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态学

农业生态学
农业生态学

农业生态学复习重点

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生存条件、生物及其群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目的:指导人与生物圈的协调发展。

农业生态学: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和系统论的方法,研究农业生物与其自然社会环境相互关系的应用性学科。

农业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1、农业生态系统的组分和结构

2、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价值取向

3、农业生态系统生产力初级生产力(植物性生产)

次级生产力(动物性生产)

4、农业生态系统安全与评价

5、农业生态系统调控与优化

6、生态农业技术与模式

7、农业生态规划

农业生态学的特点:应用性、综合性、统一性、宏观性

环境因子中一切影响生物生命活动的因子称为生态因子

生态因子中对生物的生存不可缺少的因子称为生存因子

生态因子作用特点:

1、综合作用

2、非等价性

3、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4、不可替代性和互补性

5、阶段性

光周期:一天中白天和黑夜的相对长度

光周期现象:植物对光周期的反应

长日照植物:日照时间超过一定数值才能进行生殖诱导并开花的植物

短日照植物:日照时间短于一定数值才能进行生殖诱导并开花的植物

中日照植物:日昼夜长度接近才能进行生殖诱导并开花的植物

日中性植物:开花不受日照长度影响的植物

植物整个生育期或某一发育阶段内高于一定温度度数以上的昼夜温度总和,称为某作物或作物某发育阶段的积温。

生物学最低温度:作物有效生长的温度下限。

活动温度:生育期内高于生物学最低温度的温度。

有效温度:活动温度—生物学最低温度

活动积温:全生育期或某一发育时期活动温度之和。

有效积温:全生育期或某一发育时期有效温度之和。

植物遇到0℃以上的低温而受害叫冷害。

冻结温度以下的低温危害则称为冻害。

水分临界期

植物一生中对水分最敏感的时期,称为水分临界期。

在水分临界期内,若遇干旱或水分不足,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影响最大。

森林的生态效应

1、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2、调节气候,增加雨量

3、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4、美化环境,防治污染

5、降低噪声,美化景观

6、提供燃料,增加饲料和肥源

草原的生态效应

以各种天然牧草和人工牧草及草食动物为主要生物的草原、草山,对生态环境具有良好的作用。特别是多年生豆科牧草,有明显改良土壤的作用,能增加土壤中的养分含量和有机质积累。牧草还能增加植被覆盖,保持水土,涵养水源

生态型: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或群体,长期生存在不同的自然生态条件或认为培育条件下,发生趋异适应,并经自然选择或人工选择而分化形成的生态、形态和生理特性不同的基因型类群。

生活型:不同种的生物,由于长期生存在相同的自然生态条件和人为培育条件下,发生趋同适应,并经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而形成的,具有类似的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的物种类群

种群: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特定空间的同一物种(或有机体)的集合体。

种群的特征:

空间特征:种群有一定的分布区域和分布方式。均匀分布随机分布聚群分布数量特征:种群有一定的密度、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结构、性别结构等。种群在单位面积上个体数量的变动受整个生态系统自我调控能力的控制,这是种群最重要的属性。

绝对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或体积)空间中的生物个体数量。

相对密度是指单位栖息空间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

系统特征:种群是一个自组织、自调节的系统。它以一个特定的生物种群为中心,以作用于该种群的全部环境因子为空间边界组成了系统。

生物入侵: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地扩展,这种过程称生物入侵。

种群增长型:

几何级数增长:

种群在无限的环境中生长,不受食物、空间等条件的限制,种群的寿命只有1年,且一年只有一个繁殖季节,同时种群无年龄结构,彼此隔离的一种增长方式。

N t=N t—1×λ或N t=N o×λt

式中:No为初始种群大小,Nt为时间t时的种群大小,

λ是种群的周期增长率。

根据以上模型可以计算世代不相重叠种群的增长情况。

当λ>l时,种群增长;λ=1时,种群稳定;λ<1时,种群下降;λ=0时,种群无繁殖现象,且在下一代灭亡。

指数增长

在无限环境条件下,除了种群的离散增长外,有些生物可以连续进行繁殖,没有特定的繁殖期,在这种情况下,种群的增长表现为指数形式。

dN/dt=r·N

N t=N0·e rt

r为瞬时增长率(等于瞬时出生率与瞬时死亡率之差),在理论上被称为内禀增长率。

内禀增长率是指在环境条件无限制作用时,由种群内在因素决定的最大相对增殖速度。

Logistic 增长:

从种群的几何级数增长和指数增长模型可知,只要λ>l或r>0,种群就会持续增长,即形成无限增长,但在实际环境下,由于种群数量总会受到食物、空间和其他资源的限制,因此,种群增长是有限的。而且环境对种群增长的限制作用是逐渐增加的,故增长曲线呈现“S”型,也称S型增长,其数学模型可用logistic方程描述:

dN/dt= r·N(K—N/K)

式中:N为种群数量,K为环境容量。

r表示物种的潜在增殖能力,而K则表示环境容纳量,即物种在特定环境中的平衡密度。

种群间相互关系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1.建立人工混交林,林粮间作,农作物间套种

2.稻田养鱼、养萍,稻鱼、稻萍混作

3.蜜蜂与虫媒授粉作物的互利作用

4.生物防治病虫害及杂草

生物群落(biotic community)

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

生物群落的一般特征

1.群落具有一定的种类构成或称生物组合,并具有一定的结构和物质生产力。2.群落有一定的相对一致的外貌。

3.在群落中有能大量控制能流及对其它物种和环境强烈影响的生物优势种现象。4.群落有随时间和空间变化,表现为群落随环境梯度变化及随时间演替的现象。5.群落有一定的营养结构和代谢方式。由不同生物形成一定的食物网关系和生产,消费、分解特点。

群落交错区:又称生态交错带或生态过渡带,指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或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区域。

群落交错区的特点:

1、多种要素联合作用强烈,生物多样性较高

2、生态环境恢复原状的可能性较小

3、生态环境变化快,恢复困难

生物群落演替(community suceession):生态系统内的生物群落随时间的推移,一些物种消失,另一些物种侵入而出现的群落替代过程,称为生物群落演替在一定的地区内,群落由一种类型转变为另一种类型的整个取代顺序,称为演替系列。

(一)原生演替

指在没有任何生物的裸地上开始的群落演替。

在裸露的岩石表面开始的原生演替称旱生演替,从湖底或海湾开始的原生演替称水演替。

(二)次生演替

次生演替是指生物曾经占领过原有生物群落被破坏后的地段上进行的演替。

群落演替顶极理论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1对撩荒地植被演替的控制

2农田土壤肥力变化与作物演替利用

3人工模拟群落演替进展,促进植被建立和恢复

4农田杂草防除

农业生态系统是指人类利用农业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之间及农业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构建合理的生态结构和机能,在人工调节和控制下进行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并按人类社会需要进行物质生产的综合体。

