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文体意识教学提纲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文体意识教学提纲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文体意识教学提纲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文体意识

语文作为工具学科,它教学承载着很多很多的东西:从大处说有传统文化的传承、仁义道德的承载、人文素质的以及审美情趣的培养、文学欣赏等等,从小处讲有读书识字、写信明义的作用。正是有了这么多“沉重”的任务,所以语文课程资源也较其他学科丰富的多。几乎每个阶段、每篇文章承担着不同的任务。然而,好多时候我们的语文教学恰恰忽视了语文作为“工具”的作用,过分的追求“文学性”,语文教学中存在着不少的偏差。

常见的偏差:过分淡化文体,舍本逐末。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材选文要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难易适度,适合学生学习”的要求,还在“评价建议”中提出“应注意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

从对教材编者提出选文“体裁”要求,到对学生提出“文体的把握”要求,说明我们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

那么,究竟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从而能“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教学实践中,我紧紧围绕文本的文体特征,从“交给方法”这一角度出发,进行了以下尝试。

一、准确定位,明确文体意识要求。

“文体意识”是指人们在文本写作和欣赏中,对不同文体模式的自觉理解、熟练把握和独特感受,是对读写实践的一种能动的再认识。对作者来说,他会根据具体的主题思想和表达内容,去恰当选择从大量文本中抽象出来的、存储在大脑信息库中的某种文体模式,建构自己的作品,以实现特定的写作意图和审美理想。对读者而言,他会按照文本所提供的具体内容或形象,运用头脑中先于阅读的某种体裁类型,解读、接受文本所携带的某种语言的、思想的或审美的信息,同时又在它的未定空白处赋予新的含义。

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可以使学生在文本阅读之前,获得此类文体的阅读方法,从而提高阅读实践的效率。文体意识的培养,需要依托文本阅读实践进行,所以,教师应当利用文体鲜明的教材,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这样

一、目的明确而具体,在操作过程中,就容易精力集中,有效突破。而这样

的目标,紧紧抓住了文本的文体特征,直指学生文体意识的培养。

二、注重方法,注意文体意识体现。

文体意识的培养并不是空中楼阁,它依托于具体的文本阅读实践。不同的文体有自己独特的文体特征,在教学中,不同文体的文本,也应该有相适宜的阅读方法。在教学中,我们应让学生明白诗歌、记叙文、说明文、小说、散文等不同文体概念及相关知识。就记叙文来说,最基本应让学生明白记叙文是以记人、叙事、写景或状物、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它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六要素等等。小说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虚构,是用典型环境和具体情节表现人物。散文,在真实的基础上可采用艺术手法,形散而神不散等等。所以不同的文体应体现出不同的阅读方法和教学方法。下面我以说明文、小说、散文为例来说说教学中我是如何来训练学生的文体意识的。

说明文文体知识见PPT。

说明文阅读的基本要求和步骤:

第一,明确说明对象

阅读事物性说明文,不管是整篇还是整段,都要首先从整体入手,要把握文章说明的是什么事物,即说明的对象是什么;阅读事理性说明文,要弄清文章说明了什么道理。如何找准说明对象呢?

(1)看题目,不少题目都表示了说明的对象,如《奇异的激光》。

(2)抓首句和中心句。好的说明文往往运用这种句子来突出所要说明的事物及其特征。

第二,抓住被说明事物或事理的特征

事物的特征主要表现在构造(内、外等)、形态(大小、长短等)、性质(硬、软、冷、热等)、变化(动、静、快、慢等)、成因(简单、复杂等)、功用(广狭、正反等)等方面。一般来说,说明文要说明的要点,往往就是事物的特征。除说明的重点外,还要弄清作者介绍的是事物哪些方面的特征,又是从哪些角度介绍的。《奇异的激光》这篇说明文,作者言简意赅地从最亮的光、最快的刀、最准的尺三方面说明激光是“奇异”的光及其广泛用途。《生命与水》这篇说明文,通过介绍“人体与水密切关系”及喝水的意义来说明水对生命很重要,使我们懂得水在生命历程中的重要作用,从而更加懂得讲究科学饮水。

第三、仔细阅读,归纳说明方法

阅读说明文时,要边读边标出文章所使用的说明方法,然后总结主要使用了哪些方法,进而分析这些说明方法对准确说明事物特征所起的作用。说明方法的判断技巧及在文中的作用,我们可以给学生一个大概的模式。比如“最亮时,它比太阳还要亮100亿倍呢!”这句话,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抓住“比太阳”这个词明确这句话使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形象具体地说明了激光是最亮的光这一特点。从而给学生总结出,赏析说明文的句子的基本模式是——这句话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形象准确(或具体)地说明了谁的什么特点或者哪方面的内容。

第四,逐段概括要点,理清说明顺序

概括要点时,要重视首句、尾句或提问式语句的作用,重视给概念下定义或解说语句的作用。阅读时可以把这些语句勾画出来。概括要点时最好用完整的句子,意思要简明扼要。在逐段概括要点的基础上,用同类合并的方法,把全文划分为相对独立的几部分,概括出每部分的大意,把每部分的大意依次连缀起来,就能比较清楚地显示出全文的说明顺序了。使用什么说明顺序,还要看说明的对象。一般来说,说明事物的演变发展的,用时间顺序;说明建筑物的,用空间顺序;介绍高科技产品或说明事物间的联系的,用逻辑顺序。

第五,整体感知,把握中心,理清结构。

在理清说明顺序的基础上,分析段与段、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就容易看出文章的基本结构了。把握结构后,最好能画出结构示意图,利于整体感知全文。说明中心就是归纳出一篇说明文了被说明事物的怎样的特征,或阐释了怎样的事理。在理清说明顺序、把握文章结构的基础上,再归纳说明中心也就不难了。

第六、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准确是说明文语言的基本特点。分析说明文语言,就是看遣词造句是怎样准确说明被说明事物的特征的。要注意分析关键词语的作用。如“它是目前世界上最准的尺”中的“目前”一词,能否删掉。要引导学生分析“目前”一次对该结论做了一个时间上的限定,它不是绝对的,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后可能会出现比激光更准确的测量工具,这就体现出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小说。出示PPT。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说有三个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

小说的阅读三部曲:

第一步:写什么?

1、情节: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

2、主题

第二步:怎么写?

小说的写作技艺:怎样塑造人物?怎样设置情节?怎样描写环境?

第三步:写得怎样?

阅读要有独特的感受。

我们以《小英雄雨来》为例来说怎么样实施。《小英雄雨来》是一篇中篇小说,篇幅很长,长文如何短教?抓文体知识就很简单了。确立这篇文章的教学目标——1、学习雨来机智勇敢,热爱祖国的品质。2、了解雨来的英雄事迹。3、学习环境描写的作用。这三个目标分别对应了小说的三要素,也体现了教参的教学要求。教学之前,先介绍小说的写作背景(社会环境),调动学生的情绪,然后按照以下顺序来赏析这篇小说。

首先赏析故事情节——拟小标题

这篇课文已经有序号把情节自然分开,六年级学生完成小标题比较容易了。

注意两点:

①情节的发展变化是矛盾冲突发展的体现,分析小说的情节时必须抓住主要的矛

盾冲突;因此要确立好主人公和线索,前后要一致。《小英雄雨来》就是以雨来的爱国主义精神为线索贯穿全文的,主人公是雨来,所以拟定小标题的时候都应该站在雨来的角度进行,分别是:游泳本领高;上夜校读书;

了解到形势;掩护交通员;勇斗小鬼子;跳河智逃生。小标题加上主人公就可以做段意了。

②分析情节不是鉴赏小说的目的,而是手段,是为理解人物性格、把握小说主题

服务的。

赏析人物:

训练点:1、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人(形象)?

