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复习 通史体例讲义 英美民主制度的建立

高三历史复习 通史体例讲义 英美民主制度的建立
高三历史复习 通史体例讲义 英美民主制度的建立

高三历史复习通史体例讲义【英美民主制度的建立】

【目录】

第三章,1500-1800年整体世界开始形成

六、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君主立宪制确立

⒈英国资产阶级革命。①原因。②过程。③克伦威尔*。④意义。

⒉君主立宪制确立。①《权利法案》。②两党制。③责任内阁制。

七、北美独立战争和美国民主制度的确立

⒈北美独立战争。①原因。②过程。③《独立宣言》*。④华盛顿*。⑤意义。

⒉美国民主制度的确立。①背景。②1787年宪法。③共和政体确立。④两党制。

说明:

1】编写源自《高三历史复习通史体例详细纲目》一文精神,略有修改。

2】材料主要来自人民版、人教版、岳麓版三套教材,少量来自网络。

3】融合必修和选修,选修内容前面使用“*”标注,BC层次学生根据自己能力选用。

4】要点式讲述,不作详尽阐述,只有补充内容才稍微详细一点儿。

【内容】

六、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君主立宪制确立

英国在古代仅限于英格兰地区,1603年伊丽莎白死后苏格兰斯图亚特家族继任国王,内战后,克伦威尔远征苏格兰和爱尔兰,1800年苏格兰和爱尔兰并入英国,国名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一战前后爱尔兰独立运动高涨,大部分爱尔兰独立,1937年英国国名改为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英国对世界历史的最大贡献一是议会制度、二是君主立宪制、三是政党政治、四是责任内阁制、五是工业革命。

⒈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①原因。

1】议会的形成。13世纪初,大贵族联合起来,迫使英王签署限制王权的《大宪章》。不久,贵族与国王冲突,一些贵族依靠骑士和市民的支持,击败了国王,控制了朝政。1265年,贵族、骑士和市民代表召开大会,创立了英国议会的雏形,以后逐渐形成召开议会决定重大事宜的制度,议会由贵族院(上院)、平民院(下院)组成。自13世纪《大宪章》颁布以后,英国逐渐确立起一种有限君主制的政治体制。国王虽享有很大权力,却受到议会的限制。不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征税,也不得随意侵犯臣民的人身自由。

2】资本主义发展(工场手工业、海外贸易、殖民扩张、圈地运动)。由于新航路的开辟,大西洋沿岸的贸易活动迅速发展,英国逐渐成为海上交通的要道。都铎王朝时期,资本主义工业有所发展,形成了新兴的资产阶级。在商品经济的潮流面前,贵族阶级也发生了分化。当制呢业发展、羊毛需求增加时,一批贵族加入圈地运动,通过出售羊毛赚取巨额利润,在农村按资本主义方式来经营牧场和农场,形成了与资本主义联系密切的新贵族。

3】资产阶级、新贵族要求建立自己的统治,发展资本主义。他们控制了议会,提出限制王权,并迫切要求取得相应的政治地位。

4】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解放思想。16世纪后半叶,英国出现了一个新教教派——清教,他们的一些要求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愿望。他们对查理一世迫害清教徒的行为非常忿恨,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起了重要作用。

5】斯图亚特王朝专制统治阻碍发展。阿奎那的“君权抻授”思想,在中世纪的欧洲.基督教是占支配地位的意识形态,由于教主权威的作用,人们相信君权来自神权,国王的权力是由上帝通过教会授予的,教权高于王权。托马斯-阿奎那(约1225—1274)是中世纪著名神学家,他把理性引进神学,用“自然法则”来论征“君权神圣”,他的《神学大全》被认为是神学和法律的权威。阿奎那认为,在自然界,支配权总在单一的个体手中,如蜜蜂也只有一个王。统治宇宙万物的只有一个上帝,因此国家由一个君主治理,才是最好的政体,也才最符合上帝的本意。1603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去世,詹姆斯一世继承王位,开始了斯图亚特王朝的统治。他为了稳固专制统治,明确提出了“君权神授”说,极力推行极端专制

的君主统治。他曾发表论证君权神授和君权无限的文章,大肆宣扬国王是上帝的代理人,是尘世间的最高权威;除上帝之外,国王无须对任何人负责;人民必须对国王敬若神明,绝对服从。他甚至把国王称作神,与上帝相提并论。詹姆斯一世将“君权神授”专制主义理论付诸实践,导致王权与议会之间的尖锐冲突。

②过程。

1】议会斗争。1640年英国发生资产阶级革命,议会打出“自由”的旗号,号召人民维护被国王践踏的自古就有的权利。

17世纪初,英国处在斯同亚特王朝的统治之下,国王詹姆斯一世和查理一世标榜“君权神授”,并宣称议会的权力来自国王。他们厉行专制,损害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矛盾激化。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要求限制于权,与国王展开斗争。其中税收问题上出现的分歧是国王与议会矛盾的集中体现。詹姆斯一世经常绕开议会向人民横征暴敛,还多次悍然解散议会,逮捕反对派。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深受其害,进一步加深了他们对专制王权的不满。查理一世继位后,同样陷入财政困境。1628年,他只得再次召开议会,经过一番斗争,查理一世被迫接受了《权利请愿书》。《权利请愿书》获准成为法律。但第二年,查理一世解散议会,实行长时期的无议会统治。他无视《权利请愿书》,巧立各种名目来搜刮钱财,肆意镇

压不满的人民。一些新贵族和资产阶级分子开始出面,领导反抗国王专制统治的斗争。国王和议会的矛盾进一步激化。苏格兰人民发动起义.形势紧急。查理一世为解决财政困难,在长达11年的无议会统治后,被迫于1640年重新召开议会。次年议会通过了《大抗议书》,历数国王在内政和外交上的弊端:强制性借款,未经议会同意征税,出售专卖权,对议员们的非法传讯、罚款和监禁,强行解散四届议会以及无议会的个人独裁等。提出废除封建特权,保障工商业自由,进行改革的要求。查理一世对于《大抗议书》坚决不予接受,还企图镇压议会反对派。这一举动最终导致议会反对派与国王的决裂。查理一世随即离开伦敦,并在1642年8月挑起内战。

2】内战。1642-1649年。

随着内战爆发,议会成为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最高权力机关,指挥议会军与王军交战。战争初期,形势一度不利于议会军。新贵族克伦威尔脱颖而出,扭转了战局。

3】共和国。1649-1660年。对外推行重商主义,打击荷兰殖民优势。

1651年,英国议会颁布《航海条例》,矛头直指荷兰。该法案规定:凡进入英国或其殖民地港口的商船,必须是英国或该殖民地所有,其船员只能是该船所属地的臣民;欧洲商船可以进入英国港口,但只能携带本国商品,配备本国船员。1652年,矛盾激化的英荷之间爆发战争,三次英荷战争①之后,荷兰不但丧失了海上霸主地位,而且失去了北美的殖民地。4】斯图亚特王朝复辟。1660-1688年。

克伦威尔病逝后,英国政局动荡不安。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与流亡国外的查理二世进行谈判。1660年5月,查理二世被迎立为英国国王,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查理二世复辟前,曾经许诺大赦政治犯,保护议会的权利。但是,他上台后就对革命者进行血腥报复,许多人遭到迫害。

5】光荣革命。

查理二世的继任者詹姆斯二世,恢复了天主教活动,并迫害新教徒,力图重建君主专制统治。面对不断扩张的王权,议会议员达成一致,在1688年发动政变,废黜了詹姆斯二世,邀请他的女儿玛丽及其夫信仰新教的荷兰执政威廉为英国女王和国王。这是一场不流血的政变,这就是历史上的“光荣革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

③克伦威尔*。奥利弗·克伦威尔(1599—1658)出生在英格兰亨廷顿郡一个严格的清教徒新贵族家中,先后进入剑桥大学、伦敦法学院学习。1628年.克伦威尔作为亨廷顿郡的代表之一出席了议会,是议会反对派的领袖之一。l642年8月,查理一世组织王军,向议会军发起进攻。克伦威尔认识到,必须组织一支战斗力强、信仰坚定的骑兵队伍以抵抗王军。1643年,他自己出资招幕了一支主要由自耕农和城市平民组成的骑兵,克伦成尔亲自担任骑兵团团长。将他们造就成一支训练有素、纪律严明、勇猛善战的新型队伍,在议会军屡战屡败之时。这支军队却不断取得胜利。克伦威尔在战场上展示了他的军事天才。1644年7月,克伦威尔在马斯顿荒原上大败王军。这一战是英国内战的一个转折点。克伦威尔从此赢得了“铁人”的称号,他所统率的军队也以“铁骑军”闻名于全国。他受命改组议会军队,组建“新模范军”。1645年,他亲率“新模范军”在纳西比战役中摧垮了王军主力。1648年底内战结束。1649年,议会审判并处死了国王查理一世,正式宣布英国为共和国。这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高潮的重要标志,以克伦威尔为首的军官集团掌握了国家政权。克伦威尔为首的军官集团掌握了共和圆的统治大权,对内以武力维护秩序,对外则派兵征服爱尔兰和苏格兰。1653年,克伦威尔用武力解散议会,不久便宣布自己为“护国主”,成为军事独裁者。克伦威尔把全国分成11个区,每区派一名将军担任行政长官,实行军事统治,建立了“护国政体”。“护国政体”实际上是军事独裁统治。在位期间厉行清教法规、促进工商业发展、颁布《航海条例》打击荷兰商业优势。1658年.克伦威尔因病在伦敦逝世。

