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价十倍教案 修改稿1

马价十倍教案   修改稿1
马价十倍教案   修改稿1

马价十倍

教学目标

1. 熟读朗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梳理文意;参与采访活动,增添学习文言文的乐趣。

3. 了解马价十倍的故事,增强自己的思辨能力,并从中学有所得。

教学重点

通过查阅工具书、合作的方式疏通文意,通过采访活动,渗透文本内容。

教学难点

懂得权威的重要性这一道理,;但又不可盲目地崇拜和迷信别人,还要注重实践,取得直接经验。

一、古诗考察、解说课题

1. 古诗考察

同学们,今天老师要考一考你们古诗词的积累。谁能说出一两句写“马”的诗句来?

你们的积累真丰富。古诗词就是要多读多记多背。那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关于马的文章。(齐读课题)

2.解说课题

A.谁能来说一说这个课题是什么意思?

那为什么马的价格为什么会涨了十倍呢?让我们带着疑问走进课文。

设计意图:检查学生古诗词积累情况,自然过渡到今天所学的课文首先解说课题大致意思,然后质疑课题,让学生带着疑问走进课文,边读边思考。

二、读通课文、解决字词

听清楚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 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正音。(读课文要借助注释)

字音讲解以后,老师相信你们课文能够读得更加流利了。请同学们再拿起课文自己再读一遍,等等叫同学起来读。

3. 个别朗读,男女合作朗读。(适当鼓励)

4. 学生提出疑难字词,教师将其书写在黑板上,先让别的同学帮助解决,适当渗透查字典这一学习方法。

预设:比:接连、连续(查字典、分析义项)旦:早晨,也指一天(观察字形)人莫之知:没有人知道它(调)见:拜见、谒见(加)愿:希望还:注意读音(借助注释)去而顾之:;离开的时候再回头看它(联系已有知识:去顾)朝:早晨,也指一天(注意读音)贾(借助注释)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锻炼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借助注释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在读的过程中培养语感,能初步领会小古文大致讲了一件什么事。同时,提出疑难字词,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能力,借助字典养成阅读文言文利用工具书的好习惯。

三、合作探究、疏通文意

1.解决了疑难字词,现在请同学们两两合作,跟同桌讲一讲这个小故事,完成的同学请举手示意。

2.那既然大家都遇到问题了,就让组内小伙伴帮助你。有了他们的帮助,相信你会进步得更快。完成的同学请再次举手。

在合作中学习,在合作中收获,看,举手的人比刚才多多了。

3.指名交流文章小故事。

现在,老师就来当一名记者,采访一下同学们。

4. 演一演

观众朋友大家好,这里是“马价十倍”节目的现场,现在就本故事中涉及到的几个人物做一个简单的采访。

采访问题设置:

卖骏马者,您好:

A.首先请您先来夸一夸自己的马吧!

B.请问您在这里站了多久了?(比三旦)

C.请问有人来向您询问过价格吗?(人莫之知;人莫与言)

D.既然无人问津,那您是否打算回家呢?那您打算怎么办呢?(往见伯乐)

E.那您是怎么想到要找伯乐的呢?(相马专家,权威)

F. 那您希望伯乐怎么帮您呢?(还而视之,去而顾之)

伯乐,您好:

A.请问卖骏马者为何要来找您啊?(比三旦立市,人莫之知)

B.那您愿意帮他吗?为什么?(臣请献一朝之贾)

C.那您打算怎么帮呢?(还而视之,去而顾之)

买马者,您好:

A.在伯乐到来之前,请问您为何不愿去买那匹马呢?(不知道它是一匹好马)

B.请问您现在愿意去买那匹马吗?(愿意)

C.请问您为何要买那匹马呢?它的价格可涨了这么多啊!(因为这匹马得到了伯乐的肯定)注意:此环节教师可自己先采访几个问题,然后让学生设计问题,自己去采访。

刚才卖骏马者、伯乐都说到了要去看那匹马,现在我们将这句话拿出来一起分析一下。

4.句子分析: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贾。

A.学生齐读

B. 提问:这是一种怎样的看?你是从哪几个字中看出来的?

预设:认真地看、仔细地看;还而视之,去而顾之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置可谓是本堂课的亮点所在,通过创设采访现场的情境考察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本文中一共涉及到两个主人公:卖马者和伯乐,而我又增加了买马者这样一个角色。通过询问卖马者卖了多久来考察学生对“比三旦”三个字的理解,通过询问伯乐“你打算怎么帮他”来考察学生对“还而视之,去而顾之”的理解。这样的形式避免了平铺直叙和枯燥的翻译,形式比较灵活、新颖,也能激起学生的兴趣。

四、小组讨论、提炼主旨

同学们,那读了这篇文章以后,想一想,为什么马的价格会涨了十倍?(简介伯乐)这说明了什么道理?

预设:因为伯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说明了权威的重要性。

设计意图:让学生小组讨论,对伯乐的做法能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批判性的评论。

五、拓展延伸、深化主旨

1.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有遇到过类似的例子吗?和大家分享一下。(名人效应)

提问:作为买马者,或者作为一名消费者,你应该如何应对这种“名人效应”?

预设:不能随波逐,要保持理性的头脑,注重实践,取得直接经验。

2.古代关于伯乐和千里马的名句赏析。

设计意图:通过课内延伸到课外,深化文章主旨,举例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一些现象,让大家自由讨论,引导学生敢于对社会现象发表自己看法。

六、群文推荐、能力提升

《马说》

板书设计

马价十倍

伯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骏马

曹刿论战教案最新

《曹刿论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曹刿和鲁庄公这两个人物形象。 2、学会综合运用各种方法评析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朗读课文 分角色朗读。 提示:读出文中人物不同的语气 三、根据课文内容,文中人物的对话,表演情景剧《曹刿论战》提示:表演的时候要揣摩人物说话时的语气,表演要到位 1、学生表演。 2、学生点评。 3、老师小结。 四、文章结构 明确:一、战前准备 二、指挥作战 三、战后论战 五、分析人物形象。 (一)分析曹刿的人物形象。 1、哪两个字最能概括曹刿这一人物的特点?在文中怎样体现? 2、分析曹刿的人物形象。 提示:用“从……中可以看出……”的句式说话。

