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型城市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研究

资源型城市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研究
资源型城市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研究

资源型城市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研究摘要:在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数据分析基础上,对霍林河市土地资源利用的现有情况、利用类型与结构进行分析。认为霍林河市土地利用中存在土地资源紧缺、建设用地供求矛盾突出、土地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霍林河土地配置

霍林郭勒市位于通辽市西北端,因有大面积储量丰富的煤炭资源而著名,近年来迅速崛起的煤电铝巨型工业,使其成为内蒙古东部和东北地区重要的能源基地。但是随着经济发展,诸如土地生态的破坏、建设用地供求矛盾突出、土地生产效率不高等土地利用问题越来越突出,土地资源优化配置问题亟待关注。

一、霍林河市土地资源利用现状

2008年全市土地总面积58465.27公顷,其中农用地面积38834.2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66.42%,建设用地面积9841.2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6.83%;其他土地9789.7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6.75%。

资料来源:2008年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

二、霍林河市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资源型城市因发现而立、随资源开采而盛,在为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同时,也给自身留下了“累累伤痕”。土地资源的一系列问题,已成为资源型城市的主要制约因素,威胁着其生存和发展。霍林河作为资源型城市其土地资源的问题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我国土地资源生态环境状况

我国土地资源生态环境状况 摘要人类一旦破坏了土地生态系统的平衡,就会引起土地的退化,从而造成土地使用功能的降低,达到一定的程度后,就会对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本文分析了当前土地资源生态环境的现状,同时提出保护土地资源生态环境迫在眉睫。 关键词土地资源;生态环境;土壤 土地是一个生态系统,土地资源具有可更新性。土地的生产力,在土地合理利用条件下,可以自我恢复,并不会因使用时间的延长而减少。但是土地的可再生性决不意味着人类可以对土地进行掠夺性开发。由于频繁的社会活动,经济迅猛发展、人口的增多,土地的利用强度持续增加,从而使得土地资源生态环境遭到破环,严重威胁到区域土地资源生态安全。尤其是在部分地区,土地生态平衡表现出很大的脆弱性。 1 土地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在开发和利用土地资源时,需遵循因势利导、因地制宜、科学合理,避免盲目开发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促进环境的协调发展,保护生态平衡。若缺乏宏观和长远思维引导,不仅会破坏土地资源,也将导致环境污染和整个生态系统的恶化。 人类的土地利用方式和行为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自身的生存环境。我国的土地利用情况与当地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东部沿海以及环北京地区,经济比较发达,人口集中,土地利用程度相比全国其他地区要高,干扰程度也最大。环北京地区以及黄土高原部分地区,因为处于农牧交错区和沙漠边缘地带,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该地区的生态环境整体已经十分脆弱,这个区域也成为对土地扰动较强的区域。 导致我国湿地变化直接原因是挖塘养鱼进行农业结构调整,这种现象集中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中游等湖泊广布地区。我国沙地变化呈现南北两大区域分异特征。南方地区由于洪涝灾害的影响,在长江中下游耕地损毁、沙化与治理并存。而在北方地区变化最为剧烈的是陕西,其区域沙地治理效果比较显著。 2土地资源破坏现象 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建设得到了大力发展,各个城市用地量的需求日益增加,不可避免的使得一部分耕地或者湿地遭受破坏,从目前的调查来看,各个城市土地生态环境都造成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2.1耕地的水土流失现象普遍

土地利用战略与统筹区域土地利用研究

土地利用战略与统筹区域 土地利用研究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前期专题研究之专题五崇左市土地利用战略与统筹区域 土地利用问题研究 (送审稿) 崇左市国土资源局 南京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系 二〇〇七年七月

目录

1 研究目的意义与任务 目的意义 土地利用战略研究目的意义 (1)土地利用战略研究是凸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战略性的必然要求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一项长期的、大范围的、综合性的控制规划,所以也就决定了它战略性的特点。土地利用战略研究可以从经济、社会、环境等各个方面来指导如何集约利用土地,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益。 (2)土地利用战略研究有助于从根本上把握和解决当前土地利用问题 由于崇左市成立不久,社会经济的发展属于刚起步,目前经济发展和土地利用之间的矛盾还不是十分突出。但是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崇左市作为广西乃至全国通往越南以及其他东南亚国家的国际大通道,必将对区域土地利用提出新的要求,例如建设用地的需求将大大增加等。土地利用战略研究就是为了解决目前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预计将来土地利用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解决方案。 (3)土地利用战略研究是土地政策参与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的前提和基础 土地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是一定时期内土地利用变化的决定性驱动因素。因此,土地是政府进行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的手段之一,不同的土地利用战略、政策将会对区域经济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崇左市是一个边境贸易城市,处在对外开放的前沿,随着西部大开发、泛珠三角经济区、以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崇左市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在新的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集约合理的利用土地,以及如何使土地利用能够更好的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土地利用战略研究的重要内容。

