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教学中的文体意识

写作教学中的文体意识
写作教学中的文体意识

写作教学中的文体意识

文体是独立成篇的文本体裁,是文章表情达意、承载思想的载体。在写作动笔之前,作者首先要确定选择好文体,再组织语言负载一定信息,去实现特定的写作意图。由于传统写作教学侧重于对文体知识的讲授,文体能力的训练与文体知识的讲授在相当程度上处于脱节状态,学生的文体意识缺失。所以教师在写作教学中要注重增强学生的“文体感”,提高其写作能力和水平。增强文体意识,就必须进行严格的文体基本功训练,规范文体要求。我们现在常见的文体有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和应用文四种,不同的文体在表达上有着自身的优势,选择合适的文体形式取决于作者的创作意图和表现对象,它是作文成功的关键。

我们在写作教学时,最起码要让学生明白三个问题:作文要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要这么写。“写什么”考虑的是文章的整体,即文章要写的内容、对象是什么,通过文章你要表达一个什么主题;“怎么写”最能体现你的文采,它讲究的是创意,即文章的体裁和表达的特点;“为什么要这么写”属于写作文时的反躬自问,它的出发点是文章的内容和形式是否统一,表达方式是否符合文章体裁。同样的内容因为文体有别,立意就不一样,如诗歌重在抒情,记叙文重

在写人记事。不同的文体其主题呈现方式迥异,说明文和议论文表现为一种思想、观点或主张,诗歌显示为某种直觉、情绪或情感,小说则凸显为一种典型形象,文本的结构、语言、题材等也会随之表现出独特的形态。

文体必须与内容表达和技巧的选择相匹配。它不仅牵涉到怎么命题,怎么立意,结构如何安排,材料怎么选择,语言风格怎么确立等问题。它还会影响到表达方式的运用。我们如果把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五种表达方式,围绕一个中心,灵活而综合地运用,确实不错。像我们学习过的《记念刘和珍君》,课文中将简练的叙事、深刻的议论、强烈的抒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不仅增强了文章思想的深度和力度,而且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但针对不同文体,一般还是要有所侧重,如《记念刘和珍君》是一篇记叙类文章,作者是在记叙的基础上展开议论抒情,文章主要以记叙为主,描写抒情是使叙述增色,议论是使主题深化。而议论文就必以议论为主,议论有立论、驳论两种,如《六国论》是立论文章,开篇提出中心论点,接着,针对两个分论点展开论证,而“思厥先祖父,仆霜露,斩荆棘,已有尺寸之地……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这段简洁的叙述就充当论据,服务于论点。《南州六月荔枝丹》作为说明文,主要以说明为主,但文中也不乏记叙抒情,如第一段就写了幼时我所知道的荔枝是记叙。“为了封建统治者个人口

腹之好,竟如此劳民伤财”是议论抒情。文体不同,侧重点就不一样,为此我们在写作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严格按各类文体的特定要求对学生进行训练,做到有条理、有计划地进行。

各种文体的训练要因“体”而异,在各种文体训练均衡发展的基础上要重点写好记叙文,虽然议论文历来也是中考、高考的主流文体,但合格的表达首先从记叙开始,记叙文写作是关键。教师要让学生切实打好记叙文基础,把记叙文作为看家本领,严格训练学生记叙文的细节描写能力、议论抒情能力、典型环境刻画能力、行文线索处理能力。为了突出文章中心,叙述的顺序也很重要。“文似看山不喜平。”记叙文中,人物的活动不是单一的几个动作、几句话语,事情的叙述也不宜直来直去,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可根据行文的需要去选择。议论文训练中,论点是关键,论点是一篇文章的灵魂、统帅,它应该鲜明、准确、概括,绝不可模棱两可,让人捉摸不定。一篇文章只有一个中心论点,但可以有分论点。如《六国论》开门见山地提出中心论点,接着马上列出两个分论点,然后才展开论证。此文属于立论文章。论据必须围绕中心论点去组织。论据有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种,典型的论据是指能充分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具有代表性的事例和名言。我们应当引述时尚言论和当前媒体普遍关注的事例辅助说理,使文章更有针对性和时代感。论证时要

引导学生巧用形象思维的方法,使抽象的道理能通过具体的形象展示出来。从而收到深入浅出、说理透彻、令人信服的效果。说明文训练时,要抓住事物的特征,用确切、简洁、通俗的语言,条理清楚、层次清晰、结构严谨地把事理阐述清楚。

作文教学训练要循序渐进,体现出不同年级的侧重点,我们写作教学应紧紧扣住每一阶段的学习重点。绝不能在低年级随意放松文体要求,让学生“文体不限”地作文。只有把每一个阶段的学习重点掌握好,每一个阶段的学习重点检测到位,才能在高考、中考中,写出像样的、有其鲜明文体特征的、符合文体要求的文章。不同文体的课文应该有不同的教法,不同文体的作文同样也有不同的写法。文章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只强调内容而忽略形式,是不完美的;过分地注重形式而忽略内容,同样也是残缺不全的。因此,淡化文体但不能丢掉文体意识,有了文体意识,才会清醒地去钻研教材,改进教学,使学生写出文质兼美的文章来。

参考文献:

张路路.试论高中生写作文体意识的培养[J].福建师范大学,2009.

