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文化旅游景观创新模式探讨

佛教文化旅游景观创新模式探讨
佛教文化旅游景观创新模式探讨

摘要

本文主要以研究佛教文化为出发点,通过分析佛教文化的起源、传播进一步

考证佛教文化与旅游景观的关系,通过提炼佛教文化元素来表达一个地区的特色地域文化景观。佛教文化是一种新型的旅游资源,通过旅游景观传承和发扬这种地域特色,打造出当地高品位、高质量的佛教文化旅游景观。

我国地大物博既有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也有历史悠久的文化资源。在这个

信息化的现代社会中我们应该做好文化景观的传承和遗产的保护。佛教文化景观在区域上表现的是一种文化底蕴,在中国佛都汶上的景观设计上就是传统的地域文化景观,与人相互作用和相互适应的历史产物,具有“天人合一”的典型特征,也是人文生态格局与过程的典型代表。怎样将佛教文化的精髓提炼运用到旅游景观设计中,把潜在的历史文化底蕴转变为景观设计的特色创新元素,如何提升设计层面和文化品位,是我们将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文章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分析概述了文章的概念,通过讲述文化、

佛教文化、佛教文化的起源及在中国的传播;景观、旅游景观、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等概念及相互的关系,为文章的进一步论述作了铺垫。

第二部分主要讲述了设计原则,学习一个好的景观设计要学会归纳总结其原

则、方法。本文分别从地域文化的发现、保护、利用和文化元素在景观设计中的表现手法来体现地域文化景观特色创新原则;引用古代的生态思想表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设计原则;运用景观的可持续性表现现代景观设计的风格艺术性。

第三部分总结出了旅游景观设计的基本模式,分析研究了斑块-廊道-基质模

式,以及概念性景观规划模式、“大旅游”景观规划模式,从而创新推理出景观色彩元素的和谐统一创新模式。

第四部分作为项目设计案例,通过佛都汶上宝相寺景区旅游景观设计进行了

一系列的探索性研究,针对当地的佛教文化、地域特色进行研究,提炼其丰富的旅游景观资源,展现佛都汶上的佛都文化和本土精神。

本课题的最大价值是通过研究对悠久的历史文化,分析佛教文化、儒家文化、

运河文化、始祖文化,将其特色文化巧妙运用于旅游景观规划设计,来提升城市品质,传承和发扬佛教文化,探讨旅游资源的保护开发与现代景观设计的发展模式,学习借鉴并总结出色彩元素的和谐统一特色创新模式。

关键词:佛教文化, 旅游景观, 地域文化, 创新模式II

第1 章概念

1.1 引言

中国正在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步变成一个生态绿色大国,经济实力迅速提高,

人们在满足了基本的物质需求之后,开始要求精神上的升华和视觉上的享受。这不但体现在建筑和艺术领域,还对于周围生活环境所表达的地域特色及历史风貌有了更深的认识,这需要我们设计师在做设计时要充分了解旅游地所处的地域文化、历史风貌、民族特色等,将这些历史文化转化为一种特色的地域性元素运用到设计中,它不仅仅体现在艺术、建筑等方面更多的是通过旅游景观设计传承这种思想,展现在人们的生活中,使得我们的城市不再让我们陌生,别的城市不再熟悉。

佛教文化旅游景观是反映地域历史文化景观的一个特色,佛教传入中国,深

深的影响着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当然也在传播的过程中创造

了宝贵的佛教文化艺术。佛教文化艺术作为一种新型的文化旅游资源,依凭地域的历史文化,打造出具有当地特色的、高品位的、高意境的佛教文化旅游景观。1.1.1 研究背景

本课题的产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和各种信息化进程的

加快,人们日益淡忘了中国的传统历史文化,各种新兴的现代文化在冲击着各个地区的地域文化,使得中国的地域文化遭受破坏。另一方面由于近年来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根据心理需求层次理论学说,当物质生活需要得到满足的时候,就会向更高一层的精神需求发展。所以我研究的课题从生态学、景观设计、景观规划、宗教、哲学等学科角度出发研究佛教这一宗教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表达方式与运用手法;同时我们也通过文章认真分析了佛教作为一种地域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融合与利用问题,通过对佛教传统文化的剖析提炼出一些文化元素运用到景观设计小品中。佛教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的传播、发展都给社会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它留给人们的文化遗产形成了宝贵的文化系统,我们的佛教文化旅游景观就应充分利用这些文化系统,准确提炼设计元素,把握城市的悠2 久历史,提升城市的内在品质,表达城市的精神内涵

[1]

。总之,把佛教地域文化与

旅游景观巧妙结合起来,运用整体到局部的设计手法在景观设计中充分展现出来。本文以汶上的佛教文化为研究对象,将旅游景观设计中的传承与发展与儒家文化、运河文化相结合,来重新审视探讨佛教文化旅游景观设计的可行性。

