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技术第六、七章

农作物技术第六、七章
农作物技术第六、七章

《农作物生产技术》第六、七章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

1.清棵

2.开花下针期

3.果针

4.无限结荚习性大豆

5.有限结荚习性大豆

二.选择题(每小题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请将正确选项的序号填在括号内)1.从播种到50%幼苗出土,夏播花生为()天。

A.1-2 B、5-7 C、10-15 D、20-30

2.一般花生普通型中、晚熟品种主茎高度以()㎝为宜。

A、10-20

B、20-30

C、40-50

D、70-80

3.花生()型具有交替开花结实习性。

A、普通

B、珍珠豆

C、多粒

D、中间型

4.河南花生适宜播深为()㎝。

A、1-2

B、4-5

C、7-8

D、10-15

5.麦套花生时,一般在小麦收获前()天播种。

A、1-5

B、5-10

C、10-15

D、20-30

6.()是决定有效花数和有效果针数多少的时期。

A、幼苗期

B、开花下针期

C、结荚成熟期

D、出苗期

7.一般日气温降到()℃以下时,花生即可收获。

A、5

B、10

C、15

D、20

8.花生贮藏温度应低于()℃为好。

A、5

B、10

C、20

D、30

9.花生()期是争取高产的关键时期。

A、出苗

B、幼苗

C、开花下针

D、结荚

10.蛴螬幼虫以()龄幼虫历期最长,为害最重。

A、1

B、3

C、5

D、7

11.下列()对花生根瘤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A、钼

B、铁

C、硼

D、钙

12.有关直立型大豆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植株矮,节间短 B.分枝发达

C.多为有限结荚习性 D.一般产量高

13.适于比较干旱、瘠薄地种植的大豆类型是()

A.有限结荚习性B.无限结荚习性C.亚有限结荚习性14.大豆最忌重茬和迎茬,最好实行()以上轮作。

A.1年 B.2年 C.3年D.5年

15.决定大豆开花多少的关键时期是()

A.出苗期 B.幼苗期

C.开花结荚期D.鼓粒成熟期

16.大豆生育最旺盛的时期是()

A.出苗期 B.幼苗期

C.开花结荚期 D.鼓粒成熟期

17.大豆花荚脱落的根本原因是()

A.生长发育失调B.机械操作

C.病虫危害D.品种本身的遗传特性

18.大豆不耐贮藏,必须充分晾晒。含水量达()以下时方可入仓贮藏。

A.15% B.14% C.13% D.12%

三.判断题(在你认为说法正确的题后括号内打“√”,错误的打“×”)

1.在花生生产中,应着重抓好前期管理。()

2.当花生主茎出现4、5片真叶时,开始形成根瘤。()

3.在花生播种前10-15天剥壳较适宜。()

4.苗期是花生一生中最耐旱的时期。()

5.第三对侧枝是花生产量的主要部位。()

6.当结果层缺氮时,易出现空果、秕果。()

7.黑暗和机械刺激是花生荚果发育不可少的条件。()

8.花生花针期根瘤固氮能力强,一般不施氮肥。()

9河南春花生一般在9月中旬收获。()

10.花生种子发芽的最低温度是12-15℃。()

11.大豆是禾谷类农作物良好的前茬。()

12.大豆方茎下部腋芽可形成花芽,上部的腋芽多形成分枝。()

13.具有无限结荚习性的大豆,豆荚多分布在植株的中上部。()

14.大豆重茬减产的主要原因是重茬使土壤养分比例失调、病虫害加重。()

15.决定春大豆播种期的主导因素是温度。()

16.大豆三叶期以后,根瘤开始形成。()

17.在大豆结荚期为害最严重的害虫是食心虫和豆荚螟。()

四.简答题

1.简述花生清棵的作用及技术要求?

2.花生下针期主攻目标及管理措施是什么?

3.影响花生荚果发育的因素有哪些?

4.比较大豆有限结荚习性与无限结荚习性。

5.大豆花荚脱落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增花保荚?

课题作物生产的养分环境教学要点与目标教学要点土壤容重

原理。 教具与 参考书《植物生长环境》宋志伟 材料 教学内容与设计: 王志伟主编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156- 163 页。 教学提示 一、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 一)判断标准 1. 缺乏后作物不能完成生命周期 2. 缺乏呈专一缺乏症,补充后减轻。如:缺铁。 3. 营养元素直接参与新陈代谢作用。 (二)组成 植物体内有 17 种化学元素为植物生长所必需的营养元素。 大量营养元素: (0、氢(刊、氧(0)、氮(2、磷(卩)、钾(K )、 钙(Ca )、镁(Mg 、硫(S )等九种。 微量营养元素:铁(卩6)、锰(Mn )、铜(Cu )、锌(Zn )、钼(M0、 硼(8)、氯(0)、镍(Ni )等八种。这些元素都是维持作物生长发 育所必需,且又不能用其他元素替代的植物营养元素。除这 17 种必需营养元 素之外,植物体内还有: 钠(Na )、钻(。0)、硒(Se )、硅(Si )、钒(V )等 元素含量较高,这些元素对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有影响,但对整个植物界来说, 还不是大多数植物所必需的。 课题 黑龙江生物科技职业学院教案( 第 页) 作物生产的养分环境 教学要点: 土壤容重的测定及土壤孔隙度的计算。 教学要点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植物对矿质营养的吸收 黑龙江 生物科 技职业 学院教 案(第 页) 与目标 规律;了解植物营养临界期和植物营养最大效率期的基本概念和基本 教学组织: 清点出席人数,填写教室日志。 2 分钟 复习旧课: 什么叫土壤肥力? 复习提问 引入新课: 作物从外界环境中吸收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以维持生命活动的 3 分钟 新课内容: 第一节 作用称营养。植物体所需的化学元素称营养元素。 1939年阿诺?斯吐 2 分钟 特确定植物体的化学元素有 70 余种。其中不少对植物有直接或间接的 营养作用。 第六章 土壤养分与作物生产 作物生产的养分环境 引入课题 20 分钟 板书讲解 板书排序

