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建筑结构设计第二版课程设计

地下建筑结构设计第二版课程设计

一、课程设计目的

本课程设计旨在加深学生对地下建筑结构设计的理解,通过实践掌握地下建筑结构的设计方法和技能,提高学生的设计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为其未来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课程设计要求

1.学生应根据设计题目,调查、研究和确定地下建筑结构的技术、经济

和环境要求;

2.学生需根据调查和研究结果,制定并组织实施地下建筑结构的初步设

计;

3.学生应根据初步设计结果,进一步进行方案论证和修改,从而形成完

整的地下建筑结构设计方案;

4.学生需结合实际需求,对设计方案进行评估和论证,从而确保其真正

满足实际需求;

5.学生应使用软件模拟工具,对设计方案进行模拟分析,评估其受力情

况,判断其安全性和可行性;

6.学生需进行完整的设计报告撰写,并对设计方案进行汇报和讲解。

三、课程设计内容

1.调查和研究:学生需对地下建筑结构的技术、经济和环境要求进行调

查和研究;

2.初步设计:学生应根据调查和研究结果,制定并组织实施地下建筑结

构的初步设计;

3.方案论证和修改:学生根据初步设计结果,进一步进行方案论证和修

改,从而形成完整的地下建筑结构设计方案;

4.设计方案评估和论证:学生需结合实际需求,对设计方案进行评估和

论证,从而确保其真正满足实际需求;

5.模拟分析:学生应使用软件模拟工具,对设计方案进行模拟分析,评

估其受力情况,判断其安全性和可行性;

6.设计报告撰写:学生需进行完整的设计报告撰写,并对设计方案进行

汇报和讲解。

四、课程设计具体操作流程

1.组织调查和研究:学生需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地下建筑结构调

查和研究,获得相关资料和信息;

2.初步设计:学生根据调查和研究结果,制定并组织实施地下建筑结构

的初步设计,包括基本结构和布局设计;

3.方案修改和论证:学生需根据指导教师的指导,进一步进行方案论证

和修改,从而形成完整的设计方案;

4.设计方案评估和论证:学生应结合实际需求,对设计方案进行评估和

论证,包括耐久性、安全性、经济性和环境影响等方面;

5.模拟分析:学生应使用软件模拟工具,对设计方案进行模拟分析,评

估其受力情况,判断其安全性和可行性;

6.设计报告撰写:学生应制定完整的设计报告,并对设计方案进行汇报

和讲解,说明设计思路及技术方案等。

五、课程设计结论

本课程设计旨在加深学生对地下建筑结构设计的理解,通过实践掌握地下建筑结构的设计方法和技能,提高学生的设计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为其未来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地下结构工程课程设计

地下建筑施工课程设计 题目矿山运输巷道开挖爆破设计 姓名 学号 专业土木工程 指导教师 学院 完成时间

目录 1、爆破工程课程设计任务书 (4) 1.1课程设计的任务 (4) 1.2课程设计内容及要求 (4) 1.3设计步骤 (5) 2、工程概况 (6) 2.1原始条件 (6) 2.2爆破地质条件 (6) 2.3、工程特点 (6) 2.4设计目标 (6) 3、爆破方案 (6) 3.1光面爆破 (6) 3.2掘进爆破技术 (7) 3.3施工流程图: (7) 4、爆破参数选择与计算 (7) 4.1花岗岩的物理性质 (8) 4.2巷道掘进断面相关数据和公式 (8) 4.3各参数汇总 (12) 5、装药、填塞与起爆网路 (13) 5.1掏槽眼和辅助眼的装药结构 (14) 5.2周边眼的装药结构 (15) 5.3炮泥的填塞 (15)

5.4起爆方法 (15) 5.5施工工艺 (16) 6、安全措施 (17) 6.1爆破安全距离 (17) 6.2爆破事故的预防 (17) 6.3爆后检查 (18) 6.4盲炮的预防及处理 (19) 7.施工组织 (19) 8.爆破条件及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20) 参考文献 (22) 致谢 (22)

1、爆破工程课程设计任务书 1.1课程设计的任务 根据爆破安全规程(GB6722-2003)、简明爆破工程设计手册等要求,进行某工程的爆破设计。 1.2课程设计内容及要求 ﹙1﹚设计图纸的要求:工程设计图纸是工程技术人员的语言,绘制工程设计图纸也是工程技术人员的基本功。对课程设计图纸有如下几点要求: ①设计图纸必须全面正确反映设计意图,内容与文字说明必须一致;(采用2号图纸,不少于2张)且和说明书同装档案袋。 ②图面布置要适中,图间保持一定的间距并留有适当的空边; ③比例尺要选择适当,图纸一律用标准图纸,图例一律采用通用标准格式,图纸要求统一编号; ④线条粗细分明符合工程制图要求,标注必要尺寸,图中注文数字、外文字母一律用工程字体; ⑤设计图标按国家统一标准绘制。 ⑥设计图纸内容由学生同指导老师协商确定。 ﹙2﹚设计说明书的要求 设计说明书是一本技术文件,它结合设计图纸清晰、系统地论述了各个专题不同施工阶段的施工工艺过程,通过它来正确体现设计的意图,是组织指导现场施工的依据,因此,对设计说明书提出以下要求: ①问题论述要求重点突出,文字力求简练,避免做与主题无关的冗长叙述,问题论证要用自己的话讲,一般不允许整段引用资料原文或抄录书刊。 ②计算部分只写公式,主要演算步骤及结果,注明公式符号代表意义,外文代表符号及度量单位符号必须前后统一。 ③尽量采用插图、表格来辅助说明问题,以节省文字叙述,插图要有适当比例。按工程图要求绘制。图表在说明书中与文字之间留一定间隙,图、表要统一编号。

