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大全简答题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大全简答题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大全简答题

1.简答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与中国文化史的区别是什么?

2.简答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与人类文化学的区别是什么?

3.简述对待传统文化的错误态度。

4.简述对待文化传统的错误态度的主要表现。

5.中国地势和地形的特点是什么?

7.中国五千年气候的变化大势分为几个时期?

8.简答现代地理学对中国自然区域的划分。

9.先秦时期几个重要的文化区域。

10.用自然的三大成就

11.代利用自然的一些失误。

12.在《史记》中是把当时的天下划分为几大基本经济区来论述地域文化习俗的这四个地区是

13.简述秦汉时期打击匈奴的不同后果。

14.简述分封制向郡县制度的转变。

15.简述两汉朝延选取拔官员的文化标准。

16.简述西晋灭亡的文化原因及后果。

17.简述南朝士族统治及士族文化的形成原因

18.简述佛教的传播及南北特点。

19.简述唐朝时南方经济的高涨。

20.简述北宋新党旧党的分歧。

21.元朝民族融合的新特点是什么/2

2.简述元朝基督教与穆斯林的传入?

23.简述朱元璋的出身与明初政局的关系。

24.简述明清利用民间宗族关系加强统治的表现?

25.简述明清之际学风变化的原因

26.简答以工补农,以商求富的文化价值。

27.简述南、北农耕生产的不同格局。

28.建筑农政思想的历史地位。

29.简述市商贸易的方式。

30.简述行会的主要管理方式?

31.简述居住建筑格局与文化的关系。

32.中国传统社会中,居室建筑仪式的文化含义表现在哪些方面

33.简述我国群体饮食的主要表现。

34.建筑人生礼仪中的四次换装仪式。

35.简述交通工具的习俗传承。

36.简述社区与地方圣地活动主要特征

37.简要评述中国日常生活的文化习惯

38.简述本草之学的含义。

39.简释“列爵惟五,分土惟三”的含义。

40.简述宗法观念对秦汉以后国家政治结构渗透的主要表现。

41.简答察举制与科举制的区别。

42.简述古代法律制度以儒家伦理学说作为立法的指导思想的表现。

43.孟子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他提出的无论是什么?

44.简答天神祭祀、地神祭祀和人神祭祀。

45.简答中国古代社会家事的主要内容。

46.简单比较类比和类推。

47.简述佛教的形式与基本教义

48.简述宋明理学的宗教功能。

49.简述儒家理想的人格的两个层次

50.简述戏曲的发展历程。

51.简述中国古典舞蹈的三个特点

53.简答中国境内的语言课归属几个语系。

52.简答中国画的特点。

54.简答建国后对普通话的界定

55.简答“域外方言”是指哪几种语言

56.简答日本、朝鲜、越南依照汉字创造的文字。

57.简述近代否定派否定汉字的理由

58.简述传统识字读物的三个特点。

59.简述字谜的作用

60.简述近代在“中西古今”论争中“两派”的主要情况。

61.简述陈独秀“七期”之说的七个阶段

62.简述一个美国学者总结的中国科举制度五大优越性

63.简述20世纪文化论争的三个焦点问题。

64.影响20世纪中国文化趋势的最重要三种思想

65.简述鼎盛时期新儒家的特征

66.简述对向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态度

67.简述元朝时期南北文化对峙的新变化

68.简述中国新石器文化的分布情况。

69.简述“家天下”的政权模式。

70.简述荀子的“约定俗成”理论。

1简答广义的文化的定义及定义的三个要点。

2简答狭义的文化的定义及定义的三个要点。

3简述中国文化性质。

4简述两个文化层面及其相互关系。

5简答学习中国文化概论课程应达到的目的。

6简答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基本内容。

7简述中国历史上的人群分布。

8简述中国地理的整体性特征。

9简述构成区域文化的几个因素。

10简要评述地域文化的重要作用。

11简述古代保护自然的措施。

12新石器文化可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写出这三个时期的名称及它们所在的时间。

13简述分封制的历史作用。

14简述西周农耕文化方向的选择。

15简述百家争鸣的特点。

16简述“百家争鸣”中重要几家的代表人物及他们的思想特征。

17简述汉武帝中央集权制措施。

18简述开发江南的过程。

19简要评述魏晋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

20简述唐朝的北方文化背景及其作用。

21简要评述唐朝在民族关系上开放精神的体现及给北宋带来的影响。

22简述“两税法”的作用。

23简述唐宋时期市井文化的兴起。

24简述元朝的经济政策。

25简述元朝时期的文人与戏剧。

26简介明清时期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情况。

27简述西方对中国的介绍和对中国的学习。

28简答明清社会经济迟滞的原因。

29简述明清的闭关锁国政策。

30简要评述明朝士大夫群体的分野及学术活动。

31简介“三先生”的思想与著作。

32简述中国生产经济文化的核心特征。

33简述农耕灌溉文化的含义。

34简述农耕灌溉文化的主要部分。35简述农业岁时历法的文化价值。

36简述农事信仰的文化意义。

37简介农耕仪式的类型和功能。

38简述农书对农耕文化思潮的概括。

39简介我国民族商业的两个文化特点。

40简述市商贸易的四种模式。

41简介市商的经营之道。

42简单例举古代的营业习俗。

43简述历史传说解释工匠的三个特点。

44简介居住建筑的文化含义。

45简述饮食行为的文化含义。

46简介中国长期流传的饮食观念。

47简述构成服饰二重性格的五种要素。

48简介服饰形制的四种基本类型。

49简述交通旅行业的习俗传承。

50简述中国家庭管理的文化要素。

51简答家族共同体的两个主要文化功能及地缘合作

的三个方面。

52简介阴阳合历。

53简介中医药的三大学说。

54简答宗法制的特点。

55简单秦汉以后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

56简答察举制与科举制的区别。

57与察举制比较,科举制的三个明显特点事什么?

58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文化特色主要表现在哪些方

面?

59简答礼与俗的区别。

60简述传统礼俗的特点。

61简述礼的调和作用的主要表现。

62简述古代婚制的“周公六礼”。

63简答岁时节日礼仪对民众生活的伦理轨范的两重

意义。

64简答人生婚姻礼仪与家族社会的关系。

65简述家训族规的礼俗规范的三大功能。

66简述汉代在整体思维理论方面的成就。

67简述中国古代类比思维的特征。

68简介老子对事物转化规律的表述与总结。

69简述先秦时期对辩证思维方法飞归纳。

70简述中国传统“知行合一”说的特点。

71简述中国古代宗教的状况。

72简述中国古代原始宗教的社会作用。

73简述道教的形成与信仰特征。

74简述道教对古代民俗及古代文学艺术的影响。

75简述儒家义利观的影响。

76简述儒家对君子修养的主要要求。

77简述古代人对教育的社会作用的认识。

78简答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

79简答《大学》所提出的古代教育三大目标和八个步

骤。

80简述因材施教教学原则的实践意义。

81简述启发诱导教学方法的应用价值。

82简要评述尊崇自然审美观念的哲学基础。

83简要评述文字也是重要的文化事象。

84简述汉语的特点。

85简述汉字的特点。

86简述避讳的几种形式。

87简要评述孔子“名实”观念。

88简述建国后提出的文字改革的三大任务。

89简述建国后党和政府对语言文字规范工作的措施。

90简述传统语文教育的风格。

91简述汉字构形特点为书法艺术提供的条件。

92简述对汉语共同语的不同叫法。

93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主要两次交汇的时间和内

容是什么?

94简述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过程的五个阶段。

95简述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第二次大交汇的特点。

96简述“四大发明”对世界文化的具体影响。

97简述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98简述“中体西用”的积极意义。

99简述“三大文化思潮”的思想分歧及相同之处。

100简答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纲领。

101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指导思想、建设目

标和基本特征。

102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新文化的特征。

1.简答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与中国文化史的区别是什

么?答:中国文化史是以中国文化历时演变为主要

内容的。而中国文化概论虽然也有一定的篇幅来梳理

中国文化的发展脉络,但其目的是为了使学习者对中

国文化的发展具有一个总体的认识,从而树立传统文

化的历史观念。

2.简答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与人类文化学的区别是什

么?答:人类文化学是以研究全人类文化存在与发

展普遍规律为目的的。而中国文化概论虽然也要涉及

到一部分全人类文化的普遍规律,但它立足于用马克

思主义的文化观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问题进行

介绍和阐释。

3.简述对待传统文化的错误态度。1、把传统文化等同

于古代文化,认为激昂就传统就是复古。2、认为传

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是不能并存的,要实现现代化必须

反传统。3、认为发扬传统要拒绝引进和借鉴。4、认

为中国传统与西方文化石截然对立的。

4.简述对待文化传统的错误态度的主要表现。1、认为

传统的东西是一成不变的。2、一律否定,采用虚无

的态度。3、不加分析,采用兼收并蓄的态度。

5.中国地势和地形的特点是什么?答:其特点是自

西向东构成了三个落差显著的阶梯。第一阶梯是西部

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是我国大江

大河的发源地。第二阶梯从青藏高原往东往北,海拔

都在2000米至1000米以下,这里分布着云贵高原、

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及四川盆地、汾河谷地等。第三

阶梯则是北起大兴安岭、中经太行山,南至巫山一线

以东及云贵高原东缘以东的中国东部地区,其平均海

拔低于500米,滨海地带更低于海拔50米。整个中

国的地势和地形就像一把巨大无比的躺椅,西北背靠

欧亚大陆,东南面向太平洋。

6.简述中国的地理通道。中国通道,虽然地形多样,

山岭众多,但不论多么险峻的地势,几乎没有一个地

方是没有发生过人群交流的。由古地理专家从新石器

文化遗址的分布,得出这样的结论:大致沿渭水、黄

河、济水一线,从遥远的古代,就形成了一条联系东

西的交通线。与这条东西线相交,还有三条南北方向

的交通线,一条在太行山以东不远,北起河北的曲阳,

南至河南的新乡,都有仰韶和龙也两个时期的文化遗

址存在。另一条在太行山西侧的汾水流域,更西的一

条,则在今陕西境内,南起西安,向北穿山越岭,北

达榆林、府谷一带。从中原向西南、东北也都有着可

能形成交通的便利条件。这些都形成着中国大陆内在

的统一性。因此我们说,没有交流就没有文化的发展,

交流的范围及交流者之间差异越大,则对文化的发展

就越有利。

7.中国五千年气候的变化大势分为几个时期?答:

