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车场景观设计

停车场景观设计
停车场景观设计

District Regulations

Of General Applicability

PART I-D BUFFERS AND LANDSCAPING REQUIREMENTS

9-107 BUFFERS AND LANDSCAPING

9-107 A. General Landscaping and Maintenance Requirements. Except for accessory uses expressly permitted to be located in required yards, all yards and open space between and about structures and off-street parking and loading areas and lots shall be landscaped and kept free of accumulations of garbage, trash, refuse, debris and other unsightly or nuisance-creating materials. All landscaping shall be continually maintained by the owner or other person responsible for maintenance of the premises, and all planting areas shall be kept free of weeds. Undeveloped areas shall be mowed and kept free of accumulations of garbage, trash, refuse, debris and other unsightly or nuisance-creating materials until developed. Developed areas shall be maintained in compliance with all site plans and landscaping plans approved pursuant to the Code, and all buffers and landscaping shall be maintained and replaced in accordance with such plans.

9-107 B. Foundation Landscaping.

1. Scope.

a) General. The requirements of this Subsection B shall apply in all districts other than (i) single-family residential districts, (ii) multiple family residential districts where only single family detached dwellings are developed, (iii) the ICS Industrial & Commercial Services, I-1 Restricted Industrial, and the I-2 Light Industrial districts, and (iv) the Village Green Overlay District; provided, however, that the Board of Trustees shall have the authority to waive any or all of the requirements of this Subsection B in connection with, and as part of, a special permit granting approval of a planned development in the O-4 District. The provisions of this Subsection B shall not apply to buildings developed prior to August 16, 1999.

b) Exception for Inadequate Growing Conditions. If the Village Manager determines that a building has no areas with adequate growing conditions to support a healthy foundation landscaped area, such building shall be exempt from the requirements of this Subsection B.

2. Area Required.

a) Width. Each principal and accessory building shall have a landscaped area located along the foundation of each building with a minimum width of ten (10) feet when the building height is more than the lesser of three stories or 35 feet, and a minimum width of five (5) feet when the building height is less than the lesser of three stories ARTICLE IX

or 35 feet. All such minimum widths shall be measured from the edge of the

building.

b) Distance. The landscaped area shall be provided abutting each building and any

attached structures, including decks and terraces, for a combined distance of not

less than fifty (50) percent of the exterior perimeter of each such building and any

attached structures, including decks and terraces.

3. Plant Materials Required. All such landscaped areas shall contain any combination of

shade trees, ornamental trees, evergreen trees, shrubs, flowering plants, ground cover plants, and other native or ornamental grasses and plants. All areas adjacent to a building or structure that are not paved and not otherwise landscaped as required by this Subsection shall be sodded and maintained with a grass cover or other plant material.

4. Design. All such landscaped areas shall be designed to meet the following standards,

as applicable to the lot:

a) screening from view any mechanical equipment, air conditioning units and other

equipment not located within the building; service areas; and loading docks;

b) provide visual relief along large expanses of building walls and accent building

entrances and architectural features; and

c) enhance walkways, entrances, outdoor seating areas, and other pedestrian areas.

9-107 C. Parking Lots and Garages.

1. Parking Lot Screening.

a) Every parking lot visible from a right-of-way or any public or private street shall, to

the extent hereinafter specified, be buffered and screened for a height of not less

than four (4) to six (6) feet above grade.

b) Every parking lot adjoining any lot located in any residential district, the Institutional

Buildings District, or the Open Space District shall be screened from view from such

residential, Institutional Buildings or Open Space lot for a height of not less than six

(6) feet above grade.

c) Every parking lot located in any office, commercial or industrial district that adjoins

any zoning lot or lot of record located in any office, commercial or industrial district

shall be screened from view from such adjacent lot for a height of not less than four

(4) feet above grade; provided, however, that no such screening shall be required

between two lots in the Village Green Overlay District or between two lots located in

the industrial districts.

d) Location and Materials. All parking lot screening required by this Section shall be

located between the edges of the parking lot and the property line nearest to each

combination of decorative walls, fences (but not including chain link fences:, berms

or landscaping.

2. Parking Lot Interior Landscaping.

a) Trees. In addition to the requirements set forth in Paragraph A1 above, every

parking lot containing ten (10) or more parking spaces shall contain at least one (1)

tree, of three (3) inches or greater in diameter, for each eight (8) parking spaces

provided, however, that every parking lot in the industrial districts, the C-1 Specialty

Commercial District, the C-3 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 and the Village Green Overlay

District containing ten (10) or more parking spaces shall contain at least one (1) tree,

of three (3) inches or greater in diameter, for each thirty (30) parking spaces. Such

trees may be provided by the preservation of existing trees or the planting of new

trees and shall be planted at a sufficient distance from each other for healthy growth

based on current standards generally observed by professionals in the arboriculture,

forestry, landscaping, and landscape architecture professions. No existing or new

tree located more than five (5) feet outside the perimeter of the paved parking area

shall be counted in meeting the requirements of this Paragraph. More than fifty

(50%) percent of the trees required by this Paragraph shall be located in landscaped

islands within the interior of the paved parking lot.

b) Other Requirements. All islands shall be generally dispersed throughout the interior

of the parking lot and shall be not less than one hundred (100) square feet in area

and shall be of such dimensions that shall support the healthy growth of trees and

other landscaping therein, based on current standards generally observed by

professionals in the arboriculture, forestry, landscaping, and landscape architecture

professions. All such islands, created curbs or other traffic flow regulators shall be

landscaped with shrubs, flowering plants, ground cover plants, sodded lawn or

mulch. No material in islands interior to parking lots other than trees shall be more

than thirty (30) inches in height above adjacent pavement.

3. Parking Garage Design. Every parking garage, other than garages accessory to single

family dwellings, constructed after the effective date of this Code shall comply with the following design standards:

a) The exterior walls of the garage shall be a minimum of five (5) feet in height.

b) The exterior surface of the garage shall be constructed of the same materials as, or

materials architecturally and aesthetically compatible with, the principal building to

which it is accessory.

c) The foundation landscaping requirements of this Section 9-107.

4. Exception. The provisions of this Subsection C shall not apply to parking lots and

garages developed prior to August 16, 1999 or parking lots repaved or resurfaced after August 16, 1999.

9-107 D. Loading Spaces. Every loading space visible from any lot zoned for residential use, whether or not such residential use is within the Village, shall, except as necessary for access, be screened on all sides visible from any such lot by an opaque fence (but not including chain link fences), wall or densely planted evergreen hedge of not less than six (6) to eight (8) feet in height.

9-107 E. Perimeter Landscaped Open Space. Except as expressly provided otherwise in the district regulations requiring a perimeter landscaped open space, all required perimeter landscaped open space shall extend along the entire length of the lot line in question and shall have a width equal to fifteen (15) feet or the depth of the yard required along the lot line in question, whichever is greater. Such space shall be broken only by required access drives. Such space shall be suitably surfaced with grass, groundcover or decorative paving material, or a combination thereof; shall contain landscaping such as ornamental trees and shrubs or appropriate screening devices such as decorative walls, fences (but not including

chain link fences)or berms, or a combination thereof. The landscaping and screening treatment of such space shall be so designed and maintained as to preserve unobstructed vision of the street and sidewalk at points of access and as not to interfere with, or be damaged by, work within any public or utility easement unless the Village Manager shall determine that no other location is reasonably feasible.