④意义。通过革命方式打击了封建势力,为彻底的社会改革提供了前提条件。一般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作为近代开端,理由就是英国建立了典型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并对世界产生全局性影响。

⒉君主立宪制确立。

①《权利法案》。

1】制订。1689年威廉接受议会制定的《权利法案》。

2】内容。明确规定了限制王权的条款:未经议会同意,国王无权废除法律或停止法律的执行;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征税;未经议会同意,同王不能在和平时期招募或维持常备军;议会必须定期召开;议员的选举不受国王的干涉,议会议员拥有言论自由等。

3】评价。《权利法案》的颁布确立了议会主权,国王的权力受到议会的限制,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君主立宪制是一种现代政体,在这种政体下,国家元首通常是世袭的,拥有某些最高权力,但是必须在宪法规定的范围内行使,从而使人治转向法治。在此后一段时间实行的是议会与国王的集体统治,从而使君主专制转向贵族民主。

1701年,议会又通过了《王位继承法》,对王权做了进一步的具体限制,并且把包括王位继承和任命法官等重大问题的决定权都掌握在议会手里。颁布这些法令的目的在于限制王权,扩大议会的权力。其结果是把实际权力逐渐转移到了议会手中,确立了议会权力高于王权、司法权独立于王权的原则,从而奠定了君主立宪制的基础。

②两党制。

1】雏形。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期间,英国议会中出现了辉格党和托利党。辉格党主要代表新贵族、城市商人、金融家,托利党主要代表土地贵族和国教僧侣,它们都是资产阶级政党的雏形。

2】形成。“光荣革命”后,辉格党和托利党先后垄断英国政治舞台,均长达半个多世纪。1832年议会选举改革后,辉格党和托利党分别获得新的名称:自由党和保守党,自由党逐渐演变为主要代表工业资产阶级利益的政党。它们组织政党内阁,实行轮流执政。

3】发展。工党兴起,自由党逐渐分化,1924年,工党和保守党成为英国议会中的两大主要党派。

4】评价。都是代表资产阶级利益;两党互相监督、轮番执政,有利于民主政治的发展。

③责任内阁制。

1】背景。1688年“光荣革命”后,国王是被“邀请”来的,国王权力的来源已不是上帝而是议会;在财政、军事、政治、外交各个方面,国王的权力都受到议会的限制。议会控制了财政权力,“国王靠议会生活”成为新制度的一个明显特征。

2】形成。“光荣革命”前,英国国王挑选少数贵族充当顾问和助手,分管政府几个部门的工作,他们经常在一间小密室开会,“内阁”和“内阁会议”由此得名。后来,内阁逐渐成为最高行政机关。光荣革命后,国王逐渐退出内阁,成为“统而不治”的国家元首。内阁承担实际行政职责,其权力和重要性也随之加强。l721年,担任财政大臣的罗伯特·沃波尔(又译沃尔波尔)经常主持内阁会议,协调各部门的工作。英同的责任内阁制开始逐渐形成,沃波尔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任内阁肖相。

3】权力结构。责任内阁制简称内阁,内阁的首脑是首相,内阁成员是各部大臣。内阁全体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并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如果议会通过了对政府的不信任案,内阁就要下台,或者宣布解散议会,重新进行进举。

在法律上,国王有选择、任命首相和其他内阁大臣的权力,实际上,国王只能接受议会选举的结果,委任在选举中获胜的党的领袖为首相,授权首相组阁。

4】特点。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是以责任内阁制为核心的。英国国王是国家元首,但实际最高行政首长是首相。英王的责任内阁制名义上是对国王负责,实际上是对议会下院负责。首相

由下院多数党的领袖担任,手中握有行政权和立法创议权,事实上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19世纪中叶,责任内阁制在英国确立下来。

④影响。

1】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领导革命并掌握了政权。“光荣革命”后,英国实行议会与国王共同统治,统治方式从人治转向法治。英国社会从此进入了长期稳定发展的时期。

2】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政治前提。

3】为其他国家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提供了榜样。

4】成为启蒙运动思考的范本。

5】标志世界历史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6】七年战争打败法国。法国在17世纪初插足印度,同时向美洲和非洲扩张。17世纪下半叶,英、法之间在北美和印度的矛盾渐趋尖锐。英国发动对法国的战争,夺取法国在北美洲的殖民地和西班牙向西属美洲贩卖奴隶的专卖权。1763年,英国取得“七年战争”的胜利,签订《巴黎和约》,英国不仅获得法属北美殖民地,还确立了在印度的优势,并成为海上霸主,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

七、北美独立战争和美国民主制度的确立

美国历史可以分为1776年7月4日独立以前的殖民地时期、1776-1865年间民主共和制度的建立和初步发展时期、1865-1932年间高速发展和痛苦转型时期、1933-今的现代时期。殖民地时期基本是英国生产方式和政治制度的移植,但英国仅仅把北美当做依附地,限制、压迫、剥削很多,因而激起独立运动。《独立宣言》是美国独立的标致,但1787年宪法的制订和实践才是美国制度的建立,而美国内战后修改宪法废除奴隶制、重建南部,才是美国制度的根本完善。

⒈北美独立战争。

①原因。

1】资本主义发展。

2】英国殖民统治阻碍发展。1756-1763年“七年战争”,它给英国造成庞大的财政赤字,为了缓解财政困难,英国政府决定向殖民地征收各种赋税,遭到殖民地人民的反对,北美各殖民地递交请愿书或抗议书,阐述反对征税的依据,殖民地居民高呼“无代表不得征税”的口号,采取各种方式抗议英国对殖民地征税)。

3】启蒙运动思想动员。

4】大陆会议召开,有组织反抗运动开始(北美殖民地与英国的矛盾白热化,1774年,在费城召开第一届“大陆会议”)。

②过程。

1】1775年4月,北美民兵在来克星顿打响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第一枪。

2】5月,第二届“大陆会议”召开,组成了抗英的大陆军,并任命华盛顿为大陆军总司令。当时大陆军是由各地民兵拼凑而成,他们各自为战、组织松散,多数士兵甚至没有军装和武器。战争之初,大陆军屡战屡败,处境困难。面对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英军,华盛顿仍然坚定不移,一面鼓励士兵克服困难,一面着手建立一支正规军,终于把大陆军变成了“随时可以迎战”的威武之师。

3】1776年7月4日,第二届大陆会议通过了杰斐逊等人起草的《独立宣言》,《宣言》向世界宣告:美洲13个联合殖民地正式脱离英国,成为独立和自由的合众国。

4】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赢得法国、荷兰等国支持。

5】1781年,大陆军转入战略进攻。华盛顿率军南下乖吉尼亚,包围了约克镇的英军主力。同年10月,英军司令康华利被迫率7000名英军投降。

6】1783年,英国正式承认美国独立。

③《独立宣言》*。

1】内容。《宣言》用天赋人权和民主原则来阐述独立的理由,也阐述了新国家的基本原则。《独立宣言》中写道:我们认为下述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存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为了保障这些权利,所以才在人们中间成立政府,而政府的正当权力,系得自被统治者的同意,如果遇有任何一种形式的政府变成是损害这些目的的,那么,人民就有权利来改变它或废除它。

2】意义。北美人民的奋斗目标,激励北美人民坚持到底赢得胜利;被誉为第一个“人权宣言”。

④华盛顿*。华盛顿。(1732—1799)出生于北美弗吉尼亚的一个种植园主家庭。少年时期的华盛顿刻苦勤奋,曾做过土地测量的工作,后参军服役,在艰苦的环境中塑造了自己坚强的意志和忍耐力。他对美国的主要贡献是:1】领导独立战争取得胜利,奠定美国独立发展的基础。2】组织制定1787年宪法,奠定民主政治的法律基础。3】组织成立第一届联邦政府,拒绝终身制,奠定民主制度运作的基础。

华盛顿被一致推选为第一任总统,任期自1789年开始,为期四年,此后他又被推选为第二任总统。华盛顿在担任总统的8年中,做了不少开创性的工作:美国建立了第一个合众国银行,统一了货币,促进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对外贸易;成立了联邦最高法院;通过了以“人权法案”而闻名的宪法前10条修正案,即《权利法案》,使宪法趋于完善。一些政治、外交原则在此期间得以确立,比如反对地方主义和政治派系之争。其中,“与其他国家保持中立关系”这一外交原则被称为是“华盛顿的伟大法规”,直至“一战前”,这条法规一直是美国外交的主要原则。

华盛顿决心以行动捍卫美国民主,决不迷恋个人权力。1783年12月,他就把总司令之职交还当时象征着人民权力的大陆会议,并且向庄严的国会告别。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不依靠外在压力,仅仅依靠内在的道德力量就自觉放弃了最高权力。华盛顿在第二届任期结束前,坚决拒绝竞选第三届总统,甘愿做一介平民。华盛顿对美国民主制度的建立做出了重要贡献。作为大陆军总司令,他在独立战争中起了重要作用;1787年,为了国家的安定,他主持宪法的制定。退出政治舞台时,又创立了一个总统任期不超过两届的惯例。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战争需要,富兰克林·罗斯福才打破这一惯例,连任四届总统。1951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宪法22条修正案,规定任何人担任总统职务不得超过两届。

