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要有文体意识

写作要有文体意识
写作要有文体意识

写作要有文体意识

课程目标:1.《课标》第四阶段写作目标要求:学生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

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

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日常应用文。”

教学目标:1.让学生明确常见文体类型,了解文体对于写作文章的重要性,树立写作要有文体意识。

2.借助学生例文发现写作过程中有关文体方面的问题,通过课文例子

比较明确记叙文和议论文文体差异,提升学生文体意识。

教学重点:通过课文例子比较鉴赏明确记叙文和议论的文体差异,提升学生文体意识。

教学难点:解读课标要求,在明晰文体特征中提升文体意识,修改范文,强化文体意识。

教学方式:微课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今天我们上一节写作指导课,提及写作,大家可能很自然想到:审题要准,立意要高,语言要生动等等,这些对写出好文章,的确很重要。不过,今天老师要和大家谈的是——写作要有文体意识。

首先,我们要明白“文体”是什么……

二.文体的含义与分类:

顾名思义,“文”是指文章,“体”是指体栽,文体,就是指文章的体裁。

同学们知道文体有哪几种呢?回想一下,我们学过的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中国石拱指桥》《敬业与乐业》……这些文章从表达方式上,我们可以把文体分为: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外加应用文——比如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书信、广告、请假条、新闻等就是属于应用文的范畴。

三.名人说“文体”

南朝的文学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写道:“夫才量学文,宜正体制。”这里的“体制”就是“文体”,意思是:有才华的人学写文章,应当端正文章的文体。

清代的梁启超在《作文教学法》中指出,不懂规矩、无规矩的文章算不得巧文章。(上述言论,说明文体很重要,连大作家大学者们都要重视文体,我们同学又怎么能忽视文体呢?)。梁启超进一步指出,文章做的好坏,虽然是技巧问题,技巧与天生才气有关,不是后天教养的来的,但是作文的规矩规范却是可以教,可以学的。

四.课标观“文体”

课标是我们教与学的行动指南,咱们先一起来看看《课标》对初中生写作做了怎样的要求呢,课标明确规定:“学生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日常应用文。”它要求我们在初中阶段必须学会写四类文体。

五.写作中突出文体问题

课标规定很美好,可我们同学实际写作现状又如何呢?接下来,看看某同学以“亲情”为话题的作文,开头是:

“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不是孤立存在的,每一天、每一分,甚至每一秒中,人与人之间都在发生着联系。人们一直生活在三大情感,即友情、爱情、亲情之中。我认为,其中最重要最温暖的就是亲情。”

同学们,这是典型的议论文开头,作者首先摆出了自己的观点:亲情最重要最温暖,按常理,文章接下来应该讲:为什么说“亲情最重要”,可作者这样写道:

“小时候,我头上生了疮,一大块头发脱落,并且有扩散趋势。这可把妈妈急坏了,四处求医效果又不大。不知妈妈从哪里听说有一家偏远的小诊所,是治疮的“专家”,妈妈带我立马赶去……”作者笔锋一转,讲了一个妈妈找医生送我去治疮的故事。

结尾又是怎样的呢?,先是大段排比句抒情:“啊,妈妈,你就是我雨天里的伞,是滋润我心田的甘露,是轻抚我面颊的春分……啊,母爱就是一首田园诗,幽远纯净,和雅清淡;母爱就是一首深情的歌,婉转悠扬,轻吟浅唱;母爱就是一座大山,蕴藏着万物,哺育我们成长……”作者极力赞美母亲歌颂亲情。

最后写道:“这就是亲情,不计成本,不求回报……我们每个人都要懂得珍惜并感恩,因为亲情是最伟大最重要的。”议论号召大家要感恩亲情。

这样作文,同学有没有觉得非常眼熟?说是议论文吧,中间又有几大段的记叙,说是记叙文吧,首尾又是议论抒情,篇幅上几乎占去全文的一半,这是典型的“四不像”、无文体作文,必须改正。

当我们审清题目,一旦确定某种文体后,就得遵循它的基本框架和规格来写作。比如,写信,无论你写给谁写什么内容,你都得遵照书信的格式;写说明文,就得像《中国石拱桥》那样,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语言要求准确严密……初中考试中,大多数是写记叙文,但我们同学常常把记叙文和议论文杂糅在一起,写成像上面的“四不像”作文,所以我们有必要了解记叙文和议论文的区别:

六.明晰文体特征,提高文体意识(表格形式呈现)

(1)首先选材上,两者选取的材料都要服务于文章的中心,但记叙文选材侧重于自己身边的人、事、物。同学们,翻翻课本:挑座位买橘子的父亲,触发对生命感悟的一树藤萝花,一只羚羊木雕引发一场亲情与友情的碰撞等等,这些人、事、景物,我们是不是读来倍感亲近呢?

而议论文选取的多是名人名言,如《敬业与乐业》中出现的——孔子、庄子、曾国藩、名僧百丈禅师,是不是觉得很“高端威严”呢?