初中语文现代小说教学研究

初中语文现代小说教学研究 小说是初中学生非常喜欢阅读的一种文学体裁。在初中语文教材中也占有重要的位置。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重点对待,提高现代小说教学的有效性。读小说,就是读社会,读人生,读心灵,我们在鉴赏小说的时候,既要“走进去”,融入感情的体验;又要“跳出来”,进行理性的分析。因此,中学语文中的小说教学就不仅是完成对文学作品的再创造。 1、把握教学目标 语文教师应该首先明确现代小说的教学目标。《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互相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每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看来,制定切实、科学的教学目标应该是提高现代小说教学的有效性的首要条件。 2、注意学习方法 小说教学中的学习方法主要有:形象分析法、环境演示法、情节探究法、语言品析法。 (1)形象分析法 好的小说总是把思想隐藏在形象深处的。因此,鉴赏小说要重视人物形象。《阿q正传》的主人公本来是个“上无片瓦,下无寸土”住在土谷祠里的农民,是典型的被侮辱与被迫害者。可是,他与赵太爷一样卫护着封建意识形态,对于一切不合封建礼教的,他一概斥之为逆端。革命前,阿q畅想革命时,“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欢喜谁就是谁”,可以为所欲为。阿q所创立的“精神胜利法”也是整个封建意识形态的集大成,是清政府封建王朝闭塞落后,愚昧自诩,外强中干的写照。自觉接受并卫护封建统治意识的阿q,最后成了革命的殉葬品和反动阶级的替罪羊,这就是阿q这个人物形象的思想意义。 (2)环境演示法 环境是小说人物存在的背景,为小说提供时间和空间的氛围,阅读时,要注意作品的环境是什么样的,对主题的表现,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塑造起什么作用。平时我们阅读小说时,细心的读者会发现,一篇成功的小说往往都会有一些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起什么作用呢?语文教师都知道小说中的景物描写起到

新课标指导下的现当代小说教学研究

新课标指导下的现当代小说教学研究 摘要:经过对苏教版中学语文现当代小说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发现现当代小说教学仍旧存在如传统的模式化教学、课堂气氛压抑,小说教学缺少小说味道、小说解读理论方法单一以及小说理解同一化等问题。根据以上情况文章提出应该重视小说文体的独特性、探寻多元化的小说批评方法和鼓励多样化的小说理解思维等措施,希冀对中学语文的现当代小说教学有所帮助。 关键词:中学语文现当代小说教学改进措施 一、引言 通过近些年语文教学研究调查发现,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小说教学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在中国知网以及各大媒体网站中,有关于中学语文教材中小说教学的相关论文、刊物就有几百篇,其中包括硕士论文和期刊数据库等。对于小说教学现状的研究、小说教学内容的研究、教学方法的研究以及完善教学策略的研究占有很大比例。现当代小说因其丰富的审美文化特征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现当代文学中占据重要地位,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更是举足轻重。但可悲的是,在中考背景下,关于小说教学的研究,理论性远高于实用性,在实际教学中很难运用,小说教学逐渐呈现出边缘化,零散

化的局面。因此,现当代小说的教学更应该受到我们的关注与研究。 论文主要根据现行中学语文教材,以使用范围较广的苏教版语文教材为例,通过调查分析现当代小说的教学现状和教学特点,对传统的小说教学模式进行全面剖析,力争寻求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改变目前以教师为主导、参考书为依据,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对小说文本的阅读兴趣,做到在面对作品时能够深入精读,学习并掌握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从而提高中学语文教学中现当代小说文本精读的教学质量,达到新课标的要求。 二、中学现当代小说教学现状分析 由此表格可以看出,现当代小说在语文教材中所占比重虽然不大,但选编内容大多选择了较为经典的小说篇目,具有较高的教学价值。 (二)调查问卷及其分析 本小组成员为更直观地了解初中语文现当代小说的教 学现状,设计并进行了一次调查问卷,调查结果及分析如下:由以上两个表格,可以看出,字、词、句的教学在现当代小说的课程内占有较大比重,多媒体的使用也已成为主要的教学手段。此外,我们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等期刊网站查阅资料并且深入到现实课堂中,最后对资料进行整理分

文体意识、文体特点与教学策略

文体意识、文体特点与教学策略 浙江外国语学院教育系汪潮 一、文体意识 三国时的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宣雅,书论宣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这是对文体发表的最早议论。 周作人1912年的《童话略论》与《童话研究》以儿童文学最重要的文体“童话”为研究对象。1914年他又关注了儿歌。1920年在“儿童的文学”的正式宣言中,周作人已确立了明确的儿童文学文体观念,并针对儿童不同年龄特征给出对应的文体形式……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了。 上世纪80年代,教育心理学家潘菽也对文体和思维的关系有过阐述:“阅读体裁不同的文章,理解的难易不同,对思维活动提出不同要求。”从此开始了对不同文体阅读的心理学思考。 《人民教育》2013年第6期专设了“关注语文教学的文体意识”的话题。“编者按”提出:“自觉的文体意识不是单纯地具备某种文体知识,它是一种综合性语文素养。文体意识的培养不仅要清楚文体知识,更重要的是在语文实践中与体验、感悟、理解等语文素养相互链接、交叉、渗透,这样形成的文体意识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阅读、写作和表达交际。”这里,从语文素养的高度,提出了文体应在学生语文素养积累过程中发挥应用的价值。 然而,当今众多的小学语文教育还是高喊“齐步走”,众人同归,千篇一律,既没有因人而异,也没有因文而异,存在严重的人文化、划一化倾向。 从教材编写看,主题单元组文淡化了文体意识。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以“保护美好家园”为主题,安排了4篇课文:《只有一个地球》是说明性文章,《鹿和狼的故事》是记叙性文章,《这片土地是神圣的》为讲演稿,《青山不老》则是通讯。这种编排方式给教师带来错觉:教学只要落实“保护美好家园”的主题,不必考虑所选课文的文体。 从教学现状看,忽视文体的现象普遍存在。一位名师执教《鹬蚌相争》时,一位学生质疑:鹬与蚌你一言我一语在斗嘴说话,蚌说话就要张嘴,一张嘴鹬不就脱身了吗?鹬的喙被蚌夹着,它又怎么说话?对此,这位老师频频出招:先把问题推还给学生:“大家小组讨论讨论”;再把问题推给作者和编者:“同学们一起来改改教材,再给编辑叔叔写封信”;最后当学生问蚌如何能说话,两个壳是不是它的嘴的时候,又让学生上网或去图书馆查资料,或者去请教自然老师,或者设法弄只蚌来自己观察发现。这里老师把寓言当作记实作品,忽视了寓言的文体属性,其实,寓言的故事情节多为虚构,角色多是人格化了的动植物。 其实,小学语文不仅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人而教,而且要根据文体的不同特征因文而教。这是一种“文体意识”。现在我们要补上这一课。 课文是选入语文课本的书面语言作品的统称,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研究语文教学不能不研究课文的教学。任何一套教材所选课文达数百篇之多,而且文体多样,题材广泛。不同文体、不同类别的文章,在组织形式和表达方法等各有不同的特点,应根据课文的文体、类别设计不同的教学思路和环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获取不同的教学效果。要让文体意识成为一种语文素养在课堂上、在学生中渗透和生成。 当然,要说明的是:小学语文教学提倡“文体意识”,但不是“文体教学”。“文体教学”是初中、高中乃至大学语文的主要教学任务。所以,小学语文教学要思考:如何判断小学语文教材中课文的“文体”?如何把握小学语文教材中课文“文体”的使用度?等等。简言之,不能把小学语文课上成“文体分析课”。 二、文体特点 文体有不同的分类。根据小学语文教材中课文的实际情况,从两个维度对课文进行文体分类。一是“文学文体”,包括童话、寓言、神话、诗歌(儿童诗、古诗)、文言文、散文、小说等。二是“实用文体”,包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这一文体分类的体系具有单一性的特点,符合文体分类的逻辑性。 文体有各自不同的含义和特点: 1.童话指的是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以符合儿童想象力的情节,采取拟人、夸张、象征等方法编织而成的一种富于幻想色彩的故事。它的主要特点是:艺术的幻想,拟人、夸张和象征的写法,完整的故事情节等。 2.把一个深刻的道理或教训寄托在精练生动的故事里,就是寓言。它的主要特点是:寓言的主题(寓意)、寓言的譬喻、寓言的艺术形象、寓言的语言等。 3.神话就是一种“神圣的叙述”。叙述的是发生在遥远的古代的事件,主要人物都为“人格化”的“神”或动植物等。它的主要特点是:故事是一种神圣的“真实”、主人具有神性、故事发生在远古时代等。 4.儿童诗歌是指专门为少年儿童创作、符合他们的心理和审美特点的诗歌。它的主要特点是:饱满的儿童情趣、丰富的儿童想象、巧妙的诗意构思、天真的语言表达、优美的童稚意境等。