地下结构设计课程设计

地下结构设计课程设计 简介 本课程设计旨在让学生了解地下建筑结构设计的基本原理、计算方法及应用技术,掌握地下结构设计的基本流程,培养设计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程目标 1.掌握地下结构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熟悉地下结构设计的规范和标准; 3.能够进行地下结构设计的计算和分析; 4.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地下结构设计; 5.提高学生的设计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 教学内容 第一章简介 1.1 地下结构设计的定义和概述 1.2 地下结构设计的发展和应用 第二章基础知识 2.1 岩土力学基础知识 2.2 基坑支护原理 2.3 开挖法及其影响

第三章地下结构类型 3.1 地下建筑物类型及其特点 3.2 地下环境条件的影响 第四章设计基础 4.1 大地工程基础制图 4.2 地下水文地质勘察 4.3 岩土勘察及其分析 第五章地下结构设计 5.1 地下结构设计的思路和流程 5.2 线型结构 5.3 离散结构 5.4 圆筒形结构 5.5 圆弧形结构 5.6 多孔介质渗流问题 第六章地下结构施工 6.1 地下施工基本流程 6.2 地下工程施工中的问题与解决方案6.3 输送系统施工技术

6.4 井筒施工技术 课程设计 本课程设计要求学生按照所学知识,设计一个复杂的地下结构。具体设计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选定地下结构类型,如地下车库、地下商场等,完成初始设计。 第二步:进行支护计算和稳定性分析,确定支撑结构类型、深度和间距等参数。 第三步:进行地下排水设计,包括设计排水管道、关键位置安装水位计等。 第四步:进行地下空气调节设计,确定送风方式、通风量等。 第五步:进行安全分析,考虑潜在危险和可能发生的事故,制定预案。 第六步:进行施工方案设计,确定施工流程、备品备件等。 第七步:进行经济评估,评估地下结构建设前后经济效益。 评分标准 1.课程设计报告内容完整,包括设计思路、计算过程、数据 统计、结论及建议等; 2.设计方法合理,结果可靠; 3.设计报告文字表达清晰、简洁、易懂;

地下建筑结构第二版课程设计

地下建筑结构第二版课程设计 一、设计背景 地下空间建筑是指在地下建设文化、娱乐、商业、居住和交通等用途的建筑。地下建筑有较好的环境保护、安全、安静、节能等特点,因此广受欢迎。但是,地下建筑结构与地上建筑结构不同,其承载能力、空间使用和地下环境等问题都需要特别考虑和解决。因此,深入了解地下建筑结构设计原理和实际应用,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 二、设计目的 通过课程设计,加深学生对地下建筑结构设计的认识和理解,增加学生在地下建筑结构设计方面的实践能力。 三、设计内容和要求 1. 设计内容 本课程设计主要包括:地下建筑结构的选型、设计、施工方案和安全考虑等内容。 2. 设计要求 在课程设计中,要求学生具备以下能力: •理解地下建筑结构设计的原理; •熟悉地下建筑结构设计的相关规范和标准; •设计地下建筑结构,包括选型、设计和施工方案; •考虑地下建筑结构在使用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安全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四、设计步骤 1. 选型阶段 根据地下建筑的用途和工程要求,选择合适的地下建筑结构类型。例如:明挖、盾构、液压壁、重力式等。 2. 设计阶段 在选型基础上,根据建筑设计总体方案,结合地下环境特点和地质条件,确定 地下建筑结构的具体方案。通过计算、绘制和模拟等方式,对设计方案进行验证和优化。 3. 施工方案阶段 根据设计阶段的确定方案,制定地下建筑施工安全技术方案和实施方案。包括 施工原理、基础处理、支护措施、埋设管线等内容。 4. 安全考虑阶段 根据地下建筑结构的使用情况,全面考虑建筑的安全性。包括覆土极限、地震 影响、地下水位变化等了问题,提出相应的安全措施和防范措施。 五、设计结果 本课程设计结果,将呈现在设计报告中。报告要求包含以下内容: 1.建筑方案、结构背景和选型依据; 2.设计计算、模拟和验证结果; 3.施工方案和工艺技术方案; 4.安全性考虑和防范措施; 5.总结和分析。

地下建筑结构课程设计-任务书

《地下建筑结构》课程设计 任务书 福建工程学院土木工程系

一、课程设计目的和要求 1. 《地下建筑结构》课程设计是学生在学习《土力学》、《钢筋混凝土》、《基础工程》和《地下建筑结构》的基础上,综合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完成基础工程的设计任务。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应用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地下建筑工程设计问题的能力。 2. 通过课程设计,要求学生对盾构设计内容和过程有较全面的了解和掌握,熟悉盾构设计的设计规范、规程、手册和工具书。 3. 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课程设计任务指导书规定的全部内容。设计计算书要求计算正确、文理通顺,施工图布置合理、表达清晰,符合规范要求。 二、课程设计资料 1、如图所示,为一软土地区地铁盾构隧道的横断面,由一块封顶块K,两块邻 结块L,两块标准块B以及一块封底块D六块管片组成,衬砌外径6200mm,厚度为350mm,采用通缝拼装,混凝土强度为C50,环向螺栓为5.8级,地层 基床系数3 4/ kN =。管片裂缝宽度允许值为0.2mm,接缝张开允许值 k⨯ 2m 10 为3mm。地面超载为20KPa。试计算衬砌受到的荷载,并用荷载结构法,按均质圆环计算衬砌的内力,画出内力图,并进行隧道抗浮,管片局部抗压,裂缝,接缝张开等验算及一块标准管片配筋计算。灰色淤泥质粉质粘土上层厚度1355mm,根据学号后3位ABC调整,1355+ABC*30 (mm)

