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蓄热式燃烧技术存在的问题

(完整版)蓄热式燃烧技术存在的问题
(完整版)蓄热式燃烧技术存在的问题

我国蓄热式燃烧技术目前存在的几点不足

目前,我国的资源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迫切要求高能耗行业全面推行高效、清洁的燃烧技术。蓄热式燃烧技术,又称高温空气燃烧技术,是20世纪90年代在发达国家开始推广的一项新型的燃烧技术,它具有高效烟气余热回收、空气和煤气预热温度高以及低氮氧化物排放的优越性,主要用于钢铁、冶金、机械、建材等工业部门中,并已出现迅猛发展的势头。至今我们已有了自己的一些专利,并且在国内有了相对广泛的应用,取得了相当的经济效益。

关键部件

1 蓄热体蓄热体是高温空气燃烧技术的关键部件,其主要技术指标如下:

(1)蓄热能力:单位体积蓄热体的蓄热量要大,这样可减小蓄热室的体积,需要通过材料的比热CP来衡量。(2)换热速度:材料的导热系数λ可以反映固体内部热量传递的快慢,导热系数大可以迅速地将热量由表面传至中心,充分发挥蓄热室的能力;高温时,材料辐射率可表征气体介质与蜂窝体热交换的强弱。(3)热震稳定性:蓄热体需要在反复加热和冷却的工况下运行,在巨大温差和高频变换的作用下,很容易脆裂、破碎和变形等,导致气流通道堵塞,压力损失加大,甚至无法继续工作。(4)抗氧化和腐蚀性:有些材料在一定的温度和气氛下发生氧化和腐蚀,会堵塞气体通道,增加流通阻力。

(5)压力损失:在气体通过蜂窝体通道时,会产生摩擦阻力损失,在流经两块蜂窝体交界面时因流通面积突变和各个通道之间可能发生

交错而产生局部阻力损失;前者对传热有利,后者对传热是不利的,因此应尽力减少局部阻力损失来降低风机的动力消耗。(6)经济性:它是一个重要的指标,一种蜂窝体如果各种性能都好,但成本很高,推广和应用会受到限制。

2换向阀

由于必须在一定的时间间隔内实现空气、煤气与烟气的频繁切换,换向阀也成为与余热回收率密切相关的关键部件之一。尽管经换热后的烟气温度很低,对换向阀材料无特殊要求,但必须考虑换向阀的工作寿命和可靠性。因为烟气中含有较多的微小粉尘以及频繁动作,势必对部件造成磨损,这些因素应当在选用换向阀时加以考虑。如果出现阀门密封不严、压力损失过大、体积过大、密封材料不易更换、动作速度慢等问题,会影响系统的使用性能和节能效果。

3烧嘴

烧嘴的设计原则是不能让空气和煤气混合得太快,这样容易形成局部高温,但也不能混合得太慢,防止煤气在蓄热室出现“二次燃烧”甚至燃烧不充分。为了保证燃料在低氧气氛中燃烧,必须在设计其供给通道时,考虑燃料和空气在空间的扩散、与炉内烟气的混合和射流的角度及深度,而这些参数应根据加热装置尺寸、加热工艺要求、燃料种类、烧嘴大小、预热温度和空煤气压力等因素来确定。

蓄热式燃烧技术又被称为“高温稀薄燃烧”技术。实现这种低

氧燃烧的有效途径之一是:合理的布置烧嘴的位置和数量以及各个燃烧单元的相对位置关系和换向方式,有效地组织炉膛内气流的流动,依靠预热后空气和煤气射流的高速卷吸,使炉内产生大量烟气回流。一般来说,射流的速度越大,炉内的卷吸和回流作用越强烈,就越有利于实现低氧的气氛,而这种相对很低的煤气和氧气浓度降低了平均燃烧速度,拓展了燃烧边界,形成了均匀的温度场,并降低了NOx的排放。

对现存几个问题的分析

蓄热式燃烧技术在中国发展了近二十年了,通过科研工作者的努力,取得了相当的技术成果和经济效益。但也反映出了一些不足。客观地讲,我国对蓄热式燃烧技术的认识还不如国外发达国家深刻,目前考虑的还仅仅是节能,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第二代蓄热式燃烧技术”。

1蜂窝体的使用寿命不高

目前国内蜂窝体的使用寿命均不是很高。加热炉上的蜂窝体使用寿命一般为3~6个月,甚至出现过使用一个星期就大量碎裂的情况。用于钢包烘烤器上的蓄热体因烟气温度低使用寿命有所增加。蓄热体在使用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主要有熔化、软化、破裂、堵塞和腐蚀等,其中蓄热体材料的抗热震稳定性差是工程设计中最常出现的问题。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1)材料问题蜂窝体长期工作在急冷急热、还可能带有腐蚀性气体的恶劣环境中,经常承受着高温作用和因内外温差变化而引起

的应力作用。这种工作环境对蓄热体的材料提出了苛刻的要求。

为了增加蓄热量,减小蓄热室的体积,需要增加蓄热体的密度。但抗热震稳定性与密度在一定程度上是互相排斥的,即密度越高,抗热震稳定性一般都比较差。

在使用过程中,蓄热体与气流进行热交换,一些带有腐蚀性的气体和颗粒会对蜂窝体产生不利影响。比如氧化铁颗粒会降低铝硅材质的软熔温度,使蜂窝体熔化而堵死气孔;酸性气体会对蜂窝体产生腐蚀作用;微小颗粒会附着在蜂窝体表面而堵塞气体通道等。

(2)偏流问题蓄热室内热交换过程大致如下:在排烟阶段,烟气流经蜂窝体时将显热储存在蜂窝体中,加热蜂窝体;在燃烧阶段,空气(或煤气)流经蜂窝体时被加热,余热被重新带回炉内。在以上的任何一个阶段,如果气体在蓄热室内出现偏流,经过若干次换向后容易导致蜂窝体局部高温而产生热应力。当产生的温度应力超出其承受极限时,蜂窝体就会破裂。

(3)“二次燃烧”问题蓄热式燃烧系统的空气喷口和煤气喷口一般都是相互独立的,这样有利于形成炉内低氧气氛,拓展火焰边界,形成均匀的温度场,提高加热质量和减少氮氧化物的排放。但是对空气和煤气两股射流的速度、交角和距离的最佳值很难把握,一旦处理不当则容易造成炉内局部煤气燃烧不充分而其它地方氧气还有剩余。这些烟气在被吸入蓄热室时,空气和煤气会重新接触产生“二次燃烧”,放出的热量可以完全被蜂窝体吸收,尽管没有造成能量损失,但局部高温很容易使蜂窝体熔化而失效。

研制出一种高品质的蓄热材料来适应蓄热体恶劣的工作环境是提高其使用寿命最有效的办法。

2 关于副烟道的讨论

国内对此问题存在着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没有必要加副烟道;另一种认为必须加副烟道。投入使用的蓄热式加热炉有的使用了副烟道,有的没有使用。

(1)从能量的角度来看,只有高炉煤气双预热时水当量比略大于 1 0,而其它如焦炉煤气、天然气单预热时水当量比均大于1 0。这就意味着通过预热煤气和空气的办法仍然无法将烟气中的显热全部吸收,一定要有少部分的烟气直接排出炉外。在不能提高蓄热室排烟温度的情况下换向阀和引风机只能够承受有限的温度),只能通过副烟道来实现这一目的。

(2)从工程实践的角度看,没有加副烟道的加热炉几乎无一例外的存在炉压大、冒火严重等缺点。这样很容易烧坏现场的工作设备,恶化车间的操作环境;如果使用高炉煤气等CO含量高的煤气,还容易因燃烧不完全而对现场操作人员的身体健康造成危害。

