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学论文六篇

地质学论文六篇

地质学论文范文1

水岩化学作用过程的化学机理主要是指地下水和岩石之间发生的各种化学反应,如溶解作用,水合作用,水解作用,酸性腐蚀等,下面就这些影响因素进行具体论述。

1.1溶解作用在长时间的地下水和岩石的接触过程中,在岩石中存在的一些钠、钾等离子以及一些含酸的盐类可以直接溶于地下水,随着时间的积累,这些含有了腐蚀性物质的水会对岩石的结构造成不利的影响。而且,由于在岩石内部,尤其是那些颗粒之间都不行避开的存在大量的裂纹,然而存在于岩石空隙中的不同溶液可以渐渐渗透到岩石的颗粒中,并发生不同的化学反应。除此之外,在水溶液中含有的二氧化碳等气体也会对岩石的溶解产生不利的影响。同时,岩石的组成成分以及岩石所处的温度和湿度条件的变化都会对岩石的溶解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1.2水解作用由于在地下水中存在有大量的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因此使地下水成为了具有极强腐蚀性的溶液,正是由于这两种离子的存在,很简单使弱酸或是弱碱的盐类矿物质发生解离,解离物可以和水中的这两种离子结合生成新的物质,使岩石原有的结构和成分发生变化。岩石的水解作用是普遍存在的一种水岩化学作用。而且,随着水解过程的不断进行,会产生大量的粘土物质,进而对斜坡的稳定性造成不利影响。

1.3氧化还原作用由于地下水也存在肯定的流淌性,使得地下水中含有肯定量的游离氧。而氧化作用发生的先决条件就是存在有游离的氧离子。

因此,水岩作用过程通常发生在地下水面以上的地表岩层,而在游离氧较少的地区,主要发生还原反应。

1.4离子交换作用由于在地下水溶液中存在有多种的阴离子和阳离子,在这些离子中那些结合力量强的离子可以将岩石中含有的一些离子置换出来,进而产生新的物质。最为常见的是,水中含有的氢离子可以将岩石中含有的钾离子和钠离子置换出来,进而导致岩石的溶解。地下水和岩石之间的水化作用严峻破坏了岩石的结构,并降低了岩石的强度。1.5其他因素这些因素主要包括酸性腐蚀和化学沉淀等。所谓酸性腐蚀就是在水中含有的酸性物质对岩石的腐蚀作用,其主要是含有的弱酸性盐类物质导致的岩石的溶解。而所谓的化学沉淀则是指由于水分的蒸发和伴随着温度的变化,使某些物质从岩石中脱落,破坏岩石结构的稳定性。除此之外,化学沉淀也是导致矿床形成的一个关键性因素。

2水岩化学作用与斜坡水文地质之间的联系

2.1水岩化学作用和斜坡风化分带之间的关系在气候湿热等地区,水岩化学作用会严峻影响斜坡的演化过程。我们知道土壤层和落叶层是组成土层的两个重要部分,但是在实际条件下,在土壤层的下层还有一层由氧化物质和粘土物质等成分组成的残坡积层。而水岩化学作用是土层形成的关键。经过漫长时间的转化,腐岩带可以形成土层,而腐岩带则是由风化岩带渐渐形成的,风化岩带的主要特征是含有众多的核心石。风化岩带消失的高度非匀称质的特性,使得岩石的结构变得不稳定,而导致这一现象消失的重要因素就是水岩化学作用。

2.2地下水的含量与分布与斜坡水文地质之间的关系地下水在诱发斜

坡岩体演化过程的同时,也会影响地下水本身的含量和分布发生相应的变化。例如,在温湿气候的区域,斜坡演化过程更简单受到地下水分布和含量变化的影响,尤其是在含有丰富土层粘土矿物的地区,由于地下水位的上升,会导致粘土物质向下的迁移。同时,当地下水中含有丰富的有机质时,粘土物质可以集中到水中并随着水流发生相应的移动。这些看似微小的变化,随着时间会渐渐的积累,最终严峻影响到斜坡水文地质结构的稳定性。

3水岩化学作用对斜坡失稳的掌握

3.1水岩化学作用下岩质斜坡演化过程在未发生水岩化学作用之前,岩体会产生不同的结构面,一是原生结构面(在岩体形成过程中渐渐形成的),主要包括流淌面、不整合面等。二是在岩体形成后产生的构造结构面,包括节理面等。三是风化裂隙面等(在外应力作用下产生)。在岩体水化过程中,结构面首先形成腐蚀带。随着反应的不断进行,在经过较长时间后,岩石中的岩块之间渐渐失去联系。其演化过程中可以总结为:表层岩石变为土壤,并和外来物质形成土壤带;腐蚀带的形成;随着风化程度的加深,岩土斜坡渐渐形成由不同厚度土层组成的土质斜坡。

地质学论文范文2

1.理论环节较重,应用性教育不足

第一,由于理论学习较多,但专业实践性环节不足,使得部分同学出校后不能适应社会需求,空有理论学问,无动手力量,不能很快适应社会岗位的需要;其次,没有更多符合我国灾情国情、反映我国灾难防治的进展与现实的案例,以供教学参考和利用;第三,目前,西南科技高校环境

与资源学院地质工程部级特色专业正在建设中,如何提升我校地质工程专业教育的特色,又如何创建一套新的依托我校资源又能体现部级特色专业的“灾难地质学”课程培育方案,而探究式教学模式与同学创新力量培育相结合的方案正符合教学科研型高校教学特点,既有我校特色又有讨论应用价值,并能够反映社会需求的课程培育模式。

2.不留意角色转换,教学效果较差

专业课程教育,老师必需从单纯教育者的角色转化为对同学将来工作的参加者、组织者的角色。同学必需从被动接受者的角色转换为将来职业培育而接受教育者的角色。我们许多老师仍旧习惯于以前的满堂灌,甚至填鸭式的课堂讲授,而同学实行全盘接受,甚至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课程结束时以考试成果作为衡量同学学习效果的唯一考核方法,这样培育出来的同学到了真正的工作岗位上会感觉高校学习一无所获。因此,将探究式教学模式引入到“灾难地质学”课程教学中是特别必要的,也是特别有助于提高我校人才培育质量的方法和途径。

二、讨论方法与内容

1.目标

(1)依据教学内容创设系列以实际科研项目为背景的讨论案例,形成一套针对“灾难地质学”课堂教学开展探究式教学的有效方法。

(2)将探究式教学方法贯彻到“灾难地质学”的每一堂课的教学方案设计和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通过探究式教学方法的实施,激发同学学习热忱,养成发觉问题、探究问题的习惯,开启同学心智,开发制造潜能,从而培育具有探究力量和创新精神的高素养高校生。

2.内容

(1)“灾难地质学”课程的各栏目的建设主要包括: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学材料、课程通知、答疑争论、课程问卷、教学笔记、讨论型教学和课程作业,特殊是课程资源、答疑争论、讨论性学习、问卷调查等栏目的重点建设。

(2)结合以上各栏目的建设,将详细的科研项目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引入探究式教学模式与同学创新力量培育的教学思想,推动“灾难地质学”课程教学的改革。