众所周知佛教到现在已经有2500 多年的历史了,它是世界著名的三大宗教之一,他的起源、传播和发展都为我们以后研究佛教文化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也给后人留下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佛教的传播和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很多的文化艺术,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世界文化艺术遗产。我们当今发展旅游业需要这些文化遗产作为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同时文化遗产也是一种典型的人文旅游资源,越来越多的佛教景观用他们特有的特点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因此,佛教文化景观的出现使得佛教文化与旅游的关系越来越密切。

佛都汶上就是旅游景观与佛教文化相结合的例子,汶上以其悠久的文化遗

产及旅游资源引起世人的瞩目,“佛牙”的发现为专家和学者们的研究中国佛教文化提供了科考素材,对于发现佛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建立了一个新的里程碑。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本文着重研究佛教文化在旅游景观规划中的应用,充分分析当地的佛教文化、

儒家文化、运河文化、始祖文化,将这些历史文化巧妙的运用与景观规划设计中。充分挖掘佛教文化、地域文化、运河文化,在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进一步提升旅游景区的文化底蕴,通过发展旅游来带动旅游地的经济发展、资源的有效利用,最后通过分析研究佛教文化展现城市的魅力和精髓。因为研究地方特有的文化底蕴性、文化象征性,独特的民族风情性,并与之相适宜的人居环境和地理风貌,是为了更好的设计旅游景观,更好的合理规划。

这个课题的研究以佛教文化作为出发点,试图解释为什么佛教文化在现代文化

的时代被完全包围,它没有脱掉自己原有的地域特色,而是将自己独特的文化特色永久完整的保存下来,理性的分析佛教文化和旅游景观的特色关系,并揭示出一个地区旅游资源的特点,主要取决于文化旅游资源的独特性。从世界的角度来看,文化旅游资源,主要是历史和文化的特点,这也意味着,创新佛教文化旅游景观特色,在我国具有突出的现实意义。3

中国的自然景观是丰富多彩的,同时也有着沉重和深远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在现代这个信息化的社会我们应该做好文化景观的传承和遗产的保护。佛教文化景观在汶上是传统的地域文化景观,是人地相互作用和相互适应的历史产物,具有“天人合一”的典型特征,也是人文生态格局与过程的典型代表。怎样将佛教文化的精髓提炼运用到旅游景观设计中,把潜在的历史文化底蕴转变为景观设计的特色创新元素,如何提升设计层面和文化品位,是我们将要研究的重要课题。1.1.3 研究方法

由于旅游景观设计的研究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多层次、多目标的系

统。本论文采用相关基础理论与实例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一些重要历史文献进行研读,找出与课题相关联的地方文化精神

[2]

第一步,通过查找学校图书馆的资料,学习一些学位论文,借鉴国内外的研

究成果等如景观规划、景观生态、旅游文化学、旅游景观学、艺术文化学、设计符号学、生态美学、生态旅游学和符号学等,对学科理论、概念等进行系统分析、归纳研究。

第二步,收集整理有关山东汶上佛都宝相寺景区的背景资料为设计做准备。

第三步,我们进一步整理、分析、研究所搜集到的资料等进而得出结论,并

完成设计,这是我们的研究所在。

研究方法:

(1)文献阅读法。文献阅读法是我们经常运用且很实用的方法,这也被我们很

多同学所重视,这种方法能够很直接的带给我们知识和灵感。

(2)实地考察调研法。这种方法能让我们更直观的学习和研究,这种方法的目

的性很强,直面与景观交流,发现我们的可取之处与景观设计的不足。从书上了解到实地考察是我们对知识认知的一个进步,也是我们推行的研究方法。这种研究方法主要体现在对全国佛教文化景观的一种深入考察分析,能培养我们发现问题并剖析问题总结经验的一种能力。

(3)对比法。对比法是设计中最重要的方法。汶上县具有特殊的文化景观,我

们通过与各地佛教景观的对比,针对佛教历史文化的特点,认真研究分析其地理特色、地形地貌以及特有的基质背景,在这个基础上分出景观文化区,利用各种4 的特点区别出各景观文化区的新颖之处。

本文首先从静态的佛教文化入手,从景观生态学角度探讨佛教文化形成发展

的自然背景和人文背景;其次从动态的佛教文化景观入手,理清佛教文化景观的形成机制过程;再次,探讨佛教文化景观的代表,分析其发展脉络、特征、文化感知及其文化内涵。最后,根据各地地形差异,设计佛教景观区域,并对比各景观文化区的特点。

1.1.4 研究内容

本文借助于景观设计学、旅游景观学、环境心理学、佛教文化以及其他领域的

理论知识,系统的、综合的分析旅游景观特色创新模式与佛教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从系统科学的概念体系佛教文化、佛教景观、景观规划等思维方法及园林景观学、旅游管理学、哲学等各个研究领域比较研究佛教文化在旅游景观设计中探讨应该如何正确进行特色创新模式的开展。文章运用实际的工程案例来充当论文有力的资源,对案例进行详细的分析总结,归纳探讨佛教文化在旅游景观中的创新模式。

