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文化的发展历史及我国安全文化现状

安全文化的发展历史及我国安全文化现状

一、安全文化的发展历史

在1986年国际原子能机构召开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后评审会”上提出了核安全文化,1986年美国NASA机构把安全文化应用到航空航天的管理中。1988年在其“核电安全的基本原则”中将安全文化的概念作为一种重要的管理原则予以落实,并渗逶到核电厂以及相关的核电保障领域。1991年国际核安全咨询组织的《安全文化》小册子正式出版,它标志着核安全文化的开始。1993年我国劳动部部长李伯勇同志指出“要把安全工作提高到安全文化的的高度来认识”。安全文化从核安全文化、航空航天安全文化等企业安全文化,拓宽到全民安全文化,由此发展到了由安全观念文化、安全行为文化、安全物质文化组成的全民安全文化的新时代。在该阶段,安全教育体系正在形成,儿童和中小学生的安全教育已经起步,大学和成人的专业化安全教育已初具规模,在有关政府机构领导下的安全文化普及教育正蓬勃发展;安全科学作为独立的学科体系已经建立,安全科学形成了由安全科学技术基础学科、安全学、安全工程等构成的多学科体系;安全管理机构进一步健全,建立健全了一大批国际的、国家的、行业的、社会的、企业的安全管理机构;在法规、标准、安全制度方面,体现在面向全民的安全建设开始起步,面向行业的、企业的安全法规、标准、制度、操作规程等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在安全宣传方面,一个社会化的安全宣传网正在形成,出现了一些面向大众、宣传安全光荣、安全就是效

益的作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哲学思想更加深入人心。

劳动部李伯勇部长在1994年为中国文化系列丛书作序时强调指出,“……安全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它涉及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它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诸学科,它为安全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形成提供乳育的胚胎;它既具有历史的继承性,又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安全文化是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华民族在生存和繁衍中与世界其他民族一起创造并传播了安全文化。安全文化在我国的发展也经历了人类对安全与健康的盲目追求、核安全文化出现、全民安全文化的兴起等三个阶段。

1992年国际核安全咨询组织的《安全文化》小册子被译成中文,并在国内出版以来,核安全文化模式迅速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国文化吸收世界其他国家安全文化建设的经验,特别是核安全文化建设的经验,把企业安全文化融会于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之中,形成了企业安全文化。特别是“安全第一,预防主为”一直作为我国工业发展方针,在全国始终开展普遍的安全宣传教育活动和安全技术的基础建设,使我国具有一定的安全文化教育基础,安全文化一词在中国一出现,其范畴和范围便得到发展,企业安全文化发展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安全文化。

安全文化作为专业名词在我国出现,它标志着系统研究和传播安全文化的时代的到来。1993年10月在成都召开的亚太地区职业安全卫生研讨会暨全国安全科学技术交流会上,发表了“论企业安全文化”的论文。

会议期间,《中国安全科学》编辑部和《警钟长鸣报》社达成合作计划,决定自1994年1月起在《警钟长鸣报》上由中国安全科学学报编辑部协办,辟出安全文化月末版,向公众、向社会宣传安全文化。1994年3月,国务院应急办公室召开了全国核工业系统核安全文化研讨会,它标志着深层次企业安全文化传播的开始。同年6月劳动部李伯勇部长在《安全生产报》试刊上发表了题为“把安全生产工作提高到安全文化高度来认识”的指导性文章,这标志着安全文化由企业安全文化拓延到了全民安全文化,一个研究,传播安全文化的时代已经开始。

1994年6月以来,在全国劳动系统、铁路系统、核工业系统、石油化工系统等,先后开展了多次研究和探讨会;全国的部分专业报刊杂志,先后辟出专栏、出版专集或发表有关文章;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北京电视台分别在“环境与减灾”、“北京您早”、“热点话题”等栏目播放专题节目,向社会、向大众传播安全文化。

在全国安全生产电话会议上,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吴邦国等都反复强调要倡导安全文化,提高安全水平,强化全民安全意识把倡导安全文化、加强安全宣传和教育作为提高全民、全社会安全意识和安全素质的重要手段。

二、中国安全文化现状

中国安全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1992年国际核安全咨询组织的《安全文化》小册子被译成中文到现在已经6年,在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安全文化定义上出现了广义说和狭义

说:在建设方面,出现了具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安全文化模式;在传播方面,出现了全民安全文化。在安全文化的器物层次、制度层次、精神智能层次和价值规范层次,都取得了很多新成果和新理论。

1.安全文化范畴

安全文化是文化的一个分支,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安全文化在工业领域应用就成了企业安全文化,与行政或管理工作相结合就成了安全管理文化。把安全文化的内容引入不同的领域,继承和创造保障人的身心安全与健康,并使其能舒适、高效活动的物质存在和精神作用,均称之为某领域的安全文化。与文化范畴一样,由于人们的认识和应用范围不同,安全文化也有不同的定义。综合我国在安全文化理论研究的成果,可归纳出4种安全文化定义。

(1)安全文化定义A。1988年国际核安全咨询组提出了安全文化(SafetyCulture)这一术语。在1991年INSAG-4报告即《安全文化》小册了中给出的安全文化定义为:“安全文化是存在于单位和个人中的种种素质和态度的总和,它建立一种超出一切之上的观念,即核电厂的安全问题由于它的重要性要保证得到应有的重视”。这个安全文化的定义表明,安全是有关人的态度问题又是组织问题,是单位的问题又是个人的问题,建立一种超出一切之上的概念,即安全第一的概念,是安全生产的根本保障,特别是核电厂的安全运转需要,必须保证安全第一。

(2)安全文化定义B:

英国保健安全委员会核设施安全咨询委员会(HSCASNI)人因组织认为,国际核安全咨询组织的安全文化定义是一个理想化的概念,在定义中没有强调能力和精通等必要成分,提出了修正的定义:“一个单位的安全文化是个人和集体的价值观、态度、能力和行为方式的综合产物,它决定于保健安全管理上的成诺,工作作风和精通程度。具有良好安全文化的单位有如下特征:相互信任基础上的信息交流,共享安全是重要的想法,对预防措施效能的信任。”

(3)安全文化定义C。我国学者曹琦通过研究我国安全管理模式,分析了在国内安全法规难以认真执行,安全制度难以全面落实,安全方针难以深入贯彻的根本原因,在于企业各层次人员的安全素质较低。在分析了企业各层次人员的本质安全素质结构的基础上,提出了安全文化的定义:安全文化是安全价值观和安全行为准则的总和。安全价值观是指安全文化的里层结构,安全行为准则是指安全文化的表层结构。并指出我国安全文化产生的背景具有现代工业社会生活的特点,现代工业生产的特点和企业现代管理的特点。

(4)安全文化定义D。作为我国安全文化研究重要成果之一,1994年12月以来,《中国安全文化建设系列丛书》陆续出版。该系列丛书对安全文化的定义进行了科学论述,最终给出的安全文化定义为:在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历程中,在其从事生产,生活及至实践的一切领域内,为保障人类身心安全(含健康)并使其能安全、舒适、高效地

从事一切活动,预防、避免、控制和消防意外事故和灾害(自然的、人为的或天灾人祸的);为建立起安全、可靠、和谐、协调的环境和匹配运行的安全体系;为使人类变得更加安全、康乐、长寿,使世界变得友爱、和平、繁荣而创造的安全物质财富和安全精神财富的总和。分析以上4种安全文化的定义,可以看出有如下相同点:

(1)安全是一种超出一切之上的观念,强调各层次人员的本质安全素质和结构,困此都具有“安全第一”的哲学思想。

(2)安全文化是存在于单位和个人的,是一个综合性系统工程。(3)安全文化是以具体的形式、制度和实体表现出来的,并可分不同的层次。

(4)安全文化具有社会文化的属性和特点,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属于文化的范畴。

(5)安全文化把企业要实现的生产价值和实现人的价值统一起来,以保护人的与健康

为目的,实现安全价值观和安全行为准则的统一。

这4种定义的不同点有:

(1)D定义既包括了安全物质又包括了安全精神。从文化属性上,D 定义属于安全文化的广义定义;A、B、C定义指出安全文化属于管理文化,强调安全管理制度、安全法律属性和安全管理模式,因此A、B、C属于安全文化的狭义定义。

(2)D定义指出在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历程中,安全文化存在于

生产、生活的一切领域。强调安全文化既有历史继承性,又有强烈的时代特征。A、B、C定义明确安全文化以现代工业为基础,强调是在现代工业社会生活、现代工业生产和企业现代管理特点的背景下产生产。

(3)A、B定义的安全文化实质上是某一企业或某一行业的安全管理手段,如A定义是指核电厂安全管理的一种手段;B定义虽然已经拓延到航空航天、兵器工业等领域,但仍没有超出企业和行业的范畴。因此A、B定义的是一种企业安全文化,定义C、D既指企业安全,又包括社会基础性文化,指出安全文化建设包括全民安全文化建设和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两个层次,因此C、D定义的是全民安全文化。

安全文化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与文化一样具有精神性、群众性、环境制约性、动力支配性、连续性、广泛性等各种属性。目前我国安全文化各种属性的特点体现在以下各方面:

(1)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安全第一”的哲学思想;

(2)开展群众性的安全宣传教育活动,普及安全知识;

(3)创造良好的安全生产、生活环境、充分发挥主人公精神;

(4)逐步建立、健全各级安全管理体制,强化安全管理,加强安全监察;

(5)逐渐健全各项安全标准法规和规章制度,加强安全法制管理; (6)进行安全科学技术研究,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安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7)逐步健全专业化和全民的安全教育体系,提高全民的本质安全素质;

(8)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安全文化的关系,建立全民安全文化模式。

2.中国安全文化现状

安全文化具有强烈的进代特征。在我国处于市场经济的转轨时期,国有企业、集体企

业、个体企业、三资企业并存,加之人们对安全文化的认识不同,安全文化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单位的发展不平衡。中国安全文化现状是:

(1)劳动部十分重视安全文化的研究和发展,特别是国家高层领导多次指出倡导安全文化,提高全民安全文化素质;

(2)安全文化研究成果显著;

(3)典型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取得初步成果,全国范围的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尚未普及;

(4)安全文化宣传教育成果显著,全民安全文化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NextPage]

(5)城市居民的安全文化素质高于乡镇居民;

(6)国有企业的安全文化普及好于集体企业,个体企业是死角;

(7)安全文化公益事业刚刚起步,要解决的问题较多;

(8)全民安全文化模式正在形成,有待国家政府部门的正确指导。

三、安全文化研究现状

自1994年6月劳动部李伯勇部长发表“加大安全生产宣传力度,把安全工作提高到文

化的高度来认识”的指导性文章以来,安全文化研究进入高潮。劳动部主管部门多次组织安全文化研讨会;各主要安全报刊、杂志纷纷开辟版面,进行安全文化探讨。全国一些专家和学者积极开展安全文化研究和实践工作。

据不完全统计,到1996年12月底,共召开各类有关安全文化的研讨会20余次,发

表有关的学术论文400多篇,出版专著10多部。理论研究对安全文化的传播和建设起了巨大的推进作用。

1.全民安全文化现状

(1)“安全生产周”活动主题鲜明,安全文化普及有声有色。自1991年开始的一年一

度“安全生产周”活动,主题鲜明,目的明确,得到了全国各地区、各有关部门的积极支持和热烈响应,广泛深入地开展了宣传教育活动,使全民的本质安全素质得到普遍提高。

“安全生产周”活动的主题体现了“安全第一”的哲学思想。自1991年到1996年,“安全生产周”活动已连续举办了6次。第一次要求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树立“安全就是效益”的思想:第二次的目的是“为国营大中型企业创建良好的安全生产环境和提高全社会的安全

意识”;第三次的主题是遵章守纪,保障安全。“安全生产周”活动的主题都体现了安全文化的哲学思想。

“安全生产周”活动面向全面,重在提高全民的本质安全素质。以1996年5月13日至19日的第六次“安全生产周”活动为例,在活动举行的两个月后就有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15个部门向领导和发起部门劳动部报送了总结。活动内容丰富多彩,既有新闻发布会、电视节目专题报导、专题宣传报导、座谈会,也有街头汇演、专场汇演。同时还进行安全文化学习和各项安全检查。活动尽量做到了人人皆知,人人参与,既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第六次“生产周”活动情况体现在:1)领导高度重视,精心部署,层层落实;

2)安全宣传活动丰富多彩,提高全民安全意识;

3)贯彻安全法律法规,加强安全法律的贯彻力度;

4)开展安全生产检查,消除事故隐患;

5)动用可能的宣传机器,向全民普及安全常识。

(2)安全技术学科初具规模,全民安全教育体系正在形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说明

安全科学技术学科建设的现状:

1)安全科研机构。目前已经形成了以劳动部科学研究院为主的安全科学研究机构网络。全国安全、劳动卫生和职业病防治研机构近300家,专业科研队伍超过3万人,各产业部委、省、直辖市、自治区都有专门的安全研究机构。目前科研机构中存在的问题是科研力量分散,科

研经费不足。

2)安全专业教育。1996年12月25日在北京成立了“安全工程指导委员会”,这标志着安全专业教育体系的形成。1990年的统计资料表明,全国设有安全工程专业的大专院校有64所,开办的专业有47个,约有50所院校和科研部门开展了博士、硕士和学士的三级学位教育,每年向社会输送近2千名大专以上程度的专业人才。

3)安全科学技术已享有一级学科地位。

4)安全工程专业中、高级技术职称评审条件即将通过。

(3)安全制度体系已经形成,乡镇、集体、个体和三资企业安全制度建设是薄弱坏节。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以劳动部为核心,在各级政府领导下的劳动安全、劳动监察体系,各行业部委也成立了劳动安全局(司);并制定了大量的、针对国情的劳动安全、卫生法规、标准及各项规章制度。一个安全法规标准的理论研究、制定、发布、执行监察的安全制度体系已经形成。但由于乡镇、集体和个体所有制企业、三资企业生产地点分散,管理部门不一,职工素质低等特点,在集体和个体企业的劳动安全卫生监察力度不够,成为安全制度体系建设的薄弱环节。

(4)安全精神文化建设起步,安全价值观念基本普及,全民安全文体素质有待提高。随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加强,安全精神文化建设取得了一些进展。安全精神文化建设已经起步、安全价值观念基本普及的标志为:

1)“安全第一”的哲学思想已经被社会的大多数人接受;

2)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完善,安全经济学的观点逐渐被人们接受,并用于指导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3)在社会、工厂,诸如注意防火、一人安全全家幸福,安全就是效益,珍惜生命……等公益广告到处可见;

4)“安全生产周”活动已经成为劳动部为搞好安全,提高全民本质安全素质的重要活动;

5)安全产业正在起步,安全保健用品和用具种类繁多;

6)从家庭、幼儿园、小学到社会,都十分重视非成年人的安全教育;7)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安全和健康逐渐成为人们的第一追求;

8)安全文艺作品开始走进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由于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全民文化素质较低,特别是安全基础建设比较薄弱,全民安全文化建设仍需要走过艰苦而漫长的路程。

2.企业安全文化现状

企业安全文化是全民安全文化的一个分支,企业安全文化先于全民安全文化的发展。在核电工业、铁道系统、石化系统、煤炭系统、冶金系统等,已经具有了独特的企业安全文化模式。目前我国企业安全文化的现状是:企业安全文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有一定成果:部分行业或企业的企业安全文化模式已经形成,并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全国范围的有组织的系统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刚刚起步。

理论研究和实践证明,企业安全文化模式一般都具有行业或企业的特

点,即与企业文化相结合,特别是受企业的生产情况和经济状况的影响。

广东大亚湾核电站的安全文化建设是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成功例证,其内容包括:

(1)根据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文件精神和电站建设过程中的安全工作实践经验,总结核电安全的评价条件;

(2)施行各级部门及个人对核安全的承诺;

(3)开展以核安全教育为中心的、与培训相结合的核安全文化教育活动;

(4)施行安全指标定量、定期管理,设备跟踪管理,事件处理和经验反馈,在生产中

贯彻核安全文化;

(5)建立规程体系,核电站安全和可用率的所有活动必须根据可用的书面规程、指令和图纸进行;

(6)建立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施行质量保证制度。

金陵石化公司的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处于起步阶段,内容包括:

(1)分析安全生产的基本情况;

(2)建立安全文化影响框架;

(3)建立以“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全员动手、综合治理为核心的安全生产思想保

证体系,施行从思想保证、组织保证、工作保证、监督保证,到安全

生产的安全文化管理模式;

(4)开展安全教育,并进行考核。

通过几年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实践,可归纳出10种企业安全文化模式,即企业安全文化形象模式,企业安全文化精神模式,安全生产标兵企业或精神激励模式,企业安全效益型文化模式,企业安全科学技术型文化模式,企业安全文化宣传教育模式,企业安全文化文明道德模式,企业安全行为模式,企业全员安全活动模式和企业管理模式。

安全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史范文

安全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史范文 一、引言 安全文化是指在组织或社会中形成的一种人们共同认同和遵循的安全价值观、安全行为规范、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工作方法的总和。安全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不仅可以提高组织的安全风险管理能力,还可以促进员工的健康成长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将介绍安全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史。首先,我们将从安全文化的起源谈起,然后介绍安全文化的发展历程,最后总结其意义和前景。 二、安全文化的起源 安全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当时出现了一系列重大的工业事故,如1979年美国三里岛核电站事故、1984年印度Bhopal化工厂泄漏事故和1986年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这些事故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环境污染,引起了全球对工业安全的广泛关注。 作为对这些事故的反思,人们开始认识到安全问题不仅仅是技术和设备的问题,更是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的问题。因此,人们开始研究如何改变人们的安全意识和行为,从而避免类似的事故再次发生。这就是安全文化的起源。 三、安全文化的发展历程 1. 1980年代-1990年代:安全意识的觉醒

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安全意识开始逐渐觉醒。人们开始关注安全管理的重要性,认识到只有通过改变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才能真正提高安全水平。这一时期,一些国际组织和公司开始关注安全文化的概念,并提出了一些原则和方法。 2. 2000年代-2010年代:安全文化的理论构建 21世纪初,安全文化的理论开始进一步深化和完善。人们通过研究和实践,总结出一系列安全文化的特征和要素,形成了一些国际通行的标准和指南。同时,一些大型公司和组织开始将安全文化纳入到企业战略和管理体系中,建立了完善的安全文化框架和体系。 3. 2020年代至今:安全文化的实践推广 进入21世纪后,安全文化的概念和原则逐渐被广泛接受和应用。越来越多的组织和企业开始注重建设安全文化,通过培训、宣传和奖惩机制等方式,促进员工的安全意识和行为的改变。同时,政府和社会各界也开展了一系列安全文化宣传和推广活动,提高了公众对安全问题的关注度。 四、安全文化的意义和前景 安全文化的发展对于组织和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1. 促进组织的安全管理能力提升 通过建设安全文化,组织可以加强对员工的安全教育和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行为。同时,通过建立健全的安全管

安全文化的起源、发展及概念范文

安全文化的起源、发展及概念范文 一、安全文化的起源 安全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工业革命时期。在工业革命初期,工厂的运营主要依靠机械和技术设备的运行,而对于安全管理的关注度较低。然而,随着工业生产的不断扩大和发展,事故频发,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这使得人们开始关注和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 二、安全文化的发展历程 1.初期的安全管理 最初的安全管理主要是基于法律法规的约束,工厂依靠法律和行政手段来控制人员的行为、设备的使用和工作环境的安全性。这种管理方式强调的是对规定的遵守和执行,而不太注重人员的安全意识和行为习惯的培养。 2.安全技术的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一系列的安全技术和设备被引入到工厂中,用来提高工作环境的安全性和减少事故发生的可能性。这种技术导向的安全管理方式更加注重控制和预防事故的发生,但仍然忽视了人的因素。 3.人为因素的重视 20世纪70年代以后,人为因素逐渐被认识到对事故的影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安全管理开始重视培养员工的安全意识和行为习惯,通过培训和教育来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减少人为因素对

事故的影响。这种管理方式注重人的行为和态度的改变,但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着局限性。 4.安全文化的兴起 20世纪80年代以后,学者们开始关注安全文化的概念并提出,认为安全不仅仅是依靠法律和技术手段,还需要建立一种安全的价值观和信念,形成一种安全的组织文化。安全文化强调的是安全管理的全员参与和共同责任,要求员工在工作中始终保持关注和关心安全。 三、安全文化的概念 安全文化是指在一个组织或社会中形成的一种共同的安全价值观、信念和行为规范,它是整个组织文化中的一部分,贯穿于组织的所有层面和方面。安全文化强调的是以人为本,通过培养和提高人们的安全意识和行为习惯来降低事故的发生概率。 安全文化的特点包括: 1.全员参与:安全文化要求所有成员都参与到安全管理中来,每个人都对自己的行为和决策承担责任。 2.持续改进:安全文化是一个不断发展和改进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反思和总结,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提高安全管理的效果。 3.风险管理:安全文化注重对潜在风险的识别和评估,通过合理的风险管理措施来降低事故的发生概率。 4.学习与教育:安全文化注重培养员工的安全意识和行为习惯,通过学习和教育来提高员工的安全素养和能力。

