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模型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模型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模型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模型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吕春艳1 ,2 , 王静1 , 何挺1 , 宇振荣2

(1. 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重点实验室, 北京100035 ; 2. 中国农业大学, 北京100094)

摘要: 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是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根本保证。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模型对于科学有

效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介绍了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模型,包括线性规划模型、系统动力

学模型、多目标规划模型及GIS 综合优化模型等,并从研究和应用的角度分析了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模型存

在的不足,探讨了今后的发展趋势:系统化、机理化、精确化、实用化。

关键词: 土地资源; 优化配置; 模型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 —288X(2006) 02 —0021 —06 中图分类号: F301. 23

土地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在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土地资源是一个重要的基础和根本保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非农化和土地生态环境恶化削弱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基础,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就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议题,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研究也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是指为了达到一定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目标,根据土地的特性,利用一定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手段,对一定数量的土地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为了达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目的,充分发挥模型的作用是非常必要的。土地资源优化配置需要搜集大量数据, 工作复杂而艰巨,可通过对模型有关方面的合理减化,减少相应数据的收集工作量,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定量研究已成为当前生态经济与管理学界广泛关注的重要课题[1 —6 ] ,本文综述性分析总结了各类研究典型模型现状及存在的不足,并探讨了今后的发展趋势,为人们深入研究土地资源优化配置问题和土地资源管理提供参考。

1 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模型研究现状

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个多目标、多层次的持续拟合与决策过程。构建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模型需要采用多学科的多种方法论,包括动态模拟、数学规划、系统动态学、工程学等理论和方法。通过比较分析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模型的建模方法,了解其研究现状。

1. 1 线性规划方法

线性规划方法是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建模中最为常用的一种方法,它具有求解很多方面问题的能力,除了解决一些线性问题之外,通过使用对数法等方法还可以解决一些非线性的问题。采用线性规划方法可以优化地块尺度和区域尺度上的土地资源[3 —5 ]。如LUAM( The Reading Land Use Allocation Model)模型(LUAM 结构图如图1) ,是一个采用线性规划法构建的模型,在该模型中综合考虑了政策、市场、经济等因素对农业用地的影响,根据这些影响因素来调整农业用地结构和布局,从而实现农业利润最大化[6 ]。刘彦随(1999) 依据三峡库区土地资源适宜性特点,综合考虑其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的目标要求,运用线性规划模型方法,进行土地利用优化配置,经过设置变量、确定约束条件、构建目标函数和形成方案等4 个环节,寻求各类用地之间的最佳比例与组合方案的过

程[7 ]。

图1 LUAM结构

线性规划方法虽然广泛应用于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建模中,但存在一定局限性。如它不可能考虑到所有的优化目标及其限制条件,也无法考虑一些难以量化的因子,因此计算出来的最优方案不一定完全符合实际情况[8 ]。

1. 2 系统动力学方法

系统动力学方法以反馈控制理论为基础,以计算机仿真技术为手段,对于模拟大型非线性动态多重反馈系统能力很强,具有不同于线性规划和其它方法的能力。目前,系统动力学方法已用于区域和国家尺度上的土地资源配置建模中。如赵小敏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分析土地—社会—经济系统的结构、功能、行为及其相互间的关系,通过描述人口变化、经济发展变化、土地利用变化及各业用地需求量之间的内在联系,动态模拟各业用地的发展趋势,得出适应各种社会经济条件的土地利用决策方案,结果表明土地利用动力学模型是用于土地—社会—经济系统,用于土地资源配置的有效工具[9 ]。赵庚星等通过系统动力学原理、方法和模型对黄河三角洲垦利县土地利用系统的模拟,得到了较好的模拟结果,并由此确定了适宜的土地利用发展方案[10 ]。基于土地资源数据库和管理信息系统建立的“世界动力学”模型和ECCO ( En2 hancement of Carrying Capacity Options) 模型,建立了土地资源系统的动态模型,既可以模拟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相互关连性,又可以用来模拟在各种发展条件策略下,人口增长与资源承载力之间的动态变化。此外,系统动力学模型还广泛应用于土地生态设计、作物布局设计、种植业、林业、水土保持规划等方面的研究中。

系统动力学方法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结构—功能模拟方法,强调系统结构分析,对数据的依赖性较小,具有操作灵活,可塑性强的特点,既可以对未来进行预测,也可以回顾系统历史行为,比较容易反映非线性和延期反应等用数学形式难以表达的过程。研究表明,应用系统动力学仿真模拟方法解决土地利用配置中的问题,是一种可行的方法。

1. 3 多目标规划方法

在可持续发展的主题下,多目标规划方法在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建模中,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多目标规划方法应用系统方法的多目标决策理论优化用地系统,具有多目标性、多方案的特点,决策者可以根据不同标准选择比较满意的优化配置方案,提高了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和决策的科学性。其最大的优势在于可以充分地反映决策者的愿望,给决策者提供期望的最佳目标。

Wang Xinhao 采用多目标规划方法研究流域尺度上的土地资源优化配置问题,建立了多目标规划模型(见图2) ,并且提出了环境和经济优化目标下土地资源配置方案,为当地土地资源管理者做出合理的决策提供了参考依据[11 ]。郑新奇先生研究了无棣县耕地结构优化问题,首先运用多目标规划模型面积控

制,在此基础上他借助Are/ Info 和Map Info 等信息工具,实现耕地优化配置的自动化[12 ]。周宗丽先生等将多目标线性规划模型和系统动力学模型相结合,应用L P —SD 方法,把三峡库区秭归县土地资源分为全县土地资源、农业土地资源和耕地资源3 个层次,分别进行优化,并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下,提出了优化方案和对策[13 ] 。

多目标规划模型处理问题更符合实际,具有积极的生产应用意义。土地资源的利用受到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经济因素等多方面的影响,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要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需要综合考虑到土地利用的社会、生态、经济效益,

因此多目标规划模型在土地资源利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图2 IFMOP 方法框

1. 4 灰色预测方法

线性规划模型是静态模型,无动态可言,而且还常常无解,不能适宜自然环境、技术条件和社会经济状况发展变化的要求,而其它的一些规划方法在解决实际困难时算法实现比较困难。在这方面,灰色预测方法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康慕谊等运用灰色线性规划模型研究了区域尺度上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问题。他通过分析研究区土地资源利用结构的特征及存在的问题,选出影响土地利用结构的各种因子,并预测未来各业用地需求及其限制条件,在此基础上模拟出典型土地利用方案,最后采用层次分析法选出了基于综合效益及可行性的最优土地利用决策方案[14 ] 。

1. 5 结合GIS 的优化方法

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问题既包括了数量分配,还包含空间布局的问题,而且它是土地资源配置的核心。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数学模型解决了土地资源数量上的优化,但是规划人员和土地管理者无法实现土地资源的空间优化配置,计算机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为土地资源利用和决策过程中分析空间数据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将数学方法和GIS 功能相结合,实现土地资源数量上和空间上的合理配置,成为了相关人员的研究热点,推动了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科学研究的发展。

GIS 技术的应用实现了土地资源在空间上的分配,主要是因为: (1) 有自己数据格式的独立系统;(2) 使用共同数据格式的松散耦合; (3) 使用宏语言的紧密耦合模型; ( 4) 由GIS 卖方支持的完全整合[18 ]。综观现有的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模型,绝大多数GIS 与数学模型的整合都是通过交换数据文件来实现的,这种整合属于松散耦合范畴,通常需要人为干涉,这种方法对于实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自动化过程是一种障碍[19 ] ;所谓紧密耦合的方法就是使用共同的用户界面将GIS 与数学模型连接起来,这种耦合对于用户看起来好像是一个系统,但实际上GIS与模型要素仍然是独立的,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紧密耦合。随着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建模中更多地应用了GIS 的功能,实现了土地资源在数量上、空间上的合理分配,使得土地资源管理和决策更加科学有效。

Wang Xinhao 等运用多目标规划方法与GIS 相结合建立了GIS/ IFMOP 综合模型,研究在流域尺度上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问题。该模型运用多目标线性规划方法计算出未来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再用GIS 模型将结果配置到合适的空间位置。GIS/IFMO 模型不仅综合了多目标规划模型和GIS 的强大功能,而且其重要的优点在于将不确定因素和决策者的愿望加入到配置过程,这样决策者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的在配置过程中进行灵活调整。这种模型有利于环境规划和管理者充分地应用信息技术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11 ]。

