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网络暴力,稳定网络秩序

拒绝网络暴力,稳定网络秩序
拒绝网络暴力,稳定网络秩序

拒绝网络暴力,稳定网络秩序

有人说网络舆论处于一个草莽时代,缺乏秩序感,我认为不无道理。

在当今繁杂的网络世界,任何事情都有曝光的机会,强大的网民能把一件事推上头条。诚然任何腐败、违法现象,都能由任何人揭发是一件好事,但随着网络对社会舆论的影响力日益扩大,缺乏秩序感等问题的日益凸显,网络暴力由此“应运而生”。

网络在提供了曝光、申诉、求助的大平台的另一面,是铺天盖地的无秩序的网络舆论和对涉事人的网络暴力。“键盘侠”自认为正义的恶言恶语攻击,“吃瓜群众”冷漠的围观,可以说是网络暴力的元凶。网络暴力是指人们在网上发表具有伤害性、侮辱性和煽动性的言论、图片或视频,可能给当事人造成伤害的行为。许多人因为自己某些行为可能违反了社会道德,而被人肉搜索,被无数人言语攻击,其私人隐私公之于众,还遭到许多网友的谩骂和骚扰,例如,乔任梁在网络暴力和抑郁症的双重打击下自杀。躲在账号虚拟的昵称下滥用言论自由的权利,有些早就打破了道德底线。

什么是道德?道德是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综合。道德具有继承性,一个国家或民族的传统美德在现实生活中具有重要影响和意义。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有着许多优良的传统美德,这些,应运用于约束我们的思想道德规范。网民们若想获得自由表达的权利,也要担当起维护文明与道德的使命,至少,要保持必要的理性、客观,而不是用别人的尊严甚至生命作牺牲品。

没有经历过,就站在上帝的视角去评价,去“抨击”一件事情,是随意发表舆论的网民的通病。

但是,实践才是认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马克思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

虽然已经有人开始反思这种乱象,但是私以为,网络舆论的无秩序以及网络暴力现象并没有停止,反而是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我认为有两个原因,从这两个原因入手,也不难找出解决方法。

第一,网民的整体素质不高。人们站在信息的洪流中,急于捕捉信息和发表自己的言论,如同水浒一百单八将一般风风火火,这就造成了判断力的缺失,因而易被误导、驱使,并最终成为实施网络暴力的一份子,造成网络舆论的无秩序。我们应该以唯物主义辩证法为指导,不断增强思维能力。遇事不要急于发表观点,那只是人云亦云,要靠理性思维探寻深藏于现象内的问题本质;同时也要对于网络上的一些舆论导向保持警惕,坚持爱国主义,抵制反动思想。

第二,中国法律的约束力不够。互联网在发展,网民人数日益增加,中国的法律也在逐渐完善、细化,但在网络方面仍尚显欠缺。因为匿名的保护伞、“法不制众”的心理,以及确实无法准确地追究个人法律责任,网民显得有恃无恐,法律也很难健全和落实。在当今社会,加强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愈显重要,党的十八大中,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别对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提出的倡导。国家层面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是自由,平等,公正,法制。公民层面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不仅是对中国现实世界的倡导,也可作为对中国网络世界的要求。

以我国当前的国情,完全杜绝网络暴力可能难以做到,但创造一个安全和谐的网络环境还是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参与和努力。

向网络暴力说不Say No to Cyber-violence(大学英语作文)

向网络暴力说不Say No to Cyber-violence 大学英语作文 According to a survey data, China had 564 million Internet users and 70% of them are under 40. And the average time they spend on the Internet is at least three hours. Through the Internet, people share their daily lives with the others, they update their personal blogs, post their least pictures. However, a report says that more than 60 percent of teenagers have suffered cyber-violence. This report has caught public attention.通过一项调查数据显示,中国现在有5亿6千4百万网民,其中70%的网民年纪在40岁以下。他们每天花在上网的平均时间为3小时以上。通过网络,他们分享自己的生活,更新个人博客,上传最新照片。然而,有一份报告称超过60%的青少年遭受过网络暴力。这份报告引起了社会的关注。What is cyber-violence? It includes harassment, defamation, abuse and exposure of private affairs, according to the report. It’s known that the micro blog and friends circle are quite popular in China. Connecting with the Internet, people post everything about themselves on their

拒绝暴力主题班会教案

“拒绝校园暴力,共建平安和谐校园”主题班会 一、班会主题: 拒绝校园暴力,共建平安和谐校园; 二、班会目的:1、通过观看关于中学生不文明行为和校园暴力的图片;例,引 起同学们对文明的反思,进而重新审视自身及身; 2、知道怎样正确解决同学之间的矛盾,不激化矛盾,;和解决 学生之间纠纷的意识; 3、形成在遇到危及自身安全的情况是应及时告知老师。 “告别不文明行为,拒绝校园暴力”主题班会 三、班会形式: 观看PPT图片、案例;生生交流、师生交流。(启发式教学) 四、班会准备: 教师收集关于中学生不文明行为、校园暴力的视频和图片及相关资料,写好班会案,做好PPT课件;以合作小组为分组单位,分组观察并收集身边的不文明行为事例。 五、活动流程: 1、导入: 导入:同学们校园暴力给我们的校园蒙上一层阴影,如何建立平安和谐校园呢?我们一起来想想。

2、找一找(学生发言): (1)校园暴力行为有哪些? (2)在我们的校园内或其他地方见过校园暴力行为? (3)如果你有产生校园暴力行为的冲动,你以后会怎么办? 交流结束后,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谈谈本组成员的看法,要 求语言简练,能表达清楚本组观点看法即可。 教师总结学生看法,并做一些补充,使学生对暴力行为现象 的感悟以及背后的原因的认识更加全面、深刻。 3、看一看:陋习集中营(多媒体出示各种不文明图片) 4、引导学生寻找暴力行为,引起同学们对文明的反 思,自觉抵触类似的不文明行为的模仿和传播,,争做潮气蓬勃、高素质的中学生。 5、如何告别暴力行为。(“十个一,五个无,三个轻轻”) 6、小小诀窍:礼貌用语(集体朗诵中学生应当遵守的文明 礼仪规范及常用礼貌用语。) 7、转入“第二讲:拒绝校园暴力”