9-107 F. Special Protective Requirements for Non-Dwelling Uses Abutting Residential Use.

Notwithstanding any other provision of this Section 9-107, in any case where a lot to be devoted to any use other than a dwelling abuts or is across a right-of-way from any lot zoned for residential use, whether or not such lot is within the Village, the us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lot to be devoted to the non-dwelling use shall be subject to the following requirements:

1. Special Building Setback for Buildings Over fourteen (14) Feet in Height. All buildings

over fourteen (14) feet in height shall be set back from any front or corner side yard line facing a residential district a distance equal to the setback normally required or to the front yard required in the adjacent residential district, whichever is greater, and from any other yard line a distance equal to the yard normally required or 25 feet, whichever is greater.

2. Special Landscaping and Screening of Special Front and Corner Side Setbacks. Any

front or corner side yard setback required pursuant to Paragraph 1 above shall be treated as a perimeter landscaped open space.

3. Special Landscaping and Screening from Residential Uses and Districts. Any side or

rear lot line, and all lot lines of any industrial use, abutting a dwelling use or a residential district shall be buffered by a perimeter landscaped open space of at least five (5) feet in width along such lot line, which shall be sufficient to provide a total visual screen at least six (6) feet in height along the entire length of such line. Industrial uses abutting or across a right-of-way from any lot zoned for residential use shall, in addition to the other requirements provided in this Paragraph, be screened by an eight (8) foot fence (but not including chain link fences) located within the perimeter landscaped open space.

4. Additional Perimeter Open Space for Outdoor Activity Areas. Any area of permitted

outdoor activity likely to produce visual or auditory disturbance or annoyance on any abutting residential lot whether or not located within the Village shall be separated from said lot by a perimeter landscaped open space at least twenty (20) feet wide or by a buffer found by the Village Manager to be reasonably sufficient to create a visual barrier, to absorb and diffuse noise, and to ensure the private enjoyment of said lot.

5. The provisions of this Subsection 9-107 F shall not apply to any use established prior to

the effective date of this Code.

9-107 G. Enclosure of Uses Required. Except where otherwise expressly authorized by this Code, all permitted and specially permitted uses shall be conducted within a completely enclosed structure.

9-107 H. Roof Top Mechanical Equipment. Except for antennae mounted on roofs pursuant to the provisions of this Code, all mechanical equipment located on the roof of any building constructed after the effective date of this Code shall be fully screened by a parapet wall or

other screening structure constructed of materials compatible with the principal building facade to the height of such equipment.

9-107 I. Residential Recreational Facilities. Outdoor residential recreational facilities accessory to any dwelling located in any single family residential district shall be buffered and screened by a perimeter landscaped open space equal in width to the applicable required yard or ten (10) feet, whichever is less, and consisting of an opaque fence, wall or densely planted evergreen hedge of not less than five (5) feet in height in combination with other landscaping materials. Such screening shall be provided on all sides of such facility visible from any adjoining property or any public or private street. See also Section 9-101 D2 of this Article for additional requirements applicable to such facilities.

9-107 J. Refuse Containers; Outdoor Storage.

1. Screening. All refuse containers and all areas of permitted outdoor storage shall be

enclosed by a screening fence (but not including chain link fences), wall or densely planted evergreen hedge of a height sufficient to screen such containers or storage areas from view from adjoining properties and public or private streets.

2. Location. No refuse containers or storage areas shall be located between any principal

structure and either its front or corner side lot line.

3. Exemptions. The requirements of Paragraph 1 hereof shall not apply to standard

receptacles permitted for use by single family dwellings or to receptacles accessory to schools. None of the requirements of this Subsection shall apply to receptacles placed and maintained for use by the general public to avoid littering or to receptacles temporarily placed on construction sites for the purpose of collecting construction debris.

9-107 K. Screening and Landscaping Within Sight Triangles. Notwithstanding any other provision of this Section, no landscaping, fencing or other screening shall be erected or maintained at a height in excess of two and one-half (2 ?) feet within the area of any sight triangle as defined in Subsection 12-206 of this Code.

9-107 L. Fences and Walls. When located in a required yard, fences shall be installed with the finished side facing the neighboring property. Except where a greater height is expressly authorized for screening purposes pursuant to this Section, all fences and walls erected as a permitted obstruction in any required yard shall be subject to the following height limitations:

(See next page)

旅游度假区设计

旅游度假区设计 (一)旅游度假区的演变 由工业的散落到工业的集聚,从而使得散落工厂转变为工业园区,旅游度假区也是由此原理而形成的,旅游景点、景区、娱乐、体验等形成旅游的集大成——度假区。度假区设计的原理和传统的项目设计原理不同,要从产业密度、服务功能、产业集成等更高层次方向思考,相应的设计原理、收费标准、技术要求等需要设计人员进一步升级。著者总结了我国旅游发展的几个阶段,一是旅游景点阶段,二是旅游经济区阶段,就是依托旅游资源周围又做了很多相应的经济开发,靠投资建设来盈利,第三个阶段是旅游度假区阶段,第四个阶段就是旅游城市阶段,如,拉斯维加斯。 度假区的建设始于度假旅游的兴起,由于度假旅游在20世纪60年代的蓬勃发展,在加勒比海岸、地中海沿岸、东南亚国家的海滨地区、夏威夷、澳大利亚的海滨形成了以夏季休闲度假为主要目的的海滨旅游度假区,在欧洲的阿尔卑斯、韩国汉城附近的山地出现了以冬季山地运动、健身为主要目的的的山地度假区。20世纪后半期,世界各国和地区的旅游者中休闲度假旅游渐渐成为度假区的一种新功能、新时尚。 我国的度假历史可以追朔到几千年前封建王朝的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式的旅游度假区,如,河北的承德避暑山庄、北京的颐和园和皇家园林,以及苏州、无锡等地的私家园林。现代休闲度假则主要集中在海滨、山地和温泉疗养等地。真正大众化的休闲度假始于20世纪90年代,以1992年国务院批准建立的12个国家旅游度假区为标志,我国的大众化度假旅游产品开始启动。现代度假区的类型可以分为:山地度假区、海滨度假区、乡村度假区以及温泉度假区。 (二)旅游度假区的概念及其特征 关于度假区定义众多,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度假区的概念的中心原则就是创造出一种能够促进并提高愉悦感觉的环境,在实践中,它是通过提供娱乐设施以及服务项目来创造愉快、宁静的环境,尤其重要的是以亲切、友好的态度来服务客人,根据客人的不同情况提供高水平的服务来实现的”(朱卓仁,1992);“旅游度假地是以闲暇为导向、自给自足的设施与服务有机组合体,用以为游客创造一种特殊的环境与经历(邹统钎,1990);还有学者认为定义度假区先要清楚观光、休闲和度假这三者的区别,认为度假区的功能包括了

浅谈城市开放性公园的景观设计

浅谈城市开放性公园的景观设计 摘要: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与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得人们的休闲意识也逐渐增强,人类对精神生活的水平追求也越来越高。城市开放性公园成为人们缓解压力、休闲活动的理想场所。城市公园是城市文化的重要标志,是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因此,对城市开放性公园景观进行合理的设计与规划,才能更好地促进城市公园的可持续发展,充分的展现城市文明,更好地服务于人民。文章将从公园景观设计的原则以及一些设计方法,简单的分析城市开放性公园的景观设计。 关键词:城市;开放性公园;景观设计 城市公园是为城市居住群体而提供的休闲娱乐场所,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与精神需求的提升,居民对于城市公园的要求也不再是以往以绿化、美化环境为目的,作为城市开放性的公共空间,除了具有休息娱乐的功能外,还要具备一定的生态环境功能、文化导向功能,集游览、休闲、娱乐、文化、生态等于一体的多元绿色公共空间。 1 城市开放性公园景观设计的原则 1.1 因地制宜 城市开放性公园的景观设计要充分利于当地的地形与