(2)其次,记叙文,有一个较为完整的故事情节,即该事件来龙去脉记述详细,具备记叙文的六要素。如《走一步,再走一步》开头交代了时间地点“那是费城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人物“和我一起的五个小男孩”,起因”玩弹子游泳玩厌了”于是去爬悬崖遇险最后脱险。

可是议论文的事件具有高度概括性,如《敬业与乐业》中,百丈禅师不劳作不吃饭、“佝偻丈人承蜩”的故事,往往三言两语,讲清楚是什么事即可,而故事时间、地点、起因、结果一般是没必要写的。

(3)再次,记叙文,有一两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如《故乡》里中年闰土(出示不读)“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

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

作者通过闰土的外貌、衣着、语言、神态等细致入微的描写将一个苍老贫困,麻木迟钝的人物栩栩如生展现我们的眼前。

而议论文事例中的人物,是用做论据的,来证明作者自己观点的正确性,所以无需对人物的外貌、神态、心理等方面做主观描写。

(4)正因为以上原因,使得记叙文以记叙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同学们,你觉得到什么程度才算“主要”呢?老师个人觉得:它们的篇幅要占据全文的四分之三以上。当然记叙文中也可以有议论性的抒怀或感悟,如课文中这些句子(出示不读):“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走一步,再走一步》”“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紫藤萝瀑布》”“希望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故乡》”

这些句子,大家留意它们出现的篇幅和位置了吗?是的,在结尾,卒章显志,言简意赅。同学们,你写记叙文是这样处理的吗?议论文则正好相反,议论为主。(5)结构上,记叙文最常用的是纵式结构,即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展开故事情节。如《爸爸的花落了》是在毕业典礼前、典礼中、典礼后,这一时间线上,利用回忆插叙,将学校、医院、家里众多事件、场景,井然有序的编排一起。

议论文结构上一般是逻辑推理的顺序,先引出自己的观点,然后阐述理由,即“论点+正面讲道理(举例子)+反面讲道理(举例子)+总结”。例如《敬业与乐业》中“有业”部分的论证过程。

总而言之,同学要记住:写记叙文,主要以讲故事来表现思想感情,力求以情动人;而写议论文,是阐述自己的观点,要讲道理摆事实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力求以理服人。

七.学生反思与修改作文

同学们,对比老师的讲解与举例,你觉得自己的作文中,就文体规范而言,你最需改正的是什么呢?

好的作文都是从不同角度修改而成的,课前那篇“亲情”作文,该如何修改成一篇“得体”的记叙文呢?

开头,可以直接删去议论,开门见山叙事;第二种方法:改议论为描写:如(出示修改稿)

原作:

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每一天、每一分,甚至每一秒中,都在与他人发生着联系。人们一直生活在三大情感,即友情、爱情、亲情之中。我认为,其中最重要的最温暖的就是亲情。修改:

又到了柳絮飘飞的季节,望着这漫天飞舞的柳絮,我的思绪竟也随着这轻盈的柳絮随风飘拂……

景物描写,既暗示时间,又引发对往事的回忆……结尾呢?可以直接删除最后的议论段,过多的抒情排比句,反成败笔,不如这样修改:(出示修改稿)

将结尾过多的抒情句子,改成略写的生活场景,保留几句简洁凝练的感怀。与原文相比,大家是不是觉得,有点时间悠长,情意绵绵的味道?叙文的框架结构更清晰了吧?主体部分,人物的刻画、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大家课后去思考。

同学们,老师讲解的只是一点粗浅的文体知识,而文体意识,是人们对不同文体的一种自觉的感受与理解的能力。这种素养,主要依靠大家在平时阅读中,比较感受和理解各类文体知识和规范,并将它有意识的运用到写作中去。 祝愿我们同学早日写出既“得体”又具自己风格的好文章!

啊,妈妈,你就是我雨天里的伞,是滋润我心田的甘露,是轻抚我面颊的春分……啊,母爱就是一首田园诗,幽远纯净,和雅清淡;母爱就是一首深情的歌,婉转悠扬,轻吟浅唱;母爱就是一座大山,蕴藏着万物,哺育我们成长…… 亲情,不计成本,不求回报。父母为儿女呕心沥血,消磨掉了青春与健康。所以,我

们每个人都要懂得珍惜并感

恩,因为亲情是最伟大最重要

的。

十三年了,妈妈,你给我的保护又何止这些?我生病发烧时,是你半夜陪我去医院,我玩耍摔跤时,是你过来搀扶起了我,我每次感冒时,是你给我煮汤药…… 妈妈,你给了我太多的保护,是的,你就是一把伞,一把永远保护我,爱护我,让我依靠的伞。 妈妈,我的依靠……