Fuhu Ren 构建了GIWIN - LRA 模型,在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合理配置土地资源。其主要目的是帮助规划人员懂得如何利用GIS 支持规划决策。该模型最大的优点是将GIS 的功能与决策过程结合起来,使空间数据可以通过GIS 的技术功能直接服务于土地资源的管理者[15 ]。Chuvieco 运用线性规划模型与GIS 模型结合研究土地利用优化配置,在土地适宜性分析的基础上,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

ULAM(Urban Landuse Allocation Modeling) 模型是将土地资源配置模型与运输模型结合起来,主要用于城市土地利用的规划,目的是实现随着人口和经济

增长城市土地利用的自动化配置过程[17 ]。

2 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模型的发展趋势

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是土地可持续利用的重要途径,是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科学、合理、有效的土地利用方式是缓解资源、人口、环境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因而土地资源利用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随着社会和科学的发展,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模型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从侧重于数量分配到数量和空间上的优化模型,从实现土地利用系统效益最大化到生态、社会、经济多种优化目标,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模型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现有的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模型应用性的较多、理论性的较少,大部分集中在资源分类、资源评价和区域开发等层次上面;进行土地系统及其持续发展的战略化、管理化与数量化的现代土地资源科学的研究,尚在起步阶段。根据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目标,采用多种学科的多种方法建立起来的大量模型,从模型的研究基础及其应用情况来分析,尚有一些不足之处,需要继续地完善,才能满足土地管理科学的需要。总结分析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模型的研究情况,今后的发展趋势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2. 1 系统化

土地利用系统是一个开放的、庞大的自然、生态、社会经济复合系统,以整体性和动态性为特征,土地资源的有效管理与持续利用是核心,应用系统分析的理论,充分重视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多元复合的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理论和理念将不断得到深化。不少学者针对区域经济社会系统的特性,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包括自然、社会、经济、政策等多方面的因子,应用泛系统理论、自组织理论、模糊集合论、市场经济学、系统动力学、计算机科学对区域土地利用优化问题进行创新研究,提出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方法、区域总体规划决策支持系统、SD 模型,使得资源科学的理论分析更加广泛和深入,为市场经济体系下土地利用优化配置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20 ]。

可持续发展是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主题和最终目标,必然会具有更加有效的解决矛盾、协调关系的作用,同时也会有针对性地提出创造性的解决方案,必将会以各种不同途径沿着可预见的方向发展。对土地资源实行有效管理是资源科学的最终目的,当前,以合理化和高效利用为内容的土地资源管理研究正逐步成为土地科学的热点。

自然—生态—社会经济复合系统内部的矛盾性和规律性研究是现代土地科学研究的核心,综合性是其固有特点,现代土地科学的综合性研究正在步人更高的层次。土地资源研究已不再是就资源论资源,而是把资源、环境、人口、社会、经济等与资源开发密切相关的诸多方面统一起来,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目的是为了能够比较全面、妥善地解决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及人类社会经济得以持续发展的问题。就是要从全局的、整体的观点,从动态发展的观点和区域综合开发的观点,考虑到区域差异和变化,来研究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治理与保护问题;强调土地、水、重要矿产资源等各种限制性资源对人类生存与国民经济发展的保证程度的问题。尤其公众将进一步参与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过程中,可持续发展思想将会在研究方法理论与实践方面得到新的发展,生态保护、伦理道德在其中的地位将会逐步上升。

人们越来越注重国际合作的全球整体化研究,强调人类只有一个地球,而地球上的各种资源总体上说都是有限的,人类要共享这些资源。在空间上,资源在国家间要合理配置,要建立国际生态、经济新秩序;在时间上,要让子孙后代有持续发展的资源保证。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指出的:“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光靠

自己的力量取得成功”,“而联合在一起,我们就可以成功。全球携手,求得持续发展”。建立全球生态、经济新秩序的呼声日益高涨,资源与资源利用问题再度成为全球的热点。为解决日益紧迫的全球性问题,土地科学研究更加注意整体性和综合性,整体性已将视野扩大到全球范围;综合性强调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与社会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土地承载力论、土地配置论、土地产业论陆续问世。

2. 2 机理化

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模型是实现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手段,而不是目的。它需要有完善的土地资源配置理论基础来支持,才会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现有的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模型就是把土地资源系统的研究模型化,虽然是方法论上的一次重大变革,但多为半定量的。只有建立科学的、合理的模型才有可能比较准确地了解资源系统中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机制,才能更好地既进行定性分析又辅以更有力度的定量分析。土地利用系统分析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自然、社会、经济等多方面的内容,包括土地利用分区、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土地适宜性评价等,这些方面与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有着密切的联系,能否正确地掌握这些基础情况,关系到土地资源配置结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因此,要想全面地认识和把握土地利用系统,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就要加强土地科学的基础研究,同时还可以借鉴其它学科的理论和思想来研究分析土地利用系统,从而进一步完善土地资源配置的理论基础,这对于发展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模型具有重要意义。

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模型描述和了解调节整个土地生态系统交互作用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土地系统对生命提供的独特环境,这个系统正在发生的变化以及人类活动影响这些变化的方式。其中也包括土地资源系统及其与人类社会的相互作用机制。需要搞清土地变化趋势及其机理,研究人类社会对土地变化的响应和土地问题的社会解决办法。全球变化的人类方面计划( IHDP) 目前最大的核心项目是与全球变化研究计划( IGBP) 联合开展的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LUCC) ,可见全球对土地的关注程度。其中理解和加深认识人与土地系统相互作用的复杂机制,努力研究、追索和预测影响全球土地变化的社会变化是重中之重。显然,这是极其艰巨复杂的任务,要实现它们必须认识到人类与土地各子系统之间盘根错节的相互作用,因此迫切需要多学科协同作战。

以作为整个土地研究的基础,构建共同的概念框架或系统框架,一门需要有创见、跨学科、国际性、综合性、系统性等特点的,关注于切实满足人类需要的,能解决问题的科学。因此,未来土地资源配置研究将涉及庞大的科学群,现在已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发现越来越多的相互关联,大尺度甚至全球规模的数据正在收集和分析,关键过程的动力学研究正在逐步数量化,这些努力将减少土地变化研究的诸多误差和不确定性。尤其解决影响土地利用优化的因素中一些无法量化的影响因子。

2. 3 精确化

虽然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模型是各种新理念、新技术的集合,也要求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不断加入新的内涵。在最近一个时期内,以“3S”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空间技术,和生物技术将广泛融入土地资源配置模型之中,将会深入和完善土地资源配置的科学理论和方法体系。针对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根据具体的土地利用目标,将土地利用模型与其它的模型如作物模型、经济模型、运输模型等结合起来,可以结合不同模型的长处,完善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模型;随着地理信息系统( GIS) 、全球定位系统( GPS) 和遥感(RS)的广泛应用,“3S”技术将会结合运

用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中,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将从静态、结构和功能朝动态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土地资源配置既包括宏观的数量配置也包括空间布局的优化及微观配置;如何实现不同尺度之间的相互联系,在小尺度上土地资源的配置既要符合大尺度的要求,又能体现其具体目标。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模型中的地形、土壤、土地利用、作物、土地管理措施等参数具有时空特征,这些信息仅靠传统的方法,很难做到完整、准确,特别是土地利用信息,具有很强的时效性,更增加了数据获取的难度。因此,3S 技术将成为模型数据获取的有效手段。一方面GIS 作为数据处理的平台,在模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包括DEM 的处理、参数的提取、图形显示等;另一方面深入研究GIS 在土地资源配置中的应用,加强数学模型与GIS 整合技术的研究,将GIS 的功能加入到模型中或者是将模型的能力加入到GIS 中,真正实现GIS 与数学模型的紧密耦合。

