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线束三维布线作业指导书01

汽车线束三维布线作业指导书01
汽车线束三维布线作业指导书01

《电气三维布线标准》附件5-2

文件编号:

文件名称:三维布线设计

作业指导书

编制:日期:

审核:日期:

批准:日期:

发布日期:年月日实施日期:年月日

前言

为使本公司汽车三维布线设计规范化,编制本汽车三维布线标准作业指导书。意在对本公司设计人员在汽车三维布线设计的过程中有所依据,在设计的过程中提高汽车三维布线设计的效率,并在实践中进一步提高完善。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陈明关绍文仇佳洁

1. 适用范围

本作业指导书规定了汽车三维布线设计的基本要求、具体方法步骤和校对的内容。

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本公司使用CATIA、UG软件进行设计的三维布线标准。

2.引用标准

QC/T 414 《汽车用低压电线的颜色》

QC/T 417.1 《车用电线束插接器第1部分:定义,试验方法和一般性能要求(汽车部分)》QC/T 417.3 《车用电线束插接器第3部分:单线片式插接件的尺寸和特殊要求》

QC/T 417.4 《车用电线束插接器第4部分:多线片式插接件的尺寸和特殊要求》

QC/T 417.5 《车用电线束插接器第5部分:用于单线和多线插接器的圆柱式插接件尺寸和特殊要求》

QCn 29009 《汽车用电线接头技术条件》

QCn 29010 《汽车用低压电线接头型式、尺寸和技术要求》

QC/T 29106 《汽车低压电线束技术条件》

TJI/CZ.004.A1 《汽车线束设计技术规范》(试行)

3.三维布线设计的基本要求

3.1三维布线应满足技术要求中相关要求;

3.2 三维布线分块与在车身上的走向要合理;

3.3 线束过孔时要注意加护套保护,防止线束与板金摩擦造成损害;

3.4线束上卡扣与卡扣之间的距离不易太长,避免线束滑动导致寿命过短,两卡

扣距离一般定于30到40厘米之间;

3.5 走线的时候要避免锐角过线,避免电线折断。

4. 检查分析

4.1应符合电气设计任务书和电器原理图中电气组件的布置和走线分块等中的

要求;

4.2过线时要注意不能与钣金或内饰干涉;

4.3 发动机线束布线时,要注意发动机缸体上的搭铁位置;

4.4 电线是否连接到相应的电器件处;

4.5整车线束所有的搭铁线不易太近,避免造成电器间运用的影响;

4.6原先开的过线孔和卡扣开孔是否和过线胶套、卡扣位置相对吻合。

5. 设计要点

5.1 设计时要时常与车身,底盘,总布置等部门联系,随时掌握车身钣金,内饰

等的修改状况,保持三维线束和车身的配合,减少改动量;

5.2确定电线卡扣安装孔位,如有变动,及时通知相关部门改变开孔位置;

5.3绘制三维线束时,所有线束与钣金之间留点间隙,线束走向尽量沿钣金件的

表面走线;

5.4 线束在整车上的布置,尽量不在车身内外露,造成不必要的人员伤害或线束

降低寿命,容易损坏;

5.5考虑线束在实际情况下装卸时的方便,线束分块明确,过孔或固定接插件方

式要在足够的空间里,必须满足在实际情况下穿线和接插操作方便。

6、整车线束分块及走向定义

一般来说,整车线束可以分为前舱线束、发动机线束、驾驶室线束、车尾线束和车门线束这几大块。这一分块原则是按白车身设计划分来大体定义的。

每个大块都还可以根据功能模块再细分。

6.1仪表板线束

一般情况下都是穿过翼子板内板连接发动机线束,并连接车身线束,沿着仪表板中的管梁行走连接仪表上的电器件所布置的走线;(如图1所示)

6.2发动机线束

前舱内环绕发动机,一般连接有凸轮轴、曲轴、节气门、水温、怠速、火花塞、倒车开关等各传感器,并连接发动机起动机、发电机等;(如图2所示)

6.3左翼子板线束

连接前舱内左大灯、左转向灯等不同车型配置的左侧电器件,主体从左翼子

板内板外侧走的走线;(如图3所示)

6.4右翼子板线束

连接前舱内右大灯、右转向灯等不同车型配置的右侧电器件,主体从右翼子

板内板外侧走的走线;(同上图3所示)

6.5车身左侧线束

沿车身左侧门坎内边沿行走,连接左前、后门和后行李箱线束的走线;(如图

4所示)

6.6车身右侧线束

沿车身右侧门坎内边沿行走,并顺着A柱内板走连接前室内灯和天窗开关等电器件,连接右前、后门,后行李箱线束的走线;(同上图4所示)

6.7车身中间线束

连接手制动开关及安全气囊ECU或其他电器件的走线;(如图5所示)

6.8左/右前门线束

连接前门电器件,一般有玻璃升降器和升降器开关、门灯和门灯开关、电动后视镜和后视镜开关、门灯、等不同档次汽车电器件,在内板和内饰板之间

的走线(如图6所示)

6.9左/右后门线束

连接后门电器件,一般有玻璃升降器和升降器开关、门灯和门灯开关、等不同档次汽车电器件,在内板和内饰板之间的走线(如图7所示)

6.10左侧背门线束

连接车身左侧线束并沿背门走,连接左后组合灯、牌照灯等不同档次汽车背门左侧电器件(如图8所示)

6.11右侧背门线束

连接车身右侧线束并沿背门走,连接右后组合灯、拍照灯等不同档次汽车背门右侧电器件

6.12空调线束

依据具体空调布置位置确定,一般是沿仪表板下方走线,连接空调面板、调

速电阻、信风门电机等。(如图9所示)

6.13安全气囊线束

从仪表板下方出来,沿地板中间行走,并连接各相应传感器及气囊模块。(如

图10所示)

6.14 ABS线束

从前舱的ABS阀体,过前围板,再并入车身线束。通过四个轮包上的孔,和四个轮子的轮速传感器线束连接。(如图11所示)

6.15 顶棚线束

一般与仪表线束和左侧车身线束相连,顺延左侧A柱走线上车顶部连接顶部

电器件,如:前室内灯、后室内灯、电动天窗电机等不同档次车型电器件,是由单独的一根线束;(如图12所示)

7、三维布线原则

线束的三维布置主要采用CATIA、UG软件进行绘制,以三维数模形式出图。

7.1布线原则

7.1.1 符合TJI/CZ.0014.A1的规定

7.1.2设计整车线束时,首先考虑线束在全车上的走向,注意在布线的过程中要

绕开可能引起干涉的车身件。

7.1.3尽可能贴着门坎,地板横梁等地方走线,避开人平时上下车可能踩到的那

些角落。

7.1.4护套、卡子不能高出固定处太多,避免盖上地毯后可能对线卡子和护套等

构成损坏。

7.1.5车底除了悬架上的ABS轮速传感器线外,避免任何走线,以免障碍物对裸

露在车外的线束造成损伤。

7.1.6布线时需考虑如果有些车身件运动的,而线束必须从附近通过,防止在运

动时与线束干涉。

7.2长度测量和极限偏差原则

7.2.1先给车身定出各个线卡子和护套的通孔位置,布好线后测出各段线束的长

度,反过来修改二维线束中的各段线长;