中国五千年气候的变化大势是由暖变冷,大致分为四

个大的时期:①温暖期。从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

1100年,下限正好在商朝末年。②寒暖交错期。从公

元前1100年到公元1400年,下限到明朝初期。②方

志时期,又叫寒冷时期。从公元1400年到1900年,

下限到清朝末年。④仪器观测期。从公元1900年到

现在。

8.简答现代地理学对中国自然区域的划分。1、东部

季风区。2、西北干旱区3、青藏高寒区。

9.先秦时期几个重要的文化区域。答:即源于齐鲁的

儒家文化、源于三晋的法家文化的法家文化和源于南

楚的道家及楚辞文学。

10.用自然的三大成就1、土地的开垦 2、水利的兴修

3、运河的开凿

11.代利用自然的一些失误。1、过分开垦土地、采伐

林木引起的水土流失。2、黄河、淮河由利河变为害

河。3、长江中下游水土流失,泥沙含量逐年增加。

12.在《史记》中是把当时的天下划分为几大基本经

济区来论述地域文化习俗的这四个地区是:关中地

区、山东地区、龙门一碣石以北农牧交错地带和江南

地区。

13.简述秦汉时期打击匈奴的不同后果。答:在秦统

一中国时,北方的游牧民族匈奴业已强大,并趁中原

内战之际,进占河南(今内蒙伊克昭盟)之地。秦始皇

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秦朝军队30万在将军蒙恬

率领下北击匈奴,扫清了阴山以内的匈奴势力。秦在

黄河以北地区驻扎军队,在河南之地设立郡县,从内

地移民三万垦荒守边,并调集大量人力、物力修建长

城,对秦王朝政治构成了致命的伤害。但在汉武奇数

十年对匈奴的战争中,大的战役有三次,即河南战役、

河西战役、漠北战役,迫使匈奴向西北边远地区迁徒,

基本解除了匈奴对汉西北地区的威胁。汉朝打击匈奴

的结果是打通了西域。而著名的“丝绸之路’不仅交

流着物质,也沟通了中外的文化,这就是汉朝打击匈

奴后产生的最重要的结果。

14.简述分封制向郡县制度的转变。答:从秦朝建

立到汉武帝初期百余年里,王朝政治经历了郡县制与

分封制的反复。秦朝实施郡县制,守旧的读书人因反

对这一新制度,遭到了坑杀,但分封的观念依然大有

市场。秦末的暴政激起万民的反抗,不少六国贵族的

后人试图利用民心恢复旧制,典型的表现就是项羽以

“霸王”的身份“封建”天下。就是战胜了项羽的刘

邦,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分封主义者,他的封异性及“非

同姓不王”,都是证明。汉文帝、景帝时期,西汉同

姓分封制相对稳定,不少诸侯国经济文化有声有色,

如吴国的煮盐冶铸,河间王的致力礼乐、学术,梁国

对文学之士的网罗等,但是不久矛盾就爆发了。王朝

在分封诸国时,是把等级和礼法放在首位的,封国任

何势力和权力方面的增加,都会被视为对朝廷的冒

犯;而诸侯国随着实力的增加也逐渐坐大。双方找不

到共存的平衡点,就只有战争。在西周,封建诸侯所

以成功,在于当时众多“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部

族的存在,共同的文化基础尚未形成。这都限制着王

朝与诸侯必须共存共生。汉代这样的前提已经消失,

诸侯国只会片面发展自己而不顾朝廷。汉景帝时以吴

国为首的“七国之乱”的爆发及其平定,标志着分封

诸侯做法的彻底过时。经过汉武帝,一番切实的削弱

政策的实施,郡县制作为王朝惟一的政治制度,最终

得到确立。政治大一统的格局由此正式形成。

15.简述两汉朝延选取拔官员的文化标准。答:两汉

朝廷选官的方式多种多样,最重要的有察举、征辟、

考试等方法。察举就是选举,是一种由下向上推选官

员人才的制度。有许多科目,其中孝廉、茂才、贤良

方正文学三科最显著。孝廉即孝于廉吏,是两汉人仕

的正途之一。被举的人一般都是州郡的属吏和经学儒

士。茂才即秀才,与孝廉同样重要。举人侧重政治才

干,人数较孝廉为少。贤良方正文学科,目的是广开

言路,每当有天灾时,便多有此科,意在选出能“究

天人之际”的读书人,对朝廷有所明示。三科中,孝

廉重德行,茂才重才能,贤良方正则重在学问。可以

这样说,三科取士是政治,也是文化行为,对化导社

会以道德立身。以学问扬名,有着非常实在的作用。

征辟也是两汉征集贤土为官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是

中央地方并行。在中央有皇帝征辟和公府征辟,在地

方有州郡的征辟。皇帝的征辟最荣耀,但不经常。公

府和州郡的征辟是士人主要的人仕途径。因为两汉风

尚是,有名望的公卿,以能罗致天下名土充当自己的

幕僚为荣,所以,天下英才俊士,往往以此作为出身

捷径。汉代的考试是与察举相伴而行的,察举出来的

人是否任用,还须经过各种考试,种类有皇帝策试、

公府考试、博士弟子课试等。以上内容就是两汉选择

官员的文化标准。

16.简述西晋灭亡的文化原因及后果。答:统一西晋

王朝的旋生旋灭,是大一统帝制文化阶段性走到尽头

的结果。西晋败亡的直接原因是“八王之乱”,但更

深层的原因是东汉以来世家大族的势力膨胀,根本妨

碍着统一王朝的稳固。从主观上看,作为王朝官僚阶

层主干力量的世家大族,未必有意地要分裂,充其量

只是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但问题出在这个阶层由于

获得了太多的既得利益而变得无所作为、精神腐朽。

自从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以来,已经形成“上品

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由于这个阶层高官厚

禄可以世袭,带来的多是腐败的后果。’这后果主要

有两点,一个重要表现是士人的不恤国事,另一个重

要表现是奢侈腐朽。而奢侈的生活要维持,只有一个

办法,就是千方百计地搜刮民财,贪污受贿之风大行

其道。国家如何不亡。所以,西晋灭亡的文化原因及

其后果就是:从西汉重儒术起,几百年培育起的一个

对维系社会政治有重要职责的阶层,到汉晋之际,已

经被权力腐蚀,负不起它应负的政治责任,因此,西

晋灭亡是必然的。

17.简述南朝士族统治及士族文化的形成原因。士族

统治:1、东汉以后,是士族操纵地方权力,经西晋

到南北朝时期,中央权力几乎都揽纵在大族手里。2、

大族在政治及其他方面的得势,更助长了他们的门阀

观念,士庶之别,判若云泥。3、大族的炙手可热,

埋下了衰亡的根子。表现为在政治事务上变得及其懒

惰,当官一定得是清闲的,任何忙碌的管制通通不干。

士族文化的形成:1、世家大族的心理依据是他们的

书香门第,当他们在政务上懒得多问时,把大量的热

情投入到文人的雅事之中。2、南朝的寒门就是当了

皇帝,也不忘当诗人,把士子召集在身边,附庸风雅

地吟诗弄赋。3、全社会尊重文章日益高涨,后来唐

诗的鼎盛在很大程度上是南朝的风尚拖带出来的。4、

玄风大畅是这个时代的显著特征。5、玄学玄理带动

了山水诗、山水画的兴起。

18.简述佛教的传播及南北特点。

答:佛教产生于印度,约在两汉之交传入中国。汉武

帝通西域,中国与中亚的道路打通,佛教也从西域经

丝绸之路传到东土。最早传入的教义是小乘教派的

《四十二章经》,而早期的传教者为西域胡僧。佛教

在中国的传播十分迅速,到三国时,据载在今徐州一

带就有成千上万的信众。也大概从三国时期开始,中

国人有了正式的出家人,以后人数迅速增多。到了魏

晋之际,佛教教义已经以大乘经论为主。大体而言,

魏晋南北朝佛教教义的流行可分为两大阶段:前期以

般若学为主,代表人物早期有道安,之后有鸣摩罗什

及其学生僧肇;后期以涅架学为主,代表人物是道生。

佛教在南北朝的发展,是有南北之分的。在南朝,皇

帝和士族对佛教都有极大的热情。皇帝信佛以梁武帝

为最甚。他曾经四次出家,大臣每次都用上亿的钱把

他赎回。此外如齐代的竞陵王萧子显,世家大族如琅

琊王氏、陈郡谢氏、庐江何氏等,都祟奉佛法。不过,

南朝士人信佛的特点是“偏于谈理”,这实际是延续

了玄学清谈的习惯,他们喜好的是佛教所含的哲理部

分;对儒、释、道三家义理往往喜欢作调和之论。南

朝有深厚的中国文化基础,所以在接受外来宗教时显

出鲜明的本土色彩。南朝虽然也大兴佛法,但舍身出

家的人相对北方而言数量要少很多,而佛教与中国固

有文化的冲突一般也只表现在理论上。北朝人信佛的

特点是“偏于教”,其含义是北朝人的信教重在照佛

教所说的去修行,以摆脱轮回,所以特重禅法。这与

北朝多内迁的北朝则喜欢立塔造像。建寺院是重视僧

人,以便与之论理谈玄;造像则重在礼佛敬神,或往

生安乐之士,或求当世福报等。出家在生命的层次,

可以摆脱六道轮回;在现实层面,可以摆脱沉生的租

税赋役,,所以北朝僧人特别多,到北魏未朝,僧人

已经多达两百万人,占当时人口的十分之一。由于大

量的人口成为佛教徒,使国家既缺少兵源;又缺少税

源,大量的土地也被控制在寺院中,形成寺院经济,

直接妨碍了国家利益。

19.简述唐朝时南方经济的高涨。1、在许多交通要道,

集市贸易空前发展。2、大都市纷纷出现,十分繁荣。

3、一些城市随着区域经济的发育而发达起来。

4、那

些政治色彩浓厚的城市,经济功能越来越大。5、店

铺沿街鳞次而立的趋势显著加强。6、货币在交换中

比重增大,“僦柜”和“飞钱”出现,宋纸币“交子”

也流通起来。

20.简述北宋新党旧党的分歧。答:北宋神宗年间,

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和以司马光等为首的“旧

党”,在对国家的治理上,存在着严重的分歧。新党

想以变法的手段改变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旧党

则以“扰民”、“生事”、“与民争利”为理由反对变法。

一般来说,新党代表士大夫积极有为的精神,但旧党

也不能简单地视为“反动”。两派的分歧产生于对现

实的不同理解。旧党认为,现有政治体制及种种政策

本身并无问题,问题出在官员们不能正确执行;而且

与其像新法那样向民众开财源,不如从皇帝及朝廷的

节约做起。同时旧党许多人更敏锐地注意了“吏治”

问题,即王朝各级行政官僚、胥吏实际存在的因循及

弄权舞弊的问题。新法必须由人去执行,但有这样一

批官僚实际操作,再好的办法也得变质。新党则更多

从应当如何—面去思考问题,王安石所设计的方案,

如果真正被实行;也的确能起到改善社会的作用;然

而问题是他先就遇到了旧党的阻力,此外也正如旧党

所说,官僚胥吏们执行新法时的上下其手产生的副作

用极大。众多的官员不同意他的变法,王安石就用迎

合他的人,变法中营私舞弊现象越发严重。王安石变

法一时间起到一定作用,有的措施还被证明行之有

效,总的说来却是失败了。但变法本身确实体现了宋

代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的积极进取精神;

21.元朝民族融合的新特点是什么/答:元朝民族融合

的新特点是:在元朝,原来辽、金治下的臣民被通通

视为汉人,久之他们之间原有的区别消失了,部分进

入中原的蒙古人逐渐变成农业居民。在元朝中原统治

崩溃后,改用汉性,也融合在这北方新形成的汉族之

中了。今天的北方人大多是元朝新融合成的汉族后

裔。同元朝征服者一起进入中原的色目人,经过长期

与内地其他各族人民的杂居、通婚以及文化上的相互

学习,就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即回族。所有这一切都

表现出元代民族融合不同以往的特色。

22.简述元朝基督教与穆斯林的传入?答:在元朝,

基督教为对付穆斯林,曾努力与蒙古统治者结盟,他

们曾多次派使者到蒙古人的大本营和林。1291年,意

大利方济合会士盂德高维诺乘船到达泉州,数年后又

被教皇任命为汗八里(今北京)大主教,是基督教在中

国传教的先驱人物。另一位意大利传教士鄂多立克也

曾到达北京,在那里建立教堂,信教者高达三万余众,

受洗者有六千人。而伊斯兰教在甘肃、新疆、云南及

北京等地的广泛传播,也是在元朝开始的。特别是甘

肃、新疆一带,作为西域的一部分,那里曾经是佛教

东传的通道,现在则变为穆斯林世界。

23.简述朱元璋的出身与明初政局的关系。1368年,

朱元璋消灭了群雄势力之后,建立起明朝政权。这位

下层农民出身的新潮皇帝,缔造他的政治规制时,受

着两方面的影响:意识蒙古贵族政治的混乱给他的教

训,一是他贫苦乡村生活所经历、见闻的官吏鱼肉小

民之信任。替农民作主,是贯穿于朱元璋二十多年皇

帝生涯的主导倾向,他是一个农民意识强烈的皇帝。

有鉴于元朝宰相的专权,他废除了丞相和元以来的中

书省,直接领导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在地

方上,重用乡绅限制府、县官员,利用乡绅建立里甲

组织。

24.简述明清利用民间宗族关系加强统治的表现?