土地资源优化配置

土地资源优化配置、集约利用和持续利用三者的辨证关系 王静 (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重点实验室) 土地资源优化配置、集约利用和持续利用三者之间存在相互联系和相互独立的辨证关系。 首先,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与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研究的理论基础是相同的,即两者都是以系统控制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景观生态理论、地域分异理论和地租理论等。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与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的实现目标是相同的,对于城市土地来讲,都是在追求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最大化,节约建设用地资源,以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最终目标。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与土地集约利用的实现途径比较类似,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宏观调控,完全依靠市场调节不可能形成优化的土地资源配置或集约利用模式,必须建立起国家对土地市场的宏观调控机制,并通过法律手段和管理体制的改革来促进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资源的集约利用;二是科学预测与评价;三是建立“规划、计划、利用、监督”相互制约机制,才能促进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集约利用,发展循环经济,保证国民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快速、协调发展。 第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涵括土地集约利用,土地集约利用涵括土地优化配置。土地的优化配置可以实现集约利用,同样可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但反过来,可持续的土地利用不一定是集约利用的,集约利用的土地不一定实现了优化配置。土地优化配置实质上可以理解为以土地可持续利用为根本目标和准则,在一定区域内使土地资源需求既能满足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又不对人类未来的发展造成威胁。土地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归根结底是资源短缺与低效利用造成,必须要通过优化配置来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和产出效率。 土地可持续利用即土地现状功能的持续维持和提高,其前提是土地的现状功能必须是集约利用和优化配置的,土地集约利用和优化配置是静态概念,关注是一个时间截面上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问题,土地可持续利用是动态概念,关注是在时间延续上土地资

连云港市土地利用战略研究

连云港市土地利用战略研究 引言:由于人口急剧增长,而可利用的土地资源相对越来越少,因此土地利用问题逐渐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趋势和城市。占地面积的日益扩大,引起城市用地,特别是农业用地的矛盾。此外,由于技术的进步,人类改造,利用自然环境的能力日益提高,如稍处理不当,就会出现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平衡的问题,往往首先表现在土地利用上。因此土地合理利用至关重要。关键词土地利用优化配置合理布置可持续发展 一.土地利用现状与形势 1.区位条件 连云港市地处江苏省东北部,黄淮海平原的中东部,介于北纬34°07′—35°08′,东经118°24′—119°55′之间,北与山东省毗邻,南以灌河与盐城、淮安市接壤,东与日本、韩国隔海相望,西部与徐州市相连。 2.土地利用现状 截止2005年底,连云港市土地总面积749990.4公顷,其中农用地521176.5公顷,建设用地157866.8公顷,其他土地70947.1公顷,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69.49%、21.05%和9.46%。 2.1农用地:耕地383528.6公顷,园地16041.8公顷,牧草地0.17公顷,林地21078.0公顷,其他农用地100526.0公顷,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51.14%、2.14%、近0.00%、2.81%和1 3.40%。全市耕地资源质量较好,主要分布于赣榆、东海、灌云、灌南四县境内。 2.2建设用地:城镇用地20175.30公顷,农村居民点用地63212.69公顷,其他独立建设用地706.40公顷,采矿用地470.90公顷,交通运输用地642 3.26公顷,水利设施用地34601.80公顷,盐田30587.80公顷,风景名胜设施用地1630.9公顷,特殊用地957.80公顷,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2.69%、8.31%、0.09%、0.06%、0.86%、 4.61%、4.08%、0.22%和0.13%。城镇工矿用地集中于市区和县城区,农村居民点市域内散布。 2.3其他土地:自然保留地53919.6公顷,水域17027.6公顷,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7.19%和2.27%。自然保留地主要集中分布于市域东部地区,水域市内广泛分布。 二.自然社会经济发展及用地需求量预测 1.自然社会经济发展 连云港市下辖东海、赣榆、灌云、灌南四县,新浦、海州、连云三区。2005年,全市总人口472.18 万人,城市化率为36.28%,其中市区人口70.17万人,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55.97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9656.9 元。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例为20.5:44.2:35.3。 2.用地需求量预测 2.1到2020年,连云港市耕地保有量不低于382745.3公顷,其中到2010年,连云港市耕地保有量不低于382778.2公顷。 2.2到2020年,全市土地开发复垦整理补充耕地面积不低于12226.4公顷。其中,到

土地资源安全研究(2021)

土地资源安全研究(2021) Safety work has only a starting point and no end. Only the leadership can really pay attention to it, measures are implemented, and assessments are in place. ( 安全管理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AQ-SN-0240

土地资源安全研究(2021) 摘要:土地资源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载体,其安全关乎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经济社会安全。对区域土地资源进行安全评价研究,既有利于落实国家土地保护政策,也可为区域生态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提供现实参考。近些年来,在土地资源安全理论研究、耕地与粮食安全研究、基于承载力的土地资源安全研究、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等研究领域均取得显著进展。论文着重分析土地资源安全研究的新进展[1],对近年来我国土地资源安全研究在耕地安全、生态安全、经济社会安全等方面进行评析,对我国土地资源安全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并提出了新时期土地资源安全研究的主要方向和重点领域。 一、土地资源安全的概念 安全,顾名思义,一般认为是客观上不存在威胁、主观上不存在

