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洞门设计计算书完整版

隧道洞门设计计算书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附件三

(隧道工

程课程设计)

设计说明书

龙洞隧道洞门设计

龙洞隧道洞身支护设计

起止日期: 2012 年 12 月 17 日至 2012 年 12 月 21 日学生姓名豹哥

班级道桥1001

学号00

成绩

指导教师(签字)唐老师

包装土木教学部 2012年12月21日

目录

前言

隧道是一种修建在地下,两端有出口,供车辆、行人、水流及管线等通过的工程建筑物。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逐渐摒弃了以往那种大开挖的场面,隧道工程取而代之。

本设计是对拟建龙洞隧道结构进行设计。设计主要以《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 D70-2004)规范为依据。

通过本次设计,我系统地巩固了所学的专业知识,并对隧道工程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探索。通过本次设计,掌握了直墙拱隧道的设计步骤和构造原理,以及计算理论和计算方法,对该直墙拱隧道各个方面知识有了比较全面、系统、深入的了解,锻炼了查阅相光资料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本设计主要对本隧道进行了初期支护设计、二次衬砌设计、洞门设计,并对初期支护设计和二次衬砌设计做了较详细的阐述和较深的探讨。

在设计过程中,感谢唐文彪老师、祝老师给予了我精心指导和热心的帮助,班上同学也给予了我莫大的帮助和支持,使我的设计得以顺利完成,在此,我谨向各位老师和同学表示衷心的谢谢。

由于本人水平有限,设计中难免有不足和错误之处,敬请各位老师和同学批评指正,本人将虚心接受并加以更正。

设计依据以及总体原则

该隧道设计说明书及隧道纵剖面图。采用高速公路建设标准,设计速度

120km/h,全线按4车道设计,路基宽度。隧道横通道为隧道洞内发生紧急事故时避难设施,含车行横通道和人行横通道。

a、隧道路面横坡:单向坡-2%(直线段)。

b、隧道内最大纵坡:±3%;最小纵坡:±%。

c、设计荷载:公路-I级。

d、隧道防水等级:一级;二次衬砌砼抗渗等级不小于S6。

隧道设计参考规范和资料

执行的标准、规范、规程: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 (JTGBO1-2003)

《公路路线设计规范》 (JTG D20-2006)

《公路隧道设计规范》 (JTG D70-2004)

《公路隧道通风照明技术规范》

《公路水泥混凝士路面设计规范》 (JTG D40-2002)

《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 (JTJ004-89)

《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 (JTJ042-94)

《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 (GB 50108-2001)

《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GB 50086-2001)

《公路隧道设计细则》TB 10003-2001

《隧道》铁路工程技术手册

《铁路隧道喷锚构筑法技术规范》TB 10108-2002

隧道建设规模

(1)、采用清浊分流的防排水措施:路面下设中央排水管,用于排除围岩集水;边水沟用于排除营运清洗污水、消防污水和其它废水,以便污水在洞外处理后再予以排放,实行清水和污水的分开排放,减轻排水系统的压力。

(2)、采用连续配筋水泥砼面层,路面纵横向均设置钢筋,延长路面的使用寿命。

(3)、防水卷材,采用热风双焊缝无钉铺设工艺,保证了防水层的完整性又便于施工。

(4)、采用双组份聚硫密封膏处理沉降缝的防水问题,解决沉降缝的渗漏水问题。

隧道工程地质条件

地理位置:拟建龙洞隧道位于长沙市岳麓区莲花乡,长沙端进口洞门位于华宝村龙洞组栈龙坝东侧通村公路边,交通条件较好,湘潭端出口洞门位于汗冲组西北侧,距机耕路约150m,交通条件较差。

气象:场地区属中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春末夏初多雨,年均气温,年降水量1358mm,无霜期260-276天。

地形地貌:隧道区属剥蚀丘陵地貌,山体形态不规则,其山脉走向大致呈东西向,洞身横穿山体鞍部,山坡植被茂密,坡面沟谷呈鸡爪状四面延伸,地形切割强烈,起伏变化较大,地面高程变化在95-235m之间,高差50~130m。最大埋深位于K144+580处,埋深。

隧道长沙端位于山坡坡脚,洞轴线与等高线大角度相交,洞门地形条件较好,山坡自然坡度35~40°,地面高程变化在104~110m;湘潭端位于山坡坡脚冲沟部位,洞轴线与等高线交角约40°,左线洞门右侧有偏压,山坡自然坡度约30~35°,地面高程变化在120~125m。

工程地质条件

据地质调查以及勘探成果,隧道区出露的地层有第四系粉质黏

土,板溪群五强溪组变质砂岩等,现由新至老分述如下:

1)第四系更新统(Q

p

①粉质黏土:黄色,褐黄色,稍湿,硬塑,含粒径2-4cm碎石10-20%,成分为强风化砂岩,表层约40cm植物根系发育,层厚1~2m,零星分布于隧道区山坡坡脚及沟谷部位。

②碎石土:褐黄色,密实,稍湿,粒径2-8cm,含量60-70%,棱角状,成分为变质砂岩,粉质黏土充填,层厚~1.0m,零星分布于隧道区山坡部位。

2)板溪群五强溪组(P

tbnw

①变质砂岩:中厚层状,变余砂质结构,广泛分布于隧道区。

其中:全风化,紫红色,原岩结构基本破坏,岩芯呈硬塑-坚硬土柱状,层厚约4m,主要分布于简家坳端山坡。

强风化,紫红色、灰黄色夹灰白色,变余砂质结构,局部夹微薄层凝灰质砂岩,节理裂隙发育,岩芯呈碎石状、碎块状,少量短柱状,从上至下岩石逐渐变硬, RQD值为0-10%,厚约,主要分布于简家坳端山坡。

中风化,紫红色夹灰白色,节理裂隙发育,岩芯呈短柱状、碎块状, RQD值为25-30%。

微风化,紫红色夹灰绿色,变余砂质结构,块状构造,节理裂隙较发育,主要有两组,一组倾角约65°,一组倾角近垂直,微张开-闭合状,有褐黄色铁质侵染,岩芯呈短柱状、长柱状、碎块状,RQD值70-76%,岩体较完整。

区域地质构造

据外业地质调查和勘探成果及1:20万长沙幅区域地质资料,拟建路段位于“洞庭凹陷”南缘外侧,属华夏系构造体系,构造线NNE向,形成于印支期。

龙洞次级背斜:主要由板溪群五强溪组变质砂岩组成,轴线走向北东向,核部与路线大致相交于K144+500-K144+600附近,交角约60°,两翼岩层倾角较陡,隧道长沙端洞门附近岩层产状312-333∠32-57°,湘潭端岩层产状185-190∠37-44°。两翼较为紧闭,核部多被第四系所覆盖,主要为碎石土、含碎石粉质黏土,厚度。

隧道区节理较发育,主要有258∠50°、205∠45°、70∠78°、312∠64°四组,以第二组最发育,多呈微张开-闭合状。隧道区断裂构造不发育,未见活动性断裂构造活动,拟建隧道区区域地质构造稳定。

地震

据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于2001年2月2日发布的1:400万《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 18306-2001),隧道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相应的地震基本烈度为Ⅵ度,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

水文地质条件

地表水:隧道横穿分水岭,地表水贫乏,在隧道两端山坡坡脚冲沟中,雨季有暂时性水流,旱季常干涸。

地下水:隧道区地下水按含水层特征及埋藏条件可划分为两类:

⑴孔隙水:主要赋存于山坡及沟谷地带碎石类土中,其地下水一般与地表水贯通、互补,水位、水量受季节影响明显,孔隙水以潜流及下降泉的形式排于溪沟及洼地中。

⑵基岩裂隙水:主要赋存于基岩风化节理裂隙、层面裂隙及构造裂隙中,以风化裂隙含水为主,含水岩组主要包括板溪群五强溪组变质砂岩等。隧道区位于分水岭部位,覆盖层较薄,无经常性水源,基岩裂隙水一般无稳定地下水位,水量随季节变化较大,水量一般不大,勘察期测得钻孔中水位埋深。基岩裂隙水补给以大气降水直接补给为主。由于以风化裂隙含水为主,地下水迳流多随地形变化,地下分水岭与地表分水岭基本一致,地下水流向为垂直或斜交附近冲沟,多以下降泉形式于冲沟或坡脚处排泄。地下水动态随季节变化较大,一般仅雨季有水,且水量不大,旱季常干涸。根据地质调查结合其它工程水文地质试验类比,隧道区基岩节理较发育、微张开状,渗透系数取K=,为弱透水。