文体意识、文体特点与教学策略

文体意识、文体特点与教学策略 浙江外国语学院教育系汪潮 一、文体意识 三国时的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宣雅,书论宣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这是对文体发表的最早议论。 周作人1912年的《童话略论》与《童话研究》以儿童文学最重要的文体“童话”为研究对象。1914年他又关注了儿歌。1920年在“儿童的文学”的正式宣言中,周作人已确立了明确的儿童文学文体观念,并针对儿童不同年龄特征给出对应的文体形式……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了。 上世纪80年代,教育心理学家潘菽也对文体和思维的关系有过阐述:“阅读体裁不同的文章,理解的难易不同,对思维活动提出不同要求。”从此开始了对不同文体阅读的心理学思考。 《人民教育》2013年第6期专设了“关注语文教学的文体意识”的话题。“编者按”提出:“自觉的文体意识不是单纯地具备某种文体知识,它是一种综合性语文素养。文体意识的培养不仅要清楚文体知识,更重要的是在语文实践中与体验、感悟、理解等语文素养相互链接、交叉、渗透,这样形成的文体意识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阅读、写作和表达交际。”这里,从语文素养的高度,提出了文体应在学生语文素养积累过程中发挥应用的价值。 然而,当今众多的小学语文教育还是高喊“齐步走”,众人同归,千篇一律,既没有因人而异,也没有因文而异,存在严重的人文化、划一化倾向。 从教材编写看,主题单元组文淡化了文体意识。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以“保护美好家园”为主题,安排了4篇课文:《只有一个地球》是说明性文章,《鹿和狼的故事》是记叙性文章,《这片土地是神圣的》为讲演稿,《青山不老》则是通讯。这种编排方式给教师带来错觉:教学只要落实“保护美好家园”的主题,不必考虑所选课文的文体。 从教学现状看,忽视文体的现象普遍存在。一位名师执教《鹬蚌相争》时,一位学生质疑:鹬与蚌你一言我一语在斗嘴说话,蚌说话就要张嘴,一张嘴鹬不就脱身了吗?鹬的喙被蚌夹着,它又怎么说话?对此,这位老师频频出招:先把问题推还给学生:“大家小组讨论讨论”;再把问题推给作者和编者:“同学们一起来改改教材,再给编辑叔叔写封信”;最后当学生问蚌如何能说话,两个壳是不是它的嘴的时候,又让学生上网或去图书馆查资料,或者去请教自然老师,或者设法弄只蚌来自己观察发现。这里老师把寓言当作记实作品,忽视了寓言的文体属性,其实,寓言的故事情节多为虚构,角色多是人格化了的动植物。 其实,小学语文不仅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人而教,而且要根据文体的不同特征因文而教。这是一种“文体意识”。现在我们要补上这一课。 课文是选入语文课本的书面语言作品的统称,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研究语文教学不能不研究课文的教学。任何一套教材所选课文达数百篇之多,而且文体多样,题材广泛。不同文体、不同类别的文章,在组织形式和表达方法等各有不同的特点,应根据课文的文体、类别设计不同的教学思路和环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获取不同的教学效果。要让文体意识成为一种语文素养在课堂上、在学生中渗透和生成。 当然,要说明的是:小学语文教学提倡“文体意识”,但不是“文体教学”。“文体教学”是初中、高中乃至大学语文的主要教学任务。所以,小学语文教学要思考:如何判断小学语文教材中课文的“文体”?如何把握小学语文教材中课文“文体”的使用度?等等。简言之,不能把小学语文课上成“文体分析课”。 二、文体特点 文体有不同的分类。根据小学语文教材中课文的实际情况,从两个维度对课文进行文体分类。一是“文学文体”,包括童话、寓言、神话、诗歌(儿童诗、古诗)、文言文、散文、小说等。二是“实用文体”,包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这一文体分类的体系具有单一性的特点,符合文体分类的逻辑性。 文体有各自不同的含义和特点: 1.童话指的是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以符合儿童想象力的情节,采取拟人、夸张、象征等方法编织而成的一种富于幻想色彩的故事。它的主要特点是:艺术的幻想,拟人、夸张和象征的写法,完整的故事情节等。 2.把一个深刻的道理或教训寄托在精练生动的故事里,就是寓言。它的主要特点是:寓言的主题(寓意)、寓言的譬喻、寓言的艺术形象、寓言的语言等。 3.神话就是一种“神圣的叙述”。叙述的是发生在遥远的古代的事件,主要人物都为“人格化”的“神”或动植物等。它的主要特点是:故事是一种神圣的“真实”、主人具有神性、故事发生在远古时代等。 4.儿童诗歌是指专门为少年儿童创作、符合他们的心理和审美特点的诗歌。它的主要特点是:饱满的儿童情趣、丰富的儿童想象、巧妙的诗意构思、天真的语言表达、优美的童稚意境等。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文体意识教学内容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文 体意识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文体意识 语文作为工具学科,它教学承载着很多很多的东西:从大处说有传统文化的传承、仁义道德的承载、人文素质的以及审美情趣的培养、文学欣赏等等,从小处讲有读书识字、写信明义的作用。正是有了这么多“沉重”的任务,所以语文课程资源也较其他学科丰富的多。几乎每个阶段、每篇文章承担着不同的任务。然而,好多时候我们的语文教学恰恰忽视了语文作为“工具”的作用,过分的追求“文学性”,语文教学中存在着不少的偏差。 常见的偏差:过分淡化文体,舍本逐末。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材选文要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难易适度,适合学生学习”的要求,还在“评价建议”中提出“应注意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 从对教材编者提出选文“体裁”要求,到对学生提出“文体的把握”要求,说明我们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 那么,究竟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从而能“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教学实践中,我紧紧围绕文本的文体特征,从“交给方法”这一角度出发,进行了以下尝试。 一、准确定位,明确文体意识要求。 “文体意识”是指人们在文本写作和欣赏中,对不同文体模式的自觉理解、熟练把握和独特感受,是对读写实践的一种能动的再认识。对作者来说,他会根据具体的主题思想和表达内容,去恰当选择从大量文本中抽象出来的、存储在大脑信息库中的某种文体模式,建构自己的作品,以实现特定的写作意图和审美理想。对读者而言,他会按照文本所提供的具体内容或形象,运用头脑中