全国各省农作物分布表

全国各省、自治区主要农作物规定范围 1、山西省境内主要农作物是指稻、小麦、玉米、棉花、大豆、油菜、马铃薯、向日葵、西瓜九种作物。 2、山东省境内主要农作物是指稻、小麦、玉米、棉花、大豆、油菜、马铃薯、花生、大白菜九种。 3、北京市境内主要农作物是指稻、小麦、玉米、棉花、大豆、油菜、马铃薯、西瓜、大白菜九种。 4、天津市境内主要农作物是指稻、小麦、玉米、棉花、大豆、油菜、马铃薯、西瓜八种。 5、福建省境内主要农作物是指稻、小麦、玉米、棉花、大豆、油菜、马铃薯、甘薯、茶树九种。 6、广西省境内主要农作物是指稻、小麦、玉米、棉花、大豆、油菜、马铃薯、甘蔗、西瓜 7、陕西省境内主要农作物是指稻、小麦、玉米、棉花、大豆、油菜、马铃薯、向日葵(包括油葵、食葵)。 8、湖北省境内主要农作物是指水稻、小麦、玉米、棉花、大豆、油菜、马铃薯、西瓜、花生 9、内蒙省境内主要农作物是指稻、小麦、玉米、大豆、油菜、马铃薯、向日葵、高粱、甜菜。 10、河北省境内主要农作物是指稻、小麦、玉米、棉花、大豆、油菜、马铃薯七种。 11、浙江省境内主要农作物是指稻、小麦、玉米、棉花、大豆、油菜、马铃薯、西瓜八种。 12、黑龙江省境内主要农作物是指稻、小麦、玉米、棉花、大豆、油菜、马铃薯、甜菜八种。

薯七种。 14、江苏省境内主要农作物是指稻、小麦、玉米、棉花、大豆、油菜、马铃薯、西瓜、辣椒九种。 15、河南省境内主要农作物是指稻、小麦、玉米、棉花、大豆、油菜、马铃薯、西瓜、花生九种。 16、青海省境内主要农作物是指稻、小麦、玉米、棉花、大豆、油菜、马铃薯七种。 17、广东省境内主要农作物是指稻、小麦、玉米、棉花、大豆、油菜、马铃薯、花生八种。 18、辽宁省境内主要农作物是指稻、小麦、玉米、棉花、大豆、油菜、马铃薯、高粱八种。 19、云南省境内主要农作物是指稻、小麦、玉米、棉花、大豆、油菜、马铃薯、蚕豆、甘蔗九种。 20、宁夏省境内主要农作物是指稻、小麦、玉米、棉花、大豆、油菜、马铃薯、胡麻、豌豆九种。 21、湖南省境内主要农作物是指稻、小麦、玉米、棉花、大豆、油菜、马铃薯、西瓜、辣椒九种。 22、江西省境内主要农作物是指稻、小麦、玉米、棉花、大豆、油菜、马铃薯、西瓜、辣椒九种。 23、贵州省境内主要农作物是指稻、小麦、玉米、棉花、大豆、油菜、马铃薯七种。 24、重庆省境内主要农作物是指稻、小麦、玉米、棉花、大豆、油菜、马铃薯、茎用芥菜、柑桔九种。 25、吉林省境内主要农作物是指稻、小麦、玉米、棉花、大豆、油菜、马铃薯 26、甘肃省境内主要农作物是指稻、小麦、玉米、棉花、大豆、油菜、马铃薯

作物生产技术专业实习总结范文

《浙江大学优秀实习总结汇编》 作物生产技术岗位工作实习期总结 转眼之间,两个月的实习期即将结束,回顾这两个月的实习工作,感触很深,收获颇丰。这两个月,在领导和同事们的悉心关怀和指导下,通过我自身的不懈努力,我学到了人生难得的工作经验和社会见识。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总结作物生产技术岗位工作实习这段时间自己体会和心得: 一、努力学习,理论结合实践,不断提高自身工作能力。 在作物生产技术岗位工作的实习过程中,我始终把学习作为获得新知识、掌握方法、提高能力、解决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和方法,切实做到用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思想上积极进取,积极的把自己现有的知识用于社会实践中,在实践中也才能检验知识的有用性。在这两个月的实习工作中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我们在学校学到了很多的理论知识,但很少用于社会实践中,这样理论和实践就大大的脱节了,以至于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找不到方向,无法学以致用。同时,在工作中不断的学习也是弥补自己的不足的有效方式。信息时代,瞬息万变,社会在变化,人也在变化,所以你一天不学习,你就会落伍。通过这两个月的实习,并结合作物生产技术岗位工作的实际情况,认真学习的作物生产技术岗位工作各项政策制度、管理制度和工作条例,使工作中的困难有了最有力地解决武器。通过这些工作条例的学习使我进一步加深了对各项工作的理解,可以求真务实的开展各项工作。 二、围绕工作,突出重点,尽心尽力履行职责。 在作物生产技术岗位工作中我都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去对待每项工作。虽然开始由于经验不足和认识不够,觉得在作物生产技术岗位工作中找不到事情做,不能得到锻炼的目的,但我迅速从自身出发寻找原因,和同事交流,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以至于迅速的转变自己的角色和工作定位。为使自己尽快熟悉工作,进入角色,我一方面抓紧时间查看相关资料,熟悉自己的工作职责,另一方面我虚心向领导、同事请教使自己对作物生产技术岗位工作的情况有了一个比较系统、全面的认知和了解。根据作物生产技术岗位工作的实际情况,结合自身的优势,

125783-专升本插班生考试-作物栽培学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2019年本科插班生招生考试 作物栽培学课程考试大纲 作物栽培学是农业专业、种子科学与工程,植物保护等专业本科生的主要专业课之一,是一门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的综合性、实践性学科;其课程性质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外界环境条件之间的关系,并探讨栽培管理、生长调控以及优化决策等途径,来实现作物高产、优质、高效、安全及其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方法与技术的应用性科学。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作物栽培学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使学生能够了解各种农作物的经济价值和发展前景,能够根据农作物生长发育的特性,结合当地的气候特点和生产条件,制定科学的高产、优质、高效、安全及其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措施,用以指导当地的农业生产。 第一篇作物栽培学概述 第一章作物起源、分布与利用 1、主要内容 作物的起源和起源中心;作物的传播和多样性;作物引种时应注意问题;作物、作物分类和作物生产。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作物起源和物起源中心,作物的传播和引种的注意问题;作物的广义和狭义概念;作物分类依据、植物学与农业生产学相结合的作物;分类以及各分类代表的作物。 第二章作物栽培学的形成与特征 1、主要内容 作物栽培学的概念、任务和特点;学习作物栽培学的思路、方法和创新方

向以及作物栽培学现代化的标志等。国内外作物栽培学的发展历史;作物栽培学的理论框架(包括理论体系和技术体系)。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作物栽培学的概念;作物栽培学的任务和特点,学习作物栽培学的思路、方法和创新方向,作物栽培学现代化的标志。作物栽培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发展过程;作物栽培学的理论框架(理论体系和技术体系)。 复习内容 1、什么是作物栽培学?其作用、任务和特征是什么?如何学好作物栽培学? 2、作物栽培学的理论和技术体系主要包括那些方面? 3、为什么说作物栽培学是一门交叉性学科?可以有选择的引进国外作物栽培技术,但不能替代具有中国特色的作物栽培技术的理由是什么? 4、作物栽培学的基本和传统研究方法与现代研究方法主要有那些,其异同点是什么? 5、现代作物栽培学研究进展主要体现在那几个方面? 6、栽培作物和野生植物有那着本质的区别? 7、作物的狭义和广义概念是什么? 8、作物分为那四大部门十大类?各门类有那些代表作物? 9、简述我国农业资源的特点和种植业现状。 第二篇作物发育和产品形成 第三章作物的生育时期和生育期 1、主要内容 作物温光反应特性、感温性、感光性、春化作用以及作物温光反应分类;作物的基本营养生长特性以及在生产上的应用等。作物生长发育的概念,作物生长的一般进程,作物生育期、生育时期、物候期以及气候生长期等。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作物温光反应特性、感温性、感光性、春化作用的概念以及作物温光