3.主要特色

(1)体现“以同学为中心,促进同学进展为宗旨”的创新力量培育教学理念。

(2)结合详细的科研项目,细心设计教学过程,敏捷创设问题情境,课堂教学中为同学供应探究的环境,留给同学足够的思索空间,使同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增加熟悉。

(3)落实课堂教学中的师生沟通和同学间的合作沟通。

(4)注意教学反思,老师成为专业课堂教学的讨论者。

4.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1)对同学的认知结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进行讨论,了解同学憧憬、期望的课堂教学方式。

(2)针对探究式教学模式与同学创新力量培育各个环节间的特点进行课堂教学设计。

三、实例讨论

1.教学基础

(1)已对“灾难地质学”教学内容进行了探究式教学方案设计,在地质工程专业高班级班的实际课堂教学中加以实施,并通过问卷调查和对同学实际问题解决力量的考核反馈教学改革尝试的效果。

(2)笔者长期从事滑坡泥石流等山地灾难评估与风险分析的教学科研工作。在教学过程中,常常会结合详细的科研项目对同学进行引导,培育同学发觉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力量,为同学们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学思路

依据本讨论内容的选定,通过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应用解决目前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推动“灾难地质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模式流程图。通过探究式教学,本课程可以在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学通知等栏目做得会比较全面,从而极大地便利同学对该课程的学习。在参加老师科研项目、答疑争论和问卷调查等栏目的建设上,本课程不仅供应了全方位的教学材料,而且对于目前该课程的最新讨论领域和热点问题引导同学进行了介绍和探讨。通过问卷调查,获得了同学对于该课程学习的全面了解,包括课程进度、教材选择的难易程度、对于教学在线的使用建议等。

3.教学支配

将“灾难地质学”课程教学(32课时)分为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授课前,4周):收集整理相关资料,进行专家询问,对“灾难地质学”课程的探究式教学模式进行全面设计。其次阶段(授课中,32课时):按所

设计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实践,并在实践中修正完善设计方案,并通过对参加科研项目的师生进行访谈、调查问卷、问题解决力量检测等方式收集试验效果反馈信息。第三阶段(授课后,2周):在实践—分析—反思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教学过程各个环节的设计,完善探究式教学模式及实施策略。

四、教学评价与结论

通过该探究式教学模式在“灾难地质学”中的实践教学,笔者在总结授课效果的过程中发觉,本次授课班级共有35名大三同学,其中有16名同学将自己今后的毕业单位设定为地质灾难相关的单位,有10名同学预备连续攻读地质灾难方面的硕士讨论生,授课班级85.7%的同学表示收获很大,尤其是对我国西南地区的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难有了一个全面、直观的熟悉和了解,这也成为他们今后学习和工作的一个重要基础。因此,探究式教学模式在“灾难地质学”课程中的实践教学效果优良,尤其是对高班级同学的启发作用显著。

地质学论文范文3

论文

有关矿山地质的论文

1我国矿山环境治理现状 2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存在的问题 3对策建议 4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治理方法综述 5我国矿山环境治理的前景展望 矿山地质论文有关矿山地质的论文关于矿山地质的论文: 我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无人不知: 矿产的开发利用,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到2020年国发经济生产总值再翻两翻的过程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无论是开发什么样的矿,都要弄清矿产资源储量的现状以及地质条件、开采技术条件;这几个先前的开采条件无不大量用运到了地质的堪探与测量的知识.因此我们先了解一下我国的矿山生态环境; 我国是全球矿业大国之一,现有各类矿山约15万个,个体采矿点约10万个,矿业城市300多个,矿业产值约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7%,从业人员约2000万人,矿业开发总规模居世界第3位;我国矿山生态环境污染与破坏十分严重,矿山开采不当造成地表塌陷、崩塌、滑坡、泥石流、水体污染、矿震等各种地质灾害,给国家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并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更加科学有效地开展矿山环境治理工作,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签署第44号部令公布矿山地质环境保护

规定,明确提出了保证金制度等解决措施;严峻的形势要求我们国家必须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全面实施全国矿山环境治理规划,确实保护好矿山地质环境;而我们大学生就有着学好知识义不容辞地为祖国做贡献的责任; 1我国矿山环境治理现状 我国较为系统的矿山环境调查研究工作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较大规模的矿山环境治理工程则始于新世纪;由于我国矿山数量众多,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因此,矿山环境治理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特点;从总体上看,成绩显著,任务艰巨,问题突出,有喜有忧;近几年,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开展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管理主要工作: 1完成以省为单元的矿山地质环境摸底调查,开展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编制工作; 2积极推进矿山环境保护的规章制度建设; 3加大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力度; 4推进矿山公园建设工作,保护矿业遗迹; 2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我国矿山生态环境存在诸多问题,矿业开发在带来巨大财富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负效应;可大致划分为以下五大种类; 1占用和损毁土地;据国土资源部门统计,截至2007年底,全国矿业

工程地质学论文【范本模板】

工程地质学的发展与成就 任课教师:王莎 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班级:水文11-2班 学号:3110205211 姓名:杨秀辉

一、摘要及关键字 (1) 二、我国工程地质学的发展历程 (1) 三、我国工程地质学取得的成就 (5) 四、总结 (7)

【摘要】工程地质学是研究与工程建设有关的地质问题的科学。它 的研究对象是地质环境与工程建筑二者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地质问题,包括对工程建筑有影响的工程地质问题,和对地质环境有影响的环境地质问题。它的任务是为各类工程 建筑的规划、设计、施工提供地质依据,以便从地质上保证工程建 筑的安全可靠、经济合理、使用方便、运行顺利. 【关键字】工程地质学发展成就 我国工程地质学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才发展起来的一门新的学科。几十年来,在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下,本着自力更生、奋发图强 的方针,工程地质工作已有了迅速的发展,并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同时培养了人材,壮大了工程地质科学队伍。我国社会主义工农业建设,给我国工程地质科学工作者提出了建设祖国的光荣任务。由于我们 不断努力学习和提高,不仅使许多建设中复杂的工程地质问题在一 定程度上得到了解决,基本上满足了各项建设事业的需要;同时结 合我国具体情况的科学研究成果亦逐日增多它经历了从无到有,从 知之甚少到内容丰富多彩、独具特色、跻身于国际先进水平的过程,成为一门有着自己的理论体系和一套技术方法,能够较好地解决工程建设与环境地质实际问题的应用科学。 1 我国工程地质学的发展历程 中国工程地质学的发展历程大体上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传统工程地质学阶段,由传统工程地质学到现代工程地质学的过渡阶段和 现代工程地质学阶段。 ㈠、传统工程地质学阶段 大体上从50年代到70年代中期,是中国工程地质学的形成和初步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国工程地质学主要研究具体工程的工程地质条件,为具体工程的规划、设计和施工提供地质资料和数据。其目的是为具体工程寻找工程地质条件优良的建筑地址。因此,可以 把这个阶段说成是“找址工程地质学"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国工程地质学还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在50年代,中国工程地质学的形成主要是引进苏联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受苏联工程地质学术观点的影响很深。从60年代到70

