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实验一常用单细胞藻类的形态观察

(完整版)实验一常用单细胞藻类的形态观察
(完整版)实验一常用单细胞藻类的形态观察

实验一常用单细胞藻类的形态观察

一、实验目的:

观察并识别作为饵料生物的代表性单细胞藻类的种类,为后继单细胞藻类的分离和培养做准备。

二、实验器材:

1、藻种

绿藻门:Chlorophyta

绿藻门:Chlorophyta

小球藻 Chlorella sp.

盐藻 Dunaliella sp.

青岛大扁藻Platymonas helgolandica var. tsingtaoensis

亚心形扁藻 Platymonas subcodiformis

微绿球藻 Nannochloropsis oculata

硅藻门:Bacillariophyta

三角褐指藻 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

小新月菱形藻 Nitzschia closterium f. minutissima

中肋骨条藻 Skeletonema costatum

牟氏角毛藻 Chaetoceros muelleri

金藻门:Chrysophyta Pavlova viridis

球等鞭金藻 Isochrysis galbana

湛江等鞭金藻 Isochrysis zhanjiangensis

蓝藻门:Cyanophyta

钝顶螺旋藻 Spirulina platensis

黄藻门:Xanthophyta

异胶藻 Heterogloea sp.

2、实验器材

2、实验器材

2、实验器材

光学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胶头滴管,鲁哥氏碘液,甲醛溶液,滴瓶,无菌水,擦镜纸,吸水纸

三、操作步骤及要求:

用胶头滴管吸取液体培养的各种藻类样品,滴到载玻片上(若藻种浓度大用无菌水稀释),用显微镜(低倍和高倍)观察细胞的形态大小,色素分布,运动方式,然后用碘液或甲醛固定样品,观察细胞的鞭毛着生情况(长度、数量),细胞的内部结构等。

四、结果与讨论:

1、描绘5种藻类形态、构造图,描述各种藻类的特征颜色。运动性的藻类,描述其细胞游动方式。

2、用甲醛固定样品与用碘液固定样品,在观察细胞结构上有何不同的效果?如何根据实验目的选择碘液或甲醛作为固定剂?

实验一常用单细胞藻类的形态观察

一、实验目的:

观察并识别作为饵料生物的代表性单细胞藻类的种类,为后继单细胞藻类的分离和培养做准备。

二、实验器材:

1、藻种

绿藻门:Chlorophyta

绿藻门:Chlorophyta

小球藻 Chlorella sp.

盐藻 Dunaliella sp.

青岛大扁藻Platymonas helgolandica var. tsingtaoensis

亚心形扁藻 Platymonas subcodiformis

微绿球藻 Nannochloropsis oculata

硅藻门:Bacillariophyta

三角褐指藻 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

小新月菱形藻 Nitzschia closterium f. minutissima

中肋骨条藻 Skeletonema costatum

牟氏角毛藻 Chaetoceros muelleri

金藻门:Chrysophyta Pavlova viridis

球等鞭金藻 Isochrysis galbana

湛江等鞭金藻 Isochrysis zhanjiangensis

蓝藻门:Cyanophyta

钝顶螺旋藻 Spirulina platensis

黄藻门:Xanthophyta

异胶藻 Heterogloea sp.

2、实验器材

2、实验器材

2、实验器材

光学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胶头滴管,鲁哥氏碘液,甲醛溶液,滴瓶,无菌水,擦镜纸,吸水纸

三、操作步骤及要求:

用胶头滴管吸取液体培养的各种藻类样品,滴到载玻片上(若藻种浓度大用无菌水稀释),用显微镜(低倍和高倍)观察细胞的形态大小,色素分布,运动方式,然后用碘液或甲醛固定样品,观察细胞的鞭毛着生情况(长度、数量),细胞的内部结构等。

四、结果与讨论:

1、描绘5种藻类形态、构造图,描述各种藻类的特征颜色。运动性的藻类,描述其细胞游动方式。

2、用甲醛固定样品与用碘液固定样品,在观察细胞结构上有何不同的效果?如何根据实验目的选择碘液或甲醛作为固定剂?

实验一常用单细胞藻类的形态观察

一、实验目的:

观察并识别作为饵料生物的代表性单细胞藻类的种类,为后继单细胞藻类的分离和培养做准备。

二、实验器材:

1、藻种

绿藻门:Chlorophyta

绿藻门:Chlorophyta

小球藻 Chlorella sp.

盐藻 Dunaliella sp.

青岛大扁藻Platymonas helgolandica var. tsingtaoensis

亚心形扁藻 Platymonas subcodiformis

微绿球藻 Nannochloropsis oculata

硅藻门:Bacillariophyta

三角褐指藻 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

小新月菱形藻 Nitzschia closterium f. minutissima

中肋骨条藻 Skeletonema costatum

牟氏角毛藻 Chaetoceros muelleri

金藻门:Chrysophyta Pavlova viridis

球等鞭金藻 Isochrysis galbana

湛江等鞭金藻 Isochrysis zhanjiangensis

蓝藻门:Cyanophyta

钝顶螺旋藻 Spirulina platensis

黄藻门:Xanthophyta

异胶藻 Heterogloea sp.

2、实验器材

2、实验器材

2、实验器材

光学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胶头滴管,鲁哥氏碘液,甲醛溶液,滴瓶,无菌水,擦镜纸,吸水纸

三、操作步骤及要求:

用胶头滴管吸取液体培养的各种藻类样品,滴到载玻片上(若藻种浓度大用无菌水稀释),用显微镜(低倍和高倍)观察细胞的形态大小,色素分布,运动方式,然后用碘液或甲醛固定样品,观察细胞的鞭毛着生情况(长度、数量),细胞的内部结构等。

四、结果与讨论:

1、描绘5种藻类形态、构造图,描述各种藻类的特征颜色。运动性的藻类,描述其细胞游动方式。

2、用甲醛固定样品与用碘液固定样品,在观察细胞结构上有何不同的效果?如何根据实验目的选择碘液或甲醛作为固定剂?

实验一常用单细胞藻类的形态观察

一、实验目的:

观察并识别作为饵料生物的代表性单细胞藻类的种类,为后继单细胞藻类的分离和培养做准备。

二、实验器材:

1、藻种

绿藻门:Chlorophyta

绿藻门:Chlorophyta

小球藻 Chlorella sp.

盐藻 Dunaliella sp.

青岛大扁藻Platymonas helgolandica var. tsingtaoensis

亚心形扁藻 Platymonas subcodiformis

微绿球藻 Nannochloropsis oculata

硅藻门:Bacillariophyta

三角褐指藻 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

小新月菱形藻 Nitzschia closterium f. minutissima

中肋骨条藻 Skeletonema costatum

牟氏角毛藻 Chaetoceros muelleri

金藻门:Chrysophyta Pavlova viridis

球等鞭金藻 Isochrysis galbana

湛江等鞭金藻 Isochrysis zhanjiangensis

蓝藻门:Cyanophyta

钝顶螺旋藻 Spirulina platensis

黄藻门:Xanthophyta

异胶藻 Heterogloea sp.

2、实验器材

2、实验器材

2、实验器材

光学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胶头滴管,鲁哥氏碘液,甲醛溶液,滴瓶,无菌水,擦镜纸,吸水纸

三、操作步骤及要求:

用胶头滴管吸取液体培养的各种藻类样品,滴到载玻片上(若藻种浓度大用无菌水稀释),用显微镜(低倍和高倍)观察细胞的形态大小,色素分布,运动方式,然后用碘液或甲醛固定样品,观察细胞的鞭毛着生情况(长度、数量),细胞的内部结构等。

四、结果与讨论:

1、描绘5种藻类形态、构造图,描述各种藻类的特征颜色。运动性的藻类,描述其细胞游动方式。

2、用甲醛固定样品与用碘液固定样品,在观察细胞结构上有何不同的效果?如何根据实验目的选择碘液或甲醛作为固定剂?

