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二轮复习通史体例讲义【清朝中前期】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通史体例讲义【清朝中前期】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通史体例讲义【清朝中前期】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通史体例讲义【清朝中前期】

第三章,1500-1800年整体世界开始形成

八、中国清朝

⒈政治。①议政王大臣会议。②南书房。③军机处。⑤康熙帝*。

⒉经济。①农业。②手工业。③商业。

⒊外交。①闭关锁国。②十三行。③反侵略斗争*。④西学东渐*。

⒋文化。①文化总结*。②文学。③艺术。④思想控制*。⑤中国古代科技没有发展为近代科技原因。

说明:

1】编写源自《高三历史复习通史体例详细纲目》一文精神,略有修改。

2】材料主要来自人民版、人教版、岳麓版三套教材,少量来自网络。

3】融合必修和选修,选修内容前面使用“*”标注,BC层次学生根据自己能力选用。

4】要点式讲述,不作详尽阐述,只有补充内容才稍微详细一点儿。

【内容】

八、中国清朝

清朝源于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的后金,1636年皇太极改为清,1644年顺治帝迁都北京建立全国统治,在康熙、雍正、乾隆年间进行制度建设,出现康乾盛世,但是,满洲作为少数民族统治中国,心态卑暗,专制独裁较明朝有过之而无不及,达到顶峰,极大阻碍了向近代社会转型,乾隆中期开始衰落,最终导致鸦片战争等连续战败。一般以1840年将清朝划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以前属于古代范畴,以后称晚清,属于近代范畴。清朝一直延续到1912年2月12日溥仪退位。本部分只讲到1840年之前。

⒈政治。

①议政王大臣会议。

1】产生。出现于1636。当时满族处于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之际﹐尚存奴隶主贵族军事民主习俗。后金军国大事都由贝勒等人共议裁决,诸贝勒是努尔哈赤的子侄等宗室贵族。2】评价。中国清代前期满族上层贵族参预处理国政的制度。在清王朝统一全国过程中﹐议政王大臣会议对重大决策曾起过重要的作用。随着国家的逐渐统一及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象征着贵族政治权力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必然与皇权产生矛盾。

3】废除。雍正设立军机处﹐作为赞襄皇帝决策的机构﹐使权力日益集中于皇帝。议政王大臣会议虽然继续存在﹐但所议之政只限于一般军务﹑皇帝出巡﹑旗务﹑少数民族事务及重大刑审案件等具体事务﹐无关乎军国大事。1791﹐乾隆帝取消了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

②南书房。康熙帝为打击议政王大臣会议决策权而设立,把决策权抓到自己手中,开启军机处。

③军机处。

1】内容。雍正七年(1729),因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恐漏泄机密,始于隆宗门内设置军机房,选内阁中谨密者入值缮写,以为处理紧急军务之用,辅佐皇帝处理政务。军机处的职官有军机大臣,俗称“大军机”,有军机章京,俗称“小军机”。军机大臣由皇帝从满、汉大学士、尚书、侍郎等官员内特选,有些也由军机章京升任。军机大臣之任命,其名目为“军机处行走”,或“军机大臣上行走”。所谓“行走者”,即入值办事之意。军机大臣没有定额,军机处初设时为三人,以后增加到四、五人至八、九人,最多至十一人。军机大臣、军机章京都是以原官兼职,皇帝可以随时令其离开军机处,回本衙门。军机大臣既无品级,也无俸禄。军机大臣的职务也没有制度上的规定,一切都是皇帝临时交办的,所以军机大臣只是承旨办事而已。

2】评价。军机处的办事效率很高。军机大臣只是提出建议、执行皇帝的决策,决策权都在皇帝。标志着清代君主集权发展到了顶点。咸丰十一年(1861年)成立总理各国通商事务衙门后,军机处之决策权渐移。宣统三年(1911年)责任内阁成立后撤销。它比较集中体现了封建社会人治的特点。

④监察制度。

1】内容。明清时期监察制度达到顶峰,但专门的谏议机构已经没有了,这与皇权的高度加强是一致的:在中央,既设有都察院,设立监察御史,分道对地方官员实行监督,又设有六科给事中,与六部相对应,进行业务监督,合称“科道”。在地方,省级最高机构还专门设有负责监察的按察使司。

2】评价。中国古代的监察、谏议制度并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无上权力,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和低效现象。但它作为一种常设的政治制度在整顿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维护中央集权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等方面还是发挥了重要作用。它是孙中山五权宪法中监察权的理论来源。

⑤康熙帝*。爱新觉罗·玄烨(1654-1722),一生勤政。

1】集中帝权:设南书房削夺议政王大臣会议决策权;设立密折制度,以广泛体察下情。2】崇尚儒学,强调兴礼教。

3】废止“圈田令”,延长垦荒的免税时间,实行更名田,鼓励农业生产;“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促进人口增长;治理黄河,重视水利。

4】1673-1681年平定三藩之乱;1683年进兵台湾,次年设台湾府;1690后三次亲征平定噶尔丹叛乱;1691年多伦会盟,确立蒙古地区盟旗制;派兵于1718年至1720年间入藏击败了占据西藏的准噶尔叛军,1713年册封班禅,确立西藏活佛册封制度。

5】1685后两次雅克萨之战抗击沙俄侵略军,1689年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划定中俄东段边界。

6】一生勤奋好学,博览群书。下令编纂《古今图书集成》《全唐诗》《康熙字典》等大型图书,总结古典文献。自然科学方面的数学、天文、历法、物理、地理、农学、医学、工程技术;人文方面的经、史、子、集;艺术方面的声律、书法、诗画;他几乎都有所研究。他写出了八九十篇关于自然科学方面的论著,他亲自审定了多种历史方面的书籍,他还精通多种民族语言。

7】但推行文字狱;因有礼仪之争以及导致雍正的禁教,西学东渐中断;专制独裁。

清朝皇帝个个勤政,个人素质都很高,平均高出历代皇帝不少,但是,制度出了问题,个人素质再高也不能改变历史趋势。

封建朝仪变化

1】秦汉隋唐。宰相上朝皇帝赐座,有病上门慰问。

2】宋元。朝臣站着奏事。

3】明清。跪着。

4】反映君主专制日益加强趋势。

⒉经济。农耕经济继续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①农业。

1】政策。摊丁入亩,雍正推行,减轻穷人赋税。更名田,保障农民一定土地。

A.摊丁入亩是清朝政府将历代相沿的丁银并入田赋征收的一种赋税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赋役制度的一次重要改革。

B.其主要内容为废除人头税,此后中国人口迅速增长,客观上是对最底层农民人身控制的放松。无地的农民和其他劳动者摆脱了千百年来的丁役负担;地主的赋税负担加重,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或缓和了土地兼并;而少地农民的负担则相对减轻。政府也放松了对户籍的控制,农民和手工业者从而可以自由迁徙,出卖劳动力。有利于调动广大农民和其他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商品经济发展。

2】作物。美洲传入的玉米、红薯、烟草等进一步推广,花生、土豆等陆续引进。

3】租佃关系发展。明清时期租佃关系进一步深化,这与人口增加、人均占有土地数量减少有关:由于有大量剩余人口,出租土地变得更有利可图。在租佃关系下,虽然佃农要遭受较重的地租剥削,但对地主和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租佃农民不断采取抗租、减租斗争,争取长期甚至永久租佃土地的权利,生产积极性得到提高,这有利于农业自鹅步发展。

4】土地开垦和人口增长。明初耕地面积为8.5亿亩,清高达10亿亩左右;明初在籍人口数为6600余万,明末达到近2亿,清道光二十年( 1840年)增至4.1亿。

②手工业。

1】瓷器。粉彩瓷器工艺发明。民窑扩大发展。直到15世纪,瓷器在欧洲还是是稀世珍宝,是专门送给君主和王公的礼品。17世纪,中国瓷器风靡欧洲,价格高于黄金。18世纪,中