恐惧的具体表现。资源安全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可以持续、稳定、及时、足量和经济地获取所需自然资源的状态,土地资源安全是资源安全的一个重要分支,目前,我国在耕地安全、生态安全、以及关乎的社会经济安全等方面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但关于土地资源安全尚未有统一定义。国外大多数学者引入保护土地资源的可更新、可恢复以及可持续性等理论,。李明杰等认为,土地资源安全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可以持续、稳定、及时、经济地获取土地资源或土地资源产品,以保障生物群落健康和高效能生产及高质量生活,同时不损害其未来保障能力的土地资源状态或能力,是资源安全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延续。吴次方等,认为土地资源安全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可以持续地获取,并能保障生物群落(人类)健康和高效能生产及高质量生活的土地资源状态或能力。[2]刘彦随认为土地资源安全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全部土地资源对其实现可持续发展所具有稳定的供给状态和良好的保障能力,谷树忠指出,资源安全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可以持续、稳定、及时、足量和经济的获取所需自然资源的状态或能力。由此可见,众多学者都一致认

优化土地资源配置

一、土地优化配置的需求 1.挥和建立土地资源优势的需要。土地资源在适宜性上具有空间差异,然而除了不可利用土地之外,每一种土地资源的适宜方向便代表了一种优势,在地域优化配置中要首先将它发挥出来。尽管土地资源位置固定,不能流动,但土地的质量和性能是可以改变的。例如可通过调水工程改进干旱地区的水土匹配,可通过交通条件的改善提高土地的区位度等。要通过土地利用的优化配置使现有的土地资源优势发挥出来,扬长避短,主动创造新的土地利用优势。 2.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研究成果。近年来,在土地利用与环境变化、土地利用规划模式、可持续土地利用评价方面开展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土地利用优化配置,作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日益受到广泛重视。(1)目前国外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一是城市化、农业发展与土地优化配置的机理研究;二是湿地、废弃地及居住地等特殊地段土地配置研究。(2)我国从80年代后期以来,土地资源研究迈上了一个新台阶,进入了一个更加广泛而深入的研究阶段。土地利用优化配置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具体表现在如下三方面:一是伴随着城市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深化改革,关于城市土地配置的市场化途径、目标模式和区位配置原理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指导城市土地配置决策实践上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二是为适应区域可持续发展目标要求,以土地可持续利用为准则的土地配置系统分析及土地利用配置模式、可持续土地利用模型的研究蓬勃开展;三是gis 支持区域土地利用调查、土地利用优化决策的研究广泛开展,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二、土地优化配置与可持续发展 优化配置是土地可持续利用的重要途径。人类对土地资源利用过程的干预,可产生两种完全相反的土地演替结果。一种是遵循自然生态规律,人类的干预与调控给系统输入“负墒流”,促使土地利用系统朝着有序化方向发展,功能不断增强,并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保持系统的持续性;另一种是违背自然生态规律,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导致土地利用系统发生退化性演替,引起生态环境恶化、土地系统功能衰减,不仅经济上得不偿失,而且难以保持系统发展的可持续性。可持续发展与土地资源配置相辅相成。(1)要用可持续理论指导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2)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又是实现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强有力的措施。土地可持续利用的表现之一是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使用、治理、保护,并通过一系列的手段组织协调人地关系及人与资源、环境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讲,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即实现土地利用的优化配置。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是为达到土地的科学利用和生态经济目标,依据土地的特性,对一定区域的土地利用结构、方向,在时空尺度上分层次进行安排、设计、组合和布局,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使土地生态系统维持相对平衡。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要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并将其理论运用到新农村建设中,更加科学合理地配置土地资源,以达到社会、经济、生态的和谐发展。 三、以科学发展观构建土地资源调控新模式 我国目前国有土地资源利用与管理体制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政府相当程度上支配了本该由市场调节和配置的资源,没有很好地兼顾失地农民利益,应该在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坚持以人为本的规划理念,树立统筹集约用地的思想,实施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推进国有土地资源进一步优化配置,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中国土地生态安全研究进展_李智国