不良地质

隧道区内出露基岩为板溪群五强溪组变质砂岩,不良地质不发育。

地下气体

拟建隧道穿过板溪群五强溪组变质砂岩地层中,隧道中存在有害气体的可能性不大。

工程地质评价

区域地质稳定性评价

根据地质调查和勘探成果,拟建龙洞隧道与次级背斜大角度相交通过,岩石出露稳定,断裂构造不发育,未见活动性断裂构造活动痕迹,拟建隧道区区域地质构造稳定。

隧道工程地质评价

隧道长沙端洞门及边、仰坡稳定性评价

长沙端位于山坡坡脚,洞轴线与等高线大角度相交,洞门地形条件较好,山坡自然坡度35~40°。围岩上部为含碎石粉质黏土厚,下部为板溪群五强溪组变质砂岩,全风化岩石呈硬塑土状,厚约4m;强风化岩芯呈碎石状、碎块状、短柱状,厚11-12m,为软岩;薄层状结构,岩体破碎;主要结构面为层面及节理裂隙面,结构面的不利组合对围岩有影响;地下水以基岩裂隙水为主,围岩为弱透水,可产生点滴状出水,局部可产生线状出水;围岩稳定性差。

隧道洞门附近岩层产状333∠32°,走向与路线较大角度相交,仰坡为顺向坡,调查未见不利的软弱结构面,隧道洞门边坡、仰坡较稳定,但上部松散粉质黏土及全-强风化变质砂岩,雨水冲刷易产生滑塌。根据上述特征,建议边坡及仰坡坡比采用1:,坡面采用混凝土框格内植草结合浆砌片石护面,边坡及仰坡坡顶设置截排水沟。

隧道湘潭端洞门及边、仰坡稳定性评价

湘潭端位于山坡坡脚冲沟部位,洞轴线与等高线交角约40°,左线洞门右侧有偏压,山坡自然坡度约30~35°。围岩上部为碎石土厚,下部为板溪群五强溪组变质砂岩,强-中风化,为软岩;薄层状结构,岩体破碎;主要结构面为层面及节理裂隙面,结构面的不利组合对围岩有影响;地下水以基岩裂隙水为主,围岩为弱透水,可产生点滴状出水,局部可产生线状出水;围岩稳定性差。其中左洞

zK144+820-zK144+915段右侧山体薄弱,右侧有偏压。

湘潭端岩层产状185-190∠37-44°,走向与路线大角度相交,倾向坡外,仰坡为顺向坡,调查未见不利的软弱结构面,上部覆盖层厚度很薄,隧道洞门边坡、仰坡较稳定。根据上述特征,建议边坡及仰坡坡比采用1:,坡面采用混凝土框格内浆砌片石护面,边坡及仰坡坡顶设置截排水沟。

隧道洞身段围岩稳定性评价

拟建龙洞隧道围岩为板溪群五强溪组变质砂岩,与次级背斜大角度相交通过,断裂构造不发育,结构面主要为节理、裂隙及层面,岩层走向与洞轴线大角度相交;节理主要有258∠50°、205∠45°、70∠78°、312∠64°四组,以第2组最发育,节理多呈微张开-闭合状,沿节理裂隙有少量泥质钙质物充填。第2、4组节理走向与洞轴线大角度相交,第1、3组节理走向与洞轴线小角度相交,第1、3组节理与层理的不利组合,将形成不稳定的“楔形体”块体,产生局部坍塌掉块,

对隧道围岩稳定有一定影响。

.6水文地质评价

隧道横穿分水岭,坡脚冲沟中在雨季有暂时性水流,隧道区地表水贫乏。

隧道区分布的两种类型的地下水,在隧道的不同部位产生的影响各不同:松散覆盖层中的孔隙水在隧道进出口部位,因覆盖层(持水层)厚度较薄,水量不大,对隧道影响较小,但在丰水季节地下水较丰富,其迳流、排泄较快,其作用降低了岩、土体力学强度,容易造成边、仰坡松散土层滑塌等现象,施工设计中应特别注意防护。

基岩裂隙水主要分布在洞身强-中风化地层中,与岩石节理、裂隙发育情况,层面与构造面的组合情况密切相关,隧道区主要为板溪群五强溪组变质砂岩等,均属弱含水层,岩石透水性差,一般无稳定地下水位,水量随季节变化较大,地下水迳流多随地形变化,而隧道区基岩裂隙较发育地段,主要分布于洞身分水岭部位,裂隙水不易富集,故该类型地下水水量贫乏。

根据《铁路工程水文地质勘察规程》(TB 10049—2004)预测隧道涌水量如下:

采用降水入渗法预测隧道正常涌水量

=α·W·A

Q

s

隧道区为灰岩,岩溶弱发育,查表8.5.2选择的降水入渗系数α值为~,隧道集水面积A为,年降水量W为1358mm,计算隧道正常涌水量为190~340m3/d。

根据地质调查及简家坳端坡脚泉水中,所取水样分析结果,拟建隧道区地表水和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无腐蚀性。

结论和建议

1、隧道区岩层主要为板溪群五强溪组变质砂岩,岩层出露稳定,场地区未发现断裂构造通过,未见活动性断裂构造痕迹,区域地质构造稳定。

2、隧道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建筑抗震设防烈度为Ⅵ度。

3、根据洞身围岩性质和特征,隧道洞身段围岩定为Ⅴ级-Ⅲ级,详见工程地质纵断面图。

4、隧道区地下水主要为孔隙水、基岩裂隙水,水量较小。隧道区未见污染源,据地质调查和取水样分析成果,地下水对砼无腐蚀性。

5、隧道长沙端第四系覆盖层薄,全-强风化层厚度较大,岩层倾向坡外。

6、隧道湘潭端第四系覆盖层很薄,岩层倾向坡外,建议边坡及仰坡坡比采用1:,坡面采用混凝土框格内浆砌片石护面,边、仰坡坡顶设置截排水沟。

7、隧道岩体开挖后,围岩应力平衡条件将遭到破坏,在开挖过程中可能会引发局部坍塌,建议根据两端山坡工程地质条件及偏压大小等确定洞门型式,根据围岩级别确定洞身的衬砌方式和支护方式,随挖随支。

8、隧道建设对环境的影响主要是弃渣的处治、两端洞门边坡的开挖、进场道路的修建等,在设计与施工时,采取合理的防护措施,避免对地质环境的破坏。

9、隧道内存在有害气体的可能性不大,建议隧道开挖后,在隧道内采空气样进行化验,根据测试结果,采取相应防护措施。

10、隧道区变质砂岩风化层起伏变化较大,有背斜通过,建议详勘中应加大勘探工作量,进一步查明风化层起伏变化情况,查明有无软弱夹层分布,为隧道设计提供更加详细和可靠的依据。

隧道平纵面设计

隧道平纵面设计遵循路线的总体走向进行设计,隧道平面上位于大半径圆曲线上,纵断面均为上坡段。平纵指标见表。

为了方便隧道检修和救援,在地形和位置允许的情况下,在隧道洞口布置联系道,以便左右线车辆在紧急情况下换道行驶。

按照《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 D70-2004)的要求,在隧道中部布置了一处人行横通道,以方便左右隧道洞内的联系和发生事故时的救援和逃生,当隧道发生火灾等事故时,左右洞互为救援和逃生通道。

2隧道洞门设计

洞门形式的选择

由已知条件可知,洞为Ⅴ级围岩,围岩容重M3,围岩弹性抗力系数

K=150MKPa,出口端地质条件较差,需要设置10m长的明洞。端墙式洞门适用于岩层稳定的Ⅰ—Ⅲ级围岩地区,其作用在于支护洞口仰坡,保持其稳定,并将水流汇集排出。环框式洞门适用于洞口岩层坚硬而稳定的Ⅰ级围岩,地形陡峻而又无排水要求。翼墙式洞门适用于洞口地质较差,山体水平推力较大的Ⅳ级及以下的围岩。综合围岩级别和各种洞门适用的条件,本隧道端洞门采用端墙式洞门,

土压力计算

洞门墙可视为墙背承受土石主动压力的挡土墙结构,墙背土石主动压力Ea 采用库仑公式计算,并假定挡土墙无论直立或仰力,墙背土石主动压力作用方向均按水平计算。由《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 D70-2004)中洞口及洞门的规定可知:洞口仰坡坡脚至洞门墙背的水平距离不宜小于1.5m ,取1.5m 。(洞门墙端与仰坡之间水沟的沟底至衬砌拱顶外缘的高度不小于1.0m),洞门墙顶高出仰坡脚不小于0.5m ,取1.0m 。基底埋入土质的深度不小于1.0m ,嵌入岩石地基的深度不小于0.5m ,取埋入深度h=0.9m ,截面宽度暂设m b 5.10=,洞门墙埋入段截面宽度取

m 8.1b 2.1b 01==。

查《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 D70-2004)表7.2.1可知:

本隧道设计取仰坡坡率为1:,高度取10m 。

由于隧道衬砌净高7.80H m =,拱顶截面厚度0D =,端墙高出隧道拱顶3.0m,则洞门高

m D H H 2.130.30.19.05.08.70.30.1h 01=++++=++++=。

则洞门挡土墙计算高度为:m H H 2.120.110=-=。

挡土墙采用水泥砂浆砌片石,混凝土采用C20,石材强度等级采用MU80,(查规范

p30-34)则有:3

22KN

m γ=墙,1140KPa σ=墙,350KPa τ=墙。

由所给条件可知隧道围岩级别为Ⅴ级围岩,其基本物理力学指标为:重度M 3,计算摩擦角︒︒=50~40ϕ,取计算摩擦角︒=45ϕ,查《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 D70-2004)表9.4.2可知基底摩擦系数f=,基底控制压应力a 27.0MP =σ.由于仰坡坡率为1:,墙面坡率为1:,则有:

1tan 435.632tan ,711.51.0tan =︒==︒==ϕεεαα 。其计算简图见图8所示:

图8 洞门土压力计算图

A =ϕtan +(a −btan α)b/(b+H)2= 则主动土压力系数: 取一延米计算,则b=1.0m , 墙后主动土压力E 计算:

式中:E -土压力(kN );

s γ-地层重度(3/m kN ); λ-侧压力系数;

ω-墙背土体破裂角(0); b -洞门墙计算条带宽度(m );

ξ-土压力计算模式不确定性系数,可取ξ=

洞门稳定性验算

查《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 D70-2004)规范表9.4.1洞门墙主要验算规定

表9.4.1洞门墙主要验算规定

洞门墙可视为墙背承受土石主动土压力的挡土墙结构,见图9所示。因此,只需要分别验算下图中所示的A 、B 、C 、D 、E 各部分的稳定性和强度,就可以确定结构的尺寸和厚度。为了使计算简化和施工方便,可只验算结构最大受力部分A ,以此来确定整个洞门墙的厚度。

图9 端墙式洞门计算图

抗倾覆验算:

计算简图见图10所示,挡土墙在荷载作用下应不致绕墙底脚O 点产生倾覆时应满足下式:

式中: 0K -倾覆稳定系数,6.10≥K ;

∑y

M

-全部垂直力对墙趾的稳定力矩;

∑0M -全部水平力对墙趾的倾覆力矩。

图10 抗倾覆计算简图

墙体A 部分自重为:KN h H W 5.9400.13.125.1220.1)(b 101=⨯⨯⨯=⨯-= γ 墙体B 部分自重为:KN h W 64.350.19.08.1220.1b 12=⨯⨯⨯=⨯=墙γ 墙体自重为:KN W W W 1.544464.355.94021=+=+= 墙体A 部分重心至墙趾O 的水平距离:m b b h H 155.12)

(tan )(b c 01101=-+-+=

α

墙体B 部分重心至墙趾O 的水平距离:m b 9.02

c 1

2==

墙后岩体与墙背的摩擦角角可取:︒=︒︒==3567.4233.21)3

2

31(δϕδ,取~~。

则主动土压力水平向分力为:KN E E X 969.921)cos(=-=αδ 主动土压力竖直向分力为:KN E E y 544.050)sin(=-=αδ

主动土压力水平向分力作用点至墙趾O 的力臂为:m H x 067.43

b 0

== 主动土压力竖直向分力作用点至墙趾O 的力臂为:

m b h H y 97.115.0tan )3

(

b 00

=++-=α 则有:

∑=⨯+⨯+⨯=++=m

KN b E W M

y y y

.1718.79397.1544.0509.064.35155.15.940c W c 2211。

6.1302.21718.739

3499.669

>==

=

∑∑M

M K y (满足)。

抗滑移验算:

对于水平基底,按如下公式计算: 式中: C K -滑动稳定系数;

∑N -作用于基底上的垂直力之和;

∑E -墙后水平方向力之和;

f -基底摩擦系数。

则有:

3.16.3969.921

4

.0)544.05064.355.940()(f y 21≥=⨯++=

⨯++=

⨯=

∑∑X

C

E f

E W W E

N K (满

足)。

基底合力偏心矩验算 对于水平基底:

式中:e -水平基底偏心矩;

1b -水平基底宽度;

则有:m b m Z b e N 3.06

054.0846.028.1211=<=-=-=

(满足) 基底压应力验算:

KPa KPa b e b N 80012

.22307.321)8

.1054.061(8

.17697.489)61(1

1

max

min =<=⨯±⨯=±=

∑σσ(满

足)。

墙身

2

H 截面处偏心及强度验算: 墙身

2

H 截面处墙后主动土压力E '的计算: 墙身

2

H 截面处以上墙体自重为:KN W 95.2350.115.75.1220.1)0.12

H (

b 0

0=⨯⨯⨯=⨯+=墙'γ 墙身

2

H 截面处以上墙体重心至其墙前的水平距离:m H b 1075.1tan 20

.122c 0

=++=α'

则墙身

2

0H 截面处墙后主动土压力水平向分力为:KN E E x

271.21)cos('

=-=αδ' 墙身

2

0H 截面处墙后主动土压力竖直向分力为: KN E E y 9315.11)sin('

=-=αδ' 墙身

2

H 截面处墙后主动土压力水平向分力作用点至墙前的力臂为:m H x 05.26

b 0

==

' 墙身

2

H 截面处墙后主动土压力竖直向分力作用点至墙前的力臂为:m b H y 705.1tan 6

b 00

=+=

α' 则有:

m b m Z b e N 25.06

21.096.025

.120=<=-=-=

''0(满足) 墙身

2

H 截面处压应力验算:

KPa KPa b e b N 11400

25.165)5

.125.061(5

.18815.247)61(max min =<=⨯±⨯=±=

σσ(满

足)。 墙身

2

H 截面处剪应力验算: a 3502.145

.1271.210

KP KPa b T =<===∑墙

'τ

τ(满足)

洞门排水设计图如下:

3洞身支护和二衬设计

一横向人行通道设计内轮廓图如下:

衬砌的支护设计

初期支护

初期支护采用喷锚支护,由喷射混凝土、锚杆、钢筋网和钢架等支护形式组合使用,根据不同围岩级别区别组合。锚杆支护采用全长粘结锚杆。由工程类比法,结合《公路隧道设计规范》,初期支护喷射混凝土材料采用C20级混凝土,支护参数如下表:

二次衬砌

二次衬砌采用现浇模筑混凝土,利用荷载结构法进行衬砌内力计算和验算。 二次衬砌厚度设置如下表:

注:钢筋面积为纵向每1m 的钢筋面积。

围岩压力的计算

计算断面参数确定

隧道高度h=内轮廓线高度+衬砌厚度+预留变形量 隧道跨度b=内轮廓线宽度+衬砌厚度+预留变形量 荷载确定

(一)根据围岩压力计算公式:σz =⨯γω (二)计算围岩竖向均布压力:q=⨯γω 式中:

s ——围岩等级,此处s=5;

γ——围岩容重,此处γ=m3;

ω——跨度影响系数 毛洞跨度

m l =11+⨯+⨯=

其中为一侧平均超挖量

m l =>5m ,i =,此处ω=1+()=。

所以有:

q =γh=⨯⨯⨯此处超挖回填层忽略不计。

表4.2 二次衬砌参数表

围岩级别拱墙混凝土仰拱混凝土

砼级别钢筋种类

钢筋直径钢筋面积

(cm) (cm)( mm )2

ⅢⅣ

级浅埋45

50,钢筋砼50,钢筋砼60,钢筋砼45

50,钢筋砼

50,钢筋砼60,钢筋砼

C20C20C20C25

-HRB335HRB335HRB335

-252525

-147319462945

ⅣⅤ

(三)围岩水平均布压力: e==×=

衬砌几何尺寸

内轮廓线半径 1r =,r 2= 。

内径1r 、2r 所画曲线的终点截面与竖直轴的夹角,φ1=90°φ2=103°24′57″ 拱顶截面厚度:d 0= 墙底截面厚度:d n =

因为此处因为断面尺寸不变,所以外轮廓断面尺寸可以直接计算出来。 外轮廓线半径:

R 1=1r +=+= R 2=2r +=+=

拱轴线半径:1r ′=1r +=+= 2r ′=2r +=+= 拱轴线各段圆弧中心角:

θ1=90°θ2=13°24′57″

半拱轴线长度S 及分段轴长 S 分段轴线长度:s 1=θ1π1r ′/180°= S 2=θ2π2r ′/180°= 半轴线长度为:S= s 1 + S 2=

将半拱轴线等分为8段,每段长度:?s =S/8=

相关参数说明

如图所示。将其分为8段进行计算。各接缝点中心点的坐标为: x i =rsin i i ,y i =r (1−cos i i ), 截面惯性矩为I =1

12ii 3=0.0104i 4

计算位移

单位位移

用Simpson 法近似计算,如表1所示。单位位移值计算如下: 单位位移值的计算如下:

i 11=∫i ̅̅̅1i i

ii ≈?i i ∑1=1.50022.8×107?865.3846=4.6366?10−5

i 12=∫i ̅̅̅1i ̅̅̅2i i i

ii ≈?i i i ∑i i =1.50022.8×107?2848.029=15.259?10−5

i 22=∫i ̅̅̅22i i i

ii ≈?i i i ∑i 2i =1.50022.8×107?16520.77=88.5159?10−5 计算精度校核:

i 11+2i 12+i 22=123.60705?10−5

i ii =

?i

i i

(1+i )2

i

=

1.5002

2.8×10

7

?22082.22=123.6712?10−5

闭合差?y0

表1 单位位移计算表

载位移-主动荷载在基本结构中引起的位移

(1)每一楔块上的作用力

竖向力:Q i =q i i ,其中:b i -衬砌外缘两截面之间的水平投影长度,可由图量出或直接计算,为简化起见且不失代表性,可按照轴线上作用的外载加以考虑。 i i =i (iiii i −iiii i −1),因此可知:

为负数表示其处于竖直力的阴影区。竖直力不会直接加在衬砌上。 水平力:E i =q i i ,按上述方法计算

i i =i (iiii i −1−iiii i ),于是可知: 自重:i i =

i i +i i −1

2

×?s ×γ=0.5×1.5002×18.5=13.8769

作用在各楔块上的力均列入表2,各集中力均通过相应图形的形心。 (2)外载荷在基本结构上产生的内力

i ii 0=i i −1,i 0

−?i i ∑(i i +i i )i −1

i =0

−?i i ∑i i i −1

i =0

−ii i −ii i −ii i

轴力:

i ii 0=iii ?i ∑(i i +i i )i i =0−iii ?i ∑i i i i =0,计算结果如表3所

示。

表2 载位移i i 0计算表 表3 载位移i i 0计算表 (3)主动荷载位移 主动荷载位移:

?1p =∫M ̅

1M ̅p 0

E h I ds ≈?s E h s 0∑M ̅p 0

I =−1.5002

2.8×107×1702887.9642=912

3.830×10−5 ?2p =∫M ̅2M ̅p 0E h I ds ≈?s E h s 0

∑yM ̅p 0I =−1.50022.8×107×8528979.4507=45697.056×10−5 ?sp =

?s

E h

∑(1+y )M ̅p

0I

=−

1.5002

2.8×10

7

10−5

?1p +?2p =54820.883×10−5

闭合差?=0

载位移-单位弹性抗力引起的位移 (1)各接缝处的抗力强度

隧道工程课程设计计算书

目录 第1章设计目的 (1) 第2章设计原始资料 (1) 第3章隧道洞身设计 (1) 3.1隧道横断面设计 (1) 3.1.1隧道建筑限界的确定 (1) 3.1.2隧道内轮廓线的确定 (2) 3.2隧道衬砌设计 (3) 3.2.1隧道深浅埋的确定及围岩压力计算 (3) 3.2.2隧道衬砌方案的拟定 (4) 3.2.3隧道衬砌截面强度验算 (5) 3.3隧道洞室防排水设计 (5) 3.4隧道开挖及施工方案 (6) 3.4.1施工方案: (6) 3.4.2施工顺序: (7) 第4章隧道洞门设计 (8) 4.1洞门的尺寸设计 (8) 4.1.1洞门类型的确定 (8) 4.1.2 洞门尺寸的确定 (8) 4.2洞门检算 (9)

4.2.1条带“I”的检算 (9) 422条带“U”的检算 (11) 423条带“川”的检算 (13) 总结 (14) 参考文献 (15)

隧道工程课程设计 第1章设计目的 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掌握公路隧道支护结构的基本计算设计方法,熟悉矿山法在公路隧道施工中的工艺,掌握公路隧道施工设计的基本方法,以及掌握隧道暗挖洞门的形式,洞门的结构要求,设计方法和洞门作为重力式挡土墙的各种验算。 第2章设计原始资料 原始资料取之于“”。 围岩级别:1级 围岩容重:26 KN / m3 隧道埋深:18m 隧道行车要求:三车道高速公路,时速100km/h 隧道衬砌截面强度校核:N=18.588t M=-1.523t m 隧道洞门验算:地基土摩擦系数f=0.8 p45 地基土容重卢19 KN / m3 地基容许承载力-J = 80(kPa 第3章隧道洞身设计 3.1隧道横断面设计 3.1.1隧道建筑限界的确定

隧道洞门结构验算

5.1.4 隧道洞门结构设计 1、计算假设及相关规定 洞门的端墙和翼墙均可视为墙背承受土压力的挡土墙结构,根据挡土墙理论设计。 本端墙式洞门按计算挡土墙的方法分别核算各不同墙高截面的稳定性和强度,以此决定端墙的厚度和尺寸。为简化洞门墙的计算方法和便于施工,只检算端墙最大受力部位的稳定性和强度,据此确定整个端墙的厚度和尺寸,这样虽增加了一些圬工量,但从施工观点看.却是合理的。由于洞门端墙紧靠衬砌,又嵌入边坡内,故其受力条件较挡土墙为好。此有利因素可作为安全储备.在计算中是不予考虑的。 洞门翼墙与端墙一样,也可采用分条方法取条带计算。由于翼墙与端墙是整体作用的;故在计算端墙时,应考虑翼墙对端墙的支撑作用。计算时先检算翼墙本身的稳定性和强度,然后再检算端墙最大受力部位的强度及其与翼墙一起的滑动稳定。在计算翼墙时,翼墙与端墙连结面的抗剪作用是不考虑的。 按挡土墙结构计算洞门墙时,设计是按极限状态验算其强度,并验算绕墙趾倾覆及沿基底滑动的稳定性。验算时依据下表的规定,并应符合《公路路基设计规范》、《公路砖石及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的有关规定。洞门验算表如表5.2所示: 表5.2 洞门墙的主要检算规定表 墙身截面荷载效应值Sd ≤结构抗力效应值Rd(按 极限状态计算) 墙身截面荷载效应 值Sd ≤结构抗力效应值 Rd(按极限状态计 算) 墙身截面偏心距e ≤0.3倍截面厚度滑动稳定安全系数K O ≥1.3 基底应力ζ≤地基容许承载倾覆稳定安全系数 Ko ≥1.6 基底偏心距e 岩石地基≤H/5~B/4;土质地基≤B/6(B为墙底厚度) 洞门设计计算参数数按现场试验资料采用。缺乏的试验资料,参照表5.3选用。 表5.3 洞门设计计算参数数表

隧道工程量计算书终结版

主要工程数量计算 虎山隧道工程量计算书 5.1、工程角度对工程量的说明 5.1.1、洞身开挖 (1)开挖轮廓线尺寸时,尤其要注意按设计要求预留变形量,当设计文件无特殊要求时,按下表选取开挖轮廓的预留变形量,防止开挖出的洞身因围岩变形而导致衬砌厚度不足的现象。 开挖轮廓预留变形量(参考《公路隧道施工技术细则》(JTG/TF60-2009)) 2、有明显流变和膨胀性岩体,应根据量测信息反馈计算分析选定。 1)洞身开挖、出碴工程量按设计断面数量(成洞断面加衬砌断面)计算,包含洞身及所有附属洞室的数量,定额中已考虑超挖因素,不得将超挖数量计入工程量。现浇混凝土衬砌中浇筑、运输的工程数量均设计断面衬砌数量计算,包含洞身及所有附属洞室的衬砌数量。定额中已综合因超挖及预留变形需回填的混凝土数量,不得将上述因素的工程量计入计价工程量中。 辅助坑道开挖、出碴工程量按设计断面数量(成洞断面加衬砌断面)计算,定额中已考虑超挖因素,不得将超挖数量计入工程量。 2)根据问题所示的“设计断面加允许平均超挖量”,该工程执行的是2003版招标范本的计量规则,503.10-1-(1)款:“洞内开挖……按隧道设计横断面加允许平均超挖量计得的土石方工程量,不分围岩类别,以立方米计量”。此处平均超挖量不是预留变形量。在定额预算中的预算工程量应为计断面数量(成洞断面加衬砌断面)计算,而清单

