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脑血管造影术常见并发症的临床分析及防治

全脑血管造影术常见并发症的临床分析及防治
全脑血管造影术常见并发症的临床分析及防治

综合医学 Zongheyixue

《中国医学创新》第10卷 第5期(总第251期)2013年2月絮状、带有黏性的液体,其量和形状随着月经周期稍有变化。在雌激素作用下,阴道上皮细胞层次增多,上皮层增厚,乳酸杆菌能分解上皮细胞所含糖原,使其转变为乳酸,产生大量乳酸,使正常阴道保持pH 值3.8~4.4之间,只有阴道杆菌能在此环境中生存,以抑制其他杂菌生长,形成正常的防御功能。

本组实验结果显示,阴道清洁度为Ⅲ~Ⅳ度患者念珠菌阳性率为14.4%;明显高于阴道清洁度为I~Ⅱ度患者(3.8%),这是因为正常情况下,阴道内以阴道杆菌占优势,还有少量厌氧菌、支原体及念珠菌,这些菌群形成一种正常的生态平衡[3]。当人体免疫力低下、内分泌激素发生变化,或外来因素如组织损伤、 性交,妊娠、糖尿病、应用免疫抑制剂、避孕药、广谱抗生素破坏了阴道的生态平衡时,这些常住的菌群如霉菌(真菌类)会在阴道壁上过度繁殖替代了正常的阴道乳酸杆菌变成致病菌,这些致病原菌消耗了糖原,阻碍了阴道杆菌酵解作用,使之pH 值上升,从而阴道杆菌减少甚至消失,进一步使致病菌霉菌(真菌类)繁殖,刺激白细胞增加,使阴道清洁度下降,导致容易引发霉菌性阴道 [1]。 霉菌作为一种条件致病病原体,其感染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不仅造成广泛的生殖道感染,并可导致不孕。我国人群中霉菌感染率在泌尿生殖道感染的发生率已超过其他菌。有的霉菌感染后症状隐匿,不易获得及时诊治,更易传播和蔓延,而且可增加艾滋病、淋病、非淋菌性尿道炎等性病的易感性[4]。阴道清洁度升高,霉菌的阳性率随之升高,呈正相关,这本次的研究一致[5]。因此阴道清洁度可以作为霉菌感染的过筛试验,当清洁度Ⅲ度或Ⅳ度时,才对患者进行霉菌的检测,这样既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又缩短了诊疗时间。故念珠菌阴道炎与阴道清洁度有密切关系,乳酸杆菌是维持正常阴道生态内环境的关键,当阴道乳酸杆菌群的平衡,增加繁殖念珠菌和念珠菌阴道炎症发生的机会。

参考文献

[1] 焦啸波. 966例阴道分泌物临床常规检验分析[J]. 中国中医药咨讯,2009, 1(6): 79.

[2] 叶心梅.296例阴道分泌物常规检测分析[J].实用医技杂志, 2005, 12(8b):2200.

[3] 罗金秀,冼坚,李红玉.阴道清洁度与支原体和衣原体阳性率的关系[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2,9(12):1490-1491.

[4] 陈丽娟,陈美珠.细菌性阴道病与清洁度相关性的探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2006,27(16):1708.

[5] 王伟敏.认识霉菌性阴道炎学会家庭自我治疗[J].中国实用医药杂志,2010,5(11):235-236.

(收稿日期:2012-09-24) (本文编辑:车艳)

①广东省惠州市第三人民医院 广东 惠州 516002通讯作者:高彬

全脑血管造影术常见并发症的临床分析及防治

高彬①

【摘要】 目的:探讨全脑血管造影术常见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对本院收治的82例脑血管疾病患者应用数字减影技术进行全脑血管造影术,并对患者的并发症情况进行分析总结。结果:全脑血管造影术并发症发生率为3.66%(3/82)。其中2例患者出现与穿刺点相关的并发症(穿刺点巨大血肿1例,穿刺处股动脉夹层1例);1例患者造影术后出现呃逆症状。全部患者均予以积极的对症处理后症状得到缓解或消失。结论:全脑血管造影术在对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中技术成熟,准确率高,尽管为一种有创检查方法,但随着造影设备、操作技术的改进和操作熟练度的加强,常见的脑血管造影的并发症是能够避免的。 【关键词】 脑血管疾病; 全脑血管造影术; 并发症; 临床分析; 防治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3.05.099

随着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人们对脑血管疾病诊治手段的重视程度也逐渐提高。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具有选择性强,图像清晰,且因其直观、准确、动态等特点,为脑血管疾病检查的金标准,并为进行血管内治疗提供了一定的依据[1]。但DSA 为脑血管疾病中一种有创的检查方法,在具体操作中存在一定的风险,从而引起一系列并发症,当情况严重时可能加重患者的病情,甚至导致患者死亡。因此,严格掌握手

术适应证和禁忌证,加强对并发症的认识和了解,并及时的进行处理,才能有效的降低其发生率,从而提高操作的成功率[2]。现将本院2011年1月-2012年6月采用DSA 检查的82例脑血管疾病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处理措施情况进行分析总结,旨在对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处理方式进行总结,保障患者的安全。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采用DSA 检查的82例脑血管疾病患者,其中男47例,女35例,年龄21~78岁,平均(51.3±9.6)岁,其中14例患者蛛网膜下腔出血,52例患者脑梗死,11例患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2例患者海绵状血

《中国医学创新》第10卷 第5期(总第251期)2013年2月 综合医学 Zongheyixue

管瘤,2例患者动静脉畸形,1例患者动眼神经麻痹。

1.2 方法 予以Seldinger改良技术对患者股动脉进行成功穿刺后,将动脉鞘及扩张器通过导丝置入股动脉,并在导丝引导下,应用数字减影技术,予5F或4F椎动脉管对患者进行主动脉弓造影+全脑血管造影术。造影剂为碘海醇。

2 结果

82例患者在全脑血管造影术后共有3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其中男2例,女1例。年龄49~78岁,平均(62.2±10.7)岁,并发症发生率为3.66%(3/82)。并发症包括:(1)2例患者出现与穿刺点相关的并发症,其中1例合并2型糖尿病、认知能力下降的老年患者在术后加压包扎后2 h时发现穿刺点周边出现大面积的皮下淤青,局部可扪及3 cm×4 cm皮下包块。对皮下血肿包块多点穿刺抽血缩小包块后再次压迫内外穿刺点20 min并加压包扎,同时预防性使用抗生素,24 h后红外线照射3 d,穿刺点周围血肿逐渐吸收。1例合并2型糖尿病的患者因血管情况欠佳,反复进行穿刺,出现穿刺处股动脉夹层,但未出现假性动脉瘤、下肢动脉血栓、腹膜后血肿、动静脉瘘及局部发生感染等情况。予以临床观察,因未出现血管狭窄情况,对血流的影响不大,未予特殊处理。(2)1例患者造影术后出现呃逆症状,无恶心、呕吐、血压下降、心率减慢、心律失常等症状,无低血糖表现,考虑造影剂相关反应,未发现明显系统性并发症,予以常规内科对症治疗措施后症状消失。

3 讨论

目前随着造影设备的改进及操作技术的逐步成熟,脑血管造影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也逐步下降,但常见的并发症如穿刺点、神经系统、局部或周围血管及其他并发症在术后仍然能够出现,这就需要临床医师熟悉脑血管造影术的适应证和禁忌证[3]。提高穿刺水平及操作水准,尽可能的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使脑血管造影的检查优越性得到体现。