普通地质学小论文

核工程与新能源技术系 论文设计报告 题目地质学基础结课小论文 系别核工程与新能源技术系 年级 2012级 专业核工程与核技术 班级核技术3班 学号 20122040XXXX 姓名岳 X X 时间 2014-11-16

地震灾害成因与防治 摘要: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也是世界上蒙受地震灾害最为深重的国家之一。在我国发生的地震又多又强,且绝大多数又是发生在大陆的浅源地震,地震造成的灾害十分严重,所以防治地震灾害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分别介绍了地震成因、地震灾害类别以及灾害的防治。 关键词:地震地震灾害抗震防震 2008年5月12日我国汶川发生了8级特大地震 ,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和财产损失。据统计,这次地震共造成650多万间房屋倒塌和2 300多万间房屋损坏,造成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达1900亿

。 我国地处世界上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之间,受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的挤压,是世界上地震频发的国家之一。我国大陆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四分之一,但20世纪有三分之一的陆上破坏性地震发生在我国,死亡人数约60万,占全世界同期因地震死亡人数的一半左右。虽然这与我国人口密度大是分不开的,但也说明了我国地震发生频率之高,强度之大。所以,分析地震成因,采取合理的抗震措施就显得尤为重要。 1.地震的定义: 地震是指在地壳在内、外力作用下,集聚的构造应力突然释放,产生震动弹性波,从震源向四周传播引起的地面颤动。地球可分为三层:中心层是地核,中间是地幔;外层是地壳。地震一般发生在地壳之中。地壳内部在不停地变化,由此而产生力的作用(即内力作用),使地壳岩层变形、断裂、错动,于是便发生地震。地震简言之就是地球表层的快速振动,在古代又称为地动。它就像海啸、龙卷风、冰冻灾害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灾害。据统计,地球上每年大约发生500万次地震,人们能够感觉到的只有5万多次,破坏程度较强的地震近20次。 2. 地震的成因及现状 地震成因一直是地理学科的一个重要课题,目前关于成因的学说有: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学说、板块学说以及地震核变论。现在得到广泛认同的是板块学说,即地壳是处在不断运动中的,各个地壳在移动过程中相互碰撞、挤压就导致了地表隆起、凹陷,表现在地面上就成了地震。 近年来我国地震频发,地震活动频度高、强度大、震源浅、分布广。自1900 年以来,中国死于地震的人数达55万之多,占全球地震死亡人数的53%。地震及其

地质学论文范文

地质学论文范文 地质学是高等教育地质工程和采矿工程专业的核心专业课,地质学的课程体系,不仅包括课堂理论教学体系,还包括课程设计与实践教学体系。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地质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地质学论文范文一:石油地质类型对石油勘探的作用 摘要: 本文拟从石油地质类型的分类出发,分析不同石油地质类型对石油勘探工作的作用与意义。 关键词:石油地质类型石油勘探 随着工业化建设水平不断提升,石油能源的核心地位日益突出。我国作为石油资源消费大国,庞大的石油消费需求,使得我们必须加强石油勘探工作,只有提升勘探水平,才能做好石油开采工作。做好石油勘探必须强化对石油地质的认识。在石油勘探工作开展过程中,必须了解和弄清楚石油的地质类型。这项工作对探寻石油存储和开采意义重大。 1石油地质类型分析 结合一系列科研结果,以及科学数据我们可以得知各个地区的地质都是丰富多样的,其在形成过程中经历了无数次地下运动,从而构成了一个区域独有的地质状况。石油资源作为一种深藏在地底下的资源,而起分布也有着一定规律性。所以想要弄清某一地区石油储藏情况,就必须着重研究这一地区的地质条件,通过总结规律,从而形成关于含油区域及生油区域的实质性认知。 1.1生油地质层 该层是石油开采过程中,极其重要的岩层。该层中含有油气资源的部分,通常也被称为生油气岩。而结合不同岩石特性,又可以分为碳酸盐岩和泥质岩。这两种岩石都非常适合生物的繁衍生殖,因此该地质层有生油的最佳环境。在油气资源勘探过程中,只要发现了这一地质类型,基本都会蕴含着大量能源。 1.2储集地质层

该层次分布极为广泛,同时又很集中。而想要构成储集层,必须具备两大条件。首先必须有相当数量的孔隙。孔隙是储存液体、气体油气资源的前提。再者还要让油气资源能够在这一层中流动,此外还能对流体进行渗透和有效过滤。而这一储集层中的岩石主要包括碎屑岩石、变质岩和泥岩等等。当前发现的陆相油气储存基地,多为碎屑岩储集层,另外一种则是碳酸盐储集层,其主要分为孔隙和裂缝。一方面能够有效储集油气资源,同时也能帮助储存资源自由流动。 1.3盖层地质 这一层是指为了有效预防油气资源上溢,从而将其封闭,进行储存的地质层。该层可以及时预防油气资源流失,从而最大限度保存油气资源。而盖层的好与坏,往往也直接影响都石油储集层的保存时间和效果,而这一层的分布范围,直接会影响到整个油气田的分布和具体区域。因此,勘探盖层也是寻求油气资源的重要依据。这一地质层的岩石主要特征就是孔隙度很低,其主要原因就是能够有效抑制油气资源的上溢。 2地质类型特征 结合油气存储状况,可以将油气田存在的地质类型分为常规油气田地质和非常规油气田地质[1]。 2.1非常规油气田地质特征分析 以往在油气资源勘探过程中,往往会僵化思维,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生代陆相盆地中,也发现了大量的油气资源。在该地质层内部含有大量烃源岩有机质,其整体地层环境比较好,能够对油气资源长期储存。而在盆地的中心,其凹陷部分则是储存油气资源最好的位置。这一类有机质能够大面积的发育。整个盆地的中心部分,含煤层和泥页岩分布在一起,其长期接触和发展,为形成大规模的封闭层和油气资源的持续储藏提供了重要基础。在面积比较大的斜坡区域,便利于发布大规模的沉积构造,从而帮助发育页岩气等,斜坡区域与盆地中心类似的地质状况,也为油气资源发育和储藏提供了重要帮助。 2.2常规油气田地质特征分析

浅谈地理地质研究范文.doc

浅谈地理地质研究论文范文 浅谈地理地质研究论文范文篇一 《浅谈地理信息系统在野外工程地质方面的运用》 摘要:近年来,随着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与完善,在诸多领域中得到了应用和推广,在野外工程地质方面,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从资源管理、工程地质、矿山规划和设计、矿山管理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野外工程;地质 一、前言 地理信息系统作为一种大型基础软件,拥有自主版权,将数据库管理、数字制图和空间分析融成一体。具有空间数据管理、数据采集和编辑、数据输出以及空间分析等功能。运用以上功能即可由原始数据中条件检索或图示检索到所需实体数据,并且能够对其进行统计,作空间叠加分析。目前,地理信息系统已经在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例如,地质、城市规划、突刺管理、测绘及矿产等,是专业技术人员开展研究工作的重要工具。 二、地理信息系统在野外工程地质方面的运用 在野外工程地质方面,地理信息系统的运用可以分成两大类,其中一类主要是对多源信息进行集成管理,而另一类则主要是对多源信息进行分析,也就是说在借助相关应用模型,以第一类为基础来加以分析。总体来说,地理信息管理系统能够采集、存储并处理野外工程地质方面的资源和环境信息,通过相关数据库和软件系统的建立,来查询检信息,并进行相应的综合分析,经过动态预测与评价之后,输出信息,促进野外工程地质的科学开发管理。 1、地理信息系统在资源管理中的运用 (1)矿山资源管理