明确: 1、远谋。表现曹刿“远谋”的地方有:在战争之前,曹刿就预见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懂得取信于民的道理。在实战过程中,不急于进攻和追击,表现了他在战略上的深谋远虑。 2、曹刿请见,表现他的爱国热情;曹刿问战,表现他的政治远见;曹刿参战,表现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曹刿论战,表现他过人的谋略。 (二)分析鲁庄公的人物形象。 1、哪个字最能概括鲁庄公这一人物的特点?在文中怎样体现? 明确:战前鲁庄公的“鄙”表现在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上。战争中急于进攻和追击;战后,还不知道胜利的原因。 2、有人认为,文中的鲁庄公是“肉食者鄙”的形象,其实他并不“鄙”。请结合原文内容阐释其“不鄙”的理由。 提示:用“从……中可以看出……”的句式说话。 明确:广开言路、礼贤下士;尽职尽责,取信于民;知人善任,用人不疑;虚心求教,不耻下问。 综合上述,可以得出鲁庄公并非昏君,而是一位缺乏军事才能的明君。 六、如何分析人物形象(性格特点) (一)通过对人物描写(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外貌描写等)的分析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 (二)分析人物形象可以运用对比等表现手法。 (三)通过分析典型事例、环境来理解人物形象。(小说中) 七、小结: 八、作业

《石壕吏》教案修改稿

《石壕吏》教学设计 一、课文分析准备阶段 1、导入、(见注释)(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2、释题 “石壕吏”,“吏”,这里专指官府中的胥吏或差役。古代“官”比“吏”级别高,“官”是决策者,“吏”是当差的。今天习惯于把两个字合为一个又音节词,词义是二者的并集。这是古今异义的词义扩大现象。 二、分析文章的中心 1、观看《石壕吏》卡通片 2、学生朗读诗歌,借助注释,整体感知诗意。 师过渡:好,刚刚我们大家一起仔细阅读了这首诗,那么有同学能告诉大家,如果用文中一句话概括全文。“有吏夜捉人 这首诗的重点是讲的什么呢?(参考:以老妇人给吏致词为重点,也就是本文的第二、三段),那让我们抓住重点,往前看。 (一)、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为什么老翁逃走,而让老妇出门和差役周旋? 明确:抓丁只抓男的,妇女可以免除免除徭役。《新唐书》卷五十《兵志》云:“凡民五十为兵,六十而免。”这里“民”不是“人民”的意思,而是专指“男子”。 (二)、第二段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为什么“怒”?为什么“苦”? 1、问:“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如何理解?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兵车行》 2、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更,再。惟,只。裙,古今异义,今专指下衣,古义泛指衣服。 3、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学生思考:老妪为什么请从吏夜归?前面讲了征兵只征男,为什么老妇也被征走了? (小组讨论设想每一层中官吏是怎么说的?老妇又是以一种什么样的感情来应答的?)细心品位一番就会发现,老妇人的话句句都是差役逼出来的。 课本剧:差役进门就问“家中有男人否”老妇人答“家里已经没有男人了” 差役怒吼:“你家男人都到哪里去了?你要说实话!” “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拿信给差役看) “你竟敢撒谎?不是有人哭吗?”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哭着说) 差役会如何反应?(差役进逼:“吃谁的奶?总有个母亲吧!还不把她交出来。”) 老妇人会如何应对“出入无完裙” 差役仍逼要人,老妇人只好“请从吏夜归” 4、为什么诗中不写差役的话? (明确:这是一种“藏问于答,明暗结合”的写作手法,问可以推测出来, 5、藏问于答、明暗结合写作手法的妙处?举例(明确:留白、语言精炼。)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贾岛《寻隐者不遇》

《曹刿论战》-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曹刿论战》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相关文学常识:长勺之战的背景,《左传》的相关知识。 2、理解掌握文中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加强文言积累,理解课文内容,加强学生的文言文语感训练。 3、学习课文的结构的详略安排。 4、对比衬托和侧面描写的写作技巧。 5、运用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手法。 6、课文的朗读和背诵:课文的篇幅较短,但其中有不少的对话,应该引导学生读出相应的语气。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 1、反复朗读,讨论探究,找出文中的特殊文言现象,联系现代汉语,在演变与沿革中去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课内引导,课外拓展的方法学习课文。加强学生的文学积累。 3、联系《邹忌讽齐王纳谏》,比较阅读。 4、将课文的学习与写作实践联系起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课文,充分认识到战争的胜负不仅取决于武器装备,而且与民心的向背,战略战术等都有密切关系。同时鼓励学生将这些道理运用到生活、学习中。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详略得当的结构安排 语言描写刻画人物形象。 难点:与《邹忌讽齐王纳谏》比较阅读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 一、导入新课 导入:(目的:既增强学生的文学积累,也引出以少胜多的战例,引出课文) 多媒体出示项羽的《垓下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这是失败了的英雄项羽的最后的人生悲歌,项羽拥兵40万之众,却被仅有10 万兵马的刘邦挫败,落得四面楚歌,乌江自刎的结局,原因是什么? 1、学生畅所欲言。 点拨:项羽的残暴和不善用人是他失败的原因之一。 2、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个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分析一下克敌制胜的关键是什么?教师板书课题、出处

小数的意义教案修改稿

《小数的意义》教案设计 角斜镇中心小学李志龙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00——101页的“小数的意义和读写”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体会小数部分是一位小数的含义,知道十分之几的分数都可以写成一位小数,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能正确读写一位小数,知道小数各部分的名称。 2、通过观察思考、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经历小数含义的探索过程,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会讨论交流,与人合作。 3、使学生在初步认识小数和应用小数的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习惯。 [教学重点] 初步体会小数的含义,能认、读、写小数部分是一位的小数,知道小数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难点] 理解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米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师:同学们,知道这幅图上的是什么吗?(生:2008年北京奥运会)那么,第二幅图是什么呢?在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上,我国共夺得了32枚金牌。其中有一枚金牌获得者被世界称“东方神鹿”,他是中国人的骄傲,你知道他是谁吗? 2、师:让我们来重温一下刘翔110米栏夺金时激动人心的场景吧!(播放刘翔110米跨栏的比赛全过程)(师:感觉怎么样?) 二、引入,认识小数 1、师:当时前三名运动员的成绩是这样的(保留一位小数)