脑血管造影术后常见的并发症通常分为以下几类:(1)穿刺点相关并发症。在此类并发症中,穿刺部位血肿、皮肤瘀斑较为常见,引起此类并发症的原因一般为穿刺技术不熟练,反复多次穿刺损伤血管壁,在压迫止血的过程中操作方法不当,患者躁动,穿刺的下肢制动欠佳,凝血功能障碍等。因此,在提高穿刺技术的基础上,压迫止血手法的熟练掌握也较为关键。可予以左手食指对内穿刺点进行压迫,中指及无名指对股动脉进行压迫,右手将无菌敷料对外穿刺点进行压迫,前3 min压迫力量较大,后6 min压迫力量较轻,对凝血功能较差的患者要根据具体情况延长压迫时间。应用弹力绷带进行包扎后,再应用砂袋进行6 h压迫,并对患者穿刺侧肢体进行24 h制动[4]。并对患者的足背动脉进行观察,避免出现下肢血栓。形成股动脉夹层多因操作引起,以后壁最多见,常因穿刺针穿透动脉,进入动脉后壁内膜下,导丝、导引器强行插入引起。使用Seldinger改良技术穿刺动脉过程中,穿刺针喷血良好,但导丝进入有阻力,此时针头可能位于动脉内膜下,或抵在血管壁上,不可强行将导丝送入,应将穿刺针左右旋转并缓慢后退,同时导丝不断试探性前送,直到阻力突然消失,方可插入。扩张器及鞘管沿导丝插入动脉过程中,阻力较大,患者感觉疼痛较剧烈,多为导丝位置异常,应透视检查。(2)局部或周围血管并发症。在脑血管造影的过程中,导丝及导管对血管壁产生刺激,或造影剂的注射过程中对血管壁产生一定的影响而引起局部或远端血管出现痉挛。一般来说,此类并发症主要表现为新发的局部狭窄情况,通常在予以解痉治疗或停止穿刺后症状能够得到缓解[5]。(3)神经系统并发症。此类并发症的发生原因主要为血栓的形成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脱落,引起患者出现脑梗死而危及其生命。此类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可能与操作者技术水平欠佳,在术中反复将导管导丝进行更换,导管对血管内膜产生损害,引起血管内出现血栓或使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脱落。同时,在进行造影剂注射时,由于推注力量过大,引起血管附壁的斑块出现脱落,造成栓子进入血管远端而引起梗死。因此需要临床医师对导管导丝的操作技术进行熟练掌握,将操作时间尽量压缩,使血管内膜刺激减轻。同时,应严格遵守在导丝引导下对导管进行操作的原则,避免出现附壁斑块脱落或夹层出现等情况。在造影剂推注过程中尽量采取合适的力道,避免出现血管痉挛及斑块发生脱落。对出现梗死的患者要及时进行血管内溶栓治疗[6]。(4)其他并发症。①在拔出血管鞘时及拔鞘后加压包扎时患者可能出现血压降低、心率减慢、心律失常及迷走反射等情况。此类情况需要与患者术前进行有效的交流,降低患者对检查的恐惧心理,并在术后及时进行镇痛处理。同时,避免血容量相对不足也是避免出现此类并发症的重要手段。②碘造影剂相关反应。需要造影前进行碘试验,严格掌握使用碘剂的禁忌证。嘱患者术后多饮水,可选取前列地尔等药物防治造影剂肾病。出现相关并发症后予对症处理。

综上所述,脑血管造影在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中具有技术成熟,准确率高等特点,尽管为一种有创检查手段,但如能对适应证及禁忌证进行严格掌握,并对操作技术进行强化,则能有效的预防和避免其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吴凌峰,曹文峰,潘婕. 132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DSA分析[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12(1):1-3.

[2] 杜向阳,徐丰乐,桂明,等. DSA全脑血管造影的临床应用价值[J].

安徽医学,2009,30(8):888-890.

[3] 龚继松,张伟微,李文山,等. 脑血管造影15例临床分析[J].中

国中医药咨询,2011,3(22):166.

[4] Kaufmann T J,huston J,Mandrekar J N,et https://www.360docs.net/doc/a415024239.html,plications of

diagnostic cerebral angiography:evaluation of 19826 consecutive patients[J].Radiology,2007,243(3):812-819.

[5] Burger I M, Murphy K J, Jordan L C, et al.Safety of cerebral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in children: complication rate analysis in 241 consecutive diagnostic angiograms[J]. Stroke,2006,37(10):2535-2539.

[6] 简崇东,梁雄壮,黄建敏,等. 全脑血管造影术并发症11例分析[J].

吉林医学,2011,32(33):7112.

(收稿日期:2012-08-27) (本文编辑:车艳)

脑血管造影术常见并发症的护理

脑血管造影术常见并发症的护理 【摘要】目的:分析脑血管造影(DSA)术常见并发症的原因及护理方法。方法:选择年1月~年5月出现并发症患者7例,分析其成因及处理经验。结果:7例患者未留下后遗症。结论:正确认识并及时处理并发症是术后护理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脑血管造影术并发症护理 资料与方法 2005年1月~2007年5月入住我院共行DSA术患者66例,其中男38例,女28例,年龄23~80岁。DSA结果颅内动脉瘤2例,脑动脉畸形3例,颅内血管狭窄或闭塞51例,未发现异常10例。术后并发症有:穿刺部位血肿5例,假性动脉瘤1例,尿潴留5例。 术后常见并发症及相关因素:股动脉穿刺部位出血、血肿是常见的并发症。血肿与动脉管腔之间有血流交通,就形成假性动脉瘤,原因多由于穿刺技术不成熟,反复多次穿刺损伤血管壁,术毕压迫止血不彻底等所致。 尿潴留表现为因术前没有及时排空膀胱,术中紧张再加之应用较多造影剂,术后长时间的强迫体位,不习惯床上排尿等因素造成膀胱充盈、尿液不能及时排出体外等一系列临床症状。 术前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DSA术是一种创伤性检查,虽然操作简单、安全,但由于采用局部麻醉,患者在完全清醒状态下手术,术中有痛苦,难免产生顾虑和恐惧心理,易造成血压升高或脑血管痉挛,影响造影效果,做好健康教育是不可缺少的环节。因此,针对病人担心的问题及时恰当的解释,向患者及家属说明手术的必要性、方法、步骤及可能出现的异常感觉、注意事项、手术结果和手术中可能发生的危险,简单介绍造影的程序消除患者及家属的顾虑,已取得良好的手术配合,使手术顺利进行。 体位训练:①术前:适当训练是减少手术后并发症的有效措施。因为术中要求患者平卧位,保持不动,以免影响拍片效果;训练床上排便及翻身、叩背的方法,教会患者术后咳嗽时用手压紧手术部位,以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②术中:DSA术常可能由于导管、造影剂等对血管的刺激引起血管痉挛,要求护理人员要注意观察患者的语言、肢体运动及意识状态,发现问题及时对症处理。③术后:DSA术后取平卧位,24小时心电监护,严密观察生命体征、意识状态及肢体活动情况。穿刺点应压迫6小时,肢体制动24小时。 血管并发症的护理:①血肿:是血管内穿刺插管最常见的并发症,出血量大时,可引起压迫症状,应15~30分钟巡视病房1次,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和血肿,肢体温度及皮肤颜色有无变化,足背动脉有无减弱或消失,穿刺点有无疼痛和感觉障碍,谨防股动脉栓塞。本组病例中发生皮下血肿5例,假性动脉瘤1例,都是由于反复穿刺、术后肢体活动不当造成,其中假性动脉瘤患者在B超下确诊后给予局部加压包扎后好转,未留下后遗症。 其他护理:包括尿潴留、腰背部酸困、烦躁、失眠等。前进行床上排尿训练,术后尽量 1