本文是以佛教文化为出发点,利用文化与景观的关系探讨佛教文化景观的规划

模式,一个好的景观设计作品是做到了挖掘地域特色元素,保护和开发旅游景观资源,借鉴和学习成功的案例。

本文以中国佛都宝相寺景区中的“齐鲁文化特色新坐标”礼佛大道为研究范例。礼佛大道全长一千多米,宽一百多米,占地面积达到了三百亩左右。分为自然园林景观区、自然生态过渡区、佛教文化展示区,分别突出了佛性本有、人性本净、见性成佛的规划主题。宝相寺景区开发建设项目竣工后,已接待游客300 余万人次,成为该县旅游的标志性景观。

1.1.5 研究框架

本课题的研究提纲是:

1.提出基本理论概念

我们在做设计前首先要将理论、概念研究透彻,理论概念是我们规划设计、研

究问题的前提条件,也是我们进行实践活动的理论源泉,我们研究的佛教文化与5 景观设计相结合是一个新的课题,到目前为止也有不少成功的例子供我们研究学习。由于它们的来源非常复杂,内涵也非常丰富,所以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对文化和景观的理解或界定都存在分歧。因此,能够清晰的把握和理解基本的概念是讨论及实践问题的重要条件

[3]

2.设计研究

本课题对佛教文化在景观中提炼与传承的设计研究是通过对中国的佛教圣地

汶上、五台山等的历史分析、地域文化特色分析,生态环境分析表达出佛教文化旅游景观的传承历程及未来的创新发展模式。

3.分析案例

分析国内著名的佛教文化景观特色的案例,在实地考查调研的情况下,总结

归纳、演绎推理,对典型案例的佛教文化景观进行解析并总结出基本理论体系,探究旅游景观的基本模式,建立佛教文化旅游景观的创新模式。

1.2 佛教文化和旅游景观的概念

1.2.1 文化的概念

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源源流长,在这五千年的历史中有着许许多多的文明,

而在我们祖先创造的这些优秀文明中,又蕴含着精粹的历史文化,在我国从秦始皇统一了文字、货币及度量衡开始文化真真正正的在中华大地上传播开来,那么文化的定义究竟是什么呢?

通过阅读各种书籍我们可以了解到文化的概念,它其实有着很广泛的定义。

据有关人士统计,目前有关“文化”的定义已达到了一百到两百种之多。很多的社会学家,哲学家,人类学家,语言学家和历史学家从各自学科的角度对文化概念的定义作出了解释。在我认为文化是一种历史的现象,是人们长期生活所累积和创造出来的一种历史的积累,它是一种社会的产物,历史的产物,更是历史的一种物质积累。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所习惯学会的使自己适应其环境和改善其生活方式所努力的总成绩

[3]

