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吸虫病的诊断和鉴别

血吸虫病的诊断和鉴别
血吸虫病的诊断和鉴别

血吸虫病的诊断和鉴别

血吸虫病的诊断包括病原诊断和免疫诊断两大部分。病人的确诊需要从粪便中检获虫卵或孵化毛蚴,随着血防工作深入开展,粪检虫卵的难度日增,因而不断改进检查方法,同时提出一系列血清学诊断方法,这些方法日趋完善,简便有效。

一、血吸虫病的鉴别诊断

1.急性血吸虫病:

须与败血症,疟疾,伤寒与副伤寒,急性粟粒性肺结核,病毒感染,其它肠道疾病鉴别,主要根据籍贯,职业,流行季节,疫水接触史,高热,肝脏肿大伴压痛,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大便孵化阳性为鉴别要点。

2.慢性血吸虫病:

须与慢性菌痢,阿米巴痢疾,溃疡性结肠炎,肠结核,直肠癌等病鉴别,粪便孵化血吸虫毛蚴阳性可确诊,嗜酸性粒细胞增生有助于本病之诊断,肠镜检查及组织检查可有助于确诊,粪便常规检查,培养,X线钡剂灌肠,诊断性治疗有助于诊断与鉴别诊断。

3.晚期血吸虫病:

须与门脉性肝硬变及其它原因所致的肝硬变鉴别,血吸虫病肝硬变的门脉高压所引起的肝脾肿大,腹水(脾水),腹壁静脉怒张改变较为突出,肝细胞功能改变较轻,肝表面高低不平,门静脉性肝硬变表现为乏力,厌食,黄疸,血管痣,肝肿大显著甚至缩小,不易摸到表面结节,且有活动性肝功改变,如转氨酶增高等。

4.异位血吸虫病:

肺血吸虫病须与支气管炎,粟粒性肺结核,肺吸虫病鉴别,急性脑血吸虫病应与流行性乙型脑炎鉴别,慢性脑血吸虫病应与脑瘤及癫痫鉴别。

尾蚴性皮炎需与稻田皮炎鉴别,稻田皮炎由寄生于牛,羊,鸭等动物的门静脉中的动物血吸虫尾蚴侵袭皮肤引起,多见于我国东南,东北,西南各省市,宿主排卵入水,孵出毛蚴,入锥实螺,后尾蚴逸出螺体,人接触尾蚴后便立即进入皮肤,引起皮炎,皮炎初见呈红点,逐渐扩大变为红色丘疹,皮疹一周后消退,尾蚴被消灭,病变不再发展。

二、血吸虫病的检查项目

1.血液检查:

急性血吸虫病绝大多数病人有白细胞和嗜酸粒细胞增多,白细胞一般在(10~30)×

109/L,,亦有超过50×109/L者。嗜酸粒细胞一般在15%~50%间,偶尔可达90%。常有不同程度的贫血和红细胞沉降率加速,部分病人尿检可见少量蛋白质,但管型及红细胞罕见。肝功能试验以丙种球蛋白升高较为常见,部分病人ALT轻度升高。免疫学检查可见血清IgM、IgG与IgE升高,淋巴细胞转化率降低,循环免疫复合物多呈阳性。血清循环抗原检测阳性率达90%~100%,环卵反应在感染后l个月以上几乎I00%阳性、血清间接血凝试验与酶联免疫试验检测抗体阳性率亦接近I00%。感染5星期后,连续3次粪便沉淀孵化检查虫卵和毛蚴阳性率可接近100%。部分病人血清异嗜凝集反应和肥达反应可呈阳性,诊断时需加注意。

2.X线检查:

急性血吸虫病病人肺部X线检查,视急性期不同阶段而异,可有絮状、绒毛斑点阴影,粟粒阴影较少见,常对称地分布于两侧,以中下肺野为主,肺门边缘模糊,肺纹理增多,粗糙紊乱,伸展至肺外侧。这种病变持续3~6个月多消失,杀虫治疗可使消失过程加快。

3.乙状结肠镜检查:

乙状结肠镜检可见急性血吸虫病病人直肠与乙状结肠病变以充血、水肿为主,粘膜活俭虫卵检出率为50%,较慢性血吸虫病力低。腺体增生可致息肉。

4.B超检查:

急性血吸虫病病人腹部肝B超检查所见主要为肝、脾肿大,偶有门静脉内径与脾静脉增宽,肝回声增强,增粗,即荧光屏上见光点增加、增粗。

原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a313782092.html,/86xxcb/2014/0807/189865.html

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湖南省消除血吸虫病规划(2016―2025

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湖南省消除血吸虫病规划 (2016―2025年)》的通知 【法规类别】卫生防疫检疫传染病防治 【发文字号】湘政办发[2016]37号 【发布部门】湖南省政府 【发布日期】2016.05.13 【实施日期】2016.05.13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湖南省消除血吸虫病规划(2016-2025年)》的通知 (湘政办发〔2016〕37号) 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厅委、各直属机构: 《湖南省消除血吸虫病规划(2016-2025年)》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6年5月13日 湖南省消除血吸虫病规划

(2016-2025年)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将血吸虫病防治作为重要的扶贫和民生工程,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位置予以推进。坚持预防为主、标本兼治、分类指导、综合治理、联防联控,进一步健全政府主导、部门合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依法、科学防治。加强传染源控制,做好人畜粪便无害化处理;加强综合治理,结合国土资源、水利、农业、林业等工程项目治理措施,改造钉螺孳生环境;加强监测预警,及早发现、处置疫情;加强区域性防治,建立健全联防联控机制;加强健康教育,提高人民群众自我防护意识;加强能力建设,不断提高防治水平。 二、工作目标 到2020年底,全省41个血吸虫病疫区县(市、区、场)中,26个已达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的疫区县(市、区、场),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15个已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的疫区县(市、区、场),达到血吸虫病消除标准。到2025年底,全省所有血吸虫病疫区县(市、区、场)达到血吸虫病消除标准。具体工作指标如下:

慢性血吸虫病腹部CT诊断

慢性血吸虫病腹部CT诊断 作者:宋敏芳储慧娟袁群刘铁作者就1993年2月至2003年12月间三家医院231例慢性血吸虫病的腹部CT影像与103例因合并其他疾病手术,及病理结果进行对照,以求进一步提高本病诊断的准确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31例中男181例,女50例;年龄41~87岁,平均63.4岁。临床表现以上腹部胀痛、不同程度腹水等肝硬变表现为主。32例表现为黄疸;26例合并肝癌;41例合并胃癌;17例合并结肠癌;19例合并其他腹内良性病变而手术。198例有明确疫区生活史,33例不明确。103例手术患者均进行肝脏探查,均获得手术标本。 1.2 CT检查 采用GE Hispeed FXi、TOSHIBA Aquilion 16 、SIEMANS AR.T。重建层厚5~10mm,扫描时间0.5~1.0s,常规平扫,自肝顶至双肾扫描结束,扫描中发现有结肠钙化的将扫描延续至直肠水平。187例平扫后进行增强三期扫描,强化效果良好。

2 结果 2.1 肝脏CT表现 肝硬变188例,占总数81.39%,肝脏缩小113例,肝叶比例失常151例,肝密度普遍轻度增高37例,门静脉主干≥15mm 171例,门静脉壁钙化11例,脾脏增大175例,腹水62例。肝脂肪变性59例,其中17例肝脏体积稍增大,肝脏弥漫性表现43例,局限或团块型16例。肝内钙化167例出现肝内不同形态钙化,其中分隔状钙化,包括网状57例、条状33例;不定形钙化,包括片状39例,混合状38例;肝包膜钙化159例,其中87例出现局部肝表面凹陷;肝内弥漫性点状钙化3例。增强后无明显强化。肝癌26例,其中21例为多发结节及肿块,5例为单个肿块,肿块中或边缘可见钙化。 2.2 脾脏CT表现 脾脏增大175例,与肝硬变相关。脾脏钙化31例,表现为片状、点状、条状、网状或混合状改变,增强后无明显强化。 2.3 结肠CT表现

血吸虫病诊断标准

血吸虫病诊断标准(WS261-2006)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血吸虫病的诊断依据、诊断原则、诊断标准和鉴别诊断。本标准适用于全国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医疗机构对血吸虫病的 诊断。 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2.1血吸虫病 是由血吸虫寄生于人体内所引起的寄生虫病。在我国特指日本血吸虫病,是由日本血吸虫寄生于人和哺乳动物体内所引起的疾病。 2.2急性血吸虫病 由于人在短期内一次感染或再次感染大量血吸虫尾蚴而出现发热、肝脏肿大及周围血液嗜酸粒细胞增多等一系列的急性症状。潜伏期大多为30d~60d,平均约41.5d。 2.3慢性血吸虫病 是指人体经常接触疫水或少量多次感染血吸虫尾蚴使临床表现较轻,或无症状、体征。急性血吸虫病未治愈者,也可演变为慢性血吸虫病。 2.4晚期血吸虫病 是指出现肝纤维化门脉高压综合征,严重生长发育障碍或结肠显著肉芽肿性增殖的血吸虫病患者。病人由于反复或大量感染血吸虫尾蚴,未经及时、彻底的治疗,一般经过2年~10年的病理发展过程,可演变成晚期血吸虫病。

3.1流行病学史(参见附录A) 3.1.1发病前2周至3个月有疫水接触史。 3.1.2居住在流行区或曾到过流行区有多次疫水接触史。 3.2临床表现(参见附录A) 3.2.1发热、肝脏肿大及周围血液嗜酸粒细胞增多为主要特征,伴有肝区压痛、脾脏肿大、咳嗽、腹胀及腹泻等。 3.2.2无症状,或间有腹痛、腹泻或脓血便。多数伴有以左叶为主的肝脏肿大,少数伴脾脏肿大。 3.2.3临床有门脉高压症状、体征,或有结肠肉芽肿或侏儒表现。 3.3实验室检测 3.3.1下列试验至少有一种反应阳性(见附录B) 3.3.1.1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 3.3.1.2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3.3.1.3胶体染料试纸条法试验。 3.3.1.4环卵沉淀试验。 3.3.1.5斑点金免疫渗滤试验。 3.3.2粪检找到血吸虫虫卵或毛蚴(见附录C)。 3.3.3直肠活检发现血吸虫虫卵(见附录C)。 3.4吡喹酮试验性治疗有效 4 诊断原则 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测结果等予以诊断。

血吸虫病突发疫情应急处理预案范本

整体解决方案系列 血吸虫病突发疫情应急处 理预案 (标准、完整、实用、可修改)

编号:FS-QG-45118血吸虫病突发疫情应急处理预案Emergency treatment plan for schistosomiasis outbreak 说明:为明确各负责人职责,充分调用工作积极性,使人员队伍与目标管理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特此制定 血吸虫病是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传染病。我国血吸虫病流行区分布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云南、四川、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和上海等12省、自治区、直辖市。由于血吸虫病的传播环节多,流行因素复杂,加之受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目前尚未控制血吸虫病流行的地区以及部分已经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和传播控制标准的地区,都面临着出现急性血吸虫病暴发疫情或疫情复燃的威胁。为了提高对血吸虫病突发疫情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能力,保障广大群众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特制定本预案。 1.总则 1.1目的

有效预防和及时控制血吸虫病突发疫情,规范和指导突发疫情应急处理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疫情造成的危害,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1.2工作原则 血吸虫病突发疫情的应急处理工作贯彻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方针,坚持统一指挥、分级负责、快速反应、依靠科学、依法管理的原则。 1.3编制依据 本预案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为依据编制。 1.4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全国血吸虫病突发疫情的应急处理工作。 2血吸虫病突发疫情的判定标准与分级: 2.1出现以下情形之一时,视为血吸虫病突发疫情,应启动应急处理工作: 2.1.1在尚未控制血吸虫病流行的地区,以行政村为单

疫情报告知识试卷 测试题 A

传染病报告知识试卷测试题A 姓名: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将正确项英文符号填入括号内(每题4分) 1、甲类传染病有:() A、霍乱、鼠疫 B、麻疹、疟疾 C、传染性非典型性x、禽流感 D、乙脑、血吸虫病 2、传染病流行是指:() A、一个地区短期内突发多例同一种传染病 B、一个地区突发某种历年从未或很少发生过的传染病 C、一个地区某种传染病的发病率显著超过该病历年的一般发病率水平 D、一个地区某种传染病的发病率显著超过该病历年的最高发病率水平 3、疫区是指:() A、发生传染病的那个村子 B、发生传染病的那个医院 C、传染病在人群中流行,其病原体向周围传播时可能波及的地区 D、传染病在人群中流行,其病原体向周围传播时已经传染到的地区 4、病源携带者是指:() A、接触病原体的人 B、接触传染病病人的人 C、感染病原体无临床症状但能排出病原体的人 D、感染病原体有临床症状也能排出病原体的人 5、传染病爆发是指:() A、短期内在一个家庭突然发生多例多种传染病 B、短期内在一个家庭突然发生多例同一种传染病 C、短期内在局部地区突然发生多例同一种传染病