安全文化的演变

一、中国安全文化的演变与发展 中国安全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可追溯到人类诞生之初,渊源流长。为了生存、繁衍和发展,人类祖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对付灾害与猛兽的经验,找到了维持人类生命运动生存的方式,并不断创造保障活动的安全环境。这就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生理的需求和安全的需要,正因为人类不断地解决物质需要和保障其活动的安全需求,才有了当今的人类社会。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历 全文化及其与科技、与其他文化的关系,对推动中国的安全文化建设是十分重要的。由于人类对安全灾害认识的深化,人类对安全或灾害的认识经历了无知、盲目、被动的阶段,才发展到局部有知、有意识的、系统的阶段,经过世代的创造、继承、优化、发展,而不断繁荣的,对中国安全文化的研究大致分为三个时期:其1.原始粗放的农业到小农经济发展时期(从远古到清朝灭亡);其2.作坊小手工业的兴起到工业发展时期(推翻封建制到本世纪80年代);其3.市场经济建立和初步发展时期(20世纪80年代至今)。 然而人民对安全的认识由局部的,系统的安全正转向以安全系统来实现,由生产领域扩展到人生存和活动的一切领域,人民对风险和灾害的认识,从局部有知到开始自觉、自律、自护互救、提高人民的安全素质已在为大众的需要,这就标志着中国安全文化建设进入大众安全文化的新时期。在唐山大地震21周年纪念日召开的中国安全文化推进计划专家座谈会上劳动部部长李伯勇强调:安全文化是我国安全事业发展的基础,任重道远,并要做好几个结合。他说:“仅两年多的时间,安全文化建设的形势发展很好,无论从唐山7.28大地震纪念到国际减灾日、全国安全生产周,有关安全减灾文化的呼声愈来愈烈,如今安全文化的影响已冲出了工业文化的范围,开始深入发展为企业安全文化、城市安全文化、社区安全文化、居家安全文化、校园安全文化等,可以说安全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与全国科普工作日益结合,安全文化有希望提高全民的安全意识,安全思维,使‘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成为大众的自觉行动。总体讲安全文化的倡导、弘扬和传播有了较大进展,我十分赞同大安全观,综合减灾的安全文化可发展的思路。不久前,国务院领导同志批转了中国安全文化研究会筹委会专家组“关于编研《二十一世纪国家安全文化建设纲要》的建议”,要求我们认真研究、执行。我认为应将安全文化建设提高到跨世纪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尤其应将安全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与提高警惕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相结合、从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中国需要安全减灾的总体发展纲要。中国经济要高速发展,不有离开安全减灾的的支撑条件;人民富裕实现小康水平,更需要小康安全。从大众和生活及社会稳定看,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水平,不抓公共安全、不抓安全生产是不行的。 二、中国安全文化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历史事件及贡献 1、关于安全文化的重要指导思想

安全文化的发展历史及我国安全文化现状

安全文化的发展历史及我国安全文化现状 一、安全文化的发展历史 在1986年国际原子能机构召开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后评审会”上提出了核安全文化,1986年美国NASA机构把安全文化应用到航空航天的管理中。1988年在其“核电安全的基本原则”中将安全文化的概念作为一种重要的管理原则予以落实,并渗逶到核电厂以及相关的核电保障领域。1991年国际核安全咨询组织的《安全文化》小册子正式出版,它标志着核安全文化的开始。1993年我国劳动部部长李伯勇同志指出“要把安全工作提高到安全文化的的高度来认识”。安全文化从核安全文化、航空航天安全文化等企业安全文化,拓宽到全民安全文化,由此发展到了由安全观念文化、安全行为文化、安全物质文化组成的全民安全文化的新时代。在该阶段,安全教育体系正在形成,儿童和中小学生的安全教育已经起步,大学和成人的专业化安全教育已初具规模,在有关政府机构领导下的安全文化普及教育正蓬勃发展;安全科学作为独立的学科体系已经建立,安全科学形成了由安全科学技术基础学科、安全学、安全工程等构成的多学科体系;安全管理机构进一步健全,建立健全了一大批国际的、国家的、行业的、社会的、企业的安全管理机构;在法规、标准、安全制度方面,体现在面向全民的安全建设开始起步,面向行业的、企业的安全法规、标准、制度、操作规程等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在安全宣传方面,一个社会化的安全宣传网正在形成,出现了一些面向大众、宣传安全光荣、安全就是效

益的作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哲学思想更加深入人心。 劳动部李伯勇部长在1994年为中国文化系列丛书作序时强调指出,“……安全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它涉及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它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诸学科,它为安全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形成提供乳育的胚胎;它既具有历史的继承性,又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安全文化是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华民族在生存和繁衍中与世界其他民族一起创造并传播了安全文化。安全文化在我国的发展也经历了人类对安全与健康的盲目追求、核安全文化出现、全民安全文化的兴起等三个阶段。 1992年国际核安全咨询组织的《安全文化》小册子被译成中文,并在国内出版以来,核安全文化模式迅速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国文化吸收世界其他国家安全文化建设的经验,特别是核安全文化建设的经验,把企业安全文化融会于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之中,形成了企业安全文化。特别是“安全第一,预防主为”一直作为我国工业发展方针,在全国始终开展普遍的安全宣传教育活动和安全技术的基础建设,使我国具有一定的安全文化教育基础,安全文化一词在中国一出现,其范畴和范围便得到发展,企业安全文化发展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安全文化。 安全文化作为专业名词在我国出现,它标志着系统研究和传播安全文化的时代的到来。1993年10月在成都召开的亚太地区职业安全卫生研讨会暨全国安全科学技术交流会上,发表了“论企业安全文化”的论文。

安全文化的发展历史及我国安全文化现状 (一)

安全文化的发展历史及我国安全文化现状 (一) 安全文化(Safety Culture)的概念指的是一个组织、集体或社会中 的人们在它们的关注点、承诺和行动方法上对安全的态度和观点。随 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安全文化作为重要的安全管理理念日益被人们所 接受。下面将就安全文化的发展历史及我国安全文化现状进行论述。 一、安全文化的发展历史 安全文化的概念最早由詹姆斯·理查德·丹普斯特(James Reason) 于1983年提出。20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开始意识到技术与机器极大地增强了人类对自然的掌控能力,但这也为人类带来了更多的危险和 风险。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的发生使“安全”成为一个全球 性的议题。此后,安全文化的重要性越来越得到重视,其中包括美国、英国等国家的安全文化模型逐渐形成。 二、我国安全文化现状 (一) 安全意识还需提高 尽管在近年来我国对安全发展十分重视,政府公布多项法规法规以保 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但中国公民的安全意识还没有得到足够的提高。 (二) 安全管理发展迅速 我国在安全管理方面的表现卓著。从医疗卫生到交通运输、矿山等行业,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规日益完备,如高速公路的安全设施、煤矿的

“双控”制度、航空业的“空安”管理等,有力地促进了生产安全、 交通安全和生活安全。 (三) 安全文化构建迎来新时代 随着我国不断发展,安全文化的建设也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为了推 动安全文化建设,各个领域的企业、机构、部门已开始注重安全教育、安全意识营造和安全技术培训,持续提高安全文化水平,以确保国人 安全环境的切实保障。 三、结语 总之,安全文化的发展不仅要求我们对安全风险的认识和防范层面有 所提升,也需要广大公民树立安全意识,加强实践操作与管理。未来,我国在安全方面的发展一定会更加快速,取得更加出色的成果。

