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复活中的托尔斯泰主义

浅析复活中的托尔斯泰主义
浅析复活中的托尔斯泰主义

浅析《复活》中的托尔斯泰主义

托尔斯泰是人类文化史上灿烂的巨星。《复活》是他世界观发生剧变后,呕心沥血写出的最后一部长篇巨著,是托尔斯泰创作的顶峰,是他一生思想和艺术的总结。很多年前,我就曾拜读文学巨匠托尔斯这部代表作,对其中的男女主人公留有深刻印象,可能是身为一名女性的关系,我更关注女主人公玛丝洛娃,其多孑的命运、经历的坎坷无不使我的心牵挂。今天当我再次品读这位大师的作品时,对其塑造的男女主人公有了更深刻地认识,对这部著作的内涵也有了更深刻地理解。《复活》作为托尔斯泰的代表性作品,集中体现了托尔斯泰主义的精神,是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精神的复活,更是爱的复活,道德的复活。

有人曾这样描绘“托尔斯泰主义”:以基督教“博爱”思想为基础,鼓吹不以暴力抗恶,个人在道德上的自我完善,以及向宗教寻求出路。认为书中充满了托尔斯泰布道式的道德说教,并把这些视为托尔斯泰作品中的消极因素。

我并不否认这部作品有其悲剧性和历史的局限性,艺术作品源于生活,生活在那个时代的托尔斯泰,其思想不可避免地会打上时代的烙印。但我想这并不能取代这部作品体现出的对人生、人性的关注,对人类精神的关怀,对未来社会起到的日益凸现的积极作用。

在《复活》中托尔斯泰不止一次地提到博爱这个观点。他认为所有的社会不公,一切的恶的来源都在于人没有得到人应有的待遇。按照托尔斯泰的观点,所有的人都是有罪的,每个人都应在上帝面前承认自己的罪。而正因为如此,我们既没有权利去仇恨别人,更没有权利去惩罚别人。这里的“爱”抛弃一切物欲和功利主义,是一种没有外在压力,从自我内心迸发出的感情和理念。“爱”使生命得以存在和延续,使人类社会得以进步和发展。托尔斯泰也试图以它来规范和调和整个社会。在第二部第四十节托尔斯泰为犯人所遭遇的悲惨境遇寻找原因邪道:“‘他们所以没有这样做,甚至不许别人这样做,无非是因为他们不认为他们面前站的是人,他们心目中没有他们对人所负的责任,只有官职和这种官职的要求,把这些东西看得高于人与人的关系的要求。问题的症结就在这了,’聂赫留朵夫暗想。‘只要承认有那么一种东西,无论是什么东西,比爱人之心更重要,那么哪怕这种情况只发生一个钟头,而且是在某种独一无二的特殊情况下发生,那么任何一种损害别人的罪行都可以在自以为无罪的情况下干出来。’”从这段文字我们不难看出,托尔斯泰认为,“人与人之间相互的爱乃是人类生活的基本规律。”达到社会完善和个人解放的手段之一就是爱人,就像聂赫留朵夫一样,在为他人的活动中感受到自身灵魂的净化,从而达到自我的“复活”。全人类普遍的爱”是“托尔斯泰主义”

外国文学名词解释

1、拜伦式英雄 在拜伦的《东方叙事诗》中,出现了一批侠骨柔肠的硬汉,他们有海盗、异教徒、被放逐者,这些大都是高傲、孤独、倔强的叛逆者,他们与罪恶社会势不两立,孤军奋战与命运抗争,追求自由,最后总是以失败告终。拜伦通过他们的斗争表现出对社会不妥协的反抗精神,同时反映出自己的忧郁、孤独和彷徨的苦闷。由于这些形象具有作者本人的思想性格特征,因此被称作“拜伦式英雄”。 这类人物的思想和性格具有矛盾性:一方面,他们热爱生活,追求幸福,有火热的激情,强烈的爱情,非凡的性格;敢于蔑视现在制度,与社会恶势力誓不两立,立志复仇,因此,他们是罪恶社会的反抗者和复仇者。另一方面,他们又傲世独立,行踪诡秘,好走极端,他们的思想基础是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在斗争中单枪匹马,远离群众,而且也没有明确的目标,因而最后以失败而告终。 "拜伦式英雄"是个人与社会对立的产物,也是作者思想的特点和弱点的艺术反映。这类人物形象相继出现于拜伦笔下,这对于当时英国的封建秩序和资产阶级市侩社会进行的猛烈冲击,是具有进步意义的。但是他们的个人主义,无政府主义和悲观厌世情绪,又往往会给读者带来消极的作用。俄国的文艺批评家另林斯基和诗人普希金都曾指出"拜伦式英雄"的思想弱点及其危害性. 2、美丑对照原则 法国大文豪雨果在其《克伦威尔序言》一文中,提出了著名的“美丑对照原则”,他的《巴黎圣母院》就是运用这一原则的典范作品;而法国又一位颇具影响的诗人、文艺理论家波德莱尔则倡导了“以丑为美”理论,他的《恶之花》正是这一理论的代表力作。对于这两位大家的文艺思想,人们已从不同侧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其中有一种观点认为,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是遵循了对比逻辑,没有改变事物本身的性质;而波德莱尔的以丑为美,则改变了矛盾双方事物的性质,两种审美观都是对事物的具体反映其实,美丑对照与以丑为美这两种原则的运用,都没有 改变事物本身的性质,只是改变了事物的原有面貌,而且它们改变事物面貌的方向正 好相反"美丑对照是拉大、扩张了美丑之间的距离,它使美的更美,丑的更丑,而以丑为美则是缩短了美丑之间的差距,使丑的变为不是原来的那么丑,同时也就蕴涵着使美 的变为不是原来的那么美。"美丑对照与以丑为美都是艺术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正确途径和有效方法"美丑对照原则,主张将两种对立的事物放在一起进行对比,有效地突出两者之间的矛盾,构成一种巨大的反差,从而更为深刻地揭示出两个事物相反的本质 特征" 3、人物穿插再现法 又称人物复现法。就是将同一个人物,让他在不同作品中连续出现。每出现一次,就展示其性格的一个侧面,最后,将这些作品情节贯穿起来,就形成了人物的思想发展轨迹,从而多角度,多层次地再现其性格的全部。 是巴尔扎克所创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 1)小说人物在不同作品中反复出现,重要人物出现二三十次,在多部小说中反映 他们的经历,构成人物的完整形象 (2)通过小说人物的叙述,说明小说发生的事在社会上屡见不鲜.这些事例闪现于其他小说中,作者把人物和事件一一排列出来. (3)并列出同一阶层人物的代表,或者把小说的人物性格作一对比,这些人物都是在不同的小说中出现的 在《人间喜剧》中再现的人物有400多个,分散在75部小说中,人物再现法丰富了人物典型的塑造.后来有许多作家都进行了模仿。比如拉斯蒂涅,在《高老头》中