国瓷器已遍销全世界,并深入到普通的外国人家庭。

2】资本主义萌芽在规模、行业、地区都有发展,但政府征收赋税重、关卡多、管制严、厉行重农抑商政策,发展缓慢。

3】当时世界经济中心。在1720-1820年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总值中所占比重的年增长率远高于整个欧洲地区。19世纪初,世界10个拥有50万以上居民的城市中,中国就有6个。明中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中国是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之一。清朝在形式上保持世界领先地位。

③商业。都市市场繁荣,商业性城市更多。商帮。比较著名的山西晋商(一门心思赚钱)、安徽徽商(经商为功名)、福建闽商、广东粤商(海外冒险近代化)、浙商、山东鲁商等。

1】产生。伴随几百年商品经济的发展,到明清时期商品行业繁杂和数量增多,商人队伍日渐壮大,竞争日益激烈。而封建社会统治者向来推行重本抑末的政策,在社会阶层的排序中,“士、农、工、商”中商也是屈尊末位。对于商人而言,国家没有明文的法律保护,而民间又对商人冠以“奸商”的歧视。因而,在那样的年代,商人利用它们天然的乡里、宗族关系联系起来,互相支持,和衷共济,于是就成为市场价格的接受者和市场价格的制定者和左右者。同时,商帮在规避内部恶性竞争,增强外部竞争力的同时更可以在封建体制内利用集体的力量更好的保护自己,商帮在这一特定经济、社会背景下应运而生。

2】特点。亲缘与地缘是商帮的基础。民营企业。以地域为中心,以血缘、乡谊为纽带,以“相亲相助”为宗旨,以会馆、公所为其在异乡的联络、计议之所的一种既“亲密”而又松散的自发形成的商人群体。一是封建政府把他们作为政府推行财政政策和提供军协饷供应的工具;二是商人与封建政府之间有着不一般的相互结托关系;三是利润的封建化。

3】衰落原因:其一、沦为封建政府的附庸,商业模式单一。其二、“以末致富,以本守之”的传统观念,束缚了发展。其三、墨守成规,思想保守。其四、投资周期过长。

⒊外交。中外交流中断。

①闭关锁国。海禁、闭关政策。

(1)海禁政策

1】概念:海禁是明清两朝政府禁止中国民间私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亦称“洋禁”。

2】原因:中国封建王朝重农抑商政策的延续;封建统治者妄自尊大的心理;通过隔绝人民与外界的联系,以稳定专制统治;自身市场分配结构的影响,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中国可以不依赖于海外市场;税收政策的影响。

3】历史后果:自15世纪至1780年,明清封建王朝的海禁政策在当时有一定程度的历史必然性,主要起了保护民族经济,反侵略,反掠夺的作用,明前期执行海禁政策,并把海禁作为防御倭寇的一项措施。自1780年至1840年,这一时期的海禁政策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主要起了阻挠和破坏作用。催残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从而使中国在社会制度方面落后了一整个时代。扼杀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中国在科学技术方面,大大落后于西方。造成了近代中国不了解西方,不断挨打受辱。

(2)海禁、闭关政策的比较

二者实施的时间有别,实施的原因也不相同,两种政策的含义不同——海禁政策是指严禁私人出海贸易,即“片板不得下海”,也不准外国人来中国经商;而闭关政策是严格限制(不是禁绝)对外贸易,即只准在“公行”中进行,对外人在华的活动采取了严格限制的措施。海禁主要是对内的防范,而闭关政策则更主要是对外的消极防卫措施。两种政策的后果和影响不同。海禁政策严重限制了中外交往的发展和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由于海禁的严厉,使私自出海的人不敢再回来,于是留居南洋的华侨增加。闭关政策虽起了一定自卫作用,但由于清朝统治行死板地执行这一政策以致使它拒绝接受新事物,甚至还先进的科学技术都愚蠢地统统予以摈斥。这使中国人民耳目愈益闭塞,思想愈趋保守,并且失去了及时吸取西洋先

进思想文化的优点和长处,用以改造中国落后的社会经济的机会,从而在客观上造成了阻滞中国社会发展的恶果,使中同在近代大大落后于西方,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所以闭关政策带来的恶果要比海禁大得多。

②十三行。清朝在广州设立的垄断海外贸易的官办商行。明清时期,广州的对外贸易全属官营,而以牙行经纪这些事情。十三行承接包揽的项目包括代办报关纳税、商品购销买卖等业务。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广州“一口通商”,经十三行进出口的贸易额增长,十三行逐渐演变为特殊组织,享有垄断对外贸易的特权。它是闭关政策的体现。

③反侵略斗争*。明朝有抗倭斗争,清朝时期有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朝统一台湾,康熙帝领导抗击沙俄、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划定中俄东段边界。

④西学东渐*。见明朝部分。雍正帝禁止基督教传播,古代西学东渐停止。

⒋文化。文化总结兴盛,文化专制强化,市民文化继续发展。

①文化总结*。总结性科技著作在明朝基本完成。总结性大部头书籍在明朝就开始了,明成祖有《永乐大典》,到清朝增多,康熙时期有《康熙字典》《古今图书集成》,乾隆时期有《四库全书》。这些皇帝主导的书籍整理,一方面保存的古籍,另一方面加强了文化控制。

②文学。红楼梦;聊斋志异;儒林外史。

明清社会繁荣的背后也蕴藏着深刻的危机,政治黑暗、官场腐败,各种社会矛盾逐渐加深。清代涌现出一批批判现实的文学力作,其中曹雪芹的《红楼梦》是深刻反映现实的百科全书式巨著;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借谈狐说鬼,宣泄对杜会现实不满的“孤愤之书”;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则以入木三分的辛辣嘲讽揭露丑恶的世风百态,成为长篇讽刺小说的开山之作。

③艺术。

1】京剧。明清时期,北京作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不仅是达官贵人的天堂,各地商人也纷纷建立会馆、商号。为满足皇室贵族、官员、商人和居民的文化娱乐需要,四方艺人荟萃一堂,争奇斗艳。清乾隆年间,徽戏剧团三庆班等四大徽班相继到京城献艺。徽班兼容并蓄、融会贯通,吸取了湖北汉调以及昆曲、秦腔、梆子腔等剧种的腔调和表演形式,字韵上也受京城文化的熏陶浸染,更加规范考究。经过不断融合吸收,形成了新的剧种京剧。

2】篆刻。中国印章的刻制,常用汉字篆体入印,称篆刻。秦印雍容大度,精致不苟;汉印方正质朴,端庄豪放。到明中叶以后,篆刻发展成与书法、绘画一起相得盖澎的姊妹艺术。3】插图。明清时期,小说成为雅俗共赏的文学读物。木刻版画作为其中的插图,反映了世俗的审美趣味,百姓喜闻乐见的年画、布贴画、剪纸画,形象生动,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

④思想控制*。继续推行八股考试,扩大文字狱,大修类书删毁书籍,禁止基督教传播。

⑤中国古代科技没有发展为近代科技原因。

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大多是对生产经验和自然现象的简单总结,属于经验和描述的范畴。例如火药的发明是人们在炼丹时偶然发现的副产品,并未上升到化学反应方面的科学认识;中国最早发现哈雷彗星,但却没有分析研究其平均出现的周期,而英国人哈雷揭示了其中的规律,此星因此被命名为哈雷彗星;张衡的浑天仪没有把对日、月和行星运行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论阐释,而后来的托勒密地心说则包含了定量认识和用数学方法揭示天体运动规律的合理内核;中国古代的数学偏重“算”的实用技巧,而缺乏用以演绎、证明规律的理念。

中国古代科技领先于西方的大多在经验技能方面,其间缺少科学的概念、定律和逻辑推理,也未能提出较为系统的完整的学说,这种“传统科技”并非严格意义上的科学。究其原因,主要有:

1】农耕经济高度发达,不能提供近代科技需要的环境。

2】政府强化重农抑商,阻碍发展工商业需要的科技。

3】科举制推行形成官本位文化,人才都流入官场,科技缺乏研究性人才。

4】政府不重视科学研究,没有专业机构,也没有奖励机制。

5】传统儒学重人伦轻自然的思想,缺乏科学思维的理论基础。

6】中央集权专制独裁政治体制。

7】明清时期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交流。

高三历史通史体例复习讲义:二战

高三历史复习通史体例讲义【二战】 【目录】 第五章,1900-1945年间世界痛苦转型 八、第二次世界大战* 1.由局部战争走向全面战争。①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②西班牙内战。③德国入侵波兰。④苏联建立东方战线。⑤德国入侵北欧西欧。⑥德国入侵苏联。⑦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⑧绥靖政策及其评价。⑨中立政策及其评价。⑩极端民族利己主义及其评价。 2.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和互相配合。①反法西斯同盟形成。②太平洋战场的转折。③北非战场的转折。④苏德战场的转折。⑤意大利投降。⑥开罗会议。⑦德黑兰会议。⑧第二战场开辟。⑨雅尔塔会议。⑩波茨坦会议。 3.二战后果及其影响。①后果。②性质。③政治。④经济。⑤国际关系。⑥科技。⑦思想。 说明: 1】编写源自《高三历史复习通史体例详细纲目》一文精神,略有修改。 2】材料主要来自人民版、人教版、岳麓版三套教材,少量来自络。 3】融合必修和选修,选修内容前面使用“*”标注,BC层次学生根据自己能力选用。 4】要点式讲述,不作详尽阐述,只有补充内容才稍微详细一点儿。 【内容】 八、第二次世界大战* 二战是一战的继续和扩大,也是以战争作为国家政策工具的恶果,虽然非战公约在1929年就签署了,但德国、意大利、日本这些法西斯国家不以为然,还是按照近代国际关系制度行事,企图武力重新瓜分世界。但是,世界主要国家已经向现代转型,尤其是美国、英国、法国等国,不再以战争作为国家政策的工具,于是就有和平主义、中立主义、绥靖政策等等,结果,世界人民没能团结起来,没能形成反法西斯同盟,没能形成集体安全体系,战争由局部扩大到世界。法西斯的战败,埋葬了旧的国际关系结构,也埋葬了旧的国际法中不利于整体世界发展的制度。 1.由局部战争走向全面战争。 ①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1935-1936年。埃失败原因:封建落后;武器落后;领导错误,寄希望于国联干预;意大利先进;西方大国推行绥靖政策。 ②西班牙内战。1936-1939年,人民阵线、国际纵队——弗朗哥叛军、德意干涉军。人民阵线失败原因:法西斯势力强大;人民阵线缺乏军事力量;英法推行不干涉政策;内部叛徒出卖。 ③德国入侵波兰。 1】法西斯轴心国集团形成。1936年德意签署《德意议定书》形成柏林-罗马轴心,德日《反共产国际协定》,1937年意大利加入。 2】慕尼黑阴谋。慕尼黑阴谋是指二战之前,英、法两国为避免战争爆发,签订《慕尼黑协定》,牺牲捷克的苏台德区的一项绥靖政策。1938年9月29日,希特勒、墨索里尼、张伯伦和达拉第等在慕尼黑的“元首宫”会谈,签订《慕尼黑协定》。据协定,捷克必须从10月1日开始的10天内,把苏台德区及其附属的一切设备无偿的交给德国。德国在占领了苏台德区后,次年3月侵占了整个捷克。它助长了法西斯侵略,是绥靖政策的顶峰,是大国强权政治的表现。 3】《苏德互不侵犯条约》。A.原因。英法敌视苏联,慕尼黑阴谋祸水东引,集体安全努力化为泡影,日本在黑龙江流域侵略苏联。B.签订。1939年8月23日苏联与纳粹德国在莫斯科签订的一份秘密协议。该条约划分了苏德双方在东欧地区的势力范围。C.评价。为苏联赢得备战时间;苏联民族利己主义的集中体现。 4】二战全面爆发。1939年9月1日,德军闪击波兰,英法对德宣战。 5】波兰速忘原因:波方,部署不当,装备和战术思想落后;德方,蓄谋已久,准备充分,军事力量强大,战术先进;英法,在西线对德国“宣而不战”,致使波兰孤立无援;苏联,

高三历史复习 通史体例讲义 抗日战争

高三历史复习通史体例讲义【抗日战争】 【目录】 第五章,1900-1945年间世界痛苦转型 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1.九一八事变和日本逐步扩大侵华。①原因。②侵华。 2.中国政局的变化。①国民党。②中共。③民主党派。④人民。 3.中日全面战争和国共合作抗日。①全面战争爆发。②正面战场。③敌后战场。④国际战场。⑤日本的殖民统治。⑥新民主主义理论形成。⑦民主党派争取民主的斗争*。⑧国民政府继续抗日和提高国际地位的努力。1】参与反法西斯同盟。2】废除不平等条约。3】中国军队出国作战。4】参加国际会议。⑩抗战胜利意义。 说明: 1】编写源自《高三历史复习通史体例详细纲目》一文精神,略有修改。 2】材料主要来自人民版、人教版、岳麓版三套教材,少量来自网络。 3】融合必修和选修,选修内容前面使用“*”标注,BC层次学生根据自己能力选用。 4】要点式讲述,不作详尽阐述,只有补充内容才稍微详细一点儿。 【内容】 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局部抗战从九一八事变就开始了,所以,中国的反法西斯战争开始最早。日本侵华有一个逐步扩大的过程,1931年是东北,1932年进攻上海是掩护占领东北,1933年是热河,1935年是华北事变,卢沟桥事变是全面侵华的开始,也是全面抗战的开始。一直到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国民政府都是积极抗战的,此后就是保存实力。但是,在国际上争取提高中国国际地位的努力加强了,参加开罗会议是一个高潮。豫湘桂战役的惨败,使国民政府在国际国内的声望大幅降低。中共的敌后抗战主要是发动农民参加抗日,扩大共产党的武装力量,扩大中共控制的势力范围,把日军孤立在城镇据点,随时准备反攻。国共合作领导抗日,发动了全国人民参加抗日,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实现了全民族团结抗敌。同时,参加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在世界人民支援下,取得了抗战的完全胜利。 1.九一八事变和日本逐步扩大侵华。 ①原因。 1】军国主义传统。 2】称霸世界计划——大陆政策。1927年夏,日本内阁在东京召开“东方会议”,制订了《对华政策纲领》,同年7月,内阁首相田中义一向天皇奏呈《帝国对满蒙之积极根本政策》(即“田中奏折”),宣称:“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确立了以“满蒙”为侵略基地的狂妄战略。 3】大危机打击沉重,转移国内矛盾,国内市场狭小,转嫁危机。 4】中国内战,造成东北空虚。 5】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1936年广田弘毅上台组阁为标志。政策:独裁;扩军备战;《基本国策纲要》。建立原因:封建性军事性传统;对华盛顿体系不满;经济危机打击沉重;军部法西斯势力推动——九一八事变、二二六兵变。