第六章 蔬菜营养与施肥

第六章蔬菜营养与施肥 【教学目标】 1、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深入了解蔬菜作物的营养特点及需肥规律。 2、学会各种蔬菜作物的合理施肥技术。 【教学重点】 1、使学生深入了解蔬菜作物的营养特点及需肥规律。 2、掌握各种蔬菜作物的合理施肥技术。 【教学难点】 掌握各种蔬菜作物的合理施肥技术。 【教学方法】 项目引导教学法 【教学过程】 复习回顾: 我们在第四章学习了肥料施用的基本原则及常规施肥技术、保护地施肥技术。 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习了肥料施用的基本原则及常规施肥技术、保护地施肥技术,本章我们便学习各种蔬菜的营养特点、需肥规律及合理施肥技术。 第一节蔬菜的营养需求特点 一、蔬菜作物根系吸收养分能力强 与大田作物相比,蔬菜作物吸收养分能力强,这与蔬菜作物根系阳离子代换量大有关,蔬菜作物根系的阳离子代换量是大田作物的2-3倍。作物根系阳离子代换量是衡量根系活性的主要指标。一般而言,根系阳离子代换量大的作物吸收养分的能力强,且对高价阳离子如钙离子、镁离子等的吸收比例偏高;根系阳离子代换量小的作物吸收养分的能力较弱,但对一价阳离子如钾离子、铵根离子等吸收较多。因此,蔬菜作物吸收养分的能力一般强于和谷类作物,而且对高价阳离子如钙、镁的吸收量高于和谷类作物。 二、蔬菜作物需肥量大 蔬菜作物对各种养分元素的需求量一般高于和谷类作物,如甘蓝、菜花的非可食部分与谷类作物秸秆相比。氮的含量高2-5倍,磷高1-4倍,钾大致相当;可食部分与谷类作物的籽粒比较,氮含量高1.5倍左右,磷高0.5倍左右,钾高8-15倍。蔬菜作物不仅需肥量大,而且对养分浓度的要求也高。 三、蔬菜作物喜硝态氮 蔬菜多为喜硝态氮作物,典型的喜硝态氮蔬菜作物如番茄、菠菜等,在完全供给硝态氮时产量最高,随着铵态氮供给比例的增加,产量逐渐下降,铵态氮供应比例过大会抑制蔬菜作物对钾、钙、镁离子的吸收,从而造成生理性钾、钙、镁的缺乏。因而在蔬菜作物的氮肥施用中,应注意硝态氮和铵态氮的比例,铵态氮的比例一般不宜超过1/3左右。事实上,在正常的土壤条件下,尽管施入土壤的是铵态氮肥,由于硝化作用的不断进行,蔬菜作物扔可吸收到一定数量的硝态氮,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蔬菜作物吸收到的硝态氮比例会逐渐增加。 四、蔬菜作物需钙、硼、钼较多 钙在植物体内移动性差,再利用率小,在木质部中的运输能力主要依赖于蒸腾强度的大小,因而在生长旺盛时期,由于植株顶芽和侧芽等分生组织、幼叶以及果实的蒸腾作用较弱,钙营养不足时,往往会首先出现缺钙。常用的蔬菜作物缺钙症状如:大白菜、甘蓝、莴苣的

农作物生产技术试卷及答案

农 作 物 生 产 技 术 二 年 级 期 终 统 考 试 卷 1.影响花生生长发育的因素有 、 、 、 、养分、黑暗与机械刺激。 2. 花生安全贮藏对 和 要求较高。 3.棉花吐絮期的主攻目标是 、 、 、 。 4.玉米倒伏的原因主要有 和 。 5.玉米蹲苗应掌握 、 、 的原则。 6.粮食作物包括 、 和 三个类别。 7我国北方主要的复种方式包括 和 。 8.小麦子粒成熟过程包括以下4个时期,即 、 和 。 9.小麦一天内的开花时间,一般有两个高峰,既上午的 , 下午的 。 10.水稻从 、 到 为拔节孕穗期。 11.水稻湿润育秧秧田管理中心是 和 。 12.水稻催芽过程可概括为 、 、 和 。 13.花生开花下针期主攻目标是 , , 。 14.棉花打顶的适宜时期应根据 和 确定。 二、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12分) 1.花生清棵应使茎基部刚好露出土面。 ( ) 2.水稻抛秧要分三次进行。 ( ) 3.棉花定苗要求在1~2片真叶时进行。 ( ) 4.麦花套种通玉米以麦收前7~10天为宜。 ( ) 5.小麦冬灌时间应掌握在平均气温下降到3℃左右时浇完为好。 ( ) 6.间作是一种集约利用空间和时间的种植方式。 ( ) 三、单项选择题(把正确的答案填在后面括号内,每 小题2分,共12分)

1.玉米雌穗花丝的寿命一般为 天。 ( ) A.10 B.10~15 C.15 D.10~20 2.以下作物属耐短期连作的是 ( ) A.花生 B.棉花 C.水稻 D.薯类作物 3.小麦生长后期主要的虫害是 ( ) A.蚜虫 B.粘虫 C.吸浆虫 D.麦秆蝇 4.花生清棵应在 进行 ( ) A.出苗期 B.齐后 C.开花下针期 D.结荚期 5.水稻在 需肥较多,也是肥料利用率最高的时期。 ( ) A.秧苗期 B.返青分蘖期 C.拔节期 D.抽穗结实期 棉花蕾的脱落多集中在现蕾以后的 天内。 ( ) 四、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12分): 1.接茬复种: 2.一级分蘖: 3.水稻的基本营养生长性: 4.玉米的生育期: 5.衣分: 6.花生的一生: 五、简答题 (共24分) 1.土壤耕作有何机械作用?(5分) 2.小麦中期的管理技术有哪些内容?(4分)