浅析网络暴力中的自媒体行为

浅析网络暴力中的自媒体行为 【摘要】新技术为媒体发展创造了新的空间,但同时网络暴力也随之在这个空间的角落滋长。在网络暴力事件发生的过程中,自媒体与网络暴力事件相互作用,在一个不断循环的信息传播模式中,自媒体以议程设置、舆论引导等方式对网络暴力事件造成了重要影响。自媒体行为在传播上更迅速,影响范围更大,且管理更不容易。因此,根据自媒体行为的特征,应对网络暴力不仅要加强网络环境管理,制定与信息传播相关的法律法规,更要从根本上提高自媒体构成群体的整体素质。 【关键词】网络暴力自媒体行为分析 当前,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逐渐崛起,媒体结构不断变化,这为媒体的发展创造了新的舆论空间,但同时,网络暴力也随之在这个空间滋长。所谓网络暴力,就是指“网民对未经证实的网络事件和当事人发表具有攻击性、煽动性和侮辱性的失实言论,造成当事人名誉受损;公开当事人现实生活中的个人隐私,侵犯其隐私权;对当事人及其亲友的正常生活进行言论和行动侵扰,致使其人身权利受损等。”自媒体是以论坛、博客、播客、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为载体进行信息传播的个人媒体的统称。在日益发达的自媒体时代,网络暴力的滋长无论是对当事人还是众多不明

真相的网民,甚至整个网络环境都造成了恶劣的影响。在网络暴力中,自媒体产生了怎样的作用?是推波助澜?还是追踪事实真相?自媒体在网络暴力中的行为模式具有怎样的 规律性?这些行为背后的成因又有哪些?本文对网络暴力 中自媒体行为加以探究,分析自媒体行为的背后成因,找寻应对网络暴力的对策。 一、网络暴力中自媒体的行为模式 1、自媒体行为引发网络暴力 自媒体时代,拉斯韦尔公式依旧是研究媒体传播的核心框架。根据“5W”模式,我们可以将自媒体和网络暴力分别归于传播者和效果两个要素。自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主体,在“5W”模式中充当了“传播者”要素,而网络暴力自然就成为传播者传播信息之后产生的“效果”要素。 回顾“我爸是李刚”事件,一开始“李刚事件”被网络自媒体定性为富二代嚣张跋扈撞死人不知悔改抬出父亲。这一议程设置的前提是将舆论导向为底层百姓与富有阶层的 对立,使这一恶性交通肇事事件进入了贫富对立的视野,从而趋向形成公众事件。在这一议程设置中,网友们被引导去关注贫富对立,去关注性格恶劣的富二代,而忽略了不论贫富都有正负两面性。同一件事,不同的叙述方法,造成的效果相差很大。说到底,李启铭不过是一个犯了错不懂事的孩子,可“我爸是李刚”却让强大的网络力量给予了嚣张的定

网络暴力调查结果报告

. 对网络暴力的调查报告【前言】次《中国互联39CNNIC)完成的第据2017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亿,全年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31,截至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6年1253.2% 4299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共计新增网民什么是网络暴力?网络暴力是一种暴力形式,它是一类在网上发表具有“网视频的行为现象,人们习惯称之为伤害性、侮辱性和煽动性的言论、图片、络暴力”。网络暴力能对当事人造成名誉损害,而且它已经打破了道德底线,往往也伴随着侵权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亟待运用教育、道德约束、法律等手段进行规范。网络暴力是网民在网络上的暴力行为,是社会暴力在网络上的延伸。【正文】一、调查目的本次调查主要在于了解不同年龄的人群对于网络暴力的理解和对待网络暴力的态度,探究正确网络用语的使用。二、调查对象及一般情况网络用户岁为中心的正态分布,网龄20之间,其中年龄以这部分人年龄在10-30 年都为6-10 三、调查方式本次调查采取的是随机问卷调查。发放问卷是在上海市徐汇区美罗城地下一楼随机选择网民当场发卷填 100% 10份,回收率达写,并当场收回的形式。共发出调查问卷四、调查时间:日月42017年8 五、调查内容主要调查了不同年龄人群对于网络暴力的理解和对待网络暴力的态度。个问题。(见附一)问卷共向投资者提出了9 六、调查结果的填写者很少遭遇过的填写者有时遭遇过网络暴力,20%通过调查,70% 的人则没有遭遇过网络暴力。网络暴力,而剩下的10%的人对于网络暴力的理解较肤浅,对于较严40%在这些受调查者中,有的人对于网络暴力非常理解。重的网络暴力行为认为理所当然;剩下60%的人在影50%100%的人选择举报,其中还有对于网络暴力的解决方法, 50%的人选择抓住对方纰漏给予打击。响轻微时选择置之不理,还有的人认为政府需颁布的人认为网络秩序需靠个人自觉,另有50%有50% 网络法律、网络维护者需加强监督。对于网络用语,网民一致认为,对于咒骂家人、本人的语言是令人讨厌的人承认,若喜爱的明星、作品等被拿来对比、贬低,自己都会70%的,另有非常生气。50%100%的人认为应该坚强,不能因此放弃生命,其中对于网络暴力,的人认为因网络暴力死去的40%对于因网络暴力死去的人为此感到可惜;另有的人认为网络暴人是对家人的不负责,太懦弱,十分谴责这种行为;剩下10% 力和自己无关。3 / 1 . 七、调查体会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部分的网民对于网络暴力持有排斥、谴责的态度,但有小部分网民对网络暴力的认识不够深切。那网络暴力有哪几种表现形式呢? 1、网民对未经证实或已经证实的网络事件,在网上发表具有伤害性、侮辱性和煽动性的失实言论,造成当事人名誉损害 2、在网上公开当事人现实生活中的个人隐私,侵犯其隐私权 3、对当事人及其亲友的正常生活进行行动和言论侵扰,致使其人身权利受损等现今互联网发达的时代,在虚拟的网络上,我们要学会正确地应对网络暴力,遇到小事情时置之不理,遇到大事情时可以选择通过法律手段解决,切记不可放弃生命,但对于已经逝世的人们,也不能冷嘲热讽。 网络秩序需要网民共同维护,不用脏字,不发布虚假信息,不讽刺等等,文明上网。