(3)从风机工作能力的角度看,通常使用的引风机似乎也没有这个能力将炉内的烟气全部引出。预热后的空气和煤气至少以40~50m/s的速度喷入炉内,经燃烧反应后体积膨胀,引风机是否能够以40~50m/s甚至更高的速度将烟气从炉内引出值得怀疑。况且一味加大强制排烟,是否会因引风速度过快而影响炉内的燃烧效果,还有待进一步证实。

最好的办法就是在蓄热式加热装置上安装可调烟道闸板和金属换热器(加热炉可以适当增设预热段)。当然采取这种措施的利弊还要视具体情形来定。

3 节能效果的分析

查阅许多文献资料,经常能看到这样一句话:“蓄热式燃烧技术可实现烟气的极限回收。”根据目前蓄热式燃烧的应用效果来看,空气和煤气的预热温度似乎与理论计算还有差距。要想实现所谓的“极限回收”,以下三个条件必须认真考虑:

(1)确保烟气最大程度地通过蜂窝体排出

蓄热式燃烧要想最大程度的回收烟气中的显热,就必须最大程度的使烟气流经蓄热室。蓄热式烧嘴在燃烧状态时,为了合理组织炉内气体流动,必须使煤气和空气高速喷入炉内,这就需要适当的缩小喷口面积;而下个状态——蓄热状态时,本来烟气排出的速度就小于空气和煤气的流入速度,加上烟气的流动阻力加大和流通面积变小,相比之下,排烟量在一定程度上远小于煤气或空气的流入量,从而影响节能效果。所以笔者认为,蓄热式燃烧技术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之一就是:如何在不影响燃烧效果的前提下,增加流经蓄热室的烟气量。如果这个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很可能会成为制约蓄热式燃烧技术节能效果的瓶颈。

(2)蜂窝体的体积必须合理

蓄热室中蜂窝体的体积大小必须合适,蜂窝体的多少与排烟量、蜂窝体的比表面积、烟气温度、蜂窝体的传热系数、比热、煤气

种类和烧嘴能力等诸多因素有关。如果蜂窝体放少了,在一个换向周期内,蜂窝体没有能力将烟气当中的显热全部回收,节能效果将下降。但也并非多多益善,如果蜂窝体放得太多,会使排烟温度过低,腐蚀性气体如硫化物以及水蒸汽在其内大量凝结(因为很多煤气的燃烧产物中都含有SOx和H2O),硫化物容易腐蚀蜂窝体,水的出现无疑将加剧蜂窝体的损坏,两者都将降低蜂窝体的工作性能和使用寿命,影响节能效果。

在设计蓄热室时,不能单纯为了减小其体积而一味地提高蜂窝体的比表面积,要考虑蜂窝体的堵塞问题;同时还应考虑蜂窝体的质量是否能将一个换向周期内的烟气显热全部吸收。

(3)提高蓄热室内气流的均匀度

蓄热室气流分布状况将影响蓄热室的热交换能力、空气煤气的预热温度、蜂窝体的使用寿命等,所以提高蓄热室内烟气、空气和煤气分布的均匀性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为气流在蓄热室中均匀流动时,会提高蜂窝体的利用率,从而提高蓄热室的温度效率和热效率,同时还可以减小蜂窝体因各处温度不均产生危险的温度应力。为了提高蓄热室内气流的均匀度,一般采取的措施有增加烧嘴内扩散段的长度、安装导流板、防止蜂窝体之间互相遮蔽、尽量避免气体流道出现剧烈的转弯等。

其它诸如引风机的工作能力、切换阀的密封性能等也是保证节能效果的关键因素。

蓄热式燃烧系统是一个有机的结合体,作为该系统关键设备的

蜂窝体、换向阀和烧嘴,必须有着很高的工作性能和使用寿命。在我国的能源严重紧缺,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情况下,迫切需要新型、高效、环保的燃烧技术,蓄热式燃烧技术顺应了当前的形势,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目前我国对蓄热式燃烧技术的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在推广和应用的同时,应加大研究力度,掌握此项技术的精髓。

蓄热式加热炉传热基本知识

蓄热式加热炉传热基础知识 一传热的基本方式 钢坯加热是通过炉内热交换过程进行的。只要有温度差存在 热量,热量总是由高温向低温传递,这种热量传递过程称为传热。传热是一种复杂的物理现象,根据其物理本质的不同,把传热过程分为三种基本方式:传导、对流和辐射。 1传导传热 没有质点相对位移情况下,物体内部或直接接触的不同物体因为温度差,将热量由高温部分依次传递给低温部分的现象,称为传导传热。 传导传热快慢主要影响因素有: (1)材料的导热系数。各种材料的导热系数都由实验测定。气体、液体和固体三种比较来看,气体的导热系统一般比较小(仅为 0.006—0.58W/(m·℃)),液体的导热系数一般比气体大(在 0.09—0.7W/(m?℃)之间),固体的导热系数一般比较大,其 中以金属的导热系数最大(在2.8--419W/(m?℃)之间,纯银的导热系数最高)。而且随着温度的变化,物体导热系数也随着变化。 (2)温度差。温度差越大,传导传热也越强烈,另外温差越大,传热不可逆损失越大。 2对流传热 依靠对流的各部分发生相对位移,把热量由一处传递到另一处的

现象,称为对流传热。

对流传热主要因素不仅有物体的温度差,而且与下列因素有关:(1)流体流动的情况。 (2)流体流动的性质。 (3)流体的物理性质。 (4)工体表面的形状、大小和位置。 3 辐射传热 依靠物体表面。对外界发蛇的电磁波(辐射能)来传递热量,当辐射能投射到另一物体时,能被另一物体吸收又变成热能。这种依靠电磁波来传递热能的过程叫辐射传热,辐射是一切物体固有的特征,辐射传热不需要任何中间介质或物体的直接接触,在真空中同样可以传播。 辐射传热主要影响因素: | (1)辐射传热量的大小与辐射体的温度的4次方成正比,因此,提高炉温对加热速度有决定性意义。蓄热式加热炉燃烧温度比常温燃烧高许多,因此烟气的辐射传热效果远远好于常温燃烧。 (2)辐射传热量的大小与辐射体的黑度成正比,因此,提高加热炉内壁和火焰黑度对提高加热速度和节能降耗有重要意义。 二蓄热式加热炉炉内综合传热 在加热炉的炉膛内,热的交换过程是辐射、对流和传导同时存在,我们把这种传热方式叫做炉内综合传热。

蓄热式燃烧技术目前存在的几点不足(分享)

蓄热式燃烧技术目前存在的几点不足(分享) 目前,我国的资源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迫切要求高能耗行业全面推行高效、清洁的燃烧技术。蓄热式燃烧技术,又称高温空气燃烧技术,是20世纪90年代在发达国家开始推广的一项新型的燃烧技术,它具有高效烟气余热回收、空气和煤气预热温度高以及低氮氧化物排放的优越性,主要用于钢铁、冶金、机械、建材等工业部门中,并已出现迅猛发展的势头。至今我们已有了自己的一些专利,并且在国内有了相对广泛的应用,取得了相当的经济效益。 关键部件 1 蓄热体 蓄热体是高温空气燃烧技术的关键部件,其主要技术指标如下: (1)蓄热能力:单位体积蓄热体的蓄热量要大,这样可减小蓄热室的体积,需要通过材料的比热CP来衡量。(2)换热速度:材料的导热系数λ可以反映固体内部热量传递的快慢,导热系数大可以迅速地将热量由表面传至中心,充分发挥蓄热室的能力;高温时,材料辐射率可表征气体介质与蜂窝体热交换的强弱。(3)热震稳定性:蓄热体需要在反复加热和冷却的工况下运行,在巨大温差和高频变换的作用下,很容易脆裂、破碎和变形等,导致气流通道堵塞,压力损失加大,甚至无法继续工作。(4)抗氧化和腐蚀性:有些材料在一定的温度和气氛下发生氧化和腐蚀,会堵塞气体通道,增加流通阻力。(5)压力

