实现共产主义努力奋斗。在奋斗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使自身得到全面发展,成为共产主义新人。 ②教育对象精神世界发展的需求及思想实际 a.教育对象的精神需求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教育对象在成长的过程中,会有丰富的精神需求,如学习的需要、较高的道德修养的需要、政治进步的需要、和谐的人际关系的需要、尊重与荣誉的需要、自我成就的需要、才能发挥的需要等。要做好人的工作,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确定,就得考虑教育对象多层次多角度的精神需求。

加强农民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农民收入稳步增长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9c4661745.html, 加强农民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农民收入稳步增长 作者:李霞张丽 来源:《科教创新》2013年第01期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13)01-0224-01 十二五规划纲要在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一章中指出:“加大引导和扶持力度,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和创收能力,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由此可见,“三农问题”已经成为全党工作的重点,农民的增收问题,也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农村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及时解决农民的思想问题,有利于促进农村健康和谐的发展,同时也是促进农民收入稳步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一、当前农民的思想概况 当前农民的主流思想呈现出健康向上的态势,大多数的农民都能积极地了解和拥护党的各项路线、方针和政策。但是农民的综合素质偏低,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只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化素质普遍较低。通过对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仲宫镇和济阳县太平镇共计100名农村劳动力的走访调查发现,在这100个劳动力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有83人,其中文盲12人,小学文化程度的有35人。文化素质偏低,严重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长,制约了农村的发展,不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二)道德水准不高,集体主义观念缺失。受到小农思想和封建残留思想的影响,多数农民的道德水准不高,如看病不找医生反而求神拜佛,村里修路建桥不积极,反而对捐款修庙非常踊跃。集体感薄弱,只关注自家事务,对于集体的事业则表现出冷漠的态度。 (三)目光短浅,不思进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普遍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但由此也暴露出一个新的问题,即许多农民满足于现状,小富即安,不求上进。 二、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的思想因素 (一)内在因素:1.当代农民普遍文化素质不高,思想观念落后,对于新技术、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差,使得科技农业的发展受到阻碍。2.封建迷信在一些农村地区盛行,突出表现在红白喜事活动上,烧香拜佛,修庙建寺,浪费了大量的物力和人力,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

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初步认识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课程作业 (二) 题目: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初步认识 类别: 2012 级硕士(硕士/博士)姓名:顾鑫 2012 年 3 月 13 日

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初步认识 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 思想政治教育按照其教育方式可分为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1.显性思想政治教育 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充分利用各种公开手段、公开场所,有领导、有组织、有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1],是较为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是一种我说你听我打你通的说教式的教育方式。对大学生而言,主要有:思想政治理论课,党团活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等直观有形的教育[2]。 2.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相对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而言,通过社会实践、校园文化、互联网等方式,将教育的内容融入到一定的环境中,同时引导受教育者去体验和感受,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通过一定的渠道对受教育实行教育,尊重受教育者学习的主体性,从而让受教育者能很乐意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从而达到教育目的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方式,所以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载体的多样性,内容的丰富性,过程的隐蔽性等特征。 1.载体的多样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也是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有管理载体,文化载体,活动载体,大众传播载体,网络载体等,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也需要依附一定的载体而存在,比如通过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微博,博客,人人网等一些新的传媒手段作为实施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