网络安全宣传周建议性文章及倡议书:遵守网络公约、健康文明上网

网络安全宣传周倡议书:遵守网络公约、 健康文明上网 全校师生: 当今时代,是一个充满竞争的信息时代,计算机网络给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惊喜,它以其丰富的内容、开阔的视野、快捷的方式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美丽而精彩的崭新世界。网络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但是,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在加速信息交流、促进知识创新、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其负面影响也开始显现。个别学生缺乏自我保护意识,无节制上网,沉溺于网吧、网络游戏之中,缺乏社会责任感,利用网络恣意妄为,破坏网络秩序。作为一个公民,针对以上不良行为,我们应严格遵守《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积极倡导文明上网,争做网络文明的倡导者、践行者和捍卫者。在此,学校向全校师生发出如下倡议: 一、遵守公约,争做网络学习的模范。我们要善于上网学习,辨明网上的善恶美丑,自觉抵制各种虚假、消极内容,远离黄毒、远离邪教。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于虚拟时空,能结合工作需要和个人职业生涯设计来学习,不断提升网络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遵守公约,争做网络文明的使者。我们要深刻领会网络文明的内涵,切实增强网络文明意识,崇尚科学、追求

真知。在无限宽广的网络天地里,诚实友好交流,传播社会正能量,倡导网络文明新风,使用网络文明语言,不侮辱欺诈他人,为营造文明的网络环境做出积极努力。 三、遵守公约,争做网络安全的卫士。我们要增强网络安全意识,充分认识网络安全对于学校信息化建设和青年健康成长的重要性,严格要求自己合理、合法地使用网络资源,杜绝危害网络安全的行为。要有效预防计算机病毒的传播,消除网络安全隐患,维护正常的网络运行秩序。 让我们积极响应《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的号召,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自尊、自律、自护,上文明网,文明上网,做一名文明、健康的网民! xx中学 XX/09/15

网络暴力的危害 (2)

. ;. 现在网络暴力方面的问题是很多人关注的,有些人对于这种现象是不以为然的,但是有些人认为网络暴力的危害 是非常大的,但是叫他说出来一时半会又说不出来,那么网络暴力的危害有哪些?华律小编为您总结了相关知识,供您参考,希望下文中的知识可以帮助到您。 1、网络暴力混淆真假 真真假假的世界,尤其是网络这样一个虚拟的社会,真假原本就难以辨识,而在网络暴力事件的不断冲击下,原本难以辨识的真善美和假丑恶变得更加难以区分。通常,对真理的曲解并不在于信息源本身,而在于真理在传播的过程中被歪曲混淆,网络暴力事件,往往是真理被曲解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混淆了对与错,真假难辨。 2、网络暴力侵犯当事人权益 网络暴力中,参与者非理性的群体攻击侵犯了网络暴力事件当事人,对当事人的身心造成了伤害,并直接侵扰了当事人的现实生活。尤其人肉搜索风靡开始,网民已不再局限于在网络上通过语言文字或图像的方式对当事人进行攻击讨伐,通过人肉搜索手段直接从网络虚拟社会渗透到现实社会,对当事人的现实生活进行骚扰。网络暴力事件中,受害人有名有姓,却找不到具体的实施伤害的人,正因为如此,参与的网民抱着法不责众的心理肆意而为。网络集体暴力中,网民很少考虑到当事人的心理。而当事人因网络暴力事件,所受的惩罚完全非等量惩罚。当事人需要道德谴责,需要法律制裁,但绝对不需要披着道德外衣打着正义旗帜的暴力去解决。 3、网络暴力影响网民的道德价值观 除了直接造成的危害和影响外,网络暴力行为的频繁发生,会影响网民的价值观。正确的价值观念是人类社会秩序正常运行、美好和谐社会得以构建的保障。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念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他们的行为和处事方式。就学校食堂旳例子来说,每到吃饭时会很拥挤,楼梯中总是人头攒动,但是却乱中又井然有序,就是价值观念在发生作用。交通规则的道理相同,在交通规则还未制定、红绿灯都还不存在的世界,马路上来来往往的行人、车辆也会互相相让,以使每一个通行的人能快点到达目的地。社会的普遍价值观影响了个体的价值观,进而影响个体的行为。 网络暴力冲击人自身的防卫系统,原本符合社会伦理、符合道德意识的价值观在网络暴力的冲击下会被扭曲。原本提倡的辩证法在网络暴力事 4、网络暴力阻碍和谐社会构建 网络暴力事件加速个人信息的泄漏,引发社会恐慌,阻碍和谐社会的进程。2012年4月半月谈对公民如何保护个人信息权进行了网络调查,参与人数4142人。其中对于个人信息是否泄漏的调查数据显示:30%的人多次遭遇信息泄漏状况,40%的人偶尔有信息泄漏的状况,仅15%的人极少遭遇此情况,且15%的人对自己信息是否泄漏尚不清楚。由此可见,至少70%以上的人遭遇过不同程度的个人信息泄漏状况,个人信息安全关系到个体的切身利益,个人信息遭到侵犯,使得当事人缺乏安全感,容易引发不安情绪。

关于网络语言暴力的影响

关于网络语言暴力的影响 年级 : 高一 班级 : 500班 组员 : 刘悦 秦宇 刘心怡 刘栋 赵丽媛 颜株伟 吴超 陈雄海 刘吕嘉 谭文彬 网络暴语言力的影响

亲爱的朋友: 您好!近年来,随着网络语言暴力的不断升温,网络安全及网络犯罪文体引起了更多政府机构和人群的重视,非常感谢您参与本次问卷调查,您提供的宝贵信息与观点将给我们的研究带来极大帮助,谢谢! Q1:你的性别是 ○男 ○女 Q2:你的年龄是 ○0-15 ○16-25 ○26-35 ○36-45 ○45以上 Q3:你平均每天的上网时间在 ○0-1小时 ○2-5小时 ○5-7小时 ○7小时以上 Q4:您上网主要的目的是:(请选择最主要的1~3项,不要超过3项)* □互联网基础应用(使用搜索引擎、电子邮件、即时通信) □浏览新闻、博客/个人空间;更新博客/个人空间 □数字娱乐(网络游戏、网络视频、网络音乐) □电子商务(网络购物、网上支付) □网络社区(论坛访问及发帖) □其它(网上银行、网上炒股/基金、网络求职、网络教育等) Q5:你认为当前的网络环境如何? ○很好 ○较好 ○较差 ○很差 Q6:你是否有过遭受(见过)网络暴力的经历 ○没有 ○有但很少 ○经常 Q7:当你遭受网络暴力时,你会采取哪种手段回击? ○直接掀起网络骂战 ○以法律手段解决 ○现实中实施报复 ○不以理会 Q8:你认为网络暴力集中于那些群体? ○宅男宅女 ○追星族 ○学生