。更进一步说,文化来自于国家、民族,国家的生活方式,地形地貌,

文化历史,风俗习惯,以及一些文学艺术等等都有可能被叫做文化。6

文化是在一个时代发展的前提下产生的文明,是在顺应一个社会发展的前提下

创造出来的产物,不管其前提是好是坏,都会影响人类社会的发展。其中任何文

化都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在新的历史时期内将会不断的变化,只有不断的注入

新的活力,我们的社会才能发展。将佛教这种宝贵的宗教文化发扬光大,不仅是

精神上的一种寄托,更重要的是他体现了我国的一种文化精粹,“吸取精华,去弃

糟粕”。我们要将佛教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它。发展佛教文化,

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美化环境,改善旅游环境,创造新的旅游商品,它在给我

们带来经济效益同时,使我们既能了解了它的历史,又能在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

中找到精神寄托。

1.2.2 佛教文化的起源与传播

佛教文化起源于古代印度,当时的印度正处在奴隶制度下,社会极为的

动荡不安,战乱时有发生,那时雅利安人自中亚细亚进入印度河流域,征服

了土著民族后,创立了原始的不平等的种族制度。他们把人分为四个等级,

分别是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其中婆罗门被赋予了神的权利,是

四阶级中的首领,具有祭祀、统治人的精神及拥有神权的一族,受到第二阶

级刹帝利(贵族们)及第三阶级吠舍(商人)们拥护,所以,婆罗门在其中拥

有统治阶级的王族大臣们被赋予了至高无上的权利,可以随意的残害或要求

最底层阶级首陀罗(战俘、奴隶)做他们想做的事情,其中备受各阶级压迫的

首陀罗阶级想从中挣脱出来,想不被束缚,想自由。在当时的历史条件迫使

他们想找到一个安静的、理想的、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地方,可是由于当

时社会人们思想的局限性,这种愿望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只有找到一种思

想寄托。

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当时有个迦毗罗卫国的太子悉达多,不愿看到首陀罗

们悲惨的生活境遇,对此产生了同情心,在拒绝世袭制的王位后,他便自行

出走外出修道,开始他以为从婆罗门教中能够想出解除苦难,解除等级制度

的方法,但最终没能使他从中获得其方法,反而更加苦闷,最终他便放弃了

婆罗门教,在菩提树下静坐几年,最终大彻大悟出了脱离郁闷苦闷的方法。

他认为自己成佛了,并在以后他活着的数年里,在印度各地传教、诵经,后7

大批的追随者组成僧侣集团成为他的弟子,就这样佛教开始逐渐在外传播,

等到他去世的时候,佛教在当时的社会上已经有了一定的影响。这时佛教也

就产生了。

1.2.3 佛教文化在中国的传播

佛教文化由印度传入中国后,经过了长期的传播发展,与中国的历史文化结

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佛教正式传来中国是汉朝,在中国已经有一千九

百多年历史。

东汉明帝永平年间,《四十二章经》以佛法传入中国标志着佛教在中国的开始,

以洛阳和长安为传播中心。中国佛教的第一座寺院是洛阳的白马寺,当时的很大

一部分佛经是在这个寺院里翻译的。

佛教在中国的三国、魏、西晋各朝代时,主要传播活动是佛典翻译,魏都洛

阳和吴国的都城建业是传播活动的中心。这阶段的译经工作和对佛教教义的宣传、

研究,为以后佛教发展打下了出步基础。到了东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得到了进一

步发展,各阶层人普遍信仰佛教,到处建有佛塔、寺院。举世闻名的佛教石窟艺

术,如敦煌、云冈、龙门等古代的雕塑、壁画,都是这一时期开始建造的工程。

这时有成就的佛经翻译家鸠摩罗什(344-413 年)所译的佛典有384 卷,内容正确,

技术精湛,对佛教发展贡献极大。还有西行取经中最有成就的法显(337-422),

他游历了印度、斯里兰卡等南亚30 余国,所取回的佛典和撰写见闻,为佛教发展和研究古代中、南亚诸国史地,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南北朝时的梁武帝笃信佛教,他在位14 年中,4 次舍身入寺院为寺奴都由国家出钱把他从庙里又赎回来。梁武帝亲自讲经说法,撰写经文。梁朝有寺院2860 所,僧尼82700 余人。

唐朝是中国佛教发展的鼎盛时期。唐太宗在清除割据、平息骚乱时曾得到

僧兵的援助。他即位后下诏在全国建寺院,设释经处,培养了大批佛教高僧、学者。这时最著名的僧人之一是玄奘(600-664 年)。他历时19 年,长途跋涉5 万

余里,去到印度取经,共翻译佛经75 部1335 卷,并写出了《大唐西域记》见闻录。唐太宗推崇玄奘为“法门之领袖”,“千古而五对”。

北宋朝廷对佛教采取保护政策,中国和印度的僧人间传法交往络绎不绝。天

禧五年(1021),北宋佛教发展到顶峰,全国僧尼近46 万人,寺院近4 万座。南8 宋朝廷偏安江南,佛教仍保持一定盛况。元朝蒙古族崇尚藏传佛教,但针对汉地

佛教也采取保护政策。

到了明朝朱元璋时佛教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这与朱元璋的身世有关。据史

料载,朱元璋年少时曾因家境贫寒以乞讨为生,后出身僧侣,待即位之时自封“大庆法王”,并亲自颂经将佛,将佛教的一些经论理论运用到建国兴邦之中,使他

成功巩固了明朝政权。

清朝时由于统治阶级大多信奉佛教,导致清朝末年出现了一大批的佛学研究

者如杨文会、欧阳竟无、大虚等。还对当时社会的思潮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近

代著名的思想家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等都受到了佛学的影响,并对佛教思想

提出了新的看法,把佛学思想研究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佛教从古至今能够在许

多东方国家广泛流传的重要原因是佛教其本身的文化思想和宗教知识与东方国家

的文化相吻合。因为佛教在早期受到一些文化和语言方面的限制,所以当时的佛

教传播大多是通过西方佛经翻译过来的,古代的佛经的翻译本都是由一些各国的

传教僧人传来的。在中国最早的佛经翻译是汉明帝时代的大月氏国来的迦叶摩

腾、竺法兰在洛阳白马寺,译出的《四十二章经》。

公元618—907 年的唐朝时代,佛教在印度已经发展几百年了,也随之出

现了很多种佛教派别。当时在唐代的中国,大人和小孩都知道的一件有关佛

教的大事就是《西游记》中的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也就是玄奘大师历经磨

难不远万里去印度留学,学习佛教。玄奘大师回国后,受到唐太宗的嘉奖和

重视,并安排数千人与玄奘大师共同翻译佛经工作。印度后期佛教的哲学,

和大、小乘佛教的经典因玄奘大师的弘扬和发展,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挖掘佛教文化内涵,开展佛教文化旅游也是与我国的宗教政策相适应的。

江泽民同志在1993 年全国统战土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了“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

主义社会相适应,指出“宗教活动要为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发展多作

贡献。同时党在《新时期宗教工作文献选编》中还提出,“名山胜地的重要

寺观教堂,不但是宗教活动场所,而且是具有重大历史文物价值的文化设施。

对这类寺观等宗教活动场所,要精心加以维护,使文物得到永久保存

[4]

。”9

1.2.4 佛教、佛教文化与旅游景观的关系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距今已有2500 余年的历史,它最早产生于公元前