工程量则按照规范规定加上允许平均超挖量,在隧道施工技术规范中查阅。 3)预留变形量根据2003版范本不在计量范围之内,定额也指明开挖定额中已综合考虑超挖及预留变形因素,项目图纸可能只给出了设计断面数量和预留变形量,作为工程量清单的数量,而予以计量的则不含预留变形量,所以预算和计量都要剔除预留变形量。 4)在2009版的标准招标文件中修改了这一计量规则,“洞内土石方开挖应符合图纸所示(包括紧急停车带、车行横洞、人行横洞以及监控、消防和供配电设施等的洞室)或监理人指示,按隧道内轮廓线加允许超挖值(设计给出的允许超挖值或《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GF60-2009)按不同围岩级别给出的允许超挖值)后计算土石方。另外,当采用复合衬砌时,除给出的允许超挖值外,还应考虑加上预留变形量。按上述要求计得的土石方工程量,不分围岩级别,以立方米计量。”虽然修改后仍然执行允许超挖值,但并不影响图纸工程量仍为设计值,施工图也只是考虑预留变形量,定额计算依然采用断面数量(成洞断面加衬砌断面)计算,计量执行的则是范本规定,看似矛盾,其实有利于承包商,但业主死扣定额,也是很头疼的事,需要你的努力。 (2)应采用光面爆破、预留光面层光面爆破或预裂爆破等控制爆破技术。炮眼的孔径、孔数、孔深及炮眼布置满足要求,炸药及起爆器材的品种及规格选取合适,装药量、装药结构及起爆顺序要合理。 (3)开挖出的洞身断面尺寸,按设计要求或表中预留一定的围岩变形量。 (4)拱、墙脚以上1m内断面严禁欠挖。当岩层完整、岩石抗压强度大于30MPa并确认不影响衬砌结构稳定和强度时,允许岩石个别突出部分(每1m2内不大于0.1m2)欠挖,但隆起量不得大于5cm。 (5)开挖轮廓预留变形量=预留支撑沉落量+变形量,而且这个变形量也包括支护结构自身的变形和围岩的变形。而一般山区隧道初期支护的强度和刚度都很大,所以变形很小,一般以围岩变形为主。 (6)开挖超出隧道设计轮廓线叫超挖,反之叫欠挖超挖有个允许超挖值,而欠挖一般是不允许的。超挖:超挖即开挖断面比设计大;欠挖:即开挖断面比设计小。 (7)起拱线就是拱脚,即路面和隧道墙面交界.拱脚是一个切面上的2个点而已,而起拱线是将这些点连起来贯穿整个隧道.隧洞拱顶至拱脚这段弧,弧长的中点,称为拱腰。 (8)不同围岩的超挖量不得超过表中的允许值。

端墙式洞门计算

3.1 .洞门结构设计计算 3.1 .1 计算参数 计算参数如下: (1)边、仰坡坡度1:0.5; (2)仰坡坡脚ε=63.5°,tanε=2,α=6°; (3)地层容重γ=22kN/m3; (4)地层计算摩擦角φ=70°; (5)基底摩擦系数0.6; (6)基底控制应力[σ]=0.8Mpa 3.1.2建筑材料的容重和容许应力 (1)墙端的材料为水泥砂浆片石砌体,片石的强度等级为Mu100,水泥砂浆的强度等级为M10。 (2)容许压应力[σa]=2.2MPa,重度γt=22KN/ m3。 3.1.3洞门各部尺寸的拟定 根据《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J026-90),结合洞门所处地段的工程地质条件,拟定洞门翼墙的高度:H=12m;其中基底埋入地基的深度为1,0m,洞门翼墙与仰坡之间的水沟的沟底至衬砌拱顶外缘的高度1.38m,洞门翼墙与仰坡间的的水沟深度为0.5m,洞门墙顶高出仰坡坡脚0.7m,洞口仰坡坡脚至洞门墙背的水平距离为1.5m,墙厚2.0m,设计仰坡为1:1,具体见图纸。 3.2.洞门验算 3.2.1洞门土压力计算 根据《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J026-90),洞门土压力计算图示具体见图3.2。

图3-4 洞门土压力计算简图 最危险滑裂面与垂直面之间的夹角: tan w =式中: ?——围岩计算摩擦插脚; ε——洞门后仰坡坡脚; α——洞门墙面倾角 代入数值可得: tan w =0.266 故:w=14.89° 根据《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 —2004),土压力为; 2001[()]2 E H h h h b γλξ'=+- (tan tan )(1tan tan )tan()(1tan tan )ωααελω?ωε--= +- tan tan a h ωα '=- 式中: E ——土压力(kN ); γ——地层重度(kN/m 3) λ——侧压力系数;

隧道洞门设计

**隧道端洞门设计 一,技术标准及执行规范 1.技术标准 设计行车速度:40km/h 隧道主洞建筑限界净宽:1.50+0.25+2×3.5+0.25+1.50=10.50m 隧道建筑限界净高:5.0m 路基宽:8.5m 2.遵循规范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 《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 D70-2004 《公路隧道通风照明设计规范》JTJ026.1-1999 《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 《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GB50086-2001 《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1 二、工程概况

根据隧道需风量分析确定,本隧道采用自然通风。 隧道内的供电照明负荷和应急照明按一级负荷考虑。 1、地形、地貌 隧道区地貌属于丘陵低山地貌。隧道地处山体的左侧山坡地段,地形起伏较大,山高坡陡,山体走向近SN向,隧道走向与其基本平行。在隧道的进出口地段发育路线走向呈小角度相交的小冲沟,呈“U”字型沟谷。隧道轴线通过路段地面标高222~310m,相对高差约88m,隧道顶板上覆围岩最大厚度约87.0m。地形坡度25~55°左右。山坡植被稀少,主要为灌木丛,坡面多出露基岩。隧道通城端洞口段地处冲沟附近的G106底下,地形较平缓,覆盖层较厚,洞口轴线与地形等高线呈小角度相交。黄泥界端洞口段地处SN向冲沟内的G106底下,地形较缓,基岩裸露,洞口轴线与地形等高线呈小角度相交。 2.围岩分级 根据野外地质调查结合岩块室内岩石试验成果可知,该隧道片岩和花岗岩均为强风化,饱和抗压极限强度Rb小于30Mpa,为软质岩,岩石抗风化能力弱。 根据计算结果,强风化片岩和花岗岩围岩分级均为Ⅴ级。 3.水文地质 根据调查,隧道区的山体上未发现地表水体,亦未发现地下水出露点。根据钻孔内抽水试验可知:其地下水量<0.20t/d,但雨季受降雨影响,地表水将沿陡裂隙下渗,富集在F断层内,严重影响洞室的稳定,施工时应特别注意。

隧道翼墙式洞门结构设计计算全解(详细)

隧道翼墙式洞门结构设计计算全解 4.1洞门设计步骤 《规范》关于洞口的一般规定 1.洞口位置应根据地形、地质条件,同时结合环境保护、洞外有关工程及施工条 件、营运要求,通过经济、技术比较确定. 2.隧道应遵循“早进洞、晚出洞”的原则,不得大挖大刷,确保边坡及仰坡 的稳定. 3.洞口边坡、仰坡顶面及其周围,应根据情况设置排水沟及截水沟,并和路基排 水系统综合考虑布置. 4.洞门设计应与自然环境相协调. 4.1.1确定洞门位置洞口位置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要求 1.洞口的边坡及仰坡必须保证稳定. 2.洞口位置应设于山坡稳定、地质条件较好处. 3.位于悬崖陡壁下的洞口,不宜切削原山坡;应避免在不稳定的悬崖陡壁下进洞. 4.跨沟或沿沟进洞时,应考虑水文情况,结合防排水工程,充分比选后确定. 5.漫坡地段的洞口位置,应结合洞外路堑地质、弃渣、排水及施工等因素综合分析确定. 6.洞口设计应考虑与附近的地面建筑及地下埋设物的相互影响,必要时采取防范措施. 7.洞门宜与隧道轴线正交;地质条件较好; 做好防护;设置明洞. 洞口地质条件 洞口入口端位于山体斜坡下部,斜坡自然坡度约45°左右,隧道轴线与地形等高线在右洞为大角度相交,位置较好,围岩上部为覆盖层为碎石质,厚度为0.6米-1.7米,下部为砂质板岩,全风化岩石厚为0-2.0米强风化岩厚为0-6.4米,砂质板岩与变质砂岩中风化厚度为8.1-15.8米;为软岩,薄层状结构,岩体破碎,软岩互层,主要结构面为层面及节理裂隙面,结构面的不利组合对围岩有影响;地下水以基岩裂隙水为主,围岩为弱透水,可产生点滴状出水,局部可产生线状出水;围岩稳定性差. 4.1.2确定洞门类型 洞门类型及适用条件 洞门的形式很多,从构造形式、建筑材料以及相对位置等可以划分许多类型.目前,我国公路隧道的洞门形式有: 端墙式洞门翼墙式洞门环框式洞门台阶式洞门柱式洞门遮光棚式洞门等.