1796年9月17日,怀着独具的远见和崇高的理念,华盛顿向内阁发表《告别辞》,谢绝了请他再次连任总统的要求。1799年,65岁的华盛顿回到故乡费吉尼亚。1799年12月14日,华盛顿因病逝世。

华盛顿作为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在美国独立战争和建立共和国的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领导作用,他的内政外交原则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美国人民为此尊称华盛顿为“国父”。

⑤意义。

1】性质。既是民族解放运动,又是资产阶级革命。

2】作用。美国通过独立战争的胜利,摆脱了英国殖民统治,为美国的社会改革提供了前提条件,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3】影响。启蒙思想指引革命,开启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新时代,开创了殖民地解放运动先例,推动了拉美独立运动。

⒉美国民主制度的确立。

①背景。

1】邦联体制弊端。1781年《邦联条例》生效,标志着美利坚合众国正式成立。经济上,各邦自行其是,彼此矛盾重重。邦联难以维系享有独立与主权的各州,邦联政府没有征税权,难以解决战争遗留下的巨额公债;各州拥有关税权,既不能制定统一的对外关税,给英国的商品倾销以可乘之机,又互设关卡,阻碍州际贸易;无法保护北美市场保护民族工业发展。

政治上,邦联是一个松散的结构,并不是一个统一的主权国家,无法形成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来稳定统治秩序、保护国家的利益与主权,无法防止重新沦为英国殖民地。根据《邦联条例》,中央最高机构是邦联国会,但邦联国会权力极小,各邦均保有完整的主权与军队。外交上,不易协调各州的利益,难以形成统一的声音。

邦联与联邦区别:邦联是若干独立国家为军事、外交或贸易等方面的利益组成的联合体,各成员国保有主权,最初美国革命者效仿的是瑞士的邦联,现在世界上最著名的邦联是欧盟。美国历史上的邦联,首要目的是共同防御,其次才是共同发展。作为国家之间的联盟,邦联实际上是指挥加盟成员采取共同行动、协调彼此关系的政府间组织。它们的组织形式一般都很简单,最重要的机构通常是一个由各成员邦代表组成的议会,没有行政和司法部门。邦联在对外方面也没有完整的权力,加盟成员握有军事实力,外交上的独立性很强。这是一种以主权邦政府为管理对象的“政府”,其权力是脆弱的,也是有限的。

联邦则是具有统一主权的国家,其成员国加入后不再享有完全的主权,留一些管理内部事务的权力。美国是世界上第一个联邦制国家。联邦制是一种多中心的复合共和制:(1)是关于自治、非集权、多样性的宪制安排。制定一部有严格修改程序的宪法,在全国政府与各构成单位(州、省、邦)之间分割国家权力;各构成单位人民有自治权。(2)各构成单位议会议员、政府首长,由当地人民选举产生。(3)绝大多数联邦国家的构成单位都有自己的宪法,规定自己的政府组织形式。(4)联邦议会一般实行两院制,其中一院按人口比例选举产生,另一院由各构成单位选举或任命的代表组成。(5)当联邦与各构成单位发生权力冲突时,由独立的司法机构——联邦最高法院或宪法法院依据宪法裁决。(8)全国政府与构成单位政府并不是核心与边缘、上级与下级的关系,而是具有不同权力和职能范围的政府之间的关系。它们彼此独立,权力都有限制。各构成单位也是国家主权的组成部分,它们与联邦在不同范围内分别行使统治权。

2】独立后各行其是,社会动荡。

3】精英分子的思考。面对动荡不安的彤势,华盛顿、麦迪逊等革命元老经过思考,决心建立一个新的国家体制。既要用一个中央集权的政府把13个州紧密地统一起来,又要在这样一个大国里确保共和制,这是美国建国之初面临的新问题。华盛顿及许多领导人认识到: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成为当务之急。华盛顿拒绝了部下推举他做国王的请求,坚持将美国建成一个民主的联邦共和国,这对美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②1787年宪法。

1】制定。1787年5—9月,制宪会议在费城秘密举行。参加会议的各州代表大多数受过大学教育,不仅熟悉孟德斯鸠的分权理论,而且都是在独立战争中起过重要作用的人物。华盛顿、富兰克林等出席了会议,但是核心人物却是年仅36岁的弗古尼亚代表麦迪逊(1751一1836),他坚持分权制衡的原则,被后人称为“美国宪法之父”。1787年9月,代表们经过反复讨论,制定了一部新宪法,即1787年宪法。按照宪法规定的程序,先后经过13个州的批准,宪法正式生效。

2】内容。宪法体现了如下原则:

第一,联邦制原则:宪法规定了一个强有力的联邦政府(即中央政府),包括一个统管所有地区、指挥全部军事力量的最高行政长官,即总统;一个全国性的议会,掌管统一的联邦财政;一个权力在各州司法体系之上的联邦司法体系。同时,宪法让各州保留了较大的自主权。联邦政府拥有一系列主权权力,如立法、征税、管理州际和国际贸易、发行货币、统领全国军队、对外宣战和缔约等。联邦法律是全国的最高法律。联邦政府有权强制各州实施联邦法律。但是,联邦政府只拥有在宪法中列举的有限权力,而其余未列明的权利都属于各州或者人民。这就是中央与地方的分权制衡。

第二,分权制衡原则: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互相制约。防止任何形式的个人独裁和政府滥用权力。按照宪法,美国联邦政府由立法机构、总统和联邦法院三个部分构成。立法权属于国会,国会由众议院和参议院组成,议员均由各州选举产生;行政权属于总统,总统既是行政首脑,又是最高军事长官,总统由全国选举产生;司法权属于最高法院,最高法院的法官由总统提名、国会批准,任职终身。这三个权力部门既各自独立,又相互牵制。总统可以对国会通过的法律行使否决权,而国会对总统否决的议案,如果再次以2/3多数票通过,即生效成为法律,参议院有弹劫总统的权力。

第三,民主原则:总统和议会议员都由民选产生。众议员由各州选民直接选出,参议员由各州议会选出;总统由各州选举团选出,即先由各州议会选出候选人,再由选举人选举总统。总统和议员均实行任期制。美国宪法规定美国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玫府首脑;总统不对国会负责,直接对选民负责,这是美国总统制度的特点。

第四,与时俱进原则:修正案规定。1787年宪法没有规定人民的各项权利,《独立宣言》执笔人托马斯·杰斐逊要求增补人权内容。为了弥补这个重大缺陷,1790年国会通过了麦迪逊主持起草的10条宪法修正案,称为《权利法案》,突出规定了人民的基本人权不受侵犯,民众享有信仰自由、言论自由、出版自由、集会和结社自由。迄今为止,联邦宪法共有27条宪法修正案。

3】评价。美国宪法是近代世界历史上第一部成文宪法,它所建立的分权制衡体制被历史证明是一种有效的防止专制的机制。根据这部宪法,在北美大陆上出现了一个新型的总统制联邦制共和国。美国宪法成为各共和国制订宪法的蓝本。但是,宪法主要体现的是资产阶级民主,黑奴制度允许存在,直到内战后才改正;印第安人没有民主权利。

③共和政体确立。

1】华盛顿的措施。在华盛顿任总统期间,总统和国会颁布了国会法令和司法条例,整顿了货币,发行了公债,发布了税收法令,实行了关税保护政策等等。1791年,还批准建立了国家银行。

2】意义。中央已集中了财政、外交和制定各项经济政策的权力,美国不再是《邦联条例》下一个松散的、众多主权州之间的联盟,而成为一个真正统一的国家。这既有利于形成全国性的市场,促进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又使这个新国家有可能维持足够的权威和军队来维护国内的统治秩序,应对外来的威胁,巩固资产阶级和种植园主的新政权。在中央权力加强的同时,各州还保持了一定程度的自治地位,拥有一些州权。这既避免了中央集权的弊端,又可以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恰到好处地协调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通过华盛顿的示范、开创性地工作,奠定了各项工作的基础,成为以后历届政府遵循的楷模。

④两党制。建国后不久,美国国内就因利益不同和政见分歧,出现了联邦党与反对联邦党的民主共和党两大政党。联邦党人代表正在成长中的工商业资产阶级的利益,主张加强联邦政府权力,在对外贸易上实行保护关税政策;而民主共和党人则主张扩大州权,反对中央集权,重视个人自由,反对对外贸易的高关税政策,因而获得了西部小农和东部工人的支持。1797年,联邦党人约翰?亚当斯出任第二任总统。由于联邦党人的内外政策受到普遍批评,1801年,民主共和党创始人托马斯?杰斐逊当选为第三任总统。失去统治地位的联邦党日渐衰落,并于1816年解体。此后的30多年里,一直由民主共和党执政。19世纪30年代,民主共和党发生分裂,一派取名为“民主党”,另一派取名为“自由党”,后者继承了联邦党的传统,并与民主党交替上台执政。19世纪50年代,随着美国国内阶级关系的变化,民主党逐渐成为南部奴隶制种植园主的政治代表;而自由党则发生分裂,其中南部的自由党人加入民主党阵营,维护南方的奴隶制度,而北方自由党人则联合北方部分民主党人,于1854年成立了一个新党——共和党,主张限制并最终消灭奴隶制度。1860年,共和党人亚伯拉罕?林肯当选为第16任总统成为内战爆发的导火线。内战结束后的70多年里,共和党在多数时间里执政,废除了奴隶制,民主党和共和党差异逐渐缩小。19世纪后半叶,美国的两党制度正式确立,虽然交替上台执政的民主党和共和党在内外政策和治国方略上有所不同,但其本质都是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