写作要有文体意识.doc

写作要有文体意识 课程目标:1.《课标》第四阶段写作目标要求:学生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 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 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日常应用文。” 教学目标:1.让学生明确常见文体类型,了解文体对于写作文章的重要性,树立 写作要有文体意识。 2.借助学生例文发现写作过程中有关文体方面的问题,通过课文例子 比较明确记叙文和议论文文体差异,提升学生文体意识。 教学重点:通过课文例子比较鉴赏明确记叙文和议论的文体差异,提升学生文体 意识。 教学难点:解读课标要求,在明晰文体特征中提升文体意识,修改范文,强化文 体意识。 教学方式:微课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今天我们上一节写作指导课,提及写作,大家可能很自然想到: 审题要准,立意要高,语言要生动等等,这些对写出好文章,的确很重要。不过, 今天老师要和大家谈的是——写作要有文体意识。 首先,我们要明白“文体”是什么?? 二.文体的含义与分类: 顾名思义,“文”是指文章,“体”是指体栽,文体,就是指文章的体裁。 同学们知道文体有哪几种呢?回想一下,我们学过的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中国石拱指桥》《敬业与乐业》??这些文章从表达方式上,我们可以把 文体分为: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外加应用文——比如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书 信、广告、请假条、新闻等就是属于应用文的范畴。 三.名人说“文体” 南朝的文学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写道:“夫才量学文,宜正体制。”这里的“体制”就是“文体”,意思是:有才华的人学写文章,应当端正文章的 文体。 清代的梁启超在《作文教学法》中指出,不懂规矩、无规矩的文章算不得 巧文章。(上述言论,说明文体很重要,连大作家大学者们都要重视文体,我们 同学又怎么能忽视文体呢?)。梁启超进一步指出,文章做的好坏,虽然是技巧 问题,技巧与天生才气有关,不是后天教养的来的,但是作文的规矩规范却是 可以教,可以学的。 四.课标观“文体” 课标是我们教与学的行动指南,咱们先一起来看看《课标》对初中生写作做 了怎样的要求呢,课标明确规定:“学生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写简单的说 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 写日常应用文。”它要求我们在初中阶段必须学会写四类文体。

高三作文训练二切实强化话题作文的文体意识议论文篇修订稿

高三作文训练二切实强化话题作文的文体意识 议论文篇 Coca-cola standardization office【ZZ5AB-ZZSYT-ZZ2C-ZZ682T-ZZT18】

高三作文训练二:切实强化话题作文的文体意识——议论文篇 高三作文训练二:切实强化话题作文的文体意识——议论文篇 知识例话 一、存在问题 议论文,就是议论说理的文章,是一种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体。它主要运用事实材料、逻辑推理来阐发作者的观点,表明自己的态度。 议论文是现实生活中应用最广泛,考场最常见的一种文体,也是几种常见文体中写作难度最大的一种,之所以难写,是因为它对逻辑思维的要求很高。 而学生在议论文写作中存在较为突出的问题,这些问题是: (范文大全网 .整理) (1)文体意识不明确,议论性不强. (2)在议论文写作过程中用例古板、勉强,甚至不堪用而用之;至于理论的阐述更是无力展开。 (3)在论证的过程中就是论点加上二三个事例,像小孩玩积木一样简单堆砌起来,缺乏必要的议论。这种观点加材料,根本就无法把两者联系起来进行必要的分析说理。 (4)不能很好地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容易产生思维偏向,常前后脱节,顾左右而言他。 考察学生议论文写作的思维过程,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在平时写作或考场作文中所存在的问题症结何在。 其一,材料奇缺,信息库储存的信息少得可怜。在写议论文的时候,正面论证总喜欢援引司马迁、陈景润、爱因斯坦和居里夫人的事例,一旦要用反例,又津津乐道于方仲永的幼年、牛顿的晚年。究其原因,就是信息库缺乏写作议论文的必需的材料,事实的或理论

的。这无形之中陷入了提取信息捉襟见肘的窘境,其结果轻则用例古板,重则知其不堪用而用之,以致材料不能为观点服务。 其二,论证无力,信息的组合缺少分析的链条。遗憾的是学生的议论文往往观点加材料(事实),缺少分析的链条,因而论证显得干瘪无力。 其三,转移论题,不具备对组合加工的结果进行正确评价的能力。当他们在对组合加工的结果进行评价、取舍的时候,无法淘汰无效思路,而误把它当作正确的设想加以肯定。这样,学生津津乐道于离谱的话题而不自觉,便也不足为怪了。 二、应对措施 对症下药,事半功倍。在议论文写作教学过程中,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是迅速提高学生议论文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帮助学生建设信息仓库,以解除“无米之炊”的苦恼。秦牧说,写文章“应该有三个仓库:一个直接材料的仓库装从生活中得来的材料,一个间接材料的仓库装从书籍和资料中得来的材料,另一个就是日常收集的人民语言的仓库。有了这三种,写作起来比较容易”。然而,建设信息仓库却是一项看似平常实则非凡而艰巨的工程,只有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积腋成裘,才可能真正建成。 (二)教给学生分析说理的方法,弥补“机械组合”的缺陷。学生写议论文只是“论点加例子”,与不懂得如何对例子进行必要的分析有很大的关系。比如原理渗透法、引用分析法、由果溯因法、逆向设想法、对比评析法、本质评述法。 (三)提高学生评价是非的能力,避免“以谬为正”的失误。提高学生评价是非的能力,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如思维的独立性(不人云亦云)、思维的批判性(是非分明)、思维的辩证性(一分为二)、思维的客观性(实事求是)等。 三、写作对策 1.掌握议论的结构方式,做到结构完整。结构完整就是要求行文首尾一贯,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而要做到这点,就必须掌握议论文的一般结构方式。议论文的结构方式一般有总分式、并列式、递进式、对照式、启感式。其中启感式的写法是考场议论文常见结构方