规范全脑血管造影术的并发症分析

规范全脑血管造影术的并发症分析 目的:回顾分析规范全脑血管造影术围手术期并发症。方法:选择2007年3月-2012年2月在笔者所在医院行全脑血管造影的患者730例,其中男412例,女318例;年龄16~83岁,平均(62±3)岁,分析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本组规范全脑血管造影病例中共出现并发症19例(2.60%),其中神经系统并发症6例(0.82%),分别为意识障碍1例,皮质盲1例,短暂性全面遗忘2例,血管痉挛1例,恶心呕吐1例;局部并发症11例(1.50%),其中穿刺部位皮下血肿7例(1例后期合并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穿刺部位淋巴结肿大2例,股动脉夹层2例;全身并发症2例,发生率0.3%,表现为皮疹。结论:在规范的术前评估、术中操作及术后处理上,全脑血管造影是安全的。 标签:全脑血管造影术;并发症;规范随着医学诊疗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头部3.0T MRI及256排螺旋CT检查的逐渐普及,使脑血管成像检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这些检查目前仍无法全面、清晰、动态的了解脑血管情况,特别是在脑灌注及侧支循环的评估方面,故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仍被视为诊断脑血管疾病的“金标准”[1]。随着全脑DSA各级医院的逐渐普及,其有创性及风险性越来越受到关注。现将本院规范开展脑血管造影73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07年3月-2012年2月在本院行全脑血管造影术患者730例,男412例,女318例;年龄16~83岁,平均(62±3)岁。其中脑梗死399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89例,脑出血6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50例,其他疾病24例。造影检查标准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标准,均经临床及影像学证实。 1.2方法 1.2.1术前准备 1.2.1.1患者准备(1)详细了解患者的症状体征,了解双股动脉及双足背动脉搏动情况;(2)常规术前检查、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血糖、甲状腺功能、心电图及胸片、颈部血管彩超、经颅多普勒(Transcranial Doppler,TCD),必要时行脑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或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3)应用二甲双胍的糖尿病患者停用该药物至少48 h,造影后至少48 h重新应用;(4)术前禁食8 h;(5)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血管痉挛期给予尼莫地平针静脉推注。 1.2.1.2物品准备脑血管造影手术包1个,压力袋2个,戈德曼Y型连接阀1个,三通接头2个,5F猪尾巴导管1根,5F单弯导管1根,泰尔茂6F导管鞘1个,0.035in160 cm弯头泥鳅导丝1根;高压注射器及其连接管;绷带2卷;带有指脉氧监测的监护器一台;输氧管道1套;软包装生理盐水或软包平衡液500 ml×4瓶,2%利多卡因针5 ml×1支,碘比醇300非离子型造影剂(三代显),造影剂用量一般不超过8 ml/kg。 1.2.2术中操作 1.2.2.1操作程序应用改良的Seldinger穿刺技术穿刺右侧股动脉,以此连接高压注射器、Y型连接阀、三通注射器及造影导管、压力袋加压的生理盐水滴注,形成一个密闭的管道通路,严格排空空气,保持生理盐水滴速20~30滴/min。

脑血管造影术

脑血管造影术 近年来随着CT、MRI、血管多普勒、CTA及MRA等技术的不断进步,很多情况下,CTA及MRA已基本能够获得完整的颈动脉和脑血管的图像。经皮插管脑血管造影由于有一定的创伤性,其检查的应用范围已经明显缩小。但当我们需要精确了解脑血管病变的部位和程度,以更好地指导对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诊治时,经皮插管脑血管造影术仍然是其他检查手段所无法替代的重要方法。 适应证: 1.寻找脑血管病的病因,如出血性或闭塞性脑血管病变。 2.怀疑血管本身病变,如动脉瘤、动脉夹层形成、动静脉瘘、moyamoya病、Takayasu病、外伤性脑血管损伤等。 3.怀疑有静脉性脑血管病者。 4.脑内或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检查。 5.头面部富血管性肿瘤术前了解血供状况。 6.观察颅内占位病变的血供与邻近血管的关系及某些肿瘤的定型。 7.实施血管介入或手术治疗前明确血管病变和周围解剖关系。 8.头面部及颅内血管性疾病治疗后复查。 禁忌证: 1.碘过敏或造影剂过敏。 2.金属和造影器材过敏。

3.有严重出血倾向或出血性疾病。 4.有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 5.全身感染未控制或穿刺部位局部感染。 6.未能控制的高血压。 7.并发脑疝或其他危及生命的情况。 术前准备:了解病情、完善相关的实验室检查、签署手术同意书、术前术中药物准备、造影剂准备、建立静脉通路。 术前了解患者临床情况和既往史,尤其有无药物及造影剂过敏史。虽然目前使用的非离型造影剂比较安全,并不强调一定要做过敏试验,但临床上仍有一定比例的患者发生过敏反应。了解患者的肾功能、血小板计数、凝血指标。一般认为血肌酐≤250umol/L的患者脑血管造影是安全的;血小板计数≤80×1012/L的患者,即使凝血指标正常,一般不建议行脑血管造影检查;长期服用华法令抗凝治疗的患者,脑血管造影术前数天应停用华法令,改用肝素抗凝。因肝素抗凝的患者出血可及时使用鱼精蛋白中和,而华法令治疗的患者出血时需用新鲜血浆来中和。 术中注意事项:术中监测以及其他改善操作效率的措施。虽然操作者会在术中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但操作过程中术者会将其注意力更多的放在导管的操作及X线显示屏上,有时会忽略对监护仪的观察及与病人的交流。 脑血管造影时,了解主动脉弓上各大血管及其主要分支的大体情况(包括头臂干、双侧锁骨下动脉、双侧颈总动脉、双侧颈内动脉、

脑血管造影术并发症及观察

脑血管造影术并发症及观察 1.皮下血肿是脑血管造影常见的并发症,询问患者穿刺点及其周围是否有较明显疼痛感,并观察穿刺部位是否渗血、血肿,足背动脉搏动情况以及皮肤颜色、皮肤温度等情况。若发生出血或皮下血肿应重新加压包扎并延长压迫时间。 2.假性动脉瘤及股动静脉瘘一旦发生假性动脉瘤和(或)股动静脉瘘应在床边B超指引下,压迫瘤颈部、瘘口处,促使瘤腔内形成血栓、瘘口闭塞,压迫前可予镇痛处理,必要时往瘤腔内注入凝血酶有利血栓形成。 3.股动脉夹层如果发生夹层,且血流受到较明显的影响,应考虑行股动脉内支架置入术。 4.穿刺侧下肢股动脉血栓形成一旦发生股动脉血栓形成应予溶栓治疗,必要时急诊外科手术清除血栓。 5.腹膜后血肿此并发症甚为严重,甚至可危及生命。发生此并发症应停用抗凝药物,并立即予补液,输血以及止血应用,行对侧股动脉插管紧急造影,无活动性出血者可采取保守治疗;如有活动性出血,可采用球囊压迫动脉破口;当生命征稳定后必要时外科手术修补血管。 6.脑血管痉挛可出现头痛、头晕,视物不清,一侧肢体麻木无力及言语障碍,甚至出现一过性意识障碍。 7.气体栓塞可表现为抽搐,继之意识不清,甚至可导致病人死亡。一旦发生气体栓塞,予扩容、改善循环及高压氧等治疗有望减轻病情。

