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学原理 名词解释与简答

1、会计的概念: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运用科学的方法体系,对各种单位(企业、事业,机关和团体等单位)的资金运动进行连续、系统、全面综合的核算,并进行有效监督的一项经济管理活动。

2、资产: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的或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3、负债: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

4、所有者权益: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有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 (公司的所有者权益又称为股东权益)。

5、收入: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润的总流入。

6、费用: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7、权责发生制:权责发生制是根据权责关系的实际发生和影响期间来确认企业的收入和费用的核算基础。

8、会计科目:会计科目是按照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并赋予标准的名称,也就是按照经济内容对各个会计要素所作的进一步分类。

9、账户:具备一定的名称和结构,用于对于该名称相对应的特定的经济内容的增减变化进行单独记录的工具。

10、复式记账法:复式记账法是对发生的每一项经济业务,都要以相等的金额,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的账户中进行登记的一种记账方法。

11、借贷记账法:借贷记账法是以“借”和“贷”作为记账符号,记录经济业务的发生和完成情况的一种复式记账法。

12、会计分录:会计分录是指在登记账簿前,根据记账规则,通过对经济业务的分析而确定的应记入账户的名称、方向及其金额的一个简明的记账公式。

13、试算平衡:所谓试算平衡,是指在期末对所有账户的发生额和(或)余额进行加总,以确定借贷是否相等,从而检查记账过程中是否存在差错的方法。

14、平行登记:所谓平行登记,是指对发生的每项经济业务,都要以相关的会计凭证为依据,一方面,记入有关的总分类账户;另一方面,记入有关的总分类账户所属明细分类账户的方法。

15、期间费用:所谓期间费用,是指不能直接归属于某个特定的产品成本,而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的各种费用。

16、会计凭证:会计凭证是用来记录经济业务,明确经济责任,作为记账依据的书面凭证。

17、账簿:会计账簿,简称账簿,它是由具有一定格式、相互联系在一起的许多帐页

所组成的,以会计凭证为依据,用以全面、系统、序时、分类地记录和反映企业、事业等单位各项经济业务的簿籍。

18、日记账:序时账簿也称日记账,是按照经济业务的发生时间和先后顺序,逐日逐笔连续登记经济业务的账簿。

19、财务会计报告:财务会计报告,是指企业对外提供的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和某一财务期间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的报告文件。

20、资产负债表:资产负债表是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的会计报表

21、利润表:利润表是反映企业一定期间内经营成果的会计报表。

1 )监督和核算。(其中核算是会计的首要职能,也是全部会计工作

的基础。 )

会计核算职能是会计最基本的职能,其他职能是

由这一职能派生的。与其他经济管理活动相比,这种核算职能具有全面性和综合性。会计的监督职能寓于会计的核算职能之中,是在核算过程中的监督。也只有搞好会计监督职能,才能保证各项经济活动按预期的要求进行,才能发挥会计核算的作用,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

1、设置账户。 2,、复式记账。 3、填制和审核凭证。 4、

登记账簿。 5、成本计算。 6、财产清查。 7、编制会计报表。

客观性、相关性、明晰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

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

会计账户与科目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

区别的不同概念。它们的联系在于,会计科目是设置账户的依据,是账户的名称,账户是会计科目的具体应用,会计科目所反映的经济内容,就是账户所要登记的内容;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会计科目只是对于会计对象具体内容的分类,是为了统一各会计主体的核算内容、口径和核算方法而规定的,是对特定经济项目赋予的标准称谓,本身没有什么结构,账户则是会计主体按照会计科目开设在账簿中,具有一定的结构,具体反映资金运动状况的户头。因此,账户与科目相比,有着更为丰富的内容。

总分类账户和他下属的明细

分类账户之间表现为控制与被控制、统驭与被统驭的关系。明细账户是对总分类账户的细化和补充;总分类账户所反映的数据与明细分类账户所反映的数据的总额相一致,两者相互补充,既总括又详细地说明同一事物。平行登记: (一)、登记的依据相同; (二)、登记的方向相同; (三)、登记的期间相同; (四)、登记的金额相等。

1、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买

方。 2、企业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也没有对已售出商品实施有效的控制。 3、入的金额能够可靠计量。 4、与交易相关的经济利益能够流入企业。 5、相关的已发生的成本能够可靠计量收。

1、提取法定盈余公积。

2、提取任意盈余公积。

3、

向投资者分配利润或股利。

9 ) 1、原始凭证的名称。 2、填制凭证的日期。 3、接收

凭证单位的名称。 4、经济业务的内容(包括实物数量和金额) 。 5、填制单位和填制人员的签名盖章。 6、凭证的编号。

10 ) 1、审核原始凭证的合法性。2、……真实性。 3、……

合理性。 4、审核原始凭证的正确性。

1、对于合理、合法、真实可靠、符合要求的

原始凭证,应按照规定办理会计手续,,编制记账凭证,据以登记有关账簿,并将原始凭证作为记账凭证的附件加以妥善保管,不得丢失、损坏。 2、对于业务真实,只是内容不完整、手续不齐备,或计算上、文字上有错误的原始凭证,应予以退回,解释制度要求,督促有关人员补办手续,更正错误,然后按正常情况处理。 3,、对于违反制度规定的不合法或不合理的原始凭证,会计人员要拒绝接受,不予以报销付款;有严重违法行为的,如有伪造或涂改凭证、虚报冒领的行为,应立即向领导汇报,坚决抵制,严肃处理。