各种遥感影像是获得土地利用平面分布数据的重要来源,特别是在山地丘陵众多、土地利用复杂多样、利用地块很小的情况下,更加准确和详细的判度是必要的;再加上模型要求各种作物时空信息,更增加了影像判读的难度,因此,应充分利用各种遥感技术,直接或间接识辨地物特征[21 ] 。目前,各种遥感影像不同波段的融合技术可用来形成高分辨率的影像,如TM 和Spot 影像的融合,以提高判读精度,而且成本较低,时效性较高,不失为一种实用可行的方法,可以实现实时化。

在模型建立和应用过程中,需要确定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和地物的准确位置,这些地物可能是自然形成的,也可能是人为的,而它们有些在已有的地图或影像中又无法辨识,需要对其进行定位,而GPS 就为精确定位地物提供了有效手段,因此,使用了手持GPS定位为土地利用空间位置的确定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2. 4 实用化

建立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模型的目的是实现土地资源定量化、科学化、自动化管理,为土地规划人员和土地管理决策者服务,提高土地管理的决策水平。但是,目前所建立的大多数模型,通常只是在理论上给决策者提供依据,比较常见的情况是技术人员通过模型处理数据,然后把结果告诉规划人员和决策者,他们参考这个结果做出决策[15 ]。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模型的数据处理过程和决策过程是分离的,决策者和规划人员没有参与到数据处理过程之中,因此很难理解和相信模型的结果,也无法合理有效地应用模型的结果。

此外,土地资源利用受到自然、社会、经济、政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且根据土地资源利用的具体目标主导的影响因素也会有所差别,因此在决策过程中可能需要适时地对土地利用方式做出细微的调整,这就要求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模型能够更加灵活、方便、实用,而目前在这方面的研究比较薄弱。模型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是评价一个模型的重要标志之一。构建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模型目的是为土地资源规划和管理服务的,所建立的模型除了具有科学性之外,更应该考虑到其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经过科学研究得来的模型,还需要经过实践检验,要应用到实际土地管理决策过程中。随着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土地资源合理利用模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模型更加科学、合理、实用,为土地资源管理者做出正确决策提供技术支撑。土地利用优化配置辅助决策系统是把各种土地资源及社会经济数据、信息和知识同计算机技术有机结合起来,将科学决策与观点相同的经验和愿望结合起来, 集成了数据库、专家库、方法库和模型库,自动实现数据采集、储存与分析,土地利用的适宜性评价,区域生产布局的优

化决策,代表着土地利用优化配置决策研究方向。从而实现对土地资源利用进行科学决策和管理的计算机应用系统。黄杏元等研究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区域土地利用多目标规划中的应用,探讨了地理信息系统支持的区域土地利用决策原理和方法[22 ] 。

[ 参考文献]

[1 ] Gerrit J Carsjens , Wim van der Knaap. Strategic land2use allocation: dealing with spatial relationships and fragmen2

tation of agriculture.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J ] .

2002 (58) :171 —179.

[ 2 ] Hazell P B R , Norton R D. Mathematical Programming for Economic Analysis in agriculture [ M ] . Macmillan , New

York , 1986 :400.

[3 ] WRR. Ground of choices , four perspectives for the rural

areas in the European Community. Reports to the Govern2

ment [M] . 1992 (42) .

[4 ] Rabbinge R , Van Latesteijn H C. Long2term options for

land use in the European Community[J ] . Agriculture Sys2

tem. 1992 (40) :195 —210.

[5 ] David M , Eligius M T ,Martin K, et al. A framework to

study nearly optimal solutions of linear programming mod2

els developed for agricultural land use exploration[J ] . Eco2

logical Modeling ,2000 (131) :65 —77.

[6 ] LUAM. http :/ / www. apd. rdg. ac. uk/ agristrat/ LUAM/ luamoutline. htm.

[ 7 ] Brill E D , J r. The use of optimization models in public2sec2 tor planning[J ] . Manage Science. 1979 (25) :413 —422.

[8 ] 刘彦随. 区域土地利用优化配置[M] . 北京:学苑出版

社,1999 ,11.

[9 ] 赵小敏,王人潮,吴次芳. 土地利用规划的系统动力学仿

真[J ] . 浙江农业大学学报,1996 (2) :143 —148.

[10 ] 赵庚星,王人潮,尚建业. 黄河三角洲垦利县土地利用

的系统动力学仿真模拟研究[J ] . 浙江农业大学学报,

1998 (2) :141 —147.

[11 ] Xinhao Wang , Sheng Yu , Huang G H. Land allocation

based on integrated GIS - optimization modeling at a wa2

tershed level [ J ] .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 2004

(66) :61 —74.

[12 ] 郑新奇,阎弘文,徐宗波. 基于GIS 的无棣县耕地优化

配置[J ] . 国土资源遥感,2001 (2) :53 —56.

[13 ] 周宗丽,宁大同,杨志峰. 三峡库区秭归县土地资源优

化配置[J ]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1999

(4) :536 —541.

[14 ] 康慕谊,姚华荣,刘硕. 陕西关中地区土地资源的优化

配置[J ] . 自然资源学报,1999 (4) :363 —367.

[15 ] Fuhu Ren. A training model for GIS application in land resource allocation , ISPRS Photogrammetry and remote

sensing[J ] . 1997 (52) :261 —265.

[16 ] Chuvieco E. Integration of linear programming and GIS for land use modeling [J ]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2 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 ,1993 (7) :3 —19.

[17 ] Jerry M. Faris , Geography Information System ( GIS) and Urban Land Use Allocation Model (ULAM) Tech2

niques for Existing and Projected Land Use Data.

[18 ] Bennett D A. A framework for the integration of geo2 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s and model base manage2

ment [J ] . Int .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cience ,1997 (4) : 337 —357.

[19 ] Goodchild B. Land allocation for housing : a review of practice and possibilities in England , Housing studies[J ] . 1992 (1) :45 —55.

[20 ] 吕永成,宋嗣迪,黄智宇,等. 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

理论与方法研究[J ] . 广西农业生物科学,1999 ,18 (1) :

56 —61.

[21 ] 赵晓丽,张增祥,刘斌,等. 基于遥感和GIS 的全国土壤

侵蚀动态监测方法研究[J ] . 水土保持通报,2002 ,22

(4) :29 —32.

[22 ] 黄杏元,倪绍祥,徐寿成,等. 地理信息系统支持区域土

地利用决策的研究[J ] . 地理学报,1993 ,48 (2) : 114 —

121.

土地利用现状变化情况分析报告

盐都市2007年度 土地利用现状变化情况分析报告 盐都市国土资源局 二○○七年十一月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国土资源治理的基础性工作,是政府对土地实行跟踪监督治理的一项重要技术手段。我局多年来一直将此项工作作为年度重点工作内容之一。我们在收到省厅《关于转发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2007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工作的通知〉的通知》后,迅速将部和省厅的精神传达下去,及时明确此次调查工作重点、总体要求和差不多程序及方法。并在深入学习《通知》精神和全面领会调查要求的基础上,制订了《盐都市2007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工作方案》,对我市变更调查工作作出部署,明确要求各县(市、区)局必须做到“月清季累”,年末及时变更分幅土地利用现状图,做到数据、图形、实地“三一致”,建立目标责任制,严格考核方法,全面查清实际新增建设用地情况和实际耕地变化情况。同时,加大了质量检查力度,确保调查成果的真实性,做到图、数、实地三者一致。 并先后三次组织各县(市、区)的分管局长、地籍科长和业务骨干进行业务培训,对土地变更调查的资料预备、外业调查、内业

处理、统计汇总、县乡自查、市局检查和成果上报等工作作了明确规定和要求。通过认真实施上述行之有效的措施,我市如期保质地完成了2007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工作,其成果差不多反映了2007年度土地变化情况。现将我市2007年度土地利用现状变化情况报告如下: 一、土地利用现状及年内变化情况 截至2007年10月31日,全市农用地面积为16737972.2亩,建设用地面积为3455080.2亩,未利用地面积为5265579.6亩,合计总面积为25458632.0亩,折16972.42 KM2。土地利用结构见表1 表1 盐都市土地利用现状面积 单位:亩

