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余映潮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余映潮

这是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余映潮,是优秀的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余映潮第1篇

【文本分析】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一篇以对话为主,既具故事性,又具论辩性的文言文。本文文字并不深奥,学生可以借助课文注释和已学的文言文知识,自行翻译。

本文写的是战国初期齐威王接受邹忌的劝谏而采纳群言,终于使齐国大治的故事,塑造了邹忌这样一个有自知之明,精于思考,勇于进谏,善于进谏的贤士形象。也表现了齐威王知错能改,从谏如流的性格特点。同时又以齐王革除弊端,改良政治的强大魄力,从侧面烘托了邹忌的治国才能。

文章有“比美”“进谏”“赏谏”“朝齐”四个自然段。“比美”中的“三问”“三答”展现了“比美”的过程,“三思”揭示了邹忌在“比美”中遭受蒙蔽的原因;“进谏”中的“三比”比出了“王之蔽甚矣”的结论;“赏谏”中的“三赏”“三变”演绎了齐王从善如流的魄力;“朝齐”中的四国“朝齐”亮出了“战胜于朝廷”的辉煌。文章“三叠”式的运用,彰显了结构整齐对称的间架之美。

采用类比的方式说理是本文最显著的特点,邹忌是以自身经历来和齐王进行类比的。邹忌讽谏齐王时,先从自家“比美”的趣事侃侃道来,通过三比,顺理成章地推出了“王之蔽甚矣”的结论。这种由近到远,由小到大,由生活琐事推及国家大事的类比进谏,就不能不让齐王欣然领悟,从而接受群言,而使齐国大治了。

【教学取向】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赏读课文,培养语感;2、疏通文意,积淀语词;3、解析类比,激情创造。其中“解析类比,激情创造”是教学的难点,也是重点。

本节课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是以读代讲,板块推进。三个板块是:初读文本,疏通文意;精读文本,突破类比;延伸类比,激情创造。

本节课紧扣文本,在疏通文意之后,以文本所用讽谏方法——类比作为重点突破对象。类比是根据两个人或者事物具有某些相同的特点,其中一个还具有另一特点,从而推出另一个人或者事物也可能具有这另一相同特点的一种推理方式,它也是一种思维方法。对于初中生来说,如果从概念方面去进行解释,那是很难达到教学目的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尽量回避概念,充分调动多媒体的功能,将

简洁明了的“类比解析图”叠影在“邹忌进谏解析图”上,让同学们在直观的类比中解读类比的思维过程,从而领略类比的魅力,赏析类比的奥妙。在这一过程中,我们特别注重了对同学们思维能力的培养。

解析类比之后,我们将引导学生到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化长河中,去积淀类比的精华,比如运用了类比的成语和俗语;让他们在激情中,创造类比的神奇。我们深知,对于类比,要达到现学现用的教学目的,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我们在出示“情景现场”之后,还出示了相关的图片,并且辅之以适当的语言提示,引导学生将情景中的人和事与图片中的事与物联系起来,弄清二者的相似特点,让同学们在一种“依葫芦画瓢”的模式中进行创造。

本节课试图探寻新课程背景下文言文教学的改革路子,努力体现文言文的教学价值,以期提高文言文的教学效益。

【过程设想】(课堂实录)

第一个教学板块:初读文本,疏通文意。

(上课时,点断音乐,课件封面隐去,屏幕上呈现短暂空白)

1、俗语引入: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样一句俗语吗?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是,大家说得不错!但,如果我们在日常交流中,研究了交流对象,讲究了谈话技巧,你向交流对象所述说的忠言就未必逆耳。本节课,我就想和同学们来共同领略一个臣子向君王进谏忠言,而君王并不觉得逆耳的故事。请同学们拿出所发的文章。(点开课题)(板书课题)

2、范读课文:首先,听老师范读课文,听读时,请同学们注意正字音,听节奏。(范读)

3、正音断句:听完老师的朗读后,我把本文注释中没有注音、但容易读错的字词列举在上面。(点出下列词句,拼音在齐读的过程中依次呈现)请同学们采用“开火车”的形式来准确的读出这些语句。这位同学充当火车头,(指定一位坐在前排的学生)一人一句。

讽(fěng)齐王纳谏(jiàn)八尺有(yòu)余

朝(zhāo)服衣冠(guān)谤(bàng)讥于市朝

面刺(cì)寡人燕(yān)、赵、韩、魏

嗯,火车开得很好!读得真准确!

学习文言文要学会断句,老师提出两个句子,我想请同学们来试着断句看看。(点出两个句子,学生自主断句,之后点出斜线,师作点拨)第一句:A生:(今

/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为什么要这样停顿?(因为“今”是时间状语,必须停顿;这里的“地方”不是现代汉语中的合成词,它是两个单音节的文言词,前者是“土地”“地方”的意思,后者是“方圆”的意思,必须停顿)很好,请坐。跟着老师齐读:(……)第二句,B生:(臣/诚知/不如徐公美。)你能说说这样停顿的理由吗?(“臣”是主语,“诚知”谓语,一般主谓之间应该停顿;又因为宾语“不如徐公美”比较长,所以谓语和宾语之间也要有所停顿)嗯,不错,请坐。跟着老师齐读:(……)

4、难句翻译。其实,本文文字并不深奥,在预习时,我们读了课文,看了注释,也对课文进行了大致的翻译。现在我来检查一下同学们预习的效果(点出难句翻译内容,翻译在接力时,依次呈现),请大家参照括号里的提示,来进行翻译接力。我们把话筒作为接力棒,一句的翻译作为一棒的路程,一人跑一棒。先给大家一点思考的时间。好,现在我们正式开始接力翻译,这位同学跑第一棒。开始。(接力中偶有偏差处,找同学合作,予以订正)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孰与:与……比谁更……)我与城北的徐公比谁更美呢?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判断句式,……是……)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

忌不自信:(自信:相信自己) 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

与坐谈:(省略句)(邹忌)与(他)相坐而谈。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认为……美)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因为偏爱我。

王之蔽甚矣:(被动句式,蔽:被蒙蔽,受蒙蔽)大王受蒙蔽太厉害了!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闻:使……听闻)能够在公共场所议论指责我,并能使我的耳朵听闻的。

很棒,接力交棒迅速准确,老师为大家喝彩!

5、自由朗读。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文意,重点琢磨一下课题《邹忌讽齐王纳谏》的含义。

6、释词解题。我们读过了课文,请问,进谏忠言的臣子是谁?(邹忌)对忠言不觉得逆耳的君王是谁?(齐王)邹忌是用一种什么样奇妙的方法让齐王采纳忠言的呢?为了弄清这一点,请大家看课题。(点出题解的画面,由C生单独解答)要弄课题的意思,还有三个字需要我们弄清楚:一个是(“讽”),一个是(“纳”),还有一个是(“谏”)。(点上“讽”、“纳”和“谏”字上的红圈)让我们借助课文注释①后半部分释词解题。“讽”的意思是什么?(用委婉

的语言劝告)“谏”呢?(臣对君,下级对上级直言规劝,使之改正错误)“纳”呢?(采纳、接受)(点出三条解释)由此看来,整个题目的意思就是(点出整个题解)——请大家看着屏幕齐读:(邹忌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让齐王接受了谏言)。

7、角色朗读。看来,大家对本文的字面意思已经了然于胸了,为了让同学们更深入的理解文意,我们来分角色来把文章读一遍。六位角色在读的时候,交给其他同学两个任务。(点出两个任务)(一、大家来评价评价六位角色;看看谁的朗读最能体现人物微妙的心理和不同的感情;二、请同学们帮老师解开一个疑团:老师备课时,发现本文有很多内容和“三”有关,看看文中有哪些和“三”有关的内容。)(板书“三”)

请科代表帮老师分派旁白、邹忌、妻、妾、客、齐王六位角色。(老师根据话筒,场所作最恰当的安排。学生分角色朗读)请同学们仔细听,认真品,准备完成两个任务。

听完朗读,我们先来完成第一个任务,谁来评价?(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点拨、肯定)

D生:(妻、妾两位角色对人物的心理把握得很到位。妻是偏爱的心理,妾是畏惧的心理,同样是用反问句作答,语义语气的程度把握得很好,主要是他们把各自所读句中的“何”读得很到位。)请你能把这两个答句再读一遍。D生读:(……)(喝彩的掌声)真棒,请坐。E生(邹忌这位角色把进谏读得很精彩:先说家事,读得不露声色,紧紧地吸引了齐王;再说国事,读得肯定,不容置疑;最后推出结论,不可辩驳的语气把握得恰到好处。)嗯,的确是这样,请坐。F生:(齐王这位角色表现很不错,他把齐王的命令读得是那样的坚定,那样的有气势,表现了齐王采纳进谏的决心。)哇,评价得真到位,请坐。其实,六位角色都很出色,大家评价得也很精当,棒,棒极了!

第二个教学板块:精读文本,突破类比。

1、解读“赏谏”。在完成第二个任务之前,老师告诉大家一个常识:古人在表示较多而非最多这个意义时,选用了“三”这个数字。既然本文作者与如此钟情于“三”,我们也来效仿古人,从第三段入手。首先,请同学们找一下第三段中有没有跟三有关的内容。(和G同学对话)齐王命令,对进谏的人有几种赏赐?(三种)我们把它归纳成三(赏)(板书:赏),命令下达之后,前来进谏的人有变化吗?(有)有几次变化?(三次)我们把它归纳成(三变)(板书:变)。第四段内容是本文唯一与“三”无关的,但却升级了,与四有关,谁能发现?(和H生对话)(燕赵韩魏是四个国家)四个国家怎么样?(朝齐)(板书:四国朝齐)下面按这样的形式读三、四自然段。老师读第三段开头的话,男生读齐王的三个等级的奖赏,男生要注意读出齐王下令的气势,女生读三个时期的变化情况,女生要把变化侃侃道来。全班读第四段,全班要读出那种战胜于朝廷的自豪感来。好,听老师先读,请同学们接着读。师:王曰:“善。”乃下令。男生:(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

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女生:(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全班:(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嗯,同学们理解的真到位,读得味道很足。老师之所以按这样的形式读这两段,是想让同学们读罢就能明确,齐王从谏如流,兴利除弊,从而赢得了四国朝齐的辉煌局面。

2、解读“比美”。其实,据史载,齐威王继位之初,好为淫乐,刚愎自用。是谁,用什么方法,让齐王明白了什么道理,而使他从谏如流的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到上文中去继续寻找和“三”有关的内容,去寻找答案吧。