在矿山资源管理中,品味管理与矿山资源储量是基础内容,如果想对上覆岩土剥离量以及矿山资源储量进行快速自动计算,则应采取GIS技术,从而实现动态的管理与分析表达,正确地矿山资源储量及其分布状况反应出来,以确保合理开采并充分利用资源。 (2)其它资源管理 其他资源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相应的伴生矿物,另一个是水资源。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可加强对伴生矿物的开发与利用。而在矿山生产活动进行的同时,其周围水资源难免会遭到破快,这样一来,使得水资源管理引起了人们的重视。通过地理信息系统,能够有效清查水资源,将水资源分布的状况反应出来,促进对水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 2、地理信息系统在工程地质中的运用 地理信息系统中的空间数据库可以有效的对野外工程地质的最初勘探数据进行存储和管理。该系统可以将矿山工程的地质图进行有效管理,并将图形和相关属性关联起来,因此,该系统对于图形的表达编辑功能要求很高。另外,该系统还可以模拟CAD绘制开发矿山资源所需的柱状图,并利用柱状图和钻孔数据自动绘制等值线图与剖面图。不仅如此,在矿山的疏干排水与边坡控制中,该系统还可以借助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帮助相关工作人员解决一系列复杂的野外工程问题。 3、地理信息系统在矿山规划和设计中的运用 当前,国际上许多工程已经应用了GIS技术解决矿山的工程问题。比如,德国的露天煤矿就使用了GIS技术对工作面的作业计划进行设计,并且,该煤矿的排土场位置以及矿岩运输线路也应用了GIS技术。我国也有许多矿山应用了GIS技术,其主要集中在对底层的矿图进行管理,但是,采用GIS技术建立分析模型,对野外工程地质进行优化分析的应用仍然较少。 此外,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还可以对矿山的采场进行可视化的交互式设计。其主要是通过在GIS软件当中建立一个专业

工程地质学论文

工程地质学论文 工程地质学科的基本理论形态包括成因演化论、结构控制论和相互作用论,这些理论有着相通的思想方法,就是成因决定结构,结构控制行为,工程地质过程是工程建设与地质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工程地质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工程地质学论文范文一:工程地质在水利水电工程中的价值 一、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的方法及其特点 1.1工程地质测绘 工程地质测绘是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中一项基础工作,工程设计之前,地质人员要详细查明拟定建筑区工程地质条件的空间分布规律,并按照一定比例尺将其如实地反映在地形底图上,作为工程地质预测的基础,提供给设计部门使用。 1.2工程地质勘探 对任何水利水电工程地质条件及工程地质问题,从地表到地下的研究,从定性到定量的评价,都离不开勘探工作,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探包括:物探、钻探、坑探等。 1.3工程地质野外试验野外试验是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中一项经常进行的重要的勘察方法,是获得工程地质问题定量评价和工程设计及施工所需要参数的主要手段。水利水电工程野外试验包括:钻孔压水试验、灌浆试验、荷载试验触探试验等。水利水电工程地质野外试验水平的发展,主要体现在试验仪器和设备的发展。 1.43S技术应用 3S技术是指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等三大技术系统的集成与总称。遥感技术是3S技术的基础,它提供主要的遥感信息源。GPS技术用于遥感信息的精确定位,GIS技术则为遥感信息的获取提供辅助信息和专家思维,并对所提取的各种信息进行管理和分析且具有制图功能。近年来,国内开始在一些特大型、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中采用3S技术,许多大型水利水电工程采用了3S技术并取得了丰硕成果。

地质学论文六篇

地质学论文六篇 地质学论文范文1 水岩化学作用过程的化学机理主要是指地下水和岩石之间发生的各种化学反应,如溶解作用,水合作用,水解作用,酸性腐蚀等,下面就这些影响因素进行具体论述。 1.1溶解作用在长时间的地下水和岩石的接触过程中,在岩石中存在的一些钠、钾等离子以及一些含酸的盐类可以直接溶于地下水,随着时间的积累,这些含有了腐蚀性物质的水会对岩石的结构造成不利的影响。而且,由于在岩石内部,尤其是那些颗粒之间都不行避开的存在大量的裂纹,然而存在于岩石空隙中的不同溶液可以渐渐渗透到岩石的颗粒中,并发生不同的化学反应。除此之外,在水溶液中含有的二氧化碳等气体也会对岩石的溶解产生不利的影响。同时,岩石的组成成分以及岩石所处的温度和湿度条件的变化都会对岩石的溶解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1.2水解作用由于在地下水中存在有大量的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因此使地下水成为了具有极强腐蚀性的溶液,正是由于这两种离子的存在,很简单使弱酸或是弱碱的盐类矿物质发生解离,解离物可以和水中的这两种离子结合生成新的物质,使岩石原有的结构和成分发生变化。岩石的水解作用是普遍存在的一种水岩化学作用。而且,随着水解过程的不断进行,会产生大量的粘土物质,进而对斜坡的稳定性造成不利影响。 1.3氧化还原作用由于地下水也存在肯定的流淌性,使得地下水中含有肯定量的游离氧。而氧化作用发生的先决条件就是存在有游离的氧离子。

因此,水岩作用过程通常发生在地下水面以上的地表岩层,而在游离氧较少的地区,主要发生还原反应。 1.4离子交换作用由于在地下水溶液中存在有多种的阴离子和阳离子,在这些离子中那些结合力量强的离子可以将岩石中含有的一些离子置换出来,进而产生新的物质。最为常见的是,水中含有的氢离子可以将岩石中含有的钾离子和钠离子置换出来,进而导致岩石的溶解。地下水和岩石之间的水化作用严峻破坏了岩石的结构,并降低了岩石的强度。1.5其他因素这些因素主要包括酸性腐蚀和化学沉淀等。所谓酸性腐蚀就是在水中含有的酸性物质对岩石的腐蚀作用,其主要是含有的弱酸性盐类物质导致的岩石的溶解。而所谓的化学沉淀则是指由于水分的蒸发和伴随着温度的变化,使某些物质从岩石中脱落,破坏岩石结构的稳定性。除此之外,化学沉淀也是导致矿床形成的一个关键性因素。 2水岩化学作用与斜坡水文地质之间的联系 2.1水岩化学作用和斜坡风化分带之间的关系在气候湿热等地区,水岩化学作用会严峻影响斜坡的演化过程。我们知道土壤层和落叶层是组成土层的两个重要部分,但是在实际条件下,在土壤层的下层还有一层由氧化物质和粘土物质等成分组成的残坡积层。而水岩化学作用是土层形成的关键。经过漫长时间的转化,腐岩带可以形成土层,而腐岩带则是由风化岩带渐渐形成的,风化岩带的主要特征是含有众多的核心石。风化岩带消失的高度非匀称质的特性,使得岩石的结构变得不稳定,而导致这一现象消失的重要因素就是水岩化学作用。 2.2地下水的含量与分布与斜坡水文地质之间的关系地下水在诱发斜