高考历史通史复习知识梳理.pdf

高考历史通史复习知识梳理 古代中国 专题一:先秦时期 阶段特征 先秦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是国家产生和完善的重要时期,是中华民族形成和 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奠基时期。 政治:(1)启以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西周确立嫡长子继承制,传承制度臻于完善。(2)夏、商时期初步建立地方管理制度。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这种以宗法制为基础的政治制度,把国家管理与血缘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扩大了统治区域,使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3)中央和地方权力秩序的确立和不断完善,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也有利于整个社会的稳定。春秋战国时期,争霸战争和各国变法,打破了旧的权力秩序,分封制逐渐崩溃。 经济:(1)农业经历了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青铜时代和铁犁牛耕等阶段,农业耕作方式不断改进并趋于成熟;土地制度经氏族公社公有到夏、商、西周时期的国有(井田制),再到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土地私有,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2)手工业与农业分离后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夏、商、西周时期为官府垄断,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官营、民营、家庭三种经营形态,手工业部门不断增加,技术不断进步。 (3)商业出现,并逐渐由官府垄断走向民间。 思想文化:“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映,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在文学领域,诗歌是当时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学形式(《诗经》、楚辞); 文字产生,商朝的甲骨文已是较为成熟的文字。 专题二:秦汉时期 阶段特征 秦汉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初步发展时期。 政治:随着秦汉大一统专制主义帝国的建立,以皇权独尊为核心的官僚体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大一统的政体,需要大一统的思想。秦崇尚法家思想;西汉初年一度崇尚黄老思想,到汉武帝采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经济:封建经济初步发展。秦代,度量衡、货币的统一,为国家统一和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但秦的暴政又极大地破坏了社会生产力。西汉初期的休养生息政策为社会经济恢复和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精耕 细作技术日益成熟。 思想文化:文学方面,汉赋是这个时期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文学形式,科技方面,出现了许多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医学、造纸术、地动仪是主要标志;思想方面,从秦始皇“焚书坑儒”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在受到打击后实现了复兴,并开始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专题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时期 阶段特征 魏晋南北朝:这是我国封建国家的大分裂和民族融合时期。(1)政治:南方氏族地主占有特殊地位,是南方割据政权的社会基础;北方少数民族大量迁入中原地区并建立政权,民族融合加强;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民族大融合。(2)经济:北方战乱,生产遭到破坏,但也有短暂恢复期;北方大批农民南迁,带来了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使南方生产水平不断提高;长期分裂、战乱导致商品经济水平低。(3)文化: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和体现民族大融合的特色。在农学、数学、思想、 书法、绘画方面都有突出成就。 随唐:这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1)政治:国家统一,疆域辽阔,社会安定,政治清明,典章制度先进完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进一步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2)经济:随和唐前期实行均田制和

高三历史复习 通史体例讲义 清朝中前期

高三历史复习通史体例讲义【清朝中前期】【目录】 第三章,1500-1800年整体世界开始形成 八、中国清朝 ⒈政治。①议政王大臣会议。②南书房。③军机处。⑤康熙帝*。 ⒉经济。①农业。②手工业。③商业。 ⒊外交。①闭关锁国。②十三行。③反侵略斗争*。④西学东渐*。 ⒋文化。①文化总结*。②文学。③艺术。④思想控制*。⑤中国古代科技没有发展为近代科技原因。 说明: 1】编写源自《高三历史复习通史体例详细纲目》一文精神,略有修改。 2】材料主要来自人民版、人教版、岳麓版三套教材,少量来自网络。 3】融合必修和选修,选修内容前面使用“*”标注,BC层次学生根据自己能力选用。 4】要点式讲述,不作详尽阐述,只有补充内容才稍微详细一点儿。 【内容】 八、中国清朝 清朝源于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的后金,1636年皇太极改为清,1644年顺治帝迁都北京建立全国统治,在康熙、雍正、乾隆年间进行制度建设,出现康乾盛世,但是,满洲作为少数民族统治中国,心态卑暗,专制独裁较明朝有过之而无不及,达到顶峰,极大阻碍了向近代社会转型,乾隆中期开始衰落,最终导致鸦片战争等连续战败。一般以1840年将清朝划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以前属于古代范畴,以后称晚清,属于近代范畴。清朝一直延续到1912年2月12日溥仪退位。本部分只讲到1840年之前。 ⒈政治。 ①议政王大臣会议。 1】产生。出现于1636。当时满族处于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之际﹐尚存奴隶主贵族军事民主习俗。后金军国大事都由贝勒等人共议裁决,诸贝勒是努尔哈赤的子侄等宗室贵族。2】评价。中国清代前期满族上层贵族参预处理国政的制度。在清王朝统一全国过程中﹐议政王大臣会议对重大决策曾起过重要的作用。随着国家的逐渐统一及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象征着贵族政治权力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必然与皇权产生矛盾。 3】废除。雍正设立军机处﹐作为赞襄皇帝决策的机构﹐使权力日益集中于皇帝。议政王大臣会议虽然继续存在﹐但所议之政只限于一般军务﹑皇帝出巡﹑旗务﹑少数民族事务及重大刑审案件等具体事务﹐无关乎军国大事。1791﹐乾隆帝取消了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 ②南书房。康熙帝为打击议政王大臣会议决策权而设立,把决策权抓到自己手中,开启军机处。

最新中国音乐通史复习资料(三)

2014中国音乐通史复习资料(三) 简述题 1、简述贾湖骨笛的发现及其历史意义 答:我国见诸文献记载的原始乐器种类很多,有箫、苇龠、笙、骨笛、土鼓、埙、陶钟、铃、磬等乐器。它们是古人智慧之结晶,是华夏音乐文化之灿烂的充分证明。众多乐器在考古上也得到了证明。如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有一百余件骨哨,大约据今有7000年左右;河姆渡遗址还出土有目前年代最久的埙,呈橄榄形,无音孔,只有一吹孔,据今约7000年。青海、甘肃等地的新石器时期遗址中出土有公元前2600年左右用陶土制作的鼓。山西龙山文化遗址也发现了夏代的一件鼍鼓,其鼓腔用树干挖成,鼓面原蒙以鳄鱼皮。河南陕县庙底沟仰韶文化遗址出土有陶钟,约为公元前3900至公元前3000年之遗物。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出土了迄今所见最早的石磬,据今约4400余年。在我国目前出土乐器中,最令世人瞩目的是贾湖骨笛的发现。它是中国目前所见年代最为久远的乐器。1986至1987年间,考古学家在对河南舞阳贾湖裴李岗文化遗址进行挖掘时,发现了多支新石器时期的七音孔、八音孔骨笛。根据碳同位素14C测定和树轮校正,考古学家认定这批骨笛的产生年代距今约8000年之久。这批由鹤骨制成的骨笛一般长二十厘米,直径一厘米左右,它们有以下三个特点值得注意:一是形式固定,制作规范,骨笛一侧有规整的圆形音孔,大多为七孔,每孔间隔距离基本相等;二是其中有些笛孔旁另外钻有用于调音的小孔,说明骨笛的制作者已有了明确的音高观念;三是有些骨笛留有刻划的标记,显然是先刻好等分,然后再钻孔,说明制作者对各音孔之间的距离曾有精确的计算。专家对其中保存较好的一支骨笛进行了测音,结果显示,它能发出较为完整的七声音阶,并可以吹奏出河北民歌《小白菜》的曲调。贾湖骨笛的发现,使世界音乐史学界对我国史前音乐艺术的发展水平有了新的认识和评价,对贾湖骨笛进行深入的研究,不仅能为我国古代音乐史的研究创造有利的条件,提供必要的依据,而且也将对古老贾湖文明的认识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2、简述曾侯乙墓编钟的音乐价值 答:1978年,湖北随县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了战国初期的大批乐器,包括了编钟、编磬、十弦琴、五弦琴、瑟、笙、笛(或篪)、排箫、建鼓、小鼓等,有些乐器尚属首次出土,是我国音乐史上最有价值的一次考古发现。这次考古活动最有意义的莫过于曾侯乙编钟的发现,它的出土引起了整个世界的关注,成为中国乃至世界考古史上的一件大事,被誉为世界古代文明史奇迹之一。曾侯乙编钟共有六十四件,是迄今为止我们所见的最庞大的编钟。它分三层悬挂在曲尺形钟架上,上层纽钟三组,共十九件;中下层甬钟各有三组,共四十五件。全套编钟重量约2500公斤以上,其中最小的钟通高20.4厘米,重2.4公斤;最大的钟通高153.4厘米,重203.4公斤。钟架位于墓室的西面和南面,中下层的立柱为六个英武的青铜佩剑武士。除纽钟和甬钟外,还有一件铜鎛,是楚惠王送给墓主的礼物。铜鎛的铭文显示该鎛制作于楚惠王五十六年,即公元前433年。曾侯乙编钟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其制作之精美、数量之众多、保存之完好均为现代