教学要有文体意识

教学要有文体意识 “文体意识”是指人们在文体学习、写作和欣赏中,对不同文体模式的自觉理解、熟练把握和独特感受,是对读写实践的一种能动的再认识。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师的课堂千篇一律,这样就不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语文教师要重视文体意识的价值,不能因为考试不考察文体而不去进行有关文体知识的教学。语文老师在思想上必须重视学生文体意识的培养,在教学中注意文体意识的教学渗透。同时,语文教师要提高文体理论知识素养,对文本类别、各种文体的语体特征、结构特征和写作要领及各种文体特征的相互渗透能有一定的认识,熟悉和掌握各种文体模式。 因此,教师要有文体意识,对于不同类别的文本,我们应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文体意识是语文修养和读写技能提高的体现。从语文教学角度来讲,使学生形成一定的文体意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及写作能力。 具体做法: 一、课程目标要学习研究 逐条细读《语文课程标准》中各个学段的具体课程目标,会发现,课程标准对承担课程目标的教材选文文体有区分,有各自的具体要求。依据认知规律,低段教材先后呈现童话、寓言、故事、儿歌、童谣和浅显的古诗;中段主要对叙事性作品做了课程要求;高段对说明性文章、叙事性作品等作出具体要求。各学段选文文体依据理解的难度,分学段呈现,并注意反复性出现文体的阅读要求的提高。学段课程目标不仅对各种文体的学习有具体的课程要求,也为我们提供了不同文体的阅读策略。 比如“阅读浅近的童话、语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这是阅读这类文体的学段课程目标。“向往美好的情境”的基础是对文体特色的关注。童话、语言等用独特的言语表达方式,创设了美好情境——“童话里的世界”,而非真实的“现实图景”,让学生透过童话或者寓言的“美好情境”,去感受生命与情感的美好。从而进入言语情境,沉入特殊的言语世界里。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文体意识教学提纲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文体意识 语文作为工具学科,它教学承载着很多很多的东西:从大处说有传统文化的传承、仁义道德的承载、人文素质的以及审美情趣的培养、文学欣赏等等,从小处讲有读书识字、写信明义的作用。正是有了这么多“沉重”的任务,所以语文课程资源也较其他学科丰富的多。几乎每个阶段、每篇文章承担着不同的任务。然而,好多时候我们的语文教学恰恰忽视了语文作为“工具”的作用,过分的追求“文学性”,语文教学中存在着不少的偏差。 常见的偏差:过分淡化文体,舍本逐末。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材选文要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难易适度,适合学生学习”的要求,还在“评价建议”中提出“应注意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 从对教材编者提出选文“体裁”要求,到对学生提出“文体的把握”要求,说明我们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 那么,究竟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从而能“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教学实践中,我紧紧围绕文本的文体特征,从“交给方法”这一角度出发,进行了以下尝试。 一、准确定位,明确文体意识要求。 “文体意识”是指人们在文本写作和欣赏中,对不同文体模式的自觉理解、熟练把握和独特感受,是对读写实践的一种能动的再认识。对作者来说,他会根据具体的主题思想和表达内容,去恰当选择从大量文本中抽象出来的、存储在大脑信息库中的某种文体模式,建构自己的作品,以实现特定的写作意图和审美理想。对读者而言,他会按照文本所提供的具体内容或形象,运用头脑中先于阅读的某种体裁类型,解读、接受文本所携带的某种语言的、思想的或审美的信息,同时又在它的未定空白处赋予新的含义。 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可以使学生在文本阅读之前,获得此类文体的阅读方法,从而提高阅读实践的效率。文体意识的培养,需要依托文本阅读实践进行,所以,教师应当利用文体鲜明的教材,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这样 一、目的明确而具体,在操作过程中,就容易精力集中,有效突破。而这样

作文教学须有文体意识共5页

作文教学须有文体意识 新课程标准关于写作教学的要求,体现了淡化文体意识、注重语言运用能力,淡化理论讲解、注重实际操作的精神。新的语文教材也变以往的“文体”单元为“主题”单元。近几年来,高考作文“文体要求”方面的改革力度也是很大的,明确地规定了对文章体裁的新要求,“文体不限“”文体自选”等字眼频频出现。这充分地体现了在写作教学中应该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培养他们的写作热情,做到因材施教,从而达到关注学生言语生命发展的目的。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有的学生甚至部分老师把“文体不限“”文体自选”误认为“淡化文体”“不要 文体”,这些观念造成高中生写作的文体意识大量缺失也就不足为奇了。此外,长期以来,语文教育界并没有从根本上重视文体教育,忽视对文体意识的培养,文体意识自然也就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随着教学实践的不断深入,我们教师越来越感觉到,这种“淡化文体”有它积极的一面,但同时它的负面效应也日渐显露出来:学生的文体意识淡薄,作文“四不像”的文章多起来。究其原因,我觉得既有认识理解方面的偏差,也有实践操作方面的失度。 古人说:“文章以体制为先,精工次之。”也就是说,要写好一篇文章,首先我们应注意的是选好体裁,其次才是精巧的构思。如果体裁定位不准确,再生动的表达,再独具匠心的结构也只能是白搭,这就告诉我们,作为语文教师,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一定要明确树立“文体意识”。文体是在千百年的写作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文章样式,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独立性,每一种文体都有自己的写作特点,对文章的内容、形式方面都有独特

的要求;而文体意识就是指对文体分类及各种文体特点的心理把握程度。文体意识强,才能够根据各种文体写作的具体要求准确“定体”,并在写作中正确处理好形式与内容的辩证关系。没有文体意识却能写出佳作是不能想象的。 其实,高考作文还得要文体的。从1998年之前的限定文体到1998年之后的文体自选或文体不限是高考作文的一大变革,体现了高考命题的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目的是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鼓励学生张扬个性,写出有特色的文章。尤其以2000年全国高考作文试题“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为甚,要求除诗歌外文体自选。但达到的效果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好。近几年的高考中一些考生选择了写书信、日记、报告、乐府诗、寓言故事、故事新编等等,不能说这些考生没有文体或文体不符合要求,考生的确有选择各种文体的自由,但是每一种文体都有自己的写作特点,每一种文体对文章的内容、形式方面都有独特的要求。如果考生选择了写议论文,那么文章就要写得像议论文。不能在议论文中出现大段大段的记叙性文字或议论文的“头”“尾”,记叙文的“身”。如果选定了写记叙文,那么文章就要像记叙文,不能在记叙文中插入比记叙文文字多得多的议论。也不能在行文中把本来很短的一段话分成若干行,成了不伦不类的散文诗,即所谓的羊羔体。近几年的考试情况提醒我们:树立清醒的文体意识,加强文体知识教学,已经是迫在眉睫了。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呢?我认为可从如下几方面入手:首先,进行严格的基本功训练,规范文体要求。文体是表情达意的最基本的载体,不同的文体在表达上有着自身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文体形式