食物链

定义:生物之间通过取食与被取食的关系所联系起来的链状结构称为食物链。农业生态系统结构合理性标准

持续性

农业生态系统的持续性是指生态系统中生物群体与环境资源组合之间互相适应,能充分发挥当地的资源优势,并保持资源的永续利用;有助于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

稳定性

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系统中各组分之间量比关系协调,物质、能量输入输出平衡,具有较强的自我调控能力。

高效性

农业生态系统的高效性指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群体之间能互相配合,科学衔接,充分利用光、热、水、土资源,提高光能利用率,并实现生物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成为一个高效的、无废物的系统。

协调性

农业生态系统的协调性指农业生态系统中农、林、牧、副、渔各业协调发展,并能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满足适时调整农业内各业结构的要求。农业生态系统结构调整的方法:

1.食物链的加环

(1)生产环(2)增益环(3)减耗环(4)复合环(5)加工环(加环特例)2.食物链的解列

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是指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能为人类社会提供消费的有机物质数量。

初级生产力就是单位时间、单位面积内初级生产者生产的干物质或积累的能量,初级生产力常用总初级生产力(gross productivity)和净初级生产力(net productivity)表示。总初级生产力即植物在单位面积和时间内利用光能合成有机物的总量。净初级生产力即单位面积和单位时间内总生产力减去植物呼吸消耗所剩下的数量。

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生产力的基本途径:

1、制定科学的农业发展战略

2、构建合理的农业生态系统结构

3、增加人工辅助能,提高初级生产力

4、合理引进新物种,充分利用生态位

5、改进育种、耕作及栽培制度

6、因地制宜,发展次级生产

构建合理的次级生产结构,提高初级产物利用率

科学喂养畜禽

7、控制生态平衡与经济平衡

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具有自然生产力和经济生产力两重属性。农业生态系统生产力的调控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必须综观全局,合理控制生态平衡与经济平衡,从生物产量到经济产量,从个别生产力到系统生产力,各项系统调控密切联系、互相制约。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要综合分析,全面调控,才能不断优化、提高系统生产力。

库(pool): 即物质在运动过程中被暂时固定、贮存的场所

流(flow): 即物质在库与库之间循环转移的过程。

一般将产生和释放物质的库(即输出大于输入)又称为源(source),而将吸收和固定物质的库(即输入大于输出)称为汇(sink)。

生物量又可称为现存量(standing crop)。生产量是指现存量与减少量的总和。在生态学研究中通常测定的是现存量及由其推算的净生产量(net production)。

净生产量是总生产量扣除植物或动物器官呼吸消耗分解后的剩余量,即在一定时间内以植物或动物组织或贮藏物质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有机质数量。

有机质的作用:

(1)有机质是各种养分的载体,经微生物分解能释放出供植物吸收利用的有效N、P、K等,增加土壤速效和缓效养分的含量;

(2)有机质能够为土壤微生物提供生活物质,促进微生物活动,加速微生物的矿化作用;

(3)有机质经过微生物作用能够转变成为腐殖质,从而增加土壤中腐殖质和腐殖酸的含量,改善土壤物理状况;

(4)有机质具有和硅酸盐同样的吸附阳离子的能力,对于磷、钾、铁等易于固定的离子保持在缓效性状态有重要作用;

(5)有机质的还田与覆盖,一方面有吸附水分作用,同时还能减少土壤水

分的无效蒸发,因此具有一定的保水抗旱作用。

有机质(有机质主要包括粪、尿、土肥、堆肥、厩肥、秸秆及脱落物、根茬等)的开发途径:

充分挖掘有机肥源

合理轮作,创造不同类型的有机质并安排归还率高的作物

选择适宜的秸秆还田方式

农林牧结合,发展沼气

农产品就地加工,提高物质的归还率

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特点:

养分输入率与输出率较高

库存量较低,但流量大,周转快

保持能力弱,容易流失

养分供求不同步

水体富营养化(eutrophication)是指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生物所需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

生物体从周围环境中吸收某些元素或不易分解的化合物,这些污染物在体内积累,并通过食物链向下传递,在生物体内的浓度随生物的营养级的升高而升高,最终使生物体内某些元素或化合物的浓度超过了环境中浓度并造成毒害的现象,叫做生物放大作用,又叫生物富集作用,也叫生物浓缩。

农业生态系统中提高氮素利用效率的主要措施:

1、平衡施肥和测土施肥,充分发挥生物固N的作用;

2、改进施肥技术,包括分次施肥、氮肥深施,减少挥发损失;

3、施用缓效氮肥;

4、使用硝化抑制剂如脒基硫脲、双氰胺等;

5、合理灌溉,消除大水漫灌等方式造成的深层淋失;

6、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消除和减少土壤耕层氮素径流损失。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

1.单向流动与逐级递减。

2.必须不断地补充系统外能源。

3.通过食物链形成生态金字塔。

4.能量数量的递减伴随着质量的提高。

提高光能利用率的途径:

1、延长光合作用时间

(1)提高复种指数

(2)延长生育期

(3)补充人工光照

2、增加光合作用面积

(1)合理密植

(2)改变株型

3、提高光合作用效率

(1)控制光照强弱:如根据不同植物(阳生植物、阴物植物)对光照强度的大小要求不同,给以不同强度的光照。

(2)控制温度:适当增加昼夜温差,增加光合产物的积累。(3)适当提高CO2浓度:可通过加强通风(大田),增施农家肥和使用CO2发生器(温室大棚)等措施实现。

(4)合理灌溉:满足植物对水分的需求,使光合作用正常进行。

(5)保证矿质元素供应:满足光合作用对矿质元素的需求。

我国生态安全问题的发展对策

1. 推动环保法制化过程

2. 开发生物技术

3. 将清洁生产上升到生态安全的高度

4.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5. 转变传统的消费模式

绝对安全被认为是确保不可能因食用某种食品而危及健康或造成伤害的一种承诺。

相对安全为一种食物或成分在合理食用方式和正常食量的情况下不会导致对健康的损害。

农业生态学复习资料

农学专业《农业生态学》末考备考复习参考资料各位同学:揣摩考点、识破亮点、巧抓重点、攻克难点,是末考备考复习过程中的四大秘诀,也是我们巩固知识、加深理解、强化记忆的得力技巧。希望广大同学能够勤奋备考,诚信应考,亮出真才实学,考出优异成绩。建议大家在复习的过程中结合课本及课堂笔记,并根据自身实际就本资料中出现的相关失误与漏洞请自行补充完整,由此带来的不便还望你见谅。在此祝大家新年快乐! ---军军 第一部分:生态农业与持续农业 一、生态农业及其产生的原因 1、生态农业:运用生态系统中生物共生和物质循环再生原理,采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吸收现代科学成就,合理地组织农、林、牧、渔、加等产业,以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协同发展的农业生产系统。 2、产生的原因:现代农业有许多负效应,推动了生态农业的产生,主要表现在能源过度消耗、水资源需求量大,供需矛盾突出、成本增加、污染加剧、人口压力不断增大、其他问题如种植结构的单一化,水土流失等。 二、生态农业的基本原理 1、整体效应原理; 2、生态位原理; 3、食物链原理; 4、物质循环与再生原理; 5、生物的相生相克原理; 6、生物与环境的协同进化原理。 三、生态农业技术体系 1、多维集约用地技术(多熟种植、立体种养)。 2、物质的多层次利用技术A.动物粪便的多层次利用(作为腐生生物的食物源、肥料化、基质化、能源化);B.秸秆的多层次利用(直接还田为肥、堆肥还田、作为动物的饲料、基质化、能源化); 3、物质的良性循环技术(种养结合、立体种植、水土保持技术); 4、生物防除病虫草害技术(利用轮作、间混套作技术来控制病虫草害;通过收获和播种时间的调整来减少病虫草害;利用生物天敌来控制病虫草害); 5、生物能源及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技术(沼气的开发利用技术、地热能的开发利用技术)。 第二部分:农业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一、农业资源分类 1、按可更新的能力可以分为可更新的自然资源和不可更新的自然资源。 2、按贮藏性可分为可贮藏性资源和流逝性资源。

2019-2020年电大考试农业生态学大作业标准答案及答案

农业生态学大作业答案 1、一个池塘有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和分解者。其中生产者固定的全部能量为a,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和分解者固定的能量依次为b、c、d,下列表述正确的是[B ]。. A. a等于b+d . B. a大于b+d . C. a等于b . D. a小于c+d 2、可有效防治土壤污染的措施是[ C ]。 . A. 增施化肥 . B. 增施化学农药 . C. 增施有机肥 . D. 污水灌溉 3、最有可能造成农业面源污染的是[ D ]。 . A. 化工厂 . B. 城市污水 . C. 核电站 . D. 畜禽养殖场 4、下列气体中不属于“温室气体”的是[ B ]。 . A. 二氧化碳(CO2) . B. 氮气(N2) . C. 甲烷(CH4) . D. 氧化亚氮(N2O) 5、马→蛔虫→原生动物属于[ D ]食物链。 . A. 捕食 . B. 腐食

. D. 寄生 6、下面哪种植物属于地下芽植物?[ A ] . A. 竹子 . B. 杨树 . C. 玉米 . D. 花生 7、青蛙与蝗虫等稻田害虫之间关系属于[ B ]。 . A. 中性作用 . B. 捕食 . C. 竞争 . D. 原始合作 8、农业生产中,实行高矮相间的立体种植或深浅结合的立体养殖,这种现象属于农业生态系统的[ B ]。 . A. 营养结构 . B. 空间结构 . C. 时间结构 . D. 组分结构 9、下面哪个属于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组分?[ D ] . A. 水体 . B. 土壤 . C. 日光温室 . D. 人类 10、下列属于环境污染问题的是[ D ]。 . A. 森林破坏导致的水土流失

农业生态学试卷A及答案

东北农业大学成人教育学院考试题签 农业生态学(A)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生物群落: 2、农业生态系统: 3、食物网: 4、现存量: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45分) 1、自然界中食物链的长度一般有多少级( ) A、4-5级 B、6-7级 C、7-8级 D、9级 2、以下哪些就是初级生产的生产者( ) A、猪 B、牛 C、羊 D、水稻 3、我国水资源分布的特点就是( ) A、南方多于北方 B、内陆多于沿海 C、平原多于山地 D、都就是 4、属于可更新资源的就是( ) A、磷矿资源 B、钾 C、钙 D、水资源 5、物质循环中,属于沉积型循环的就是( ) A、氮 B、氢 C、水 D、钾 6、草食动物牛、羊属于( ) A、初级消费者 B、次级消费者C,生产者D、分解者

7、生物防治利用某一生物种群压制另一类生物种群,使其不能为害农作物,就是利用生物种间的(A) A、负相互作用B、正相互作用C、中性作用D、偏利作用 8、消费者处于食物链的种间环节,属于异养生物,如下面的(D) A、草 B、小麦 C、水稻 D、牛 9、森林减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导致(B) A、厄尔尼塔现象 B、温室效应 C、拉尼拉现象 D、赤潮 10、利用天敌来消灭害虫就是生物种间的(C) A、原始合作 B、互利共生 C、捕食 D、共栖 11、生物学放大作用就是指有毒物质在食物链上的(A) A、浓缩 B、降低 C、平衡 D、毒害 12、农业生态系统具有生命特征就是因为其中包括(A) A、生物组分 B、环境组分 C、太阳辐射 D、水 13我国现有耕地约为(A) A、15亿亩 B、30亿亩 C、144亿亩 D、5亿亩 14目前农业上最突出的生态危机就是(A) A、污染危机 B、粮食 C、石油 D、化肥 15、农田生态系统的生产水平较高就是因为增加了(B) A、腐食食物链 B、捕食食物链 C、寄生食物链 D、其她 三、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6分) 1、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 )