运动员特兰梅尔(美国)加西亚(古巴)刘翔(中国) 成绩(秒)13.3 13.2 12.9 2、师:用数学的眼光看这三名运动员的成绩,你发现了什么?与我们以前学过的数有什么不同?(都有小圆点) 3、师:我们以前学过的表示物体个数的0、1、2、3……是自然数,也叫整数,像这样的数叫做小数。(板书课题:认识小数)小数中间的小圆点叫做小数点,同学们别看它圆圆、小小的,它的作用可大了,他的左边是整数部分,他的右边是小数部分,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中间偏下的位置就是小数点的家了。小数点在小数中读作“点”。 4、会读的请大声的读出这些小数。小数的读法跟整数可不太一样,整数部分按照整数的读法来读,小数点读点,小数部分直接读,即从左往右挨个儿读出每个数字就行了。 5、师:老师从超市里收集了几个小数,让我们来看看, 出示超市图片。能看懂这些小数代表着什么意思吗? 6、师:想不想亲自来写写小数? 1)刘翔身高大约一点九米,体重八十四点九千克。 2)姚明身高大约二点三米,体重一百三十四点三千克 三、自主探索,理解小数 1、师:在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小数,那小数是从哪里来的?接下来我们就来寻找小数的来历。 师出示米尺,在黑板上画一条1米长的线段:这条线段长是1米,现在用米尺来量我们课桌的长和宽,你觉得课桌的长和宽够1米吗?(生答:不够)那我们可以用什么作单位?(分米,厘米)生说到用分米作单位时,师问:那1分米就是把1米平均分成10份(在线段上标注),其中的1份就是1分米(板书:1分米)。 2、小组之间合作,拿出直尺,测量一下课桌面的长大约是几分米,宽大约是几分米?) 学生汇报:长大约是6分米,宽大约是4分米。师板书在对应的份数下面。

曹刿论战 优秀教案

曹刿论战 【教学目标】 1.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的人物形象。 3.学习本文对比、衬托的写作手法,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教学重难点】 分析曹刿和鲁庄公的人物形象,学习本文对比、衬托的写作手法,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教学过程】 一、自学导纲。 检查背诵。 二、合作互动。 1.自主学习。 研读课文,围绕战事,分析战前状况。 (1)战争的名称是什么?这是一场势均力敌的战争吗?(学生讨论交流回答后教师明确答案) 明确:长勺之战……力量差别悬殊的战争;齐强鲁弱;齐国侵略鲁国(“齐师伐我”)。 (2)鲁国各派对战争态度如何?依据是什么?(学生分组讨论) 学生回答:统治者鲁庄公积极应战(依据是“公将战”);百姓漠不关心(依据是乡人与曹刿的对话“又何间焉”);曹刿主动请缨(依据是“曹刿请见”)。 2.合作互动。 以“论”设置问题,让学生讨论交流。 (1)曹刿是什么身份?为什么要参战?反映了他什么思想?(学生讨论交流后回答教师名确) 是一介平民;他参战的原因是他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面对敌国外患,敢挺身而出,这是一种高尚的爱国情操。 (2)曹刿与庄公论战,可分为几个阶段?(学生分组讨论,教师点拨。学生归纳回答后用多媒体打出。) 三个阶段:战前(“曹刿请见”);战时(“战于长勺”);战后(“既克”)。

(3)战前曹刿与鲁庄公是怎样论战的?其主题是什么?有何作用?(学生讨论回答用多媒体打出) 通过三问三答论战;其主题是“何以战”,即讨论战争的基础和依靠力量。 庄公提出三个条件:近臣、神灵、人民。曹刿否定了前两者,肯定了第三者,表现了他的“取信于民”的思想,这是政治上的“远谋”。 (4)战争中重点写什么事件?表现手法是什么?(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学生答)写了两件事:出击时机的把握和追击时机的把握;这是通过对比手法表现的。 (5)战争结束后的论战围绕什么展开的?有何作用? 师生共同讨论后,学生答:围绕胜利原因展开; 作用:是对第2段战争指挥的解释,是胜利必然性的揭示,表明曹刿军事上的“远谋”。 三、导学归纳。 1.教师引导。 分组讨论课文详略。 讨论的问题: (1)若文中加入战场厮杀场面描写和追杀齐军场面描写好吗 (2)文中哪些内容详写?哪些内容略写?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经过学生分组讨论和教师点拨后有学生回答,最后用多媒体打出明确答案) a.课文的标题是“论战”,通过“论战”表现曹刿卓越的军事才能。若加入战场厮杀场面和追击齐军场面,只能冲淡“论战”这个中心,有损全文主题。 b.第1段详写了“何以战”。围绕“何以战”曹刿和鲁庄公三问三答,表现了曹刿“取信于民”的政治“远谋”;第2段略写了“如何战”。通过对比表现曹刿从容不迫,指挥若定;第3段详写了“何以胜”。充分显示了曹刿的军事“远谋”,完成了对他卓越的军事家形象的刻画。 (3)引导学生分析曹刿、庄公两个人物形象。(学生讨论交流,教师点拨,学生回答后用多媒体明确答案) 教师点拨:对于曹刿要多肯定其成绩,对于庄公要一分为二地看待。 2.学生归纳。 多媒体明确答案: 曹刿:课文集中体现了曹刿作为一名军事家的“远谋”。爱国,有政治远见,谨慎冷静,有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和过人的谋略。曹刿请见,表现他的爱国热情;曹刿问战,表现他的政治远见;曹刿参战,表现他卓越的军事才能和谨慎冷静的性格;曹刿论战,表现他过人的谋略。