立足文体特点 培养文体意识

立足文体特点培养文体意识 ——《负荆请罪》一课的教学实录与反思 【设计理念】 在《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中,对于教材选文要求“高年级的课文题材、体裁、风格应该多样,要有一定数量的科普作品”。而到了《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除继续对选文提出“教材选文要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难易适度,适合学生学习”的要求外,还在“评价建议”中提出“应注意考察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 从对教材编者提出选文“体裁”要求,到对学生提出“文体的把握”要求,说明我们广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那么,究竟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使其获得阅读的金钥匙,从而能“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教学《负荆请罪》一课时,我紧紧围绕文本的文体特征,从“教授阅读剧本的方法”这一角度出发,进行了尝试。 【教学实录】 一、揭示读法 师:这个故事曾经记载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是用剧本的形式来呈现这个故事。我们在四年级的时候学过一个剧本——《公仪休拒收礼物》,大家还记得读剧本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吗? 生:要注意舞台提示,它告诉了我们人物的神态与动作。 生:舞台提示中还介绍了舞台布景等信息。 生:还要注意人物的台词,这是剧本最重要的内容。 师:剧本还有许多需要我们注意的地方,比如说:潜台词和戏剧冲突。所谓没有冲突就没有戏,把握住了剧本主要的戏剧冲突就把握住了剧本的关键。这节课我们就通过“抓住主要戏剧冲突,揣摩人物潜台词”的方法来读这个剧本。 …… 二、应用读法学习第一幕,感受蔺相如深明大义的形象 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第一幕,想一想:韩勃和蔺相如在讨论什么问题? 学生自读第一幕,而后交流。 生:他们在讨论蔺相如为什么要避让廉颇的车子。 师:蔺相如避让的行为让韩勃觉得—— 生:韩勃说蔺相如这样是怕廉颇。 师:蔺相如自己认为怕还是不怕? 生:不怕 师:你看,韩勃说他怕,蔺相如说自己不怕,这就是第一幕中主要的戏剧冲突。那么蔺相如到底是怕还是不怕?你再去读一读,勾出相关的语句。 (学生自读勾画,而后交流⑴韩勃说蔺相如怕廉颇的理由?⑵蔺相如说自己不怕的理由?)…… 师:蔺相如说“还是和为贵嘛”这句话的时候,心里会想什么? 生:如果我和廉将军闹翻了,秦国会趁虚而入, 生:文武失和,赵国就要灭亡了。 …… 师:和有这么大的好处,不和有这么大的危害,所以蔺相如会说 生(齐):还是和为贵。

文体意识、文体特点与教育教学策略

文体意识、文体特点与教学策略 一、文体意识 三国时的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宣雅,书论宣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这是对文体发表的最早议论。 周作人1912年的《童话略论》与《童话研究》以儿童文学最重要的文体“童话”为研究对象。1914年他又关注了儿歌。1920年在“儿童的文学”的正式宣言中,周作人已确立了明确的儿童文学文体观念,并针对儿童不同年龄特征给出对应的文体形式……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了。 上世纪80年代,教育心理学家潘菽也对文体和思维的关系有过阐述:“阅读体裁不同的文章,理解的难易不同,对思维活动提出不同要求。”从此开始了对不同文体阅读的心理学思考。 《人民教育》2013年第6期专设了“关注语文教学的文体意识” 的话题。“编者按”提出:“自觉的文体意识不是单纯地具备某种文体知识,它是一种综合性语文素养。文体意识的培养不仅要清楚文体知识,更重要的是在语文实践中与体验、感悟、理解等语文素养相互链接、交叉、渗透,这样形成的文体意识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阅读、写作和表达交际。”这里,从语文素养的高度,提出了文体应在学生语文素养积累过程中发挥应用的价值。

然而,当今众多的小学语文教育还是高喊“齐步走”,众人同归,千篇一律,既没有因人而异,也没有因文而异,存在严重的人文化、划一化倾向。 从教材编写看,主题单元组文淡化了文体意识。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以“保护美好家园”为主题,安排了4篇课文:《只有一个地球》是说明性文章,《鹿和狼的故事》是记叙性文章,《这片土地是神圣的》为讲演稿,《青山不老》则是通讯。这种编排方式给教师带来错觉:教学只要落实“保护美好家园”的主题,不必考虑所选课文的文体。 从教学现状看,忽视文体的现象普遍存在。一位名师执教《鹬蚌相争》时,一位学生质疑:鹬与蚌你一言我一语在斗嘴说话,蚌说话就要张嘴,一张嘴鹬不就脱身了吗?鹬的喙被蚌夹着,它又怎么说话?对此,这位老师频频出招:先把问题推还给学生:“大家小组讨论讨论”;再把问题推给作者和编者:“同学们一起来改改教材,再给编辑叔叔写封信”;最后当学生问蚌如何能说话,两个壳是不是它的嘴的时候,又让学生上网或去图书馆查资料,或者去请教自然老师,或者设法弄只蚌来自己观察发现。这里老师把寓言当作记实作品,忽视了寓言的文体属性,其实,寓言的故事情节多为虚构,角色多是人格化了的动植物。 其实,小学语文不仅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人而教,而且要根据文体的不同特征因文而教。这是一种“文体意识”。现在我们要补上这一课。