地貌特点,结合本地的实际状况,因地制宜,打造突出地方自然特征的现代化城市公园。园内植被选择当地乡土树木,园路或者立体景观,选用当地特有的山石,以彰显当地自然景观特征。 1.2 以人为本 城市开放性公园,是为人服务的,在景观设计方面,要充分地体现出人性化。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提升,在保证基本的需求之后,人们需要一个更加富有内涵,有意义的轻松的环境,来满足人们求知、求美、康健的一个环境,在景观设计上,要以满足人的需求为目的,将优美的环境、丰富的文化传递以人的审美为导向,以此来实现人们的需求,这就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设计主要包含“安全性”“舒适性”“美观性”“和谐性”“文化导向性”,以使用者为考虑对象,力求使设计满足与人们的生理与心理的需求。 1.3 经济适用 城市公园主要是给人提供一个安逸美好的休息环境,在景观的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公园在整个城市环境中的作用与地位,配以与之相适应的配套设施,合理地进行规划。要意识到城市公园的重要作用,多方面的调动社会力量,人为干预资金筹措,尤其是政府单位要淡化城市开放性公园的经济实体功能,安排一定数量的财政支出,以保证开放性公园的养护与修复。另外,好的景观不一定必须是高档的,要

低碳理念下的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

低碳理念下的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 摘要:对城市景观进行设计不但能够有效提升城市的形象,还能够在视觉上给人以美的享受,城市景观质量的好坏,跟城市的景观设计有着密切的关联,而为了有效实现城市景观跟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在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中运用低碳理念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低碳理念;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 1 公共空间景观的概述 城市公共空间一般是指城市内的建筑物之间以及公众能够到达的任意外部环境的空间形式总和,从过去的街道、集市以及码头到后来的社区、公园以及各种购物中心步行街等,城市中较为开放的空间都属于城市的公共空间的范畴。 2低碳理念下的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 2.1生态可持续性 人类社会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最为基本的一个条件就在于资源能够得到可持续的利用,以及能够保持着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人们要在可持续性条件中对自身的生活方式进行不断地调整,制定相应的排放标准。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向大自然索取资源时,要确保其在环境和资源的实际承载范围内,这也是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而建设城市公共景观时,则要对人类的生产生活跟地球的自然环境之间进行平衡。建设更为科学系统的生态景观,以便能够对资源进行保护,确保资源的再生,并充分体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2.2坚持以人为本 城市中设置公共空间主要是为了能够供人们休息娱乐,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低碳理念下进行城市景观的设计时,要优先充分地考虑到周边的自然环境因素,明确周边自然环境因素的使用价值以及建筑物建设的目的,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营造更具现代化的低碳景观。现阶段,较多的城市公共广场在建设设计时,更多的是关注时尚,地面通常会使用面积较大的硬质铺装的方式,极大地减少了绿化的面积,而长此以往,对地面进行维护和修理的也需要投入较多的成本,并且有些街道会使用较多的景观灯具,一味地追求奢华的排场,使得能源的消耗大大地增加,而实际的使用价值却很低,而这些做法一般都跟公共空间的功能性相背离。 2.3因地制宜 进行景观造景选材时,要注重对那些低碳材料的选择,与此同时还要积极采用并研发更多的可持续再生的新能源,以便能够更好地解决碳排放的问题,积极地倡导变废为宝的理念,从而有效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再生。选择植物种植时,要注重容易成活,并且易于维护的植物,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消耗。减少城市景观中的高成本建筑,走低成本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设计低碳景观初期,应对地域地貌的自然属性进行充分的尊重,对城市的空间的自然资源充分地利用,对原有特色景观以及建筑物在使用时,尽可能地减少或者避免对原来地形的破坏和对自然资源的损耗。 2.4与自然、文化背景相协调 对城市公共空间的景观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城市的文化背景,以便充分展现人们的价值观、世界观以及审美观,因而在设计城市公共空间景观时,要创造一

《风景园林设计要素》读后感

《风景园林设计要素》读后感 通过对《风景园林设计要素》的阅读,让我受益匪浅。也扩宽了我对专业知识的了解,让我学到了一些书本上没有的知识。自麦克哈格将生态学思想运用到风景园林设计中,产生了“设计尊重自然”,把风景园林设计与生态学完美地融合起来,开辟了生态化风景园林设计的科学时代,也产生了更为广泛意义上的生态设计。通过读这本书我了解了园林设计的几大要素:地形;建筑物;植物材料;铺装;园林的构筑物;水;设计程序等等。 一:生态学思想的引入,使风景园林设计的思想和方法发生了重大转变,也大大影响甚至改变了风景园林的形象。风景园林设计不再停留在花园设计的狭小天地,它开始介入更为广泛的环境设计领域,体现了浓厚的生态理念。与风景园林设计相关的主要生态学理论有生物多样性原理,生态位原理,互惠共生原理,生态平衡原理,生态调控原理。 生物多样性理论不仅反映了群落或环境中物种的丰富度、均匀度等,也反映了群落的动态结构与稳定性,以及不同的环境条件与群落的相互关系。城市中的生境条件比较恶劣,环境资源比较匾乏,物种通过本身一系列的相应变化来增加自己的适合度,以充分利用有限的环境资源,从而保持系统的稳定。群落中物种多样性尤其是遗传多样性越高,物种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就越强,群落抗干扰的能力和维系自身动态平衡的能力也就越强。景观生态学中强调景观的异质性可提高物种总体共存的潜在机会。因此在现代风景园林的构建过程中以生物多样性原理为指导是其最基本的前提。 生态位理论已在种间关系、种的多样性、种群进化、群落结构、群演替以及环境梯度分析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生态位的概念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主要有格林尼尔的“生境生态位”;埃尔顿的“功能生态位”;哈奇森的“超体积生态位”。在这里我们主要引用马世骏的生态位概念:是指一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作用以及它在时间和空间中的地位,反映了物种与物种之间、物种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城市园林绿化植物的选配,实际上取决于植物生态位的配置,这直接关系到园林绿地系统景观审美价值的高低和综合功能的发挥。 在现代风景园林规划过程中,应充分考虑物种的生态学习性与生态环境条件,利用不同物种在空间、时间和营养生态位上的差异,合理地选配植物种类,避免