互评教案修改稿

让互评教案、作业为教师专业成长插上翅膀我校以教育质量年为契机,围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学校领导班子对我校的教学情况进行了深刻反思,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是“教”与“学”,而教师的教案和学生的作业又是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环节之一。为此,结合我校具体情况,决定以互评教案和作业为基础工作之一,为教师业务交流搭建平台,从而推进教学工作较好的开展,也为教师专业成长插上翅膀。 一、了解以往教案、作业检查存在的弊端 以往教案、作业都是教导处负责检查,检查人员不能对各学科教案深入了解,检查不够深入,只能从教案课时数、书写、教学设计,学生作业书写、批改情况等表面现象看问题,不能完全引领教师“备好课”,致使部分教师为备检而认真“教案”,为备检而认真“作业”,出现了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 (一)教案方面: 1、教案套用固有的书写模式, 大部分教师备课,总是按照自己熟悉的教学模式,或者推广的教学模式。在确定了教学内容、目标、重难点后,不管三七二十一,一律套用固有的模式:组织教学、复习旧知、探究新知、拓展新知、课堂总结等步骤,致使备课形式千篇一律,没有新意,备课内容不求创意。看似步骤环环相扣,实则流于形式,为完成备课而备课。 2、为写“教学反思”而反思 教师工作繁忙,每节课后,都能认真对这节课上得怎么样进行反思的并不多,经验和教训也不一定节节都有,但为了完成“教学反思”这一任务,每节课的教学反思内容出现雷同或简记为“学生学得不错”“掌握较好”等流行语。造成弃之可惜,有则多余的感觉,无法体现对教学的反思和改进。 (二)作业方面: 作业设计无新意,无层次性,错别字不能及时指出,评语泛泛而谈,没有针对性,不能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南针。学生作业涂改的痕迹多,对学生字体要求不严格,个别学生更正不及时,出现更正漏批现象。 二、结合教学实际,制定教案、作业互评方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曹刿论战》教案

20曹刿论战 1.了解作者和《左传》。 2.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疏通文义,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感受曹刿的军事智慧与仁人之心。 一、导入新课 我们知道,在战争中,人心所向、正确的战略是取胜的两个必要条件。毛泽东“敌疲我打”的防御战术就是受到春秋时期“长勺之战”的启发。今天就让我们回到公元前684年,和与孔子同时代的鲁国史官左丘明一起来见证这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作品 作者简介:左丘明,姓左丘,名明(一说姓丘,名明,左乃尊称),春秋末期鲁国人。左丘明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孔子言与其同耻,太史公司马迁称其为“鲁君子”。左丘明出身的家族世代为史官,并与孔子一起“乘如周,观书于周史”,据有鲁国以及其他封侯各国大量的史料,所以依《春秋》著成了中国古代第一部记事详细、议论精辟的编年史《左传》,和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国语》,成为史家的开山鼻祖。 作品简介:《左传》也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儒家经典之一,是我国较早的一本史学著作和重要的文学著作。相传为春秋时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它记载了公元前722年以后的二百多年间的许多史料。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目标导学二:把握文中常见文言现象 【词类活用】 ①神弗福.也(名词用作动词,赐福,保佑) ②公将鼓.之(名词用作动词,击鼓) 【一词多义】 ①故:公问其故.(原因,缘故)故.逐之(所以) ②以:何以.战(凭、靠)必以.信(按照)必以.分人(把) ③之:肉食者谋之.(代词,代这件事) 公与之.乘(代词,代指曹刿) 故克之.(代词,代指齐军) 小大之.狱(结构助词,的) 公将鼓之.(助词,起补足音节的作用) 【古今异义】 ①又何间.焉(古义:参与;今义:隔开,不连接) ②肉食者鄙.(古义:目光短浅;今义:粗俗,低下;轻视,看不起) ③牺牲 ..玉帛(古义:祭祀用的牛、羊、猪等;今义: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放弃或损害某些利益)

新发现-教案(修改稿)

小学三年级美术教案 课题:《新发现》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图片和亲手剖切,感受剖开的蔬果带来的全新视觉体验,认识事物的剖面特点。 2.大胆的用线条记录下蔬果切开后的结构形态,能使用流畅的线条。 3.德育渗透:逐渐养成在熟悉的事物中寻找新的感受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大胆的用线条记录下蔬果切开后的结构形态 难点:使用粗细、疏密不同的线条流畅地画出结构形态 三、教学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课前准备绘画材料、蔬果、小刀、小号双头记号笔、课件、音乐 (课前分组坐好,8人一组,共6组。指定好组长,要求只能是组长用刀,其余同学不得碰刀。)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感知:切水果 师:同学们,玩过切水果的游戏吗? 生:玩过 师:想看老师怎么切水果吗?(展示台下展示切橙子,竖切。) 师:我带来了一个橙子。(边说边演示)平时我们切水果都是竖着切的,这是竖着切开的样子,你们看(展示)。今天,老师要换个切法,这么切(横切)会有什么新发现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生:像一朵菊花…… 师:你真棒,对生活中我们熟悉的事物,当我们换个观察方式或角度,我们将会有不一样的发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第六课《新发现》。 板书课题!(粘贴课题) 【设计意图】采用老师切实物的方式导入,与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征相适应,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引起他们的浓厚兴趣,从而使他们愉快主动地进行学习。 (二)、观察体验 1、猜一猜 师: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仔细观看屏幕上的这张图片,想一想、猜一猜这是什么?请举手回答! 课件出示切开后白菜的放大局部(竖切),出示不断完整的白菜图片。猜猜这究竟是什么呢? 生:(点3个学生)饺子、奶油、白菜…… 师:当它的范围慢慢变大时,我们发现,原来它是一棵切开的白菜。 师:课件出示细节放大图,“这些弯弯曲曲、有粗有细的是什么呢?”(线条板书:线条) 师:这些有粗有细的线条分别是白菜的什么部位呢? 生:白菜梗和白菜叶 课件出示白菜线描图。

《曹刿论战》2课时教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20.《曹刿论战》教案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章,积累文言词句。 2.疏通文义,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3.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4.分析鲁国能够以弱胜强的原因,理解课文的主旨。 5.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 1.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2.赏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教学难点: 1.理解本文中对比手法对刻画人物的的作用,分析曹刿和鲁庄公形象。 2.学习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们知道,在战争中,人心所向、正确的战略是取胜的两个必要条件。毛泽东“敌疲我打”的防御战术就是受到春秋时期“长勺之战”的启发。今天就让我们回到公元前684年,和与孔子同时代的鲁国史官左丘明一起来见证这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分析一下克敌制胜的关键是什么?(板书课题。) 二、你认识它们吗?(PPT展示) 曹刿.(guì)又何间.焉(jiàn)肉食者鄙.(bǐ)牺牲玉帛.(bó)夫.战,勇气也(fú)望其旗靡.(mǐ)登轼.而望之(shì)吾视其辙.乱(zhé)小信未孚.(fú)三、播放课文录音片断,学生自由散读课文,再齐读课文。 学生齐读后,教师注意及时指出学生朗读的优点和不足,特别注意指出学生在句读方面存在的问题。 四、研习新课: 1.解题。 (1)文中出现了哪些人物?(鲁庄公、曹刿、乡人)从题目看,主要人物是谁?(曹刿)