【分析:他是一个……(形象特点)的XXX(身份】

雨来是一个机智勇敢,热爱祖国的小孩。

2、这一形象具有什么品质或者个性?

3、刻画这一形象主要运用了什么方法?

【分析:概括介绍(全景式描写)、肖像(神态)、语言、动作、心理、细节描写(对人物形象特征、语言、动作、服饰等细致而富有表现力的细节作特写式的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他人的言行心理评价、衬托(正衬、反衬)】技巧:(一)从描写手法入手分析形象

“雨来像小鸭子一样抖着头上的水,一边用手抹一下眼睛和鼻子,嘴里吹着气,望着妈妈笑。”(运用动作描写表现出雨来的调皮机灵)

(二)从情节入手分析人物形象

如:结合作品简要分析雨来这一人物形象。

雨来是一个勇敢机智,热爱祖国(形象特点)的小孩(身份定位)。

雨来面对鬼子的利诱毒打都一个答案“不知道”可以看出他的勇敢,坚强不屈。

赏析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两种。

环境描写的作用

从五方面进行思考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

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③揭示人物心理,衬托人物性格,暗示人物命运;

④揭示深化主题;

⑤推动情节的发展,为刻画人物作铺垫,打基础。

《小英雄雨来》中有三处典型的环境描写,每一处的作用各有不同,参照上面的思考角度,不难确定。

第一自然段的环境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也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埋下伏笔——还乡河才会有游泳本领高的雨来,美丽的家乡需要用生命去保护,跳河逃生。第二处在第六节的第一自然段,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氛围,暗示着雨来的悲剧命运,烘托了群众的悲痛心情)第三处“还乡河静静的,河水打着旋窝哗哗地向下流。虫子在草窝里叫着。”渲染了悲伤的氛围,烘托了人们以为雨来牺牲了的悲痛心情。

赏析小说的表现手法:以小见大、因事说理、欲扬先抑、托物言志(象征)、卒章显志、设置悬念、伏笔铺垫、讽刺、正、侧面描写结合、联想想象、对比、衬托(正衬、反衬)、细节描写、各类修辞(比喻、比拟、对比、夸张、排比、借代、双关、对偶、设问、反问……)

在《小英雄雨来》中,设置悬念、细节描写比较突出。

我们再来看看散文。现在我们教材中,散文也比较多。像这一册教材三单元和五单元基本都是散文,所以我们有必要了解如何在教学中突出散文的特点。首先我们看看散文的定义:

什么是散文?散文有广义、狭义之分。我们常说的是狭义的散文,指与诗歌、戏剧、小说并列的文学体裁,是一种自由灵活的,综合运用记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

.散文的分类: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和议论散文。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形散”既指题材广泛,写法多样,又指结构自由,不拘一格;“神聚”既指中心集中,又指有贯穿全文的线索。散文写人写事都只是表面现象,从根本上说写的是情感体验。情感体验就是“不散的神”,而人与事则是“散”的可有可无、可多可少的“形”。

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抓住“神”。“神”就是作者在文中的情感体验,就是作者借助语言文字表的“情”,达的“意”。抓住了“神”即把握了作者的写作意图、文章主旨。

?(2)抓住线索。线索就是作者将材料串联起来的“红线”或“寄托物”。明确了线索,也就基本理清了作者的行文思路理。线索有的是标题,有的是开头

一句话,有的是文章中反复出现的短语或句子。线索有以时间为线的;有以人物活动为线的;有以情感为线的;有以事物为线的等。

?

?(3)理清结构。结构是作者安排材料、处理详略的外显特征。理清了结构,也就基本理解了文章的内容,分清了结构层次。理清结构可从句子入手,迅速辨别把握文章的总起句、中心句、过渡句和总结句。

?

?(4)了解借景抒情、借物抒情、托物言志、象征、对比、以小见大、先抑后扬、前后呼应,以及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等表现手法,记叙、议论、抒情、描写等表达方式,学会鉴赏、评价文章的优劣得失等。

教学中,老师如果注重“感悟文本特点”“总结阅读方法”“实践阅读方法”这三个主要环节,既教给了学生可具体操作的阅读方法,又让学生通过阅读实践,学习并运用这个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在操作中即能加深对方法的理解,也能实现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文体意识对阅读教学的影响是深刻的,也是被普遍忽略的,因此,要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必须充分意识到文体意识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意义,教师应首先以自身的文体意识的运用作为示范,使学生感受到文体意识对于形成语文综合素养的价值,从而唤起他们培养文体意识的自觉性,全面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和水平。

