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单元教学设计-教材-牛津上海版七年级科学第二学期第十三不锈钢

初中科学单元教学设计-教材-牛津上海版七年级科学第二学期第十三不锈钢
初中科学单元教学设计-教材-牛津上海版七年级科学第二学期第十三不锈钢

初中科学单元教学设计:教材:牛津上海版七年级科学第二学期第十三_不锈钢

初中科学单元教学设计

教材:牛津上海版七年级科学第二学期第十三章

单元主题:地球、矿物和材料

教学说明:

本单元涉及到地球科学与物质科学两大领域,同时也紧密联系材料技术和新材料应用等问题,因此,本主题非常突出体现了初中科学课程综合性的特点.

内容说明地球地球圈层结构

地壳的结构与物质组成

岩石与土壤

土地沙漠化与防治结合人们对地球的认识发展过程地球上的矿物资源矿物资源的种类

我国矿物资源的特点及分布

矿物的组成与元素

地球上矿物资源在岩石圈中的存在形式联系学生身边的事物,启发学生了解矿产资源在现代生活中的重要性.

材料及其应用单质与化合物

金属

塑料

废弃材料带来的环境问题联系人类文明的发展与金属提炼和使用的关系

关注”白色污染”的危害

材料开发常见的复合材料

新材料的应用整理有关新材料的开发与应用对我们生活影响的资料,并作合理分析.

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地球的结构和材料的应用与开发.知道地球上与人类关系密切的矿物资源种类,我国矿物资源的特点及分布,了解矿物的组成和有关元素.从地球的内部圈层到地壳的物质组成,从矿物的简单理化性质,到材料的应用与开发,这在知识领域上有很大的跨度,但是却体现了本课程的综合性特点,也能使学生初步感悟到”人与地球”、”人与自然”、”人与资源”是需要建立和谐的关系,也让初中学生从”亲近自然”进入了”亲近科学”.这是一种超越学科的学习体验,并把知识的学习与技术的应用,以及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都一脉相承地联系起来了.这种认识方法和学习体验,对中学生在后继的学习中会有很大的影响的. 单元教学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了地球的形状和圈层结构以及地球上的

矿产资源,并让学生了解一些人类利用地球矿产资源开发材料和应用材料的历史.通过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体会到材料的用途是由其性质决定的;体会到材料对人类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社会经济发展以及环境的影响,并能加强保护地球环境的意识和展望新材料的开发与研究为人类带来的前景.

本单元的核心概念是”矿物”与”材料”.

矿物是存在于地壳中的化学元素在地质作用下所形成的天然化合物或单质.自然界中的矿物与人们的生活与生产活动有密切联系,矿物主要存在于岩石之中,而岩石存在于地壳之中.地壳又是地球圈层之一.所以,本单元的知识联系,是从地球的圈层结构——地壳的结构与组成——岩石、矿物与土壤——矿物资源——我国与世界的矿产资源特点与分布而展开的.

学情分析:

在小学自然中学习有关地球方面的知识,是把地球作为一个自然天体来加以认识的,着重让学生了解地球的自然特征与概貌.而本主题则是以”矿物”与”材料”为核心,从矿物存在于地壳之中,扩展到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再从矿物入手初步认识元素,进而认识单质与化合物,并以金属与塑料为例,使学生对日常所见的材料有初步的认识.材料普遍存在于学生的生活之中,是为

学生非常熟悉的,所以学习过程中宜从生活经验出发认识什么是材料,建立对有关材料、复合材料和新材料方面的认识.

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知道地壳的结构与物质组成,知道岩石和土壤的主要成分,列举与人类关系密切的矿物资源,了解矿物组成和有关的元素,知道单质和化合物,认识金属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列举石油产品的主要用途,认识复合材料及其性能,知道新材料及其用途,根据观察到的物质特性,区分金属与非金属. 2、过程与方法:

描述几种金属的特性及其用途,从观察或实验所得的结果,推断出某些复合材料的优良性能,描述塑料的一些特性,根据已有的证据,推断人类是否应该使用塑料.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关注废物材料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乐于参加防止废物污染环境的活动.

单元教学重点: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知道岩石的基本分类和土壤的主要成分;认识与人类关系密切的一些矿物,了解矿物组成;初步了解用一氧化碳提炼金属的

方法;认识一些常用金属和合金的特性,并能与它们的用途相联系;了解常见塑料的一些特性,明白使用塑料的利弊;关注弃置金属和塑料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体会到新材料的开发改变了人类的生活.

单元教学难点:学会根据材料的特性确定它们的用途,形成对废弃材料的辨证认识和和处理的良好习惯.

教学方法设计:讲授法,讨论法,观察法,实验探究法,网上查询,参观,调查法.

课时安排:

地球;

地球上的矿产资源;

材料及其应用;

材料开发.

地球圈层结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验证地球是圆形的.

掌握地球的六大圈层.

初步了解组成地球各个圈层的基本概况.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简单的模拟实验和讲授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培养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科学是需要证据的意识.

重点与难点

重点:

1、推测地球是个球形结构.

2、知道地球的圈层结构.

难点:

如何建立模拟实验.

教学准备

与地球相关的多媒体材料、篮球、铅笔、不同内部结构的球体.

教学组织

1、教学流程

2、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指导设计说明

导入学生将课前收集关于地球形成方面的资料做介绍. 教师在学生介绍前进行指导. 引出课题.

学生根据先前已有经验进行发言,谈一谈关于地球的相关知识. 教师对学生表述不准确的地方进行纠正. 学生在此环节一定要说到”地球是圆的”,为下面的讲解做好铺垫.

活动1 找出地球是球体的证据.

学生同意地球是圆的.

学生会提到在海边看到水天相接或看到远去的船先是船身”消失”后是船的上部”消失.” 教师通过”天方地圆说”引导学生:你是怎样否定它的呢? 承上启下,同时指出科技在进步,我们要不断保持上进心.

学生小组讨论,设计模拟实验. 教师拿出了铅笔和一个篮球,能不能模拟演示远去的轮船? 科学的探究过程. 学生动手操作,观察现象. 教师给予适当的提示和指导. 动手能力的培养.

根据实验观察和之前提到的现象总结得出”地球是球体”的结论. 教师可指出地球其实是椭球形的. 尊重事实.

活动 2 探索地球内部的圈层学生思考并初步猜测. 教师提出地球内部是统一的还是分层的问题. 学会猜测.

是分层的. 地球半径有6千多公里,人类发明的最先进的钻机只能到地下1万多米怎么知道分层?

学生通过体验不同?内质?球来设计方案.

学生指出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地核. 教师大胆鼓励学生去想.

教师提供相关信息. 超范围,鼓励学生的创造思维.

活动3探索包围在地球外部的圈层.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找出地面以上的所有物质. 教师指导学生初步归纳地球外部的圈层. 学生可能提到高山等,那也是地球上的结构,要强调是地球以外的物质. 地球以外的物质从大体上可包括:生物{动物植物}、空气、各种水. 教师指导归纳. 培养归纳总结能力.

学生指出各层次之间的关系和与人类的关系. 教师讲述知识点,并引导学生讨论各层次的关系. 知识的相关性和统一性.

总结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体

地球的内部圈层

地球的外部圈层

作业练习册p15、16部分题目

岩石和土壤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岩石的分类及转化关系

2.了解土壤的主要成分及其作用

过程与方法:

3.通过观察实际的岩石认识岩石的分类

4.通过实验更好掌握控制变量法的运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小组的活动形式,乐于互助合作

重点与难点

重点:1、知道岩石的分类

2、了解土壤的主要成分及其作用

难点:运用控制变量法探究土壤中的成分对植物的重要性

三、教学准备

岩石标本、土壤、量筒、水、事先准备好的不同土壤下的植物等.

四、内容组织

1、教学流程

2、活动设计

教学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指导说明

活动1 观察三种岩石

学生收集各种石头,进行展示.

学生观察教师展示的三种代表岩石:花岗岩、砂岩和大理石.

学生观察不同种类岩石之间的相互转化. 学生收集的石头各不相同,要指导学生通过石头的不同的形成原因去分类.

