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输血评价考核指标

临床输血适应性与有效性评价流程

根据《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血液制品输注指南》制定临床输血适应性与有效性评价流程,并列出临床输血评价的考核指标。

临床输血评价(须在病历中体现)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临床输血适应性评价二、临床输血有效性评价.

1、临床输血适应性评价:是指经治医师在每次实施输血前须对患者临床输血适应症进行评价。

1。1手术及创伤患者

1。1.1红细胞制剂输注

(1)血红蛋白〉100g/L,血细胞容积>0。3,.可以不实施输注。(2)血红蛋白〈70g/L,血细胞容积<0。21,应立即实施输注。(3)血红蛋白70—100g/L之间,倘若患者伴有觉明显的临床缺氧症状与体征,主要包括:头晕、乏力、和心悸等,应实施输注。

1。1.2血小板制剂输入

(1)血小板计数>100×109/L,可以不实施输注。

(2)血小板计数<50×109/L,可应立即输注。

(3)血小板在50-109/L之间,倘若伴有出血倾向或/和血小板功能低下,应实施输注.

(4)特殊情况

①留置导管、胸腔穿刺、腰穿、骨穿、肝活检、经支气管活检、拔牙或补牙等创床操作和检查,或体外循环等,血小板计数≤50×109/L,应实施输注.

②硬膜外麻醉(包括:剖腹产)血小板计数≤50-80×109/L,应实施输注。

③大手术,血小板计数≤80-100×109/L,应实施输注。

④头颅、眼部、脊柱与前列腺等特殊部位手术,血小板计数≤100×109/L,应实施输注。

1.1.3新鲜冰冻血浆输注

(1)PT或APTT>正常1。5倍,或INR值>1。5(肝病>1.3),伴有创面弥漫性渗血,应立即实施输注.

(2)急性大出血输注大量保存期相对较长红细胞制剂后,仍出血不止,应立即实施输注.

(3)有先天性凝血功能障碍病史,伴有出血倾向,在相应血浆药源性制剂供应缺乏时,可以实施输注。

(4)对抗华法令药物过量,可以实施输注.

1.2非手术患者

1。2。1红细胞制剂输注

(1)血红蛋白>100g/L,血细胞容积>0。3,可以不实施输注. (2)血红蛋白<60g/L,血细胞容积<0.20;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简称:AIHA)血红蛋白<40g/L,应立即实施输注。

(3)血红蛋白60-100g/L之间,倘若患者伴有较明显临床缺氧症

状与体征,主要表现为包括:头晕、乏力和心悸等,应实施输注。1。2.2血小板制剂输注

(1)血小板计数>50×109/L,可以不实施输注

(2)血小板计数≤10×109/L,应立即实施输注。

(3)血小板计数10-50×109/L,倘若伴有出血倾向或/和血小板功能低下,应实施输注

(4)特殊情况

①存在其它止血异常(如遗传性或获得性凝血障碍)或存在高出血风险因素(如发热、败血症、贫血、肿瘤放化疗后等),血小板计数<30×109/L,应立即实施输注。

②急性大出血后大量输血致稀释性血小板减少,出血不止,血小板计数<50×109/L,应立即实施输注。

1。2.3浓缩白细胞混悬液输注

(1)经G—CSF或GM—CSF治疗5天以上,中性粒细胞计数<0。5×109/L,伴有严重危险生命的细菌或霉菌等感染患者,应实施输注。

(2)新生儿败血症与严重粒细胞机能低下,应实施输注。

1.2。4血浆输注

(1)新鲜冰冻血浆各种原因导致的多种不稳定凝血因子或抗凝血酶Ⅲ缺乏,PT或APTT>正常1。5倍,或INR值>1.5(肝病>1.3),伴有创面弥漫性渗血,应实施输注。