1、朱元琅曾发布过“明长幼,厚风俗”的沼书

2、大

儒方孝孺更明确地说:百姓“好义则易使,从化则畏

法”3、清朝则大力提倡“移孝作忠”,利用宗族道

德对普遍的民众进行控制。4、族长权力也因政权的

支持而变得牢固,其结果是朝廷的专制与宗族的专制

联成一气。

25.简述明清之际学风变化的原因。

答:1、文字狱使知识分子走向纯而又纯的学术研究。

2、学术史本身引起清代学风的变化,在宋儒那里就

精选

有“尊德性”“尊学问”的分歧,在成贤成圣的方式上,有的儒家如朱熹特别强调多学多思;另一派如陆象山,就强调多读书致知对发明心性没有好处甚至有害。后一派的意见在明朝王学兴盛的时代是占了上风的。3、明朝的灭亡,教训了人们只是空谈心理,还应该博学以致用,使考据之学渐渐兴盛起来。

26.简答以工补农,以商求富的文化价值。1、它促成了城市的出现2、它发展了市民文化3、它打破了小农经济的视野,引进了城市的信息,同时把地方或民族的文化带到全国各地和世界其他地方。

27.简述南、北农耕生产的不同格局。答:我国南方和北方的自然环境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水土资困和灌溉条件不尽一致。因此,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摸索出了各自地区生态条件的生产习惯,创造了南北方农耕生产的不同格局。南方农业是稻作型农耕文化,主要标志是耕培水稻,整修田埂、水渠,使用水车等。北方农业是麦黍型农耕文化,主要标志是栽培麦子、黍子、高粱、玉米、谷子、稗子、豆类,以犁耕为主和井、渠浇灌等。由于山地丘陵较多,东北地区的林业和牧业都很闻名,同时也发展了农林结合、农牧结合的生产。

28.建筑农政思想的历史地位。答:我国传统农业社会所形成的农政思想其核心是:“政绩”观和“勤农”观。孔子把“足食”放在统治者管理国家策略的首位,这是一种明确酌农政言论。儒家一直把人口兴旺、农业发达当作管理国家的政治纲领。到唐代,经济昌盛、文化开放,我国再度呈现出东方农业大国的恢弘气象。这一时期农政思想更加兴盛。《天元占经》、《四时纂要》是此阶段较重要之文献。宋元明清时农政思想仍占有很大优势。

29.简述市商贸易的方式。

农商兼营。从业者称摊贩。从事贸易的方式,是把货物摆在道边、路口或集市的地面上,也有推车、挑担或临时设货架的。2、行商经营。即由卖主向买主主动汇合的商业经营方式。3、坐商经营。小者如定点定铺,大者如商号,是一种买主向卖主主动汇合的经营方式。

30.简述行会的主要管理方式?答:1、祖师祟拜,每逢祖师之祭日或收徒拜师、出师立业,或商量大事等都要肉祖师致祭。2、师徒传承有一套行规,不可逾越。3、行业禁忌,如“生行莫入、熟行莫出”、“技不外传”等等。

31.简述居住建筑格局与文化的关系。1、院墙。院墙是居室的外边界,一般由土、石或砖块砌成。用木桩、竹子、芦苇搭建的围墙又叫篱笆墙。在南方还有以树为墙的。屈原的《离骚》、《湘夫人》中不少句子都是用来吟唱当地这种人文功能的。2、庭院。是院墙和居室之间的空地,其用途,一是迎神祭祖,人神相处;二是日常生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院落与居室相连接的“审美”装饰,极富文化特色。3、院门。是居室的入口,标志着一个家庭的全体成员的内部认同。也是家庭与社会连接的正式通道。院门也是神灵的把口,古往今来,我国一起盛行着在院门贴上门神画的习俗。4、居室。居室的室内格局,睡处、神位、照明、取暖和贮藏几块。我国很早就有把居室和人伦联系起来的概念,这使居室建造和使用时,采用两种原则:一是以睡处为家庭中最内聚的地方;二是以正房为公共空间,用来远接神祖,接待好友。居室建筑原则,它维系着家庭繁衍和家族的社会利益。5、正房。在住宅格局中,正房是最有中国特色的地方。正房的建筑高于侧房,一般由家长居住。正房又称堂屋,是家庭待客、议事、举行红白喜酒事和寿诞仪式的地方。正房的核心部位是中堂,中堂供奉“天地君亲师”条幅,挂祖宗家谱,文化含义也很明显。

32.中国传统社会中,居室建筑仪式的文化含义表现在哪些方面?答: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房屋寄托着人们的幸福与希望和生命的安全感.因此,建筑居室的各种仪式应运而生,居室文化在各种建筑活动中显现出来,1、选址仪式。遵循宫廷、官府、寺庙的“子午向”(即坐北向南)稍偏一些定位,象征着一种社会秩序,表现一种人生哲学。2、上梁仪式。—梁是房子的心脏部位,关系全家安全,因此要举行带有浓厚信仰色彩的答谢馈赠仪式。3、房屋落成后的贺新房仪式,这是与古老“避煞”信仰有关的表现。4、放置祖传家具的仪式。5、祭祀家神灶王的仪式,祈祷丰衣足食全家平安。6、搬迁仪式。从前中国人盖房子就扎了根,不轻易搬家,除非万不得已。因之,搬家就成了免灾仪式。

33.简述我国群体饮食的主要表现。(1)仪式饮食。许多传统的信仰仪式都有一套程序:供奉食品、唱诵经词等。这种食品祭祀,先秦就有。它除用于祭祀外,还用于军事、政治、外交和人生仪礼,人生红、白事和寿诞等民间延续至今。(2)阶层饮食。饮食受经济条件限制。古代把上层阶级称为“食肉者”,把庶民百姓喻为“食荣者”,这反映了饮食的阶层性。(3)节日饮食。春节的饺子、十五的元宵等是中国人始统节日时品尝的特殊食品。节月食品能体现群体之间的分享、庆祝、纳吉、驱邪等行为,凝聚着多种乎民精神。节日饮食有各种讲究,行为上的讲究是强调合家团聚,并伴随首相应的祭招仪式。观念上的讲究是求吉利,如春节包饺子要多做,要剩下,这叫“留余头”,做菜有鸡有鱼,表示“吉庆有余”等等。(4)民间组织饮食。一种是带有宗教意义的,如办庙会、过善会时的饮食。一种是带有民间习惯法功能的,如解决家庭、村落网的矛盾或商议什么事项等。侗族每年四月初八有本村妇女聚餐的“乌饭节”活动。(5)待客饮食。即以宴会友,这也有一套礼貌做法。(6)馈赠饮食。逢节日、喜庆日或访友会亲往往赠送食品以表达心意。以上饮食行为大都延续至今。

34.建筑人生礼仪中的四次换装仪式。1、诞生礼的换装,由家长给幼儿挂上银圈玉锁之类的饰物,表示把幼儿的魂魄锁在体内,从此长命无恙。2、成年礼的换装,标志着个人经过家庭和社会的认可,进入成年阶段传统汉族男子的成年礼教“加冠”,也称冠礼。冠礼是穿礼服时戴的一种帽子。首先是加缁布冠,其次加皮弁,最后加爵弁。加冠以后方可用字号。女子的成年礼叫“加筓”。筓是用来束发的簪子,女子从此换发作结,表示成熟,要拜见祖先、父母,还要由父母教导侍奉舅姑尊长之礼。3、婚礼的主要功能是建立夫妻关系,繁衍后代,延续家族。我国的婚礼素用红色,代表性能力和血亲生命的世代传递。婚礼上新婚一律着红装,新房内几乎全部用红色装饰渲染喜庆。4、丧服称为“五服”,即斩缞、齐缞、大功、小功、缌麻五种服制。五种服制以麻布的粗细来标志家庭成员的地位,强化了丧葬礼仪中的伦理意识。35.简述交通工具的习俗传承。1、早期的交通工具以