8.血栓形成和栓塞表现为头晕,视物不清,一侧肢体麻木无力及言语障碍,甚至出现一过性意识障碍。一旦发生血栓形成和栓塞可予溶栓治疗,同时予扩容、营养脑神经及抗血小板聚集等处理。 9.视力障碍脑血管痉挛使视皮质短暂性缺血所致。造影术后出现皮质盲表现时,应及时复查头部CT以便排除颅内出血及梗死。确诊皮质盲后,应尽早使有甘露醇、速尿等利尿剂,尽早排除体内造影剂,及时给子扩容、扩血管、激素、脱水、神经营养及高压氧治疗,以免引起不可逆性的损伤。 10.造影剂过敏反应术中出现颜面部、双侧手背水泡形成。术前进行碘过敏试验,观察10 min无异常方可开始造影。用药过程密切观察病人的反应,如发现造影剂过敏及时终止造影,并予抗过敏处理。 11.造影剂致肝、肾功能受损 (学习的目的是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努力就一定可以获得应有的回报)

全脑血管造影术并发症的原因分析

全脑血管造影术并发症的原因分析 发表时间:2018-12-03T10:34:17.790Z 来源:《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28期作者:杨国威[导读] 通过规范耐心细致的操作、掌握一些技巧,多数脑血管造影的并发症都是可预防和避免的。 西山煤电集团职工总医院太原 030053 摘要:目的: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SA)是目前脑血管病的重要检查方法,总结脑血管造影DSA术常见的并发症,分析产生的原因及预防处理对策。方法:选择本院神经外科2014年1月至2018年5月行脑血管造影术的患者75例,其中,出现较严重并发症的患者为7例,分析其原因及处理方法。结果:7例患者经相应处理后,均痊愈出院。结论:通过规范耐心细致的操作、掌握一些技巧,多数脑血管造影的并发症都是可预防和避免的。 关键词:脑血管造影;DSA;并发症 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呈愈演愈烈的趋势,严重危害着人类的健康,对脑血管病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是将造影剂直接注入血管内,使其脑血管系统显影的一种影像检查技术。通过全脑血管造影可以明确诊断患者是否存在血管狭窄、动脉瘤等解剖异常,可以动态、全面、多角度地观察患者脑血管的血流动力学状况、结构变异情况、侧支循环代偿情况和术前对病变部位的评估计算等。在血管硬化狭窄或动脉瘤的诊治方面,虽然CTA或CTA结合TCD的检出率及准确率已接近DSA,但DSA仍是目前诊断脑血管疾病的金标准[1]。然而,DSA作为一种有创性检查,仍然存在着许多操作风险及术后并发症,严重时可导致患者病情加重、出现新的病变以及由此导致脏器功能障碍,甚至威胁患者的生命[3]。常见并发症可分为穿刺部位的并发症、局部和周围血管并发症、全身重要脏器并发症和神经系统并发症。其中与造影相关的并发症的发生和处理是否得当,是评判操作成败的关键因素。如何确保患者安全,减少并发症,也成为一项重要的内容。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5月期间我科完成的单纯脑血管造影DSA术患者75例,男性49例,女性26例,年龄为27~84岁,平均年龄为(57.10±10.62)岁,其中包括脑梗死患者51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 13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4例,脑出血患者2例,晕厥患者5 例。 1. 2 方法入院后常规术前检查,确认无手术禁忌证后,按手术室无菌要求刷手消毒,穿戴手术衣、帽、无菌手套、口罩等。铺无菌洞巾,采用Seldinger改良技术行股动脉穿刺,置股动脉鞘,应用5F造影导管,在泥鳅导丝引导下,应用数字减影技术,分别行主动脉弓、双侧颈总动脉、双侧椎动脉造影,或者颈内动脉、颈外动脉单独造影。 2 结果 全脑血管造影术后,共7例患者出现较严重的并发症,不包括无明显症状、体征,或无须特殊处理的轻度并发症,如穿刺点皮下淤血及小血肿,轻微感染等。本组7例并发症患者中包括男性5例,女性2例,男女比例为2.5:1,平均年龄为57岁,发生率为4.00%,其中:①与穿刺点相关的并发症2例,发生率为1.14%,包括穿刺点巨大血肿1例(中年男性病人,有 2型糖尿病病史,术后早期活动,血肿的发生出现在术后加压包扎24小时拆除绷带后);穿刺处股动脉夹层1例,与反复穿刺有关;未发生腹膜后血肿,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下肢动脉血栓行成及局部感染。②局部及周围血管并发症2例,发生率为2.66%,1例为颈内动脉血管痉挛,停止操作后缓解;1例为皮质盲,造影术后患者出现双眼短暂性失明。③神经系统并发症1例,发生率为1.33%,主要有术后脑梗死2例,2例均为脑梗死病人,在术后24小时内原有临床症状加重,复查头颅MRI提示原梗死病灶区域出现新发梗死病灶;④其他重要脏器并发症1例,发生率为0.57%,为拔鞘后出现迷走反射,表现为拔鞘加压包扎后,患者突然出现血压、心率下降,并出现休克表现。7例患者经相应处理后,症状均缓解,未留下相关后遗症及死亡病例。本组病人经治疗后均康复出院。 3 讨论 3. 1 脑血管造影检查过程中的并发症包括局部并发症、神经系统并发症和全身并发症(如造影剂过敏反应等)。在这些并发症中以局部并发症常见,其中又以穿刺部位血肿形成最为常见,且发生率相对较高,可以发生穿刺血管痉挛、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导丝嵌顿、动脉夹层等,可能由于反复穿刺、操作技术不熟练,压迫止血方法不当,术后患者下肢制动不良,凝血功能障碍所致,本例病人在加压包扎24小时后出现血肿可能与其提早活动有关。操作中除提高穿刺技术外,穿刺点的压迫技巧也十分重要。应采用左手三指压迫法,食指压迫内穿刺点,中指和无名指压迫股动脉,右手持无菌敷料轻压外穿刺点,前 5min重压,使血流中断,后10min轻压,使部分血流通过,利于在穿刺点处形成血凝。弹力绷带包扎后,砂袋压迫6h,穿刺侧下肢制动24h。近年来动脉压迫止血器及封堵止血器的应用也明显降低了穿刺部位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 3. 2 血栓形成和栓塞是DSA检查和介入治疗的严重并发症,其原因包括:操作技术不熟练,多次更换导管导丝,导管内血栓形成,在反复寻找某一血管时,导管损伤动脉内膜,形成附壁血栓;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被捅下;推注造影剂压力过大冲击血管壁使粥样硬化斑块脱落,再被血流冲向远处,引起血管栓塞。此外,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糖尿病等疾病以及长时间血管痉挛均易引起动脉内血栓形成。严重并发症大多出自缺乏经验操作者,故要求医师熟悉解剖、熟练操作。动作稳准轻柔,减少对血管内膜损伤,避免将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撞落,尽量缩短操作时间。造影过程中每90~120s要应用肝素盐水冲洗导管内部。对难以进人的血管,切勿反复多次强行插管,以免造成损伤。对有全身危险因素的高龄病人,应特别慎重,有条件的可先行头颈CTA筛查,如必须行DSA术应做好急救准备。若为股动脉血栓形成,应立即给予静脉溶栓治疗,如症状无好转可考虑手术取出栓子,以防肢体坏死,一旦出现颅内血管栓塞,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把损伤减低到最小程度,最大限度地降低死亡率。除常规的降低血液黏滞性、扩张脑血管改善血液循环以及细胞活化剂治疗,脑梗死急性期3.5小时内也可进行溶栓治疗,常用药物为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 3. 5 神经反射主要是由于患者的思想过于紧张,术前有过较长时间的禁食,亦可由于疼痛或导管刺激引起,表现为心慌、胸闷、恶心、呕吐、面色苍白等,预防:术前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可消除其恐惧心理。本例患者出现血压、心率下降后给予升压以及对症支持治疗,症状缓解。本组并发症高发于该项技术在我院开展早期,考虑于操作技术不熟练有关。