构造地质学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docx

构造地质学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构造地质学是地质学分支学科之一,以岩石圈的各种地质体作为研究对象,探究其组合形式及形成、发育、变形、破坏规律。一般根据其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的差异,分为狭义构造地质学和广义构造地质学。狭义构造地质学侧重于对中、小型地质体的研究,主要研究这些构造的几何形态、产状、规模、形成演化等。广义构造地质学的研究范围更加广阔,从地壳演变至岩石圈结构,从重要造山带至板块边界,从显微构造到晶格错位,几乎涵盖了10_8?108cm的所有地质体。近代以来,构造地质学研究获得了空前发展。20世纪60年代以来,板块构造理论体系得以建立和完善;20世纪70年代以来,大陆构造研究得到了重视;20世纪80年代以来,重点研究岩石圈的演化和三维岩石圈的建立;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陆动力学研究兴起。这些研究使得构造地质学在研究深度和研究广度上取得了重要进展。 1.构造解析构造学本质上是对地质体变形和演化的认识,构造地质学强调野外实地观测,其主要研究方法是构造解析法。构造解析是对地质体空间关系和形成规律的分析解释,内容包括对地质体的几何学、运动学和动力学的分析气几何学解析是指对地质体的产状、规模、组合形式进行研究,进而概化为构造模式。运动学解析主要研究地质体在构造作用中发生的变形和位移。动力学解析是在几何学解析和运动学解析的基础上,反推构造应力的性质、大小、方向,分析和解释该研究区域的构造演化史。 2.研究现状步人20世纪后,构造地质学开始从形态描述逐渐进人对地质体的成因和力学分析研究中,由定性观察转入定量研究,由几何学研究转人运动学、动力学的领域。相关学科的新方法、新思路的引人,使得构造地质学获得了极大地进步,促进了构造地质学和其他学科的交流融合。尤其20世纪60年代后,以板块构造为主的各种新理论的提出,促使构造地质学的发展进入全新阶段。 2.1板块构造理论体系相关研究1968年前后,地质学家归纳了大陆漂移和海底扩张的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从全球统一的角度提出了板块构造理论,该理论将固体地球表层在垂向上划分为刚性岩石圈和塑性软

农村土地资源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土地经营管理现状的调查报告 调查时间:2014年9月2日到2015年1月28日 调查地点: 调查对象: 调查目的:主要从农村土地现状及经营规模、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出发,分析研究当前影响农村农业经济的因素及保护农民土地权益的现状,包括主要做法和措施等,提出正确引导和规范农村土地经营、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促进土地规模经营及保护农民的土地权益的意见和建议。 众所周知,土地是人类进行各种生产生活的载体,同时也是一种不可再生的宝贵资产和资源,农村土地尤其耕地是粮食的母亲,它浓缩了千千万万农民的生存权、发展权和保障权。依据《宪法》、《民法通则》、《土地管理法》的规定,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农民集体所有,是一种集体所有制形式。按用途可划分为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农村土地管理就是依照《土地管理法》及相关法律法规行使对农村集体所有土地的保护、开发和利用等行为的管理,对土地违法行为给予行政处罚的行政职能。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农村土地管理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根据调查,我认为普遍存在以下几种现象: 一、“空心村”现象严重,农村新建住房缺乏规划,管理很不规范。 二、矿洞开采破坏土地、污染环境。 三、农村集体土地管理是一种静态管理,没有建立土地市场机制,土地缺乏流动性,土地的资产价值不能显化,土地利用效率很低。 四、农村土地的产权制度不够完善,由此诱发了大量土地违法行为,农民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 那么,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应当如何才能有效的加强农村土

地管理呢? 1.政府有关部门加强对农村土地流转管理工作的监督 农村土地权流转工作是对现有农村生产关系适应新阶段农村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局部调整,是对农村家庭承包制的进一步完善,对土地使用权流转的管理,是农业承包合同管理工作的延续和发展。这些必然要求县、乡(镇)相关的政府部门把农村土地流转管理纳入工作范围内,并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对土地流转管理,规范我县农村土地管理工作。首先是确立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具体范围、原则,规范流转的形式,明确流转的操作程序,规定对违规失范行为的处理办法;第二是规范流转合同,参照农业部第47号令,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统一的农村土地流转合同文本,加强土地流转合同的指导、签订;第三是农经部门要恢复、覆行农业承包合同的签证、仲裁职能。 2.积极探索,不断提升土地流转的开发档次 一是以“三个有利于”原则,探索土地流转形式的多元化。即只要有利于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有利于农户的增收,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不管怎么样的土地流转形式,都可以运用并推广。二是面向市场,努力提升土地流转的开发档次。坚持以土地流转为载体,加快结构调整的步伐,积极将流转的土地区域办成结构调整的“示范园”,办成应用推广新科技的“试验区”,办成财政增长的新型社区。

土地资源优化配置

土地资源优化配置、集约利用和持续利用三者的辨证关系 王静 (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重点实验室) 土地资源优化配置、集约利用和持续利用三者之间存在相互联系和相互独立的辨证关系。 首先,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与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研究的理论基础是相同的,即两者都是以系统控制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景观生态理论、地域分异理论和地租理论等。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与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的实现目标是相同的,对于城市土地来讲,都是在追求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最大化,节约建设用地资源,以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最终目标。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与土地集约利用的实现途径比较类似,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宏观调控,完全依靠市场调节不可能形成优化的土地资源配置或集约利用模式,必须建立起国家对土地市场的宏观调控机制,并通过法律手段和管理体制的改革来促进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资源的集约利用;二是科学预测与评价;三是建立“规划、计划、利用、监督”相互制约机制,才能促进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集约利用,发展循环经济,保证国民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快速、协调发展。 第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涵括土地集约利用,土地集约利用涵括土地优化配置。土地的优化配置可以实现集约利用,同样可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但反过来,可持续的土地利用不一定是集约利用的,集约利用的土地不一定实现了优化配置。土地优化配置实质上可以理解为以土地可持续利用为根本目标和准则,在一定区域内使土地资源需求既能满足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又不对人类未来的发展造成威胁。土地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归根结底是资源短缺与低效利用造成,必须要通过优化配置来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和产出效率。 土地可持续利用即土地现状功能的持续维持和提高,其前提是土地的现状功能必须是集约利用和优化配置的,土地集约利用和优化配置是静态概念,关注是一个时间截面上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问题,土地可持续利用是动态概念,关注是在时间延续上土地资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世界银行2000年研究报告《中国:服务业发展和中国经济竞争力》的研究结果表明,在中国有4个服务性行业对于提高生产力和推动中国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它们是物流服务、商业服务、电子商务和电信。其中,物流服务占1997年服务业产出的42.4%,是比重最大的一类。进入21世纪,中国要实现对WTO缔约国全面开放服务业的承诺,物流服务作为在服务业中所占比例较大的服务门类,肯定会首先遭遇国际物流业的竞争。 物流的配送方式从手工下单、手工核查的方式慢慢转变成现今的物流平台电子信息化管理方式,从而节省了大量的人力,使得配送流程管理自动化、一体化。 当今出现一种智能运输系统,即是物流系统的一种,也是我国未来大力研究的方向。它是指采用信息处理、通信、控制、电子等先进技术,使人、车、路更加协调地结合在一起,减少交通事故、阻塞和污染,从而提高交通运输效率及生产率的综合系统。我国是从70年代开始注意电子信息技术在公路交通领域的研究及应用工作的,相应建立了电子信息技术、科技情报信息、交通工程、自动控制等方面的研究机构。迄今为止以取得了以道路桥梁自动化检测、道路桥梁数据库、高速公路通信监控系统、高速公路收费系统、交通与气象数据采

集自动化系统等为代表的一批成果。尽管如此,由于研究的分散以及研究水平所限,形成多数研究项目是针对交通运输的某一局部问题而进得的,缺乏一个综全性的、具有战略意义的研究项目恰恰是覆盖这些领域的一项综合性技术,也就是说可以通过智能运输系统将原来这些互不相干的项目有机的联系在一起,使公路交通系统的规划、建设、管理、运营等各方面工作在更高的层次上协调发展,使公路交通发挥出更大的效益。 1.国内物流产业发展迅速。国内物流产业正处在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长阶段。2008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达89.9万亿元,比2000年增长4.2倍,年均增长23%;物流业实现增加值2万亿元,比2000年增长1.9倍,年均增长14%。2008年,物流业增加值占全部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6. 5%,占GDP的比重为6. 6%。预计“十一五”期间,我国物流产业年均增速保持在15%以上,远远高于美国的10%和加拿大、西欧的9%。 2.物流专业化水平与服务效率不断提高。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 的比例体现了一个国家物流产业专业化水平和服务效率。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例在近年来呈现不断下降趋势,“十五”期间,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例,由2000年的19.4%下降到2006年的18. 3%;2007年这一比例则下降到18. 0%,标志着我国物流产业的专业化水平和服务效率不断提高。但同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物流