12 ) 1 记账凭证的名称。2、记账凭证的填制日期和编号。

3、经济业务的主要内容摘要 (及简要说明 )。

4、应记的会计科目及金额。

5、所附原始凭证的张数。 5、会计主管、审核、填证以及记账人员的签章。

13 ) 1、记账凭证是否附有原始凭证,是否同所附的原始

凭证的内容相符合。 2、会计科目的使用是否正确。凭证上所使用的会计科目及明细科目和核算内容必须前后一致,以保证核算口径的一致性,取得正确的汇总指标。3、记账方向和金额的确定是否正确。 4、凭证格式中有关项目的填列是否完备,有关人员是否已签名盖章。

营业利润 =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收益+投资收益

利润总额 =营业利润+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净利润 =利润总额-所得税费用

(一)划线更正法:如果发现账簿记录有错误,而其所依

据的记账凭证没有错误,及纯属记账时文字或数字的笔误,应采用划线更正法进行更正。

( 二 ) 红字更正法:1、根据记账凭证记账以后,发现记账凭证中应借应贷方向、科目有错误时,可采用红字更正法。2、根据记账凭证所记录的内容记账以后,发现记账凭证中应借、应贷的会计科目和记账方向都没有错,只是记账金额大于正确的应记金额,应采用红字更正法。

(三) 补充登记法:记账以后,如果发现记账凭证上应借、应贷的会计科目没有错误,但所填金额小于正确的金额,可采用补充登记法。

1、年度财务报告,至少应包括下列组成部分:①资

产负债表②利润表③现金流量表④所有者权益(或股东权益,下同)⑤附注。

2、中期财务报告至少应当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报表附注。

会计学原理名词解释

会计学原理名词解释 会计: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通过一系列专门方法,对一个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全面、连续、系统、综合的核算 与监督,并在此基础上对经济活动进行分析、考核和检查, 以提高经济效益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 会计对象:是会计所核算和监督的内容。 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出企业的现时义务。 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所享有的剩余权益。 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会计科目:是对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按照不同的经济内容和管理需要进行分类的项目。 会计账户:是根据会计科目开设的,具有一定结构,用来分类、 复式记账法:是指对每笔交易、事项用相同的金额,同时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的账户中登记的记账方法。 借贷记账法:是指以借、贷作为记账符号,按照“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的记账规则,对发生的每一笔经济业 务所引起的会计要素的变化,都在两个或两个以上 的账户中,以相等的金额全面地、相互联系地进行 会计分录:是指按照复式记账原理要求,确定每项经济业务应登记的账户、记账方向和应记金额的一种记录。 试算平衡:是指根据记账规则和会计恒等式来检查验证日常账户

记录是否正确、完整的一种方法。

生产费用: 管理费用:管理费用是指企业为组织和管理生产经营活动而发生的管理费用。 财务费用:指企业为筹集生产经营所需资金等而发生的筹资费用。 销售费用:是指企业在销售商品和材料、提供劳务的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费用。 营业外收入:是指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没有直接关系的各种收入,是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 营业外支出:是指不属于企业生产经营费用,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没有直接关系

会计学原理 复习题

会计学原理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流动资产Current Assets:是指预计在一个正常营业周期内或一个会计年度内变现、出售或耗用的资产和现金及现金等价物。 应收票据Bills receivable:是指企业持有的还没有到期、尚未兑现的票据。应收票据是企业未来收取货款的权利,这种权利和将来应收取的货款金额以书面文件形式约定下来,因此它受到法律的保护,具有法律上的约束力。是一种债权凭证。 应收账款Accounts Receivable:是指企业在正常的经营过程中因销售商品、产品、提供劳务等业务,应向购买单位收取的款项,包括应由购买单位或接受劳务单位负担的税金、代购买方垫付的各种运杂费等。 预收账款Advance Received from Customers;Accounts Received in Advance:指买卖双方协议商定,由购货方预先支付一部分货款给供应方而发生的一项负债。 实收资本Actual Receipt Capital/Paid-in capital:

盈余公积Features Surplus;Earned Surplus:是指企业按照规定从净利润中提取的各种积累资金。 生产费用production expenses:是指在企业产品生产的过程中,发生的能用货币计量的生产耗费,称之为生产费用。 收入income/Revenue:1.广义的收入概念将企业日常活动及其之外的活动形成的经济利益流入均视为收入;2.狭义的收入概念则将收入限定在企业日常活动所形成的经济利益总流入;3.我国现行制度采用的是狭义的收入概念,即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所涉及的收入,包括销售商品收入、提供劳务收入和让渡资产使用权收入。日常活动是指企业为完成其经营目标所从事的经营性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活动。企业非日常活动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流入不能确认为收入,而应当作为利得。企业代第三方收取的款项,应当作为负债处理,不应当确认为收。

(完整版)会计学原理名词解释和简答

第一章总论 1.会计:会计是通过专门的方法收集、加工和利用以一定货币单位计量标准来描述经 济活动的经济信息,对经济活动进行组织、控制、调节和指导,促使人们比较得失、权衡利弊、讲求经济效益以及协调、维系委托经济责任顺利进行的一种管理活动。 2.会计职能:指会计作为经济管理工作所具有的功能或能够发挥的作用,基本职能为 核算和监督职能,还具有控制经济过程、分析经济效果等职能。 3.会计核算:通过确认、计量、记录、报告,反映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已经发生或完 成的经济活动,为经营管理提供信息的功能。是会计的首要职能,全部会计管理工作的基础。 4.会计监督:利用会计信息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预测、决策、控制、分析和考评,使 其达到预期目标。 5.会计目标:会计系统运行的出发点和归宿,基本目标是制定经济决策,总体目标是 提高经济效益,具体目标是提供决策信息,反映受托责任。 6.会计对象:特定主体能够用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即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 7.会计要素:是根据交易或事项的经济特征对会计对象进行的最基本的分类,包括资 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六大要素。构成会计报表的骨架。 8.资产:指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 经济利益的资源。按其流动性可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 9.负债: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 可分为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 10.所有者权益:所有者权益是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股东价 值的账面体现,表面企业归谁所有。 11.收入: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 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增加股东价值的源泉。 12.费用:费用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 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增加股东价值的代价。 13.利润: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全部收入减去全部费用的结果就是利润 (负数为亏损)。企业经营的会计成果。