托尔斯泰《复活》中马斯洛娃的人格精神的复活

托尔斯泰《复活》中马斯洛娃的人格精神的复活 摘要:历时十年的心血,托尔斯泰完成这部伟大的艺术瑰宝,作为晚年著作,《复活》倾注的是他对人性本质的认识。文中主人翁涅赫柳多夫在对自己灵魂的救赎中也改变了那个沉沦在风尘中的马斯洛娃,让她的人格得以焕然新生。这一点看来,马斯洛娃也是托尔斯泰想要揭示另一条复活主线。 关键词:《复活》涅赫柳多夫马斯洛娃人格精神 正文: 《复活》是托尔斯泰于1889年至1899年用十年心血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它是托尔斯泰思想和创作的总结,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发展的高峰,是成就托尔斯泰成为俄国最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之名的奠基之作。他被列宁称誉为“最清醒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美国作家、批评家享利·詹姆斯说过“《复活》是一头巨兽,一头巨象,它套上了伟大的主题,牵引着人类的整个生活”。托尔斯泰明确的把他作为俄国千百万宗法式农民利益的代表者所抱的社会政治立场表现出来,从而以批判的态度去审视俄国社会的总总黑暗,妄图以自我力量从中得到解脱,涅赫柳多夫无疑就是这样一个形象。作为一个忏悔贵族的典型,他用自己的行动去偿还年轻时所欠的罪恶,以此来慰藉难以平复的灵魂。而作为被拯救的对象,年轻的妓女马斯洛娃,在享乐糜腐的生活中逐渐看到希望的曙光,麻木的她终于对生活有了知觉最终愿意摆脱过去,开始积极向上的健康生活。涅赫柳多夫的救赎不仅仅是对自己,而且也是对马斯洛娃的人格重建有重大意义。《复活》既是对全人类生活现状的反思,也是对人类自身灵魂的一种深度思考。 小说《复活》主要描写男主人公涅赫柳多夫引诱姑妈家女仆马洛斯娃,使她怀孕并被赶出家门。后来,她沦为妓女,因被指控谋财害命而受审判。男主人公以陪审员的身份出庭,见到从前被他引诱的女人,深受良心谴责。他为她奔走伸冤,并请求同她结婚,以赎回自己的罪过。上诉失败后,他陪她流放西伯利亚。他的行为感动了她,使她重新爱他。但为了不损害他的名誉和地位,她最终没有和他结婚而同一个革命者结为伉俪。作为文中的主人翁,《复活》运用了大量的笔墨描写涅赫柳多夫为着马斯洛娃的冤屈而奔走努力以及大量的心理纠葛,而对于马斯洛娃却是较少去描写。“《复活》因人物少、叙事单一而表现出结构的特殊性。”[1] 但是马斯洛娃却成为了托尔斯泰笔下不可多得的动人的女性形象。她的纯真,欢笑,悲痛以及善良深深打动了我们,也让我们看到,这个被视为俄罗斯民族精神典型的人物在面对苦难与罪恶的时候是怎样去改变得到复活的。 小说中马斯洛娃第一次出现是在审讯亭上,当庭长叫她站起来回答问题时她“带着依顺的神情挺起高胸脯,用含笑的略微斜睨的黑眼睛照直瞧着庭长,没有答话。”[2] 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久经风尘被世俗所沾染变得举手投足媚态十足的女子。那时的她以取乐别人为目的,纵情声色享乐中却无意被指控谋财害命而改变了人生的方向,那时候的她无疑是从一个黑暗堕入另外一个深渊。所以,当她得知判决的时候,她的无力的深深的哭泣是对这个社会的控诉:他让一个淳朴无知的少女陷入了泥沼无法自拔。这种哭泣也刺痛了涅赫柳多夫,作为一名贵族青年,这位曾经被自己所伤害的女子就那么站在面前,今天所遭遇的一切都是缘由自己,那种自责而忏悔的情感噬咬着自己,他看到了过去的自己是一种“兽性”情欲的人格。所以她决定帮助她,也救赎自己。从他决心帮助她时,那个穿着“白色连衣裙和天蓝色的腰带”的喀秋莎似乎重新在他脑海里出现,他感到“那种朝气、青春、充实的生活就像一股清风似的迎着他吹过来”。[3]

外国文学名词解释

多余人 “多余人”是19世纪俄国文学中贵族知识分子的一种典型。这些形象大多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接受启蒙思想的影响,厌倦上流社会的生活,渴望有所作为,他们的出现是社会意识觉醒的一种体现。但是这一类形象往往以自我为中心,没有明确的生活目标,缺乏行动的能力和勇气,因此在社会上无所适从,结局是悲剧性的。普希金笔下的奥涅金成为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多余人”的形象,莱蒙托夫笔下的毕巧林,屠格涅夫笔下的罗亭,冈察洛夫笔下的奥勃洛摩夫等人都属于这一类典型。 小人物 19世纪俄罗斯文学中由普希金开创的一类艺术形象。他们在社会中官阶卑微,地位低下,生活贫苦,但又逆来顺受,安分守已,性格懦弱,胆小怕事,成为显赫的大人物治下被侮辱、被损害的牺牲者。普希金以其短篇小说《驿站长》开了俄国文学中描写“小人物”的先河。随后,果戈理、陀思妥耶夫斯基、契诃夫等,都在自己的创作中塑造了“小人物”形象。 批判现实主义 批判现实主义是19世纪30年代在法国出现,后在19世纪中后期和20世纪初期的欧美具有极大影响的一种文学思潮。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突出特点就是真实和广阔地反映社会生活,深刻地揭露现实矛盾和批判社会罪恶;同情社会下层的小人物,反映他们的悲惨命运和内心痛苦;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并注意细节的真实。但不少作家以抽象的人道主义为出发点来批判黑暗现实,难以找到准确变革社会的道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各种文学体裁均有佳作,其中尤以长篇小说为最。优秀作家众多,如巴尔扎克、托尔斯泰、易卜生等。 自然派 是俄国19世纪40-50年代形成的现实主义文学流派的别称,奠基人是果戈理,名称由别林斯基提出;自然派的特点是,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批判黑暗腐朽的专制农奴制,描写下层小人物的不幸命运,具有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倾向;果戈理是当时现实主义文学的盟主,自他以后的一系列现实主义作家屠格涅夫、赫尔岑、冈察洛夫、涅克拉索夫等都是自然派作家。 新人 “新人”指的是19世纪中叶在俄国文学中出现的具有民主主义思想倾向的平民知识分子形象。这些形象尽管个性相异,但大多出身平民,具有坚定的意志、明确的理想,以及实干精神和自我牺牲精神。屠格涅夫在小说《前夜》中最早塑造出了“新人”英沙洛夫的形象,但车尔尼雪夫斯基小说《怎么办?》中的“新人”罗普霍夫等形象则更为典型。 “含泪的笑” 果戈理独特的艺术手法。他认为艺术家不仅应当真实地反映生活,而且应当对生活进行审判,即“通过世界上人们看得见的笑容和人们看不见的、不知道的眼泪来观察生活。”正是这种“笑声”和“眼泪”的交集、喜剧和悲剧的结合,加强了果戈理讽刺艺术的揭露和抬批判力量。 《人间喜剧》 《人间喜剧》是巴尔扎克主要创作的总称,内分风俗研究、哲学研究和分析研究三大类。