优化土地资源配置

一、土地优化配置的需求 1.挥和建立土地资源优势的需要。土地资源在适宜性上具有空间差异,然而除了不可利用土地之外,每一种土地资源的适宜方向便代表了一种优势,在地域优化配置中要首先将它发挥出来。尽管土地资源位置固定,不能流动,但土地的质量和性能是可以改变的。例如可通过调水工程改进干旱地区的水土匹配,可通过交通条件的改善提高土地的区位度等。要通过土地利用的优化配置使现有的土地资源优势发挥出来,扬长避短,主动创造新的土地利用优势。 2.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研究成果。近年来,在土地利用与环境变化、土地利用规划模式、可持续土地利用评价方面开展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土地利用优化配置,作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日益受到广泛重视。(1)目前国外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一是城市化、农业发展与土地优化配置的机理研究;二是湿地、废弃地及居住地等特殊地段土地配置研究。(2)我国从80年代后期以来,土地资源研究迈上了一个新台阶,进入了一个更加广泛而深入的研究阶段。土地利用优化配置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具体表现在如下三方面:一是伴随着城市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深化改革,关于城市土地配置的市场化途径、目标模式和区位配置原理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指导城市土地配置决策实践上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二是为适应区域可持续发展目标要求,以土地可持续利用为准则的土地配置系统分析及土地利用配置模式、可持续土地利用模型的研究蓬勃开展;三是gis 支持区域土地利用调查、土地利用优化决策的研究广泛开展,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二、土地优化配置与可持续发展 优化配置是土地可持续利用的重要途径。人类对土地资源利用过程的干预,可产生两种完全相反的土地演替结果。一种是遵循自然生态规律,人类的干预与调控给系统输入“负墒流”,促使土地利用系统朝着有序化方向发展,功能不断增强,并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保持系统的持续性;另一种是违背自然生态规律,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导致土地利用系统发生退化性演替,引起生态环境恶化、土地系统功能衰减,不仅经济上得不偿失,而且难以保持系统发展的可持续性。可持续发展与土地资源配置相辅相成。(1)要用可持续理论指导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2)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又是实现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强有力的措施。土地可持续利用的表现之一是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使用、治理、保护,并通过一系列的手段组织协调人地关系及人与资源、环境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讲,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即实现土地利用的优化配置。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是为达到土地的科学利用和生态经济目标,依据土地的特性,对一定区域的土地利用结构、方向,在时空尺度上分层次进行安排、设计、组合和布局,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使土地生态系统维持相对平衡。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要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并将其理论运用到新农村建设中,更加科学合理地配置土地资源,以达到社会、经济、生态的和谐发展。 三、以科学发展观构建土地资源调控新模式 我国目前国有土地资源利用与管理体制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政府相当程度上支配了本该由市场调节和配置的资源,没有很好地兼顾失地农民利益,应该在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坚持以人为本的规划理念,树立统筹集约用地的思想,实施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推进国有土地资源进一步优化配置,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机器学习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机器学习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计算机科学与软件学院 引言: 机器能否象人类一样能具有学习能力呢?1959年美国的塞缪尔(Samuel)设计了一个下棋程序,这个程序具有学习能力,它可以在不断的对奕中改善自己的棋艺。4年后,这个程序战胜了设计者本人。又过了3年,这个程序战胜了美国一个保持8年之久的常胜不败的冠军。这个程序向人们展示了机器学习的能力,提出了许多令人深思的社会问题与哲学问题。 机器学习的研究是根据生理学、认知科学等对人类学习机理的了解,建立人类学习过程的计算模型或认识模型,发展各种学习理论和学习方法,研究通用的学习算法并进行理论上的分析,建立面向任务的具有特定应用的学习系统。这些研究目标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机器学习是关于理解与研究学习的内在机制、建立能够通过学习自动提高自身水平的计算机程序的理论方法的学科。近年来机器学习理论在诸多应用领域得到成功的应用与发展,已成为计算机科学的基础及热点之一。 机器学习是继专家系统之后人工智能应用的又一重要研究领域,也是人工智能和神经计算的核心研究课题之一。现有的计算机系统和人工智能系统没有什么学习能力,至多也只有非常有限的学习能力,因而不能满足科技和生产提出的新要求。对机器学习的讨论和机器学习研究的进展,必将促使人工智能和整个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一.机器学习的发展史 机器学习是人工智能研究较为年轻的分支,它的发展过程大体上可分为4个时期。 第一阶段是在50年代中叶到60年代中叶,属于热烈时期。…> 第二阶段是在60年代中叶至70年代中叶,被称为机器学习的冷静时期。 第三阶段是从70年代中叶至80年代中叶,称为复兴时期。 机器学习的最新阶段始于1986年。 机器学习进入新阶段的重要表现在下列诸方面: (1) 机器学习已成为新的边缘学科并在高校形成一门课程。它综合应用心理学、生物学和神经生理学以及数学、自动化和计算机科学形成机器学习理论基础。 (2) 结合各种学习方法,取长补短的多种形式的集成学习系统研究正在兴起。特别是连接学习符号学习的耦合可以更好地解决连续性信号处理中知识与技能的获取与求精问题而受到重视。 (3) 机器学习与人工智能各种基础问题的统一性观点正在形成。例如学习与问题求解结合进行、知识表达便于学习的观点产生了通用智能系统SOAR的组块学习。类比学习与问题求解结合的基于案例方法已成为经验学习的重要方向。 (4) 各种学习方法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一部分已形成商品。归纳学习的知识获取工具已在诊断分类型专家系统中广泛使用。连接学习在声图文识别中占优势。分析学习已用于设计综合型专家系统。遗传算法与强化学习在工程控制中有较好的应用前景。与符号系统耦合的神经网络连接学习将在企业的智能管理与智能机器人运动规划中发挥作用。 (5) 与机器学习有关的学术活动空前活跃。国际上除每年一次的机器学习研讨会外,还有计算机学习理论会议以及遗传算法会议。 二.机器学习分类 1、基于学习策略的分类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过程中系统所采用的推理策略。一个学习系统总是由学习和环境两部分组成。由环境(如书本或教师)提供信息,学习部分则实现信息转换,用能够理解的形

土地资源合理配置的重要性

土地资源合理配置的重要性 基于城市土地利用的集聚性、高成本性、高冲突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场而土地本身又具有固定性的特点,这样,一旦一个经济社会确定了某种土地资源配置形态以后,如果其后要调整配置格局,就需要耗.费巨额的协调·成本,也会毁损大量的物质财富。用经济学的术语来说,城市土地资源配置存在较大的“路径依赖 性”,一旦作出某种决策,就会被这种决策“锁定”,其后调整的可能性会越来越小。由此可见土地资源合理配置显得极其重要。 (一)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是集约高效利用土地的需要 城市土地是最为稀缺的社会资源,特别是在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下,如何节约利用土地,发挥其最大效能,是长期的发展战略。而只有合理配置土地资源,才能达到充分利用、集约利用的目的。(二)土地资源合理配置有利于节省社会成本 在我国,由于原来初始土地资源配置不合理造成巨大损失的事例屡见不鲜。例如,原来城市规划中将住宅区与工业区交织布置,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就业人员的交通费用,但环境污染严重:,日常生活环境恶化一,相关医疗和污染防治成本居高不下,当环境恶化到一定程度时,往往只能采取搬迁的办法,带来巨额的振迁成本。被迫搬迁除了造成原有厂房、机器设备的损失外,还需要支出异地建设成本。此外,搬迁往往造成迁出企业和机构原有社会关系断裂,间接成本支出也相当庞大。又如,某些城市在地铁沿线过度开发住宅,造成地铁的交通承载能力超负荷,严重地影响了人们出行和就业,造成