大班绘本阅读活动优秀教案修改稿:一百只蜗牛去旅行

大班绘本阅读活动优秀教案(修改稿):一百只蜗牛去旅行 设计意图《一百只蜗牛去旅行》里一只经历千 辛万苦,徒步旅行的小蜗牛深深吸引了我,但要想 让孩子们也同样喜欢上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活动中处处联系幼儿旅行经历,带领孩子们伴随一 百只蜗牛一起出发,引发幼儿主动提问给小蜗牛旅 行前的提醒等,激发大家主动阅读兴趣与表达欲望。希望借助这个故事让孩子们明白通向成功的路途上,过程中经历的点点滴滴都是收获。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仔细观察画面,通过集体阅读理解 绘本故事内容。 2、鼓励幼儿联系自己的旅行经验,大胆表达自 己的感受和发现,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3、感受第一百只小蜗牛一路坚持不怕辛苦的可 贵精神。 教学重、难点:引导幼儿细致观察,大胆联系生 活经验积极表达自己的发现和见解。 活动准备:图书、自制PPT 活动过程

一、欣赏封面,导入情境,激发兴趣。 1、引导幼儿欣赏封面,共同认读题目《一百只蜗牛去旅行》。 2、看了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或担心吗? 3、它们会到哪里去旅行?它们怎么去?(一百只蜗牛都会坐上车吗?) 二、逐页阅读,在观察、交流中了解绘本的故事情节。 1、(看一看、送提醒) PPT1——引导幼儿自主观察画面,鼓励幼儿集体交流:出发前,小蜗牛的心情怎么样?它们做了哪些准备,你能给它们一点提醒吗? PPT 2——一百只蜗牛是怎么样向大山爬去的?路旁的小动物看见了,会说些什么? 2、(猜一猜、说希望) PPT 3——旅行的路上,天气怎么样?小蜗牛们感觉怎么样?它们怎么做的? ——这时候如果你是小蜗牛的话,最大的希望是什么?鼓励幼儿自由表达。 PPT 4——嘀嘀嘀,嘀嘀嘀,从后面开来了3辆拉客的小巴士。所有的小蜗牛都会坐车吗?引导幼儿大胆猜测。

一年级地方课程教案修改稿

教案 学校:五圣宫小学年级:一年级科目:地方课授课老师:张琴琴

教学进度计划表 (2011------2012)学年度一年级第(一) 学期 周次日期教学内容课时 1 8.29—9. 2 迎接新学期上课前,我该做什么 2 2 9.5—9.9 告诉你,我最特别的地方不随地吐痰 2 3 9.13--9.16 安全使用家电触电的预防与急救 2 4 9.19 –9.23 火灾可预防火灾发生时2 5 9.2 6 –9.30 五星红旗,我爱你我是我家小主人 2 6 10.8—10.14 说说我自己学会机智地保护自己2 7 10.17—10.21 学会沟通我爱校园2 8 10.24—10.28 让我和你在一起集体活动有秩序 2 9 10.31—11.4 运动场上讲安全意外伤害的处理 2 10 11.7—11.11 上学路上保安全安全标志要记牢 2 11 11.14—11.18 卫生安全我做主我们的救助电话2 12 11.21—11.25 纸盒造型废旧电池回收 2 13 11.28—12.2 保护珍稀濒危植物珍爱野生动物 2 14 12.5—12.9 探寻国家自然保护区请让我来帮助你2 15 12.12—12.16 远离健康杀手少吃零食不偏食2 16 12.19—12.23 雷雨到来的时候地震来了怎么办 2

一、指导思想 童年是人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长大”是孩子们共同的心愿。在成长的过程中,孩子们将会经历许许多多的事情,面临各种各样的挑战,担负大大小小的责任,品尝酸酸甜甜的滋味,需要给予特别的滋养与呵护。《成长教育》就是为了使孩子们都能健康地成长而编写的。通过《成长教育》,既关注了学生的心理需求,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在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安全教育中,锻炼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 二、学生情况分析 一年级共有学生23人,他们模仿力强,接受新事物快,而且他们的性格、世界观正处于可塑性阶段。因而这一时期对他们进行行为规范,心理健康,安全自救,生命历程的教育至关重要。 三、教材分析 行为规范,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心理健康,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拥有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安全自救,帮助学生保护自己,应对各种突如其来的不测与灾害;珍爱生命,帮助学生掌握保持自身健康的技能,了解生命的珍贵,从而珍爱生命。使学生在通过感受和体验,实现心理和行为的转变和改善。 四、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 2、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拥有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3、帮助学生学会保护自己。应对各种突如其来的不测与灾害; 4、帮助学生了解生命的由来,从而珍爱生命。 五、教学措施

曹刿论战教案

《曹刿论战》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⑴识记作家、作品的文学常识,积累文言字词。 ⑵了解鲁国以弱胜强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⑴探究对话描写对于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⑵在朗读中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3.情感、态度与价值感:学习蓸刿“国家有难,匹夫有责”的精神,培养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点: 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 教学方法: 诵读法教师引导点拨学生分析归纳、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讨论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流程:(课前让学生利用工具书和网路查找有关《左传》的文学常识和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 第一课时

一、自学导纲 1、情境导入 同学们,《三国演义》中孙刘联军大败曹军的是什么战役?(学生回答:赤壁之战)为什么这场战役很有名?(学生答: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对!那么历史上这种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还有哪些呢?(学生纷纷发言。老师总结: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巨鹿之战,马陵之战,长勺之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反映长勺之战的文章《曹刿论战》吧。(板书“曹刿论战”) 2.出示导纲 简介作者、背景介绍 这篇文章选自《左传》,“论”的是齐鲁长勺之战,请两位同学分别把有关《左传》的文学常识和战争的背景加以简单的介绍。 (学生介绍完后,教师加以简单的补充,可以用多媒体呈现) 二、合作互动 1、自主学习 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感知文意 ①、播放课文录音,学生听读,用笔标注生字字音。 ②、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重点字字音,提示学生引起注意。 ③、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根据朗读情况纠正浯调。(用多媒体打出例句)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读出反对的意味)

律师林肯(教案修改稿)