6 世纪至5 世纪的古印度,是由释迦摩尼创立。在公元前3 世纪孔雀王朝的阿育王

统治时期,印度佛教文化开始向外传播,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经过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相互冲突、融合逐渐发展成为一种中国的民族宗教,深刻的影响着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乃至民族文化性格。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过程中创造了辉煌的佛教文化艺术,留下了许许多多的佛教建筑和世界文化艺术遗产。我国发展旅游业以这些世界文化遗产和佛教建筑作为重要的文化依托,佛教文化这种典型的人文旅游资源,正以其独特的文化意境、鲜明的佛教特色、高尚的文化品味吸引着更多的游人,同时佛教文化也是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所以佛教文化与旅游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它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我国现有佛教寺院达到了几万处,宗教名胜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占有

很高的比例,其中佛教文化遗址占有大多份额。从以上可以得出,我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中包括极佛教名胜遗迹,它是及其重要重要的一部分,它的合理开发可以给旅游地带来很大的经济效益和文化效益。具体为:

(1)佛教是一种宗教、信仰,它的严重影响了周围的人和自然环境。

大多数的与佛教有关的庙宇都会建在风景秀丽或高耸挺拔的山林里,依山傍

水,给人以心旷神怡的感觉,好的自然风光也会大大增强人们的观赏兴趣,而佛家又讲究并提倡“以静修身”这种思想与广大旅游者的想法不谋而合,这影响着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2)早期的佛教活动也可称为民间旅游活动。

我国早期的民间旅游活动又与佛教活动有一定的联系,比如唐朝的玄奘出使

西域,是为了取得经书,在经历了沿途的艰难险阻后,在将佛法宣扬出去的同时,同样也领略到了沿途的景观风光;再如庙宇外的朝佛弟子们沿途进香参拜,一路沿途一心向佛,在一心向佛的同时也在去朝圣路途上的自然风光默念心底,这些虽不能与旅游活动画上等号,但却是旅游的原动力。

(3)佛教历史文化遗产是具有吸引大众的又一人文景观。

我国的佛文化源远流长,众多的历史文化古迹,在这里绽放,其中在我国佛10

文化的展现中,最具特色的就是它的宏伟建筑,如:洛阳龙门石窟、大同云冈石窟、甘肃的敦煌莫高窟及海南南山寺等众多的寺庙建筑、佛像雕塑、绘画壁画,这些文化遗产以它丰富的表现形式与秀丽的名山大川相辉映,创造了自然和人文相互交融的旅游景观,为前来旅游观光的游客留下美好的印象。

(4)佛教中的传说故事、诵经仪式及音乐是最有力的文化资源。

在众多佛教的佛经中,有很多人物都被神话了,都是在历经苦难历程之后,

通过自己的刻苦修行,最终达到了人生的极乐境界并死后成仙成佛,里面的人物大多骁勇善战,无比威猛英勇,并有着一颗执着积极向上的心。这些传说尽管有些荒诞不经,但在佛教徒看来却是朝拜的对象。对于那些不信佛教的人来说,其中的执着精神,也将激励他们奋进,其中诵经的仪式配上佛教中的音乐、悠扬的乐声及法师们的如唱般的诵经,令人回味无穷,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和民间音乐特性。由此可见佛教文化对旅游业的发展有着多大经济效益和文化效益。(5)佛教文化中戒律的环境伦理思想有利于旅游地投资环境的改善。

佛教文化中有许多保护环境、戒杀生的戒律的环境伦理思想,有利于旅游地

投资环境的改善。在佛教中杀生被认为是一种强盗行径,佛教中认为世界是由许许多多的生命体共同组成,而每一个生命,哪怕是一只蚊子,都有它活在这个世界上的道理,生命体的存在是一种轮回,是一种万物生长自然规律的轮回,谁都没有权利去杀害谁,即使它是一只蚊子,在这里也体现出了佛文化中对生命的尊重和对环境的关爱。正是因为有这种思想做指导,所以众多佛教圣地往往是环境

优美,空气清新,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所以这样的生态思想便于旅游业的发展和旅游景观的转型。

1.3 景观与旅游景观

1.3.1 景观的概念

1.3.1.1 多方面定义的“景观”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居环境质量日益受到人类的关注,公共环境的

景观设计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在实现它自身的功能基础上,已与建筑一起共同反映这个城市的特色与风采。11

景观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它的形式多种多样,小到花园、庭院、街道……大

到广场、公园,它是一定阶段的经济、文化以及思想、意识的综合反映,是社会形态的物化形式。

“景观”一词用于对圣城耶路撒冷总体美景,包括所罗门寺庙、宫殿、城堡在

内的描述,在文献中最早出现是希伯来文本的《圣经》中。“景观”在英文中为“landscape”,在法语中为“payage”,德语为“landachaft”。景观一词最早出

现在中文文献目前还没有确切的考证。但不管是西方文化还是东方文化,“景观”最早的含义更多的解释是具有视觉美学方面的意义,即与“风景”(scenery)近

义或同义

[5]