安全文化的发展历史

安全文化的发展历史 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在那个时期,人们开始关注工作场所的安全和健康问题。然而,安全文化的概念和实践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经历了几个重要的发展阶段。以下是安全文化发展的历史概述。 1. 初始阶段(1960年代-1970年代):在这个阶段,主要关注工作场所的物理安全,例如防护设施、紧急疏散和消防等。这一时期以合规和法规为主导,主要目标是预防事故和保护员工的身体安全。 2. 强调人为因素(1980年代):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和经验积累,人们逐渐认识到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往往是人为因素。在这个阶段,关注点从技术和设备转向人的行为和态度,开始强调培养员工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感。 3. 组织文化的重要性(1990年代):在1990年代,安全管理者和研究者意识到安全文化的重要性,将其提升到组织层面。在这个阶段,安全文化被定义为组织对安全价值观和行为的共享和共同认同。安全文化被认为是预防事故的重要因素,需要长期的努力和全员参与。 4. 综合管理方法(2000年代):在21世纪初,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的趋势,安全管理不再只是组织内部的事务,而是需要与外部环境相适应。这个时期,安全管理开始采用综合管理方法,包括风险评估、政策制定、培训和意识提升等方

面。此外,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为安全文化的建设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手段。 5. 持续改进和创新(现代):目前,安全文化的发展不再是一次性的工作,而是一个持续改进和创新的过程。随着各种新的工作方式、技术和环境的出现,安全管理者需要及时调整策略和方法。此外,更加注重员工参与和协作,通过持续改进和学习来提高安全绩效。 总的来说,安全文化的发展历史经历了从物理安全到人为因素再到组织层面的转变,逐渐形成了一个综合管理的框架。在未来,安全文化的发展还将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需要不断地适应变化的环境和需求。

安全文化的历史变迁

安全文化的历史变迁 安全文化是指一个组织或社会对安全的态度和价值观。它关注人们对安全的认知、行为和沟通,以及组织内对安全的关注度和重视程度。安全文化的历史变迁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的早期。在此后的演变中,安全文化随着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而发生了许多变化。本文将从不同历史阶段切入,探讨安全文化的历史变迁。 古代与封建社会:从生存安全到权威安全 在封建社会以前的古代社会,安全的概念主要围绕生存安全展开。人们需要保护自己免受野兽、天灾和其他人类的威胁。这种安全观念在封建社会中得到了进一步强化,同时,随着封建制度的确立,安全更多地与权威有关。封建社会追求的是统治者的绝对权威和社会的稳定,人们的安全意识也被束缚在这一框架内。 工业革命时代:安全与产业化的关系 19世纪的工业革命为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安全问题。从矿工的安全到工厂的安全,都成为了重要议题。此时,安全更多地与劳工保护和工业生产有关。政府和企业开始关注起工人的安全,建立起相应的法律法规和安全管理体制。安全文化开始逐渐融入到工业化进程中。 二战与冷战时期:军事安全与核安全

20世纪上半叶的两次世界大战和冷战时期,安全的关注重点转向了军事安全和核安全。国家之间的军备竞赛和核武器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威胁。这种威胁意识推动了对安全问题更深入和系统的研究,同时也促使了国际社会对军控和核不扩散的重视。 现代社会:从安全至上到综合安全 进入21世纪,安全的概念发生了新的变化。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安全已经不再局限于人身安全和物质安全,而是与环境、网络、经济等多个领域息息相关。在这个时期,安全文化的关注点发生了重大转变。不再是简单追求安全与否,而是强调综合安全,寻求一种全方位的安全平衡。此时,安全文化进一步强调个人责任和社会共识的重要性。 当代社会:全球化与共享安全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加速,安全问题的范围也跨越了国家和地区的界限。从全球气候变化到全球恐怖主义,各种跨国和全球性的安全挑战不断涌现。这样的安全挑战需要各国之间的合作和共享,推动了国际社会对全球安全合作的重视。安全文化不再是国家独立的概念,而是涵盖了全球范围的共享和互助。 总结 安全文化的历史变迁反映了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从古代的生存安全到现代的综合安全,从工业革命时期的劳工保护到当代的全球合作,安全文化在不同时期与不同社会背景下发生了变

安全文化的历史与发展

安全文化的历史与发展 (最新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 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安全管理制度,如通用安全、交通运输、矿山安全、石油化工、建筑安全、机械安全、电力安全、其他安全等等制度,想了解不同制度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safety management systems, such as general safety, transportation, mine safety, petrochemical, construction safety, machinery safety, electrical safety, other safety, etc. systems, I want to know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ystems ,stay tuned!

企业安全文化的概述及发展

企业安全文化的概述及发展 摘要:本文简略概述了什么是企业安全文化,分析了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意义,从提高硬件建设、强化培训宣传、加强制度约束、拓展活动形式、突出以人为本、实现全员参预、创新安全理念等七个方面提出了安全文化建设的新途径。 关键词:安全文化意义建设途径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企业逐步实现了由生产型向经营型的转变,由此涉及的安全文化作为一种价值观和“以人为本”的全新理念,在人们的工作生活和企业的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明显的作用。那末,什么是安全文化?安全文化的意义是什么?作为一个企业如何才干更好地建设安全文化 ?下面我就简要地谈一下自己的浅显看法。 一、企业安全文化的概述 “安全文化”的概念产生于 20 世纪 80 年代的美国。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建设的发展,安全文化的内涵在不断的优化,而被赋予了新的时代特点和新的内涵。我认为,安全文化是企业(或者行业)在长期安全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的,或者故意识塑造的又为全体职工接受、遵循的,具有企业特色的安全思想和意识、安全作风和态度、安全管理机制及安全行为规范,是保护员工身心健康、尊重员工生命、实现员工价值的文化,是最终得到企业每一个员工自觉接受、认同并自觉遵守的共同安全价值观。 企业安全文化普通分三个层次即物质层、制度层、精神层。首先是表层文化,即物态的安全文化。包括生产设备的安全防护设施,个人劳动防护用品、生产现场的本质安全化以及各种安全技术和科研成果;其次是中介文化,即制度文化。包括安全工作规程、安全规章制度、运行规程,以营造一种强制力,对员

工的不安全行为和危(wei)险动作赋予有效的监督和约束,从而规范员工的行为;第三

安全文化的起源、发展及概念

安全文化的起源、发展及概念 安全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工业革命时期。工业革命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大量的工业事故和劳动安全问题,使得人们开始意识到安全的重要性。此后,人们开始探索如何通过改善组织文化来提升安全性能。 安全文化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初级阶段、中级阶段和高级阶段。 初级阶段是在20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初的工业时期。这一阶段的安全文化重点是建立法规、规章制度和安全标准,并通过严格执行这些制度来提供安全保障。然而,这种安全文化主要是基于强制性的要求,缺乏员工的积极参与和自发行为。 中级阶段发生在6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的时期,人们开始意识到制度和法规不能完全保证安全,必须依靠改变员工的行为来提升安全性能。在这一阶段,人们开始强调员工的参与和责任感,并通过培训和教育来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技能。此外,组织也开始重视员工的参与和反馈,以不断改进和完善安全系统。 高级阶段发生在80年代至今的时期。在这一阶段,安全文化不仅仅是一个组织内部的要求,更变成了一种价值观和信念系统。高级阶段的安全文化强调领导层的参与和承诺,并鼓励员工参与决策和改进过程。此外,安全文化还关注安全沟通、安全风险管理和持续改进,以建立一个符合人类因素和组织特点的安全系统。