中国农作物分布

1、这四种作物分别就是( ) A.①小麦②水稻③棉花④油 菜 B.①棉花②棉花③花生④水稻 C.①小麦②油菜③花生④甘 蔗 D.①甜菜②甘蔗③棉花④水稻 2.我国北方地区不能种植图中得农作物④得主要原因就是( ) A.热量不足 B.水分不足 C.土壤贫瘠 D.地势低洼 3、图中农作物得分布与下列排序正确得就 是: A①大豆②甘蔗③油菜④棉花 B①棉花②大豆③油菜④甘蔗 C①油菜 ②甘蔗③棉花④大豆 D①大豆②油菜 ③棉花④甘蔗 4.③处农作物在新疆种植得有利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如果在北方建立甘蔗生产基地,可行吗?说出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图例中A 、B 、C 、D 分别代表得经济作物就是: A__________,B___________C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_、 7、影响A,B 两种农作物地区分布差异 得主要因素就是( )A 热量 B 降水 C 水源 D 光照。 8、导致①地有A 类农作物分布得主要 影响因素就是()A 纬度 B 地形地势C 海陆位置D 人类活动、 9、与③地相比较,②地种植农作物得优势条件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我省得油料作物就是____________11、经济作物A 分布地区纬度较_________,温度带属于_________带与_________带 下图为我国局部地区油料作物、糖料作物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题。 12. 我国油料作物花生主要分布在( )A 长江中下游平原 B 华北平原 C 东北平原 D 东南丘陵 13. 、我国糖料作物分布特点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组合,正确得就是()A.“南甘(蔗)北甜(菜)”——地形B.“南甘(蔗)北甜(菜)”——热量C.“北甘(蔗)南甜(菜)”——降水D.“北甘(蔗)南甜(菜)”——热量 14、读中国部分农作物分布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得就是( ) A 、①就是水稻 B 、②就是甜菜 C 、③就是油菜 D 、④就是甘蔗 15、下图中进行得农业生产活动就是( )A 、种水稻 B 、种小麦 C 、种油菜 D 种牧草 ① ② ③

作物生产技术专业简介

1 作物生产技术专业简介 专业代码 510101 专业名称 作物生产技术 基本修业年限 三年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掌握作物生产、作物病虫害防治、作物育种、农资经营管理等基本知识,具备作物生产、种子生产和农资经营能力,从事作物生产、种子生产、作物育种,以及农业生产资料的技术服务、质量检验、储藏运输、技术推广、经营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就业面向 主要面向大中型农业生产企业和家庭农场,在农作物生产岗位群和农资生产检验以及农业技术推广岗位群,从事作物生产、种子生产、作物育种以及农业生产资料的技术服务、质量检验、储藏运输、技术推广、经营管理等工作。 主要职业能力 1.具备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2.熟练掌握不同作物种子生产技术规程,能够设计种子生产程序并指导种子生产; 3.熟练掌握农作物生产计划制订要求并指导农民进行高产、高效、优质栽培; 4.熟练掌握作物遗传育种的基本原理,能够进行新品种选育和指导繁种; 5.掌握常见作物病虫害的症状,能够正确选择农药,采取科学方法进行防治,确保食品安全; 6.掌握田间试验设计要点和调查分析的科学方法; 7.掌握作物种子检验的主要指标并能够独立进行检验操作; 8.了解农业企业(家庭农场)管理的一般规律,能够根据不同企业类型进行管理;

9.了解农资市场的基本状况,能够根据不同农资商品特点采取不同的营销策略。核心课程与实习实训 1.核心课程 植物生产环境、作物生产技术、作物遗传育种、作物病虫害防治、高新农业生产技术、农作物种子生产技术、田间试验与统计分析、农资市场营销等。 2.实习实训 在校内进行农作物生产、病虫害防治、种子生产、作物遗传育种等实训。 在大中型农业生产企业和农业科研院所进行农作物生产及育种、施肥、种子营销和病虫害防治等项目实习。 职业资格证书举例 农艺工种子检验员 衔接中职专业举例 现代农艺技术 接续本科专业举例 农学植物科学与技术 2

课题作物生产的养分环境教学要点与目标教学要点:土壤容重

课题作物生产的养分环境 教学要点与目标教学要点:土壤容重的测定及土壤孔隙度的计算。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植物对矿质营养的吸收规律;了解植物营养临界期和植物营养最大效率期的基本概念和 基本原理。 教具与 材料 参考书《植物生长环境》宋志伟王志伟主编中国农业大学156-163页。 教学内容与设计: 教学组织:清点出席人数,填写教室日志。 复习旧课:什么叫土壤肥力? 引入新课:作物从外界环境中吸收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以维持生命活动的作用称营养。植物体所需的化学元素称营养元素。1939年阿诺·斯 吐特确定植物体的化学元素有70余种。其中不少对植物有直接或 间接的营养作用。 新课内容: 第六章土壤养分与作物生产 第一节作物生产的养分环境 一、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 (一)判断标准 1.缺乏后作物不能完成生命周期 2. 缺乏呈专一缺乏症,补充后减轻。如:缺铁。 3.营养元素直接参与新陈代谢作用。 (二)组成 植物体内有17种化学元素为植物生长所必需的营养元素。 大量营养元素:(C)、氢(H)、氧(O)、氮(N)、磷(P)、钾(K)、 钙(Ca)、镁(Mg)、硫(S)等九种。 微量营养元素:铁(Fe)、锰(Mn)、铜(Cu)、锌(Zn)、钼(Mo)、 硼(B)、氯(Cl)、镍(Ni )等八种。这些元素都是维持作物生长发 育所必需,且又不能用其他元素替代的植物营养元素。除这17种必需营养元素之外,植物体内还有:钠(Na)、钴(Co)、硒(Se)、硅(Si)、钒(V)等元素含量较高,这些元素对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有影响,但对整个植物界来说,还不是大多数植物所必需的。教学提示 2分钟 复习提问 3分钟 2分钟 引入课题 20分钟 板书讲解板书排序

农作物栽培生产实习报告

生产实习报告 (学生:阮正友学号:1151204464493) 一、实习目的: 1、通过生产实习,进一步了解现代农作物的生长习性,将理论知识渗透到实践中。强化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提高自身对现代作物栽培的理解和基本技能; 2、提高和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懂得根据市场需求变化来组织管理和经营农业生产。 二、实习时间及地点: 2013年3月1日到2013年6月28日白土乡农作物栽培基地 三、实习内容: 1、实习过程 3月份上旬去大豆基地,观看、学习大豆栽培技术。4月份下旬去花生种植基地,观看、学习花生栽培技术。 2、主要作物栽培及其措施(花生、大豆) 大豆: 1、播种严格播种时期,一般春播时间为3月上旬至4月上旬;夏秋繁种需加大播种密度。播种深度一般2~3 cm,播种后3天内用乙草胺进行封闭式化控,浓度为15 mL乙草胺加15㎏水喷施,出苗后3~4叶时间苗,4~5叶前定苗,及时补苗,做到苗匀、苗壮、苗齐。 2、种植密度春播行距40 cm,株距10 cm左右,一般播2-3粒,三叶期定苗,保苗1株;或穴播,穴距25 cm,保苗2株。每公顷保苗20万株左右。在此密度范围内,遵照肥地

