郯庐断裂带地震活动性研究

郯庐断裂带地震活动性研究
郯庐断裂带地震活动性研究

郯庐断裂带地震活动性研究

郯城-庐江断裂带是我国著名的超壳断裂带,地壳结构变异带,也是中国东部的一条强震活动带。有文字记录以来,中国境内共发生3次85级特大地震其中两次在中国的西部,即1920年海原8.5级地震、1950年察隅8.6级地震;另一次就是在中国东部,即是1668年发生在探路断裂带中段的郯城8.5级地震。近期又在郯庐带附近先后发生1969年渤海7.4级地震、1975年海城7.3级地震。

这条大断裂带历来是中、外地质学家、地球物理学家和地震学家的关注地带。办世界以来有关专家学者对郯庐带的地质构造、地球物理场地、地壳变形和地震活动特征等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笔者十几年来亦从不同侧面以不同的方法重点研究郯庐带的地震活动规律,取得一些新的成果。这里仅就研究郯庐带地震活动你高兴的目的、意义、内容与方法等作一阐述。

一、研究目的、意义

郯庐带之所以从开始被发现就受到国内外低下而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对其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九十应为这条巨大的断裂带的形成、烟花对大地震构造、矿产分布、资源开发、强震孕育、地壳动力学的认识具有直接作用。近一二十年来,广大地震地震工作者经过大量的野外实地考察,积累了丰富的低着资料,结合地震、地形变、地球物理等方面研究成果,写成了专著《郯庐断裂》。着重阐述了郯庐带在晚新时代和现代构造活动形状。它对深入研究郯庐断裂带乃至我国大陆区的主要活动断裂和我国板块内活动断裂及其动力学特征等课题

都具有参考价值和促进作用。在众多的郯庐带的研究文献中都非常重视该断裂带的分段性问题,即不同段落断裂带的演化历史、构造极其运动特征等不甚相同。这是由于分段性是单列带的基本属性,是客观差异性的具体表现,也是低着构造学研究中的基本问题。笔者将从零一个侧面-地震活动性方面全面研究郯庐带,重点研究其地震活动的段落差异性。该研究有益于对郯庐带目前所处最新构造活动及性质认识的深入,对地壳动力学研究将起到促进作用,对郯庐带强震活动的规律性及其未来地震活动趋势的的认识深化一步。这些研究结果对郯庐带地质学、地震学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同时,纵深贯穿与中国东部经济发达区域且东临沿海经济开发区,对于它的地震活动规律和趋势分析,有利于沿海带烈度区划、工程地震、震害预防等项关注的展开,对国民经济的增值作用不可忽视,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和经济意义。

二、研究内容

尽管对于郯庐带南北延伸问题一直持有不同的看法。但是对于辽宁开原到湖北广济这一段地质条件工作者已有共识。而郯庐带的地震活动恰好相对及纵欲此段,一般称之为郯庐带,为研究沿带区域地震活动性,取郯庐带两侧各约100KM。其中研究区域长约1600KM,宽约200KM。这一范围包括沿带发生的主要地震,也涉及郯庐主要断裂的次级断裂。这就是本书的研究范围。

本书在前人关注的基础上,特别注意吸收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初期的一些学者的研究成果,结合笔者多年的研究成果,对郯庐带地震

活动性问题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

1)郯庐带地震历史资料和现代仪器记录资料的可靠性论证以及资料的选取原则和依据。

2)从现代构造活动、地球物理场和深部构造以及地震活动基本图像入手,阐述了郯庐带地震带划分的一句及其合理性。

3)一次详细研究郯庐带7级以上强震序列的特征、基本类型及其共性,以及该带强震真元环境解释模型;历史中强震群活动时空规律性、自相似性、有序性以及时空烟花的规律性;现代弱震群体活动时空图像的随机性、丛集性和段落差异性,以及与断裂活动强度的相关性。

4)系统地搜集和处理大量的地震震元机制结果,分析全带现代构造应力场取向的基本特征及分区特征,探讨应立场取向、断裂分布与地震活动的关系。

5)对郯庐带强震震兆特征、长期地震后的趋势以及潜在强震震源的划分做了分析研究。

本书最后还指出郯庐带地震学研究中尚包含一些有待进一步探讨的很多科学问题,如渤海区段强镇的频发性原因、郯城8.5级巨震的形成条件、郯庐带地震活动分段性的成因等,这些问题虽然在书中做了专门讨论但是很多事初步的,尚待开展进一步深入研究。

三、研究途径和方法

笔者着力调动地震学诸多常规方法和新方法,将全带与局部区段、地震个体和群体、强震和弱震、静态和动态、定性和定量、现象和成因

等结合起来,对上述洋酒内容开展系统的探讨,以期对郯庐带地震活动的非均匀性有更深入的认识。

1)对不同层次地震时空强非均匀性及相互关系进行系统分析,从不同侧面认识郯庐带地震活动特征将地震强度的大中小,地震时间尺度的长中短,地震空间范围的整体和局部既联系有独立的予以剖析。考虑地震资料时间长度不同、精度不同等因素,对强震序列、中等地震与强震、弱震的群体特征分贝研究,同时对强震、弱震关系的分析亦贯穿其中。既探讨大空间、长时间、高震级地震时空分布的有序性,有研究局域、短时、弱震时空分布的有序性。总结郯庐带强震前几年至十几年尺度的中长期地震活动性征兆,同时已给出几十年之百年尺度的长期地震活动性趋势预测乃至没有时间概念的强震潜在震源区,及分析全带地震活动的总体趋势有分析其分段特征及其差异。

2)将图像定性分析与

沂沭断裂带研究综述

1、沂沭断裂带西侧莫霍面缓缓西倾,下地壳厚度逐渐增加,而东侧莫霍面迅速东升,下地壳厚度减薄。从而反映沂沭断裂带下地壳(包括莫霍面)是突变而不是连续的结构形态,对其中上地壳速度结构分布、形成机制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表明沂沭断裂带古裂谷区的壳幔结构同典型的裂谷区的地幔上拱有一定的差别(刘昌铨、刘光夏,1987);

2、1981年林趾祥等据沂沭断裂带现代小震在1668年郯城8.5级大震区密集分布、频度高而且震级低等特点认为该区域近期没有强震发生,这一见解对郯城大震区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在重新评定鲁南地震区划工作中,高维明和李家灵等(1988)年,习守中等(1988)年和王启明(1988)利用不同方法得到沂沭断裂带8级打针原地重复周期为3000年左右,而不是原先人们认为的300年左右,为该区地震烈度的合理评定提供了重要依据。