巨大的社会成本。这种情况同时还会使物流成本增加,经·济活动的商务成本提高,造成投资外流,影响当地经济发展的潜力,反过来损害了土地资源本身的价值。因此,只有合理配置土地资源,才能从整体上节省社会成本。 (三)土地资源配里是城市功能布局合理化的基础性条件 城市是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各类产业、行业和交通、道路等设施都需要用地。因此要使城市功能合理布局,先决条件是要合理配置土地资源,以保证城市规划的顺利实施。 (四)土地资诬合理配置是发挥城市集聚效应所必需的前提 土地资源配置不合理很容易使城市过度拥挤,呈平面化、粗放式发展,城市集聚经济效应难以有效发挥。土地资源配置不合理会降低土地的使用效率,在同等条件下,土地能够承载的人口和企业数量偏小,无法达到最优土地利用水平。例如,城市中会出现某些区域过度集中、拥挤,在上下班高峰期人流无法及时有效地疏散,交通拥塞严重等。另一方面,土地资源配置不合理使城市无限制地向外围扩展,城市范围的粗放式扩张加剧了部分区域拥挤,例如居住区向郊区延伸,延长了居民就业的交通距离,进一步加剧了城市主干道拥挤程度。由此,城市所具有的通过集聚节约成本的倾向被大大抵消。只有合理配置资源,才能在有限的土地上充分发挥城市的集聚效应。 (五)土地资源配I合理化是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迫切要求 人口大食集中在城市必然会带来新的杜会问题,而土地资源配置不合理使这些问题更趋严重。城市化过程使人口迅速向城市集中,首

土地资源管理的现状与对策

土地资源管理的现状与对策 [摘要]土地资源是一种有限的、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同时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进行一切生产活动的物质基础。因此加强土地资源管理对城市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针对我国目前土地资源的管理现状进行相关论述,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土地资源管理现状对策 土地资源是城市建设的主要载体,能够为城市经济发展、人口增长提供场所和空间,因此,对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如今,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城市在突飞猛进建设的同时,如何才能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将有限的资源发挥出最大的经济效益,提高城市的承载能力,是政府部门将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我国土地资源管理的现状 美国地理学家诺瑟姆曾经分析过,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超过30%后,那么这个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将进入加速发展的阶段。早在2000年时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就已经超过30%,在这十几年期间,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始终处于加速发展阶段,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不断涌入城市寻求发展,城市土地资源不断的在向周边地区扩展。从这些进程中可以看出我国的土地资源管理尚不完善,各地政府在管理土地资源时没有充分考虑到可持续发展性,缺乏从长远的眼光来规划和使用城市土地现有资源,从而导致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没有充分发挥出土地资源的作用,造成土地资源严重的浪费,长此以往,将严重影响城市经济水平的发展。目前我国城市土地资源的管理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城市定位不准确,缺乏合理的科学规划 如今我国城市正处于飞速建设发展阶段,由于经济体制问题,土地资源在短期内还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在原有经济体制的条件下又根据城市发展制定出了一套适应经济体制的城市规划内容,与市场经济体制自身内在要求出现了不一致的现象,由于城市实际发展的速度与城市规划内容严重不符,造成了城市定位不准确,并出现了城市重复建设的现象,从而导致了土地资源浪费。出现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土地管理部门与城市建设部门没有充分交流,因此在建设管理上造成了不利的影响。除此之外,城市规划缺乏科学合理性,再加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都无法充分发挥土地资源的最大作用。 (2)城市用地紧张与土地浪费并存 在我国城市加速发展的过程中,有些城市政府加大了对土地利用开发的力度,导致城市土地资源被过度利用,从而破坏了土地资源生态系统的自我更新能力。如今,尽管我国城市用地面积增长速度较快,经济发展也位于全球领先地位,但城市人均地面积仍然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这种加速发展的情况使人地矛盾十分

浅析我国土地资源现状及几点建议

浅析我国土地资源现状及几点建议 摘要: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珍贵的自然资源,是一切劳动过程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和物质基础。我国国土辽阔,土地资源是丰富的,但是人口众多,人均耕地面积远远低于世界人均耕地水平;再加上长期以来,人们对科学开发和利用土地问题重视不够,乱占滥用等现象很普遍,土地资源遭到破坏,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土地问题的矛盾日益尖锐。本文通过分析中国土地资源特点及现状浅析对我国土地资源保护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土地资源现状建议 土地是指地球表面一定范围内,由气候、地貌、岩石、土壤、植被、水文和人类活动等自然、人文要素共同作用所形成的自然历史综合体,其性质随时间不断变化。而土地资源是指在一定技术条件下和一定时间内可为人类利用的土地。 一、土地资源的性质和特点 从土地的资源属性、资产属性、生态属性、工程属性、社会属性、权集属性等不同方面看,土地的性质和特点主要概括为以下两点: (一)土地的生产性及其地区差异 土地作为一种资源,为人类社会所利用,具有一定的生产力。土地的生产力按性质可分为自然生产力和劳动生产力。前者是自然形成的,即土地资源的本身属性,不动性质的土地,亦即光、热、水、气、营养元素的含量及组合等不同的土地,适应于不同的植物和动物的生长繁殖。后者是施加人工影响而产生的,即人类生产的技术水平,主要表现为对土地限制因素的克服、改造能力和土地利用的集约程度。这两方面因素结合起来,相互促进,不断提高土地生产力的水平。 由于形成土地的区位、地理、土壤、地址等不同,从而体现为土地的质量差异、用途差异、经济价值差异。由于每块土地之间都存在着这种那种差异,使每块土地都具有独特性。 (二)土地的可更新性及其限制 土地资源具有可更新性。生活在土地上的生物,不断地生长和死亡,土壤中的养分和水分及其他化学物质,不断地被植物消耗和补充,这种周而复始的更替在一定条件下是相对稳定的,因而可以给人类社会持续不断地提供生活和生产的各种物质。但是,土地的可再生性绝不意味着人类可以对土地进行掠夺性开发。人类一旦破坏土地生态系统的平衡,就会出现水土流失、沼泽化、盐碱化、沙漠化等一系列的土地退化,当这种退化达到一定程度,土地原有性质可能彻底破坏而不可逆转恢复。

机器人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机器人发展历史、现状、应用、及发展 趋势 院系:信息工程学院 专业:电子信息工程 姓名:王炳乾

机器人发展历史、现状、应用、及发展趋势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不断向智能化方向发展,机器人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展和深化,机器人已成为一种高新技术产业,为工业自动化发挥了巨大作用,将对未来生产和社会发展起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文章介绍了机器人的国内国外的发展历史、状况、应用、并对机器人的发展趋势作了预测。 关键词:机器人;发展;现状;应用;发展趋势。 1.机器人的发展史 1662年,日本的竹田近江利用钟表技术发明了自动机器玩偶并公开表演。 1738年,法国技师杰克·戴·瓦克逊发明了机器鸭,它会嘎嘎叫、进食和游泳。 1773年,瑞士钟表匠杰克·道罗斯发明了能书写、演奏的玩偶,其体内全是齿轮和发条。它们手执画笔、颜料、墨水瓶,在欧洲很受青睐。 保存至今的、最早的机器人是瑞士的努萨蒂尔历史博物馆里少女形象的玩偶,有200年历史。她可以用风琴演奏。 1893年,在机械实物制造方面,发明家摩尔制造了“蒸汽人”,它靠蒸汽驱动行走。 20世纪以后,机器人的研究与开发情况更好,实用机器人问世。 1927年,美国西屋公司工程师温兹利制造了第一个机器人“电报箱”。它是电动机器人,装有无线电发报机。 1959年第一台可以编程、画坐标的工业机器人在美国诞生。 现代机器人 有关现代机器人的研究始于20世纪中期,计算机以及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原子能的开发利用是前提条件。1946年,第一台数字电子计算机问世。随后,计算机大批量生产的需要推动了自动化技术的发展。1952年,数控机床诞生,随后相关研究不断深入;同时,各国原子能实验室需要代替人类处理放射性物质的机械。