小 说 教 学 研究 文 献 综 述

小说教学研究文献综述 一、概念的界定 阅读教学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群体的阅读活动,是以发展学生阅读能力为核心目标的发展性阅读活动。 文学鉴赏是人们阅读文学作品时对作品的感受、分析评价,是一种审美认识活动,也是阅读能力的最高层次。它开始于感性活动,始终有形象伴随,但作为一种认识,它离不开理性活动。对文学作品(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的鉴赏,是以理解为基础,由形象感知到情感体验,再到理性升华的深化过程,是一种包括认识过程在内的审美享受活动。文学鉴赏主要是把握各类文学体裁的特点,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发现并概括作品的美感因素,理解、判断、鉴赏其作品内容;赏析评价语言特色、表达技巧等。文学鉴赏能力主要体现在艺术形象的分析、艺术境界的感受、艺术主旨的理解和艺术语言的熏陶这四个方面。 《文体阅读法》中认为:小说是一种以叙述生活故事塑造人物形象为主的文学体裁。 人教版初中第五册附录《谈谈小说》中这样定义:“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这就是小说。” 小说:小说是文学体裁的一种,它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 教学:所谓教学,乃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 二、中国知网检索信息: 1、检索项:主题;检索词:小说教学;模糊检索;时间范围(1979——2008)共计317条,其中,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281);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9);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0);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7);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0) 2、检索项:主题;检索词:中学小说教学;模糊检索;时间范围(1979——2008)共计36条。其中,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22);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14);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0);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0);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0)这说明什么问题呢?说明目前语文界对小说教学的研究不太重视或没有专门进行研究。一是高考现代文阅读不怎么考小说,二是许多研究者把它放到了阅读教学研究里面了。 三、文献综述 关于小说教学的观点 (一)硕博论文 硕博论文中对当今中学小说教学的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一系列的改进措施。 1、将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引入小说教学。 黄红丽《初中小说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实践与研究》认为: 1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2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3小说文本注重解读方法的多样性。 4小说阅读的自由空间应超出课堂教学的限制,延伸个性化阅读。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文体意识教学内容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文 体意识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文体意识 语文作为工具学科,它教学承载着很多很多的东西:从大处说有传统文化的传承、仁义道德的承载、人文素质的以及审美情趣的培养、文学欣赏等等,从小处讲有读书识字、写信明义的作用。正是有了这么多“沉重”的任务,所以语文课程资源也较其他学科丰富的多。几乎每个阶段、每篇文章承担着不同的任务。然而,好多时候我们的语文教学恰恰忽视了语文作为“工具”的作用,过分的追求“文学性”,语文教学中存在着不少的偏差。 常见的偏差:过分淡化文体,舍本逐末。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材选文要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难易适度,适合学生学习”的要求,还在“评价建议”中提出“应注意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 从对教材编者提出选文“体裁”要求,到对学生提出“文体的把握”要求,说明我们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 那么,究竟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从而能“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教学实践中,我紧紧围绕文本的文体特征,从“交给方法”这一角度出发,进行了以下尝试。 一、准确定位,明确文体意识要求。 “文体意识”是指人们在文本写作和欣赏中,对不同文体模式的自觉理解、熟练把握和独特感受,是对读写实践的一种能动的再认识。对作者来说,他会根据具体的主题思想和表达内容,去恰当选择从大量文本中抽象出来的、存储在大脑信息库中的某种文体模式,建构自己的作品,以实现特定的写作意图和审美理想。对读者而言,他会按照文本所提供的具体内容或形象,运用头脑中