景观是由人类文化圈、地理圈、生物圈共同作用形成的,它是一个具有时间

属性的动态整体系统。对于景观,有很多的概念,不同学科对景观有不同的概念,地理学中强调地域的综合性,认为景观是由地貌、水文、气候、土壤、植被等自然要素,以及文化要素组成的地理综合体,是一个区域结合的外貌单元。景观研究的是一门指出未来方向,指导人民行为的学科,景观设计学对景观概念的理解以北京大学俞孔坚教授的《景观的含义》一文为代表,文章从景观的四个方面即视觉美含义、栖息地含义、作为系统、作为符号的含义。

景观的视觉美含义指土地的美学价值和经济学价值可以自觉地服务于实践活

动和生活需要;景观的栖息地含义指景观必须把具体的人和具体的场所联系在一起;景观作为系统有5 个层次的生态关系;景观作为符号反映人的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念。

1.3.1.2 生态学定义的景观

景观的概念自20 世纪30 年代德国生物地理学家C.Troll 提出景观生态一词

以来被引入生态学并形成景观生态学

[5]

。Troll 把景观看作是人类生活环境所看到

的和生活所触及到的空间总体,景观地域综合的整体性强调这个整体是由生物圈、陆圈、理性圈有机组成的

[6]

由不同的土地单元镶嵌组成景观。景观是一个地理实体具有着明显视觉特征;

它处于生态系统之上,大地理区域之下的中间尺度;兼具经济、生态和美学价值[6]

这是著名景观生态学家肖笃宁对于景观的定义。

在生态学中,景观的定义可概括为几个方面如表1:12

第一景观是指在一定的范围内,是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的异质性镶嵌、

具有重复性格局的异质性地理单元

第二景观是生态系统向上延伸的组织层次

第三景观是一种特殊结构,具有着地貌、植被、土地利用和人类居住

格局的特征

第四景观是综合人类的活动和土地的区域整体的系统

第五景观就是一种风景其文化含义决定它的美学价值

广义景观它体现了生态学系统中多尺度和等级结构的特征。是指具有异质

性或缀块性的空间单元的不同尺度的景观。广义景观的绝对空间

尺度随研究对象、方法和目的而变化,其概念强调空间的异质性。

表2 是我们引用的几种权威性的有代表性的景观定义:

景观名称景观定义

Naveh 景观是自然、生态和地理的综合体,包括所有的自然与人为格局

和过程。

Haber 景观是为生物或人类所综合感知的土地,而不考虑其单个成分。

Forman 景观是由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镶嵌组成,并以类似形式重复出现,

具有高度空间异质性的区域。

景观最新定

景观是一个由不同土地单元镶嵌组成,具有明显视觉特征的地理

实体,它处于生态系统之上,大地理区域之下的中间尺度;兼具

经济、生态和文化的多重价值

[7]

表3 是对景观的综合定义:

景观具有异质性,是由各种不同的空间单元镶嵌

景观结构与功能具有相关性和地域性

景观是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生物的栖息地

景观具有尺度性

景观具综合性,有生态、经济和文化的多重价值

1.3.1.3 景观的分类13

景观可以根据它们形成的主要功能原因,分为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两大类。

自然景观是地球表面天然形成的自然现象,天然景观一般只收到人类间接、轻微或偶尔影响而原有自然面貌未发生明显变化的景观,如极地、高山、大荒漠、大沼泽、热带雨林以及某些自然保护区等。它的一个最大特点是呈现的地球本来的面貌。是人类耐生存的可能自然空间区域。如:美丽的青藏高原雪山,一望无际的太平洋景观等。自然景观是大自然馈赠给人类的瑰宝,不仅构成了丰富的旅游资源和人类生存的环境,而且蕴藏着丰富的科学内涵和美学价值,是认识自然、探索自然奥秘的载体,许多科学家发现和自然规律探索都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精干的认识。

自然景观的类型多样,包括在地质历史时期形成的规模宏大、丰富多彩、令

人目不暇接的地质、地貌、和水体景观,也包括现今生机盎然的生物景观和变幻莫测的宇宙景观。地址景观如矿物景观、岩石景观、古生物化石景观、地层景观、

地质构造景观、火山景观、地质灾害景观。地貌景观如:构造地貌景观、岩石地

貌景观、河流景观、风沙地貌景观、海岸(海岛)地貌景观、冰川与冻土地貌景

观等。

通过所学的知识,使我们对自然景观的赏析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在提高我

们科学素养的同时,既让我们了解到了自然景观的存在原因及演化过程,又让我

们学到景观资源是怎样合理的开发和对环境的保护,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让我们

从中获得美得享受,从而更进一步提高自己审美情趣和鉴美能力。

人文景观是人们在日常的生活过程中,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为了满足人们的

需要,融合了特有的文化底蕴而形成的景观,又可以称为文化景观。文化景观主

要体现在一些古代建筑群、少数民族的服饰以及长期生活所形成的群落、还有音

乐等。一些特色的古建筑群落如伊斯兰教建筑景观、佛教建筑景观的形成对现在

的建筑影响深远,并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1)经过历史等长时期的社会活动形成的风景画面,它包括相关的景物、人文

故事、神话传说、摩崖石刻、道路等;

2)古建筑群落、风景名胜、文物古迹等;

3)指纪念性的景观,是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以人为主的景观;

4)指以特色的民族风情为旅游资源,浓厚的民族文化和民族历史价值。

对于人文景观的定义,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形

成的对自然、人文、艺术、文化的审美观,是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对美的

事物的结构组成体。我国有着众多的以自然、人文、艺术、佛教为宗旨的艺术体,14 如北京的八达岭长城、西安的秦始皇兵马俑、甘肃的敦煌莫高窟、山西平遥古城、

北京的故宫、山西的五台山、河南少林寺及中国佛都汶上出土的太子陵宗塔里的

“佛牙”等等,都体现了人类智慧的结晶。

1.3.2 旅游景观

1.3.