挑担为主。当一个人不胜负载时,人们发明了二人抬

乃至三人以上合作的新工具。经过驯养的牛、马、驴、

骡等可供人骑用,也成了交通工具。2、车的发明较

晚。传说黄帝是车的发明者,所以他的名字叫轩辕氏。

由独轮车到装饰豪华的路,另外还有轿,都显示着文

明的进步。3、水路交通工具是船。船的前身是木排、

竹排、葫芦和革囊等。4、桥也是水陆交通工具。我

国南北各地的独木桥、木拱桥、石拱桥、溜索桥、藤

索桥、铁索桥等,形式多样,他们都在当地的交通中

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6.简述社区与地方圣地活动主要特征?答:社区与

地方圣地活动大都有以下特征;1、对神仙、圣贤所

在地的崇拜:由祭祀活动而形成庙会。祭祀活动有各

式各样带有表演性的仪式,由各社区民间的朝圣组织

承担,约定俗成,定期举行。2、交换农副产;地方

圣地活动不仅仅是庆典祭祀,它往往和商品交换的集

市结合在一起,一道朝圣,一道购物,共同参与,使

大家在思想上结成一体。3、赌胜:如触摸寺庙某一

装饰性建筑物以测运气之好坏,这是一种带有信仰色

彩的游戏性赌胜败活动。4、吃喝:庙会上的饮食多

为地方传统小吃,有特色且物美价廉。五是娱乐:除

观看祭祀式带有娱乐性外,庙会往往要酬神唱戏或民

间组成的舞蹈活动的赛会,很热闹。

37.简要评述中国日常生活的文化习惯。1、血缘社会

的礼俗美德。血缘社会的文化以血缘家族共同体为基

础,结合地缘、社缘关系,形成集体观念和事象。这

对形成中华民族优秀的人文文化曾起到积极作用。2、

人情社会的公益传统。中国的日常文化观中的一些共

有共享的文化要素,在经历了后世社会的淘洗之后,

依然保存下来。它使中华民族富有同情心和牺牲精

神,乐善好施,不计回报,有容乃大,慷慨方正。这

种民族的性格,值得珍视。3、耕读社会的奋斗精神。

儒家赞美士耕、尚贤举才思想,由于它适应中国农业

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水平,因而对上、下阶层

的文化都产生了深刻影响。隋唐后,实行科举,寒士

崛起,更塑造了中国人的读书心态和生活道路。在社

会各阶层中,耕读成了一种社会理想,也成了进己的

途径。

38.简述本草之学的含义。我国药学理论的发现,是

在西汉时期,当时出现了“本草”一词,将药学当做

一个医学分支,从这时起,药学才具有独立的地位。

所以中国古代的药学,又称“本草”之学。其内容为

记述各种药物的名称、性状、功能、主治、产地以及

采集、加工、保存等知识。在较晚出现的本草学著作

中,还附载了许多配合应用的范例,称为“本草附方”。

现在最早的药学专著是南朝道士陶弘景补充修订的

《神农本草论》,以后,明代大医学家李时珍花费毕

生心血完成了集祖国药学大成的伟大著作《本草纲

目》,为祖国乃至世界医学史提供了一部药学百科全

书。

39.简释“列爵惟五,分土惟三”的含义。“列爵惟

五”指按诸侯地位的轻重,封地的大小,分为公、侯、

伯、子、男五等;“分土惟三”即指上述天子封土

诸侯,诸侯封土大夫,大夫封土于士的土地分封的等

级制度。

40.简述宗法观念对秦汉以后国家政治结构渗透的主

要表现。第一,“家天下”政权模式的长期延续。宗

法制度原则的本质就是家族制度的政治化。第二,亲

亲伦理政治原则的不断扩张。第三,宗法原则成为维

系王朝政治的习惯力量。

41.简答察举制与科举制的区别。汉代察举制度是中

国科举制度的雏形,它为隋唐时期的科举制的出现作

了重要的铺垫。察举以举荐为主,考试只是一种辅助

手段;由察举而来的士人,没有落选忧虑,对策、射

策等考试只对任职等级发生作用。科举制士人自由报

名应试,不必由官员举荐,录取与否以考试成绩为标

准,声名威望已不再是任职的主要依据。

42.简述古代法律制度以儒家伦理学说作为立法的指

导思想的表现。其一,以“三纲”为核心的封建礼教

作为指导立法、司法活动的基本原则。其二,贯

穿“德主刑辅”、“明刑领教”的精神,以德为主,

德刑并用是统治者所倡导的统治方法。其三,通过引

经断狱、引经注律等方式使儒家经典法典化。

43.孟子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他提出的

无论是什么?1、父子有亲2、君臣有义3、夫妇有别

4、长幼有序

5、朋友有信

44.简答天神祭祀、地神祭祀和人神祭祀。天神祭祀

是古代皇家祭祀中的重要祭祀活动,包括天帝祭祀、

日月星辰祭祀、气象祭祀三种。地神故称地祇,在国

家典礼中占有重要位置,地神祭祀蛀牙包括大地祭

祀、社稷祭祀、山川祭祀等。人神祭礼是人们对血

亲祖先、人文祖先的祭祀,包括宗庙祭祀和祭先王先

师。

45.简答中国古代社会家事的主要内容。1、孝悌。孝

悌是家族的伦理核心,教训族规首倡孝悌。2、耕读

为本。乡民对娼优隶卒等贱业十分不齿。3、修身。

他包括节俭勤业、尊师重道、正直廉洁、恪守礼教等

修身标准。4、整肃门户。严格区分男女界限,不得

非礼接谈。5、严守尊卑秩序。6、善择婚姻。注意门

当户对。7、慎选继子。8、丧葬宜俭。

46.简单比较类比和类推。类比已含有类推,可以发

展出类推。因而类比思维中包含类推。类推是把两个

以上有联系的类比排列出来,按照意义发展的顺序逐

层往下推导。

47.简介中国古代关于天人关系的几种观点——天然

合一,天人交胜、天人之分。1、天然合一:起源于

西周,是由宋代的张载提出的。意为既要遵循天地运

行的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作用。2、天人交胜。

唐代刘禹锡在他所写的三篇《天论》中,提出了天人

交胜的观点,使天人关系学说有了新的发展。在自然

方面,天胜过人;在社会方面,人胜过天。3、天人

之分:是战国时期的荀子在他的《天论》篇中提出来

的。他的原话是:“故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

在这里,“分”是“职分”之意。

47.简述佛教的形式与基本教义。佛教与基督教、伊

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佛教相传由公园前6世

纪至公元前5世纪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的王子悉达

多·乔达摩所创立。佛教徒尊他为释迦摩尼。释迦摩

尼生于公元前565年,卒于公元前485年,与中国孔

子的时代差不多。佛教在当时以无常和缘起思想反对

婆罗门的梵天创世说。以众生平等思想反对婆罗门的

种姓制度,因此很快得以流行。佛教的基本教义是“四

谛”祛,即“苦、集、灭、道”。

48.简述宋明理学的宗教功能。1、儒佛道的融合成就

了新儒学——宋明理学,此学把佛、道二教的许多思

想内在化了,因而具备了一定的宗教功能。2、宋明

理学将隋唐佛教的心性理论融入自己的义理之学中,

表明这种义理学的实质是儒家化的佛性理论,因而带

着明显的宗教功能。3、宋明理学要达到的目的,是

“存天理,灭人欲”。理学家们强调与实行的“半日

读书,半日坐禅”,“主静、居敬”,“戒惧、慎独”

等即是如此。此种目的与方法,也是有宗教的意识、

功能灌注于其中的。

49.简述儒家理想的人格的两个层次。儒家所祟尚的

理想人格是圣贤。圣贤包括两个层次的人格追求,即

圣和贤。圣指圣王,主要是最高统治者追求的人格目

标,贤指道德修养较高的人,是一般士大夫和普通百

姓肪追求的人格目标。

50.简述戏曲的发展历程。1.中国戏曲发端于远古时

期祭祀神鬼的仪式。2.这种仪式便是“后世戏剧的萌

芽”,后来,经过汉魏时期的百戏,隋朝时期的歌舞,

民间表演艺术得到了逐步发展。唐代的歌舞戏和参军

戏,基本上形成了戏曲的格局。北宋时期的“杂剧”

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艺术门类,当时民间出现了专门

上演杂剧的勾栏。3.杂剧发展到元代,进入了中国戏

曲的辉煌时期。如关汉卿的《窦娥冤》、王实甫的《西

厢记》等。

51.简述中国古典舞蹈的三个特点。三个特点:民族

性、民俗性和地域性。同民族、不同地域的舞蹈表现

出不同的风格的特征,而且常常和当地的地方风俗密

切相关,带有明显的地方文化色彩。如北方民族的舞

蹈往往豪放粗犷,铿锵有力,动作快捷,节奏明显;

南方民族的舞蹈婀娜多变,自然轻柔,如云似水,优

美抒情。这种异差反映了南北民族不同的审美情趣。

52.简答中国画的特点。①追求神似,注重意境。不

要求形象逼真,而强调传神达意;②以墨线为造型的

主要手段,既造型,又表意,还具有独立的形式美:

③与诗、书、印密切配合。诗文、书法、印章都是独

立的艺术门类,中国画充分利用它们的艺术特长,使

它们成为自己的有机组成部分,增添了自身的特色。

53.简答中国境内的语言课归属几个语系。根据语言

之间有无亲缘关系及亲属关系的远近可以将中国境

内的语言归属五大语系: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南

亚语系

南岛语系和印欧语系。语系是共同来源的诸语言的总

称,语系之下依据语言的亲疏程度再细分为语族、语

群、语言、方言、土语等不同的层次。

54.简答建国后对普通话的界定。建国后规定普通话

为现代汉族的共同语。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

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

法规范。它现在不仅是汉族的共同语,也是中华民族

的通用语。

55.简答“域外方言”是指哪几种语言。“域外方言”

指朝鲜语、日本语、越南语。日、朝、越都有大量的

汉语借词。例如:日本直接到明治维新前夕,很多与

西方有关的表示新概念的词语,还是由中国传到日

本。越南语约百分之九十的词汇来源于汉语。朝鲜人

直接学习用汉语写成的四书、五经。

56.简答日本、朝鲜、越南依照汉字创造的文字。日

本借用汉字作为音符,书写日语,形成了日语音节字

母。起初用整个汉字,后来简化楷书,取其片断,形

成片假名;在盛行草书的平安时代,简化草书,形成

平假名。这样,日本文字就变成了汉字和假名混合的

文字。朝鲜创制了谚文,谚文是音位文字,字母近似

汉字的笔画,每个音节拼成一个方块。越南创造了字

喃,字喃一部分借用汉字,一部分是使用汉字会意、

形声、假借等方法新造字。

57.简述近代否定派否定汉字的理由。1、表意汉字字

数多、笔画多、缺乏可归纳性而难于记忆,民众无法

坚持学习,影响教育的普及。2、汉字在长期的历史

发展中积淀了太多的形、音、义要素,难以与现代接

轨。

58.简述传统识字读物的三个特点。1、知名的知识分

子很注重教材的编写工作。2、儿童教材流行的时间

长、范围广。3、注意初学儿童的特点,把识字内容

编成韵语,便于记诵。

59.简述字谜的作用。字谜具有娱乐性和益智性。人

们经常把熟悉的诗文、故事做成谜面,来丰富文化娱

乐生活。同时,字谜是一种智力活动,在猜谜的过程

中可以学到很多知识,可使大脑得到锻炼。有时还可

以把字谜作为引语使用,起到交流的目的。

60.简述近代在“中西古今”论争中“两派”的主要

情况。顽固派“恶西学如仇”,坚持“祖宗之法不可

变”、“纲常伦理不可变”、“孔孟之道不可变;洋

务派则标榜“自强”的洋务新政,并在与西方近代文

化接触的过程中,逐渐分化出一批具有新观念的知识

分子,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

61.简述陈独秀“七期”之说的七个阶段。1、明之中

叶,西教初入,知之者极少,信之者为徐光启一人。

2、清之初世,为中国新旧战争之始。

3、清之中世,

洋务、西学之名词发现于朝野。4、清之末季,新思

想渐拓领土。5、民国初元,新旧之所争论,一部分

优秀国民渐生政治根本问题之觉悟。5、今兹之战,

宝爱共和之心,因此勃发。7、民国宪法实行时代。

62.简述一个美国学者总结的中国科举制度五大优越

性。1、年轻人总是毁于游手好闲,懒懒散散,而持

续不断地工作可以使他们避免误入歧途。2、学习使

他们睿智明察。3、能人为官,即使他们无法杜绝某

些官员贪婪腐败而酿成祸害,至少他们可以注意防止

无知无法造成的不良后果4、既然官职是授予的,皇

帝就可以十分公正地黜退出那些无能之辈。5、无需

为审议机构支付费用。

63.简述20世纪文化论争的三个焦点问题。1、关于

中国文化特点及其优劣比较。2、关于中国传统实质、

影响和发展规律的批判性反思。3、围绕中国文化现

代化这个核心问题,探讨中国现代化与传统文化、西

方文化的关系。

64.影响20世纪中国文化趋势的最重要三种思想。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综合创新论”2、自由主义的

“全盘西化论”。3、保守主义的“儒学复兴论”。

65.简述鼎盛时期新儒家的特征。韦政通在《当代新

儒家的心态》一文中对这一时期的新儒家特征作过如

下的概述:1、以儒家为中国文化的正统和主干,在

儒家传统里又特重心性之学。2、以中国历史文化为

一精神实体,历史文化之流程即此精神实体之展现。

3、肯定道统,以道统为立国之本、文化创造之源。

4、

强调对历史文化的了解应有敬意和同情。5、富根源

感,因此强调中国文化的独特性或一本性。6、有很

深的文化危机意识,但认为危机的造成主要在国人丧

失自信。7、富宗教情绪,对复兴中国文化有使命感。

66.简述对向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态度。对西方的资

本主义文化,既要学习他们科学的、先进的东西;又

要抵制腐朽的东西。对中国传统文化业应作具体分

析:对传统文化中科学性、民主性的精华,必须继承

和发扬;而对于封建性的糟粕则应坚决剔除。

67.简述元朝时期南北文化对峙的新变化。到了元明

时期,南北文化对峙的新变化是:统一的国家出现了

政治中心在北方,而经济中心在南方的局面。北方在

经济上相对落后,主要表现为单一农业经济占上风;