○白领(有稳定工作的成年人) Q9:你认为网络暴力现象更容易出现在哪个文化程度群体 ○未完成义务教育者 ○高中生 ○大学生 ○高知识分子 Q10:你认为以下哪种原因造成网络暴力?多选 □身份匿名性 □群体娱乐性 □商业性炒作 □正义心理(社会不公) □网民素质问题 □法制精神文明滞后 Q11:当您得知您参与的某次网络暴力行为对他人现实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您觉得○非常解恨,他(她)这是罪有应得 ○内疚 ○跟我无关,别人干的 Q12:你对“人肉搜索”持什么态度? ○需要正确引导 ○强烈要求禁止 ○恐怖,怕被搜到 ○易引起网络暴力 ○无条件支持 ○说不清 Q13:网络暴力问题日益严重,你认为哪种手段较好维护网络秩序?多选 □政府颁布网络法律 □靠个人自觉 □存在及合理,不干涉 □举办文明网络活动宣传 Q14:对于网络语言暴力,你有什么看法? Q15:你认为应怎样避免网络语言暴力?

网络文明与安全教案

《网络文明与安全》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网络欺骗和黑客的危害。 (2)了解恶意网页与网络病毒带来的破坏。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案例分析认识到网络的虚伪一面。 (2)培养自我保护意识,预防网络欺骗。 (3)讨论知道受到网络侵害后的补救方法。 (4)掌握简单的从技术上进行保护,减少受到网络的伤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正确认识到网络暗藏的危机。 (2)正确认识评价“黑客”现象,认识到网络上同样要受到法律的制约和保护。 (3)关注培养自己的健康网络形象、自觉维护网络形象及自觉维护网络秩序,负责任地使用网络技术。 二、教学内容分析 通过学习让学生看到网络阴暗的一面,提防网络欺骗与网络陷阱,在教学时不能一味禁止学生会网友,因为这与现实生活中提倡学生广交朋友是矛盾的,处于逆反心理阶段的学生 三、教学对象分析

初一级学生,通过前面章节的学习,学生已经对网络有一定了解,懂得如何利用网络获取、保存、交流信息。而且,对于今天的中学生来说,上网已不只是一种时尚,而是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但是学生在使用网络时,还不曾注意到在网络活动中存在的信息真伪、网络文明、网络安全等问题,信息安全意识薄弱。因此,有必要指导学生树立网络安全意识,掌握基本的网络安全措施,知道使用网络需要遵守的道德规范。 四、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①分析网络受骗上当现象产生的原因。 ②知道网络上的非法入侵、破坏等违法犯罪活动最终将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③了解减少受到网络破坏应采取的措施和简单的技术处理。 教学难点: ①对黑客的正确认识。 ②提高系统安全等级的安全设置。 五、教学方法 情境导入法、任务驱动法、讨论交流法、竞赛激励法。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从社会学的角度浅谈网络暴力的成因

从社会学的角度浅谈网络暴力的成因 所谓网络暴力,指的是网民在网络上的暴力行为,是社会暴力在网络上的延伸。网络暴力不同于现实生活中拳脚相加血肉相搏的暴力行为,而是借助网络的虚拟空间用语言文字对人进行伤害与诬蔑。这些恶语相向的言论、图片、视频的发表者,往往是一定规模数量的网民们,因网络上发布的一些违背人类公共道德和传统价值观念以及触及人类道德底线的事件所发的言论。这些语言、文字、图片、视频都具有恶毒、尖酸刻薄、残忍凶暴等基本特点,已经超出了对于这些事件正常的评论范围,不但对事件当事人进行人身攻击,恶意诋毁,更将这种伤害行为从虚拟网络转移到现实社会中,对事件当事人进行"人肉搜索",将其真实身份、姓名、照片、生活细节等个人隐私公布于众。这些评论与做法,不但严重地影响了事件当事人的精神状态,更破坏了当事人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秩序,甚至造成严重的后果。网络暴力的形成,除了日益发展的科学技术带来的的舆论可超越时间与空间而自由发展,更有社会机制自身的特殊性和社会运行的不确定性带来的影响,故本文将从社会学的角度浅谈网络暴力的成因。 一、虚拟社区的形成 当前,信息技术正在全球范围内以不可逆转之势深刻地影响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互联网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第2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08年6月底,我国网民达到2.53亿人,已经跃居全球第一位。 由于互联网实现了跨时空的人机互动,人们在互联网上通过交流形成了具有共同价值观、共同归属感的群体,因此,强调具有“精神共同体”属性的“虚拟社区”便逐渐凸显出来。而由于虚拟社区的交往具有超时空性,人际互动具有匿名性和彻底的符号性以及人际较为松散、社区群体的流动较为频繁,使得虚拟社区内的言论无法得到细致的监管。由于互联网是“意见自由市场”,所以当虚拟社区内的言论超出对一些事件正常的评论范围时,整体价值观就会发生扭曲,在群体的作用下愈演愈烈,便会造成大范围的舆论重压,对当事人的精神状态产生不好的影响,甚至造成严重的后果。 二、互动论的影响 社会互动是指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互动类型主要有合作、竞争、冲突、强制、顺从。目前,我国还处于一个相对复杂的转型期,经济上的贫富悬殊、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失调,文化上的互相碰撞,全球化带来的剧烈震荡,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竞争、冲突和顺应都使得舆论变得多元。而社会转型又必须通过长期的、广泛的社会互动来实现,故而网络暴力的出现是社会转型下利益冲突带来的的社会互动多元化的必然结果。网民在发表言论的时候,很容易受到利益冲突的影响,从而变得尖锐刻薄。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也容易因为舆论的多元、思想观念的不同而加剧冲突。当这种冲突愈演愈烈时,整个网络的舆论环境就会变得乌烟瘴气,但社会也在完成一步一步的悄悄的转型。 三、越轨行为的发生 社会越轨,亦称越轨行为、离轨行为或偏差行为,是指社会成员(包括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偏离或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由于人们社会行为的