第17卷第12期2007年12月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h i na Sa fety Sc i ence Journa l V o l.17N o.12 D ec.2007中国土地生态安全研究进展* 李智国1,2讲师杨子生2教授 (1云南大学亚洲国际河流中心,昆明650091 2云南财经大学国土资源与持续发展研究所,昆明650221) 学科分类与代码:620.1030中图分类号:X171;F301.24文献标识码:A =摘要> 剖析土地生态安全的概念内涵及其3大类别;从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和相关学科基础3方面总结了土地生态安全研究的基础理论;从土地生态系统安全性和土地生态服务价值、评价、土地生态规划与设计和土地生态安全变化的驱动力4方面进行评述。从而指出,由于基础理论研究不足、缺乏动态评价和研究框架及其监测、预警和决策支撑体系以及研究区域和对象狭窄等原因限制中国土地生态安全广度和深度的研究;同时提出了今后应加强学科理论研究及其框架体系构建、建立区域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监测、预警和决策体系和加强土地生态管理等方面的措施,以期对未来发展趋势提出展望。 =关键词>土地生态安全;土地持续利用;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研究进展;中国R esearch Progress of Land Eco l og ical Security i n Ch i na LI Zh-i guo1,2,L ecturer YANG Z-i sheng2,Prof. (1A sian I nternationalR ivers C enter,Yunnan Un i v ersity,Kunm i n g650091,Ch i n a 2Institute of Land&Resources&Sustainable Deve l o p m en,t Yunnan Un i v ersity of Finance&Econo m i c s,Kunm ing650221,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firstl y analyzes the connotati o n of land eco l o g ical secur ity and its three categories. Secondly,it su mm arizes the basic theory about i,t wh ich inc l u des m an-land relationsh i p t h eory,susta i n-ab le deve l o pm ent t h eo r y and basic theory o f re levant d isc i p li n e.Thirdly,it revie w s t h e research pr ogress on the four aspects o f land ecosyste m security and land eco log ica l serv ice value,l a nd ecology assess m en,t land eco l o g ical plann i n g and design and driv i n g forces of land eco l o g ical security change.It is po i n ted out that the study of land eco l o g ical security is greatly li m ited i n breadth and depth due to t h e deficient re-search on basic theor y,dyna m ic assess m en,t research fra m e w ork,the syste m ofm on ito ri n g,early-w ar n i n g and decisi o n-support and the narro w ness o f researching reg i o n and objec.t To solve the above proble m s, so m e m easures are proposed inc l u d i n g strengthening t h e study on land ecological disc i p line,bu ilding the fra m e w ork syste m for land eco l o g i c al security,estab lishing t h e syste m ofm on itoring,earl y-w arning and de-c ision-support for reg i o na l l a nd eco l o g ica l security and strengthen i n g t h e m anage m ent fo r land eco l o gy. F i n ally,the f u ture develop i n g trend about land eco log ical security is prospected. K ey words:land ecological secur ity;susta i n ab l e use of land;m an-land relationsh i p; susta i n able developm en;t research prog ress;China *文章编号:1003-3033(2007)12-0005-08;收稿日期:2007-07-11;修稿日期:2007-11-30

土地利用战略研究再认识

随着第三轮土地利用规划修编工作的不断深入,人们的认识也不断深入,总结起来可分为几个明显的阶段。第一阶段,国家选定十四个试点城市最先开始规划修编工作。在这一阶段,主要还是总结上轮规划的不足。因此,各地纷纷在规划前期研究中设立实施评价专题,并结合地区实际,按照规程设立其它专题,很多工作还处于摸索状态,没有十分成形的做法。第二阶段,国办发32号文件。在总结前一阶段工作成果的基础上,国土资源部于2005年5月发布了《关于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前期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要从节约和集约用地、严格保护耕地的根本指导方针和实现“五个统筹”的要求出发,围绕落实规划修编的基本原则和目标,有针对性地开展若干重大问题的政策研究”,各地纷纷开始按照32号文件的要求开展六大问题的研究。第三阶段,“四查清、四对照”工作。32号文件出台后不久,国土资源部又发布了《国土资源部关于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前期工作中“四查清、四对照”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通知明确要求各地必须在规划修编之前,严格按照国办发32号文件要求,认真组织开展“四查清、四对照”工作。第四阶段,做好 实施评价工作。由于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被国务院驳回,目前各地土地利用规划修编工作进程放缓,国土资源部要求各地认真做好上轮规划的实施评价工作,完善规划的前期研究。因此,各地均开始结合“四查清、四对照”认真完善规划实施评价及各专题。通过对以上各个阶段的回顾,可以看出本轮规划修编工作的科学性和严肃性均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笔者认为下一阶段工作的重点应该落在土地利用战略研究上。 1土地利用战略研究的涵义 土地利用战略研究是在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基础 上,针对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按照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的要求,合理确定土地利用战略目标和基本方针,是对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整治与保护所做的总体的、长期的宏观决策,是规划中首先要加以解决的问题[1]。因此,土地利用战略研究应该是在时空上进行土地利用优化、土地潜力挖掘和土地资源保护的、具有战略指导意义的土地利用规划先行研究,它是对土地利用的长期性、全局性和稳定性进行宏观统筹的策略。 土地利用战略研究再认识 靳晓雯 欧名豪 (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95) 摘要:从土地利用战略研究的涵义、理念与我国现行土地利用战略研究的范式出发,分析了当前我国土地利用战略研究的不足与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完善我国土地利用战略研究的建议。关键词:土地利用战略研究;土地利用规划 RecognitionoftheStrategicStudyontheLandUse JINXiao-wen,OUMing-hao (CollegeofLandAdminisstrationNanjingAgricultureUniversity,Nanjing210095,China) Abstract:Basedonthelandusestrategicstudyimplication,theideaandthemodelofourcountrypresentlandusestrategicstudy,thepaper describessomeinsufficientandquestionsaboutourcountrypresentlandusestrategicstudy,andproposessomesuggestiontomakeourcountrylandusestrategicstudyconsummated. Keywords:Landusestrategicstudy;landuseplanning 第6卷第5期2007年10月 Vol.6No.5Oct.,2007 广东土地科学 GUANGDONGTUDIKEXUE