7.2.2为了保证线束的三维数模的设计值与汽车产品安装时的实际长度误差能

满足连接的要求,线束到各个用电器的分支线的设计长度都应该留出一定的余量,具体规定参见下面的标准:电线束尺寸应符合QC/T29106 4.2汽车低压电线束技术条件的规定,其中电线束基本尺寸极限偏差取QC/T29106 表1中的上偏差值;TJI/CZ.0014.A1汽车线束设计技术规范。

7.3过孔原则

在线束过前围板、地板、A/B/C柱、后备箱等地方,为了防止线束由于长时间和钣金摩擦而断裂,必须在过线处开孔,在线束上安装橡胶护套。护套大小应该根据穿过的插接件大小来确定,以便插接件和线束能顺利穿越。

7.4固定原则

应符合TJI/CZ.0014.A1汽车线束设计技术规范的规定。

7.5最小转弯半径原则

应符合TJI/CZ.0014.A1汽车线束设计技术规范的规定。

7.6接头原则

7.6.1汽车用电线接头技术条件应符合QCn 29009的规定;

7.6.2汽车用低压电线接头型式、尺寸和技术要求应符合QCn 29010的规定;

7.6.3线束与电气件连接必须用插接件

7.7插接件选用原则

汽车用电线束插接器应符合QC/T 417.1、QC/T 417.3、QC/T 417.4、QC/T 417.5的规定。

7.7.1如有裹露在外的接插件一定要选用防层或防水接插件。

7.8线束包扎原则应满足TJI/CZ.0014.A1的规定。

7.8.1发动机线束要用波纹管包扎,ABS线束或在底盘上走的线束用PVC套管包扎

8、三维布线的具体步骤(以CATIA软件模拟布线为例)

8.1建立装配模块(如下图)

8.2导入钣金件(如下图)

8.3转入EHA模块(如下图)

8.4建立Geometrical bundle

8.5 开始布线

汽车线束三维布线作业指导书01讲解

《电气三维布线标准》附件5-2 文件编号: 文件名称:三维布线设计 作业指导书 编制:日期: 审核:日期: 批准:日期:

发布日期:年月日实施日期:年月日 前言 为使本公司汽车三维布线设计规范化,编制本汽车三维布线标准作业指导书。意在对本公司设计人员在汽车三维布线设计的过程中有所依据,在设计的过程中提高汽车三维布线设计的效率,并在实践中进一步提高完善。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陈明关绍文仇佳洁

1. 适用范围 本作业指导书规定了汽车三维布线设计的基本要求、具体方法步骤和校对的内容。 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本公司使用CATIA、UG软件进行设计的三维布线标准。 2.引用标准 QC/T 414 《汽车用低压电线的颜色》 QC/T 417.1 《车用电线束插接器第1部分:定义,试验方法和一般性能要求(汽车部分)》QC/T 417.3 《车用电线束插接器第3部分:单线片式插接件的尺寸和特殊要求》 QC/T 417.4 《车用电线束插接器第4部分:多线片式插接件的尺寸和特殊要求》 QC/T 417.5 《车用电线束插接器第5部分:用于单线和多线插接器的圆柱式插接件尺寸和特殊要求》 QCn 29009 《汽车用电线接头技术条件》 QCn 29010 《汽车用低压电线接头型式、尺寸和技术要求》 QC/T 29106 《汽车低压电线束技术条件》 TJI/CZ.004.A1 《汽车线束设计技术规范》(试行)

3.三维布线设计的基本要求 3.1三维布线应满足技术要求中相关要求; 3.2 三维布线分块与在车身上的走向要合理; 3.3 线束过孔时要注意加护套保护,防止线束与板金摩擦造成损害; 3.4线束上卡扣与卡扣之间的距离不易太长,避免线束滑动导致寿命过短,两卡 扣距离一般定于30到40厘米之间; 3.5 走线的时候要避免锐角过线,避免电线折断。 4. 检查分析 4.1应符合电气设计任务书和电器原理图中电气组件的布置和走线分块等中的 要求; 4.2过线时要注意不能与钣金或内饰干涉; 4.3 发动机线束布线时,要注意发动机缸体上的搭铁位置; 4.4 电线是否连接到相应的电器件处; 4.5整车线束所有的搭铁线不易太近,避免造成电器间运用的影响; 4.6原先开的过线孔和卡扣开孔是否和过线胶套、卡扣位置相对吻合。 5. 设计要点 5.1 设计时要时常与车身,底盘,总布置等部门联系,随时掌握车身钣金,内饰 等的修改状况,保持三维线束和车身的配合,减少改动量; 5.2确定电线卡扣安装孔位,如有变动,及时通知相关部门改变开孔位置; 5.3绘制三维线束时,所有线束与钣金之间留点间隙,线束走向尽量沿钣金件的 表面走线; 5.4 线束在整车上的布置,尽量不在车身内外露,造成不必要的人员伤害或线束 降低寿命,容易损坏; 5.5考虑线束在实际情况下装卸时的方便,线束分块明确,过孔或固定接插件方 式要在足够的空间里,必须满足在实际情况下穿线和接插操作方便。 6、整车线束分块及走向定义 一般来说,整车线束可以分为前舱线束、发动机线束、驾驶室线束、车尾线束和车门线束这几大块。这一分块原则是按白车身设计划分来大体定义的。 每个大块都还可以根据功能模块再细分。 6.1仪表板线束

线束生产作业指导书

批准印

1.目的: 对线束工作流程进行有效的管理, 使线束生产能够顺利进行. 2.责任部门 生产部线束课 3.职责 线束课管理者负责对生产的安排即线束课人员的管理. 线束课物料员负责原材料的领取, 发放 . 线束课作业员负责设备的日常点检和生产 线束课技术员负责对对设备的修理, 维护及保养. 4.相关文件 1)<< 生产指令 >> 2)相关作业生产记录 3)相关生产作业指导书 5.步骤 5.1接单及生产指令的确认 线束课管理者收到<< 生产指令 >>后, 根据实际生产状况, 确认新订单信息, 如有异常及时通知生产计划, 确认OK后负责生产前的确认及安排, 其主要工作包括: a.确认上一订单是否结束 b.核对新订单的信息 c.安排生产, 并预算该定单的完成日期 . 5.2 生产前准备 5.2.1 线束课管理者将生产指令给线束课领班和物料员, 领班将对应的作业指导书更换到作业工序, 物料员按<< 生产指令 >> 及每天的实际生产能力计算出当天所需的材料数量后, 进行材料 的领取, 并做好相关记录. 5.2.2 线束课技术员负责对设备的确认, 线束课的领班提前安排人员及准备生产记录相关表格. 5.2.3 确认以上OK 后, 线束课物料员根据作业指导书上的要求进行对原材料发放工作, 并记录到 <<线束材料发放日报表>>, 应详细记录到发放材料的时间. 5.3 首件检查 每天生产前由作业员进行首件作业, 由品质进行确认合格后并记录到首件确认单上, 才可以进