农业生态学第三章第四章重点考题

邻接效应:当种群的密度增加时,在邻接的个体之间所出现的相互影响。 最后产量衡值法则:不管初始播种密度如何,在一定范围内,在相同条件下,作物的最后产量差不多是一样的。 生态入侵:由于生态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地扩展这种过程称为生态入侵。 化感作用:指由植物体分泌的化学物质对自身或其他种群发生影响的现象。 边缘效应:由于群落交错区圣经条件的特殊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是的毗邻群落的生物可能聚集在这一生境重叠的交错区域中,不但增大了交错区中物种的多样性和种群密度而且增大了某些生物种的活动强度和生产力。 填空题: 3逻辑斯蒂曲线分为开始期、加速期、转折期、减速期、饱和期5个时期。 4种群利用空间的方式可分为分散利用和共同利用两大类。 7物种多样性可分为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三类。 11.群落呈斑块状镶嵌是由亲代散布习性、环境的异质性和种间相互关系所决定的。简答题: 1.简述逻辑斯蒂曲线的意义。(4分) 答:1.他是许多相互作用种群增长模型的基础。 2.它也是渔业、林业、农业等实践领域中确定最大持续产量的主要模型。 3.模型中的两个参数r和k,已成为生物进化对策论中的重要概念,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r表示物种的潜在增殖能力,而k表示环境容纳量即物种在特定环境中的平衡浓度8.成层的生态学意义。 答:1.生物群落的成层性使单位面积内能容纳更多的生物生物种类和数量。 2.可以产生更多的生物物质,同时以复杂的营养结构维持着系统的相对稳定。 3.为人类合理栽培作物群落提供了可贵的依据。 4.缓解不同生物对环境的利用压力扩大利用环境的范围。 四:问答题 1.试论述种群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答:种群间相互作用可分为正相互作用和负相互作用两种。正相互作用按其作用程度分为互利共生、偏利共生和原始协作三种类型,种间结合也是一种正相互作用。负相互作用包括竞争、捕食和寄生三种关系。 在农业中的应用:1.建立人工混交林,林粮间作,农作物间套种 2.稻田养鱼、养萍,稻鱼、稻萍混作 3.蜜蜂与虫媒授粉作物的互利作用 4.生物防治病虫害及杂草 2.顶级群落的定义及特征以及顶级群落理论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答:演替中群落结构变化开始较快,随着演替的进行,变化速度减慢而趋于稳定。群落演替系列最后达到稳定阶段,称为顶级,演替最终形成的稳定群落,叫做顶级群落特征:1.它是一个在系统内部和外部、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之间已达到平衡的稳定系统 2.其结构和物种组成已相对恒定 3.有机物质的年生产量与群落的消耗量和输出量之和达到平衡,没有生产的净积累,其现存量上下波动不大。 4.顶级群落如无外来干扰,可以自我延续地存在下去。 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1.对撂荒地植被演替的控制 2.农田土壤肥力变化与作物演替利用

农业生态学作业题(同名7224)

农业生态学作业题(同名7224)

农业生态学作业题(一) 一、名词解释 1.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2.农业生态系统是指在人类的积极参与下,利用农业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之间以及农业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合理的生态结构和高效生态机能,进行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并按人类社会需要进行物质生产的综合体。 3.邻接效应当种群的密度增加时,在邻接的个体之间所出现的相互影响称为邻接效应。 4.群落演替生态系统内的生物群落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物种消失,另一些物种侵入,出现了生物群落及其环境向着一定方向有顺序的发展变化过程。 5.生态位是生物物种在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时所表现出的对环境综合适应的特征,即一个物种在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与地位。 6.人工辅助能人类为防止农业生态系统向自然生态系统演化,提高农业生物种群的生产力,减少消耗,人为地向系统加入的那一部分能量。

7.总初级生产力包括呼吸消耗在内的光合作用总速率,Pg=Pn+R。 8.生物小循环环境中的元素经生物体吸收,在生态系统中被多层次利用,然后经过分解者的作用,再为生产者吸收、利用。 9.社会资源指通过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创造出来的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力的人工资源,如劳力、畜力、农机具、信息等。 10.有机农业是一种完全不用或基本不用人工合成的化肥、农药、生长调节剂和家畜饲料添加剂的农业生产体系。有机农业在可能范围内尽量依靠作物轮作、作物秸秆、家畜粪肥、豆类作物、绿肥、有机废物、含有矿物质养分的岩石和机械耕作,以保持土壤肥力和耕性,尽可能用生物防治抑制病虫和杂草的危害。 二、单选题 1.1865年,(A )将两个词合并构成Oiko1ogie (生态学)一词。 A.勒特 B.海克尔 C.坦斯列 D.奥德姆 2.生态系统的能量来自太阳辐射,能量沿着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B )流动。

农业生态学-复习资料-山西农业大学

它包括岩圈的上层、全部水圈和大气圈的下层。 (两点补充:①这一定律只有在相对稳定状态下才) 林德曼):生态系统营养级之间能量的转换,大致十分之一转移到下一营养级,以组成生物量;十分之 生态密 。 ,因此,生态密度常大于粗密度。 (生殖潜能)在没有任何环境因素(食物、领地和其他生物)限制的条件下,由种群内在 rm。 (或最大密度),常用K表示。 包括

某一时刻,单位面积或体积内积存的有机物质总量。 FO)或流入量(FI)占库存总量 初级生产和次级生产 根据受人类干扰和控制程度不同,生态系统可分为:原生自然生态系统、经过人类训化的生态系统、全人工设计控制的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在结构上包括两大组分:生物组分和环境组分。环境组分(能量环境、有机环境、无机环境)由辐射、气体、水体和土体组成。生物组分按功能分为生产者、大型消费者和小型消费者(分解者)3种类群。 植物生态型的划分:气候生态型、土壤生态型、生物生态型。 根据年龄锥体可将种群分为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种群的分布有3种基本类型:随机的、均匀的、成丛的(聚集的)。 种群增长类型:指数型增长,逻辑斯蒂增长。 任何物种对其他物种的影响有三种形式:有利、有害、无利无害。 种群调节分为密度制约和非密度制约。 种群的基本特征包括种群的空间分布、种群数量和种群的遗传三个方面。 能流遵循的热力学基本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普里高津的耗散结构理论。 生态系统的能流和物流是通过食物链或食物网进行的。 农业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主要包括农田、草原、林地生产。 测定初级生产力的方法一般分为:直接测定、间接测定。常规的测定方法包括:直接收收获法、黑白瓶法、二氧化碳测定法、叶绿素测定法、同位素标记法、原料消耗测定法。 碳的储存库:大气圈、陆地生物圈、岩石圈、海洋。 固氮的途径通常有:生物固氮、高能固氮、工业固氮。 生物群落按物种分为植物群落、动物群落、微生物群落。 群落生态主要研究群落的结构、动态变化、内部关系及其分类分布规律等。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物组成的物种结构(多物种配置)、空间结构(多层次配置)、时间结构(时序排列)、食物链结构(物质多级循环),以及这些生物组分与环境组分构成的格局。 农业生态系统的立体结构大体可以分为农田立体模式、水体立体模式、坡地立体模式、养殖业立体模式等。