农用土地资源安全评估研究

农用土地资源安全评估研究 当前农用土地资源安全问题,是国家安全的重要课题。因此,对农用土地资源安全评估的现实意义、评估原则的确立,以及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等进行探讨,提出了一些新观点。其中,首次提出农用土地资源安全评估的可持续发展原则、生态系统平衡原则和环境优化原则,首次系统地分析了农用土地资源安全评估指标的选择、结组、分布和运用等问题,旨在为制定农用土地资源安全保障措施提供新的依据。 标签:可持续发展;农用土地资源;安全评估 1引言 农用土地资源安全,是土地资源安全最重要的突出问题。当前,农用土地资源安全与否,对解决我国“三农”问题,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粮食生产安全,以及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本文对农用土地资源安全评估的现实意义、评估原则和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等进行新的探讨,旨在为制定农用土地资源安全保障措施提供新的依据。 2农用土地资源安全评估的现实意义 所谓农用土地资源安全,是指农用土地资源在满足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需要的状况及其能力。如果从可持续发展视角上考察,就是指农用土地资源在满足当代人对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获取的同时,又不损害后代人继续利用和开发土地资源的供给能力。具体而言,农用土地资源安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即农用土地数量安全、质量安全、生态安全和管理安全。 对农用土地资源安全的评估,主要对上述农用土地资源数量安全、质量安全、生态安全和管理安全等四个方面的评估,准确掌握评估目标地区农用土地资源的数量与质量,及其土地资源的生态状态和开发利用的效果。因此,对农用土地资源安全进行评估,其现实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为科学制定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规划提供新的依据 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因此,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规划的制定,必须准确掌握当前农用土地资源的数量状况、质量状况、生态状况和使用权状况。要掌握上述状况,就必须进行调查研究,对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进行分析,其中特别是对土地资源利用的强度、结构、效益以及分布状况进行详细分析,然后作出正确的评估。只有对农用土地资源利用状况做出实事求是的评估,才能为政府部门制定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专项规划等提供科学的数据及相关依据,才能保障各种规划具有前瞻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才能更好地确保农用土地资源有效地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使农用土地资源为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第七章土地资源的统筹配置

第九章土地资源的统筹配置 统筹土地资源配置是国土规划落实的重要保障和政府发挥空间调控作用的有效手段。为塑造和谐、可持续和富有竞争力的国土空间,未来广东省土地资源的统筹配置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通过优化区域土地利用结构,落实生活、生产和生态空间协调发展战略;按照推进形成国土综合功能区的要求,实施差别化的土地利用配置模式;优先满足国土支撑体系建设需求,加大土地利用相关工作落实力度。 1 土地供需关系紧张,统筹配置任务艰巨 [09-01] 建设用地供需矛盾突出 1996-2005年,广东省建设用地年均增量为3.22万公顷,《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下达广东省2006-2020年的建设用地年均增量仅为1.94万公顷,与历史用地情况相比,建设用地增量规模存在比较大的缺口。如按照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数据,历史的年均用地量更大,实际可利用的建设用地增量更少,建设用地供需矛盾更加突出。要实现广东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必须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从存量中找增量,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效益,走节约集约用地之路。 [09-02] 耕地保护任务艰巨 广东省人多地少,人均耕地0.5亩,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3。当前广东还处于城镇化、工业化发展期,建设用地需求量大,保护资源与保障发展处于“两难”境地。部分地方对耕地保护重视程度不够,耕地保护共同责任机制、市场机

制还不完善、不健全,违法占用耕地现象时有发生。同时,耕地“重用轻养”问题较为突出,一些地方耕地质量退化、污染现象逐渐显现。 [09-03] 建设用地节约集约水平不高 广东省土地利用节约集约水平虽然在全国各省份中居前列,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明显,单位土地产出仅相当于日本的13.33%、韩国的15.38%、德国的18.52%。根据2005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前期工作成果,全省有低效建设用地13.33万公顷,城镇存量土地3.5万公顷。 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不高集中体现在农村建设用地上。2005年,全省农村低效用地7.02万公顷(占低效用地总量的53%),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181平方米/人,超过《村镇规划标准》(GB50188-93)规定的农村居民点人均建设用地50-150平方米的标准。全省各地存在不少“超面积住宅”、“一户多宅”和“空心村”现象。 [09-04] 区域土地开发利用强度差距明显 2005年,珠江三角洲(核心)优化提升区的土地开发利用强度(即建设用地规模占区域土地总面积的比例)超过30%,为34.19%,建设用地规模占全省建设用地总量的28.43%;珠江三角洲(外围)优化发展区、两翼沿海重点发展区的土地开发利用强度低于30%大于10%,分别为11.04%、15.03%,其建设用地规模占全省建设用地总量的比例分别为18.98%、12.66%;韶关-汕尾-阳江适度发展区、综合发展区、生态优先区的土地开发利用强度低于10%,分别为8.21%、6.45%、4.13%,其建设用地规模占全省建设用地总量的比例分别为5.41%、22.26%、12.26%。区域之间土地开发利用强度差距明显,建设用地增量长期过度集中于珠江三角洲区域。 2 集约高效利用土地,塑造和谐、可持续、富有竞争力的国土空间