写作教学中的文体意识

写作教学中的文体意识 文体是独立成篇的文本体裁,是文章表情达意、承载思想的载体。在写作动笔之前,作者首先要确定选择好文体,再组织语言负载一定信息,去实现特定的写作意图。由于传统写作教学侧重于对文体知识的讲授,文体能力的训练与文体知识的讲授在相当程度上处于脱节状态,学生的文体意识缺失。所以教师在写作教学中要注重增强学生的“文体感”,提高其写作能力和水平。增强文体意识,就必须进行严格的文体基本功训练,规范文体要求。我们现在常见的文体有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和应用文四种,不同的文体在表达上有着自身的优势,选择合适的文体形式取决于作者的创作意图和表现对象,它是作文成功的关键。 我们在写作教学时,最起码要让学生明白三个问题:作文要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要这么写。“写什么”考虑的是文章的整体,即文章要写的内容、对象是什么,通过文章你要表达一个什么主题;“怎么写”最能体现你的文采,它讲究的是创意,即文章的体裁和表达的特点;“为什么要这么写”属于写作文时的反躬自问,它的出发点是文章的内容和形式是否统一,表达方式是否符合文章体裁。同样的内容因为文体有别,立意就不一样,如诗歌重在抒情,记叙文重

在写人记事。不同的文体其主题呈现方式迥异,说明文和议论文表现为一种思想、观点或主张,诗歌显示为某种直觉、情绪或情感,小说则凸显为一种典型形象,文本的结构、语言、题材等也会随之表现出独特的形态。 文体必须与内容表达和技巧的选择相匹配。它不仅牵涉到怎么命题,怎么立意,结构如何安排,材料怎么选择,语言风格怎么确立等问题。它还会影响到表达方式的运用。我们如果把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五种表达方式,围绕一个中心,灵活而综合地运用,确实不错。像我们学习过的《记念刘和珍君》,课文中将简练的叙事、深刻的议论、强烈的抒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不仅增强了文章思想的深度和力度,而且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但针对不同文体,一般还是要有所侧重,如《记念刘和珍君》是一篇记叙类文章,作者是在记叙的基础上展开议论抒情,文章主要以记叙为主,描写抒情是使叙述增色,议论是使主题深化。而议论文就必以议论为主,议论有立论、驳论两种,如《六国论》是立论文章,开篇提出中心论点,接着,针对两个分论点展开论证,而“思厥先祖父,仆霜露,斩荆棘,已有尺寸之地……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这段简洁的叙述就充当论据,服务于论点。《南州六月荔枝丹》作为说明文,主要以说明为主,但文中也不乏记叙抒情,如第一段就写了幼时我所知道的荔枝是记叙。“为了封建统治者个人口

习作教学中“文体意识”的培育-精选教育文档

习作教学中文体意识”的培 育 在现代社会的“自写作”生活中,人人都是写作者,不仅 在传统的纸质媒体上写作,而且也在网络屏幕上天天动笔。“我写故我在”,今天才真的成了一种人类生命不可或缺的存在与表现。“万丈高楼平地起”,这也就为小学写作教学的基础工程赋予了特殊的意义。 写作离不开成文,成文就无法缺失写作者对文体的认知、辨识与必要的守约。在此基础上,方有成功的出新。于是,在小学的写作试步中,也就不可缺失了“文体意识”。 早在魏晋时期,人们就十分强调文体的重要,因而被认为是中国开始形成“文的自觉”的时期,这种对“文的自觉”包括了文体规范的明确、文体研究的兴盛、文体理论的深化和文体意识的?X醒。明朝的顾尔行,在《刻文体明辨序》中说得好:“尝谓陶者尚型,冶者尚范,方者尚矩,圆者尚规,文章之有体也,此陶冶之型范,而方圆之规矩也。”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制陶器的工人,必须要依着模型去做;冶铸金属器皿的工人,必须有浇铸的模子;制作方的物体,要用矩尺;制作圆的东西,要借助圆规。文章之必须有体,就好比制作陶器、浇铸金属品须用模型,做方和圆的物体要用矩尺和圆规一样。这说明,一定的文体意识,对于写好文章至关重要。当然,文体不仅客观存在,而且在不断变化发展之中,文体说到底也是作者在写作实践中创造出来的。

这都对,但不影响文章须有一定体式的客观事实。对此,明代的 汤显祖有一个生动的比喻: “谁谓文无体耶?观物之动者,自龙 至极微,莫不有体。文之大小类是。”(《张元长嘘云轩文字序》)意思是谁说文章可以没有体裁呢?我们看有生命的东西,大到龙,小到极微的生物,都是有体的。文章无论大小,也类似这样的道理。 其实,文章有体,就是文章必然会有与内容相适合的外在形态。而这种形态的特点,决定于作的文派什么用场,要达到什么目的。文章目的、用场不同,它们的呈现形态(文体)自然也就有了区别。 尽管小学生初学写作,还不是严格意义上完整的著述创作, 但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学习写作从一开始,各种元素 (包括文体的初步意识)必然皆在其中,而且不可或缺。因为“文 体”这东西,有“文”就有“体”,你要作文,就得识体。“体” 不是“天外来客”,而是“文”的存在方式。你想写什么,派什么用,要达到什么目的,就不仅要有内容,而且还得有这种内容得以存在的最恰当的形体。这也就是“文体”。虽然小学生习作只是“写话”和“习作”,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开始的 “学步”对他们来说十分重要。只有学步正确、规范,以后才可以跋山涉水、行遍天下。所以,“写话”也好,“习作”也罢, 文体意识也一样应当渗透在他们的读写活动之中。 所谓“文体意识”,就是对文本体式有一种源于自觉的关 注,而且已成为一种自然的心理倾向。在阅读的时候,读者会在对作品阅读欣赏的过程中,下意识地去感知这是什么文体的作品,从而依着它的体式去自觉理解和准确把握,获得独特感受。 在写作时,也会很自然去思考,按照自己的写作意图,应当用怎样的体式来写。应当说,自觉的文体意识,不光是具备了某些文体知识,还应当有对写作目的明确把握,和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对相应体式的熟练选择,并能合理、有效地运用。从根本上说, 文体意识是一种综合的语文素养,当然也是语文教师的一项基础专业能力。王荣生教授针对阅读活动说过“阅读就是一种文体思维”,这话很到位,如果放大到读写活动,那么我们就可以理解为“读写就是一种文体思维”,这当然也就必须具有文体意识了。所以,文体意识的渗透,并非是向小学生去讲解