2.内容的丰富性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不像显性思想政治教育那样需要上理论课,需要有固定的地点以及相对固定的教育内容和形式,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它可以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它摆脱了时间和空间上的制约因素,学校、社会、以及家庭生活中的各种因素都能成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有很多可以利用的资源。 3.过程的隐蔽性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将教育的内容目的等融入到受教育者所在的学习、生活环境以及一些活动中,让受教育者不知道他们正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将以前被迫的学习转变为他们自主的学习,这种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具有隐蔽性,避免了受教育者产生逆反心理,可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4.效果的长期性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多种形式,将教育内容融入到受教育者所在的环境中,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认同这些教育内容,同时把这些内容内化为受教育者自身的良好品质,并且是不会轻易丢失的,从而形成相对稳定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 。 三、对大学生进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1.建设和谐校园 大学校园是大学生活动的主要场所,校园文化环境则是进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和谐校园的建设包括硬件和软件的建设,硬件就是校园的物质文化环境,如校园的建筑,教室,寝室以及花草树木等等,这些硬件条件都是一个大学理念的物化,蕴含着大学的精神。因此一个健康向上的校园环境有利于大学生个性和道德情操的培养;软件就是校园的精神文化环境,如大学的规章制度、学习氛围、同学与人相处的方式等精神层面的文化。大学应该鼓励学术争鸣,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培养他们的专业技能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答案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答案 【篇一: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试题3及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 1、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有两个方面,即()和教育 科学文化建设。 2、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中心环节是()。 3、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理论基础是()。 4、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教育法的主要方式有()、理论学习法、()、演讲报告法。 5、培养有理想、()、()、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是思想政治 教育的根本任务。 6、我国现阶段的道德可分为社会主义道德和()道德两个层次。 7、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艺术有疏通引导艺术、语言文字表达艺术、()艺术、个别谈心的艺术、()的艺术、运用制度、规范的艺术 奖惩的艺术、组织会议的艺术。 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15分) 1、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2、思想品德结构 3、思想政治教育微观环境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 1、简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辨证关系原理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意义。 2、简述思想道德教育过程的基本矛盾及其表现。 3、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主要依据有哪些? 4、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载体主要有哪些? 5、思想政治教育者素质的重要性体现在哪里? 四、论述题(15分) 1、试论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规律。 思想政治品德教育专题答案 一、填空题 1、思想道德建设 2、实施影响,促成转化 3、马克思主义哲学 4、理论讲授法;理论宣传法 5、有道德;有文化 6、共产主义 7、报告、演讲;协调人际关系 二、名词解释

1、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就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为完成一定的思想政治 教育任务,在对教育对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所采取的一切 方式、办法或手段的总和。 2、指构成人的思想品德的各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具 体而言,思想品德结构是一个以世界观为核心,由心理、思想和行 为三个子系统的多种要素构成的具有稳定倾向性的整体。 3、思想政治教育微观环境就是通常所说的“小环境”,一般包括家庭 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组织环境、社区环境、同辈群体环境。 三、简答题 1、答: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辨证关系原理是唯物史观最根本的原理。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对社会存在 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它或促进社会进步,或阻碍社会发展。 2、答:思想道德教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教育者所掌握的一定社会的 思想品德要求与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思想道德教育过程的基本矛盾往往通过一系列具体矛盾表现出来:(1)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矛盾;(2)教育者与教育介体之间 的矛盾;(3)受教育者与教育介体之间的矛盾;(4)教育者与教 育环体之间的矛盾;(5)受教育者与教育环体之间的矛盾;(6) 教育介体与教育环体之间的矛盾 3、答: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主要依据有:(1)社会发展的客 观需要;(2)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3)受教育者精神世界发展 的需求以及思想实际。 4、答: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载体主要有:(1)管理载体;(2)文化载体;(3)活动载体;(4)大众传媒载体。 5、答:思想政治教育者素质的重要性体现在:(1)思想政治教育 者的素质是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发挥主观作用的基础;(2)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质是思想政治教育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保证;(3)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质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四、试论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规律。 答:(1)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是在社会实践基础上主客体因 素相互作用、相互协调的结果。客体因素能否产生预期作用,不在 于客体因素本身,而在于接受者本身的主体因素,在于主体因素与 客体因素之间的平衡和协调。只要在主体因素与客体因素都与一定 社会的思想政治品德要求相互一致、相互协调的条件下,才肯形成 良好的思想品德。(2)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是主体内在的思