土地资源合理配置的重要性

土地资源合理配置的重要性 基于城市土地利用的集聚性、高成本性、高冲突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场而土地本身又具有固定性的特点,这样,一旦一个经济社会确定了某种土地资源配置形态以后,如果其后要调整配置格局,就需要耗.费巨额的协调·成本,也会毁损大量的物质财富。用经济学的术语来说,城市土地资源配置存在较大的“路径依赖 性”,一旦作出某种决策,就会被这种决策“锁定”,其后调整的可能性会越来越小。由此可见土地资源合理配置显得极其重要。 (一)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是集约高效利用土地的需要 城市土地是最为稀缺的社会资源,特别是在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下,如何节约利用土地,发挥其最大效能,是长期的发展战略。而只有合理配置土地资源,才能达到充分利用、集约利用的目的。(二)土地资源合理配置有利于节省社会成本 在我国,由于原来初始土地资源配置不合理造成巨大损失的事例屡见不鲜。例如,原来城市规划中将住宅区与工业区交织布置,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就业人员的交通费用,但环境污染严重:,日常生活环境恶化一,相关医疗和污染防治成本居高不下,当环境恶化到一定程度时,往往只能采取搬迁的办法,带来巨额的振迁成本。被迫搬迁除了造成原有厂房、机器设备的损失外,还需要支出异地建设成本。此外,搬迁往往造成迁出企业和机构原有社会关系断裂,间接成本支出也相当庞大。又如,某些城市在地铁沿线过度开发住宅,造成地铁的交通承载能力超负荷,严重地影响了人们出行和就业,造成

巨大的社会成本。这种情况同时还会使物流成本增加,经·济活动的商务成本提高,造成投资外流,影响当地经济发展的潜力,反过来损害了土地资源本身的价值。因此,只有合理配置土地资源,才能从整体上节省社会成本。 (三)土地资源配里是城市功能布局合理化的基础性条件 城市是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各类产业、行业和交通、道路等设施都需要用地。因此要使城市功能合理布局,先决条件是要合理配置土地资源,以保证城市规划的顺利实施。 (四)土地资诬合理配置是发挥城市集聚效应所必需的前提 土地资源配置不合理很容易使城市过度拥挤,呈平面化、粗放式发展,城市集聚经济效应难以有效发挥。土地资源配置不合理会降低土地的使用效率,在同等条件下,土地能够承载的人口和企业数量偏小,无法达到最优土地利用水平。例如,城市中会出现某些区域过度集中、拥挤,在上下班高峰期人流无法及时有效地疏散,交通拥塞严重等。另一方面,土地资源配置不合理使城市无限制地向外围扩展,城市范围的粗放式扩张加剧了部分区域拥挤,例如居住区向郊区延伸,延长了居民就业的交通距离,进一步加剧了城市主干道拥挤程度。由此,城市所具有的通过集聚节约成本的倾向被大大抵消。只有合理配置资源,才能在有限的土地上充分发挥城市的集聚效应。 (五)土地资源配I合理化是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迫切要求 人口大食集中在城市必然会带来新的杜会问题,而土地资源配置不合理使这些问题更趋严重。城市化过程使人口迅速向城市集中,首

土地生态安全评价

三峡库区土地生态安全监测与评价 1、三峡库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的意义及内容 1. 1三峡库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的目的与意义 土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的物质基础和宝贵的自然资源之一。健康的土地生态功能是维系寂静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决定性因素,同时也关系到国家的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人民的生存安全。现如今,土地资源,人地矛盾日益突出,我国的土地利用强度不断增加,对土地的利用程度已经达到甚至超过区域土地的生态承载能力,导致区域内的生态环境逐渐恶化,生态安全成为一大严峻的挑战。 三峡水利工程作为我国重要的水利工程项目,对我国的生态环境、社会经济乃至政治的影响都极为重要,其建设在防洪、发电、航运等诸多方面都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在世界上也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库区蓄水对三峡库区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使其现今的生态系统变得脆弱敏感,并且重庆三峡库区广泛分布的侏罗系砂泥岩互层中的泥岩层、二叠系炭质页岩夹煤层、志留系页岩等,抗腐强度低,易风化,雨水易软化、泥化,不仅水力侵蚀活跃,水土流失严重,而且易引发滑坡、崩塌和泥石流,产生了一系列重大的生态问题。同时加之人类不合理的生产、生活、土地利用方式将直接威胁水库安全运营的生态脆弱带,所以对三峡库区土地生态安全进行系统详细的评价并提出各生态问题的对策是十分必要的。 1.2.三峡库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的主要内容