会计学原理名词解释

会计学原理名词解释 1、会计: 为提高经济效益,加强经济管理,而在企业单位建立的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 2、会计目标: 会计信息使用者希望会计所提供的信息应达到的境地 3、会计对象: 会计工作的客体,即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 4、会计职能: 会计本身所固有的本质功能 5、会计基本假设: 是对会计核算所处时间、空间环境等所做的合理设定,是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条件,是 选择会计方法的重要依据。 6、会计主体: 会计主体指会计活动为[之服务的特定单位或组织,会计主体假设是对会计活动空间范围所作的限定。 7、持续经营: 持续经营指如无明显证据说明企业在可预见的未来会破产清算,就应当认为其能持续经营。持续经营假设是对会计主体活动时间范围所做的限定。 8、会计分期: 会计分期是指将会计主体持续的经营活动人为划分成若干相等期间,分期提供会计信息。9、货币计量: 指会计主体在核算过程中以货币为计量单位,并假设币值不变。

10、会计确认: 根据一定标准,辨别经济业务数据能否、何时进入会计信息系统,如何进行报告的过程。11、会计计量: 是对具体会计要素按货币量度进行量化的程序,主要解决计量尺度、计量属性问题。 12、资产: 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13、负债: 企业过去交易或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 14、所有者权益: 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 15、收入: 企业在日常经营活动中形成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经济利益流入。 16、费用: 企业在日常经营活动中发生的,与所有者分配无关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经济利益流出。 17、利润: 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包括收入减去费用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 18、成本: 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种耗费,可分为产品费用、期间费用。 19、权责发生制: 会计核算中以权利形成时间决定收入归属期间,以责任发生时间决定费用归属期间。 20、收付实现制:

《会计学原理》简答题及重要概念(2015年6月)

《会计学原理》简答题及重要概念 (2015年6月) 一、简答题 1.简述资产的定义、特征。 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资产的特征:(1)资产必须是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资源 (2)资产必须是企业拥有或者可以控制的资源 (3)资产必须是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2.简述收入的定义、特征。 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收入的特征:(1)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经济利益流入,企业从事非日常活动或者从偶发的交易或事项中所形成企业经济利益属于企业的利得 (2)收入是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流入 (3)收入的形成总是伴随着资产的增加,或者负债的减少,或者二者兼而有之 (4)收入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 (5)收入只包括本企业经济利益的流入,不包括为第三方或客户代收的款项3.何为企业的流动资产?企业的资产满足什么样的条件应当将其归类为流动资产? 流动资产是指可以在一年内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变现或耗用的资产。 满足条件:(1)预计在一个正常营业周期中变现、出售或耗用 (2)主要目的为交易目的而持有 (3)预计在自资产负债表日起一年内变现 (4)自资产负债表日起一年内,交换其他资产或清偿负债的能力不受限制的

现金或现金等价物。 4.会计核算方法有哪些?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如何? 会计方法是指为实现会计目标,遵循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基本要求,在对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具体化为各项会计要素)予以完整、连续、系统的确认、记录和报告的过程中所应用的各种专门手段 会计核算方法主要包括:(1)设置会计科目;(2)复式记账;(3)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 (4)登记账簿;(5)成本计算;(6)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各种会计核算方法相互联系、密切配合,构成一个完整的方法体系。 5.什么是会计科目?什么是会计账户?会计科目和会计账户有什么区别和与联系? 会计科目:对会计要素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所规定的项目名称 会计账户:对会计要素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所才用的工具、方法 联系:(1)会计科目是设置账户的依据,是账户的名称,账户是根据会计科目设置的(2)二者核算的经济内容是一致的 (3)设置会计科目和账户的目的都是为了提供分类核算的会计信息区别:会计科目是设置账户的依据,不存在结构问题,而账户必须有一定的结构和格式,借助于所具有的结构或格式,账户能够分类记录交易或事项引起的会计要素具体 内容的增减结存情况 6.什么是借贷记账法?其基本内容有哪些? 借贷记账法是以“借”、“贷”作为记账符号,以“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作为记账规则的一种复式记账方法。它是世界各国通用的一种复式记账法,也是我国法定的会计记账方法。 基本内容:(1)以“借”“贷”作为记账符号,用以标明记账的方向 (2)账户基本结构是左方为借方,右方为贷方。哪方增加哪方减少要根据账 户反映的经济内容决定 (3)记账规则是“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 (4)试算平衡一般是采用发生额平衡的方法,也可以采用余额平衡的方法, 总的说来是借贷双方自动平衡。一般通过编制“总分类账户试算平衡表” 进行

会计学原理-名词解释1-8章(没有打完,想要的看一下)