地质工程毕业论文

地质工程毕业论文 浅谈岩土工程地质勘察 摘耍:调查研究地质情况的不同的重点就是地质勘察工作,有助丁•我国的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在进行地质勘察的工作时,为了提高工作的效率,要了解地质勘查工作的内容。本文阐述了岩土工程地质勘察。 关键词:岩土;地质;勘察 工程概述 某城市某地区居住小区二期工程,整个场地用地面积为58930. 00 m J,总建筑面积为19876. 00 m2,建筑物高25.00m,局部设有1层地下室,地下室面积19876 受建设单位委托,我院拟对该项目进行岩土工程详细勘察投标活动,建筑物工程重要性为二级,勘察等级为乙级。 1、初步勘察 1.1初勘工作步骤:可按收集资料,工程地质选定隧道线位,工程地质调绘、勘探、试验,资料整理等顺序进行。 1.2收集资料:初勘也应收集已有资料,包括可行性研究报告,取得隧道所在位置的初步总平面。 1.3初勘资料整理:工程地质勘察的原始资料,包括调查,测绘、勘探、试验等资料, 并按有关规定填写,进行复核与检査。提交的资料包括图件,文字等资料要求清晰正确,并符合有关规定和设计文件编制办法的规定。 2、详细勘察 2.1详勘的目的是根据己批准的初步设计文件中所确定的修建原则,设计方案,技术指标等设计资料。通过详细工程地质勘察,为线位布设和编制施工图设计提供完整的工程地质资料•。详勘的任务:是在初勘的基础上进行补充校对,进一步查明沿线的工程地质条件,以及重点工程与不良地质区段的匸程地质特征。并取得必需的工程地质的数据,为确定隧道位置的施工图设计提供详细的工程地质资料。 2.2详勘工作步骤:可按准备工作沿线工程地质调绘勘探,试验资料整理等顺序进行, 由于详勘工作需在初勘的基础上进一步查明隧道中线两侧的工程地质条件和不良地质区段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因此详勘工作更为详细深入,最后提交的资料深度应满足施工图设计的需要.

水文地质论文六篇

水文地质论文六篇 水文地质论文范文1 在做工程地质勘察工作的同时,必需将相应的数据调查信息记录在有关报告中,在此之前,由于一些工程建设在起步时对所需要进行的地下水质勘察以及评价没有依照要求进行,以至于在许多地区消失建筑物开裂的现象,这之中绝大部分都是由于地下水引起的。基于此,在工程勘察中着重于对水文地质的勘察就显得非常有必要,通常状况下要留意对以下问题的考虑。首先是针对地下水方面,考虑其可能对岩土体以及建筑物产生的影响,同时对相应的危害做出应对措施;再者是工程建筑过程中必需将建筑物本身的类型和当地实际地质状况相结合,尤其是对相关水质的调查;最终,则是工程必需对地下水可能引起的工程变化做以具体的推断,以应对各种不同状况的发生。 二、岩土水理性质当岩土和地下水之间发生相互作用 是一些性质会得以显现,这边是岩土水理性质。在工程地质性质中,除了岩土的物理性质以外,便是岩土水理性质最为重要了。这一性质在多方面都有所影响,一方面是对岩土的强度和变形有肯定作用,另一方面,建筑的稳定性受到极大影响。在以往的勘察阅历中,大部分的精力都被投入到物理力学性质的测试方面,相对于水理性质关注很少,因此之前的对于岩土工程地质性质的相关评价并不完善。由于在岩土的水理性质中,岩土和水是主要的相互作用力,所以这里对地下水的赋存形式及其对岩土水理性质和几个较为重要的水理性质(包括其测试方式)做一下简要介绍。

首先是地下水的赋存形式方面,依照其在岩土中的分布,可以直接划分为结合水、毛细管水和重力水。再者在主要的水理性质方面(包括测试方法),简要来说可以分为五种,软化性、透水性、崩解性、给水性以及胀缩性。软化性,岩土经过水的浸湿,力学强度相对降低的特性,以此可以对岩石的耐风化和耐水浸力量做出合理的推断,这类特性普遍存在于粘性土层、泥岩、页岩和泥质砂岩中;透水性,在重力作用下,水可以透过岩土流出,而在推断透水性的强弱时,可以依据岩土的颗粒粗细以及匀称程度来进行识别,一般来说,颗粒较细、分布不均的最简单发生这一性质的作用,反则相反;崩解性,当岩土被水浸湿后,一些土粒间的连接力量降低,便简单发生解体;给水性,在重力作用下,过于饱和的岩土中的水便会经由孔隙、裂隙中自由流出,通常以给水度进行标示,而一般在对给水度进行测定时需要在试验室中进行;胀缩性,一般来说,岩土经过吸水作用后会促使体积的不但扩大,反之则体积减小,所以岩土在胀缩性能方面发生的变化主要是由于水膜对水的汲取程度来打算的。 三、地下水引起的岩土工程危害 在岩土工程中,较为主要的危害是地下水的作用,在升降变化的水位以及动水压力的影响下所造成的。 1.岩土工程受到地下水升降影响后产生的危害对于地下水位方面的变化,引起的因素可能是多方面的,有自然缘由以及人为缘由,不论缘由为何,结果必需引起重视,由于在地下水位达到肯定的标准时,就会对岩土工程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在引起方式方面,主要有以下三种。第一种,水位上升引起岩土工程危害。促使水位上升的因素是有许多,不过最为主

矿山地质技术论文15篇

矿山地质技术论文15篇 摘要:为了让我们的矿产资源可持续的被人类使用,我们要不断的拓展找矿的空间,提高地质找矿的质量,这也是新时期找矿的发展方向,本文将新时期找矿工作中被人们广泛使用的新技术方法进行阐述,再对新时期下地质找矿技术的发展方向进行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勘查技术地质找矿发展方向 一、新技术的创新发展思路 1、近几年,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还有数字可视化技术的发展,计算机辅助工程勘查的效果已经基本实现了,目前也达到了信息化初始阶段的目标了。但是地质勘查的工作还是具有多样性、随机性和数据海量性还有工程复杂性等一些特点,我们目前的信息化水平还不能完全处理在地质勘查中会遇到的各种困难,所以信息化水平还要不断的在实践中提高。 2、人才是地质勘查团队的主导力量,在培养人才的同时还要规 划科技发展战略,明确了“培养组织一支技术一流,结构合理的地质勘查技术人才的队伍,要在国内保持同行业的领先水平,争取国际一流的技术水准地位”的发展目标。要时时关注和研究出现的信心地质勘查技术的发展动态,技术发展的总体思路如下: 2.1研究高边坡还有复杂的坝基以及围岩的稳定性,运用三维成像技术和三维地质数字模型软件还有量化分析,对复杂的岩体,如:大型松散堆积体、软弱蚀变岩体、高地应力区岩体的工程地质的性质、