而南方早已过了该阶段,并形成了农工商贸全面新旺

的局面。

68.简述中国新石器文化的分布情况。1、黄河长江两

大流域2、东南、西南及华北、东北广大地区。3、其

主要文化形态有: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

69.简述“家天下”的政权模式。1、所谓“家天下”,

是指王朝的更迭往往是新旧家庭的代兴与衰亡。2、

秦始皇子自命为“始皇帝”,希望其家族子孙世代传

袭皇位;汉代,刘邦与臣僚约定:“非刘氏而亡,天

下共击之。”3、在皇位继承上,历代帝王大多遵循

嫡长子继承制。4、从秦始皇到清朝帝制结束长达2000

年之久,一部中国政治变迁史就是一部家庭统治的兴

亡史。

70.简述荀子的“约定俗成”理论。荀子提出的“约

定俗成”理论,第一次阐明了语言的社会本质,正确

说明了词的意义和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

精选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过关试题30题学生版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检测题 1.选出说法错误的一项() A.在古代,“亲”表示的亲属关系比较广泛,儿女对父母可称为“亲”,父母对儿女也可以称为“亲”。“戚”表示亲属关系时比“亲”疏远些。 B.从周代起,王位一般都由嫡长子世袭,直至清末。 C.依宗法,继承大宗的是嫡长子,嫡长子也称为宗子。宗子也是一宗之祖,故又叫“宗主”。 D.宗法是旧时以社会为中心,以血统远近区别亲疏的法则。 2.选出说法错误的一项() A.庶子是封建宗法社会中小妾生的儿子。宗法社会以“杀嫡立庶”为非法。 B.众子是指嫡长子以外的诸子。包括长子以外正妻所生的嫡子和妾所生的庶子。 C.汉代以后,“亲”表外亲,“戚”表内亲。“亲戚”连用时,有时指父母兄弟等本宗同姓亲属,有时指内外亲属。 D.旧时父亲死后称为“考”,母亲死后称为“妣”。 3.选出说法错误的一项() A.六亲泛指亲属。昭穆是古代宗法制度下宗庙排列的次序。始祖庙在中间,以下各代按照辈分,分别列于两侧,二世、四世、六世居右,为昭。 B.根据与死者关系的亲疏,丧服分为五等,称作“五服”。习惯上以五服之内为亲,五服以外为疏。 C.《陈情表》里“外无期功强近之亲”中的“期”是古代的一种丧服,即“期服”的简称。 D.历代帝王为维护宗法制度,设七庙供奉七代祖先,太祖庙居中。后以“七庙”为王朝的代称。 4.选出说法错误的一项() A.五常“五伦”,是封建礼教所规定的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的伦理关系,即君臣有义,父子有亲,长幼有序,夫妇有别,朋友有信。这些人伦关系,反映了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 B.三纲是封建时代的一种道德规范,最先由汉代董仲舒提出,后经历代封建统治阶级加以系统化,成为禁锢人们思想的一套封建教义。 C.古代兄弟或姊妹间依长幼排列时,习惯上以伯、仲、叔、季为序。一般来说,“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最小的。 D.兄弟姊妹中年龄最大的称为“伯”,有时也称为“孟”,但二者有区别。嫡长子称为“孟”,庶出长子称为“伯”。 5.选出说法错误的一项() A.衅钟、衅鼓,是用牲血涂器祭祀。古时新钟铸成,必杀牲口取血涂在钟的孔隙上,并举行祭钟仪式,称为衅钟。 B.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的谷神叫“社”,土神叫“稷”。后来就以“社稷”指称国家。 C.古代祭祀时宰杀的牛、羊、猪等牲畜叫做“牺牲”。祭祀用的牲畜体全叫“牲”,毛色纯一的叫“牺”。 D.古代给尸体穿衣下棺,叫“入殓”。 6.选出说法错误的一项() A.坟墓是埋葬死人的地方。古时高出地面的葬人土堆叫“坟”,与地面相平的葬人场所叫“墓”。 B.古时用“崩”来比喻帝王的死。用薨来比喻诸侯和王后的死,后世有封爵的大官死了也叫“薨”。 C.古代祭品,太牢指猪、牛、羊各一;少牢指猪、羊各一。 D.丧礼,古代“凶礼”之一。旧时处理死者殓殡奠馔和跪拜哭泣的礼节。 7.选出说法错误的一项() A.古代社会不同地位的人的死有不同的称谓。“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庶人曰死”。 B.旧时是放在墓中刻有死者传记的石刻叫“墓志”,立在墓旁,刻载死者生平、表扬其功德的石碑叫“墓表”。 C.“棺”是指外棺,即棺材的套棺,用以保护棺材。“椁”是装殓死人的器具,即棺材。上古贵族的墓里大多有椁。 D.庶人死了至多用“稿葬”。“稿葬”就是用草苫子裹住尸体埋葬。“庐墓”是古人在服丧期间,为守护父母或师长的坟墓而盖的房舍。 8.以下古代的宗法制度中关于朝拜等礼俗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朝:古代各国的诸侯,按规定的时间觐见天子,叫“朝”。每次朝见天子,都要带着玉帛、兽皮、珍玩和土产等贡品,叫做朝贡。如果不按时朝见天子,就会被视为不尊敬天子,天子就会出兵征伐。 B.觐:朝拜皇帝。古代诸侯见天子称觐。诸侯春见曰朝,秋见曰觐。诸侯朝见天子的仪式称觐礼。觐礼规定,天子要

中国传统文化 建筑

中国建筑发展历程 中国建筑、西方建筑、伊斯兰建筑被认为是世界三大建筑体系,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其中又以中国建筑和西方建筑延续时代最长、流域最广,成就也就更辉煌。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分期:原始社会后期、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宋元、明清 一、原始社会建筑: 这一时期的建筑史中国建筑的初始时期,主要有天然洞窟和人工挖掘的洞窟,穴居与巢居非真正建筑,只能算是建筑的雏形。。到了河姆渡文化和仰韶文化阶段,真正建筑才诞生 二、奴隶社会建筑 夏代本了宫室、民居、墓葬等建筑类别,河南偃师二里头夏代宫室遗址。商代的建筑有了一定的发展与进步,城市周围壕沟和城墙较为常见。西周最有代表性的建筑遗址是属陕西歧山凤雏村的早周遗址。它是一座相当严整的四合院式建筑,由二进院落组成。中轴线上依次为影壁、大门、前堂、后室。这组建筑的规模并不大,却是我国以知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实例。更令人称奇的是,它的平面布局及空间组合的本质与后世两千多年封建社会北方流行四合院建筑并无不同。 三、封建社会建筑 (一)战国时期大规模宫室和高台建筑开始兴建, 出现了瓦和砖,装饰纹样也更加丰富多彩。七国之间因险为塞,竞筑长城。,秦郑国开渠三百里和李冰兴修都江堰,规模都相当巨大,秦始皇在咸阳修筑都城、宫殿、陵墓。历史上著名的阿房宫、骊山陵、至今遗迹犹存。由于秦国统一时间极短,而当时经济生产条件主要是农业和手工业,因此,秦代建筑的发展只是集中在宫殿、园囿方面。 (二)汉 汉朝时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王朝,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使建筑产生显著进步,形成我国古代建筑史上一个繁荣期。从西汉到东汉的400年间,木构建筑逐渐成熟,为后世木构架的几种主要形式:抬梁式、穿斗式和井干式奠定了基础。砖瓦生产和砌筑技术的不断提高,使中国古典建筑三段式(台基、屋身和屋顶)的外型特征基本定型。主要表现形式有长安城、陵邑、陵墓、宫殿、私家园林、长城。 (三)魏晋南北朝 魏晋以前的城池都是土筑,而东晋时北方十六国都城城墙则有部分使用了包砖,这对于整个建筑史来说,是一大进步,甚至是一大创举。这一点也是与当时处于多个政治势力割据的局面,建筑注重防御的社会形势相关联的。 佛寺、佛塔和石窟是这个时期最突出的建筑类型。梁武帝时,建康佛寺达500多所,僧尼10万多人,各地郡县也都有佛寺。初期佛寺的结构与布局基本都是模仿印度,而后人们把中国的庭院式木构建筑应用于佛寺,而且使私家园林也成为佛寺的一部分,有了中国的色彩。 佛塔传到中国后和中国已有的各层木构楼阁相结合,形成了中国式的木塔、石塔和砖塔。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石窟建筑为中国的古典建筑和文化留下了丰厚的遗产。石窟是建筑、雕刻、壁画等艺术的综合体,因而石窟的大量开凿,反映了佛教的盛行情况与佛教建筑的繁荣,我国的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始凿于南北朝时期;甘肃敦煌莫高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始凿于东晋十六国时期。 (四)隋唐 隋、唐时期的建筑,既继承了前代成就,又融合了外来影响,形成为一个独立而完整的建筑体系,把中国古代建筑推到了成熟阶段,并远播影响于朝鲜、日本。 (1)城市和宫殿建设 长安城的规划是我国古代都城中最为严整的,它甚至影响到渤海国东京城,日本平成

传统文化的资料大全

中国是世界上率先发明瓷器的国家,为人类历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瓷器的发明,堪称我国的“第五大发明”,它在技术和艺术上的成就,传播到世界各国,并深刻影响了其陶瓷和文化的发展,为我国赢得“瓷器之国”的盛誉。 传统文化内容资料1-汉服、旗袍、中山装、其他少数民族服饰、木屐、绣花鞋、翘头履 -中国书法、篆刻印章、中国结、京戏脸谱、皮影、武术 -秦砖汉瓦、兵马俑、桃花扇、景泰蓝、玉雕、中国漆器、红灯笼(宫灯、纱灯) -木版水印、甲骨文、钟鼎文、汉代竹简 -茶、中药、文房四宝(砚台、毛笔、宣纸、墨)、四大发明 -竖排线装书、剪纸、风筝 -佛、道、儒、法宝、阴阳、禅宗、观音手、孝服、纸钱 -乐器(笛子、二胡、鼓、古琴、琵琶等) -龙凤纹样(饕餮纹、如意纹、雷纹、回纹、巴纹)、祥云图案、中国织绣(刺绣等)、凤眼 -彩陶、紫砂壶、蜡染、中国瓷器 -古代兵器(盔甲、剑等)、青铜器鼎 -国画、敦煌壁画、山清水秀、写意画、太极图 -石狮、飞天、太极 -对联、门神、年画、鞭炮、谜语、饺子、舞狮、中秋月饼 -鸟笼、盆景、五针松、毛竹、牡丹、梅花、莲花

-大熊猫、鲤鱼、芭蕉扇、风箱 -黑头发黄皮肤、丹凤眼 -红旗、天安门、五角星、红领巾、红太阳、长江、黄河 -唐装、绣花鞋、老虎头鞋、旗袍、肚兜、斗笠、帝王的皇冠、皇后的凤冠 -泥人面塑、锄头、清朝大辫子、铜镜、大花轿、水烟袋、鼻烟壶、筷子 -华表、牌坊、长城、园林、寺院、古钟、古塔、庙宇、亭、井、黄土、民宅 -汉字、数字8、6、4 -唐诗、宋词、《三十六计》、《孙子兵法》、《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诗经》 -金元宝、如意、烛台、罗盘、八卦、司南、棋子与棋盘、象棋、围棋 -黄包车、鼻烟壶、鸟笼、长命锁、糖葫芦 -玉佩、鹫、千层底、刺绣、丝绸、檐 另外我国有各种各样的传统节日,很多事情有各种礼仪和习俗…… 每个地方还有地方和民族的特色。 传统文化内容资料2瓷器 中国是世界上率先发明瓷器的国家,为人类历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瓷器的发明,堪称我国的“第五大发明”,它在技术和艺术上的成就,传播到世界各国,并深刻影响了其陶瓷和文化的发展,为我国赢得“瓷