※<标题二>

实验二饵料生物个体及筛网孔径大小的测量

一、实验目的:

1、学会并掌握使用目测微尺和台测微尺在显微镜下测量物体大小。

2、对各种生物饵料和筛网孔径大小有直观认识。

二、实验器材:

1、器材

光学显微镜,目测微尺,台测微尺,载玻片,盖玻片,胶头滴管,鲁哥氏碘液,擦镜纸,水,吸水纸

2、样品

各种规格的筛网小片,扁藻,三角褐指藻,小球藻,卤虫休眠卵,褶皱臂尾轮虫三、方法与步骤:

(一)、目测微尺的校正

目测微尺也称目微尺,为一圆形光学玻璃片,可被安装到光学显微镜的目镜中。玻片中央刻有一条线段,此线段被等分成共100格。由于显微镜物镜下的物体经过放大,而目镜中的目测微尺没有被放大,因此,当以目测微尺为参照物,目测微尺的每一格刻度线的测量长度因显微镜物镜的放大倍数的不同而不同。故必须用台测微尺进行校正,以求得在特定的放大倍数下,目测微尺每一格线所代表的

真实长度。

台测微尺也称台微尺,是一片中央部分刻有精确等分线的载玻片,一般为1mm

等份成100格,每一格的实际长度为1/100mm,即10.0微米。

当要校正目测微尺时,先将显微镜的目镜取下,旋开目镜,将目测微尺装入目镜镜筒内的搁板上,然后旋紧目镜。注意,目测微尺的有刻度面应朝上。将带有目测微尺的目镜重新装好,此时观察目镜可见视野中央有一刻度尺。确认目测微尺的刻度线清晰,明了。若刻度线不清楚,则需将目测微尺重新取出,用擦镜纸小心擦拭后重新安装。

将台测微尺置于显微镜的载物台上,先用低倍镜观察,调节调焦旋钮和光栅,直至看清楚台测微尺的刻度线。旋转目镜,使目测微尺与台测微尺平行。移动载物台的推进器,先使两尺重叠,再使两尺在视野的左方某一刻度完全重合。然后从左到右寻找第二个完全重合的刻度。并计数两重合线段之间目测微尺和台测微尺的格数。由于台测微尺的刻度是镜台上的实际长度(10微米),故可通过下列公式计算出当前放大倍数下目测微尺每格的测量长度:

目测微尺每格长度(微米)=两重叠刻度之间台测微尺的格数*10/两重叠刻度之间目测微尺的格数

同样,将物镜转换成高倍物镜,再次校正在高倍镜下目测微尺每格的测量长度。校正完毕,将台测微尺擦拭干净后小心放好。

(二)测量:

取一干净的载片。用吸管吸一滴微藻样品。小心地加好盖片后在显微镜下观察。调好焦距。转动目微尺测出其长、宽各等于目微尺多少格。再由已经计算出的相应的放大倍数下目微尺每格的长度(u)。算出饵料个体的长,宽的实际长度。

将轮虫用鲁哥氏碘液固定后,在低倍镜下测量轮虫兜甲的长宽。其他饵料样品依次同样进行测量。

在测定筛网孔径大小时,先在载玻片上滴加一滴水,将一小片筛网放在水滴上,然后在其上加盖盖玻片,测量其孔径(内径)的长宽。

四、实验报告:

1.写明你所用的显微镜号码,高,低倍镜的放大倍数及在高、低倍镜下目测微尺每格长度的计算。

2 量出4种生物饵料样品的长,宽,每种测量3个细胞。

3.测量200目、120目、100目和80目四种筛网的孔径大小。

4.讨论:1)测量筛网孔径时滴水的目的。2)如何使测量结果更准确。

※<标题三>

实验三单细胞藻类浓度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1、熟悉饵料微生物的定量方法。

2、掌握血球计数板的使用,学会正确定量饵料微生物的浓度。

二、血球计数板的原理和构造:

血球计数板由一块特殊规格的载玻片特制而成。板的中央透明区一般由一H形沟分成两块。每一块即是一计数池。每个计数池上分别刻有准确面积的大、中、小方格。一般每个计数池被分成九个大方格。每个大方格的面积为1平方毫米。计数池两侧的凸起部分与计数池之间有0.1毫米的高程差。因此,当在计数池上方加盖盖玻片时,盖玻片下每个大方格区域内的体积为0.1立方毫米。计数池中央的大格又被双线划分成25个中格,其中的每个中格又被单线划分成16个小格(也有一类计数板的每一个中央大格先分成16个中格,每个中格分成25个小格)。因此,在中央大格内,1平方毫米被均匀分成16*25(即400)等份。计数时,

当样品用细口滴管滴加到计数池后,通常计数中央大格的五个中格内的细胞数,即可推算出整个中央大格内的细胞数,即0.1立方毫米的细胞数。由此可推算每毫升内饵料生物的浓度。

三、实验器材:

1、器材

光学显微镜,血球计数板,盖玻片,计数器,5毫升量筒,1毫升移液管,细口胶头吸管,擦镜纸,吸水纸,消毒海水,鲁哥氏碘液,纱布。

2、样品

小球藻,湛江等鞭金藻

四、方法与步骤:

1、将盖玻片和计数板用擦镜纸擦拭干净,将盖有盖玻片的计数板放在显微镜的载物台上,调焦,用低倍镜仔细观察计数池的结构。

2、将计数板连同盖玻片一起取下,用细口胶头滴管吸取摇匀的藻液,迅速将吸管尖靠在计数池上盖玻片的边缘,略挤胶头滴管使藻液进入盖玻片下,直至充满整个空间,多余的藻液会流入H形的凹沟中。注意,当藻液浓度高时,为了便于计数,可将藻液稀释后进行计数。在计数有鞭毛或有运动性的藻类时,可先吸取定量的藻液,滴加鲁哥氏碘液进行固定,然后添加消毒海水稀释后计数。

3、样品添加到计数池后,静置片刻。在显微镜下仔细调焦,同时调节光栅,必要时调节光源和反光镜角度,直至细胞和纵横格线都清楚。

4、统计计数池中央大方格内四角及中央中格内的饵料生物的数量。并记录。计数时,小心移动载物台,从上到下,由左及右又由右及左依次计数各小格内的细胞数。凡压方格的上线和左线的细胞,统一算此方格内的细胞,而压方格的下线和右线的细胞,统一不算此方格内的细胞。

5、将计数板及盖玻片用流水冲洗,擦干,重复上述步骤,对同一样品再技术2-3次。

6、将同一样品的计数结果,取平均值。代如下式,求算单胞藻的密度:

单胞藻密度(个/ml)=平均每小格内的细胞数*16*25*10000*稀释倍数

7、计数完毕,将血球计数板冲洗干净,用纱布吸干水分,用擦镜纸包装后连同盖玻片一起放入原盒子内。

五、报告与数据处理:

1、将原始记录连同计数结果,填写实验报告。

2、

※<标题四>

实验四单细胞藻类的分离(一)微吸管分离法

一.实验目的:

藻类在自然界中与其他生物杂居在一起,在研究工作中。常常需要把它们和其他生物,特别是其他藻类分开,进行单种或纯种培养,这叫分离。本实验的目的是使学生熟悉单细胞藻类的微吸管法分离技术。

二.实验器材:

解剖镜,显微镜,凹玻片,载玻片,大盖片,喷灯,砂轮,细玻管,橡皮头,培养皿,无菌培养液,待分离藻种。

三、方法与步骤:

1、拉制微吸管:用砂轮将孔径3—4mm玻璃管载成35—40mm的段。浸入浓HCL

(或HNO3)溶液中洗去污物。先用自来水,后用蒸馏水洗净烘干。然后点燃喷灯,两臂加紧,手持玻璃管在火焰上烧灼其中部一面烧一面转一面。使其受热均匀。待玻璃管烧红软化后稍向上提,两手均匀用力。向相反方向拉引。将中段拉长约6—10cm。使这段孔径约为0 .5mm。冷却后从中间拉断。尾部在喷灯上烧红迅速压在玻璃板或石棉网上,使成扩张状。

使用前将吸管在酒精灯上加热,用镊子夹住细头部拉成孔径约0.1mm的微吸管,尾部套上橡皮头或孔胶管备用,如进行纯种(无菌)培养,微吸管需经灭菌。为了防止擦伤藻体,微吸管头部可在酒精灯上烧灼圆滑。

2、分离:首先镜检待分离藻液,如浓度过大应予以稀释,一般以每小滴藻液中含5—10个藻细胞为宜。

在一已灭菌后的清洁载片上滴加9滴消毒培养液,方法如上图。另取一载玻片滴一滴稀释的待分离藻液,在解剖镜(或显微镜)下用微吸管吸取其中所需的藻体(最好是1个,也可以是多个2—5个)放入第一滴水中,用一干燥的吸管洗(从一边吹水滴,使藻体在水中旋转,均匀)。然后换一干净的微吸管从第一滴水中吸一个(或数个)藻细胞,放入第二滴水中,清洗,依次而下,直至水滴中含一个藻细胞。(清洗是为了洗去藻体上附有的细菌,进行无菌培养)。用微吸管将此单个藻细胞转移到滴有培养液的盖玻片上,将盖玻片在凹玻面上进行悬滴培养。每天数次观察藻体分裂情况。如繁殖良好,可以扩大培养成纯(单)种。

扩大后的培养液镜检为单种时,分离成功。

注意:

1、培养液配方根据待分离藻种的不同选择,一般用F/2配方。

2、此微吸管所形成的小滴以显微镜低倍镜一个视野能全看到为宜。但又不能太小,以免很快干掉。

四、报告与讨论:

1、在分离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2、怎样才能熟练掌握分离技术?