成因的机制进行科学的研究实验,同时开展地质勘查的开发,建设影响的研究。 2.2将地质综合勘查技术作为研究的重点,并深度扩展环境工程地质和岩土工程方面的研究。为了更好的促进测量水平的提高,将测量的作业效率和作业的精度提高,还有减轻工作人员的的劳动强度,所以要开展地质灾难的勘查、地质灾难的防治与治理、还有新技术的应用,我们将地质测量网络化、标准化的管理,多源化的信息采集,智能化的决策支持还有与其他专业系统的集成作为地质勘查的方向。 二、地质找矿技术的'新方法 1、针对现代技术的综合应用 随着现代科技不断的发展,找矿的方法也不再只是之前单一的专业思路了,现代将科技运用在里面,所以找矿的方法也越来越多,从山川的形成,岩石、地表的物理性质,还有对地下一些未知世界的探索研究,就算不是一个单一的学科多可以完成的。我们现在所需要学习和研究的就是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在实践中得到充分的运用。还要把新时期的各种精密的仪器设备学会怎样使用,在矿产勘查中获得精准的数据,提高工作的效率。找矿技术是要非常全面的运用综合技术的实践,为了提高找矿工作的质量,我们要掌握现代的造作技术 2、“地、物、化、三场异常互相约束”方法 所谓地、物、化,就是地质结构场、地球化学场、地球物理场。“三场”技术方法虽然目前已经在找矿工作中起到了重要的作业,但是还是有需要提高的方面,由于找矿是非常严谨,精密的工作,在勘

地质工程师论文六篇

地质工程师论文六篇 地质工程师论文范文1 【关键词】毕业设计质量对策 一、引言 毕业设计(论文)是本科教学工作中不行或缺的重要实践环节,教育部发出的相关文件特殊是《一般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的中对毕业设计(论文)的要求更强调了当前做好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重要性与紧迫性。然而,如何在当前就业形势比较严峻的形势下优质高效地开展毕业设计(论文)是一个需要仔细讨论和实践的课题。 二、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影响因素调查 评价一份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应当是全方位的。毕业设计(论文)不同于科研总结或论文,也不行能全部等同于真正的工程设计。毕业设计的基本教学目的是培育同学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专业学问和基本技能,提高分析与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力量和初步科学讨论的力量。主要包括: 调查讨论、中外文献检索与阅读的力量,综合运用基础和专业理论学问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力量,定性、定量相结合的独立讨论与论证的力量,试验方案的制定、仪器设备的选用、安装、调试及试验数据的测试、采集与分析处理的力量,设计、计算与绘图的力量,包括使用计算机的力量,规律思维与形象思维相结合的文字及口头表达的力量,撰写设计说明书、论文及英语书面表达的力量等。考察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应特殊关注

选题质量和最终成果两个方面。 影响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笔者在问卷调查、座谈等基础进行统计和分析,得出了五项认同度在90%以上的影响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主要因素,如图1所示。 三、关键因素分析 1.同学的学问结构及其投入 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首先取决于同学自身的综合素养,由于如前所述,它要求同学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学问和技术学问,相对独立地解决科学讨论、工程设计问题,并取得设计成果,这是一个创新思维和创新力量形成的过程,是对其独立工作力量的熬炼的过程。要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培育同学的创新力量,仅靠毕业设计(论文)这一环节明显是不够的,它离不开前三年多的基础理论及专业学问的学习,离不开实习、试验、课程设计等各种实践教学环节的训练。同学完成毕业设计(论文)一般需经受选题、查阅文献资料、开题、科学试验、撰写论文、答辩等环节,每个环节都需要同学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教育部要求的工作量是同学每天工作6-8小时,共计要用15周以上,这是相当必要的。 2.指导老师的学问结构及其投入 指导老师的学问结构及其投入是制约毕业论文质量的重要因素。毕业设计(论文)涉及学问面宽,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这就要求指导老师不仅应具有系统、扎实的理论学问,同时要有较丰富的实践学问和阅历。只有指导老师的整体素养高,业务水平高,实践力量强的老师担当指导老师,才能保证毕业论文的教学质量。另外,指导老师的世界观、人生观和

地质构造论文15篇

地质构造论文15篇 地质构造论文:老江底水电站地质构造论文 1坝址区基本地质环境 坝址位于峡谷进口河湾地段,河谷断面呈“U”字型峡谷,河流流向由S34W转向S81W,谷底高程1130~1145m,河床宽20~32m,枯季水面高程1140m,水面宽22m,水深约1~2m,正常蓄水位1182m高程谷口宽约85m,宽高比约2。谷底两岸积累有倒塌巨块石,左岸坡为悬崖,局部倒悬,山脊高程为1220~1441m左右;右岸山体雄厚,河面至1150m高程坡度陡,近直立,基岩暴露,以上坡度变为40~50°,植被发育,山脊高程为1585m左右。 坝址河谷掩盖层最厚为13.8m,成分为第四系倒塌积累、冲洪积层。下伏基岩为三叠系中统个旧组第四段(T2g4),岩性主要为中厚至厚层块状白云岩、钙质白云岩、泥质白云岩、白云质灰岩、灰岩。 坝址区构造简单,褶皱断裂均有发育,具有简单多样的构造形迹。坝区构造的性质特征对该坝址的成立与否起着打算作用。本文主要依据地质测绘结合钻探资料,对坝区简单的地质构造作概要的分析,并评价其对坝址区工程地质条件的影响。 3坝区地质构造特征 3.1总体特征 老江底水电站坝区大地构造位置处于扬子准地台黔北台隆六盘水断陷普安旋钮构造变形区南东侧边缘与北东向构造变形区交界部位,构造运

动剧烈,具有简单多样的构造形迹。 坝区所在处的主体构造格局为一系列北东-南西向延长的背、向斜,但在一些部位被同样是北东-南西向延长的一些断层所错动,所产生的地层效应总体是地层缺失,使得部分褶皱形态不再完整。区内还发育有少量的北西向断层,使得地层的错动和分布状况更加简单。特殊是区内后期又叠加了北西向构造,使构造轮廓更趋简单,但基本上没有转变区内主体构造格局为北东-南西向构造的特征。 在北东向褶皱中,背斜一般较紧闭,而向斜则比较宽缓。区内规模最大的褶皱为岔江向斜,坝区位于向斜南东翼。在坝区四周发育老江底向斜,该向斜位于雄武背斜与鲁邑背斜之间,同样沿北东-南西方向展布,但被老江底断层严峻破坏,特殊是向斜的南东翼,基本上全部缺失,就连向斜的转折端大部分也被错失,仅在补作四周还保留有一段。坝址即位于残留的这段向斜转折端四周。 受大的褶皱构造作用的影响,同时也由于位于老江底压扭断层的上盘,受断层构造作用影响剧烈,在老江底向斜内部,特殊是靠近转折端的部位,还发育有更次级的小褶皱,在坝区表现很明显。后期又受到构造作用,形成北西向的构造形迹,使得北东向褶皱形态又进一步发生转变,北西向和北东向构造的叠加导致地质露头简单多样的构造形迹和多变的岩层产状。下面分别从断层、褶皱两个方面分析坝区的地质构造特征。 3.2断层 在坝区四周,具有肯定规模的断层发育两条,分别为老江底断层(F1)和下普里-补作断层(F13)。