3、1984年李家灵等指出沂沭断裂带现代地震主要发生于东地堑内。

4、沂沭断裂带主应力轴及主张应力轴的取向分别为北东72°及北西342°,但是不同地段的主应力轴取向有很大差别。其与发震断层的夹角不同,从而导致小震的分段差异性活动(周翠英等,1987)。对沂沭断裂带地壳浅部钻孔应力解除法测量结果表明,该区域最大主应力方向为北东东-近东西向,最大剪应力随离开郯庐断裂带的距离增加而增加(李方全,1983)

郯庐断裂带基本概况论述

区域大地构造结课论文 ----郯庐断裂带基本概况论述 班级:011134班 姓名:黄鑫 学号:20131000541 指导老师:王岸

摘要: 郯庐断裂带是东亚大陆上的一系列北东向巨型断裂系中的一条主干断裂带,在中国境内延伸2400多公里,切穿中国东部不同大地构造单元,规模宏伟,结构复杂。是地壳断块差异运动的接合带,是地球物理场平常带和深源岩浆活动带。它形成于中元古代。郯庐断层带的南段(郯城以南)在三叠纪末期形成,当时是扬子板块与中朝板块之间的秦岭-大别碰撞带以东的一条走滑断层。在中生代燕山期,因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到欧亚板块(广义)之下,而使郯庐断层带向北大幅度延伸,并转化为逆冲断层。以后,郯庐断层带虽然一度恢复为走滑断层,但在多数时间内仍以逆冲运动为主。在新构造期,郯庐断层带为右行走滑-逆冲断层。历史上沿这一断层带发生了许多大地震,如1668年郯城大地震、1975 年海城地震等。 多期构造 该断裂带经历了多期构造。它不仅是一条“长寿”的以剪切运动为主的深断裂带,而且是一条仍继承着新构造运动方式,以右旋逆推为主的活断裂带,同时也是一条具有明显分段、活动程度不等的地震活动带。至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前,许多研究者带着不同任务和目的,局限于对断裂带的某些地段进行考察和勘探。结果在不同地段断裂带命名了一些地方性的名称,诸如在黑龙江吉林省境内称为依兰——伊通深断裂,在辽宁省称为开源——营口——潍坊深断裂(又称辽东滨海断裂),在苏皖境内名为安江山断裂(或称皖苏鲁断裂),以及1959年命名的郯城——庐江深断裂(狭义)等名称繁多。实际上,普遍引用的郯庐断裂(广义),就是上述各地段断裂带串联起来的总称。

山东地震带分布

地壳变动的证明: 地壳自形成以来,其结构和表面形态就在不断发生变化。岩石的变形、海陆的变迁以及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都是地壳变动的结果。地壳变动有时进行得很激烈、很迅速,有时进行得十分缓慢,难以被人们察觉。我们可以通过对一些自然现象的观察来证明过去所发生的地壳变动。例如悬崖上岩层断裂的痕迹、采石场上弯曲的岩层、高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都是地壳变动的信息。 地球内部的构造: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其形状与内部构造像鸡蛋。地球的最外层叫地壳;地壳下面的部分叫地幔,由软体物质组成;地球最中心的部分叫地核。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0千米左右,地壳厚度为35千米左右,大多数破坏性地震就发生在地壳内。 地球的板块运动:地球表面水圈以下是岩石圈,岩石圈并不是一块完整的岩石,而是由大小不等的板块彼此镶嵌组成的,其中最大的有七块,它们是南极板块、欧亚板块、北美板块、南美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澳洲板块和非洲板块。这些板块在地幔上面每年以几厘米到十几厘米的速度漂移运动,相互挤压碰撞,运动的结果使地壳产生破裂或错动,这是地震产生的主要原因。地壳运动示意图由内营力引起地壳结构改变、地壳内部物质变位的构造运动叫地壳运动。地球表层相对于地球本体的运动。 对于现代地壳运动,一般采用重复大地测量的方法,如用重复水准测量来研究垂直运动;用三角测量或三边测量的复测来研究水平运动;用安放在活动断层上的蠕变计、倾斜仪和伸长仪等做定点连续观测来监视断层的运动。20世纪70年代后期,进而利用空间测量技术(激光测月、人造卫星激光测距和甚长基线干涉测量等)监测不同板块上相距上千公里的两点间的相对位移(精度可达2~3厘米),用以测定板块之间的运动。除此以外,还可以利用海岸线的变迁,验潮站关于海水涨落的记录等,推断现代地面的升降运动。 山东半岛濒临黄海和渤海,其地震构造位于北东向郯庐深大断裂带东侧的重要分支断裂上,且北西向燕山-渤海-威海断裂带再起穿越,是7级强震频发地区。近几年来,在华北地区地震活动水平较弱的情况下,山东半岛级北部海域中等地震呈增强趋势,显示出地震活动异常现象。认真做好该地区的地震活动特征研究与预测工作,对该地区的防震减灾工作是有益的。 山东地震带 山东半岛及附近海域位于华北地震去东部,据地质构造条件及地震空间分布特点,本去主要有两条大的地震构造带通过,郯庐深大断裂带与燕山-渤海-威海断裂带交汇处。 郯庐断裂带是我国东部一条规模巨大的NNE向深大断裂带,它纵贯东北华北华东地区8个省份,断裂带由几条平行的主干断裂及分支断裂构成,断裂带的构造活动十分复杂,具有明显的分段性。各段的构造运动及地震活动存在明显差异。北段(肇兴—沈阳):它发育于吉黑断拗,由两条走向30-40。东的主断袭组成,宽5-20公里,为一中、新生代地堑型断裂带,带内充填4000-5000米厚的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夹煤系地层。基底刚度较软,结构也较简单,有史记载只发生过5.8级地震。 南段(宿迁—广济):依次发育在扬子断块与华北淮阳断褶的交界处,其介质相对较软,结构比较简单,构造应力量级不高,地震活动强度也不大,其地震活动水平较北段略高一些。中段(沈阳—宿迁):呈北北东向穿切由太古代结晶基底组成的华北断块区,主要由四条大致平行的主断裂组成,这四条主断裂在鲁中沂、沐河谷地构成了20-40公里的“两堑夹一垒”的构造,称为沂沐深断裂带。这一段是结构复杂、新活动强、基底介质刚度较高的地区。历