3.影响。

1】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真正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美国的独立发展奠定了政治基础。

2】制定了世界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宪法,确立了法治原则、分权制衡原则,奠定了美国资本主义制度基础。这部宪法也使中央和地方之间、大州和小州之间、南方和北方之间的矛盾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调和,为美国的长期稳定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对其它国家近代制度创设产生了巨大影响。

3】是美洲第一个独立国家,改变了国际政治格局。

高三历史通史体例复习讲义:二战

高三历史复习通史体例讲义【二战】 【目录】 第五章,1900-1945年间世界痛苦转型 八、第二次世界大战* 1.由局部战争走向全面战争。①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②西班牙内战。③德国入侵波兰。④苏联建立东方战线。⑤德国入侵北欧西欧。⑥德国入侵苏联。⑦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⑧绥靖政策及其评价。⑨中立政策及其评价。⑩极端民族利己主义及其评价。 2.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和互相配合。①反法西斯同盟形成。②太平洋战场的转折。③北非战场的转折。④苏德战场的转折。⑤意大利投降。⑥开罗会议。⑦德黑兰会议。⑧第二战场开辟。⑨雅尔塔会议。⑩波茨坦会议。 3.二战后果及其影响。①后果。②性质。③政治。④经济。⑤国际关系。⑥科技。⑦思想。 说明: 1】编写源自《高三历史复习通史体例详细纲目》一文精神,略有修改。 2】材料主要来自人民版、人教版、岳麓版三套教材,少量来自络。 3】融合必修和选修,选修内容前面使用“*”标注,BC层次学生根据自己能力选用。 4】要点式讲述,不作详尽阐述,只有补充内容才稍微详细一点儿。 【内容】 八、第二次世界大战* 二战是一战的继续和扩大,也是以战争作为国家政策工具的恶果,虽然非战公约在1929年就签署了,但德国、意大利、日本这些法西斯国家不以为然,还是按照近代国际关系制度行事,企图武力重新瓜分世界。但是,世界主要国家已经向现代转型,尤其是美国、英国、法国等国,不再以战争作为国家政策的工具,于是就有和平主义、中立主义、绥靖政策等等,结果,世界人民没能团结起来,没能形成反法西斯同盟,没能形成集体安全体系,战争由局部扩大到世界。法西斯的战败,埋葬了旧的国际关系结构,也埋葬了旧的国际法中不利于整体世界发展的制度。 1.由局部战争走向全面战争。 ①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1935-1936年。埃失败原因:封建落后;武器落后;领导错误,寄希望于国联干预;意大利先进;西方大国推行绥靖政策。 ②西班牙内战。1936-1939年,人民阵线、国际纵队——弗朗哥叛军、德意干涉军。人民阵线失败原因:法西斯势力强大;人民阵线缺乏军事力量;英法推行不干涉政策;内部叛徒出卖。 ③德国入侵波兰。 1】法西斯轴心国集团形成。1936年德意签署《德意议定书》形成柏林-罗马轴心,德日《反共产国际协定》,1937年意大利加入。 2】慕尼黑阴谋。慕尼黑阴谋是指二战之前,英、法两国为避免战争爆发,签订《慕尼黑协定》,牺牲捷克的苏台德区的一项绥靖政策。1938年9月29日,希特勒、墨索里尼、张伯伦和达拉第等在慕尼黑的“元首宫”会谈,签订《慕尼黑协定》。据协定,捷克必须从10月1日开始的10天内,把苏台德区及其附属的一切设备无偿的交给德国。德国在占领了苏台德区后,次年3月侵占了整个捷克。它助长了法西斯侵略,是绥靖政策的顶峰,是大国强权政治的表现。 3】《苏德互不侵犯条约》。A.原因。英法敌视苏联,慕尼黑阴谋祸水东引,集体安全努力化为泡影,日本在黑龙江流域侵略苏联。B.签订。1939年8月23日苏联与纳粹德国在莫斯科签订的一份秘密协议。该条约划分了苏德双方在东欧地区的势力范围。C.评价。为苏联赢得备战时间;苏联民族利己主义的集中体现。 4】二战全面爆发。1939年9月1日,德军闪击波兰,英法对德宣战。 5】波兰速忘原因:波方,部署不当,装备和战术思想落后;德方,蓄谋已久,准备充分,军事力量强大,战术先进;英法,在西线对德国“宣而不战”,致使波兰孤立无援;苏联,

一套完整家谱分为七大部分

第T06版中国家族血脉记忆

2012年12月15日刊号CN21-0001 T06 中国家族血脉记忆2012.12.15 星期六 一套完整家谱分为七大部分 □本报记者/张颖 上世纪70年代,美籍黑人亚力克斯·哈利经过实地寻访和查阅家谱档案,写成了世界名著《根》,掀起了世界性的“寻根热”。由此,“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这样的问题变得不再可笑。其实,在中国,古人十分热衷于修撰家谱这项工作,依靠家谱所维系的家族血脉也因此更加清晰。在家谱中,中国人往往就能找到“我从哪里来”这个问题的答案。而且,经过修撰家谱等寻根活动,很多人都会发现,原来本人和悠远的某个地方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通常情况下,一部较完整的家谱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谱名、谱序、凡例、姓氏源流、世系考、世系表、人物传记、祠堂、坟茔、家规家训、恩荣录、像赞、艺文、纂修人名、领谱字号等。明代中后期是中国家谱体例演变与内容更新的一个重要分水岭,这之后一套家谱往往分为七项内容:姓氏源流、堂号、世系表、家训、家传、艺文著述、家谱图像。而且,家谱的叙述语言非常精炼,往往数百字就记录了人的一生。 家谱要先说明姓氏起源 上海市图书馆研究员、《中国家谱总目》作者王鹤鸣告诉记者,“姓氏源流”是家谱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木必有本,水必有源,此万古不易

之常道也。不明其始,何以知祖之所出;不晰其流,何以知派之所由分。”王鹤鸣说,“源”是指一个家族的姓氏来源,也就是这个家族的得姓始祖、始祖、始迁祖的相关情况;“流”说的是家族迁徙、分支分流的情况。不过,“姓氏源流”也各不相同。有的说的是家族姓氏起源,有的讲的是家 族的迁徙情况。比如,在《龙池王氏续修宗谱》中,就记载了江西婺源王姓的起源问题,“开元初,柳冲与薛讷复加刊纂,考定二十六姓为国之柱,十六姓为国之宗,太原琅邪王在焉。王氏之先,出于周灵王太子晋之后,子孙多贤。”这段家谱中的记载说明,当地王姓的得姓始祖是周灵王太子晋的后人,同时也说明了王姓在唐朝具有崇高的地位。 还有家谱在记载姓氏来源的同时,介绍家族的迁徙和分流情况。安徽绩溪的《积庆坊葛氏族谱》就记载了葛氏家族迁徙安徽绩溪的经过。“葛本葛天氏之裔,后以国为姓,相传家江南句容。唐明宗时,名应祥公者,来任绩薄,长子武道公留居杨溪,历十二世至六二公,宋绍兴间迁居邑之西隅积庆坊右,子孙世业至今焉。”王鹤鸣解释说,葛氏这个家族从唐朝以来经历了数次迁徙,唐朝时居住在杨溪,经过十二代之后,宋朝时迁居到邑之西隅积庆坊右这个地方,并一直居住至今。由此可见,任何一个家族对待自己的祖宗源流的态度都是非常认真和严肃的。 堂号是寻根的重要线索 辽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郑毅告诉记者,在家谱中,堂号是一个家族姓氏的特殊符号,它是一个姓氏或家族的标志和代表。通过它能显示一个家族姓氏的起源地,这也成为后代寻根问祖的重要线索。郑毅说,堂号名称以自创居多,多是依据郡号名或依据家族始祖或名人而创立,大多数的堂号体现的是一个家族的血缘关系或地域起源。 用郡号名命名的堂号体现的是家族的地缘关系,是以家族发祥地的郡名作为堂号。比如,诸葛氏系出葛伯,望于琅琊。因此,后来遍布各地的诸葛氏,绝大部分都世代沿用“琅琊”作为家族的堂号。以血缘关系命名的堂号,体现的是人们对血缘关系的重视。只要具有血缘关系,不同姓氏之间也会使用同一个堂号。比如,闽粤一带的“六桂堂”就是洪、江、汪、