行正常生产. 5.4 量产 5.4.1 当首件判定合格后, 开始进入量产阶段 . 5.4.2 依据产品的不同选用不同的工程, 大体上包括: 切线 , 开剥外被, 磨皮, 穿DABELL, 端子压 接, 插胶芯, 测试, 尺寸检查, 外观检查, 包装等等, 具体的操作参照相应的作业指导书. 5.4.3 品质巡检人员根据巡检频率和检查内容对产品进行中间检查, 特别注意要检查端子打的状态 和测试机的状态. 5.5 入库和CLOSED检查 5.5.1 每天QC进行入库检查合格后, 线束课物料员原则上次日的上午进行入库作业(特殊情况除 外). 5.5.2 一个生产指令结束后QC要进行CLOSED检查合格后, 才能关掉这个生产指令, 进行评估. 5.6 生产数量的计算 5.6.1 每班生产结束时统计当班的生产数量, 每天的生产数量如果设备上有统计数字, 依据设备上 的数字进行记录. 5.6.2 如果设备上没有统计数字,则从最后一道工序即包装倒推前道工序生产良品数量, 加上本道 工序产生的不良品即为生产数量. 5.7 材料报废及退库 5.7.1 线束课物料员负责对生产中的不良品(指不可修复的产品)等不可回收材料进行报废处理. 5.7.2 线束课物料员负责对剩余材料进行退库处理. 5.8 可追溯性 5.8.1 材料的可追溯性 线束课物料员发放材料时在线束材料发放日报表上填写原材料的相关信息如: D/C , SEQ , M/C 等, 发料时间必须详细记录. 5.8.2 半成品的可追溯性 半成品在工程内流动时, 必须附带物料标示卡以表明产品的状态, 设备生产日报表上作业时间. 5.8.3 成品的可追溯性 生产的产品进行包装时, 以每一外箱为一单位进行记录, 作业员在填写相关生产记录表时填写系列号和作业时间.

线束附件安装作业指导书

标 题 附件安装作业指导书 文件编号 NT01-005 版本:A/01 页数: 1/3 发行日期: 2014.07.01 1.目的: 描述附件安装的生产操作过程,确保产品的质量。 2.范围: 适用于附件安装的操作生产。 3.职责: 车间主任,装配工序质检员及与附件安装相关的人员均有将本指导书付诸实施的职责. 4.定义: 附件安装—把附件根据图纸要求牢固固定在线束正确位置上的方法。 5.工作程序: 5.1 员工依据生产指令及装配图或工艺文件,备齐所需的材料、半成品; 5.2 校对所备材料和工具与生产指令及装配图的符合性; 5.3 扣钩的安装方法: 5.3.1 需用胶带固定的扣钩,先在其需安装位置中心的左边用胶带在线束上做停止包扎2—3圈(包扎位置以拿扣钩在其安装位置比试一下而定),然后把扣钩放在其安装位置上,把其左边与线束做停止包扎2—3圈固定在一起。再把其右边与线束做停止包扎2—3圈固定在一起。胶带收尾切断时不允许沿胶带延伸方向用力拉断,必须沿胶带垂直方向撕断,然后把胶带头抹平。 1:先停止包扎2--3圈 2:固定左边停止包扎 2--3圈3:固定右边停止包扎2--3圈 5.3.2 扎带式扣钩直接扎在线束上的扣钩安装位置上,把扎带拉紧,要求扎带扣钩在 线束上只能径向转动不能轴向滑动。然后把扎带剪断留未部≤5mm ,不允许断口有锋利的毛刺。如有特殊要求,扣钩可在线束上轴向滑动。 5.3.3 卡在波纹管上的扣钩,按要求卡在线束正确位置上。要求卡子上的筋必须卡在波纹管的槽里面。 5.3.4 对方向有要求的扣钩要特别注意安装方向。安装时要依据布线板上的图示或工装确定方向,不明之处立即咨询现场工程师。 5.4 护套尾部塑料卡子的安装方法: 卡子上的筋必须卡在护套未部的槽内,卡子上的锁扣必需锁到位。对方向有要求的卡子

布线作业指导书

布线工艺作业指导书 3.0 电器元件接线工艺及技术要求 3.1 认真按接线图或原理图施工,符合图纸要求,接线正确。接线前先选线、打印线号管; 3.1.1绝缘导线的额定绝缘电压,不得低于电路的额定工作电压,对380V、220V电压不低 于500V。 3.1.2控制柜中电路的连接线,均应在两端套线号码管,每一条导线两端窜的线号要一致; 3.1.3所有号码管应根据接线图所注明的线号将其输入号码机打印,多大规格的导线选多 大规格的线号管,以线号管固定好不容易脱落为标准。 3.1.4号码管的长度一般根据线号长短电脑自行输出(本厂采用定尺寸20mm),号码管的 套装要求数字排列方向统一。如是水平套装,数字从左到右,如是垂直套装,数字从下到上,标号要求字迹清晰、正确。 3.2 根据元件两端接线端的位置,剪线、剥去绝缘层,然后窜线耳用用专用压线钳压紧; 3.2.1导线和所选用的线耳规格要一致(如:1.5m㎡的导线只能用1.5m㎡线耳)。线耳选 用应合理,根据接线位置的不同选用针式或叉式线耳(如:继电器和接触器选叉式线耳,空气开关选针式线耳),要用专用的压线钳压接,压接要牢固。 3.3 所有电器端子压接处应压紧以防松动; 3.3.1一般一个接线端子(含端子排和元器件接线端),只连接一根导线,必要时允许连 接二根导线。当需要连接二根以上导线时,应采取相应措施,以保证导线的可靠连接。 两个端子间的连线不得有中间接头,导线芯线应无损伤。

3.3.2、导线与电气元件间采用螺栓连接、插接、焊接或压接等,均应牢固可靠。凡是多股 软线的连接头,要用焊接或压接。 3.3.3、绝缘导线穿越金属结构件时,应在穿过点设置绝缘物(如胶圈等),以防止导线的 绝缘层损坏。 3.3.4、绝缘导线不应支靠在不同电位的裸带电部件和带尖角的边缘上,应用适当的方法固 定绝缘导线。 3.3.5、线束敷设必须合理,不得妨碍电器的拆换或维修,不允许导线在两只接线柱中间走 线,不得遮掩线路标号和观察孔眼。 3.3.6、强、弱电回路不应使用同一根电缆,并应分别成束分开排列。 3.3.7、双屏蔽层的电缆,为避免形成感应电位差常采用两层屏蔽层在同一端相连并予接地。 3.4 接线应尽量端正、平而且直,线不要拉的太紧,应留适当的余量,导线的走向应合理、牢固、整齐、美观、层次分明; 3.5 不同的线路应采用不同的颜色线标志: 3.5.1 交流或直流动力电路:黑色 3.5.2 交流控制电路:红色 3.5.3 直流控制电路:蓝色 3.5.4 联锁控制电路(电源开关断开仍带电):桔黄色 3.5.5 与保护导线连接的电路:白色

低压电器装配工艺作业指导书汇编

第一章低压成套开关设备生产过程工艺 1 目的 对低压成套开关设备及相关产品装配过程规范等作出规定。 2 范围 适用于生产低压成套开关设备及相关产品装配过程。 3 装配过程规范及检验要求 操作人员依据产品图纸和相关工序的工艺作业指导书进行装配和自检, 1. 产品工艺流程图 *(关键工序) 2. 产品工艺流程规范