郯庐断裂对宿迁影响

浅析郯庐断裂对宿迁的影响 [摘要]断裂的展布及其与工程间的关系是一个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一般而言,工程设施应避开断裂,特别是活动断裂,但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对于象宿迁船闸这样的特殊工程也无法做到这一点。本文主要通过对宿迁船闸工程建设的分析简单探讨郯庐断裂以及郯庐断裂对宿迁的影响,从而从而有效的学习研究郯庐断裂的有关知识。 [关键词]断裂宿迁市地震建筑 [abstract] the cloth and the fracture exhibition engineering is the relationship to resolve important issues. generally speaking, engineering facilities should avoid breaking, especially active faults, but for a variety of reasons, such as suqian lock for special project which also can’t do this. this paper through analysis of suqian lock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simply explores tanlu fault and the influence of suqian. thus it effectively studies on the knowledge of tanlu fault. [key words] fracture, suqian, earthquake,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o346.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关于郯庐断裂带南段活动性的研究读书报告

关于郯庐断裂带南段活动性的研究 《Recent activity of Chihe segment of Tanlu fault zone》是姚大全、刘加灿于2004年发表于《地震学报》的文章。文章对郯庐地震带池河段进行了遥感影像判读,地震地质实地调查,钻孔探测资料分析,样品采集测试,并结合地震活动特征分析和微观构造解析,最终结果表明:郯庐断裂带池河段晚第四纪期间仍具有粘蠕滑交替的变形活动,最新活动方式以蠕滑活动为主。 图1 郯庐断裂带位置图(图中黑粗线为郯庐断裂带) 一、郯庐断裂带形成背景及活动性演化 郯城-庐江断裂带(简称郯庐断裂,位置见图1) 是中国东部一条重要的强构造变形带,总长度达3500 k m 以上。沿断裂带发育了一系列重要的内生金属矿床,因而又称为一条内生金属成矿带。其主体位于山东境内,由4条断层所组成,即F1,昌邑-大店断层;F2,安邱-苔县断层;F3,沂水-汤头断层;F4,鄌郚-葛沟断层。向南分别归并为2条甚至仅剩1条断层。在辽宁以北地区可以分为3条分支断层带,即四平-德惠断层,伊通-依兰断层带,敦化

-密山断层带。在郯庐断裂带的主体部分,四条断层构成了两个地堑夹一个地垒的构造样式,断层带平直,断层为陡立、微向西倾的一比较典型的走滑断裂系。断层两盘出露的地层为太古界-早元古界的变质岩系,古生代沉积岩系,中生代沉积-火山岩系,以及早第三纪湖相沉积岩系。沿断裂带喷出的最新火山岩系,以及早第三纪湖相沉积岩系。沿断裂带喷出的最新火山岩系为晚第三纪-早更新世的,他们还可局部覆盖在西部两支断层上如图2,郯庐断裂带的形成必定晚于古生代,因为它切断了上古生界煤系,且煤层在靠近断层的地区还有增厚的趋势,没有任何沉积盆地边缘的特征;郯庐断裂带的形成只能早于侏罗纪,因为侏罗纪时该地区受到NWW 向的区域性挤压作用,断层面紧闭,活动性较小,褶皱轴线与断层线平行,不可能再形成大幅度的左行走滑。古地磁数据也表明侏罗纪以来断裂带两盘没有大幅度的走滑活动。在印支期中晚期,扬子地块与中朝地块间的南北向挤压与碰撞,引起了中朝地块东西两部分的不均匀缩短,遂造成走向N N E的郯庐断裂带及其大规模走向滑动。 图2 山东沂水附近郊庐断裂带地质剖面图 关于郯庐断裂带断层活动性的演化,因其位于欧亚板块东南部,中生代以来受到东面的各大洋板块俯冲挤压的影响,又受到南面的冈瓦纳大陆裂解后,印度一澳大利亚等板块碰撞、挤压的影响,致使断裂带活动性质一再变化。一次表现为左行走滑(在250 ~208Ma);二次呈现为以正断层为主的断裂活动(在135 ~ 52Ma与23.3~0.73M a);三次变成挤压得相当紧闭的逆断层(在208135Ma,52~2 3.3Ma,以及0.73 Ma以来)。三叠纪(尤其是它的中晚期230~208M a)是郊庐断裂发生左行走滑的主要阶段,区域最大主压应力方向为近南北向。在四川期(1 35-52M a),根据断裂带两盘的构造形变,求得区域最主压应力方向为N E24。断裂带呈现为正断层兼右行走滑。在南段与北段,断层走向为N E30左右,断裂带的拉张性质比较明显。在喜马拉雅期(23.3~0.73M a),区域最大主压应力方向又一次转为近南北向,断裂带呈现为带左行走滑的正断层。在另外3个构造阶段,郯庐断裂带则呈现为以逆断层为主的活动特征。在燕山期( 208-135M a),由构造变形所推断的最大主压应力方向为SE117度-NW297度,它们几乎与断裂带垂直,褶皱轴线则几乎都平行于郑庐断裂带,此时断层面挤压得较紧闭,有一点逆断层活动;华北期(53~ 23.3M a)的区域最大主压应力方向为SE108度-NW 288度,郯庐断裂带也是以受挤压为主,略带逆断层活动。东北地区走向N E的敦化-密山与伊通-依兰断层则表现为带右行走滑的逆断层;新构造期(0.73Ma-) 郑庐断裂带附近,北段受到N E E向的挤压,而南段则受到近东西向挤压,使断裂带再次呈现为逆断层并带有少量的右行走滑。由此可见,在区域构造应力场不断变化的条件下,郯庐断裂带是一条断裂活动性质多变的翻转构造带。 郯庐断裂带南段一直被认为是晚更新世以来活动不明显或活动微弱的段落,但本文章作者在研究中发现了一些与上述认识不一致的构造形迹。 在对郯庐断裂带安徽段及其两侧的多波段遥感影像进行判读和解析中发现池河附近郯庐断裂北自横山,南到藕塘呈现明显的线性影像,总体以宽约1km左右的北北东向延伸的浅色带表现出来如图3。表明郯庐断裂在此地带具有较新的活动。此外,该浅色带西侧的炼