第一章会计概述 1.会计反应职能:也称为会计核算职能,是指会计具有以货币作为主要计量尺度, 借助于专门的核算方法,并通过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等环节,对特定组织(或称特定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记录、计算、分类和汇总,为有关各方面提供有用会计信息的功能。它是会计的最基本职能,也是全部会计管理工作的基础。 2.会计监督职能:也称为会计控制职能,是指会计具有按照一定的目的和标准,借 助会计反映提供的会计信息,通过预测、决策、控制、分析和考评等方法,对特定组织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进行监督、控制、干预,使其正常进行的功能。它是会计又一重要的基本职能。 3.会计环境:是指在特定发展阶段会计所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客观条件及限制性 因素,主要指一定的社会经济环境。社会经济环境对会计产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会计对其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具有重要的反作用。 第二章会计目标和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1.会计目标:就是在一定的客观经济环境条件下,会计活动所应达到的境地、目的 或标准。会计目标是会计活动中一切矛盾的”焦点”,是会计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它规定着会计活动的基本动向。 2.可靠性特征:又称为客观性、真实性,是指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 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可靠性既是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也是对会计核算的总体性要求。 3.有用性特征:又称为相关性,是指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 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有用性既是对会计信息质量最根本的要求,也是对会计核算的总体性要求,是实现会计目标的重要表现形式。 第三章会计对象和会计要素 1.会计对象:也称为会计客体、会计内容,是指会计在行使反映和监督职能时所面 对的客体,也就是会计反映和监督的内容,它回答会计对什么进行反映和监督的

会计学原理名词解释

会计学原理名词解释 会计学原理名词解释 会计的涵义: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运用专门的方法,对企业和行政、事业和行政等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核算和监督,对各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预测、参与决策,并对外提供符合会计准则的会计信息,以提高经济效益的管理活动。会计职能:是指会计在经济管理中所具有的功能。(会计核算、会计监督) 会计对象:指会计所反映、监督和分析、预测、控制的内容。 各营利组织和非营利组织在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 营利组织是经营资金的循环周转运动。 非营利组织是预算资金的收支运动。 权责发生制:以收入费用的归属期为标准来确定本期的收入费用的一种方法。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期间、货币计量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及时性 会计的方法:会计核算(最基本,最主要)、会计分析、会计考核、会计预测、会计决策 会计核算:对会计主体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过程。 (会计确认、会计计量、会计记录、会计报告) 会计核算的方法:设置会计科目及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和估价、编制财务报告会计学按其研究内容主要有: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和审计学等。 会计要素:又称为财务报表要素,是财务报表借以构成的“积木”。 六大会计要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 资产: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

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负债: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现时义务,履行该义务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所有者权益:企业投资者对企业净资产的所有权,实质上是所有者在企业资产中享有的经济利益,其金额等于资产减去负债。 收入: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费用: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利润: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等。 利润总额=营业利润+当期利得-当期损失; 净利润=利润总额-所得税 资产=权益 资产=负债 + 所有者权益…… 收入–费用 = 利润(亏损)…… 会计凭证:会计凭证简称凭证,是记录经济业务发生和完成情况,明确经济责任,借以登记账簿的书面证明。 原始凭证:原始凭证是在经济业务发生或完成时取得或填制的,用来载明经济业务实际执行和完成情况,明确经济责任,具有法律效力,并作为记账的原始依据的一种会计凭证。 记账凭证:记账凭证是财会人员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或原始凭证汇总表编制,用来记载经济业务的简要内容,并确定会计分录,直接作为记账依据的一种会计凭证。 累计凭证:是指在一定时期内连续在一张凭证中记载同类经济业务,并于期末将其累计数作为记账依据的原始凭证。这种原始凭证,主要适用于某些经常重复发生的经济业务。 汇总原始凭证:是指在实际工作中为了集中反映某项经济业务的总括情况,简化记账凭证的填制工作而根据同类原始凭证编制的据以记账的汇总表。

会计学原理

会计学原理名词解释 1、会计科目:是对会计要素内部性质相同或相近的内容进行归类而形成的具体项目。 2、复式记账法:是指将每笔经纪业务都在两个过两个以上的相互联系的账户中以相等的金额进行记录的方法。 借贷记账法:以“借”、“贷”为记账符号,以“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为记账规则的复式记账法。 3、会计对象:是对主体从事经济活动所引起的价值运动。 会计要素:会计要素又称会计报表要素,是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所作的最基本的分类,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会计要素构成了会计报表的基本内容。 两者关系:会计要素是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所作的最基本的分类 4、平行登记:是指企业发生的每一笔经济业务,既要在总分类账户中进行总括的登记,又要在相应的明细分类账户中进行详细登记。 5、永续盘存制:又称账面盘存制,是指企业对各项存货的收入数和发出数,都要根据原始凭证逐笔地在有关账簿中进行连续登记,并随时接触各种存货的账面数额的一种方法。 6、折旧:是指在固定资产使用寿命内,按照确定的方法对应计折旧额进行系统的分摊,是对固定资产被消耗价值进行转移并予以补偿的方式。 7、投入资本:是所有者投入企业资产的索取权表现形式,包括实收资本和资本公积。 8、期间费用:是指那些仅仅有助于当期收入的实现但与收入没有直接联系的费用。(P112) 9、未达账项:是指由于企业与银行起的凭证的时间不同,导致记账的时间不一致而造成的账项,也就是一方接到结算凭证已经入账,而另一方由于时间的原因未收到结算凭证所以尚未入账的款项。(P224) 10、会计报表:是对企业或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结构性表述,是企业对外提供的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时点的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会计信息的书面文件。