文体意识、文体特点与教学策略

文体意识、文体特点与教学策略 浙江外国语学院教育系汪潮 一、文体意识 三国时的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宣雅,书论宣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这是对文体发表的最早议论。 周作人1912年的《童话略论》与《童话研究》以儿童文学最重要的文体“童话”为研究对象。1914年他又关注了儿歌。1920年在“儿童的文学”的正式宣言中,周作人已确立了明确的儿童文学文体观念,并针对儿童不同年龄特征给出对应的文体形式……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了。 上世纪80年代,教育心理学家潘菽也对文体和思维的关系有过阐述:“阅读体裁不同的文章,理解的难易不同,对思维活动提出不同要求。”从此开始了对不同文体阅读的心理学思考。 《人民教育》2013年第6期专设了“关注语文教学的文体意识”的话题。“编者按”提出:“自觉的文体意识不是单纯地具备某种文体知识,它是一种综合性语文素养。文体意识的培养不仅要清楚文体知识,更重要的是在语文实践中与体验、感悟、理解等语文素养相互链接、交叉、渗透,这样形成的文体意识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阅读、写作和表达交际。”这里,从语文素养的高度,提出了文体应在学生语文素养积累过程中发挥应用的价值。 然而,当今众多的小学语文教育还是高喊“齐步走”,众人同归,千篇一律,既没有因人而异,也没有因文而异,存在严重的人文化、划一化倾向。 从教材编写看,主题单元组文淡化了文体意识。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以“保护美好家园”为主题,安排了4篇课文:《只有一个地球》是说明性文章,《鹿和狼的故事》是记叙性文章,《这片土地是神圣的》为讲演稿,《青山不老》则是通讯。这种编排方式给教师带来错觉:教学只要落实“保护美好家园”的主题,不必考虑所选课文的文体。 从教学现状看,忽视文体的现象普遍存在。一位名师执教《鹬蚌相争》时,一位学生质疑:鹬与蚌你一言我一语在斗嘴说话,蚌说话就要张嘴,一张嘴鹬不就脱身了吗?鹬的喙被蚌夹着,它又怎么说话?对此,这位老师频频出招:先把问题推还给学生:“大家小组讨论讨论”;再把问题推给作者和编者:“同学们一起来改改教材,再给编辑叔叔写封信”;最后当学生问蚌如何能说话,两个壳是不是它的嘴的时候,又让学生上网或去图书馆查资料,或者去请教自然老师,或者设法弄只蚌来自己观察发现。这里老师把寓言当作记实作品,忽视了寓言的文体属性,其实,寓言的故事情节多为虚构,角色多是人格化了的动植物。 其实,小学语文不仅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人而教,而且要根据文体的不同特征因文而教。这是一种“文体意识”。现在我们要补上这一课。 课文是选入语文课本的书面语言作品的统称,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研究语文教学不能不研究课文的教学。任何一套教材所选课文达数百篇之多,而且文体多样,题材广泛。不同文体、不同类别的文章,在组织形式和表达方法等各有不同的特点,应根据课文的文体、类别设计不同的教学思路和环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获取不同的教学效果。要让文体意识成为一种语文素养在课堂上、在学生中渗透和生成。 当然,要说明的是:小学语文教学提倡“文体意识”,但不是“文体教学”。“文体教学”是初中、高中乃至大学语文的主要教学任务。所以,小学语文教学要思考:如何判断小学语文教材中课文的“文体”?如何把握小学语文教材中课文“文体”的使用度?等等。简言之,不能把小学语文课上成“文体分析课”。 二、文体特点 文体有不同的分类。根据小学语文教材中课文的实际情况,从两个维度对课文进行文体分类。一是“文学文体”,包括童话、寓言、神话、诗歌(儿童诗、古诗)、文言文、散文、小说等。二是“实用文体”,包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这一文体分类的体系具有单一性的特点,符合文体分类的逻辑性。 文体有各自不同的含义和特点: 1.童话指的是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以符合儿童想象力的情节,采取拟人、夸张、象征等方法编织而成的一种富于幻想色彩的故事。它的主要特点是:艺术的幻想,拟人、夸张和象征的写法,完整的故事情节等。 2.把一个深刻的道理或教训寄托在精练生动的故事里,就是寓言。它的主要特点是:寓言的主题(寓意)、寓言的譬喻、寓言的艺术形象、寓言的语言等。 3.神话就是一种“神圣的叙述”。叙述的是发生在遥远的古代的事件,主要人物都为“人格化”的“神”或动植物等。它的主要特点是:故事是一种神圣的“真实”、主人具有神性、故事发生在远古时代等。 4.儿童诗歌是指专门为少年儿童创作、符合他们的心理和审美特点的诗歌。它的主要特点是:饱满的儿童情趣、丰富的儿童想象、巧妙的诗意构思、天真的语言表达、优美的童稚意境等。

阅读教学如何凸显文体特点

阅读教学如何凸显文体特点文体或称文本体式、文本样式、文章体裁,“它反映了文本从内容到形式的整体特点,属于形式范畴”。德国姚斯在《走向接受美学》中认为:“文学的形式类型既不是作家主观的创造,也不仅是反思性的有序概念,而主要是一种社会现象。类型与形式的存在依赖于它们在现实世界中的功能。”可见,每一种文体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和不可替代的审美效应。由此引申到我们的阅读教学,也理应体现文体的特点。面对不同的文体,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以及学生最终所形成的阅读能力也是不同的。例如,说明文有说明文的教学目标,它是不同于记叙文、议论文的,教学方法应是适合于说明文的教学方法,学生最终形成的阅读能力,也应是阅读说明文的能力而不是其他。可以说“阅读是对某一特定体式,特定文本的理解、解释、体验、感受。阅读是一种文体思维。” 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模式有人总结主要是:内容——形式——内容,或者说“粗读感知内容——细读品味语言——回归整体升华情感(或拓展升华)。这种教学模式在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容质疑的占据着绝对的统治地位,任何文体都用着这一形式。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体会”、“感悟”式的“词语理解”、“语段研读”充斥着整堂课,而没有考虑这一教学方式是否合适,没有考虑到文体的特点。因此而形成的阅读能力,是没有“实战能力”的。 我以为阅读教学应凸显文体的特点。 一、教学目标的文体特点 “教学目标”回答的是“教什么”以及“教到什么程度”,是教师在教学设计中首先面对的问题。教学目标定位是否准确,是决定一堂课是否有效的先决条件,所谓“未成曲调先有情”。教学目标定位错误而说是一堂好课,这是不可想象的。文体作为文本的形式特点,在确定教学目标时,是重要的依据。 《天净沙·秋》是一首元曲,作者以秋天的景物作为写作的题材,通篇由十二种表现秋天特点的景物组成。前两句“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营造了秋天萧瑟、凄美的意境,读来令人沉郁、凄凉。后几句“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又给人动态和色彩的美感,与前两句形成鲜明的对比,读者的感受此时也变得明朗。诗歌语言高度凝练,富有节奏感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文体意识教学内容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文 体意识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文体意识 语文作为工具学科,它教学承载着很多很多的东西:从大处说有传统文化的传承、仁义道德的承载、人文素质的以及审美情趣的培养、文学欣赏等等,从小处讲有读书识字、写信明义的作用。正是有了这么多“沉重”的任务,所以语文课程资源也较其他学科丰富的多。几乎每个阶段、每篇文章承担着不同的任务。然而,好多时候我们的语文教学恰恰忽视了语文作为“工具”的作用,过分的追求“文学性”,语文教学中存在着不少的偏差。 常见的偏差:过分淡化文体,舍本逐末。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材选文要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难易适度,适合学生学习”的要求,还在“评价建议”中提出“应注意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 从对教材编者提出选文“体裁”要求,到对学生提出“文体的把握”要求,说明我们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 那么,究竟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从而能“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教学实践中,我紧紧围绕文本的文体特征,从“交给方法”这一角度出发,进行了以下尝试。 一、准确定位,明确文体意识要求。 “文体意识”是指人们在文本写作和欣赏中,对不同文体模式的自觉理解、熟练把握和独特感受,是对读写实践的一种能动的再认识。对作者来说,他会根据具体的主题思想和表达内容,去恰当选择从大量文本中抽象出来的、存储在大脑信息库中的某种文体模式,建构自己的作品,以实现特定的写作意图和审美理想。对读者而言,他会按照文本所提供的具体内容或形象,运用头脑中