(2)普通冰冻血浆各种原因导致的多种稳定凝血因子缺乏,

应实施输注。

1。2。5冷沉淀输注

(1)获得性或先天性低纤维蛋白原血症(纤维蛋白原水平<1.0g/L),伴出血倾向或拟实施手术,在血浆药源性纤维蛋白原供应缺乏时,可以实施输注。

(2)血友病A患者血浆FⅧ活性较低伴有明显出血倾向,在血浆药源性FⅧ供应缺乏时,可以实施输注。

(3)1型(去精氨酸加压素无效)和2B、2N型(禁忌使用去精氨酸加压素)的血管性血友病(vWD),在含vWF的血浆药源性FⅧ供应缺乏时,可以实施输注。

(4)血小板聚集功能减弱的尿毒症伴有出血、溶栓治疗过度和原位肝移植出血等患者,可以实施输注。

2。临床输血有效性评价

2。1评价方法

在每次实施输血后24-48小时内,通过单一实验室指标改善,或单一临床症状与体征改善,或实验室指标与临床症状与体征同时改善进行评价。

2.2评价指标

2。2.1红细胞制剂输注

1)实验室指标

①精确计算输注红细胞后24小时内复查血红蛋白值,并与输血前比较,倘若未达到预期值则判定输注不佳。血红蛋白(Hb)预

期升高值=〔献血者Hb(g/L)X输注血量(L)/患者体重(kg)X0.085(L/kg)〕X90%。输注血量是指以全血量,红细胞制剂应折算成对应全血量;儿童应将公式中常数0。85改为0。09。

②粗略计算一般50kg体重患者输注悬浮红细胞2u(洗涤红细胞3u)大约可使血红蛋白升高10g/L,红细胞容积升高0.03.由于血红蛋白检验误差允许值为±10g/L,故临床判断输注红细胞制剂是否有效,应在输注后血红蛋白升高至少20g/L。

③应排除出血、溶血等倾向。

(2)临床缺氧症状与体征改善或消失

2.2.2血小板制剂输注

(1)实验室指标

①精确计算

血小板计数增加校正指数(CCI)=〔(输注后血小板计数-输注前血小板计数)(1011)×体表面积(M2)〕/输注血小板总数(1011).体表面积(M2)=0。0061X身高(cm)+0。0128X体重(kg)—0.01529。输注后1小时CCI>10者为输注有效。

血小板回收率(PPR)又称血小板恢复百分数(%)=((输注后血小板计数-输注前血小板计数)(/L)×血容量(L)×100%)/(输注血小板总数X0。67)。1小时回收率>60%,24小时应>40%。

②粗略计算一般50kg体重患者输注输注单采血小板1u(含血小板总数2.2x1011),可使血小板计数升高30×109/L。

③应排除出血、DIC等倾向。

(2)临床出血症状与体征改善或消失.

2.2.3浓缩白细胞混悬液输注

(1)由于中性粒细胞输注后很快离开血循环,先在肺部积聚,而后分布于肝、脾,感染部位.故不能以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数增高值评价输注疗效

(2)临床症状与体征改善是唯一评价指标.输注后观察病人感染是否得到控制或体温是否下降等。

2.2.4血浆与冷沉淀输注

(1)实验室指标

①精确计算以凝血因子Ⅷ活性增高为疗效评估指标。新鲜冰冻血浆15ml/kg或冷沉淀15IU/kg,每12h输注1次,连续输注2次,凝血因子Ⅷ活性可增高30%.

②粗略计算APTT或/和PT或/和INR或/和出凝血时间改善或恢复至正常

(2)临床出血症状改善或消失。

临床输血评价考核指标

临床输血适应性与有效性评价流程根据《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血液制品输注指南》制定临床输血适应性与有效性评价流程,并列出临床输血评价得考核指标。 临床输血评价(须在病历中体现)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临床输血适应性评价二、临床输血有效性评价。 1、临床输血适应性评价:就是指经治医师在每次实施输血前须对患者临床输血适应症进行评价。 1、1手术及创伤患者 1.1。1红细胞制剂输注 (1)血红蛋白〉100g/L,血细胞容积>0.3,.可以不实施输注。 (2) 血红蛋白<70g/L,血细胞容积〈0、21,应立即实施输注、 (3)血红蛋白70—100g/L之间,倘若患者伴有觉明显得临床缺氧症状与体征,主要包括:头晕、乏力、与心悸等,应实施输注。1.1、2血小板制剂输入 (1)血小板计数>100×109/L,可以不实施输注。 (2)血小板计数<50×109/L,可应立即输注。 (3)血小板在50—109/L之间,倘若伴有出血倾向或/与血小板功能低下,应实施输注。 (4)特殊情况 ①留置导管、胸腔穿刺、腰穿、骨穿、肝活检、经支气管活检、拔牙或补牙等创床操作与检查,或体外循环等,血小板计数≤50