拒绝网络暴力

拒绝网络暴力 在网络暴力面前,每一个人都可能成为受害者。建议网民从自身做起,从以下八个方面做起,远离网络暴力。 第一,交流,请勿开骂。 网络环境开放多元,遇到不同意见在所难免。当面对令你激动的言论时,不要对他人进行侮辱。请深呼吸,安静几秒再理性发言。侮辱只能换来谩骂,对改变现状于事无补。并且,法律规定: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也就是说,辱骂并不是一种无责任的宣泄,它是要承担责任的。 第二,争执,请不要人身攻击。 当与其他网民争执不下时,人身攻击与揭老底,不能证明你的道理,只能降低别人对你的评价。理性的言论是达成共识的最好武器,就算难以说动对方,那么也是一场精神上的升华。 第三,愤怒,请勿冲动。 某句话、某件事、某个人总会激起你的愤怒,你总有一种冲动,要制裁眼前的不公。这时,请冷静下来。你眼前的不一定是全部真相,你周围人的怒吼也不是你伤害他人的理由。在人们的欢呼声中,跳水救人的你是英雄;但在网民的非难声里,“人肉”“邪恶”的你只是在侵犯他人隐私。 第四,转发,请注明出处。 一些网络暴力缘自虚假信息,转发是网络上信息传播的重要方式。网民在转发时应多选取权威信息源的信息,并标注出处,拥有多方信源则更佳。这样既可避免虚假信息的传播,又可增加自己转载信息的可信度。

第五,关注,请展现全景事实。 片面的真实,不是事实。在许多事件(特别是突发性事件)中,某一时间段的事实描述,不能代表整个事件的真实情况。所以关注者应对事件进行完整的关注,及时刷新,不断修正自己的信息和判断,确保不误导他人。 第六,发言,请不要立场先行。第一印象,总能决定网民的立场。但第一印象限制了网民对事件的思考。请网民先看后想再发言。丰富的信息摄取可以让你远离无意义的口水战。 第七,知错,请敢于认错并澄清事实。 当发现自己原创或转发的信息、观点与事实有出入时,应及时认错,并予以澄清,广而告之,主动担负起传播错误信息的责任。 第八,遇到“特例”,请依法维权。 网民总会遇到一些不友好的“特例”。当理性沟通没有结果时,建议采取拉黑等手段。如果你介意对方会称“你做贼心虚,所以不回应我”,那么请放心,这种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难以取信他人。 如果对方严重侵害到你的合法权益,建议寻求法律方式解决。

浅析近五年网络语言暴力现象的语言特征

浅析近五年网络语言暴力现象的语言特征[摘要]网络语言暴力是近年来新出现的一个问题,基于人们对网络的广泛使用和对各种事件的关注而产生,本文从冲突论的视角分析了网民个体进行网络语言暴力的原因,并分析了网络语言暴力的功能,同时提出了建议及设想。 [关键词]网络语言暴力冲突功能网络实名制 [中图分类号]C915 今天,许多人都已离不开网络,甚至有一些人的大部分时间都在网络上度过。网络给我们带来了难以估量的信息,并大大拓展了我们的言论空间。然而随之出现了一个新的社会问题,即网络语言暴力。 语言暴力是指使用谩骂、诋毁、蔑视、嘲笑等侮辱歧视性语言,使他人在精神和心理上遭受侵犯和损害。语言暴力是一种不容忽视的精神伤害。而网络语言暴力是指:一个帖子或报道,描述一件大众感兴趣的,或能激发社会内在情绪的事情,被互联网这个巨大的传播平台演化成全民关注的公众事件,对当事人或组织造成不应有的压力,而且会影响事件的进程或司法判断,导致大大超过所犯错误的惩罚(张朝阳)。 网络语言暴力之所以存在,主要原因是发言人的身份有匿名性,并且很难对发言者所说的话去追究责任。对于这一点,也许有人会提出,现在由于网络强大的搜索功能,完全的匿名性已经不存在了。然而笔者认为,虽然现在在网上也存在着人肉搜索的情况,但是这只是针对个别人而言,对于其他大多数普通网民来说,是不会被别人进行大规模地人肉搜索的。因此,说那些发表

暴力性语言的小网民是匿名的且无法追究其责任是说得通的,正因为如此,他们毫无顾忌地发表着粗俗暴力的语言。 至于网络语言暴力的性质和成因,张朝阳说:“施暴者不是某个人,而是集体的无意识行为,是记者或发帖者对后果的无意识,是网站编辑为制作吸引 人气的内容的转载行动,是大众易于相信的惯性。”张朝阳只承认网络语言暴力的无意识性。 但笔者认为,除了这种集体的无意识行为,网络语言暴力更是一种有意 识的行为。试用社会学经典理论来分析网络语言暴力: 一、网络语言暴力的成因及性质 (一)现实性冲突 是针对某一个人(名人)或某一件事所进行的网络语言暴力,因为某人或某事引起了一些人的强烈不满,因此在网络这自由的平台上发表他们的看法,在这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过激的言论。其主要目的还是为了推动事情的解决。等到事件平息并达到多数人满意的效果时,这些网络语言暴力就会消失。 (二)非现实性冲突 1.不可否认,现如今存在着一些具有反社会倾向的人,他们对社会强烈不满,因此在他们浏览网页的时候,当看到他们不满的事情,都会忍不住要去骂一骂,以解心头之恨,并无具体的针对性。这些人有的可能伴有生活中的暴力或者自杀的倾向,需要心理的冶疗。 2.有些人是为了发泄情绪的需要,把在网上骂人做为一种自我放松的活动。他们可能是工作太累,人际关系出现了紧张,于是通过在网上骂人这种方