托尔斯泰简介

列夫.托儿斯泰简介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 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的文学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以及自传体小说三部曲《童年》《少年》《青年》。其它作品还有《一个地主的早晨》《哥萨克》《塞瓦斯托波尔故事集》等。他也创作了大量童话。他以自己一生的辛勤创作,登上了当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他还以自己有力的笔触和卓越的艺术技巧辛勤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因此被列宁称颂为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 出生于贵族家庭,1840年入喀山大学,受到卢梭、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影响。1847年退学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 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其成名作:《自传体小说童年》(1855)、《少年》(1857),这些作品反映了他对贵族生活的批判态度,“道德自我修养”主张和擅长心理分析的特色。从中篇小说《一个地主的早晨》(1856)之中可以看到他站在自由主义贵族立场主张自上而下改革而在自己庄园试验失败的过程。 1857年托尔斯泰出国,看到资本主义社会重重矛盾,但找不到消灭社会罪恶的途径,只好呼吁人们按照"永恒的宗教真理"生活。这些观点反映在其短篇小说《琉森》(1857)之中,后又创作了探讨生与死、痛苦与幸福等问题的《三死》、《家庭幸福》。 1863~1869年托尔斯泰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这是其创作历程中的第一个里程碑。小说以四大家族相互关系为情节线索,展现了当时俄国从城市到乡村的广阔社会生活画面,气势磅礴地反映了1805~1820年之间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特别是1812年库图佐夫领导的反对拿破仑的卫国战争,歌颂了俄国人民的爱国热忱和英勇斗争精神,主要探讨俄国前途和命运,特别是贵族的地位和出路问题。小说结构宏大,人物众多,典型形象鲜活饱满,是一部具有史诗和编年史特色的鸿篇巨制。 1873~1877年他经12次修改,完成其第二部里程碑式巨著《安娜?卡列尼娜》,小说艺术已达炉火纯青。70年代未,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发生巨变,写成《忏悔录》(1879一1882)。1889~1899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复活》是他长期思想、艺术探索的总结,也是对俄国社会批判最全面深刻、有力的一部著作,成为世界文学不朽名著之一。 托尔斯泰晚年力求过简朴的平民生活,1910年10月从家中出走,11月7日病逝于一个

托尔斯泰主义

托尔斯泰主义 指托尔斯泰世界观转变后形成的一整套所谓拯救俄国社会和人类社会的政治、道德主张。其基本内容是:“勿以暴力抗恶”,“道德的自我完善”,“宽恕”,“博爱”。他站在自由贵族立场上,幻想以改良主义来协调贵族与平民的关系,他改良社会的政治主张包括: 1不以暴力抗恶。 2道德的自我完善。3博爱思想。在19世纪90年代的俄国,无产阶级的革命理论已经开始传播,俄国工人阶级已登上政治舞台,而作者通过其作品的主人公来宣扬这种“托尔斯泰主义”,客观上只能起到反对阶级斗争、反对暴力革命、麻痹和瓦解革命人民斗志的消极作用。 心灵辩证法 车尔尼雪夫斯基对托尔斯泰早期创作中独特心理描写的概括,即作家善于“描绘心理过程本身,这一过程的形态和规律”。托尔斯泰善于通过描写心理变化的过程展示人物的思想性格的演变;他最感兴趣的是心理过程本身,是这种过程的形态和规律;他能描述出一些感情和心理怎样演变为另一些感情和心理,展示心理流动性态的多样性与内在联系。这是车尔尼雪夫斯基评价托尔斯泰“心灵辩证法”的基本内容。此外,托尔斯泰从来不是静止地去描写人物的心理,而是始终细致地描写心理在外界影响下的嬗变过程。这一手法特别适用于作者塑造精神探索型的人物形象。\ 精神探索型人物 托尔斯泰一系列重要作品中带有作家自传性质、表现作者精神探索历程的人物。他们思 想敏锐,对社会问题敏感,并紧张探索,努力寻找答案。在得不到结果时,则从宗教中寻找 启示。他们都企图克服环境的影响走向精神的独立,因而性格与环境每每发生冲突,并在冲 突中展示超越性与自主性,从而说明环境的落后与不合理。《战争与和平》中的彼埃尔,《安 娜·卡列尼娜》中的列文,《复活》中的聂赫留朵夫等就是这类人物。 “忏悔贵族” 指俄国作家托尔斯泰笔下的开明贵族地主形象,是十九世纪后半期一些试图背叛本阶级 却未能背叛成功的贵族知识分子。这些人物以鲜明的深刻反省与精神探索为主要个性特征, 他们的人生多表现为一种道德自我完善的过程。比起“多余人”,他们的认识要深刻。行动 要坚决,有时真成了人民的辩护士,但他们最终仍是一个贵族,因此被称为“忏悔贵族”。 托尔斯泰通过一系列的忏悔贵族形象,表现了他的社会探索和精神探索,揭露沙皇俄国的社 会罪恶,也宣扬了“托尔斯泰主义”。《复活》中的聂赫留朵夫是著名的忏悔贵族的形象。