3. 产品制作工艺质量要求

第二章母线制作与安装工艺 1. 适用范围 本守则适用于低压成套开关设备及其它类似母线的制作和装配工艺守则,并作为生产和检验的依据。 2.工装设备及工具 母线加工机。 活动板手(4”~12”)、梅花板手、套筒板手、力距板手、液压压线钳。 各种不同规格直柄麻花钻头、丝攻。 卷尺(2米)、钢角尺。 木榔头或橡皮榔头、游标卡尺(0-150mm、0-300mm) 钢直尺(150mm、300mm、1000mm)。 3. 工艺要求 3.1母线材料的工艺要求 3.1.1母线的材料为铜芯塑料绝缘导体、铜、铝排、铜接头及热塑套管等。 3.1.2选作母线的铜芯塑料绝缘线,本身塑料绝缘层不应受到损伤,也不允许塑料绝缘层硬化、开裂、皮层薄及皮层不均匀等。 3.1.3选作母线的铜铝排,本身不应有严重的凹坑、划痕、气孔、起皮、裂纹、厚薄不均称等现象。 3.1.4低压开关柜一般采用铜母线,在用户有明确要求指定用铝排时(符合认证产品描述要求的情况),才用铝排。 3.1.5低压开关柜也可采用铜芯绝缘导线,持续电流在100A以上时,应用铜排或铝排制作。

3.1.7 低压开关柜一次回路中有几种额定电流不一致的电器元件,按下列原则选择铜铝母线规格。 1)回路中有接触器的按接触器额定电流选取。 2)回路中有闸刀和熔断器的按熔断器的额定电流选取。 3)回路中有闸刀和断路器的按断路器的额定电流选取。 3.1.8用户对母线有明确要求时,按用户要求选择母线规格。 3.1.9 3.2 3.2.1铜、铝母排除必要的弯头和斜度外,不允许有弯曲、扭曲现象。 3.2.2铜、铝母排表面不得有明显锤痕。 3.2.3铜铝母排与元件连接,接无件连接处的实际大小和电流大小选择母排。并按无件孔的大小和排列开孔。孔正反两圆口不得有毛刺。 3.2.4铜、铝母排垂直和直线连接附表第一页和第二页,以及附图壹~附图陆。 3.2.5两个电器元件用铜、铝母线连接时,铜、铝母线应避免急剧的锐角折弯,弯曲角度不得少于90o。 3.2.6铜、铝母排弯曲后,不得有裂纹和严重起皮现象,皱纹高度不得大于1毫米。铜、铝母排弯曲半径一般大于母线本身厚度的两倍。在不开裂、不严重起皮的情况下,允许等于自身的厚度。 3.2.7铜、铝母排与电器元件连接的接触面应平整、光洁、连接处边缘及孔口应无毛刺及凹凸不平现象。 3.2.8铜、铝母线的漆色为黑色,也可搪锡、镀镍但都要贴上相序纸。用热塑管黄、绿、红加套也是目前较常用的一种。母线排列见下表: 3.2.9铜、铝母线连接处不得沾漆,母线上涂漆应界限平直、线条清晰、不得有明显弯曲不直现象。各相喷涂漆界面应离开搭接面约3~5mm。漆界面不得大于5mm。(H=A+5)A为包压长度。 3.2.12绝缘导线包压铜接头后,绝缘导线与接头的连接应牢固,无松动现象。

线束加工作业指导书

线束加工作业指导书 发行部门 发行日期品质部xx-02-15XXX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版本:A0页 次:1/1焊锡作业指导书 1.目的:指导作业员正确作业,提高品质。 2.适用范围:本公司所有焊接作业员作业参考。 3.材料:待焊接之线材、锡丝、锡膏及待焊接材料 4.工治具设备:恒温烙铁、夹具 5.作业方式:手工 6.作业内容:1.依图纸或加工单要求领取相应规格的线材及物料,并进行确认 2.将烙铁调到所的温度档位进行预热 3.达到融锡温度后先将烙铁嘴上加上锡,然后擦干净,直至表面的氧化 物完全清除掉 4.将待焊接的物料固定在夹具上 5.依图纸要求进行焊接 6.焊接好的首件样品交QC确认OK后开始量产 7.将产品捆扎整齐并标识清楚交下工序 8.完成后清理干净台面上的垃圾,不良品标识清楚待处理 7.品质重点:1.焊接前清理干净烙铁嘴的氧化物

2.焊接时间不能超过2秒钟,温度控制在320℃--360参照另行标准执行) 3.作业过程中发现的不良品放入不良品盒内,决不能随手放于工作台上 4.焊接过程中随时检查是否有虚焊、假焊等不良现象 发行部门 发行日期品质部xx-02-15XXX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版本:A0页 次:1/1排线压接作业指导书 1.目的:指导作业员正确作业,规范作业程序,提高品质。 2.适用范围:本公司所有排线压接作业员作业参考。 3.材料:待压接线材、FC压头、中盖、反折扣 4.工治具设备:手动压接机 5.作业方式:手工 6.作业内容:1.依图纸或加工单要求领取相应规格的线材及物料,并进行确认 2.将FC压头与中盖扣好 3.将线材按图纸要求方向放入其中,线头与压头对齐 4.将压头放入压接机卡槽内,拉动手柄向下均力压下 5.取出压好的线材交QC确认OK后开始量产 6.需要扣反折扣的依图纸要求扣好反折扣,捆扎整齐放入周转箱内. 7.填写工程记录卡贴于箱外转交下工站

开关柜组装作业指导书工艺文件

设备有限公司作 业文件 版号/修改2/0 编号:SC-2013- 08(4) 电器组装 作业指导书 编制:技术部 审核: 批准: 山东鲁控电力设备有限公司

一. 电器元件装配工艺 1.依据和适用范围: 本作业指导书依据《低压成套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第1部分:型式试验和部分型式试验成套设备》(GB7251.1-2005)编制,适用于本公司生产的低压成套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的成品组装制作。产品组装除应遵守工艺要求外,还应满足客户要求。 2.设备及工具: 盒尺;台式钻床;压线钳;剥线钳;尖嘴钳;斜嘴钳;台钳;扭力扳手;扳手;套筒扳手;钢锯;锤子;剪子;螺丝刀(一字型、十字型);万用表;兆欧表等。 3.工艺准备: 3.1 装配前应首先看明图纸及技术要求,检查电器元件的型号、规格、数量是否与图纸和生产计划相符,列入国家强制性认证目录的电器元件应验证其CCC标志, 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3.2 检查元器件有无损坏,发现问题及时更换。 3.3组装前必须擦净元器件上的灰尘。 3.4按安装要求准备好所需的紧固件和配件以及有关零件(如支架、衬垫等)。 4装配工艺过程: 4.1安装的元器件应操作方便,操作时有足够的空间,方便元器件更换及维修,操作时不能触及带电 体。

4.2 根据元件选用底板,设计元件布局,并固定于底板上。安装的元器件应保证其正常使用条件,并保证满足飞弧距离,电器间隙和爬电距离。 电器间隙和爬电距离不小于下表之规定。 三. 一次线 (母排)安 装工艺 1.依据和适用范围: 本作业指导书依据 《低压成套开关设备 和控制设备第1部分: 型式试验和部分型式 试验成套设备》 (GB7251.1-2005)《电 工用铜、铝母线及其合 金母线第一部分:铜 和铜合金母线》(GB 5585.1-2005)、《电工用铜、铝母线及其合金母线第二部分:铝和铝合金母线》(GB 5585.2-2005)、《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母线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GBJ 149-90)。适用于本公司生产的低压成套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中主回路母线的选择、配置、加工制作、连接和安装。 2.设备、工具及量具: 母排加工机;母线拉平机;盒尺;压线钳;尖嘴钳;斜嘴钳;电工刀;扭力扳手;钢锉;套筒扳手;钢锯;锤子;剪子;螺丝刀(一字型、十字型);端头冷压钳;木榔头;万用表;兆欧表等。 3.母排加工及安装 3.1 根据生产计划及技术要求加工铜母排。铜母排、绝缘导线的载流量符合下表 GGD1交流低压配电屏相应的电流对应的母线规格