浅谈公路建设和土地资源优化配置

浅谈公路建设和土地资源优化配置 【关键词】公路土地节约利用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和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发展,以及人口的增加,人均耕地逐年减少,供需矛盾日渐突出。在公路建设中如何更加节约,更加合理地利用土地,已经成为我国今后公路交通可持续发展中最为关键的问题之一,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土地资源是不可再生的资源,节约用地是关系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战略问题。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多地少,人均土地面积只有世界人均的三分之一,人均耕地面积不足世界人均的43%。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和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发展,以及人口的增加,人均耕地逐年减少,供需矛盾日渐突出。在公路建设中如何更加节约,更加合理地利用土地,已经成为我国今后公路交通可持续发展中最为关键的问题之一,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虽然说我国公路建设者本着“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的基本国策,在实际工作中尽量做到减少对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占用,但由于公路工程设计标准,沿线地质条件和生态保护区等因素的影响,有些公路工程规划和建设时,仍然不可避免地会占用一定数量的基本农田。特别是遇到以下情况,对基本耕地的占用更是无法回避。一是当工程处于平原地区时,由于公路工程用地呈带状分布,而平原区沿线一般基本农田保护率都在80%左右,因此,公路建设将无可避免地占用基本农田。二是当工程处于中低山或高山区时,地形地貌是工程选线的重要控制因素。如高速公路路线走廊所处的地形地貌特征为山岭重丘区,为节省工程量降低造价的目的,路线不可能避免要穿越陡峭山岭之间相对高度差较小的狭小山谷地带,而山谷地带又是山区耕地和基本农田比较集中的地方。因此,线路经过这些地区时,也不可避免地会占用一定数量的基本农田。三是为避让生态环境敏感区,有时公路建设也不得不占用一部分基本农田。 近年来,我国公路特别是高速公路建设用地量,每年都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而且在各地建设用地总量中占较大的比例,在各地建设用地供需矛盾对突出的情况下,高速公路用地量大于节约用地的矛盾则更加突出,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另外,虽然国家对土地利用控制越来越严,但我国高速公路建设用地在近期仍然在继续增加。一方面,为了适应激增的交通量需求,有的高速公路项目设计时就不得不按照6至8条车道实施。另一方面,随着我国高速公路成网加密,枢纽互通数量迅速增加。目前高速公路都有两个以上的枢纽互通,这些互通将会占用大量的良田肥地;再者,随着道路上车流量的激增,高速公路服务管理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收费站、服务区等房建工程规模也在变大。 一直以来,虽然公路交通系统上下都十分重视节约土地,但在具体项目实施时,由于各种原因,科技人员对公路用地的评价体系,以及公路建设各阶段

土地资源管理现状及对策

土地资源管理现状及对策 发表时间:2019-04-29T09:01:27.640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6期作者:李新纪[导读]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我国目前土地资源的管理现状进行相关论述,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自然资源局黄堽镇自然资源所 274000摘要:本文主要针对我国目前土地资源的管理现状进行相关论述,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土地资源;管理;现状;对策 土地资源是城市建设的主要载体,能够为城市经济发展、人口增长提供场所和空间,因此,对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如今,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城市在突飞猛进建设的同时,如何才能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将有限的资源发挥出最大的经济效益,提高城市的承载能力,是政府部门将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我国土地资源管理的现状 美国地理学家诺瑟姆曾经分析过,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超过30%后,那么这个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将进入加速发展的阶段。早在2000年时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就已经超过30%,在这十几年期间,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始终处于加速发展阶段,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不断涌入城市寻求发展,城市土地资源不断的在向周边地区扩展。从这些进程中可以看出我国的土地资源管理尚不完善,各地政府在管理土地资源时没有充分考虑到可持续发展性,缺乏从长远的眼光来规划和使用城市土地现有资源,从而导致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没有充分发挥出土地资源的作用,造成土地资源严重的浪费,长此以往,将严重影响城市经济水平的发展。目前我国城市土地资源的管理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城市定位不准确,缺乏合理的科学规划如今我国城市正处于飞速建设发展阶段,由于经济体制问题,土地资源在短期内还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在原有经济体制的条件下又根据城市发展制定出了一套适应经济体制的城市规划内容,与市场经济体制自身内在要求出现了不一致的现象,由于城市实际发展的速度与城市规划内容严重不符,造成了城市定位不准确,并出现了城市重复建设的现象,从而导致了土地资源浪费。出现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土地管理部门与城市建设部门没有充分交流,因此在建设管理上造成了不利的影响。除此之外,城市规划缺乏科学合理性,再加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都无法充分发挥土地资源的最大作用。 (2)城市用地紧张与土地浪费并存 在我国城市加速发展的过程中,有些城市政府加大了对土地利用开发的力度,导致城市土地资源被过度利用,从而破坏了土地资源生态系统的自我更新能力。如今,尽管我国城市用地面积增长速度较快,经济发展也位于全球领先地位,但城市人均地面积仍然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这种加速发展的情况使人地矛盾十分严重,大部分城市都具有地皮紧缺、住宅拥挤、道路堵塞、公共设施不齐全的情况。在土地资源紧缺的情况下,居然还存在土地资源浪费的现象。由于经济体制的关系和影响,长期以来土地资源无偿使用的现象极为严重,导致很多城市出现了多征少用、早征迟用、甚至征而不用的情况,这与城市土地日益紧缺现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3)地方政府的目标和城市长期发展的目标不一致在城市飞速发展的过程中,政府的权利就相当于地方经济发展的主要保障。但也有一些城市出现了政府将地方经济发展当做自己的成绩,一味的追求地方经济在短期内迅速达到最大化,在一定程度上过于提高经济发展速度。有的城市甚至在短期内迅速的建立开发区、高新产业区,甚至度假区,虽然提升城市建设速度在短期内能够使经济效益明显提高,但却造成了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这种损失是无法统计的。近年来,房价持续上涨使开发商将房地产市场不断扩张,一些城市已明显出现了地皮紧张的现象。而土地资源使用情况也不容乐观,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截止到2008年7月,全国商品房空置面积达到1.29亿平方米,由此看出我国土地资源浪费的严重情况。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追求眼前利益,过度开发土地资源,没有考虑整个城市的合理发展和综合利用,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4)城市土地市场不健全,欠缺规范管理的依据目前,我国土地市场主要分为三级市场结构模式,其中,一级市场是由国家以土地所有者的身份,通过批租将土地的使用权投放到市场中运行。国家可以通过协议、招标等方式将土地使用权按一定年限让予土地使用者。土地二级市场指的是由获取土地使用权的经营者,直接通过建商品房等方式间接的将土地出售,具有经营性质。土地三级市场指的是由土地使用者通过房产交易而将土地投入市场流通,具有消费性质。在这样一环扣一环的市场模式下,始终出现不稳定的情况,首先,我国的一、二级市场结构并不协调,其中含有很多隐形交易,主要原因在于我国的土地市场结构还并不成熟,通过国家拍卖的土地资源相对数量很少。而二级土地市场结构相对来说比较活跃,购买者很多,交易率极高,竞争激烈。在这种市场之间不协调的关系和隐形交易的影响下,导致我国土地资源大量的浪费。 2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城市建设发展离不开土地资源,土地供应状况将影响到每一个城市的发展和规划。因此,要想将有限的空间发挥出最大的作用,就必须完善土地资源管理,用科学的发展观促进城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 2.1用科学的发展观来确立城市发展战略 城市规划必须运用科学的发展观,首先指导城市开发管理土地的作用,使土地使用者明白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从而起到城市土地的规范化作用,保证开发管理土地在城市规划的约束下进行。对于一些地区政府利用自己的权利肆意扩建城市的行为一定要彻底改变,增强城市管理规划的严肃性才能将城市规划贯彻实施。而政府方面也应该严格规范自身的行为,并依据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内容对城市进行合理建设,同时,城市土地规划必须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要求。 2.2充分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 首先,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约程度,将城区内闲置土地数量调查清楚后,筹集资金开发利用存量土地。其次,通过科学合理化的方式来进行城市布局,做到优地优用,将土地使用率发挥到最大化。最后,综合开发城市土地,提高土地容积率。例如充分利用地上、地下空间。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科技手段来分析土地潜力,以便更好地规划城市。严格控制土地开发利用度,并确保城市土地资源不会遭受到新的破坏。 2.3转变地区政府观念,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国内外公路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第1章绪论 1.1我国公路现状 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中从事运送货物和旅客的社会生产部门,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动脉,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行业、先行产业。交通运输主要包括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五种运输方式,其中,铁路、水运、航空、管道起着“线”的作用,公路则起着“面”的作用,各种运输方式之间通过公路路网联结起来,形成四通八达、遍布城乡的运输网络。改革开放以来,灵活、快捷的公路运输发展迅速,目前,在综合运输体系中,公路运输客运量、货运量所占比重分别达90%以上和近80%。高速公路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在交通运输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设计和建设上,高速公路采取限制出入、分向分车道行驶、汽车专用、全封闭、全立交等较高的技术标准和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为汽车快速、安全、经济、舒适运行创造了条件。与普通公路相比,高速公路具有行车速度快、通行能力大、运输成本低、行车安全、舒适等突出优势,其行车速度比普通公路高出50%以上,通行能力提高了2~6倍,并可降低30%以上的燃油消耗、减少1/3的汽车尾气排放、降低1/3的交通事故率。 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60多年的建设,公路建设有了长足发展。2011年初正值“十一五”规划结束,“十二五”规划伊始。“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公路交通发展速度最快、发展质量最好、服务水平提升最为显著的时期。经过4年多的发展,公路交通运输紧张状况已实现总体缓解,基础设施规模迅速扩大,运输服务水平稳步提升,安全保障能力明显增强,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保障社会和谐稳定、进一步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作出了重要贡献。 “十一五”前4年,全国累计完成公路建设投资2.93万亿元,年均增长近16%,约为“十一五”预计总投资的1.2倍,也超过了“九五”和“十五”的投资总和。公路建设投资的快速增长,极大地拉动和促进了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从公路建设投资占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的比重来看,“十一五”期间基本保持在4.5%左右。 在投资带动下,公路网规模不断扩大,截至2009年底,全国公路网总里程达到386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6.51万公里,二级及以上公路42.52万公里,分别较"十五"末增加36.4万公里、2.5万公里和9.4万公里;全国公路网密度由“十五”末的每百平方公里34.8公里提升至40.2公里。预计到2010年底,全国公路网总里程将达到395万公里,高速公路超过7万公里,分别较“十五”末增加45.3万公里与3万公里。农村公路投资规模年均增长30%,总里程将达到345万公里,实现全国96%的乡镇通沥青(水泥)路。 “十一五”期间公路的快速发展,为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作出了突出贡献。特别是2008年以来,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以高速公路为重点,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十一五”末高速公路里程将达到"十五"末的1.78倍。“十一五”期间全社会高速公路建设累计投资达2万亿元,直接拉动GDP增长约3万亿元,拉动相关行业产出