高三历史通史体例复习讲义:明朝

高三历史复习通史体例讲义【明朝】 【目录】 第二章,公元500-1500年的中国 五、明朝 ⒈政治。①废丞相升六部。②三司。③内阁。 ⒉经济。①农业【鱼鳞图册】。②手工业。③资本主义萌芽。④商业【抑商】【四大名镇】。⑤海禁。⑥朝贡贸易体制。 ⒊文化。①思想。1】王阳明。2】李贽。3】黄宗羲。4】顾炎武。5】王夫之。6】明清之际思想评价。②科技。③文学。④艺术。⑤文化交流:西学东渐。 说明: 1】编写源自《高三历史复习通史体例详细纲目》一文精神,略有修改。 2】材料主要来自人民版、人教版、岳麓版三套教材,少量来自络。 3】融合必修和选修,选修内容前面使用“*”标注,BC层次学生根据自己能力选用。 4】要点式讲述,不作详尽阐述,只有补充内容才稍微详细一点儿。 【内容】 五、明朝 朱元璋参加元末农民起义,1368年灭元建立明朝,都南京,靖难之役后朱棣迁都北京。商品经济发展程度较高,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但明朝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皇帝代表的统治阶级腐朽特征日益加强,土地兼并,导致农民起义,1644年被推翻。

⒈政治。高度专制独裁。 ①废丞相升六部。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加强皇权,专制主义空前加强。 ②三司。地方废行省、设三司。不同于唐、宋以盐铁、度支、户部为三司,主理财赋。明代各省设都司(都指挥司)、布政司(承宣布政使司)、按察司(提刑按察使司),分主军事、民政、司法,合称三司。加强皇权,分权达到集权,专制主义空前加强;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多民族国家统一。 ③内阁。 1】形成。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帮助自己处理奏章,属于顾问官性质。明成祖正式设立,后权力上升,明成化、弘治之际,成为足以对抗皇权的文官政府代表。明万历朝早期是内阁权力极盛的时期,张居正改革让内阁成为政府运转的中枢,而内阁首辅变成实际上的宰相。过去,宰相拥有决策权、议政权和行政权,明成祖成立内阁以后,把原来宰相拥有的决策权牢牢把持在自己手中,议政权分给内阁,行政权分给六部。地方上分三司,分管司法、军事、

中国通史、世界通史概讲(二轮复习必备)

中国古代史通史概讲 通史坐标 通史综述 先秦时期:华夏族的形成和华夏文明的全面奠基。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初步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封建国家的长期分裂和民族大融合。 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繁荣鼎盛。 宋元时期:封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 明清时期: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和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 一、先秦时期(从远古时期到公元前221年) [史实要点] 先秦时期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是国家产生和完善,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

1.政治上,启以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西周确立嫡长子继承制,传承制度臻于完善。 (1)夏、商时期初步建立了地方管理制度,西周实行分封制,这种以宗法制为基础的政 治制度,把国家管理与血缘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扩大了统治区域,使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2)中央和地方权力秩序的确立和不断完善,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也有利于整个社会的稳定。 (3)春秋战国时期,争霸战争和各国变法,打破了旧的权力秩序,分封制逐渐崩溃。2.经济上 (1)农业经历了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青铜时代和铁犁牛耕等阶段,农业耕作方式不断 改进并趋于成熟;土地制度经西周时期的国有(井田制),再到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土地私有,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2)手工业与农业分离后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夏、商、西周时期为官府垄断,春秋战 国时期逐渐形成了官营、民营、家庭三种经营形态,手工业部门不断增加,技术不断进步。 (3)商业出现,并逐渐由官府垄断走向民间。 3.思想文化上 (1)“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映,奠定了中国文化的 基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在文学领域,诗歌是当时具有代表性的文学形式(《诗经》、楚辞)。 (3)文字产生,商朝的甲骨文已是较为成熟的文字。 [解题探究] (2013·江苏高考,节选)家训宗规伦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通过家国意识同构,旨在实现社会和谐,体现了民族传统道德思想与规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有子(孔子弟子)曰:“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材料二约之二:吾族务要恪遵祖训,以伦理为纪纲,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顺; 一家雍睦(和睦),端由于此。即同宗相处,须要安分守己,尊莫凌卑,强莫欺弱;卑幼者不许冒犯长上,富贵者宜怜穷困。循规蹈矩,宗族称孝,乡党称弟(悌)。 ——何兹全《中国文化六讲·训约十四条》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仁的根本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有关仁的 政治主张。 (2)历代许多家训体现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伦理。据材料二,归纳儒家伦理的主要内容。[解题思路] 审材料材料大意是推崇、强调家庭成员间“孝悌”、“伦理等级观念”。

高三历史复习 通史体例讲义 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确立

高三历史复习通史体例讲义【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确立】 【目录】 第四章,1800-1900年整体世界逐步形成 四、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确立 1.英国议会改革。①1832年改革。②1867年改革*。③1884年改革*。 2.美国内战* 3.德国统一和确立君主立宪制。①德国统一。②1871年宪法。③1871年宪法评价。 4.俄国1861年改革*。①背景。②内容。③评价。 5.日本明治维新*。①背景。②倒幕运动。③明治维新。④1889年宪法。⑤侵略扩张。 ⑥影响。 说明: 1】编写源自《高三历史复习通史体例详细纲目》一文精神,略有修改。 2】材料主要来自人民版、人教版、岳麓版三套教材,少量来自网络。 3】融合必修和选修,选修内容前面使用“*”标注,BC层次学生根据自己能力选用。 4】要点式讲述,不作详尽阐述,只有补充内容才稍微详细一点儿。 【内容】 四、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确立 在英国近代化推动之下,19世纪70年代世界主要国家确立和完善了资本主义制度。 19世纪70年代,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已经通过革命战争或和平改革制定了宪法,设立了议会,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度。以选举和议会立法为主要特征的资产阶级代议制度,使欧洲启蒙运动的民主思潮由理论付诸实践,从政治体制上对君主专制政治予以否定和替代,成为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大厦的顶梁之柱。尽管资产阶级代议制维护的仍是资产阶级内部的民主,并且在欧美部分国家尚未成熟,但19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欧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不断扩大政治民主,日益健全代议制度,调节、缓和了社会矛盾,稳定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统治秩序。伴随着“西学东渐”的潮流,资产阶级代议制度还扩展到了亚洲及世界其他地区,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①英国:1640-1688年革命建立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度,19世纪三次议会改革完善资本主义制度。 ②美国:1775-1783年独立战争、1787年宪法建立资本主义共和制度,1861-1865年内战废除种植园奴隶制。 ③法国:1789-1815年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资本主义制度,1870年革命建立第三共和国,1875年宪法确立共和制。 ④俄国:1861年改革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1917年二月革命建立共和制度。 ⑤德国:1864-1871年三次王朝战争,1871年宪法确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1918年革命建立魏玛共和国。 ⑥日本:1868年开始明治维新,1889年制定宪法确立君主立宪制。 1.英国议会改革。经过1832年、1867年和1886年三次议会制度改革,英国建立了资本主义民主化运行机制;还建立了职业警察制度,以保持社会的稳定。 ①1832年改革。 1】背景。A.工业革命完成,新兴工业资产阶级为维护自身利益,强烈要求参与国家管理。

高中历史通史体例教材整合表(世界近代、中国近代史)