宜稀、薄地宜密的原则,适当调整种植密度。每公顷播种量为50—70㎏。 3、施肥肥力高的地块种植密度要低,不需要施用肥料;肥力中等以上可以少施150㎏/hm2复合肥;肥力低的地块,每公顷施优质农肥1.5-3万千克做基肥,或施尿素75㎏,重过磷酸钙450㎏,硫酸钾600㎏种肥(与种子下相距3 cm 左右);配合使用高效根瘤菌菌肥和一定的微肥。 4、病虫害防治①大豆黑潜蝇:从苗期至开花期都需要防治,用40%乐果乳油、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喷雾,或用90%万灵可湿性粉剂4000倍喷雾,或用毒死蜱、卡死克等药剂兑水喷雾防治;②大豆根腐病:用50%多菌灵拌种,或使用25%甲霜灵、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霜霉威、多菌灵等杀菌剂喷雾防治;③卷叶螟:在卵孵化盛期,每667 m2 可用90%晶体敌百虫1500倍液喷雾防治,或用阿维菌素、毒死蜱、辛硫磷、氟虫腈等喷雾防治;④斜纹夜蛾:低龄幼虫期,每公顷用90%敌百虫或80%敌百虫乳油750~1125 ml 兑水喷雾或用阿维菌素、毒死蜱、辛硫磷、氟虫腈等喷雾防治;⑤根结线虫:使用神农丹,每667 m2使用1-1.5㎏,均匀撒于土表,随后犁地将其深施至20 cm,或使用线虫散,每667 m2用量为2㎏,用法同上。 5、花期管理大豆开花结荚期,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生长发育旺盛,是需肥相对集中时段,也是多种害虫危害集中时段,应把肥料、激素和治虫农药合理配合,叶面喷洒。具体方法是:每50 kg水加尿素1 kg,磷酸二氢钾150~200 g,硼砂100 g,50~60 g敌杀死或灭多威农药混合,每公顷喷450~600 kg,间隔7~10天喷1次,一般连续喷3次,以达到保荚,增粒,促粒重和兼治多种虫害的效果;如果大

农作物生产技术练习题

《农作物生产技术》练习题 项目一《农作物生产概论》 一、选择题(每小题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请将正确选项的序号填在括号内) 1.下列属于粮食作物的是()。 A.棉花、大豆 B.小麦、水稻 C.甘蔗、玉米 D.百合、苜蓿 2.下列作物属于三碳作物的是() A.棉花 B.玉米 C.高粱 D.甘蔗 3.烟草属于() A.长日照植物 B.短日照植物 C.中性植物 D.定日照植物 4.下列作物都属于经济作物的是() A.大豆、棉花、烟草、芝麻 B.黑麦、烟草、水花生、红花 C.橡胶、烟草、花生、棉花 D.三七、水葫芦、茶叶、向日葵 5.下列忌连作的农作物有() A.小麦 B.西瓜 C.水稻 D.棉花 6.实现间套作增产增效的关键问题是()。 A.确定适宜的农作物种类 B.确定农作物配置 C.密度 D.查清农作物生产的环境条件 7.小麦玉米套作,窄背晚套的热量指标为≥10℃积温在() A.2500~3000℃ B.3000~3600℃ C.3600~4100℃ D.4100℃以上 8.豆科植物种植的最热月平均温度不低于() A.5℃ B.10℃ C.15℃ D.18℃ 9.在同一地块上,一年内前茬作物单作收获后,播种下茬作物的种植方式属于() A.接茬复种 B.移栽复种 C.套作复种 D.再生复种 10.圆盘耙的作用深度一般在()cm。 A.3~5 B.5 C.8~10 D.25~30 11.在土壤的初级耕作中,不适合于干旱缺水地区的是()。 A.翻耕 B.深松耕 C.旋耕 D.耙地 12.决定一地能否复种及复种程度高低的首要条件是() A.热量 B.水分 C.地力与肥料 D.经济效益大小

课题作物生产的养分环境教学要点与目标教学要点土壤容重

课题作物生产的养分环境教学要点与目标教学 要点土壤容重 Document number:BGCG-0857-BTDO-0089-2022

课题作物生产的养分环境 教学要点与目标教学要点:土壤容重的测定及土壤孔隙度的计算。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植物对矿质营养的吸收规律;了解植物营养临界期和植 物营养最大效率期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教具与材料参考书《植物生长环境》宋志伟王志伟主编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156-163页。 教学内容与设计: 教学组织:清点出席人数,填写教室日志。 复习旧课:什么叫土壤肥力 引入新课:作物从外界环境中吸收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以维持生命活动的作用称营养。植物体所需的化学 元素称营养元素。1939年阿诺·斯吐特确定植物体 的化学元素有70余种。其中不少对植物有直接或间 接的营养作用。 新课内容: 第六章土壤养分与作物生产 第一节作物生产的养分环境 一、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 (一)判断标准 1.缺乏后作物不能完成生命周期 2. 缺乏呈专一缺乏症,补充后减轻。如:缺铁。 3.营养元素直接参与新陈代谢作用。 (二)组成 植物体内有17种化学元素为植物生长所必需的营养元素。 大量营养元素:(C)、氢(H)、氧(O)、氮(N)、磷(P)、钾(K)、 钙(Ca)、镁(Mg)、硫(S)等九种。 微量营养元素:铁(Fe)、锰(Mn)、铜(Cu)、锌(Zn)、钼(Mo)、 硼(B)、氯(Cl)、镍(Ni )等八种。这些元素都是维持作物生长发 育所必需,且又不能用其他元素替代的植物营养元素。除教学提示 2分钟复习提 问 3分钟2分钟引入课 题 20分钟板书讲 解 板书排 序

2019作物生产技术专业就业方向与就业前景

2019作物生产技术专业就业方向与就业前景 作物生产技术专业培养具备作物栽培、作物生产与管理与经营管理基本知识与技能,从事作物生产、育种及良种繁育、种子种苗生产、开发、推广,并具有一定经营管理水平的高等职业技术应用型人才。课程设置:主要开设遗传育种与种子生产、作物生产技术、植物保护技术、农业推广技术、农业经营与管理、市场营销等课程。就业方向:毕业生能在作物生产技术推广部门企业从事作物栽培、加工和管理等相关工作。修业年限三年,优秀毕业生可通过专升本考试升入本科专业学习。 2、作物生产技术专业就业方向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各级经济管理部门,工商企业中从事作物生产技术工作和与物流相关的铁路,航空,港口,仓储等管理和技术工作。 从事行业: 毕业后主要在农业、新能源、制药等行业工作,大致如下: 1农/林/牧/渔 2新能源 3制药/生物工程 4环保 5金融/投资/证券 从事岗位: 毕业后主要从事农业技术员、农艺师等工作,大致如下: 1农业技术员