损失:在气体通过蜂窝体通道时,会产生摩擦阻力损失,在流经两块蜂窝体交界面时因流通面积突变和各个通道之间可能发生交错而产生局部阻力损失;前者对传热有利,后者对传热是不利的,因此应尽力减少局部阻力损失来降低风机的动力消耗。(6)经济性:它是一个重要的指标,一种蜂窝体如果各种性能都好,但成本很高,推广和应 用会受到限制。 2 换向阀 由于必须在一定的时间间隔内实现空气、煤气与烟气的频繁切换,换向阀也成为与余热回收率密切相关的关键部件之一。尽管经换热后的烟气温度很低,对换向阀材料无特殊要求,但必须考虑换向阀的工作寿命和可靠性。因为烟气中含有较多的微小粉尘以及频繁动作,势必对部件造成磨损,这些因素应当在选用换向阀时加以考虑。如果出现阀门密封不严、压力损失过大、体积过大、密封材料不易更换、动作速度慢等问题,会影响系统的使用性能和节能效果。 3 烧嘴 烧嘴的设计原则是不能让空气和煤气混合得太快,这样容易形成局部高温,但也不能混合得太慢,防止煤气在蓄热室出现“二次燃烧”甚至燃烧不充分。为了保证燃料在低氧气氛中燃烧,必须在设计其供给通道时,考虑燃料和空气在空间的扩散、与炉内烟气的混合和射流的角度及深度,而这些参数应根据加热装置尺寸、加热工艺要求、燃料

详解RTO蓄热式焚烧炉的原理及应用(废气处理)

RTO蓄热式焚烧炉 一、RTO热力焚烧炉概述 RTO又称蓄热式热力焚烧炉,是一种借助热能将废气直接燃烧的环保设备,可处理喷漆、烤漆、印刷、塑胶、化工、电泳、涂装、电子等几乎所有行业的废气。对于浓度在100-3500mg/m3范围内的废气,RTO具有其他净化技术无法企及的效果,此外高浓度有机废气也可通过吸附浓缩后通入RTO 直燃装置中! RTO蓄热式热力焚烧炉主体结构由燃烧室、陶瓷填料床和切换阀等组成。陶瓷填充床可使热能得到极大限度的回收,经热量监测后回收率达到了95%,所以在使用RTO处理工业有机废气(VOCs)时,需求方可节省大量的燃料消耗,降低废气净化成本,轻松过环评。 RTO结构图

二、RTO焚烧炉工作原理 RTO将有机废气加热到760℃以上,有机废气会发生热氧化反应生成无毒的CO2和H2O,从而达到净化废气的效果。 RTO在工作的过程中全程回收热量,热能回收率达到了95%以上,实现了废气净化和环保节能的双重目的,是处理中高浓度挥发性有机废气的极佳选择。 RTO蓄热式热力焚烧炉工作原理:对有机废气进行预处理操作后,将其通入炉体内,加热至一定温度(通常为730-780℃),使废气中的有机成分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小分子无机物(如CO2、H2O),经风机、烟囱排入大气。氧化产生的高温气体流经陶瓷蓄热体,使陶瓷体升温开始“蓄热”,用于处理后续进入的有机废气,从而节省了大量的燃料。 RTO系统中设置了多个蓄热室,以保证每个蓄热室依次经历蓄热-放热-清扫等程序,周而复始,连续工作。蓄热室“放热”后应引入洁净空气对室内进行清扫,待清扫完成后方可进入“蓄热”程序,否则残留的废气分子随烟囱排入大气中,从而降低了处理效率。 RTO主体结构图 三、RTO热力燃烧技术特点 将有机废气流经蓄热陶瓷体,经加热后,温度迅速提升,在炉膛内温度可达到800℃,有机废气中的VOCs在此高温下直接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形成无毒、无味的高温烟气。 混合气体流经温度稍低的蓄热陶瓷,大量热能即从烟气中转移至蓄热体,用来加热下一次循环的有机废气,高温烟气的自身温度大幅度下降,再经过热回收系统和其他介质发生热交换,烟气温度进一步降低,最后排至室外大气。 四、RTO蓄热式燃烧适用范围 (1)适应行业范围:烘炉废气、化工电泳、涂装、喷漆、印刷、电子等行业的废气处理。

国内蓄热式加热炉的对比

国内蓄热式加热炉的对比 国内蓄热式加热炉的对比 https://www.360docs.net/doc/a015331815.html, 2009.08.05 1前言 众所周知,用蓄热室来预热空气和燃料是一项较早的技术,但由于其换向阀结构复杂、体积庞大、控制系统不可靠、换向时间长、效率比较低,因此没有得到重视,因而换热器技术得到迅速发展。由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能源危机后,节能工作得到各个国家的重视,加之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出现了结构简单,控制方便,可靠性强的换向系统。因此近十年来蓄热式燃烧技术得到长足发展,各个国家都在研究各种蓄热式烧嘴和高效蓄热式燃烧技术,以及高风温燃烧技术。为此,根据所了解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2国内蓄热式燃烧技术情况 中国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有国外译文介绍,八十年代中后期国内热工界也开始研究新型蓄热式技术,建立了专门的陶瓷球蓄热式实验装置。东北大学、北京科技大学、机械部第五设计研究院、冶金部鞍山热能研究院等对此技术都有研究,但是工业应用很少。1998年9月萍乡钢铁有限责任公司首次和大连北岛能源技术有限公司合作采用蓄热式燃烧技术进行轧钢连续式加热炉燃烧纯高炉煤气技术的开发研究,并率先在萍钢棒材公司轧钢加热炉上应用,在国内首次实现了蓄热式技术燃烧高炉煤气在连续式轧钢加热炉上的应用。 此炉作为国内第一座蓄热式轧钢加热炉,尽管在许多方面还不尽人意,但应该说为国内蓄热式燃烧技术应用在冶金行业连续式加热炉开辟了先河;此后,国内有多家公司开展蓄热式燃烧技术的研究和在国内的推广应用,蓄热式燃烧技术逐渐成熟。如北京神雾公司的蓄热式烧嘴加热炉,秦皇岛设计院的蓄热式加热炉等。在蓄热式燃烧技术方面形成了一套较完善的设计思想和方法,蓄热式技术在工业炉上的应用,实现了高产、优质、低耗、少污染和高自