中国文化概论论述题

一、试论述对待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正确态度。 (1)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指的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古代文化是从不同角度来指称的。中国古代文化是针对现代文化而言,它是对文化的时代划分;传统文化是对文化的传承而言的,它强调的是文化的本源和沿着这个本源传承下来的全部文化遗产,它不局限于古代,而是迄今为止中华民族经过筛选、淘汰,不断丰富又不断增长的人文精神的总和。 有人把传统文化等同于古代文化,从而认为讲究传统即是复古,甚至认为传统与现代化是不能并存的,或认为要实现现代化必须反传统。这种认识恰恰忽略了现代化进程仍然是传统文化发展的一个部分,~旦否定了传统,现代化与民族特点也就是中国特色就要脱节,与我们追求的目标是不一致的。也有人认为发扬传统就要拒绝引进和借鉴,或认为中国传统与西方文化是截然对立的。这种认识也是片面的。 任何一种民族传统,在各个历史时期,都要受到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引进和吸收其他文化一旦成为现实,也就是说,这些被吸收的外来文化一旦与自身的文化相融合,它便也成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转自环球网校https://www.360docs.net/doc/9d3082784.html, 没有一种文化是纯而又纯的,吸收外来文化是丰富和发展本体文化的正常途径之一。当然,传统文化对外来文化总是有所选择的,不适应本体文化的外来文化完全应当淘汰也必然会被淘汰,但这和拒绝一切外来文化的狭隘民族主义是完全不同的。 (2)文化传统: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的文化,既因时因地而异,又有一定的稳固性和延续性,文化传统是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这种核心精神,也是上层文化和底层文化所共有的,尽管彼此的表现形式不完全一致。 例如,中国的诗歌传统是讲求韵律,这一点,不论是民歌还是魏晋、唐宋的文人诗词,以至近现代的白话诗,以不同的形式保持这种传统的,都被认为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又如,中国封建体制形成的等级和特权观念,宗法制形成的血统论,即使在现代社会里,不论是在民间还是在上层,仍会在人们头脑中时而起着作用。文化传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延续性,它是在传承中积淀下来的,是历史的产物,又在每一个时代产生与这个时代相适应的形式特点,因此,它带有各时代的普遍特性,又综合了不同时代的多方面的内容。 传统不是一成不变的。文化传统既有对社会发展起积极作用的,也有对社会发展起负面作用的。前者是文化精华,是优秀的传统;后者是糟粕,是不良传统。对文化传统一律否定,采取虚无的态度是不对的;不加分析,采取兼收并蓄的态度也不是正确的态度。 二、试论述中国文化概论课程开设的目的和任务。 (1)使学习者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增长热爱并继承祖国优秀文化遗产、促进文化发展的意识; (2)使学习者正确认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把握中国国情,增强爱国主义的意识; (3)使学习者对中国文化各分科的具体知识有初步的了解,从而运用这些知识来观察社会,认识社会; (4)使学习者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加强自身的文化素养,为建设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作出积极的努力。 三、论述中国地理的整体特征及其对中国文化走向统一发展的影响? 1、众多的河流像血脉一样,将大陆广大的地区联系在一起。 (1)黄河长江贯穿于中国三大阶梯之中,沟通着中国大陆的东西。 (2)汉水、淮河把这两条大河联系在一起。 (3)长江的支流湘江和赣江与属于珠江水系的漓江、北江同发源于南岭山,秦朝时开凿灵渠,正是把湘江和漓江相沟通。 (4)西江则联系着岭南和云贵。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100题(含答案)

2017年高考语文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过关试题 1.文中涉及一些中国文化常识,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润例:过去请人作诗文书画的酬劳称之为润笔,而将所定的标准就称为润例或润格。 B.阳文:指采用刀刻等传统技术方法,在器物或印章表面上形成的凹下的文字或图案。 C.金石:中国古代以前朝的铜器和碑石为研究对象,涉及文字、历史、书法、文学等。 D.闲章:中国传统文人常自拟词句或撷取格言警句来镌刻成章,内容广泛,意趣盎然。 B 印章或某些器物上所刻或所铸的凸出的文字或花纹。文字凸起为阳文,凹陷为阴文。 2.下列对文言文中有关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矣”作为古代文言助词,用于句末与“了”相同。在矣作通假时,通“也”;在本文言文中主要表示感叹。 B.“鲁”既可以指古国鲁国;也可作姓氏,如工匠祖师鲁班;在现代汉语中多指山东省的简称。 C.在中国汉代、南北朝时南海称为涨海、沸海。清代以后逐渐习称南海。文中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 D.《四库全书》是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纪昀等多位高官、学者编撰。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基本上囊括了中国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 B(鲁班的姓氏不是鲁,姬姓,公输氏,名班,人称公输盘、公输般、班输,尊称公输子。又称鲁盘或者鲁般,惯称“鲁班”) 3.下列对文言文中有关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宗”一般指的是古所尊祀的六神,有时也指汉文帝(太宗)、汉武帝(世宗)、汉宣帝(中宗)、汉元帝(高宗)、汉明帝(肃宗)、汉章帝(显宗)。文中指的是尊祀的六神。 B、四邻各族(九夷、八狄、七戎、六蛮)的居住区称为“四海”,“五湖四海”也泛指全国各地、天下。 C、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集。其经历了屈原的作品始创、屈后仿作、汉初搜集、至刘向辑录等历程。对《楚辞》及其研究史作研究的学科,今称为“楚辞学”。 D、“姬”姓,中华上古八大姓之一,得姓始祖为华夏民族的人文初祖——黄帝,黄帝因长居姬水,以姬为姓。 A 考查古文化常识,本题着重考查了古代帝王谥号。A项汉明帝谥号为显宗,汉章帝谥号为肃宗。此题难度较大,需要考生长期注重文化积累。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受禅,也叫禅让制,是中国上古时期以来推举首领的一种方式,即群体中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 B.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转载]2016年高考复习备考文化常识100题1。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奉行长子继承制.君位只能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乞骸骨,自请退职的意思,即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C(“嫡长子”继承制,而非“最年长的儿子继承”。继承地位的不一定是最年长的儿子。)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牙门与牙旗一样,源起都有古人借猛兽利牙的图案彰显荣耀和威武之意。 B.丁母丧是指遭逢母亲丧事。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谓之“丁忧”。 C.征、辟指征召布衣出仕,与“察茂才”“举孝廉”一样,是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 D.乡、闾在古代各指一种行政区域名,合在一起还可以泛指家乡故里、父老乡亲。 C “察茂才”“举孝廉”, 是自下而上.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每月的初一称为“望日”,“夏四月之望”是指初夏的四月一日。 B.野史,是私家编撰的史书,“野史氏”在文中是作者自谓。 C.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称为进士,武侯是丁丑年的进士。 D.“庙社”指宗庙和社稷,古人在春季和秋季祭祀社神。 A 在农历的每月十五日称为“望日”,每月的初一称为“朔”。“夏四月之望”是指夏历(农历)的四月十五日。 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赐姓:古代天子据某人祖先所生之地或其功绩而赐予姓氏。多指以国姓赐与功臣,以示褒宠。 B.持节:古代官名。汉末与魏晋南北朝时,掌地方军政的官员往往有使持节、持节、假节、假使节等称号。使持节得诛杀中级以下官吏;持节得杀无官职的人;假节得杀犯军令者。 C.践祚:特指皇帝登临皇位,类似用语现象很多,例如:践阼、践极、践统、践位、践国、践帝、践政、践袭、践莅、践事等等。 D.薨:古人对身故有多种方式的描述,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高官死去为薨。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C 践政、践莅:当政在任之意。践事:供职、充役之意。践袭:蹈袭,沿用之意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道”是宋仁宗赵祯年号。所谓“年号”,是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B.“礼部”是古代“六部”之一,管理国家典章制度、祭祀、学校、科举等,并负责接待四方宾客等事务。 C.“立生祠”是古代一种民俗,即老百姓自发地为活人修建祠堂并加以奉祀。其对象都是深得民心的官员。 D.“御史”是古代一种官名,其职责多有变化。自秦朝开始,御史专为监察性质的官职,一直延续到清朝。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大全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大全(干货,建议收藏) 2017-09-10 00:01 常见借代词语 1、桃李:学生 2、社稷、轩辕:国家 3、南冠:囚犯 4、同窗:同学 5、烽烟:战争 6、巾帼:妇女 7、丝竹:音乐 8、伉俪:夫妻 9、白丁、布衣:百姓 10、伛偻,黄发:老人 名家与作品 1、唐宗:唐太宗李世民宋祖:宋太祖赵匡胤秦皇:秦始皇嬴政汉武:汉武帝刘彻 2、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是东晋的陶渊明(陶潜),他"不为五斗米折腰"。 3、世界文学作品中四大吝啬鬼:葛朗台、夏洛克、泼溜希金、阿巴贡。 4、中国吝啬鬼的典型:严监生。 5、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6、屈原:我国最早的伟大诗人,他创造了"楚辞"这一新诗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7、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孔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两人并称为"孔孟"。 8、苏轼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中国文学之最 1、古代最著名的长篇神话小说是明代吴承恩的《西游记》; 2、古代最著名的长篇历史小说是明初罗贯中的《三国演义》; 3、古代最早写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是元末明初施耐庵的《水浒传》; 4、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是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 5、古代最杰出的长篇讽刺小说是清代吴敬梓的《儒林外史》; 6、古代最杰出的文言短篇小说集是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 7、古代最早的语录体散文是《论语》; 8、古代最早的记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是《左传》;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大全 何谓“十才子书”? 所谓“十才子书”,指的是这样十部作品:一、《三国演义》;二、《好逑传》;三、《玉娇梨》;四、《平山冷燕》;五、《水浒传》;六、《西厢记》;七、《琵琶记》;八、《花笺记》;九、《斩鬼记》;十、《三合剑》。它们中有小说、传奇和戏曲。有第一流的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和优秀的戏曲《西厢记》、《琵琶记》;但也有滥竽充数的,如《三合剑》。即使名列第二的《好逑传》、名称第三的《玉娇梨》和名列第八的《花笺记》,也由于格调不高,落入才子佳人小说的俗套,在中国文坛的影响也极微。因此,所谓“十才子书”的选择和排列,本身就是荒唐可笑的。有人说此出自金圣叹,恐怕不确。 古籍名称的由来 初涉古籍的人,往往为古籍的名称所惑,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其实,古人著作集名的由来,也是有规律可寻的。 以作者本名作集名,如唐代诗人杜审言的诗集称《杜审言集》。 以作者的字或别号作集名,如曹植字子建,集名即为《曹子建集》。 以作者的籍贯作集名,如唐代张九龄为曲江(今属广东)人,集名《曲江集》。 以作者曾经居住过的地名作集名,如杜牧有别墅在樊川,集名即为《樊川文集》。 以作者的官衔作集名,有的是用作者曾任官职中最高的官衔作集名,有的则以作者诗文创作较多或成名时的官衔作集名,也有一些是以作者做官时所在的地名作集名的。如杜甫一生最高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集名《杜工部诗集》。 以作者的封、谥作集名,如南北朝时谢灵运袭封康乐公,集名即为《谢康乐集》;北宋司马光封温国公,谥文正,集名《温国文正司马公集》。

中国文化概论简答题

简答论述题专题复习 1.简述地理条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答:⑴广大地域决定中国文明的道路和文化方向 ⑵广大地域形成的“大一统”的观念 ⑶地缘特征与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 2.简述中国古代改造利用自然的三项成就 答:古代改造利用自然的成就有以下三项: 一是土地的开垦、二是水利的兴修、三是运河的开凿。 这三项成就,都是根植于中国的地理条件,是古代“正德、利用、厚生”精神的体现。 3.区域文化是由哪些因素共同构成的? 答:⑴地域文化形成的第一个条件就是自然环境 ⑵地域文化创造的第二个因素,是地理条件的特殊或得天独厚。 ⑶第三方面的因素,是特定区域的人群有明确的区域意识,并与其他区域 的人群形成竞争关系。 ⑷典范人物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可以带出特定地域文化特色。这是区域文 化形成的第四方面的因素。 4.请说出“清初三先生”的姓名及其主要的著作 答:清初三先生指: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 王夫之的主要著作为:《船山遗书》 顾炎武的主要著作为:《天下郡国利病书》、《日知落》 黄宗羲的主要著作为:《明夷待访录》、《明儒学案》、《原君》 5.简要说明传统语文教育的风格 答:一,传统语文教育充分注意到了汉字汉语的特点,在教学安排上体现了语文学习的规律; 二,传统语言文字教育与人才选拔制度有直接的联系,这使教学内容严重脱离现实,不注重语言应用的教学; 三,传统语言文字教学尽量适应青少年学习的特点,注意趣味性。