中学语文小说教学研究

中学语文小说教学研究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通过学习小说能够掌握必要的文学常识,逐步提高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不断吸取丰富的语文营养,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在感染和熏陶中,受到启迪,从而提高观察、思维、想象及创造能力。 结合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小说教学应着力抓好懂、阅、悟、习四个环节。 一、懂——让学生掌握小说三要素一引导学生熟悉故事情节在小说中,故事情节和结构特征是表现人物性格特点与主题的重要手段之 O 作者在小说创作过程中,主要是通过故事情节这一环节来着重塑造人物的。 为此,准确地引导、适当地启发学生认真地分析故事情节,是小说教学环节中比较重要的部分。 二引导学生分析主要人物特征人物形象的塑造多半来自各种具体的描写。 所以在教学当中就必须要求学生掌握分析人物具体描写的方法,从中感悟,熟识这个人物的个性特征。 这也符合人物描写是直接用来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的这一规律。通过分析作者笔下这个人物的肖像、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等,在脑海中勾勒出作者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 例如,《孔乙己》读教学一文教学前,老师可以给学生布置预习任务查找关于孔乙己的种种相关情况、咸亨酒店等。

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搜集、了解,让学生在心里形成关于孔乙己所 处环境的认识,体会主人公生存的社会大环境和生存的意义,一步步 培养学生对小说的阅读兴趣,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 三引导学生了解小说的环境刻画环境就是小说中的人物活动和 故事发生、发展的场所。 通常,特定的人物形象,总是离不开特定的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一般分为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 社会环境描写常常揭示的是作品要突出的深刻内涵所在;自然环 境描写时常是为了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特点。 例如《药》,作者通过康大叔的嘴给大家转述夏瑜的话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 这是告诉读者这篇文章反映的时代背景,也把夏瑜的阶级属性与基本性格初步勾勒出来。 二、阅一一培养学生对作品的鉴赏能力语文教学的关键部分还包括阅读,这个在小说教学中显得极其重要。 通常情况下,朗读是一种手段,也是目的。 大文学家欧阳修和朱熹都对读提出过要求,欧阳修说过,为文有三多首先要求多读,朱熹也要求学生从小养成正确朗读的习惯。 可见,学习一篇文章,就要读出声音来,要抑扬顿挫、语调神情并举,这样容易深入角色,当自己身临其境的时候,才能感知主人公真正的内心世界,也能更深地体会作者此处重点描写的真正目的,这样比只用眼睛看所形 成的印象更深刻,当然对文章的思想感情领会更 透彻

写作要有文体意识.doc

写作要有文体意识 课程目标:1.《课标》第四阶段写作目标要求:学生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 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 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日常应用文。” 教学目标:1.让学生明确常见文体类型,了解文体对于写作文章的重要性,树立 写作要有文体意识。 2.借助学生例文发现写作过程中有关文体方面的问题,通过课文例子 比较明确记叙文和议论文文体差异,提升学生文体意识。 教学重点:通过课文例子比较鉴赏明确记叙文和议论的文体差异,提升学生文体 意识。 教学难点:解读课标要求,在明晰文体特征中提升文体意识,修改范文,强化文 体意识。 教学方式:微课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今天我们上一节写作指导课,提及写作,大家可能很自然想到: 审题要准,立意要高,语言要生动等等,这些对写出好文章,的确很重要。不过, 今天老师要和大家谈的是——写作要有文体意识。 首先,我们要明白“文体”是什么?? 二.文体的含义与分类: 顾名思义,“文”是指文章,“体”是指体栽,文体,就是指文章的体裁。 同学们知道文体有哪几种呢?回想一下,我们学过的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中国石拱指桥》《敬业与乐业》??这些文章从表达方式上,我们可以把 文体分为: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外加应用文——比如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书 信、广告、请假条、新闻等就是属于应用文的范畴。 三.名人说“文体” 南朝的文学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写道:“夫才量学文,宜正体制。”这里的“体制”就是“文体”,意思是:有才华的人学写文章,应当端正文章的 文体。 清代的梁启超在《作文教学法》中指出,不懂规矩、无规矩的文章算不得 巧文章。(上述言论,说明文体很重要,连大作家大学者们都要重视文体,我们 同学又怎么能忽视文体呢?)。梁启超进一步指出,文章做的好坏,虽然是技巧 问题,技巧与天生才气有关,不是后天教养的来的,但是作文的规矩规范却是 可以教,可以学的。 四.课标观“文体” 课标是我们教与学的行动指南,咱们先一起来看看《课标》对初中生写作做 了怎样的要求呢,课标明确规定:“学生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写简单的说 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 写日常应用文。”它要求我们在初中阶段必须学会写四类文体。

小说天地

走进小说天地 文学体裁:小说//诗歌//戏剧//散文 小说的概念 小说是同散文、诗歌、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被人们称为“生活的教科书”。 定义: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说三要素 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生动的人物形象、曲折的故事情节、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这三个要素。其中人物形象是主要要素。) 三者中,人物是小说的核心,情节是小说的骨架,环境是小说的依托。 分类1 按篇幅长短分: 长篇小说:长篇小说篇幅较长,内容丰富,情节复杂,人物众多,在比较广阔的范围内反映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面貌,可以当作一个时代的形象化历史来看待。它表现人物的命运。往往具有相对完整的过程。如雨果的《悲惨世界》、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巴金的《家》《春》《秋》、老舍的《骆驼祥子》,都是长篇小说的杰出代表。 短篇小说:短篇小说,篇幅短,容量小,人物也较少。对人物性格也多是抓住主要特征进行刻画,截取生活中具有独立意义的片断或侧面,集中地反映广阔现实生活的某一点,成为一定历史社会的缩影。如鲁迅的《药》、孙犁的《荷花淀》都是优秀的短篇小说。 中篇小说:中篇小说是介于长篇与短篇小说之间的中型小说。但不是短篇的拉长,也不是长篇的缩短。如鲁迅的《阿Q正传》就是著名中篇小说。 分类2 按题材分: 公案小说:公案小说是叙述官府侦察破案的小说。“公案”原指官员审案的桌子,后借指案件、事件。代表作有《龙图公案》、《施公案》、《海公案》。 科幻小说:科幻小说是科学与艺术相结合,以科学为依据,用幻想来描述科学奇迹的小说。普遍认为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妻子玛丽.雪莱在1818年所写的《弗兰肯斯坦》是世界上最早的科幻小说。 历史小说:历史小说是以历史为题材的小说。它通过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再现一定时期的历史生活。如《三国演义》。 推理小说:推理小说是把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结合在一起的边缘文学。发端于19世纪下半叶欧美的侦探小说。代表作有英国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探案》。 武侠小说:武侠小说是我国旧小说的一种。代表作为《七侠五义》。 分类3 ●按主义流派分类 ●古典主义小说:《红楼梦》、《三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醒世恒言》、《喻世明 言》、《警世通言》、《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官场现形记》、《残游记》、《孽海花》、《二十目睹怪现状》、《聊斋志异》 ●讽刺主义小说:第一部长篇《儒林外史》;《欧也妮葛朗台》、《皇帝的新装》 ●现实主义小说: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小说《百年孤独》(1967)