25、律师林肯 教学目标: 1、能在阅读中,自主识字。能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诬告、蒙冤受屈、质问、彻 头彻尾”等词语。 2、能在理清人物关系的基础上,借助板书的提示,简要概括课文2—6小节所述 案件。能抓住要点概述福尔逊的证词内容。 3、能用自信的语气朗读林肯最精彩的辩护词,并能根据板书复述这段话。 4、感受林肯的睿智与正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图片 师:图片上的这个人名字叫——林肯。你了解他吗,能不能简单地说说看?(出示:林肯出生于1809年。他是美国十六任总统,在未当选总统前,他当过十年律师。) 【学生用注释回答时,你真会读书,我们以后在预习中也要关注书后的注释。】 2、引读:林肯是——美国历史上的一位总统,他早年——当过律师。 3、师:林肯是美国历史上一位很有影响的总统,他年轻时又是一位怎样的律师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5课——律师林肯(齐读)打开书P87 二、反馈预习,了解案件的来龙去脉。 1、课前,老师已让大家做了了解,现在,谁来说说律师是做什么的? (1)归纳:律师的工作就是受人委托,替人辩护的。出示:辩,因为“辩护”要用语言,所以“辩”字的中间是个——言字旁。 (2)本文所讲的律师就是林肯,板书:律师林肯,他是为被告谁辩护的呢? 板书:辩护 生:阿姆斯特朗,(贴卡片:阿姆斯特朗),读好这个人名 3、师:法院开庭审理案件,还应有原告、证人和法官。(板书) 师:此案证人是——福尔逊,贴卡片:福尔逊,读好这个人名 4、这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案子,案子的进展又如何呢?请同学分小节朗读2—6节,其余同学一边听一边圈出文中4个带有“定”字的词语。这四个词语能帮助我们简单地说出这个案子的来龙去脉。 (1)找出:判定、断定、咬定、决定 A、判定——读这个词所在的句子,阿姆斯特朗犯了什么罪?(图财害命、开枪杀人)【板书:判定有罪】 B、断定——引读:林肯断定——被告阿姆斯特朗蒙冤受屈,要求法院重新审理

许茹美术教案修改稿

大班美术活动《美丽的条纹包》 许茹 设计意图 本班开展线条画活动已有一段时间,我发现幼儿对不同形态的线条非常感兴趣,他们喜欢通过想象为各种线条起名字,乐于用线条和对称的图案表现画面,在绘画过程中表现出了极大的愉悦与满足感。但是他们对线条的认识还只是停留在简单形态上,只能画出一些常见的线条,线条的绘画也十分凌乱,难以体现线条画的装饰美,因此幼儿在绘画时无法获得更多成功体验和能力发展。如何在现有基础上丰富幼儿对线条的认识?怎样通过引导帮助幼儿提高运用线条装饰画面的能力、激发和提升幼儿的艺术表现力合创造力?为此,我设计了本次线条画活动。 活动目标 1、学习绘画连贯的线条,能用对称和粗细对比明显的线条装饰画面,并将画纸通过折叠、粘贴等方式制作成立体条纹包; 2、感知线条的对称与粗细对比间呈现出来的装饰美,提升审美能力和艺术表现力; 3、体验装饰、制作手袋的快乐,感受利用线条画进行艺术创造的成就感。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 (1)幼儿在活动前欣赏各种不同形状的手提包,熟悉手提包的外形特征; (2)幼儿在美工区活动中已有绘画对称图案的体验; (3)幼儿在活动前观察亲子活动收集的有线条装饰的物品或图片,寻找自己喜欢的线条花纹,与同伴交流感受,尝试表述自己最喜欢线条的名称与特征。 2.物质准备: (1)课件图片:线条画作品一幅、制作好的“条纹包”作品范图; (2)各色圆形、长方形、不规则图形彩虹纸,长条形纸条,浆糊,油性笔若干; (3)音乐带,录音机。 (4)场地布置:在室内的陈列架和墙面分别摆放和粘贴亲子活动收集回来的线条装饰品。 活动过程 1.欣赏线条装饰品,调动已有经验。 (1)以参观线条装饰品展览会导入,引起幼儿学习兴趣。 (2)教师指导幼儿观察收集回来的线条画物品与图片,鼓励幼儿大胆在同伴面前介绍自己最喜欢的线条的名称与特征。 2.欣赏线条画作品,提升已有经验。 (1)出示线条画作品(见图1),先让幼儿看看画的是什么,然后让幼儿说说叶子上有什么样的花纹。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及反思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⑴识记作家、作品的文学常识,积累文言字词 ⑵了解鲁国以弱胜强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⑴探究对话描写对于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⑵在朗读中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3.情感、态度与价值感:学习蓸刿“国家有难,匹夫有责”的精神,培养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点: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 教学方法:诵读法教师引导点拨学生分析归纳、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讨论。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流程:(课前让学生利用工具书和网路查找有关《左传》的文学常识和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三国演义》中孙刘联军大败曹军的是什么战役?(学生回答:赤壁之战)为什么这场战役很有名?(学生答: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对!那么历史上这种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还有哪些呢?(学生纷纷发言老师总结: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巨鹿之战,马陵之战,长勺之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反映长勺之战的文章《曹刿论战》吧!(板书“曹刿论战”)

二、背景介绍 这篇文章选自《左传》,“论”的是齐鲁长勺之战,请两位同学分别把有关《左传》的文学常识和战争的背景加以简单的介绍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感知文意 1、播放课文录音,学生听读,用笔标注生字字音 2、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重点字字音,提示学生引起注意 3、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根据朗读情况纠正浯调(用多媒体打出例句)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读出反对的意味) 小惠未褊,民弗从也(读出否定的意味)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读出肯定的意味)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语调应舒缓、深沉,读出议论的语气)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有解说的意味,语调应低缓) 4、学生大声读课文,结合工具书和书下注释,扫除词语障碍,疏通文句,并勾画出难词难句,然后分组讨论交流时解决。 5、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练习,明确重点词语: ⑴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参与)⑵肉食者鄙(目光短浅)⑶衣食所安,弗敢专也(独自占有)⑷小惠未徧(通“遍”普遍、遍及) ⑸小信未孚,神弗福也(赐福,保佑)⑹公将鼓之(击鼓) 6、选几位同学概述课文大意(先让学生自主分析,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答案)明确:鲁庄公十年春,齐国出兵进攻鲁国当时齐强鲁弱蓸刿请见庄公,询问备战情况,并随同庄公参战,大获全胜,曹刿为鲁庄公释疑解惑。