D、短期内在一个医院突然发生多例同一种传染病 6、对违反《传染病防治法》规定,造成严重后果的处理办法是:() A、个人检讨 B、批评教育 C、依照刑法处理 D、向受害人道歉 7、传染病分几类:() A、2 B、3 C、4 D、5 8、采集、保藏、携带、运输、使用可能导致甲类传染病传播的以及卫生部规定的菌种、毒种和传染病检测样本,需经哪个部门批准:() A、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 B、市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 C、医院 D、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9、新修订的《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法定管理传染病有()种 A、35 B、39 C、37 D、40 10、医疗机构应当实行传染病( )制度: A、预检、分诊 B、分诊、消毒 C、预检、隔离 D、消毒、隔离 11、对下列哪个传染病,采取本法所称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A、艾滋病 B、脊髓灰质炎 C、炭疽中的肺炭疽 D、伤寒和副伤寒 1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是由下列哪个组织颁布的:() A、全国人大 B、国务院 C、卫生部 D、省人民政府 13、医疗机构发现甲类传染病时,采取下列措施哪项是错误的:() A、对病人、病原携带者予以隔离治疗 B、对疑似病人应统一集中治疗 C、对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病人的密切接触者,应指定场所进行医学观察和采取其他必要的预防措施。 D 、拒绝隔离治疗时,可以由公安机关协助医疗机构采取强制隔离治疗措施 14、下列描述中,哪项是错误的:() A 、传染病人、疑似传染病人是指根据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

血吸虫病传播控制目标达标工作总结

血吸虫病传播控制目标达标工作总结这是一首写在曲径xx上的时代新曲,这是一首唱在锦绣田畴上的为民赞歌,这是一幅描绘在安福大地上的壮丽画卷。 xx县血吸虫病传播控制目标达标工作,经过3年艰辛,终于到达一个崭新的春天,终于以“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的磅礴气势,演绎出了一个“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的幸福盛景。 纵横交错抓血防 xx因濒xx水得名,也为澧水所累,是山丘型血吸虫病流行区。 全县现有x个血吸虫病疫区乡镇,x个疫区村(居委会),其中三类村x个、四类村x个、五类村x个。疫区人口x万,疫区面积x平方公里,有螺面积x万平方米。 同期声:领导讲话 “打造一方净土,让百姓远离瘟神!”这是xx县历届县委、县政府的庄严承诺。 县委、县政府把血防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每年召开以县长为组长的xx县血吸虫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会及全县血防工作会议,研究部署血防巩固工作;县、乡、村三级一把手层层负责,县有关部门各司其职,通力合作。同时将血

防工作纳入疫区乡镇政府目标考核,实行一票否决和达标工作责任追究制。县人大、政协领导也十分重视血防工作,多次实地调研和视察指导,发现问题就地解决。 公共财政的有力支持,也为血防工作提供了有效保障。近3年来,在各项建设资金需求量大、财力紧张的情况下,xx已配套血防工作经费x万元,并及时下拨中央补助血吸虫病常规防治工作经费,先后投入x万元对晚血病人进行救治。 通过坚持不懈努力,xx已建立起纵横交错抓血防的目标管理体制。XX年至XX年,全县累计完成螺情调查x万平方米,完成灭螺面积x万平方米,灭蚴x万平方米,压缩钉螺面积119.89万平方米,完成居民调查x万人次,完成居民化疗x万人次,救助晚期血吸虫病患者x例。完成牲畜查病牛x头次,羊x只次。XX、XX年分别有x个村、x个村达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 综合防控筑屏障 长期以来,血防整治单靠血防部门,势单力薄。如何构建“大血防”摆在了xx的决策者面前。 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整合资源,齐抓共管。经过多年探索,xx逐步趟出一条突出重点,综合治理的血防工作路子。 结合县情实际,xx制定出台了《xx县血吸虫病防治项目实施方案》、《xx县血吸虫病传播控制达标方案》、《一村一

血吸虫病的简介及治疗

日本血吸虫病 简称血吸虫病,是由日本血吸虫寄生于人体导致的疾病。曾在我国广泛流行。建国后被一度扑灭。现又有抬头趋势。 目录 疾病名称 疾病分类 疾病概述 疾病描述 病原学 症状体征 (一)急性血吸虫病 (二)慢性血吸虫病 (三)晚期血吸虫病 (四)异位血吸虫病 流行病学 (一)地理分布 (二)流行环节 发病机制与病理生理 1、第一阶段 2、第二阶段 3、第三阶段 1 结肠 2 肝 3 脾 4 异位损害 并发症 诊断 治疗方案 疾病预防 用药安全 展开 疾病名称 疾病分类 疾病概述 疾病描述 病原学 症状体征 (一)急性血吸虫病 (二)慢性血吸虫病 (三)晚期血吸虫病 (四)异位血吸虫病 流行病学 (一)地理分布