农业生态学第二版,课后习题答案总结

第一章 1.请您分别从生态学危机,农业危机和还原论危机说明为什么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农业生态学必然会得到发展? 2.试述下述概念:生态学,农业生态学,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其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农业生态学:是运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把农业生物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中的相互关系,协同演变,调节控制,和持续发展规律的学科。 生态系统: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生存环境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换和信息转换,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整体。农业生态系统:是特别指以农业生物为主要组分,受人类调控,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目的的生态系统。 3.请谈一谈为什么生态系统会产生其组分没有的特性?农业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有什么主要区别? 4.农业生态学与农业科学体系中其他主要学科的关系如何? 第二章 1.请谈一谈环境对生物制约的规律。生物是适应环境的结果?生物对环境只有被动适应吗? 答:1,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数量最不足的哪一种营养物质。 2,谢尔福特耐性定律:对植物生长而言,各种生态因子都存在着一个生物学的上限和下限。 2.描述种群的结构主要用什么参数?种群的分布主要有哪些类型? 答:1,种群大小和密度,种群大小是指在一定面积和容积内某个种群的个体总数。种群密度,单位面积内种群的数量。2,种群的年龄结构和性比,分为稳定性,增长型,衰退型,性比:一个雌雄异体的种群中所有个体或某个龄级的个体中磁性和雄性的比率。3,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4,种群的内禀增长率与环境容纳量,在没有任何环境限制的条件下,由种群内在因素决定的稳定的最大增值速率,为内禀增长率。在一个生态系统中有限的环境条件下,种群所能达到的稳定的最大数量,5,种群的空间分布和阿利氏原则,种群的分布有随机的,均匀的和成从的(聚集的),阿利氏原则:每个生物种都有自己的最适密度,过疏或过密都产生限制影响。 3.种群增长的指数形式和逻辑斯蒂形式用什么方程描述?如何理解r对策生和K 对策生物适应环境的生活史对策? 答:1,种群在无环境条件限制下成指数增长,N T+1=λN t , λ=N 1 /N 0 , lgN T =lgN +tlg λ,dN/dT=rN呈J型增长。 2,种群在环境制约下的逻辑斯蒂增长dN/dT=rN(K-N)/K,N为变值。呈S型生长。r对策生物,个体小,繁殖速率快,成活率低,基数大,寿命短,环境变化适应性强。 K对策生物,个体大,繁殖较慢,个体成活率高,寿命一般较长,环境变化适应性差,易灭绝。

农业生态学

水体污染及其植物的影响 作者:刘鹏通讯地址:石河子大学农学院园艺08-2班 摘要: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城镇人口的密集,含有各种污染物质的工业废水和生产污水大量排入水体,再加上大气污染物质、矿山残渣、残留化肥农药等被雨水淋浴,以致各种水体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超过了水的自净能力,水质显著变劣,即为水体污染。 关键字:分类,危害,防治,措施 前言:目前,我国水体污染十分严重。据调查的全国27条河流中有15条被严重污染。污染水体物质主要包括:重金属、洗涤剂、、氰化物、有机酸、含氮化合物、漂白粉、酚类、油脂和染料等。水体污染不仅人类的健康,而且危害水生生物资源,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一般讲,环境污染中的五毒是指酚、氰、汞、铬、砷。 一、污染源分类 水体污染源分为自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源两大类型。 1、自然污染源指自然界本身的地球化学异常释放有害物质或造成有害影响的场所。 2、人为污染源指由于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对水体造成的污染。人为污染源包括工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和农业污染源。 (1)工业污染源由于不同企业、不同产品、不同工艺、不同原料、不同管理方式,排放的废水水质、水量差异很大。工业废水是水体最重要的污染源。它具有量大、面广、成分复杂、毒性大,不易净化、难处理等特点。 (2)生活污染源主要是生活中各种洗涤水,一般固体物质小于1%,并多为无毒的无机盐类、需氧有机物类、病原微生物类及洗涤剂。生活污水的最大特点是含氮、磷、硫多,细菌多,用水量具有季节变化规律。 (3)农业污染源包括牲畜粪便、农药、化肥等。农村污水具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有机质、植物营养素及病原微生物含量高;二是农药、化肥含量高。 二、水体污染对植物的危害 受污染的水从各种途径对农业生产发生影响,主要表现是:对农植物生育产生直接影响,使产量降低;污染物对土壤产生影响,间接影响农植物生育。对农产品品质产生影响,降低其食用价值,间接影响人畜健康。 (1)氮过量危害 植物生育必须吸收大量氮素,缺氮不能高产,但灌溉水中若含氮过多,造成氮过量的危害,对植物来讲,氮就是污染了。 灌溉水中如果含氮过多,可造成植物的营养失调,导致徒长、倒伏,抗逆性差,易发生病害,成熟不良等问题,从而使植物减产,品质恶化。 (2)有机物的危害 水中的有机污染物种类很多,它们的共同点是容易分解。污水中的有机物进入农田后,在旱地氧化条件下,有机物分解迅速,变成二氧化碳和其它无机形态;在水田,分解过程消耗大量氧气,且氧化物(如三价铁)、硫酸根、锰等被还原,嫌气分解过程中生成的氢、甲烷等气体及醋酸、丁酸等有机酸和醇类等中间产物

国家开放大学园艺本科《农业生态学》国开网形考作业答案

农业生态学 1高投入、高产出、高能耗的农业为( c )。 a. 有机农业 b. 生态农业 c. 石化农业 d. 自然农业 2以下属于r对策者生物的是( c )。 a. 鹭 b. 鲸鱼 c. 细菌 d. 竹 3种群密度会随着季节、气候、食物和其他生态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对) 4生态对策是指各种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各种特有的生活史,以适应环境、更好地保存和延续种群的策略。主要有两种:r对策和j对策。(错) 5固氮根瘤菌和豆科植物间的共生关系属于( a )。 a. 互利共生 b. 寄生 c. 原始合作 d. 偏利共生 6生物型的集约农业是以能源高度消耗、资源破坏和环境污染为代价来获取农作物的显著增产,农产品的高度商品化和当前经济效益的最大化的一种集约型生产方式。(错) 7农业生态系统的开放性是指(d)。 a. 多样的生物种类 b. 高的经济产量 c. 高的生物产量 d. 系统的输入与输出特点 8所有替代农业都具有或部分具有以下特征:少用或基本不用化学品;依靠( c ),特别是依靠生物本身的功能。 a. 化学过程 b. 人工过程 c. 自然过程 d. 物理过程 9生态系统=生物群体环境+生物群体及其全部关系(对) 10农业生态系统属于( d )。 a. 封闭式生态系统 b. 自然生态系统 c. 人工生态系统 d. 半人工生态系统 11一种完全不使用化学化肥、农药、生长调节剂和畜禽饲料添加剂等化学合成物质,也不使用生物工程及其产物的生产体系是( d )。 a. 自然农业 b. 生物农业 c. 生态农业 d. 有机农业 12任何一个生态系统一般包括两大部分:生物组分和环境组分。(对) 13人工控制系统是人类施加给农业生态系统的环境条件和影响的总称,是农业生态系统的最重要的组成成分,也是区别于自然生态系统的根本标志。(对) 14属于生态系统中生物组分的是( b )。 a. 二氧化碳 b. 玉米 c. 风 d. 土壤 15以农田为中心的农业生态系统中养殖业一般比较发达。(错) 16农业生态系统既要遵循自然生态系统的一般规律,具有自然属性,又要受到社会经济规律的影响和制约,具有社会属性。(对) 17生态系统中生物组分包括生产者和分解者两大功能类群。(错) 18人工辅助能的投入是农业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一个最重要区别。(对) 19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c)。 a. 草原生态系统 b. 森林生态系统 c. 生物圈 d. 农业生态系统 20农业生态系统是( a )。 a. 开放性系统,净生产力高 b. 封闭性系统,净生产力低 c. 封闭性系统,净生产力高 d. 开放性系统,净生产力低 21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生物主要是土壤微生物(细菌、真菌、放线菌)。(错) 22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农业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少,结构简单,生产力高,但抗逆性较差。(对) 23群落在演替的进程中最后到达的稳定群落,称为顶级或顶级群落。(对) 24农—果模式主要是以多年生的果树和农作物如粮食、棉花、瓜果、蔬菜等间作。(对)