高中历史通史体例教材整合表 (必修+选修1) 表5:世界近代史知识点整合表

中国近代史 晚清时期 一、阶段特征 晚清时期(1840~1912年):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爆发、清帝退位。此时,没落的清王朝遭受西方国家的侵略走向衰亡。 (1)政治领域:①1840~1900年伴随着外国列强对华所进行的一系列侵略活动,中国的领土、主权开始遭到破坏,一步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革命任务发生重大变化。②面对外国列强的入侵,中国军民展开勇敢的反侵略斗争和进行各种救国救民道路的探索,中国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③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产生、壮大,登上政治舞台,兴起救亡运动(维新变法),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2)经济领域:①鸦片战争,外国列强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传统的农业文明遭到西方工业文明的严重冲击。外国列强凭借取得的政治、经济特权,向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输出资本,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基础,使中国逐渐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的附庸。②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中出现新的经济成分:外来资本主义、洋务企业(近代化起步)、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得到初步发展。 (3)思想领域:①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使一些爱国的知识分子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惊醒。他们开始重新审视世界.探索新知,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萌发(“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进步思想,《资政新编》)。②19世纪90年代,向西方学习由“器物”到“制度”,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产生并成为新思潮主流。③维新改良道路的失败使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进一步传播,民主共和思想逐步深入人心。“实业救国”和“民主共和”成为两大社会思潮。 (4)对外关系:“闭关锁国”局面被打破,中国被迫开放.清政府由盲目自大转为对外妥协。 二、知识结构

高中历史-通史资料-全套整理【修订版】

高考历史通史资料全套整理 历史阶段特征及知识整合 第1讲中国古代史 ●注:政治包括社会形态、社会矛盾、制度建设、民族关系或中外关系、军事斗争和对外政策;经济包括经济形态、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发展动力、经济各个领域的表现、经济制度、政策;思想文化包括重大思想运动、教育、科技、文艺等,以下问题同上。 总特征: 政治:奴隶社会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封建社会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经济: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手工业、商业发达;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 思想文化: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古代科技文化世界领先 对外关系:由对外开放到闭关锁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一、先秦时期: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先秦时期((前2070年—前221年)) 阶段特征:先秦是指我国秦统一以前的历史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经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文化萌生,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 ㈠夏商周时期(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 【具体史实】 1、政治上: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鼎盛,夏朝实行王位世袭制;西周确立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奴隶社会强盛。,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神权与王权相结合(占卜)、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2、经济上:生产工具和耕作方式发生变化。石器助耕,青铜器在农业很少使用;简单协作;(1)农业:实行井田制;耕作方式:青铜中耕但仍以石器锄耕为主;大禹治水; (2)手工业:商朝已有织机,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妇工;以“青铜冶炼”为主的官营手工业产生,青铜时代(代表礼制、权力和秩序);陶向瓷过渡; (3)商业:职业商人和最早货币出现;工商食官; 3、文化上:以甲骨文和青铜器制造为代表的商文化在古代世界占有特殊的地位;最早文字商代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周朝金文;宫廷舞蹈;礼乐文化;《诗经》的内容;绘画:从萌芽走向成熟关键期;夏朝历法《夏小正》。 ㈡、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前221年)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总特征】:政治:社会大动荡、大变革;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分封制逐步瓦解,县制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 经济:生产力得到显著的发展,封建经济形成和初步发展; 思想:思想和科技繁荣,奠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具体史实】 1、政治: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社会大变革时期:周天子势力衰微,诸侯割据争霸,分封制破坏;诸侯各国纷纷变法,商鞅变法建立县制,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封建社会形成;选官制度:世官制 2、经济: 农业: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生产力得到显著的发展,封建经济形成和初步发展;男耕女织的农耕经济(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典型特点;农业技术:精耕细作;世界上先进的耕作方法:垄作法使用;土地制度: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井田制逐步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确立;经济政策:商鞅变法确立重农抑商政策,奖耕织;兴修水利:都江堰、郑国渠; 手工业:商鞅变法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铁器的出现和推广;以冶铁业为主的私营手工业产生。陶向瓷过渡;出现钢剑; 商业:私商出现,打破“工商食官”局面;市井、商业都会形成;各地出现了许多商品市场和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商业繁荣。 3、文化: (1)思想百家争鸣,以儒、墨、道、法为代表诸子百家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法家思想符合社会发展需要,成为各国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

2021年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中国古代史通史资料:隋唐时期

第四讲【隋唐时期】 隋(581-618);唐(618-907) ※阶段特征 1、政治上:全国统一,政局稳定,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更加完善,科举制使选官制度发生重大变化。 2、经济上: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进一步发展, 建经济呈现前所未有 的繁荣景象;均田制逐渐瓦解,大地主土地所有制快速发展;赋税政策发生重大变化;私 营纺织作坊兴起,官营纺织业规模宏大;商业繁荣,城市经济功能的增强;对外贸易发达; 唐朝后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3、文化上: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儒学复兴运动兴起,儒 释道“三教合一”的 趋势加强;隋唐文化在思想、科技、文学、艺术等领域全面繁荣,并影响到亚洲文明的发 展,促进了世界文明的进步。 4、对外关系:对外实行开放政策,对外交通发达,唐朝还加强了和 周边各国及欧亚各国 的经济贸易往来、技术和文化交流,并加强了各国间的政治往来,扩大了唐朝的影响。 ※核心主干知识

政治 【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 1、演变:确立于隋朝,完善于唐朝。 2、唐代:三省六部制 (1)内容: ①设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尚书省设六部。 ②中书省负责决策,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③在门下省设政事堂,作为三省宰相共同议定军国大政的场所。唐太宗在贞观年间常以品位较低的官员同三省长官共议国政,加以“参知政事”、“参预朝政”、“参议得失”等名号,执行相职。(2)特点 ①相权三分,相互牵制;②职责明确,提高效率; ③协商政务,集思广益;④制度约束,节制君权。(3)影响 ①在当时的作用:相权一分为三,三省合作,相互牵制,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提高了行政效率,有利于充分发挥国家结构效能,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 ②对历史的作用:是我国官制上的重大变革,标志着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此后历朝基本沿袭了这种制度。 【地方制度--郡县制到道州县】 1、隋朝:郡县制。

2020高考历史通史练习:(二)说明、表明类

(二)说明、表明类 (建议用时:40分钟) 1.(2019·宿迁三模)北宫锜向孟子请教西周的爵位等级与俸禄制度。孟子回答说详情已不可知,因为诸侯担心妨碍自身而将这方面的典籍销毁了,自己也只是听说过一些大概情况。这说明,当时() A.宗法分封制度遭到破坏B.思想文化领域因循守旧 C.儒家思想并未受到重视D.中央集权思想开始出现 2.秦代以前,卿大夫以及地方官吏的印章均可称玺;秦代则是“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这一变化说明() A.皇帝独尊的至上地位B.皇权至上不可僭越 C.秦王嬴政的巨大功绩D.皇位世袭不可转移 3.周代,作为“天子”的周王既掌握“天命”又主宰“天下”。王室衰微后,诸侯征伐只能获取实质上的“天下”,却无法得到象征“天命”的“天子”身份。秦始皇创制皇帝名号,着重标榜自己的功德,淡化“天下”为“天命”的赐予。这说明了() A.周代天命观念逐渐消亡 B.秦注重按功德分配身份地位 C.神权不再与王权相结合 D.秦意在打破旧有的权力逻辑 4.汉帝国建立之后,统治者逐渐把目光转向国内以稳固统治,激励军功的二十等爵制逐渐转变为帝国管理贵族、官吏、庶民的封君食邑赐爵制。这从侧面说明了() A.中央集权统治遭到了削弱 B.国家由战争轨道转入休养生息 C.政府的行政效率极大提高 D.一般官员获得迅速晋升的机会 5.(2019·济南二模) 朝代 南方北方 人口 (万户) 占全国户 口数比 例(%) 人口 (万户) 占全国 户口数 比例(%) 西汉21 19.8 998.6 80.2 唐朝392 43.2 514.9 56.8 北宋 1 122.5 62.9 662.4 37.1 A.文景之治促进西汉人口的快速增长