※<标题五>

实验五单细胞藻的分离(二)平板分离纯化技术

一、实验目的:

本实验的目的是使学生熟悉并掌握利用平板分离单细胞藻类的技术。

二、分离原理:

用平板分离纯化藻种,一般可分为划线,喷雾和倾注平板等方法。其共同点是分离用水样首先经过适当稀释,再使水样分散到固体平板培养基上。等藻类在平板上成藻团时进一步分离,直至成单种。

三、实验器材:

中试管,大试管,培养皿,移液管,烧杯,分装漏斗,血球计数板,计数器,接种针,喷雾器,营养盐成分,待分离单胞藻等。

四、方法和步骤:

1、培养基的制备配方如下:

*每ml约等于20滴

(1)将试管、培养皿、移液管等玻璃工具在烘箱中消毒。

(2)在烧杯中加入100ml海水,水位标号。称取1.2g琼脂,撕碎加入海水中,在电炉上加热,不断搅拌至琼脂完全溶化。损失的水分用蒸馏水调整。

(3)按配方比例加入各营养成分、搅匀。

(4)分装试管:每组分装中试管12支(5ml/支),大试管4支(20 ml/支),无菌海水3支(9 ml/支),标明班组。

(5)高压灭菌:15磅/时2、121℃、20分钟。稍冷却后在超净工作台内分装试管,完成后置斜面,在培养皿中倒平板。

2、分离:

(1)分离前的水样先用血球计数板浓度,一般以每毫升1000—5000个为宜,太浓时应先进行稀释。用灭过菌的1ml移液管吸取1 ml水样加入9ml无菌海水中,换一移液管进行第二次,第三次稀释,稀释水样标号。

(2)喷雾法:

将稀释好的水样(10-2、10-3)装进灭好菌的喷雾器中,对准事先做好的平板进行喷雾,然后盖好,放入光亮处培养。

(3)倾注法:

用灭过菌的移液管吸取1ml稀释过的水样(10-1、10-2)加入事先先灭过菌的培养皿中,接着倒入45℃的培养基(保存在恒温水浴中)轻轻摇动一下使水样和培养基混合均匀,放在光亮处培养。

(4)固体斜面大接种:

等藻团长出后,镜检是否为单种,如不是单种,进一步进行平板划线分离,至单种时,用接种环挑取藻体在斜面上划线。

1、结果与记录

几天后观察藻类生长情况并进行记录,描述(包括培养条件)将结果写进实验报告,交实物和报告。

注意:

1、用于倾注法的水样应比喷雾法浓一个数量级,因为多数海水藻类的最适温度为25℃左右。加入45℃培养基时必有一部分藻类被烫死不能生长繁殖。

2、培养条件非常重要,要求一定的温度(25℃左右。根据藻种不同而异)和一定光照。否则藻类不能生长而细菌则大量繁殖,导致分离失败。

※<标题六>

实验六藻类培养和中继培养

一、实验目的:

本实验要求学生掌握培养基成份计算,配制培养基,消毒、接种、测定等有关培养的基本操作与管理,巩固课堂讲授知识从而有可能做到有计划地为使用培养提供足够数量的符合质量的藻种,

果蝇形态观察实验报告

果蝇的形状观察和饲养管理 一、实验目的 了解果蝇的生活习惯,掌握果蝇饲养管理的方法,学习鉴定果蝇的雌雄性别,观察果蝇某些遗传性状。 二、实验原理 果蝇广泛存在于全球温带及热带气候区,在果园、菜市场等地皆可见其踪迹,目前已发现1000多种。果蝇以酵母菌为食,能发酵的水果或植物基质,都可用作果蝇的饲料。 黑腹果蝇,双翅目果蝇属。生活史短,每12天左右即可完成一个世代;饲养容易,以玉米粉等做饲料就可以生长繁殖;繁殖能力强,每只受精的雌蝇可以产卵500个左右;突变型多,突变性状多,多数是形态变异,容易观察;染色体少、个体小,是一种很好的遗传学实验材料,是一种模式生物。 1、果蝇的生活史 果蝇是完全变态昆虫,生活周期可分为4个时期:卵、幼虫、蛹和成虫。最适培养温度为25~30℃。果蝇在25℃时,从卵至蝇需10天左右。由蛹羽化成的成虫,雄性在12小时内为处女蝇,24小时后开始产卵,每天每个成虫可产50-75个卵,10天内最高产卵总股数为400-500个。 卵:白色,椭圆形,长约 0.5mm,前端背面伸出一触丝,附着在食物上。 幼虫:一龄——二龄——三龄,三龄体长4-5 mm,幼虫头尖尾钝,头上有一黑色钩状口器。 蛹:化蛹前三龄幼虫停止摄食,爬到相对干燥的瓶壁上,形成菱形的蛹,形状由淡黄、柔软逐渐硬化为深褐色。 成虫:刚羽化的果蝇虫体较肥大,体表呈半透明,颜色逐渐加深,硬化。 2、果蝇的雌雄鉴别

4、果蝇饲料的配制 果蝇是以酵母菌作为主要食料的,因此实验室内凡是能发酵的物质,都可用作果蝇的饲料,常用的饲料油玉米饲料、米粉饲料、香蕉饲料等。 三、动物与器材 黑腹果蝇品系:突变型(三隐性、黑体) 药品:乙醚、酒精、丙酸、酵母粉、琼脂、玉米粉、白糖。 培养箱、高压灭菌锅、电磁炉、解剖镜、搪瓷杯、玻棒、镊子、培养瓶、海绵塞、滤纸、酒精棉球、毛笔、麻醉瓶、白纸板。 四、实验内容 1、果蝇培养基配制 (1)清洁指管,盖上适当大小的瓶塞,置高压灭菌锅内,以121℃,1.5大气压消毒15分钟,冷却备用。 (2)按配方称取培养基各组分。先取一半水加入琼脂于电磁炉上加热溶解,再加入蔗糖煮沸。 (3)取剩余的水将玉米粉调成糊状边搅拌边加入到琼脂糖溶液中,煮沸。(4)待稍冷后加入酵母粉和丙酸,充分调匀、分装(20 ml/管)。 2、果蝇性别鉴定及形状观察 取白纸板平置于桌面,将麻醉的果蝇倒于白纸板上。于解剖镜下进行性状观察,并记录。 五、思考题及注意事项 1、通过对果蝇雌雄个体的鉴别,你认为哪几个特征在鉴别中是主要的? 答:黑色条纹和性梳。在实体镜下即可清楚地观察到雄蝇的三条条纹(第三条较宽)和雌蝇的五条黑色条纹。肉眼可以观察到性梳为第一对附肢第二小节上的一个小黑点,若用显微镜观察则可以观察到清晰的梳状结构。 相比之下,其他几个特征就不太好观察。首先是体型,在实体镜下很难判断哪个个体体型大或小(放大倍数不同),除非将雌雄蝇一同对比看,而用肉眼基本看不出体型的区别。腹部形状也容易判断错。腹片由于没有特殊眼色,也较难观察数量差别。 2、叙述配制培养基以及果蝇观察时的注意事项。 答:(1)玉米粉一定要先用凉水拌匀后再加热,不能直接倒入加热的培养基中,否则容易聚集成团,不易溶解。配制的培养基容易出现块状,不易于果蝇的利用。 (2)酵母为活性物质,高温易失活。因此应当在培养基冷却到50℃左右时加入到培养基中,切勿将酵母粉加入到培养基中直接煮沸。 (3)将培养基倒入指瓶中时应悬空,不要把培养基沾到指瓶壁上。如不慎沾到,应用酒精棉球擦拭,擦拭过程中注意酒精不要滴到培养基上。 (4)本次观察所用果蝇为已麻醉过的果蝇,应注意如果在观察过程中果蝇醒来,要及时再麻醉,不要让其飞走。

七年级生物:第一节 藻类植物

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教材 生物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生物教案 / 初中生物 / 七年级生物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第一节藻类植物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生物这门课程,可以让学生打开对世界的认识,提高自身的见识,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初中七年级生物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水绵及其它藻类植物,了解水绵的生活习性、形态结构和营养方式;了解常见藻类植物;了解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以及它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经济价值。 2.通过实验,使学生学会观察水绵和其它藻类植物的方法,继续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通过比较它们与绿色开花植物的不同,继续培养分析、比较、归纳的思维能力。 3.通过了解藻类植物在自然界的作用及其经济价值,继续进行生物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水绵的生活习性、形态结构和营养方式;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教材选择了水绵作为藻类植物的代表植物,所以了解它的习性、形态结构和营养是我们了解藻类的知识基础。而了解藻类植物的特征,就能理解它在进化上所处的低等位置,为今后学习生物进化知识奠定基础,故这两部分知识是重点内容。

2.难点分析: 观察水绵并不难,但对它细胞结构的认识却不容易。这是因为在现有学校条件下,对水绵细胞结构中的细胞质、细胞核、液泡和螺旋带状叶绿体彼此之间的位置关系往往不易辨别,误认为细胞核、叶绿体都存在液泡中,而细胞质更不易看清楚,加上以前从未见过如此之大的带形叶绿体,难免形成错误的认识,不易掌握其立体结构,故对细胞结构的理解是难点。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课题的参考课时为二课时。 二、第一课时: 引言: 这部分教学可在学生原有掌握的绿色开花植物的知识基础上,先演示一组投影片或盆栽植物或标本,包括有绿色开花植物和非绿色植物(如海带、紫菜、小墙藓、铁线蕨、油松、蚕虫、白菜等)让学生观察后讨论:你认识哪几种植物?哪些是绿色开花植物。 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可以指出,蚕豆、白菜以及我们身边常见的杨树、柳树、菊花等都是绿色开花植物。其余的如海带等均为非绿色开花植物,它们构成绚丽多彩的植物世界。 教师接着指出,根据植物的形态结构的不同,人们将它们分成四个主要类群,即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由此引出本章课题。