地质学专业毕业论文

地质学专业毕业论文 地质学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地质学专业毕业论文范文(一) 论文摘要:简述在煤炭资源的开发过程中所采用的几种地质勘探方法,采用综合的地质勘探方式可以有效的探查煤矿矿区的地质情况,为煤炭的后续开发提供依据。 论文关键词:地质勘探煤矿开发 煤炭是中国的第一能源,煤炭生产在中国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东部许多老矿区的开采深度均在-8m以下,一些新建矿井的覆盖层厚度便达6m,开采深度为-1m左右。因此,中国东部煤矿已经进入深部开采阶段。深部开采矿井均为高产高效矿井,对煤田地质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包括查明煤层中落差5m左右的断层、幅度5m左右的褶曲、陷落柱和采空区的空间分布形态,同时查明与水文地质条件与瓦斯突出条件密切相关的煤层顶、底板岩性。 目前,煤矿深部开采中的地质勘探技术是以地球物理方法为先导,其它基础地质手段加以配合,依托计算机技术实现地质工作的动态管理是煤矿深部开采地质勘探的特点。其工作模式可分为三个层面:1)井田范围主要可采煤层开采地质条件评价;2)采区地质条件勘查;3)综采工作面地质条件超前探测。 而从现今的发展方向来看,煤矿深部开采地质勘探技术的发展方向是将地球物理方法、基础地质勘探手段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进行有机结合。利用三维地震、瞬变电磁、矿井物探、地面钻探和井巷工程等多元数据,查明采区内断层分布、煤层埋藏深度与厚度、岩溶裂隙发育带的分布和隔水层厚度等。利用地理信息系统作为平台建立矿井多元信息集成系统,把三维地震、瞬变电磁、矿井物探、构造地质、水文地质等多元信息进行复合、综合分析后建立预测与评价模型,实现地质资料的信息化、数字化和可视化,为开采地质条件的快速评价、生产地质工作的动态管理、突发性地质灾害应变对策的制定提供技术支撑。 煤矿由于受矿井地质条件差、断层发育、煤厚变化大等地质因素的影响,造成生产接续紧张,单靠一种勘探手段很难摸清煤层赋存状况及构造发育规律,采用综合勘探方法,多种勘探手段结合并用,地面采用三维物探手段,井下先期施工多用途探巷,配合钻探及井下物探等手段,针对影响生产的地质因素开展各项专题研究,不断进行资料的动态综合分析,取得了较好的地质效果,为矿井的安全高效生产提供了有利的地质保障。

地质职称论文范文精选3篇(全文)

地质职称论文范文精选3篇 一、矿山采后地质环境预测 1矿山开采影响范围 1.1放炮影响范围根据开发方案,采场每次布置3排钻孔,每排10个孔,排距4.6m,孔距5.6m,共布置30个孔,每孔深16.5m,超深1.5m,以确保爆破后台阶高度达15m。 1.2采矿可能引发的地质灾害影响范围矿山开采过程中采纳自上而下台阶式分层开采,高度为15m;开采时工作台阶切向坡和反向坡最终开采的边坡角不大于55°。由此可确定采矿可能引发的地质灾害影响范围为矿区开采最终边界外延15m。综上所述:矿山开采影响范围为露天采场外延215m。 2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根据开发技术方案,矿山开采后四周将形成5段高度为110m的边坡,边坡编号分别为B、BC、CD、DE、EF,边坡位置详见福禄镇周家槽周家槽水泥用石灰岩矿山矿区范围及开采平面图 3水文地质预测矿区范围内开采三叠系下统嘉陵江组三段(T1j3)石灰岩矿层,开采标高均高于当侵蚀基准面;开采范围内无河流、水库等地表水体;地下水与地表水没有必定的水力联系。矿山开采对岩溶裂隙水的补给条件破坏小,矿山开采后不会对含水层结构破坏,不会造成地下水水位下降、疏干等。对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程度较轻。 4地形地貌预测按照开发利用方案,矿山开采后将形成高度

0~105m的边坡,矿山采矿活动对地形地貌景观影响严峻。 5土地资源影响预测璧山县福禄镇周家槽水泥用石灰岩矿不单独设置料场及废渣场,在矿区东侧采区50m外设置破碎站及运输道路,占用耕地资源4.41h;工业广场修建占用耕地资源1.59h;矿区为露天采场,占用耕地资源43h;石灰岩矿山开采共占用耕地49h。因此,璧山县福禄镇周家槽水泥用石灰岩矿开采后对土地资源影响严峻。 6建(构)筑物影响预测矿山为露天开采,将会对矿区范围内的所有建(构)筑物全部破坏。根据计算的爆破地震波安全距离为158.45m,计算的爆破产生飞石最远飞散距离为200m;对矿区周边200m范围内的建(构)筑物造成较严峻破坏。因此,璧山县福禄镇周家槽水泥用石灰岩矿开采后对建(构)筑物影响严峻。 二、矿山地质环境防治 针对矿山开采影响范围及采后地质环境因素的影响预测结果,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划分为重点区、次重点区、一般区,设计以下防治工程:1)矿山开采时应及时清除边坡上的掉块,特别是在BC边坡东段边坡可能会发生局部掉块。 2)对矿山采坑四周形成的边坡采纳生物工程护坡;对采坑坑底进行绿化或土地复垦。 3)对矿区道路、破碎站和工业广场区域进行环境恢复。 4)修建截排水工程。

矿产地质勘查论文

矿产地质勘查论文 1矿产地质勘探现状 现代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矿产资源的使用,矿产资源勘探工作是保证现代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础。随着科技的进步,矿产资源勘探技术也在不断的发展,地质勘探工作不断推进。人类对矿产资源的需求不断提高,矿产资源的稀缺性由此体现出来。我国的矿产资源勘探技术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仍然存在诸多不足。尤其是现代经济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现有的矿产资源供不应求,为了协调供求之间的矛盾,勘探新的能源、资源成为了必然选择。 2矿产地质勘查的基本特点分析 2.1商业性 矿产地质勘探的客体往往具有不同的性质特点,也就是说不存在完全一样的矿床。一个矿产勘探单位能够在很多地区进行勘探活动.但是不同地区的勘探方法会有所不同。所要勘探的产品具有抽象性,它并不是具体的事务,而是一个信息。这个信息对矿产开发活动起到引导作用,属于机密信息。一个矿产如果没有获得勘探信息,就会失去具体的作用。如果勘探工作脱离实际,也会导致获得的信息失效。只有将实际情况和勘探活动联系到一起,才能够得到实际有效的数据,服务于矿产开发活动。矿产勘探从动工到可行性分析,再到完工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需要大量的经费作为支持,而矿产勘探的经费收益是要将相关产品销售出去后才能够获得的。地质勘探处于一个商业链条的最前端,因此地质勘探的资金投入呈现出明显的商业化特点。 2.2持续性