托尔斯泰主义

托尔斯泰主义:道德的自我完善,不以暴力抗恶,博爱。 1.道德的自我完善 在俄罗斯,其世界观所倡导的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人道主义,而是基督教人道主义,神人性和上帝的内在性。在托尔斯泰主义中,表现为“道德的自我完善”。 在《复活》中他写道:“一个是精神的人,他为自己所寻求的仅仅是对别人也是幸福的那种幸福;另一个是兽性的人,他所寻求的仅仅是他自己的幸福,为此不惜牺牲世界上一切人的幸福。” 在托尔斯泰看来,道德的自我完善便是抛弃利己主义,投身到利他主义中来。一个人,如果仅仅为自己而活,为了自己而不惜牺牲其它人幸福的权利,那就是一个不道德的人,还没有找到生命的意义的人,而生命的真正意义就是在于为了他人牺牲自己。 如果想做一个道德完善的人,需要经受很多考验,因为在人心中那个兽性的人会不断站出来试图掩盖每个人温良的本质,诱惑人要及时享乐。所以,当我们认识到自己内心的这种二重性,就不得不经常要进行道德的自我完善。 在这里,我们会注意到“自我”两个字,也就是说,道德的完善不是来自外部,而是来自“自我”,《马太福音》的条条框框不足以约束我们成为一个善良的人,因为《圣经》中的所有箴言必须与我们内心的神,或者说“精神的人”相对话,相联系,才能得到呼应,才能使我们由内而发的改变。对心中的神的触发,往往只在一瞬间,爱情能让人看到内心的神的可贵,悔恨也能让人看到内心的神的可贵,甚至是罪恶也同样可以,只是在看到之时人们强迫自己把眼睛闭上,而纵身于罪恶给人们带来的片刻快感之中。 “我要过人的生活。”托尔斯泰认为,真正的人是永远根据自己的良知做事,时时刻刻进行自我反省,以避免自己掉入堕落的深渊,即使曾经有过可鄙的生活,浑身罪孽深重,只要敢于呼唤自己的心中的上帝,勇敢面对以前和以后所有的时光,让“精神的人”永远站在“兽性的人”之上,那么就能拯救自己。 “住在他心里的上帝,已经在他的思想感情里醒过来。他感到了上帝的存在,因此不但感到自由、勇气、生活的快乐,而且感到了善的全部威力。”在俄罗斯宗教哲学中,上帝不是至高无上的外在权威,而是在人的内心深处揭示出来的,或者说是在人生的痛苦与悲剧中找到的。不经历痛苦,甚至不经历罪恶,或许未必能发现人们心中的那个沉睡的上帝。只有

复活

《复活》教案 1.教学内容:生平与创作。托尔斯泰的世界观;托尔斯泰主义;《复活》的思想内容、艺术成就;《复活》思想内容;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形象分析,小说的艺术特色。 2.教学重点:《复活》的情节结构;作品所反映的托尔斯泰艺术特色;“托尔斯泰主义”。 3.教学难点: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形象分析,小说的艺术特色。 4.教学要求:了解列夫?托尔斯泰的生平及其创作分期;了解《复活》的情节结构;理解“托尔斯泰主义”及托尔斯泰的世界观;掌握人物形象分析。 一、列夫·托尔斯泰 (一)生平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ЛевНиколаевичТолстой;1828年9月9日-1910年11月20日),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托尔斯泰出生于贵族家庭,1844年入喀山大学,1847年退学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1855年11月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1857年托尔斯泰出国,看到资本主义社会重重矛盾,但找不到消灭社会罪恶的途径,只好呼吁人们按照“永恒的宗教真理”生活。1860~1861年,为考察欧洲教育,托尔斯泰再度出国,结识赫尔岑,听狄更斯演讲,会见普鲁东。1863~1869年托尔斯泰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1873~1877年他经12次修改,完成其第二部里程碑式巨著《安娜·卡列尼娜》。70年代末,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发生巨变,写成《忏悔录》(1879一1882)。80年代创作:剧本《黑暗的势力》(1886)《教育的果实》(1891),中篇小说《魔鬼》(1889)《伊凡·伊里奇之死》1886)《克莱采奏鸣曲》(1891)《哈泽·穆拉特》(1886~1904);短篇小说《舞会之后》(1903),特别是1889~1899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复活》是他长期思想、艺术探索的总结。 托尔斯泰晚年力求过简朴的平民生活,1910年10月从家中出走,11月病逝于一个小站,享年82岁。 (二)创作分期 1.早期(1852-1863)。这是托尔斯泰思想上和艺术上的探索期。托尔斯泰一生的创作主要关注三大问题:农民问题、资本主义问题和道德问题。在他看来,俄国的出路、贵族的历史作用、前途、平民化以至生活方式问题、家庭问题、宗教问题、妇女问题、教育问题、战争问题、人与大自然的关系问题等,无不与这三大问题有关。这三大问题在他早期的创作中就有集中的反映。自传体三部曲《童年》(1852)、《少年》(1854)《青年》(1857)是托尔斯泰的成名作,表现了作家本人从童年时代就开始对纯洁道德的追求。战争小说《塞瓦斯托波尔故事集》(1855)以作者亲身经历的见闻写成,歌颂俄国士兵和人民质朴、谦虚的品格和英勇献身的精神,开创了俄国文学描写战争的现实主义传统。《一个地主的早晨》(1856)表现了托尔斯泰改善农民生活的努力和农民对贵族的不信任态度,第一次提出了地主和农民的关系问题,其思想在以后的《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中得到深化。短篇小说《琉森》(1857)揭露了西欧资产阶级的罪恶,但他把罪恶归因于资本主义文明,认为俄国不需要资本主义。中篇小说《哥萨克》(1863)是托尔斯泰早期创作的小结。作品通过贵族青年军官奥列宁因厌倦上流社会而到高加索和哥萨克过自由生活的故事,表现了贵族“平民化”的思想。总之,托尔斯泰早期的创作反映了他站在贵族立场上对社会的观察和评判,他不满专制农奴制,关心同情农民,但他又反对暴力革命,把“道德自我完善”、贵族“平民化”作为解决社会问题的理想出路。在艺术上,作品显示了对人物心理分析的独特才能,现实主义风格初步形成。

列夫·托尔斯泰的大地崇拜情结及其信仰危机

列夫·托尔斯泰的大地崇拜情结及其信仰危机列夫·托尔斯泰是一位长期生活在宗法制乡村的贵族作家,对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俄罗斯那广袤无垠的土地不但给作家提供着丰富的物质资源,也提供着丰富的精神资源,这里的精神资源不但包括风俗人情、伦理道德、行为规范,还应包括人的情感寄托和终极关怀,因而大地崇拜中的“大地”不再是物质上或物理意义上的“土地”,而是具有了形而上色彩的理想世界。总的来看,托尔斯泰对大地崇拜的主要内涵是人对自然的原始崇拜。原始崇拜是人和自然之间所建立的一种神秘关系,是人还没有完全脱离自然,还要依附于自然,离不开自然这根脐带的标志。关于“大地崇拜情结”弗雷泽在《金枝》中谈道了“阿多尼斯的神话”,把大地看作是一位“男神”,他主宰着大地。在林惠祥的《文学人类学教程》一书中,大地被看作是一种“地母”,生养万物。在这里不管把大地想象成“男神”还是“地母”,都体现着农耕时代对大地的崇拜,并且这种崇拜成了一种情结“遗传”下来。对于这种现象,用黑格尔的艺术理论来讲,人和自然的关系还处在一种象征型关系,属于一种自然宗教。在这种情况下大地不但是人的信仰对象,也是人存在的价值尺度,落实到社会制度层面就是宗法制度,它是古典形态的,前现代的。尽管这种状况带有原始的泛神论色彩,但由于能够形象地反映事物,因此,这无形中增强了作品的审美性。由于托尔斯泰毕竟是一个已经文明化了的现代人,因此在上述基础上又可以引申出两层内涵:一层意思是托尔斯泰受西方启蒙思想影响,把自然看作是人性解放的手段。自然的解放也就意味着人性的解放,在