加强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

晋中学院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加强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院系政治与历史学院 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姓名王雪莹 学号1216121226 学习年限2012年9月至2016年7月 指导教师王淑琴职称教授 申请学位法学学士学位 2016年4 月22日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加强农民思想政治教育 的有效途径 学生姓名:王雪莹指导教师:王淑琴 摘要: 加强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客观要求,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体现。在新农村建设中,通过加强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对其有重要的经济价值、政治价值、文化价值、生态价值以及人的发展价值。但是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单一、内容单调和载体陈旧落后等问题,需要采取有效的途径加强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如加强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加强基层党组织的关键作用、加强农村的乡风文明建设以及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有利于顺利实施新农村建设。农民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与时俱进,贯彻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新成果,加强教育机制体制的改革,探索新农村建设的内容,创新教育的方式和载体,不断促进农村的发展与社会的和谐稳定。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有效途径

To strengthen farmars’ ideological an d political education under political education under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limited way Author’s Name:wang xueying Tutor: Wang Shuqin Absrate: Strengthening the farmer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the objective requirement of the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is the important embodiment of socialist spiritual civilization.In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by strengthening the farmer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important for its economic value,political value,cultural value,ecological value and the development value of people.But farmer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re is a single wa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content is monotonous and carrier falling behind,need to take effective way to strengthe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farmers.For example,to strengthen the rural economy development level、to strengthen the key role of party organizations at the grass-roots level、strengthen rural local custom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and the role of the mass media,is conducive to the smooth implementation of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Keywords: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farmer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 effective way to

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含义及基本特征

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含义及基本特征 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运行过程中各构成要素由于某种机理形成的因果联系和运转方式。 基本特征:1)目标性它不仅确定了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运行方向,而且也规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应达到的结果; 2)规律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实际的客观反映,因此带有许多规律性的特点; 3)整合性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具有整体综合、统一协调的功能。能协调各部分的行为,制约系统内部各个要素; 4)能动性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具有自我约束、自我调整、自我完善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36、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构成要素(07年简答题2) 构成要素:思想政治教育运行的主体;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思想政治教育运行的动力;思想政治教育运行的环境;思想政治教育运行的控制;思想政治教育运行方式;思想政治教育运行的程序;思想政治教育运行的保障。 1)思想政治教育运行的主体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是相对而存在的,只有在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的模式中,才有可能和有必要划分主体和客体。主客体取决于他们处于何种思想政治教育关系之中。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机制诸要素中起主导作用,是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研究的基础; 2)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在思想政治教育机制诸要素中,起着导向的作用。其他诸要素都是由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所派生的,是它们根本的也是唯一的价值标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的研究,客观上成为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运行机制研究的重要前提。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可分为两对:总体目的与分项目的、终极目的与阶段目的; 3)思想政治教育运行的动力 思想政治教育运行的动力保证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正常进行。动力分为内在动力和外在动力;4)思想政治教育运行的环境 思想政治教育运行的正常与否会改善或破坏环境,环境本身的变化也会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运行。运行环境有大环境和小环境。大环境指整个社会系统,小环境指直接与思想政治教育发生关系的环境; 5)想政治教育运行的控制 思想政治教育运行的控制是整个机制运行不可缺少的基本保证,运行控制的好坏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运行目的能否达成; 6)思想政治教育运行方式 运行方式是为运行目的服务的,最有利于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方式,是最佳的运行方式;7)思想政治教育运行的程序 是思想政治教育运行的步骤与次序,是思想政治教育质量与效用的重要保证; 8)思想政治教育运行的保障 是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得以正常运行的必要的内外部条件它包括专门的机构及其人员,相关的规章与制度,必要的资金和装备,以及相关的外部环境等四个方面。 37、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与思想政治教育原则、方法的关系 1)区别 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运行过程中各构成要素由于某种机理形成的因果联系和运转方式。 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形成的、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客观规律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必须遵循的准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