(完整版)XX水库供水隧洞结构计算书

龙洞河水电站有压引水隧洞结构计算书 1 工程概况 公明供水调蓄工程供水隧洞是从鹅颈至公明水库连通隧洞L0+387桩号接往石岩水库的一条供水隧洞,全长6.397km,桩号为G0+000~G6+397。根据初步设计报告供水隧洞为2级建筑物,设计流量为10.24m3/s,采用圆型断面,内径为3.4m。供水隧洞进口底高程为29.60m,出口底高程为27.50m,隧洞全段纵坡为-0.0328%。供水隧洞Ⅱ类围岩3576m、Ⅲ类围岩1836m、Ⅳ类围岩345m、Ⅴ类围岩310m。 2 设计依据 2.1 规范、规程 《水工隧洞设计规范》(SL279-2002)(以下简称“隧洞规范”) 《水工隧洞设计规范》(DL/T 5195-2004)(电力行业标准,下称“电力隧洞规范”)《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试行)》(SDJ20-78)(以下简称“砼规”) 《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GB 50086-2001) 2.2 参考资料 《深圳市公明水库调蓄工程初步设计报告》(深圳市水利规划设计院,2007.05) 《G-12隧洞衬砌内力及配筋计算通用程序》 《PC1500程序集地下结构计算程序使用中的几个问题》(新疆水利厅,张校正) 《取水输水建筑物丛书-隧洞》 《水工设计手册-水电站建筑物》(水利电力出版社,1989) 《水击理论与水击计算》(清华大学出版社,1981) 《水力学-下册》(吴持恭,高等教育出版社,1982) 3 计算方法 隧洞支护及衬砌结构按新奥法理论进行设计,支护型式采用锚喷支护通过工程类比确定,喷锚支护类型及其参数参照电力隧洞规范附录F 表F.1选取;衬砌型式采用钢筋混凝土衬砌。根据隧洞规范6.1.8条第2点规定,围岩具有一定的抗渗能力、内水外渗可能造成不良地质段的局部失稳,经处理不会造成危害者,宜提出一般防渗要求,本工程按限制

隧道洞门设计计算书完整版

隧道洞门设计计算书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附件三 (隧道工 程课程设计) 设计说明书 龙洞隧道洞门设计 龙洞隧道洞身支护设计 起止日期: 2012 年 12 月 17 日至 2012 年 12 月 21 日学生姓名豹哥 班级道桥1001 学号00 成绩 指导教师(签字)唐老师 包装土木教学部 2012年12月21日 目录

前言 隧道是一种修建在地下,两端有出口,供车辆、行人、水流及管线等通过的工程建筑物。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逐渐摒弃了以往那种大开挖的场面,隧道工程取而代之。 本设计是对拟建龙洞隧道结构进行设计。设计主要以《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 D70-2004)规范为依据。 通过本次设计,我系统地巩固了所学的专业知识,并对隧道工程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探索。通过本次设计,掌握了直墙拱隧道的设计步骤和构造原理,以及计算理论和计算方法,对该直墙拱隧道各个方面知识有了比较全面、系统、深入的了解,锻炼了查阅相光资料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本设计主要对本隧道进行了初期支护设计、二次衬砌设计、洞门设计,并对初期支护设计和二次衬砌设计做了较详细的阐述和较深的探讨。 在设计过程中,感谢唐文彪老师、祝老师给予了我精心指导和热心的帮助,班上同学也给予了我莫大的帮助和支持,使我的设计得以顺利完成,在此,我谨向各位老师和同学表示衷心的谢谢。 由于本人水平有限,设计中难免有不足和错误之处,敬请各位老师和同学批评指正,本人将虚心接受并加以更正。 设计依据以及总体原则 该隧道设计说明书及隧道纵剖面图。采用高速公路建设标准,设计速度 120km/h,全线按4车道设计,路基宽度。隧道横通道为隧道洞内发生紧急事故时避难设施,含车行横通道和人行横通道。 a、隧道路面横坡:单向坡-2%(直线段)。 b、隧道内最大纵坡:±3%;最小纵坡:±%。 c、设计荷载:公路-I级。 d、隧道防水等级:一级;二次衬砌砼抗渗等级不小于S6。 隧道设计参考规范和资料 执行的标准、规范、规程: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 (JTGBO1-2003) 《公路路线设计规范》 (JTG D20-2006) 《公路隧道设计规范》 (JTG D70-2004) 《公路隧道通风照明技术规范》 《公路水泥混凝士路面设计规范》 (JTG D40-2002) 《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 (JTJ004-89) 《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 (JTJ042-94) 《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 (GB 50108-2001)

隧道工程计算书

隧道工程计算书

————————————————————————————————作者:————————————————————————————————日期:

课程设计计算书 课程名称:隧道工程 题目:隧道选线及结构计算 学院:土木工程学院 课题组:交通土建 专业:土木工程专业 班级: 09级土木工程 9班 学号: 09300913 姓名:韦天柱 起讫日期: 2013.1.7—2013.1.18 指导教师:岳峰、张红英

目录 1 设计依据-----------------------------------------------------------------------------2 2 计原始资料--------------------------------------------------------------------------2 3 设计步骤及过程--------------------------------------------------------------------2 3.1平面位置确定---------------------------------------------------------------------2 3.2纵断面设计------------------------------------------------------------------------2 3.3横断面设计------------------------------------------------------------------------3 4.二次衬砌结构计算-----------------------------------------------------------------3 4.1基本参数----------------------------------------------------------------------------3 4.2荷载确定----------------------------------------------------------------------------3 4.3计算位移----------------------------------------------------------------------------4 5 解力法方程---------------------------------------------------------------------------12 6最大抗力值的推求------------------------------------------------------------------13 6.1最大抗力方向内的位移---------------------------------------------------------13 6.2计算衬砌总内力------------------------------------------------------------------14 7 内力图---------------------------------------------------------------------------------16 8 参考资料------------------------------------------------------------------------------17

隧道工程课程设计计算书_优秀

中南大学隧道工程课程设计 一、原始资料 (一)地质及水文条件 长坞岭隧道穿越地段岩层为石灰岩,地下水不发育。其地貌为一丘陵区,海拔约为450米。详细地质资料示于隧道地质纵断面图中。 (二)路线条件 隧道系一级公路隧道,设计行车速度为80公里/小时,洞门外路堑底宽度约为11米,洞口附近路面标高:进口,190.00~210.00米;出口,190.00~200.00米。 线路坡度及平、纵面见附图。 (三)施工条件 具有一般常用的施工机具及设备,交通方便,原材料供应正常,工期不受控制。附CAD电子图: 1. 洞口附近地形平面图; 2. 隧道地质纵断面图。

二、设计任务及要求 (一)确定隧道进、出口洞门位置,定出隧道长度;(二)在地形平面图上绘制隧道进口、出口边坡及仰坡开挖线; (三)确定洞身支护结构类型及相应长度,并绘制Ⅲ级围岩地段复合式衬砌横断面图一张; (四)按所给定的地质资料及技术条件选择适当的施工方法,并绘制施工方案横断面分块图及纵断面工序展开图;(五)将设计选定的有关数据分别填入隧道纵断面总布置图的相应栏中,并写出设计说明书一份。

二、设计步骤 (一)确定隧道内轮廓与建筑限界 2.1.1 确定内轮廓线 隧道系一级公路隧道,设计行车速度为80公里/小时,根据《公路隧道设计规范》4.4.3,选用v=80km/h的标准断面。 该标准断面拱部为单心半圆,侧墙为大半径圆弧,仰拱与侧墙间用小半径圆弧连接。 几何尺寸如下表: V=80km/h标准断面示意图:

2.1.2 确定建筑限界 参考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 D70-2004)4.4.1有以下规定 (1)建筑限界高度,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取5 .0m,故这里取H=5.0m; (2)当设置检修道或人行道时,不设余宽; (3)隧道路面横坡,当隧道为单向交通时,应取单面坡,这里取横坡为1.5%; (4)当路面采用单面破时,建筑限界底边线与路面重合。

翼墙式洞门计算

第四章洞门设计 4.1洞门设计步骤 《规范》关于洞口的一般规定 1.洞口位置应根据地形、地质条件,同时结合环境保护、洞外有关工程及施工 条件、营运要求,通过经济、技术比较确定。 2.隧道应遵循“早进洞、晚出洞”的原则,不得大挖大刷,确保边坡及仰坡的 稳定。 3.洞口边坡、仰坡顶面及其周围,应根据情况设置排水沟及截水沟,并和路基 排水系统综合考虑布置。 4.洞门设计应与自然环境相协调。 4.1.1确定洞门位置洞口位置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要求 1.洞口的边坡及仰坡必须保证稳定。 2.洞口位置应设于山坡稳定、地质条件较好处。 3.位于悬崖陡壁下的洞口,不宜切削原山坡;应避免在不稳定的悬崖陡壁下进洞。 4.跨沟或沿沟进洞时,应考虑水文情况,结合防排水工程,充分比选后确定。 5.漫坡地段的洞口位置,应结合洞外路堑地质、弃渣、排水及施工等因素综合分析确定。 6.洞口设计应考虑与附近的地面建筑及地下埋设物的相互影响,必要时采取防范措施。 7.洞门宜与隧道轴线正交;地质条件较好;做好防护;设置明洞。 洞口地质条件 洞口入口端位于山体斜坡下部,斜坡自然坡度约35°左右,隧道轴线与地形等高线在右洞为大角度相交,位置较好,覆盖层为碎石质土等残坡积物,厚度约0.50~3.0m,下伏基岩为弱风化硅质岩,强度高,岩体破碎呈块碎石镶嵌结构。岩层表层裂隙较发育,在浅部略有张开,往下闭合;岩层走向与线路近正交,倾向与坡向相近,倾角25~35°,自然边坡较稳定,开挖后易产生崩塌及顺层滑动。出口端洞门位于侧冲沟中,沟底地形较缓,地形坡度约8°。覆盖层为可塑状亚粘土,厚度3m左右,下伏强弱风化炭质硅质板岩、灰岩、泥质砂岩,岩体破碎,开挖后稳定性差。 进出口均位于山体斜坡下部及冲沟中,洞门以上汇水面积较大,易形成短暂性小洪流,对洞口易产生不利影响,应采取截水措施。 4.1.2确定洞门类型 洞门类型及适用条件 洞门的形式很多,从构造形式、建筑材料以及相对位置等可以划分许多类型。目前,我国公路隧道的洞门形式有: 端墙式洞门翼墙式洞门环框式洞门台阶