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将收集的石头通过形成原因分类是不可能的,所以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已有的岩

石标本进行分类.

同样,很难给学生演示和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所以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岩石的相互转化过程和条件. 知道三种岩石的概念;知道三种岩石的转化

活动2 观察土壤

学生借助放大镜肉眼观察土壤,应指出土壤中含有腐烂的叶子、小树枝和小的岩石颗粒等.

各种岩石颗粒不一样.

用吸水纸体验土壤中含有的水分.结论:土壤中含有水. 说明水分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方法是控制变量法. 教师给出土壤定义

教师提供土壤给各小组,指导各组学生观察土壤.

各种岩石颗粒一样吗?

教师给各个小组发放吸水纸,让学生体验土壤中的水分.

教师展示两盆植物,两盆植物的土壤取同地同量,但其中一盆土壤进行烘干处理,其他条件一样.烘干土的植物枯萎.请学生思考这样做的目的和方法?

活动3 土壤与水混合

学生将50立方厘米沙土和50立方厘米水混合,混合前猜测混合后的总体积.

混合后发现体积小于100立方厘米,说明原来砂土中有

空隙. 讲清实验过程和方法,请同学猜测混合结果.

指导学生实验并分析实验结果.

活动4土壤中的动物和微生物

学生根据教师展示的多媒体内容或平时的经验谈谈土壤中的动物是如何有利于植物生长的.

学生根据教师展示的多媒体内容或平时的经验谈谈土壤中的动物是如何不利于植物生长的.

学生通过观看多媒体课件描述土壤中数量巨大的微生物的作用.结论:土壤中的微生物可以改良土壤,进行物质循环. 教师展示部分土壤中的动物.如:蚯蚓、田鼠等. 分两种情况指导学生讨论.

给出微生物分解残骸养分回归土壤的过程,指导学生进行描述.

总结:

岩石的种类: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土壤的定义、成分及作用

作业: 我们人类应该怎样保护一切生物赖以生存的土壤呢?

土地荒漠化与防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是土地的荒漠化.

了解荒漠化的成因及其危害性.

找出防治荒漠化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模拟实验的方法来体验治理土地荒漠化的手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珍惜土壤资源.

重点与难点

重点

荒漠化的概念和成因.

防治荒漠化的方法.

难点

如何设计实验来证明荒漠化的治理手段.

教学准备

关于荒漠化的多媒体资料;若干盆沙土、一些植物、水;吹风机等.

内容组织

1、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指导说明

导入学生观看多媒体材料,能提出此类现象如果继续恶化对人类的威胁. 指导学生观看多媒体录像,提出这种现象的后果. 教师应让学生广开思路畅所欲言,既激

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又可以引出本课所要讲解的知识.

活动1 了解什么是土地荒漠化.

学生根据观看的PPT来描述看到沙漠化的情景. 教师指出刚才看到的景象就是土地的荒漠化问题,并给出定义. 培养学生观察、概括能力.

活动 2 探究土地荒漠化的成因和危害.

学生回答:”风沙大”“干旱”“植物少”“无人管理”

“气候问题------引起荒漠化”

回答所有人为造成土壤暴露的原因.

学生从自然和人为因素全面总结土地荒漠化的原因. 教师引导:”概括荒漠化的成因?”.

“有人为的原因吗?”

指导学生总结. 在这些问题上教师不要被课本上的知识点和内容框住了学生的思维,尽量鼓励学生描述所有形成土壤荒漠化的原因,尤其是人为因素,要充分的列举.

活动 3 通过实验了解治理荒漠化的手段.

学生观察. 教师给出实验器材,用吹风机来吹暴露的沙土. 模拟土壤荒漠化.

学生思考后动手多浇水,将植物种在土里. 给出水,植

物等提出如何来防止沙土被吹走? 小组实验.

学生分析后得出结论:保持土壤湿润和栽种树木可以使土壤不让风吹走. 教师再用吹风机吹学生处理过的土,和前一次比较指导学生得出结论. 教师提出植物可以调节气候使土壤湿润.

活动 4 畅想如何防止土壤荒漠化.

学生尽量想象合理的方法来防止土壤的荒漠化,如:如何防止水土流失,如何调节气候等等. 教师指导学生发言. 尽量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只要说得合情合理教师都要予以鼓励.

活动 5 制作防止土壤荒漠化的宣传标语.

学生动手制作. 教师动员. 教师可预先准备一个宣传板,让学生将做好的宣传标语粘在宣传板上提高学生的热情.

总结:1、土地荒漠化定义

2、荒漠化的成因及危害

3、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作业:制作防止土壤荒漠化的宣传标语.

矿物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知道矿物可以分为金属和非金属

2了解我国矿产资源分布特点

3知道一些常见的矿物及所含元素的名称.

4学会区分单质和化合物.

方法和能力

1.提高利用资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会用简练的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认识我国丰富的矿物资源,增强民族自豪感.

2认识矿物是不可再生资源,应该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

3在观察常见矿物活动中养成仔细辨认,善于聆听,乐于交流的习惯.

二、重点和难点

1认识与人类关系密切的一些矿物.

2知道单质和化合物在组成上的区别.

三、教学准备

PPT,一些矿物标本

四、内容组织

[教学流程]

[活动设计]

活动一认识矿物

学生活动指导要点

观看多媒体教学软件:日常生活中用到的材料大多以矿物为原料.

活动13.4矿物与我们的生活

教师提问:通过刚才的PPT,你了解些什么?

1我们的生活中用到的材料很多是以矿物为原料的. 2不同的矿物可加工成各种各样的产品

在观看了PPT,并讨论后完成活动13.4

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可出示整理的部分矿物名称,如铁、锰、金、铜、硫、磷、钾、萤石…

这么多的矿物,我们可以根据它们是否是金属,分为两大类:金属矿物

非金属矿物

活动二我国矿物资源

学生活动指导要点

观察我国矿物资源分布图在上个活动的基础上,首先试着区分金属矿物和非金属矿物.老师引导学生认识我国矿物资源总量大,种类也很多.

接着请学生找找这些矿物资源分布在哪里.在此,老师可引导学生从整个中国地图来看.在讨论中,要让学生达成共识:矿物资源分布不均衡.

看出示资料―—地球上矿物资源够用年限,分析矿物资源能象水资源那样反覆利用吗?

让学生从中分析一下,矿物资源是怎样的一种资源?针对这种情况,你有什么好的建议?让学生有了一种直观印象后,最终可以理解矿物资源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我们必须合理开发综合利用.

活动三观察矿物及其组成

学生活动指导要点

观察矿物照片或实物

活动13.5

组织交流认识的矿物并指出矿物名称,同时老师应指出矿物是天然的物质,存在于地壳中.

观察活动13.5的表格——矿物、主要成分和所含元素说出矿物及其所含元素的名称

其中哪些矿物的组成成分只有一种元素?哪些有两种或两种以上?

单质:像金矿中的成分只有一种元素组成的.

化合物:而像其他的矿物的主要成分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的.

通过这张表格中这几种矿物的了解,你认为矿物是由单质还是化合物组成?大部分的矿物是由化合物组成.

总结:

矿物的分类

我国矿产资源的分布

矿物的组成

金属的发现和提炼

一教学目标

科学态度

懂得严格的实验操作步骤,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科学知识与技能

知道用冲淘法提取金属.

用一氧化碳提炼金属的方法.

知道装置中燃烧一氧化碳的原因

科学方法与能力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学会举一反三的学习方法

二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从矿物中提取金属的方法.

难点:根据实验现象推测反应的生成物,写出反应式. 三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用:铁架台,酒精灯,锥形瓶,玻璃管,橡皮塞,导管,药匙,氧化铜,氧化铁,澄清石灰水,一氧化碳.

四内容组织

[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指导设计说明

金属的发现与应用

观看PPT展示资料1:器皿用具的使用历史:人类历史上,先用石块作工具,后用天然的铜块,陨石作工具,当发现铜块石中可提炼出金属铜时,人们用铜块制作工具或用品,但数量少,价格贵,不能普遍使用.一千年后.人们发现从铁矿石中可提炼出金属铁,并开始大量使用铁器.可见人类经历了石器时代,铜器时代,铁器时代.19世纪-20世纪直至21世纪的如今,金属在各行各业运用更加广泛了.