线束行业超声波焊接作业指导书

编写:审核:批准: 日期:日期:日期: 1. 适用范围和目的 本标准适用于多条裸铜电线的焊接,因超声波设备能力限制电线导体总截面积应在23mm2以下。 2. 名词解释 把电线末端绝缘皮剥去,合并在一起用超声波焊接机熔结在一起,熔结点称为焊点 本标准中所提到的单根导线即指如图。本标准中所提单芯导线指单条裸铜线“”。 3. 常规要求 电线叠放要求如图1 图1 下列情况不允许发生: 1、-单根导线中芯线缺失超过1%、松软、划伤或凸起。 -焊接节点灼伤(变色) -焊点有裂纹或断裂 -焊点内有外来杂质(油脂、油、剥落粒子等) -单根导线可被剥离于焊点 -绝缘皮熔化于焊点内 -同一焊点重复焊三次及三次以上(注:重复焊第二次时需检查铜丝有无

损伤) 2、 -热缩管表面不光滑、不平整、表面有划伤等 -焊点明显偏离热缩管中间,焊点末端与热缩管末端距离明显小于10mm -热缩不紧 -热缩管无胶溢出 -铜丝刺破热缩管 -热缩管灼伤 本公司收集了生产中常见不良现象可供判断使用,详见附件一:焊接良品与不良品外观判断标准 4 导线截面要求 每个焊点导线总截面积不能超过23mm 2,不允许出现15条以上的导线焊接在一个点上。 5 焊点大小 5.1 尺寸 所有的电线都要插入焊头内,所以它们必须符合以下尺寸要求,如图2和表1所示。 图 2 5.2 焊点形状 焊点截面为矩形,其高为h ,宽为b 。其宽取决于焊接装置,高取决于焊接过程。 高宽比要求如图3所示( 宽高比大约为1.5:1)。 表2 最小最大 a 3mm 5mm b c 02mm 取决于焊头宽度 焊点尺寸表1

高 (mm) 宽(mm) 图 3 本公司详细规定了每种规格焊点的宽度、高度,详见附件二 5.3 中心距 两个相邻焊点的中心距至少为50mm。 6 测试 6.1 常规要求 经过测试后的焊点必须被淘汰,不允许将其修缮后继续使用。 每项测试都要用新的焊点完成,焊点不可重复利用。 6.2焊点宽度与高度测量 因焊接过程可能会产生轻微毛边,所以测量时必须注意,详见图4 A无毛边时的测量 B有毛边时的测量

二维线束设计作业指导书

1 二维线束设计流程

2 二维线束设计的基本要求 2.1 内饰开关的设计应符合内造型要求和效果; 2.2 电线束应满足技术要求中相关要求; 2.3 电线束应符合国家标注和企业标注; 2.4 电线束设计中应考虑加工、安装和维修的方便性。 3 设计要点 3.1 同一个插接件内的电线不能有线径相近而颜色相同的现象; 3.2 用于信号传输的应采用屏蔽线的线种; 4 各种材料的选用 4.1 线束之间对接插接件的选型 4.1.1 前仓内一定选用密封防水的插接件,室内可选用普通插接件; 4.1.2 计算插接件内端子通过的电流是否符合选用的电线; 4.1.3 插接件插座一般用在电流的输出端线束上,电流的输入端用插头;4.2 继电器盒与保险丝盒的选用或设计 4.2.1 选用 4.2.1.1 本着为客户节约开模费用的前提,一般选用现有产品; 4.2.1.2 大小不要超过总布置给出的空间; 4.2.1.3 前仓的继电器盒要求把前仓要用到的继电器数量包含;如:电喷继电 器、压缩机继电器、雾灯继电器、喇叭继电器、电子风扇高速/低速继电器等; 4.2.2 设计 4.2.2.1 满足4.2.1.2和4.2.1.3;

4.2.2.2 继电器盒要预留1-2个继电器位置和3-5个保险的位置; 4.2.2.3 保险丝盒要预留1-2个继电器位置和3-5个保险的位置,为客户在整 车的批量生产后增加某种电气功能提供方便; 4.2.2.4 根据整车配置,选用端子式(与线束一体提供)的还是插接件对接式 (可与线束分开供货)的,也可咨询客户; 4.3 电线线种如客户没有要求一般选用日标A VS型和国标QVR型电线,但 整车中用于信号传输(如“氧传感器”、“爆震传感器”、“读写线圈”等)的电线要求选用LE-SE信号线或A VSS屏蔽线等线种。 4.4 导线颜色的选用 4.4.1参与、依据(QC/T414-1999《汽车用低压电线的颜色》),选用导线颜 色; 4.4.1.1 优先选用单色线; 4.4.1.2 电源线优先选用红色或主色为红色的双色导线; 4.4.1.3 接地线用黑色导线,或黑色为主色的双色导线; 4.4.1.4 一个插接件内尽量避开线径相近而颜色又相同的现象; 4.4.1.5 一个系统尽量选用以一个单色为主色的双色导线,如雨刮系统选用成 棕红、棕白、棕绿、棕黄、棕黑等,这样在装车或维修时有很大的方便性; 4.5 线束接地的设计 4.5.1 根据实际装车情况,合理的选择接地处; 4.5.2 各个ECU就近接地,防止干扰; 4.5.3 仪表内的信号地应该单独接地;

线束生产作业指导书

线束生产作业指导书 文件名称: 版数: 页码: 文件编号: 第01版 1/4 TE02W—6002 线束生产控制作业指导书 版数年月日变更理由作成审核批准 01 06.09.07 新版发行陈勇丁荣勇批准印 泰科电子(苏州)有限公司 文件名称: 版数: 页码: 文件编号: 第01版 2/4 TE02W—6002 线束生产控制作业指导书 1. 目的: 对线束工作流程进行有效的管理, 使线束生产能够顺利进行. 2. 责任部门 生产部线束课 3. 职责 线束课管理者负责对生产的安排即线束课人员的管理. 线束课物料员负责原材料的领取, 发放 . 线束课作业员负责设备的日常点检和生产 线束课技术员负责对对设备的修理, 维护及保养. 4. 相关文件 1) << 生产指令 >> 2) 相关作业生产记录 3) 相关生产作业指导书 5. 步骤 5.1 接单及生产指令的确认

