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物细无声

润物细无声

如果你在班上大喊:“家庭困难的学生到班长处报名,学校要发生活补贴了!”积极响应的一定是闹着玩儿的学生,真正家庭贫困的学生只会有一种态度——沉默。

很多时候不是我们不够善良,而是我们不懂善良。我们把这类现象称为“好心办坏事”。

昨天,我差点就“好心办了坏事”。前几天有同学不停地跟我说“想换位置”,问原因,答:“坐得太靠后。”解决的办法只有一种,把他调到前面去。

那谁坐后面呢?私下里一打听,很少有人愿意坐后面。有同学建议:“老师,能不能每周换一次座位?推波逐浪式的换位,每个人将每一排都坐过。”方法很好,但也得考虑个别同学的特殊情况吧。

思前想后,我参照208班的排位置方法,将61名学生分成5大组10列。这样即使是坐在最后一排,其实都在第六排而已(只有一个同学是第七排),也满足了绝大多数同学想坐前面的愿望。

我公布了座位表,班长现场作调查。“同意原位置的同学举手”,一统计,29人;“同意李老师安排的座位的举手”,一统计,14人。还有一些同学不支持,也不反对。面对这个结果,我有些不解,但还得尊重民意。

有心细的同学私下对我说:“老师,你这次统计的数据不准确。”

我惊奇地问道:“为什么?”

学生说:“你想啊,同桌之间本来两个人一起坐的,现在被你调开了。如果他举手同意你的安排,不就说明他对现在的同桌不满意么?因此,很多人碍于情面,没举手。”

此言有理,我怎么没考虑到这种可能性呢?怎样解决这个难题?我脑袋飞速运转,马上有了答案。

我说:“在黑板上写上A——同意李老师安排的座位,B——保持原样。然后让同学用一张小纸写好A或B,折叠后交到讲台,一统计就行了!”

结果如那个同学所料,选A的同学占了大多数。

同样是民主表态,为什么前后两次结果截然相反呢?

我们能批评学生没有原则或者太虚伪么?我们能批评学生对自己不负责任么?不能。学生并非戴着面具来面对生活,他们懂得了考虑身边人的感受。进一步说,他们懂得了包容——身边的同桌我不太满意,但我跟他们照样能相处得很好,这不是包容是什么?我们要构建和谐社会,不正需要这种互相理解、互相宽容的品质么?在学校培养这种良好的品格,正是对他们的将来负责啊!

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是帮助学生的方式方法不太恰当。我只看到了问题的存在,也采取了积极的措施,但采用的方法不恰当。真正的关爱不是敲锣打鼓式的领

导慰问,而应该是和风细雨的滋润。

好老师,用好方法,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