(完整版)拒绝网络暴力,稳定网络秩序

拒绝网络暴力,稳定网络秩序 有人说网络舆论处于一个草莽时代,缺乏秩序感,我认为不无道理。 在当今繁杂的网络世界,任何事情都有曝光的机会,强大的网民能把一件事推上头条。诚然任何腐败、违法现象,都能由任何人揭发是一件好事,但随着网络对社会舆论的影响力日益扩大,缺乏秩序感等问题的日益凸显,网络暴力由此“应运而生”。 网络在提供了曝光、申诉、求助的大平台的另一面,是铺天盖地的无秩序的网络舆论和对涉事人的网络暴力。“键盘侠”自认为正义的恶言恶语攻击,“吃瓜群众”冷漠的围观,可以说是网络暴力的元凶。网络暴力是指人们在网上发表具有伤害性、侮辱性和煽动性的言论、图片或视频,可能给当事人造成伤害的行为。许多人因为自己某些行为可能违反了社会道德,而被人肉搜索,被无数人言语攻击,其私人隐私公之于众,还遭到许多网友的谩骂和骚扰,例如,乔任梁在网络暴力和抑郁症的双重打击下自杀。躲在账号虚拟的昵称下滥用言论自由的权利,有些早就打破了道德底线。 什么是道德?道德是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综合。道德具有继承性,一个国家或民族的传统美德在现实生活中具有重要影响和意义。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有着许多优良的传统美德,这些,应运用于约束我们的思想道德规范。网民们若想获得自由表达的权利,也要担当起维护文明与道德的使命,至少,要保持必要的理性、客观,而不是用别人的尊严甚至生命作牺牲品。 没有经历过,就站在上帝的视角去评价,去“抨击”一件事情,是随意发表舆论的网民的通病。 但是,实践才是认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马克思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 虽然已经有人开始反思这种乱象,但是私以为,网络舆论的无秩序以及网络暴力现象并没有停止,反而是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我认为有两个原因,从这两个原因入手,也不难找出解决方法。 第一,网民的整体素质不高。人们站在信息的洪流中,急于捕捉信息和发表自己的言论,如同水浒一百单八将一般风风火火,这就造成了判断力的缺失,因而易被误导、驱使,并最终成为实施网络暴力的一份子,造成网络舆论的无秩序。我们应该以唯物主义辩证法为指导,不断增强思维能力。遇事不要急于发表观点,那只是人云亦云,要靠理性思维探寻深藏于现象内的问题本质;同时也要对于网络上的一些舆论导向保持警惕,坚持爱国主义,抵制反动思想。 第二,中国法律的约束力不够。互联网在发展,网民人数日益增加,中国的法律也在逐渐完善、细化,但在网络方面仍尚显欠缺。因为匿名的保护伞、“法不制众”的心理,以及确实无法准确地追究个人法律责任,网民显得有恃无恐,法律也很难健全和落实。在当今社会,加强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愈显重要,党的十八大中,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别对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提出的倡导。国家层面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是自由,平等,公正,法制。公民层面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不仅是对中国现实世界的倡导,也可作为对中国网络世界的要求。 以我国当前的国情,完全杜绝网络暴力可能难以做到,但创造一个安全和谐的网络环境还是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参与和努力。

“网络暴力”现象的成因及对策

“网络暴力”现象的成因及对策 来源:《今传媒》作者:关梅 近几年,“网络暴力”事件频繁进入人们的视野,从2006年的“铜须门”事件、“虐猫”事件,2007年的“姜岩死亡博客”事件、“史上最毒后妈”事件再到2008年的“很黄很暴力”事件等等,这种在网络世界中由众多网民的言论所形成的所谓的“道德审判”以及无节制的、恶意的谩骂与人身攻击我们称之为“网络暴力”,这不仅对当事人的精神与心理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而且紧接其后的“人肉搜索”更是把这种影响由网络世界带到了现实社会,严重扰乱了当事人及其家人的正常生活。由此带来的道德与法律层面上的矛盾与问题已经引起了诸多专家、学者的关注与讨论。 不能否认,网络已日渐成为一种新的民意表达渠道,越来越多的民众习惯选择在网络上获取新闻信息,并通过发表自己的意见与诉求参与到社会公共事件的讨论中去,网络舆论也由此产生。这不仅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进步的重要体现,也确实对许多现实事件回归真相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我们不能因此忽视“网络暴力”现象,对其所触及的道德与法律问题应高度重视,并深入剖析其成因,探寻切实可行的对策,力求避免“网络暴力”事件的发生或将其带来的负面影响减少到最小,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净化网络舆论环境,有效地发挥网络舆论监督的作用。 “网络暴力”现象的原因分析 第一,网络媒体的虚拟化、匿名性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网民的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无形中充当了“网络暴力”的“保护伞”。 网络媒体具有虚拟化、匿名性的特点,这一方面使得网民可以更为自由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但另一方面,网民对自己所发表的言论几乎无须负责,这就大大降低了网民的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在受到某一事件的刺激下,尤其是在一些煽动性言语的误导下,很多网民往往会处于一种非理性状态,继而盲目地对事件作出是非判断和道德评价,并以过激的言论和侮辱性的语言对当事人进行“声讨”和人身攻击,而这又会吸引更多的网民加入其中,网络暴力事件也由此产生。在众多的网络暴力事件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由于网络的匿名性的特点所造成的网民对自身言行过度放纵的心理倾向,许多人性的弱点也似乎在这顶“保护伞”下被淋漓尽致地暴露出来。因此在网络世界中,网民正是凭借其虚拟的身份无所顾忌地对当事人进行谩骂和攻击,由此形成的网络暴力给当事人的身心和实际生活带来了严重的、难以想象的创伤和影响。例如,在“铜须门”事件中,只是一条简单的而缺乏证据的帖子就引发了众多网民的激烈讨论,绝大多数的网友对“铜须”的行为报以强烈的谴责并义愤填膺的对其进行言论“围剿”,很少有人对事件的真实性产生怀疑。在“匿名身份、无须负责”的心理暗示下,网民们对“铜须”的自我申辩毫不理会,甚至当发帖人自己也称其内容多有杜撰之后,网民仍旧对“铜须”进行声讨,并将这种影响延伸至了现实世界中。“铜须”的父母、所就读的学校不断接到骚扰电话,恐吓、咒骂甚至勒索,严重影响了当事人及其家人的正常生活。在这起事件中我们看到,网民在网络世界甚至现实世界中之所以轻易对他人施暴,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其匿名身份所致。 第二,网民的年轻化及其从众心理使得网络言论带有更多的情绪化和盲目性的特点,而相关网站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又刻意凸显这种网络言论,从而导致了网络暴力事件的发生。 近年来,我国网民呈现出年轻化趋势。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2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网民中10至29岁的年轻人所占比例为66.7%,且网民中初、高中学历所占的比重继续提升,达到了67.4%。①网民的年轻化使得他们遇事极易冲动,学历层次较低也制约了他们对事情做冷静细致、全面深入的思考,往往