脑血管造影常见并发症及其处理

脑血管造影常见并发症及其处理 发表时间:2008-08-01 发表者:徐斌 (访问人次:3176) 脑血管造影常见并发症及其处理 一、穿刺和插管所致的并发症 1、穿刺部位血肿:因反复穿刺、压迫止血不当或凝血功能障碍等所致。一般应在KPTT小于基础值的2倍以下时,方可拔鞘。小的血肿可自行吸收。大的血肿先予局部湿热敷,若引起血液循环障碍,如肢体远端静脉回流受阻或动脉搏动消失时,应立即行血肿清除术。 2、穿刺部位动脉和静脉痉挛:见于多次穿刺和插管时间过长,特别是儿童患者。表现为局部疼痛、水肿,不及时处理可导致血栓形成。轻者可局部热敷、用普鲁卡因局封,患肢抬高;重者可用盐酸罂粟碱30mg~60mg静脉注射,每4~6小时1次,也可用15mg溶于10ml生理盐水中,动脉内缓慢推注。无效者应在1小时内给予全身肝素化,连续用药一周。 3、颅 内血管痉挛:以椎动脉痉挛最危险,可完全阻塞椎动脉血运,引起椎基底动脉急性供血不足,病人意识不清,甚至突发死亡。重在预防,如颈内动脉造影导管头端不 应超过第二颈椎水平,椎动脉造影导管头端不应超过第六颈椎水平,且尽量缩短导管在椎动脉内的停留时间。一旦发生,应迅速拔管,等待其自行缓解。严重者可用 微导管在痉挛部位动脉内注射罂粟碱(300mg+100mlN.S.,1小时内滴入),静脉持续滴注尼莫地平,同时进行全身肝素化,以防继发血栓形成。 4、假性动脉瘤和动静脉瘘:前者表现为穿刺部位有局限性搏动性肿块,后者除可扪及搏动性肿块外,还可闻及血管杂音。应及早手术切除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者应修补缝合动、静脉壁。 5、导管折断于动脉内、动脉粥样硬化斑脱落栓塞、血栓形成:若引起循环障碍,应及时处理。动脉内溶血栓方法:在微导丝导引下,将微导管送入血栓内或尽可能靠近闭塞的脑动脉段,通过微导管注入溶栓剂(手推或微量泵);常用尿激酶50万u加入生理盐水50ml,1小时内输入,最大剂量为90万u ~150万u;或用重组链激酶15万u ~25万u,稀释后1小时内输入,也可使用t-PA(20mg+50mlN.S.,5~10mg/hr)。必要时行手术取出异物、血栓等。 二、 造影剂所致的并发症 1、造影剂过敏:轻者无需处理,重者出现休克、惊厥、喉头水肿、支气管痉挛、肺水肿等。对有过敏史者,术前可静脉注射地塞米松5~ 10mg,并配备抢救器械和药品。 2、造影剂过量或浓度过高可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癫痫发作和脑水肿

脑血管解剖及分段详解

颈内动脉分7个解剖段: C 1:颈段; C 2:岩段; C 3:破裂孔段; C 4:海绵窦段; C 5 :床突段; C 6:眼段; C 7:交通段 C1段(颈段):颈内动脉在C4平面分出,进入颞骨岩部的颈动脉管后C1段终止。 C2段(岩段):全程均在颈动脉管内,分垂直段及水平段,如倒“L ”形(黑箭),圆圈代表颅外及颅内颈动脉管的开口,平行黑线代表岩舌韧带,白箭示破裂孔段。 C3段(破裂孔段): C4段(海绵窦段):始于岩舌韧带上缘,穿过硬膜环而出海绵窦。 C5段(床突段):始于近侧硬膜环,止于ICA 进入蛛网膜下腔外的远侧硬膜环,为硬膜间结构。 C6段(眼段):起自远侧硬膜环,止于PCoA 起点近侧。 C7段(交通段):起自PCoA 起点近侧,止于ACA 及MCA 分叉处。 分支:①PCoA ;②AChA (脉络膜前动脉):供应视束、内囊后肢、大脑脚、脉络丛及颞叶内侧;③ACA 及MCA 。 Willis 环 A1大脑前动脉水平段(交通前段) A2:大脑前动脉垂直段(交通后段) P1:大脑后动脉水平段(交通前段) P2:PCA 环池段 SCA :小脑上动脉 OA :眼动脉 ON :视神经 CNIII :动眼神经 CNIV :滑车神经 大脑中动脉MCA 分段: M1水平段;M2脑岛段;M3岛盖段;M4皮层支 前后位图解:FPO 为额顶叶岛盖;TO 为颞叶岛盖;I 为脑岛。 1. 颈内动脉 2. 大脑前动脉 3. Heubner 返动脉 4. 颞前动脉 5. 外侧豆纹动脉 6. MCA 分叉处

7. MCA膝部 8. 侧裂顶部 1. M1分叉前段 2. M1分叉后段 3. MCA膝部 4. MCA穿支(外侧豆纹动脉) 5. M2段 6. M3段 7. M4段 8. 侧裂顶端(血管造影侧裂点) 9. 脉络膜前动脉 大脑前动脉ACA ACA前后位 1. ACA A2段; 2. 胼周动脉 3. 胼缘动脉; 4. 皮层支 ACA侧位(椎动脉造影) 1. ACA A2段 2. 眶额支 3. 额极动脉 4. 胼周动脉 5. 胼缘动脉 大脑后动脉PCA PCA分4段:P1交通前段;P2环池段;P3四叠体段;P4距裂段 PCA分出3种类型分支:中央支、脑室及脉络丛支及大脑支。