利用PPT的形式,让学生意识到金属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 引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

学生讨论回答同时启发学生人们在远古时代使用石块为工具,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人们逐渐使用金属替代石头,它的好处有哪些? 意识到金属的重要性,能说出它的好处.

金属的提炼

学生阅读书本p53淘金让学生理解金属在被使用前必须提炼.而淘金也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利用直观的方式使学生更易理解.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思考、回答金属的提炼方法还有什么?

因为金是以单质形式存在于矿物中,可直接将其开采.但是,我们看到大多数的金属与硫和氧组成的化合物存在于矿物中,此时该如何提取金属呢? 学会举一反三的学习方法

观察活动13.7

学生通过观察看到氧化铁粉末呈红棕色.

学生记录装置各部分的作用及操作顺序.

观察演示提炼铁的实验时,学生思考观察实验时应观察颜色,状态,有无沉淀,或有水生成.同时记录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实验前,应让学生明白:铁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于矿石中,不能用冲淘的简单方法分离.需将氧元素去除.

出示实验室提炼铁的装置,让学生观察氧化铁粉末.

实验前解释装置各部分的作用及操作顺序.期间指出一氧化碳有毒,引导学生理解尾气处理问题.

实验时,引导学生从颜色,状态,有无沉淀,或有水生成几方面去观察.

知道用一氧化碳提炼金属的方法.

学生交流实验现象与结论,完成文字表达式.并从表达式分析实验原理.

组织各小组交流时,强调氧化铁粉末颜色的变化,石灰水的变化.引导学生分析实验原理.

牛津上海版科学考点大全——七年级第一学期77116

牛津上海版科学考点大全——七年级第一学期 八.身边的溶液 1.溶质在溶剂中溶解,形成溶液。水是一种常用的溶剂。 2.判断溶液的酸碱性,最简单的方法是利用酸碱指示剂。常用的酸碱指示剂有紫色石蕊试液和酚酞试液。 3.酸性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但不会使酚酞试液变色。碱性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使 酚酞试液变红色。 4.溶液的酸碱性的强弱可以用pH表示。pH的范围是由0至14。pH小于7的溶液呈酸性,pH越小,酸 性越强;pH大于7的溶液呈碱性,pH越大,碱性越强;当pH等于7时溶液呈中性。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酸性增强碱性增强 5.在碱溶液中加人酸溶液后,溶液的碱性减弱;在酸溶液中加人碱溶液后,溶液的酸性减弱。 6.正常的雨水呈弱酸性。当雨水的pH小于5.6时,称为酸雨。酸雨对我们是有害的,我们必须采取防治 酸雨的措施。 7.酸溶液和碱溶液都有一定的腐蚀性。浓酸和浓碱溶液的腐蚀性更强。我们在使用酸溶液或碱溶液时, 必须格外小合。对实验后产生的酸性和碱性废料要进行处理,不能直接排放。 8.可以在水中溶解的物质称为可溶的物质;不可在水中溶解的物质称为不可溶的物质。p2 9.溶解在液体中的物质称为溶质,而溶解溶质的液体则称为溶剂。p2 例:盐(溶质)+水(溶剂)→盐水(溶液) 10.水是最常用的溶剂,但不是唯一的溶剂。常用溶剂还有酒精、汽油等。p4 11.碘可溶于酒精、丙酮;指甲油可溶于丙酮、乙酸乙酯。p4,5 12.pH试纸是浸渍过多种酸碱指示剂的试纸。p10 13.用比色卡对比试纸所呈现的颜色,找出相对应的数字,即溶液的pH。p11 14.酸碱中和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a)胃酸过多——服用碱性药片(胃舒宁); b)植物不适宜酸性环境——撒碱性的石灰,改善土质; c)被黄蜂蛰伤——用食用醋涂抹。p16 15.酸雨的成分十分复杂,但通常以硫酸和硝酸为主。它们分别主要由二氧化碳和氮氧化物转化而成。这 是引起酸雨的主要物质。p17 16.酸雨的危害:p19 a)减少叶绿素,阻止光合作用,使植物死亡; b)腐蚀建筑石料和金属材料; c)使河川湖泊变成酸性,使水生生物不能生存; d)会直接影响人体健康,刺激皮肤,引起呼吸道疾病。 17.金属与酸的反应情况:p22 a)镁:反应剧烈,释放大量氢气; b)锌:反应较快,释放大量氢气; c)铁:反应缓慢,释放少量氢气; d)铜:不发生反应。 18.白纸上滴浓硫酸后,白纸炭化、发黑、变焦。p23 九.电力与电信 1.在一个闭合电路中,必须有电源,才会产生电流。在实验室内,电源可以由电池、干电池或电池组提 供。

牛津上海版科学考点大全——六年级第一学期

牛津上海版科学考点大全——六年级第一学期 一.科学入门 1.探究活动是科学的主要特征。科学探究需要观察、提出疑问和实践。科学的发现能帮助 我们认识周围的事物。科学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 2.实验室是我们进行科学实验的场所。在实验室工作一定要遵守实验室守则,并做好实验 必须的安全措施。 3.人类的感觉器官能力有限,所以不尽可靠。如需要作准确的测量,就必须借助各种仪器。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仪器及测量单位: 仪器测量单位符号 刻度尺长度千米、米、厘米km,m,cm 量筒体积米3、厘米3、升、毫升m3,cm3,L,mL 天平质量千克、克kg,g 停表时间时、分、秒h,min,s 温度计温度摄氏度°C 4.科学探究活动主要涉及以下六个基本要素;提出问题、形成假设、制定计划、收集证据、 处理信息、表达交流。科学探究的方法有观察、记录、猜测,等等。 5.实验意外紧急应变措施p9 a)烫伤:用蓝油烃(tīng)涂抹;用大量自来水冲洗。 b)化学试剂沾到手臂上:用大量自来水冲洗。 c)化学试剂溅进眼睛里:用蒸馏水冲洗。 d)实验中发生着火:用灭火器扑灭;用湿抹布覆盖;用黄沙覆盖。 6.质量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p12 7.使用量筒时应注意:量筒必须放平;读数时,视线应与量筒内凹液面的最低点在同一水 平位置。p16 8.物体的冷热程度称为温度。p18 9.每个人心跳次数是不尽相同的。一个人的脉搏跳动和心跳次数是相同的。运动后,我的 脉搏跳动和心跳加快。利用自身的脉搏或心跳次数的规律可以粗略地估计时间。p23 10.异名磁极相吸,同名磁极相斥。p27 二.生物的世界 1.科学家喜欢研究身边的事物,他们既研究生物,也研究非生物。 2.生物的特征之一是能够对外界的刺激作出反应。 3.我们可以尝试在家中饲养小动物,作长时间的观察,深人了解其特征,例如: a)它的外形; b)它的活动形态; c)它对外界刺激的反应; d)它生活的环境; e)它的进食习惯; f)它对人类的影响。 4.蜗牛爱吃植物的嫩叶,对农作物有害。 5.地球上有很多不同种类的生物,科学家按它们的特征来分类。 6.生物可以通过检索表进行分类。 7.生物检索表的基本原理是:按生物个体之间都存在的相同和不同的特征来划分。划分原 则是:先划分最基本的差异,再划分较细的,依此类推。因此同种生物最少拥有一个共