思想观念上往往意味着人的觉醒和人的个性解放,尽管以自然的名义,但人和自然开始产生分裂,落实到政治制度层面上,就是对自由和民 主的提倡。这一点托尔斯泰是以开拓人的主体世界来体现的。二层意思是进入现代社会,托尔斯泰开始借助自然反对文明对人的异化。对自然赞美,就是对生命的肯定和张扬。上述两种对待自然的态度在托尔斯泰的作品中是浑然一体的,不过相来讲,对大地的原始崇拜情结,是最为基本的。大地崇拜情结在俄国知识分子身上存有普遍性,而真正脚踏大地,通过自己的文学创作表现出对大地崇拜情结,并取得巨 大文学成就的当首推托尔斯泰。就像希腊神话中的大力神安泰从大地获得不竭的力量源泉一样,托尔斯泰也从大地崇拜中获得源源不断的创作源泉和激情四射的创作灵感,为世人创作出了一部部像《战争与和平》(1863-1869)、《安娜·卡列尼娜》(1873-1877)等著名的长篇小说,和像《哥萨克》(1862)、《伊万·伊利奇之死》(1886)、《哈吉穆拉特》(1905)等一系列精彩的中、短篇小说。但是没有离开大地并不等于就一直稳稳地站在大地上,随着时间的推移,商业大潮的渐近,现代都市生活的到来,土地似乎渐渐失去了昔日的丰厚和魅力,正日 益变得贫瘠和陌生。此时的大地也似乎不再那么坚实可靠了,作家脚下的大地开始颤动,直至摇晃不止。大地的颤动表明托尔斯泰对大地的崇拜情结已经发生危机,具体表现为作者由对大地的崇拜,开始发 生质疑,并逐渐失掉信仰,抛弃大地,转向对宗法道德的推崇。在这个转变过程中,托尔斯泰又创作出了不少中篇小说如《克莱采奏鸣曲》、《舞会之后》等,以及长篇小说《复活》。应该说这些作品的艺术性在

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的故事

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的故事 列夫托尔斯泰是十九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文学家,那么关于列夫托尔斯泰的故事有哪些?下面是为你收集整理的列夫托尔斯泰的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出生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的一个贵族家庭,他一岁半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十岁时父亲也相继去世,所以他一直都是靠亲戚抚养长大。列夫托尔斯泰虽然身为贵族,却对农奴们充满同情。在圣彼得堡时,他看到了一个衣服破破烂烂的乞丐,就掏钱给乞丐,这时,有人告诉他这个乞丐是骗钱的,他反而说::“我不是捐给他钱,我是捐给道义!” 有个年轻人想要一举成名,所以去请教了列夫托尔斯泰。列夫托尔斯泰向他解释,每个人都好比一个分数,现实中的自己其实就是分子,理想中的自己是分母。分母越小的话,那么分数就相对越大,反之如果分母越大,那分数就越小,当分母无限大时,分数就相当于零了。 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生列夫;托尔斯泰是非常著名的文学家,可以说列夫;托尔斯泰一直都是人们眼中的焦点,而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生却又充满戏剧性的。目前说起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生,基本上都是分成三个阶段而言的,主要是其童年时代、青年时代以及晚年时代。 列夫;托尔斯泰的童年生活是十分不幸的,可以用悲剧这个词语

来形容了。列夫;托尔斯泰初生不久之后,亲生母亲就死去了,这对于年幼的列夫;托尔斯泰无疑是最为沉重的打击,而后在列夫;托尔斯泰十岁的时候,父亲又死去了,两位至亲都相继离去,可以说列夫;托尔斯泰年少的时候主要是由亲戚抚养长大的。列夫;托尔斯泰从小就目睹了社会的冷漠,后来在参军的时候,开始投身于文学的怀抱之中,进行了创作并且获得了成功。等到列夫;托尔斯泰成年之后,年轻的列夫;托尔斯泰也曾有过一段十分昏暗的肆意挥霍的时光,在这段时光之中,列夫;托尔斯泰风流放荡,开始了纵欲的阴暗时光,但是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后来列夫;托尔斯泰结婚之后开始专心投身于文学创作之中,并且取得了辉煌的成功。但在晚年的时候,却与自己的妻子渐行渐远,最后一个人坐在火车上面去世。 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生基本上都是献给了人类精神文学的创作之中,可以说列夫;托尔斯泰是无比伟大的,用自己一生的时间去刻画着自己眼中的苏联生活。 列夫托尔斯泰简介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十九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 托尔斯泰出身贵族,但一岁半母亲便去世了,十岁的时候失去了父亲,他是由家中的亲戚抚养成人的。托尔斯泰1845年考入了喀山大学东方语言系,但因其中考试不及格,后转入了法律系,他不专心学业,但对哲学有着浓厚的兴趣。托尔斯泰早年曾为农民子弟兴办学校,后与兄长一起到高加索当兵,曾参加过克里米亚战争,但离开军队后又重投娱乐圈,嗜酒又好赌。