×109/L,应实施输注、 ②硬膜外麻醉(包括:剖腹产)血小板计数≤50-80×109/L,应实施输注。 ③大手术,血小板计数≤80-100×109/L,应实施输注。 ④头颅、眼部、脊柱与前列腺等特殊部位手术,血小板计数≤100×109/L,应实施输注。 1。1、3新鲜冰冻血浆输注 (1)PT或APTT〉正常1.5倍,或INR值〉1、5(肝病>1。3),伴有创面弥漫性渗血,应立即实施输注。?(2)急性大出血输注大量保存期相对较长红细胞制剂后,仍出血不止,应立即实施输注。(3)有先天性凝血功能障碍病史,伴有出血倾向,在相应血浆药源性制剂供应缺乏时,可以实施输注。 (4)对抗华法令药物过量,可以实施输注、 1。2非手术患者 1.2。1红细胞制剂输注 (1)血红蛋白>100g/L,血细胞容积>0.3,可以不实施输注。(2)血红蛋白<60g/L,血细胞容积<0、20;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简称:AIHA)血红蛋白<40g/L,应立即实施输注。?(3)血红蛋白60—100g/L之间,倘若患者伴有较明显临床缺氧症状与体征,主要表现为包括:头晕、乏力与心悸等,应实施输注、 1、2。2血小板制剂输注 (1)血小板计数>50×109/L,可以不实施输注

临床输血评估及输血效果评价制度定义

临床输血评估及输血效果评价制度定义 临床输血评估及输血效果评价制度是医疗机构中一项重要的医疗制度,旨在确保患者接受安全、有效的输血治疗。该制度涵盖了多个方面,包括输血适应症评估、输血风险评估、输血效果评价、输血不良反应处理、输血感染预防、输血记录管理、输血定期培训与考核以及输血满意度调查。 1.输血适应症评估 输血适应症评估是指在患者需要输血时,根据其病情、生理状况以及输血指征,对是否需要进行输血进行评估。评估过程需考虑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生命体征、年龄、体重等因素,以及是否存在输血禁忌症。 2.输血风险评估 输血风险评估是指在输血前,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以确定是否存在可能影响输血安全的因素。这些因素包括患者的病情、免疫状况、感染史、血型等,以及可能影响输血效果的并发症。通过对这些因素的评估,可以提前采取措施,降低输血风险。 3.输血效果评价 输血效果评价是指在输血后,对患者进行定期评估,以确定输血是否达到预期效果。评估指标包括患者的生命体征、血红蛋白水平、生理功能等。此外,还需观察患者是否存在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并对输血效果进行综合评价。 4.输血不良反应处理

输血不良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患者出现的与输血相关的异常反应。处理流程包括立即停止输血、通知医生、记录不良反应的表现和发生时间、进行相应处理并追踪观察等。同时,应分析不良反应的原因,采取预防措施,避免再次发生。 5.输血感染预防 输血感染是指患者在输血过程中,因输入感染性的血液或血液制品而引起的感染。预防措施包括采用无菌技术采集、储存和处理血液及血液制品;对献血者进行严格的筛选和检测;以及在输血前对患者进行必要的检查和评估等。同时,应定期对输血相关设备进行消毒和清洁,以降低感染风险。 6.输血记录管理 输血记录是指对患者输血过程中的各项数据进行记录和管理的过程。这些数据包括患者的个人信息、献血者信息、血液类型、输血量、输血时间等。记录应准确、完整并及时更新,以便医生随时了解患者的输血情况。此外,应严格执行医疗文书的保管制度,确保患者隐私得到保护。 7.输血定期培训与考核 为了提高医务人员对临床输血评估及输血效果评价制度的认识和掌握程度,应定期进行相关的培训与考核。培训内容包括输血的适应症、风险评估、效果评价方法、不良反应处理、感染预防措施以及记录管理要求等。通过考核以确保医务人员能够胜任相关工作。 8.输血满意度调查