牛津上海版科学六年级下学期知识点

第5章能与能源 1.能以不同的形式存在。太阳能释放光能和热能,电线中输送电能,敲鼓发出声能,运动的物体具有动能,食物为我们提供化学能,举高的重物、压缩(或拉长)的弹簧具有势能。 2.能可以(可以/不可以)从一种形式转化成另一种形式。发电机主要将动能转化成电能,电池主要将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电动机主要将电能转化成动能,蒸汽机主要将热能转化成动能,电梯主要将电能转化成势能。 3.热是以对流、传导、辐射三种方式进行传递的。流体(气体和液体) 4.当气体受热时,气体粒子的运动速度增大,粒子间的距离增大,因而气体受热后体积增大,密度减小。密度较小的热空气向上移动,密度较大的冷空气向下移动,造成对流。热在空气中主要是以对流的形式传递的。 5.当水受热时,热水因而膨胀, 6.固体粒子不能自由移动,只能在固定的位置附近振动。固体受热时,固体粒子会振动 逐渐扩大,热也逐渐传至低温的地方。热在固体中能从高温的一端传递到低温的一端,这种热 7 8 9当上部的水受热时, 10空气的导热性较差, 11 棉花等作为制造御寒衣服的材料。

12.金属是热的优良导体,所以大部分煮食器皿用金属制造。关上电冰箱的门,可以防止热通过空气的对流传递到冰箱里。 13.自然界中本来就有的各种形式的能源,称为一次能源,如太阳能、煤、天然气等。凡是由一次能源经过转化或加工制造而产生的能源,称为二次能源,如焦炭、煤气、电能等。 14.石油、天然气、煤、核能等称为常规能源。新能源泛指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生物质能等。 第6章水与人类 1.水质污染的原因有:①工业“三废”(废渣、废气、废水)的排放;②农药、化肥等的使用;③大量生活污水的排放。 2.水中的杂质与净化方法 水中的杂质去除杂质的方法 悬浮的微粒先用(沉淀)法除去较大的颗粒,再用(过滤)法除去小颗粒 微小生物加入(氯)消毒法 已溶解的物质(蒸馏)法 3.过滤时必须用到的仪器有漏斗、滤纸、玻璃棒、烧杯、铁架台。 4.水的三态变化 5.沸腾只有达到沸点时才能发生,蒸发可以在任何温度下进行(蒸发/沸腾)。温度升高,空气流通速度加快,液体面积增大,都能加快水的蒸发。 6.冰块熔化时,温度不变;水加热至沸腾后,温度不变。 7.水从植物表面蒸发到大气中去的过程,称为蒸腾作用。

科学(上海牛津版)

《科学(上海牛津版)》 第一章《科学入门》教学设计大纲 一、本章内容解析 二、本章教材分析、学情分析 三、本章教学安排 1、整体框架结构 2、核心主题概要 3、总体教学目标 4、建议课时安排 5、分节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认识科学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策略 ◆学生活动 预期目标: 活动建议: ◆学习自评、互评表 ◆“我是小小科学家”---课外探究 6、分节课件设计 四、教学目标监测试题 五、教师教学参考资料 上海尚德实验学校陈尧

《科学(上海牛津版)》 第一章《科学入门》教学设计 一:本章内容解析 科学是一门基础性的课程,也是一门全新的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学习基本的科学原理方法,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同时激发学生探究自然科学的欲望,不断地在丰富多彩的科学探究活动中锻炼学生的思维、观察、表达、交流、探究、创新、合作、动手等能力,整体上提高每一位学生的科学素养。 为了立足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我们必须面向全体学生,精心组织课堂教学,让每一节科学课都尽量达到精彩高效的目标,同时在“二期课改”的引领下,我们也要有效地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做好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 本章是初中科学预备年级的第一章内容,共有四小节:科学入门、走进科学实验室、简单的实验技巧、进行简单的科学探究,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科学,科学课到底要学什么,如何学习科学,以及学好科学必须具备哪些最基本的技能。在第一节中,共有三个部分的内容:科学是什么、科学家是怎么进行探究的、发明发现,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到只要我们拥有一双善于发现问题的眼睛,并通过实践尝试着找到问题的答案,我们就已经在进行科学探究活动了,从而拉近学生与科学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并不是高深莫测、遥不可及的,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学习科学会给我们带来很多的快乐和益处。第二节:走进科学实验室,将带领学生进入一个全新的学习环境,要让他们了解在实验室学习必须严格遵守实验室守则,当然即使遵守了实验室守则,难免还是会遇到意外,那我们应该具备哪些简单的实验室意外应急措施呢?第三节:简单的实验技巧中讲述了电子天平、刻度尺、量筒、温度计、酒精灯、秒表等工具的使用方法和实验技巧,这些都是学生在以后的科学探究中需要具备的基本技能,当然除了这些以外,观察和记录也是科学探究中不可缺少的工作,这其中又有哪些方法和技巧呢?这就是本章第四节的内容。

牛津上海版科学七年级上学期知识点

七年级第一学期 第八章身边的溶液 1、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水是常用的溶剂,此外酒精、丙酮、煤油等也可以作溶剂。溶液=________+__________ 2、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 (1)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 3、溶液分类 溶液分类________溶液(pH_____)________溶液(pH_____)________溶液(pH_____) 3、可以使用______________辨别溶液的酸碱性。常用的酸碱指示剂有 紫色的 酸性溶液中性溶液碱性溶液 石蕊试液(紫色) 酚酞试液(无色) 4_____性越强; 5、酸碱溶液混合后,溶液的酸碱性会发生变化,即原酸性溶液的酸性会减弱,原碱性溶液的碱性也会减弱,混合溶液趋向于_________。 6、酸与部分金属反应释放________;酸与大理石反应释放__________。 7、pH < _______的降水,叫酸雨。引起酸雨的物质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酸雨中含有的酸性物质是硫酸和硝酸。 ◆酸雨的危害:(1)使森林枯死;(2)影响农作物和淡水生物,使之减产和死亡;(3)腐蚀建筑物及历史文物古迹等;(4)危害人体健康。 8、酸性溶液和碱性溶液都有一定的___________。实验后要对酸性和碱性废料进行处理,不能直 接排放入下水道。 第九章电力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组成电路的基本元件。 2、电路元件符号: 电源导线灯泡开关电流表电压表 3、如下面所示电路,其中甲电路为________状态;乙电路为_________状态;丙电路为_________状态。

上海市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七年级科学试卷牛津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下列关于脑的说法错误的是……………………………………………………() A 学习过程中一定量的练习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对学习内容的理解运用速度。 B 滥用某些溶剂药物或毒品,会损伤人的大脑,影响人的判断力,最终危及生命。 C脑由大脑、小脑、脑干等组成。 D大脑一定能准确无误地分析接收到的信息。 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我们依靠感觉器官感知来自环境的刺激B噪音会引起人们中毒 C并联的用电器越多电路中的总电流越大D酸雨是pH<5.6的降水 3、某学生用弦音计,探究弦线长度对音调高低的影响。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弦线长度相同,张力不同B弦线长度不同,粗细不同 C弦线长度不同、张力不同D弦线长度不同,其他均相同 4、下列关于消化和吸收的说法错误的是…………………………………………() A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消化腺分泌消化液促进营养物质的消化。 B口腔是消化道起点,只是把食物磨碎,不进行任何物质的消化。 C胃是消化道中最膨大的部分,初步消化部分蛋白质。 D小肠是消化道中最长的一段,是最主要的消化和吸收场所。 5、血液循环系统的主要作用是………………………………………………………() ①把氧运送到组织细胞②把养分运送到组织细胞 ③把未消化的食物运送到组织细胞④把组织细胞产生的废物运走 A①②B①②C①②④D①②③④ 6、下列哪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A 健康不仅指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B 牙齿好是健康的重要标志。 C 不同年龄的人对健康重要标志的认识是一致的。 D 运动过度会影响身体健康。 7、蛀牙已经感到疼痛时,牙齿的蛀蚀一定已经蔓延到了…………………………() A.牙釉质 B.牙本质 C.牙龈 D.牙髓腔 8、人体的消化系统中主要的消化和吸收的器官是……………………………………() A.食道 B.胃 C.小肠 D.大肠 9、我们生存所需的能量主要来自于……………………………………………………() A.糖类和脂肪 B.糖类和蛋白质 C.脂肪和维生素 D.蛋白质和维生素 10、血液循环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 ①把氧运送到组织细胞②把养分运送到组织细胞 ③把未被消化的食物残渣运送到直肠④把组织细胞产生的废物运走 A只有①③B只有①②C只有①③④D只有①②④ 11、“孔子闻韶音三月不知肉味”中的“闻韶音”和“知肉味”分别属于…… ( ) A.嗅觉和听觉 B.听觉和视觉 C.听觉和味觉 D.触觉和味觉 12、小明在森林公园游玩时,看到一瓶丢弃的矿泉水。他想:如果是大白天,这个透明塑料 瓶就可能成为引发森林火灾的元凶。于是她捡起瓶子丢进了垃圾筒。透明塑料瓶引起火灾的主要原因是………………………………………………………()