三、提交的课程设计成果及考核方法 1、设计说明书 要求写出完整的计算说明书,包括荷载计算、配筋计算、隧道抗浮、纵向接缝验算、裂缝张开验算、环向接缝验算、局部抗压验算。 2、图纸 绘制衬砌结构平面布置图(3号图1张)、圆环结构平面布置图(3号图1张)及其必要的施工说明。(根据计算结果,在提供的附图上做相应的修改。) 设计成果统一装在资料袋里,设计成果包括:计算说明书,任务书、指导书、衬砌结构平面布置图、圆环结构平面布置图。 另外,还要提交计算衬砌内力所编写的程序源代码或EXCEL电子版本。发到我的QQ 邮箱里面。 3、考核办法 课程设计成绩分两部分,设计报告占30℅,设计图纸图面内容及质量占70℅。成绩考核按照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级给分。 四、参考文献 1.《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顾祥林主编同济大学出版社 2.《地下建筑结构》朱合华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盾构隧道衬砌设计指南》国际隧协编写翟进营译

地下建筑结构设计第二版课程设计

地下建筑结构设计第二版课程设计 一、课程设计目的 本课程设计旨在加深学生对地下建筑结构设计的理解,通过实践掌握地下建筑结构的设计方法和技能,提高学生的设计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为其未来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课程设计要求 1.学生应根据设计题目,调查、研究和确定地下建筑结构的技术、经济 和环境要求; 2.学生需根据调查和研究结果,制定并组织实施地下建筑结构的初步设 计; 3.学生应根据初步设计结果,进一步进行方案论证和修改,从而形成完 整的地下建筑结构设计方案; 4.学生需结合实际需求,对设计方案进行评估和论证,从而确保其真正 满足实际需求; 5.学生应使用软件模拟工具,对设计方案进行模拟分析,评估其受力情 况,判断其安全性和可行性; 6.学生需进行完整的设计报告撰写,并对设计方案进行汇报和讲解。 三、课程设计内容 1.调查和研究:学生需对地下建筑结构的技术、经济和环境要求进行调 查和研究; 2.初步设计:学生应根据调查和研究结果,制定并组织实施地下建筑结 构的初步设计;

3.方案论证和修改:学生根据初步设计结果,进一步进行方案论证和修 改,从而形成完整的地下建筑结构设计方案; 4.设计方案评估和论证:学生需结合实际需求,对设计方案进行评估和 论证,从而确保其真正满足实际需求; 5.模拟分析:学生应使用软件模拟工具,对设计方案进行模拟分析,评 估其受力情况,判断其安全性和可行性; 6.设计报告撰写:学生需进行完整的设计报告撰写,并对设计方案进行 汇报和讲解。 四、课程设计具体操作流程 1.组织调查和研究:学生需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地下建筑结构调 查和研究,获得相关资料和信息; 2.初步设计:学生根据调查和研究结果,制定并组织实施地下建筑结构 的初步设计,包括基本结构和布局设计; 3.方案修改和论证:学生需根据指导教师的指导,进一步进行方案论证 和修改,从而形成完整的设计方案; 4.设计方案评估和论证:学生应结合实际需求,对设计方案进行评估和 论证,包括耐久性、安全性、经济性和环境影响等方面; 5.模拟分析:学生应使用软件模拟工具,对设计方案进行模拟分析,评 估其受力情况,判断其安全性和可行性; 6.设计报告撰写:学生应制定完整的设计报告,并对设计方案进行汇报 和讲解,说明设计思路及技术方案等。 五、课程设计结论 本课程设计旨在加深学生对地下建筑结构设计的理解,通过实践掌握地下建筑结构的设计方法和技能,提高学生的设计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为其未来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地下建筑结构课程设计