(二)流行环节 发病机制与病理生理 1、第一阶段 2、第二阶段 3、第三阶段 1 结肠 2 肝 3 脾 4 异位损害 并发症 诊断 治疗方案 疾病预防 用药安全 展开 疾病名称 日本血吸虫病 【拉丁学名】 Schistosoma japonicum Katsurada 疾病分类 感染科 疾病概述 日本血吸虫病是日本血吸虫寄生于门静脉系统所引起,籍皮肤接触含尾蚴的疫水而感染。主要病变为虫卵沉积于肠道和肝脏等组织而引起的虫卵肉芽肿。急性期有发热、肝肿大与压痛,腹痛、腹泻、便血等,血嗜酸粒细胞显著增多;慢性期以肝脾肿大或慢性腹泻为主要表现;晚期表现主要与肝脏门静脉周围纤维化有关,临床上有巨脾、腹水等。有时可发生血吸虫病异位损伤。本病的传染源为病人和保虫宿主。粪便入水、钉螺的存在和接触疫水是本病传播的三个重要环节。 治疗:病原治疗:吡喹酮;对症治疗。 预后:急性和慢性早期患者接受病原治疗后,绝大多数症状消失,体重、体力明显增进和恢复,并可长期保持健康状态。侏儒症患者治疗后常能恢复生长发育,获得生育能力。晚期患者有高度顽固性腹水、并发上消化道出血、黄疸、肝性脑病以及并发结肠癌者预后较差。 预防: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编辑本段疾病描述 日本血吸虫病是日本血吸虫寄生在门静脉系统所引起的疾病。由皮肤接触含尾蚴疫水而感染,主要病变为肝与结肠由虫卵引起的肉牙肿。急性期病人有发热肝肿大与压痛,腹泻或脓血便,血中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增多。免刑期以肝脾肿大为主。晚期则以门静脉周围纤维化病变为主可发展为门静脉高压症,巨脾与腹水。 编辑本段病原学 成虫:雌雄异体,雄虫大小为(10-22)mm×(0.5-0.55)mm,雌虫细长,大小为(12-28)mm×(0.1-0.3)mm。成虫在血管内交配产卵,一条雌虫每日课产卵的1000个左右。 虫卵:成熟虫卵呈椭圆形或类圆形,淡黄色,大小平均为82μm×62μm,内含一毛蚴。卵壳无卵盖,侧位有一逗点状棘突。 日本血吸虫生活始中,人是终末宿主,钉螺是必需的唯一中间宿主。除人外,尚有牛、

机关传染病疫情报告知识测试题(附答案)

机关传染病疫情报告知识测试题(附答案) 姓名: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将正确项英文符号填入括号内(每题4分) 1、甲类传染病有:() A、霍舌质鼠疫 B、麻疹、疟疾 C、传染性非典型由市炎、禽流感 D、乙脑、血吸虫病 2、传染病流行是指:() A、一个地区短期内突发多例同一种彳专染病 B、f地区突发某种历年从未或很少发生过的传染病 C、一个地区某种传染病的发病率显著超过该病历年的一般发病率水平 D、一个地区某种传染病的发病率显著超过该病历年的最高发病率水平 3、疫区是指:() A、发生传祸的那个村子 B、发生传染病的那个医院 C、传染病在人群中流行,其病原体向周围传播时可能波及的地区 D、传染病在人群中流行,其病原体向周围传播时已经传染到的地区

4、病源携带者是指:(> A、接触病原体的人 B、接触传染病病人的人 C、感染病原体无临床症状但能排出病原体的人 D、感染病原体有临床症状也能排出病原体的人 5、传染病爆发是指:() A、短期内在一个家庭突然发生多例多种传染病 B、短期内在一个家庭突然发生多例同一种传染病 C、短期内在局部地区突然发生多例同一种传染病 D、短期内在一个医院突然发生多例同一种传染病 6、对违反《传染病防治法》规定,造成产重后果的处理办法是:() A、个人检讨 B、批评教育 C、依照刑法处理 D、向受害人道歉 7、传染病分几类:() A、2 B、3 C、4 D、S &采集、保藏、携带、运输、使用可能导致甲类传染病传播的以及卫生部规定的菌种、毒种和传染病检测样本.需经哪个部门批准:() A、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 B、市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 C、医院D.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2019年荆州市血吸虫病综合治理方案》----定稿

荆州市2019年血吸虫病综合治理 技术方案 根据中、省关于血防工作有关文件和《荆州市2019年度血防工作要点》要求,为如期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结合我市血吸虫病流行特点,制定本技术方案。 一、疫情现状 2018年年报资料显示,全市共有9个县(市、区)、123个乡(镇、场)、1853个村流行血吸虫病,受血吸虫病威胁的流行村人口347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51%。全市人群血吸虫感染率为0,耕牛感染率为0,全年无急感病例发生,未查到阳性钉螺。 累计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县(区)数9个;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的乡镇有120个,达到血吸虫病消除标准的有3个,分别是松滋市的八宝镇、万家乡镇和洈水镇; 2407个行政村中有1853个村流行血吸虫病,占76.98%。在1853个流行村中,累计达到传播阻断村数1829个,达到消除标准村数24个。 2018年全市钉螺面积2.93亿平方米,全市易感地带面积10695万M2,比上年减少1000万M2,,疫区钉螺孳生的环境没有发生明显变化。 2018年全市血检阳性率2.18%,较去年下降26.55%。 2018年全市IHA检测抗体滴度效价1:80及以上926人,较上年1394人减少468人。 在库晚期血吸虫病人4502人,其中2018年新发现晚期血吸虫病人306人。

全市有牛村723个,占流行村总数的39.01%,牛存栏数22655头,比上年减少2866头,羊存栏21117只,比上年减少22927头,疫区耕牛复养难以控制。 血吸虫病传播风险监测中,均未发现Ⅰ级风险环境。 二、工作目标 (一)总目标 巩固血吸虫病传播阻断达标成果,确保疫情不反弹。 (二)具体目标 1、人群血吸虫感染率为0; 2、家畜血吸虫感染率为0; 3、全年查不到感染性钉螺; 4、血防信息资料收集整理归档进一步完善。 5、建立敏感有效的血吸虫病监测体系。 三、工作任务与技术措施 坚持“四结合”:一是健康教育与重点人群查治病工作相结合,二是回头看与常规防治工作相结合,三是常规查病与全年查病相结合,四是流行病学个案追踪调查与人群查治病、复查复治相结合。 坚持“四突出”:突出健康教育,突出传染源管控,现症病人管理,突出风险监测。 坚持“一处理”:粪便无害化处理。 (一)健康教育 在流行村建立血防流动宣传栏,刷写永久性墙体宣传标语,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短信、微信、QQ等宣传媒介,加大血防知识、政策法规和巩固达标成果宣传,强化居民自我保护意识。 加强对疫区流动人群、防汛救灾人员、沿江码头渔船民等水

血吸虫病防治规划

附件1: “十三五”江西省血吸虫病防治规划 江西省卫生计生委江西省财政厅 江西省农业厅江西省水利厅 江西省林业厅江西省国土资源厅 一、规划背景 血吸虫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影响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重大传染病。江西省历来高度重视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简称血防工作),特别是2004年以来,江西省进一步加强对血防工作的组织领导,下发了《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通知》,修订了《江西省血吸虫病防治条例》,批准实施了《江西省预防控制血吸虫病中长期规划纲要(2004-2015年)》和《江西省血吸虫病综合治理重点项目规划纲要》;提出“控制疫情、缩小疫区、最终根治”的战略部署,将血防工作与发展地方经济、城镇一体化建设、民生工程实施紧密结合起来,以传染源控制为中心,积极落实各项防控措施,先后实施了鄱阳湖南岸片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和鄱阳湖区血吸虫病传染源控制策略推广区建设,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取得了巨大成效,有力地推动了我省血防工作进程。全省