科学参考资料(牛津上海版)七年级第一学期

《科学》(牛津上海版)七年级第一学期第十章健康与营养 食物的消化过程 设计:上海市嘉定区黄渡中学张咏梅 一、教学设计思路 基本思路:教师提出一系列的问题,通过学生的思考回答引入新课;接着分别介绍食物在口腔中、胃内和小肠里的消化;然后通过学生的总结及练习,梳理知识,获取信息的反馈;最后布置作业。 要突出的重点是:食物在消化道内消化的过程。方法是:①口腔内的消化:通过观看录像知道淀粉的消化,然后学生品尝淡馒头体验淀粉的消化,接着进行实验验证体会消化酶对食物的消化作用。②胃内的消化:学生联系实际生活了解胃液的作用。③小肠内的消化:学生通过阅读书本有关内容,思考、回答问题来自主学习。 要突破的难点是:1、消化酶对食物的消化分解。方法是:通过淀粉的消化验证实验,认识消化酶的消化作用,然后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了解蛋白质、脂肪的消化。2、小肠是消化的主要场所。方法是: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认识到小肠内有最多的消化液,对食物进行充分的消化。 本设计重视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及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关注自身健康的情感及自主学习的能力、阅读分析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等。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牙齿种类和牙齿的结构图,学会读图,认识牙齿的种类、内部结构及作用。2.通过观察龋齿图片、阅读书本有关内容及联系自身,了解龋齿产生的原因及预防的方法,形成正确的护齿理念及关注自身健康的情感。 3.通过“唾液对淀粉的消化实验”,进一步掌握检验淀粉和葡萄糖的方法,从而认识消化酶的消化作用,并养成严谨的科学实验态度。 4.通过自主学习,理论联系实际等活动认识食物在胃内、小肠内的消化,知道小肠是食物消化的主要场所。 5.能完整描述食物在人体内的消化过程,提高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及知识的梳理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食物在消化道内的消化过程。 【难点】1、消化酶对食物的消化分解。 2、小肠是食物消化的主要场所。 四、教学内容组织 【教学流程】

牛津上海版科学七年级第一 学期课堂笔记

牛津上海版 七年级 第一学期 科 学 第八章 身边的溶液 第一节 溶解 1.溶液:是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如:消毒酒精;生理盐水;碘酒等等 可溶物质:在水中溶解的物质。 不可溶物质:不可在水中溶解的物质。 2.溶质:溶解在液体里的物质。固体、液体或气体。 3.溶剂:溶解溶质的液体。液体,常见的如水、酒精,汽油。 4.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溶质颗粒大小(颗粒越小溶解速度越快) 搅拌与否(搅拌使溶解速度加快) 温度高低(加温使溶解速度加快) 第二节 水以外的溶剂 1.生活中除了水,酒精,汽油等也可以作为一些物质的溶剂使用。 2.水是常用的溶剂,但它不能溶解所有的物质。碘和指甲油等不能溶于水,但却可以溶于其它溶剂。 3.干洗:利用水以外的更容易溶解污渍的溶剂,清洗衣物,并且该溶剂不会溶解衣物。 第三节 生活中常见的溶液 溶液的分类:酸性溶液;中性溶液;碱性溶液

第四节 常见的酸碱指示剂 1. 常用酸碱指示剂:石蕊是酸红、碱蓝,水紫(原)色 酚酞是碱红、酸和水无(原)色。 2. pH试纸:遇酸变红色,遇碱变蓝色,遇蒸馏水变淡绿色 3. pH试纸特点:pH值在0—14之间 pH值小于7是酸性 pH值等于7是中性 pH值大于7是碱性 pH值越小,酸性越强 pH值越大,碱性越强第五节 酸碱溶液混合后的变化 1.在碱溶液中加入酸溶液后,溶液的碱性减弱。 2.在酸溶液中加入碱溶液后,溶液的酸性减弱。 3.中和作用:酸碱混合时,会使对方的酸性和碱性减弱生成盐类物质和 水。 4.酸碱溶液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第六节 酸雨 1. 酸雨是pH小于5.6的雨水 2. 引起酸雨的主要物质是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 3. 酸雨的危害:(1)河流、湖泊酸化,导致水生物、植物死亡。 (2)土壤酸化,导致森林死亡,农作物枯萎。 (3)加速建筑物和文物古迹的腐蚀和风化过程。 (4)影响人体健康。 4. 预防酸雨的措施:控制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 第七节 酸碱溶液的腐蚀性 1. 稀盐酸的腐蚀性:(1)稀盐酸可以与除铜以外的金属发生反应,反应速度 快慢不一, 生成氢气等,所以不能将稀盐酸存放在金属容器中。 (2)稀盐酸可以与碳酸钙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等,这就 是酸雨对建筑有伤害的原因。 2. 浓酸、浓碱溶液腐蚀性非常强 3. 强腐蚀性溶剂的保存:阴凉通风处,用抗腐蚀性材料做器架。 4. 酸碱灼伤处理:被酸灼伤应该立即用水冲洗,再用弱碱溶液洗涤, 最后用水清洗,如果有水泡应涂紫药水。若被浓硫酸灼伤,切不能直接用水冲洗,先要用布将浓硫酸擦去,然后再用上述的方法处理。若被浓碱灼伤,应先用大量清水冲洗,再用弱酸清洗。 5. 实验后酸性碱性废料的处理 第九章 电力与电信 第一节 电力的应用

(完整)牛津上海版科学考点大全——七年级第二学期,推荐文档

牛津上海版科学考点大全——七年级第二学期 十二、宇宙与空间探索 1、宇宙大爆炸学说认为一场巨大的爆炸形成了宇宙中的所有物质。 2、太阳系主要由太阳及其八大行星所组成,它们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3、天文单位是指地球到太阳之间的距离。1AU=1.5×108km 4、光年指的是一束光在一年的时间里所走过的距离。1l.y.=9.46×1012km 5、力的作用效果包括:(a)改变物体的形状;(b)改变物体的运动方向;(c)改变物体的运动速度。 6、当两个物体的表面接触并滑动时,会产生摩擦力。摩擦力阻碍这两个物体间的相对运动。 7、物体在固体表面上、在液体中或在气体中运动时会产生摩擦力。在固体表面上所产生的摩擦力较大,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最小。 8、在地球上,物体的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重力的单位是牛顿(N)。 9、弹簧伸长是因为有力作用在弹簧上。我们可以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力的单位是牛顿(N)。 10、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物体的质量。质量的单位是克(g)及千克(kg)。 11、一个物体在不同的星球,会有不同的重力,但物体的质量是固定的。 12、力总是成对出现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同,但方向相反。火箭和喷气式飞机便是利用这一原理制造的。 13、航天员能乘坐载人飞船遨游太空,并往返于地球和环绕地球的空间站之间。 14、我们利用人造卫星来进行通信、观测地球以及导航。有了这些人造卫星,我们也更加了解我们生活的世界。 15、磁铁与钢珠之间所产生的力,可以在一段距离外产生作用。 16、磁环间相互作用的力称为磁力。使硬币往下掉的力称为重力。这两种力都可以在一段距离外产生作用。p12 17、木箱运动时,木箱和木板的接触面之间存在着一种阻碍木箱运动的力,称为摩擦力,其方向和施力的方向。利用滚轴或轮子可以减小接触面间的摩擦力。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就越大。p14 18、当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运动,会受到阻力的作用。物体在水里所受的阻力比在空气里所受的阻力大。物体在不同液体中所受的阻力不尽相同。摩擦能使物体的温度升高。p16 19、地球对地面上所有的物体都具有吸引力。物体受到的重力就是地球对它的吸引而产生的。p19 20、我们可以利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受到的重力。重力的单位是牛(N)。质量是1kg的物体所受重力约为9.8N。p20

牛津上海版科学考点大全六年级第二学期

牛津上海版科学考点大全 六年级第二学期 The following text is amended on 12 November 2020.