果蝇杂交实验实验报告

果蝇杂交实验【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验证分离规律、自由组合规律、伴性遗传和连锁互换规律,掌握果蝇杂交的实验技术和基因定位的三点测验方法,在实验中熟练运用生物统计的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 【实验原理】 1. 果蝇(fruit fly)是双翅目(Diptera)昆虫,属果蝇属(genus Drosophila),约有3000多种,我国已发现800多种。大部分的物种以腐烂的水果或植物体为食,少部分则只取用 以 果蝇在25℃时,从卵到成蝇需10天左右,成虫可活26~33天。果蝇的生活史如下: 雌蝇→减数分裂→卵 受精 雄蝇→减数分裂→精子 羽化(第八天) (可活26~33天)产第一批卵

蛹(第四天) 第二次蜕皮第一批卵孵化 (第二天)(第零天) 第一次蜕皮幼虫 (第一天) 果蝇的生活周期和各发育阶段的经过时间 果蝇的性别及突变性状的鉴别: 果蝇的每一体细胞有8个染色体(2n=8),可配成4对,其中3对在雌雄果蝇中是一样的,称常染色体。另外一对称性染色体,在雌果蝇中是XX,在雄蝇中是XY。 色体上,直刚毛对焦刚毛为完全显性。用具有这两对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其性状的遗传行为应符合自由组合定律。 4. 生物某些性状的遗传常与性别联系在一起,这种现象称为伴性遗传(sex-linked inheritance),这是由于支配某些性状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果蝇属XY型生物,共有四对染色体,第一对为性染色体,其余三对为常染色体。雌果蝇的性染色体构型为XX,、雄果蝇为XY。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在Y染色体则没有与之相应的等位基因。将红眼(+)果蝇和白眼(w)果蝇杂交,其后代眼色的表现与性别有关。而且,正反交的结果不同。 5. 不完全连锁基因在形成配子时,随同源染色体非姊妹染色体单体之间发生交换而交

淡水藻类种类介绍

淡水藻类种类介绍精选 文档 TTMS system office room 【TTMS16H-TTMS2A-TTMS8Q8-

淡水藻类种类介绍 一、常见的有毒藻类 不同形态和视角的藻类图像 原核生物界(Porkaryota) 蓝藻门(Cyanophyta) 蓝藻纲(Cyanophyceae) 色球藻目(Chroococcales) 色球藻科(Chroococcaceae) 微囊藻属(Microcystis) 形态特征

藻体较大,不定形,由很多微小细胞构成(见图1~4)。藻体内的细胞密度较大。细胞呈棕黑色(图1~4)或蓝绿色(图2、3)。细胞内有假空胞。细胞壁较薄,细胞间通过透明的胶质彼此相连,藻体外缘没有明显的胶被。 对水质和水处理的影响 喜欢在富营养化水体中生活;当其大量繁殖时,会在水面形成水华;同时还会使水体产生强烈的霉味;另外,这种藻类还能产生微囊藻毒素(Mircocystin_LR)。是一种对水处理影响较大的藻类。 藻类的分类参照 胡鸿钧等编着 1980 中国淡水藻类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藻类的中文名称引自 胡鸿钧等编着 1980 中国淡水藻类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P13~16 图版2-1~2。 二、常见的有味藻类 1、蓝藻门--具缘微囊藻 不同形态和视角的藻类图像

原核生物界(Porkaryota) 蓝藻门(Cyanophyt ) 蓝藻纲(Cyanophyceae) 色球藻目(Chroococcales) 色球藻科(Chroococ ) 微囊藻属(Microcystis) 形态特征 藻体形状不规则,由许多微小的细胞组成。藻体内的细胞密度较小,细胞间有假空胞,细胞壁较薄。细胞间通过透明的胶质彼此相连。藻体的外缘有一层厚而坚韧的无色胶被;图2 藻体死后,残留的胶被。藻体

《藻类植物》教案

第三节藻类植物 教学目标: 1、描述藻类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生活环境; 2、说出藻类植物对生物圈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 4、通过对不同种类植物的生活环境和形态的观察,提高对事物的观察能力; 5、通过对不同种类植物特征及生活环境的描述,培养比较和归纳的能力。 6、通过对藻类对生物圈的作用和与人类关系的学习,提高对各种各样的绿色植物的关注程度。 教学重点: 1、藻类植物的基本的特征及其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 2、藻类植物是学生日常生活中比较少见到的植物类群,通过学习讨论,一方面让学生了解这些植物的形态特征,另一方面让学生了解植物种类的多样性和分布的广泛性,同时认识到就是这些平时少见的植物与人类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生物圈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教学难点: 1、对不同种类植物特点的描述、总结与比较。 2、利用实物观察、描述最好,但藻类植物太小不好观察,教师可以多提供图片让学生分组进行观察、比较、总结和归纳。 教学策略: 本课为1课时。本章是在之前讲过的细胞、组织和器官的知识基础上的延伸,并以植物体为对象进行描述和比较,能让学生更好的认识到植物体的结构层次。教师应尽可能的利用好身边的植物资源,在课前布置学生分组搜集不同环境中的形态差异较大的不同植物标本,教师也应准备本地常见的藻类植物的标本,以备学生搜集标本不全时补充使用。课上通过学生的分组观察与讨论,比较总结出藻类植物的生活环境与形态特征。根据本地植物资源开发的情况设置情景,引导学生说出不同种类的植物对生物圈的作用或与人类的关系。在学习方法方面,本课是可以使用表格整理知识的,使学生对比较表格有所认识,为今后更好的使用表格比较和整理知识打下基础。 教学过程:

普通果蝇的形态和生活史观察实验报告

专业班级:12级生物技术2班 实验日期:2014年3月5日到25日室温:20.12 °C (平均温度) 大气压:82.75 KPa (平均气压) 实验一:普通果蝇的形态和生活史观察 、目的: 1、观察并熟记果蝇的形态结构; 2、掌握果蝇培养基的制备方法; 3、掌握果蝇饲养管理的方法; 4、鉴定果蝇的雌雄性别; 5、观察并熟记果蝇的生活史。 、原理: (一)生物学特性: 1.1果蝇的形态特征: 黑腹果蝇属于果蝇科(Drosophilidae),双翅目昆虫。成虫具有一对发达、膜质的前翅,后翅特化为一对平衡棒。生活史短,繁殖快,易饲养,个体小体 型较小,身长3?4mm是一种很好的遗传学实验材料,是一种模式生物。

图一、普通野生型果蝇的形态图 1.2、果蝇的生活史: 本次实验采用野生型的红眼黑腹果蝇果蝇广泛存在于温带及热带气候区,而且由于其主食为腐烂的水果,因此在人类的栖息地内如果园,菜市场等地区内皆可见其踪迹。出啦南北极外,目前至少有1000个以上的果蝇物种被发现。大 部分的物种以腐烂的水果或植物体为食,少部分则只取用真菌,树液或花粉为其食物。 在不供给食物的情况下,果蝇可存活50小时左右,在不供给水得情况下果蝇无法活过一天。蛹期果蝇在其正常5天生活周期下可取食其体重3~5倍的食物,雌果蝇在产卵期每日可取用与体重等重的食物。果蝇成虫的食物内需有糖类。而蛹期则可以只依赖酵母即可生育。 1.2.1、果蝇的生活史 图二、果蝇的生活周期图 1?卵 2 ?一龄幼虫 3 ?二龄幼虫 4 ?三龄幼虫 5 ?蛹 6 ?成虫(雄) 7 ?成虫(雌)

图三、果蝇生活史中各时期的典型图 生活史:果蝇的生活史包括卵、幼虫、蛹、成虫四个连续的发育阶段(图11)。 121.1、卵:卵白色,长椭圆形,长约0.5mm在背面的前端伸出一对触丝,它能使卵附着在柔软的食物上,不至于深陷到食物中去。 121.2、幼虫:幼虫从卵中孵化出来后,经过两次蜕皮到第三龄期,体长可达4?5mm在解剖镜下观察可见一端稍尖为头部,并且有一黑点即口器;稍后有一对半透明的唾腺,每条唾腺前有一条唾腺管向前延伸,然后会合成一条导管通向消化道。神经节位于消化道前端的上方。 1.2.1.3、蛹:幼虫生活七天左右即化蛹,化蛹前从培养基中爬出附在瓶壁上,渐次形成一个棱形的蛹。起初颜色淡黄、柔软,以后逐渐硬化,变为深褐色,这就显示即将羽化了。 1.2.1.4、成虫:刚羽化出的果蝇,身体狭长,翅还没有展开,身体较白嫩,此时野生型体色与黑檀体体色都是一样的,没有多大区别。不久,蝇体变为粗短椭圆形,双翅展开,体色加深,如野生型果蝇的体色成为灰褐色,突变型黑檀体果蝇的体色成为乌黑色。 果蝇生活周期的长短与温度关系密切,30C以上时果蝇则将不育且濒临死亡, 低温则使它的生活周期延长,同时生活力也降低。培养果蝇的最适温度是20 ?25C。 1.3、果蝇的雌雄鉴别:

实验一 观察藻类植物

※<实验一观察藻类植物(Ⅰ)> 1.目的与要求 1、通过对代表植物的观察,掌握蓝藻门、裸藻门、硅藻门和黄藻门的主要特征, 了解它们在植物界的演化地位。 2、识别一些常见的藻类,并学习鉴定藻类的基本方法。 二、材料与用品 1、显微镜、吸管、载玻片、盖玻片、镊子、吸水纸、碘液、稀墨汁、醋酸洋红 2、微胞藻、颤藻、满江红、裸藻和无隔藻、硅藻新鲜材料,念珠藻的永久制片。 三、内容与方法 1、蓝藻门 (1)微胞藻属(Nicrocystis) 微胞藻是浮游性群体,夏季在池塘、湖沼繁殖旺盛时,形成水花(湖靛),危害水生动物。 用吸管吸取一滴新鲜或固定的藻液,置载玻片水滴中,并用解剖针将材料分开,加上盖玻片,先用低倍镜观察,可见藻体由许多细胞组成,借胶质鞘联成多为不规则的群体,再用高倍镜,其细胞极小,近球形。 (2)颤藻属(Oscillatoria) 广泛生于有机质丰富的地方,如厨房、牛栏、猪舍周围的污水沟中常呈兰黑色薄皮团块。标本采回后,放在盛有清水的培养皿或小瓷盘中,置窗口向阳处几小时,其藻丝可向四周漫延散开。这是因为藻丝能前后移动,也能左右摆动的缘故。用镊子取少许藻丝,置载玻片水滴中,加上盖玻片。先用低倍镜后用高倍镜观察,可见颤藻为一列细胞组成的丝状体叫藻丝。注意藻丝顶端细胞呈圆顶形,其余细胞大致一样,呈短圆筒状,在有的藻丝上往往可看到1至数个双凹形的死细胞以及胶质膨大的双凹形的隔离盘。藻丝可从死细胞、隔离盘处断裂成为藻殖段。每个藻殖段再长成新藻丝。颤藻就是借藻殖段进行繁殖的。再仔细观察,每个细胞能区分有色素的色素质和无色素而有染色质的中央质吗? (3)念珠藻属(Nostor) 生于塘边和潮湿的山坡草地上,雨后常有大量发生,为兰黑色皮膜状或兰绿色木耳形的粘滑的团体,用镊子撕取一小块。置载玻片上,并用解剖针将材料分开,加一滴蒸馏水,盖玻片用解剖针柄,向下轻压使胶质鞘成一薄层。先用低倍镜后用高倍镜观察,可见水样透明的胶质中有无数弯曲盘绕的藻丝。藻丝由一列细胞组成,形如一串念珠,每个细胞的结构与颤藻有无区别?注意藻丝上除了一段营养细胞外,还有一种大型厚壁而色淡的特殊细胞叫异形胞。它与相邻细胞接触处的壁呈球状加厚叫节球。在胶质中还可看到从异形胞处断裂的短藻丝(藻殖段)。每个藻殖段可长成一个新的藻丝。许多新藻丝构成念珠藻的新个体。此外,在藻丝中有时形成一种厚壁细胞叫厚垣孢子。它能抵抗不良环境,当环境适宜时又可萌发成新个体。 (4)项圈藻属(鱼腥藻属)(Anabaena) 从池塘、沟渠、湖泊或稻田采回的水样,滴一滴在载玻片上,加盖玻片,先用低倍镜后用高倍镜观察。项圈藻的藻丝呈螺旋形,弧形、直线形或不规则盘绕状,每个藻丝单独存在,分散浮于水中,有时由许多藻丝交织成不定形的团块,但无共同的胶质鞘。藻丝上的多数细胞呈园球形或鼓形,藻丝上还有少数形状较大,细胞壁较厚的异形胞。当异形胞死亡或与其它细胞分离时,藻丝就断为两段或数段,每段藻丝也叫藻殖段。

果蝇形态观察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了解果蝇的生活习惯,掌握果蝇饲养管理的方法,学习鉴定果蝇的雌雄性别,观察果蝇某些遗传性状。 二、实验原理 果蝇广泛存在于全球温带及热带气候区,在果园、菜市场等地皆可见其踪迹,目前已发现1000多种。果蝇以酵母菌为食,能发酵的水果或植物基质,都可用作果蝇的饲料。 黑腹果蝇,双翅目果蝇属。生活史短,每12天左右即可完成一个世代;饲养容易,以玉米粉等做饲料就可以生长繁殖;繁殖能力强,每只受精的雌蝇可以产卵500个左右;突变型多,突变性状多,多数是形态变异,容易观察;染色体少、个体小,是一种很好的遗传学实验材料,是一种模式生物。 1、果蝇的生活史 果蝇是完全变态昆虫,生活周期可分为4个时期:卵、幼虫、蛹和成虫。最适培养温度为25~30℃。果蝇在25℃时,从卵至蝇需10天左右。由蛹羽化成的成虫,雄性在12小时内为处女蝇,24小时后开始产卵,每天每个成虫可产50-75个卵,10天内最高产卵总股数为400-500个。 卵:白色,椭圆形,长约,前端背面伸出一触丝,附着在食物上。 幼虫:一龄——二龄——三龄,三龄体长4-5 mm,幼虫头尖尾钝,头上有一黑色钩状口器。 蛹:化蛹前三龄幼虫停止摄食,爬到相对干燥的瓶壁上,形成菱形的蛹,形状由淡黄、柔软逐渐硬化为深褐色。 成虫:刚羽化的果蝇虫体较肥大,体表呈半透明,颜色逐渐加深,硬化。 2、果蝇的雌雄鉴别 果蝇是以酵母菌作为主要食料的,因此实验室内凡是能发酵的物质,都可用作果蝇的饲料,常用的饲料油玉米饲料、米粉饲料、香蕉饲料等。

三、动物与器材 黑腹果蝇品系:突变型(三隐性、黑体) 药品:乙醚、酒精、丙酸、酵母粉、琼脂、玉米粉、白糖。 培养箱、高压灭菌锅、电磁炉、解剖镜、搪瓷杯、玻棒、镊子、培养瓶、海绵塞、滤纸、酒精棉球、毛笔、麻醉瓶、白纸板。 四、实验内容 1、果蝇培养基配制 (1)清洁指管,盖上适当大小的瓶塞,置高压灭菌锅内,以121℃,大气压消毒15分钟,冷却备用。 (2)按配方称取培养基各组分。先取一半水加入琼脂于电磁炉上加热溶解,再加入蔗糖煮沸。 (3)取剩余的水将玉米粉调成糊状边搅拌边加入到琼脂糖溶液中,煮沸。(4)待稍冷后加入酵母粉和丙酸,充分调匀、分装(20 ml/管)。 2、果蝇性别鉴定及形状观察 取白纸板平置于桌面,将麻醉的果蝇倒于白纸板上。于解剖镜下进行性状观察,并记录。 五、思考题及注意事项 1、通过对果蝇雌雄个体的鉴别,你认为哪几个特征在鉴别中是主要的? 答:黑色条纹和性梳。在实体镜下即可清楚地观察到雄蝇的三条条纹(第三条较宽)和雌蝇的五条黑色条纹。肉眼可以观察到性梳为第一对附肢第二小节上的一个小黑点,若用显微镜观察则可以观察到清晰的梳状结构。 相比之下,其他几个特征就不太好观察。首先是体型,在实体镜下很难判断哪个个体体型大或小(放大倍数不同),除非将雌雄蝇一同对比看,而用肉眼基本看不出体型的区别。腹部形状也容易判断错。腹片由于没有特殊眼色,也较难观察数量差别。 2、叙述配制培养基以及果蝇观察时的注意事项。 答:(1)玉米粉一定要先用凉水拌匀后再加热,不能直接倒入加热的培养基中,否则容易聚集成团,不易溶解。配制的培养基容易出现块状,不易于果蝇的利用。 (2)酵母为活性物质,高温易失活。因此应当在培养基冷却到50℃左右时加入到培养基中,切勿将酵母粉加入到培养基中直接煮沸。 (3)将培养基倒入指瓶中时应悬空,不要把培养基沾到指瓶壁上。如不慎沾到,应用酒精棉球擦拭,擦拭过程中注意酒精不要滴到培养基上。 (4)本次观察所用果蝇为已麻醉过的果蝇,应注意如果在观察过程中果蝇醒来,要及时再麻醉,不要让其飞走。 六、实验结果 1、三隐形个体的观察