2.1 旅游景观的内涵

旅游景观的产生是随着旅游地理学的兴起而出现的,在20 世纪70 一80 年

代,“景观论”被引入旅游科学,便产生了“旅游景观”一词。“旅游景观”一

词的概念可以被理解为:“在一定的区域中,经过人类的改造和自然地相互作用形

成对游客有吸引作用的客观的实体,并且能使游客体会到强烈的、积极的文化现

象”

[8]

。在这个概念中,包括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民风、民俗、可供人们欣赏的

自然美景还包括与人类有密切关系的建筑物、娱乐设施等。

旅游景观按属性分为自然旅游景观和人文旅游景观两大类。其中,自然旅游

景观指天然景观是因自然条件形成的,如热带雨林、自然保护区、荒漠、沼泽等,

人文旅游景观是在人类历史文化长河中积累形成的有形无形的景观,如历史文化

遗产、建筑园林景观、主题性公园、文化艺术等,在我们现实的旅游景区中,旅

游景观往往以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结合体展现出来。

旅游景观是指人类在漫长的历史沿革中所形成的一种对审美观念的认可与赏

析,他是以旅游为依托,注重人类社会对文明的传承与传播,将大自然美的事物

相结合,其中旅游景观的最直接的表达是规划设计,在一些纯天然的自然景物中,

通过适当的规划与设计经过最美好的具有生态色彩的事物立体的展现在世人面

前。

通过对人文与自然景观的合理规划后,将旅游地的景观直接的、整体的展现在

游览者的眼前,从而从根本上将他的生态性、科学性、以及他的历史传承的整体

性充分的体现出来。

1.3.

2.2 旅游景观的特性

1)可参与性

旅游景观的可参与性包含两方面含义:一是旅游者的项目参与。对于旅游者对

项目的参与,我们可以做以下理解,即当一个地区的地形、地貌及周边的山林、

湖泊等自然景观从根本上对开发者或参观者具有一定的吸引力时(包括它的投资15 性与可回报性),他们将会大批的涌向当地进行旅游参观,来旅游参观的人多了,也就能带动周边的其他产业的兴起和发展,于是在旅游者或投资者参与进来的同时,产业得到了发展,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便得到了双赢。

第二,当地政府在行政方面的参与和当地居民在服务方面的参与。看一个地区

它的旅游业的好与坏,最直接的是看来这个地区旅游者的多少,旅游者多自然这

个地区的旅游业就发达,反之则是旅游业发展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提升,这就是说

要想得到更好的经济效益,光靠政府的支持是不行的,如果政府的支持力度比较大,但当地的居民不配合这样是不行的,反之只有居民在服务方面的参与,没有

政府好的支持力度,好的优惠措施,这样也是不行的。所以发展好旅游业我们既

要有当地政府好的参与也要及时发动当地居民进行参与服务这样才能起到共同发

展的局面。发展旅游业,不可避免地会给当地的社会、经济生活带来一定的影响,我们应该在对旅游地进行开发建设时,正确的认识自身条件,分析当地地形、地

貌以及旅游资源,学习和借鉴国内国外的成功案例,深入了解当地居民对旅游开

发的需求,在尊重他们民族风情和生活习俗的基础上,吸引他们参与旅游景观规

划中。

2)区域性

区域也被称为地区,景观包括的东西要比区域更广泛一些。旅游景观是景观中

的一部分,它是个体区域单位,相当于综合自然区划等级系统中最小一级的自然区,是发生上级相对一致和形态结构同一的区域。一般来说,区域的范围要比景

观的范围大一些,区域的范围为几平方公里甚至几百平方公里,而景观常在数平

方公里的范围内。因此,一个区域往往包含多个景观,如沿海地区包括海滨湿地

景观、水景观、城镇景观、农业景观等。旅游景观是作为一个由自然、社会、文

化等众多要素组成的区域系统的综合体,因此旅游景观的各个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它是特定区域内地貌、植被、土地利用和人类居住格局相互利用的特