牛津上海版科学考点大全——六年级第二学期 五. 能与能源 1.在我们的周围,能以不同的形式存在。有热能、光能、声能、电能、动能、势能和核 能等多种形式。 2.能可以由一种形式转化成另一种形式。受控制的能的转化往往对我们的生活很有帮 助,但失控的能的转化则会带来灾害,例如火灾等。 3.人类制造各种机械(或称为能的转化器)来控制能的转化的形式、发生时间和地点。 4.热由高温的地方转移至低温的地方,称为热的传递。 5.热可以通过对流、传导和辐射三种方式传递。 6.对流只在流体中出现。当流体的粒子由温度较高的地方移至温度较低的地方时,对流 便会出现。这种粒子的移动,称为对流。 7.传导主要在固体中出现。当部分粒子振动加剧时,传导便会出现。 8.辐射是一种不需介质的传热方式。辐射可以在真空中进行。太阳能也是通过辐射转移 至地球的。 9.金属是热的良导体,非金属(如空气和水)是热的不良导体。 10.以下的方法可以防止热的流失: (i)使用热的不良导体,避免热以传导的方式流失;

(ii)使用密封容器,避免热以对流的方式流失。 11.动物使用不同的方式保持体温。毛皮、毛发、羽毛和皮下脂肪均可防止热经皮肤流 失。 12.所有生物都可转化及控制能量。植物吸收太阳能,将其转化成植物体内的化学能; 动物又以植物为食物,把植物的化学能转化成动物的化学能。从这个关系看来,太阳就是能的来源,它直接或间接地为生物提供能量。 13.煤和石油是两种主要的燃料,它们所储存的化学能也是来自太阳。太阳可以说是地 球上大部分能的最终来源。 14.地球上的能源有限,终有用尽的一天。因此,我们必须节约和善用能源,延长有限 资源的使用时间。科学家正致力于开发新的能源和发明一些更节能的能的转化器。15.位置越高,质量越大,重力势能越大; 拉伸越长,弹性势能越大。 p4补 16.当气体中粒子受热时,它们的运动速度加快,同时粒子间距离会增大。气体受热膨 胀后,它的密度相对地比四周气体的密度小。 密度较小的热空气向上移动,而密度较大的冷空气向下移动,于是便形成对流。 p15 17.当水受热时,粒子间距离增大,热水因而膨胀,同时密度变得比冷水小。密度较小 的热水向上升,密度较大的冷水向下流回补充,形成对流。 在液体中,热是以对流的方式传递的。 p17

牛津上海版七年级上学期科学期中考试试卷D卷

牛津上海版七年级上学期科学期中考试试卷D卷 一、选择题 (共15题;共15分) 1. (1分)市场上的防晒霜都宣称可以防晒。暑假期间,舟山某校初中学生外出徒步旅游,准备借此机会做一个关于某品牌防晒霜的实验,看它是否有效。其中四位同学的实验方案如下表:你认为最为合理的实验方案是()实验人实验方案 A.小科一只手背上涂上防晒霜,另一只手不涂。一天后,比较两只手背的灼烧程度。 B.小英第一天手背涂上防晒霜,第二天不涂。比较这二天手背被灼伤的程度。 C.小玲在同学的手背上涂上防晒霜,自己不涂。一天后,比较自己手背与同学手背被灼伤的程度。 D.小红手心上涂上防晒霜,手背上不涂。一天后,比较手心与手背被灼伤的程度。 A . A B . B C . C D . D 2. (1分)以下几类生物的细胞,只可能出现分裂过程而不可能出现分化过程的是() A . 草履虫 B . 葫芦藓 C . 含羞草 D . 蜗牛 3. (1分)如图中 1-4 表示某些生物概念之间的关系,下列不符合图中所示关系的是()

A . 脊椎动物、2 爬行动物、3 哺乳动物、4 蜥蜴 B . 1孢子植物、2 苔藓植物、3 蕨类植物、4 紫菜 C . 1种子植物、2 裸子植物、3 被子植物、4 水杉 D . 1无脊椎动物、2 裸子植物、3 被子植物、4 涡虫 4. (1分)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下列操作中正确的是() A . B . C . D . 5. (1分)下面是制作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图,它的顺序应该是()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③②④ C . ①④②③ D . ①③④② 6. (1分)下列动物中,运动方式都相同的一组是() A . 蝗虫、章鱼、袋鼠 B . 家燕、飞蛾、企鹅 C . 狗、猫、大象 D . 蝙蝠、青蛙、袋鼠 7. (1分)某同学在测量圆柱体周长时,把一张纸条紧紧包在圆柱体的外面,纸条的边没有与圆柱体的轴垂直,然后在纸的重叠处用针扎孔,把纸条展开,再用刻度尺测两孔之间的距离,如此测出的圆柱体周长() A . 因实验方法错误,一定偏大 B . 因实验方法错误,一定偏小 C . 因实验方法错误,偏大或偏小都有可能 D . 实验方法没有错误 8. (1分)测量液体的温度,下列图中正确的是() A . B .

牛津上海版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下学期科学期末考试试卷A卷

牛津上海版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下学期科学期末考试试卷A卷 一、选择题(本题有 15 小题,每小题 4 分,) (共15题;共60分) 1. (4分)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 A . 千克 B . 牛 C . 焦耳 D . 牛/千克 2. (4分)下列为太阳系部分行星的信息,分析图表信息,推断正的是() 行星直径(千米)与太阳的平均距离(×106千米) 水星487958 金星12104108 地球12756150 火星6794228 A . 距离太阳越近的行星,其公转速度越小 B . 距离太阳越近的行星,其公转速度越大 C . 体积越大的行星,其公转速度越大 D . 体积越大的行星,其公转速度越大 3. (4分)图中植物的生殖方式属于无性生殖的是()

A . a、b、c B . a、b、d C . b、c、d D . a、c、d 4. (4分)地球是我们的家园,太阳和月球是与人类最密切的天体。下列关于太阳、地球和月球的说法正确的是() A . 地球自转一周约为 24 小时 B . 地球的公转方向是由东向西的 C . 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行星 D . 月球白天不能发光,晚上能发光 5. (4分)G20杭州峰会期间,很多地方设置了安检机,如图。小明发现:大件行李放到传送带上时,先在传送带上向左滑动,稍后与传送带一起向右匀速运动。若小明的行李重200N,滑动时受到的摩擦力大小是重力的0.3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行李向左滑动时受到的摩擦力方向向左 B . 行李随传送带一起向右匀速运动时不受摩擦力

C . 行李随传送带一起向右匀速运动时,受到摩擦力,方向向左 D . 行李随传送带一起向右匀速运动时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为60N 6. (4分)关于花的结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 花一般具有花托、萼片、花瓣和花蕊 B . 雄蕊由柱头、花柱和子房组成 C . 花的主要结构是花蕊 D . 雄蕊和雌蕊是一朵花中最重要的结构 7. (4分)关于声现象的描述,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 从玻璃罩里向外抽气的过程中铃声逐渐变小,此现象可推理得出真空不能传声 B . 蝴蝶与蚊子发出的声音相比,蚊子发出的声音响度大 C . 龙卷风发生时伴有人耳听不到的超声波 D . 晚八点以后停止跳广场舞,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8. (4分)一人经过一盏路灯时,灯光照射人所形成的影子的长度变化是() A . 先变短后变长 B . 先变长后变短 C . 逐渐变长 D . 逐渐变短