所谓土地生态安全,其确切的含义还没有科学的界定。一般认为,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生态环境资源状况不受或少受来自于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制约于威胁的状态。生态安全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生态系统自身的安全,即生态系统的自身结构没有遭到破坏:其次是生态系统对人类的安全,即生态系统能够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的功能不受损害。生态系统所能提供服务的质量和数量是生态安全的一个显性特征。当一个生态系统所提供服务的质量和数量出现异常时,表明该生态系统处于“不安全”状态。 对于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而言,它研究区域乃至周边地区人们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和自然生态的协调统一的目,是由土地自然生态安全、土地经济生态安全和土地社会生态安全三方面组成的安全复合体系。如果考虑到社会和经济对上述自然系统安全的影响,显然土地经济生态安全和社会生态安全构成了土地生态安全的动力和出发点,而土地自然生态安全构成了土地生态安全的基石和核心。因此对三峡库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要分别从土地自然生态安全、土地经济生态安全和土地社会生态安全三个方面考虑,选取各自不同的评价影响因素,共同构成土地生态安全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利用2009年和2010年三峡库区土地总面积、土地利用现状、人口、GDP等数据分别进行计算得出两个时期评价结果,分析结果为研究区的土地生态安全状况进行分等定级;对比三峡库区09年和10年的生态安全转变趋势,并对三峡库区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提出意见及建议

土地资源安全研究

土地资源安全研究进展 摘要:土地资源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载体,其安全关乎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经济社会安全。对区域土地资源进行安全评价研究,既有利于落实国家土地保护政策,也可为区域生态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提供现实参考。近些年来,在土地资源安全理论研究、耕地与粮食安全研究、基于承载力的土地资源安全研究、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等研究领域均取得显著进展。论文着重分析土地资源安全研究的新进展[1],对近年来我国土地资源安全研究在耕地安全、生态安全、经济社会安全等方面进行评析,对我国土地资源安全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并提出了新时期土地资源安全研究的主要方向和重点领域。 一、土地资源安全的概念 安全,顾名思义,一般认为是客观上不存在威胁、主观上不存在恐惧的具体表现。资源安全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可以持续、稳定、及时、足量和经济地获取所需自然资源的状态,土地资源安全是资源安全的一个重要分支,目前,我国在耕地安全、生态安全、以及关乎的社会经济安全等方面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但关于土地资源安全尚未有统一定义。国外大多数学者引入保护土地资源的可更新、可恢复以及可持续性等理论,。李明杰等认为,土地资源安全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可以持续、稳定、及时、经济地获取土地资源或土地资源产品,以保障生物群落健康和高效能生产及高质量生活,同时不损害其未来保障能力的土地资源状态或能力,是资源安全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延续。吴次方等,认为土地资源安全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可以持续地获取,并能保障生物群落(人类)健康和高效能生产及高质量生活的土地资源状态或能力。[2]刘彦随认为土地资源安全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全部土地资源对其实现可持续发展所具有稳定的供给状态和良好的保障能力,谷树忠指出,资源安全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可以持续、稳定、及时、足量和经济的获取所需自然资源的状态或能力。由此可见,众多学者都一致认为土地资源安全与国家或地区可持续发展紧密联系。 在我国,土地资源安全主要涉及与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密切相关的粮食安全、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和社会安全等方面问题。近几十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剧,人类活动对土地资源的影响日趋广泛和深刻,土地资源的使用类型与质量都发生了极为显著的变化,与此同时,气候变化因其前所未有的严重性、复杂性和紧迫性而成为当前人类面临的最严峻的全球性问题之一,也对土地资源安全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土地资源安全亦不能简单地说成是对土地健康的研究,尽管土地健康也是伴随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而兴起的一个土地资源研究方向,但它是关于土地生态、环境方面的研究,而土地生态安全则是土地资源安全的一个重要方面。具体来讲,土地资源安全包括以下5个方面的含义,(1)数量安全含义,即土地资源量要充裕,既有总量的充裕,也有人均水平的充裕,而且后者较之前者更为重要;(2)质量安全含义,即维持土地资源具有长期、持续和稳定生产能力的土地资源质量;(3)结构安全含义,即土地资源系统结构的稳定性,包括耕地、林地、草地之间稳定的结构关系及其内部结构关系的稳定,土地资源供给的多样性是结构稳定性的基础,没有多样性就谈不上土地资源的结构安全;(4)均衡的含义,包括土地资源分布的地