高三历史通史体例复习讲义:国际共运和19世纪文化

高三历史复习通史体例讲义【国际共运和19世纪文化】 【目录】 第四章,1800-1900年整体世界逐步形成 七、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19世纪文化 1.早期工人运动。 2.马克思主义诞生。①条件。②标志。③马克思*。 3.第一国际。①背景。②成立。③意义。 4.巴黎公社。①背景。②措施。③经验教训。 5.第二国际*。 6.19世纪文化。 ①文学。 ②美术。 ③音乐。 ④电影。 ⑤科学。 ⑥ 说明: 1】编写源自《高三历史复习通史体例详细纲目》一文精神,略有修改。 2】材料主要来自人民版、人教版、岳麓版三套教材,少量来自络。 3】融合必修和选修,选修内容前面使用“*”标注,BC层次学生根据自己能力选用。 4】要点式讲述,不作详尽阐述,只有补充内容才稍微详细一点儿。 【内容】 七、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19世纪有三大进步潮流,其一是自由主义,就是资本主义工业化带动的资本主义制度的完善;其二是民族主义,就是民族统一运动、民族独立运动,其本质也是要实现政治民主化;其三就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主要是指生产的社会化要求生产资料社会化,从而要求国家管理社会化,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核心就是无产阶级要成为社会化的领导阶级。 1.早期工人运动。 随着工业革命的展开和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建立和发展,西欧各国先后形成了一个为数众多的工人阶级。19世纪上半期,欧洲工人正经历着深重的苦难。各国工人纷纷起而反抗,1831和1834年法国爆发了两次里昂工人起义,都遭到镇压,1844年德国爆发了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这次起义规模不大,但影响不小。 1832年的英国议会选举改革赋予了资产阶级选举权,工人却依然被排斥于议会之外,1837年,伦敦工人协会的工人领袖与议会的一些激进派议员共同草拟了一份请愿书,并命名为“人民宪章”,宪章派的名字由此得来。 “人民宪章”提出六条要求:(1)凡年满21岁的男子、身体健康而未被处过徒刑的男子,都有选举权。(2)无记名秘密投票。(3)议会议员不应有财产资格或其他任何限制。(4)议员应领取薪金。(5)按照各地区选民的人数平均分配选举区。(6)议会每年改选一次。 人民宪章附有一个请愿书,宪章派广泛征集工人群众的签名,开始了声势浩大的宪章运动——三次请愿运动。 第一次:1839年,宪章派向议会递交了有125万人签名的请愿书,但遭到下院否决。政府下令禁止群众集会,并逮捕宪章派领导人,运动转入低潮。 第二次:1842年,宪章派第二次向议会递交请愿书,此次签名达300多万人。请愿再遭拒绝。工人以罢工表示抗议,罢工浪潮席卷全国,再次遭到政府镇压。这次请愿书还提出了社会经济要求。 第三次:1848年,法国二月革命的消息传来后。宪章派和工人群众更为振奋。宪章派

世界通史复习资料

世界通史 名词解释 ·天主教宗教改革 欧洲各国的宗教改革,使罗马天主教会在欧洲的社会地位政治地位受到严重的威胁。面对这种情况,天主教会内部的一些有识之士严厉抨击教会内部的腐败,倡议实行改革。就在欧洲各国宗教改革轰轰烈烈地展开的同时,天主教会内部也在特兰托召开多次会议开始了改革。一:清除内部积弊,重新审定教规、教义。二:继续强化异端裁判所。三:组建反对新教改革的团体,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团体就是耶稣会,海外传教活动扩大了天主教的影响。通过内部改革,罗马天主教会暂时摆脱了困境。 ·威斯伐特利亚和约 是象征三十年战争结束而签订的一系列和约,签约双方分别是统治西班牙、神圣罗马帝国、奥地利的哈布斯堡王室和法国、瑞典以及神圣罗马帝国内勃兰登堡、萨克森、巴伐利亚等诸侯邦国。在1648年10月24日签定的西荷和约,正式确认了威斯特伐利亚这一系列和约,和约的主要内容是:重申1555年的《奥格斯堡宗教和约》和1635年的《布拉格和约》继续有效。承认新教在神圣罗马帝国内的合法地位,同时新教诸侯和天主教诸侯在帝国内地位平等。加尔文教派获帝国承认为合法宗教以及欧洲领土的局部分割。体现了宗教宽容的精神。和约导致奥地利哈布斯堡皇朝失去大量领地,也削弱了皇朝对神圣罗马帝国内各邦国的控制,使皇朝陷入中衰,也使德国陷入封建分裂的时代,导致法国,荷兰和瑞典这三大欧洲新霸主的崛起。开创了通过国际会议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确认了欧洲主权国家体系的存在同时有力的促成了现代国际法体系的诞生。 ·美洲的伊比利亚帝国 西班牙与葡萄牙最早在美洲建立殖民地,而西班牙与葡萄牙均属伊比利亚半岛,所以他们把他们在美洲的殖民地叫做“美洲的伊比利亚帝国”。在文化方面深受原宗主国西班牙或葡萄牙的影响,例如它们的官方语言都是西班牙语或葡萄牙语,主要宗教都是天主教。·自然神论 自然神论(Deism)又称理神论,是17到18世纪的英国和18世纪的法国出现的一个哲学观点,主要是回应牛顿力学对传统神学世界观的冲击。介于无神论与有神论之间。自然神论反对蒙昧主义和神秘主义,否定迷信和各种违反自然规律的“奇迹”;认为上帝不过是“世界理性”或“有智慧的意志”;上帝作为世界的“始因”或“造物主”,它在创世之后

高三历史复习 通史体例讲义 隋唐

高三历史复习通史体例讲义【隋唐】 【目录】 第二章,公元500-1500年的中国 一、隋朝 ⒈政治。①统一*。②三省六部制。③州县制。④科举制。 ⒉经济*。①均田制。②租庸调制。③大运河。 二、唐朝 ⒈政治。①制度完善。②唐太宗*。③节度使。④安史之乱*。 ⒉经济。①制度改革。②农业。③手工业。④商业。⑤外贸。 ⒊文化。①印刷术。②火药。③文学。④艺术。 说明: 1】编写源自《高三历史复习通史体例详细纲目》一文精神,略有修改。 2】材料主要来自人民版、人教版、岳麓版三套教材,少量来自网络。 3】融合必修和选修,选修内容前面使用“*”标注,BC层次学生根据自己能力选用。 4】要点式讲述,不作详尽阐述,只有补充内容才稍微详细一点儿。 【内容】 一、隋朝 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都长安,陪都洛阳,589年灭陈统一中国。隋文帝进行了制度建设,隋炀帝进一步改进制度,奠定了隋唐强盛的政治基础。但是,隋朝是通过政变夺取政权的,没有领教人民力量,所以,隋炀帝出现暴政,618年被推翻。 ⒈政治。 ①统一*。 1】条件。南方开发,北方经济恢复,南北经济联系加强;北周统一北方,加强制度建设,奠定统一基础;民族融合,南北差异缩小;民心厌战,渴望统一;隋文帝正确的战略战术。2】过程。589年灭陈。 3】意义。为大规模建设提供条件;促进了隋唐强盛。 ②三省六部制。 1】源流。尚书省形成于东汉(时称尚书台);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于三国时,目的在于分割和限制尚书省的权力。确立于隋朝,此后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袭未改。 2】职能。中书省主要负责与皇帝讨论法案的起草,草拟皇帝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查诏令内容,并根据情况退回给中书省。这两个部门是决策机构,通过审查的法令交由尚书省执行。中书令、侍中、尚书令以及左右仆射都是宰相,但真正的宰相却是临时职务。吏部:负责考核、任免四品以下官员。户部:负责财政收支、国库。礼部:负责贡举、祭祀、典礼【接待少数民族、外国人】。兵部:负责军事。刑部:负责司法、审计事务;具体审判另有大理寺负责;重大案件组织刑部、御史台、大理寺会审。工部:负责工程建设。渐渐的, 3】特点:①分工明确,②效率高【决策错误减少】,③互相牵制,④分散相权,集中皇权。4】评价。第一,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第二,使宰相的权力—分为三,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第三,各部职责有明确的分工,有利于皇帝的集权与政令的贯彻执行,提高了行政效率,充分发挥了国家机构的效能。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官制史的重大变革,它标志着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 ③州县制。 1】背景。东晋南迁后设置许多侨置州郡县,南朝继续,地方行政制度混乱;北方州郡县设置数量多。行政效率低、国库开支大。 2】措施。裁撤郡级行政机构;裁并州县,减少数量;地方官不再拥有军权、财权。