KROM蓄热式烧嘴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KROM蓄热式烧嘴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KROM蓄热式烧嘴是一种通过蓄热球从窑炉烟气中回收热量来预热空气以此达到交替燃烧均匀加热目的的烧嘴。蓄热式烧嘴主要应用于工业燃气加热领域,降低NOx排放,很高的燃烧热效率著称。它是继自身预热式烧嘴后的又一大技术进步。 什么是蓄热式烧嘴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高温空气燃烧技术的主要特点是:(1)采用高温空气烟气余热回收装置,交替切换空气与烟气,使之流经蓄热体,能够在很大上回收高温烟气的显热,即实现了极限余热回收;(2)将燃烧空气预热1000℃以上的温度水平,形成与传统火焰(诸如扩散火焰与预混火焰等)迥然不同的新型火焰类型,创造出炉内优良的均匀温度场分布;(3)通过组织贫氧状态下的燃烧,避免了通常情况下,高温热力氮氧化物NOx的大量生成.因此,这项技术在实际应用中,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蓄热式烧嘴的结构 蓄热式烧嘴是由耐高温的全陶瓷烧嘴和蓄热式陶瓷换热器两大部分构成。将换热系统与烧嘴相连后并安装在炉窑侧壁上,再通过换向滑阀,成对操作。 蓄热燃烧技术原理如图所示:当常温空气由换向阀切换进入蓄热室1后,在经过蓄热室(陶瓷球或蜂窝体等)时被加热,在极短时间内常温空气被加热到接近炉膛温度(一般比炉膛温度低50~100℃),高温热空气进入炉膛后,抽引周围炉内的气体形成一股含氧量大大低于21%的稀薄贫氧高温气流,同时往稀薄高温空气附近注入燃料(燃油或燃气),这样燃料在贫氧(2-20%)状态下实现燃烧;与此同时炉膛内燃烧后的烟气经过另一个蓄热室(见图中蓄热室2)排入大气,炉膛内高温热烟气通过蓄热体时将显热传递给蓄热体,然后以150~200℃的低温烟气经过换向阀排出.工作温度不高的换向阀以一定的频率进行切换,使两个蓄热体处于蓄热与放热交替工作状态,常用的切换周期为30~200秒. 简单说,就是先将蓄热体加热后,再通入空气,并将空气加热到高温,送入炉内与烟气混合(为降低氧气含量,目的是降低氧化氮的含量)后,再与燃料混合燃烧. 蓄热式烧嘴的工作原理 一套蓄热式烧嘴系统至少包括两个烧嘴,两个蓄热器,一个热能回收系统以及相应的控制装置。烧嘴和蓄热器可根据现场实际情况直接连接在一起或选择用耐火材料浇注的管道连接在一起。当一个烧嘴利用蓄热器里的热空气进行燃烧时,另一个烧嘴

蓄热式燃烧技术原理

蓄热式燃烧技术原理 当常温空气由换向阀切换进入蓄热室后,在经过蓄热室(陶瓷球或蜂窝体等)时被加热,在极短时间内常温空气被加热到接近炉膛温度(一般比炉膛温度低 50~100℃),高温热空气进入炉膛后,抽引周围炉内的气体形成一股含氧量大大低于21%的稀薄贫氧高温气流,同时往稀薄高温空气附近注入燃料(燃油或燃气),这样燃料在贫氧(2-20%)状态下实现燃烧;与此同时炉膛内燃烧后的烟气经过另一个蓄热室(见图中蓄热室2)排入大气,炉膛内高温热烟气通过蓄热体时将显热传递给蓄热体,然后以150~200℃的低温烟气经过换向阀排出。工作温度不高的换向阀以一定的频率进行切换,使两个蓄热体处于蓄热与放热交替工作状态,常用的切换周期为30~200秒。 简单说,就是先将蓄热体加热后,再通入空气,并将空气加热到高温,送入炉内与烟气混合(为降低氧气含量,目的是降低氧化氮的含量)后,再与燃料混合燃烧。 要注意的是,蓄热燃烧,蓄热室必须是成对的,其中一个用来加热空气,而另一个被烟气加热。经过一个周期后,加热空气的蓄热室降温,而被烟气加热的蓄热室却升高温度,这样,通过换向阀,使两个蓄热室作用交换,这时原来是排烟口的,现在变成了烧嘴,而原来是烧嘴的,现在变成了排烟口。 高温空气燃烧技术的主要特点是:(1)采用高温空气烟气余热回收装置,交替切换空气与烟气,使之流经蓄热体,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回收高温烟气的显热,即实现了极限余热回收;(2)将燃烧空气预热1000℃以上的温度水平,形成与传统火焰(诸如扩散火焰与预混火焰等)迥然不同的新型火焰类型,创造出炉内优良的均匀温度场分布;(3)通过组织贫氧状态下的燃烧,避免了通常情况下,高温热力氮氧化物NOx的大量生成。因此,这项技术在实际应用中,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蓄热燃烧技术又称高温空气燃烧技术,全名称为:高温低氧空气燃烧技术(High Temperature and Low Oxygen Air Combustion-HTLOAC),也作HTAC(High Temperature Air Combustion)技术,也有称之为无焰燃烧技术(Flameless Combustion)。通常高温空气温度大于1000℃,而氧含量低到什么程度,没有人去划定,有些人说应在18%以下,也有说在13%以下的。 蓄热燃烧技术原理如图所示:当常温空气由换向阀切换进入蓄热室1后,在经过蓄热室(陶瓷球或蜂窝体等)时被加热,在极短时间内常温空气被加热到接近炉膛温度(一般比炉膛温度低50~100℃),高温热空气进入炉膛后,抽引周围炉内的气体形成一股含氧量大大低于21%的稀薄贫氧高温气流,同时往稀薄高温空气附近注入燃料(燃油或燃气),这样燃料在贫氧(2-20%)状态下实现燃烧;与此同时炉膛内燃烧后的烟气经过另一个蓄热室(见图中蓄热室2)排入大气,炉膛内高温热烟气通过蓄热体时将显热传递给蓄热体,然后以150~200℃的低温烟气经过换向阀排出。工作温度不高的换向阀以一定的频率进行切换,使两个蓄热体处于蓄热与放热交替工作状态,常用的切换周期为30~200秒。 简单说,就是先将蓄热体加热后,再通入空气,并将空气加热到高温,送入炉内与烟气混合(为降低氧气含量,目的是降低氧化氮的含量)后,再与燃料混合燃烧。

蓄热式连续加热炉的基本结构组成

蓄热室连续加热炉的基本结构组成 连续式加热炉由以下几个基本部分组成:炉子基础和钢结构、炉膛与炉衬、燃料燃烧系统、排烟系统、余热利用装置、冷却系统、装出料设备、检测及调节装置、计算机控制系统等。 1炉子基础和钢结构 炉子基础将炉膛、钢结构和被加热钢坯的重量所构成的全部载荷传到地面上。一般采用混凝土基础。 炉子钢结构是由炉顶钢结构、炉墙钢结构和炉底钢结构的一个箱形框架结构,用以保护炉衬和安装烧嘴。水梁、立柱及各种炉子附件的固定主要由型钢和钢板组成。 (1)炉膛与炉衬 炉膛是由炉墙、炉顶和炉底围成的空间,是对钢坯进行加热的 地方。炉墙、炉顶和炉底通称为炉衬,炉衬是加热炉的一个关 键技术条件。再加热炉的运行过程中,不仅要求炉衬能够在高 温和载荷条件下保持足够的温度和稳定性,要求炉衬能够耐受 炉气的冲刷和炉渣的侵蚀,而且要求有足够的绝热保温和气密 性能。为此,炉衬通常耐火层、保温层、防护层和钢结构几部 分组成。其中耐火层直接承受炉膛内的高温气流冲刷和炉渣侵 蚀,通常采用各种耐火材料经砌筑、捣打或浇筑而成;保温层 通常采用各种多孔的保温材料经砌筑、敷设、充填或粘贴形成,其功能在于最大限度地减少炉衬的散热损失,改善现场操作条 件;防护层通常采用建筑砖或钢板,其功能在于保持炉衬的气

密性,保持多孔保温材料形成的保温层免于损坏。钢结构是位于炉衬最外层的由各种钢材拼焊、装配成的承载框架,其功能在于承担炉衬、燃烧设备、检测设施、检测仪器、炉门、炉前管道以及检测、操作人员所形成的载荷,提供有关设施的安装框架。