写作要有文体意识.doc

写作要有文体意识 课程目标:1.《课标》第四阶段写作目标要求:学生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 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 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日常应用文。” 教学目标:1.让学生明确常见文体类型,了解文体对于写作文章的重要性,树立 写作要有文体意识。 2.借助学生例文发现写作过程中有关文体方面的问题,通过课文例子 比较明确记叙文和议论文文体差异,提升学生文体意识。 教学重点:通过课文例子比较鉴赏明确记叙文和议论的文体差异,提升学生文体 意识。 教学难点:解读课标要求,在明晰文体特征中提升文体意识,修改范文,强化文 体意识。 教学方式:微课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今天我们上一节写作指导课,提及写作,大家可能很自然想到: 审题要准,立意要高,语言要生动等等,这些对写出好文章,的确很重要。不过, 今天老师要和大家谈的是——写作要有文体意识。 首先,我们要明白“文体”是什么?? 二.文体的含义与分类: 顾名思义,“文”是指文章,“体”是指体栽,文体,就是指文章的体裁。 同学们知道文体有哪几种呢?回想一下,我们学过的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中国石拱指桥》《敬业与乐业》??这些文章从表达方式上,我们可以把 文体分为: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外加应用文——比如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书 信、广告、请假条、新闻等就是属于应用文的范畴。 三.名人说“文体” 南朝的文学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写道:“夫才量学文,宜正体制。”这里的“体制”就是“文体”,意思是:有才华的人学写文章,应当端正文章的 文体。 清代的梁启超在《作文教学法》中指出,不懂规矩、无规矩的文章算不得 巧文章。(上述言论,说明文体很重要,连大作家大学者们都要重视文体,我们 同学又怎么能忽视文体呢?)。梁启超进一步指出,文章做的好坏,虽然是技巧 问题,技巧与天生才气有关,不是后天教养的来的,但是作文的规矩规范却是 可以教,可以学的。 四.课标观“文体” 课标是我们教与学的行动指南,咱们先一起来看看《课标》对初中生写作做 了怎样的要求呢,课标明确规定:“学生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写简单的说 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 写日常应用文。”它要求我们在初中阶段必须学会写四类文体。

小学语文不同文体阅读现状的调查报告例文.doc

2015年小学语文不同文体阅读现状的调 查报告范文 小学语文不同文体阅读现状的调查报告 ?一、教师对不同文体阅读教学现状调查问卷数据显示 1.你更喜欢上什么文体的文章? 喜欢诗歌的占7﹪,喜欢童话的占46﹪,喜欢神话和民间传说的占40﹪,喜欢经典散文的占7﹪。 2.你觉得孩子比较喜欢学什么文体???喜欢童话的占6 3.据调查,现行小学语文1﹪,喜欢神话和民间传说的占39﹪。? 教材中记叙文所占比例过大,你认为这种现象合适吗?觉得合 4.据调查,外国语文教适的占70﹪,觉得不合适的占30﹪。? 材中说明文居多,这与我国形成鲜明的对比,你认为我们要不要在教材中加大说明文所占的比例???72﹪的的老师认为要加大说明文的比例,28 ﹪的老师认为不要加大说明文的比例。?5.你觉得小学语文教材中说明文占多大比例合适? ? 6.你觉得小学语文教材中议占多大比例合适??87%的老师认为议占5%的比例比较合格,13%的老师认为议都不要也可以的。 7.据统计,小学语文教材中记叙文(含选读)就占91.8%,你认为这样编写合理吗???觉得合理的占78﹪,认为存在弊端的占2 8.外国语文教材中说明文居多,这与我国形成鲜明的对2﹪。? 比,你认为哪一种更有利于孩子的发展???100﹪的老师认为不同的国家没有可比性。 ?9.你认为哪一种文体更有利孩子的发展?

? 100﹪的老师认为每一种文体都有自己的作用 ?10.你最擅长上哪一种文体的课文???擅长教童话的老师占31﹪,擅长教神话和民间传说的老师占31﹪, 擅长教说明文的占38﹪。 11.你课外阅读更喜欢看哪一种文体的文章? 12.你推荐学生读完不同文体的书后,和他们交流过吗? ?62﹪的老师偶尔与学生交流,38﹪的老师没有与学生交 1.流。??二、小学学生不同文体阅读现状调查问卷的数据显示? 2.59﹪的学生了解一你了解语文课本中各篇课文的文体吗?? 些,41﹪的学生不了解。?3.你喜欢学习哪类文体? ? 78﹪的学生喜欢童话类文体,22的学生喜欢神话和民间传说的文体,大部分学生认为这样文体的内容比较有趣。 59﹪的学生不喜欢说明文,344.你不喜欢学习哪类文体?? ﹪的学生不喜欢议, 6﹪的学生不喜欢应用文,大部分学生认为这种类型的文体比较枯燥。 5.老师平时对不同的问题教法相同吗? 100的学生感觉老师在不同的文体上教学方法也差不多,它们更喜欢课堂上更具有趣味性,能在游戏活动中完成。 6.据统计,小学语文教材中记叙文(含选读)就占91.8%,你认为这样编写合理吗? ?85﹪的学生认为合理,15﹪的学生认为不合理。 7.外国语文教材中说明文居多,这与我国形成鲜明的对比,你认为哪一种更有利于孩子的发展? ? 100﹪的学生认为不同的国家没有可比性。 ?8.你认为哪一种文体更有利于你们的发展? 65﹪的学生认为童话类文体更能有利于自己的发展,35

高三作文训练二切实强化话题作文的文体意识议论文篇修订稿

高三作文训练二切实强化话题作文的文体意识 议论文篇 Coca-cola standardization office【ZZ5AB-ZZSYT-ZZ2C-ZZ682T-ZZT18】

高三作文训练二:切实强化话题作文的文体意识——议论文篇 高三作文训练二:切实强化话题作文的文体意识——议论文篇 知识例话 一、存在问题 议论文,就是议论说理的文章,是一种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体。它主要运用事实材料、逻辑推理来阐发作者的观点,表明自己的态度。 议论文是现实生活中应用最广泛,考场最常见的一种文体,也是几种常见文体中写作难度最大的一种,之所以难写,是因为它对逻辑思维的要求很高。 而学生在议论文写作中存在较为突出的问题,这些问题是: (范文大全网 .整理) (1)文体意识不明确,议论性不强. (2)在议论文写作过程中用例古板、勉强,甚至不堪用而用之;至于理论的阐述更是无力展开。 (3)在论证的过程中就是论点加上二三个事例,像小孩玩积木一样简单堆砌起来,缺乏必要的议论。这种观点加材料,根本就无法把两者联系起来进行必要的分析说理。 (4)不能很好地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容易产生思维偏向,常前后脱节,顾左右而言他。 考察学生议论文写作的思维过程,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在平时写作或考场作文中所存在的问题症结何在。 其一,材料奇缺,信息库储存的信息少得可怜。在写议论文的时候,正面论证总喜欢援引司马迁、陈景润、爱因斯坦和居里夫人的事例,一旦要用反例,又津津乐道于方仲永的幼年、牛顿的晚年。究其原因,就是信息库缺乏写作议论文的必需的材料,事实的或理论

的。这无形之中陷入了提取信息捉襟见肘的窘境,其结果轻则用例古板,重则知其不堪用而用之,以致材料不能为观点服务。 其二,论证无力,信息的组合缺少分析的链条。遗憾的是学生的议论文往往观点加材料(事实),缺少分析的链条,因而论证显得干瘪无力。 其三,转移论题,不具备对组合加工的结果进行正确评价的能力。当他们在对组合加工的结果进行评价、取舍的时候,无法淘汰无效思路,而误把它当作正确的设想加以肯定。这样,学生津津乐道于离谱的话题而不自觉,便也不足为怪了。 二、应对措施 对症下药,事半功倍。在议论文写作教学过程中,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是迅速提高学生议论文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帮助学生建设信息仓库,以解除“无米之炊”的苦恼。秦牧说,写文章“应该有三个仓库:一个直接材料的仓库装从生活中得来的材料,一个间接材料的仓库装从书籍和资料中得来的材料,另一个就是日常收集的人民语言的仓库。有了这三种,写作起来比较容易”。然而,建设信息仓库却是一项看似平常实则非凡而艰巨的工程,只有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积腋成裘,才可能真正建成。 (二)教给学生分析说理的方法,弥补“机械组合”的缺陷。学生写议论文只是“论点加例子”,与不懂得如何对例子进行必要的分析有很大的关系。比如原理渗透法、引用分析法、由果溯因法、逆向设想法、对比评析法、本质评述法。 (三)提高学生评价是非的能力,避免“以谬为正”的失误。提高学生评价是非的能力,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如思维的独立性(不人云亦云)、思维的批判性(是非分明)、思维的辩证性(一分为二)、思维的客观性(实事求是)等。 三、写作对策 1.掌握议论的结构方式,做到结构完整。结构完整就是要求行文首尾一贯,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而要做到这点,就必须掌握议论文的一般结构方式。议论文的结构方式一般有总分式、并列式、递进式、对照式、启感式。其中启感式的写法是考场议论文常见结构方