, 根据实际生产状况, 确认新订单信息, 如有异常及时通线束课管理者收到<< 生产指令 >>后 知生产计划, 确认OK后负责生产前的确认及安排, 其主要工作包括: a. 确认上一订单是否结束 b. 核对新订单的信息 c. 安排生产, 并预算该定单的完成日期 . 5.2 生产前准备 5.2.1 线束课管理者将生产指令给线束课领班和物料员, 领班将对应的作业指导书更换到作业工序, 物料员按<< 生产指令 >> 及每天的实际生产能力计算出当天所需的材料数量后, 进行材料 的领取, 并做好相关记录. 5.2.2 线束课技术员负责对设备的确认, 线束课的领班提前安排人员及准备生产记录相关表格. 5.2.3 确认以上OK 后, 线束课物料员根据作业指导书上的要求进行对原材料发放工作, 并记录到 <<线束材料发放日报表>>, 应详细记录到发放材料的时间. 5.3 首件检查 每天生产前由作业员进行首件作业, 由品质进行确认合格后并记录到首件确认单上, 才可以进 泰科电子(苏州)有限公司 文件名称: 版数: 页码: 文件编号: 第01版 3/4 TE02W—6002 线束生产控制作业指导书 行正常生产. 5.4 量产

线束作业指导书

线束作业指导书(2016-4-2) 产品名称:A型线束(每一套用2根) 需重点注意得一些环节: 确认配件就是否齐全(红黑线、绿线、红线、黑线、橙线、黑色六孔(塑料壳)1只、O430300001线卡6只、扎带6根) 2.根据客户要求下线(红黑线67m 绿线67cm红线40cm 黑线40cm 橙 线40cm) 3.根据所接端子得类型,确认剥线得长度 4.蘸锡(线缆剥下后,铜芯必须先蘸锡) 5.压端子(利用端子机压紧,不能脱落得现象) 6.端子压好后需要再次焊锡固定 7.穿塑料壳(注意顺序;不能有松动、脱落得现象) 8.将每个线速用扎带扎紧 9.每个批次得产品数据跟要求一致,有记录 产品名称:B型线束(每一套用1根)

1、确认配件就是否齐全(红线、黑线、橙线、黑色四孔(塑料壳)1只、O430300001线卡3只、扎带6根) 2、根据客户要求下线(红线63cm 黑线63cm 橙线63cm) 3、根据所接端子得类型,确认剥线得长度 4、蘸锡(线缆剥下后,铜芯必须先蘸锡) 5、压端子(利用端子机压紧,不能脱落得现象) 6、端子压好后需要再次焊锡固定 7、穿塑料壳(注意顺序;不能有松动、脱落得现象) 8、将每个线速用扎带扎紧 9、每个批次得产品数据跟要求一致,有记录 产品名称:C型线束(每一套用2根)

1、确认配件就是否齐全(红线、黑线、橙线、穿心电容2只、O430310001线卡3只、线耳1只、扎带1根) 2、根据客户要求,实际下线(红线17、5cm 黑线12、5cm 橙线17、5cm) 3、根据所接端子得类型,确认剥线得长度 4、蘸锡(线缆剥下后,铜芯必须先蘸锡) 5、压端子(利用端子机压紧,不能脱落得现象) 6、端子压好后需要再次焊锡固定 7、焊接穿心电容与线耳(穿心电容焊接处需要热缩管隔离) 8、将每个线速用扎带扎紧 9、每个批次得产品数据跟要求一致,有记录 产品名称:D型线束(每一套用2根) 1、确认配件就是否齐全(红线、黑线、橙线、线耳1只、扎带1根) 2、根据客户要求,实际下线(红线7、5cm 黑线5cm 橙线7、5cm) 3、没有线缆两端剥线确认长度 4、蘸锡(线缆剥下后,铜芯必须先蘸锡) 5、焊接线耳 8、将每个线速用扎带扎紧 9、每个批次得产品数据跟要求一致,有记录

二次配线作业指导书

二.二次配线作业指导书 1.目的 规范二次配线,保证二次配线正确、科学、整齐、美观,以确保各种被控设备动作的准确性、可靠性。 2.范围 本要求适用于本公司生产的直流屏,中低压配电盘,控制箱等产品的二次配线。 3.准备工作 3.1接受图纸。 3.1.1接受人必须具有相应资格(班组长以上)。 3.1.2查看图纸的清晰度。 3.1.3查看图纸合同号是否正确。 3.1.4查看图纸数量是否齐全。 3.1.5接受图纸必须办理好交接手续。 3.2对合同的质量要求及制作要求详细理解。 3.3无质量计划,无特殊制作要求的合同按公司常规规范制作。 3.4生产前必须看清质量计划和制作要求及图纸的签字是否齐全,组织讨论,方可生产。 4.方案确定 4.1选择材料 4.1.1导线选择 4.1.1.1 一般情况下,柜内导线釆用黑色,有特殊要求的按质量计划(图纸)中的颜色要求选择。 4.1.1.2 一般情况下,根据图纸要求选择相应型号的导线。 4.1.1.3计量柜中电流回路采用4mm2BV分色导线,电压回路活动线束采用2.5mm2导线,其余回路(控制回路、信号回路、照明回路)釆用0.75或1.5 mm2导线。 4.1.1.4航空插座及某些专用接插件不宜用导线。 4.1.2号码管

4.1.2.1根据所下二次图的线号,用号码管打印机打印出所需号码管,以便放线时使用。 4.1.2.2号码管内径为3~5mm,分别用于1.5~4mm2导线。 4.1.2.3号码管打印后字迹必须工整,清晰,且无涂改现象。 4.1.2.4无特殊要求的打印原理号,有特殊要求的根据要求打印。 4.1.3护线套 4.1.3.1线束穿入金属板孔时,金属板孔上必须有保护层(护线套、橡皮圈)。 4.1.3.2根据金属孔的周长把护线套量好后下料。 4.1.3.3护线套嵌好后,接缝处应处于下方。 4.1.4保护扣套 4.1.4.1根据线束大小选择相应规格的保护口套。 4.1.4.2包扎时先将线束整理整齐,导线应拉直,不允许参差不齐。 4.1.4.3保护扣套衔接处应可靠衔接。 4.1.5 线鼻子 4.1. 5.1用于多股导线的接头,压接后便于固定。 4.1. 5.2线鼻子是根据导线截面和接线桩头的螺丝外径选择的。 4.1. 5.3 TVR系列(“0”型)线鼻子规格如下: 1.25-3 1.25-4 1.25-5 2-3 2-5 2-6 2-8 2-10 3.5-4 3.5-5 3.5-6 5.5-4 5.5-5 5.5-6 4.1. 5.4 针形线鼻子的规格有:HE1510、HE2510、HE4012。其他型号的规格有:FDD250、MPD1025-156、FRD1.25-156 4.1. 5.5 使用“U”型开口线鼻压接时注意螺钉必须牢固压实。 4.1.6线夹子 4.1.6.1线夹子用于固定线束的。 4.1.6.2线夹子安装后,线束不应存在滑动现象,应用扎带扎紧。 4.1.7扎带 4.1.7.1扎带用于线束的绑扎和固定。 4.1.7.2 二次配线过程中采用根据线束大小选择相应规格的扎带。 4.1.7.3扎带使用时,先将扎带放于线束外围,有齿的面向线束,光滑的面朝外,