一、设计资料 1 、工程 大斜桥隧道位于宁波象山县黄避岙乡的斜桥村处,呈南北走向展布,其进口里程桩号YK33+335.2(右线)、ZK33+655(左线);出口里程桩号YK33+655.2(右线)、ZK33+335(左线)。 表1-1大斜桥隧道进出口里程桩号一览表 方向进口里程出口里程全长 右线YK33+335.2 YK33+655.2 320 左线ZK33+655 ZK33+335 320 2、地形地质情况 围岩主要为微风化晶屑玻屑凝灰岩:青灰色,岩芯完整呈长柱状,短柱状,少量碎块状,柱长最长50cm,熔结凝灰结构,块状构造,局部节理裂隙少量发育,岩质坚硬,锤击声脆,钻进速度为0.4-0.8米/小时。RQD=85%,Rc=57.4MPa,Vp=4190m/s,Kv=0.56。 地下水以基岩风化裂隙水为主,水量匮乏,围岩富水性极不均一,透水性差。 围岩较完整,块体状结构,[BQ]=392.2,属Ⅲ级围岩,隧道开挖时,围岩受振动可发生掉块,建议采用喷射混凝土、局部锚杆支护,并采取适当的防水、排水措施。 3、设计标准 隧道类型:分离式隧道; 设计标准:双向四车道 地震防震烈度:8级 4、设计计算内容 (1)确定隧道开挖方式及隧道断面布置图; (2)围岩压力计算; (3)隧道支护设计图; (4)隧道衬砌设计图。 5、设计依据 (1)《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 D70-2004); (2)《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J042-94); (3)《隧道工程》谭仁辉主编重庆大学出版社; (4)《地下建筑结构》门玉明王启耀主编人民交通出版社。 二、隧道断面布置 本公路设计等级为高速公路隧道,由《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 D70-2004)4.3.2有:高速公路、一级公路的隧道应设计为上、下行分离的独立双洞。对于Ⅲ类围岩,分离式独立双洞间的最小净距为2.0B,B为隧道开挖断面的宽度。 左隧道长320米,南隧道长288米,为短隧道,不需设紧急停车带。 因围岩条件较好,选隧道断面形式为直墙式。 公路隧道建筑限界:

地下建筑结构课程设计

1. 设计荷载计算 1.1结构尺寸及地层示意图 人工填土丫=18kN/m 3褐黄色粘土丫一 19.1kN/m 3 灰色砂质粉土 Y=18.7kN/m 3 图1-1结构尺寸及地层示意图 如图,按照要求,对灰色淤泥质粉质粘土上层厚度进行调整: h =1355+130x 30=5255mm 。 灰 按照课程设计题目,以下只进行基本使用阶段的荷载计算。 1.2隧道外围荷载标准值计算 (1) 自重 g =y6=25x 0.=58k N75m / h (2) 竖向土压 h=1.5+1.0+3.5+5.255=11.255m>D=6.2m,属深埋隧道。由于范围内图层抗剪强度较差,因此不用太沙基公式计算。 q =£Y h=18x 0.5+8x 1.0+9.1x 1.0+8.7x 3.5+5.255x 8=98.59k N /m 2 1ii i =1 地面超载: q =20kN /m 2 2 近似均布拱背土压力: 0.43x 3.12x 7.6x 1 2x 3.1 B1'A b 一 J/350 灰色淤泥质粉质粘土 y=18kN/m 3c=12.2kPa 屮二8.9 灰色淤泥质粘土丫 二 17.1kN/m 3 c=12.kP a 屮二7.2 ■二 - □_ 8 50 5 0.43R 2rb =5.07kN /m 2 q=20kN/m 2

q=20+5.07+98.59=123.66kN/m (3)拱背土压 R=55+62x 1=2.925m …曲X+⑺X 九=7.6KN /m 3H 22 1.645+1.28 兀兀 G 二2(1-)R 2-Y 二2x (1-)x 2.9252x 7.6二27.908kN /m4H 4 ,G27.908 q ===4.771kN/m 2 2R2x 2.925 (4)侧向主动土压 q 二(p +y h)-tan 2(45o -—)-2c -tan(45o -—) e e 1 22 8x 1.645+7.1x 4.205 Y =二7.353kN/m 3 5.85 X&9。x 的5 +7.2。x 4.2°5= 7.566。 5.85 c 二空X 空+空X 4.2°5 二12.128kPa 5.85 则: p =123.66x tan 2(45。-弓竺)-2x 12.128x tan(45。-7{ 6 °)=73.453k N /m 2 p 二2R VDtan 2 2H N /m 2 (5)水压力按静水压考虑:a 竖向水压: p =Y H=10x 10.755=107.55kN /m 2w1ww1 b 侧向水压: q=y H=10x 10.755=107.55kN /m 2w1ww1 q=y H=10x (10.755+5.5)=162.55kN /m 2w2ww2 (6)侧向土壤抗力 衬砌圆环侧向地层(弹性)压缩量: (2q -p -p +兀g )R 4y =+2H - 24(n EJ +0.0454kR 4) H 其 中:

地下建筑结构课程设计

7.井壁环向计算(封底前) (1)取刃脚跟部以上1.5倍井壁厚度一段进行计算: 计算高度:m t h cal 957.05.1== 根据《规程》6.1.6.16条计算刃脚传过来的荷载标准值,考虑互成90’的两点土壤内摩擦角相差5’; 1)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进行计算; m KN P P h P m KN P P h P KPA H tg h h h h h qs P KPa H tg h h h h h qs P KPa h H tg h h h h h qs P KPa h H tg h h h h h qs P BL BL l tranB AL AL l tranA D BL D AL D BL D AL /29.140)(5.0/32.124)(5.027.183)5.05.0(1027.1) 2 545()])(10()10()10([27.177.162)5.05.0(1027.1)2 545()])(10()10()10([27.192.176)5.05.0(1027.1) 2 545()])(10()10()10([27.142.156)5.05.0(1027.1) 2 545()])(10()10()10([27.1'' ' ' 2 144332211' ' 2 1443322111' ' 2 144332211'1' ' 2144332211'=+==+==--??+----+-+-++?==--??++---+-+-++?==---??+----+-+-++?==---??++---+-+-++?=φγγγγφγγγγφγγγγφγγγγ 设互成90’的两点土壤内摩擦角相差±5’,井壁A,B 点外侧的水平向水压力: KPa P h h h H h tg h h h h h h qs P KPa P h h h H h tg h h h h h h qs P tranA cal cal cal D cal B tranA cal cal cal D cal A 34.301)5.00.1(1027.1)2 545()]5.0)(10()10()10([27.156.266)5.00.1(1027.1)2 545()]5.0)(10()10()10([27.11' ' 2 1443322111' ' 2144332211=+---??+-----+-+-++?==+---??++----+-+-++?=φγγγγφγγγγ计算系数: 13.01' =-= A B P P ω 截面上弯矩(外侧为负) K P a r P M K P a r P M c A B c A A 43.521366.012.571488.0' 2'2==-=-=ωω 截面上压力: KN r P N KN r P N c A B c A A 77.944)5.01(69.977)7854.1(' '=+==+=ωω 按压弯构件进行强度配筋计算:内外均配 9φ14; 2)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进行计算:

地下建筑结构――课程设计(精)

《地下建筑结构》课程设计 班级:土1105-1、2班 指导教师:高新强 专业: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 石家庄铁道大学地下工程系 2015-12-20 1. 工程概况 1.1 工程地质 某城市一区间隧道工程,位于城市主干道下方,埋深h=10m,从上到下地层情况为: (1 杂填土:天然容重18.2kN/m3,粘聚力3.5kPa,内摩擦角12°,层厚2m; (2 砾砂夹粉质粘土:褐色、灰褐色、黄褐色,中密~密实,饱和。含大于2mm颗粒占总重的35~45%,钻探过程中所见最大粒径80mm,粉质粘土含量在23%以上,天然 容重19.4kN/m3,饱和容重21.6 kN/m3,粘聚力33.5kPa,内摩擦角18.5°。该层分布连续,层厚5m; (3 粉质粘土:灰褐色,质软、饱和,局部夹砾砂混粒,矿物成分以石英、长石为 主。粘粒含量6%。含大于4mm颗粒占总重的35~45%,最大粒径80mm。该层层厚5m。该层饱和容重22.4kN/m3,平均粘聚力39.8kPa,内摩擦角17.8°。 (4 含粘性土薄夹层圆砾:浅黄色、黄褐色,中密~密实,湿~饱和,混粒结构,矿物成分以石英、长石为主,粘粒含量9%。含大于2mm颗粒占总重的35~45%,最大粒径80mm。该层分布连续,层厚8m。该层饱和容重23.8kN/m3,平均粘聚力29.8kPa,内 摩擦角24.8°。

(5 风化花岗岩:(4层以下12m均为风化花岗岩,中等风化状态。 1.2水文地质特征 本区段地下水类型为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潜水,雨季丰水期的地下水位在地面以下3.0m,冬季枯水期地下水位在地面以下4m。 2. 结构尺寸及材料 衬砌尺寸见附图,附图1~附图21采用暗挖法施工,其余采用明挖法施工。 二衬混凝土保护层厚度:迎水侧40mm,背水侧30mm。 二次衬砌采用C30防渗钢筋混凝土,防渗等级P10。 3、设计依据 《地铁设计规范》(GB50157-2013 《铁路隧道设计规范》(TB10003-2005、J449-2005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6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03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 4、课程设计要求 土1105-1、2班学生,分别按学号顺序选择1-34断面,每人选择1个设计断面。如1班最小学号选择1断面,2班最小学号也选择1断面。 (1进行荷载计算,确定作用在地下结构上的荷载

地下建筑结构课程设计

地下建筑结构课程设计 1. 课程设计背景 地下建筑结构作为一种全新的建筑形式,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课程设计旨在通过理论学习和工程实践,探究地下建筑结构的设计原理和施工技术,为学生提供完整的地下建筑设计方案和施工方案,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与创新意识。 2. 课程设计目标 •理解地下建筑结构的特点、优点及适用范围,掌握地下建筑结构设计原理和施工技术; •能够独立开展地下建筑结构的设计方案和施工方案; •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综合素质与团队合作精神。 3. 课程设计内容 3.1 理论学习 •地下建筑结构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地下建筑结构的施工工艺和材料选用; •地下建筑结构的设计原理和方法; •地下建筑结构的质量控制和安全管理。 3.2 工程实践 •地下建筑结构设计方案的编制; •地下建筑结构施工方案的编制; •制定地下建筑结构施工计划和施工日志; •地下建筑结构施工现场实习。

4. 课程设计方案 4.1 课程设置 4.1.1 线上学习 •第一周:学习地下建筑结构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第二周:学习地下建筑结构的施工工艺和材料选用; •第三周:学习地下建筑结构的设计原理和方法; •第四周:学习地下建筑结构的质量控制和安全管理。 4.1.2 线下实践 •第五周:地下建筑结构设计方案的编制; •第六周:地下建筑结构施工方案的编制; •第七周:制定地下建筑结构施工计划和施工日志; •第八周:地下建筑结构施工现场实习。 4.2 课程评估 •课堂参与度(20%):包括线上学习和线下实践两部分; •课程报告(30%):学生需提交地下建筑结构设计方案和施工方案; •实践成果(50%):参与地下建筑结构施工现场实习,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将作为重要评估标准。 5. 总结 通过本次地下建筑结构课程设计,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地下建筑结构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掌握地下建筑结构的设计原理和施工技术,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综合素质与团队合作精神。同时,本课程设计实用性强,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建筑市场需求。