A炉墙 炉墙分为侧墙和端墙,沿炉子长度方向上的炉墙成为侧墙,炉子两端的炉墙。整体捣打、浇注的炉墙尺寸可以根据需要设计。炉墙采用可塑料或浇注料内衬和绝热层组成的复合砌体结构。为了使炉子具有一定的强度和良好的气密性,炉墙外壁为5mm或6mm厚的钢板外壳。 蓄热式连续加热炉的炉墙上除了设有炉门、窥视门、烧嘴孔、测温孔等孔洞,还有蓄热室和高温通道(蓄热式烧嘴的蓄热室一再少嘴里),所以炉墙要能够承受高温。为了防止砌体受损,炉墙应尽可能避免直接承受附加载荷,所以炉门,冷却水管等构件通常都直接安装在钢材上。 B炉顶 加热炉的炉顶按其结构分为拱顶和吊顶两种。现在大多采用可塑料或浇注料内衬和绝热层组成的符合砌体吊顶结构。这种吊顶结构不受炉子跨度的影响且使用寿命长。 C炉底 炉底一般采用砖砌复合结构,高温炉底还要承受炉渣的化学侵蚀。

蓄热式燃烧技术(插图)

蓄热式燃烧技术 一、前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资源和环境问题日显突出.工业炉做为能源消耗的大户,如何尽快推行高效、环保的节能技术成为重中之重。 蓄热式燃烧技术从根本上提高了加热炉的能源利用率,特别是对低热值燃料(如高炉煤气)的合理利用,既减少了污染物(高炉煤气)的排放,又节约了能源,成为满足当前资源和环境要求的先进技术。另外,蓄热式燃烧技术的采用又强化了加热炉内的炉气循环,均匀炉子的温度场,提高了加热质量,效果也非常显著. 二、发展历史 蓄热式燃烧方式是一种古老的形式,很早就在平炉和高炉上应用。而蓄热式烧嘴则最早是由英国的Hot Work与British Gas公司合作,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研制成功的。当初应用在小型玻璃熔窑上,被称为RCB型烧嘴,英文名称为Regenerative Ceramic Burner。由于它能够使烟气余热利用达到接近极限水平,节能效益巨大,因此在美国、英国等国家得以广泛推广应用。 1984年英国的Avesta Sheffild公司用于不锈钢退火炉加热段的一侧炉墙上,装了9对,其效果是产量由30t/h增加到45t/h,单耗为1.05GJ/t。虽然是单侧供热,带钢温度差仅为±5℃。 1988年英国的Rotherham Engineering Steels公司在产量175 t/h的大方坯步进梁式炉上装了32对RCB烧嘴,取代了原来的全部烧嘴,600℃热装时单耗0.7GJ/t,炉内温度差±5℃。 日本从1985年开始了蓄热燃烧技术的研究。他们没有以陶瓷小球作蓄热体,而是采用了压力损失小、比表面积比小球大4—5倍的陶瓷蜂窝体,减少了蓄热体的体积和重量。 1993年,日本东京煤气公司在引进此项技术后作了改进,将蓄热器和烧嘴组成一体并采用两阶段燃烧以降低NOx值,其生产的蓄热式烧嘴称FDI型。开始用于步进梁式炉,锻造炉,罩式炉以及钢包烘烤器等工业炉上。 日本NKK公司于1996年在230t/h热轧板坯加热炉(福山厂)上全面采用了蓄热式燃烧技术,使用的是以高效蜂窝状陶瓷体作蓄热体的热回收装置和喷出装置一体化的紧凑型蓄热式烧嘴,烧嘴每30s切换一次。投产后,炉内氧浓度降低、NOx大幅度减少,炉内温度均匀,效率提高。 在中国,早期的蓄热式燃烧技术应用于钢铁冶金行业中的炼钢平炉和初轧均热炉上。然而,由于当时所采用的蓄热体单位比表面积小,蓄热室结构庞大,换向阀安全性能差、造价高,高温火焰温度集中,技术复杂等诸多原因,导致了其难以在其他加热炉和热处理炉上使用。 80年代后期,我国开始了陶瓷小球蓄热体蓄热式燃烧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当时,结合我国广泛使用低热值燃料,特别是大量高炉煤气被放散的实际情况,我国的热工研究者开发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独具特色的蓄热式高温燃烧技术软硬件系统,并逐步应用于均热炉、车底式退火炉、加热炉等各种工业炉窑上。 三、基本原理及特点 1、蓄热式燃烧装置的原理 1.1动漫效果 1.2蓄热式燃烧装置原理见下图1.(a) (b) (c)

分散换向蓄热式加热炉操作规程

王工: 您好,此规程仅供参考,不足之处,敬请指正。 胖子 操作规程 开炉前煤气管道吹扫步骤: 1、将煤气总管蝶阀、盲板阀、蓄热箱前的手动蝶阀处于关闭状态,打开放散阀。 2、将煤气总管的氮气吹扫阀打开,吹扫十至二十分钟。 3、打开盲板阀。 4、关闭氮气吹扫阀。 5、打开煤气总管蝶阀,置换五分钟。 6、关闭放散阀。停炉前煤气管道吹扫步骤:若出现长时间停炉时,需关闭 煤气总管阀门。 1、关闭煤气总管蝶阀和所有蓄热箱前的手动蝶阀,打开煤气放散阀。 2、打开氮气吹扫阀,吹扫十至二十分钟。 3、关闭煤气总管盲板阀。 4、关闭氮气吹扫阀。 5、关闭放散阀。 开炉前的检查: 1、所有空、煤气管道,试压、试漏合格。煤气总管阀门处于关闭状态。 2、所有阀门开启灵活,阀位显示正确。

3、换向阀、助燃风机、引风机单机试车合格并验收。 4、所有加热炉设备调试完毕并验收。 5、安全指示、报警、各设备之间连锁按设计要求调试合格并验收。 6、加热炉砌筑工程验收合格。 7、加热炉自动化仪表系统调试完毕。 8、汽化冷却系统打压调试完毕,工程验收合格。 9、检查煤气三位三通换向阀是否运转灵活,工作是否正常。 10、检查各空气、煤气调节阀、烟气调节阀是否工作正常。 11、检查蓄热箱,启动助燃风机,启动三位三通换向阀换向程序,检查蓄热箱向炉内送煤气状况。检查蓄热箱的所有焊缝连接处是否漏气,如存在漏气及时处理。检查蓄热箱喷口气流是否均匀、通畅,确认蓄热箱工作正常。 12、氮气系统、吹扫放散系统、炉区供电系统等验收合格,煤气管路系统吹扫完毕。 开炉: 首先确定蓄热箱及烧嘴前蝶阀、烟气调节阀、煤气调节阀、空气调节阀是否处于关闭状态,没有处于关闭状态的阀门均要关闭。 1、首先开启助燃风机,调节助燃风机出口蝶阀,使风机运转平稳。 2、打开所有空气的蝶阀对加热炉进行吹扫,直至炉内无可燃气体存在,关闭点火烧嘴前空气调节阀。 3、在加热炉靠近点火烧嘴处,用木柴点燃1~2堆明火。 4、先开点火烧嘴的嘴前空气调节阀,然后再开点火烧嘴的嘴前煤气调节阀,点燃该点火烧嘴。 5、所有点火烧嘴稳定燃烧后,按需要进行烘炉或升温。根据炉温的设定,依次调节各点火烧嘴前空气蝶阀及煤气蝶阀,保证加热炉正常负荷的供给。烟气调