2019-2020年牛津上海版科学六下《能及能的形式》word教学参考

2019-2020年牛津上海版科学六下《能及能的形式》word教 学参考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讨论“人为什么每天要吃饭?”及回顾“物体的温度与粒子的运动”的实验, 体会人类活动离不开能。进一步扩展理解任何活动都需要能量才能进行。 2.认识各种能的形式。了解人类寻找清洁能源的努力。 3.通过童年的游戏:荡秋千和蹦床,体会势能(位能和弹性势能)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点燃食物和酒精灯,明白化学能是要通过化学反应(包括燃烧)才能把潜藏在内的能量释放出来。 2.通过“重玩童年的玩具”,使学生在回忆童年快乐的心情中学会区分常见的“能的形式”,初步懂得玩具设计中的科学原理应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的能及能的形式,进一步认识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多思考的习惯。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1.任何活动都需要能量才能进行。 2.区分不同形式的能。 【难点】理解势能、化学能的形式。 三、教学准备 【器材】活动四:酒精灯、火柴、小包装饼干、镊子。 活动五:每个学习小组:每个学生带童年最喜欢的玩具1-2件 【资源】活动二:多媒体资源设计:PPT课件(不同形式的能) 活动三:录像:荡秋千和蹦床、图片:瀑布或水力发电 四、内容组织 【教学流程】 【活动设计】 活动一:问题讨论:人类活动离不开能。

活动目标: 1.通过讨论“人为什么每天要吃饭?”及学生自己的举例,体会人类活动离不开能。 2.通过对课本活动4.12“物体的温度与粒子的运动”及解释的回顾。让学生进一步 体会能量的多少与运动剧烈的程度有关。 活动二:认识光能、热能(内能)、电能、声能和动能 活动目标: 1.通过多媒体动画,认识各种常见的能的形式。 活动三:认识势能(位能和弹性势能) 活动目标: 1.通过童年的游戏:荡秋千和蹦床,体会势能(位能和弹性势能)的含义。

上海市201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七年级科学试卷_牛津版.

11、 一、选择题(每题 2分,共 30 分) 1、下列关于脑的说法错误的是????????????????????( A 学习过程中一定量的练习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对学习内容的理解运用速度。 B 滥用某些溶剂药物或毒品,会损伤人的大脑,影响人的判断力,最终危及生命。 C 脑由大脑、小脑、脑干等组成。 D 大脑一定能准确无误地分析接收到的信息。 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我们依靠感觉器官感知来自环境的刺激 C 并联的用电器越多电路中的总电流越大 3、某学生用弦音计, 探究弦线长度对音调高低的影 响。 A 弦线长度相同,张力不同 C 弦线长度不同、张力不同 4、下列关于消化和吸收的说法错误的是??????? 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消化腺分泌消化液促进营养物质的消化。 口腔是消化道起点,只是把食物磨碎,不进行任何物质的消化。 胃是消化道中最膨大的部分,初步消化部分蛋白质。 小肠是消化道中最长的一段,是最主要的消化和 吸收场所。 “孔子闻韶音三月不知肉味”中的“闻韶音”和“知肉味”分别属于?? ( ) A .嗅觉和听觉 B .听觉和视觉 C. 听觉和味觉 D. 触觉和味觉 12、小明在森林公园游玩时,看到一瓶丢弃的矿泉水。他想:如果是大白天,这个透明塑料 瓶就可能成为引发森林火灾的元凶。于是她捡起瓶子丢进了垃圾筒。透明塑料瓶引起火 ?????? ?( B 噪音会引起人们中毒 D 酸雨是 pH<5.6 的降水 列做法正确的是???? ( B 弦线长度不同,粗细不同 D 弦线长度不同,其他均相同 ???? ???( 5、血液循环系统的主要作用是???? ①把氧运送到组织细胞 ③把未消化的食物运送到组织细胞 A ①② B ①② ② 把养分运送到组织细胞 ④把组织细胞产生的废物运走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6、下列哪种说法是不正确 的? A B 健康不仅指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 力。 牙齿好是健康的重要标志。 不同年龄的人对健康重要标志的认识是一致的。 运动过度会影响身体健康。 C D 7、蛀牙已经感到疼痛时,牙齿的蛀蚀一定已经蔓延 到了 A .牙釉质 B .牙本质 C .牙龈 8、人体的消化系统中主要的消化和吸收的器官是??? A .食道 B .胃 C .小肠 9、我们生存所需的能量主要来自于????? A .糖类和脂肪 B .糖类和蛋白质 10、血液循环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 ①把氧运送到组织细胞 ③把未被消化的食物残渣运送到直肠 A B D .牙髓腔 D .大肠 C .脂肪和维生素 )。 ②把养分运送到组织细胞 ④把组织细胞产生的废物运走 只有 ①③④ D 只有①②④ ?( D .蛋白质和维生

牛津上海版科学考点大全六年级第一学期

牛津上海版科学考点大全六年级第一学期 一.科学入门 1.探究活动是科学的主要特征。科学探究需要观察、提出疑问和实践。科学的发现能帮助我们认识周围 的事物。科学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 2.实验室是我们进行科学实验的场所。在实验室工作一定要遵守实验室守则,并做好实验必须的安全措 施。 3.人类的感觉器官能力有限,所以不尽可靠。如需要作准确的测量,就必须借助各种仪器。以下是一些 4. 表达交流。科学探究的方法有观察、记录、猜测,等等。 5.实验意外紧急应变措施 p9 a)烫伤:用蓝油烃(tīng)涂抹;用大量自来水冲洗。 b)化学试剂沾到手臂上:用大量自来水冲洗。 c)化学试剂溅进眼睛里:用蒸馏水冲洗。 d)实验中发生着火:用灭火器扑灭;用湿抹布覆盖;用黄沙覆盖。 6.质量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p12 7.使用量筒时应注意:量筒必须放平;读数时,视线应与量筒内凹液面的最低点在同一水平位置。 p16 8.物体的冷热程度称为温度。 p18 9.每个人心跳次数是不尽相同的。一个人的脉搏跳动和心跳次数是相同的。运动后,我的脉搏跳动和心 跳加快。利用自身的脉搏或心跳次数的规律可以粗略地估计时间。 p23 10.异名磁极相吸,同名磁极相斥。 p27 二.生物的世界 1.科学家喜欢研究身边的事物,他们既研究生物,也研究非生物。 2.生物的特征之一是能够对外界的刺激作出反应。 3.我们可以尝试在家中饲养小动物,作长时间的观察,深人了解其特征,例如: a)它的外形; b)它的活动形态; c)它对外界刺激的反应; d)它生活的环境; e)它的进食习惯; f)它对人类的影响。 4.蜗牛爱吃植物的嫩叶,对农作物有害。 5.地球上有很多不同种类的生物,科学家按它们的特征来分类。 6.生物可以通过检索表进行分类。 7.生物检索表的基本原理是:按生物个体之间都存在的相同和不同的特征来划分。划分原则是:先划分 最基本的差异,再划分较细的,依此类推。因此同种生物最少拥有一个共同的特征。 8.一些野生生物正濒临灾绝。任何一种生物的绝种可能会影响其他生物,从而影响整个生活环境,人类 应该关注和保护野生生物。

牛津上海版科学七年级上册考点大全

牛津版科学考点大全——七年级第一学期 第八章 《身边的溶液》 1. 溶质在溶剂中溶解,形成溶液。水是一种常用的溶剂。 2. 判断溶液的酸碱性,最简单的方法是利用酸碱指示剂。常用的酸碱指示剂有紫色石蕊试 液、无色酚酞试液和pH 试纸。 3. 酸碱指示剂变况: 紫色石蕊试液——碱蓝酸红中性紫 无色酚酞试液——只有遇碱才变红。 pH 试纸——酸红黄色/ 碱深绿、蓝紫色/ 中性黄绿色。 4. 溶液的酸碱性的强弱可以用pH 值表示pH 的围是由0至14。pH 小于7的溶液呈酸性, pH 越小,酸性越强;pH 大于7的溶液呈碱性,pH 越大,碱性越强;当pH 等于7时溶液呈中性。 5. 在碱溶液中加入酸溶液后,溶液的碱性减弱;在酸溶液中加入碱溶液后,溶液的酸性减 弱。当酸碱正好中和时,溶液pH=7(中性)。 6. 正常的雨水呈弱酸性。当雨水的pH 小于5.6时,称为酸雨。酸雨中的主要成分是硫酸 和硝酸,引起酸雨的物质是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这些物质来源于燃料燃烧和汽车尾气。 7. 酸溶液和碱溶液都有一定的腐蚀性。浓酸和浓碱溶液的腐蚀性更强。我们在使用酸溶液 或碱溶液时,必须格外小心。实验后产生的酸性和碱性废料要进行处理,不能直接排放。 8. 可以在水中溶解的物质称为可溶的物质;不可在水中溶解的物质称为不可溶的物质。 p2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酸性增强 碱性增强