无障碍设计标准建筑无障碍设计规范

无障碍设计标准建筑无障碍设计规范 城市道路与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 为规范建设无障碍设施,国家建设部下发了《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其中有24条为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条文,于2001年8月21日起开始执行: 1.人行道路的无障碍设施与设计要求规定 缘石坡道--人行道在交叉路口、街坊路口、单位出口、广场入口、人行横道及桥梁、隧道、立体交叉口等路口应设该坡道。缘石坡道下口高出车行道地面不得大于2cm。 坡道与梯道—城市主要道路、建筑物和居住区的人行天桥和人行地道,应设轮椅坡道和安全梯道;在坡道和梯道两侧应设扶手。城市中心地区可设垂直升降梯取代轮椅坡道。 盲道—城市中心区道路、广场、步行街、商业街、桥梁、隧道、立体交叉及主要建筑物地段的人行道应设盲道;人行天桥、人行地道、人行横道及主要公交车站应设提示盲道。 人行横道—人行横道的安全岛应能使轮椅通行;城市主要道路的人行横道宜设过街音响信号。 标志—在城市广场、步行街、商业街、人行天桥、人行地道等无障碍设施的位置,应设国际通用无障碍标志。 2.单面坡缘石坡道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单面坡缘石坡道可采用方形、长方形或扇形、方形、长方形单面坡缘石坡道应与人行道的宽度相对应。扇形单面坡缘石坡道下口宽度不应小于

1.5M。设在道路转角处单面坡缘石坡道上口宽度不应小于 2.00M。单面坡缘石坡道的坡度不应大于1:20。 3.盲道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人行道设置的盲道位置和走向,应方便视残者安全行走和顺利到达无障碍设施位置。 指引残疾者向前行走的盲道应为条形的行进盲道;在行进盲道的起点、终点及拐弯处应设圆点形的提示盲道。行进盲道和提示盲道的宽度宜为 0.3—0.6m。 盲道表面触感部分以下的厚度应与人行道砖一致。盲道触感条面宽 0.25mm、高度5mm。 盲道应连续,中途不得有电线杆、拉线、树木等障碍物。盲道距障碍物宜为0.25—0.5m。 盲道应避开井盖铺设;盲道的颜色宜为中黄色。 4.城市主要道路和居住区的公交车站,应设提示盲道和盲文站牌。提示盲道的长度宜为4—6米。 5.人行天桥下面的三角空间区,在2M高度以下应安装防护栅栏,并应在结构边缘外设宽0.30m—0.60m提示盲道。

浅谈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

浅谈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身边环境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加大,自然生态、环境优美、参与度高的公共空间日渐成为人们的迫切需求。如何增加公共空间的参与性与艺术性,通过景观提升空间活力与价值,使之真正成为市民的活动舞台和城市形象的展示窗口。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定义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public open space,指城市中室外的、对所有市民开放的、提供除基础设施外一定的活动设施、承载各类公共活动并以承载生活性公共活动为主的场所空间。公共开放空间是整个城市的共享空间,在城市内部使用不具有权利限制,每个人的使用是平等的,它是整个社会的公共资源;再则,这种公共性还体现在对自然界各种生物的开放上,达到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共处。公共空间还体现了社会的公正与宽容;这种具有包容性的"公共空间",是汇聚着城市的文化特质、包容着多样的社会生活和体现着自由精神的场所。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现状 二十世纪后半叶,特别是改革开放的二十多年来,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引起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人口向城市集聚。同时,中国的城市景观也发生了令世界为之惊异的迅速而巨大的变化。而国内关于城市公共空 间的制度安排及相关技术方法、理念,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从而造成城市公共空间存在一定的不足。 1功能单一,尺度失调 早期的城市公共空间,出发点往往是为了满足某种单一功能的需要而建设的。这种宏大叙事风格的城市形象,导致许多巨大尺度,夏日暴晒,冬日无遮挡,空旷无物,耗资巨大而生硬的大而无当的荒废的广场、城市大道等空间的出现。单一功能的设

计,导致空间难以得到有充分的利用,人们很难在公共空间获得良好的体验,从而造成了资源与空间的巨大浪费。 (2空间各组成部分间缺乏有机联系 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建设由于受时间和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每一块场地都作为各自独立的一块区域,缺少对于各个空间的功能、流线、周边限制条件、人的行为规律以及建设成本和维护等各种复杂因素的综合考虑和分析,尤其是将人的行为活动作为一个连续的、相互影响的因素,考虑到空间设计之中。 (3配套不足、缺少人文关怀 许多公共空间忽略了对空间环境品质的塑造,规模、尺度等方面缺乏合理地把握,使得空间布局不合理,功能单一,休息、游戏、信息服务及景观等公用设施考虑甚少,不适应居民的行为需求。从表面上看, 城市也许变美了,但城市的机能没有得到有效改善,居民也不能有效地享用公共空间。 当人们忙于工业化、信息化、现代化的同时,却失去了生存之根本,丧失了场所,城市空间系统变得机械,大地景观失去了温情和生活的气息,从而也失去了自身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失去了社区参与和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 景观艺术提升空间活力 1.令人舒适的空间尺度 在尺度适宜的城市和建筑中,窄窄的街道、小巧的空间、建筑物和建筑细部、空间中活动的人群都可以在咫尺之间深切的体会到。这些城市和空间令人感到温馨和亲切宜人。反之,那些有着巨大空间、宽广的街道和高楼大厦的城市则使人觉得冷漠无情。在许多传统的市政公园和绿地中,空间尺度却让人感到不适,宽阔的路面和大尺度的广场拉大了人们之间的距离,降低了相互沟通交流的亲切感。根据知觉

景观设计的开放性 可塑性与关联性

景观设计的开放性 景观设计的发展过程基本上不是线型的,特点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反馈不断调整整个项目,来把握整个项目。只有通过改变设计过程才有可能改变设计的结果。 Freshkills是纽约人使用了50年的一座约900hm2的垃圾填埋场,其面积是著名的纽约中央公园的3倍,是人类迄今为止最庞大的环境修复工程。要在30年这样漫长的时间内将如此巨大的垃圾场改造成公园,不仅工程上任务艰巨而复杂,而且还要应对来自政治、经济和环境等方面的诸多变数。设计师以场地的自然过程为依据,设计一个可操作的模式,而后再根据实施过程中生态体系的回馈,制定出不同阶段的管理措施从而逐步创造出多样的生境体系,最终开启自然生态的自组织和自设计过程,由此达到完善景观生态体系、降解土壤中的有毒物质、护坡和改善环境等生态系统自我修复和更新的目的,并为为今后娱乐项目的设立做准备。James Corner 的“生命景观”清晰地勾画出了一个以自然演替为基础,让自然做功的过程的开放式的动态设计;

景观设计的可塑性 作为景观都市主义早期的代表作品,巴黎的拉.维莱特 (Parc de la Villette) 公园设计竞赛,库哈斯与屈米的设计手法极为相似:都不是传统意义上完整(既成)的公园设计,而是一个能满足未来城市发展变化,容纳多种城市事件、活动以及未来社会变化的可能性的“城市化的景观”。在总体策略框架的指导下.通过城市、社会发展和人的活动对场地造成的影响. 来逐渐形成公园景观的内容.从而让公园景观可以随时时间和空间的发展而发展.随功能要求的变而改变。因为公园不仅要满足当今城市的需要,而且还必须适应未来都市发展的要求。设计的成功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游人的使用及未来新旧项目的交替。正如库哈斯所言:“可以有把握地预言,在公园的一生中,计划将经受不断地变化和调整。公园越是运作,越将处于一种不断修正的状态……计划的不确定性是根本的原则,不管将来人们对公园的使用及活动项目有什么新的要求,(公园的框架)必须允许任何形式的转换、修正、置换或是替代的发生,而不损害最初的前提(其结构性框架不需改变)”。所谓量变(项目)无需质变(框架)。这确保了将来的公园场地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可塑性.有助于协调由于过程的复杂性而产生的结果与愿望之间的冲突,能更好地应对公园场地和周边城市生活的转变 景观设计的关联性