李四光的预言---郯庐地震带

李四光的预言---郯庐地震带 至20世纪六十年代以前,许多研究者带着不同任务和目的,局限于对断裂带的某些地段进行考察和勘探。结果在不同地段断裂带命名了一些地方性的名称,诸如在黑龙江吉林省境内称为依兰——伊通深断裂,在辽宁省称为开源——营口——潍坊深断裂(又称辽东滨海断裂),在苏皖境内名为安江山断裂(或称皖苏鲁断裂),以及1959年命名的郯城——庐江深断裂(狭义)等名称繁多。 实际上,目前普遍引用的郯断裂(广义),就是上述各地段断裂带串联起来的总称。北段(肇兴—沈阳): 它发育于吉黑断拗,由两条走向30- 40。"东的主断袭组成,宽5-20公里,为一中、新生代地堑型断裂带,带内充填4000-5000米厚的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夹煤系地层。 基底刚度较软,结构也较简单,有史记载只发生过 5."8级地震。 南段(宿迁—广济): 依次发育在扬子断块与华北淮阳断褶的交界处,其介质相对较软,结构比较简单,构造应力量级不高,地震活动强度也不大,其地震活动水平较北段略高一些。 中段(沈阳—宿迁): 呈北北东向穿切由太古代结晶基底组成的华北断块区,主要由四条大致平行的主断裂组成,这四条主断裂在鲁中沂、沐河谷地构成了20-40公里的“两堑夹一垒”的构造,称为沂沐深断裂带。 这一段是结构复杂、新活动强、基底介质刚度较高的地区。历史上1668年莒县一郯城

8."5级大震就发生于该段。研究表明,郯庐断裂带处在强烈挤压并兼有右旋扭动的断裂段。 由于它遭受的正应力大,剪切应力也大,易于积累大地震的能量,而难于以中、小地震的形式来释放,故该段地震强度大,频度低。郯庐断裂与苏、鲁交界交汇部位,自1990年以来一直被国家地震局列为地震危险重点监视区, 1995年9月20日山东苍山发生M 5."2级地震, 2003年6月山东青岛又发生MC 4."3级小震群活动,该地区的地震活动值得我们注视和研究。 自古至今,郯庐断裂带及其附近两侧,大大小小的地震活动从未间断过,说明它是处于活动状态的断裂,是一条地震活动带。三百多年前,即 1668年7月28日,山东郯城发生 8."5级大地震,波及大半个中国,是我国东部千年罕遇的一次特大地震事件。三百多年后的 1969年7月15日,渤海中部再次发生 7."4级地震,紧接着, 1975年2月24日,又在辽宁海城发生 7."3级地震。 引人注目的是,这三次大地震以及公元前 70年6月1日,山东诸城一带的 7."3级地震和 1957年10月6日渤海中部的

郯庐断裂带中生代构造演化史_进展与新认识

收稿日期:2008-04-28;修订日期:2008-08-2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40572120)资助。作者简介:张岳桥(1963- ),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构造地质、 新构造和盆地研究、教学工作。E-mail:yueqiao-zhang@sohu.com地质通报 GEOLOGICALBULLETINOFCHINA 第27卷第9期2008年9月Vol.27,No.9Sep.,2008 郯庐断裂带中生代构造演化史:进展与新认识 张岳桥1,董树文2 ZHANGYue-qiao1,DONGShu-wen2 1.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江苏南京210093;2.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北京100081 1.DepartmentofEarthSciences,NanjingUniversity,Nanjing210093,Jiangsu,China; 2.InstituteofGeologicalMechanics,ChineseAcademyofGeologicalSciences,Beijing100081,China 摘要:总结出郯庐断裂带中生代运动学演化的过程与历史,概括为“两大运动时期、五个发展阶段”。第一运动时期对应于三叠纪—早侏罗世早期的“印支运动”,以扬子陆块与华北地块之间的拼合和碰撞造山为主导,郯庐断裂带经历了:①转换走滑阶段(240 ̄220Ma),其走滑活动局限在大别和苏鲁超高压变质带之间。这个阶段的陆-陆深俯冲作用使苏鲁超高压变质带向西韧性挤出,导致徐淮弧形构造带的形成和发育。②左旋平移走滑阶段(220 ̄190Ma),徐淮弧形构造带向南错移了约145km,并被大别山以北地区的东西向逆冲系统所吸收。左旋走滑扩展使郯庐断裂带贯穿整个华北和东北地区。第二运动时期对应于中、晚侏罗世至古新世时期的“燕山运动”,郯庐断裂带的演化与东亚活动陆缘的演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经历了③中、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早期挤压走滑活动,伴随着华北东部地区岩石圈、地壳增厚和郯庐左旋走滑断裂系的发育。④早白垩世以地壳伸展和陆内裂谷断陷作用为主,使早期增厚的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发生垮塌和减薄。⑤晚白垩世—古新世以右旋走滑为主,沿断裂带及其两侧发育一系列拉分盆地。系统地阐述了郯庐断裂带中生代发育过程与地质特征,及其在东亚大陆演化历史中独特的作用。关键词:郯庐断裂;郯庐断裂系;中生代;基底走滑韧性剪切带;徐淮弧形构造;走滑构造;伸展构造中图分类号:P5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2552(2008)09-1371-20 ZhangYQ,DongSW.MesozoictectonicevolutionhistoryoftheTan-Lufaultzone,China:Advancesandnewunder-standing.GeologicalBulletinofChina,2008,27(9):1371-1390 Abstract:TheauthorsputforwardanewchronologicalevolutionmodeloftheMesozoickinematichistoryoftheTan-Lufaultzone,whichisboileddownto“twomovementperiodsandfivedevelopmentstages”.ThefirstmovementperiodcorrespondstotheTriassictoearliestEarlyJurassic“IndosinianMovement”,characterizedbyamalgamationbetweentheNorthChinaCratonandtheYangtzeblockandcollisionalorogeny.Duringthismovementperiod,theTan-Lufaultzoneexperiencedtwostages,i.e.thefirstandsecondstages.Thefirststage(240-220Ma)wasatransitionstrike-slipstage,whenthestrike-slipmovementofthefaultzonewasrestrictedtoatransformzonebetweentwoultra-highpressure(UHP)metamorphicbelts.TheXu-HuaioroclineonthewesternsideoftheTan-LufaultzonewasformedbywestwardductileextrusionoftheSuluUHPmetamorphicbeltasaconsequenceofthedeepsub-ductionoftheYangtzeblockbeneaththeNorthChinaCraton.Thesecondstage(220-190Ma)wasaleft-lateralstrike-slipstage.Duringthisstage,theXu-Huaioroclinewasdisplacedsouthwardabout145kmandthenwasabsorbedanE-W-strikingthrustsys-teminthehinterlandareaoftheDabieorogenicbelt.Northwardpropagationoftheleft-slipmotionmadetheTan-LufaultzonegothroughthewholeofNorthChinaandNortheastChina.ThesecondmovementperiodcorrespondedtotheMiddle-LateJurassictoPaleocene“ YanshanMovement”,andthetectonichistoryoftheTan-LufaultzonewascloselyassociatedwiththeevolutionoftheactivecontinentalmarginofEastAsia.Thefaultzoneduringthismovementperiodunderwentthreestages,i.e.thethird,fourthandfifthstages.Thethirdstage(Middle-LateJurassictoearliestEarlyCretaceous)witnessedcompressivestrike-slipmotion,accompanied