全脑血管造影术(DSA)操作规程1

全脑血管造影术(DSA)操作规程 一、术前准备 1、体位:病人取仰卧,调整头位适宜,固定上肢,双腿稍分开并外展,接监护导联。 2、消毒:0、05%碘伏双侧腹股沟区消毒,上界平脐,下界大腿上1/3处,外界为腋中线,内界大腿内侧。以穿刺点为中心向周围消毒两遍。 3、铺无菌单:由脐部至会阴铺第1块手术巾,第2块手术巾在穿刺点上方并与第1块垂直,第3、4块手术巾与第1、2块成45度角暴露右、左穿刺点。 4、无菌套覆盖影像增强器、操作面板与遮挡板。 5、穿手术衣,戴无菌手套,生理盐水冲洗手套,铺大手术单。 6、冲洗与抽吸:肝素盐水冲洗穿刺针、动脉鞘、泥鳅导丝、猪尾管,浸透J形导丝。 7、连接:冲洗管、Y形阀、三通。 8、抽吸:2%利多卡因,

9、抽吸:造影剂并接高压连接管。 二、穿刺置鞘 优先右侧股动脉穿刺,以右侧腹股沟与股动脉交界处沿股动脉向下1~1、5cm为穿刺点,局麻后穿刺股动脉,穿刺针成角30~45 °喷血良好后插入J形导丝(注意:必要时透视了解导丝位置),置入动脉鞘,撤出导丝,注射器抽吸肝素盐水,连接动脉鞘侧管并回抽,回血良好时注入肝素盐水,接冲洗管30滴/min左右持续冲洗。 三、肝素化 置鞘成功后即刻肝素化,首剂:体重kg×2/3=肝素量mg,1h后给首剂1/2量,以后再1h给上次剂量得1/2,减至10mg时,则每小时给10mg。 四、造影术 1、主动脉弓造影: ①连接猪尾管与Y形阀,泥鳅导丝插入猪尾管导丝不出头,猪尾管进入动脉鞘后进导丝20cm左右,透视下将猪尾管置于升主动脉。

②摆体位:左侧斜30~45度(一般年龄越大斜度越大),上缘到牙齿平面,造影剂20~25ml/秒,总量25~30ml,压力700pa投照 ③插入泥鳅导丝,展开猪尾管头端,撤出猪尾管 2、颈总动脉造影 ①肝素水浸泡造影管,接Y阀,冲洗管腔,进泥鳅导丝,导丝不出头,造影管头进动脉鞘后进导丝20cm左右,透视下达升主动脉弓,导丝撤到导管内,翻转导管头回撤,弹入无名动脉(或左颈内动脉),固定导管,撤出导丝,做路径图,路径图下将导丝置合适位置,沿导丝上导管达颈总动脉起始部。 ②摆体位:标准侧位,上缘到眶下线水平,第三颈椎位于屏幕正中,一般造影剂5ml/秒,总量7mL,压力300Pa,投照,如发现血管重叠或病变显示不好,可右侧斜适当角度(一般45度)再次投照。 3、颈内动脉造影 ①如果颈内动脉开口狭窄,导丝、导管不通过狭窄段(红绿灯原则),导管置于颈总动脉造影,一般造影剂5~6ml/秒,

全脑血管造影术及支架植入术的护理

全脑血管造影术及支架植入术的护理 【摘要】目的:探讨全脑血管造影术(DSA)及支架植入术的术前、术中、术后的护理。方法:对40例行全脑血管造影或支架置入术的脑血管病患者进行术前心理疏导,做好各项术前准备,加强术中、术后监测和护理,及时处理各种并发症。结果:1例支架置入术患者由于血管扭曲支架无法到位而手术终止,其余病例均获手术成功。2例支架置入术患者术中、术后出现了心率缓慢、血压下降,给予提高心率、升血压等措施,1周后症状消失;2例术后穿刺部位出现了假性动脉瘤,经加强局部压迫止血而治愈;1例出现肺部感染,经加强抗感染及护理后治愈。结论:术前充分准备,术中密切监护,术后加强护理对手术成功意义重大。 【关键词】股动脉穿刺;脑血管造影术;护理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是一种利用电子计算机辅助成像的血管检查方法[1],动脉法数字血管造影,成像清晰,造影剂用量少,方便于临床诊断和治疗,减少了由于大剂量造影剂引起的某些不良反应。全脑血管造影(DSA)是神经内科常用的检查方法,在脑血管性疾病及某些脑肿瘤的诊断上具有重要价值[2]。全脑血管造影术具有一定创伤性,患者有可能出现某些并发症,重者甚至可危及生命。因此,探讨如何观察、护理、确保检查成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我院神经内科2005年2月~2007年5月40例全脑血管造影患者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并对有关护理问题予以探讨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40例DSA患者中,男28例,女12例,年龄40~76岁。 1.2治疗方法 患者平卧位,在局麻下采用Seldinger技术行股动脉穿刺,置入血管鞘,DSA监视40例脑血管病患者,全部行全脑血管造影或支架置入。 2.护理 2.1术前护理 2.1.1术前心理疏导 全脑血管造影术是一种创伤性检查,虽然操作简单安全,但由于采用局部麻醉,患者在完全清醒的状态下手术,术中有一定的痛苦,难免产生顾虑和恐惧心理,易造成血压升高或脑血管痉挛,影响造影效果。因此,术前一天应与患者及家属及时沟通,认真倾听患者的陈述和要求,了解其心理状态,对自身疾病的认识和对介入治疗的预期,耐心解答患者及家属提出的有关问题,客观分析介入治疗的预后并向患者及家属说明手术的必要性、方法、步骤,以及可能出现的异常感觉、注意事项、手术安全性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简单介绍造影的程序,可结合介入成功的典型病例教会患者做到精神放松,消除患者及家属的顾虑,以取得其良好的配合,使手术顺利进行。 2.1.2术前体位训练 手术体位采取平卧位,造影时患者必须保持不动,否则会影响到成像的清晰度;术后术侧肢体应伸直制动12h.护士应向患者讲述此卧位的重要性,让患者练习床上排便,伸

全脑血管造影术常见并发症的临床分析及防治

全脑血管造影术常见并发症的临床分析及防治目的:探讨全脑血管造影术常见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对 本院收治的82例脑血管疾病患者应用数字减影技术进行全脑血管造影术,并对患者的并发症情况进行分析总结。结果:全脑血管造影术并发症发生率为3.66%(3/82)。其中2例患者出现与穿刺点相关的并发症(穿刺点巨大血肿1例,穿刺处股动脉夹层1例);1例患者造影术后出现呃逆症状。全部患者均予以积极的对症处理后症状得到缓解或消失。结论:全脑血管造影术在对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中技术成熟,准确率高,尽管为一种有创检查方法,但随着造影设备、操作技术的改进和操作熟练度的加强,常见的脑血管造影的并发症是能够避免的。 随着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人们对脑血管疾病诊治手段的重视程度也逐渐提高。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具有选择性强,图像清晰,且因其直观、准确、动态等特点,为脑血管疾病检查的金标准,并为进行血管内治疗提供了一定的依据[1]。但DSA为脑血管疾病中一种有创的检查方法,在具体操作中存在一定的风险,从而引起一系列并发症,当情况严重时可能加重患者的病情,甚至导致患者死亡。因此,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和禁忌证,加强对并发症的认识和了解,并及时的进行处理,才能有效的降低其发生率,从而提高操作的成功率[2]。现将本院2011年1月-2012年6月采用DSA 检查的82例脑血管疾病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处理措施情况进行分析总结,旨在对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处理方式进行总结,保障患者的安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本院采用DSA检查的82例脑血管疾病患者,其中男47例,女35例,年龄21~78岁,平均(51.3±9.6)岁,其中14例患者蛛网膜下腔出血,52例患者脑梗死,11例患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2例患者海绵状血管瘤,2例患者动静脉畸形,1例患者动眼神经麻痹。 1.2 方法予以Seldinger改良技术对患者股动脉进行成功穿刺后,将动脉鞘及扩张器通过导丝置入股动脉,并在导丝引导下,应用数字减影技术,予5F或4F椎动脉管对患者进行主动脉弓造影+全脑血管造影术。造影剂为碘海醇。 2 结果 82例患者在全脑血管造影术后共有3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其中男2例,女1例。年龄49~78岁,平均(62.2±10.7)岁,并发症发生率为3.66%(3/82)。并发症包括:(1)2例患者出现与穿刺点相关的并发症,其中1例合并2型糖尿病、认知能力下降的老年患者在术后加压包扎后2 h时发现穿刺点周边出现大面积的皮下淤青,局部可扪及3 cm×4 cm皮下包块。对皮下血肿包块多点穿刺抽血缩小包块后再次压迫内外穿刺点20 min并加压包扎,同时预防性使用抗生素,24 h 后红外线照射3 d,穿刺点周围血肿逐渐吸收。1例合并2型糖尿病的患者因血管情况欠佳,反复进行穿刺,出现穿刺处股动脉夹层,但未出现假性动脉瘤、下