浅谈园林景观水体设计

浅谈园林景观水体设计 浅谈园林景观水体设计 园林水体,能用自然的办法持水,最好。一是节省投资和管理费用,二是取得生态平衡,这是非常重要的理念。园林水体的用途非常广泛,粗略归纳为以下十个方面: 1. 园林水体景观。如喷泉、瀑布、池塘等等,都以水体为题材,水成了园林的重要构成要素,也引发无穷尽的诗情画意。冰灯、冰雕也是水在非常温状况下的一种观赏形式。 2. 改善环境,调节气候,控制噪音。矿泉水具有医疗作用,负离子具有清洁作用,都不可忽视。 3. 提供生活用水。生活用水中最值得回味的是品茗饮茶,开门七件事,最后一件就是茶。由茶而引发茶圣陆羽在《茶经》中对水的评价:"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 4. 提供生产用水。生产用水范围很广泛,其中最主要是植物灌溉用水,其次是水产养殖用水,如养鱼、蚌等。这两项内容同园林面貌和生产、经营是息息相关的。 5. 提供体育娱乐活动场所。如游泳、划船、溜冰、船模等。如现在休闲的热点,如冲浪、漂流、水上乐园等。 6. 提供观赏性水生动物和植物的生长条件,为生物多样性创造必须的环境。如各种水生植物荷、莲、芦苇等的种植和天鹅、鸳鸯、锦鲤鱼等的饲养。 7. 交通运输。较大型水面,可作为陆上运输的补充,如游艇、交通船等。 8. 汇集、排泄天然雨水。此项功能,在认真设计的园林中,会节省不少地下管线的投资,为植物生长创造良好的立地条件。相反,污水倒灌、淹苗,又会造成意想不到的损失。 9. 防护、隔离。如护城河、隔离河,以水面作为空间隔离,是最自然、最节约的办法。引伸来说,水面创造了园林迂回曲折的线路。隔岸相视,可望不可及也。 10. 防灾用水。救火、抗旱都离不开水。城市园林水体,可作为救火备用水,郊区园林水体、沟渠,是抗旱天然管网。

老人室内设计的无障碍设计

老人室内设计的无障碍设计 老年问题涉及千家万户,关系到每一个人,特别是老年人的居住问题直接影响到每一个家庭,影响到社会各个层面。对老人来说,谁都喜欢在一个舒适安全的居住环境里享受晚年生活,可是,在安康小区、绿色小区、精品小区遍地开花的今天,老人在家中发生摔伤、碰伤的事却屡屡见诸报端,冲击着每一个有老人家庭的视野和神经。 老年人由于视力下降,看东西不清楚,在照明不好的地方容易产生危险,因此应根据照明用途和场所适当配置照明器具。同时应注意各房间与走廊的亮度应大致相同,以免有刺眼的感觉。为便于老年人夜间行走,在转弯和容易滑倒的地方(门厅、走廊、卧室的出入口、有高差处)应安置辅助灯(脚灯)。同时在选择照明器具和灯泡时,应考虑清洗和更换的安全性及方便性。 老年人对亮度变化的适应能力差,急剧亮度变化带来的刺激对老年人来说极不舒服,这也是造成事故的原因,因此必须设法使亮度逐渐变化。用辅助照明所获得的最大亮度面与附近的亮度比应为3:1以下,相邻房间之间、房间与通道之间、照度低的一方与照度高的一方的平均照度比应保持在1:2以下。卧室宜采用可调节亮度的开关,并应在床头方便的位置设置照明开关。从卧室到厕所的路线上应设置脚灯,并保证夜间长明,凡遇拐角处应加设脚灯。所有照明开关均应采用大面板、带灯的开关。 由于老年人普遍有记忆力衰退的现象,常常会忘记灶台上烧的水或饭,而导致燃气泄漏或发生火灾,因此对老年人来讲使用电磁炉是最安

全的,但目前使用最多的还是燃气灶具。厨房内如果没有安装燃气泄漏和火灾自动报警装置,则应选择有燃气、烟气自动报警功能的抽油烟机和能防止燃气泄漏的灶具。老年人使用卫生间的时间较长,且动作幅度较大,因此老年人使用的卫生洁具应选择操作简单的设备,其安装尺寸应适当放宽,位置符合老年人的生理特点;选择使用时能确保身体安全和当老年人跌倒时,危险性小的设备。 老年人最好使用白色的卫生洁具,感觉清洁并且易于随时发现老年人的某些病变。应采用使用方便的坐便器,冲水手柄设在易于操作的位置。为防止冬季冰凉的坐圈对人体的刺激,可采用带暖气功能的坐便器,有单功能坐便式、坐便及暖风一体式、坐便及温水冲洗一体式三种。可根据需要设置适合坐姿的洗脸台,台面下应留有放膝盖的地方。浴缸需采用防滑材料,浴缸边缘离地350-450mm为宜,适合方便跨越浴缸和坐在浴缸边缘出入。浴缸边缘应为可坐下并转身的形状,并在浴缸一端留有400mm宽的坐浴台。在洁具两侧适当位置均应设置适合老年人使用的扶手。老年人握力下降,应选择形状便于操作的水龙头,可使用便于调节水温的杠杆式水龙头或自动水龙头。热水龙头应用色彩予以明显标识,以免老年人操作不当而烫伤。 老年人随着生理、心理的变化,动作变得迟缓,反应不能随心,事故易发率较高。为防止不测事故的发生,墙地面饰面材料的选型和构造处理尤为重要。一般应选用能防止老年人打滑、磕碰、扭伤、擦伤的材料,不可采用易滑、易燃、易碎、化纤及散发有害有毒气味的装修材料。老年人住宅墙面应采用那些即使擦着身体也很难擦伤的墙面材料。墙体

浅谈生态性景观设计方法

浅谈生态性景观设计方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人类的生产、生活对自然资源、环境利用与改造的强度越来越大,不可避免地带来对水体、大气、土壤、生物等环境的影响和破坏,导致环境污染事故和生态灾害等频频发生,自然、人为灾害愈演愈烈,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的健康状态持续下降,给环境及生态安全带来了严重的威胁。同时,生态环境的恶化也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人类不得不反思自身的发展模式,探索科学的发展观。 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它的实现必须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根据城市的生态承载力、人均生态足迹和人均生态赤字,采取相应的生态策略削减生态赤字,达到生态平衡。通过城市生态资源的综合评价,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确定合理的城市发展方向。构建城市自然生态安全网络,确保城市基本的生态安全。并为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提供科学的设计依据。 生态设计一词来源于如何对自然的物质与功能进行合理的利用、循环并用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从而满足人们的生产与生活、社区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各种需要。生态设计的概念产生之前,一般的表述为环境保护、环境修复、环境净化等。 生态设计是一种与自然相作用和相协调的方式,其涉及的范围非常广:建筑师对房屋设计及材料选择的考虑;水利工程师对洪水的重新认识与控制利用途径;工业产品设计者对有害物的节制使用;工业流程设计者对节能和减少废弃物的考虑以及农业生产者对于种植养殖对象的合理空间、时间结构的设计利用等,都属于生态设计的范畴。由于生态设计的多样性及方法同环境紧密结合联系在一起,国际上生态设计和国内关于生态设计及生态规划的相关原理,都结合了环境学、生态学及工程学的一些原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发展演化。目前就有关的生态设计实践中及设计系统所应用的实例,阐述生态设计的几条基本原理。 一、尊重自然、整体优先的设计原则 建立正确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尽量小地对原始自然环