高三历史复习 通史体例讲义 抗日战争

高三历史复习通史体例讲义【抗日战争】 【目录】 第五章,1900-1945年间世界痛苦转型 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1.九一八事变和日本逐步扩大侵华。①原因。②侵华。 2.中国政局的变化。①国民党。②中共。③民主党派。④人民。 3.中日全面战争和国共合作抗日。①全面战争爆发。②正面战场。③敌后战场。④国际战场。⑤日本的殖民统治。⑥新民主主义理论形成。⑦民主党派争取民主的斗争*。⑧国民政府继续抗日和提高国际地位的努力。1】参与反法西斯同盟。2】废除不平等条约。3】中国军队出国作战。4】参加国际会议。⑩抗战胜利意义。 说明: 1】编写源自《高三历史复习通史体例详细纲目》一文精神,略有修改。 2】材料主要来自人民版、人教版、岳麓版三套教材,少量来自网络。 3】融合必修和选修,选修内容前面使用“*”标注,BC层次学生根据自己能力选用。 4】要点式讲述,不作详尽阐述,只有补充内容才稍微详细一点儿。 【内容】 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局部抗战从九一八事变就开始了,所以,中国的反法西斯战争开始最早。日本侵华有一个逐步扩大的过程,1931年是东北,1932年进攻上海是掩护占领东北,1933年是热河,1935年是华北事变,卢沟桥事变是全面侵华的开始,也是全面抗战的开始。一直到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国民政府都是积极抗战的,此后就是保存实力。但是,在国际上争取提高中国国际地位的努力加强了,参加开罗会议是一个高潮。豫湘桂战役的惨败,使国民政府在国际国内的声望大幅降低。中共的敌后抗战主要是发动农民参加抗日,扩大共产党的武装力量,扩大中共控制的势力范围,把日军孤立在城镇据点,随时准备反攻。国共合作领导抗日,发动了全国人民参加抗日,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实现了全民族团结抗敌。同时,参加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在世界人民支援下,取得了抗战的完全胜利。 1.九一八事变和日本逐步扩大侵华。 ①原因。 1】军国主义传统。 2】称霸世界计划——大陆政策。1927年夏,日本内阁在东京召开“东方会议”,制订了《对华政策纲领》,同年7月,内阁首相田中义一向天皇奏呈《帝国对满蒙之积极根本政策》(即“田中奏折”),宣称:“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确立了以“满蒙”为侵略基地的狂妄战略。 3】大危机打击沉重,转移国内矛盾,国内市场狭小,转嫁危机。 4】中国内战,造成东北空虚。 5】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1936年广田弘毅上台组阁为标志。政策:独裁;扩军备战;《基本国策纲要》。建立原因:封建性军事性传统;对华盛顿体系不满;经济危机打击沉重;军部法西斯势力推动——九一八事变、二二六兵变。

高考历史通史复习知识梳理.pdf

高考历史通史复习知识梳理 古代中国 专题一:先秦时期 阶段特征 先秦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是国家产生和完善的重要时期,是中华民族形成和 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奠基时期。 政治:(1)启以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西周确立嫡长子继承制,传承制度臻于完善。(2)夏、商时期初步建立地方管理制度。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这种以宗法制为基础的政治制度,把国家管理与血缘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扩大了统治区域,使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3)中央和地方权力秩序的确立和不断完善,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也有利于整个社会的稳定。春秋战国时期,争霸战争和各国变法,打破了旧的权力秩序,分封制逐渐崩溃。 经济:(1)农业经历了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青铜时代和铁犁牛耕等阶段,农业耕作方式不断改进并趋于成熟;土地制度经氏族公社公有到夏、商、西周时期的国有(井田制),再到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土地私有,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2)手工业与农业分离后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夏、商、西周时期为官府垄断,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官营、民营、家庭三种经营形态,手工业部门不断增加,技术不断进步。 (3)商业出现,并逐渐由官府垄断走向民间。 思想文化:“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映,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在文学领域,诗歌是当时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学形式(《诗经》、楚辞); 文字产生,商朝的甲骨文已是较为成熟的文字。 专题二:秦汉时期 阶段特征 秦汉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初步发展时期。 政治:随着秦汉大一统专制主义帝国的建立,以皇权独尊为核心的官僚体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大一统的政体,需要大一统的思想。秦崇尚法家思想;西汉初年一度崇尚黄老思想,到汉武帝采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经济:封建经济初步发展。秦代,度量衡、货币的统一,为国家统一和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但秦的暴政又极大地破坏了社会生产力。西汉初期的休养生息政策为社会经济恢复和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精耕 细作技术日益成熟。 思想文化:文学方面,汉赋是这个时期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文学形式,科技方面,出现了许多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医学、造纸术、地动仪是主要标志;思想方面,从秦始皇“焚书坑儒”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在受到打击后实现了复兴,并开始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专题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时期 阶段特征 魏晋南北朝:这是我国封建国家的大分裂和民族融合时期。(1)政治:南方氏族地主占有特殊地位,是南方割据政权的社会基础;北方少数民族大量迁入中原地区并建立政权,民族融合加强;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民族大融合。(2)经济:北方战乱,生产遭到破坏,但也有短暂恢复期;北方大批农民南迁,带来了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使南方生产水平不断提高;长期分裂、战乱导致商品经济水平低。(3)文化: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和体现民族大融合的特色。在农学、数学、思想、 书法、绘画方面都有突出成就。 随唐:这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1)政治:国家统一,疆域辽阔,社会安定,政治清明,典章制度先进完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进一步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2)经济:随和唐前期实行均田制和

高三历史复习 通史体例讲义 清朝中前期

高三历史复习通史体例讲义【清朝中前期】【目录】 第三章,1500-1800年整体世界开始形成 八、中国清朝 ⒈政治。①议政王大臣会议。②南书房。③军机处。⑤康熙帝*。 ⒉经济。①农业。②手工业。③商业。 ⒊外交。①闭关锁国。②十三行。③反侵略斗争*。④西学东渐*。 ⒋文化。①文化总结*。②文学。③艺术。④思想控制*。⑤中国古代科技没有发展为近代科技原因。 说明: 1】编写源自《高三历史复习通史体例详细纲目》一文精神,略有修改。 2】材料主要来自人民版、人教版、岳麓版三套教材,少量来自网络。 3】融合必修和选修,选修内容前面使用“*”标注,BC层次学生根据自己能力选用。 4】要点式讲述,不作详尽阐述,只有补充内容才稍微详细一点儿。 【内容】 八、中国清朝 清朝源于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的后金,1636年皇太极改为清,1644年顺治帝迁都北京建立全国统治,在康熙、雍正、乾隆年间进行制度建设,出现康乾盛世,但是,满洲作为少数民族统治中国,心态卑暗,专制独裁较明朝有过之而无不及,达到顶峰,极大阻碍了向近代社会转型,乾隆中期开始衰落,最终导致鸦片战争等连续战败。一般以1840年将清朝划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以前属于古代范畴,以后称晚清,属于近代范畴。清朝一直延续到1912年2月12日溥仪退位。本部分只讲到1840年之前。 ⒈政治。 ①议政王大臣会议。 1】产生。出现于1636。当时满族处于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之际﹐尚存奴隶主贵族军事民主习俗。后金军国大事都由贝勒等人共议裁决,诸贝勒是努尔哈赤的子侄等宗室贵族。2】评价。中国清代前期满族上层贵族参预处理国政的制度。在清王朝统一全国过程中﹐议政王大臣会议对重大决策曾起过重要的作用。随着国家的逐渐统一及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象征着贵族政治权力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必然与皇权产生矛盾。 3】废除。雍正设立军机处﹐作为赞襄皇帝决策的机构﹐使权力日益集中于皇帝。议政王大臣会议虽然继续存在﹐但所议之政只限于一般军务﹑皇帝出巡﹑旗务﹑少数民族事务及重大刑审案件等具体事务﹐无关乎军国大事。1791﹐乾隆帝取消了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 ②南书房。康熙帝为打击议政王大臣会议决策权而设立,把决策权抓到自己手中,开启军机处。

家谱的格式

家谱的格式 中国家谱保存至今的,以清代和民国的为主,约占全部数量的将近90%。就这部分现存家谱来看,尽管其编纂形式有所不同,编纂体例有详有略,记载范围有大有小,记载内容有多有少,编修重点各有侧重,但其格式基本上是相同的,是统一的,是有章可循的。一部体例完整的家谱,大致应有以下各项: 1.谱名 一般均称为家谱、宗谱、族谱、家乘、世谱、统谱、支谱、祖谱、合谱、联宗谱、大成谱、房谱等,也有的称为谱传、真谱、渊源录、源流考、清芬录、世典、世牒、世恩录、故谱、族谱图、族系、族讲、石谱、世家、私谱、本书、大同谱、乡贤录、传芳集、家传簿、先德传、系谱、谱志略、家谱汇编、家模汇编等,可谓名目繁多。 2.谱序 稍具规模的家谱,卷首一定会有一篇至几十篇不等的序文,它是每部家谱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谱序包括新序、旧序、族外人的客序、跋语、目录和刻印人名以及其它关于本族的记述。 3.谱例 又称凡例,主要是阐述家谱的纂修原则和体例。一般而言,一些家谱在每一次续修时都会订出若干条适合社会潮流与需要的规则,以作为修谱时所要遵循的原则。 4.谱论

许多家谱都专门辟有谱论一章,专收先贤的谱说、谱论、谱议的篇章和古代经典中的有关论述,对修谱的作用、功能、意义、历史、原理、方法等加以发明和阐述,是研究谱学的宝贵资料。 5.恩荣录 主要内容为历代皇帝对家族中的官员及其家谱的敕书、诏命、赐字、赐匾、赐诗、赐联、御谥文、御制碑文以及地方官府的赠谕文字等,以显示和炫耀朝廷对该家庭及其成员的奖励和表彰,同时反映本家族的地位和身份。 6.像赞、遗像 祖先及家族中历代英贤、重要人物的图像资料,一般为正面是遗像,背面是像赞。 7.姓氏源流 中国家谱素来有“叙本系,述始封”的传统,明清以来各家谱也大多有记姓氏源流的一章,或称姓氏源流,或称宗族源流。它主要是用来记述本姓来源、本族的历史渊源、始祖、世派、迁徙、各支派间关系甚至改姓的原委等。 8.族规家法 是宗族家族成员共同制定的、用以约束和教化族人的宗族法规,是家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名称各异,种类很多,诸如家规、家约、家戒、家法、家礼、家典、家仪、家条、族规、族约、祠规、祠约、规范、规条、规矩、条规、戒谕等。 9.祠堂