电气接线作业指导书

电气安装作业指导书

目录

1总体要求: 1.1作业基本要求: 组装前首先看明图纸及技术要求 检查产品型号、元器件型号、规格、数量等与图纸是否相符 检查元器件外观有无损坏

同一型号产品应保证组装一致性 2元件安装具体要求 辅助元件安装要求:(线、端子、按钮铭牌及警示标志、端子排、线号、输入输出铭牌、线槽、螺钉、扎带、套管) 2.1导线: 按图面要求选择合适的线型(线径、屏蔽、品牌等); 颜色(依图面要求进行,如无要求则按常规要求进行); 导线进金属孔洞或与锐边金属相连时,应采用护套或套管; 导线中间不允许出现断线短接点; 2.2端子: 按线径和要求选择并用压线钳压实,固定可靠;一线一端子; 2.3按钮铭牌及警示标志: 固定可靠,保证横平竖直,可借助直尺进行确认,字体平正; 2.4线号: 线号按图纸要求穿线号;遵循从上到下、从左到右、表面干净、字迹清楚、字体朝上;一线一线号; 每束线束上套上与接线图一致的线号; 备用线未接入端子的不穿线号,接入端子部分的线号与端子号标注一致;

2.5端子排: 按图纸标注要求摆放端子,数量,型号与图纸标注一致。 每一安装单位的端子排的端子都要有标号,字迹必须端正清楚。 端子排必须写上端子排序号;图纸有要求的按图纸标记,图纸无要求的必须每隔5档用记号笔涂上记号,以便查对。 端子排接线点原则上接线螺钉只允许接一根导线,连接端子要用连接片,不接导线的螺钉也必须拧紧。 2.6扎带(固定夹): 要松紧合适,不留尾巴。有工艺要求的按工艺要求捆扎,无要求的间隔距离100-200mm; 2.7线槽: 安装要横平竖直,不留锐边毛刺。进线孔要有橡胶保护条; 2.8套管: 按图面要求穿软管并加装管接头,导线不允许裸露,软管线路用卡子固定; 2.9空开: 与接线图纸要求的型号一致; 3自检通电要求:

开关柜组装作业指导书

精品文档你我共享 开关柜组装作业指导书 开关柜组装作业指导书 1 目的:对开关柜装配工序及开关柜组装接线进行控制,确保工序质量满足规定 要求。 2 适用范围:适用于开关柜的装配工序的质量控制。 3 内容: 3.1开关柜组装作业指导书 1、总则 本作业指导书规定了低压配电产品的装配的内容与要求,适用于本组织生产的各类低压配电产品如:开关柜、动力箱、配电箱、控制屏、台、母线插接箱的组装 工艺过程。 2、设备和工具 2.1设备:弯排机、50KVA试验变压器、平衡电桥、搪锡炉、台钻等。 2.2工具:螺丝刀、尖嘴钳、剥线钳、压线钳、万用表、兆欧表、扳手、钢卷尺、 钢直尺、游标卡尺、塞尺、涂层测厚仪等。 3、装配规范 3.1 在产品装配前,应对下列各项逐一进行检查,做好工艺准备。 3.1.1 结构应该符合该型号产品结构的要求,产品应有固定的安装孔。 3.1.2 门应能在大于90°角内灵活转动,门在转动过程中不应损坏漆膜,不应使电器元件受到冲击,门锁上后不应有明显的晃动。检验方法:手执门锁轻轻推 拉,移动量不超过2㎜。 3.1.3门与门及门与框架之间的缝隙检验:门与门之间的缝隙均匀差小于1000㎜为1㎜,大于1000㎜为1.5㎜,门与门框之间缝隙均匀差小于1000㎜为2 ㎜,大于1000㎜为2.5㎜。 3.1.4壳体焊接应牢固,焊缝应光洁均匀,不应有焊穿、裂缝、咬边、溅渣、气 孔等现象,焊药皮应清除干净。 3.1.5壳体表面处理后,漆膜表面应丰满、色彩鲜明、色泽均匀、平整光滑、用肉眼看不到刷痕、皱痕、针孔、起泡、伤痕、斑痕、手印、修整痕迹及沾附的机 械杂质等缺陷。 3.1.6 产品上所有电镀件的镀层(包括元器件本身的电镀件的镀层及紧固件)不 得有起皮、脱落、发黑、生锈等现象。 3.2 元器件选择及安装 3.2.1 产品内选择的电器元件和材料,必须符合认证产品要求和顾客图纸的要求,在不影响产品内在质量要求的前提下,可以征得顾客同意并得到相关批准进 行认证规定范围内的代用。 3.2.2元器件必须采用取得强制性产品认证的厂家生产的合格产品,非认证产品 不得使用。 3.2.3产品上的所有指示灯和按钮颜色应符合GB/T2682-1981《电工成套装置中

线束生产工艺标准(超全面)

第一章全自动区域工艺流程及标准 1 开线区域工艺资料制作流程 2 工艺资料及标准 3 生产物流流程 4 设备模具标准 第二章中间过程工艺流程及标准 1 中间过程工艺资料制作流程 2 工艺资料及标准 3 生产物流流程 4 设备模具标准 第三章总装工艺流程及标准 1 总装工艺资料制作流程 2 工艺资料及标准 3 生产物流流程 4 设备标准 第四章场地布局规划 第五章工装台架制作标准及流程第六章工时研究及人员配置

第一章全自动区域工艺流程及标准 一、开线区域工艺资料制作流程 1 目的: 确保工艺资料正确性,并能够及时有效地下发至生产车间。 2 范围: 全自动生产过程中所有的指导性文件。 3 定义: 前工程工艺资料:前工程工艺资料为我司线束生产的基础数据,包括所有的切线及端子压接工艺,总装工艺工程师根据图纸编制切线清单,前工程工艺工程师根据切线清单、端子参数、设备及作业序列号编辑生产工艺数据库。 4.职责: 总装工艺员——切线数据表格更新 总装工程师——切线数据表格审核 系统文员——ERP BOM维护 总装工程师——ERP BOM审核 前工程工艺员——切线数据库维护 前工程工程师——切线数据库审核 设备工程师——设备参数制作 模具工程师——端子参数制作

5 过程流程图 5.1前工程工艺资料制作流程

5.2 补充说明 5.2.1工艺资料变化或新增有两个数据来源: 1)新项目导入:新增的客户项目,根据开发部提供的产品图纸编制切线清单 2)工程更改:客户变更、VAVE、工艺优化都属于工程更改类型,当有工程更改导入时,总装工艺工程师根据开发部提供的变更清单或图纸更改切线清单。 5.2.2 切线清单是线束设计中工艺的基础数据,工艺工程师只有按照设定的标准格式和流程才能避免将产品的基础数据从图纸转化为工艺基础数据中容易出现的错误。切线清单格式为一份EXECL的表格文件,详见《切线清单标准格式》,该表格文件包括回路清单、压接线清单、特殊工艺清单、波纹管清单、物料清单、数据更改记录表等表格,工艺工程师根据图纸完善各种表格,其中单线清单、物料清单、数据更改记录表是该表格文件中必须存在的。单线、物料清单有助于工艺工程师完成系统BOM的建立,而数据更改记录表是工艺工程师追溯工艺数据变更的关键依据,压接线、特殊工艺清单是对回路清单的进一步的工艺描述,复杂或特殊的工艺均可通过该表进行图文描述。 (注.复杂或特殊的工艺:包括多个压接点的复杂结合线,结合、并压、绞线、屏蔽线等相互穿插的工艺,回拉预装件等。) 当有产品变更涉及到切线数据变化时,工艺技术员第一步需按照工程更改内容更改切线数据,并在切线清单中按照以下规则做好变更标识,同时需在数据变更记录表中记录该次变更内容,导线长度变更工艺员需根据新的导线信息试制半成品,以确保导线长度无误。工艺员完成切线清单更改之后,工程师需对所有更改进行检查,工程师对所有变更信息负责。 5.2.3 开线数据更改表