高三作文训练二切实强化话题作文的文体意识议论文篇修订稿

高三作文训练二切实强化话题作文的文体意识 议论文篇 Coca-cola standardization office【ZZ5AB-ZZSYT-ZZ2C-ZZ682T-ZZT18】

高三作文训练二:切实强化话题作文的文体意识——议论文篇 高三作文训练二:切实强化话题作文的文体意识——议论文篇 知识例话 一、存在问题 议论文,就是议论说理的文章,是一种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体。它主要运用事实材料、逻辑推理来阐发作者的观点,表明自己的态度。 议论文是现实生活中应用最广泛,考场最常见的一种文体,也是几种常见文体中写作难度最大的一种,之所以难写,是因为它对逻辑思维的要求很高。 而学生在议论文写作中存在较为突出的问题,这些问题是: (范文大全网 .整理) (1)文体意识不明确,议论性不强. (2)在议论文写作过程中用例古板、勉强,甚至不堪用而用之;至于理论的阐述更是无力展开。 (3)在论证的过程中就是论点加上二三个事例,像小孩玩积木一样简单堆砌起来,缺乏必要的议论。这种观点加材料,根本就无法把两者联系起来进行必要的分析说理。 (4)不能很好地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容易产生思维偏向,常前后脱节,顾左右而言他。 考察学生议论文写作的思维过程,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在平时写作或考场作文中所存在的问题症结何在。 其一,材料奇缺,信息库储存的信息少得可怜。在写议论文的时候,正面论证总喜欢援引司马迁、陈景润、爱因斯坦和居里夫人的事例,一旦要用反例,又津津乐道于方仲永的幼年、牛顿的晚年。究其原因,就是信息库缺乏写作议论文的必需的材料,事实的或理论

的。这无形之中陷入了提取信息捉襟见肘的窘境,其结果轻则用例古板,重则知其不堪用而用之,以致材料不能为观点服务。 其二,论证无力,信息的组合缺少分析的链条。遗憾的是学生的议论文往往观点加材料(事实),缺少分析的链条,因而论证显得干瘪无力。 其三,转移论题,不具备对组合加工的结果进行正确评价的能力。当他们在对组合加工的结果进行评价、取舍的时候,无法淘汰无效思路,而误把它当作正确的设想加以肯定。这样,学生津津乐道于离谱的话题而不自觉,便也不足为怪了。 二、应对措施 对症下药,事半功倍。在议论文写作教学过程中,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是迅速提高学生议论文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帮助学生建设信息仓库,以解除“无米之炊”的苦恼。秦牧说,写文章“应该有三个仓库:一个直接材料的仓库装从生活中得来的材料,一个间接材料的仓库装从书籍和资料中得来的材料,另一个就是日常收集的人民语言的仓库。有了这三种,写作起来比较容易”。然而,建设信息仓库却是一项看似平常实则非凡而艰巨的工程,只有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积腋成裘,才可能真正建成。 (二)教给学生分析说理的方法,弥补“机械组合”的缺陷。学生写议论文只是“论点加例子”,与不懂得如何对例子进行必要的分析有很大的关系。比如原理渗透法、引用分析法、由果溯因法、逆向设想法、对比评析法、本质评述法。 (三)提高学生评价是非的能力,避免“以谬为正”的失误。提高学生评价是非的能力,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如思维的独立性(不人云亦云)、思维的批判性(是非分明)、思维的辩证性(一分为二)、思维的客观性(实事求是)等。 三、写作对策 1.掌握议论的结构方式,做到结构完整。结构完整就是要求行文首尾一贯,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而要做到这点,就必须掌握议论文的一般结构方式。议论文的结构方式一般有总分式、并列式、递进式、对照式、启感式。其中启感式的写法是考场议论文常见结构方