教学要有文体意识

教学要有文体意识 “文体意识”是指人们在文体学习、写作和欣赏中,对不同文体模式的自觉理解、熟练把握和独特感受,是对读写实践的一种能动的再认识。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师的课堂千篇一律,这样就不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语文教师要重视文体意识的价值,不能因为考试不考察文体而不去进行有关文体知识的教学。语文老师在思想上必须重视学生文体意识的培养,在教学中注意文体意识的教学渗透。同时,语文教师要提高文体理论知识素养,对文本类别、各种文体的语体特征、结构特征和写作要领及各种文体特征的相互渗透能有一定的认识,熟悉和掌握各种文体模式。 因此,教师要有文体意识,对于不同类别的文本,我们应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文体意识是语文修养和读写技能提高的体现。从语文教学角度来讲,使学生形成一定的文体意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及写作能力。 具体做法: 一、课程目标要学习研究 逐条细读《语文课程标准》中各个学段的具体课程目标,会发现,课程标准对承担课程目标的教材选文文体有区分,有各自的具体要求。依据认知规律,低段教材先后呈现童话、寓言、故事、儿歌、童谣和浅显的古诗;中段主要对叙事性作品做了课程要求;高段对说明性文章、叙事性作品等作出具体要求。各学段选文文体依据理解的难度,分学段呈现,并注意反复性出现文体的阅读要求的提高。学段课程目标不仅对各种文体的学习有具体的课程要求,也为我们提供了不同文体的阅读策略。 比如“阅读浅近的童话、语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这是阅读这类文体的学段课程目标。“向往美好的情境”的基础是对文体特色的关注。童话、语言等用独特的言语表达方式,创设了美好情境——“童话里的世界”,而非真实的“现实图景”,让学生透过童话或者寓言的“美好情境”,去感受生命与情感的美好。从而进入言语情境,沉入特殊的言语世界里。

初中语文不同文体的阅读教学及方法指导解析

初中语文不同文体的阅读教学及方法指导 檀林中学吴高银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文学作品的阅读至关重要,它直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要深人理解文学作品,就一定要掌握文学作品的阅读方法,没有方法的阅读就是盲目的阅读。文学是人文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文学是以形象感人的。所以,在文学作品的阅读中,教师要针对不同文学体裁,对诗歌作品、小说作品、散文作品、戏剧作品等明确地抽象出“一般的阅读方法”,即是从阅读实践中抽象出来的某些规律性的东西。它既对阅读实践产生指导使用,同时又要受到实践的检验,并在阅读实践中不断地发展和完善。 文学作品的体裁一般分为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我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应根据不同的体裁的特点来进行阅读。 一、诗歌 诗歌是诗与歌的统称,它具有韵律美,语言凝练,充满情感和想象的特点。我们在阅读时应根据诗歌时特点,从如下几点进行阅读: 1、朗读吟诵,从整体上感受。“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阅读诗歌时要朗读、吟诵,这样读者的情感、经验和想象才能得到迅速反映,从而真切地体味诗的韵律美、节奏美、情思和意境。否则就很难体味出诗情、诗意、诗味和诗美。 2、分析感情、展现意境。情可谓诗的气脉。要在初步感受诗歌作品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与体会作品的诗情与意境。要进一步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情感与寄托。诗歌是诗人感情的凝聚和结晶,没有感情就没有诗歌。因此,读诗歌,首先要体会作会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有些诗歌的含义比较深刻,比如《登鹤鹊楼》,这首诗歌就要抓住后两句“欲穷厘目,更上一层楼”,通过揣摩、领会、来体验诗中表达的深刻哲理。 3、领略音韵、研究写法。要领略诗歌的音韵美,研究作品独具匠心的构思及写作手法,修辞方式的选取与组合等。不管是古典诗歌还是现代诗歌,都应在朗读中感受其音韵美、节奏美。如“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运用对偶,给读者展现出春意盎然钱塘湖春景。现代诗人减克家运用对比手法,活画出两种不同信念、不同追求的“有的人。” 4、展开丰富的想象。诗歌的最大特点就是想象没有想象就没有诗。诗人常常把互不相关的事,通过想象,凭一根线串联起来,形成一个统一体。因此,阅读诗歌要展开想象的翅膀,使诗歌中描绘的形象在头脑中形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这样一方面可以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和发展自己的想象。读《天上的街