请问同学们,文章的题目是“邹忌讽齐王纳谏”,文章的开篇写了进谏吗?(没有)那第一段写了邹忌在家与徐公干什么?(比美)在比美的过程中,邹忌问了哪些人?用文中的三个词答:(妻、妾、客)他们都回答了吗?(回答了)也就是说第一段写了(“三问”“三答”)(板书“问”“答”),“三问”就是(问妻问妾问客),“三答”就是(妻答妾答客答)。邹忌暮寝而思的时候,是从几方面思考的?(三方面)我们可以把它归纳为(三思)(板书“思”)。邹忌形貌昳丽,那他究竟有没有徐公美呢?(没有)文中有没有语言交代?(有)

那么,就请同学们一边讨论,一边用不同的记号标出下列内容:(点出问题)①陈述邹忌没有徐公美的句子。②“三问”时的情形和内容。③“三答”的语句。

④“三思”的内容。

同学们思维真敏捷,很快就做好了记号。下面,让我们走进邹忌温馨的家庭。请同学们听老师的提示齐读。首先,请齐读陈述邹忌没有徐公美的句子:(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请齐读“三问”时的情形和内容:(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请齐读三答的语句:(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既然邹忌没有徐公美,他的妻妾客的回答与实际情况相符吗?(不相符)既然不相符,他们是不是有“蒙”邹忌的嫌疑呢?(是)也就是说他们做了与实际不相符的回答,让邹忌在比美中受到了蒙蔽。(点出“邹忌”“受蒙蔽”)那么,他们做出这样的的回答,分别是出于什么样的心理呢?也就是邹忌受蒙蔽的原因是什么呢?请同学们齐读邹忌“三思”的内容。(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也就是说,(点出“妻私臣妾畏臣客求臣”和箭头)邹忌受蒙蔽的原因是:“妻私他,妾畏他,客求他。”

3、解读“进谏”。上面我们领略了邹忌与徐公比美的家事,咋一看,这似乎与“邹忌讽齐王纳谏”风马牛不相及,那么究竟是不是这样呢?让我们再度进入“进谏”现场。谁能概括第二自然段的内容?(指定I生)第二段写的内容是什

么?(邹忌向齐王进谏的过程)在这个进谏的过程中,邹忌先说了什么?(在家里与徐公比美时受到蒙蔽的情况)接着说了什么?(说了齐王与自己相似的情况)最后说了什么?(得出了结论)邹忌在说齐王与自己相似的情况时,是从几个方面说的?(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的情况是否与邹忌在家比美的情形相同?(是)也就是说,邹忌是拿自己的三种情况来和齐王三方面的情况相比较的,从而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的,我们把它归纳成(三比)。(板书比)下面按这样的形式读第二自然段中的“三比”。老师读本段开头的话,女生读邹忌三方面的情况,男生读齐王与之相似的三方面的情况,全班齐读得出结论的句子。全班齐读结论句的时候,要读出水到渠成,不可辩驳的气势。好,听老师先读,请同学们接着读。师:(于是入朝见威王,曰:)女生:(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男生:(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全班:(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读完点出“齐王宫妇私王朝臣畏王四境求王”)通过这样的三比,邹忌顺理成章地推出了结论——“王之蔽甚矣”。(点出“所以齐王也”“蔽甚矣”)到这里,请问大家:没有第一段的“比美”,第二段的“进谏”会有如此的精彩和说服力吗?(没有)那么,“比美”是为“进谏”作什么的呢?(铺垫)

同学们,请看板书,(老师边讲述,边将“三”与各字的连线连出,最后打上大括号,让板书完整)如果没有在“比美”中的“三问”“三答”,便没有邹忌的“三思”;如果邹忌不拿自己与齐王进行“三比”,齐王就不会“三赏”谏臣,齐国就不会发生“三变”;就不会有“四国朝齐”,就不能形成“战胜于朝廷”的辉煌局面。那么,邹忌究竟使用什么样的讽谏方法让齐王开张圣听,从谏如流的呢?

4、突破类比。请看屏幕。同学们,我们把邹忌的这种讽谏的方法叫做类比。什么是类比呢?(点出类比解析图,使之另色,重叠在下图上,解释完毕后A、B、C隐去)(教师用鼠标点着解读)类比就是甲乙两个人或事物,其中甲具有A 特点、B特点、C特点,同时还可以推出具有D结论,或者说D特点,现在也知道乙具有A特点、B特点、C特点,由此我们可以推出乙也可能具有D结论,或者说D特点。

类比图

邹忌:妻私臣妾畏臣客求臣受蒙蔽

齐王:宫妇私王朝臣畏王四境求王

所以齐王也蔽甚矣

(说明,有些符号掉了)

类比解析图(两次叠影在上图上,而后消失,画面只生成上图)

甲: a b c d

乙: a b c

所以乙也 d

大家看屏幕,请思考邹忌推理的过程。同学们可能还没看太懂,我们再来返回去看看。(再次点出A、B、C……,另色,与上图重叠,随之隐去)我相信同学们一定能看懂!有谁愿意上台来,用鼠标点着,把邹忌采用类比推理的讽谏过程说清楚。

(点J生上台,用鼠标点着解说)

(邹忌以自己类比齐王,邹忌的妻子偏爱他,小妾畏惧他,客人有求于他;齐王的宫妇左右偏爱他,朝廷大臣畏惧他,四境之内的官吏和百姓有求于他,就是说,这两个人物的前三个特点,画面上黑色的三个特点是相同的。而邹忌还有在比美中受了蒙蔽的第四个特点,就是画面上红色的特点,那么就可以推出,齐王也具有“受蒙蔽”的这个红色的特点)

嗯,说得真到位!掌声鼓励,请上位。请同学们注意,拿来作类比的甲事物,一般是生活中极常见、极小的事物,邹忌之所以能让齐王心服口服,他就是很巧妙的运用了这一特点。为了让大家体会这一点,请同学们再看屏幕。(点出邹忌讽谏图)

类比

妻私臣宫妇左右私王

皆以美于徐公妾畏臣朝廷之臣畏王王之蔽甚矣(说明:有些符号掉了)

(生活小事)客求臣四境之内求王(国家大事)

以小见大

大家看,“妻私他,妾畏他,客求他,皆以美于徐公”,是不是家庭小事?(是)“宫妇左右私王,朝廷之臣畏王,四境之内求王,而让王之蔽甚矣”是不是国家大事?(是)画面中两个箭头正从“生活小事”这个点出发,共同从不同的方向指向了“国家大事”,这就是以小事喻大事,以家事喻国事的典型。邹忌也就是这样推出了结论,(点出特写“王之蔽甚矣”,五个字依次落地,掷地有声:五个字在屏幕中央最深处向前推出,直到最大形成特写,定格一至两秒后,五个字依次落地,用钢琴的和声伴着五个字落地节奏,奏出掷地有声的情景,最后一声余音不绝)这五个字掷地有声,余音绕梁,经两千多年而不息,大有振聋发聩之势。你们说,齐王有理由不接受吗?(没有)那么,是谁,用什么方法,让齐王明白了什么道理,而使他从谏如流的呢?K生:(是邹忌,用类比的讽谏方法,让齐王明白了“王之蔽甚矣”的道理。)

第三个教学板块:延伸类比,激情创造。

1、延伸类比,升华积淀。

到这里,我们已经完整地赏读了文章,知道了类比是讽谏的方法之一,懂得了以小喻大是类比的主要特征。大家知道成语“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吧,(知道)这些都是古代贤士谋臣拿来作为类比的材料,劝谏君王罢兵休战的例子。在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化长河中,像这样运用了以小喻大的类比方式的俗语俯拾皆是,我刚上课时要大家回忆的俗语“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就是,还有“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成才)”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等等。我国古代人民以极富智慧的头脑创造了这么多运用类比手法的名言警句,这些需要我们去熟记,更需要我们去灵活的运用,那么你们会不会把这种思维方式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呢?能不能让自己的说话更富于艺术感染力呢?

2、情景再现,图片提示。现在,老师就出两个情景题,让大家尝试着现学现用。(点出两个情景现场)

尝试用类比的方法发表议论。

情景现场1:你乘车时,有一个空座,只见一位老人赶紧让自己的小孙子坐下,自己背着孙子的书包,手握扶手,摇摇晃晃,很难站稳,还满脸幸福地望着孙子;而孙子却心安理得地坐在座位上。请你们用类比的方法告诉老人,他这样溺爱孩子是不好的。

情景现场2:你的好朋友小美同学非常爱美,每天都要化妆,而且自我感觉非常漂亮。你如何告诉她:自然纯朴才是最美的。

请男生对情景一发表议论,女生对情景二发表议论。

3、凝神思考,创造类比。

(对情景1、2分别出示提示性的漫画和图片)面对这两个情景,同学们可能觉得有些为难,现在老师给你们一点提示:情景一,你们看到了窗外的那些树吗?那颗永远躲在大树脚下的小树,会有生机和活力吗?它有可能长成参天大树吗?情景二,人们都说女孩是一枝花,那些美丽的红花绿叶,有过涂脂抹粉吗?你能不能将小美和花儿进行一个类比呢?自然美才是最美的嘛!

(学生凝神创作)我想大家都成竹在胸了。请大家踊跃展示。

4、激情展示,精当点评。

L生展示1:

老人家,您看到了窗外的那些树吗?这些树大都高大茂盛,它们之所以能够挺拔在这片土地上,不仅因为它们有阳光雨露的滋润,更因为它们承受着风雨雷电的打击。而它身旁的那棵矮小丑陋的树,却因长年躲避在大树脚下而显得矮小,没有一点活力。人和树一样,过度的呵护与宠爱是有害无益的,我想您一定会希望您的孙子长成参天大树吧。

教师简评:非常好,掌声送给男生组!他的回答条理清晰,巧妙地运用了类比手法,成功的将大树与躲在大树脚下的小树,和老人与孙子的关系进行了类比。假如我是那位老人,我已经非常明白他说的意思了!好,男生组的回答都很棒,我们来听听女生组的展示,我们相信,她们也会用她们的智慧让我折服的!有请!

M生展示2:

小美,你看到了吗,我们的公园真美,那些姹紫嫣红的鲜花多美呀,那些色彩或浓或淡的绿叶多美呀,它们都是大自然的杰作,它们从不涂脂抹粉,却展现出一种纯真自然之美。小美,你很漂亮,就像这些花儿一样,你要是能把真实的外表与自信一起展现出来,那才叫美呢!