教学要有文体意识

教学要有文体意识 “文体意识”是指人们在文体学习、写作和欣赏中,对不同文体模式的自觉理解、熟练把握和独特感受,是对读写实践的一种能动的再认识。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师的课堂千篇一律,这样就不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语文教师要重视文体意识的价值,不能因为考试不考察文体而不去进行有关文体知识的教学。语文老师在思想上必须重视学生文体意识的培养,在教学中注意文体意识的教学渗透。同时,语文教师要提高文体理论知识素养,对文本类别、各种文体的语体特征、结构特征和写作要领及各种文体特征的相互渗透能有一定的认识,熟悉和掌握各种文体模式。 因此,教师要有文体意识,对于不同类别的文本,我们应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文体意识是语文修养和读写技能提高的体现。从语文教学角度来讲,使学生形成一定的文体意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及写作能力。 具体做法: 一、课程目标要学习研究 逐条细读《语文课程标准》中各个学段的具体课程目标,会发现,课程标准对承担课程目标的教材选文文体有区分,有各自的具体要求。依据认知规律,低段教材先后呈现童话、寓言、故事、儿歌、童谣和浅显的古诗;中段主要对叙事性作品做了课程要求;高段对说明性文章、叙事性作品等作出具体要求。各学段选文文体依据理解的难度,分学段呈现,并注意反复性出现文体的阅读要求的提高。学段课程目标不仅对各种文体的学习有具体的课程要求,也为我们提供了不同文体的阅读策略。 比如“阅读浅近的童话、语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这是阅读这类文体的学段课程目标。“向往美好的情境”的基础是对文体特色的关注。童话、语言等用独特的言语表达方式,创设了美好情境——“童话里的世界”,而非真实的“现实图景”,让学生透过童话或者寓言的“美好情境”,去感受生命与情感的美好。从而进入言语情境,沉入特殊的言语世界里。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文体意识教学提纲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文体意识 语文作为工具学科,它教学承载着很多很多的东西:从大处说有传统文化的传承、仁义道德的承载、人文素质的以及审美情趣的培养、文学欣赏等等,从小处讲有读书识字、写信明义的作用。正是有了这么多“沉重”的任务,所以语文课程资源也较其他学科丰富的多。几乎每个阶段、每篇文章承担着不同的任务。然而,好多时候我们的语文教学恰恰忽视了语文作为“工具”的作用,过分的追求“文学性”,语文教学中存在着不少的偏差。 常见的偏差:过分淡化文体,舍本逐末。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材选文要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难易适度,适合学生学习”的要求,还在“评价建议”中提出“应注意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 从对教材编者提出选文“体裁”要求,到对学生提出“文体的把握”要求,说明我们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 那么,究竟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从而能“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教学实践中,我紧紧围绕文本的文体特征,从“交给方法”这一角度出发,进行了以下尝试。 一、准确定位,明确文体意识要求。 “文体意识”是指人们在文本写作和欣赏中,对不同文体模式的自觉理解、熟练把握和独特感受,是对读写实践的一种能动的再认识。对作者来说,他会根据具体的主题思想和表达内容,去恰当选择从大量文本中抽象出来的、存储在大脑信息库中的某种文体模式,建构自己的作品,以实现特定的写作意图和审美理想。对读者而言,他会按照文本所提供的具体内容或形象,运用头脑中先于阅读的某种体裁类型,解读、接受文本所携带的某种语言的、思想的或审美的信息,同时又在它的未定空白处赋予新的含义。 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可以使学生在文本阅读之前,获得此类文体的阅读方法,从而提高阅读实践的效率。文体意识的培养,需要依托文本阅读实践进行,所以,教师应当利用文体鲜明的教材,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这样 一、目的明确而具体,在操作过程中,就容易精力集中,有效突破。而这样

初中语文小说教学研究文献综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a38245350.html, 初中语文小说教学研究文献综述 作者:王迎春 来源:《世界家苑·学术》2018年第07期 摘要:在新课改的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中,包括了文学类文体和实用类文体,小说作为 文学体裁的一种,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学生学习教材的重点内容之一。语文新课标特别注重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和提高中学生小说鉴赏能力。 关键词:初中语文;小说教学;问题;策略 一、初中语文小说教学综述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小说教学 小说是指“在一定的时空情境中,以包容舒展的语言叙述故事情节、刻画人物性格的虚构性文学体裁”①。有关小说教学方面的研究,集中在这几点:第一,批判低效的小说教学,努力建立高效的小说课堂。如吴含荃《泛语文反文学主题解读面面俱到》。第二,走出小说教学的固有模式,实现小说的真正价值。例如倪文锦的《重塑小说观建构新图式》。第三,素质教育与小说教学之间的关系。如李志勇《素质教育的一面旗帜——小说教学》,集中论述了小说教学应如何体现素质教育。 “优秀的小说更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化使者。”④它具有文化蕴涵和丰富的艺术思想。因此,小说是人们不可或缺的精神追求。 (二)小说在初中语文教材(人教版)的分布情况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增加了小说的篇目,共选入小说 28 篇,而且是随着年级的提高,小说篇目是逐年增多。在名著导读中,教材的编者向学生推荐了 11 部古今中外的优秀小说,并作相应的阅读指导。初中语文小说教学是初中阶段文学教育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是一个系统工程。 人教版中的小说篇目的分布情况 二关于初中语文小说教学中的问题 (一)教师在初中语文小说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空洞乏味

作文教学须有文体意识共5页

作文教学须有文体意识 新课程标准关于写作教学的要求,体现了淡化文体意识、注重语言运用能力,淡化理论讲解、注重实际操作的精神。新的语文教材也变以往的“文体”单元为“主题”单元。近几年来,高考作文“文体要求”方面的改革力度也是很大的,明确地规定了对文章体裁的新要求,“文体不限“”文体自选”等字眼频频出现。这充分地体现了在写作教学中应该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培养他们的写作热情,做到因材施教,从而达到关注学生言语生命发展的目的。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有的学生甚至部分老师把“文体不限“”文体自选”误认为“淡化文体”“不要 文体”,这些观念造成高中生写作的文体意识大量缺失也就不足为奇了。此外,长期以来,语文教育界并没有从根本上重视文体教育,忽视对文体意识的培养,文体意识自然也就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随着教学实践的不断深入,我们教师越来越感觉到,这种“淡化文体”有它积极的一面,但同时它的负面效应也日渐显露出来:学生的文体意识淡薄,作文“四不像”的文章多起来。究其原因,我觉得既有认识理解方面的偏差,也有实践操作方面的失度。 古人说:“文章以体制为先,精工次之。”也就是说,要写好一篇文章,首先我们应注意的是选好体裁,其次才是精巧的构思。如果体裁定位不准确,再生动的表达,再独具匠心的结构也只能是白搭,这就告诉我们,作为语文教师,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一定要明确树立“文体意识”。文体是在千百年的写作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文章样式,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独立性,每一种文体都有自己的写作特点,对文章的内容、形式方面都有独特