基于文体的阅读教学

基于文体的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 一、案例展示 《 《 问题:设计一在内容分析上运用了情节分析法,明显是文体意识不强,混淆了小说与散文叙事的差异。 二、“文体教学”提出的背景 新课程改革以来,语文教材编写的单元组元方式多样,有文体组元、主题组元、能力组元。一时淡化文体的说法极其时髦,而高考作文更是提出了文体不限的说法,于是阅读和写作均陷入了无体要循的地步。具体说来: 一是对长期以来过分强调文体类型的一种反动。新课程改革以前,阅读教学过多地关注文体的类型,把教学的重点落在了文章的体类上,甚至把教学的主要精力花在狭隘的文体知识的反复讲解上。新课改使人们认识到这样的教学背离了阅读教学学会阅读、在阅读中积累、在阅读中提高语文素养的根本任务。但是在转变过程中,又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出现了无文体特征的阅读教学。 《 小狗包弟 》教学设计一 《小狗包弟》教学设计二 (一) 导入 (二)整体感知: (1)叙事: 复述故事情节: 1)简括: 2)具体概括: 楔子(引子)(1自然段)--艺术家与狗的 故事 开端 (2自然段) -- 包弟来历 发展 (3-6自然段)-- 七年相处 结局 (7-9自然段)-- 一朝离别 尾声(10-13自然段)-- 真心忏悔 (2)抒情: 本文的感情基调是什么?请找出 本文的文眼? (3)通过文本解读时代特点: (三)关于巴金的讨论: 对于作家为了自保,而放弃小狗包弟 的行为,我们该如何看? (四)忏悔意识与我 (1) 学生反省: (2) 引导学生谈反省忏悔后的感受 然后小结: (五)课堂总结: (六)课外合作探究:狗与“伤痕文学” (一)交流导入 (出示“学习目标”) (二)整体感知 1、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变化的线索。 2、小组合作讨论。 (1)小狗包弟有过哪些经历? (2)随着包弟经历的发展,“我”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变化? (三)主体研读 1、教师导学。 2、自主研读。 3、探讨交流。 (四)引导探究 1、你认为巴金是怎样的一个人? 2、作者为什么要以一条小狗来反映“文革”的现实? (五)随机拓展 1、学生提出值得探讨的问题,全班讨论。 2、 布置课外阅读巴金《随想录》。 (六)及时反思 请同学们谈谈学了这节课后自己有什么收获。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文体意识教学提纲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文体意识 语文作为工具学科,它教学承载着很多很多的东西:从大处说有传统文化的传承、仁义道德的承载、人文素质的以及审美情趣的培养、文学欣赏等等,从小处讲有读书识字、写信明义的作用。正是有了这么多“沉重”的任务,所以语文课程资源也较其他学科丰富的多。几乎每个阶段、每篇文章承担着不同的任务。然而,好多时候我们的语文教学恰恰忽视了语文作为“工具”的作用,过分的追求“文学性”,语文教学中存在着不少的偏差。 常见的偏差:过分淡化文体,舍本逐末。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材选文要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难易适度,适合学生学习”的要求,还在“评价建议”中提出“应注意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 从对教材编者提出选文“体裁”要求,到对学生提出“文体的把握”要求,说明我们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 那么,究竟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从而能“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教学实践中,我紧紧围绕文本的文体特征,从“交给方法”这一角度出发,进行了以下尝试。 一、准确定位,明确文体意识要求。 “文体意识”是指人们在文本写作和欣赏中,对不同文体模式的自觉理解、熟练把握和独特感受,是对读写实践的一种能动的再认识。对作者来说,他会根据具体的主题思想和表达内容,去恰当选择从大量文本中抽象出来的、存储在大脑信息库中的某种文体模式,建构自己的作品,以实现特定的写作意图和审美理想。对读者而言,他会按照文本所提供的具体内容或形象,运用头脑中先于阅读的某种体裁类型,解读、接受文本所携带的某种语言的、思想的或审美的信息,同时又在它的未定空白处赋予新的含义。 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可以使学生在文本阅读之前,获得此类文体的阅读方法,从而提高阅读实践的效率。文体意识的培养,需要依托文本阅读实践进行,所以,教师应当利用文体鲜明的教材,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这样 一、目的明确而具体,在操作过程中,就容易精力集中,有效突破。而这样

阅读教学如何关注文体特色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4c13074456.html, 阅读教学如何关注文体特色 作者:李竹平 来源:《小学语文教学·会刊》2017年第10期 教材中的文本大都可以归入某一文体类别,如散文、小说、神话、童话、寓言、诗歌等等。不同的文体,隐含了不同的创作目的和言语形式的选择,同时也对阅读者提出了相应的阅读方法和心理要求,因此,阅读教学关注文体样式,既是读懂文本的需要,也是学习表达的需要。 近日,我参加了一个主题为“关注文体特色,助力教师成长”的教研活动。任务是听完三节课后作点评。 三节课,三篇课文,三种文体,无缝对接活动主题。这三节课分别是二年级的《丑小鸭》、三年级的《鹬蚌相争》、五年级的《冬阳·童年·骆驼队》,文体分属于童话、寓言、散文。 先来简单概括一下三节课的流程。 《丑小鸭》课始,教师出示不同的关键词,让学生联想猜测童话故事,如“火柴”“烤 鹅”“小姑娘”,学生猜到了是《卖火柴的小女孩》。接着学生打开课文自读,仿照教师的样子找出能提供内容信息的关键词,并尝试用上提炼出的四个词语说说故事内容。然后,教师以问题为抓手,领着学生逐段学习童话,理解丑小鸭的遭遇和“蜕变”。学生练习复述故事之后,教师补充有关安徒生的材料,激发学生课下阅读安徒生童话的兴趣。 《鹬蚌相争》的教学从给出的不同信息猜故事入手,让学生先从感性上区分神话、童话、寓言,建立对不同文体的形象化认知,再自然导入课文的学习。课文学习包括七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初读,认读并书写生字新词。第二个环节是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出感情。第三个环节,讨论鹬和蚌为什么会被捉。第四个环节,了解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第五个环节,溯源,了解这则寓言的出处,创设苏代说赵王的情境,进行故事表演。第六个环节,引入《战国策》中的原文,通过朗读对比文言文与现代文的不同。最后,鼓励学生课下阅读《战国策》。 《冬阳·童年·骆驼队》的教学从课前谈话就进行主旨的定位——童年趣事。这是第二课时,先是复习字词,回顾文章重点讲的四件趣事——学咀嚼、议驼铃、想剪毛、问去向,然后逐一细读理解。细读过程中,结合“学咀嚼”和“问去向”补充了《城南旧事》中内容相似的片段。细读之后,教师进一步提炼出作者对童年的怀想之情,补充了几段诗意抒情的文字,渲染情绪氛围,介绍创作背景,激发学生课下阅读《城南旧事》的兴趣。最后一个环节是读写结合,让学生仿照课文用一段话写一写自己的童年趣事。

小学语文八种不同文体的阅读方法

小学语文八种不同文体的阅读方法,超全快收藏! 小语说: 小学语文教材的范文系统是精选的各类文体不同的文章。小学语文的学习也是通过一篇篇文章来完成的。下面小语为大家带来了小学语文不同文体的阅读方法,供大家参考。 写人类文章 写人类文章,一般是指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这类文章,主要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的描写,通过一件或几件典型事例的叙述,来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和精神风貌。 阅读方法: 1.感悟人物的外在形象。 2.读懂人物语言。 3.分析人物动作。 4.剖析人物的内心活动。 5.关注人物所处环境。 6.分析细节描写。 7.抓住文章主要情节。 记事类文章 记事类文章,一般是指以写事为主的记叙文。这类文章有着比较鲜明的特征:时间、地点、事件、人物。四大要素的交代给我们的有效阅读提供了重要信息。 阅读方法: 1.仔细地去阅读,去发现作者将要告诉我们的事情。 2.对文章的篇章结构进行基本的分析和准确的把握,能够比较精确地概括出文段的段意,总结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3.能根据作品中提供的事情或问题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认识或看法。

咏物类文章 以描摹物体的形状、状态、色彩等元素为主要内容的记叙文称为咏物类记叙文。 阅读方法: 1.理解作者具体写了什么事物,这个事物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特点? 2.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是写物的整体,后写物的部分;还是先写物的部分,后写物的整体;是先上后下,还是与之相反,等等。 3.要明白作者“咏”的物是什么,是怎样由事物展开丰富的联想去“咏”的;事物和联想有什么必然的联系,通过联想作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4.仔细体会作者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绘景类文章 写景记叙文,是以描写大自然的各种风物景致、社会环境中的人文建筑、设施等为主要内容的记叙文。 阅读方法: 1.了解作者在文章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是静态的还是动态的,是从景物的哪些方面来写其特点的。 2.分析描写景物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由上到下、由远及近、由外及内等顺序)。 3.理解作者在文章里表达的思想感情及作者是怎样把对景物的感情融合到景物中去的,用了哪些生动的语言。 4.仔细体会作者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议理类文章 议理类散文,通过讲述一个现实的、历史的小故事来阐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阅读方法: 1.仔细阅读文章中的每一句话,进而对全篇进行整体把握性的理解。