隧道洞门设计

**隧道端洞门设计 一,技术原则及执行规范 1.技术原则 设计行车速度:40km/h 隧道主洞建筑限界净宽:1.50+0.25+2×3.5+0.25+1.50=10.50m 隧道建筑限界净高:5.0m 路基宽:8.5m 2.遵照规范 《公路工程技术原则》JTG B01- 《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 D70- 《公路隧道通风照明设计规范》JTJ026.1-1999 《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 《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GB50086- 《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 二、工程概况 根据隧道需风量分析确定,本隧道采用自然通风。 隧道内旳供电照明负荷和应急照明按一级负荷考虑。 1、地形、地貌 隧道区地貌属于丘陵低山地貌。隧道地处山体旳左侧山坡地段,地形起伏较大,山高坡陡,山体走向近SN向,隧道走向与其基本平行。在隧道旳进出口地段发育路线走向呈小角度相交

旳小冲沟,呈“U”字型沟谷。隧道轴线通过路段地面标高222~310m,相对高差约88m,隧道顶板上覆围岩最大厚度约87.0m。地形坡度25~55°左右。山坡植被稀少,重要为灌木丛,坡面多出露基岩。隧道通城端洞口段地处冲沟附近旳G106底下,地形较平缓,覆盖层较厚,洞口轴线与地形等高线呈小角度相交。黄泥界端洞口段地处SN向冲沟内旳G106底下,地形较缓,基岩裸露,洞口轴线与地形等高线呈小角度相交。 2.围岩分级 根据野外地质调查结合岩块室内岩石试验成果可知,该隧道片岩和花岗岩均为强风化,饱和抗压极限强度Rb不不小于30Mpa,为软质岩,岩石抗风化能力弱。 根据计算成果,强风化片岩和花岗岩围岩分级均为Ⅴ级。 3.水文地质 根据调查,隧道区旳山体上未发现地表水体,亦未发现地下水出露点。根据钻孔内抽水试验可知:其地下水量<0.20t/d,但雨季受降雨影响,地表水将沿陡裂隙下渗,富集在F断层内,严重影响洞室旳稳定,施工时应尤其注意。 根据《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064-98)附录D,隧道区地下水及地表水对混凝土构造均无腐蚀性。详细分析成果见工程地质汇报。 三、洞门设计步骤 《公路隧道设计规范》有关洞口旳一般规定: 1、洞口位置应根据地形、地质条件,同步结合环境保护、洞外有关工程及施工条件、营运规定,通过经济、技术比较确定。 2、隧道应遵照“早进洞、晚出洞”旳原则,不得大挖大刷,保证边坡及仰坡旳稳定。

隧道工程计算书

隧道工程计算书LT

1、设计依据 本设计根据《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 D70-2004)进行设计和计算。 2、设计原始资料 公路等级:二级公路; 设计车速:60km/h; 使用功能:道路双向两车道; 隧道平纵曲线半径和纵坡。 平纵曲线设计满足规范要求,洞口内外各有不小于3s行车速度行程长度范围内的平、纵线性保持一致。 隧道结构设计标准 ①设计使用期:100年; ②设计安全等级:一级; ③结构防水等级:二级; ④区域地震基本烈度为VII度区,按IX度抗震烈度进行设防。 ⑤1:10000地形图 3、设计步骤及过程 3.1平面位置确定 任务所给定的地形图,隧道平、纵设计既要服从路线的总体走向,又要综合考虑隧道位置的地形、地质、地物、水文、气象、地震情况和施工条件等因素,尽可能使隧址位于地质条件较好、不良地质影响最小的底层中。隧道平面线型以直线为主,有利于通风和施工,采用不设超高的平曲线。隧道纵坡设置充分考虑通风、排水、施工方案和两端接线的要求。 根据教师给定的起终点,本设计采用3条线路进行方案比选,并确定推荐线路。 做出3个方案的平面图,详见地形图。 3.2纵断面设计 作出推荐线路的纵断面图,读取隧道的地面高程点时,应每20m读一次,而后用平滑曲线连接。

3.3横断面设计 隧道内轮廓应该以建筑限界为基础,充分考虑衬砌结构受力特征、工程造价、装饰厚度及富余空间、运营设施的安装空间等因素。洞身结构应根据隧道所处的工程地质条件,按新奥法原理进行设计,采用复合式衬砌,其支护衬砌参数按工程类比,结合有限元分析确定。 ⑴根据设计原始资料要求,作出隧道的建筑限界及内轮廓设计图。 ⑵根据设计原始资料要求,作出隧道紧急停车带的建筑限界及内轮廓设计图。 4、二次衬砌结构计算 选取IV 级围岩复合式衬砌作为典型衬砌,做结构计算。 4.1基本参数 ⑴围岩级别:IV 级; ⑵围岩容重:3520kN/m .γ=; ⑶围岩弹性抗力系数:351003kN/m .K ⨯=; ⑷衬砌材料为C25混凝土,弹性模量kPa .E h 710852⨯=,容重323kN/m γh =。 4.2荷载确定 4.2.1围岩垂直均布荷载 按矿山法施工的隧道围岩荷载为: γω.q s-s 12450⨯= (公式4-1) []) (5124501s B-i γ.q s-+⨯= []) (5-11.91.015.20245.03⨯+⨯⨯⨯= 2722.124kN/m = 考虑到初期支护承担大部分围岩压力,而二次衬砌一般作为安全储备,故对围岩压力进行折减,对本隧道按照45%折减,取为702kN/m 。 4.2.2围岩水平均布压力 q .e 30= (公式4-2)

洞门环梁施工方案计算书

洞门环梁施工方案计算书 1. 引言 本文档为洞门环梁施工方案计算书,旨在为洞门环梁施工提供详细的计算依据和方案。本计算书包含以下内容: 1.洞门环梁的设计参数及条件 2.洞门环梁的结构计算 3.洞门环梁的施工方案 2. 设计参数及条件 2.1 洞门环梁的尺寸 洞门环梁的尺寸如下: •顶宽度:5米 •底宽度:8米 •高度:3米

洞门环梁的材料为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40。 2.3 洞门环梁的荷载 洞门环梁承受的荷载包括自重荷载、活荷载和温度荷载。具体荷载数据如下:•自重荷载:1500 kN/m •活荷载:800 kN/m •温度荷载:100 kN/m 3. 结构计算 3.1 洞门环梁的受力分析 根据洞门环梁的尺寸和荷载情况,进行受力分析。采用静力学平衡原理,计算各个截面的受力情况,包括弯矩、剪力和轴力。 3.2 洞门环梁的设计计算 根据受力分析的结果,进行洞门环梁的设计计算。包括尺寸设计、配筋计算和截面验算等。

洞门环梁的变形计算是为了确认结构的刚度和变形是否满足要求。根据洞门环梁的受力情况,进行变形计算,并与规范要求进行比较。 4. 施工方案 根据洞门环梁的设计计算结果,制定洞门环梁的施工方案。包括施工工艺、施工步骤和施工措施等。 4.1 施工工艺 洞门环梁的施工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1.模板安装:根据洞门环梁的尺寸和形状,制作并安装模板。 2.钢筋安装: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洞门环梁的钢筋安装,包括主筋和箍 筋的布设。 3.浇筑混凝土:根据设计强度和施工要求,进行混凝土的搅拌和浇筑。 4.养护处理:混凝土浇筑完成后,进行适当的养护处理,保证混凝土的 强度和耐久性。

洞门计算

2.4隧道洞门型式方案比选 洞门型式方案比选 表2-2

洞门型式方案的选择:线路洞门左侧洞门处也属于V级围岩,地势较陡,地质条件较差,纵向推力较大,综合比较决定采用冀墙式洞门。线路右侧洞门处虽然处属于V级围岩,但其洞口周边地形比较平坦,方便施工,采用了削竹式洞门。 2.4.1洞门构造要求 按《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2004),洞门构造要求为: 1、洞门仰坡坡脚至洞门墙背的水平距离不宜小于1.5m,洞门端墙与仰坡之间水沟的沟底至衬砌拱顶外缘的高度不小于1.0m,洞门墙顶高出仰坡脚不小于0.5m。 2、洞门墙应根据实际需要设置伸缩缝、沉降缝和泄水孔;洞门墙的厚度可按计算或结合其他工程类比确定。 3、洞门墙基础必须置于稳固地基上,应视地基及地形条件,埋置足够深度,保证洞门的稳定。基底埋入土质地基的深度不小于1.0m,嵌入岩石地基的深度不小于0.5m;基底标高应在最大冻结线以下不小于0.25m。基底埋置深度应大于墙边各种沟、槽基底的埋置深度。 4、松软地基上的基础,可采取加固基础措施。洞门结构应满足抗震要求。 2.4.2 验算满足条件 采用挡墙式洞门时,洞门墙可视为挡土墙,按极限状态验算,并应验算绕墙趾倾覆及沿基底滑动的稳定性。验算时应符合表2-3和表2-4(《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2004)的规定,并应符合《公路路基设计规范》、《公路砖石及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的有关规定。 洞门墙设计参数表2-3 洞门主要验算规定表2-4