脑血管疾病患者脑血管造影诊断及介入治疗分析 李蕾

脑血管疾病患者脑血管造影诊断及介入治疗分析李蕾 发表时间:2016-08-07T11:42:37.733Z 来源:《健康世界》2016年第12期作者:李蕾 [导读] 在脑血管疾病患者中使用脑血管造影诊断和介入治疗可以有效促进患者病情的好转。 大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163000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脑血管疾病患者的脑血管造影(DSA)诊断及介入治疗情况。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09年6月-2013年6月接诊的50例脑血管疾病患者的DSA诊断及治疗情况。结果:50例患者中,出血性和出血前脑血管疾病27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19例,其他脑血管疾病4例。实施介入治疗的11例患者中,实施动脉瘤介入栓堵治疗5例,实施颈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3例,实施骨下动脉支架置入术2例,实施海绵窦动静脉瘘介入栓堵术1例。结论:在脑血管疾病患者中使用脑血管造影诊断和介入治疗可以有效促进患者病情的好转。 关键词:脑血管疾病;脑血管造影术;神经介入 脑血管疾病(cerebrovascular disease,CVD)是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引起的脑部疾病的总称。在临床中,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较为常见,主要是由于脑血管突然破裂或者突然关闭而导致脑血管支配区域脑组织的功能障碍[1]。主要的临床表现有中风不语、半身不遂等,或称之为脑卒中或脑中风。病情较轻的患者常常要经过3~6个月的治疗方可逐渐恢复,实现生活自理;病情较重的往往导致患者昏迷、死亡或产生严重后遗症[2]。目前,脑血管疾病在我国人口因致残或死亡原因中占据首位,脑血管疾病患者超过700万,而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以及人口老龄化现象的加剧,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3]。本文对脑血管疾病患者脑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诊断及介入治疗进行了分析总结,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09年6月-2013年6月接诊的经DSA诊断和介入治疗的50例脑血管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29例,女21例,年龄21~78岁,平均(49.8±1.6)岁。主要脑血管疾病:蛛网膜下腔出血5例,动眼神经麻痹11例,脑室出血8例,缺血性卒中9例,颅内静脉窦血栓8例,海绵窦动静脉瘘9例。所有患者均符合2005年修订的《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和第四届全国脑血管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4]。 1.2 脑血管造影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1)术前均向患者及其家属明确告知手术目的、术中及术后注意事项,可能产生的手术风险、手术并发症及预防措施,双方签署医患知情同意书;(2)脑血管造影纳入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外血管出血性和缺血性病变、自发性脑内血肿、CT或者MRI诊断为缺血性脑血管病变;(3)脑血管造影排除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碘过敏、心、肝或肾功能不全或衰竭、脑疝晚期、脑干功能衰竭。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DSA诊断,50例患者中,出血性和出血前脑血管疾病27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19例,其他脑血管疾病4例。实施介入治疗的11例患者中,实施动脉瘤介入栓堵治疗5例,实施颈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3例,实施骨下动脉支架置入术2例,实施海绵窦动静脉瘘介入栓堵术的1例。 3 讨论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脑血管疾病中常见的一类,主要是由于一系列的病变使得管腔变窄、血栓闭塞,进而导致脑局部缺氧缺血和软化坏死[5]。该疾病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有着严重的威胁,因此要积极加强对脑血管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6-8]。目前,血管内的干预治疗因其具有传统药物治疗不可替代的优势而逐渐在临床中获得广泛的应用[9]。缺血性脑血管病是脑血管疾病中常见的一类,主要是由于一系列的病变使得管腔变窄、血栓闭塞,进而导致脑局部缺氧缺血和软化坏死[10]。作为诊断脑血管疾病的最佳标准,脑血管造影是各种介入治疗的基础。然而脑血管造影容易带来其他的并发症,因此要加强对相关并发症的预防,主要可以从造影的步骤、完整性、操作过程的注意事项以及造影时使用生理盐水持续灌注动脉鞘等方面出发来避免并发症的出现[11-12]。近年来,我国脑血管患者数量逐渐增多,对中年以上人群带来了极大的威胁。本研究中采用DSA诊断,50例患者中,出血性和出血前脑血管疾病27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19例,其他脑血管疾病4例。在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中,血管内介入技术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关于这一疾病的治疗尚未找到一个非常好的治疗方法,介入治疗必将为缺血性血管疾病的患者带来福音。本研究对缺血性血管疾病患者实施血管内介入技术均获成功。 综上所述,脑血管造影诊断及介入治疗对脑血管疾病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只要严格刷选合适的病症,对其适应病例、材料和方法进行充分的术前评估,结合严谨而成熟的操作技术,对术后并发症及预后妥善处理和观察随访,脑血管造影诊断及介入治疗一定会对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治带来质的飞跃。这不仅可以促进患者病情的好转,而且可以提高医院的声誉,进而使医院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周志明,周广怡,卢婷媳,等.后循环缺血患者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评价[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11,12(6):986-988. [2]喻茂杰,刘晓华,刘甲辰,等.血小板聚集试验预测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性与临床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3):92-93. [3]刘武,罗伟良,陈伟奇.48例脑梗死患者全脑血管造影分析[J].邯郸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18(5):456-457. [4]王鹏,陈波,陆陪松.脑血管造影DSA术常见并发症及防治对策[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2,5(12):1947-1948. [5]宋涛,龙丽华,李辉萍,等.40例脑血管病患者颈部血管超声及脑血管造影的比较[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5):104-105. [6]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指南撰写组.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43(2):154-160.