地下建筑结构课程设计参考

地下建筑结构课程设计参考 第一章工程概述 1.1 工程概况 拟建的上海轨道交通8号线XXX车站沿长阳路下布置,东西向横跨大连路。该站为岛式站台,主体为地下两层结构,采用单柱双跨(局部为双柱三跨)的钢筋混凝土箱形框架结构,有效站台宽度10m,长度139.4m。围护结构采用连续墙+钢支撑支护体系,纵向柱跨标准段为8m。主体结构外侧设全外包防水层,与连续墙一起组成复合墙体系。 标准段基坑开挖深度约22.89m,端头井基坑开挖深度约 24.59m。车站全长约165.5m,顶板覆土约2.5m,采用地下连续墙结合内衬的结构,地下墙厚度0.6m。内衬厚度地下三层为400mm。 长阳路东北侧地块规划建设西门子上海中心,为高层商办,基础型式为桩~筏基础,其桩基设计充分考虑了对地铁的变形及沉降对其的影响,桩端持力层为⑨-2层。围护结构设计根据地铁的实际情况适当加长了钻孔灌注桩深度,并增加了坑内加固,现状地块地下室已完成。长阳路以南、大连路以东地块为大连路绿地工程,为地下一层结构,设有抗浮桩,建有下沉广场和地下商场、展厅等。长阳路以西、大连路以南地块的旭园一期已完成建设并投入使用中,基础型式为桩筏基础。长阳路以西、大连路以北地块的旭园二期则还在规划中。 1.2 工程地质条件 1.2.1 场地岩土工程性质

根据勘察工程公司提供的勘察报告,在勘探深度内根据野外钻探,原位测试及室内试验综合分析,场地岩土层可分为六大层,现自上而下分述如下: ①层素填土:灰黄色、灰色,软~可塑状态,含少量碎砖石屑、植物根茎,局部含少量淤泥质填土,场地西侧较高部位为堆填的碎石块、砖块等,土质不均匀。该层层厚0.20~ 3.70m,层底埋深0.20~3.70m。 ②—l层粉质粘土:灰黄色、灰色,以软塑状态为主,局部可塑,高压缩性,含少量铁、锰氧化物及有机质,稍有光泽,韧性差、干强度中。该层层厚0.30~3.l0m,层底埋深1.20~5.60m。 ②—2层粉土~粉砂:灰色、黄灰色,饱和,稍密状态,上部夹粉土,主要由石英质组成,颗粒级配一般,切面粗糙,干强度和韧性低,摇振反应迅速。该层层厚0.80~6. 80m,层底埋深2.40~8.50m。 ②—3层淤泥质粉质粘土:灰色,饱和,流塑状态,高压缩性,含有机质,局部孔上部夹粉砂,土质不均匀,稍有光泽,韧性差、干强度中,有摇振反应。该层层厚2.10~13.80m,层底埋深5.50~16.60m。 ②—4层粉质粘土:灰黄色、灰绿色,以软塑状态为主,局部可塑状态,中偏高压缩性,含铁、锰质氧化物,切面稍有光滑,韧性中等、干强度中等,无摇振反应。该层层厚0.20~l2.00m,层底埋深10.20~21.50m。 ③—1居粉质粘土:灰绿色、黄褐色,以可塑状态为主,局部硬塑,中压缩性,含铁、锰质氧化物及结核粒,切面光滑,韧性高、干强度高。该层层厚0.10~9. 10m,层底埋深

地下建筑结构课程设计盾构

地下建筑结构课程设计盾构 1. 介绍 地下建筑结构是指在地下进行施工的建筑物,包括地下车库、地下商场、地下隧道等。而盾构作为一种重要的地下建筑结构施工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各类地下工程中。本文将对盾构的原理、施工流程以及应用进行详细介绍。 2. 盾构原理 盾构是一种利用隧道推进机械(即盾构机)在地下进行开挖和支护的方法。其主要由盾体、掘进机和支护系统组成。 2.1 盾体 盾体是盾构机的主要部分,通常由前盾和后盾组成。前盾负责开挖土层,后盾负责推进和支护。 2.2 掘进机 掘进机是驱动盾体前进的关键部分,通常由电动机、液压系统和传动装置组成。它能够提供足够的推力和扭矩,以推动盾体前进并开挖土层。 2.3 支护系统 支护系统用于保持隧道稳定,并防止土层坍塌。常见的支护方式包括钢拱、喷射混凝土和衬砌等。 3. 盾构施工流程 盾构施工一般包括以下步骤: 3.1 前期准备 前期准备包括地质勘察、设计方案确定和施工方案编制等。在进行盾构施工之前,需要对地下环境进行详细的调查和分析,以确定合适的盾构机类型和支护方式。 3.2 盾构机组装与调试 在开始施工之前,需要将盾构机运到施工现场,并进行组装和调试。这包括安装盾体、掘进机和支护系统等,确保各个部分正常运行。 3.3 盾构开挖 盾构开挖是整个施工过程中最关键的阶段。通过控制盾体前进和开挖速度,可以逐步推进并开挖出所需的隧道形状。