2.4.3洞门结构设计计算 计算参数如下: (1)边、仰坡坡度1:1.5; (2)仰坡坡脚ε=30°,tan ε=0.58,tan α=0.1; (3)地层容重γ=17kN/m 3; (4)地层计算摩擦角ϕ=40°; (5) 基底摩擦系数0.4; (6) 基底控制应力[σ]=0.25Mpa 2.4. 3.1建筑材料的容重和容许应力 洞门材料选用C25混凝土,容许压应力[σa]=0.5MPa ,重度γ'=23KN/ m 3。 2.4. 3.2洞门各部尺寸的拟定 根据《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J026-90),结合洞门所处地段的工程地质条件,拟定洞门翼墙的高度:H=18m ;其中基底埋入地基的深度为1.5m ,洞口仰坡坡脚至洞门墙背的水平距离为2m ,洞门翼墙与仰坡之间的水沟的沟底至衬砌拱顶外缘的高度2m ,洞门翼墙与仰坡间的的水沟深度为0.4m ,洞门墙顶高出仰坡坡脚0.8m 。 2.4.3.3洞门验算 根据《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J026-90),洞门土压力计算最危险滑裂面与垂直面之间的夹角: 洞门计算简图 式中: ϕ——围岩计算摩擦角; ε——洞门后仰坡坡角; α——洞门墙面倾角 代入数值可得: tan w =0.68 故:w=34.217° 2.4.3.4翼墙墙身验算 翼墙计算高度取距洞门前0.5m 处高度为H=8m,洞门后填土高度为H '=7.2m,翼墙厚度B=1.7m 根据《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 —2004),土压力为: εαεαtan tan 1tan -= h , tan tan a h ωα '=-

隧道洞门设计完整版

隧道洞门设计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 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和隧道端洞门设计

一,技术标准及执行规范 1.技术标准 设讣行车速度:40km/h 隧道主洞建筑限界净宽:++2X++二 隧道建筑限界净高: 路基宽: 2.遵循规范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 《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 D70-2004 《公路隧道通风照明设计规范》 《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 《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GB50086-2001 《地下丄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1 二、工程概况 根据隧道需风量分析确定,本隧道釆用自然通风。 隧道内的供电照明负荷和应急照明按一级负荷考虑。 1、地形、地貌 隧道区地貌属于丘陵低山地貌。隧道地处山体的左侧山坡地段,地形起伏较大,山高坡陡,山体走向近S?(向,隧道走向与其基本平行。在隧道的进出口地段发育路线走向呈小角度相交的小冲沟,呈“U”字型沟谷。隧道轴线通过路段地面标高222〜310m,相对高差约88m,隧道顶板上覆围岩最大卑度约。地形坡度25〜55°左右。山坡植被稀少,主要为灌木丛,坡面多出露基岩。隧道

通城端洞口段地处冲沟附近的G106底下,地形较平缓,覆盖层较卑,洞口轴线与地形等高线呈小角度相交。黄泥界端洞口段地处S\向冲沟内的G106底下,地形较缓,基岩裸露,洞口轴线与地形等高线呈小角度相交。 2.圉岩分级 根据野外地质调查结合岩块室内岩石试验成果可知,该隧道片岩和花岗岩均为强风化,饱和抗压极限强度Rb小于30Mpa,为软质岩,岩石抗风化能力弱。根据计算结果,强风化片岩和花岗岩围岩分级均为V级。 3.水文地质 根据调查,隧道区的山体上未发现地表水体,亦未发现地下水出露点。根据钻孔内抽水试验可知:其地下水量〈d,但雨季受降雨影响,地表水将沿陡裂隙下渗,富集在F断层内,严重影响洞室的稳定,施工时应特别注意。 根据《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064-98)附录D,隧道区地下水及地表水对混凝土结构均无腐蚀性。详细分析结果见丄程地质报告。 三、洞门设计步骤 《公路隧道设计规范》关于洞口的一般规定: 1、洞口位置应根据地形、地质条件,同时结合环境保护、洞外有关工程及施工条件、营运要求,通过经济、技术比较确定。 2、隧道应遵循“早进洞、晚出洞”的原则,不得大挖大刷,确保边坡及仰坡的稳定。 3、洞口边坡、仰坡顶面及其周围,应根据情况设置排水沟及截水沟,并和路基排水系统综合考虑布置。 4、洞门设讣应与自然环境相协调。 1确定洞门位置 洞口位置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要求:

端墙式洞门计算书

┊5.1 基本计算数据 第五章端墙式洞门计算书 ┊┊┊┊┊┊┊┊┊┊┊┊装┊┊┊┊┊订┊┊┊┊┊线┊┊┊┊┊┊┊┊┊┊┊┊┊5.1.1 地层 Ⅴ级围岩; 永久边坡1:1.25; 地层计算摩擦角: φ 2 = 45; 地层容重 γ 2 = 18kN / m3; 基底摩擦系数f=0.4; 基底设计控制压应力[σ]=0.3MPa。 5.1.2 回填料 拱顶中心填土厚度2m; 设计填土坡度:左侧1:5,右侧1:5。 仰坡:1:1.25; 回填土石计算摩擦角 φ1 = 35; 回填土石容重 γ 1 = 19kN / m3; 干砌片石计算摩擦角 ϕ = 50; 干砌片石容重 γ 1 = 20kN / m3; 5.1.3 建筑材料 端墙顶帽150 号混凝土。 墙身100 号水泥沙浆砌片石 容重 γ 0 = 22kN / m3; 容许剪应力[τ]=0.16 MPa; 容许压应力[ σ a]=1.5 MPa; 控制拉应力[ σ l]=0.2 MPa; 5.1.4 基本尺寸的拟定 端墙采用斜立式,基础埋置深度h m =1m。墙顶高出坡角0.5m。水沟深0.5m,衬砌拱顶外缘至端墙顶的高度H 2 =2m,仰坡坡脚至端墙背的水平距离 1.5m,顶帽宽 0.5m。洞门高度: H 3 =8.76m。

h 3 = H 3 - = 8.76 -1 = 7.76m P 4 = ⨯ 2.722 ⨯ 0.1⨯ 20 = 7.40k N ∑ ∑ P i = 131.16 + 165.28k N ∑ E = 2 γ h λ = ⨯18⨯ 7.762 ⨯ 0.1335 = 72.35kN 2 3 t t 5.2 洞门强度及稳定性验算 5.2.1 计算条带Ⅰ ┊ ┊ ┊ ┊ ┊ ┊ ┊ ┊ ┊ ┊ ┊ ┊ ┊ 装 ┊ ┊ ┊ ┊ ┊ 订 ┊ ┊ ┊ ┊ ┊ 线 ┊ ┊ ┊ ┊ ┊ ┊ 计算高度 h 3 的确定 2.5 2 ⨯1.25 h ' = h 3 - h t = 7.76 - 2.72 = 5.04m 1.基底截面计算 控制设计的主要因素可能是滑动稳定,故以滑动稳定系数 K 0 =1.3 控制,反求墙 底宽度 b J 。 ①反求墙底宽度 b J 垂直力 ∑ P P 1 = 0.8 ⨯ 7.76 ⨯ 22 = 136.58k N P 2 = 0.35 ⨯ 0.60 ⨯ 22 = 4.62k N P = b t h ' ⨯ 22 = 5.04 ⨯ 22b t = 110.88b t k N 1 2 P 5 = (b t - 2.72 ⨯ 0.1) ⨯ 2.72 ⨯ 20 = 54.4b t -14.80k N P 6 = -0.3⨯ 0.4 ⨯ 22 = -2.64k N 6 P = i =1 土压力 ∑ E 1 2 1 2 3 滑动稳定系数 K c ┊ ┊ ┊ K c = ∑ P ⋅ f ∑ E =(131.16 + 165.28b t ) ⨯ 0.4 72.35 ┊ ┊ ┊ ┊ 由 K c =1.3, 得: 0.9138b t - 0.5749 = 0 b = 0.6291m 取 b = 0.63m 则 b J = 0.35 + 0.80 + 0.63 = 1.78m ∑ P = 131.16 +165.28⨯ 0.63 = 235.29kN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