郯庐断裂带

中国第四条地震带—郯庐断裂带 最近一个时期,我们这里被地震的消息闹得人心惶惶,各种小道消息传得是沸沸扬扬!偶也忍不住到网上搜索了有关方面的知识,特发于此,一是让自己和朋友们了解世界著名的地理学家李四光先生预测的也是先生最为担心的中国第四条地震带——郯庐地震带,二是学习些地震防范救护知识,从心理等方面做些准备,从而避免不必要的惶恐。 一、江苏省地震带图 郯庐断裂带是东亚大陆上的一系列北北东向巨型断裂系中的一条主干断裂带,泛指北起黑龙江,南止长江边,总体上呈北东走向,纵贯中国大陆东部的巨型渠断裂。在我国境内延伸2400多公里,切穿中国东部不同大地构造单元,规模宏伟,结构复杂。是地壳断块差异运动的接合带,是地球物理场平常带和深源岩浆活动带。它形成于中元古代。经历了多期构造。它不仅是一条“长寿”的以剪切运动为主的深断裂带,而且是一条近期仍继承着新构造运动方式,以右旋逆推为主的活断裂带,同时也是一条具有明显分段、活动程度不等的地震活动带。 北段(肇兴—沈阳):它发育于吉黑断拗,由两条走向30-40。东的主断袭组成,宽5-20公里,为一中、新生代地堑型断裂带,带内充填4000-5000米厚的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夹煤系地层。基底刚度较软,结构也较简单,有史记载只发生过5.8级地震。 南段(宿迁—广济):依次发育在扬子断块与华北淮阳断褶的交界处,其介质相对较软,结构比较简单,构造应力量级不高,地震活动强度也不大,其地震活动水平较北段略高一些。中段(沈阳—宿迁):呈北北东向穿切由太古代结晶基底组成的华北断块区,主要由四条大致平行的主断裂组成,这四条主断裂在鲁中沂、沐河谷地构成了20-40公里的“两堑夹一垒”的构造,称为沂沐深断裂带。这一段是结构复杂、新活动强、基底介质刚度较高的地区。历史上1668年莒县一郯城8.5级大震就发生于该段。研究表明,郯庐断裂带处在强烈挤压并兼有右旋扭动的断裂段。由于它遭受的正应力大,剪切应力也大,易于积累大地震的能量,而难于以中、小地震的形式来释放,故该段地震强度大,频度低。 郯庐断裂与苏、鲁交界交汇部位,自1990年以来一直被国家地震局列为地震危险重点监视区,1995年9月20日山东苍山发生M35.2级地震,2003年6月山东青岛又发生MC4.3级小震群活动,该地区的地震活动值得我们注视和研究。 二、郯庐断裂带的地震历史 自古至今,郯庐断裂带及其附近两侧,大大小小的地震活动从未间断过,说明它是处于活动状态的断裂,是一条地震活动带。1668年7月28日,山东郯城发生8.5级大地震,波及大半个中国,是我国东部千年罕遇的一次特大地震事件。 据统计研究,自公元1400年以来,以郯庐断裂为中心200公里范围内共发生M8.5级地震1次,M7.0-7.9级地震5次,M6-6.9级地震11次。其中中段(沈阳-宿迁段)就发生8.5级地震1次,M7.0-7.9级地震7次。6级以上强震主要集中在郯庐断裂带中段。其主要地震有:1668年7月25日山东徼莒县—郯城8.5级地震(我国东部有记录以来最大地震) 1888年6月13日日渤海湾7.5级地震 1969年7月18日渤海7.4级地震 1974年海城7.4级地震 1975年2月4日海城7.3级地震(世界上唯一成功预测的地震) 1983年11月7日山东菏泽5.9级地震 1995年9月20日山东临沂市苍山县5.2级地震 2003年6月山东青岛4.3级小震群活动 2006年2月9日临沂市汤头镇3.5级地震

李四光大师预测中国四大地震带共21页

李四光预测四大地震带 新中国初期,李四光预测中国60年内将有4次特大地震,预测地点分别是在唐山,台湾,四川,现在以上三个地方都应验了,还有一个地方没有发生,就是在福建。在这次地震中,我们流了太多的鲜血和眼泪,我希望悲剧不要再重演,至少把伤害降到最低最低。因此,我倡议所有看到这个留言的同学都可以自己去查一查防震防台的一些方法和措施,并向家里和周围的人宣传。不管这个预言是真是假,福建总是发生台风和地震总是真的吧!我们大家一起努力,为了我们的生命。谢谢大家了,也请大家转发一下,希望我们都行动起来!? ?? ?? ?真正的是:李四光预言的是四大地震带而不是四个城市。借此机会向你介绍一下四大地震带,李四光说的四大地震带是哪四大地震? 我国有四大地震带,它们是:1,东南部的台湾和福建沿海;2,华北的太行山沿线和京津唐地区;3,西南青藏高原和它边缘的四川,云南两省西部;4,西部的新疆,甘肃和宁夏。 地质学家李四光预测的地震带是哪些? 我国的地震活动主要分布在五个地区的23条地震带上。这五个地区是: ①台湾省及其附近海域; ②西南地区,主要是西藏、四川西部和云南中西部; ③西北地区,主要在甘肃河西走廊、青海、宁夏、天山南北麓; ④华北地区,主要在太行山两侧、汾渭河谷、阴山-燕山一带、山东中部和渤海湾; ⑤东南沿海的广东、福建等地。我国的台湾省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西藏、新疆、云南、四川、青海等省区位于喜马拉雅-地中海地震带上,其他省