2农艺师 工作城市: 毕业后,上海、深圳、南宁等城市就业机会比较多,大致如下: 1上海 2深圳 3南宁 4合肥 5成都 6北京 7宁波 8郑州 3、作物生产技术专业就业前景怎么样 我国改革大获成功的实践充分证明了农业的无比重要性。我国的改革开放是从农业起步的。1978~1982年,*中央连续5年颁发的一号文件,都是涉及农业改革的。中央一号文件涉及当年的工作重点。连续5年的第一号文件都是涉农的,引起了省、市、县、乡各级领导干部对农业的高度重视;多项农业改革的政策高度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促动了农业大发展。 农业的突破带动了工业和服务业的大发展,促成了我国连续30多年的经济腾飞。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文化素质较低,而基层农技人员和管理人员却很少,这就是人才需求的潜力所在。但近些年来,本专业毕业生有怕吃苦、风险大、待遇低等思想,不愿到基层去工作;同时很多涉农单位也以经费不足,人员满额等理由拒绝接受毕业生。这些原因造成当前农学毕业生就业较难的现状。农业投资高、

课题作物生产的养分环境教学要点与目标教学要点土壤容重

黑龙江生物科技职业学院教案(第 页) 课题 作物生产的养分环境 教学要点与目标 教学要点:土壤容重的测定及土壤孔隙度的计算。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植物对矿质营养的吸 收规律;了解植物营养临界期和植物营养最大效率期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教具与 材料 参考书《植物生长环境》宋志伟 王志伟主编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156-163页。 教学内容与设计: 教学组织:清点出席人数,填写教室日志。 复习旧课:什么叫土壤肥力 引入新课:作物从外界环境中吸收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以维持生命活动 的作用称营养。植物体所需的化学元素称营养元素。1939年阿诺·斯吐特确定植物体的化学元素有70余种。其中不少对植物有直接或间接的营养作用。 新课内容: 第六章 土壤养分与作物生产 第一节 作物生产的养分环境 一、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 (一)判断标准 1.缺乏后作物不能完成生命周期 2. 缺乏呈专一缺乏症,补充后减轻。如:缺铁。 3.营养元素直接参与新陈代谢作用。 (二)组成 植物体内有17种化学元素为植物生长所必需的营养元素。 大量营养元素:(C )、氢(H )、氧(O )、氮(N )、磷(P )、钾(K )、 钙(Ca )、镁(Mg )、硫(S )等九种。 微量营养元素:铁(Fe )、锰(Mn )、铜(Cu )、锌(Zn )、钼(Mo )、 硼(B )、氯(Cl )、镍(Ni )等八种。这些元素都是维持作物生长发 育所必需,且又不能用其他元素替代的植物营养元素。除这17种必需营养元素之外,植物体内还有:钠(Na )、钴(Co )、硒(Se )、硅(Si )、钒(V )等 元素含量较高,这些元素对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有影响,但对整个植物界来说,还不是大多数植物所必需的。 教学提示 2分钟 复习提问 3分钟 2分钟 引入课题 20分钟 板书讲解 板书排序

作物高产理论与实践

华南农业大学期末考试试卷(卷)2014 学年第2 学期考试科目:作物高产理论与实践考试类型:(开卷)考试时间: 120 分钟 学号 21 姓名谢磊年级专业作物遗传育种 以下六题选做五题(每题20分,共100分) 一、以一作物为例,描述其品质的主要指标有哪些并提出改良的栽培技术措 施。(20分) 答:以水稻为例,水稻品质主要指标包括:碾米品质、外观品质、蒸煮品质、食味品质、营养品质、卫生品质六个指标,主要由遗传特性和环境条件决定。 1.碾米品质:指稻谷在碾磨后保持的状态。包括:出糙率精米率、整精米率、 加工精度、光泽度。 2.外观品质:一般指精米的形状(粒形)、垩白性状、透明度、大小等外表物 理特性。 3、蒸煮品质:指稻米在蒸煮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特性。主要包括:直链淀粉 含量、糊化温度、胶稠度、米粒伸长性。其中前3个指标受环境影响较大,特别受生育后期温度影响较大。 4.食味品质:指米饭在咀嚼时给人的味觉感官所留下的感觉,如米饭的粘性、 弹性、硬度、香味等。 5.营养品质:稻米中含有营养成分的程度。营养成分包括淀粉、蛋白质、脂 肪、维生素、氨基酸等。 淀粉由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组成。籼米的直链淀粉含量比粳米高,糯米中的淀粉几乎都是支链淀粉。 米中蛋白质是品质良好的植物蛋白质,必需氨基酸含量丰富,生物价高达75。稻米蛋白质含量有50%~75%是由环境控制的,它易为栽培措施特别是抽穗后的施氮量所改变。 精米中脂肪含量较低,但多为优质的不饱和脂肪酸及淀粉脂肪复合物,在一

定程度上影响米饭的光泽、滋味及口感。 另外,稻米中还含有多种挥发性物质,还含有钾、磷、镁、钙、钠等矿质元素和维生素等。 6.卫生品质:稻米中的农药残留量,砷、泵、铅等重金属的含量以及黄曲霉素等指标。 改良的栽培技术措施 1.水分充足。研究表明,水分不足会使稻米食味变坏例如,陆稻糙米中的蛋白质含量高于水稻;水稻用旱田灌溉方式栽培,其食味比灌水栽培差。此外,提早搁田会降低稻米食味品质,收割是否适时也会影响稻米食味。 2.氮肥适量,多施氮素会使米中的蛋白质含量提高特别是灌浆期间氮素过多,米中的蛋白质含量显著提高,粒肥可使蛋白质含量增加达30%,而使米饭的食味下降。 3.施氮会使稻米垩白率降低追施氮肥后,整个稻株的氮含量和生理活性明显提高,延缓了剑叶的衰老,延长了光合时间,增高了光合速率,进而促进了光合产物向谷粒输送,使淀粉和蛋白质在胚乳细胞中充实良好,从而使垩白的程度下降。 4.多施磷肥会使食味提高施磷肥有利于光合产物向淀粉转化,使食味提高。 5.科学调控有效分蘖及生育转换期的管理 水稻完成有效分蘖以后,由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换从而进入幼穗分化期。所以,以幼穗分化为中心的前后一段时间为生育转换期。生育转换期是水稻生育中的一大转折,是由营养生长转向生殖生长、由氮代谢为主转向碳代谢为主、由茎叶生长为主转向穗粒生长为主。适期进入生育转换期是确保安全抽穗的前提,在寒地水稻稳产高产中具有重要意义。生育转换期田间管理,需通过调整氮素,状根状株,抑制营养生长,促进生殖生长,控制无效分蘖,调整长势长相,为后期壮秆打穗、提高粒重奠定基础。 6.防治病虫害