会计学原理名词解释与简答

会计学原理期末考试 名词解释与简答 名词解释 1.资产与负债 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掌握或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 2.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 权责发生制亦称应计基础,是以款项的应收应付为标准来确认本期收入和费用的一种会计处理基础。 收付实现制亦称现金收付基础,是按照款项的实际支付和实际收现来确认本期费用和收入的一种会计处理基础。 3.会计凭证与会计账簿 会计凭证是记录经济业务、明确经济责任并作为记账依据的书面证明,按其填制程序和用途可以分为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两大类。 会计账簿是以会计凭证为依据,连续、系统、全面地记录和反映会计主体各项经济业务的簿籍,由具有专门格式而又相互联接在一起的若干账页所组成。 4.永续盘存制与实地盘存制 永续盘存制亦称账面盘存制,是指在账簿中对各项财产物资的增加和减少进行连续登记,并随时结出各项财产物资账面余额的一种盘存制度。 实地盘存制亦称盘存计耗制,是指平时在账簿中只登记财产物资的增加数,不登记减少数,期末根据实地盘点的实存数来倒挤减少数,再据以登记有关账簿的一种盘存制度。 5.会计确认与会计计量 会计确认是指把某个项目(交易或事项)认定为某个会计要素加以记录并列入会计报表的过程。 会计计量就是对会计要素按货币量度进行量化的过程,即确定其金额的过程。 6.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 收益性支出是指为取得当期收益而发生的支出,如营业成本、各种期间费用等。资本性支出是指为取得本期和以后各期收益而发生的支出,如购建固定资产支出等。 简答 1.写出会计核算的专门方法,并简述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会计学原理名词解释

会计学原理名词解释 会计学原理是会计学的基础性理论,它用来解释会计实务中的各种现象和规则。下面是会计学原理中的一些重要概念的解释: 1.核算主体:核算主体也叫会计主体,指的是拥有自己独立的 财务状况和经营活动的组织、个人或其他经济单位。核算主体可以是企业、政府部门、非营利组织等。 2.会计要素:会计要素是指会计报告中所包含的主要元素,包 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和费用。这五个要素是会计报告的核心内容。 3.会计等式:会计等式是一种重要的会计原理,表达了会计核 算的基本关系。会计等式的公式表示为:资产=负债+所有者 权益。这个等式反映了经济实体资源的来源和运用。 4.货币计量原则:货币计量原则是会计学中的一条重要原则, 它规定会计报告中的各种经济事项必须以货币单位来计量和表达。这种计量方式能够确保财务报表的可比性和可理解性。 5.持续经营原则:持续经营原则也叫连续经营原则,是指会计 假设中的一条基本假设,它规定核算主体将会持续经营并保持其活动的正常状态。根据这一原则,会计报告应当基于持续经营的假设进行编制。 6.主体内容一致原则:主体内容一致原则是指会计报告应当展 示核算主体的全部经济实质和财务状况,不能遗漏或夸大重要

信息。这一原则强调会计报告的真实性、可靠性和完整性。 7.成本原则:成本原则是会计学中的一条重要原则,它规定会计报告中的各种资产应当以其购置成本或成本价值进行核算和评估。这种原则能够提供资产真实价值的信息。 8.分期核算原则:分期核算原则是指会计报告应当根据时间周期进行编制,即将长时间期限内发生的经济事项进行划分,确认为不同的会计期间进行核算和报告。 以上是会计学原理中的一些重要概念的解释。这些概念对于理解和应用会计学原理非常重要,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会计知识。

会计学原理

一、名词解释 1.会计:会计是受托管者依据当时特定的信息系统,对一定单位的经济业务进行确认、计 量、记录,以反映和控制以价值运动为主要内容的经济活动过程及其结果,旨在实现最优经济效益,并向各方面的使用者提供相关信息的活动。 2.会计核算职能的具体实现方式 会计确认:将某一事项认定为会计对象并正式地记录和列入会计主体的资产负债表或利润表的过程。 会计计量:以数量关系来确定物品或事项之间的内在数量关系,把数额分配于具体事项的过程。 会计记录:用专门的会计方法在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中登记经纪业务事项的过程。 会计报告:会计对外和对内提供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现金流量以及其他方面的会计信息的过程。 3.会计要素 资产: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的资源。 负债: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业务。 所有者权益: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 收入: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费用: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利润: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 4.会计假设:是指虽然事实并不完全如此,但为了会计工作的正常进行,也必须认为是如 此的假定。 四大假设 会计主体:是会计工作为之服务的特定单位 持续经营:会计核算应以企业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 会计分期:会计核算应当划分会计期间,分期结算帐目和编制会计报表 货币计量: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及其成果可以通过货币予以综合反映。 一个基础 权责发生制: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处理;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经在

会计学原理名词解释

会计学原理名词解释 《1》试算平衡定义:是指期末对所有账户的发生额和(或)余额进行加总,以确定借贷是否相等,从而检查记账过程中是否存在差错的方法。 《2》资产定义: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3》负债定义: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 《4》会计要素定义: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 《5》复式记账法定义:是对发生的每一项经济业务,都要以相等的金额,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的账户中进行登记的一种记账方法。 《6》会计科目定义:是按照信息使用者的需要,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并赋予标准的名称,也就是按照经济内容对各个会计要素所作的进一步分类。 《7》账户定义:具备一定的名称和结构,用于对与该名称相对应的特定的经济内容的增减变化进行单独记录的工具。 《8》权责发生制定义:是指凡属本期已经实现的收入,不论其款项是否收到,都应作为本期的收入处理。 《9》收付实现制:以实收实付为标准来确认本期的收入和费用, 《10》所有者权益: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 《11》收入定义:企业在日常的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12》费用定义: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13》转账凭证定义:是指会计人员根据转账业务的原始凭证编制的记账凭证。 《14》结账定义:把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全部经济业务登记入账的基础上,按照规定在会计期末结算出各种账簿的本期发生额合计和期末余额,并将其余额结转至下期的过程。《15》账簿定义:具有一定的格式,相互联系在一起的许多帐页所组成,以会计凭证为依据,用以全面系统序时分类的记录和反映企业事业等单位各项经济业务的簿籍《16》记账凭证定义:由会计部门根据原始凭证编制的,作为登记账簿直接依据的书面证明。 《17》原始凭证定义:是指经济业务的发生或完成时取得或填制的用来作为办理经济业务手续,载明经济业务的执行或完成情况,明确经济责任的书面证明。 《18》对账定义:是为了保证账簿的真实性和正确性,进行账簿记录的核对工作。 《19》期间费用定义:不能直接的归属于某个特定的产品成本,而应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的各种费用。 《20》资产负债表: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的会计报表,它是根据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之间的相互联系,按照一定的分类标准和一定的顺序把企业一定时期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各项目予以适当排列,并对日常工作中形成的大量数据进行高度浓缩整理后编制而成的。 《21》利润表:反映企业一定期间内生产经营成果的会计报表。 《22》会计分期定义:将一个企业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一个个持续的长短相同的期间。 《23》利润定义: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 《24》可持续经营的前提定义:企业会计方法的选择,会计事项的确认与计量,应以企业在可预见的未来将以它现时的形式并按既定的目标持续不断经营下去为前提 《25》会计分录定义:指在登记账簿前,根据记账规则,通过对经济业务的分析而确定的应记入账户的名称方向及其金额的一个简明的记账公式。