提醒珍藏史上最全高清藻类图谱

提醒珍藏!史上最全高清藻类图谱 文/水产前沿杂志李钒 中国水产频道独家报道,天天看水色,到底看出什么东东来没有?藻类虽小,但静下心来看一看,池塘里的微观世界原来是那么的绚丽多姿。福利来了,今天小编为您整理了各种常见藻类的高清图谱,点击收藏,你值得拥有。 蓝藻门 微囊藻 (学名:Microcystis,来自拉丁文的mikros(小)与kystis(囊状物))是淡水中常见的一个蓝菌的属,其中包含会造成有害藻华的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其毒素会导致肝脏、胆囊病变。如命名所显示,微囊藻的特征是小型的细胞且没有鞘的包覆。细胞常聚集成大至肉眼可见的群落,本为圆形,但随细胞数增多会逐渐出现孔洞并变不规则。其原生质体的颜色为浅蓝绿色,但充满气体的囊泡常会呈暗色,这是在光学显微镜下用来鉴别微囊藻的特征之一。 色球藻 色球藻(Chroococcus)藻体多数为2、4、6或更多一些细胞组成的群体,少数为单细胞。单细胞时细胞球形,群体中的细胞为半球形或四分之一圆形。细胞均具明显胶被,群体者既具群体胶被,其内的细胞也各具胶被,有的种类胶被还明显分层。细胞仅具原核。细胞蓝绿色、淡蓝绿色或灰色或黄色等。色球藻为淡水常见种类,常见于有机质丰富的水体或潮湿的土壤和花盆壁上。 螺旋藻 螺旋藻(学名:Spirulina),亦称“节旋藻”,是一类低等生物,原核生物,由单细胞或多细胞组成的丝状体,体长200-500μm,宽5-10μm,圆柱形,呈疏松或紧密的有规则的螺旋旋形弯曲,形如钟表发条,故而得名。胶质鞘无或只有极薄的鞘,并有规则螺旋状,以形成藻殖段繁殖。无异形胞和后壁孢子。约38种,多数生长在碱性盐湖。目前国内外均有大规模人工培育,主要为钝顶螺旋藻、极大螺旋藻和印度螺旋藻三种。可食用,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高达60%-70%。在自然水域,其大量繁殖会形成水华。 颤藻 颤藻(Oscillatoria)属于颤藻科,最原始的绿色植物之一,是丝状的蓝线菌,属于原核生物。表面有黏液鞘,在显微镜底下可以看见细薄的丝状构造,藻体内分泌的胶状物质把丝质在水作媒体的作用下推动,在水面作有韵律的颤动,故名颤藻。是分布最广,种类最多的蓝藻菌,其生命力极强。颤藻生长不受季节变化的影响,一年四季都可以采到。颤藻细胞直径比细菌大,甚至可以达到70μm。 念珠藻 念珠藻目Nostocales,蓝藻门的1目。藻体为多细胞的丝状体,单一或多数藻丝在公共的胶质被中。藻丝单列,细胞为球形、椭圆形、圆柱形、腰鼓形等。本目蓝藻有的可作食用,

常见藻类形体特征及图谱

常见藻类形体特征及图谱 一、基本介绍 藻类是原生生物界一类真核生物(有些也为原核生物,如蓝藻门的藻类)。主要水生,无维管束,能进行光合作用。体型大小各异,小至长1微米的单细胞的鞭毛藻,大至长达60公尺的大型褐藻。一些权威专家继续将藻类归入植物或植物样生物,但藻类并没有真正的根、茎、叶,也没有维管束。这点与苔藓植物相同。 在中国现代的植物学中,仍然将一些水生高等植物的名称中贯以“藻”字(如金鱼藻、黑藻、茨藻、狐尾藻等),也可能来源于此。与此相反,人们往往将一些水中或潮湿的地面和墙壁上个体较小,粘滑的绿色植物统称为青苔,实际上这也不是现在所说的苔类,而主要是藻类。藻类植物并不是一个纯一的类群,各分类系统对它的分门也不尽一致,一般分为蓝藻门、眼虫藻门、金藻门、甲藻门、绿藻门、褐藻门、红藻门等。 二、常见藻类介绍及图谱 2.1 蓝藻门 蓝藻门是一门藻类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放氧的原核生物。也有人把蓝藻划为生物的一界-蓝菌界。单细胞个体或群体,或为细胞成串排列组成藻丝(细胞列)的丝状体,不分枝、假分枝或真分枝。具核质,无核膜;色质区主要由类囊体及其有关结构,藻胆体和糖原颗粒等所组成,具叶绿素a、藻胆素、胡萝卜素、类胡萝卜素等光合色素,但无叶绿体膜,不形成叶绿体;具细胞壁。已知蓝藻约2000种,中国已有记录的约900种。蓝藻有极大的适应性,分布很广。 (1)微囊藻 微囊藻是淡水中常见的一个蓝菌的属,其中包含会造成有害藻华的铜绿微囊藻,其毒素会导致肝脏、胆囊病变。微囊藻的特征是小型的细胞且没有鞘的包覆。细胞常聚集成大至肉眼可见的群落,本为圆形,但随细胞数增多会逐渐出现孔洞并变不规则。其原生质体的颜色为浅蓝绿色,但充满气体的囊泡常会呈暗色,这是在光学显微镜下用来鉴别微囊藻的特征之一。

果蝇形态观察

实验3 果蝇形态观察 一、实验目的 1.了解果蝇生活史中各个不同阶段的形态特点; 2.区别雌雄果蝇以及几种常见突变类型的主要性状特征; 3.掌握实验果蝇的饲养、管理及实验处理方法和技术。 二、实验材料、用具及试剂 双目解剖镜、放大镜、小镊子、麻醉瓶、白瓷板、新毛笔、乙醚、酒精 1.果蝇的生活史 果蝇属于昆虫纲,双翅目,果蝇属,与家蝇 是不同的种。 果蝇的生活周期长短与温度关系很密切。 30℃以上的温度能使果蝇不育和死亡,低温则使 它的生活周期延长,同时生活力也降低,果蝇培养的最适温度为20-25℃。 10℃15℃20℃25℃ 卵→幼虫8天5天 幼虫→成虫57天18天 6.3天 4.2天从表中可以看出,25℃时,从卵到成虫约10天;在25℃时成虫约活15天。 卵:羽化后的雌蝇一般在12小时后开始交配,两天后才能产卵。卵长0.5mm,为椭圆形,腹面稍扁平,在背面的前端伸出一对触丝,它能使卵附着在食物(或瓶壁)上,不致深陷到食物中去。 幼虫:从卵孵化出来后,经过两次蜕皮,发育成三龄幼虫,此时体长可达4-5mm。肉眼可见其前端稍尖部分为头部,上有一黑色斑点即为口器。口器后面有一对透明的唾液腺,透过体壁可见到一对生殖腺位于躯体后半部上方的两侧,精巢较大,外观上是一明显的黑点,而卵巢则较小,可以此作为鉴别。幼虫活动力强而贪食,它们在培养基上爬行时,留下很多条沟,沟多而且宽时,表明幼虫生长良好。 蛹:幼虫生活7-8天准备化蛹,化蛹前从培养基上爬出,附着在瓶壁上,逐渐形成一梭形的蛹.在蛹前部有两个呼吸孔,后部有尾芽,起初蛹壳颜色淡黄而柔软,以后逐渐硬化,变为深褐色,表明即将羽化了。 成虫:幼虫在蛹壳内完成成虫体型和器官的分化,最后从蛹壳前端爬出。刚从蛹壳里羽化出来的果蝇虫体比较长,翅膀尚未展开,体表尚未完全几丁质化,

果蝇杂交实验实验报告

果蝇杂交实验 【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验证分离规律、自由组合规律、伴性遗传和连锁互换规律,掌握果蝇杂交的实验技术和基因定位的三点测验方法,在实验中熟练运用生物统计的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 【实验原理】 1. 果蝇(fruit fly)是双翅目(Diptera)昆虫,属果蝇属(genus Drosophila),约有3000多种,我国已发现800多种。大部分的物种以腐烂的水果或植物体为食,少部分则只取用真菌,树液或花粉为其食物。以果蝇作为遗传学研究的材料,利用突变株研究基因和性状之间的关系已近一百年,至今,各种研究遗传学的工具已达完善的地步,果蝇对今日的遗传学的发展有其不可磨灭的贡献;从1980年初,Drs. C. Nesslein-Volhard和E. Weichaus以果蝇作为发育生物学的模式动物,利用其完备的遗传研究工具来探讨基因是如何调控动物体胚胎的发育,也带动了其它模式生物(线虫、斑马鱼、小鼠和拟南芥等)的研究,且有非常具体的成果。 通常用作遗传学实验材料的是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用果蝇作为实验材料有许多优点: ⑴饲养容易。在常温下,以玉米粉等作饲料就可以生长,繁殖。 ⑵生长迅速。十天左右就可完成一个世代,每个受精的雌蝇可产卵400~500个,因此在短时间就可获得大量的子代,便于遗传学分析。 ⑶染色体数少。只有4对。

⑷唾腺染色体制作容易。横纹清晰,是细胞学观察的好材料。 ⑸突变性状多,而且多数是形态突变,便于观察。 果蝇的生活史: 果蝇的生活周期长短与温度有密切关系。一般来说,30℃以上温度能使果蝇不育或死亡,低温能使生活周期延长,生活力下降,饲养果蝇的最适温度为20~25℃。 生活周期长短与饲养温度的关系 果蝇在25℃时,从卵到成蝇需10天左右,成虫可活26~33天。果蝇的生活史如下: 雌蝇→减数分裂→卵 受精 雄蝇→减数分裂→精子 第一批成虫 羽化(第八天) (可活26~33天)产第一批卵 蛹(第四天)