的要求;而文体意识就是指对文体分类及各种文体特点的心理把握程度。文体意识强,才能够根据各种文体写作的具体要求准确“定体”,并在写作中正确处理好形式与内容的辩证关系。没有文体意识却能写出佳作是不能想象的。 其实,高考作文还得要文体的。从1998年之前的限定文体到1998年之后的文体自选或文体不限是高考作文的一大变革,体现了高考命题的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目的是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鼓励学生张扬个性,写出有特色的文章。尤其以2000年全国高考作文试题“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为甚,要求除诗歌外文体自选。但达到的效果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好。近几年的高考中一些考生选择了写书信、日记、报告、乐府诗、寓言故事、故事新编等等,不能说这些考生没有文体或文体不符合要求,考生的确有选择各种文体的自由,但是每一种文体都有自己的写作特点,每一种文体对文章的内容、形式方面都有独特的要求。如果考生选择了写议论文,那么文章就要写得像议论文。不能在议论文中出现大段大段的记叙性文字或议论文的“头”“尾”,记叙文的“身”。如果选定了写记叙文,那么文章就要像记叙文,不能在记叙文中插入比记叙文文字多得多的议论。也不能在行文中把本来很短的一段话分成若干行,成了不伦不类的散文诗,即所谓的羊羔体。近几年的考试情况提醒我们:树立清醒的文体意识,加强文体知识教学,已经是迫在眉睫了。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呢?我认为可从如下几方面入手:首先,进行严格的基本功训练,规范文体要求。文体是表情达意的最基本的载体,不同的文体在表达上有着自身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文体形式

中西方小说文体辨析及其在教学中的理论意义

中西方小说文体辨析及其在教学中的理论意义 摘要:本文认为,应该从理论上让生者区分清楚中国小说与西方“小说”在文体意义上的差别,这两种文体便需要设计不同的判断标准。做到这点之后,再让学生在新的标准下进入中国古典小说的阅读,学生就会发现中国叙事文学的独特之美。 关键词:古代小说;novel;阅读 一、小说还是novel? 任何一部英汉词典都会告诉我们,小说就是novel。但我要说的是,任何一部双语词典从文化而非语言角度来看都是名符其实的郢书燕说,因为在人们欢呼“东海西海,心理攸同”的时候,却忘了每个词语代表的文化细节都有程度不等的错位。“小说=novel”就是一个典型的语言学判断,这种判断忽略了它们是不同文化系统中孕育出的叙事文体。 中国小说的发生与发展有自己独特的传统。在中国文化典籍中,第一次提到“小说”的是庄子,其《外物》篇中讲述了任公子的奇异故事,最后说明了“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的道理,其“小说”实即字面所示之含义,即与圣贤大道相对的街谈巷议、浅识小语。事实上,在庄子前后,许多先秦典籍都有大致相类之名,如《庄子》又以“小言”称之[1],荀子则言“小家珍说”,名虽不同,其实则一,于是我们可以知道,“小说”作为文体之名的被选用,不过是它比众多备选的名称更幸运罢了。当然,在庄子那里,“小说”一词尚非文体名,但其指称的现象却在后世逐渐演进为文体,因此这一名称也便标示了后世作为文体的“小说”的特征。可以说,在数千年的中国文化系统中,小说文体一直就没有摆脱“小说”原义的牢笼,而这其实也正是中国小说文体的核心特征。 进入两汉之交,刘向、刘歆父子对国家藏书进行大规模整理,撰《别录》及《七略》,其书虽佚,然自班固《汉书·艺文志》可见一斑。其“诸子略”之末附论了“小说家”一类,并论曰:“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孔子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弗为也。’然亦弗灭也。闾里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缀而不忘。如或一言可采,此亦刍荛狂夫之议也。”[2]这一设置在中国古典小说史中显得如此意味深长,因为它表明小说这一刚刚萌生就处于边缘地位的文体得到了高雅文化的认同,并且在大传统的文化分化中也拥有了自己的位置——虽然它的位置还并不固定,还总是在子部与史部之间游走。此后桓谭《新论》亦有“若其小说家,合丛残小语,近取譬论,以作短书,治身理家,有可观之辞”之言[3]。从刘氏父子及桓谭之“小说家”三字连用可以见出,此时“小说”已经从庄子时代的原初意义发展而为某种类别的指称。此外,他们也对它做出了经典的描述,如桓谭的界定与评价:“小语”与“短书”意味与“小说”同,皆指它的客观形态及思想意蕴上的“短”、“小”。而“丛残”则指他的文体组织的随意性;“近取譬论”指它的意蕴的呈现与言说方式。所以我们可以认为,小说作为一种文体,在这个时候已经大体形成了,而且这一文体的成立经过了史官目录的吸纳与认同。 到了唐宋,中国叙事文学又出现了新的文体,即变文与话本,二者经过说书人的中间环节,最终形成了章回与话本的新传统。于是,中国小说的两大体系都已形成并各自发展,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叙事传统。 而西方则完全不同。西方叙事文学的源头是史诗,继之以中世的传奇

立足文体特点 培养文体意识

立足文体特点培养文体意识 ——《负荆请罪》一课的教学实录与反思 【设计理念】 在《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中,对于教材选文要求“高年级的课文题材、体裁、风格应该多样,要有一定数量的科普作品”。而到了《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除继续对选文提出“教材选文要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难易适度,适合学生学习”的要求外,还在“评价建议”中提出“应注意考察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 从对教材编者提出选文“体裁”要求,到对学生提出“文体的把握”要求,说明我们广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那么,究竟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使其获得阅读的金钥匙,从而能“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教学《负荆请罪》一课时,我紧紧围绕文本的文体特征,从“教授阅读剧本的方法”这一角度出发,进行了尝试。 【教学实录】 一、揭示读法 师:这个故事曾经记载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是用剧本的形式来呈现这个故事。我们在四年级的时候学过一个剧本——《公仪休拒收礼物》,大家还记得读剧本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吗? 生:要注意舞台提示,它告诉了我们人物的神态与动作。 生:舞台提示中还介绍了舞台布景等信息。 生:还要注意人物的台词,这是剧本最重要的内容。 师:剧本还有许多需要我们注意的地方,比如说:潜台词和戏剧冲突。所谓没有冲突就没有戏,把握住了剧本主要的戏剧冲突就把握住了剧本的关键。这节课我们就通过“抓住主要戏剧冲突,揣摩人物潜台词”的方法来读这个剧本。 …… 二、应用读法学习第一幕,感受蔺相如深明大义的形象 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第一幕,想一想:韩勃和蔺相如在讨论什么问题? 学生自读第一幕,而后交流。 生:他们在讨论蔺相如为什么要避让廉颇的车子。 师:蔺相如避让的行为让韩勃觉得—— 生:韩勃说蔺相如这样是怕廉颇。 师:蔺相如自己认为怕还是不怕? 生:不怕 师:你看,韩勃说他怕,蔺相如说自己不怕,这就是第一幕中主要的戏剧冲突。那么蔺相如到底是怕还是不怕?你再去读一读,勾出相关的语句。 (学生自读勾画,而后交流⑴韩勃说蔺相如怕廉颇的理由?⑵蔺相如说自己不怕的理由?)…… 师:蔺相如说“还是和为贵嘛”这句话的时候,心里会想什么? 生:如果我和廉将军闹翻了,秦国会趁虚而入, 生:文武失和,赵国就要灭亡了。 …… 师:和有这么大的好处,不和有这么大的危害,所以蔺相如会说 生(齐):还是和为贵。