教师简评:掌声!相当的精彩,让我们又一次的领略了类比的艺术魅力!这位同学将小美与大自然中的花做类比,十分恰当、贴切。

5、课堂小结,老师寄语。

同学们,今天,我们在欢快的氛围中学习了《邹忌讽齐王纳谏》,重点领略了类比的魅力,赏析了类比的奥妙,创造了类比的神奇。在这里,我还要告诉大家,讽谏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类比只是其中的一种,类比是议论中一种常见的推理方式,也是一种常见的思维方法。我相信同学们一定能掌握它、运用它,让你的日常交流更富于艺术魅力。感谢这次相遇,让我领略了大家的风采!愿这种交流的艺术让我们的生活更精彩吧。

下课。同学们再见!

附:板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问答思

三四国朝齐(说明,有些符号掉了)

比赏变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余映潮第2篇

教材分析

《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齐策》,是古典散文中的名篇。文章生动地记叙了邹忌讽齐王纳谏,使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全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写邹忌与徐公比美,不因妻、妾、客的赞美而自喜,而是从中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第二部分写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讽谏齐王除蔽纳谏;第三部分写齐王纳谏及其结果。邹忌以自己与徐公比美这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设喻,由己及君,以小见大,由家事到国事,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本文语言浅显,故事情节生动,内容并无费解之处。教学的基本方式应是以学生自读为主,以教师点拨为辅。点拨,主要是抓住劝谏和讽喻手法来启发学生,使他们悉心体会邹忌委婉劝说的方式,明确邹忌劝说艺术在当代人际交往中的作用。另外,梳理文言知识。掌握重点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也是教学重点之一,不宜忽略。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了解《战国策》。

能力目标

1.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2.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理解讽喻说理的特点。

德育目标

认识除蔽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

理读课文,总结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现象。

教学难点

反复诵读,体会邹忌进谏的技巧。

教学方法

1.朗读法用以读带讲的方式,使学生在自读、齐读、默读等各种形式的朗读中感知课

文,理解课文。

2.讨论点拨法教学过程中,从不同角度多设疑,巧设疑,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唐朝名臣魏征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正是唐太宗的一面镜子,他敢触龙颜,一针见血地指出皇帝的过失;唐太宗纳谏如流,及时改正自己地错误。圣君、贤臣,使唐王朝的政治稳定,国泰民安。战国时期的邹忌也是齐威王的一面镜子,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谋臣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今天,我们就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资料助读

1.《战国策》

《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的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最初有《国策》《国事》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33篇。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

2.邹忌

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

3.齐威王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工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录音,学生边听边在生字、多音字、通假字下作记号。听毕,借助注释、词典自行理解。

2.译读课文,理解文意。

学生自渎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句。如有疑难问题,同桌之间讨论解决。教师巡视,答疑解惑。

教师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3、三读课文:理清结构层次

明确:第一段:进谏的依据。邹忌与徐公比美,发觉受蒙蔽,从中体味出国君不易听到直言的道理,并决定“入朝见威王”。

第二段:进谏的内容。邹忌以自己受蒙蔽之事讽谕齐王,用自己的切身体会,以事设喻,启发诱导齐威王省悟到纳谏的必要性。

第三段:纳谏的举措及结果。齐威王接受邹忌的劝告,立即颁布政令,悬赏求谏。齐威王纳谏除蔽,政治清明,使齐国国势强盛,威震诸侯。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个别抽查或集体齐背。

二、1、研习第一自然段

(指名一学生背第一自然段)

提问:邹忌讽齐王的起因是什么?

明确:与徐公比美。

2、提问:由于感情的不同及身份地位的差异,其妻、妾、客回答问题时的语气有差别。有何不同?请从原文中找出并说明其感情色彩。

明确: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由衷的赞美,口气易毋庸置疑。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讨好,口气有点勉强。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感情色彩是礼貌、尊重,口气有点客气。(可让三位同学分角色表演。)

3、面对妻、妾、客的程度不同,或真或假的赞美,邹忌的态度如何?

明确:面对赞美,邹忌并未得意忘形。“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可见邹忌很有自知之明。

(可组织学生四人为一组展开讨论。教师深入其中加以指导,最后师生达成共识)

至此他豁然顿悟,认识到凡是对自己有偏私、有畏惧、有所求的人,在自己面前只会说些献媚讨好的假话。这比美悟出的道理为邹忌讽谏齐王埋下了伏笔。

2.研习第二自然段

1) 提问:在本段中,邹忌是如何讽涑齐王的?

明确:邹忌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向威王进谏,而是以“闺房小事”谈自己的体会,然后以类比的方式委婉进谏。

2) 邹忌是从什么地方看出齐威王受了蒙蔽的?

明确:“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3.学习第三自然段

1)讽谏的结果如何?

明确:齐威王接受了谏言,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纳谏。始而“门庭若市”,继尔“时时而间进”,最后“无可进者”,终于“战胜于朝廷”。

三、品读课文,鉴赏写作技巧之妙,品味邹忌劝谏技巧之高

1.鉴赏写作技巧之妙

一为精彩的对话,一为精巧的结构。《邹忌讽齐王纳涑》一文被人称赞的应为结构上的“三叠法”了:三问,三答(与徐公比美);三比(由已推王);三赏(齐王纳涑);三变(结果)

2.品味邹忌劝谏技巧之高

学生悉心揣摩,讨论交流。成果展示:

(1)为对方打算——不暴露游悦目的'。

邹忌向齐威王献策之时。齐国的政治比较腐败,大概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如果邹忌向齐威王再三苦苦劝谏,甚至流下眼泪或者破口大骂,以死谏君,

效果不一定好。邹忌注意了进谏艺术,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而是以“闺房小事”说自己的体会,小题大做。现身说法使齐王也同理得证“蒙蔽甚矣”,于是一声令下,广纳谏言,终于“战胜于朝廷”。

(2)用婉言相劝——忠言顺耳利于听。

下级劝说—上级,由于尊卑关系不得不谦言以谏,否则会招来杀身之祸。邹忌实话实说“不如徐公美”,创设情境,取悦威王。邹忌谙习“良药蜜口利于病,忠言顺耳利于听”。

(3)巧施攻心术——先对方之忧而忧

邹忌很了解齐王处在许多人对他有所偏私、有所畏惧、有所企求的环境中,必然是个耳不聪目不明的受蒙蔽者,他为国之清明担忧;又因晓得齐王有修明内政以兴邦的宏志,为此设喻使齐王欣然接受劝告,提升了齐国的威望,赢得了诸侯的尊敬。

3.讨论交流:邹忌的劝谏技巧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

明确:在现代信息社会中,口语交际的频率很高,了解别人、推荐自己、谈判求职、合作共事都需要较高的口语表达能力。所以鉴赏邹忌的劝谏技巧,对提高我们适应社会交际的能力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游说别人时要不卑不亢。言语恰到好处——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自己尊严,是邹忌给我们的启示,也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

三、开放探究,质疑解疑

1.学生自由质疑,或指名同学回答。或全班讨论,教师相机诱导、点拨。

2.教师收集有价值的问题组织全班同学研讨解决。

如:邹忌劝谏成功,仅仅因为有较高的劝说技巧吗?《战国策》中庞恭的“三人成虎”的进

谏、百里奚的“唇亡齿寒”的进谏,可以说与邹忌的方法不相上下。为什么失败了呢?

学生讨论,明确:唐代魏征没有讽谏艺术,每每获得成功。看来劝谏能否成功。其决定因素在于谏对象——王。由于君与臣之间的绝对不平衡,导致君主成为在这一过程中的绝对权威。而臣下如履薄冰,稍有差错,轻者丢官失命,重者株连九族。邹忌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齐威王的英明,齐威王才是最大的赢家,他赢得了名声,也赢得了国家强盛。

作者的目的是强调游说之士的作用,所以有些地方未必合乎史实,但邹忌的讽谏术值得我们学习。

如:《邹忌讽齐王纳谏》给你什么启示?

学生明确:作为领导,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偏听偏信;作为群众,提建议要讲究方式方法,既不冒犯对方,又要保护自己的尊严不受侵犯;作为普通人。要善于接受别人的建议。

四、课堂小结

《邹忌讽齐王纳涑》对话精彩,结构精巧,邹忌的睿智,齐威王的英明等等,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邹忌的讽谏艺术,对于当代人际交往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愿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正确评价自己,积极接受他人建议,善于向他人推销自己。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余映潮第3篇

【文本分析】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一篇以对话为主,既具故事性,又具论辩性的文言文。本文文字并不深奥,学生可以借助课文注释和已学的文言文知识,自行翻译。

本文写的是战国初期齐威王接受邹忌的劝谏而采纳群言,终于使齐国大治的故事,塑造了邹忌这样一个有自知之明,精于思考,勇于进谏,善于进谏的贤士形象。也表现了齐威王知错能改,从谏如流的性格特点。同时又以齐王革除弊端,改良政治的强大魄力,从侧面烘托了邹忌的治国才能。

文章有“比美”“进谏”“赏谏”“朝齐”四个自然段。“比美”中的“三问”“三答”展现了“比美”的过程,“三思”揭示了邹忌在“比美”中遭受蒙蔽的原因;“进谏”中的“三比”比出了“王之蔽甚矣”的结论;“赏谏”中的“三赏”“三变”演绎了齐王从善如流的魄力;“朝齐”中的四国“朝齐”亮出了“战胜于朝廷”的辉煌。文章“三叠”式的运用,彰显了结构整齐对称的间架之美。

采用类比的方式说理是本文最显著的特点,邹忌是以自身经历来和齐王进行类比的。邹忌讽谏齐王时,先从自家“比美”的趣事侃侃道来,通过三比,顺理成章地推出了“王之蔽甚矣”的结论。这种由近到远,由小到大,由生活琐事推及国家大事的类比进谏,就不能不让齐王欣然领悟,从而接受群言,而使齐国大治了。

【教学取向】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赏读课文,培养语感;2、疏通文意,积淀语词;3、解析类比,激情创造。其中“解析类比,激情创造”是教学的难点,也是重点。

本节课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是以读代讲,板块推进。三个板块是:初读文本,疏通文意;精读文本,突破类比;延伸类比,激情创造。

本节课紧扣文本,在疏通文意之后,以文本所用讽谏方法——类比作为重点突破对象。类比是根据两个人或者事物具有某些相同的特点,其中一个还具有另一特点,从而推出另一个人或者事物也可能具有这另一相同特点的一种推理方式,它也是一种思维方法。对于初中生来说,如果从概念方面去进行解释,那是很难达到教学目的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尽量回避概念,充分调动多媒体的功能,将简洁明了的“类比解析图”叠影在“邹忌进谏解析图”上,让同学们在直观的类比中解读类比的思维过程,从而领略类比的魅力,赏析类比的奥妙。在这一过程中,我们特别注重了对同学们思维能力的培养。