分别于2008年和2015年达到了血吸虫病疫情控制标准和传播控制标准。截止2015年底,全省39个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有24个达到了传播阻断标准,15个达到了传播控制标准,疫情大幅下降,全省血吸虫病人数1.15万,比2008年下降了87.23%,有效地保障了流行区人民的身体健康,促进了流行区经济的发展。 但是,我省血防工作仍面临诸多困难与挑战。一是传染源控制难度较大。鄱阳湖区草洲资源丰富,家畜养殖成本低,洲滩放牧一直是当地居民重要经济来源之一,封洲禁牧落实难度较大;各级政府产业结构调整投入不足,以控制传染源为主的综合治理难以全面落实;流行区仍有大量渔民、船民等易感人群,流动性强,防治管理难度大。二是部分地区疫情仍不稳定。湖沼型流行区湿地面积大,适宜钉螺孳生,山丘型流行区自然环境复杂,钉螺控制难度大,加之传染源管理难以全面落实,传播风险依然存在。三是部门综合治理项目统筹整合不够,各部门血防工程项目分散,血防综合治理整体性和同步性欠佳,血防效益难以显现。四是基层血吸虫病防治机构和动物防疫机构基础设施条件较差,人员待遇低,队伍不稳定。为持续推进我省血吸虫病防治工作进程,保障人民身体健康,推动流行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根据《血吸虫病防治条例》和《“十三五”全国血吸虫病防治规划》,特制定本规划。

2017年血寄地防工作要点

2017年血寄地防工作要点 1 2017年血寄地防工作要点 在“十二五”时期,我市疟疾防治通过省级消除疟疾达标考核,碘缺乏病继续维持消除状态,血吸虫病防治维持传播阻断,其他寄生虫病患病率维持在1%以下的较低水平。 “十三五”期间,我市的血吸虫病将实现消除,其他疾病将继续维持消除状态或低流行水平。为顺利实现2017年我市血寄地防工作,特制定本要点。 一、总体工作目标 全市确保不发生本地感染血吸虫病疫情,不出现血吸虫阳性钉螺,当年发现的钉螺当年灭清。xx市、xx区、xx区通过消除血吸虫病达标评估。完成血吸虫病、重点寄生虫病、碘缺乏病等各项监测与调查项目任务。有效应对输入性疟疾疫情,维持疟疾消除状态。 二、血吸虫病防治工作

1. 查灭螺工作 按照《xx省2017年钉螺调查方案》要求,对历史有螺环境进行清理,所有历史有螺点环境的信息在xx省血吸虫病防治信息管理平台(xx )钉螺调查系统中网络填报,做到村级螺情环境有一本账和一张地图。全年完成钉螺调查4500万平方米,近5年有螺环境查螺覆盖率100%,查出钉螺解剖率100%。巩固性药物灭螺150万平方米。 2. 查治病工作 全市完成人群血清学查病2万人次,粪检查病4000人次;全市水上作业人员查病2000人以上。查病信息在xx省血吸虫病防治信息管理平台查治病管理系统中网络填报。对查出病人全部给予规范的吡喹酮化疗,对血清学检测阳性者进行扩大化疗;流行季节末对当年查出的病人进行一次终末抗虫治疗。 3. 健康教育工作 在各地血防监测点(流行村或社居委)的社区中,开展血吸虫病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示范区活动,同时选择监测点所在镇、

血吸虫病诊断标准和处理

血吸虫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 15977—1995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制定本标准。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各期血吸虫病的诊断标准,治疗方法及防治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疫区专业机构开展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和全国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对血吸虫病患者的诊治。 2 诊断原则 根据疫水接触史,结合发热、腹泻、肝肿大、肝纤维化门脉高压等主要症状、体征及寄生虫学检查,血清免疫学检查,血象检查结果等,予以诊断。 3 诊断标准 3.1 急性血吸虫病 3.1.1 发病前2周至3个月有疫水接触史。 3.1.2 发热、肝脏肿大与周围血液嗜酸粒细胞增多为主要特征,伴有肝区压痛、脾肿大、咳嗽、腹胀及腹泻等。 3.1.3 粪检查获血吸虫卵或毛蚴(详见附录A)。 3.1.4 环卵、血凝、酶标、胶乳等血清免疫反应阳性(环卵沉淀试验环沉率≥3%及(或)间接血凝滴度≥1∶10,酶标反应阳性,胶乳凝集试验滴度≥1∶10)(详见附录B)。 疑似病例:具备3.1.1与3.1.2。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加3.1.3。 临床诊断:疑似病例加3.1.4。 3.2 慢性血吸虫病 3.2.1 居住在流行区或曾到过流行区有疫水接触史。 3.2.2 无症状,或间有腹痛、腹泻或脓血便。多数伴有以左叶为主的肝脏肿大,少数伴脾脏肿大。 3.2.3 粪检查获血吸虫卵或毛蚴,或直肠活检无治疗史者发现血吸虫卵,有治疗史者发现活卵或近期变性虫卵(详见附录A)。 3.2.4 无血吸虫病治疗史或治疗3年以上的病人,环卵沉淀试验环沉率≥3%及(或)间接血凝试验滴度≥1∶10,酶标反应阳性,胶乳凝集试验滴度≥1∶10;未治或治后1年以上的病人血清血吸虫循环抗原阳性(详见附录B)。 疑似病例:具备3.2.1与3.2.2。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加3.2.3。 临床诊断疑似病例加3.2.4。 3.3 晚期血吸虫病 3.3.1 长期或反复的疫水接触史,或有明确的血吸虫病治疗史。 3.3.2 临床有门脉高压症状、体征,或有侏儒或结肠肉芽肿表现。 3.3.3 粪检找到虫卵或毛蚴,或直肠活检无治疗史者发现血吸虫卵,有治疗史者发现活卵或近期变性虫卵(详见附录A)。 3.3.4 血清学诊断阳性,标准参见3.2.4。 疑似病例:具备3.3.1与3.3.2。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加3.3.3。