《复活》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形象分析—解析列夫.托尔斯泰

《复活》主人公聂赫留朵夫 形象分析 ——浅谈列夫.托尔斯泰的 思想与创作

列夫托尔斯泰创作的一个基本主题就是描写贵族地主的生活,这反映了作家的亲身经历和感受以及他对人生理想、社会理想等问题的思考,同时也塑造了一批带有自传性特点的主人公形象。高尔基认为:“聂赫留朵夫、列文、伊尔琴尼耶夫、奥列宁——所有这些人物都是作者自己的肖像,所有这些人物都是他精神发展上的几个阶段罢了。”这段话指出了托尔斯泰小说的自传性特点。托尔斯泰作品中有一系列的自传性礼物,这些主人公的思想状况大致反映了作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思想发展水平,且都是是沿着现实的、发展的轨迹前进的。 《复活》的主人公聂赫留朵大托尔斯泰的最后一个自传形象。他原本是一个正直、善良、纯沽的贵族青年,善于观察和思考,真诚地爱着卡秋莎.玛丝洛姓。但是军队的腐朽生活使他成为一个彻头彻尾的利己主义者,他诱奸了玛丝洛娃后又抛弃了她,使她堕入了社会底层,陷入了不幸的深渊。多年之后,他在法庭上又见到了玛丝洛娃,她的悲惨遭遇使他震惊和反省。于是,聂赫留朵夫为减轻玛丝洛娃的厄运而上下奔波、到处求情,同时也认清了俄国社会的黑暗及统治阶级的丑恶嘴脸和残忍本性。最终,他放弃了土地、豪宅以及舒适的贵族生活,跟随玛丝洛娃去了西伯利亚,完成了精神上的“复活”。 作为自传性主人公,聂赫留朵夫与作家的生平经历极为相似。托尔斯泰出身名门世家,就其出身和所受的教育来看,他属于俄国上层地主贵族;聂赫留朵夫出身世袭豪门,亲戚们都是大臣。托尔斯泰青年时代曾有过十年的放荡史,他打仗、决斗、赌博、挥霍、处罚农民、酗酒,过着淫荡的生活。对此,托尔斯泰感到可怕、厌恶和内心的痛苦。聂赫留朵夫在离开姑妈们的庄园后变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利己主义者。他迷恋酒色,享乐成癖。对待宗教,托尔斯泰与聂赫留朵夫都经历了由少年时的笃信,到青年时的不信,再到“复活”后信奉的相似过程。 聂赫留朵夫与托尔斯泰在思想性格和精神气质上也很相似。而且,和作家一样,聂赫留朵夫在思想上也经历了一个艰巨漫长、曲折反复的变化发展过程。同时,这个过程也是他从自我认罪到批判统治阶级、认清社会现实的过程。因为精神复活的先决条件是对自己罪行的认识,而他的出身使他在认识罪行的过程中遇到了主客观的各种阻力,使其认识过程充满困难和压力。 对资本主义的批判,聂赫留朵夫与托尔斯泰是基本一致的。托尔斯泰批判了资本主义物质文明的高度发达与精种道德的堕落沦丧,并把农民因失地而流入城市看成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入侵及大地主道德败坏、不愿放弃土地还地与民的直接恶果。他并且指出,俄国几百年来的农奴制的压迫和改革以后几十年的加速破产,积下了农民无数的仇恨、愤怒和拼命的决心,他们要求彻底铲除官办的教会,打倒地主和地主政府,消灭一切旧的土地占有形式和占有制度,扫清土地,建立一种自出平等的小农的社会生活来代替警察式的阶级国家。而聂赫留朵夫两次放弃土地权就否定私有制及与托尔斯泰的性格发展而言是一致的,就其对私有制认识的程度和社会影响而言又具有不同的性质,这也体现了他和托尔斯泰在思想经历上的曲折性。

文学院外国文学试卷

1、《悲惨世界》是一部和相结合的作品。 2、斯丹达尔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著中阐明了他的现实主义文艺观。他的长篇小说《_____________________》标志着批判现实主义的真正开端。 3、波德莱尔被视为的先驱,其代表作为诗集《》。 4、《包法利夫人》的副标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暗示出作品广泛的概括意义。 5、海明威曾经提出创作上的___________________理论,有八分之七应该在水下。他是因《___________________》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金的,在这部小说中塑造了海明威式“可以被消灭,但不能被打倒的”__________________的性格。 6、研究和诠释卡夫卡的作品,有社会学、民族学、宗教学、心理学和、 、等视角和方法。 7、狄更斯的带有自传体性质的小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收入以普法战争为背景的短篇小说集《梅塘之夜》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莫泊桑一举成名。 9哈代把自己的小说分为三类、、。 10、黑色幽默是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流派。 11、在《彼得堡故事集》中,果戈理继承了普希金《驿站长》的传统,描写了的命运。 二、选择题(10分) 1、标志着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真正开端的作品是( )。 A、《匹克威克外传》 B、《高老头》 C、《红与黑》 2、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收录长、中、短篇小说( )。 A、90多部 B、900多部 C、9部 3、果戈理的成名作是( )。 A、《彼得堡故事集》 B、《钦差大臣》 C、《狄康卡近乡夜话》 4、被鲁迅称为“人的灵魂的伟大审问者”的作家是( )。 A、陀思妥耶夫斯基 B、果戈理 C、哈代 5、《死魂灵》中的乞乞科夫是( )。 A、俄国封建农奴制地主的典型 B、没落贵族的典型 C、从地主贵族过渡到新兴资产者的典型

微考点:托尔斯泰简介及其代表作

考点:列夫·托尔斯泰简介及其代表作 1.列夫·托尔斯泰简介: 俄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出生于贵族家庭。一生积极探索人生的意义,改造社会的良方。 2.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 《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等。 3.近代文学艺术繁荣的原因:(拓展点) 一定的社会文化建立在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基础之上,近代世界激烈的社会变革,人们的思想发生着重大的变化,为文学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易错微析 列宁对托尔斯泰的尊称易错: 由于他的作品描写了俄国社会各阶层的生活图景,深刻揭露了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俄国社会的基本矛盾,因而,列宁称托尔斯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 例题1 某大学世界近代史文学研究室要召开一个探讨俄罗斯名著《战争与和平》的写作艺术研讨会,你认为选择谁的照片挂在会场最合适?() A.高尔基 B.弗朗西斯·培根 C.莎士比亚 D.列夫·托尔斯泰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俄罗斯名著《战争与和平》的作者是俄国著名的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故选D。 例题2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的是() A.贝多芬 B.普希金 C.列夫.托尔斯泰 D.伏尔泰 答案:C 解析:由于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深刻地展展现了俄国剧烈的社会变革,,是俄国现实社会的真实写照,所以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故选C。 1.列夫·托尔斯泰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下列属于他的作品的是() ①《复活》②《哈姆雷特》③《战争与和平》④《安娜·卡列尼娜》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他们分属于两个不同的国家,他们都曾让世界震惊,一个是因为他的文学作品,一个是因为他的音乐作品,他们的作品都与拿破仑有关。他们分别是() A.列夫?托尔斯泰和贝多芬 B.伏尔泰和凡高 C.莎士比亚和达芬奇 D.达?芬奇和凡高() 3.列夫·托尔斯泰被列宁称作是俄国革命的镜子,这是因为() A.他是俄国近代革命的参与者 B.他的作品深刻揭露了俄国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的社会矛盾 C.他放弃了自己的贵族生活,力求实现平民化 D.他是俄国伟大的作家之一 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文化学世界称15世纪是“文艺复兴”的世纪,16世纪是“宗教改革的世纪”,17世纪是“力学世纪”,18世纪是“启蒙世纪”,19世纪是“科学的世纪”。 材料二:后世有人评论说“18世纪是伏尔泰的世纪”。 材料三:毛泽东曾说:“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反映的事物”。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写出“文艺复兴的世纪”“力学世纪”,“科学的世纪”的代表人物各一位。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分析:为什么说18世纪是“启蒙世纪”? (3)根据材料三结合俄国列夫托尔斯泰的文学作品,分析它们是如何反映社会现实的?