解析类比之后,我们将引导学生到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化长河中,去积淀类比的精华,比如运用了类比的成语和俗语;让他们在激情中,创造类比的神奇。我们深知,对于类比,要达到现学现用的教学目的,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我们在出示“情景现场”之后,还出示了相关的图片,并且辅之以适当的语言提示,引导学生将情景中的人和事与图片中的事与物联系起来,弄清二者的相似特点,让同学们在一种“依葫芦画瓢”的模式中进行创造。

本节课试图探寻新课程背景下文言文教学的改革路子,努力体现文言文的教学价值,以期提高文言文的教学效益。

【过程设想】(课堂实录)

第一个教学板块:初读文本,疏通文意。

(上课时,点断音乐,课件封面隐去,屏幕上呈现短暂空白)

1、俗语引入: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样一句俗语吗?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是,大家说得不错!但,如果我们在日常交流中,研究了交流对象,讲究了谈话技巧,你向交流对象所述说的忠言就未必逆耳。本节课,我就想和同学们来共同领略一个臣子向君王进谏忠言,而君王并不觉得逆耳的故事。请同学们拿出所发的文章。(点开课题)(板书课题)

2、范读课文:首先,听老师范读课文,听读时,请同学们注意正字音,听节奏。(范读)

3、正音断句:听完老师的朗读后,我把本文注释中没有注音、但容易读错的字词列举在上面。(点出下列词句,拼音在齐读的过程中依次呈现)请同学们采用

“开火车”的形式来准确的读出这些语句。这位同学充当火车头,(指定一位坐在前排的学生)一人一句。

讽(fěng)齐王纳谏(jiàn)八尺有(yòu)余

朝(zhāo)服衣冠(guān)谤(bàng)讥于市朝

面刺(cì)寡人燕(yān)、赵、韩、魏

嗯,火车开得很好!读得真准确!

学习文言文要学会断句,老师提出两个句子,我想请同学们来试着断句看看。(点出两个句子,学生自主断句,之后点出斜线,师作点拨)第一句:A生:(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为什么要这样停顿?(因为“今”是时间状语,必须停顿;这里的“地方”不是现代汉语中的合成词,它是两个单音节的文言词,前者是“土地”“地方”的意思,后者是“方圆”的意思,必须停顿)很好,请坐。跟着老师齐读:(……)第二句,B生:(臣/诚知/不如徐公美。)你能说说这样停顿的理由吗?(“臣”是主语,“诚知”谓语,一般主谓之间应该停顿;又因为宾语“不如徐公美”比较长,所以谓语和宾语之间也要有所停顿)嗯,不错,请坐。跟着老师齐读:(……)

4、难句翻译。其实,本文文字并不深奥,在预习时,我们读了课文,看了注释,也对课文进行了大致的翻译。现在我来检查一下同学们预习的效果(点出难句翻译内容,翻译在接力时,依次呈现),请大家参照括号里的提示,来进行翻译接力。我们把话筒作为接力棒,一句的翻译作为一棒的路程,一人跑一棒。先给大家一点思考的时间。好,现在我们正式开始接力翻译,这位同学跑第一棒。开始。(接力中偶有偏差处,找同学合作,予以订正)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孰与:与……比谁更……)我与城北的徐公比谁更美呢?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判断句式,……是……)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

忌不自信:(自信:相信自己) 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

与坐谈:(省略句)(邹忌)与(他)相坐而谈。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认为……美)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因为偏爱我。

王之蔽甚矣:(被动句式,蔽:被蒙蔽,受蒙蔽)大王受蒙蔽太厉害了!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闻:使……听闻)能够在公共场所议论指责我,并能使我的耳朵听闻的。

很棒,接力交棒迅速准确,老师为大家喝彩!

5、自由朗读。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文意,重点琢磨一下课题《邹忌讽齐王纳谏》的含义。

6、释词解题。我们读过了课文,请问,进谏忠言的臣子是谁?(邹忌)对忠言不觉得逆耳的君王是谁?(齐王)邹忌是用一种什么样奇妙的方法让齐王采纳忠言的呢?为了弄清这一点,请大家看课题。(点出题解的画面,由C生单独解答)要弄课题的意思,还有三个字需要我们弄清楚:一个是(“讽”),一个是(“纳”),还有一个是(“谏”)。(点上“讽”、“纳”和“谏”字上的红圈)让我们借助课文注释①后半部分释词解题。“讽”的意思是什么?(用委婉的语言劝告)“谏”呢?(臣对君,下级对上级直言规劝,使之改正错误)“纳”呢?(采纳、接受)(点出三条解释)由此看来,整个题目的意思就是(点出整个题解)——请大家看着屏幕齐读:(邹忌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让齐王接受了谏言)。

7、角色朗读。看来,大家对本文的字面意思已经了然于胸了,为了让同学们更深入的理解文意,我们来分角色来把文章读一遍。六位角色在读的时候,交给其他同学两个任务。(点出两个任务)(一、大家来评价评价六位角色;看看谁的朗读最能体现人物微妙的心理和不同的感情;二、请同学们帮老师解开一个疑团:老师备课时,发现本文有很多内容和“三”有关,看看文中有哪些和“三”有关的内容。)(板书“三”)

请科代表帮老师分派旁白、邹忌、妻、妾、客、齐王六位角色。(老师根据话筒,场所作最恰当的安排。学生分角色朗读)请同学们仔细听,认真品,准备完成两个任务。

听完朗读,我们先来完成第一个任务,谁来评价?(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点拨、肯定)

D生:(妻、妾两位角色对人物的心理把握得很到位。妻是偏爱的心理,妾是畏惧的心理,同样是用反问句作答,语义语气的程度把握得很好,主要是他们把各自所读句中的“何”读得很到位。)请你能把这两个答句再读一遍。D生读:(……)(喝彩的掌声)真棒,请坐。E生(邹忌这位角色把进谏读得很精彩:先说家事,读得不露声色,紧紧地吸引了齐王;再说国事,读得肯定,不容置疑;最后推出结论,不可辩驳的语气把握得恰到好处。)嗯,的确是这样,请坐。F生:(齐王这位角色表现很不错,他把齐王的命令读得是那样的坚定,那样的有气势,表现了齐王采纳进谏的决心。)哇,评价得真到位,请坐。其实,六位角色都很出色,大家评价得也很精当,棒,棒极了!

第二个教学板块:精读文本,突破类比。

1、解读“赏谏”。在完成第二个任务之前,老师告诉大家一个常识:古人在表示较多而非最多这个意义时,选用了“三”这个数字。既然本文作者与如此钟情于“三”,我们也来效仿古人,从第三段入手。首先,请同学们找一下第三段中有没有跟三有关的内容。(和G同学对话)齐王命令,对进谏的人有几种赏赐?(三种)我们把它归纳成三(赏)(板书:赏),命令下达之后,前来进谏的人有变化吗?(有)有几次变化?(三次)我们把它归纳成(三变)(板书:变)。第四段内容是本文唯一与“三”无关的,但却升级了,与四有关,谁能发现?(和H生对话)(燕赵韩魏是四个国家)四个国家怎么样?(朝齐)(板书:四国朝齐)下面按这样的形式读三、四自然段。老师读第三段开头的话,男生读齐王的三个等级的奖赏,男生要注意读出齐王下令的气势,女生读三个时期的变化情况,女生要把变化侃侃道来。全班读第四段,全班要读出那种战胜于朝廷的自豪感来。好,听老师先读,请同学们接着读。师:王曰:“善。”乃下令。男生:(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女生:(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全班:(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嗯,同学们理解的真到位,读得味道很足。老师之所以按这样的形式读这两段,是想让同学们读罢就能明确,齐王从谏如流,兴利除弊,从而赢得了四国朝齐的辉煌局面。

2、解读“比美”。其实,据史载,齐威王继位之初,好为淫乐,刚愎自用。是谁,用什么方法,让齐王明白了什么道理,而使他从谏如流的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到上文中去继续寻找和“三”有关的内容,去寻找答案吧。

请问同学们,文章的题目是“邹忌讽齐王纳谏”,文章的开篇写了进谏吗?(没有)那第一段写了邹忌在家与徐公干什么?(比美)在比美的过程中,邹忌问了哪些人?用文中的三个词答:(妻、妾、客)他们都回答了吗?(回答了)也就是说第一段写了(“三问”“三答”)(板书“问”“答”),“三问”就是(问妻问妾问客),“三答”就是(妻答妾答客答)。邹忌暮寝而思的时候,是从几方面思考的?(三方面)我们可以把它归纳为(三思)(板书“思”)。邹忌形貌昳丽,那他究竟有没有徐公美呢?(没有)文中有没有语言交代?(有)

那么,就请同学们一边讨论,一边用不同的记号标出下列内容:(点出问题)①陈述邹忌没有徐公美的句子。②“三问”时的情形和内容。③“三答”的语句。

④“三思”的内容。

同学们思维真敏捷,很快就做好了记号。下面,让我们走进邹忌温馨的家庭。请同学们听老师的提示齐读。首先,请齐读陈述邹忌没有徐公美的句子:(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请齐读“三问”时的情形和内容:(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忌不自

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请齐读三答的语句:(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既然邹忌没有徐公美,他的妻妾客的回答与实际情况相符吗?(不相符)既然不相符,他们是不是有“蒙”邹忌的嫌疑呢?(是)也就是说他们做了与实际不相符的回答,让邹忌在比美中受到了蒙蔽。(点出“邹忌”“受蒙蔽”)那么,他们做出这样的的回答,分别是出于什么样的心理呢?也就是邹忌受蒙蔽的原因是什么呢?请同学们齐读邹忌“三思”的内容。(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也就是说,(点出“妻私臣妾畏臣客求臣”和箭头)邹忌受蒙蔽的原因是:“妻私他,妾畏他,客求他。”