6.简述中国建筑的特点 答:⑴以木结构为主是中国建筑在结构上的最大特点。 ⑵左右对称是中国建筑在布局上的显著特点。 ⑶中国建筑的另一显著特点是具有强烈的人文性,在建筑物中寄寓着浓厚 的思想观念。 7.简述中国古代文化的基干 答:先秦时期,是区域文化大发展的时期。源于齐鲁的儒家文化,源于三晋的法家文化,源于南楚的道家及楚辞文学,后来经过汇集融合,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基干。 8.简述中国古代教育教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答:①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就是要从教育对象的实际出发,针对教育对象的具体情况,选择符合实际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使受教育者能够各尽其材。因材施教的最早实践者是孔子。 ②启发诱导 启发诱导是一种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教学方法,从古到今一直深受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欢迎。 ③学思结合 学思结合就是要将学习和思考这两个环节密切联系起来,既重视学,又重视思。学思结合的原则也是孔子最早提出来的。 ④教学相长 教学相长是指教和学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对立统一关系。 9.简述汉代察举制与后代科举考试的重大区别 答:察举以举荐为主,考试只是一种辅助手段;由察举而来的士人,没有落选的忧虑,对策、射策考试只对任职等级发生作用。士族通过把持察举的方式,从而维持了士族的政治特权。 10.简述科举制对中国文化的负面影响 答:科举考试对中国文化的负面影响主要有两点: 第一,科举考试耗费了士人几乎全部的精力,读书做官成为知识阶层的最终目标,造成传统文化畸形发展。 第二,科举制是对极端专制王权的维护。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题(一)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题(一) 古代文化常识——山川与地理 1.郡,古代的行政区域。秦统一天下设三十六郡,隋唐后州郡互称,明清称府。() 2.古人把山北水南称为“阳”,山南水北称为“阴”,如华阳在华山之北,江阴是长江之北。() 3.古代的“河”专指黄河,“江”专指“长江”,所以《鸿门宴》里“将军战河南”的“河南”是指“黄河以南的地区”,不是今天所说的“河南省”。() 4.古代分天下为九州,即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雍州、扬州、梁州、广州。() 5.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地理常识推断,古代的“江左”是指长江以西的地区。() 6.江表,指长江以东的地区。如《赤壁之战》中“江表英豪,咸归附之”中的“江表”就是此意。() 7.乡、闾在古代各指一种行政区域名,合在一起还可以泛指家乡故里、父老乡亲。() 8.古代以中原为中心,人们将处于东、西、南、北方的少数民族分别称为东夷、西戎(西羌)、南蛮(南闽)、北狄,有鄙视之意。() 9.古代的“山东”一般是崤山以东地区;古代的“中国”有“中原之国”的意思,和今天的“中国”不是同一个概念。() 10.“路”是宋代时期区域的名称,与今天的省区大致相似,如福建路、广东路。() 古代文化常识——政区与官职 11.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12.封邑是指古代君主把自己国土的某一块地方作为奖励赐给功臣,如淮阴侯韩信所在的淮阴就是刘邦赐给他的封邑。() 13.“礼部”是古代“六部”之一,管理国家典章制度、祭祀、学校、科举等,并负责接待四方宾客等事务。() 14.三省六部制里,主管官吏任免与考核的是吏部,主管军事的是兵部。() 15.古代“下车”一词最初是借指官吏初到任,“乞骸骨”是官员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致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古建筑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古建筑 [摘要]:建筑除了具有实用价值以外,还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的文化。本文主要从“礼制”方面简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古代建筑的影响。 [关键词] 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礼制;五行学;易学 众所周知,中国传统建筑经历了一个封闭而稳定的发展过程,自成体系,一脉相传,一成不变,原因是在其发展过程中有特定文化背景的制约。事实上,中国传统建筑同传统文化一样都是缓慢而逐步成熟的。以易学、五行学说、儒学、道学、地理学、天文学等为经典的相关学科,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宇宙观和科学观,一旦成熟就成为一种具有很强约束力和渗透力的规范,如《考工记》的营国制度、皇宫及居住建筑的规划布局等等。这种规范不仅制约着中国传统建筑的发展和演变,而且也制约着戏剧、服装、绘画、医药等学科的发展。同时传统建筑的保存、延续、传播又丰富了传统文化,二者紧密地结合和互相影响着. 与西方古建筑的砖石结构体系相比,中国古代建筑的最大特点就是采用木结构体系。这个体系的特点是用木料做成房屋的构架,先从地面上立起木柱,在柱子上架设横向的梁枋,再在这些梁枋上铺设屋顶,所有房屋顶部的重量都由梁枋传到柱子,经过柱子传到地面。而用土、砖、石或者其他材料筑成的墙,只起到隔断的作用而不承受房屋的重量。这种木结构建筑的优点之一是能防御地震。当遇到地震,房屋受到突然的、猛烈的冲击时,由于木结构各个构件之间都是采用榫卯连接,富有韧性,不至于发生断裂。 中国的古代建筑主要有两大类,一是表现帝王活动、生活的宫廷建筑;二是表现一般人生活、活动的民居建筑(包括乡土建筑)。这两大类建筑与中国的传统文化都有着一种直接的、密切的联系,使得中国古代建筑具有一种独特的魅力。本文主要从“礼制”方面谈谈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影响。礼制与建筑《说文解字》曰:“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礼”起源于原始宗教,是由原始宗教的祭祀礼仪发展而来的。《礼记》第一篇《曲礼上第一》说得很清楚:“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又说:“道德礼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礼是决定人伦关系、明辨是非的标准,是制

中国传统文化大全

中国传统文化大全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是民族的精神支柱。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乃至全人类的宝贵财富。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奠定了人的一切文化与思想行为。接受古老的人类文化的教育熏陶,就深知道德底线存在,能够辨别基本善恶。理解传统人的理念和道德文明就容易处理好人际关系,明确人生价值观念,提升人伦道德。周易是中国传统文化之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传统文化是中国古圣先贤几千年经验、智慧的结晶,她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提升社会道德完善审美观的作用,表现出来的是民族内涵和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古代时候“华”这个字和“花”的意思一样,引申为美丽而有光彩,古代中原地区的人们,认为自己居住在衣冠整齐而华丽的文明地区,所以自称为华。作为华复民族,我们的历史文化就象花一样鲜艳美丽。民族风俗凝聚着人民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中国历史的画卷把我们民族的生活装点得多姿多彩:精美绝伦的工艺品,如诗如画的山水园林,叹为观止的民间艺术,让人折服的诗词曲赋,可歌可泣的历史典故,书法国画,大着名书,民间传说等等。 中华传统文化在影视界、商界、艺术界、饮食业、旅游业、建筑业等行业里都常常用得上,对增加创作灵感,丰富作品素材,合理布置家居,活跃思维,婚嫁做寿以及社会交际等都起很好的作用。当你还是用筷子吃饭,过传统节日过得有滋有味时,身为中国人的你就更

应该了解多些中华传统文化。 何谓“十才子书”? 所谓“十才子书”,指的是这样十部作品:一、《三国演义》;二、《好逑传》;三、《玉娇梨》;四、《平山冷燕》;五、《水浒传》;六、《西厢记》;七、《琵琶记》;八、《花笺记》;九、《斩鬼记》;十、《三合剑》。它们中有小说、传奇和戏曲。有第一流的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和优秀的戏曲《西厢记》、《琵琶记》;但也有滥竽充数的,如《三合剑》。即使名列第二的《好逑传》、名称第三的《玉娇梨》和名列第八的《花笺记》,也由于格调不高,落入才子佳人小说的俗套,在中国文坛的影响也极微。因此,所谓“十才子书”的选择和排列,本身就是荒唐可笑的。有人说此出自金圣叹,恐怕不确。 古籍名称的由来 初涉古籍的人,往往为古籍的名称所惑,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其实,古人着作集名的由来,也是有规律可寻的。 以作者本名作集名,如唐代诗人杜审言的诗集称《杜审言集》。 以作者的字或别号作集名,如曹植字子建,集名即为《曹子建集》。 以作者的籍贯作集名,如唐代张九龄为曲江(今属广东)人,集名《曲江集》。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及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及答案 29.下列选项中,属于自然范围内的服饰文化标志的有(ABDE )3-137 A.环境标志 B.等级标志 C.性别标志 D.年龄标志 E.体型标志 30.下列选项中,属精神文化的有(ABCDE )5-213 A.艺术 B.政治 C.道德 D.风俗习惯 E.宗教 26.中国古代改造、利用自然的成就有【CDE 】 A.渔业的布局B.盐业的兴办C.水利的兴修 D.运河的开凿E.土地的开垦 27.据《史记》记载,上古多种族群向黄帝族聚拢的原因包括【AB 】 A.战争B.宗教C.农耕 D.渔猎E.天灾 28.下列选项中属于诞生礼俗的有【ABCDE 】 A.求子礼俗B.催生礼C.洗三 D.满月礼E.周岁礼 29.尊崇自然是中国古代艺术一个重要的审美观念,以下文学作品中属尊崇自然典范之作的有【ABCDE 】 A.陶渊明《归园田居》B.柳宗元“永州八记” C.范仲淹《岳阳楼记》 D.欧阳修《醉翁亭记》E.苏轼《石钟山记》 30.中国历史上曾先后被汉语同化的语言有【ACDE 】 A.北朝的鲜卑语B.隋代的高丽语C.唐代的西夏语 D.辽代的契丹语E.近代的满族语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31.广义文化 答:广义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32地理环境 答:它是人类存在和文化创造的先决条件。生活在一定地理范围中的人群,必须依赖自然提供给他们的条件.进行他们的文明建构,展开他们的文化历程。故此,文化的总体特征的了解,必须从了解其地理环境开始。 33.制度文化 答:制度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层面,是人们为适应人类生存、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主动创制出来的有组织的规范体系.它既是物质文化的反映形式,又是精神文化的物化形态。 34.楚辞 答:楚辞是战国时期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文人创造的一种新诗体,具有十分浓郁的楚国地方文化色彩。楚辞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从民间集体歌唱过渡到了诗人独立创作的新阶段,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具有划时代意义。 35.“中体西用论” 答:“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缩略,这是中国近现代洋务派和早期改良派的文化主张与基本理论。主张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为“本”,去吸收西方科技和文化,达到制夷图强、复兴中华的目的。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6.请以实例说明典范人物对特定地域文化特色的影响。 答:(1)典范人物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可以带出特定地域的文化特色。任何人都有自己的出生地,而且任何人对此都会有所觉知,由此产生乡土意识。

高考常考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

高考常考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 一、文化常识 1、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2、三国:魏、蜀、吴。 3、四大古典名着:《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 4、四大民间 传说:《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白蛇传》。5、世界四 大短篇小说巨匠:契诃夫、莫泊桑、马克吐温、欧亨利。6、苏轼的散文代表 北宋散文的最高成就,其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7、马致远的散曲代表作《天 净沙秋思》,被誉为秋思之祖。8、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创作了我国古 典小说中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红楼梦》(又称《石头记》),它问世后就广 为流传,深受人们喜爱,还出现了专门研究该书的一门学问红学,红学现已 成为世界文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9、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陈毅被 称为元帅诗人;臧克家因诗作多为农村题材,有泥土诗人之称;田间被闻一 多誉为时代的鼓手(擂鼓诗人)。10、岁寒三友:松、竹、梅。11、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12、文人四友:琴、棋、书、画。13、文房四宝:笔、墨、纸、砚。14、四库全书:经、史、子、集。15、《诗经》六义指:风、雅、颂(分类)、赋、比、兴(表现手法)。16、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17、桂冠、鳌头、榜首、问鼎、夺魁:第一。18、三纲五常:三纲: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19、四书五经是儒 家的主要经典:四书即《论语》《孟子》《中庸》《大学》;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20、三皇:天皇、地皇、人皇或伏羲、女娲、神农;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21、五金:金、银、铜、铁、锡。 22、五味:酸、甜、苦、辣、咸。23、五行:金、木、水、火、土。24、永 字八法是说永字具有:点、横、竖、撇、捺、折、钩、提八种笔画。25、古