区处于相关的地震带上。 中国地震主要分布在五个区域:台湾地区、西南地区、西北地区、华北地区、东南沿海地区和23条地震带上。 “华北地震区”。包括河北、河南、山东、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江苏、安徽等省的全部或部分地区。在五个地震区中,它的地震强度和频度仅次于“青藏高原地震区”,位居全国第二。由于首都圈位于这个地区内,所以格外引人关注。据统计,该地区有据可查的8级地震曾发生过5次;7-7.9级地震曾发生过18次。加之它位于我国人口稠密、大城市集中、....和经济、文化、交通都很发达的地区,地震灾害的威胁极为严重。 华北地震区共分四个地震带 (1)郯城-营口地震带。包括从宿迁至铁岭的辽宁、河北、山东、江苏等省的大部或部分地区。是我国东部大陆区一条强烈地震活动带。1668年山东郯城8.5级地震、1969年渤海7.4级地震、1974年海城7.4级地震就发生在这个地震带上,据记载,本带共发生4.7级以上地震60余次。其中7-7.9级地震6次;8级以上地震1次。 (2)华北平原地震带。南界大致位于新乡-蚌埠一线,北界位于燕山南侧,西界位于太行山东侧,东界位于下辽河-辽东湾拗陷的西缘,向南延到天津东南,经济南东边达宿州一带。是对京、津、唐地区威胁最大的地震带。1679年河北三河8.0级地震、1976年唐山7.8级地震就发生在这个带上。据统计,本带共发生4.7级以上地震140多次。其中7-7.9级地震5次;8级以上地震1次。 (3)汾渭地震带。北起河北宣化-怀安盆地、怀来-延庆盆地,向南经阳原盆地、蔚县盆地、大同盆地、忻定盆地、灵丘盆地、太原盆地、临汾盆地、

郯庐断裂带

郯庐断裂带 郯庐断裂带 郯庐断裂带是东亚大陆上的一系列北东向巨型断裂系中的一条主干断裂带,在我国境内延伸2400多公里,切穿中国东部不同大地构造单元,规模宏伟,结构复杂。是地壳断块差异运动的接合带,是地球物理场平常带和深源岩浆活动带。它形成于中元古代。经历了多期构造。它不仅是一条“长寿”的以剪切运动为主的深断裂带,而且是一条近期仍继承着新构造运动方式,以左旋逆推为主的活断裂带,同时也是一条具有明显分段、活动程度不等的地震活动带。至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前,许多研究者带着不同任务和目的,局限于对断裂带的某些地段进行考察和勘探。结果在不同地段断裂带命名了一些地方性的名称,诸如在黑龙江吉林省境内称为依兰——伊通深断裂,在辽宁省称为开源——营口——潍坊深断裂(又称辽东滨海断裂),在苏皖境内名为安江山断裂(或称皖苏鲁断裂),以及1959年命名的郯城——庐江深断裂(狭义)等名称繁多。实际上,目前普遍引用的郯断裂(广义),就是上述各地段断裂带串联起来的总称。 自古至今,郯庐断裂带及其附近两侧,大大小小的地震活动从未间断过,说明它是处于活动状态的断裂,是一条地震活动带。三百多年前,即1668年7月28日,山东郯城发生8.5级大地震,波及大半个中国,是我国东部千年罕遇的一次特大地震事件。三百多年后的1969年7月15日,渤海中部再次发生7.4级地震,紧接着,1975年2月24日,又在辽宁海城发生7.3级地震。引人注目的是,这三次

大地震以及公元前70年6月1日,山东诸城一带的7.3级地震和1957年10月6日渤海中部的7.5级地震,它们的震中位置都无一例外地落在郯庐断裂带上或其附近。就小地震而言,该带及其附近,亦时有发生。这就提示了郯庐断裂带是一条现今仍在继续活动的活动断裂,这些大大小小的地震活动,是郯庐断裂带一次次间歇性活动的结果。 据统计研究,自公元1400年以来,以郯庐断裂为中心200公里范围内共发生M8.5级地震1次,M7.0-7.9级地震5次,M6-6.9级地震11次。其中中段(沈阳-宿迁段)就发生8.5级地震1次,M7.0-7.9级地震7次。 北段(肇兴—沈阳):它发育于吉黑断拗,由两条走向30-40。东的主断袭组成,宽5-20公里,为一中、新生代地堑型断裂带,带内充填4000-5000米厚的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夹煤系地层。基底刚度较软,结构也较简单,有史记载只发生过5.8级地震。 南段(宿迁—广济):依次发育在扬子断块与华北淮阳断褶的交界处,其介质相对较软,结构比较简单,构造应力量级不高,地震活动强度也不大,其地震活动水平较北段略高一些。 中段(沈阳—宿迁):呈北北东向穿切由太古代结晶基底组成的华北断块区,主要由四条大致平行的主断裂组成,这四条主断裂在鲁中沂、沐河谷地构成了20-40公里的“两堑夹一垒”的构造,称为沂沐深断裂带。这一段是结构复杂、新活动强、基底介质刚度较高的地区。6级以上强震主要集中在郯庐断裂带中段。其主要地震有1668年7月25日8.5级徼莒县—郯城地震,1888年6月13日日渤海湾7.5级地震,1975年2月4日海城7.3级地震,1969年7月18日渤海7.4级地震。研究表明,郯庐断裂带处在强烈挤压并兼有右旋扭动的断裂段。由于它遭受的正应力大,剪切应力也大,易于积累大地震的能量,而难于以中、小地震的形式来释放,故该段地震强度大,频度低。

福建地震带

福建地震带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2016年福建公务员考试经验分享:地震带热点常识汇 2016年福建公务员考试经验分享:地震带热点常识汇中公教育漳州分校提醒您:更多资料请加群获取:195534886 中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的交汇部位,受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的挤压,地震断裂带十分发育。大地构造位置决定,地震频繁震灾严重。全球共发生3次级以上的强烈地震,其中两次发生在我国;全球发生两次导致20万人死亡的强烈地震也都发生在我国,一次是1920年宁夏海原地震,造成23万多人死亡;一次是1976年河北唐山地震,造成24万多人死亡。 据统计,20世纪以来,中国因地震造成死亡的人数,占国内所有自然灾害包

括洪水、山火、泥石流、滑坡等总人数的54%,超过1/2。从人员的死亡来看,地震是群害之首;而在经济上所造成的损失,最大的主要是气象灾害(洪涝),气象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要比地震大的多。 中国地震带的分布 中国地震主要分布在五个区域:台湾地区、西南地区、西北地区、华北地区、东南沿海地区和23条地震带上。 ”华北地震区”。包括河北、河南、山东、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江苏、安徽等省的全部或部分地区。在五个地震区中,它的地震强度和频度仅次于”青藏高原地震区”,位居全国第二。由于首都圈位于这个地区内,所以格外引人关注。据统计,该地区有据可查的8级地震曾发生过5次;级地震曾发生过18次。加之它位于我国人口稠密、大城市集中、政治和经济、文化、交通都很发达的地区,地震灾害的威胁极为严重。 华北地震区共分四个地震带。