观赏热带鱼种类大全(图)(史上最全254种哦)

观赏热带鱼种类大全254种!(图) 1、红绿灯 红绿灯是热带鱼类中较著名的观赏鱼类。体长4厘米。体娇小。全身笼罩着青绿色光彩,从头部到尾部有一条明亮的蓝绿色带,体后半部蓝绿色带下方还有一条红色带,腹部蓝白色,红色带和蓝色带贯穿全身,光彩夺目。在不同的光线下或不同的环境中,其色带的颜色时深时浅。性情温和,易饲料,喜在水族箱的中下层成群不停地游动,可与其他品种鱼混养。饲养水温22~24摄氏度,水质微酸性软水,水色要求清澈透明。饵料以小型活食为主。其喜在光线暗淡的水族箱中生活,禁止在强光下照射。日常饲养的水质以旧水为主,不宜过多地加入新水;否则易患白点病。 PH:6.8 H:8 T:24C L:2.5~3 V:40L 小型鱼饲料,卵生,可以与大部分小型鱼混养,适合水草缸。 2、宝莲灯 宝莲灯鱼学名日光灯鱼、新红莲灯鱼,英文名为Cheirodco axclrodi,脂鲤科属,原产南美洲巴西。宝莲灯鱼娇小纤细,体长约4-5厘米,是热带鱼中的珍品。其体侧扁,呈纺锤形,头、尾柄较宽,吻端圆钝。最明显的特色是,身体上半部有一条明亮的蓝绿色带,下方后腹部有一块红色斑块,全身带有金属光泽,闪闪发光,游动时特别美丽。宝莲灯鱼性情温和,宜群养,泳姿欢快活拨,十分讨人喜爱。 3、荷兰凤凰 荷兰凤凰,它们和玻利维亚凤凰同属,但是颜色更为靓丽,成鱼的身上有着和鳉科一样的花纹。并如同宝石般的闪光。雄鱼的鳍上有漂亮的红边。背上的黑斑加上红色的眼睛可谓靓丽非凡。当雄鱼展开背鳍上的四根黑色的棘条非常美丽。本种的饲养较简单也需要植有绿色水草的水草箱里。并保留较大的活动空间。繁殖难度也不大。产卵繁殖的方法和玻利维亚凤凰也几本相同。但水质要求较高。每次可以产下150-200枚卵。在29摄氏度中孵化率较高。开口饵料需要洄水或者丰年虾幼虫。喜食活饵但对冰冻饵料和人工饵料也能接受荷兰凤凰非常不耐药品。对化学药品非常敏感。如果感染疾病将会非常麻烦。寿命约2-3年。饲养水质的PH值在7左右、硬度10左右的弱酸性软水, 水温25-28摄氏度 ,繁殖难度一般,本种鱼

淡水藻类种类介绍word版

淡水藻类种类介绍 一、常见的有毒藻类 不同形态和视角的藻类图像 原核生物界(Porkaryota)蓝藻门 (Cyanophyta)蓝藻纲(Cyanophyceae) 色球藻目(Chroococcales)色球藻科(Chroococcaceae)微囊藻属(Microcystis) 形态特征 藻体较大,不定形,由很多微小细胞构成(见图1~4)。藻体内的细胞密度较大。细胞呈棕黑色(图1~4)或蓝绿色(图2、3)。细胞内有假空胞。细胞壁较薄,细胞间通过透明的胶质彼此相连,藻体外缘没有明显的胶被。 对水质和水处理的影响 喜欢在富营养化水体中生活;当其大量繁殖时,会在水面形成水华;同时还会使水体产生强烈的霉味;另外,这种藻类还能产生微囊藻毒素

(Mircocystin_LR)。是一种对水处理影响较大的藻类。 藻类的分类参照 胡鸿钧等编著 1980 中国淡水藻类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藻类的中文名称引自 胡鸿钧等编著 1980 中国淡水藻类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P13~16 图版2-1~2。

二、常见的有味藻类 1、蓝藻门--具缘微囊藻 不同形态和视角的藻类图像 原核生物界(Porkaryota) 蓝藻门(Cyanophyt ) 蓝藻纲(Cyanophyceae) 色球藻目(Chroococcales) 色球藻科(Chroococ ) 微囊藻属(Microcystis) 形态特征 藻体形状不规则,由许多微小的细胞组成。藻体内的细胞密度较小,细胞间有假空胞,细胞壁较薄。细胞间通过透明的胶质彼此相连。藻体的外缘有一层厚而坚韧的无色胶被;图2 藻体死后,残留的胶被。藻体通常较小,但几个较小的藻体通常能聚集在一起,形成较大多群体(图1、3)。细胞呈棕黑色。 对水质和水处理的影响 喜欢在富营养化水体中生活;当其数量较多时,会使水体产生强烈的霉味;同时还会影响水处理。 藻类的分类参照 胡鸿钧等编著 1980 中国淡水藻类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果蝇形态及生活史观察

专业班级:11级生物技术学号:20111052133 姓名:陆海云 实验日期:2013年4月12日室温:24.5℃大气压:82.38Kpa 实验一:普通果蝇的形态和生活史观察 一、目的: 1、了解果蝇的生活习性; 2、掌握果蝇培养基的制备方法; 3、掌握果蝇饲养管理的方法; 4、鉴定果蝇的雌雄性别和突变性状。 二、原理: 果蝇英文俗名fruit fly或vinegar fly ,果蝇广泛地存在于全球温带及热带气候区,而且由于其主食为腐烂的水果,因此在人类的栖息地内如果园,菜市场等地区内皆可见其踪迹。除了南北极外,目前至少有1000个以上的果蝇物种被发现,大部分的物种以腐烂的水果或植物体为食,少部分则只取用真菌,树液或花粉为其食物。 ?果蝇(Drosophila )属于昆虫纲,双翅目。 双翅目:成虫具有一对发达、膜质的前翅, 后翅特化为一对平衡棒。 ?特点:生活史短,繁殖快,易饲养,染色体 少,突变型多,个体小是一种很好的 遗传学实验材料,是一种模式生物 生态学特征: 分布范围:果蝇类昆虫与人类一样分布于全世界,并且在人类的居室内过冬。由于体型小,很容易穿过砂窗,因此居家环境内也很常见。 生活环境:有些种生活以腐烂水果上。有些种则在真菌或肉质的花中生活。在垃圾筒边或久置的水果上,只要发现许多红眼的小蝇,即是果蝇;果 蝇类幼虫习惯孳生于垃圾堆或腐果上。 生物学特征: 中国科学家最近发现,小果蝇对危害人类健康的家居装饰材料所散发的有毒气体非常敏感,这种有毒气体一般被称为“隐形杀手”。 作为一种真核多细胞昆虫,果蝇有类似哺乳动物的生理功能和代谢系统,对空气质量非常敏感。 通过李曙光(上海同济大学基础医学院院长)科学家的一个有趣的实验,我们发现果蝇的异常表现能反应室内空气污染。在实验中,在一个10平米的新电表房设置五组果蝇,适应各种装修材料甲醛,苯,氨和氡。每组设两点,分别是0.5米(人体躺下来的高度)和1.7米(人体站着的高度)。每一个点,科学家放40种果蝇来检测空气污染度。实验结果表明,800个果蝇的平均寿命从正常的50天到25天左右,缩短了一半。这些死亡的果蝇数在每一个测试点几乎是相同

《藻类植物》导学案

第三节藻类植物 教材分析: 本节的知识点有: 1、理解藻类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生存环境; 2、了解藻类植物对于生物圈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本节课的重点是藻类植物主要特征。 学习目标: 1、概述藻类的形态特征和生活环境。 2、说出藻类对生物圈的作用合于人类的关系 3、通过对藻类植物的观察,学会观察和研究生物的一般方法。 4、通过对藻类植物的学习和观察,关注这些植物的生存状况和生存环境,培养学生热爱生物圈中各种绿色植物的情感。 学习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藻类植物主要特征。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1、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大约有种,可分为等四大类。 2、没有茎叶分化的植物是。 二、合作探究 1、欣赏诗句“西湖春色归,春水绿于染。”“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请分析:春天来了,湖水、江水都泛起绿色,这是为什么呢?请看课本P50。在日常生活中,你见过类似的上述现象吗? 2、联系生活实际回答: (1)藻类植物是多种多样的,你能说出其中的一些吗? (2)根据课前的观察,回答:藻类植物的生活环境有什么特点?它们是怎么生活的? (3)藻类植物和你平时见到的植物有什么不同?它们有专门的根、茎、叶、等

器官吗? (4)阅读课藻类植物在生物圈中有什么作用?与人类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四、拓展创新 1、如果养鱼缸长时间不换水,缸的内壁上就会长出绿膜,水就会变成绿色,这是什么原因? 五、网络构建 总结一下你的收获吧! 六、达标测试 (一)选择题 1、藻类植物大多数生活在()。 A.陆地上B.淡水中 C.水中D.海水中 2、大气中的氧气最重要的来源是()。 A.藻类的光合作用B.苔藓类的光合作用 C.蕨类的光合作用D.森林的光合作用