在阅读课堂中渗透文体意识

在阅读课堂中渗透文体意识 摘要:新课标中对学生提出了文体把握的要求,可 见在阅读教学中渗透文体意识、注重文体意识的培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在阅读教学中适当渗透文体意识,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和情感体验中加深理解,获得思想启迪。本文从把握文本结构、明确学段目标、读写相结合三个方面谈了围绕文本的文体特征,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回归语文本色。 关键词:文体;文体意识;小学阅读文体意识是指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对不同文体的自觉 感受,并通过与作实践在头脑中形成的文章形式。新课标中对学生提出了文体把握的要求,可见在阅读教学中渗透文体意识,注重文体意识的培养有利于提咼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如何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呢?在学习了很多名师的课堂教学后,我紧紧围绕文本的文体特征,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回归语文本色。 、把握文本结构,注重文体意识 文本结构是文章的表现形式,是内容赖以表达的重要手

段。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结构形成,是阅读教学品悟的最佳范本,也是写作教学最好的借鉴材料。例如,学习《李时珍夜宿古寺》这一写人的记叙文时,要引领学生体会文章的精巧构思。课文通过描写李时珍“住得苦”“吃得苦”“记得苦”,刻画了出一位不怕吃苦、为民造福的好医生形象。让学生懂得描写一个人物形象是要抓住典型的事例,用他的语言、动作、神态来表现人物品质的。又如教学低年级的文包诗《咏华山》,利用“文”创设情境:小寇准和先生去登华山,华山真高啊!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看到了红日照、白云 在生动的故事情节中展现“诗”的意境,让学生 诗”通过“诗”“文” 共读,感受到“文”是“诗”的铺陈,是文的 凝练。对于不同的课文,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文章结构的解读,当他们再次接触同类文本时,必然会形成有关课文结构的印象,随着阅读的增多,对各种文体的强化就会逐渐形成文体意识,提高了阅读的有效性。 二、明确学段目标,凸显文体意识每个学段都对文体意识提出不同 的要求,即使是同一种 文体,放在不同的学段,目标也是不一样的。例如,童话在小学中低年级的教材中共编排了29 篇。在低阶段,童话以简单的语言、精彩的情节吸引学生阅读,童话的教学以听和说为基本形式,教师引领学生在浅显易懂的故事中感受拟人化带来的童趣,并把故事讲出来。再进一步从故事中得到价

文体意识统摄下的说明性文章教学

文体意识统摄下的说明性文章教学 ——人教版五上第三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构想 【单元教材分析】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三组教材由两篇精读课文《鲸》《新型玻璃》,两篇略读课文《松鼠》《假如没有灰尘》,以及“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组成。 一、单元编排,贯穿文体主线 人教版课标教材采用“专题组元”的体例编排,本组教材以“说明性文章”为专题,具有显著的文体特点。 本单元的导语明确提出:“学习本组说明性文章,要抓住课文的要点,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并试着加以运用。”这与修订版课标中说明性文章教学的目标一脉相承。两篇精读课文后的“思考练习题”紧扣单元学习目标进行设计,具有极强的目的性和针对性,也有利于提高单元整体学习的实效性。此外,“思考练习题”中的“小练笔”“选做题”为口语交际和习作作了铺垫。“回顾·拓展”中,“交流平台”引导学生用不同方式,对课文、习作和课外阅读中的说明方法进行了梳理和总结;“课外书屋”推荐了《森林报》等与说明性文章有关的书籍,进一步拓宽了学生学习说明性文章的时空。 我们会发现,本组教材始终贯穿“说明性文章”这条文体主线。从理解到运用,从阅读到表达,从课内到课外,既循序渐进,又浑然一体、相得益彰。 二、求同存异,提供丰富资源 本组教材中,《鲸》和《松鼠》介绍了有关动物的知识,《新型玻璃》介绍了一些新型玻璃的特点和用途,《假如没有灰尘》阐释了灰尘与人类的重要关系,它们都是说明性文章。但《鲸》《松鼠》和《新型玻璃》属于事物性的说明性文章,主要说明了鲸、松鼠、新型玻璃这几种事物的特点。而《假如没有灰尘》属于事理性的说明性文章,通过介绍灰尘的作用,揭示出一个深刻的哲理:事物往往都具有两面性,只有正确地认识它们,才能趋利避害,造福人类。 本组教材的四篇文章层次清楚,特别注重准确地用词、形象地表达,但又各具特色: 从说明的顺序看,《鲸》基本上每个自然段说明一个方面的意思,《松鼠》则主要按漂亮的外形特征,驯良的习性,乖巧的行为和生活习性的顺序进行介绍。《新型玻璃》采用分总的顺序进行说明,先分别介绍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最后总结全文。《假如没有灰尘》先指出灰尘的危害,接着笔锋一转,以问句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