急性血吸虫病的临床症状

急性血吸虫病的临床症状 血吸虫病可分为急性、慢性和晚期3种。急性多发生于初次感染者,但少数慢性甚至晚期血吸虫病病人,在感染后也可发生。接触疫水后1-2天内,有的人在接触部位的皮肤出现点状红色丘疹,奇痒。 急性血吸虫病病人均有明确的疫水接触史。一般发生于春、夏、夏秋之交,发病多人夏秋季。以6-10月为高峰。感染方式以游泳、嬉水、捕鱼虾。打湖草、抢收夏熟作物、防汛等为主。特别调详细询问病史,在血吸虫病流行区至今仍有极少数偏僻的山区农村尚未查清有无血吸虫病流行。 潜伏期:从接触疫水到出现临床症状(主要是发热)的时间,平均约40天。潜伏期长短与感染严重程度有关,潜伏期最短者14天,最长者84天,平均41.5天。大多数病例出现在35天以后,此时血吸虫已交配产卵,虫卵内毛蚴成熟,血液内出现大量虫卵抗原物质。少数病例潜伏期短于25天,此时粪便中尚无虫卵,其急性期症状可能由童虫发育过程中的代谢产物引起。 急性血吸虫病的临床表现: 尾蚴性皮炎:在血吸虫病流行区接触疫水后数小时出现粟粒至黄豆大小的丘疹,痒、无痛,数小时至2~3天内消失,此即尾蚴性皮炎,可由两种尾蚴引起,一是日本血吸虫尾蚴,另一是非人类血吸虫尾蚴。在临床病史记录的尾蚴性皮炎,两者无法区别。 1.发热: 发热为急性血吸虫病的主要临床症状,也是判断病情的一个重要依据。发热的高低、持续期限与感染度、机体免疫状态有关,其他全身症状大致与发热平行,典型者午后体温骤升,午夜大汗热退,体温相差可高达4℃。 急性血吸虫病发热期限从数星期至数月不等,急性血吸虫病发热期间毒血症症状常不明显,不发热期间自我感觉尚好。有部分轻型和中型病人,即使不经特效治疗,亦可自行退热,转入慢性期。重型病人一般不能自行退热,如不予治疗,可迅速出现消瘦、贫血、营养不良性水肿、腹水而导致病死。 2.胃肠道症状: 急性血吸虫病病人食欲可有不同程度减退,少数有恶心、呕吐。腹泻较为常见,大便3~5次/日,严重者可达每日20~30次,常带粘液和血液。重症病例粪便呈果酱状,多伴有腹痛,偶有腹部压痛,肠鸣音亢进,部分病人可有便秘,少数病人可出现腹水,其成因不同于晚期血吸虫病腹水,可能由于肝、肠急性虫卵肉芽肿的广泛形成,导致肝内窦前门脉高压和肠淋巴渗液增多而漏入腹腔所致。

十三五全国血吸虫病防治规划

“十三五”全国血吸虫病防治规划 血吸虫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群身体健康,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传染病。我国曾是全球血吸虫病危害最重、分布最广的国家之一,主要流行于长江流域及南方12省(区、市)。当前,我国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正值攻坚制胜的关键时期,为加快全国血吸虫病消除工作进程,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根据《血吸虫病防治条例》,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将血吸虫病作为需重点防控的疾病之一,世界卫生大会于2012年通过了“2025年全球消除血吸虫病公共卫生问题”的决议。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公布施行《血吸虫病防治条例》,制定中长期规划纲要,实施综合防治策略,防治工作取得显著成绩,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5省(区、市)于1995年前达到传播阻断标准,全国分别于2008年和2015年达到疫情控制标准和传播控制标准。但我国血吸虫病流行区牛、羊等家畜存栏数量多,传染源控制难度大,钉螺分布范围广,孳生环境复杂,基层血吸虫病防治机构和动物防疫机构基础设施条件较差,现有防治技术不能满足工作需要,部分达标地区疫情尚不稳定,个别地区甚至出现疫情回升,洪涝、地震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血吸虫病传播风险难以完全消除,目前的防治成果还比较脆弱,今后一段时期的防治任务仍然十分艰巨繁重。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预防为主、标本兼治、分类指导、综合治理、联防联控,进一步健全政府主导、部门合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依法科学防治血吸虫病。 (二)规划目标。2017年,完成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5省(区、市)消除血吸虫病复核,继续加强监测,巩固消除成果。到2020年底,四川、江苏、云南、湖北、湖南5省达到传播阻断标准,达到消

血吸虫病的认识与防治

血吸虫病的认识与防治 血吸虫病俗称“大肚子病”,是由于人或牛、羊、猪等哺乳动物感染了血吸虫所引起的一种传染病和寄生虫病。 世界上共有埃及血吸虫、曼氏血吸虫、日本血吸虫、间插血吸虫、湄公血吸虫等5种寄生于人体的血吸虫。日本血吸虫病目前主要流行于中国、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其传播环多、流行因素复杂,是所有人体血吸虫病中对健康危害最严重的血吸虫病。 日本血吸虫寄生在人或宿主动物的血管内,所产虫卵由粪便排出,在水中孵化出毛蚴,感染中间宿主钉螺,在钉螺体内发育成熟后大量逸放出尾蚴,尾蚴钻入人或动物宿主,又发育成为成虫,交配产卵,引起病害。其中,可感染并传播日本血吸虫的动物宿主有牛、猪、羊等40多种哺乳动物。 血吸虫病有急性、慢性之分。急性血吸虫病是在大量感染尾蚴的情况下发生的,病人发病迅猛,可在短期内发展成为晚期或直接进入衰竭状态,导致死亡。慢性血吸虫病一般发展较慢,早期对体力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进入晚期后则出现腹水、巨脾、侏儒等症,患者劳动力丧失,甚至造成死亡。 血吸虫病健康教育核心信息和知识要点 为普及血吸虫病防治知识,提高疫区群众防病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同时为新闻媒体开展宣传和卫生宣教工作者编写、制作血防健康教育材料提供准确信息,特编制《血吸虫病健康教育核心信息和知识要点》。 一、核心信息 1、血吸虫病(俗称“大肚子病”)是严重危害身体健康的重大传染病,人和家畜都能感染。 2、人和家畜接触含有血吸虫尾蚴的水体(俗称疫水),就可能患病。血吸虫病主要感染季节是4-10月。