藻类特征

藻类特征 关于藻类的概念古今不同。我国古书上说:“薻,水草也,或作藻”。可见在我国古代所说的藻类是对水生植物的总称。在我国现代的植物学中,仍然将一些水生高等植物的名称中贯以“藻”字(如金鱼藻、黑藻、茨藻、狐尾藻等),也可能来源于此。与此相反,人们往往将一些水中或潮湿的地面和墙壁上个体较小,粘滑的绿色植物统称为青苔,实际上这也不是现在所说的苔类,而主要是藻类。根据现代对藻类植物的认识,藻类并不是一个自然分类群,但它们却具有以下的共同特征: 1.植物体一般没有真正根、茎、叶的分化藻类植物的形态、构造很不一致,大小相差也很悬殊。例如众所周知的小球藻,呈圆球形,是由单细胞构成的,直径仅数微米;生长在海洋里的巨藻,结构很复杂,体长可达200米以上。尽管藻类植物个体的结构繁简不一,大小悬殊,但多无真正根、茎、叶的分化。有些大型藻类,如海产的海带、淡水的轮藻,在外形上,虽然也可以把它分为根、茎和叶三部分,但体内并没有维管系统,所以都不是真正的根、茎、叶,因此,藻类的植物体多称为叶状体或原植体。 2.能进行光能无机营养。一般藻类的细胞内除含有和绿色高等植物相同的光合色素外,有些类群还具有共特

殊的色素而且也多不呈绿色,所以它们的质体特称为色素体或载色体。藻类的营养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例如有些低等的单细胞藻类,在一定的条件下也能进行有机光能营养、无机化能营养或有机化能营养。但从绝大多数的藻类来说,它和高等植物一样,都能在光照条件下,利用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质,以进行无机光能营养。 3.生殖器官多由单细胞构成。高等植物产生孢子的孢子囊或产生配子的精子器和藏卵器一般都是由多细胞构成的。例如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在产生卵细胞的颈卵器和产生精子的精子器的外面都有一层不育细胞构成的壁。但在藻类植物中,除极少数种类外,它们的生殖器官都是由单细胞构成的。 4.合子不在母体内发育成胚。高等植物的雌、雄配子融合后所形成的合子(受精卵),都在母体内发育成多细胞的胚以后,才脱离母体继续发育为新个体。但藻类植物的合子在母体内并不发育为胚,而是脱离母体后,才进行细胞分裂,并成长为新个体。如果用动物学的术语来说,高等植物是胎生,而藻类则是卵生。 总之,藻类植物是植物界中没有真正根、茎、叶分化,行光能自养生活,生殖器官由单细胞构成和无胚胎发育的一大类群。

遗传学实验-果蝇杂交实验实验报告

传学设计性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果蝇杂交实验 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专业生物技术 班级名称 学生姓名 学号 任课教师 完成日期2015年11月15日 教务处制 1前言 1.1 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验证分离规律、自由组合规律、伴性遗传和连锁互换规律,掌握果

蝇杂交的实验技术和基因定位的三点测验方法,在实验中熟练运用生物统计的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 1.2 实验原理 果蝇(fruit fly)是双翅目(Diptera)昆虫,属果蝇属(genus Drosophila),约有3000多种,我国已发现800多种。大部分的物种以腐烂的水果或植物体为食,少部分则只取用真菌,树液或花粉为其食物。以果蝇作为遗传学研究的材料,利用突变株研究基因和性状之间的关系已近一百年,至今,各种研究遗传学的工具已达完善的地步,果蝇对今日的遗传学的发展有其不可磨灭的贡献;从1980年初,Drs. C. Nesslein-Volhard和E. Weichaus以果蝇作为发育生物学的模式动物,利用其完备的遗传研究工具来探讨基因是如何调控动物体胚胎的发育,也带动了其它模式生物(线虫、斑马鱼、小鼠和拟南芥等)的研究,且有非常具体的成果。 通常用作遗传学实验材料的是果蝇。用果蝇作为实验材料有许多优点: ⑴饲养容易。在常温下,以玉米粉等作饲料就可以生长,繁殖。 ⑵生长迅速。十天左右就可完成一个世代,每个受精的雌蝇可产卵400~500个,因此在短时间内就可获得大量的子代,便于遗传学分析。 ⑶染色体数少。只有4对。 ⑷唾腺染色体制作容易。横纹清晰,是细胞学观察的好材料。 ⑸突变性状多,而且多数是形态突变,便于观察。 果蝇的性别及突变性状的鉴别: 果蝇的每一体细胞有8个染色体(2n=8),可配成4对,其中3对在雌雄果蝇中是一样的,称常染色体。另外一对称性染色体,在雌果蝇中是XX,在雄蝇中是XY。 果蝇的雌雄在幼虫期较难区别,但到了成虫期区别相当容易。雄性个体一般较雌性个体小,腹部环纹5条,腹尖色深,第一对脚的跗节前端表面有黑色鬃毛流苏,称性梳(Sex combs)。雌性环纹7条,腹尖色浅,无性梳。 实验中选用的果蝇突变性状一般都可用肉眼鉴定,例如红眼与白眼,正常翅与残翅等。 2 实验材料 2.1果蝇品系 正交:2#(雌)×6#(雄)反交:2#(雄)×6#(雌) 2.2实验用具、药品 显微镜、培养瓶、棉塞、量筒、麦片、玉米粉、蔗糖、琼脂粉、丙酸、乙醚等 3实验方法 3.1、果蝇的饲养 3.1.1 培养基的配制(以100ml量为例) 70ml水 + 0.85g琼脂 +

果蝇性状性别观察实验报告(20201223115317)

实验目的 了解果蝇的生活习惯,掌握果蝇饲养管理的方法,学习鉴定果蝇的雌雄性别和某些遗传性状。 二、实验原理 果蝇是遗传学研究重要的实验材料和模式生物,属双翅目果蝇科。因为其易于饲养,染色体数目少,具有许多天然的或诱发的可遗传突变性状等优点而受到全世界遗传学家学家的广泛关注和使用,并且利用果蝇解决了一系列重大的遗传学问题。我们的果蝇杂交实验,是重走经典科学研究之路,也能掌握一定的实验方法和技能,也有利于我们今后的学习和研究。目前已发现1000 多种果蝇,果蝇以酵母菌为主要食料,能发酵的水果或植物基质,都可用作果蝇的饲料。 果蝇具有以下特征:生活史短,每12 天左右即可完成一个世代;饲养容易,以玉米粉等做饲料就可以生长繁殖;繁殖能力强,每只受精的雌蝇可以产卵500 个左右;突变型多, 突变性状多,多数是形态变异,容易观察;染色体少、个体小,是一种很好的遗传学实验材料,是一种模式生物。 三、实验材料及仪器 实验材料:各种形态的果蝇。 实验试剂:乙醚、酒精、丙酸、酵母粉、琼脂、玉米粉、白糖。实验仪器:培养瓶、麻醉瓶、瓶塞、冰袋、体视显微镜一台、解剖针、滤纸、毛笔、白瓷板、酒精棉球、玻璃板、小烧杯。 四、实验方法 1、搬移果蝇至新培养瓶或麻醉瓶 取新培养瓶一瓶,将棉塞略为松动,放置于右手侧,取欲转移之果蝇培养瓶置于左手侧,以左手握住瓶颈,两指轻扣棉塞顶部,以右手轻拍瓶底使果蝇掉落于培养基表面,将培养瓶置于左手侧,拔起棉塞以左手两指夹住棉塞外端,再将置于右手侧之新培养瓶棉塞拔起,以右手两指夹住棉塞外端,再以右手将新培养瓶倒扣于旧培养瓶上,再以左手握住两瓶口相接处,翻转使新培养瓶位于下方,然后以右手掌心轻拍新培养瓶瓶底,使果蝇掉落于新培养瓶瓶底,然后迅速盖上各瓶棉塞。 2、麻醉方法 取一麻醉瓶,瓶口应与培养瓶大小相仿,使两瓶口相对,培养瓶在上,用手拍击培养瓶, 使果蝇落入麻醉瓶内,迅速盖上棉塞,滴加 3 滴乙醚于小管口中的棉花上,约一分钟左右果蝇倒卧于瓶底,即可将果蝇倒出进行操作。 注意:过度麻醉将导致果蝇死亡。如果果蝇的翅膀与身体呈45 度角翘起,表明麻醉过度,不能复苏。 3、观察、计数 取白瓷板平置于桌面,将麻醉的果蝇倒于白瓷板上,解剖镜或低倍显微镜下进行性状观察,并将雌雄果蝇分开放置。 接种观察过的果蝇(2-3 对)到新配置的培养瓶中,为避免麻醉的果蝇直接掉落于培养基表面而粘着于培养基表面致死,先将培养瓶横放,将麻醉的果蝇用毛笔转移到瓶壁,待其苏醒后再将培养瓶正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