最新中国音乐通史复习资料(三)

2014中国音乐通史复习资料(三) 简述题 1、简述贾湖骨笛的发现及其历史意义 答:我国见诸文献记载的原始乐器种类很多,有箫、苇龠、笙、骨笛、土鼓、埙、陶钟、铃、磬等乐器。它们是古人智慧之结晶,是华夏音乐文化之灿烂的充分证明。众多乐器在考古上也得到了证明。如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有一百余件骨哨,大约据今有7000年左右;河姆渡遗址还出土有目前年代最久的埙,呈橄榄形,无音孔,只有一吹孔,据今约7000年。青海、甘肃等地的新石器时期遗址中出土有公元前2600年左右用陶土制作的鼓。山西龙山文化遗址也发现了夏代的一件鼍鼓,其鼓腔用树干挖成,鼓面原蒙以鳄鱼皮。河南陕县庙底沟仰韶文化遗址出土有陶钟,约为公元前3900至公元前3000年之遗物。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出土了迄今所见最早的石磬,据今约4400余年。在我国目前出土乐器中,最令世人瞩目的是贾湖骨笛的发现。它是中国目前所见年代最为久远的乐器。1986至1987年间,考古学家在对河南舞阳贾湖裴李岗文化遗址进行挖掘时,发现了多支新石器时期的七音孔、八音孔骨笛。根据碳同位素14C测定和树轮校正,考古学家认定这批骨笛的产生年代距今约8000年之久。这批由鹤骨制成的骨笛一般长二十厘米,直径一厘米左右,它们有以下三个特点值得注意:一是形式固定,制作规范,骨笛一侧有规整的圆形音孔,大多为七孔,每孔间隔距离基本相等;二是其中有些笛孔旁另外钻有用于调音的小孔,说明骨笛的制作者已有了明确的音高观念;三是有些骨笛留有刻划的标记,显然是先刻好等分,然后再钻孔,说明制作者对各音孔之间的距离曾有精确的计算。专家对其中保存较好的一支骨笛进行了测音,结果显示,它能发出较为完整的七声音阶,并可以吹奏出河北民歌《小白菜》的曲调。贾湖骨笛的发现,使世界音乐史学界对我国史前音乐艺术的发展水平有了新的认识和评价,对贾湖骨笛进行深入的研究,不仅能为我国古代音乐史的研究创造有利的条件,提供必要的依据,而且也将对古老贾湖文明的认识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2、简述曾侯乙墓编钟的音乐价值 答:1978年,湖北随县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了战国初期的大批乐器,包括了编钟、编磬、十弦琴、五弦琴、瑟、笙、笛(或篪)、排箫、建鼓、小鼓等,有些乐器尚属首次出土,是我国音乐史上最有价值的一次考古发现。这次考古活动最有意义的莫过于曾侯乙编钟的发现,它的出土引起了整个世界的关注,成为中国乃至世界考古史上的一件大事,被誉为世界古代文明史奇迹之一。曾侯乙编钟共有六十四件,是迄今为止我们所见的最庞大的编钟。它分三层悬挂在曲尺形钟架上,上层纽钟三组,共十九件;中下层甬钟各有三组,共四十五件。全套编钟重量约2500公斤以上,其中最小的钟通高20.4厘米,重2.4公斤;最大的钟通高153.4厘米,重203.4公斤。钟架位于墓室的西面和南面,中下层的立柱为六个英武的青铜佩剑武士。除纽钟和甬钟外,还有一件铜鎛,是楚惠王送给墓主的礼物。铜鎛的铭文显示该鎛制作于楚惠王五十六年,即公元前433年。曾侯乙编钟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其制作之精美、数量之众多、保存之完好均为现代

高三历史通史体例复习讲义:明朝

高三历史复习通史体例讲义【明朝】 【目录】 第二章,公元500-1500年的中国 五、明朝 ⒈政治。①废丞相升六部。②三司。③内阁。 ⒉经济。①农业【鱼鳞图册】。②手工业。③资本主义萌芽。④商业【抑商】【四大名镇】。⑤海禁。⑥朝贡贸易体制。 ⒊文化。①思想。1】王阳明。2】李贽。3】黄宗羲。4】顾炎武。5】王夫之。6】明清之际思想评价。②科技。③文学。④艺术。⑤文化交流:西学东渐。 说明: 1】编写源自《高三历史复习通史体例详细纲目》一文精神,略有修改。 2】材料主要来自人民版、人教版、岳麓版三套教材,少量来自络。 3】融合必修和选修,选修内容前面使用“*”标注,BC层次学生根据自己能力选用。 4】要点式讲述,不作详尽阐述,只有补充内容才稍微详细一点儿。 【内容】 五、明朝 朱元璋参加元末农民起义,1368年灭元建立明朝,都南京,靖难之役后朱棣迁都北京。商品经济发展程度较高,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但明朝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皇帝代表的统治阶级腐朽特征日益加强,土地兼并,导致农民起义,1644年被推翻。

⒈政治。高度专制独裁。 ①废丞相升六部。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加强皇权,专制主义空前加强。 ②三司。地方废行省、设三司。不同于唐、宋以盐铁、度支、户部为三司,主理财赋。明代各省设都司(都指挥司)、布政司(承宣布政使司)、按察司(提刑按察使司),分主军事、民政、司法,合称三司。加强皇权,分权达到集权,专制主义空前加强;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多民族国家统一。 ③内阁。 1】形成。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帮助自己处理奏章,属于顾问官性质。明成祖正式设立,后权力上升,明成化、弘治之际,成为足以对抗皇权的文官政府代表。明万历朝早期是内阁权力极盛的时期,张居正改革让内阁成为政府运转的中枢,而内阁首辅变成实际上的宰相。过去,宰相拥有决策权、议政权和行政权,明成祖成立内阁以后,把原来宰相拥有的决策权牢牢把持在自己手中,议政权分给内阁,行政权分给六部。地方上分三司,分管司法、军事、

中国通史、世界通史概讲(二轮复习必备)

中国古代史通史概讲 通史坐标 通史综述 先秦时期:华夏族的形成和华夏文明的全面奠基。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初步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封建国家的长期分裂和民族大融合。 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繁荣鼎盛。 宋元时期:封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 明清时期: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和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 一、先秦时期(从远古时期到公元前221年) [史实要点] 先秦时期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是国家产生和完善,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

1.政治上,启以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西周确立嫡长子继承制,传承制度臻于完善。 (1)夏、商时期初步建立了地方管理制度,西周实行分封制,这种以宗法制为基础的政 治制度,把国家管理与血缘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扩大了统治区域,使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2)中央和地方权力秩序的确立和不断完善,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也有利于整个社会的稳定。 (3)春秋战国时期,争霸战争和各国变法,打破了旧的权力秩序,分封制逐渐崩溃。2.经济上 (1)农业经历了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青铜时代和铁犁牛耕等阶段,农业耕作方式不断 改进并趋于成熟;土地制度经西周时期的国有(井田制),再到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土地私有,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2)手工业与农业分离后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夏、商、西周时期为官府垄断,春秋战 国时期逐渐形成了官营、民营、家庭三种经营形态,手工业部门不断增加,技术不断进步。 (3)商业出现,并逐渐由官府垄断走向民间。 3.思想文化上 (1)“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映,奠定了中国文化的 基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在文学领域,诗歌是当时具有代表性的文学形式(《诗经》、楚辞)。 (3)文字产生,商朝的甲骨文已是较为成熟的文字。 [解题探究] (2013·江苏高考,节选)家训宗规伦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通过家国意识同构,旨在实现社会和谐,体现了民族传统道德思想与规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有子(孔子弟子)曰:“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材料二约之二:吾族务要恪遵祖训,以伦理为纪纲,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顺; 一家雍睦(和睦),端由于此。即同宗相处,须要安分守己,尊莫凌卑,强莫欺弱;卑幼者不许冒犯长上,富贵者宜怜穷困。循规蹈矩,宗族称孝,乡党称弟(悌)。 ——何兹全《中国文化六讲·训约十四条》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仁的根本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有关仁的 政治主张。 (2)历代许多家训体现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伦理。据材料二,归纳儒家伦理的主要内容。[解题思路] 审材料材料大意是推崇、强调家庭成员间“孝悌”、“伦理等级观念”。