3、解读“进谏”。上面我们领略了邹忌与徐公比美的家事,咋一看,这似乎与“邹忌讽齐王纳谏”风马牛不相及,那么究竟是不是这样呢?让我们再度进入“进谏”现场。谁能概括第二自然段的内容?(指定I生)第二段写的内容是什么?(邹忌向齐王进谏的过程)在这个进谏的过程中,邹忌先说了什么?(在家里与徐公比美时受到蒙蔽的情况)接着说了什么?(说了齐王与自己相似的情况)最后说了什么?(得出了结论)邹忌在说齐王与自己相似的情况时,是从几个方面说的?(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的情况是否与邹忌在家比美的情形相同?(是)也就是说,邹忌是拿自己的三种情况来和齐王三方面的情况相比较的,从而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的,我们把它归纳成(三比)。(板书比)下面按这样的形式读第二自然段中的“三比”。老师读本段开头的话,女生读邹忌三方面的情况,男生读齐王与之相似的三方面的情况,全班齐读得出结论的句子。全班齐读结论句的时候,要读出水到渠成,不可辩驳的气势。好,听老师先读,请同学们接着读。师:(于是入朝见威王,曰:)女生:(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男生:(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全班:(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读完点出“齐王宫妇私王朝臣畏王四境求王”)通过这样的三比,邹忌顺理成章地推出了结论——“王之蔽甚矣”。(点出“所以齐王也”“蔽甚矣”)到这里,请问大家:没有第一段的“比美”,第二段的“进谏”会有如此的精彩和说服力吗?(没有)那么,“比美”是为“进谏”作什么的呢?(铺垫)

同学们,请看板书,(老师边讲述,边将“三”与各字的连线连出,最后打上大括号,让板书完整)如果没有在“比美”中的“三问”“三答”,便没有邹忌的“三思”;如果邹忌不拿自己与齐王进行“三比”,齐王就不会“三赏”谏臣,齐国就不会发生“三变”;就不会有“四国朝齐”,就不能形成“战胜于朝廷”的辉煌局面。那么,邹忌究竟使用什么样的讽谏方法让齐王开张圣听,从谏如流的呢?

4、突破类比。请看屏幕。同学们,我们把邹忌的这种讽谏的方法叫做类比。什么是类比呢?(点出类比解析图,使之另色,重叠在下图上,解释完毕后A、B、C隐去)(教师用鼠标点着解读)类比就是甲乙两个人或事物,其中甲具有A 特点、B特点、C特点,同时还可以推出具有D结论,或者说D特点,现在也知道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余映潮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余映潮 这是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余映潮,是优秀的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余映潮第1篇 【文本分析】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一篇以对话为主,既具故事性,又具论辩性的文言文。本文文字并不深奥,学生可以借助课文注释和已学的文言文知识,自行翻译。 本文写的是战国初期齐威王接受邹忌的劝谏而采纳群言,终于使齐国大治的故事,塑造了邹忌这样一个有自知之明,精于思考,勇于进谏,善于进谏的贤士形象。也表现了齐威王知错能改,从谏如流的性格特点。同时又以齐王革除弊端,改良政治的强大魄力,从侧面烘托了邹忌的治国才能。 文章有“比美”“进谏”“赏谏”“朝齐”四个自然段。“比美”中的“三问”“三答”展现了“比美”的过程,“三思”揭示了邹忌在“比美”中遭受蒙蔽的原因;“进谏”中的“三比”比出了“王之蔽甚矣”的结论;“赏谏”中的“三赏”“三变”演绎了齐王从善如流的魄力;“朝齐”中的四国“朝齐”亮出了“战胜于朝廷”的辉煌。文章“三叠”式的运用,彰显了结构整齐对称的间架之美。 采用类比的方式说理是本文最显著的特点,邹忌是以自身经历来和齐王进行类比的。邹忌讽谏齐王时,先从自家“比美”的趣事侃侃道来,通过三比,顺理成章地推出了“王之蔽甚矣”的结论。这种由近到远,由小到大,由生活琐事推及国家大事的类比进谏,就不能不让齐王欣然领悟,从而接受群言,而使齐国大治了。 【教学取向】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赏读课文,培养语感;2、疏通文意,积淀语词;3、解析类比,激情创造。其中“解析类比,激情创造”是教学的难点,也是重点。 本节课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是以读代讲,板块推进。三个板块是:初读文本,疏通文意;精读文本,突破类比;延伸类比,激情创造。 本节课紧扣文本,在疏通文意之后,以文本所用讽谏方法——类比作为重点突破对象。类比是根据两个人或者事物具有某些相同的特点,其中一个还具有另一特点,从而推出另一个人或者事物也可能具有这另一相同特点的一种推理方式,它也是一种思维方法。对于初中生来说,如果从概念方面去进行解释,那是很难达到教学目的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尽量回避概念,充分调动多媒体的功能,将

《邹忌讽齐王纳谏》优秀教案优秀5篇

《邹忌讽齐王纳谏》优秀教案优秀5篇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古典散文中的名篇,它生动地记叙了邹忌婉辞劝说齐王广开言路,博采众议,修明政治的故事。文章叙事完整,曲折动人,说理充分而富有鼓动性。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5篇《邹忌讽齐王纳谏》优秀教案,可以帮助到您,就是牛牛范文小编最大的乐趣哦。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篇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 掌握文中的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的文言句式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领会文中类比推理和比喻说理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讽谏”的妙处,认识纳谏除弊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学习重点: 1、文言常识。 2、类比推理和比喻说理的方法 学习难点: 对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方法的领会和运用。 教学方法:合作中探究,探究中竞赛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时数: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语文学习跨越千古,纵横千里,这不,我们刚刚离开春秋的战场,很快就进入战国的风云。今天,我们不听曹刿论战争;我们要陪同邹忌一起去劝谏威王,学学他的劝人方法。 二、我问你答——读通文字(多媒体展示) 闯关一:必答-检查预习。 1、赛读。(能反串得1分,每出现一处读错的地方扣1分) 2、释词。(给对方组出5个你认为能难住对方的词语,1个1分) 3、译句。(老师抽查) 4、《战国策》常识知多少?(老师抽查) 又称《国策》,原为战国未期和秦汉间人编纂,后经西汉未年编订成书,全书共33篇,其体例为,全书共策,着重记录了。 明确:刘向国别体12 战国时期策士谋臣的言论和谋略 三、我们探究——读懂文意:(多媒体展示题目) 闯关二:(抢答:言之有理就得分,有理有据得2分)20 1、解释文题: 明确:题目“邹忌讽齐王纳谏”点明了文章内容的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讽:讽谏,即用暗示、比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 2、课文在写法上是由多个“三”组合而成的,你能用“三”来概括本文的内容吗?(讨论板书) 3、分析人物形象: (1)、说说“邹忌”:(多媒体出示:人物参考: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据史载,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就借谈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道,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封他为齐相。而当时的谋士淳于髡(kūn)不服,就用隐语向邹忌提了关于修身、处世、安民、用贤、治国五个难题,邹忌都能对答如流。辩

《邹忌讽齐王纳谏》优秀教案(精选5篇)

《邹忌讽齐王纳谏》优秀教案 《邹忌讽齐王纳谏》优秀教案(精选5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邹忌讽齐王纳谏》优秀教案(精选5篇),欢迎大家分享。 《邹忌讽齐王纳谏》优秀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能准确地朗读课文,力求读出人物语气和故事特定情境。 2、利用课文注释,疏通文意,了解“私、修、间”等14个常用词语的用法,归纳义项,掌握几个特殊句式。 3、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体会古代志士为了国家利益勇于讽谏的思想,理解古代明君勇于纳谏的大度胸怀。 课前准备: 1、自渎课文,利用工具书,疏通文意。 2、搜集资料,了解邹忌及齐王其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唐朝名臣魏征曰:“以铜为镜,可以正方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讲谏的大臣是不成的。 但中国有句古话,“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封建社会,皇权威威,不可侵犯,有多少谋臣良相出于对国家尽责,对国君尽忠的赤诚之心,劝国君改正过失,冒死进谏,但大多因批龙鳞、逆圣听而惨遭杀身之祸。这类的例子同学们都知道哪些呢?(学生从正、反两方面举例) 忠心耿耿的志士仁人一片丹心令人感动,他们的命运令人惋惜,同时也引起我们的反思,“忠言”就一定要“逆耳”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一个进忠言的故事,看主人公是如何做的,结果又是怎

样?(板书:课题) 二、解题 1、思考:文题有几层意思?讲解“讽谏”。 明确:题目“邹忌讽齐王纳谏”点明了文章内容的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讽:讽谏,即用暗示、比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封建社会,皇权威威,不可侵犯,有多少谋臣良相因批龙鳞、逆圣听而惨遭杀身之祸。伍子胥赐剑自刎,比干剖腹挖心,屈子放逐,司马迁蒙宫刑之辱,都是千古奇冤!然而,邹忌却敢于劝说齐威王要从谏如流,他凭借的正是一个“讽”字,一种聪明巧妙的劝谏方法。 2、本文涉及的两个人物你了解多少? 明确: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据史载,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就借谈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道,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封他为齐相。而当时的谋士淳于髡不服,就用隐语向邹忌提了关于修身、处世、安民、用贤、治国五个难题,邹忌都能对答如流。辩论结束后,淳于髡对他的仆人说,看来这个人破格重用的日子不会远了。时过一年,威王果然封邹忌为成侯。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三、朗读 1、初读:读准字音与节奏,整体感知文意 (1)一生朗读,教师正音,学生齐读。易读错的字: (2)学生自由读,讲述文章故事。自由读时教师从读音、语气、句读三个角度进行指导,,讲述时注意妻、妾、客的不同态度及语气。 2、再读:词句质疑,积累词汇