基于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研究

近几十年来,随着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发展、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地矛盾日益尖锐。我国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在城市化进程中必须认真贯彻。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然而在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中,土地资源利用却存在许多问题,如城区范围极度扩张,大量占用耕地,土地利用结构不断发生变化等。合理的城市化是我国合理用地的根本出路。一方面,合理的城市化不是浪费土地,而是节约土地的过程。另一方面,耕地保护要求城市化注重内涵发展,走土地集约利用道路,提高土地集聚效益和城市质量。城市的发展,迫使社会经济结构进行调整,从而使土地资源由粗放利用向集约利用发展。由此可见,城市化与城市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在社会经济发展中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两者之间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因此,我国在城市化进程中如何使城市土地资源达到合理、优化配置显得尤为重要。 1.城市化和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关系 1.1城市化和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定义 城市化是指在人类社会分工的发展过程中,伴随着工业化进程而出现的非农产业及其人口从农业中分离出来,逐渐集聚到城市,从而使城市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日益增大,城市人口迅速增长和城市地域范围显著扩张的过程。城市化是伴随着工业化进程而出现的一种现象,城市化的基础是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工业的集聚和工业经济的发展[1]。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可以简单地认为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生态经济最优目标,依据土地的特性,利用科学技术和管理手段,对区域一定数量的土地的利用结构、方向,在时空尺度上,分层次进行安排、设计、组合和布局,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土地产出率,使土地生态系统维持相对平衡,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 1.2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原则 1.2.1整体性 土地具有多种功能用途,必须协调各产业、各部门对土地的需求,做到地尽其用、地尽其利。土地利用不仅要求统筹兼顾和合理安排整个区域,而且在各产业各部门内部的土地利用也要能够全面发展,这样才能使土地利用系统的整体功能发挥最佳,保证区域内土地资源的高效、持续和协调利用,使土地资源在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三个方达到统一。土地利用配置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供重要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作为一般义上的宏观层次的土地利用优化配置方式,对一定区域内部的土地利用做空间和时间上的统筹安排和战略部署,而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则给予技术上的支持。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必须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协调。 1.2.2适宜性 这是一条基础性原则,指各种用地的利用方式必须符合生态条件,这是确定土地开发利用方式的基础依据和前提条件。土地本身是一个自然综合体,不同的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北京市绿化隔离带可持续经营技术及效益评价 二、项目所属领域国内外研究开发现状和发展趋势 1、由城市绿地到城市林业的发展 城市绿地是城市中一种特殊的生态系统,它是城市系统中能够执行“吐故纳新”负反馈调节机制的子系统。这个系统一方面能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为城市生物提供适宜的生境;另一方面能增强城市景观的自然性、促进城市居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它是城市现代化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绿地(green space)一词,各国的法律规范和学术研究对它的定义和范围有着不同的解释,西方城市规划概念中一般不提城市绿地,而是开敞空间(Open Space),我国建国以来一直延用原苏联的绿地概念,包括城市区域内的各类公园、居住区绿地、单位绿地、道路绿化、墓地、农地、林地、生产防护绿地、风景名胜区、植物覆盖较好的城市待用地等。 尽管各国关于开敞空间(或绿地)的定义不尽相同,但它们都强调了开敞空间(或绿地)在城市中的自然属性,即都是为了保持、恢复或建立自然景观的地域。绿地作为城市的一种景观,是城市中保持自然景观,或使自然景观得到恢复的地域,是城市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综合体现,是城市中最能体现生态性的生态空间,是构成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结构上为人工设计的植物景观、自然植物景观或半自然植物景观。绿地在城市中的功能和作用主要包括:组织城市空间的功能、生态功能(改善生态环境的功能、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游憩休闲功能、文化(历史)功能、教育功能、社会功能、城市防护和减灾功能。 城市绿地发展和研究进程包括:城市绿地思想启蒙阶段、城市绿地规划思想形成阶段、城市绿地理论和方法的发展阶段、城市绿地生态规划和建设阶段。 吴人韦[1]、汪永华[2]、胡衡生[3]等从城市公共绿地的起源开始介绍了国外城市绿地的发展历程,认为国外的城市绿地建设经历了从公园运动(1843~1887)、公园体系(1880~1890)、重塑城市(1898~1946)、战后大发展(1945~1970)、生物圈意识(1970年以后)等一系列由简单到复杂的城市绿地发展过程,其中“重塑城市”阶段提出了“田园城市”和城市绿带概念,绿带网络提供城区间的隔离、交通通道,并为城市提供新鲜空气。“有机疏散”理论中的城市与自然的有机结合原则,对以后的城市绿化建设具有深远的影响。1938年,英国议会通过了绿带法案(Green Belt Act)。1944年的大伦敦规划,环绕伦敦形成一道宽达5英里的绿带。1955年,又将该绿带宽度增加到6~10英里。英国“绿带政策”的主要目的是控制大城市无限蔓延、鼓励新城发展、阻止城市连体、改善大城市环境质量。早在1935年,莫斯科进行了第一个市政建设总体规划,规划在城市用地外围建立10公里宽的“森林公园带”;1960年调整城市边界时,“森林公园带”进一步扩大为10~15公里宽,北部最宽处达28公里;1971年,莫斯科采用环状、楔状相结合的绿地布局模式,将城市分隔为多中心结构。目前,德国城市森林建设已取得了让世人瞩目的成绩,其树种主要为乡土树种,基本上是高大的落叶乔木(栎类、栗类、悬铃木、杨树、核桃、欧洲山毛榉等)[4]。在绿化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