语段修改专题复习教学案第一稿

语段修改专题复习教学 案第一稿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

中考专题复习—语段修改答案 一、自主学习(分个人自主学习、小组内互助、组际互助三步) 1.(2007年镇江中考题)下面一段话在表达上有多处错误,请用规定符号 在原文上修改。(4分) 调位号: 昨晚,音乐剧《水漫金山》在镇江百万市民的期盼中公演。该剧是 我市历时三年精心营造的集中体现了地方特色的作品,邀请了许多着名 艺术家加盟制作,并采用投影、维亚、雾森等最先进的科技手段将观众 带入了“仙境”。在演出以后,得到了市民、省市领导以及演员、业内 人士的高度肯定。 据悉,该剧将赴南京等城市公演,在镇连续演出10余场。 答案:①“营造”改为“打造”(或“编排”、“创作”等):②“得到”前添加主 语.如“该剧”或“精彩的表演”等:或将“在”“以后,”删去;③删去“演 员、”或“业内人士”:④“(将)赴南京等城市公演”与“在镇连续演出10余 场”对调。(每改对一处得1分) 2. 下列一段话中划线的四句话,有三处有语病,请把它们在原句中改 正过来。 主题班会一开始,①林非就首先第一个上台发言。他说:“②我语 文不好的原因是课余时间没有阅读课外书的结果。我决心向张红学习, ③每天课外阅读量至少在2000字以上,争取天天写读书体会……” ④ 林非的发言,赢得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 ①“首先”与“第一个”重复;②“的原因”与“的结果”句式杂糅;③“至少”与 “多”前后不一致。 3.(2010·江苏省常州市)下列语段有好几处毛病,请用规定的符号直接 4 处)

首都百万平安志愿者,积极开展治安防犯、纠纷调解、法制宣传、服务法律等一系列工作,从临时应急机制逐步走向常态治安管理模式,增强了广大市民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共同构筑起首都平安,为新时期控制社会治安、化解纠纷,摸索出了一条基层治理、公益服务的道路。 【答案】(1)“犯”应改为“范”;(2)“服务法律”改为“法律服务”;(3)语序不当,“常态治安管理模式”与“临时应急机制”对调;(4)“增强了广大市民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与中心不符,应删去。如果把“保护生态环境”改成“安全”或“法制”等也对;(5)“共同构筑起首都平安”句子不完整,应加上宾语“的铜墙铁壁”或“的钢铁长城”等;(6)“控制”与“社会治安”搭配不当,应改为“维护”、“维持”等。(3分。改对1处得1分,得满3分为止。第3处颠倒符号不规范的不扣分。如有其他改法,只要合理也可) 二、重难点讲解 1.语段修改中常见的错误类型: 错别字、错误标点符号、病句、多余的句子、句子顺序不当、格式有误。 2.病句的常见类型: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词序不当、重复多余、前后矛盾或不一致、

《曹刿论战》公开课教案

《曹刿论战》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左传》及长勺之战的背景。 (2)反复诵读,理解文章基本内容,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 (3)学习文章运用对话刻画人物的写作手法。 2、过程与方法: (1)整体把握文意,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2)了解文章记叙战争的方法及剪裁上详略恰当的特点。 (3)通过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文章的主旨。 3.情感与态度: 了解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并联系实际进行思想教育,培养青少年机智沉着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文章运用对话刻画人物的写作手法 2、难点 学习文章记叙剪裁上详略恰当的写作特色。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启发思考:抗日战争胜利已经六十周年了,六十年后的今天,同学们是否思考过抗战能取得胜利的最根本原因是什么呢? 2、教师概述:抗日战争能取胜的最根本原因是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人民是基础,也是强大的后盾,这是战略;另外,也重视了各个战役的战术。得当的战略战术是战争取胜的主要原因。古代的军事家,在战略战术方面也很重视。今天我们来读读我国《左传》中记载的《曹刿论战》,看看曹刿是怎样在这两方面论述战争的。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自读课文积累词语 【投影出示】 刿( guì)鄙(bǐ)间(jiàn)徧(biàn)孚(fú)

帛(bó)勺(sháo)辙(zhé)轼(shì)靡(mǐ) 2.整体感知 (1)再读课文,对照书下注释试着疏通课文。 【提示】引导学生关注一些特殊字词。 【投影出示】试翻译下列句子,然后辨析加点词的古今义: (1)肉食者鄙.(2)又何间.焉(3)牺.牲.玉帛(4)大小之狱. 【点拨】古今异义的词,如何确定古义?一是靠比较记忆,二是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分析。文中除了上面加点的,还有一些这样的词,自学时要加以注意。【提示】古义:鄙(鄙陋,文中指目光短浅)间(参与), 牺牲(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狱(案件) (2)指名学生分段疏通翻译文章。 【提示】其余同学注意听,有不准确的地方适时纠正。 (3)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大意。 【点拨】鲁庄公十年春,齐国出兵进攻鲁国。当时齐强鲁弱。曹刿请见鲁庄公,询问备战情况,并随军指挥,使鲁军大获全胜。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研读第1段。 (1)齐读第1段,找出关键的实词和虚词。 【投影出示】 重点实词:间信孚福 通假字:徧 古今异义词:鄙牺牲狱可以 (2)阅读第1段,讨论思考下面的问题。 【投影出示】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可以看出曹刿具有怎样的品质? ○2鲁庄公认为战前需要做哪些准备,曹刿是如何评价的? ○3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学生活动】学生对照文章内容,分组讨论。 【点拨】○1曹刿身份卑微,却能关心国家大事,为国事深谋远虑。 ○2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小惠未徧,民弗从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小信未孚,神弗福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忠之属,可以一战 ○3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 2.研读文章第2段。

新文化运动(教案)修改稿2

第八课新文化运动 金桥镇第二中学周诗师 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知识目标:创设历史情景,在历史的氛围中使学生掌握新文化运动爆发的历史背景;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标志; 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 新文化运动的指导思想; 新文化运动的早期内容及其新的发展;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情感目标:让学生在历史的氛围中感受新文化运动给中国到来的新风尚、新变化,体会新文化运动深刻的社会影响。 教学方法:多媒体再现历史资料与图片,创设历史氛围; 问题抢答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情景再现法,融入氛围,激发情感。 教学过程: 1.导入: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我们现在上课的问候语是同学们好!老师好!老师与学生之间会相互问好。但是在上世纪初的学堂里,师生之间的问候却是另一番景象: 老师:老爷们请起立! 众生:(懒懒散散地做动作) 老师:老爷们好! 众生:大人好! 老师:老爷们辛苦了! 众生:升官发财! 师:当时的北大可谓是“官气十足”。但后来,随着一场运动,北大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什么运动呢?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新文化运动”。 2.正讲: 师:请大家先迅速阅读教材,并思考新文化运动究竟“新”在什么地方? 生:新道德 生:新文化 ...(老师引导学生完整口述出新文化新的表现) 师:新文化运动有这么多新的内容,俗话说“旧的不去,新的不来”。现在新的事物已经来了,那么去了的旧事物到底是什么呢?