语文特级教师余映潮教案25篇

语文特级教师余映潮教案25篇

《邹忌讽齐王纳谏》课堂实录(余映潮版) 作者:余映潮 师:今天我和同学们一起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课文大家已经预读过了,那么我们现在做两个练习,说说课文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意思,说说《战国策》“策”字的意思。 (屏显1:说说课文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意思,说说《战国策》“策”字的意思) 师:哪位同学来说一说标题的意思,简单解释一下就行。 生:这篇文章标题的意思是邹忌运用委婉的方式规劝齐王接受他的建议。 师:嗯,很好。简言之就是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第一个问题解决了。第二个问题,“策”字的意思,课文没有注释。 生1:策略。 生2:在战国时期记录的一些国家的事情。 师:还有新的解释吗?在战国时代,包括到秦朝,人们在书写的时候是没有纸的,秦始皇办公的时候,每天都要读竹简。一片一片的竹简,然后用细牛皮把一片片的竹简穿起来,就成了这样一个字(板书“册”)。这个字“策”就是它,就是记录战国时代故事的文章。你看这个“策”字很有意思,什么头? 生:竹字头。 师:这和当时的书写用具有关系,当时的人都是用竹简来记录事情的。“册”“策”这两字是相通的。 [点评]入题简洁,切入巧妙。解说标题,让学生明白故事情节,不经意间突出了重点;解说“策”字,既使学生理解了“战国策”的含义,同时又丰富了文化常识的积累,巧妙。没有刻意设计的导入语,师生对话,营造了平和轻松的教学氛围。 师:现在进入课文的学习。学习文言文没有更多巧妙的方法,首先是把它读好,读好之后才可以做其他的事。现在来朗读课文,放开喉咙,开始了。 (生齐读课文2分钟) 师:咱们今天读的,实际上是一篇故事,因此读书的时候呢,尽管是一篇文言文,也要读出它的故事味。刚才的朗读,语速快了点,人物的语气还没有读出来。再来,各自体会,不要齐读,就体会它的故事味,读出人物语气、神态、动作。好,开始了。 (生自读2分钟) 师:我觉得刚才读的非常好,我听到了,你们用自己的语调表现人物中不同角色的动作、神态、语言。下面再把注释读一读,开始了。 (生读注释1分40秒) [点评]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不催促、不打扰,真正落实了“读”。 师:好,看屏幕。 (屏显2:学习活动之一,简说故事。朗读课文并根据课文内容讲成语故事。) 师:我们现在开始讲成语故事。齐威王这个人呢,跟两个成语故事有关,一个成语故事叫“一鸣惊人”,一个叫“门庭若市”。齐威王即位以后,沉溺于酒色,不理朝政,齐国处于崩溃的边缘,有一个叫淳于髡kūn的谋士,心里着急,他知道齐威王这个人喜欢隐语,什么叫隐语呢,就是用 打比方的方式来说话,于是见到了威王,他说,大王,王宫里飞来了一只大鸟,这只大鸟在庭院里既不飞也不叫,这是一只什么样的鸟啊?齐威王一听就明白了,他说,你知道吗,这只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然后他就开始整理朝政,齐国就逐步强大起来。这就是“一鸣惊人”这个成语故事的来历。下面你们就用非常简洁的文字,根据课文内容,来说“门庭若市”的成语故事。开始准备。 (学生准备3分钟) 师:好,哪位同学能够试一下?我建议,讲这个故事,第一不要用复述的方式从头讲到尾,可 以切入到故事的正中,比如说邹忌是个很美的人,他怎么样怎么样,很快地到故事当中来了,千 万不要复述;第二,结尾的时候要点一下题,这就是“门庭若市”这个成语故事的来源,这样表示你说话的层次。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1、学生通过朗读课文并结合注释,了解课文大意,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 2、学生通过再次朗读课文并进行小组交流讨论,理解课文中邹忌是如何“讽”齐威王的。 3、学生通过学习劝谏艺术,联系实际,想一想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劝说别人。 重点:理解课文,总结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现象。 难点:反复诵读,体会邹忌进谏的技巧。 1、启发法:课堂中教师对学生有效的启发可以让学生领悟关于生活的道理。本节课教师通过启发法让学生联系实际,想一想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劝说别人。 2、提问法:课堂中重要内容的提问可以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本节课教师通过提问重要字词的意思,让学生能够积累文言字词。 3、自主学习法: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才会学到真正的知识,本节课学生通过 ①借助注释让学生理解“讽”字的意思,并且能够让学生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②合作探究法:学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进行答疑解惑,相互学习,突出他们的主体地位。 ③朗读法: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理解课文中邹忌是如何“讽”齐威王的,并且可以锻炼学生说普通话的能力。 ①提出题目,直接导入

通过忠臣魏征的名言引入课题,老师带领同学一起学习邹忌的讽谏艺术。并且从“讽”字入手题解题目 ②初读课文,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 (1)首先教师让学生朗读课文并结合注释,说出“讽”字的意思,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可以积累“讽”这个字(“讽”的意思是讽谏,用含蓄的话委婉地规劝。)(2)然后教师让学生通过刚才的朗读并结合注释,能够独立概括出题目“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意思,并对课文内容有大致的了解。(尤其注意“纳”意思是采纳接受。“谏”意思是规劝国君或尊长等改正错误。所以“邹忌讽齐王纳谏”意思是邹忌用含蓄的话委婉地规劝齐威王,而齐威王采纳了进谏并改正了错误。) ③再读课文,理解“讽”的过程 (1)课标提到九年级的学生能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 自己的看法和疑问“,所以教师让学生再次朗读课文并进行小组交流讨论,概 括出课文中邹忌是如何“讽”齐威王的。 (2)学习文言文篇目时教师一定要让学生积累课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通过不断的积累学生才能在文言文的阅读方面进步。所以教师让学生仔细品味语言,分析“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王之蔽甚矣”这四句话中的“宫妇”“左右”“莫”“四境之内”“蔽”这些重点文言字词的意思。 (3)课标提到九年级的学生能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欣赏文学作品,能从中获得对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希望学生能够在讽谏的过程中学会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去劝谏别人。所以教师让学生联系实际,想一想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劝说别人。(言辞委婉,可以从自身事实出发,让对方愉快地接受。) ①总结延伸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优秀4篇】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优秀4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牛牛范文为您精心收集了4篇《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如果能帮助到亲,我们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设计简说篇一《邹忌讽齐王纳谏》是古典散文中的名篇,它生动地记叙了邹忌婉辞劝说齐王广开言路,博采众议,修明政治的故事。文章叙事完整,曲折动人,说理充分而富有鼓动性。这是九年级学生继上学期学了《唐雎不辱使命》这篇课文后,再{NIUBB}次接触出自《战国策》的故事。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引导学生借助语境疏通文意,掌握文中重要字词、语句的意义(重点)。 2、体会文章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借鉴文章语言朴实而生动的特点(难点)。 3、认识纳谏除弊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4、熟读、背诵课文。课前布置学生借助注释读课文,了解《战国策》。 考虑到本文语言浅显,内容并无特别费解之处。因此,教学的基本方式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点拨为辅,在文本对话、师生对话、同伴对话中互补、互构、互融。教学时间为一课时。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篇二学目的:通过本文学习古人说话的艺术 教学重点:1 、熟悉和掌握词类活用的特点 2 、了解和掌握宾语前置的特点 教学时数:一节 【导语】 我国有句名言叫做:“苦口良药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句话确实有道理,逆耳的忠言往往利于行,然而,我们知道现在有一种药,并不苦,叫“糖衣片”,那么,有没有不逆耳却又利于行的忠言呢?难道忠言就一定要逆耳吗?今天,让我们来看一下我们的古人是如何做的。 (书写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 授课过程 一、请同学们翻开课本,先预习课文。 提示:请注意先看“预习提示”,然后再看课文。 二、请同学们思考:本文的标题应该如何理解? 这是个兼语结构 三、请同学们思考:邹忌为什么会成功?他的劝说有什么特点? 邹忌用设喻的方法来进谏的自己切身的感受设喻,巧妙地讽喻齐王。 四、请问,比喻说理有什么好处? 能用具体的事物说明抽象的道理,变深奥为浅显,变复杂为简明,变逆耳为顺耳,委婉而有较强的说服力。 五、请注意一下本文,在说理以及记叙上有什么特点。 本文采用了“三叠法” : 三问:妻、妾、友三答 三比:妻私我→ 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我→ 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 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三赏:上赏 中赏 下赏

邹忌讽齐王纳谏优秀教案范文

邹忌讽齐王纳谏优秀教案范文 《邹忌讽齐王纳谏》讲述了战国时期齐国谋士邹忌劝说君主纳谏,使之广开言路,改进政治的故事。告知读者居上者只有广开言路,采取 群言,虚心接受批评意见并积极加以改正才有可能成功。作者给大家整 理了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期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1. 作品简介: 唐太宗说: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以古为镜,知其兴衰;人是一面 镜子,能看到得失。历代帝王如果没有几个敢出谋献策的大臣,是不 可能获得庞大成功的。忠言是否见效,取决于皇帝是否明智,警告是否 重视建言的艺术,从而使良药益口、益病。战国时期,齐威王很 荣幸地遇到了这样一位贤惠的大臣走吉。而以雄辩著称的谋士的讽刺和 规劝方式更令人惊奇。在这一天,我们观赏的历史散文邹骥讽刺性齐 王谋略选自战国政策。(写《邹忌讽谏齐王》) 2、解决问题 1. 摘要《走极讽谏齐王并受谏》奇妙地用并列句式指出了文章 资料的两个方面:走极讽谏齐王,齐王受谏。 2. 【今译】齐国的谋士邹骥经历了桓公、魏王、宣王三个朝代,以敢言善辩而著名。【今译】齐威初,谋士春雨昆奈好色而不从政。 春雨用耳语警告他: 天下有大鸟。他们在王宫里停了下来,三年不飞不唱。国王知道这只鸟的什么事? 齐威王听了,豁然开朗: 如果这只鸟不飞,它就会展翅高飞;如果它不唱歌,那就太棒了。从那以后,齐威王 努力治理国家。 三世。战国战略与战国时期信息(学生介绍、教师补充) 由于该书主要记录了战国时期军事家们的意见和行动,故流传至 西汉末年,经刘向校勘校勘,定名《战国策》。它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 一部佳作,对后世史学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浏览课文。 (1)第一次读课文,读正确的发音。产品(y)李朝(z)服装冠(GU)相机(KU) 周期(Jī)从CH o霁西安 (2)再读一遍课文,把句子读清楚。 诉整体感知 1. 根据笔记,学生可以知道课文。 2. 询问。(学生相互交换,直到他们解决问题,老师引导他们) 3.转到对段落的研究。(在这个环节,我们会整理课文中的关键词、虚词和句型,先分组交换,然后派代表到课堂上展现。) 老师讲的很清楚(学生可以在节目终止后利用多媒体重新播放,提高自己的知识点): (1)知道课文中单词的意思 邹骥讽刺齐王接受规劝(讽刺:委婉地暗示、劝告或指责)。规劝:大臣对君主的意见。 能够诽谤和嘲笑这座城市。公布揭发而不加贬损;嘲笑。注意区分:飞,在背后议论和嘀咕)那些能刺的过错少(指责)那些写信的规劝少(信,也指文件和文件一样)。在期间年(期间,第一周年称为期间年;全部月份称为周期月 (2)词性灵活运用: 1. 在法庭上,名词是状语;在法庭上,名词是动词 2. 如果我的妻子对我来说是美丽的,那么我的自我也是美丽的 3.能刺破少数人过错的人(face,名词作状语) 4. 听不见的人(嗅觉,动词)