3、因生产生活需要接触疫水时,要采取防护措施。 4、感染血吸虫以后要及时进行检查和治疗。 5、疫区每个家庭和个人有义务积极配合当地血防部门组织开展的查螺、灭螺、人畜查病和治疗工作。 二、知识要点 1、血吸虫病是由于人或牛、羊、猪等哺乳动物,感染了血吸虫所引起的一种传染病和寄生虫病,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阻碍经济发展。 2、血吸虫生存繁殖离不开钉螺。钉螺主要生长在潮湿草滩上和沟渠旁。 3、血吸虫生活史:血吸虫虫卵从人或哺乳动物的粪便中排出,虫卵在水中孵出毛蚴,毛蚴钻入钉螺体内,发育成尾蚴,再从钉螺逸出进入水中;当人和哺乳动物接触疫水后,尾蚴很快钻入皮肤,在体内发育成成虫产卵。 4、感染血吸虫的途径:人或哺乳动物接触疫水10秒钟,血吸虫尾蚴即可侵入皮肤,就可能造成人或哺乳动物感染发病。 5、血吸虫病的危害:人得了血吸虫病可引起发热、拉肚子等,反复感染或久治不愈可引起肝硬化、腹水,严重者影响生长发育(青少年),使丧失劳动能力,甚至危及生命。同时血吸虫病人和病畜又可作为传染源,造成血吸虫病传播。 6、血吸虫病分为急性、慢性和晚期三种。急性血吸虫病发病凶险,如不及时治疗可引起死亡。慢性血吸虫病一般无明显的症状,若不及时治疗,可发展为晚期血吸虫病。晚期血吸虫病主要表现为肝硬化和腹水等症状,重者丧失劳动能力,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7、预防控制血吸虫病的方法和措施

血吸虫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血吸虫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制定本标准。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各期血吸虫病的诊断标准,治疗方法及防治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疫区专业机构开展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和全国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对血吸虫病患者的诊治。 2 诊断原则 根据疫水接触史,结合发热、腹泻、肝肿大、肝纤维化门脉高压等主要症状、体征及寄生虫学检查,血清免疫学检查,血象检查结果等,予以诊断。 3 诊断标准 3.1 急性血吸虫病 3.1.1 发病前2周至3个月有疫水接触史。 3.1.2 发热、肝脏肿大与周围血液嗜酸粒细胞增多为主要特征,伴有肝区压痛、脾肿大、咳嗽、腹胀及腹泻等。 3.1.3 粪检查获血吸虫卵或毛蚴(详见附录A)。 3.1.4 环卵、血凝、酶标、胶乳等血清免疫反应阳性(环卵沉淀试验环沉率≥3%及(或)间接血凝滴度≥1∶10,酶标反应阳性,胶乳凝集试验滴度≥1∶10)(详见附录B)。 疑似病例:具备3.1.1与3.1.2.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加3.1.3. 临床诊断:疑似病例加3.1.4. 3.2 慢性血吸虫病 3.2.1 居住在流行区或曾到过流行区有疫水接触史。 3.2.2 无症状,或间有腹痛、腹泻或脓血便。多数伴有以左叶为主的肝脏肿大,少数伴脾脏肿大。 3.2.3 粪检查获血吸虫卵或毛蚴,或直肠活检无治疗史者发现血吸虫卵,有治疗史者发现活卵或近期变性虫卵(详见附录A)。

3.2.4 无血吸虫病治疗史或治疗3年以上的病人,环卵沉淀试验环沉率≥3%及(或)间接血凝试验滴度≥1∶10,酶标反应阳性,胶乳凝集试验滴度≥1∶10;未治或治后1年以上的病人血清血吸虫循环抗原阳性(详见附录B)。 疑似病例:具备3.2.1与3.2.2.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加3.2.3. 临床诊断疑似病例加3.2.4. 3.3 晚期血吸虫病 3.3.1 长期或反复的疫水接触史,或有明确的血吸虫病治疗史。 3.3.2 临床有门脉高压症状、体征,或有侏儒或结肠肉芽肿表现。 3.3.3 粪检找到虫卵或毛蚴,或直肠活检无治疗史者发现血吸虫卵,有治疗史者 发现活卵或近期变性虫卵(详见附录A)。 3.3.4 血清学诊断阳性,标准参见3.2. 4. 疑似病例:具备3.3.1与3.3.2.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加3.3.3. 临床诊断:疑似病例加3.3.4. 4 处理 4.1 化疗 4.1.1 个体化疗 详见附录C. 4.1.1.1 急性血吸虫病一般用吡喹酮总剂量120mg/kg(儿童140mg/kg)的6天疗法。 4.1.1.2 慢性血吸虫病一般用吡喹酮40mg/kg一次顿服或1日2次分服。 4.1.1.3 晚期血吸虫病一般可用吡喹酮总剂量60mg/kg,于1至2日内分3~6次服。 4.1.2 群体化疗 4.1.2.1 通过粪检抽样调查,以行政村为单位,凡血吸虫感染率高于20%的地区,不进行病原或血清学检查,对5岁以上、60岁以下当年有疫水接触史而无禁忌症的人群进 行普治。普治用吡喹酮40mg/kg顿服或分2次服。 4.1.2.2 对抽样调查感染率在20%以下的流行区,宜进行粪检或血清免疫反应检查,凡符合3.2.3或3.2.4条件之一者,给予吡喹酮40mg/kg治疗。

血吸虫病鉴别诊断

血吸虫病鉴别诊断 D.1急性血吸虫病的鉴别诊断 D.1.1疟疾大多数病人有寒战;间歇型发热可每日发作,但多为隔日发作;肝脏肿大不明显;白细胞计数往往正常或减少,嗜酸粒细胞百分比不增高;血液检查可找到疟原虫。 D.1.2伤寒、副伤寒持续高热,表情淡漠,相对缓脉。起病第二周胸腹壁出现少量斑丘疹(玫瑰疹)。白细胞计数减少及嗜酸粒细胞百分比减低甚至降至零;早期血细菌培养、后期尿及粪培养可获伤寒杆菌。肥达反应在急性血吸虫病病人中亦可出现阳性,如病程中凝集价持续增高,则伤寒的可能性较大。 D.1.3肝脓肿病人常有肝区疼痛,压痛极为明显,且较局限。X 线透视下,常见到右侧横膈抬高,表面不整齐以及运动障碍等现象。B型超声检查肝脓肿病人肝区探查可见蜂窝状结构,回声较低,液化处出现无回声区,如行肝穿刺获得典型的脓液。 D.1.4败血症弛张热、畏寒、出汗、全身关节酸痛、毒血症和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等为其特征。皮肤粘膜常有出血点。多伴有皮下脓肿、肺炎、胸膜炎、胆道及泌尿道感染等感染性疾病。血细菌培养常可出现阳性。 D.1.5粟粒型肺结核发热多为弛张热,白细胞总数近正常,中性粒细胞有时偏高。肺部X线摄片可协助诊断。 D.1.6钩端螺旋体病潜伏期较短,一般为8d~12d,病程亦短,一般为1周~2周;临床表现多为“流感伤寒型”,病人先有寒战,继