中国传统文化资料

中国传统文化资料 瓷器 中国是世界上率先发明瓷器的国家,为人类历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瓷器的发明,堪称我国的“第五大发明”,它在技术和艺术上的成就,传播到世界各国,并深刻影响了其陶瓷和文化的发展,为我国赢得“瓷器之国”的盛誉。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中国瓷器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在英文中“瓷器”(china)一词也有"中国"的意思。大约在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中期,中国就出现了早期的瓷器。因为其无论在胎体上,还是在釉层的烧制工艺上都尚显粗糙,烧制温度也较低,表现出原始性和过渡性,所以一般称其为"原始瓷"。 “瓷器”的发明始于汉代,至唐、五代时渐趋成熟;至宋代为瓷业蓬勃发展时期,定、汝、官、哥、均等窑。名重千古;元代青花和釉里红等新品迭出;明代继承并发展了宋瓷传统,宣德。成化窑制品,尤为突出;清代风格古雅浑朴,比前时稍逊,却胜在精巧华丽、美妙绝伦,康熙、雍正、乾隆时所制器物,更是出类拔萃,令人叫绝。 瓷器脱胎于陶器,它的发明是中国古代先民在烧制白陶器和印纹硬陶器的经验中,逐步探索出来的。烧制瓷器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制瓷原料必须是富含石英和绢云母等矿物质的瓷石、瓷土或高岭土;二是烧成温度须在1200℃以上;三是在器表施有高温下烧成的釉面。 原始瓷作为陶器向瓷器过渡时期的产物,与各种陶器相比,具有胎质致密、经久耐用、便于清洗、外观华美等特点,因此发展前景广阔。原始瓷烧造工艺水平和产量的不断提高,为后来瓷器逐渐取代陶器,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器奠定了基础。 中国瓷器是从陶器发展演变而成的,原始瓷器起源于3000多年前。至宋代时,名瓷名窑已遍及大半个中国,是瓷业最为繁荣的时期。当时的钧窑、哥窑、官窑、汝窑和定窑并称为五大名窑。被称为瓷都的江西景德镇在元代出产的青花瓷已成为瓷器的代表。青花瓷釉质透明如水,胎体质薄轻巧,洁白的瓷体上敷以蓝色纹饰,素雅清新,充满生机。青花瓷一经出现便风靡一时,成为景德镇的传统名瓷之冠。与青花瓷共同并称四大名瓷的还有青花玲珑瓷、粉彩瓷和颜色釉瓷。另外,还有雕塑瓷、薄胎瓷、五彩胎瓷等,均精美非常,各有特色。 多姿多彩的瓷器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瓷器"与"中国"在英文中同为一词,充分说明中国瓷器的精美绝伦完全可以作为中国的代表。

古代文化常识竞赛题及答案

古代文化常识克赛题及答案

古代文化常识知识竞赛试题 命题人:长兴岛高级中学魏曼丽 2016.01.20 1、下面不是以职业来称呼其名的是() A、庖丁 B、师襄C孙膑D弈秋 2、“期颐”是古代表年龄称谓的词,它指多少岁?() A、五十岁 B、七十岁C 八九十岁D百岁 3、不同的朋友关系,称谓就有不同,其中“竹马之交”指() A、情投意合、友谊深厚的朋友 B、患难时结交的朋友 C、从小一起长大的异性朋友D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 4、下面不是指百姓的称谓有() A、布衣 B、朱门 C、氓D黔首 5、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哥哥姐姐称为“家兄、家姐”, 那么介绍自己的弟弟妹妹该怎么称呼()

A、家弟、家妹 B、舍弟、舍妹 C、息弟、息妹D 高弟、高妹 6.《论语?为政》孔子说“而立”之年指的是多少岁() A、20 B 、30 C 、40 D 、50 7.()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框密副使合称“宰执”。 A大将军B军机大臣C上大夫D参知政事 8.()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 A丞相B学士C尚书D上卿 9.以下哪一个意思与其他三项不同() A告老B乞骸骨C左除D致仕 10.哪一个表示官职提升() A起B擢C补D夺 11.哪一个不表示“兼任”() A兼B摄C署D辟 12?《张衡传》:“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拜”

什么意思?() A授予官职B升职C降职D平职调动 13.科举制在中国影响深远,乡试录取者称为“举人”,会试录取者称为“贡生”,那么殿试录取者称为()。 A、“大元” B、“解元” C、“进士” D、“榜眼” 14.科举考试中把考生的姓名糊没称“弥封”,它初始于:() A隋炀帝B武则天C唐太宗D唐玄宗 15.科举中,会出现一人兼解元、会元、状元的“连中三兀”,哪场考试不是科举考试() A乡试B会试C殿试D朝试 16.孔乙己是科举制度的牺牲品,科举制度始创于 何时?:() A隋朝B宋朝C唐

中国传统文化与传统建筑

一,建筑文化与建筑历史 1,中国文明的历史延续 中国文明是世界古代六大文明之一。 六大文明:古代埃及/古代西亚/古代印度/ 古代爱琴海/古代中美洲/中国 中国文明是六大文明中唯一没有断裂,没有被其他文化干扰而一直延续至今的文明。文化本身包括了政治、哲学、宗教、艺术等精神文化和生产方式、科学技术等物质文化。建筑是介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之间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 中国文明历史悠久,但在对待历史的态度上有着一些矛盾性。一方面极其重视历史,在古代干什么事情都要考证祖制,依循祖制,“祖宗之法不可变” 。而另一方面又经常表现出对历史的不尊重和否定。例如在改朝换代的时候,往往把前朝的东西推倒重来。不能客观地、科学地对待历史,这是我们中国文化中的一个缺陷。 2,东方文化和东方建筑体系 在世界古代文明发展史上,中国文化一直是作为东方文化的代表而存在的。其影响遍及东亚、东南亚和南亚地区。即使是在近代以后中国落后了的情况下,其历史文化的影响仍然长期地存在,并被周边其他国家所公认。 作为东方建筑体系的代表,中国建筑在材料、结构、造型等技术方面,以及建筑的艺术和文化思想方面,都和其他建筑体系有着很大的区别。 西方自古把建筑看作是艺术,是美术的一个门类(绘画、雕塑、建筑),同时也注重从科学上来研究,因此产生了一个专门的学科——建筑学。从事建筑的人也是属于知识阶层的建筑师。 中国古代没有建筑学,也没有建筑师。建筑不是作为一门学科,从事建筑的人也不是作为知识阶层的建筑师,而是作为劳动人民的工匠。而在另一方面,对于建筑的管理又特别的严格,尤其是对于与国家相关的建筑的管理。 早在周朝制定的礼仪制度中就有关于建筑的制度,以后的各朝各代都延续着礼制的传统。一方面是详细地规定建筑的等级制度,不得逾越;另一方面是制定严格的管理规则,朝廷有专门的部门和专门的职官管理建筑的问题。遇到国家重要的建筑时,要组织学者、官吏考证历史,研究理论和制度,确定方案再进行建设。所以中国古代与建筑相关的最重要的技术专著如春秋战国时期的《考工记》、宋代的《营造法式》、清代的《工程做法则例》都是由朝廷颁布的,而且都属于政书一类。 政府将建筑当作政治观念的表现,如建筑中的等级观念、城市规划中的皇权意识、礼制建筑中的伦理思想等等。 而民间则将建筑看作是社会身份的象征,如宅第、宗祠、牌坊以及建筑上的装饰等,都表达人们对人的社会性的看法。 3,地域文化与地域建筑 中国传统建筑有着强烈的地域特色。地域特色表现在建筑的材料、结构形式、外观造型、工艺技术、装饰艺术等方面。 地域特色的产生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一,地理气候条件;二,历史传统的、民族的文化;三,特殊的社会原因和生活方式。 地理气候条件主要表现在建筑的材料、结构形式、工艺技术方面,也在建筑造型方面反映出来。如北方由穴居发展到窑洞,南方由巢居发展来的干栏式住宅;北方的四合院和南方的天井院。 文化的因素主要表现在建筑的外观造型和装饰艺术方面。如北方建筑的厚重质朴;南方建筑的轻巧精致。 社会原因和生活方式的原因常常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是人们不可抗拒的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例如福建、江西、广东等地的土楼式民居,就是历史上的移民为自我保护而建的;蒙古族的毡包式住宅是因为游牧的生活方式的产物。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类型 中国古代的文化形态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类型,或者说三个层次,它们分别是:官文 化——宫廷艺术——宫廷建筑士文化——文人艺术——文人建筑 俗文化一一民间艺术一一民间建筑 官文化的特点是突出政治和权力的意识。大到城市和皇宫的规划,小到建筑甚至服装的 装饰,突出皇权和等级观念。在规制上体现政治意识,在艺术上以庄重、华丽为特点,体现皇家气派。在建筑上主要有宫殿、坛庙、皇家园林、皇家寺庙等。

中国传统文化大全

中国传统文化大全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是民族的精神支柱。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乃至全人类的宝贵财富。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奠定了人的一切文化与思想行为。接受古老的人类文化的教育熏陶,就深知道德底线存在,能够辨别基本善恶。理解传统人的理念和道德文明就容易处理好人际关系,明确人生价值观念,提升人伦道德。周易是中国传统文化之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传统文化是中国古圣先贤几千年经验、智慧的结晶,她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提升社会道德完善审美观的作用,表现出来的是民族内涵和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古代时候“华”这个字和“花”的意思一样,引申为美丽而有光彩,古代中原地区的人们,认为自己居住在衣冠整齐而华丽的文明地区,所以自称为华。作为华复民族,我们的历史文化就象花一样鲜艳美丽。民族风俗凝聚着人民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中国历史的画卷把我们民族的生活装点得多姿多彩:精美绝伦的工艺品,如诗如画的山水园林,叹为观止的民间艺术,让人折服的诗词曲赋,可歌可泣的历史典故,书法国画,大着名书,民间传说等等。

中华传统文化在影视界、商界、艺术界、饮食业、旅游业、建筑业等行业里都常常用得上,对增加创作灵感,丰富作品素材,合理布置家居,活跃思维,婚嫁做寿以及社会交际等都起很好的作用。当你还是用筷子吃饭,过传统节日过得有滋有味时,身为中国人的你就更应该了解多些中华传统文化。 何谓“十才子书”? 所谓“十才子书”,指的是这样十部作品:一、《三国演义》;二、《好逑传》;三、《玉娇梨》;四、《平山冷燕》;五、《水浒传》;六、《西厢记》;七、《琵琶记》;八、《花笺记》;九、《斩鬼记》;十、《三合剑》。它们中有小说、传奇和戏曲。有第一流的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和优秀的戏曲《西厢记》、《琵琶记》;但也有滥竽充数的,如《三合剑》。即使名列第二的《好逑传》、名称第三的《玉娇梨》和名列第八的《花笺记》,也由于格调不高,落入才子佳人小说的俗套,在中国文坛的影响也极微。因此,所谓“十才子书”的选择和排列,本身就是荒唐可笑的。有人说此出自金圣叹,恐怕不确。 古籍名称的由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