矿产资源具有隐秘性,任何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开发过程都是一个长期的工作,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一个大的矿产资源,有可能要经历几十年的地质勘探,有时候甚至需要几代人的工作。 2.3具有一定的风险性 该项活动是一项从表层到内里,从浅显到深层次的认知活动。勘察人员必须分析矿床的规模和大小等,无法人为创造,且成功率不高。前苏联地质部1959———1969年发现矿点,普查、初勘、详勘比为100:35:3:2。美国放射性矿床的找矿成功率为0.7%。加拿大联合矿冶公司1927———1969年找矿成功率为7%。加拿大Soquem公司10年间在魁北克省的找矿成功率为1.5%。由于勘查成功率低,有许多矿业公司确实未能发现真正有开采价值的矿床。我国在20世纪50———60年代的暴露找矿阶段,铁、锰、黄金找矿的成功率为10%,20世纪70———80年代的隐伏矿找矿阶段成功率为5%,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隐伏矿、难以识别矿找矿阶段成功率为2%~3%。 2.4不平衡性 矿产资源的存储量和勘探投入的性价比有着直接关系,矿产资源越少,其投入的性价比就越低,反之越高。各个地区的资源分布不可能完全均衡,由于地质环境、技术手段等因素的影响,矿产地质勘探也呈现出严重的不平衡。在同一个地区矿产资源的勘探也可能呈现出不平衡性。一些经济发达、矿产资源丰富的地区,矿产勘探的成功率就会较高,风险也会相对降低。 2.5高收益性 矿产地质勘探是一个高风险、高收益的活动,其投入产出非常高。矿产地

地质学与地貌学论文

摘要:我国现代地貌所反映的基本特征和地貌类型分布格局,是在内外营力综合作用下长期发展演化的结果。影响我国地貌发育的内外力因素,主要有地质构造因素、气候因素、地表组成物质因素、人类活动因素等。 关键字:地貌内外营力地质构造气候人类活动 正文:我国地势西高东低,自西向东逐级下降,形成一个层层降低的阶梯状斜面,成为我国 地貌总轮廓的显著特征。这样的地貌特征的形成过程是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的。 一、地质构造对中国地貌形成的影响 中国地处欧亚板块东南部,为印度板块、太平洋板块所夹峙。自早第三纪以来,各个板 块相互碰撞,对中国现代地貌格局和演变发生重要影响。自始新世以来,印度板块向北俯冲, 产生强大的南北向挤压力,致使青藏高原快速隆起,形成喜马拉雅山地,这次构造运动称为 喜马拉雅运动。喜马拉雅运动分早、晚两期,早喜马拉雅运动,印度板块与亚洲大陆之间沿 雅鲁藏布江缝合线发生强烈碰撞。喜马拉雅地槽封闭褶皱成陆,使印度大陆与亚洲大陆合并 相连。与此同时中国东部与太平洋板块之间则发生张裂,海盆下沉,使中国大陆东部边缘开 始进入边缘海-岛屿发展阶段。尤其重要的是发生于上新世一更新世的晚喜马拉雅运动。在亚 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三大板块的相互作用下,发生了强烈的差异性升降运动,全 国地势出现了大规模的高低分异。差异运动的强度自东向西由弱变强。由于印度洋不断扩张, 推动着刚硬的印度板块,沿雅鲁藏布江缝合线向亚洲大陆南缘俯冲挤压,使喜马拉雅山和青 藏高原大幅度抬升。这种以小的倾角俯冲于亚欧板块之下的印度板块持续向北的强大挤压力, 在北部遇到固结历史悠久的刚性地块(塔里木、中朝、扬子)的抵抗,产生强大的反作用力, 使构造作用力高度集中,引起地壳的重叠,上地幔物质运动的加强和深层及表层构造运动的 激化,导致地壳急剧加厚,促使地表大面积大幅度急剧抬升,于是形成雄伟的青藏高原,构 成我国地形的第一级阶梯。 我国西部地区受南北向挤压力的作用,在青藏高原上的一些近东西向的山脉南麓均有向 北倾斜的规模巨大的逆冲断层,形成褶皱断块山地。在持续的挤压环境下,西部各大古陆块 皆发育成为中-新生代的凹陷盆地。 中国东部受太平洋板块对亚欧板块作用的影响,处于弧后盆地的引张应力状态,形成一系 列断陷盆地和北东走向的山脉。 二、气候因素 降水与气温的变化,影响着风化、搬运和堆积作用的过程与强度,从而影响地貌发育。 我国东部广大地区,临近海洋,降水丰沛。河流众多,径流丰富,流水的侵蚀与堆积作用 占绝对优势。山地、高原和丘陵地区,以坡面冲刷和沟谷下切的侵蚀作用为主;地势低平的 平原、盆地、洼地,主要进行着堆积作用,广泛发育了各类流水地貌,如沟谷、河流阶地、 山麓洪积冲积扇、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等。由于东部地区温度状况的南北差异,以流水作 用为主的外营力的活动方式和强度也存在南北的变化。秦岭—淮河以南属高温多雨的亚热带 和热带地区,湿热的环境,使得流水作用强烈,化学风化作用及碳酸盐岩类分布区的岩溶作 用均很显著。地表河网稠密,侵蚀切割强烈,丘陵低山广布。江南一带由于淋溶作用旺盛, 风化物中铁、铝富积,红色风化壳发育。湿热的环境使雨水、河水、地下水对碳酸盐岩的侵

工程地质学论文

工程地质学的发展与成就 ****:** 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班级:水文11—2班 学号:********** 姓名:***

一、摘要及关键字 (1) 二、我国工程地质学的发展历程 (1) 三、我国工程地质学取得的成就 (5) 四、总结 (7)

【摘要】工程地质学是研究与工程建设有关的地质问题的科学。它的研究对象是地质环境与工程建筑二者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地质问题,包括对工程建筑有影响的工程地质问题,和对地质环境有影响的环境地质问题。它的任务是为各类工程建筑的规划、设计、施工提供地质依据,以便从地质上保证工程建筑的安全可靠、经济合理、使用方便、运行顺利。 【关键字】工程地质学发展成就 我国工程地质学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才发展起来的一门新的学科.几十年来,在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下,本着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方针,工程地质工作已有了迅速的发展,并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同时培养了人材,壮大了工程地质科学队伍。我国社会主义工农业建设,给我国工程地质科学工作者提出了建设祖国的光荣任务。由于我们不断努力学习和提高,不仅使许多建设中复杂的工程地质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解决,基本上满足了各项建设事业的需要;同时结合我国具体情况的科学研究成果亦逐日增多它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知之甚少到内容丰富多彩、独具特色、跻身于国际先进水平的过程,成为一门有着自己的理论体系和一套技术方法,能够较好地解决工程建设与环境地质实际问题的应用科学。 1 我国工程地质学的发展历程 中国工程地质学的发展历程大体上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传统工程地质学阶段,由传统工程地质学到现代工程地质学的过渡阶段和现代工程地质学阶段。 ㈠、传统工程地质学阶段 大体上从50年代到70年代中期,是中国工程地质学的形成和初步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国工程地质学主要研究具体工程的工程地质条件,为具体工程的规划、设计和施工提供地质资料和数据。其目的是为具体工程寻找工程地质条件优良的建筑地址。因此,可以把这个阶段说成是“找址工程地质学"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国工程地质学还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在50年代,中国工程地质学的形成主要是引进苏联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受苏联工程地质学术观点的影响很深。从60年代到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