如何根据文体特征运用恰当的阅读教学策略

个人收集整理-ZQ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习能力地提高主要得益于学习者不断摸索和不断改造自己地方法.掌握科学有效地阅读方法已经成为时代对我们提出地要求.要使学生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处于积极学习、主动发展地状态,关键是想办法让学生掌握正确地阅读方法.我们要让学生掌握如精读、略读、速读、比较阅读、研究性阅读等常用阅读方法.在具体地阅读教学中,应根据不同文体地特点和规律选择不同地阅读方法,进行不同形式地阅读.“先有教学内容地确定,再有教学方法地选择”,教学目标要体现文体特点,教学方法须与目标相适应,根据具体地文体而灵活选取,即教学方法(包括阅读方法)是适合这种文体地教学方法(包括阅读方法). 如诗歌教学以“诵读”“感悟”,展开“想象联想”为主,而用“讲解法”是不适合地.在教学《天净沙·秋》时,我进行了这样地设计:初读感知秋景;展开想象体会意境;背诵感受音韵节奏.“诗无达诂”,一定要分析出诗中描写了什么,体现了什么,无疑会走入诗歌教学(或诗歌阅读)地歧途.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又如说明文教学,如果还用“诵读”“感悟”地方法来进行教学,教学效果是不理想地,学生也就不可能习得如何阅读说明文章地方法和阅读说明文地能力.说明文教学地目地,不仅在于清楚“说”了什么,是否“说明”了,即语言地准确性,还要让学生学习它是如何“说明”地,即说明地方法,文章地结构安排等.相对应地教学中应采用“讲读”、“列表”、“比较”等方法,理解内容、习得方法,以提高阅读能力.说明文地读也不同于诗歌教学中地读,它是“宣读”地读,不求语调地抑扬顿挫,声情并茂,读通读懂即可.在教学《鲸》时,我进行了如下地设计:初读归纳鲸地特点,写一份简介;细读学习说明文语言表达地准确性和多种说明方法;迁移运用说明方法写句子.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又如在教学《怀念母亲》一课时,我根据散文地特点主要采用了“细读”和“诵读”地教学方法.细读中反复玩味,体会作者用词造句地精妙,正如朱熹所言:“须是正看背看,左看右看,看得是了,未可便说道是,更须反复玩味.字字与某着意看,字字思索过莫要只作等闲看过了了.”将学生地感官引入文本地所有部分,哪怕是一个标点也不放过.比如课文中有句话“我想到故乡,故乡地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地,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地凄凉一样,是甜蜜地,浓浓地,有说不出地味道.”作者想到故乡和故乡地朋友为什么会是“有点酸酸地,有点凄凉”,为什么又说“是甜蜜地,浓浓地”?这不是矛盾了吗?季老六岁离开故乡,离开母亲,“中间曾回故乡两次,都是奔丧,只在母亲身边待了几天.”在《永久地悔》他写到:“ 我无论如何也回忆不起母亲地笑容来,她好像是一辈子都没有笑过.家境贫困,儿子远离,她受尽了苦难,笑容从何而来呢?”正是这样一位母亲,在作者回忆起时能不感到凄凉吗?但在远离家乡地日子里,常想起故国地亲人,朋友,身处国外地我会不感到丝丝地甜蜜吗?作者当时就是处在这样一种复杂地情绪之中.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联系前文和拓展阅读,在文本地矛盾处,细读出作者浓浓地情意.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文体是人们在长期地写作中约定俗成地文本样式,每一种文体都有其特定地结构、语言、技巧等方面地特点.用同一种模式去教学不同文体地阅读文本,一方面,我们教授地、训练地是一些不恰当地阅读方法,阻碍了学生阅读能力地提高;另一方面,在不恰当地方法地指引下所进行地阅读,是对文本地不尊重,也很难进入与文本“对话”地状态,学生也会离文学越来越远.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1 / 1

各种文体阅读教学1[1]

?各种文体阅读教学? 一、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 v文学作品是作家通过形象思维,运用想象、夸张、象征等手法反映生活、揭示社会和人生的虚构作品。文学作品在中学语文课本中,范围很广,涉及古今中外,体裁主要包括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等。文学作品的教学,除了应遵循语文教学的一般规律、原则外,还要重视文学作品自身的特点。 v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主要是向学生传授文学常识,培养学生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学习,提高学生写作能力、陶冶情操、获得审美情趣,同时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一)诗歌的阅读教学 v诗歌是用凝炼而富有韵律的语言创造意境,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样式。诗歌教学对于培养学生遣词造句、精心构思与艺术概括能力、陶冶学生情趣、美化学生心灵、发展学生的想象力等,具有独特的作用 诗歌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v 1.利用诗歌的节奏、韵律和意境之美,训练学生的朗读,使学生反复诵读,加强语感和领悟能力。 v 2.抓住“诗眼”和关键语句,启发学生,引导学生推敲和品味,透过字面意思领会其深刻的内涵。如《敕勒歌》中“风吹草地见牛羊”一句中的“见” 字,不仅写出了草的肥、深,展示草原茂盛的辽阔境界,而且把无形的“风” 写了出来,用“草低”的动态来显示风的动态,“见”牛羊,一个“见”字,写出了感情,赋予草原以生气勃勃的景象,一个“见”字使整个画面活泼起来,使人可以尽情畅想辽阔草原的丰饶景象。 v 3.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诗是想象的艺术,在教学时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体味诗的意境,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如《天上的街市》,由远远的街灯联想到“天上的明星”,又由“无数的明星”想象到天上点着的“无数的 街灯”,最后从天河,想象到牛郎与织女在“天街闲游”,并且从流星想到 是照着他俩的“灯笼”。引导学生学习诗中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可以开阔学生的思路,促进他们智力的发展。 (二)小说的阅读教学 v小说是通过生动的人物形象塑造、完整的故事情节叙述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样式。中学生正处在求知欲旺盛、形象思维发达、爱听故事的重要阶段,指导他们学习小说,对于拓展他们的精神世界,发展他们的认识能力、语言思维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小说教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v 1.故事情节 v情节是按照某种关系排列的事件或生活过程。一般来说,小说的情节都是比较完整的,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部分组成。阅读小说,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和主题思想等都离不开对情节的分析。例如《项链》一文,以马蒂尔德借项链为开端,以出人意料的假项链为结局,把故事叙述得十分完整,人物形象也在此过程中被刻画得栩栩如生。