郯庐断裂带总结

《胜利油田—郯庐断裂带演化书》 郯庐断裂带平面分布特征与深部结构 根据大地电磁测深剖面和地学断面以及出露地表岩层的地质时代分析,郯庐断裂带东西两侧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地块,其地壳结构存在明显的差别,尤其表现在中下地壳内的低速层及其厚度变化上。在郯庐断裂带范围内, 中地壳下部和下地壳加厚,包括莫霍面有挠曲隆起,且隆起高点偏向西侧。在60-80km上地幔内有低阻层分布,断裂带内中下地壳内发育低速异常体,是上地幔内物质沿着断裂带向上侵入的结果,并伴随有侧向蠕动。中地壳内塑性软弱层(壳内低速层),其顶部为有利于水平错动的自由滑动面。但断裂带东西两侧中地壳内低速层深度也不一致,推测断裂带两侧水平错动的深度也不相同。 综合深部地球物理的分析表明,郯庐断裂带是地壳横向不均一性的最显著部位, 四条地学断面描述和大地电磁测深剖面要看懂文字说明及专业术语。总结好“郯庐断裂带深部结构特征与平面展布特征” 郯庐断裂带的演化 1、郯庐断裂带的起源 三类主流观点:

变形变质岩石中新生矿物组合是温度的良好指示。绿片岩相温度范围为300-500℃,低绿片岩相形成低于400°,中绿片岩相为400-450°,新生黑云母矿物出现也指示高于400°的中绿片岩相。 矿物变形与温度之间关系:石英塑性变形出现在280-300℃,首先表现为GBM型动态重结晶,大于400℃时出现SR型重结晶,并呈现GBM和SR型动态重结晶石英共存的现象,其温度范围为400-700℃。在更高的温度下又表现为快速的SR型重结晶。在天然岩石变形下,长石呈现为显微破裂,在400-500℃长石变形主要表现为塑性变长、波状消光及形成亚颗粒和核幔构造,在500℃以上,长石的动态重结晶占优势。 500℃时,是绿片岩相与角闪岩相转变边界,开始出现塑性变形与动态重结晶,500-650℃为GBM型重结晶,而大于650℃为SR型为主的重结晶。在矿物变形方式上,500-600℃动态重结晶长石颗粒表现为多边形特征(主要为新晶粒的成核与生长)。600℃以上时出现压扁拉长的重结晶长石 变质构造岩石学(线理、面理、剪切带、糜棱岩) 显微构造 年龄、冷却年龄

沂沭断裂带

沂沭断裂带 亦称“沂沭深大断裂带”,是我国地质结构中著名的“郯庐断裂带”的延伸,广义的郯庐断裂带的一部分。因大致位于沂河与沭河之间而得名。 沂沭断裂带位于郯庐断裂带主体的北侧,与郯庐断裂带主体相连成一线,是一条延伸长、规模大、切割深、活动时间长的复杂断裂带。该断裂带是山东省区域地质的重要分界线,把山东分为地质上所说的鲁东、鲁西两大块。 沂沭断裂带又由昌邑-大店、安丘-莒县、沂水-汤头、鄌郚-葛沟四条平行断裂组成。 沂沭断裂带形成于元古代,至今仍在活动,是我国重要的地震带,山东省两大地震频发区(沂沭断裂带、聊考断裂带)之一。但与郯庐断裂带主体相比,未有极强地震记录。公元1668年的郯城-临沂大地震,是郯庐断裂带主体北端,与本带相接地区发生的。 处于该断裂带范围内的临朐-青州地区,是山东省中长期地震预报的高危区。预计可能发生里氏震级6级,震中烈度VIII度左右的地震。亦称“沂沭深大断裂带”,是我国地质结构中著名的“郯庐断裂带”的延伸,广义的郯庐断裂带的一部分。因大致位于沂河与沭河之间而得名。 沂沭断裂带位于郯庐断裂带主体的北侧,与郯庐断裂带主体相连成一线,是一条延伸长、规模大、切割深、活动时间长的复杂断裂带。该断裂带是山东省区域地质的重要分界线,把山东分为地质上所说的鲁东、鲁西两大块。 沂沭断裂带又由昌邑-大店、安丘-莒县、沂水-汤头、鄌郚-葛沟四条平行断裂组成。 沂沭断裂带形成于元古代,至今仍在活动,是我国重要的地震带,山东省两大地震频发区(沂沭断裂带、聊考断裂带)之一。但与郯庐断裂带主体相比,未有极强地震记录。公元1668年的郯城-临沂大地震,是郯庐断裂带主体北端,与本带相接地区发生的。 处于该断裂带范围内的临朐-青州地区,是山东省中长期地震预报的高危区。预计可能发生里氏震级6级,震中烈度VIII度左右的地震。

郯庐地震带

郯庐地震带 以前只知道我们居住的地方属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今年寒假读《地质学基础》时开始了解断层,对家乡所处的郯庐地震带有了或多或少的认识,随即找点有关资料共享。郯庐断裂带是东亚大陆上的一系列北北东向巨型断裂系中的一条主干断裂带,泛指北起黑龙江, 南止长江边,总体上呈北东走向,纵贯中国大陆东部的巨型渠断裂。在我国境内延伸2400多公里,切穿中国东部不同大地构造单元,规模宏伟,结构复杂。是地壳断块差异运动的接合带,是地球物理场平常带和深源岩浆活动带。它形成于中元古代。经

历了多期构造。它不仅是一条“长寿”的以剪切运动为主的深断裂带,而且是一条近期仍继承着新构造运动方式,以右旋逆推为主的活断裂带,同时也是一条具有明显分段、活动程度不等的地震活动带 郯庐断裂带的位 置 黑龙江吉林省境内称 为依兰——伊通深断 裂,在辽宁省称为开