浅谈公路建设和土地资源优化配置

浅谈公路建设和土地资源优化配置 【关键词】公路土地节约利用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和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发展,以及人口的增加,人均耕地逐年减少,供需矛盾日渐突出。在公路建设中如何更加节约,更加合理地利用土地,已经成为我国今后公路交通可持续发展中最为关键的问题之一,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土地资源是不可再生的资源,节约用地是关系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战略问题。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多地少,人均土地面积只有世界人均的三分之一,人均耕地面积不足世界人均的43%。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和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发展,以及人口的增加,人均耕地逐年减少,供需矛盾日渐突出。在公路建设中如何更加节约,更加合理地利用土地,已经成为我国今后公路交通可持续发展中最为关键的问题之一,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虽然说我国公路建设者本着“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的基本国策,在实际工作中尽量做到减少对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占用,但由于公路工程设计标准,沿线地质条件和生态保护区等因素的影响,有些公路工程规划和建设时,仍然不可避免地会占用一定数量的基本农田。特别是遇到以下情况,对基本耕地的占用更是无法回避。一是当工程处于平原地区时,由于公路工程用地呈带状分布,而平原区沿线一般基本农田保护率都在80%左右,因此,公路建设将无可避免地占用基本农田。二是当工程处于中低山或高山区时,地形地貌是工程选线的重要控制因素。如高速公路路线走廊所处的地形地貌特征为山岭重丘区,为节省工程量降低造价的目的,路线不可能避免要穿越陡峭山岭之间相对高度差较小的狭小山谷地带,而山谷地带又是山区耕地和基本农田比较集中的地方。因此,线路经过这些地区时,也不可避免地会占用一定数量的基本农田。三是为避让生态环境敏感区,有时公路建设也不得不占用一部分基本农田。 近年来,我国公路特别是高速公路建设用地量,每年都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而且在各地建设用地总量中占较大的比例,在各地建设用地供需矛盾对突出的情况下,高速公路用地量大于节约用地的矛盾则更加突出,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另外,虽然国家对土地利用控制越来越严,但我国高速公路建设用地在近期仍然在继续增加。一方面,为了适应激增的交通量需求,有的高速公路项目设计时就不得不按照6至8条车道实施。另一方面,随着我国高速公路成网加密,枢纽互通数量迅速增加。目前高速公路都有两个以上的枢纽互通,这些互通将会占用大量的良田肥地;再者,随着道路上车流量的激增,高速公路服务管理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收费站、服务区等房建工程规模也在变大。 一直以来,虽然公路交通系统上下都十分重视节约土地,但在具体项目实施时,由于各种原因,科技人员对公路用地的评价体系,以及公路建设各阶段

长沙市产业结构优化与土地利用战略研究

收稿日期:2007-07-24;改回日期:2007-09-24 作者简介:李睿璞(1982-),男,硕士研究生,从事土地利用与土地信息系统研究。 摘 要:以长沙市产业现状入手,分析三次产业用地结构与空间布局,并且利用灰色关联度方法分析 了三次产业产值与GDP的关联度。将分析结果与三次产业比重结合综合说明三次产业发展情况。结合目前土地利用现状,从长沙市未来产业发展的角度提出土地利用战略的若干意见与措施。关键词:产业结构;土地利用战略;灰色关联度;长沙市中图分类号:F301.24(2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210(2008)01-057-04 长沙市产业结构优化与土地利用战略研究 李睿璞,马才学 (华中农业大学土地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0) 城市产业结构与土地利用之间存在较为紧密的关系。城市三次产业的发展需要一定的土地资源供给,作为产业的发展依托。土地资源的稀缺性要求城市三次产业的土地利用应以地租的高低与土地集约度的原则进行优化配置,从而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所以产业结构的演化过程,也是土地资源在产业间的重新分配过程,这使得土地资源朝着结构合理、利用节约的角度发展[1] 。土地经济学相关著作中已经从空间区位因素论述了一些理想化的用地分区与布局,我国学者也用区位论原理从宏观角度出发就土地资源的利用与产业结构变化的关系作了研究 [2,3] 。第三产业发展所需要的土地 资源一方面通过农用地流转获得;另一方面由传统的工业用地逐渐退出市中心的繁华地段,以退二进三、置换土地等方式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4]。本文试图从产业结构与土地利用战略入手,就现状出发找出土地利用与产业发展之间存在的问题,为新一轮土地总体规划提供建议与指导。 1产业结构现状 1.1三次产业发展现状概述 长沙市第一产业将重点建设“三环四廊”农 业产业带,形成百里优质水稻、 百里花卉苗木、百里优质茶叶、百里优质水产四大产业走廊,布局为近郊都市农业、中郊优势农业、远郊传统生态农业。工业一直是长沙市产业发展的“跛脚”,目前以工程与汽车制造、新材料、电子信息和生物医药等领域为首,建设一批工业高科技园[5]。长沙市2005年第三产业实现生产总值752.04亿元,占整个国内生产总值的49.5%,比2000年增长了77%,以金融保险、交通运输、商贸旅游、信息服务、房地产为主体的第三产业已成为长沙市经济的主导[6]。 1.2产业结构现状 根据长沙市统计年鉴中产业结构数据[7]作出三次产业产值趋势图(图1),从图中可以看出自 1994年以后,第一产业增长趋势较为平缓,而第二 产业与第三产业呈现较强的增长势头,特别是第三产业增长强劲。长沙市三次产业的发展与内部调整的脚步逐渐加快。 三次产业比重从二、一、三到二、三、一,以及三、二、一的比例结构进行演化,1994年以后三次产业增长迅速,特别是“十五”期间,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逐年增大,远远超出第一产业。 第25卷,第1期 2008年2月15日 Vol.25,No.1Feb.15,2008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ScientificandTechnologicalManagementofLandandResource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