小学语文不同文体的教学研究

小学语文不同文体的教学研究(八)——小说及小说 教学 收藏本文分享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主,叙述完整的故事情节,描写具体的环境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作品。人物、情节和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选入九年义务教育小语教材的小说有10篇。这些优秀的小说有中国的、也有外国的,有古代的,也有当代的。考虑教材的容量,篇幅长的小说,采用节选的方法。为了适合教学,有的还对原文作了改写。小说有三个突出特点。1以艺术概括的方法塑造人物形象。小说中的人物一般是虚构的,是作者把现实生活中不同原型的某些特征加以揉合,使之典型化。例如《小英雄雨来》刻画了雨来这个小英雄形象。雨来并非实有其人,而是概括革命时期的少年儿童共同的优秀品质,并加以个性化。小说与故事比较,有其共同的特点,但作为两种文学形式,还是有区别的。区别之一:故事中的人物一般是真人真事,不要求个性化。区别之二:小说在刻画人物形象时,比故事细致,手法更多。除了用直接描写外,还可以用间接描写、侧面烘托等方法刻画人物性格。《小英雄雨来》刻画人物就是如此,通过多种描写手法, 人物形象栩栩如生。2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小说的情节与故事相比更完整,更复杂。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几个部分。且别说长篇小说,就是短篇小说刻画人物虽是某一侧面(本文共计1页)[ 继续阅读本文] 以真诚的心态自然阅读小说——关于《船长》的解读 分享到:收藏推荐 我理解的“语文味”是指“文化语境里的语言味和文学味”。文学在语文现行教材中有其相对独立的地位, 不同类型体裁的课文在教学时是有区别的。我们在教学文学作品时应该有“文学意识”重,视文学作品内在的情感性、审美性,用文学的方式阅读文学,使文学作品本有的文 学品性在解读中得以彰显。小说是文学诸多门类中极具审美价值的体裁。孙绍振曾说,教学 生读小说,当“以真诚的心态,像倾听朋友谈心似的,听其自然的阅读”。阅读小说,其本质就是打破时空的界限, 与作者、与世界文学巨匠进行精神对话、心灵交流与撞击的过程。文学教育 的基本目标是把文学当做生活生存的方式,文学教育的目标之一是对学生审美能力和审美情 感的培养,用“艺术的魅力”来感染学生,培养他们的想象力、炽烈的情感和博大的胸怀。《船长》(苏教

作文教学须有文体意识共5页

作文教学须有文体意识 新课程标准关于写作教学的要求,体现了淡化文体意识、注重语言运用能力,淡化理论讲解、注重实际操作的精神。新的语文教材也变以往的“文体”单元为“主题”单元。近几年来,高考作文“文体要求”方面的改革力度也是很大的,明确地规定了对文章体裁的新要求,“文体不限“”文体自选”等字眼频频出现。这充分地体现了在写作教学中应该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培养他们的写作热情,做到因材施教,从而达到关注学生言语生命发展的目的。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有的学生甚至部分老师把“文体不限“”文体自选”误认为“淡化文体”“不要 文体”,这些观念造成高中生写作的文体意识大量缺失也就不足为奇了。此外,长期以来,语文教育界并没有从根本上重视文体教育,忽视对文体意识的培养,文体意识自然也就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随着教学实践的不断深入,我们教师越来越感觉到,这种“淡化文体”有它积极的一面,但同时它的负面效应也日渐显露出来:学生的文体意识淡薄,作文“四不像”的文章多起来。究其原因,我觉得既有认识理解方面的偏差,也有实践操作方面的失度。 古人说:“文章以体制为先,精工次之。”也就是说,要写好一篇文章,首先我们应注意的是选好体裁,其次才是精巧的构思。如果体裁定位不准确,再生动的表达,再独具匠心的结构也只能是白搭,这就告诉我们,作为语文教师,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一定要明确树立“文体意识”。文体是在千百年的写作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文章样式,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独立性,每一种文体都有自己的写作特点,对文章的内容、形式方面都有独特

的要求;而文体意识就是指对文体分类及各种文体特点的心理把握程度。文体意识强,才能够根据各种文体写作的具体要求准确“定体”,并在写作中正确处理好形式与内容的辩证关系。没有文体意识却能写出佳作是不能想象的。 其实,高考作文还得要文体的。从1998年之前的限定文体到1998年之后的文体自选或文体不限是高考作文的一大变革,体现了高考命题的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目的是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鼓励学生张扬个性,写出有特色的文章。尤其以2000年全国高考作文试题“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为甚,要求除诗歌外文体自选。但达到的效果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好。近几年的高考中一些考生选择了写书信、日记、报告、乐府诗、寓言故事、故事新编等等,不能说这些考生没有文体或文体不符合要求,考生的确有选择各种文体的自由,但是每一种文体都有自己的写作特点,每一种文体对文章的内容、形式方面都有独特的要求。如果考生选择了写议论文,那么文章就要写得像议论文。不能在议论文中出现大段大段的记叙性文字或议论文的“头”“尾”,记叙文的“身”。如果选定了写记叙文,那么文章就要像记叙文,不能在记叙文中插入比记叙文文字多得多的议论。也不能在行文中把本来很短的一段话分成若干行,成了不伦不类的散文诗,即所谓的羊羔体。近几年的考试情况提醒我们:树立清醒的文体意识,加强文体知识教学,已经是迫在眉睫了。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呢?我认为可从如下几方面入手:首先,进行严格的基本功训练,规范文体要求。文体是表情达意的最基本的载体,不同的文体在表达上有着自身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文体形式

各种文体的教学--小学语文教学内容

不同文体课文的教学 小学语文教材的范文系统是精选的各类文体不同的文章。小学语文教学的各项任务,主要是通过一篇篇的文章教学来完成的。文章的各类体裁各有特点,各有教学规律。掌握不同文体的特点,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有助于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基本写法上的特点,也有助于提高学生阅读同类文章的能力。下面我们主要谈谈记叙文、说明文、诗歌、童话、寓言的教学。 一、记叙文的教学 记叙文是以叙述和描写人物和事件为主的一种文体。在小学语文课本里,记叙文包括的范围很广,写人叙事的文章基本上都可以归到记叙文这一类里。文质兼美的记叙文,结构比较单纯而严密,语言文字准确、鲜明、生动,是培养学生读写基本功的好教材。 根据记叙文的这些特点和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要求,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通过语言文字,理解思想内容。 记叙文一般都有一个明确的中心思想,并表现一定的思想感情,中心思想和思想感情是蕴含在语言文字之中的。因此,教学记叙文就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如《白杨》一课,文章开头讲了大戈壁的荒凉和白杨树的“高大挺秀,”接着说“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教学时就要抓住描写大戈壁和白杨树的词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展开想象,形成鲜明的对比,进而理解旅客“出神”时的内心活动。文中爸爸赞美白杨树的一段话,语义双关,是表现中心思想的重点段落,就要引导学生通过逐句深入理解语言文字,了解白杨树的特点,还要进一步认识爸爸“表白自己的心”的深刻含义,从而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理清作者的思路。 一篇记叙文,不仅承载了丰富的思想内容,而且反映了作者表达思想内容的思路。作者的思路一般有纵向思路和横向思路。文章不同,理清思路的方法也不同。 有的课文可以借助审题、释题揭示作者的思路。例如教学《日出》时,可以让学生通过审题,了解课文是围绕“日出”写的。然后让学生思考:根据题意,课文就是要写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不同景色。再联系对课文的讲读,就把作者的思路揭示出来了。 有的课文可以在讲读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语,引导学生掌握事情的发展线索。例如:《我的战友邱少云》是按时间顺序写的,课文中有“天还没亮”、“中午的时候”、“黄昏的时候”等表示时间的词语,凭借这些词语,联系事情的发生、经过和结果,就能理清作者的思路。 (三)学习记叙文的语言。 记叙文的语言,涉及到叙述、描写、说明、议论和抒情五种表达方法,这些表达方法是社会交际和书面写作经常运用的。因此,记叙文的教学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习记叙文的语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