安全文化的概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价值观和信念:安全文化是组织内部共同的价值观和信念系统,体现在员工对安全的态度、行为和选择上。 2. 倡导和领导:安全文化需要由领导者提供支持和引领,通过示范和培训来影响员工的行为和态度。 3. 参与和责任:安全文化强调员工的参与和责任感,要求员工积极参与安全管理和改进过程,并对个人的安全行为负责。 4. 沟通和学习:安全文化强调有效的沟通和学习机制,以便及时交流和传递安全信息,并从事故和事件中吸取经验教训,并不断改进和提高安全性能。 5. 持续改进:安全文化注重持续改进和学习,通过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和改进流程,不断改进安全管理和控制措施,以确保安全性能的持续提高。 总结起来,安全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反映了人们对安全的认识和理解的演变过程,从最初的法规强制到人员行为的改变,再到目前的价值观和信念系统。安全文化的概念强调了领导者的参与和领导、员工的参与和责任、沟通和学习以及持续改进等方面的重要性。通过建立和发展安全文化,组织能够提升安全性能,减少事故和损害,为员工提供一个安全和健康的工作环境。

安全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安全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可以追溯到工业化进程的初期阶段。在这个阶段,工业化进程加快了生产力的增长,但也带来了大规模的工业事故和职业病问题。人们逐渐意识到,仅仅依靠技术手段和规章制度是无法解决这些问题的,还需要培养一种安全的工作态度和行为习惯。因此,安全文化的概念应运而生。 安全文化是指企业或组织中,员工对安全意识、安全价值观以及安全行为的认同和传承。安全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 首先,企业或组织的领导者起到了关键的作用。领导者的态度和行为对员工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只有领导者本身具备良好的安全意识和安全行为才能让员工有信心去遵守安全规章制度和要求。领导者还需要通过制定和执行相关的安全政策和制度来保障员工的安全。 其次,员工的参与和培训是安全文化发展的重要环节。员工是企业或组织安全文化的主体,只有他们具备良好的安全知识和技能才能够保证工作场所的安全。因此,企业或组织需要为员工提供相关的安全培训,并鼓励员工参与到安全管理和决策过程中,增强他们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感。 此外,安全文化还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这包括制定和执行安全管理制度、建立安全风险评估和控制机制、加强事故预防和紧急救援等措施。通过建立这些制度和机制,可以

有效地提高员工对安全的认识和行为,降低工作场所事故的发生率。 最后,安全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持续改进和监督的机制。企业或组织需要不断地评估和分析安全绩效,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改进。同时,企业或组织还需要加强安全监督和检查,确保各项安全措施的有效执行。 总的来说,安全文化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它需要企业或组织的领导者起到示范和引领的作用,同时也需要员工的参与和培训,以及一套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和持续改进和监督的机制。只有各方的共同努力才能够形成和发展良好的安全文化,确保工作场所的安全。

(整理)安全文化建设及其发展前景.

安全文化建设及其发展前景 天灾不可抗拒,但可以预防,把灾害降到最低程度;人祸为何频发不止,除了责任人无视生命,践踏法律法规和政府监管不力等因素之外,我认为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整个社会缺乏一种浓郁的安全文化氛围,安全文化的熏陶教育还很不够。因为文化决定意识,意识决定观念,观念决定行为。也就是说,安全文化决定人的安全意识,安全意识决定人的安全观念,安全观念决定人的安全行为。由此我认为,没有安全文化和安全教育,就不可能有安全的行为和安全的生存、生产发展环境。重大事故的频发、问责风暴的骤起和血的教训警醒:我们安全高于一切。 一、安全文化的起源 安全文化的系统化发展,起源于核电工业。由于核电工业安全问题的重要性,该行业仍然是当前安全文化研究和应用最活跃的领域,其取得的安全文化成果也逐渐向其他领域渗透。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的国际核安全咨询组(INSAG)在1986年提出安全文化的概念“安全文化是存在于单位和个人中的种种素质和态度的总和”。并于1991年发表名为《安全文化》的报告(即INSAG-4) 。在INSAG-4中,安全文化的概念首次被进行了定义,并且这一定义被世界许多国家的许多行业所接受,得到广泛的认同。 英国保健安全委员会核设施安全咨询委员会(HSCACSNI)认为,上述的安全文化定义是一个理想化概念,且没有强调能力和精通等必要成分。于是提出了修正的定义:“一个单位的安全文化是个人和集体

的价值观、态度、想法、能力和行为方式的综合产物,它决定于保健安全管理上的承诺、工作作风和精通程度”。 二、安全文化的概念 安全是从人身心需要的角度提出的,是针对人以及与人的身心直接或间接的相关事物而言。然而,安全不能被人直接感知,能被人直接感知的是危险、风险、事故、灾害、损失、伤害等。 安全文化就是安全理念、安全意识以及在其指导下的各项行为的总称,主要包括安全观念、行为安全、系统安全、工艺安全等。安全文化主要适用于高技术含量、高风险操作型企业,在能源、电力、化工等行业内重要性尤为突出。所有的事故都是可以防止的,所有安全操作隐患是可以控制的。安全文化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就需要将安全责任落实到企业全员的具体工作中,通过培育员工共同认可的安全价值观和安全行为规范,在企业内部营造自我约束、自主管理和团队管理的安全文化氛围,最终实现持续改善安全业绩、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的目标。 安全文化是在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历程中,在其从事生产、生活乃至实践的一切领域内,为保障人类身心安全(含健康)并使其能安全、舒适、高效地从事一切活动,预防、避免、控制和消除意外事故和灾害(自然的、人为的或天灾人祸的);为建立起安全、可靠、和谐、协调的环境和匹配运行的安全体系;为使人类变得更加安全、康乐、长寿,使世界变得友爱、和平、繁荣而创造的安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安全文化的发展历史

安全文化的发展历史 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的起源。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意识到生命的重要性,并开始采取一些措施来保护自己免受危险和威胁。在安全文化的发展历史中,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原始社会阶段: 在这个阶段,人们开始注意到某些行为可能会导致伤害或危险。他们开始采取一些基本的安全措施,如避开危险的地方,避免与危险的动物接触,使用简单的工具来保护自己等。这个阶段的安全文化主要基于个人经验和直觉,缺乏科学的理论和方法。 2. 古代文明阶段: 随着农业的发展和城市的兴起,人类开始面临更加复杂的安全问题。他们开始注意到一些可能导致灾害的因素,如自然灾害、交通事故、疾病传播等。随着社会分工的出现,一些专门从事安全工作的职业也开始出现,如警察、消防员、医生等。在这个阶段,安全文化逐渐形成并得到发展,但仍然主要依赖于传统的经验和做法。 3. 工业革命阶段: 工业革命的到来给安全文化的发展带来了许多新的挑战和机遇。随着工厂的兴起和大规模生产的出现,工人们面临着更多的安全风险。工业事故的发生频率和严重性迫使人们开始认识到安全问题的重要性,并开始研究和实践一些科学的安全管理方法。