蓄热式加热炉

一、引言蓄热式加热炉是用于轧钢厂的一种新型的加热炉,具有高效燃烧、回收利用烟气及低二氧化碳排放等优点。在工业企业中广泛应用,对节能减排工作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蓄热式加热炉的工作原理及其特点蓄热式加热炉的高效蓄热式燃烧系统主要由蓄热式烧嘴和换向系统组成。它分为预热段、加热段和均热段三个主体。其原理是采用蓄热室预蓄热全,达到在最大程度上回收调温烟气的湿热,提高助燃空气温度的效果。新型蓄热式加热炉的蓄热室现在普遍采用陶瓷小球或蜂窝体作为蓄热体,其表面积大,极大的提高了传热系统,使蓄热室内的体积大大缩小。再加上新型可靠的自动控制技术及预热介质预热温度高,废气预热得到接近极限的回收。是一种新型的高效、节能的加热炉。参与控制的主要现场设备有:各段炉温测量热电偶;煤气预热器前后烟气温度测量热电偶;各段烟气及排烟机前烟气温度测量热电偶;各段煤气、空气及烟气流量测量孔板及差压变送器;各段煤气、空气及烟气流量调节阀;各段两侧烧嘴前煤气切断阀及空气/烟气三通换向阀;炉压测量微差压变送器及用于炉压调节的烟道闸板;用于风压调节的风机入口进风阀;煤气总管切断阀及压力调节阀;其它安全保护连锁设备等。三、换向原理换向装置是加热炉的重要部件,整个燃烧过程都是靠抽象向装置完成的。可以说它是整个加热炉的心脏。它的

换向原理是:初始状态下,换向装置处于某一固定状态时,向炉子一侧的燃烧器输送煤气、空气,在炉内实现混合燃烧,同时从炉子另一侧的燃烧器排出烟气,经过一个周期(120s-180s)改变方向,实现周期换向。换向装置一般采用双气缸、二位四通换向阀,它内有四个通道,每次动作开启两具通道,同时关闭两个通道以实现供气和排水气的周期性换向。四、自动控制系统蓄热式加热炉控制系统一般有:⑴换向控制系统;⑵炉温控制系统;⑶炉内压力控制系统;⑷安全保护控制系统;⑸烟空比控制;⑹HMI人机对话界面的功能。1、换向控制系统设备的选型换向控制是整个加热炉燃烧、控制系统的重中之重,是燃烧控制的关键控制系统。也就是说换向控制系统的正常运行决定着整个加热炉的正常燃烧和炉温的控制。所以在控制系统上采用计算机控制系统,由传感器采集各种变量PLC,再由PLC根据设定控制方式和目标值,分别驱动相应的换向装置和相应的执行机构,调节过程变量,实现对温度、压力、流量的调节控制。操作人员可通过键盘和鼠标经工控机HMI界面来设定炉子的各项热工参数,计算机根据设定的参数送上工控机处理,并在HMI上显示.同时随时可查看各种历史参数和打印各种生产报表。声光报警系统可即时对故障进行报警,并向操作者提示处理方法是目前较先进、实用的计算机控制系统。2、换向控制换向控制系统设有自动、手动控制两部分。在正常的运行过程中

蓄热式加热炉燃烧系统的设计研究

蓄热式加热炉技术是自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并投入使用的一项新技术。它以蓄热室为基础来回收烟气余热,从而实现余热的最大回收和助燃空气以及煤气的高温预热。国外蓄热式加热炉的研究工作起步早、发展快,已经大规模地应用到工业中。我国的蓄热式加热炉研究工作和应用起步较晚,但是发展速度快,到目前为止已有许多钢厂建成并投入使用了这种炉型,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总结这几年双蓄热式加热炉燃烧系统方面的设计及应用情况,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总结和探讨。 1蓄热体形式 蓄热体目前的发展趋势是采用陶瓷蜂窝体。其 高温段材质为高纯铝质材料,有较高的耐火度和良好的抗渣性;中温段采用莫来石材料;低温段材质为堇青石,其特点是在低于1000℃的工况下具有较好的抗腐蚀和耐急冷急热性。蜂窝体的前端增加 刚玉挡砖,减少高温炉膛对蜂窝体的辐射,同时可增加蜂窝体的堆放稳定性。 与颗粒状蓄热体(小球形蓄热体)比较,蜂窝状蓄热体有如下优点: 单位体积换热面积较大,100孔/6.45cm 2的蜂窝体是Φ15mm 球比表面积的5.5倍,是Φ20mm 球的7倍。在相同条件下,将等质量气体换热到同一温度时的蜂窝体体积仅为球状蓄热体的1/3~1/4,重量仅为球的1/10左右,这就意味着蜂窝体蓄热燃烧器构造更轻便、结构更紧凑。 蜂窝体壁很薄仅0.5~1mm ,透热深度小,因而蓄热、放热速度快,温度效率高,换向时间仅为30~ 45s ,这比球状蓄热体的换向时间3min 大大缩短, 更利于均匀炉内温度场,保证钢坯均匀加热,这一点对加热合金钢、高碳钢尤为有利。 按照蜂窝体内气流通道规则,阻力损失仅为球状的1/3~1/4。球形蓄热体气流阻力损失随空气流速增大而增大,其变化规律为幂函数关系,球径大则阻力变小,但蓄热室结构也要相应增大。蜂窝体由于有较高压力的气体频繁换向,起到了吹刷通道作用,故 蓄热式加热炉燃烧系统的设计研究 杨茂平,戴红 (中冶华天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安徽马鞍山243005) 摘 要:主要针对蓄热式加热炉在设计和操作中出现的问题,对蓄热体形式、换向阀及换向控制系统、烧嘴布置方 式、管道设计以及炉体结构等进行了优化设计,提出了改进措施,并对优化操作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蓄热式加热炉;燃烧系统;优化设计中图分类号:TF066.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6988(2010)01蛳0022蛳03 Design Research of Burning System in Regenerative Reheating Furnace YANG Mao -ping,DAI Hong (Huatian Engineering &Technology Co.,Ltd,MCC,Ma ’anshan 243005,China ) Abstract:In view of some problems in the design and operation of regenerative reheating furnace,the optimization designment and improvement measures for heat accumulator form,commutative valve and com -mutative control system,burner layout,pipe design and furnace body structure were put forward,and some suggestions for optimization operation were pointed out. Key words:regenerative reheating furnace;burning system;optimization designment 收稿日期:2009-09-25;修回日期:2009-10-17 作者简介:杨茂平(1968—),男,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各种冶金 炉窑方面的设计研究及工程管理工作. 工业炉 Industrial Furnace 第32卷第1期2010年1月 Vol.32No.1Jan.2010 22

蓄热式加热炉(教学参考)

蓄热式加热炉 一、蓄热式加热炉的分类和特点: 1、分类 蓄热式加热炉按预热介质种类分为如下两种方式:同时预热空气和煤气式和空气单预热方式。 按结构型式来分,则蓄热式加热炉分为烧嘴式和通道式。其中烧嘴式又分为全分散换向和群组换向两种;通道式也可分为单通道和双通道两种方式。 按运料方式来分,蓄热式加热炉分为推钢式和步进式。 全分散换向烧嘴式蓄热式加热炉能够实现单个烧嘴自动控制,与常规加热炉操作类似,能够满足各钢种对炉温的不同要求,实现炉温的灵活控制;群组换向蓄热式加热炉一般将某一段的烧嘴作为一个整体进行集中控制,这种控制方式能够实现各段炉温的灵活控制,也能满足大多数钢种对炉温的不同要求;通道式蓄热式加热炉一般是全通道整体控制,不能实现炉温的灵活调整,只能满足少数钢种(如普碳钢)的加热要求,而不能满足大多数钢种(如合金钢)加热的需求。 2、蓄热式加热炉的优点 蓄热式加热炉有如下优点: ①能将空气、煤气预热到800~1000℃的高温,有利于低热值燃料的利用; ②充分利用烟气余热,节约燃料; ③排烟温度低,氮氧化物含量少,环境污染少; ④每对烧嘴交替燃烧,炉内温度均匀,可提高钢坯加热质量。 二、蓄热式加热炉燃烧系统简介 1、蓄热式加热炉的蓄热体 蓄热式加热炉的蓄热体有两种型式,一种是陶瓷小球,另一种是陶瓷蜂窝体。蜂窝体单位体积的换热面积大,在相同条件下,蜂窝体的传热能力是陶瓷小球的4~5倍。同样换热能力时,蜂窝状蓄热体的体积只需陶瓷小球蓄热体1/3~1/4。采用蜂窝体的烧嘴结构紧凑轻巧。 蜂窝体体内气流通道是直通道,而陶瓷小球蓄热体的通道是迷宫式的,因此蜂窝体的阻力较小,陶瓷小球蓄热体阻力较大,前者仅为后者的1/3左右。 蜂窝体壁薄,仅为0.5~1.2mm,透热深度小,蓄热放热速度快,换向时间仅需40~80秒,换向时间短,被预热介质的平均温度高,热回收效率高。由于换向时间短,因此换热