农业生态学期末复习题全资料

1、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的科学。 2、生态系统: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其环境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化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体(在一定空间的全部生物和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体)。 最小因子定律:德国化学家比希提出,“植物的生长取决于数量最不足的那一种营养物质” ,即最小因子定律。 种群调节:指种群数量的控制。是物种的一种适应性反应。种群的数量是由出生与死亡、迁入与迁出两方面决定的,所有影响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的环境因子、生物因子都对种群的数量起调节作用。 4 、种群:在一定时间占据特定空间的同一物种个体的总和,是物种存在的基本形式(空间分布:随机的、均匀的、和成从的或聚集的。其增长型:在无环境限制下成指数式增长;在环境制约下成逻辑斯蒂增长。)。 5 、优势种:在群落中地位和作用比较突出,具有主要控制权或统治权的种类或类群,其中优势层中的优势种,称为建群种。 6、群落:同一时间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群落。群落的水平结构特点:常形成相当高密度集团的 片状或斑块状镶嵌。垂直结构的特点:成层性(乔木层、灌木层、草木层、地被层)。 7、边缘效应:由于生态环境的过渡性,不同斑块间能量、物质和

信息交换频繁,生物种类繁多,生产力较高(是指斑块边缘部分由于受相邻斑块或周围环境的影响而表现出与斑块中心部分不同的生态学特征。或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过渡区域称为边缘效应)。8、群落演替: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物种消失,另一些物种侵入,群落组成及其环境想一定方向产生有顺序的发展变化。 9、顶级群落: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通过复杂的发展演替,达到最后成熟阶段的群落与周围物理环境取得相对平衡的稳定群落。顶级群落:在群落演替过程中,演替发展到最后出现的稳定的成熟群落称为顶级群落。 10 、生态位:生物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所表现的对特定生态因子的综合适应位置。 11 、十分之一定律:生态系统中能量的不同利用者之间存在的这种必然的定量关系。在自然条件下,每年从任何一个营养级上能收获到的生产量,按能量计只不过是它前一个营养级生产量的十分之一左右。林德曼把生态系统中能量的不同利用者之间存在的这种必然的定量关系,叫做“十分之一定律”。 12、生态金字塔:由于能量每经过一个营养级时被净同化的部分都要大大少于前一营养级,当营养级由低到高,其个体数目、生物量、所含能量一般呈现出下大上小类似埃及金字塔的塔形分布,称为生态金字。其类型有数量金字塔、能量金字塔、生物量金字塔. 13、生物放大作用:生物体从周围环境中吸收某些元素或不易分解

农业生态学试卷

农业生态学试卷 一、名词解释(其中6、7题任选一题。每小题2.5分,共15分) 1、生境(habitat):指生物生长的具体地段的综合环境。 2、生态位(niche):生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和地位通常称为生态位,又称生 态龛。 3、种群(population):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特定空间的同一物种(或有机体) 的集合体。 4、边缘效应(edge-effect):群落交错区种的数目及一些种的密度相邻群落增大 的现象。 5、生态系统(ecosystem):通常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生物与生物之间、 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并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综合体。 (或者说是由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依存所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6、地质大循环(geological cycle):指物质或元素经生物体的吸收作用,从环境 进入生物有机体内,然后生物有机体以死体、残体或排泄物形式将物质或元素返回环境,进入五大自然圈层的循环。 7、生物小循环(small biological cycle):指环境中元素经生物体吸收,在生态系 统中被相继利用然后经过分解者的作用,回到环境后,很快再为生产者吸收、利用的循环过程。 二、填空题(每空一分,共25分) 1、生物生长的三基点温度最低温度、最适温度、最高温度。 2、一定生育期内有效温度的总和称为有效积温(effective accumulative temperature)。 3、正相互作用按其作用程度分为互利共生、偏利共生和原始协作3种类型。 4、种群数量受4个种群参数的影响,他们分别是: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 5、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或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区域称为群落交错区(ec otone)。 6、生物之间通过取食与被取食的关系所联系起来的链状结构称为食物链(foo d chain) 7、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包括物种结构、营养结构、时间结构、空间结构。 8、判断农业生态系统结构合理性的标准包括农业生态系统的持续性、稳定性、高效性、协调性等几个方面。 9、衡量物质流动(或交换)效率高低的两个重要指标是周转率和周转期。 10、能量是一种做功的能力,在生态系统中主要有两种存在状态,即动能和潜能。 三、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农业生态系统是(C ) A、自然生态系统 B、人工生态系统 C、驯化的自然生态系统 D、人工的生态经济系统

中国科学院农业生态学2003真题

2003年中国科学院长沙农业现代化所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农业生态学)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30分) 1.农业生态系统 2.可存留性资源 3.密度调节 4.互利共生 5.生态位重叠 6.生境 7.食物网8.生活型9.生态入侵10.恢复生态学11.多元重复补偿12.偏利共生 13.生态效率14.循环效率15.生物圈 二、英文名词翻译(每小题0.5分,共10分) 1.General ecology 2. Terrestrial ecology 3. Ecological pyramid 4 .Entropy 5. Ecotype 6. Ecological restor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7 .Trophic strcture 8. Temporal structure 9. Natality mortality 10. Ecological strategy 11. Predator 12. Allelopathy 13. Commensalism 14. Protocooperation 15. Dominant species 16. Niche differentiation 17. Community succession 18. Climax community 19. Greenhouse effect 20. Artificial auxiliary energy 三、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分40分) 1.什么是农业生态学?其主要研究内容与任务是什么? 2.农业生态系统与其他陆地自然生态系统有哪些主要的区别?如何协调农业与环境的关系? 3.生态系统种群之间有哪些相互作用关系?如何应用这些生态关系来提高农田系统生产力? 4.什么是生态位理论?如何在农业生态系统优化构建中应用生态位理论? 5.什么是人工辅助能?它对维持农业生态系统的平衡有什么重要作用? 四、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 1.请简述生态系统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征及其演替过程。举例说明顶级群落理论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2.请阐述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举例说明环境与生物之间的关系。 3.请阐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一般原理与方法。 4.请简述生态系统能量流动与转化的基本定律。 5.请阐述农田生态系统中氮和磷的循环特征及二者之间的主要差异。 五、自由叙述题(20分) 1