浅谈小说阅读教学模式

浅谈小说阅读教学模式 李莹 小说作为文体的一类,在阅读时我们需抓住三要素,即任务、环境和故事情节。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所要做的就是通过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来了解任务形象特点,进而感受作者想要表达的深刻含义。想要做到这些,文章中的语言就不能被忽视,品味语言也就成为其中一个重要环节。作者的思想感情已被我们理解,但我们不能局限在这小小的一隅,课外拓展、链接也就顺利成章的出现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有鉴于此,我认为,小说阅读的教学模式可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搜集、阅读、欣赏、感悟、品味、链接。 所谓搜集,其实就是对作品写作背景及其作者的一个了解、掌握。这样做,学生在正式学习前对作品的所处年代、社会环境以及作者的写作特点就有有初步的了解,有理由他们对文章主旨的把握。 其次是阅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所以读文本便是其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我们通过让学生对文本的反复阅读,可以理清作者思路,找出文章线索,抓住关键词句,从而快速掌握文章内容、理解作者思想感情。 第三是欣赏任务形象。作为小说三要素之一,人物形象的分析至关重要。我们通过对人物所处环境的分析,结合文本中对任务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里等的描写,一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就出现在了我们面前,他(她)的喜怒哀乐被我们一一知晓,其身上所被赋予的精神、品质也就呈现在我们的眼前。

第四,我们要去感悟,感悟文本中深刻含义与思想。每一篇文章的主旨都不是直接、明确的写在文本中的,它需要我们在阅读文本、理解文艺后去体会、去感受,而这也是我们阅读文本的本意所在。 第五,品味语言。在我们越多过的文本中,有的语言简洁明快,有的含蓄隽永,有的深入浅出,有的凝练华美,真如百花齐放美不胜收。而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就渗透在这字里行间,品味语言自然必不可少。 第六,课外链接。我们现在鼓励学生开拓视野、博学广闻,不要将目光停留在课本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将同作者的文本或不同作者同一类型的文本展示在学生眼前就成为我们的任务之一。 不同文体,教学方法不同。以上只是我对小说阅读教学模式的一点浅见,只能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去检验它的可行性。

文体意识、文体特点与教育教学策略

文体意识、文体特点与教学策略 一、文体意识 三国时的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宣雅,书论宣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这是对文体发表的最早议论。 周作人1912年的《童话略论》与《童话研究》以儿童文学最重要的文体“童话”为研究对象。1914年他又关注了儿歌。1920年在“儿童的文学”的正式宣言中,周作人已确立了明确的儿童文学文体观念,并针对儿童不同年龄特征给出对应的文体形式……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了。 上世纪80年代,教育心理学家潘菽也对文体和思维的关系有过阐述:“阅读体裁不同的文章,理解的难易不同,对思维活动提出不同要求。”从此开始了对不同文体阅读的心理学思考。 《人民教育》2013年第6期专设了“关注语文教学的文体意识” 的话题。“编者按”提出:“自觉的文体意识不是单纯地具备某种文体知识,它是一种综合性语文素养。文体意识的培养不仅要清楚文体知识,更重要的是在语文实践中与体验、感悟、理解等语文素养相互链接、交叉、渗透,这样形成的文体意识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阅读、写作和表达交际。”这里,从语文素养的高度,提出了文体应在学生语文素养积累过程中发挥应用的价值。

然而,当今众多的小学语文教育还是高喊“齐步走”,众人同归,千篇一律,既没有因人而异,也没有因文而异,存在严重的人文化、划一化倾向。 从教材编写看,主题单元组文淡化了文体意识。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以“保护美好家园”为主题,安排了4篇课文:《只有一个地球》是说明性文章,《鹿和狼的故事》是记叙性文章,《这片土地是神圣的》为讲演稿,《青山不老》则是通讯。这种编排方式给教师带来错觉:教学只要落实“保护美好家园”的主题,不必考虑所选课文的文体。 从教学现状看,忽视文体的现象普遍存在。一位名师执教《鹬蚌相争》时,一位学生质疑:鹬与蚌你一言我一语在斗嘴说话,蚌说话就要张嘴,一张嘴鹬不就脱身了吗?鹬的喙被蚌夹着,它又怎么说话?对此,这位老师频频出招:先把问题推还给学生:“大家小组讨论讨论”;再把问题推给作者和编者:“同学们一起来改改教材,再给编辑叔叔写封信”;最后当学生问蚌如何能说话,两个壳是不是它的嘴的时候,又让学生上网或去图书馆查资料,或者去请教自然老师,或者设法弄只蚌来自己观察发现。这里老师把寓言当作记实作品,忽视了寓言的文体属性,其实,寓言的故事情节多为虚构,角色多是人格化了的动植物。 其实,小学语文不仅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人而教,而且要根据文体的不同特征因文而教。这是一种“文体意识”。现在我们要补上这一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