(技术规范标准)蓄热式燃烧技术规范编制说明,钢铁行业蓄

《钢铁行业蓄热式燃烧技术规范》行业标准编制说明 一工作简况 1任务来源 根据工信部工信厅科[2009]104号“关于印发2009年第一批行业标准制修订计划的通知”中规定,由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负责组织制定《钢铁行业蓄热式燃烧技术规范》行业标准。本项是根据国家节能减排精神和钢铁行业结构调研的要求,2009年初由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提出有关蓄热式燃烧技术推广和市场准入的标准项目并提交上级主管部门立项。 2 工作过程 2.1开展的阶段工作 立项批准后,由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牵头组织专家走访有关生产、设计、使用、施工等单位,了解国内蓄热式燃烧技术应用情况,同时收集国外有关技术资料及应用情况,并成立了标准起草小组,这些工作都为制定标准打下基础。 2009年元月至2009年6月底开展国内外调研和收集工作; 2009年7月8日召开标准工作组第一次工作会,讨论标准初稿,并确定工作分工; 2009年7月13日发出160多份关于对钢铁行业蓄热式燃烧技术应用情况调查表,现回32份意见. 2009年8月13日在收集整理国内生产应用调查的基础上,召开第二次标准工作组会议,修正并讨论标准稿。 2.2国内外情况调研 从国内外蓄热式燃烧技术发展看,早在1858年出现了蓄热式回收余热装置,1950’S 考贝尔和西门子发明了炼铁炉和炼钢炉的蓄热室,而后广泛应用于热风炉和焦炉等回收烟气余热来预热空气,但由于体积庞大,蓄热体厚,换向时间长,预热温度波动大,热回收率低,无法推广应用。 直到80年代,英国燃气公司(British Gas)开发了蓄热式烧嘴,同时期,在欧洲出现的一种以陶瓷球为载体介体的蓄热式回收废热系统,1984年英国Hotwork和British Gas 公司推出的紧凑型蓄热室,均使得燃烧空气预热温度可以在工业生产条件下,稳定地达到1000℃,称为RCB型烧嘴(Regenerative Ceramic Burner),主要特点是将燃烧器与蓄热室余热回收装置结合一体,介质预热温度比金属换热器高许多。1984年首次应用于Avesta Sheffild公司的不锈钢退火炉,1988年在Rotherham Engineering Steel公司的大方坯步

RTO蓄热式焚烧技术

RTO蓄热式焚烧技术 ■ RTO蓄热式焚烧技术简介 RTO(Regenerative Thermal Oxidizer,简称RTO),又称蓄热式焚烧器。主要包括蓄热室、氧化室、风机等,它通过蓄热室吸收废气氧化时的热量,并用这些热量来预热新进入的废气,从而有效降低废气处理后的热量排放,同时节约了废气氧化升温时的热量损耗,使废气在高温过程中保持着较高的热效率(95%左右),其设备安全可靠、操作简单、维护方便,运行费用低,VOCs去除率高。 RTO工作原理:有机废气首先经过蓄热室预热,然后进入氧化室,加热升温至800℃左右,使废气中的VOCs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氧化后的高热气体再通过另一个蓄热室热处理,然后烟气排出RTO系统。这个过程不断循环再生,每一个蓄热室都是在输入废气与排出处理气体的模式间交替转换。切换时间根据实际情况可以调整。 由于废气中含有低浓度恶臭性污染有机物,根据氧化室充分氧化分解,烟气温度达到800℃左右,废气中的有机成分完全氧化分解,接着高温烟气进入另一组蓄热室,与蓄热陶瓷填料进行换热,换热后的烟气通过引风机进喷淋洗涤塔洗涤后进烟囱最终达标排放到大气。 ■ 装置优点 ?操作费用低,超低燃料费。有机废气浓度在2000PPM以上时,RTO装置基本不需添加辅助燃料。 ?净化率高,净化率一般在98%以上。 ?可实现全自动化控制,操作简单,运行稳定,安全可靠性高。 ?不存在因压力变化产生的脉冲现象。 ?蓄热室内温度均匀分级增加,加强了炉内传热,换热效果更佳,炉膛容积小,降低了设备的造价。 ?采用分级燃烧技术,延缓状燃烧下释出热能;炉内升温匀,烧损低,加热效果好,不存在传统燃烧过程中出现的局部高温高氧区,抑制了热力型氮氧化物(NO X)的生成,无二次污染。 ?废气进口设置惰性氧化铝瓷球,对蓄热陶瓷起到保护、缓冲、过滤的作用,延长蓄热陶瓷的使用寿命。 ■ 适用场合

简述蓄热式加热炉控制方法

简述蓄热式加热炉控制方法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产、生活水平的提升,燃烧系统在很多方面都必须获得较大的进步,不能总是停留在基础的层面上。加热炉是热轧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用来加热钢坯或者提高热送钢坯温度,由此来达到其需要的工艺温度,最终将温度控制、废气排放、有效节约能源等工艺进行有效的落实。所以,在燃气加热炉的运转过程中,必须针对燃烧控制方法进行研究,既要在整体上予以良好的控制,又要在经济性方面达到标准。 【关键词】加热炉;蓄热式加热炉;加热炉控制;控制方法 1.概述 常规燃烧加热炉耗能高,蓄热式加热炉采用蓄热式预热,将高温烟(废)气热量存储到蓄热体中加热助燃空气,具有降低燃料消耗,减少NOX及CO2的排放,减少环境污染等??点。为了响应国家节能环保要求,现大部分加热炉均采用蓄热式加热炉。本文将简单叙述某空气单蓄热式加热炉的控制方法。 2.系统构成 该加热炉分为不供热的预热段、加热一段、加热二段和

均热段。共有32个烧嘴,加热一段8个烧嘴、加热二段和均热段各12个烧嘴,采用空气单蓄热技术,炉侧上下供热。空/烟气换向采用快切阀,煤气换向单独采用气动切断阀,上下一对烧嘴共用,全炉共计使用32套空气/烟气快切阀和16套煤气气动快切阀。加热炉每段上下均有热电偶测量炉内温度,烟气温度用安装在快切阀后排烟管道和各段烟气管道上的热电阻测量;在每路段管上设有流量孔板和单独的空气、煤气、烟气流量调节阀;煤气、空气及压缩空气均有压力检测。主要由如下几个系统构成: 1)空气供给系统:助燃风机、空气管道、各种空气阀门等组成。助燃风机供给的冷空气经冷风总管分成3路后分别进入空气换向系统。经蓄热式烧嘴完成热交换后喷入炉内助燃。助燃风机出风口设置蜗杆蝶阀,在冷空气总管上设有压力检测装置,并设有低压报警和自动停风机控制系统。 2)煤气系统:煤气由炉前煤气总管分成3段分别进入加热炉顶段管,再由段管进入烧嘴前的支管。在煤气总管上设有电动金属硬密封蝶阀和电动盲板阀、煤气快速切断阀、气动调节阀(调压),在煤气总管接口前还设置一套水封阀。 3)排烟系统:排烟系统分成独立的二路,一路是蓄热烟气强制排烟系统,另一路是炉尾自然排烟系统,每段排烟管道上均设测温点,每个蓄热烧嘴的排烟管路上均设测温点。