源——营口——潍坊 深断裂(又称辽东滨 海断裂),在苏皖境 内名为安江山断裂 (或称皖苏鲁断裂), 以及1959年命名的 郯城——庐江深断裂 (狭义)等名称繁多。实际上,目前普遍引用的郯断裂(广义),就是上述各地段断裂带串联起来的总称。 北段(肇兴—沈阳):它发育于吉黑断拗,由两条走向30-40。东的主断袭组成,宽5-20公里,为一中、新生代地堑型断裂带,带内充填4000-5000米厚的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夹煤系地层。基底刚度较软,结构也较简单,有史记载只发生过5.8级地震。 南段(宿迁—广济):依次发育在扬子断块与华北淮阳断褶的交界处,其介质相对较软,结构比较简单,构造应力量级不高,地震活动强度也不大,其地震活动水平较北段略高一些。 中段(沈阳—宿迁):呈北北东向穿切由太古代结晶基底组成的华北断块区,主要由四条大致平行的主断裂组成,这四条主断裂在鲁中沂、沭河谷地构成了20-40公里的“两堑夹一垒”的构造,称为沂沭深断裂带。这一段是结构复杂、新活动强、基底介质刚度较高的地区。历史上1668年莒县一郯城8.5级大震就发生于该段。研究表明,郯庐断裂带处在强烈挤压并兼有右旋扭动的断裂段。由于它遭受的正应力大,剪切应力也大,易于积累大地震的能量,而难于以中、小地震的形式来释放,故该段地震强度大,频度低。

淄博市地震地质构造概况

淄博市地震地质构造概况 淄博地处我国东部最大的地震带—郯庐地震带西侧,境内地质构造复杂,断裂发育,近南北向的禹王山断裂和王母山断裂、北西向的益都—无棣断裂和张店—仁河断裂、北东东向的广饶—齐河断裂以及北东—北北东向的淄河断裂和上五井断裂在境内交汇成网。据历史记载,淄博及邻区共发生5.0—5.9级地震 6次,6.0—6.9级地震2 次,无7级以上地震。1829年11月19日青州6.25 级地震、 1888年渤海7.5级和1969年渤海7.4级地震对淄博的影响烈度均达到了Ⅵ度以上,1668年郯城8.5 级地震对淄博的影响烈度高达Ⅷ度。 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包括两图一表,即"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中国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调整表"及关于"地震基本烈度向地震动参数过渡的说明"等。 一、中国及邻区地震区、带划分 新编的中国及邻区地震区、带划分图将中国及邻近地区划分为7个地震区,4个地震亚区, 青藏地震区西昆仑-帕米尔地震亚区青藏高原北部地震亚区龙门山地震带六盘山-祁连山地震带柴达木-阿尔金地震带青藏高原中部地震亚区巴颜喀拉山地震带鲜水河-滇东地震带青

藏高原南部地震亚区喜玛拉雅地震带滇西南地震带藏中地震带ⅤⅤ1Ⅴ2Ⅴ2-1Ⅴ2-2Ⅴ2-3Ⅴ3Ⅴ3-1Ⅴ3-2Ⅴ4Ⅴ4-1Ⅴ4-2Ⅴ4-3 172422010110523 126372110101323293614157 5581695723201411611105216936162 168053819776625938331352561164171227 东北地震区Ⅳ 0 2 9 32 华北地震区长江下游-黄海地震带郯庐地震带华北平原地震带汾渭地震带银川-河套地震带朝鲜半岛地震带鄂尔多斯地震带Ⅲ-1Ⅲ-2Ⅲ-3Ⅲ-4Ⅲ-5Ⅲ-6Ⅲ-7 5011210 201657110 110371329207140 3685062104992112 华南地震区长江中游地震带华南沿海地震带ⅡⅡ-1Ⅱ-2 000 505 28226 1394693 台湾地震区台湾西部地震带台湾东部地震带ⅠⅠ-1Ⅰ-2 202 38830 26157204 89114576 南海地震区Ⅶ 2 7 12 二、潜在震源区划分 在中国大陆及邻区共划分出986个潜在震源区,其中东部地区488个,西部地区498个。8.5级潜在震源区15个(东部2个,西部13个);8级潜在震源区71个(东部13个,西部58个); 7.5级潜在震源区151个(东部38个,西部113个)。 华北地震区是我国东部大陆地区地震活动最强烈的一个地震区,也是我国晚第四纪构造活动强烈的地区,8级以上的地震就发生了5个,最大的地震为1668年郯城8.5级大地震。自西向东断裂活动具有明显的分带性,潜在震源区就沿这些构造活动带展布。 华北地震区包括6个地震带,我市主要受华北平原地震带和郯庐地震带的影响。其中华北平原地震带高级的潜在震源区有:8级潜在震源区2个,7.5级潜在震源区7个,7级潜在震源区7个;郯庐地震带高级潜在震源区有8.5级1个,7.5级5个,7级8个。 三、地震动参数衰减关系 衰减关系的形式引用目前常用的形式: lgY(M,R)=C1+ C2M+ C3M2+C4lg[R+R0(M)] Y(M,R)为EPA或EPV,与震级相关的近场距离饱和因子R0(M)取为: R0(M)= C5exp(C6,M) EPA=Sa/2.5,EPV=Sv/2.5,Tg=2π*EPV/EPA。EPA为水平有效峰值加速度,EPV为有效峰值速度。Sa为加速度反应谱在 T0至T1之间的平均值,Sv为拟速度反应谱在T1至T2之间的平均值,Tg 为反应普特征周期。 四、有关说明 ⒈对反应谱有重要影响的因素是震级、距离和场地条件,软厚土层对地震动长周期分量有放大作用,硬薄土层对地震短周期分量有放大作用。 2、峰值加速度分区主要是根据地震环境确定的,与行政区划边界无关。 3、峰值加速度分挡见下表: 加速度分挡参数值范围加速度分挡参数值范围 <0.05g <0.04g 0.20g (0.19g,0.28g) 0.05g (0.04g,0.09g) 0.30g (0.28g,0.38g) 0.10g (0.09g,0.14g) ≥0.40g ≥0.38g 0.15g (0.14g,0.19g) 4、反应普特征周期分区是根据地震环境划分的,对应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分组。1区中硬场地为0.35S(≤0.40s),2区中硬场地为0.40S (0.40-0.45S),3区中硬场地为0.45S(≥0.45S)。 5、区划图是一般工程抗震设防的最低要求,我国有一些地区场地覆盖土较厚且比较软,反应普特征周期应通过地震小区划详细确定。 6、下列工程不应直接采用本标准,需进行专门研究:A、重大工程、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工程、核电站和其他有特殊要求的核设施建设工程。B、位于地震动区划分界线附近的新、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