会计学原理名词解释

汇总原始凭证:是指在实际工作中为了集中反映某项经济业务的总括情况,简化记账凭证的填制工作而根据同类原始凭证编制的据以记账的汇总表。 复式记账凭证:是把一项经济业务所涉及的会计科目集中在一张记账凭证中填列,用以完整地反应经济业务的全貌和会计科目间的对应关系的一种记账凭证。 收款凭证:收款凭证是收入货币资金时使用的凭证,适用于现金和银行存款的收款业务。付款凭证:付款凭证是付出货币资金时使用的凭证,适用于现金和银行存款的付出业务。转账凭证:转账凭证是适用于不涉及货币资金收付使用的其他经济业务的记账凭证。 会计凭证的传递:会计凭证的传递,是指会计凭证从填制或取得起,经过审核、整理、记账到装订保管为止,在有关部门、人员之间的传递程序和传递时间。 账簿:账簿是由一定的格式的账页按一定形式相互联结所组成,用来序时地、分类地记录和反映各项经济业务的会计簿籍。 日记账:日记账是按照经济业务发生或完成的时间顺序,逐日逐笔登记的账簿,亦称序时账。日记账又可分为普通日记账和特种日记账两种。 分类账:分类账是对全部经济业务按照总分类账户和明细分类账户进行分类登记的账簿。分类账可以分为总分类账和明细分类账两种 对账:对账是为了保证账簿记录的真实可靠。对账簿和账户所记入的有关数据加以检查和核对,它是会计核算的一项重要内容。对账必须包括账簿与凭证的核对;账簿与账簿的核对,账簿与实际情况的核对。 结账:结账就是把一定时期内发生的经济业务在全部登记入账的基础上,将各种账簿记录结出“本期发生额”和“期末余额”,从而根据账簿记录编制会计报表。 总分类账:总分类账又称总账,是按规定的一级科目分设账页,用来登记全部经济业务,提供总括核算资料的一种分类账。总分类账能够全面、总括地反映经济活动情况,并对明细账起着统驭作用,还为编制会计报表提供总括的资料。 明细分类账:明细分类账又称明细账,是按总账科目设置,按所属二级或明细科目开设账页,用来分类登记某一类经济业务,提供明细核算资料的一种分类账。明细分类账能够具体详细地反映经济活动情况,对总分类账起着辅助补充的作用,也为编制会计报表提供必要的明细资料。 备查账:备查账也称辅助登记簿,是对某些未能在日记账和分类账进行登记的经济业务事项进行补充登记的账簿,其主要作用在于对某些经济业务的内容提供必要的参考资料,如租入固定资产登记簿,受托加工材料登记簿等。严格地说,备查账并不是真正的账簿,而只是对账簿记录的一种补充。 投入资本:是指投资者以现金、实物、无形资产等形式实际投入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各种财产物资,按其投资主体不同,可分为国家投资、法人投资、个人投资和外商投资。 实收资本:指企业实际收到的投资者投入的资本,它是企业所有者权益中的主要组成部分。 固定资产:一般是指使用期限较长,单位价值较高,能在若干生产周期中发挥作用,并保持其原有实物形态的劳动资料,包括房屋、建筑物、机器设备、运输设备、工具器具等。采购费用:是采购材料过程中支付的各项费用,包括材料的 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包装费、仓储费、运输途中的合理损耗及入库前的整理挑选费用等。 采购成本:指材料的买价加上各种采购费用,构成了材料的采购成本。 生产费用:指产品生产过程中为制造产品而发生的的一切费用支出。 直接费用:指直接为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所发生的费用,能直接构成产品成本。包括直接材料费用、直接人工费用及其他直接费用。

会计学原理名词解释与简答

名词解释题 1、会计的概念: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运用科学的方法体系,对各种单位企业、事业,机关和团体等单位的资金运动进行连续、系统、全面综合的核算,并进行有效监督的一项经济管理活动; 2、资产: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的或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3、负债: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 4、所有者权益: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有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公司的所有者权益又称为股东权益; 5、收入: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润的总流入; 6、费用: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7、权责发生制:权责发生制是根据权责关系的实际发生和影响期间来确认企业的收入和费用的核算基础; 8、会计科目:会计科目是按照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并赋予标准的名称,也就是按照经济内容对各个会计要素所作的进一步分类; 9、账户:具备一定的名称和结构,用于对于该名称相对应的特定的经济内容的增减变化进行单独记录的工具; 10、复式记账法:复式记账法是对发生的每一项经济业务,都要以相等的金额,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的账户中进行登记的一种记账方法; 11、借贷记账法:借贷记账法是以“借”和“贷”作为记账符号,记录经济业务的发生和完成情况的一种复式记账法; 12、会计分录:会计分录是指在登记账簿前,根据记账规则,通过对经济业务的分析而确定的应记入账户的名称、方向及其金额的一个简明的记账公式; 13、试算平衡:所谓试算平衡,是指在期末对所有账户的发生额和或余额进行加总,以确定借贷是否相等,从而检查记账过程中是否存在差错的方法;