城市道路与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

城市道路与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 《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国家建设部下发了为规范建设无障碍设施,218年月设计规范》,其中有24条为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条文,于2001日起开始执行: 1、人行道路的无障碍设施与设计要求规定人行道在交叉路口、街坊路口、单位出口、广场入口、人行缘石坡道--缘石坡道下口高出车行隧道、立体交叉口等路口应设该坡道。横道及桥梁、。2CM道地面不得大于坡道与梯道—城市主要道路、建筑物和居住区的人行天桥和人行地道,应设轮椅坡道和安全梯道;在坡道和梯道两侧应设扶手。城市中心地区可设垂直升降梯取代轮椅坡道。 盲道—城市中心区道路、广场、步行街、商业街、桥梁、隧道、立体交叉及主要建筑物地段的人行道应设盲道;人行天桥、人行地道、人行横道及主要公交车站应设提示盲道。人行横道的安全岛应能使轮椅通行;城市主要道路—人行横道的人行横道宜设过街音响信号。在城市广场、步行街、商业街、人行天桥、人行地道等标志— 无障碍设施的位置,应设国际通用无障碍标志。2、单面坡缘石坡道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单面坡缘石坡道可采用方形、长方形或扇形。方形、长方形单面坡缘石坡道应与人行道的宽度相对应。扇形

单面坡缘石坡道下口宽度不应小于1.5M。2.00M。设在道路转角处单面坡缘石坡道上口宽度不应小于。20:1单面坡缘石坡道的坡度不应大于 3、盲道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人行道设置的盲道位置和走向,应方便视残者安全行走和顺利到达无障碍设施位置。 指引残疾者向前行走的盲道应为条形的行进盲道;在行进盲道的起点、终点及拐弯处应设圆点形的提示盲道。行进盲道和提示盲道的宽度宜为0.3—0.6m。 盲道表面触感部分以下的厚度应与人行道砖一致。盲道触感条面宽0.25mm、高度5mm。 盲道应连续,中途不得有电线杆、拉线、树木等障碍物。盲道距障碍物宜为0.25—0.5m。 盲道应避开井盖铺设;盲道的颜色宜为中黄色。 4、城市主要道路和居住区的公交车站,应设提示盲道和盲文站牌。提示盲道的长度宜为4—6米。 5、人行天桥下面的三角空间区,在2M高度以下应安装防护栅栏,并应在结构边缘外设宽0.30m—0.60m提示盲道。 6、办公、科研建筑进行无障碍设计的范围应符合以下规定各级政府办公、各级司法部门、企、事业办公、各类科研、其他招商、办公、社区服务等建筑,必须在以下部位设计无障碍设施:基地(人行通路、停车车位)、建筑入口、入口平台及门、水平与垂直交通、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景观设计及整合研究要点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景观设计及整合研究 景观的发展经历了一场平民化和大众化的历程,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作为契机,一直是景观设计学科的研究热点。从"点"到"线"构成的空间体系来研究公共开放空间的景观整合,以期对城市景观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1 景观的大众化 1.1 景观 “景观”一词,约于16 世纪与17 世纪之交,由荷兰语Landschap 作为描述自然景色特别是田园景色的绘画术语引入英语,演变成现代英语的Landscape 一词。该词被赋予了“自然风光的一景或一处景色”的新内涵,即由当初的对风景画的欣赏转为对现实风景的欣赏。19 世纪中叶,通过地理学家的使用,德语Landschaf t 在土地规划和区域规划领域获得了新的意义。后来,从“地域综合体”的概念出发,多学科参与研究的领域Landscape Architect ure (景观学)逐渐形成。在景观学科中,景观设计师基于城市公园规划的实践经验,开始了公园、公园路、城市公园系统、城镇规划等不同尺度的土地利用和规划实践[122 ] 。 1. 2 景观设计的社会改革———创造为大众共享的空间 西方景观学专业作为社会改革的内容之一,出现于美国19 世纪中期。建于1858 年,由被称为“美国景观学之父”的Frederick Law Olmsted 和英国建筑师Calvert Vaux 设计的纽约中央公园,标志着城市公园运动的开始。在这之前景观设计对象主要是乡村墓园和花园设计,这些项目工程倾向于小尺度的、主要为少数人服务的、更大部分关注美学的独立工作。随着现代工业主义的第一次爆发,以及外来移民的大量增加,美国的城市迅速繁衍和增长,而公园设计理念正适应了这样的时代需求[3 ] 。公园形式要求以一种更复杂的方式结合社会、政治、环境、技术和美学等设计更大规模的场所,服务更多的人。纽约中央公园是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公园,也是第一个真正为大众服务的公园。 “公园运动”为城市居民带来了出入便利、安全清新的集中绿地。然而,它们还只是由建筑群密集包围着的一块块十分脆弱的沙漠绿洲。1876 年,Olmsted 提出了波士顿公园系统方案,得到高度评价,并被任命为负责整个公园系统建设的景观师。1878 年,公园系统开始建设,其结合地形地貌,以线性空间连接城市公园,并形成不规则的图形,意欲向外延伸,深入城市生活[ 4 ] 。Olmsted 在美国发起的城市公园运动和公园系统的建立,倡导保障各个阶层、尤其是城市工人阶级和穷人,在心理、生理、社会和经济利益和谐发展。城市开放空间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大众而不是贵族。从形式上说,它是从贵族专享和特权中解放出来的一种景观,为大众创造一种宁静的休闲场所,不同阶层,不同背景的人们可以在这里放松,交往,它反应了大众价值观。 自此,景观的发展经历了一场平民化和大众化的历程,现代景观应平等地呈现给所有的市民。景观作为人类的生存和生活空间而存在,景观场所的本质是人们的生活区域,符合公众休闲的基本需求和一定的文化需求。其实践表现为景观设计,其契机主要是为市民创造公共的开放空间。现代景观设计趋向于创造人与环境的新关系,促成公共空间与交流空间的出现,在景观中倡导公共精神的建立。 2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景观设计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p ublic open space)指城市中室外的、对所有市民开放的、提供除基础设施外一定的活动设施、承载各类公共活动并以承载生活性公共活动为主的场所空间 [5 ] 。公共开放空间是整个城市的共享空间,在城市内部使用不具有权利限制,每个人的使用是平等的,它是整个社会的公共资源;再则,这种公共性还体现在对自然界各种生物的开放上,达到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共处。公共空间还体现了社会的公正与宽容;这种具有包容性的“公共空间”,是汇聚着城市的文化特质、包容着多样的社会生活和体现着自由精神的场所。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是一个空间系统,由各种类型的空间构成。按空间形式可分为:①点状空间,即以点的形式分布于城市中,如广场、公园、绿地等;②线性空间,即沿某个轴向呈线性分布,如步行轴、绿化轴、滨水绿带等。 2.1 点状空间景观设计 点状空间是公共开放空间体系布局形式中的一种空间形态,这里主要指诸如广场、公园、街头绿地、社区绿地等具有向心形态的外部空间。 2.1.1重视空间的可达性