而发热,并有头痛、眼结膜充血、怕光及全身肌肉疼痛等;肌肉疼痛尤以腰、颈及腓肠肌痛为明显;白细胞总数升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占0.80~0.90。在发病第1周的血液和第2周的尿内,可找到钩端螺旋体,血培养可分离出病原体。发病2周以后,病人血清中出现抗体,凝集试验或补体结合试验可呈阳性。 D.2慢性血吸虫病的鉴别诊断 慢性痢疾、慢性结肠炎、肠结核以及慢性病毒性肝炎等疾病的症状有时与慢性血吸虫病相似,应注意鉴别。慢性痢疾或肠炎粪便培养可获致病菌或阿米巴原虫。肠结核多继发于肺或其他部位的结核病,常伴有发热等毒性症状,胃肠道钡餐或内镜检查均有助于明确诊断。慢性病毒性肝炎病人大多有食欲减退、肝区胀痛、腹胀、乏力等表现,转氨酶常反复增高。乙型肝炎抗原、抗体检测有助于鉴别。 D.3晚期血吸虫病的鉴别诊断 D.3.1结节性肝硬化多由病毒性肝炎引起。肝细胞损害较明显,临床上乏力、食欲减退、腹胀、黄疸、蜘蛛痣、肝掌及男性乳房肿大等较为多见。肝脏表面有时可扪及较粗大的结节,后期肝脏常萎缩而难以触及。脾脏肿大不明显。肝功能损害显著,血清丙氨酸转氨酶常增高。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及核心抗体(抗HBc)测定可呈阳性,病程进展快,预后较差。但应注意晚期血吸虫病可并存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表现为以肝炎后肝硬化为主的混合性肝硬化。 D.3.2原发性肝癌病程进展迅速,常有发热、体重显著减轻,肝区持续疼痛,肝呈进行性肿大,质地坚硬,表面凸凹不平,可出现迅

2020年度传染病疫情信息管理培训测试题

传染病疫情信息管理培训测试题单位: 姓名: 成绩: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计20分) 1. 传染病报告实行谁接诊,谁报告,监测病例遵循(A ) A、属地管理原则 B、异地管理 C、就近管理 D、户籍管理 2.一个病人同时发生n种法定传染病时,应填写几张传染病报告卡(D ) A、1张 B、2张 C、4张 D、n张 3. 填写传染病报告卡时,病人“现住址”是指(B ) A、病人户籍所在地址 B、病人发病时的居住地 C、病人发病前居住的宾馆、旅店 D、病人就诊时的居住地 4. 现场调查时发现的传染病病例,由谁来诊断并报告?(C ) A、现场调查人员 B、所属县(区)疾控中心 C、属地医疗机构 D、以上都可以 5. 医疗卫生机构的纸质《传染病报告卡》及传染病报告记录应至少保存多少年?( C ) A、1年 B、2年 C、3年

D、5年 6. 医疗机构应确立或指定具体部门和专(兼)职人员负责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工作,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至少配备几名或以上专(兼)职人员?( B ) A、1名 B、2名 C、3名 D、无要求 7. 甲型H1N1流感是(D )类传染病。 A、非法定传染病 B、甲类传染病 C、乙类传染病 D、丙类传染病 8. 以下传染病中不属于法定报告传染病的是(D )。 A、麻风病 B、流行性感冒 C、麻疹 D、水痘 9.以下哪个传染病需分急性和慢性填报?(B ) A、疟疾 B、乙肝 C、梅毒 D、肺结核 10. 外省籍民工在我市某县长期打工,发生身体不适,随即前往当地县医院就诊,医生确诊为细菌性痢疾,在填写传染病报告卡时,其中的“病人属于”应选择(A ) A、本县区 B、本市其他县区 C、本省其他地市 D、外省 二、判断题(每题2分,共20分)

血吸虫病监测巩固工作实施意见

XX市血吸虫病监测巩固工作实施意见 为贯彻落实国家卫生健康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农业部和国家林业局《关于印发“十三五”全国血吸虫病防治规划的通知》(国卫疾控发〔2017〕14号)精神,继续巩固本市消除血吸虫病成果,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现结合本市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工作背景 XX市历史上是血吸虫病流行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防治工作取得显著成绩,于2015年通过了国家卫生健康委等部门组织的维持消除血吸虫病状态复核。到2017年底,全市已连续43年无急性感染病人、无阳性钉螺,连续39年无新病人和新病畜,连续32年巩固了消除血吸虫病工作成果。 然而,由于血吸虫病流行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未彻底改变,本市血防工作仍存在不少问题和矛盾:一是外来人员流动频繁,区域水系发达,残存钉螺和输入性病例客观存在,血吸虫病传播的风险仍然存在,监测任务繁重;二是由于“达标”多年,各地存在血防观念淡化、基层血防队伍青黄不接及工作力度弱化等问题;三是部分地区血防专业队伍削弱,技术能力减弱,影响防治工作质量,与当前巩固消除血吸虫

病目标不相适应。鉴于此,为继续巩固本市消除血吸虫病工作成果,各部门、地区要进一步强化开展长期监测巩固的防治意识,继续做好本市血吸虫病防治工作。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十三五”期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血吸虫病防治条例》《“十三五”全国血吸虫病防治规划》的总体要求,紧紧围绕“健康XX”建设目标,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分类管理、综合治理、联防联控”的方针,巩固本市持续消除血吸虫病工作成果,促进全民健康。 (二)工作原则 坚持源头管控原则,降低本地传播风险;坚持属地管理原则,落实各项监测措施;坚持部门合作原则,协同开展综合防治。 (三)实施策略 实施以查灭残存钉螺和防控输入性传染源为主的综合 防治策略。 一是加强钉螺控制。在历史有螺区、可疑有螺环境分类开展监测,及时发现、处置残存或输入性钉螺,不断压缩钉螺面积,巩固防治成果。对于生产生活区的有螺环境,要重点整治,加大灭螺力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