这个阶段的安全文化主要通过法律法规和标准来推动,但还存在许多局限性和不足之处。 4. 现代安全管理阶段: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全球化的到来,安全问题变得越来越复杂和多样化。人们开始意识到安全问题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还涉及到组织文化、人员行为、领导力等方面。在这个阶段,安全管理理论和方法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如系统安全管理、风险管理、安全培训和教育等。同时,安全文化也逐渐形成,并得到广泛的关注和重视。 5. 未来发展趋势: 在未来,安全文化的发展将面临更大的挑战和机遇。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安全问题的复杂性将进一步增加。为有效应对这些挑战,需要继续推动科技创新、改进安全管理方法、加强跨部门合作等。此外,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和福祉的追求,安全文化还将更加注重人的主体性和参与性,促进个体和组织对安全的自觉和主动。 总结起来,安全文化的发展历史可以呈现出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经验到理论的过程。在未来的发展中,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全球的合作与交流,将安全文化纳入组织和社会发展的全局,推动安全文化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安全文化的历史变迁范文

安全文化的历史变迁范文 引言: 安全文化是一个涉及到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综合体系,它对于个人和组织的发展、安全和稳定至关重要。本文将从历史角度出发,探讨安全文化在过去数百年来的发展和变迁,旨在揭示其演变过程和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一、起源与萌芽 安全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工业革命时期。19世纪初,随着机械化生产的兴起,工厂的规模不断扩大,工人们暴露在各种危险和风险中。当时的工厂主要关注生产效率和利润,对工人的安全问题缺乏足够的重视和关注。然而,一系列的事故和伤亡事件的发生,使得人们开始意识到安全问题的重要性。同时,一些早期的企业家和管理者开始尝试改善工作环境、提高工人的安全意识和技能,为安全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二、发展与演化 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和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安全文化的发展迎来了更加广泛和深入的阶段。20世纪初,一些国家开始制定劳动法律法规,规定工人的工作时间、工资和安全保护措施,保障了工人的权益和安全。在这一时期,安全文化主要集中在法规和规章制度的制定、宣传和执行上,企业和组织都开始重视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和改进。

到了20世纪中叶,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安全文化的理念也不断更新和拓展。在这一阶段,工业安全管理模式逐渐从单一的事故防范向综合的风险管理转变,管理者们开始将安全纳入到企业的整体战略规划和生产运营过程中。行业标准和准则的制定、管理制度的完善等成为安全文化发展的重要方向。 三、现代化与全球化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普及,安全文化的变革和创新进一步加快。在现代化社会中,安全问题不再局限于单一的事故防范,而是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内外部因素的综合风险管理。在这一时期,安全文化的核心内容逐渐从技术措施转变为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念,注重培养个人和组织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感。 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安全文化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传播和交流。国际组织和行业协会的活动、国际标准和准则的制定,为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安全文化发展提供了借鉴和交流的平台。全球化时代的安全文化不再是孤立的国家观念,而是需要各国共同努力和合作的共同价值体系。 四、现状与展望 当前,面对新的挑战和需求,安全文化的发展正面临着一系列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随着人们对安全需求的不断增长和对安全文化理念的更加深入理解,安全文化在个人和组织层面的推

安全文化的缘起及安全文化研究建设现状

安全文化(d e)缘起及我国安全文化研究建设现状安全问题伴随着人类社会始终.所谓安全文化,从中观层面看,即人类在安全实践活动中所创造(de)安全物质成果和安全精神成果(de)总合,应该包括安全理念、安全意识、安全制度、安全标准、安全物品、安全文艺作品、安全宣传、安全群体、安全行动、安全理性、安全社会系统、安全社会结构等等.安全文化作为当前研究和建设(de)重点领域,在国内外都有了它(de)生存基础和发展成就. 一、安全文化缘起及国外安全文化研究现状回顾 现代意义(de)安全文化最初是由安全科技界专家提出来(de).1986年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由于人为原因发生爆炸,酿成核泄露(de)世界性大灾难,由此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de)国际核安全咨询组(INSAG)提出核电站“安全文化”概念,此后安全文化研究在自然科技界和人文社会科学界都得到了大力发展,安全文化建设也在其它企业生产和政府报告中得到了重要体现.当时,专家们(de)意见就是指人们不能仅仅从自然科学技术角度来维护安全,人们(de)安全意识、安全行为和安全政策等在维护安全方面也是至关重要(de),而且需要对科技理性(de)副作用进行思考.无独有偶,社会科学界差不多从另外一种角度提出了如何确保安全(de)问题,这就是社会学界对现代性进行反思(de)“风险社会理论”.风险问题(de)研究最早见于20世纪50年代西方学者对核能安全使用问题(de)思考,后来(de)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1986年出版(de)德文着作风险社会(RiskSociety)中,系统地提出了“风险社会理论”,并且对“风

险”(de)内涵作了更深刻(de)阐述.[1]“风险社会”概念从一开始在外 延上就比“安全文化”概念宽泛,不仅仅指安全生产领域,更广泛地指向 社会公共领域(de)安全和风险,同时打破地域空间(de)界限而探索全球化进程中(de)不平等、异质性和不安全问题. 安全文化研究与建设主要起源于工业化国家,远远走在中国前列,归 纳起来有几个方面(de)特点: 第一,安全文化研究首先在核工业领域重点推进.国际核安全咨询组(INSAG)1991年又提出了安全文化报告(INSAG-4),把安全文化概念得以定义并且得到世界多数行业专家教授(de)认同.1994年该机构又制定了评估安全文化(de)方法和指南(ASCOT指南,1996年修改),对安全文化(de)政府组织、运营组织、研究机构和设计部门等问题进行了详细规定.1998年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又发表了在核能活动中发展安全文化:帮助进步(de)实际建议,提出了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要经历安全(de)技术与法律建设、安全目标与绩效、安全主体(de)责任与自我学习改进等三个阶段.亚洲地区核合作论坛(FNCA,前身为1990年成立(de)亚洲地区核合作国际大会 /ICNCA)1997年第8次研讨会以来每年都举行一次研讨会(2000年会议在我国上海召开),对于推进亚太地区安全文化合作做出了重大贡献.[2] 第二,安全文化研究在其他工业领域(de)迅速推广.美国蒙特纳州1993年颁布了一部蒙特纳州安全文化法,以法律(de)形式强调雇主和雇员合作以创造和实现工作场所(de)安全理念.美国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1997年组织召开了“合作文化与运输安全”全国研讨会.澳大利亚矿山委员会

安全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史

安全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史 【引言】 安全文化是指一个组织或社会的成员共同遵循的安全价值观、安全意识和安全行为的集合。它是一种理念和信念,体现了对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的高度重视和关注。安全文化的建立和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本文将从安全文化起源开始,逐步探讨其发展历史。 【一、早期安全观念的起源】 安全观念在人类社会历史的各个阶段都有其存在。早在原始社会,人类就已经开始意识到某些行为可能带来危险,比如火的使用、狩猎活动等。但原始社会的安全观念主要是基于经验、直觉和传统,缺乏科学理论的支持。 【二、工业革命和安全意识的觉醒】 工业革命的兴起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和进步,但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安全隐患。19世纪末20世纪初,大量工业事故的发生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安全问题成为了人们的共同关切。这一时期开始出现了一些早期的安全理论和安全管理实践。例如,英国工程师乔治·弗古森建立了第一个工程管理学科,并提出了一些关于工程安全的理论。美国的民主化运动和社会改革也催生了安全立法和监管机构的建立。 【三、二战后的安全文化发展】