园林景观设计6大生态性策略

园林景观设计6大生态性策略 园林景观设计6大生态性策略如下: 一、以当地资源作为设计基础 设计过程中,应当以当地自然资源与条件作为基础,因地制宜,充分凸显园林景观的地方特色。与此同时,还应加强对附近自然资源的保护,将绿色空间与生态系统对城市环境改善作用发挥最大。 此外,在上述基础上加大对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全面发挥当地特色,因地制宜打造出一个生态宜居环境,构建出一个良性循环、互相依存的复合生态系统。 二、维持物种多样化 物种多样化是自然环境较为显著特点,同时也是当今生态学以及生物学研究热点与重点内容。园林物种多样化可以形成一个较为稳定的植物群落,在群落当中,物种间是呈现一种互补状态,而非竞争的态势。 所以物种多样化直接反映着园林景观生态水平的高低,并且直接影响着本群落的稳定。此外,物种系统化与多样化能够有效提高园林生态系统抵抗能力,减少大面积物种灾害发生率。所以,景观设计过程中应以维持物种多样化为要素,并尽量选择和园林植被结构较为相近的生物群落。 三、合理增加绿量

绿量在园林景观设计中是一项必不可少之元素,亦是绿地生态功能的基本保障。合理增加绿量首先应选择适应性强、光合效率高以及叶面积指数高的植被。其次,应根据植物类别以及其在生态位、空间、时间上的不同来合理搭配植被,以构成一个层次鲜明、搭配合理、植被优势互补的综合生态群落。该群落不但对绿地功能、结构有着决定性作用,而且还能有效使用园林空间,提升园林利用率,大大增加绿量,让绿地在局限条件下将其景观与生态效益发挥最大化。 四、科学规划设计 第一、需对园林建设地区的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进行细致的调查与研究,并对土地利用适宜性与生态敏感性进行科学评估。 第二、对设计与规划区域中人类活动以及生物、物理元素的相关资料进行搜集,并对其进行研究与分析。 第三、制订合理生态资源保护性建设规划,对园林建设生态性目标、行动纲领以及指标体系进行明确。 第四、组织相关机构或人员参与到园林景观规划的决策过程中,广泛征集相关人员的意见,并将优秀的建议加入到规划方案当中,以提高规划的成功率与实效性。 五、以改善生态条件为设计前提 在设计过程中,应将草木、灌木、乔木作为重点布设对象,在垂直空间上,应侧重合理搭配植物草本以及乔灌木的分层结构,全面提高植物的抗逆性;在水平空间上尽可能将其设计形成一个立体、大面积负面屏障,以充分扩大园林绿化面积,从而有效发挥其生态效益。

城市河道景观设计要点

城市河道景观设计要点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城市河道景观设计要点自然河流的存在形式是大自然多种自然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包括降雨量、地表径流、土壤的运动、沉积、沉淀、澄清、水流、波浪以及各种生物的作用等,对水体岸线的改变,将引起整个水域生态系统发生相互关联的变化。场地规划时首先考虑不破坏自然条件,规划建设项目与原有的生态环境想融合,在新的环境条件下尽快达到新的良性的生态平衡。自然的排水系统是最经济有效的水体形式,尽量按原有的流向及岸线设计水体,保持两岸良好的自然植被不受干扰。? 人类天然的对水边丰茂的植被,水中的动物、鱼类、贝类等有好奇心及亲切感。所以,在景观规划设计中,充分利用亲水的优越性,尽量降低护岸高度或者做非常缓的护坡,种植水生植物,拉近人与水的距离。? 传统的规划设计,常常在滨水规定洪水位以上的区域,规划为公共建设配套设施用地以及绿地。目前,在规划设计中应该重视对滨水地带生态环境的保护和重建,淡化不合理的利用、浪费以及污染会危及滨水生物。? 作为参与规划的工程师,要密切关注水的上游及下游的情况。河流附近的某些区域如散落一些局部低洼处,经地形分析,尽可能使其保持现状,塑造成生动的水景,并与河流相连。? 水陆交界处是生态敏感地带,是鸟类、动物、鱼类的天然食源及栖息地,在规划设计中,应划定生态敏感带,保护及改善植被的生长状态,使原有的野生动物、微生物的生存环境不受干扰。? 水面的波光、水色、吹过水面的微风和涓涓的水声等都是景观设计的重要元素。保证水域的风景质量和生态功能是规划设计应当考虑的重点。?

旅游度假区的规划设计要点

旅游度假区的规划设计要点 1.运用生态理念,注重环境营造 这里所说的环境指的是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度假区一般都会设立在风景秀丽、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所以在规划设计时必须要考虑到与自然的和谐。像九寨沟、桂林这样如人间天堂,独一无二的景观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任何大量的人造景观远远比不上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所以,如何适当开发和利用大自然带给人们的恩赐是一项非常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世界上的著名的度假区都是着意建设成一个整体和谐的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融合恰当的生活社区,如有“美国威尼斯”之称的劳德代尔,绿树掩、碧水环绕、齐全的设施和设备为人们旅游度假提供了一种惬意的生活。 2.满足游客心理需求,注重服务质量 服务功能是度假区的第一功能,即使有如梦如幻、如诗如画的风景和再好的设施,没有了服务功能的度假区也只能是一个空壳。度假者离开喧哗的城市来到度假区,是为了享受一种闲暇悠闲的生活,期盼的是一个舒适、洁净、温馨的生活环境,而对于可以支付起到度假区度假的已达到中产阶级水平的家庭来说,他们会对度假区的服务功能更显的挑剔和苛求。因此,便捷的交通、良好的路面、干净的公共场所、高档次的住宿设施、卫生而美味的菜肴、丰富多样的康乐设施以及游客服务中心等,都是非常重要的软件需要。 3.主题明确,定位清晰 在开发方开看来,没有清新明确的主题的度假区是不完美的规划设计,在设计者看来则是没有水平的规划设计。中国是有着五千年历史文明的古国,每个度假区都可以挖掘出其本身的文化资源作为其主题。但不论其文化资源是否具有建筑价值、艺术价值、考古价值、历史价值、科学价值,最终还是要看其是否具有市场价值。一个传说、一座古刹、一批名人或许可以作为度假区的文化附加值,但未必能拔高成为主题。所以,如何选择主题,就是设计师要把握的关键所在。 此外,在度假区的设计规划时,设计师心中要明确某一度假区的定位,是为大众旅游而设计?还是为了刚档次高品位的人们而设计?如为大众旅游而设计,其设施和设备就应多考虑中档消费,如,酒店宾馆应设有一般的标准间;如定位为高端消费,则在设施方面就应注重其奢侈的感觉和私密性。 4.突破季节因素,发展多功能度假区

十大经典养老养生度假区规划设计经典案例分享

十大经典养老养生度假区规划设计经典案例分享 养老养生度假区规划设计国内已有不少成功案例,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整理出十个比较典型的项目,并对各个项目的养老养生模式进行了研究总结。 1、梵天净土,碧水意境——贵州梵净山养生度假社区 养生方式与养生理念:佛教养生+冷泉养生 以原生态自然环境为基础,以佛教文化为根本,以傩文化为特色,强调在大自然中感受佛教养生精髓,利用佛教素餐、佛药、参禅活动等加强人身心的调整,同时发挥傩文化的养生特色,游客在此可听傩戏,学做傩类工艺品等有益放松的活动。 项目地点:贵州省铜仁地区江口县梵净山太平河风景名胜区 用地规模:总体规划2.2平方公里,详细规划240亩 形象定位:梵天净土,碧水逸境 山水休闲梵净山,佛教养生第一湾 享梵天之乐,享净土之美空间布局:一带、三区、四门 一带:滨水湿地休闲景观带 三区:由南到北的三大功能分区:南区:梵净山?旅游休闲集散区,中区:傩仪风情小镇(傩仪部落),北区:梵净养生谷四门:重要景观节点,一区一门+梵净山山门 2、道家经典,养生水城——山东庆云宫养生度假区 养生方式与养生理念:温泉养生+道教养生+酒庄养生