网络语言暴力演讲稿共三篇含英文版

网络语言暴力演讲稿 尊敬的XX: 对现在很多年轻人,尤其是年轻网民来说,他们其实是生活在两个世界里,一个是现实世界,一个是网络世界。这两个世界平行存在又互相交融,之间发生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即便是同一个人,当他处在不同的世界当中,往往会有着截然不同甚至是完全相反的表现。举个很简单的例子,一个在现实生活中遵纪守法、对待他人彬彬有礼的城市白领,当他下班回到家里,坐在电脑前,却可能变成了一个戾气十足,动辄谩骂和攻击别人的网民,好像他所处的网络世界是一个不受国家法律管辖与约束的法外之地。 很显然,这是一种错觉,如果我们有这样的错觉而不自知,那么不但会把自己置于违法犯罪的边缘,而且还会损害国家、社会和他人的利益。换言之,如果全国亿万网民身处网络世界的时候没有法律意识,如果政府不能坚持依法治网,把网络世界纳入国家法治轨道,那么不但会妨碍网络世界自身的健康发展,也会给现实世界带来冲击和伤害。日前最高法出台司法解释,对“人肉搜索”做出限制,就是因为在以往很长一段时间里,在网络世界横行无忌的“人肉搜索”,已经酿成了太多现实悲剧,已经让太多人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网络世界决不能脱离国家法律约束

而存在。 十八届四中全会第一次把依法治国列入中央全会主要议题,具有里程碑意义。在会议刚刚结束以后,中央网信办就举办了“学习宣传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 全面推进网络空间法治化”座谈会。正是在这次会议上,中宣部副部长、中央网信办主任、国家网信办主任xx提出了加强网络立法、网络执法、全网守法,全面推进网络空间法治建设,实现网络健康发展、网络运行有序、网络文化繁荣、网络生态良好、网络空间清朗的目标。 目标看起来只有短短几十个字,但是能否实现,直接关系到网络生态的健康有序,关系到网络世界的法治化进程。依法治网是依法治国的重要方面,也是具体体现。推进网络空间法治化,其实就是在推进社会管理法治化,推进国家治理法治化。 深入贯彻依法治网,必须坚定法治思维,恪守法治精神。要想真正发挥法治对引领和规范网络行为的主导性作用,首先就必须按照科学立法的要求加强互联网领域的立法工作,做到网络世界的有法可依。在这个基础之上,有堵有疏、从严执法,最终推动和引导网民尊法守法,实现从“中国好公民”到“中国好网民”

拒绝校园暴力

莂《远离校园暴力》说课稿 袀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地方课程(安全教育)》学科的×号。我说课的内容是《远离校园暴力》。 腿一、[说教材] 螅《远离校园暴力》是山东省义务教育必修地方课程教科书《安全教育》五年级部分中第二节的内容。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校园暴力是校园附近常见的有害现象。许多学生在遇到校园暴力时,并不知道应该如何应对。而本课内容正是针对这些问题展开的。因此学生很有必要通过学习本课来学会正确地对待校园暴力问题。 肂二、[说学情] 羂小学学生身心发展尚不成熟,缺乏是非辨别能力,涉世经验不足,法律意识淡薄,面对校园暴力往往不能正确应对,他们常因胆小5害怕而忍气吞声。缺乏应对暴力的心理准备和技能。因此需要获得这方面的指导。 莇三、[说教学目标] 膅知识目标 袃知道校园暴力的定义、形式及危害。 羃能力目标 虿让学生掌握防范校园暴力的方法,从而提高应对校园暴力的能力。 薄情感目标 薃帮助学生树立自我保护的意识,主动自觉地远离校园暴力,培养学生的非暴力情感。

螀四、 [说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 螈教学重点 芈了解学习生活中可能会遇到的各种校园暴力侵害。 莃教学难点 袂培养学生对暴力侵害的防范意识提高学生对校园暴力的应对能力。 膀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我以“校园暴力是什么”-“如何应对校园暴力”的思路来组织教学内容。 螇五、[说教法] 肄课堂教学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终极目标,为了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参与课堂,营造和谐、平等、互动的课堂气氛,我主要采取以下教法: 虿(1)问题启发法。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2)事例讨论法。让学生讨论相关事例。(3)要点归纳法。给学生归纳重点知识。 艿六、 [说学法] 膆1、合作探究学习法:让学生针对一个话题分组讨论,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积极回答问题。这样可以加强对话题的理解。 袄2、活动体验学习法: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学活动中得到体验和感悟,这样可以提升学生的情感和品德。 蚀七、[说教学过程] 莇1、图片导入(5分钟)