电气控制柜组装作业指导书样本

电气控制柜作业指导书 编制: 顾鸣 审核: 批准: 7月12日

一目的:对电气控制柜装配工序及组装接线进行控制, 确保工序质量满足规定要求。 二适用范围:适用于电气控制柜的装配工序和质量控制。 三内容: 3.1电气控制柜组装作业指导书 1、总则 本作业指导书规定了适用于本公司组织生产的电气控制柜组装工艺过程。 2、设备和工具 2.1设备: 号码打印机、切割机等。 2.2工具: 螺丝刀、尖嘴钳、剥线钳、压线钳、万用表、扳手、钢卷尺、角尺、电烙铁、游标卡尺、剪刀等。 3、装配规范 3.1 在产品装配前, 应对下列各项逐一进行检查, 做好工艺准备。3.1.1整体查看壳体是否符合合同的防护等级要求, 见表1。不符合要求的不得安装 表1 IP防护等级定义

3.1.2结构应该符合该型号产品结构的要求, 产品应有固定的安装孔。 3.1.3 门应能在大于90°角内灵活转动, 门在转动过程中不应损坏漆膜, 不应使电器元件受到冲击, 门锁上后不应有明显的晃动。检验方法: 手执门锁轻轻推拉, 移动量不超过1.5㎜。 3.1.4壳体焊接应牢固, 焊缝应光洁均匀, 不应有焊穿、裂缝、咬边、溅渣、气孔等现象, 焊药皮应清除干净。 3.1.5壳体表面处理后, 漆膜表面应丰满、色彩鲜明、色泽均匀、平整光滑、用肉眼看不到刷痕、皱痕、针孔、起泡、伤痕、斑痕、手印、修整痕迹、露底及沾附的机械杂质等缺陷。 3.1.6 产品上所有电镀件的镀层( 包括元器件本身的电镀件的镀层及紧固件) 不得有起皮、脱落、发黑、生锈等现象。 3.2 元器件装配工艺及要求 3.2.1 产品内选择的电器元件和材料, 必须符合认证产品要求和顾客图纸的要求, 在不影响产品内在质量要求的前提下, 能够征得相关批准进行认证规定范围内的代用。但同批成套产品的同一型号元器件应选择同一厂家。 3.2.2元器件必须采用取得强制性产品认证的厂家生产的合格产品, 非认证产品不得使用。 3.2.3产品上的所有指示灯和按钮规格颜色应符合原理图或接线图

电气控制柜组装作业指导书

电气控制柜组装作业指导书

电气控制柜作业指导 书 编制:顾鸣审核 批准

2013年7月12日 一目的:对电气控制柜装配工序及组装接线进行控制,确保工序质量满足规定要求。 二适用范围:适用于电气控制柜的装配工序和质量控制。 三内容: 3.1电气控制柜组装作业指导书 1、总则 本作业指导书规定了适用于本公司组织生产的电气控制柜组装工艺过程。 2、设备和工具 2.1设备:号码打印机、切割机等。 2.2工具:螺丝刀、尖嘴钳、剥线钳、压线钳、万用表、扳手、钢卷尺、角尺、电烙铁、游标卡尺、剪刀等。 3、装配规范 3.1在产品装配前,应对下列各项逐一进行检查,做好工艺准备。 3.1.1整体查看壳体是否符合合同的防护等级要求,见表1。不符合要求的不得安装 表1 IP防护等级

定义 3.1.2结构应该符合该型号产品结构的要求,产品应有固定的安装孔。 3.1.3门应能在大于90°角内灵活转动,门在转动过程中不应损坏漆膜,不应使电器元件受到冲击,门锁上后不应有明显的晃动。检验方法:手执门锁轻轻推拉,移动量不超过 1.5 mm。 3.1.4壳体焊接应牢固,焊缝应光洁均匀,不应有焊穿、裂缝、咬边、溅渣、气孔等现象,焊药皮应清除干净。

3.1.5壳体表面处理后,漆膜表面应丰满、色彩鲜明、色泽均匀、平整光滑、用肉眼看不到刷痕、皱痕、针孔、起泡、伤痕、斑痕、手印、修整痕迹、露底及沾附的机械杂质等缺陷。 3.1.6产品上所有电镀件的镀层(包括元器件本身的电镀件的镀层及紧固件)不得有起皮、脱落、发黑、生锈等现象。 3.2元器件装配工艺及要求 3.2.1产品内选择的电器元件和材料,必须符合认证产品要求和顾客图纸的要求,在不影响产品内在质量要求的前提下,可以征得相关批准进行认证规定范围内的代用。但同批成套产品的同一型号元器件应选择同一厂家。 3.2.2元器件必须采用取得强制性产品认证的厂家生产的合格产品,非认证产品不得使用。 3.2.3产品上的所有指示灯和按钮规格颜色应符合原理图或接线图的规定。 3.2.4所有元器件应按照其制造规定的安装使用条件进行安装使用,其倾斜度不大于5°,必须保证电气的飞弧对操作者及其他元器件不产生危害,手动操作的元器件,操作机构应灵活,无

《端子压接作业指导书》新(工程科技)

1. 目的 确保产品质量符合相关要求,满足客户需要,指导NHW14电柜的检验。 2. 适用范围 适用于公司NHW14电柜调试、检验以及过程检验,适用于售后部门维修指导检验。 3. 术语定义 无 4. 职责 4.1研发部负责提供产品的技术参数、性能指标等数据; 4.2工艺部负责依据研发部提供的技术参数、性能指标等制定产品的检验标准; 4.3质控部负责检验标准的执行,对产品质量负全部责任。 4.4生产部负责相关工艺文件的执行,并依据检验标准安装调试 5. 工作程序及要求 5.2 压接流程图。

第三步刀模确认1、按照线束生产工艺表上要压接端子的型号来确认设备刀模与所装端子相匹配,然后调整好设备的压力等参数,调校好端子链条与设备的对应位置; 第四步端子压接1、取已剥好线头的费导线,然后将线头对准端子机槽位和端子口放入,调整好位置,然后用脚踩下脚踩器,压端子于线上,检查端子压接是否压紧(使用拉力测试仪检测),合格后方可进行批量压接,每换一种端子磨具均要做一次拉力试验; 第五步线束整理1、端子机试验压接合格后开始进行端子压接,端子压接完毕 后将线束根据线束生产工艺表上的二次压接端子的名称序号依次顺序放入对应需要压接的端子的工装盒内; 第六步压接1、按照上述的流程依次将线束生产工艺表上的端子项目压接完 第一步准备工作1、文件:《线束生产工艺表》、《生产计划》; 2、设备:设备就位,连接电源; 3、原材料:按照《线束生产工艺表》、《生产计划》准备相应的端子。 第二步线束分类2、按照线束生产工艺表将线束按照先后顺序整理到标注有对 应端子的标签的工装盒内; 第七步整理1、线号整理捆扎:将有端子的线号移动到端子的根部, 2、根据工艺接线板表,将同一部分的配线放在一个工装盒内里(如电器板、电阻箱),并放置标号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