临床用血质量控制指标(2019年版)

临床用血质量控制指标(2019年版) 临床用血质量控制指标(2019年版) 一、每千单位用血输血专业技术人员数 每千单位用血输血专业技术人员数是指输血科(血库)专职专业技术人员数与医疗机构年度每千单位用血数之比。医疗机构年度用血总单位数指医疗机构一年时间使用全血、红细胞成分和血浆的总单位数。该指标反映了临床用血服务能力,评价输血专业技术人员配备是否与医疗机构功能、任务和规模等相适应。 二、《临床输血申请单》合格率 临床输血申请单》合格率是指填写规范且符合用血条件的《临床输血申请单》数量占同期输血科(血库)接收的《临床输血申请单》总数的百分比。该指标反映了《临床输血申请单》填写及输血前评估的规范程度,体现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水平。

三、受血者标本血型复查率 受血者标本血型复查率是指输血科(血库)对受血者血液标本复查血型的数量占同期接收受血者血液标本总数的百分比。该指标评价输血申请过程中是否规范开展受血者血液标本采集和检测。 四、输血相容性检测项目室内质控率 输血相容性检测项目室内质控率是指开展室内质控的输血相容性检测项目数占医疗机构开展的输血相容性检测项目总数的百分比。该指标反映了输血相容性检测项目室内质控的覆盖程度,是体现输血相容性检测日常质量管理的指标。 五、输血相容性检测室间质评项目参加率 输血相容性检测室间质评项目参加率是指参加室间质评的输血相容性检测项目数占所参加的室间质评机构输血相容性检测室间质评项目总数的百分比。该指标反映了医疗机构开展输

血相容性检测和参加输血相容性检测外部质量评价的情况,是体现输血相容性检测能力的重要指标。 六、千输血人次输血不良反应上报例数 千输血人次输血不良反应上报例数是指单位时间内,每千输血人次中输血不良反应上报例数。该指标可以反映输血安全情况。计算公式为输血不良反应上报例数除以输血人次再乘以1000. 建立输血不良反应上报制度是为了提高医务人员对输血不良反应的识别和处理能力,并通过分析和反馈实现临床用血管理的持续改进。 一、一二级手术台均用血量 一二级手术台均用血量是指单位时间内一级和二级手术台使用的红细胞成分及全血用量。该指标反映医疗机构一二级手术患者血液使用情况。 二、三四级手术台均用血量

合理用血相关评价指标

合理用血相关评价指标 合理用血是指在医疗过程中合理利用血液及其制品,以确保患者得到最佳治疗效果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用血风险和资源浪费。为了评估和指导临床实践中的合理用血,有一些评价指标被广泛应用。本文将介绍几个常用的合理用血相关评价指标。 一、输血率 输血率是衡量合理用血的重要指标之一。它指的是在一定时期内,接受输血的患者所占的比例。通常以百分比表示。输血率的高低反映了临床上用血的频率和广度。过高的输血率可能存在用血过度或不必要的情况,增加了患者的用血风险和医疗资源的消耗。因此,合理控制输血率是保证合理用血的重要手段之一。 二、血液成分利用率 血液成分利用率是指在输血过程中,实际用于治疗目的的血液成分所占的比例。它反映了输血过程中是否存在血液浪费的情况。合理用血应该最大限度地减少血液浪费,提高血液成分利用率。通过血液成分利用率的评估,可以及时发现和纠正用血过程中的浪费现象,从而降低医疗资源的浪费。 三、输血指征符合率 输血指征符合率是指临床上输血操作是否符合输血指征的比例。输血指征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治疗需要确定的,包括血红蛋白水