《邹忌讽齐王纳谏》 教案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教学教案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教学目的 1.重点掌握本课中出现的文言实词的词义并作归纳,如“朝孰、诚、方、善、间〞等。 2.掌握文中出现的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并能辨析和掌握文言特别句式。 3.领会课文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 4.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 教学重点 1.重点字词、句式。 2.(战国策)的有关知识。 3.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 教学设想 可在教师指导下,以商量、串讲、表演、做练习等方法,引导同学自池,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老师的讲授既要讲清楚重难点,分析好思想内涵,又不能占用太多时间,应以练为主。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步骤和内容 第—课时 一.导入:

由三位同学上台表演,一位演忠臣、一位演奸臣,一位演皇帝,忠臣向皇帝进谏,要他多听从民意,广开言路,不要受小人蒙蔽,岂料奸臣在皇帝旁边挑拨离间,龙颜大怒,奸臣将忠臣推出去斩。由这小品导入古代臣子进谏假设直接言明自己的意见〔即“直谏〞〕会很危险,臣子进谏最好是讽谏,由此引出题目,并解释“讽〞及课题的意思。 二.点出(邹忘讽齐王纳谏)一课选自(战国策),用幻灯片打出该学的知识。 (战国策):又称(国策),原为战国未期和秦汉间人怕编纂,后经西汉未年刘向编订成书,全书共33篇,反映了战国时期策士谋臣的言论和谋略,其体列为国别体,全书共12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是一篇历史散文。 三.转入对文段的学习。 学习一、二段的字词和句式〔重点字词用幻灯片打出〕 ①孰:通“熟〞,认真 私:偏爱 朝服衣冠:zháo:朝见 ②词类活用: A名作状:朝服衣冠暮寝而思之 B名作动:朝服衣冠:穿戴 C形容词意动用法:美我者:以……为美 ③古今异义词: 尺:古;约合现在的23.1厘米 今:约33.3厘米。 窥:古:照

【教学方案】邹忌讽齐王纳谏第1课时精品教案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方案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的重要词语和特殊句式,结合注释以及积累的文言知识,疏通文意。 2.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人物心理。 3.了解“三叠”式结构及其艺术魅力。 【教学重点】 1.结合注释以及积累的文言知识,疏通文意。 2.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人物心理。 【教学难点】 了解“三叠”式结构及其艺术魅力。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想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的大臣是不成的。战国时期诸侯林立,尔虞我诈,一批谋臣策士周旋其间,因势据时为国君出奇策异计。齐威王就非常幸运地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今天,我们就来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由名言导入新课,使学生进入学习状态,为课堂营造良好的氛围,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二、夯实基础 1.文常简介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作者并非一人,成书并非一时,书中文章作者大多不知是谁。西汉末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宋时已有缺失,由曾巩作了订补。有东汉高诱注,今残缺。宋鲍彪改变原书次序,作新注。元吴师道作《校注》,近代人金正炜有《补释》,今人缪文远有《战国策新注》。 2.课文朗读 播放情境课文(诵读版)学生听读后再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音和断句。

jiàn yìzhāo kuībàng cháo jiàn jī邹忌讽齐王纳谏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谤讥于市朝间进期年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了解文学常识,拓展视野。进行常规字词教学,扫清学习障碍。 三、问题探究 (一)自主探究 1.探究任务 自主阅读,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2.探究过程 (1)自由朗读课文。 (2)有不懂的字词勾画出来,借助工具书、课下注释和前后文,试着猜测意思。 (3)逐句翻译,翻译完用自己的话说说全文的意思。 3.成果展示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重点字词: 1.[讽]讽谏,用含蓄的话委婉地规劝。 2.[谏]规劝国君、尊长等改正错误。 3.[修]长,这里指身高。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1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领会课文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 2、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快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组织语言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德育目标: 认识纳谏除弊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美育目标: 感受人物栩栩如生的形象美(邹忌举重若轻的心智美,齐王从谏如流的胸襟美)。 二、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快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知识创新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这是一篇比较浅易的文言文,要求学生用自学、答疑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来完成对这篇自读课的学习。

教学难点:学生对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方法的领会和运用。可通过教师结合课文内容,启发学生思考,学生讨论的方法来解决。 三、课时安排 一课时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本文是以生动有趣的故事设喻论证的,文中邹忌巧妙设喻,以私事比国事,从生活小事推及国家大事,由近及远,又小及大,讲述道理,表明见解,娓娓动听。教师巧妙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分析,体会“讽谏”的好处。 2、本文结构层次别致,从头到尾一直用三层相比的手法,如:三问、三答、三比、三赏等,学习时利用本文结构上的这一特点来指导学生背诵。 五、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中华民族拥有悠久的文化传统,一些名言警句流传千古,至今仍有强大的生命力。有这样两句大家非常熟悉的名言“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投影)我们知道这“良药”确实“苦口”,“忠言”也很“逆耳”,那么能不能让忠言不必逆耳呢?战国时就有一个人做到了这一点,他就是邹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邹忌和齐威王之间的故事,来了解这两个人物,从而增加一些人生的感悟。 (二)教师范读课文、正音。 (三)学生自读课文,理清文意。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优秀教案

教材分析 《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齐策》,是古典散文中的名篇。文章生动地记叙了邹忌讽齐王纳谏,使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全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写邹忌与徐公比美,不因妻、妾、客的赞美而自喜,而是从中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第二部分写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讽谏齐王除蔽纳谏;第三部分写齐王纳谏及其结果。邹忌以自己与徐公比美这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设喻,由己及君,以小见大,由家事到国事,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本文语言浅显,故事情节生动,内容并无费解之处。教学的基本方式应是以学生自读为主,以教师点拨为辅。点拨,主要是抓住劝谏和讽喻手法来启发学生,使他们悉心体会邹忌委婉劝说的方式,明确邹忌劝说艺术在当代人际交往中的作用。另外,梳理文言知识。掌握重点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也是教学重点之一,不宜忽略。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了解《战国策》。 能力目标 1.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2.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理解讽喻说理的特点。 德育目标 认识除蔽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 理读课文,总结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现象。 教学难点 反复诵读,体会邹忌进谏的技巧。 教学方法 1.朗读法用以读带讲的方式,使学生在自读、齐读、默读等各种形式的朗读中感知课

文,理解课文。 2.讨论点拨法教学过程中,从不同角度多设疑,巧设疑,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唐朝名臣魏征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正是唐太宗的一面镜子,他敢触龙颜,一针见血地指出皇帝的过失;唐太宗纳谏如流,及时改正自己地错误。圣君、贤臣,使唐王朝的政治稳定,国泰民安。战国时期的邹忌也是齐威王的一面镜子,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谋臣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今天,我们就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资料助读 1.《战国策》 《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的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最初有《国策》《国事》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33篇。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 2.邹忌 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 3.齐威王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工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录音,学生边听边在生字、多音字、通假字下作记号。听毕,借助注释、词典自行理解。

邹忌讽齐王纳谏第二课时教案

邹忌讽齐王纳谏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理解文章中的劝谏技巧,理解设喻说理和类比说理的方法。 2.把握人物形象,体会邹忌勇于进谏的精神和齐威王从善如流的气度。 3.体会“讽谏”的妙处,认识讽谏除弊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教学过程】 一、回顾上课,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梳理了《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文意,初步了解了文本内容。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深入理解课文,梳理文言知识。(出示课件28) 二、深读课文,合作探究 (一)合作探究,回答问题 1.结合课文内容,思考:邹忌为什么可以进谏成功?(出示课件29) (学生讨论,分析回答。) 学生1:邹忌巧妙设喻,委婉劝谏,使齐王从中受到启发后明白了事理,愉快地接受了他的劝谏。 学生2:齐威王开明,是一位有作为的君主,从谏如流,闻过则喜,勇于改革。 2.邹忌劝谏技巧之高具体体现在何处?(出示课件30、31)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学生1:为对方打算——不暴露游说的目的。邹忌以“家庭小事”说自己的体会,现身说法使齐王也同理得证“蔽甚矣”,于是一声令下,广纳谏言,终于“战胜于朝廷”。 学生2:用婉言相劝——忠言顺耳利于听。邹忌实话实说“不如徐公美”,创设情境,取悦威王。邹忌谙习“良药蜜口利于病,忠言顺耳利于听”。 教师补充:巧施攻心术——先对方之忧而忧。邹忌很了解齐王处在许多人对他有所偏私、有所畏惧、有所企求的环境中;又知晓齐王有修明内政以兴邦的宏志,以此设喻使齐王欣然接受劝告。

3.回顾邹忌讽谏的过程,简要分析文中两个人物的形象特点。(出示课件32) (学生讨论,教师指正。) 学生1:邹忌: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敢于坚持真理,是一位足智多谋、娴于辞令的谋士。 学生2:齐威王:心胸宽阔,气度宏大,知错能改,是一位从谏如流的有魄力的开明君主。 4.邹忌成功地说服齐王,他的劝说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出示课件33)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预设:在当今社会中,口语交际的频率很高,了解别人、推荐自己、谈判求职、合作共事等都需要较高的口语表达能力。所以鉴赏邹忌的劝谏技巧,对提高我们适应社会交际的能力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游说别人时要不卑不亢,言语恰到好处——既不能刺激对方,又不失自己的尊严,是邹忌给我们的启示,也是人际交往的原则。 (二)字词句归纳 教师:同学们,下面我们一起把本文重点字词句归纳一下。 1.通假字(出示课件34) 孰视之同“熟”,仔细。 2.古今异义(出示课件35、36) 邹忌讽齐王纳谏古义:讽谏,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今 义:用含蓄的话指责或劝告。 邹忌修八尺有余古义:长,这里指身高;今义:修理。 明日徐公来古义:第二天;今义:将要到来的下一天。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古义:动词,偏爱;今义:自私。 今齐地方千里古义:土地方圆;今义:名词,地点,处所。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古义:君主左右的近侍之臣;今义:左和右两方面。 面刺寡人之过者古义:指责;今义:尖锐的东西扎入或穿透。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_3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篇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了解《战国策》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和史学上的地位。 3、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4、理解文中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用自学、质疑、答疑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来学习课文,鼓励学生发表自已的见解. 2、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加深对__写作特色和劝谏技巧的领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要有勤于思考和自知之明的精神. 2、认识除蔽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掌握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特殊的文言句式,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二)难点:体会邹忌劝谏的技巧。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中国历史上不乏忠臣进谏的故事,但他们的命运都各不相同:比干劝商纣王不要沉湎于酒色而被挖心,蹇叔劝谏秦穆公不要出兵伐郑而被嘲讽羞辱,屈原劝谏楚怀王连齐抗秦而被放逐,伍子胥劝谏吴王夫差除掉勾践而身为戮没,但邹忌劝谏齐威王却收到成效。这是什么原因呢?让我们从今天要学习的《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寻找答案吧。(板书课题)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简介《战国策》 《战国策》原名《国事》《短长》《事语》等,由于书中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所以传到西汉时,由刘向整理校正后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33篇。至于这部书的作者已不可考。 《战国策》主要记述战国时代策士们的言行和主张。其语言活泼流畅,粗中有细,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善于运用一些讽喻性的'故事作比,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等。《战国策》不愧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2、简介邹忌 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 3、简介齐威王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后来听从谋臣的劝谏,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4、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一等奖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一等奖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一篇以对话为主,既具故事性,又具论辩性的文言文,也是九班级语文的一篇课文。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一等奖,供大家参考!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一等奖1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归纳重点实词的词义、词类活用和句式。 2、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 [教法设想] 设计一条明确的.朗读思路,以读代讲,以读代解,以读代译。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唐朝名臣魏征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二、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朗读课文。 (一)初读课文,读准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 字音。学生通过初读,筛选出自己读不准或不会读的字,借助工具书查明后再读一遍。易读错的字有: 昳(yì)丽朝(zhāo)服衣冠(guān) 窥(kuī)镜