生:专制;迷信;旧道德;旧文学 师:对,这是新文化运动所提倡的新的事物,是在纵的方向体现这次运动的新。那么大家思考在横的方向上,这次运动是否也有新的特点呢? 师:请大家回忆,近代中国有哪些思想解放潮流? 师:洋务运动,它主张学习的是? 引进西方军事技术 师夷长技以制夷 学习的是西方的器物,最终甲午战争宣告了它的失败。 师:学器物失败了,接下来中国人又是从哪个方面进行改变呢? 对,辛亥革命,竭力建立资本主义共和国,这是在什么方面学习西方? 生:制度 师:对,但最后袁世凯完全夺取了革命果实,从学 师:对,但我想问为什么这些事物在这个时期成为了旧的,和社会不相容了,借用当下一个流行词来形容,为什么这些事物OUT了?曾经它们也是作为主流存在的啊? (1)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 师:大家先阅读教材第一段,思考是什么现象点燃了新文化运动的导火线?阅读教材,想一想,哪一个人的什么行为点燃了新文化运动的导火线? 袁世凯的尊孔复古行为 孔子的儒家伦理道德有悖于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平等,宣扬君父臣子,服从君主的思想并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是封建思想文化的代表。袁世凯的尊孔复古行为是他复辟的理由和思想武器。 师:对,袁世凯的尊孔复古行为。但是,孔子作为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一直备受纪念和尊重,为什么这次袁世凯尊孔的行为遭到社会强烈反感?师:是的,袁世凯要宣扬的是孔子思想中比较落后的一部分,也就是——封建伦理道德。 孔子的儒家伦理道德宣扬君父臣子,服从君主的思想并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是封建思想文化的代表,有悖于资产阶级要求实现的民主、自由、平等。袁世凯尊孔复古是他为复辟找理由。 袁世凯的尊孔,可以说是取其糟粕,去其精华,所以在当时引发强烈的反对声音。 师:当时,社会上一批有着先进思想,怀着高尚理想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以他们独特的方式向袁世凯这种“逆社会而行”的专制统治发出抗议。 (2)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师:请仔细阅读教材第二段以及第三段的小字部分,找找这一批知识分子都有哪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疏通文义,整体感知;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2. 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3. 充分认识到战争的胜负不仅取决于武器装备,而且与民心的向背,战略战术等都有密切关系。认识到民本思想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 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学习分析事件原因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 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探究法 第六单元单元整体架构 人文主题: 本单元选取了《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出师表》《诗词曲五首》组成单元。这些诗文主要围绕治国、理政、军事战争展开,既有先秦时期的叙事散文,也有脍炙人口的古诗词。通过学习,启迪智慧,感受仁人志士身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语文要素: 学习本单元,要反复诵读,疏通问句,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意义的能力,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梳理文章思路,分析人物形象,学习古人高超的劝说、劝谏艺术及强烈的家国情怀。把握文章写作特色,关注作者在谋篇布局、表情达意等方面的独特之处。 《曹刿论战》解析 人文主题: 感受古人的政治智慧,体会他们的责任感与担当精神。 语文要素: 借助课文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理解词语古今意义的差别。学习文章的精练笔法与详略安排。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教师语言: 我们知道,在战争中,人心所向、正确的战略是取胜的两个必要条件。毛泽东“敌疲我打”的防御战术就是受到春秋时期“长勺之战”的启发。今天就让我们回到公元前 684 年,和与孔子同时代的鲁国史官左丘明一起来见证这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导入新课。 二、“长勺之战”背景 教师语言: 下面请各位同学大声朗读课文。边读边勾画出不能确定读音的字词。 学生活动: 了解知识,朗读课文圈画不能确定读音的字词。了解背景这一战事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前684 ),是齐桓公即位后向鲁国发动的第二次战争。此前两年,齐桓公(公子小白)与其庶兄公子纠曾进行过激烈的争夺君位的斗争。当时篡君夺位的公孙无知(齐襄公堂弟)已被杀,齐国一时无君,因此避难于鲁国的公子纠和避难于莒国的公子小白都争相赶回齐国。鲁庄公支持公子纠主国,亲自率军护送公子纠返齐,并派管仲拦击、刺杀公子小白。然而鲁国的谋划没有成功,公子小白已出乎意料地抢先归齐,取得了君位。齐桓公即位后当即反击鲁军,两军交战于乾时(齐地),齐胜鲁败。乘兵胜之威,齐桓公胁迫鲁国杀掉了公子纠。齐桓公虽在其庶兄的血泊中巩固了权位。但对鲁国却一直怨恨难平,因此转年春便再次发兵攻鲁,进行军事报复和武力惩罚。本篇所记即是这次在鲁地长勺展开的战事。相传鲁国史官左丘明在《左传》中解释了《春秋》记载的这次著名的“长勺之战”。下面我们了解《左传》。 三、文体知识 关于《左传》 《左传》传说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是根据鲁史写的编年体史书,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 722 年以下二百多年间的许多史料。 关于历史散文体例 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编年、纪传三体。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以完成对某一历史进程的叙述。国别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国语》是以记言为主,兼及记事;《战国策》是以记事为主。编年体:即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叙写史实。它的优点是线索清楚、背景明确、系统性较好;不足是不便于集中而广泛地描写人物。《春秋》《左传》和《资治通鉴》都是编年体。纪传体:即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司马迁所独创。古代官方编辑的“二十四史”用的都是纪传体。这种体例对后世影响很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