评析网络暴力

评析网络暴力 网络暴力是一种暴力形式,它是一类在网上发表具有伤害性、侮辱性和煽动性的言论、图片、视频的行为现象,人们习惯称之为"网络暴力"。网络暴力能对当事人造成名誉损害,而且它已经打破了道德底线,往往也伴随着侵权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亟待运用教育、道德约束、法律等手段进行规范。 网络暴力是网民在网络上的暴力行为,是社会暴力在网络上的延伸。网民们若想获得自由表达的权利,也要担当起维护网络文明与道德的使命。 一、表现形式 (1)以文字语言为形式的网络暴力 现实生活中人在生气、烦闷、情绪不定时,想要通过语言暴力宣泄是很正常的,而现实社会中人与人的直接交往,会受到道德伦理的约束,或多或少的抑制了这样一种宣泄的产生。网络社会是虚拟的社会,在网络上却比现实更容易爆粗,通过文字的方式发生语言暴力。文字语言暴力这种形式在如今人流量大的网站随处可见,如天涯论坛、百度贴吧、微博、腾讯新闻评论等。任何一个网络暴力事件,不难发现,其中文字语言暴力必定不会少,粗俗、恶毒的攻击性语言推动了网络暴力的扩散,也增加了网络暴力的危害。 (2)以图画信息为形式的网络暴力 图画信息暴力在网络暴力事件中也并不鲜见。我国发生过很多例子,

例如篡改他人传上网络的照片,通过照片的篡改进行侮辱、诽谤、攻击等。韩国网络发达,因特网宽带连接居世界第一,但是也并未发展成一个成熟的网络社会,网络暴力问题此起彼伏,比较早的例子是2006年一名22岁的韩国女学生的照片出现在一家图片共享网站时,脸部被人涂改的面目全非,朋友在看到照片后,接二连三的给她打电话确认情况。网络中,目前也存在许多图画信息暴力的情况,惊恐的图片恐吓他人,通过Photoshop技术恶搞、损毁他人照片,以此攻击他人,这是一种图片信息暴力,通过图片的形式实施网络暴力。 二、“网络暴力”现象的原因分析 第一,网络媒体的虚拟化、匿名性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网民的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无形中充当了“网络暴力”的“保护伞”。 网络媒体具有虚拟化、匿名性的特点,这一方面使得网民可以更为自由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但另一方面,网民对自己所发表的言论几乎无须负责,这就大大降低了网民的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在受到某一事件的刺激下,尤其是在一些煽动性言语的误导下,很多网民往往会处于一种非理性状态,继而盲目地对事件作出是非判断和道德评价,并以过激的言论和侮辱性的语言对当事人进行“声讨”和人身攻击,而这又会吸引更多的网民加入其中,网络暴力事件也由此产生。在众多的网络暴力事件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由于网络的

关于网络语言暴力的影响.

关于网络语言暴力的影响 年级 : 高一 班级 : 500班 组员 : 刘悦秦宇刘心怡刘栋赵丽媛颜株伟 吴超陈雄海刘吕嘉谭文彬 网络暴语言力的影响 亲爱的朋友: 您好!近年来,随着网络语言暴力的不断升温,网络安全及网络犯罪文体引起了更多政府机构和人群的重视,非常感谢您参与本次问卷调查,您提供的宝贵信息与观点将给我们的研究带来极大帮助,谢谢! Q1:你的性别是 ○男 ○女 Q2:你的年龄是 ○0-15 ○16-25 ○26-35 ○36-45 ○45以上

Q3:你平均每天的上网时间在 ○0-1小时 ○2-5小时 ○5-7小时 ○7小时以上 Q4:您上网主要的目的是:(请选择最主要的1~3项,不要超过3项* □互联网基础应用(使用搜索引擎、电子邮件、即时通信 □浏览新闻、博客/个人空间;更新博客/个人空间 □数字娱乐(网络游戏、网络视频、网络音乐 □电子商务(网络购物、网上支付 □网络社区(论坛访问及发帖 □其它(网上银行、网上炒股/基金、网络求职、网络教育等 Q5:你认为当前的网络环境如何? ○很好 ○较好 ○较差 ○很差 Q6:你是否有过遭受(见过网络暴力的经历 ○没有

○有但很少 ○经常 Q7:当你遭受网络暴力时,你会采取哪种手段回击? ○直接掀起网络骂战 ○以法律手段解决 ○现实中实施报复 ○不以理会 Q8:你认为网络暴力集中于那些群体? ○宅男宅女 ○追星族 ○学生 ○白领(有稳定工作的成年人 Q9:你认为网络暴力现象更容易出现在哪个文化程度群体○未完成义务教育者 ○高中生 ○大学生 ○高知识分子 Q10:你认为以下哪种原因造成网络暴力?多选 □身份匿名性

五年级 第25课 远离网络暴力游戏 教案

五年级《远离网络暴力游戏》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培养 1、树立网络安全意识,自觉抵制网络暴力游戏。 2、养成健康的网络环境下的生活习惯。 (二)行为技能训练 学会合理安排学习和生活时间,控制自己的上网行为,不玩网络暴力游戏。 (三)知识经验积累 1、知道什么是网络暴力游戏。 2、知道玩网络暴力游戏带来哪些危害。 二、教学重点 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暴力游戏的危害。 三、教学难点 拒绝充满刺激、诱惑的暴力游戏。 四、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讲授法讨论法调查法实践演练法 五、教学准备 课前教师要调查学生玩的游戏情况。暴力游戏引发的暴力犯罪视频。 六、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课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网络与我们生活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尤其是网络游戏很多同学都爱玩。可是,你们知道吗?网络暴力游戏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危害。(板书课题)。首先,让我们读一个关于玩网络暴力游戏的故事。 (二)读“平安故事” 学生自由阅读后思考并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四个少年为什么犯罪?暴力游戏是如何影响青少年的行为的? (三)学习“平安指南” 1、自由阅读课文,说一说: (1)什么是网络暴力游戏?(2)网络暴力游戏是怎样影响青少年的?(3)玩网络暴力游戏有哪些危害? 以上几个问题学生从阅读中不难了解。教学时,针对学生的理解,教师要随机点拨强调,提高学生的认识。如:第(1)个问题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举出一、两个例子。第(2)个问题很多学生没引起重视,认为玩一会没关系,教师也可以举出生活中的事例。如:有事觉得没意思,或作业遇到难题时,往往想通过暴力游戏寻找刺激,结果不知不觉地就上瘾了。 2、展开讨论,提高认识: (1)你知道的哪些游戏属于网络暴力游戏?(学生每说出一个,教师及时在黑板上写出来,学生充分发言后,利用板书进一步提醒学生平时注意远离这些游戏。教育学生互相监督)。 (2)联系生活实际说说玩网络暴力游戏有哪些危害?(可以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