3.4 支护与衬砌 在开挖过程中,需要及时进行支护和衬砌。这可以通过喷射混凝土、安装钢拱或铺设预制衬砌板等方式来实现。 3.5 盾构推进 当一段隧道开挖和支护完成后,盾构机将继续前进,推进至下一段隧道。这个过程将不断重复,直到整个隧道完成。 4. 盾构的应用 盾构作为一种高效、安全的地下建筑施工方法,在各类地下工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4.1 地铁建设 盾构在地铁建设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能够快速、高效地开挖和支护地铁隧道,保证施工质量和安全。 4.2 水利工程 在水利工程中,盾构可以用于开挖输水隧道和排水隧道。它能够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干扰,并提高施工效率。 4.3 隧道建设 盾构也广泛应用于各类隧道建设中,如公路隧道、铁路隧道和水利隧道等。它能够快速、安全地进行开挖和支护,提高施工效率。 5. 结论 通过对盾构的原理、施工流程以及应用进行详细介绍,我们可以看出盾构作为一种重要的地下建筑结构施工方法,在各类地下工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能够提高施工效率和质量,还能够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干扰。盾构在未来的地下建筑施工中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建筑结构抗震第二版课程设计 (2)

建筑结构抗震第二版课程设计 一、设计背景 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城市规划的不断完善,人们对于建筑物的质量和安全性要求也越来越高。其中,抗震性能是建筑物最为基本的安全要求之一。在我国的自然环境中,地震频繁,地震对于建筑物的安全性与结构稳定性的考验极大。因此,如何设计出更加稳定、抗震的建筑结构抗震成为了一门重要的学问。 二、设计目的 本次课程设计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深入了解抗震建筑结构的设计原理和方法,从而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抗震结构问题的能力。通过进行课程设计,学生将能够了解建筑结构抗震的基本理论、抗震设计的方法、建筑结构抗震中重要参数的计算和评价,掌握抗震设计的有关规定和标准,以及针对不同地区和地质条件所需的差异性设计等。 三、设计内容 本次设计主要研究建筑结构抗震的基础知识,包括建筑结构抗震的原理、常见抗震设计策略、抗震设计计算等。设计将按照以下步骤完成: 1. 抗震设计基础知识研究 对建筑结构抗震的相关理论和知识进行深入研究,了解抗震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对常见的抗震设计策略进行探讨。 2. 抗震设计计算方法掌握 本阶段将掌握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有关计算方法,包括地震作用计算、结构动力计算、结构响应控制等。

3. 抗震设计案例练习 在本阶段,学生将尝试应用所学知识,处理一个实际的抗震设计案例,从中汲 取经验,提高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 4. 抗震设计比较分析 本阶段将对不同的抗震设计方法进行比较分析,以期明确各种设计策略在不同 地质条件下的适用性与限制性。 四、设计要求 1.本次课程设计要求学生具备较高的动力学和地震学基础知识; 2.熟悉并能够掌握建筑结构抗震的基本理论、抗震设计的方法、建筑结 构抗震中重要参数的计算和评价,掌握抗震设计的有关规定和标准,以及针 对不同地区和地质条件所需的差异性设计等; 3.学生需编写报告,详细记录所设计的建筑结构抗震过程,提出自己见 解和思考; 五、设计结论 通过本次课程设计的学习和实践,学生将掌握建筑结构抗震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备抗震设计的能力,并通过实际案例应用、比较分析等方法提高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进一步培养其工程实践能力。

建筑初步第二版课程设计

建筑初步第二版课程设计 课程概述 本课程是建筑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旨在通过讲解建筑学的基本概念、历史背景、建筑构件和建筑结构等内容,帮助学生掌握建筑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 •掌握建筑学的基本概念,了解建筑学的历史背景和现状; •熟悉建筑构件的种类、特点和用途,能够理解建筑结构的基本原理; •能够运用所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进行简单的建筑设计,具备一定的建筑设计能力; •具备初步的建筑表达和建筑计算能力,能够进行简单的建筑图纸绘制和建筑计算。 教学内容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章建筑学概述 本章主要介绍建筑学的概念、历史和现状,帮助学生了解建筑学的基本背景和发展动态。 1.建筑学的概念和范畴 2.建筑学的历史和现状 3.建筑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第二章建筑构件 本章主要介绍建筑构件的种类、特点和用途,帮助学生了解建筑构件在建筑设 计和施工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1.建筑构件的分类和用途 2.建筑构件的特点和材料 3.建筑构件的选用和设计 第三章建筑结构 本章主要介绍建筑结构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帮助学生了解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和 承载能力,以及建筑设计中的结构考虑。 1.建筑结构的基本原理 2.建筑结构的构造形式和稳定性 3.建筑结构的设计和计算 第四章建筑设计 本章主要介绍建筑设计的基本流程和方法,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建筑设计技能。 1.建筑设计的流程和方法 2.建筑设计的基本要求和原则 3.建筑设计的表达和展示 教学方法 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验模拟等,以加强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动手能力。 课程作业 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本课程设有以下几种作业:

建筑抗震设计第二版课程设计

建筑抗震设计第二版课程设计 一、课程设计背景和目的 建筑抗震设计是建筑工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地震是造成建筑灾害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了减小地震给人类带来的伤害和损失,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必须得到充分的保证。因此,建筑抗震设计已经成为建筑工程的一个主要技术指标。 基于此,本次课程设计旨在通过对建筑抗震设计的研究,通过实践掌握建筑抗震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达到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抗震意识和抗震设计的能力。 二、课程设计内容 1. 抗震设计的基本概念 1.1 抗震设计的定义及其作用 涵盖抗震设防目标、抗震设防烈度、抗震设防地震动、抗震设防厚度、抗震设防构造、抗震设计地基基础及其与地下水位关系、高层建筑的抗震设计等方面。 1.2 抗震设计方法 涵盖传统弹性设计、有限元分析方法、等效静力法、反应谱分析、时程分析等方法。 2. 抗震设计的基本原理 2.1 结构抗震原理 结构抗震设计是指在抗震设防烈度、地震动及其反应等方面确定了抗震设防目标和设防厚度等基本参数后,根据土桩宏观本构模型,通过叠加近地震、漫游高频地震和远地震等不同地震情形,计算结构最大顶点间位移与构件变形,以预测结构

的受力情况,然后根据结构受力,进行结构适应性调整,以满足结构抗震设计中的各项指标。 2.2 基础抗震原理 涵盖土壤抗震、基础抗震、地基抗震等方面。 3. 抗震设计的实践应用 通过案例分析和仿真实验等方式,深入学习抗震设计的应用,并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 三、课程设计流程 1.确定课程设计主题和任务 2.学生独立阅读文献,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3.策划课程设计方案 4.学生分组,独立完成抗震设计的范例设计 5.讨论交流,指导完善设计结果 6.仿真实验并分析结果 7.答辩展示设计成果 四、课程设计教学设施 1.电脑 2.建筑结构分析软件 3.建模软件 五、课程设计评价 本次课程设计评价分为两种:评价学生的设计方案和学生的个人表现。

地下结构设计教学设计

地下结构设计教学设计 前言 地下结构是现代建筑领域中一个重要的领域。学生在大学课程中,需要学习相 关知识来应对未来的工作。教学如何合理地设计,注重实践操作,可以提高学生的能力和兴趣。本文将介绍一种地下结构设计课程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本教学设计旨在介绍地下结构的设计和施工过程。目标是使学生明白地下结构 的特点,掌握相关设计和建设技能。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需要掌握以下知识点: 1.建筑和地下结构的相互关系; 2.地下结构的类型和特点; 3.地下结构的设计原则和方法; 4.施工方法和技巧。 教学内容 第一部分:建筑和地下结构的相互关系 学生需要了解建筑和地下结构之间的关系。这包括建筑和地下结构的设计、施工、运营和维护等方面。学生需要学习建筑和地下结构的交互作用,理解建筑和地下结构的协同效应。 第二部分:地下结构的类型和特点 学生需要学习地下结构的类型和特点,如地下车库、地下商场、地下工厂、地 下仓库等。学生需要了解不同地下结构的设计方法和技巧。此外,还要介绍地下结构的结构形式、材料特点及其与地上建筑的相关性等。

第三部分:地下结构的设计原则和方法 学生将学习地下结构的设计原则和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践操作,理解地下 结构的空间规划、各种功能布置、通风换气、水电等基础设施的布置等重要要素。 第四部分:施工方法和技巧 学生将学习地下结构的施工方法和技巧。包括挖土施工、支护、二次构造、通风、渗漏处理、排水等方面的知识。通过实践操作,学生将掌握现场测量、现场加工、现场施工等技巧。 教学方法 讲授 通过讲座和案例分析,介绍地下结构的基本知识和设计原则。教师应该将理论 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实践操作 本课程还配备必要的实践操作环节。学生将通过实践课程进行设计、模拟施工、验收和实际施工等模拟演练。 教学评估 本教学设计将评估学生对地下结构设计的掌握程度。考核形式包括理论考试和 实践操作,期末考核也应包括一个地下结构设计项目方案及书面评估。 结语 本教学设计是一种针对地下结构设计的教学方法的设计。通过本设计教学,学 生将了解地下结构设计和施工的相关知识,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

地下建筑结构课程设计-盾构隧道的断面选择及内力计算22222

《地下建筑结构课程设计》 ----软土地区地铁盾构隧道 一、设计资料 如图1所示,为一软土地区地铁盾构隧道的横断面,衬砌外径为6200mm,厚度为350mm,混凝土强度为C55,环向螺栓为5.8级。管片裂缝宽度允许值为0.2mm,接缝张开允许值为3mm。地面超载为20KPa。 图1 隧道计算断面土层分布图

二、设计要求 盾构隧道衬砌的结构计算采用自由变形的弹性均质圆环法并考虑土壤介质侧向弹性抗力来计算圆环内力。试计算衬砌内力,画出内力图,并进行管片配筋计算、隧道抗浮、管片局部抗压、裂缝、接缝张开等验算。 三、计算原则及采用规范 计算原则: (1)设计服务年限100年; (2)工程结构的安全等级按一级考虑; (3)取上覆土层厚度最大的横断面计算; (4)满足施工阶段,正常运营阶段和特殊情况下强度计算要求; (5)接缝变形在接缝防水措施所能适应的范围内; (6)成型管片裂缝宽度不大于0.2mm; (7)隧道最小埋深处需满足抗浮要求; 采用规范: (1)《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 (2)《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1); (3)《地下铁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99-1999); (4)《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01); (5)《地下铁道、轻轨交通工程测量规范》(GB50308-1999); (6)《盾构法隧道施工与验收规范》(GB50446-2008); (7)《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

《地下建筑结构课程设计》----软土地区地铁盾构隧道 计算书 姓名: 班级: 学号: 指导教师: 北方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地空系 2015年5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