高三历史复习 通史体例讲义 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确立

高三历史复习通史体例讲义【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确立】 【目录】 第四章,1800-1900年整体世界逐步形成 四、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确立 1.英国议会改革。①1832年改革。②1867年改革*。③1884年改革*。 2.美国内战* 3.德国统一和确立君主立宪制。①德国统一。②1871年宪法。③1871年宪法评价。 4.俄国1861年改革*。①背景。②内容。③评价。 5.日本明治维新*。①背景。②倒幕运动。③明治维新。④1889年宪法。⑤侵略扩张。 ⑥影响。 说明: 1】编写源自《高三历史复习通史体例详细纲目》一文精神,略有修改。 2】材料主要来自人民版、人教版、岳麓版三套教材,少量来自网络。 3】融合必修和选修,选修内容前面使用“*”标注,BC层次学生根据自己能力选用。 4】要点式讲述,不作详尽阐述,只有补充内容才稍微详细一点儿。 【内容】 四、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确立 在英国近代化推动之下,19世纪70年代世界主要国家确立和完善了资本主义制度。 19世纪70年代,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已经通过革命战争或和平改革制定了宪法,设立了议会,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度。以选举和议会立法为主要特征的资产阶级代议制度,使欧洲启蒙运动的民主思潮由理论付诸实践,从政治体制上对君主专制政治予以否定和替代,成为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大厦的顶梁之柱。尽管资产阶级代议制维护的仍是资产阶级内部的民主,并且在欧美部分国家尚未成熟,但19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欧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不断扩大政治民主,日益健全代议制度,调节、缓和了社会矛盾,稳定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统治秩序。伴随着“西学东渐”的潮流,资产阶级代议制度还扩展到了亚洲及世界其他地区,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①英国:1640-1688年革命建立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度,19世纪三次议会改革完善资本主义制度。 ②美国:1775-1783年独立战争、1787年宪法建立资本主义共和制度,1861-1865年内战废除种植园奴隶制。 ③法国:1789-1815年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资本主义制度,1870年革命建立第三共和国,1875年宪法确立共和制。 ④俄国:1861年改革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1917年二月革命建立共和制度。 ⑤德国:1864-1871年三次王朝战争,1871年宪法确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1918年革命建立魏玛共和国。 ⑥日本:1868年开始明治维新,1889年制定宪法确立君主立宪制。 1.英国议会改革。经过1832年、1867年和1886年三次议会制度改革,英国建立了资本主义民主化运行机制;还建立了职业警察制度,以保持社会的稳定。 ①1832年改革。 1】背景。A.工业革命完成,新兴工业资产阶级为维护自身利益,强烈要求参与国家管理。

家谱版式体例

https://www.360docs.net/doc/9f18035038.html,/cpz/proview.asp?id=51 版式体例 传统版式:欧阳修、苏询从谱学理论上进行探讨,提出了编修族谱的方法与体例,并编出自家内容全面、形制科学的族谱,成为后人修编的规范。经过长期实践,形成了欧式、苏式两种基本格式。 欧式:又称横行体,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立。欧式的特点是:世代分格,由右向左横行,五世一表(图),用起来非常方便。欧式中,每人世代人名左侧都有一段生平记述,介绍该人的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配偶、葬地、功绩等。最大优点是父子兄弟世系关系清晰。 样式组合:欧式(单页/筒子页)—(有/无)照片——(有/无另提)共12种 欧式单页无世系线有照片行传欧式单页有世系线有照片行传 欧式筒子页无世系线有照片行传欧式筒子页有世系线有照片行传

苏式:又称垂珠体,是北宋文学家苏询创立。苏氏行传的特点是:世代直行下垂,世代间无横线连接,全部用竖线串连,以行号排序,由右向左排列,主要强调宗法关系。最大优点是同一代人之间大小关系清晰。苏式行传家谱必配世系图,于是也有人将世系图称为欧式,后来就有欧苏同体的说法,也就是欧式和苏式同在一套家谱中,不过这样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样式组合:(单页/筒子业)——(有/无)照片——(单栏/双栏)——(有/无承前项)共16种 苏式单页双栏无承前项行传苏式单页有照片行传 苏式筒子页有照片行传苏式筒子页有照片行传 ●宝塔式:宝塔式就是将世代人名象宝塔一样,由上向下排列。宝塔式采用横竖线连接法,其特点是将

始祖置于上方正中位置,后世子孙按辈分依次排列,每一父辈必置于子辈的上方正中,这样家庭成员的亲疏、血缘关系表现的非常明了。但宝塔式的缺点是,当家族发展到一定程度,就无法将世系在一张纸上画出,而且由于各支系子嗣多寡不一,难以保持图谱整体上的均衡,容易给人一种不整齐的感觉,另外宝塔式图谱在附记履历时由于篇幅有限也受到较大的限制。 ●牒记式:牒记式不用横竖线连接世代人名间的关系,而是纯用文字来表述这种关系。每个人名下都有 一个相关的简介。牒记式的世系形式固定,次序分明,比较节约纸张。牒记式家谱类似于每位家庭成员的简历汇编,其起源大约是源于欧式图谱,大致相当于欧式图谱后面的传记部分。其优点是世系固定,依次分明,因此有不少家谱采用这一图谱。 宝塔式牒记式 传统版世系图:

高中历史通史体例教材整合表(世界近代、中国近代史)

高中历史通史体例教材整合表 (必修+选修1) 表5:世界近代史知识点整合表

中国近代史 晚清时期 一、阶段特征 晚清时期(1840~1912年):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爆发、清帝退位。此时,没落的清王朝遭受西方国家的侵略走向衰亡。 (1)政治领域:①1840~1900年伴随着外国列强对华所进行的一系列侵略活动,中国的领土、主权开始遭到破坏,一步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革命任务发生重大变化。②面对外国列强的入侵,中国军民展开勇敢的反侵略斗争和进行各种救国救民道路的探索,中国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③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产生、壮大,登上政治舞台,兴起救亡运动(维新变法),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2)经济领域:①鸦片战争,外国列强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传统的农业文明遭到西方工业文明的严重冲击。外国列强凭借取得的政治、经济特权,向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输出资本,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基础,使中国逐渐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的附庸。②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中出现新的经济成分:外来资本主义、洋务企业(近代化起步)、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得到初步发展。 (3)思想领域:①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使一些爱国的知识分子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惊醒。他们开始重新审视世界.探索新知,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萌发(“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进步思想,《资政新编》)。②19世纪90年代,向西方学习由“器物”到“制度”,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产生并成为新思潮主流。③维新改良道路的失败使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进一步传播,民主共和思想逐步深入人心。“实业救国”和“民主共和”成为两大社会思潮。 (4)对外关系:“闭关锁国”局面被打破,中国被迫开放.清政府由盲目自大转为对外妥协。 二、知识结构

高中历史-通史资料-全套整理【修订版】

高考历史通史资料全套整理 历史阶段特征及知识整合 第1讲中国古代史 ●注:政治包括社会形态、社会矛盾、制度建设、民族关系或中外关系、军事斗争和对外政策;经济包括经济形态、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发展动力、经济各个领域的表现、经济制度、政策;思想文化包括重大思想运动、教育、科技、文艺等,以下问题同上。 总特征: 政治:奴隶社会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封建社会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经济: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手工业、商业发达;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 思想文化: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古代科技文化世界领先 对外关系:由对外开放到闭关锁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一、先秦时期: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先秦时期((前2070年—前221年)) 阶段特征:先秦是指我国秦统一以前的历史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经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文化萌生,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 ㈠夏商周时期(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 【具体史实】 1、政治上: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鼎盛,夏朝实行王位世袭制;西周确立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奴隶社会强盛。,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神权与王权相结合(占卜)、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2、经济上:生产工具和耕作方式发生变化。石器助耕,青铜器在农业很少使用;简单协作;(1)农业:实行井田制;耕作方式:青铜中耕但仍以石器锄耕为主;大禹治水; (2)手工业:商朝已有织机,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妇工;以“青铜冶炼”为主的官营手工业产生,青铜时代(代表礼制、权力和秩序);陶向瓷过渡; (3)商业:职业商人和最早货币出现;工商食官; 3、文化上:以甲骨文和青铜器制造为代表的商文化在古代世界占有特殊的地位;最早文字商代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周朝金文;宫廷舞蹈;礼乐文化;《诗经》的内容;绘画:从萌芽走向成熟关键期;夏朝历法《夏小正》。 ㈡、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前221年)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总特征】:政治:社会大动荡、大变革;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分封制逐步瓦解,县制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 经济:生产力得到显著的发展,封建经济形成和初步发展; 思想:思想和科技繁荣,奠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具体史实】 1、政治: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社会大变革时期:周天子势力衰微,诸侯割据争霸,分封制破坏;诸侯各国纷纷变法,商鞅变法建立县制,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封建社会形成;选官制度:世官制 2、经济: 农业: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生产力得到显著的发展,封建经济形成和初步发展;男耕女织的农耕经济(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典型特点;农业技术:精耕细作;世界上先进的耕作方法:垄作法使用;土地制度: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井田制逐步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确立;经济政策:商鞅变法确立重农抑商政策,奖耕织;兴修水利:都江堰、郑国渠; 手工业:商鞅变法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铁器的出现和推广;以冶铁业为主的私营手工业产生。陶向瓷过渡;出现钢剑; 商业:私商出现,打破“工商食官”局面;市井、商业都会形成;各地出现了许多商品市场和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商业繁荣。 3、文化: (1)思想百家争鸣,以儒、墨、道、法为代表诸子百家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法家思想符合社会发展需要,成为各国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