平、病情严重程度、手术类型等因素。合理用血要求输血操作必须符合患者的实际需要,不能出于主观偏好或不必要的考虑。输血指征符合率的评估可以及时发现和纠正不符合指征的输血行为,避免不必要的输血,减少用血风险。 四、术中回收率 术中回收率是指在手术过程中回收和输回患者自身血液的比例。术中回收可以减少对外源性血液的需求,降低用血风险和传染病的传播风险。合理利用术中回收可以减少对血库血液的依赖,从而减少对血液资源的消耗,提高血液资源的利用效率。 五、血液管理指标 血液管理指标包括输血前评估和输血后监测两个方面。输血前评估包括患者的血液学检查、病情评估等,旨在评估患者是否需要输血以及输血的血液成分和数量。输血后监测包括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输血反应等,旨在评估输血的效果和安全性。血液管理指标的合理应用可以及时发现和纠正用血过程中的问题,确保患者的用血安全和治疗效果。 合理用血相关评价指标在临床实践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评估这些指标,可以及时发现和纠正用血过程中的问题,提高用血的安全性和效果。医务人员应该熟悉并合理应用这些评价指标,以提高临床用血的质量和效率。同时,患者也应积极参与自身用血的决策,

临床输血评价考核指标

临床输血适应性与有效性评价流程 根据《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血液制品输注指南》制定临床 输血适应性与有效性评价流程,并列出临床输血评价的考核指标。 临床输血评价(须在病历中体现)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临床 输血适应性评价二、临床输血有效性评价。 1、临床输血适应性评价:是指经治医师在每次实施输血前须对 患者临床输血适应症进行评价。 1.1手术及创伤患者 1.1.1红细胞制剂输注 (1)血红蛋白>100g/L,血细胞容积>0.3,.可以不实施输注。 (2)血红蛋白<70g/L,血细胞容积<0.21,应立即实施输注。 (3)血红蛋白70-100g/L之间,倘若患者伴有觉明显的临床缺氧症状与体征,主要包括:头晕、乏力、和心悸等,应实施输注。 1.1.2血小板制剂输入 (1)血小板计数>100×109/L,可以不实施输注。 (2)血小板计数<50×109/L,可应立即输注。 (3)血小板在50-109/L之间,倘若伴有出血倾向或/和血小板功能低下,应实施输注。 (4)特殊情况 ①留置导管、胸腔穿刺、腰穿、骨穿、肝活检、经支气管活检、拔牙或补牙等创床操作和检查,或体外循环等,血小板计数≤50

×109/L,应实施输注。 ②硬膜外麻醉(包括:剖腹产)血小板计数≤50-80×109/L,应实施输注。 ③大手术,血小板计数≤80-100×109/L,应实施输注。 ④头颅、眼部、脊柱与前列腺等特殊部位手术,血小板计数≤100×109/L,应实施输注。 1.1.3新鲜冰冻血浆输注 (1)PT或APTT>正常1.5倍,或INR值>1.5(肝病>1.3),伴有创面弥漫性渗血,应立即实施输注。 (2)急性大出血输注大量保存期相对较长红细胞制剂后,仍出血不止,应立即实施输注。 (3)有先天性凝血功能障碍病史,伴有出血倾向,在相应血浆药源性制剂供应缺乏时,可以实施输注。 (4)对抗华法令药物过量,可以实施输注。 1.2非手术患者 1.2.1红细胞制剂输注 (1)血红蛋白>100g/L,血细胞容积>0.3,可以不实施输注。(2)血红蛋白<60g/L,血细胞容积<0.20;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简称:AIHA)血红蛋白<40g/L,应立即实施输注。(3)血红蛋白60-100g/L之间,倘若患者伴有较明显临床缺氧症状与体征,主要表现为包括:头晕、乏力和心悸等,应实施输注。