农业生态学试卷

二0一三年春学期南京农业大学本科学位 《农业生态学》复习题 一、填空题(40×0.5分=20分) 1、农业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 2、系统必备的三个条件是有、、。 3、系统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效应叫。 4、生态系统包括和两个组分。 5、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类群是、、。 6、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包括、、。 7、种群增长的基本型有和。 8、生态对策有和两种。 9、生态学金字塔有、、三种类型。 10、辅助能包括和两类。 11、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按元素运动范围不同有、两大部分。 12、碳循环不平衡带来的环境问题主要是。 13、自然资源按更新期的长短为、两类。 14、农业生态系统的综合效益是、、三大效益的统一。 15、农业种群间的正相互作用包括、、。 16、环境污染包括、、。 17、我国生物种属繁多,群落类型多样,品种资源丰富,仅次于和,居世界第位。 18、碳循环不平衡带来的环境问题主要是。 19、生态系统按人类干扰的程度可划分为、、。 20、系统必备的三个条件是有、、。 21、系统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效应叫。 22、种群调节有和。 23、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类群是、、。 24、按不同元素的运动规律不同可将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分为和两类。 25、稻田引入养鱼的食物链加环属于环。 26、生态对策有和两种。 27、生态学金字塔有、、三种类型。 28、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生产包括和两部分。 29、和也是种群变动两个主要因子。 30、碳循环不平衡带来的环境问题主要是。 31、自然资源按更新期的长短为、两类。 32、群落中生物钟的多样性,决定着群落的及。 33、土壤动物是最重要的和。 34、通过生化分泌物对他种植物产生的抑制作用叫。 35、生态系统中的能量的主要形态有、、和等几种。 36、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流动,是借助于和来实现的。它们便是生态系统中 的渠道。 37、农业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 二、判断题(15×1分=15分) ()1、生态系统同一般系统的根本区别是因为生态系统是个开放系统。 ()2、环境容纳量是指一定环境内最大种群数量。 ()3、R—对策生物种群的基本增长型通常是J—型。 ()4、土壤中C/N下降,有机质分解加速。 ()5、食物链“加环”可以改变十分之一定律。 ()6、海洋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7、在不稳定的环境中r—对策生物比K—对策生物更容易灭迹。 ()8、传统能也是一种生态上比较合理的替代农业。 ()9、固氮根瘤菌和豆科植物间的共生关系属于原始协作。 ()10、就植物而言,其生态型包括:气候生态型、土壤生态型、生物生态型。 ()11、S循环属于气相型循环。 ()12、生物组分是指生命以外的环境部分,包括大气、水、土壤及一些有机物质。 ()13、食物链“加环”可以改变十分之一定律。 ()14、氮素来源主要有两个途径:生物固氮、化学固氮。 ()15、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非自然环境。 ()16、种群的季节性波动主要受环境容纳量的调节。 ()17、环境容纳量是指一定环境内最大种群数量。 ()18、农业生态系统的研究对象是农业生态系统。 ()19、土壤中C/N下降,有机质分解加速。 ()20、负相互作用是有害的。 ()21、海洋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22、增长种群的雄性个体数常大于雌性个体数。 ()23、传统能也是一种生态上比较合理的替代农业。 ()24、生态系统同一般系统的根本区别是因为生态系统是个开放系统。 ()25、R—对策生物种群的基本增长型通常是J—型。 ()26、S循环属于气相型循环。 ()27、土壤中C/N下降,有机质分解加速。 ()28、食物链“加环”可以改变十分之一定律。 ()29、在不稳定的环境中r—对策生物比K—对策生物更容易灭迹。 ()30、传统农业是一种生态上比较合理的代替农业。 三、选择题(20×1分=20分) 1、农业生态学研究对象主要是() A、农作物 B、农业环境 C、农业生态系统 D、农业气候 _ … …

农业生态学考试

农业生态学考试 1.生态学:研究生物与环境的学科 2.农业生态学:是运用生态学原理及系统论的方法,研究农业生物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应用性科学。其研究对象:农业生态系统。 3.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并具有一定结构及完成一定功能的统合体,或者说是由生物环境相互依存所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4.农业生态系统:是指在人类的积极参与下,利用农业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之间以及农业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合理的生态结构和高效的生态机能,进行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并按人类社会要求进行物质生产的综合体。 环基本结构:(组分结构,时空结构,营养结构) 基本功能:(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价值流,信息流) 5. 农业生态学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比较:(共十条) A.农业生态系统生物构成不同与自然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最重要的生物种类是经过人工驯化培育的农业生物以及与之有关的生物。 B.农业生态系统的环境条件不同于自然生态系统:人类在驯化改良自然生物成为农业生物的同时,也在对自然生态环境进行调控和改造 C.农业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不同于自然生态系统:人类农业劳动过程包括人类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能量交换过程。农业生态系统在自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三大功能基础上,添加了人类社会劳动过程中的价值转化功能 D.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机制不同于自然生态系统:自然生态系统形成了自然的自我调节稳定机制。农业生态系统中需要人为的合理调节与控制才能维持其结构与功能的相对稳定性。 E.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力特点不同于自然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比同一地区的自然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生产力和较高的光能利用率 F.农业生态系统的开放程度高于自然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的这种“大进大出”现象,表明了农业生态系统的开放程度远远超过自然生态系统 G.农业生态系统能量流特征不同于自然生态系统:自然生态系统能量储存于活的生物体内或邮寄残屑中,可供系统自我维持之用。农业生态系统大量物质能量流向人类 H.养分循环特点不同:农业生态系统有较高的养分输出率与输入率。农业生态系统内部养分的库存量较低,但流量大,周转快。农业生态系统的养分保持能力较弱,流失率较高。农业生态系统养分供求同步机制较弱 I.服从的规律不同:农业生态系统的存在与发展应同时受到自然规律和社会经济规律的支配J.运行的“目标”不同:自然生态系统运行的“目标”是自然资源的最大限度生物利用,并使生物现存量达到最大。农业生态系统的“目标”是使农业生产在有限自然与社会条件制约下,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类的生存和持续发展的需要 6.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因素的营养元素 7.耐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或质量上不足或过多,当这种不足或过多接近或达到其一种生物的上下限时,就会使该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下来 8.种群: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占特定空间的同一种物种的集合体,是有生物个体组成的,具有可与个体相类似的特征(其空间分布有:均匀型,随机型,成群型)(其相互作用:正相互作用一方得力,双方得力<互利共生,偏利共生,原始协作>负相互作用:竞争,捕食,寄生) 9.种群间相互关系在农业中的应用: A.建立人工混交林,林粮间作,农作物间套种(正相互作用,合理搭配林木及作物种群,以