将温泉泡浴、温泉疗养、温泉饮食养生、道教养心、枣酒、葡萄酒等养生方式与原生态的田园景观、生态种植、绿色食品等相结合,打造北方最有特色的道家养生地,高端养生度假区。 项目地点:山东省庆云县 项目范围:900亩 三大提升理念:将两河环绕的景区提升为上善若水北方第一水城;将庆云宫道观提升为庆云福地旅游度假区;将传统道文化提升为结合现代养生理念与度假需求的“养生道”。 主题定位:道源灵光,养生福地 形象定位:道家经典,养生水城道家文化体验地,北方休闲养生城 空间布局:一心,两带,四区 一心:庆云宫道文化核心 两带:湿地景观带、田园风光带 四区:民俗风情区、温泉体验区、清修疗养区、田园养心区 3、礼佛养生,善养之家——湖北石门弥陀村文化养老社区 养老养生方式及理念:孝道体验+佛教养生+休闲静养 以完整的生态系统为依托,以“礼佛养生,休闲度假”为特色,通过佛教文化、孝道文化和茶禅文化的展示与体验,以及人性化无障碍的配套服务设施的建设,为游客提供一个养老养生的休闲静养之地。 项目地点:湖南省石门县弥陀村形象定位:礼佛净地,养生公园

浅谈园林景观设计的生态性

浅谈园林景观设计的生态性 摘要新时期下,我国正在全力倡导构建绿色和谐的生态文明社会。为响应号召,现代化城市、现代化景区正积极向绿色、生态景观发展。从长远的角度来分析,为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园林景观在设计时融入生态理念则具有了必要的现实意义,既不失景观美感,同时也可维持园区内部的生态平衡。对此,本文从生态园林景观设计的原则出发,深入探讨了生态理念在园林建设中的实践应用,旨在促进我国生态环境的健康可持续性发展。 关键词园林景观设计;生态型;分析研究 1 生态园林景观设计的原则 1.1 满足社会人文生态需求 园林景观的设计首先应满足社会人文生态的需求,当前随着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不断高升,人们的生活节奏在日益加快,一系列的压力也随之而来,园林景区除了具备基本的旅游功能,还可为人们提供一个绝佳的游憩空间,深切满足人们内心回归大自然的渴望,通过塑造生态和谐的园林景观,不仅能够给予人们美的享受,而且还可以愉悦身心,极尽彰显人文社会的风范[1]。 1.2 突显地域文化特征 每个地域都拥有着自身独特的文化特征,文化即相当于地区的灵魂,因此园林景观的设计切不可盲目追求新意,而忽略了真正的文化内涵。其中地域文化主要体现在地区的社会习俗、文化形态、生产生活方式等,例如我国悠久的关陇文化、中原文化、吴越文化等,所以园林景观在设计时必须尊重且传承地域文化,向人们展示出地域生态园林景观独特的灵魂美。 1.3 维持园林景观生态平衡 生態园林景观设计的关键即是要维持内部的生态平衡,唯有如此,才可推动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进程,并尽早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伟大战略计划。在具体的实践中,可通过充分调动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等功能,以维持园林景观的生态平衡,有助于阻止生态环境恶化,且引领生态系统逐渐向协调平衡的方向演变[2]。 1.4 保护园林生物多样性 保护生物多样性是生态园林景观设计时所要遵守的核心原则,相关工作人员需要为景区挑选引进品种优良且适应力较强的植物,以丰富园林景区的植物种类,增强内部生态稳定性,并显著降低植物病虫害的发生率,同时也可提升园林的观赏价值,促进园林的生态和谐以及可持续性发展。

无障碍设计论文

无障碍设计论文 关键词:人性化无障碍设计障碍设计 摘要:无障碍设计这个概念名称始见于1974年,是联合国组织提出的设计新主张。无障碍设计强调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一切有关人类衣食住行的公共空间环境以及各类建筑设施、设备的规划设计,都必须充分考虑具有不同程度生理伤残缺陷者和正常活动能力衰退者(如残疾人、老年人)群众的使用需求,配备能够应答、满足这些需求的服务功能与装置,营造一个充满爱与关怀、切实保障人类安全、方便、舒适的现代生活环境。设计的理想目标无障碍设计的理想目标是“无障碍”。基于对人类行为、意识与动作反应的细致研究,致力于优化一切为人所用的物与环境的设计,在使用操作界面上清除那些让使用者感到困惑、困难的“障碍”(barrier),为使用者提供最大可能的方便,这就是无障碍设计的基本思想。无障碍设计关注、重视残疾人、老年人的特殊需求。 我国的无障碍设施建设现状 经十多年努力,我国无障碍设施建设在起步晚、起点低的情况下取得了较大的发展,有着显著成绩。多数城市的干道、主要商业街、广场、医院等建筑,程度不同地建设了无障碍设施;城市住宅小区的无障碍设施也开始起步。我国的部分城市还相继建设了一批有特色高水平的无障碍设施,如南京的盲人植物园、大连的野生动物园、西安的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院等,在国际上产生了一定影响。但是,我国的无障碍设施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问题是人们无障碍意识不强,管理部门和设计人员没有很好执行无障碍设施建设的规范标准,已建成的无障碍设施不够系统、规范,使用管理不善,无法充分发挥使用效益等等。 为了推进我国的无障碍设施建设,2002年10月31日,建设部、民政部、全国老龄委、中国残联在北京召开了全国无障碍设施建设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会上提出了开展创建全国无障碍设施示范城的活动,这是推进无障碍设施建设的重要举措。北京、天津、上海、大连、青岛、南京、杭州、厦门、广州、西安、苏州、秦始岛十二个城市列为首批示范创建城市。编辑本段加强无障碍环境建设的意义 无障碍环境,是残疾人走出家门、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条件,也是方便老年人、妇女儿童和其它社会人员生活的重要措施。同时它也直接影响着我国的城市与国际形象。加强无障碍环境建设,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集中体现,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对提高人的素质,培养全民公共道德意识,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等都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温家宝总理曾指出:建设无障碍设施,是为残疾人、老年人和其它社会成员提供方便的重要措施,是现代城市建设的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这项工作,把它作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民心工程""文明工程"列入议事日程,切实抓出成效。 现代化城市道路的无障碍设计 论文摘要:人到老年,随着身体机能的衰退,听觉、视觉等感官功能衰退。这种机能的衰退会经常导致有障碍的日常生活。而且部分老年人会遭遇种种疾病,导致需要借助行器、助听器等器材去完成日常生活的基本行为,而现在许多场所环境都是按“正常人”的人体尺度和行为去作为设计标准,但却忽视了对老年人造成了不畅通的生活环境。只要我们在规划设计初期能认真地考虑并重视,无需花费很多的精力和财力,就能够消除给老年人带来的不便及障碍。 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和经济的飞速发展,公共设施需要运用“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去适应各种类型人群,已成为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并越来越受到关注的社会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