期(jī)年朝(cháo)于齐间(jiàn)进 (二)再读课文,读清句读。 让学生根据课文下的注解,理解字义、词义、句意,在此基础上读出语句的停顿。可让一学生读,让其他学生听他哪些句子读错了,然后一起纠正。 如: 1、邹忌/修八尺/有余(×) 邹忌/修/八尺有余(√) 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3、王之蔽/甚矣!(√) 王之/蔽甚矣!(×) 4、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三、三读课文,品味赏析。 学习文言文不能仅停留于浅层次的字、词、句的理解上,还要进一步品味语言的感情、韵味,分析人物形象,赏析行文技巧,领悟所含哲理。 本文可通过以下问题引导学生品味赏析: 1、邹忌是由一件家庭琐事联想到国家政事的。这件家庭琐事是什么? 明确:邹忌向他的妻、妾与客提出自己与徐公谁美的问题。 2、由于感情的不同及身份地位的差异,其妻、妾、客回答问题时的语气有差别。有何不同?请从原文中找出并说明其感情色彩。 明确: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由衷的赞美,口气易毋庸置疑。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讨好,口

教案设计: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一等奖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一等奖[ 20 -20 学年度第学期 ] 任教学科: 任教年级: 授课教师: XXXX实验学校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一等奖 温馨提示:该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以课时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具体的安排和设计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是经过周密考虑,精心设计而确定下来,体现着很强的计划性.本文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使用。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一篇以对话为主, 既具故事性, 又具论辩性的文言文, 也是九年级语文的一篇课文。下面是笔者为大家整理的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一等奖, 供大家参考!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一等奖1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归纳重点实词的词义、词类活用和句式。 2、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 [教法设想] 设计一条明确的.朗读思路, 以读代讲, 以读代解, 以读代译。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唐朝名臣魏征曰:“以铜为镜, 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 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 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 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 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 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 使“良药”既“爽于口”, 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二、引导学生有目

的地朗读课文。 (一)初读课文, 读准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 字音。学生通过初读, 筛选出自己读不准或不会读的字, 借助工具书查明后再读一遍。易读错的字有: 昳(yì)丽朝(zhāo)服衣冠(guān) 窥(kuī)镜 期(jī)年朝(cháo)于齐间(jiàn)进 (二)再读课文, 读清句读。 让学生根据课文下的注解, 理解字义、词义、句意, 在此基础上读出语句的停顿。可让一学生读, 让其他学生听他哪些句子读错了, 然后一起纠正。 如: 1、邹忌/修八尺/有余(×) 邹忌/修/八尺有余(√) 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3、王之蔽/甚矣!(√) 王之/蔽甚矣!(×) 4、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三、三读课文, 品味赏析。 学习文言文不能仅停留于浅层次的字、词、句的理解上, 还要进一步品味语言的感情、韵味, 分析人物形象, 赏析行文技巧, 领悟所含哲理。 本文可通过以下问题引导学生品味赏析: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五篇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五篇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落实的字词句,掌握易读错的字,理解重点字词。 2、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 3、通过探讨记叙的故事、人物形象等,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4、引导学生初步学会委婉劝说别人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培养学生委婉劝说别人的能力。 教学方法:练习法、朗读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词句 (一)读准易错的字 昳(yì)丽朝(zhāo)服衣冠(guān)窥(kuī)镜期(jī)年朝(cháo)于齐间(jiàn)进 (二)理解标题中的“讽”、“谏”两个字意思

1、讽,这里是动词,讽,这里是动词,讽谏,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 2、谏,这里是名词,指批评意见。 (三)巩固其它字词 (1)修(2)尺(3)明日(4)美我(5)地方千里 (6)王之蔽甚矣(7)面刺(8)虽欲言(9)皆朝于齐 (四)翻译以下各句: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2.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 3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4.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5.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二、再读课文,感知文意 (一)提问:结合,说一说怎样朗读,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朗读课文 三、整体把握课文 1、你能讲一讲记叙了一个什么故事吗? 2、邹忌是怎样成功说服齐王的? 3、讨论:邹忌和齐王分别是个怎样的人?为什么? 四、拓展延伸 提问:邹忌的劝说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 五、学一学劝说

语境1:初春天气,时冷时热,假如你要劝你的母亲多穿件衣服,你该怎么说?你的母亲要劝你,又该怎么说? 语境2:小英时不时的在看男同学写给自己的信,假如你是母亲,你将如何与女儿谈话? 语境3:齐景公酷爱打猎,非常喜欢捉野兔的老鹰。烛邹不当心,让一只老鹰逃走了。景公大发雷霆,命令将烛邹推出去斩首。晏子走上公堂,怎样进谏才救得了烛邹? 六、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二。 2、发挥想像力,以邹忌或齐王为第一人称改写这个故事。 3、课外选读《战国策》中的《狐假虎威》《画蛇添足》《鹬蚌相争》等寓言故事。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篇2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大家翻开课本第92页,今天们学习一篇新的古文——《邹忌讽齐王纳谏》。我们先来看题目。从题目中我们能得到什么信息呢?一个是本篇古文涉及到的两个人物,邹忌和齐王;另一个是这篇古文将要讲的两件事,邹忌讽齐王和齐王纳谏。大家在仔细观察一下题目,在“邹忌讽齐王”中,“齐王”是做“讽”的宾语,而在“齐王纳谏”中,又是做“纳谏”的主语,这种在同一个句子中,同时做两种句子成分的词语叫做兼语,而这种兼语短语充当谓语的句子叫做兼语句。

【教学方案】邹忌讽齐王纳谏第2课时精品教案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方案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设喻说理,巧妙讽谏的论说技巧。 2.阅读拓展,总结归纳《战国策》的写作特色。 3.体会古代志士勇于谏言的精神和古代明君从善如流的气度与明辨的智慧。 【教学重点】 了解设喻说理,巧妙讽谏的论说技巧。 【教学难点】 阅读拓展,总结归纳《战国策》的写作特色。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中国有句古话,“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封建社会,皇权威威不可侵犯,有多少谋臣良相出于对国家尽责,对国君尽忠的赤诚之心,劝国君改正过失,冒死进谏,但大多因批龙鳞、逆圣听而惨遭杀身之祸。这类的例子同学们都知道哪些呢? 预设:伍子胥赐剑自刎,比干剖腹挖心,屈子放逐投江,司马迁遭受宫刑。 过渡:同学们的积累真不少。这些忠心耿耿的志士仁人一片丹心令人感动,他们的命运令人惋惜,同时也引起我们的反思,“忠言”就一定要“逆耳”吗?《邹忌讽齐王纳谏》就是一个进忠言取得良好效果的故事,主人公是如何做到的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邹忌劝谏成功的原因。 设计意图:问题引入,联系学生的阅读认知,为接下来的问题探究做准备。 二、问题探究 (一)合作探究一 1.探究任务 熟读课文,分享故事,探讨交流邹忌讽谏成功的原因。 2.探究步骤 (1)结合文中语句,分析“谏”和“纳”分别勾画出邹忌和齐威王怎样的人物形象。 (2)分享有关齐威王的故事,小组内交流讨论邹忌讽谏成功的原因。 (3)指定一位同学记录整理小组同学发言,形成小组结论。

(4)选派一位代表分享小组成果。 3.成果展示 预设: (1)“谏”字勾画出了一个睿智的邹忌。 邹忌比美徐公,妻、妾、客皆以邹忌美于徐公,邹忌“不自信”,待“徐公来,孰视之”,认为自己“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恍然大悟,人们会因偏私、害怕或有求于己,而说些讨好的假话。 邹忌善于思考,因小见大,自容貌之微,推及于朝廷大事,他由己及王,推断出“王之蔽甚矣”。 邹忌进谏时以切身体验类比国家大事,入情入理,易于被齐王接受,体现了他高超的语言艺术。 邹忌有担当、有责任意识,他意识到齐王有可能受蒙蔽后,勇于向齐王进谏。 (2)“纳”字勾画出一个英明、果断的齐王。 齐威王纳谏不是停留在口头上,而是付诸雷厉风行的行动上,有从善如流、行事果断的理政智慧。 敢于直面指责,在“三赏赐”中,“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有广开言路的胸襟和气度。 有励精图治的举措,“皆朝于齐”是“战胜于朝廷”的具体表现。 (3)分享关于齐威王的历史故事。 预设1:齐威王善用人才。他与魏惠王“比宝”,将人才比作自己的国宝,有非凡的见解。他拜原是平民琴师的邹忌为相,任用被魏王挖去髌骨的孙膑为军师,起用长相丑陋的淳于髡,可以说是不拘一格用人才,所以齐国在他的治理下一度十分强盛。 预设2:齐威王一度饮酒作乐,疏于朝政,诸侯虎视耽眈。淳于髡用隐语劝谏,齐威王幡然醒悟,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立刻整治吏治,诸侯就把侵占的地还给了齐国。 小结:通过分析文中语句和同学们搜集到的关于齐威王的故事,我们发现,邹忌讽谏的成功是有两方面的原因的,一是邹忌讽谏的智慧,一是齐威王纳谏的气度。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体现出来的人物形象,关注邹忌的讽谏艺术,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巧妙讽谏的论说技巧。 (二)合作探究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