二战结束后,人类对安全问题的认识进一步深化。灾难性的核爆炸和大规模战争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于和平、安全的追求成为了全球的共同诉求。许多国家建立了相应的安全管理体系和法律法规,推动了安全理论的发展。此时期的安全文化主要是政府和企业为主导,重点在于规范和监管。 【四、20世纪70年代后的安全文化革新】 20世纪70年代后期,新兴的高危行业(如航空、原子能等)和新的技术(如计算机、通信技术等)的迅猛发展给安全带来了新的挑战。面对这些挑战,单一的法律法规和监管并不能解决问题,而需要一种全员参与、共同推动的安全文化。在这一时期,一些企业开始引入新的概念和方法,如安全培训、奖惩制度、安全审核等,推动了安全文化的深入发展。 【五、21世纪以来的安全文化建设】 进入21世纪后,安全意识的觉醒和安全文化建设得到了更多的重视。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跨国公司、国际组织和各类行业协会相继制定了安全标准和规范。一些先进的企业开始将安全文化与企业文化紧密结合,将安全价值观融入到企业的发展战略和组织文化中,并大力推动员工参与和安全自主管理。 【六、未来的安全文化发展趋势】 未来的安全文化发展趋势主要包括技术革新和全球化的影响。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安全管理手段也将更加先进和智能化,如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将为安全文化建

安全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安全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安全文化是指一个组织或社会对安全的认知、态度、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总和。它是在长期时间和多种影响下逐步形成的。其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通过实践和经验对安全问题的认识和反思。 起源于古代 安全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人类生存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问题,因此对安全的关注也可以追溯到古代。古代人类在生活和工作中面临种种危险和风险,因此他们不得不从经验中总结出一些安全规则和方法,以保护自己的安全。例如,在农业社会中,人类就通过不同的经验,逐渐形成一些农业安全文化,包括如何保护农作物、如何防止火灾等。 起源于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是安全文化的重要起源之一。随着机械技术和工业化的发展,工人们开始面临更多的安全风险和危险。在这个时期,一些企业和机构开始注意到工人的安全问题,并采取一些措施来保护工人的生命和健康。例如,在英国的工矿企业中,开始设立工矿事故调查机构,对事故原因进行调查和分析,以形成一些规章制度和生产安全控制措施,从而促进了安全文化的发展。 起源于科学技术的进步 科学技术的进步也是安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安全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也在不断深化。科

学技术的应用使得人类能够更加准确地识别和评估风险,并通过科技手段来减少和控制风险。例如,在核能开发和应用过程中,人们对核能安全问题的认识逐渐提高,从而促进了核能安全文化的发展。 现代安全文化的发展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安全问题也日益凸显。各种新兴领域和新兴技术的出现,使得安全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和多样化。人们开始关注和重视安全问题,提出了更高的安全要求。例如,在航空、化工、互联网等行业中,人们开始逐步形成一些专业化的安全文化,制定相应的安全标准和规范,加强对安全问题的管理和控制。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安全文化也在不断发展和演变。从最初的\

安全文化缘起及安全文化研究建设现状

安全文化缘起及安全文化研究建设 现状 安全文化缘起及安全文化研究建设现状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安全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从过去的“安全意识”到现在的“安全文化”,安全已经成为人们 生活中最基本的需求之一。在工业、交通、医疗等领域,安全问题的利弊直接关系着人们的生命和健康,因此,安全文化的建设也逐渐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安全文化的缘起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航空事故、核电事故等一系列安全事故的频发,人们开始意识到单纯地强调技术手段和程序规范已经不够了,需要一种全员参与的安全文化体系,从而使得安全成为了机构、企业和社会的共同责任。安全文化并不是简单的管理体系,而是一种基于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文化理念,打破了传统的“管人、管事、管财”式管理模式,形成了一种“文化驱动、组织支撑、人员参与、标准化管理”的新型管理模式。 安全文化的研究建设已经成为了当前安全领域中的重要研究课题。在国内,安全文化研究的开展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在当前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安全文化日益被重视,研究和应用意义也越来越大,成为很多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

当前,国内外已经形成了有关安全文化建设的丰富理论研究成果,其中包括安全文化概念的阐释、安全文化在企业中的实践、安全文化对企业安全管理的影响、安全文化测量方法和问题解决等方面,在这些研究中,不断有新颖完整的研究成果出现。 例如,在安全文化测量方法方面,目前主要存在两种方法:定量方法和定性方法。定量方法主要是基于问卷,从问卷中收集大量数据来评估安全文化,主要是通过统计分析方法对问卷得出的数据进行分析和解释。而定性方法主要是基于对安全文化概念的理解和对实践中安全环境和安全行为的观察、分析和解释,得出对企业安全文化的定性描述。当然,两种方法亦有各自优缺点。 在安全文化研究的实践中,从企业对安全文化的认知度、安全管理体系的完善度、安全生产规程的质量度等方面进行不同角度、不同维度和不同层面的量化分析,是常见的实践方法。在此基础上,尝试寻找与筛选有关安全文化的关键影响因素,诊断和评估安全文化的现状和发展方向。 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价值日益凸显,必将形成一个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的安全文化建设体系。在这样的系统中,安全管理的各项工作不仅要有科学的方法,更要切实体现人文的关怀,将安全工作与组织文化紧密结合并逐步形成企业特色,使企业内部形成一种协调一致的安全文化和信息共享机制,使企业成为一个“安全、协调、共赢”的企业。作为未来安全文化 研究的主要趋势之一,将会有进一步的资源整合和优化,系统

2021版我国安全文化发展的现状及思路

2021版我国安全文化发展的 现状及思路 The core of safety culture is people-oriented, which requires the implementation of safety responsibilities in the specific work of all employees. ( 安全文化)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部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档文字可以自由修改

2021版我国安全文化发展的现状及思路 1我国安全文化发展现状 (1).国家政府对安全文化的重视与开展的活动 我国自1991年开始引进、研究和推广安全文化,开始主要是专家学者和企业组织的自发行为。 2001年,由原国家经贸委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在青岛市组织召开了第一届“全国安全文化研讨会”,此后每年都召开一次有关安全文化的研讨会。对安全文化的学术交流和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经验的交流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从2002年起,我国将“安全生产周”改为“全国安全生产月”,同时开展了安全生产万里行活动,加大了安全生产宣传教

育向企业和社会的传播力度。2003年成立的宣传教育中心,肩负了宣传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传播安全知识、弘扬安全文化的重任。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将安全文化作为要素来抓,并列为各要素之首,更显示出了对我国安全文化发展的重要性的认识。 (2).企业安全文化工作的情况 我国许多企业已经认识到安全文化对于搞好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作用,并在企业中积极推动安全文化的建设。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已有2000家以上的企业在生产实践过程中开展了安全文化建设工作,行业覆盖了矿山、石化、建筑、冶金、道路交通运输、铁路、航空、机械、电子、电力、建材等。企业管理人员和安全管理人员对安全文化的认知程度超过了50%。 存在的问题是无参照标准,以自发行为为主,更多地关注表层的文化形式,无改善目标等。 2促进我国安全文化发展的思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