9.溶解在液体中的物质称为溶质,而溶解溶质的液体则称为溶剂。p2 例:盐(溶质)+水(溶剂)→盐水(溶液) 10.水是最常用的溶剂,但不是唯一的溶剂。常用溶剂还有酒精、汽油等。p4 11.碘可溶于酒精、丙酮;指甲油可溶于丙酮、乙酸乙酯。p4,5 12.pH试纸是浸渍过多种酸碱指示剂的试纸。p10 13.用比色卡对比试纸所呈现的颜色,找出相对应的数字,即溶液的pH。p11 14.酸碱中和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a)胃酸过多——服用碱性药片(胃舒宁); b)植物不适宜酸性环境——撒碱性的石灰,改善土质; c)被黄蜂蛰伤——用食用醋涂抹。p16 15.酸雨的危害:p19 a)使植物死亡; b)腐蚀建筑石料和金属材料; c)使河川湖泊变成酸性,使水生生物不能生存; d)会直接影响人体健康,刺激皮肤,引起呼吸道疾病。 16.金属与酸的反应情况:p22 a)镁:反应剧烈,释放大量氢气; b)锌:反应较快,释放大量氢气; c)铁:反应缓慢,释放少量氢气; d)铜:不发生反应。 氢气的检验--------点燃的木条,听到“扑”的一声或轻微爆鸣声 17.白纸上滴浓硫酸后,白纸炭化、发黑、变焦。p23

3393.牛津上海版初中科学运动与健康的教案教案

活动三 运动后多久心率恢复正常 活动四 自测肺活量活动二 看资料并讨 论 活动一 讨论健康人的标志以及主要特征课题:运动与健康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健康的定义。 2.通过活动,对比运动前后的心跳次数,体会运动能增强心脏功能。 3.通过设计简单的仪器自测肺活量的活动,了解经常运动能增大人体肺活量。 4. 知道健康有益于运动。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1.通过对比运动前后的心跳次数,以及自测肺活量活动了解运动能增强心肺功能。【难点】1.了解运动与心跳加快、肺活量增大等身体变化之间的联系。 三、教学准备 【器材】 活动一:关于“健康人的主要特征”的资料 活动二:收集一则关于“运动能增强心肺功能”的资料 活动三:秒表 活动四:有刻度的大塑料瓶、橡胶管、大水槽 【资源】多媒体课件、纸 四、内容组织 【教学流程】 【活动设计】 运动能增 强心肺功 运动能使 心脏更强 运动能增 大肺活量 总结:运动有 益健康 了解健康 的定义

活动一:讨论健康人的标志以及主要特征 活动目的:使学生对健康有一定的了解 学生活动 指导要点 ◆ 全班讨论并交流各自的想法。 ◆全班同学讨论。 ◆学生进行讨论 ◆一位同学朗读10条健康标准。 ◆ 提问:同学们,大家认为怎么样才能称的 上是一个健康的人?健康的人应该具备哪些特征? ◆ 学生讨论结束后,对健康的定义做一个总 结。(书P84) ◆ PPT 上展示一些例子,让学生判断例子上 面的情况是否属于健康。 ◆ 请学生分小组讨论健康人的特征。 ◆ 请一位同学朗读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10条 健康标准。 活动二: 看资料并讨论与分析 活动目标:引入运动能增强心肺功能。 学生活动 指导要点 ◆看资料 ◆ 全班交流各自的想法,有同学可能会提出:运动会促进健康,运动会增强心肺功能。 ◆ PPT 上展示一段资料:“最近,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的一项调查显示,拥有类似运动员的“长气袋”或“巨肺”的良好肺部功能,其死亡率、患上各类长期疾病如糖尿病、心脏病、高血压等的几率也相对减低。心肺功能指的是人的摄氧和转化氧气成为能量的能力。心肺功能良好,也反应身体主要机能都可健康运作,从而可推断出患慢性疾病如心血管病、内分泌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的机会较低。” ◆ 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运动员的心肺功能良好呢?以上资料显示了什么? ◆ 提出问题:“我们可用什么方法在课堂中 来检测通过体育运动增强了心肺功能呢?”(引入下一个活动) 活动三:运动后多久心率恢复正常 活动目标:通过对比运动前后的心跳次数,体会运动能增强心脏功能。

牛津上海版科学七年级上总复习

牛津上海版科学 (七年级上总复习) 第8章:身边的溶液 第9章:电力和电信 第10章:健康的身体 第11章:感知与协调 第8章:身边的溶液: ●溶解;影响溶解速度的因素; ●水以外的溶剂; ●常见的酸碱指示剂;ph值;酸、碱液混合后的变化;酸、碱液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酸 雨; ●酸、碱溶液的腐蚀性;安全使用溶液; 溶解:溶质能在溶剂里溶解,形成溶液。很多物质都能够溶解在水中,所以水是一种良好的溶剂。 1.可溶的物质:可以在水中溶解的物质。 2.不可溶物质:不可在水中溶解的物质。 3.溶质:溶解在液体中的物质。 4.溶剂:溶解溶质的液体。 5.溶液:溶质的粒子和溶液的粒子混合,成为溶液。 影响溶解速度的因素: ●温度:水的温度越高,溶解的速度越快; ●颗粒的大小:物体颗粒越粗(面积大)溶解速度越慢,物体颗粒越细(面积小)溶 解速度; ●搅拌:当其他条件都相同时,搅拌能够加速溶解; 提高溶解速度的方法:捻细、加热、搅拌能加速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水以外的溶剂: 水是最常用的溶剂,但不是唯一的溶剂。事实上,还有很多其他液体也是可以作为溶剂的。如:酒精,汽油等。 实验:使用其他溶剂 (1)碘可以溶解在酒精、丙酮、石蜡油中,碘不可以溶解在水中。 (2)指甲油可以溶解在丙酮、乙酸乙酯中,指甲油不可以溶解在水、煤油中。(3)清洗油渍最佳溶剂实验: 能使油渍扩散的是汽油和酒精;汽油是清除油渍的最佳溶剂; 应用:干洗其实就是利用水以外的溶剂来清洗衣物上的污渍。

常见的酸碱指示剂 科学家对溶液的分类方法与生活中的一般分类方法并不相同,他们往往按溶液的酸碱性将溶液分成: ●酸性溶液; ●中性溶液; ●碱性溶液。 ●酸碱指示剂遇酸性溶液和碱性溶液会显示不同的颜色。 ●英国法学家波义耳,从一种名叫“石蕊”的地衣中制取了石蕊试液。石蕊试液遇酸 性溶液变红色;遇中性溶液不变色;遇碱性溶液变蓝色。 ●酚酞试液遇酸性溶液、中性溶液不变色;遇碱性溶液变红色。 ●在家里也可以用调味用的咖喱粉涂在布条上,自制酸碱指示剂。咖喱中有姜黄素在 碱性时呈红褐色,在中性、酸性时呈黄色。 石蕊和酚酞试液的变色 ●PH(广范)试纸是浸渍过多种酸碱指示剂的试纸,也是常用的酸碱指示剂。我们可以 找出它在酸性溶液或碱性溶液中所发生的颜色变化。 ●溶液的酸碱性强弱常用pH值来表示,范围通常在0-14之间。当pH值<7时,溶液为酸 性。pH越小,酸性越大。当pH值=7时,溶液为中性。当pH值>7时,溶液为碱性。 pH越大,碱性越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