我国农作物分布

我国得主要粮食作物 水稻 (1)南方稻谷集中产区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得广大地区,水稻面积占全国得95%左右。按地区差异,又可分为三个区。 ①华南双季籼稻区。包括南岭以南得广东、广西、福建、海南与台湾等五省区。该区属于热带与亚热带湿润区,水、热资源丰富,生长期长,复种指数大,就是我国以籼稻为主得双季稻产区。海南等低纬度地区有三季稻得栽培。 ②长江流域单、双季稻区。包括南岭以北、秦岭—淮河以南得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上海等省市与豫南、陕南等地区。该区地处亚热带,热量比较丰富,土壤肥沃,降水丰沛,河网湖泊密布,灌溉方便,历年来水稻种植面积与产量分别占全国2/3左右,就是我国最大得水稻产区。该区以长江三角洲、里下河平原、皖中平原、鄱阳湖平原、赣中丘陵、洞庭湖平原、湘中丘陵、江汉平原以及成都平原等最为集中。长江以南地区大多种植双季稻,长江以北地区大多实行单季稻与其她农作物轮作。籼稻与粳稻均有分布。 ③云贵高原水稻区。本区地形复杂,气候垂直变化显著,水稻品种也有垂直分布得特点,海拔2000米左右地区多种植籼稻,1500米左右地区就是粳、籼稻交错区,1200米以下种植籼稻。本区以单季为主。 (2)北方稻谷分散区秦岭—淮河以北得广大地区就是属单季粳稻分散区。稻谷播种面积占全国稻谷总播种面积得5%左右。具有大分散、小集中得特点。主要分布在以下三个水源较充足得地区:东北地区水稻主要集中在吉林得延吉、松花江与辽河沿岸;华北主要集中于河北、山东、河南三省及安徽北部得河流两岸及低洼地区;西北主要分布在汾渭平原、河套平原、银川平原与河西走廊、新疆得一些绿洲地区。北方分散产区得水稻以一季粳稻为主,稻米质量较好。 小麦 (1)春小麦区我国春小麦占全国小麦总产量得10%以上,主要分布于长城以北,岷山、大雪山以西气候寒冷、无霜期短得地区,小麦只能在春天播种,当年收割,就是一年一熟制作物。其中黑龙江、内蒙古、甘肃与新疆为主要产区。 (2)北方冬麦区分布在长城以南,六盘山以东,秦岭—淮河以北得各省区,包括山东、河南、河北、山西、陕西等省。就是我国最大得小麦生产区与消费区,该区小麦得播种面积与产量均占全国得2/3以上,有我国得“麦仓”之称。 (3)南方冬麦区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南、横断山以东地区。安徽、江苏、四川与湖北等省为集中产区,大部分为棉麦与稻麦两熟制。本区居民以稻米为主食,故小麦商品率较高。 玉米 玉米属高产作物,经济价值较高,就是我国最主要得杂粮,在粮食作物中仅次于水稻、小麦,居第三位。产量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玉米对自然条件要求不严格,在我国分布很广,各地都有分布,其中以吉林、山东、河北、辽宁、四川产量最多。 其她作物 (1)高粱 高粱具有抗旱、耐涝、耐盐碱、适应性强得特性,所以在我国北方干旱地区、涝洼及盐碱地区多有种植。高粱在我国分布很广,以东北平原最为集中,其次为黄河中下游与淮北平原一带。 (2)谷子 谷子就是我国传统粮食作物。谷子具有较强得抗旱能力,需水量少,比小麦低1、5倍左右,对土壤要求不严格,生长期较短。谷子容易储藏,适宜作储备粮,营养价值较高,主要分布在淮河以北直至黑龙江得克山地区。

农业硕士农艺与种业领域(095131

农业硕士农艺与种业领域(095131)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第一章学位授予基本要求 第一部分领域概况与培养方向 一、领域概况 农艺与种业领域农业硕士是与该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学位,主要为农艺与种业领域技术研究、应用、开发及推广,农村发展和农业教育等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 农艺与种业领域农业硕士专业涵盖作物科学、园艺科学、草业科学、种业科学、林业科学五个大方向,培养要求如下: 1.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树立科学发展观,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2.掌握大田农作物、园艺作物、草地、种业生产、林业生产的管理与工程技术,具备植物生产全产业链的生产与经营管理的理论与实践技能,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从事作物领域的研究或开发、经营管理等工作的能力。 本专业学位点依托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园艺学院、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开设。人才培养以丰富的教学内容、合理的课程体系、完善的实验基地为支撑,以实践教学为主导,科学管理和开展有效的培养质量评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相关规定,实施系统化教育与培养过程。有利于学生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有助于学生具备从事相关工作的能力。 二、培养方向 本领域包括作物科学、园艺科学、草业科学、种业科学、林业科学等方向,其中:作物科学以解决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等重大宏观问题为目标,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等成果,研究农作物全面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生产的理论与技术。包括研究作物新品种选育的作物遗传改良理论与技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规律、产量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通过栽培措施等环境调控实现作物高产、优质和高效生产的作物栽培理论与技术;从作物布局等耕作制度的改革,实现农业全面持续高产的耕作学的理论与技术等。在热带亚热带作物生理生态、现代耕作制度与生态农业、作物高产优质栽培、作物新品种选育等方面具有明显特色。 园艺科学以园艺作物安全生产、提质增效、丰富人民生活为目标,利用现代农业科技成果,研究园艺作物(果树、蔬菜、花卉、茶)的栽培及育种、贮藏加工的新技术与应用推广。主要研究园艺作物新品种选育的遗传改良理论与技术;研究园艺作物生长发育规律、产量器官及品质形成规律、繁殖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通过栽培措施及设施条件等方法实现园艺作物高产、优质和高效生产的栽培理论与技术;研究园艺产品的采后贮藏、运输及