2020年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中国家谱》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3题。 中国家谱 潘道正 ①家谱又称为族谱、宗谱、家乘等,目前存世的中国家谱计有5万多种,其中又有2 万多种家谱流落海外。家谱是记载本族世系及其相关内容的历史图籍,其内容涉及姓氏源流、家族迁徙、世系图录、族规礼仪、人物传记、艺文图志、风土人情等。历史学家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曾说:“且有天下之史,有一国之史,有一家之史,有一人之史。传状志述,一人之史也;家乘谱牒,一家之史也;部府县志,一国之史也;统纪一朝,天下之史也。比人而后有家,比家而后有国,比国而后有天下。”家谱和正史、方志一起构成了中国社会历史的三大支柱,是我国传统文化形式之一,不仅具有一定的形式与内容,而且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持久的社会文化效应,是历史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②中国家谱最早可追溯到周代,魏征《隋书·经籍志》有记载。秦统一天下后,原有的王侯将相失去世袭势力,社会格局重新划分,制谱有了其必要性。不过先秦时,家谱体例简单,一般只按世系先后记述宗族人名和交代人物关系。汉代以后,家谱不仅记世谱,而且记姓氏起源及官职等。汉代初期问世的《世本》有“叙黄帝祖世所出”,记载了从黄帝到春秋时期,诸侯大夫的姓氏、世系、迁居、名号等,被认为是中国家谱的首创之作。三国两晋南北朝时,制定家谱为官方掌握,官方的重视使修谱之风盛行。当时门阀等级森严,流行以婚姻集团为核心的综合家谱。在唐代中后期,民族大融合,门第更替,谱学得到进一步发展,且私家修谱逐渐流行。到了宋代,中国家谱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宋代许多文人学士都积极参加修谱并创制谱例,著名的“小宗谱法”和“大宗谱法”就是由欧阳修和苏洵两个大文学家创立的,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与前代相比,其功能由以往的“别选举,定婚姻、明贵贱”转变为“尊祖、敬宗、收族”的本族伦理教化作用。在这一时期,私家修谱进一步发展,取代了官方修谱,成为家谱主要的编纂方式。明清时期,私家修谱蔚然成风,家谱的形式结构、内容也更加完善精密。一部体例完备的家谱大约包括谱名、谱序和凡例等30多项。 ③家谱的价值主要有两个:一是丰富的史料价值;二是具有纽带作用,即所谓“家之有谱,如木之有本,水之有源”。中国人有着尊祖敬宗的优良传统,这跟千百年来家谱的维系有很大的关系。 (选自《中国传统文化百科全书》,作品有改动) 1.下列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家谱最早可追溯到周代,魏征的《隋书·经籍志》是中国第一部家谱。 B.家谱和正史、方志一起构成了中国社会历史的三大支柱,所以一直被官方所掌握。 C.宋代文人学士积极参加修谱并创制谱例,欧阳修创立的“小宗谱法”对后世影响很大。 D.明清时期的家谱已经得到长足发展,形式结构、内容已经非常完善精密。 2.阅读第②段,概括各时期家谱的内容或功能。

2021年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中国古代史通史资料:隋唐时期

第四讲【隋唐时期】 隋(581-618);唐(618-907) ※阶段特征 1、政治上:全国统一,政局稳定,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更加完善,科举制使选官制度发生重大变化。 2、经济上: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进一步发展, 建经济呈现前所未有 的繁荣景象;均田制逐渐瓦解,大地主土地所有制快速发展;赋税政策发生重大变化;私 营纺织作坊兴起,官营纺织业规模宏大;商业繁荣,城市经济功能的增强;对外贸易发达; 唐朝后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3、文化上: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儒学复兴运动兴起,儒 释道“三教合一”的 趋势加强;隋唐文化在思想、科技、文学、艺术等领域全面繁荣,并影响到亚洲文明的发 展,促进了世界文明的进步。 4、对外关系:对外实行开放政策,对外交通发达,唐朝还加强了和 周边各国及欧亚各国 的经济贸易往来、技术和文化交流,并加强了各国间的政治往来,扩大了唐朝的影响。 ※核心主干知识

政治 【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 1、演变:确立于隋朝,完善于唐朝。 2、唐代:三省六部制 (1)内容: ①设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尚书省设六部。 ②中书省负责决策,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③在门下省设政事堂,作为三省宰相共同议定军国大政的场所。唐太宗在贞观年间常以品位较低的官员同三省长官共议国政,加以“参知政事”、“参预朝政”、“参议得失”等名号,执行相职。(2)特点 ①相权三分,相互牵制;②职责明确,提高效率; ③协商政务,集思广益;④制度约束,节制君权。(3)影响 ①在当时的作用:相权一分为三,三省合作,相互牵制,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提高了行政效率,有利于充分发挥国家结构效能,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 ②对历史的作用:是我国官制上的重大变革,标志着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此后历朝基本沿袭了这种制度。 【地方制度--郡县制到道州县】 1、隋朝:郡县制。

2020高考历史通史练习:(二)说明、表明类

(二)说明、表明类 (建议用时:40分钟) 1.(2019·宿迁三模)北宫锜向孟子请教西周的爵位等级与俸禄制度。孟子回答说详情已不可知,因为诸侯担心妨碍自身而将这方面的典籍销毁了,自己也只是听说过一些大概情况。这说明,当时() A.宗法分封制度遭到破坏B.思想文化领域因循守旧 C.儒家思想并未受到重视D.中央集权思想开始出现 2.秦代以前,卿大夫以及地方官吏的印章均可称玺;秦代则是“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这一变化说明() A.皇帝独尊的至上地位B.皇权至上不可僭越 C.秦王嬴政的巨大功绩D.皇位世袭不可转移 3.周代,作为“天子”的周王既掌握“天命”又主宰“天下”。王室衰微后,诸侯征伐只能获取实质上的“天下”,却无法得到象征“天命”的“天子”身份。秦始皇创制皇帝名号,着重标榜自己的功德,淡化“天下”为“天命”的赐予。这说明了() A.周代天命观念逐渐消亡 B.秦注重按功德分配身份地位 C.神权不再与王权相结合 D.秦意在打破旧有的权力逻辑 4.汉帝国建立之后,统治者逐渐把目光转向国内以稳固统治,激励军功的二十等爵制逐渐转变为帝国管理贵族、官吏、庶民的封君食邑赐爵制。这从侧面说明了() A.中央集权统治遭到了削弱 B.国家由战争轨道转入休养生息 C.政府的行政效率极大提高 D.一般官员获得迅速晋升的机会 5.(2019·济南二模) 朝代 南方北方 人口 (万户) 占全国户 口数比 例(%) 人口 (万户) 占全国 户口数 比例(%) 西汉21 19.8 998.6 80.2 唐朝392 43.2 514.9 56.8 北宋 1 122.5 62.9 662.4 37.1 A.文景之治促进西汉人口的快速增长

中国传统家谱的基本内容与撰修要求

中國傳統家譜的基本內容與撰修要求 家譜的基本內容 一部体例完整的家谱,大致应有以下24项: 1.谱名。一般称为族谱、家谱、家乘、家志、家传、通谱、统谱、谱录、谱牒、世牒、世谱、世家、世典、宗谱、支谱、房谱、祖谱、故谱、合谱、谱传、真谱、私谱、本书、族系、族讲、石谱、系谱等,也有的称为渊源录、源流考、清芬录、世恩录、族谱图、大同谱、大成谱、联宗谱、先贤录、传芳集、家传薄、先德传、谱志略、家谱汇编、家模汇编、源流大典等,是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事迹为中心的历史图籍。 2.谱序。稍具规模的家谱,卷首一定会有一篇至几十篇不等的序文,它是每部家谱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谱序包括新序、旧序、族外人的客序、跋语、目录和刻印人名以及其它关于本族的记述。 3.谱例。又称凡例,主要是阐述家谱的纂修原则和体例。 4.谱论。许多家谱都专门辟有谱论一章,专收先贤的谱说、谱论、谱议的篇章和古代经典中的有关论述,对修谱的作用、功能、意义、历史、原理、方法等加以发明和阐述,是研究谱学的宝贵资料。 5.恩荣录。主要内容为历代皇帝对家族中的官员及其家谱的敕书、诏命、赐字、赐匾、赐诗、赐联、御谥文、御制碑文以及地方官府的赠谕文字等,以显示和炫耀朝廷对该家庭及其成员的奖励和表彰,同时反映该家族的地位和身份。 6.遗像、像赞。祖先及家族中历代英贤、重要人物的图像资料,一般为正面是遗像,背面是像赞。 7.姓氏源流考。中国家谱素来有“叙本系,述始封”的传统,明清以来各家谱也大多有记姓氏源流的一章,或称姓氏源流,或称宗族源流。它主要是用来记述本姓来源、本族的历史渊源、始祖、世派、迁徙、各支派间关系、甚至改姓的原委等。 8.族规族约。是宗族家族成员共同制定的、用以约束和教化族人的宗族法规,是家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名称各异,种类很多,诸如家规、家约、家戒、家法、家礼、家典、家仪、家条、族规、族约、祠规、祠约、规范、规条、规矩、条规、戒谕等。 9.祠堂。记载宗族、家族祠堂修建的历史,介绍祠堂的建筑规模、地理位置,收录有关祠堂的碑文、诗文、祠联、祠匾、祠堂图、建祠捐资人名,记录祠堂内神位世次、配享、附享、祭祀情况等。 10.五服图。又称服制图。所谓五服,就是指古代丧服制度中的五种服色,即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丧服是根据生者与死者的远近亲疏关系而穿着的一种服饰。 11.世系考。这是家谱中的主体部分,又称为世系图、世系考、世系记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