会计学原理名词解释整理(全)

会计的定义 会计应该理解为经济信息系统,是旨在提高企业和各单位活动的经济效益、加强管理而建立的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它在企业和各单位范围内,主要用于处理价值运动所形成的数据,并产生于此有关的信息,反应的是及其基本只能,上述数据进一步利用,又能起到控制作用,会计的子系统分为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 会计基本假设 是对会计信息系统运行所依存的客观环境中与会计相关的因素进行的抽象与概括,是会计信息系统运行和发展到基本前提与制约条件。它对会计信息系统的运行至关重要,缺乏或违背这些假设,就无法提供公允的信息,同时,会计信息系统时刻都处于与客观环境交互作用的状态,在来自于客观环境的前提尚未得到完全证实之前,才冠以假设。 会计主体假设规定会计核算的空间与界限,会计信息系统所加工的数据和提供的信息应该局限于一个特定的具有独立性或相对独立性的单位之内,一个单位作为会计主体,则会计信息系统所处理和提供的信息都必须是与企业相关的,此外,要求对主体与主体所有者的利益界限进行明确的区分。 持续经营假设,如果不存在明显的反证,一般都认为企业将无限期的经营下去。如果缺乏这项假设,会计核算的许多原则如权责发生制、划分收益支出与资本指出将不能应用。另外,企业在持续经营状态下和处于清算状态时所采纳的会计处理是不同的。 会计分歧假设,将企业持续经营的活动人为的分为一个个等距离的区间,以便能够及时的报告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变动的信息。一般以一年为一个会计期间,也有半年、季度、月度作为会计期间。 货币计量假设,货币计量假设包括两个层次,一是货币计量单位,另一个是货币的币值稳定与否问题。我国规定,人民币是我国会计核算的记账本位币,企业平时经营业务以外币为主的企业可以采纳某种外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但是年末编制财务报表时,必须将外币折合为人民币反应,同时,做出币值稳定不变假设。 会计目标 三方面内容:谁是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会计信息使用者需要什么样的会计信息;如何提供这些信息。 会计信息的使用者 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类 国家宏观管理部门,如统计、财政、税务部门。 处于企业外部、不直接参与企业经营管理的投资人与债权人。 企业的管理当局。 与企业有相关利益的各个集团,包括企业所有者、管理者、员工、顾客、债权人和政府等。需要什么样的信息: 关于一个企业特定时点的财务状况的信息。 关于一个企业特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的信息。 关于一个现金流入、流出的时间及概率分布的信息以及一个企业特定会计期间现金净流量的信息。 会计目标:

11744《会计原理与实务》名词解释简答公式汇总

11744《会计原理与实务》名词解释简答公式汇总 LT

2.税收制度有所不同 3.汇率变动 ❦汇率变动的应对方法 1.转移定价 2.不同货币间重新定价 3.利用各种金融工具降低汇率影响 ❦数据库特征: 1.一次录入 2.相互分享 3.正确性高 4.诠释预测 ❦会计电算化系统对这些使用者的影响: 正面:优点、缺点、提供实习经验 负面:劳动力需求减少 第四章 ❦会计职能: 1.出于商业和法律原因对企业的财务活动进行持续、正确的记录。 2.对财务信息进行汇总、分类,使之在分析企业的经营活动时易懂、有帮助和有用。 3.与内部和外部信息使用者进行信息沟通,帮助他们做出正确决策。 4.为评价企业业绩提供标准。 5.为更有效的控制企业经营活动提供信息。 6.为计划和做出决策提供信息。 ❦会计目标: 1.为企业提供能够准确反映其财务状况的报表,且这些报表应体现“真实和公允”。 2.报告企业的财务事项时应符合所有的法律规定。 3.以容易理解的方式把所需要的财务信息及时传递给各利益团体,这样使用者可以根据这些信息做出决策。 4.为分析企业的经营活动提供有效的途径。

5.为企业的管理层提供有效的监控机制 ❦内部信息使用者:经理、董事、员工、股东 经理为履行管家职能、计划、决策和监控目的而收集信息。 公司董事需要收集企业获利能力、管理层业绩、股价表现和企业未来前景的相关信息。 员工关心公司长期的获利能力、偿债能力、和其他企业的比较信息,以及是否能助其加薪的相关信息。 ❦外部信息使用者:主要是商业团体,包括:客户、供应商、竞争对手、税务部门、政府及其部门、债权人、分析师和公众,大多数信息使用者通过财务报表就能满足他们的需要。 ❦会计假设: 1.持续经营假设:这一假设指出财务报表是在企业持续经营的基础上编制的,除非该企业正在(或正准备)清算,或已经(或正准备)停止营业。 2.权责发生制/配比假设:该假设指出在销售完成或成本发生时,必须确认销售收入和销售成本,而不是收到货币或支付货币时才确认收入或成本。 3.谨慎性假设:企业应该采用最能谨慎反映其财务状况或经营成果的计价方法。 4.一贯性假设:以相似的会计处理对待报表中相似的项目,不同会计期间的会计处理应该一致,这样其结果才有可比性。 5.重要性假设:重要性假设是指编制会计报表不考虑不重要的事项,但必须包括所有重要的事项。 6.实质重于形式假设:实质重于形式假设表明所有的交易或事项都应该按照其经济实质进行解释,而不应仅以其法律形式为依据。 ❦会计原则: 1.独立主体原则:独立主体原则是指每个企业都是独立于其本身的所有者,不管企业是公司型组织还是非公司型组织,这一原则都适用。 2.货币计量原则:指会计报表应该只包括可以用货币单位合理计量的事项。 3.历史成本原则:会计报表中会计事项是以历史成本计量,也就是,以企业取得时支付的金额进行计量。 4.客观性原则:是指报表应以公正客观的方式编制,会计师在分析和报告会计信息时应采取中立立场,不偏不倚。 5.实现性原则:收入和利润不可以预计,而只能在其以现金形式或其他资产的形式实现的情况下,才能在利润表中予以确认。 6.复式记账原则:任何交易都应该在会计账簿中进行双重记录,一方面作借方分录,另一方面作贷方分录。 第五章 ❦执行会计准则的优缺点: 优点:

会计学原理教材习题答案

第一章 1.1-1.3 C ABCD ABD 1.4名词解释: 会计主体是指会计信息所反映的特定单位。 持续经营是指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将无限期地延续下去,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企业不会面临清算、解散、倒闭等情况而不复存在。 权责发生制,指收入和费用是否计入某会计期间,不是以是否在该期间内收到或付出现金为标志,而是依据收入是否归属该期间的成果、费用是否由该期负担来确定。 1.5简述会计的发展历程。 参见本章第一节。 1.6 1、历史成本,又称实际成本,就是取得或制造某财产物资时实际支付的现金或其他等价物。在历史成本计量原则下,资产按照其购置时支付的现金或者其他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或者按照购置资产时付出对价的公允价值计量。负债按照承担现时义务而实际收到的款项或者资产的金额,或者承担现时义务的合同金额,或者按照日常活动中为偿还预期负债所需支付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 2、重置成本,又称现时成本,是指按照当前市场条件,重新取得同样一项资产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金额。在重置成本计量下,资产按照现在购买相同或相似资产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在实务中,重置成本多用于盘盈固定资产的计量等。 3、可变现净值,是指在正常生产经营活动中,以预计售价减去进一步加工成本和预计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费后的净值。在可变现净值计量下,资产按其正常对外销售所能收到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扣减该资产至完工时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费后的金额计量。可变现净值通常应用于存货资产减值情况下的后续计量。 4、现值,是指对未来现金流量以恰当的折现率进行折现后的价值,是考虑货币时间价值的一种计量属性。在现值计量下,资产按照预计从其持续使用和最终处置中所产生的未来现金流入量的折现金额计量。现值通常用于非流动资产可收回金额和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价值的确定等。例如,在确定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可回收金额时,通常需要计算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对于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等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通常需要使用实际利率法将这些资产在预期存续期间或适用的更短期间内的未来现金流量折现,再通过相应的调整确定其摊余成本。 5、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公允价值主要应用于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计量等。 2.1 D 2.2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是指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而不应仅以交易或事项的法律形式作为依据。为了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就不能仅仅根据经济业务的外在表现形式来进行核算,而要反映其经济实质。 2.3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是处理具体会计业务的基本依据,是使财务报告中所提供会计信息对投资者等使用者决策有用应具备的基本特征。2006年2月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

会计学原理练习与答案(名词简答略)

二、单项选择题 正确1错误2,红色不确定 四、判断题 1.会计的对象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1) 2.会计以货币作为唯一计量单位。( 2 )是主要 3.会计的基本职能是核算。( 2 )还有监督 4.凡是特定对象的经济活动,都是会计核算与监督的内容( 2 )因为有些特定对象不一定是会计主体,只有会计主体的能给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 5.资产是指由于过去、现在、将来的事项和交易形成并由企业拥有的经济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2 )现在将来这几个字是多余的所以是错误的 6.会计要素是会计报表构成的基本单位。( 1 ) 7.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会计活动范围及内容的不断扩大,会计的职能也在不断改变。(1 ) 8.会计主要以货币计量进行监督,不必进行实物监督。( 2) 五、简答题 1.什么是会计?会计的本质和基本特点是什么? 2.会计具有哪些职能?如何理解其基本职能? 3.什么是会计对象?简述工业企业会计对象的内容。 4.财务状况要素包括哪些?各自包括哪些内容?

5.经营成果要素包括哪些?各自包括哪些内容? 四、判断题 1.同一名称的会计科目与账户反映的经济内容一定相同。( 2 )会计科目是账户的名称账户并不反映经济内容 2.在所有的账户中,左方均登记增加额,右方均登记减少额。( 2 )所有账户左侧登记借方,右侧登记贷方。至于借方增加还是贷方增加,要看该账户的性质。 3.任何账户的期末余额都等于期初余额+本期增加发生额-本期减少发生额。( 1) 4.会计科目按经济内容分类一般分为总账科目和明细科目。(1) 5.账户与会计科目的主要区别在于账户具有一定的结构,可以记录各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动情况。( 1 ) 6.由于时间的连续性,本期的期末余额就是下期的期初余额。(1) 7.账户的左方登记会计要素的增加额,右方登记会计要素的减少额。(2 )资产+费用=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 等号左边账户的增加记借方,减少记贷方,等号右边的账户增加记贷方,减少记借方 8.会计科目按经济内容分类下的各类别内容与六项会计要素反映的内容基本一致。(没查到) 9.一级会计科目一般是财政部制定的,而明细科目一般是企业根据自身需要确定的。( 1 )10.总分类账户既要提供货币核算指标,又要提供实物数量指标( 2 )。总分类账户只有应用货币量度反映 五、连线题 用直线连接,说明下列各科目应属于哪一类会计科目。 1.投资收益 2.利润分配 A.资产类 3.坏账准备 4.制造费用 B.负债类 5.应收账款 6.短期借款 C.所有者权益类 7.营业外收入 8.盈余公积 D.成本类 9.财务费用 10.应交税费 E.损益类 11.生产成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