临床输血质量管理考核标准

临床输血质量管理考核标准 临床输血质量管理考核标准 1.目的:根据《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结合本院实际情况,为提高临床输血质量,确保临床用血安全、科学、合理,制订本标准。 2.职责:输血委员会和医教科负责本标准的落实,检查各部门本标准的执行情况。 3.范围:各临床用血科室、输血科。本标准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4.输血前告知:患者输血治疗前,经治医师必须向患者或家属说明输血的不良反应和经血传播疾病的可能性,征得患者或家属同意,并在《输血治疗同意书》上签字,入病历保存。 5.输血前检查:患者输血治疗前,必须检查乙肝二对半,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原)、艾滋病毒抗体(抗原)、梅毒螺旋体抗体、在病历中有检验结果。 6.输血申请:(1)明确输血治疗的原因和目的、血液制品种类、数量、输注日期;输血申请单填写正确、完整、清楚,无缺项现象,检验结果未到请填写“已送检”,注明“输血前检查标本已采集送检,结果见检验报告。” (2)输血申请单和血液样本必须在预定输血日期前送到输血科,否则,属不良事件。 7.血样的采集:护士持输血申请单和试管标签到患者前,按照医院“三查七对”制度核对患者信息,核对无误后采集血液样本,将标签贴在试管上,再次核对患者,确认无误后录入样本号码。 8.血样的运送:血样管和输血申请单等相关资料交专门人员送输血科。输血科收到样本,与样本运送人员核对血样管与输血申请单,核对无误接收样本,核对有误应退回样本并与有关科室联系。 9.血型鉴定:(1)输血科接收样本后,鉴定ABO血型和Rh(D)血型,ABO血型需进行正反定型。 (2)血型鉴定结果与输血申请单上血型核对(输血申请单无血型

医院输血科技术人员绩效考核指标

医院输血科技术人员绩效考核指标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输血技术成为了医院治疗重症患者的重要手段之一。而为了保证患者在输血过程中得到安全、有效的治疗,医院输血科技术人员的绩效考核就显得尤为重要。 绩效考核指标可以被视为是一种定量的工作绩效评估方式,可以帮助科技术人员了解自身的工作表现,进一步提升专业技能,同时也能为医院的输血治疗工作提供支撑。下面,笔者将从质量、效率、安全三个方面探讨医院输血科技术人员绩效考核指标。 一、质量指标 医院输血科技术人员的绩效考核首先需要关注的是质量方面。输血作为一项高风险、高技术、高质量的技术性医疗行为,要求科技术人员必须熟练掌握多项技能,具备严密的操作流程和操作规范。因此,在绩效考核中,质量指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知识技能方面的考核,包括对于输血的临床意义、不 同类型输血的适应症、输血相关安全风险等知识的掌握,以及熟悉不同类型输血的操作流程、表现形式等。 2. 操作规范方面的考核,包括对于输血器材、设备的认 识和使用、熟悉不同输血操作的规范,对于操作流程的标准化遵循等。

3. 临床解决方案的质量方面的考核,即在临床工作中, 对于输血的适应症需求和各种危险因素的风险评估,以及在输血过程中出现意外情况的应对措施和问题解决方法的应用技能。 以上方面的质量考核可以通过外部考核、评估,或者内部考核等方式来实现,特别是内部考核,可以让科技术人员了解自身的工作表现,并根据反馈内容进一步加强专业技能。 二、效率指标 另外,科技术人员的工作效率也是衡量绩效的重要指标之一。在输血治疗工作中,科技术人员必须具备高效、精准的操作能力,保证输血过程中安全、稳定的进行。因此,科技术人员在绩效考核中,需要考虑以下效率指标: 1. 输血时间的掌控,包括输血前后准备工作的时间分配、输血过程中监控病人的时间分配等。 2. 样本处理效率,主要包括当初样本处理、检测和选择 合适的输血血型液体的速度和精准度。 3. 与外部流程对接的效率和团队合作,确保在诊断、检测、病人相关医疗服务等各环节中保持良好合作,并高效切实地安排各项活动。 4. 对于操作中出现意外状况等的快速应对能力和处理效率。 以上效率指标,需要在科技术人员操作过程中得到细致的优先排序,让科技术人员在操作中做到少出错,快的速度和更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