我国主要农产品的地理分布

【中学地理】我国主要农产品的地理分布 [转贴 2008-04-17 11:19:01] (一) 主要粮食作物的生产与分布 1.稻谷 稻谷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我国种植稻谷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世界上产稻谷最多的国家。稻谷在全国粮食生产和人民生活消费中均占第一位。 稻谷按其对土壤、水分的适应性大小,可分为旱稻和水稻两类,我国主要是水稻,旱稻种植极少。水稻按其品种不同,可分为籼稻、粳稻和糯稻;按其成熟期可分为早稻、中稻和晚稻。水稻在我国分布很广,除了个别高寒或干旱地区以外,从北纬18.5°的海南岛到北纬52°的黑龙江呼玛县,从东部的台湾到西部的新疆都有分布。水稻的分布广而不均,南方多而集中,北方少而分散。大致分为两大产区(1)南方稻谷集中产区 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的广大地区,水稻面积占全国的95%左右。按地区差异,又可分为三个区。 ①华南双季籼稻区。包括南岭以南的广东、广西、福建、海南和台湾等五省区。该区属于热带和亚热带湿润区,水、热资源丰富,生长期长,复种指数大,是我国以籼稻为主的双季稻产区。海南等低纬度地区有三季稻的栽培。 ②长江流域单、双季稻区。包括南岭以北、秦岭—淮河以南的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上海等省市和豫南、陕南等地区。该区地处亚热带,热量比较丰富,土壤肥沃,降水丰沛,河网湖泊密布,灌溉方便,历年来水稻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国2/3左右,是我国最大的水稻产区。该区以长江三角洲、里下河平原、皖中平原、鄱阳湖平原、赣中丘陵、洞庭湖平原、湘中丘陵、江汉平原以及成都平原等最为集中。长江以南地区大多种植双季稻,长江以北地区大多实行单季稻与其他农作物轮作。籼稻和粳稻均有分布。 ③云贵高原水稻区。本区地形复杂,气候垂直变化显著,水稻品种也有垂直分布的特点,海拔2000米左右地区多种植籼稻,1500米左右地区是粳、籼稻交错区,1200米以下种植籼稻。本区以单季为主。 (2)北方稻谷分散区 秦岭—淮河以北的广大地区是属单季粳稻分散区。稻谷播种面积占全国稻谷总播种面积的5%左右。具有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主要分布在以下三个水源较充足的地区:东北地区水稻主要集中在吉林的延吉、松花江和辽河沿岸;华北主要集中于河北、山东、河南三省及安徽北部的河流两岸及低洼地区;西北主要分布在汾渭平原、河套平原、银川平原和河西走廊、新疆的一些绿洲地区。 北方分散产区的水稻以一季粳稻为主,稻米质量较好。 2.小麦 小麦是我国仅次于稻谷的第二大粮食作物。我国也是小麦栽培最古老的国家之一,约有4500年的历史。 小麦是温带性旱地作物,品种较多,耐旱、适应性强,我国大部地区适宜种植小麦,小麦可分为春小麦和冬小麦两大类,我国以冬小麦分布面积最大,约占小麦播种面积的80%以上。 (1)春小麦区 我国春小麦占全国小麦总产量的10%以上,主要分布于长城以北,岷山、大雪山以西气候寒冷、无霜期短的地区,小麦只能在春天播种,当年收割,是一年一熟制作物。其中黑龙江、内蒙古、甘肃和新疆为主要产区。

农业推广理论与实践

1、农业教育、科研、推广是构成农业发展的三要素,三者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2、农业推广是将新知识、新技术、新信息、新技能应用于农业生产上,使之变成农业现实生产力的有效手段。 3、我国古代把农业推广称为教稼、劝农、课桑。我国推广一词用于农业活动最早记载是在宋代;国外使用推广一词最早 见于1866年英国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的大学推广一词。 4、1914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农业合作推广法】(史密斯—利弗法),使农业推广法制化,同时也给农业推广赋予了新的意 义,并成为现代农业推广的专用词。 5、我国农业推广一次的应用食欲20世纪30年代民国时期,新中国成立后改用农业技术推广。 6、农业推广的根本目的在于发展生产力 7、农业推广学是农业推广实践经验、推广研究成果以及相关学科有关理论渗透而形成的形成的一门边缘性、交叉性和综 合性学科。农业推广学与农村社会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行为组织学、传播学和行为科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农业推广的涵义 1、狭义的农业推广:是指对农事生产的指导,即把大学和科学研究机构的研究成果,通过适当的方式介绍给农民,使农 民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并且在生产中采用,从而增加收入。这是一种单纯以改良农业生产技术为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为目标的农业推广活动。重心为产中指导,工作范围是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 2、广义的农业推广:是以农村社会为范围,以农民为对象,以家庭农场为中心,以农民实际需要为内容,改善农民生活 质量为最终目标的农村社会教育。以农村发展需要为依据,主要包括:有效的农业生产指导;农产品运销、加工、储藏的指导;市场信息价格指导;资源利用和自然资源保护指导;农家经营和管理计划指导;乡村领导人才培养和使用指导;对农村青年进行手、脑、身、心的四健教育。 3、现代农业推广:推广工作是一个把有用信息传递给人们(传播过程),然后帮助这些人获得必要的知识、技能和正确的 观点,以便有效地利用这些信息和技术(教育过程)的一种过程。更侧重信息传播、传讯所形成的不断给农业、农民、农村提供信息的动态过程。 二、农业推广工作的特点 1、是政府促进农业发展的一种政策手段;农业推广是促进农业发展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农业推广目标服从于农业 发展目标的要求决定了两者之间具有不可分离的一致性。 2、农业推广是扩散------接收系统;农业研究、农业推广和农民从整体上看形成了两个流程,即研究通过推广达到农 民的技术流程和农民对研究通过推广达到需要的流程,以及直接加上农民-------研究者的反馈。 3、农业推广可以诱导农民行为的自愿变革;农业推广是指上市组织与教育农民的过程, 4、农业推广是一种特殊的农村社会教育活动;农业推广的对象是人而不是物,其基本目的在于开发民智,其性质是 教育性的。 5、农业推广是一种沟通过程 综上所述,任何农业推广活动都是由机构部署的一种职业活动,以特定的内容、特殊的教育(或沟通)形式,实现农业推广目标。 三、农业推广基本概念的界定 你哦农业推广是一种发展农村经济的农村社会教育和咨询活动。通过实验、示范、干预、沟通等方式组织与教育农民增进知识、改变态度、提高技能,不但是农民采用和传播农业新技术,而且使其自愿行为改变,以改变其生产条件,提高产品产量,增加收入,改善生活质量,提高智力与自我决策能力,从而实现培养新型农民、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目的。 四、农业推广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 1、农业推广是农业发展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成分;农业发展意味着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向以科学为基础的新的生产方 式的转变,这一转变的每一个步骤都需要教育和传播方面的投入。因此,不管农业推广以何种方式投入,其作用是农业发展中必不可少的。 2、农业推广是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农业推广并不是农业发展的唯一要素,还有市场、价格、物质 的投入、信贷、运销等。 3、农业推广是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有力工具。农民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和优先领域,它的主要目标是: 生产持续性、经济持续性、生态持续性。农业推广的目标与上述目标是一致的。农业推广是促进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有力工具。 五、农业推广在农业发展中的社会功能 1、农业推广是农业发展机构(农业研究机构、院校)和目标团体之间活动的中介。 2、农业推广是科研成果的继续和再创新。 3、农业推广是知识形态和物质形态的农业技术的转化过程。农业技术一般有两种形态,即知识形态和物质形态。知 识形态的农业技术主要是农业信息、农业经营管理、新的栽培和耕作制度等。物质形态的农业技术主要是农用物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