文学类文本托尔斯泰《复活》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为了上诉的事,聂赫留朵夫第二次探监[注]。 带着老婆子托付的玛丝洛娃走到门口,还没有看见典狱长,聂赫留朵夫却看见她了。 “您好!”她拖长声音说,脸上挂着微笑,使劲握了握他的手,这跟上次大不一样。“喏,我给您带来了状子,您来签个字,”聂赫留朵夫说,对她今天见到他时表现出来的那副活泼样子,感到有点奇怪。 “行,签个字也行。干什么都行。”她眯缝着一只眼睛,笑嘻嘻地说。 她拿起笔,用心在墨水缸里蘸了蘸,抖掉一滴墨水,写上自己的名字。 “没有别的事了?”她问,忽而望望聂赫留朵夫,忽而望望典狱长,随后把笔插在墨水缸里,接着又放在纸上。 “我有些话要跟您说。”聂赫留朵夫说。 “好,您说吧,”她说,忽然像是想起了什么心事,脸色变得严肃了。 典狱长站起来,走了出去,屋子里剩下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两个人。 他把臂肘搁在桌上,身子凑近她。这样说话就不会让那个坐在窗台上的看守听见,而只让她一个人听见。他说: “要是这个状子不管用,那就去告御状。凡是办得到的事,我们都要去办。”“唉,要是当初有个好律师就好了……”她打断他的话说。“我那个辩护人是个十足的笨蛋。他老是对我说肉麻话,”她说着笑了。“要是当初人家知道我跟您认识,情况就会大不相同了。可现在呢?他们总是把人家都看成小偷。” “她今天好怪。”聂赫留朵夫想,刚要说出他的心事,却又被她抢在前头了。 “我还有一件事要跟您说。我们那儿有个老婆子,人品挺好。说实在的,大家都弄不懂是怎么搞的,这样一个顶刮刮的老婆子,竟然也叫她坐牢,不但她坐牢,连她儿子也一起坐牢。大家都知道他们没犯罪,可是有人控告他们放火,他们就坐了牢。她呀,说实在的,知道我跟您认识,”玛丝洛娃一面说,一面转动脑袋,不时瞟聂赫留朵夫一眼,“她就说:‘你跟他说一声,让他把我儿子叫出来,我儿子会原原本本讲给他听的。’那老婆子叫明肖娃。怎么样,您能办一办吗?说实在的,她真是个顶刮刮的老婆子,分明是受了冤枉。好人儿,您就给她帮个忙吧,”玛丝洛娃说,对他瞧瞧,又垂下眼睛笑笑。 “好的,我来办,我先去了解一下,”聂赫留朵夫说,对她的态度那么随便,越来越感到惊奇。“但我自己有事要跟您谈谈。您还记得我那次对您说的话吗?”他说。“您说了好多话。上次您说了些什么呀?”玛丝洛娃一面说,一面不停地微笑,脑袋一会儿转到这边,一会儿转到那边。

外国文学名词解释

外国文学(名词解释) 1,“托尔斯泰主义”思想:列夫托尔斯泰在基督教影响下提出的一套道德学说。核心是爱的原则,手段是勿以暴力抗恶、道德的自我完善等,以实现全人类的友爱和平等。 2,“迷茫的一代”:代表作家是:海明威和菲茨杰拉德。“迷茫的一代”语出美国女作家格特鲁德.斯泰因,她有一次指着海明威等人说:”你们都是迷茫的一代”.海明威把这句话作为他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的一句题词,于是“迷茫的一代”成了以文学流派的名称。这些作家的共同特点是厌恶帝国主义战争,却又找不到出路。3,长河小说:罗曼.罗兰创作《约翰.克里斯朵夫》开创了“长河小说”这是一个新的类型。通过一个人的命运或者一个家族的历史反映民族或时代的变迁。这种长河小说优点在是描写集中,容量较大。罗兰认为,生活就行一条长河那样,连续不断的流动,小说也反应这种丰富、博大、不停发展的状态,种种小说气势雄浑,具有史诗规模。同时发展脉络清楚,一气呵成,从结构上来说显得更完整 4,存在主义文学:存在主义文学是在存在主义哲学的基础形成的文学流派,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产生于法国,战后盛行于整个西方世界。存在主义文学的题材可能是现实的,也可能是神话的,虚构的,不管怎么样,它总表现出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密切关注,基本主题是揭露世界和人的存在的荒诞性。 5,黑色幽默:黑色幽默是六七十年代主要流行于美国的文学流派。所为黑色幽默,就是阴郁的幽默,绞刑架下的幽默。他一表面上的轻松调侃,玩世不恭,实则无可奈何的语调叙述沉郁而可恐的故事,从而产生荒诞不经,滑稽可笑的喜剧效果。6,境遇剧:萨特的环境描写,是要表述存在主义文学的基本观点:世界荒谬,人生孤独。他认为每个自为的人出身自在的世界中,常常遇到的是障碍、限制和奴役,感受的是反感。恶心和孤独。萨特把这种作品中的环境条件称之为“境遇”描写。因为作为主体的人,只有在特殊境遇中才能作“自由选择”