全脑血管造影术常见并发症的临床分析及防治

综合医学 Zongheyixue 《中国医学创新》第10卷 第5期(总第251期)2013年2月絮状、带有黏性的液体,其量和形状随着月经周期稍有变化。在雌激素作用下,阴道上皮细胞层次增多,上皮层增厚,乳酸杆菌能分解上皮细胞所含糖原,使其转变为乳酸,产生大量乳酸,使正常阴道保持pH 值3.8~4.4之间,只有阴道杆菌能在此环境中生存,以抑制其他杂菌生长,形成正常的防御功能。 本组实验结果显示,阴道清洁度为Ⅲ~Ⅳ度患者念珠菌阳性率为14.4%;明显高于阴道清洁度为I~Ⅱ度患者(3.8%),这是因为正常情况下,阴道内以阴道杆菌占优势,还有少量厌氧菌、支原体及念珠菌,这些菌群形成一种正常的生态平衡[3]。当人体免疫力低下、内分泌激素发生变化,或外来因素如组织损伤、 性交,妊娠、糖尿病、应用免疫抑制剂、避孕药、广谱抗生素破坏了阴道的生态平衡时,这些常住的菌群如霉菌(真菌类)会在阴道壁上过度繁殖替代了正常的阴道乳酸杆菌变成致病菌,这些致病原菌消耗了糖原,阻碍了阴道杆菌酵解作用,使之pH 值上升,从而阴道杆菌减少甚至消失,进一步使致病菌霉菌(真菌类)繁殖,刺激白细胞增加,使阴道清洁度下降,导致容易引发霉菌性阴道 [1]。 霉菌作为一种条件致病病原体,其感染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不仅造成广泛的生殖道感染,并可导致不孕。我国人群中霉菌感染率在泌尿生殖道感染的发生率已超过其他菌。有的霉菌感染后症状隐匿,不易获得及时诊治,更易传播和蔓延,而且可增加艾滋病、淋病、非淋菌性尿道炎等性病的易感性[4]。阴道清洁度升高,霉菌的阳性率随之升高,呈正相关,这本次的研究一致[5]。因此阴道清洁度可以作为霉菌感染的过筛试验,当清洁度Ⅲ度或Ⅳ度时,才对患者进行霉菌的检测,这样既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又缩短了诊疗时间。故念珠菌阴道炎与阴道清洁度有密切关系,乳酸杆菌是维持正常阴道生态内环境的关键,当阴道乳酸杆菌群的平衡,增加繁殖念珠菌和念珠菌阴道炎症发生的机会。 参考文献 [1] 焦啸波. 966例阴道分泌物临床常规检验分析[J]. 中国中医药咨讯,2009, 1(6): 79. [2] 叶心梅.296例阴道分泌物常规检测分析[J].实用医技杂志, 2005, 12(8b):2200. [3] 罗金秀,冼坚,李红玉.阴道清洁度与支原体和衣原体阳性率的关系[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2,9(12):1490-1491. [4] 陈丽娟,陈美珠.细菌性阴道病与清洁度相关性的探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2006,27(16):1708. [5] 王伟敏.认识霉菌性阴道炎学会家庭自我治疗[J].中国实用医药杂志,2010,5(11):235-236. (收稿日期:2012-09-24) (本文编辑:车艳) ①广东省惠州市第三人民医院 广东 惠州 516002通讯作者:高彬 全脑血管造影术常见并发症的临床分析及防治 高彬① 【摘要】 目的:探讨全脑血管造影术常见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对本院收治的82例脑血管疾病患者应用数字减影技术进行全脑血管造影术,并对患者的并发症情况进行分析总结。结果:全脑血管造影术并发症发生率为3.66%(3/82)。其中2例患者出现与穿刺点相关的并发症(穿刺点巨大血肿1例,穿刺处股动脉夹层1例);1例患者造影术后出现呃逆症状。全部患者均予以积极的对症处理后症状得到缓解或消失。结论:全脑血管造影术在对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中技术成熟,准确率高,尽管为一种有创检查方法,但随着造影设备、操作技术的改进和操作熟练度的加强,常见的脑血管造影的并发症是能够避免的。 【关键词】 脑血管疾病; 全脑血管造影术; 并发症; 临床分析; 防治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3.05.099 随着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人们对脑血管疾病诊治手段的重视程度也逐渐提高。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具有选择性强,图像清晰,且因其直观、准确、动态等特点,为脑血管疾病检查的金标准,并为进行血管内治疗提供了一定的依据[1]。但DSA 为脑血管疾病中一种有创的检查方法,在具体操作中存在一定的风险,从而引起一系列并发症,当情况严重时可能加重患者的病情,甚至导致患者死亡。因此,严格掌握手 术适应证和禁忌证,加强对并发症的认识和了解,并及时的进行处理,才能有效的降低其发生率,从而提高操作的成功率[2]。现将本院2011年1月-2012年6月采用DSA 检查的82例脑血管疾病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处理措施情况进行分析总结,旨在对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处理方式进行总结,保障患者的安全。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采用DSA 检查的82例脑血管疾病患者,其中男47例,女35例,年龄21~78岁,平均(51.3±9.6)岁,其中14例患者蛛网膜下腔出血,52例患者脑梗死,11例患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2例患者海绵状血

脑血管造影护理常规(修订版)

脑血管介入治疗护理常规 一、术前护理 1、采集资料并完善相关检查 a、对于考虑溶栓治疗或动脉瘤栓塞术等紧急情况,在遵照医嘱的前提下,尽快完善血液检查,(血常规,血凝,血糖,肝肾功能,电解质等)为后续手术做好准备。 b、同时,详细了解患者的现病史,既往史及相关危险因素,进行术前评估。特别注意有无高危因素,如高龄、大面积脑梗死,有严重出血倾向或出血性疾病者,有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者,脑疝晚期,脑干功能衰竭者。 c、注意在进行术前准备的同时动态进行护理查体(意识情况,有无失语,肢体活动及感觉情况等),以便及时发现患者病情变化,以及术后恢复情况的对比。 2、心理护理 此类患者及家属对所患疾病认知程度及治疗效果不确定,往往有焦虑、烦躁或恐惧的心理,导致患者的情绪不稳定,休息、睡眠不佳。针对这些心理特点,做好解释、安慰工作,介绍治疗的必要性、治疗前准备的措施、治疗基本方法、治疗后的注意事项及治疗的效果等,以取得病人的配合。 3、手术配合教育

应向患者介绍术中配合的方法,手术时轻度镇静及局部麻醉后,将导管经过股动脉插入,导向主动脉弓,而后进入两侧的颈动脉和椎动脉,每次注射造影剂进入脑血管后会有一阵灼热感,告知患者不必紧张,积极配合治疗。如何时屏气、治疗时不能咳嗽,不能乱,及如有不适如何表达等。 4、适应治疗后变化的锻炼 因为治疗后穿刺侧肢体限制活动12小时,绝对卧床24小时以上,所以治疗前应指导患者在床上进行大小便的锻炼。(对于紧急状况下的介入治疗,可提前评估是否需要留置尿管及鼻饲管) 5、治疗前准备 a、碘过敏试验,询问过敏史—用使用的造影剂1ml静脉推注—患者无心慌气短、荨麻疹及球结膜充血等,血压搏动低于10-20mmHg为阴性。 b、禁食4-6小时。穿刺区域备皮(备皮范围:双侧腹股沟、会阴部、大腿上1/3处),并交待患者在治疗前半小时排空小便,必要时导尿。 c、备好沙袋(可两袋食用盐捆绑后备用)、术前CT、造影剂等入导管室。 d、在不插导管的肢体建立静脉通道。脑血管造影时一般只选择一条血管,尽量在左侧肢体,以方便术者操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