农业生态学离线作业答案

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 《农业生态学》课程作业 姓名:屠江云学号:712 年级:12秋农业技术推广学习中心:嘉兴农业学习中心————————————————————————————— 绪论 名词解释: 1. 生态学 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的学科 2. 农业生态学 是运用生态学基本原理和系统分析方法,研究农业生物与农业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和机理,以获得最高生物产量和最佳经济效益,又能在一定程度上维持农业再生资源持续利用的一门生态与经济相结合的综合性学科。 3. 生态系统 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化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整体。 4. 农业生态系统 指在人类的积极参与下,利用农业生物种群和非生物环境之间以及农业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合理的生态结构和高效的生态机能,进行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并按人类的理想要求进行物质生产的综合体 简答题 农业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主要区别 论述题 1.论述生态系统的基本组分及特点 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 (1)生物组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2)环境组分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 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1、受人类的控制2、农业生产系统的净生产力高 3、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简化,自我稳定性能较差 4、农业生态系统是开放性系统 5、农业生态系统同时受自然与社会经济双重规律的制约 6、农业生态系统有明显的区域性第二章农业的基本生态关系 名词解释:

自然环境中一切影响生物生命活动的因子。包括太阳辐射、大气圈、水圈、土壤圈。 2.阿利氏原则 指每个生物都有自己最适的密度,过疏和过密都产生限制影响。种群总是避免过分的分散和过分拥挤,使种群内个体能获得最佳的生活和生存条件。 3.顶极群落 是生态演替的最终阶段,是最稳定的群落阶段,其中各主要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达到平衡,能量的输入与输出以及生产量和消耗量(如呼吸)也都达到平衡。 4.群落稳定性 群落对于环境的干扰所带来的影响和破坏能够自我调控、自我修复和自我延续使其内部稳定的能力 5.耐性定律 .耐性定律生物对各种生态因子都存在一个生物学的上限和下限它们之间的幅度称为耐性范围或耐性限度也称为生态幅或生态价。 6.生境 指生物生长的具体地段的综合环境。 7.生态位 是指生物在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时所表现出来的对特定生态因子的综合适应位置。 8.粗密度 粗密度单位总空间的个体数或生物量。 9.内禀增长率 在没有任何环境因素限制的条件下由种群内在因素决定的稳定的最大增殖速率。 10.群落演替 群落演替生态系统内的生物群落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物种消失另一些物种侵入出现了生物群落及其环境向着一定方向有顺序的发展变化过程。 11.最小因子定律 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少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12.生活型 不同种生物由于长期生存在相同的自然生态和人为培育环境条件下发生趋同适应并经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后形成的具有类似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的物种类群称为生活型。 13.生态型 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群长期生存在不同的自然生态条件或人为培养条件下发生趋异适应并经过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所形成的生态、形态和生理特性不同的基因型类群。 14.种群 是指在某一特定时间中占据某一特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总和 15.化感作用 植物包括微生物通过向周围环境中释放化学物质从而对邻近植物包括微生物的生长和发育产生抑制或促进作用。 16.生物多样性 一定范围内多种多样活的有机体动物、植物、微生物有规律地结合所构成稳定的生态综合体。这种多样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的物种多样性物种的遗传与变异的多样性及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17. 环境容纳量 指特定环境所能容许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

《农业生态学》复习资料

绪论 生态学——海克尔H.Haeckel :研究生物与其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与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1866) 农业生态学——是运用生态学基本原理和系统分析方法,研究农业生物与农业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和机理,以获得最高生物产量和最佳经济效益,又能在一定程度上维持农业再生资源持续利用的一门生态与经济相结合的综合性学科。 系统:由相互依赖的若干组分结合在一起,完成特定功能,并朝特定目标发展的有机整体。 生态系统: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化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整体。 农业生态系统:指在人类的积极参与下,利用农业生物种群和非生物环境之间以及农业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合理的生态结构和高效的生态机能,进行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并按人类的理想要求进行物质生产的综合体 系统的基本特征:1、系统结构的有序性2、系统的整体性3、系统功能的整合性 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1)生物组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2)环境组分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 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1、受人类的控制2、农业生产系统的净生产力高 3、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简化,自我稳定性能较差 4、农业生态系统是开放性系统 5、农业生态系统同时受自然与社会经济双重规律的制约 6、农业生态系统有明显的区域性表一农业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区别 类别自然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 生物构成生物农业生物、人类 环境组分自然环境人工调控 系统稳定性高低 开放性封闭开放 净生产力低高 服从规律自然规律自然和经济规律 第二章 §2.1 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与环境 生态因子:自然环境中一切影响生物生命活动的因子。包括太阳辐射、大气圈、水圈、土壤圈。 人工环境:包括人工影响的环境和人工建造的环境 最小因子定律:李比西:植物的生长取决于数量最不足的那一种营养物质。 谢尔福德耐性定律:在生物的生长和繁殖所需要的众多生态因子中,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的过多、过少或质量不足,都会成为限制因子,谢尔福德把最大量和最小量限制作用概念合并为耐性定律。 对耐性定律的补充: 1、同一种生物对各种生态因子的耐性范围不同。 2、不同种生物对同一生态因子的耐性范围不同。 3、同一生物在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对生态因子的耐性范围不同。 4、由于生态因子的相互作用,当某个生态因子不是处在适宜状态时,则生物对其他一些生态因子的耐性范围将会缩小。 5、同一生物种内的不同品种,长期生活在不同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对多个生态因子会形成有差异的耐性范围,即产生生态型的分化。 趋同适应:指亲缘关系相当疏远的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同的环境之中,通过变异、选择和适应,在器官形态等方面出现很相似的现象,其结果使不同种的生物在形成、生理和发育上表现很强的一致性或相似性。 趋异适应:指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群,由于分布地区的差异,长期接受不同环境条件的综合影响,不同个体群之间在形态、生理等方面产生的相应的生态变异。 生态型:指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群,长期生存在不同的生态环境和人工培育条件下,发生趋异适应,并经自然和人工选择而分化形成的生态、形态和生理特性不同的基因型类群。 生态型的形式:气候生态型、土壤生态型、生物生态型 生活型:指不同种生物由于长期生存在相同的自然生态和人为培育环境条件下,发生趋同适应,并经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后形成,具有类似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的物种类群。 生境:指某一生物种群或生物群落,由于生态环境的约束,只能在某一特定区域中生存,则把该区域称为该生物种群或生物群落的生境。生态位:是生物种在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时所表现出的对环境综合适应的特性。即一个物种在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与地位。 §2.2 种群 种群:指在某一特定时间中占据某一特定空间的一群同种的有机体的总称 种群的空间分布特征: 1、空间分布形式:随机型均匀型成丛型(聚集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