高三历史通史体例复习讲义: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确立

高三历史复习通史体例讲义【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 确立】 【目录】 第四章,1800-1900年整体世界逐步形成 四、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确立 1.英国议会改革。①1832年改革。②1867年改革*。③1884年改革*。 2.美国内战* 3.德国统一和确立君主立宪制。①德国统一。②1871年宪法。③1871年宪法评价。 4.俄国1861年改革*。①背景。②内容。③评价。 5.日本明治维新*。①背景。②倒幕运动。③明治维新。④1889年宪法。⑤侵略扩张。 ⑥影响。 说明: 1】编写源自《高三历史复习通史体例详细纲目》一文精神,略有修改。 2】材料主要来自人民版、人教版、岳麓版三套教材,少量来自络。 3】融合必修和选修,选修内容前面使用“*”标注,BC层次学生根据自己能力选用。 4】要点式讲述,不作详尽阐述,只有补充内容才稍微详细一点儿。 【内容】 四、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确立 在英国近代化推动之下,19世纪70年代世界主要国家确立和完善了资本主义制度。 19世纪70年代,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已经通过革命战争或和平改革制定了宪法,设立了议会,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度。以选举和议会立法为主要特征的资产阶级代议制度,使欧洲启蒙运动的民主思潮由理论付诸实践,从政治体制上对君主专制政治予以否定和替代,成为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大厦的顶梁之柱。尽管资产阶级代议制维护的仍是资产阶级内部的民主,并且在欧美部分国家尚未成熟,但19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欧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不断扩大政治民主,日益健全代议制度,调节、缓和了社会矛盾,稳定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统治秩序。伴随着“西学东渐”的潮流,资产阶级代议制度还扩展到了亚洲及世界其他地区,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①英国:1640-1688年革命建立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度,19世纪三次议会改革完善资本主义制度。 ②美国:1775-1783年独立战争、1787年宪法建立资本主义共和制度,1861-1865年内战废除种植园奴隶制。 ③法国:1789-1815年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资本主义制度,1870年革命建立第三共和国,1875年宪法确立共和制。 ④俄国:1861年改革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1917年二月革命建立共和制度。 ⑤德国:1864-1871年三次王朝战争,1871年宪法确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1918年革命建立魏玛共和国。 ⑥日本:1868年开始明治维新,1889年制定宪法确立君主立宪制。 1.英国议会改革。经过1832年、1867年和1886年三次议会制度改革,英国建立了资本主义民主化运行机制;还建立了职业警察制度,以保持社会的稳定。 ①1832年改革。 1】背景。A.工业革命完成,新兴工业资产阶级为维护自身利益,强烈要求参与国家管理。 B.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推动。 C.第二次改革有宪章运动的推动。 2]改革。1832年改革法案降低了选民和候选人的财产资格限制,取消了一些衰败选区,给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世界古代史通史资料

世界古代史部分 【通史综述】 公元前8--前5世纪,在工商业奴隶主和平民与贵族奴隶主的矛盾不断激化的情况下,梭伦改革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在克里斯提尼改革和伯利克里改革继续打击贵族特权、完善民主结构及鼓励公民参政的等措施的推动下,雅典的民主政治达到顶峰。它铸造了雅典的辉煌,为近现代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奠定了基础。 公元前6世纪以来,在罗马平民反对贵族专权的斗争中,在罗马扩张导致的不同民族的矛盾尖锐以及经济社会纠纷日益增多的过程中,罗马法经历了由习惯法到成文法、由公民法到万民法、由零散到形成体系的不断完善的过程。缓和了社会矛盾,巩固了帝国统治,为近代西方的资产阶级革命和资本主义立法产生了影响。 公元前5世纪,在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繁荣的背景下,智者运动兴起,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充分肯定了人的尊严和权威。苏格拉底更关注人的伦理道德,提出了“认识你自己”和“美德即知识”。雅典的人文精神成为西方文明之根,为近代人文主义的复兴及成熟奠定了基础。 专题: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和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专题概览】 本专题主要讲述古代希腊、罗马在民主和法制方面对世界政治文明的贡献以及西方历史上的三次思想解放运动。古代希腊的辉煌成就集中体现在奴隶制民主政治的高度发展和文化的巨大成就。以雅典为发表的希腊民主政治制度,经历了梭伦、克利斯提尼和伯里克利三次改革,民主制度得以不断丰富和完善。古代罗马的成就集中体现在博大而缜密的法律制度。罗马法历经习惯法、成文法、公民法和万民法的发展历程,适时不断调整演变,使之适用范围不断扩大,并形成法律体系,其蕴含的自然法理念具有永恒的意义。古希腊民主制度和罗马法制是西方政治文明的基础,对西方乃至当今世界民主政治都产生深远影响,但也存在着不足。古希腊时期,智者学派以及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使人开始从神灵和自然的控制下觉醒,古希腊哲学研究从自然科学向关注人和社会的方面转变,西方人文精神产生。 【通史坐标】 第一讲:雅典民主政治和古罗马法律 基准考点一:雅典民主政治 【基础梳理知识整合】 古希腊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对希腊城邦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小国寡民和独立自主的城邦是孕育古代希腊民主的摇篮。 雅典民主经历了梭伦改革的奠基、克利斯提尼改革的确立、伯利克里改革的鼎盛时期,具有主权在民、轮番而治和法律至上的特点。 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和民众法庭(陪审法庭)是雅典民主政体特征的充分体现,创造了辉煌的希腊文明。 雅典民主是一种原始的小国寡民的直接民主,范围狭小,只适合成年男性公民。 1. 蔚蓝色 的希腊 自然 地理 环境 ①地处地中海东部,扼欧、亚、非三洲要冲 ②无肥沃的大河流域和开阔平原,山岭沟壑将陆地隔成小块 ③海洋资源条件得天独厚 影响 ①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促进希腊进行广泛的海外贸易、殖民及 其他经济和文化交往活动 ②使古希腊形成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和平等互利的观念,有助 于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建立 充满活 力的城 市国家 建立公元前8世纪左右 特点 ①保持小国寡民的规模,珍视独立自治 ②城邦是孕育古希腊民主政治的摇篮 ③比较发达的商品经济和繁荣的思想文化 希腊的 公民 地位是希腊社会的主体阶层,是城邦政治的核心力量 组成通常由一个城邦的成年男子组成 权力有资格参加各种公共活动,参与城邦行政与司法事务 素质 ①珍视个人自由,敢于表现个性,不屈从于权威 ②善于从事政治和文化艺术活动,追求智慧与平等,具有强烈 的集体荣誉感 2. (1)政治上:易于形成小国寡民的城邦,有利于建立公民直接参与的民主政治。 (2)经济上:海岸线曲折,众多优良港湾,为工商业者航海贸易提供了便利条件。 (3)价值观上:商品经济要求以平等作为交换原则,有助于古希腊人平等观念的形成和民主政治的建立。 (4)民族精神上:古希腊人到海外建立殖民地的动力,造就了古希腊勇于开拓进取、善于求索的民族精神。 3.希腊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 (1)含义: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包括周围一些村落的国家形态 (2)特点:小国寡民;即独立自治,又交往频繁;文化保持认同 (3)影响:①政治:公民有较多机会直接参与城邦的公共事务;王权衰微,有利于希腊民主政治的发展。②经济:是各种商品集散地,商品经济比较发达。③文化:是希腊的文化中心,创造出富含民主意识与科学精神的城邦文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