蓄热式燃烧技术目前存在的几点不足

蓄热式燃烧技术目前存在的几点不足 1.前言 目前,我国的资源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迫切要求高能耗行业全面推行高效、清洁的燃烧技术。蓄热式燃烧技术,又称高温空气燃烧技术,是20世纪90年代在发达国家开始推广的一项新型的燃烧技术,它具有高效烟气余热回收、空气和煤气预热温度高以及低氮氧化物排放的优越性,主要用于钢铁、冶金、机械、建材等工业部门中,并已出现迅猛发展的势头。至今我们已有了自己的一些专利,并且在国内有了相对广泛的应用,取得了相当的经济效益。 2.关键部件 2.1.蓄热体 蓄热体是高温空气燃烧技术的关键部件,其主要技术指标如下: (1)蓄热能力:单位体积蓄热体的蓄热量要大,这样可减小蓄热室的体积,需要通过材料的比热???来衡量。 ⑵换热速度:材料的导热系数入可以反映固体内部热量传递的快慢,导热系数大可以迅速地将热量由表面传至中心,充分发挥蓄热室的能力;高温时,材料辐射率可表征气体介质与蜂窝体热交换的强弱。 (3)热震稳定性:蓄热体需要在反复加热和冷却的工况下运行, 在巨大温差和高频变换的作用下,很容易脆裂、破碎和变形等,导致气流通道堵塞,压力损失加大,甚至无法继续工作。 (4)抗氧化和腐蚀性:有些材料在一定的温度和气氛下发生氧化和腐蚀,会堵塞气体通道,增加流通阻力。 (5)压力损失:在气体通过蜂窝体通道时,会产生摩擦阻力损失,在流

经两块蜂窝体交界面时因流通面积突变和各个通道之间可能发生交错而产生局部阻力损失;前者对传热有利,后者对传热是不利的,因此应尽力减少局部阻力损失来降低风机的动力消耗。 (6)经济性:它是一个重要的指标,一种蜂窝体如果各种性能都好,但成本很高,推广和应用会受到限制。 2.2.换向阀 由于必须在一定的时间间隔内实现空气、煤气与烟气的频繁切换,换向阀也成为与余热回收率密切相关的关键部件之一。尽管经换热后的烟气温度很低,对换向阀材料无特殊要求,但必须考虑换向阀的工作寿命和可靠性。因为烟气中含有较多的微小粉尘以及频繁动作,势必对部件造成磨损,这些因素应当在选用换向阀时加以考虑。如果出现阀门密封不严、压力损失过大、体积过大、密封材料不易更换、动作速度慢等问题,会影响系统的使用性能和节能效果。 2.3.烧嘴 烧嘴的设计原则是不能让空气和煤气混合得太快,这样容易形成 局部高温,但也不能混合得太慢,防止煤气在蓄热室出现“二次燃烧” 甚至燃烧不充分。为了保证燃料在低氧气氛中燃烧,必须在设计其供给通道时,考虑燃料和空气在空间的扩散、与炉内烟气的混合和射流的角度及深度,而这些参数应根据加热装置尺寸、加热工艺要求、燃料种类、烧嘴大小、预热温度和空煤气压力等因素来确定。 蓄热式燃烧技术又被称为“高温稀薄燃烧”技术。实现这种低氧燃烧的有效途径之一是:合理的布置烧嘴的位置和数量以及各个燃烧单元的相对位置关系和换向方式,有效地组织炉膛内气流的流动,依靠预热后空气和煤气射流的高速卷吸,使炉内产生大量烟气回流。一般来说,射流的速度越大,炉内的卷吸和回流作用越强烈,就越有利于实现低氧的气氛,而这种相对很低的煤气和氧气浓度降低了平均燃烧速度,拓展了燃烧边界,形成了均匀的温度场,并降低了NOx 的排放。

蓄热式直接燃烧废气处理及供热方案

蓄热式直接燃烧废气处理及供热方案 第一章主要参数及计算 1、1、基本参数 铝箔厚度:0、17~0、48mm 宽度:1600mm 线速度:22-36m/min 底漆烘箱长度:26m 加热段:3段 温度点:190℃、190℃、100℃ 循环风机:3台、5、5kw 面漆烘箱长度:37m 加热段:4段 温度点:120℃、246℃、250℃、100℃ 循环风机:3台、5、5kw 干膜:8~14μ 干湿膜比:1:45% 1、2、溶剂量计算 1、计算条件:1:线速度:30m/min 2:板材宽度:1600 3:涂层厚度:干膜8-14μ 4:干湿膜比:1:45% 5:湿膜:18~31、5 根据涂料干、湿体积比例确定可挥发溶剂量, 则可挥发溶剂量体积为:1-45%=55% 2、板宽为1600时每小时溶剂用量计算 干膜:8μ时,湿膜:20μ 总涂料量(湿膜)每小时体积: 1、6×30m/min×60min×20÷106=0、0576m3/h 总溶剂量每小时体积: 0、0576m3/h×55%=0、03168 m3/h 总溶剂量每小时质量:(按0、85计算) 0、03168 m3/h×0、85=0、024T/h=27、9kg/h 3、若干膜厚度为14μ则总溶剂量为:48、8kg/h 1、3、固化烘箱所需排风量计算 按烘箱开口面积计算; 开口面积:开口高300×宽2000×2=1、2m2 按2m/s计算:2×1、2×3600=8640m3/h 按废气浓度计算: 按最多溶剂量:48、8kg/h÷0、008=6100 m3/h 按循环风量计算 烘箱体积:37×1、9×1、4=98m3

换气次数:20次/每分钟 总循环风量:117600m3/h 排风量:11760m3/h 取:10000m3/h 底漆、面漆箔铝线废气设备处理量为20000m3/h 1、4、固化烘箱能耗计算 δ:0、48,W=1600考核 烘箱尺寸:长37000,宽1900,高1400 最高炉温:280℃,炉温保证带温250℃。 (1):烘箱空气从20℃升温到280℃所需热量 98×0、31×260=7899kcal (2):正常运行所需热量 A:烘箱散热:(环境温度20℃),12400kcal/h B:板材带走热量(估算从60℃加热到250℃):148926kcal/h C:溶剂汽化热(按甲苯94、3cal/g):3961kcal/h D: 废气排放热量:(室温20℃、排气温度:140℃计算)372000kcal/h 正常运行时总能耗:537287kcal/h 设定供热量:550,000kcal/h 供热换热器换热能力:1,100,000kcal/h 1、5、浓度估算 最小浓度: 计算条件以底漆为例 处理风量:10000m3/h 溶剂量:27、9kg/h 则浓度:2790mg/m3 最高浓度: 计算条件以底漆为例 处理风量:10000m3/h 溶剂量:48、8kg/h 则浓度:4800mg/m3 第二章设计依据、规范与排放标准2、1设计依据 1、《中华人民共与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2、《中华人民共与国计量法实施细则》 3、《中华人民共与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