列夫托尔斯泰生平简介

列夫托尔斯泰生平简介 列夫?托尔斯泰,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作家。1828年9月出生在图拉省一个有名望的贵族世家。早年父母先后去世。童年和少年时代受过严格的贵族家庭教育。1844年进入喀山大学学习,受到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1847年因不满学校教育,辍学回到家乡雅斯纳亚?波里亚纳。他在自己的庄园里试图改善农民处境,未获成功。1851年随长兄赴高加索,当了一名志愿兵,后又参加了克里米亚战争。托尔斯泰从50年代开始创作。早期作品主要有: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少年?青年》(1851~1857年)、军事小说集《塞瓦斯托波尔故事》(1856年)、中篇小说《一个地主的早晨》(1856年),以及赴西欧旅行时写下的小说《琉森》(又译《卢塞恩》)(1857年)等。60年代初,他的创作进入高潮,除完成中篇小说《哥萨克》(1853~1863年)等作品外,还创作了史诗性的长篇巨著《战争与和平》(1866~1869年)。70年代的主要作品是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1873~1877年)。70年代末80年代初,他在长期精神探索的基础上,完成了世界观的激变,与本阶级决裂,转向宗法农民一边。这时他加强了对专制制度的批判,但又进行“不以暴力抗恶”和“道德自我完善”的说教。80年代以后,托尔斯泰仍不断有杰作问世。1899年完成的长篇小说《复活》,可以说是作家一生思想和艺术探索的总结。此外发表的主要作品有:小说《伊凡?伊里奇之死》(1886年)、《哈泽?穆拉特》(1904年)、《舞会之后》(1911年)、剧本《黑暗的势力》(1886年)、《活尸》(1911年)等。晚年的托尔斯泰始终为自己的思想情绪与农民有距离而深感痛苦,为自己的家庭生活与农民有巨大差距而十分不安。1910年11月10日离家出走,途中患肺炎,20日病逝于阿斯塔波沃车站。终年82岁。

复活 托尔斯泰 简答题

1、简述卡秋莎(玛丝洛娃)在火车旁追聂赫留道夫(聂赫留多夫)的情节。(100字以内) 答:玛丝洛娃打听到聂赫留朵夫要经过庄园附近的车站,就赶去见他。这是个风雨交加的秋夜,她在树林里迷了路,赶到火车站时,她看到聂赫留朵夫坐在头等车厢里,可是他没有看到她。她来不及和他说一句话,火车就开动了。她仍旧往前跑,直至放声大哭。 她真想自杀,可怀里的孩子让她平静下走回家去。(135字) 2、简述聂赫留道夫(聂赫留多夫)第一次到监狱探望玛丝洛娃(卡秋莎)的情节。(100 字) 聂赫留道夫到监狱探望玛丝洛娃,向她问起他们的孩子,她开始很惊奇,但又不愿触动创伤,只简单对答几句,把他当作可利用的男人,向他要十卢布烟酒钱以麻醉自己。 3、简述《复活》的故事梗概。 答:聂赫留朵夫诱奸了农奴少女玛丝洛娃,又将她遗弃,使之后来成为妓女并被人诬告谋财害命而判流放。成为陪审员的聂赫留朵夫法庭上认出玛丝洛娃,因良心受谴责而帮她,并准备与她结婚来赎前罪。玛丝洛娃虽受感动,但为了不损害他的名誉而与另一犯人结婚,而聂赫留朵夫最后也抛弃了贵族生活,从而使二人的灵魂得以“复活”。 4、《复活》中一个令你感动的场面。简述《复活》中一次相见的情景。 答:在狱中,聂赫留朵夫见到了玛丝洛娃,要求她宽恕他,并把自己要和她结婚的决定告诉她。但玛丝洛娃不能饶恕他的过去。她气愤地说;“我是犯人,你是公爵,这儿没你什么事……我讨厌你--你那眼镜,你那肮脏的胖脸!”聂赫留朵夫吃了闭门羹,但他想为了对得起良心,他开始批判自己所走过的生活道路,感到寄生生活的可耻,要和自己的阶级决裂。 5、简述你对玛丝洛娃印象最深刻的片段。 答:玛丝洛娃掩不住内心的喜悦,她故意装作没有看见聂赫留朵夫伸给她的手,匆匆离开。来病房差点跌倒,她和病孩子一起大笑,挨护士骂也不在意,回家几次拿出聂留赫朵夫带来的照片“欣赏地看一眼”。写出玛丝洛娃获爱情的欢乐。 6、简述《复活》中的主人公的性格。 答:聂赫留朵夫是一个理想的贵族知识分子。也青年时期单纯善良,追求真挚的爱情。但是贵族家庭使他堕落为自私自利者。他诱奸了玛丝洛娃,随后又抛弃她。当他在法庭上再看到玛丝洛娃时,意识到自己是造成她堕落和不幸的罪魁祸首。在为玛丝洛娃伸冤上诉过程中,他的思想开始升华,从地主阶级立场转到宗法制农民的立场。 7、简述让涅赫柳多夫感觉对马斯洛娃有负罪感的事件经过。 答:马斯洛娃十六岁时,爱上了前来做客的女主人的侄儿、年轻的贵族涅赫柳多夫,体验了爱情的欢乐和美好。四年后,这个年轻人在从军时顺道来姑妈家小住,临行前夜,马斯洛娃

托尔斯泰简介

托尔斯泰简介 托尔斯泰1828年9月9日出生于图拉省克拉皮文县的亚斯纳亚?波利亚纳(今属图拉省晓金区)。他家是名门贵族,其谱系可以追溯到16世纪,远祖从彼得一世时获得封爵。父亲尼古拉?伊里奇伯爵参加过1812年卫国战争,以中校衔退役。母亲玛丽亚?尼古拉耶夫娜是尼?谢?沃尔康斯基公爵的女儿。托尔斯泰一岁半丧母,9岁丧父。1841年他的监护人姑母阿?伊?奥斯坚—萨肯去世后,改由住在喀山的姑母彼?伊?尤什科娃监护。于是他全家迁到喀山。 托尔斯泰自幼接受典型的贵族家庭教育。1844年考入喀山大学东方系,攻读土耳其语、阿拉伯语,准备当外交官。期终考试不及格,次年转到法律系。他不专心学业,迷恋社交生活,同时却对哲学尤其是道德哲学发生兴趣,喜爱卢梭的学说及其为人,并广泛阅读文学作品。受到卢梭、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影响。在大学时代,他已注意到平民出身的同学的优越性。1847年4月退学,回到亚斯纳亚?波利亚纳。这是他母亲的陪嫁产业,在兄弟析产时归他所有,他的漫长的一生绝大部分时间在这里度过。 回到庄园后,他企图改善农民生活,因得不到农民信任而中止。(结果这件事被果戈理讽刺后写在《死魂灵》中)1849年4月曾到彼得堡应法学士考试,只考了两门课就突然回家。是年秋天为农民子弟兴办学校。11月起名义上在图拉省行政管理局任职,次年12月被提升为十四品文官,实际上却周旋于亲友和莫斯科上流社会之间。但他渐渐对这种生活和环境感到厌倦,1851年4月底 随同服军役的长兄尼古拉赴高加索,以志愿兵身份参加袭击山民的战役,后作为“四等炮兵下士”在高加索部队中服役两年半。虽然表现优异,但也有赖亲戚的提携才晋升为准尉。1854年3月,他加入多瑙河部队。克里木战争开始后,自愿调赴塞瓦斯托波尔,曾在最危险的第四号棱堡任炮兵连长,并参加这个城市的最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