殊结构。

由此我们提出了区域合作这一主题,就是指将各区域之间的旅游景点相互联系

起来,如:将泰山景区与黄山景区打破地方保护观念,相结合起来,政府与政府

之间可以相互合作来个旅游通票,拿个这个通票既可以去泰山旅游也可以去黄山

旅游。这样做到区域与区域,景点与景点相互结合,从根本也能达到优势互补。16 3)多样性

景观多样性是指景观单元在结构和功能方面的多样性。以社会观念、民风民俗

等为代表的旅游人文景观由人类在认识改造过程自然界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并且流

传至今,它本身就具有极其强烈的社会性和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产物。社会大

众旅游的出现,使旅游活动演变成大众的普遍行为。由于人类的性别、年龄、文

化程度、个人喜好等的差异也形成了更多的旅游类型。同时,旅游者对于旅游景

观的要求也变成了希望获得更多精神上的享受。

多样性的景观有丰富的信息来源,而多样性的信息传递和调节能力是保证景观

稳定性的重要因素,在协调发展的同时塑造了完美的信息流通管道。旅游景观的

多样性格局能够为旅游者提供更广阔的旅游活动空间,适当调节各项旅游活动,

缓解游客的盲目涌入造成的压力。

1.3.3 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的内涵

旅游景观规划设计是运用科学的方法论和一定的旅游学知识,对旅游区域的

各种景观要素进行整体的布局考察分析进行规划设计,使旅游区域景观的设计要素、空间格局、各种保护生态的生态过程以及人类活动的一种和谐统一的规划方

法如(图1)。

图1 汶上县旅游规划图

旅游规划设计强调景观空间格局对过程的控制和影响,并试图通过格局的改

变来维持景观功能流的健康和安全。旅游规划设计是旅游景观学重要的实践领域,是旅游景观管理的重要手段,集中体现了旅游景观学的应用价值。

旅游景观规划设计从整体协调和优化利用出发,确定旅游单元及其组合方式,

突出宏观总体格局、中观功能分区和微观单元设计,能够较好地实现旅游发展与

环境保护的双重目的。

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围绕着人与景观的共生发展这一原理展开,旅游景观开发

活动不能违背景观生态特点,二者的互利共生、和谐统一是旅游规划设计的最终17 方向。因此,优化整合旅游区地自然生态环境、旅游景观设计和旅游景观经营活

动三大系统。协调各系统之间的关系是旅游景观设计的基本目的。通过旅游景观

规划设计,使景观结构、景观格局与各种生态过程以及旅游活动互利共生,协调

发展。

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始终将某些景观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考虑,从整体来协调

人与环境、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生物与非生物、生物与生物、生态系统与

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具有高度的综合性,把构成景观的所有

要素都作为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的目标和变量来进行研究,在不断的变化中和不确

定因素的干扰下维持旅游景观的稳定性和持续发展

[8]

1.3.4 佛都汶上的旅游景观规划项目

汶上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开拓创新,扎实进取,以解放思想为先导,

以科学规划为龙头,以项目建设为载体,全力打造“中国佛都”新名片,旅游项

目建设、A 级景区创建和农业旅游示范点推进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进展。全县旅游项目先后实施了宝相寺景区建设、礼佛广场、礼佛大道、圣泽商务广场、莲花湖

湿地公园、佛都阳光温泉大酒店、莲花湖宾馆等工程,初步形成了以佛教文化为

核心,特色鲜明、独具魅力的旅游发展新格局(如图 1 )。图2 佛都汶上旅游景点分布图

旅游景观规划工程:一是礼佛大道,它是感悟心灵、体验佛教文化的景观长18

廊;二是礼佛广场,用来礼佛祭祀、休闲观赏的;三是宝相寺建筑群,它是景区

重要的核心工程

[9]

宝相寺建筑群是在1994 年后,在原宝相寺恢复重建塔院的基础上,新建了

山门殿、天王殿、钟楼、鼓楼、文殊殿、普贤殿等16 个单体建筑,总占地面积约60000 平方米,建筑面积6300 平方米。寺院严格按照北宋皇家寺院建筑风格建造,

采用宋式彩绘基调进行装饰,总投资2 亿元

[9]

礼佛广场是在特定节日佛教朝拜、引导、祭祀行礼及日常佛事活动演示聚会

的场所,同时也是礼佛后休息、佛教文化传播和市民休闲的场所。是礼佛大道与

寺院之间的一个过渡区。

汶上佛教文化旅游景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莲花湖湿地公园,它以以滨河大道为

轴线,引汶拦蓄枢纽工程为中心区,建设环湖公园、观光农业区和商住开发区,

总占地7000 余亩,该公园将建成集休闲、娱乐、观赏、探趣为一体的综合性公园,成为城区一条美丽的水文化观赏基地和绿色生态长廊。

汶上北部山区山、林、果、水等资源独具特色,为打造生态旅游项目提供了

基础,其特色是以杨庄、梅山为代表的农家风情游等旅游项目。成功创建省级农

业旅游示范点的军屯乡,利用自身的区位优势即紧邻大汶河,全面启动了大汶河

沿岸的绿色长廊琵琶山溢流坝旅游开发项目,还组织开发了十几个旅游项目,这

些旅游项目是以农家乐为代表的一系列旅游景观,建设了五鸡台宾馆。此外,购

置了冲锋舟、沙滩摩托车、沙滩汽车、龙舟和漂流艇等,开展汶河漂流、汽艇观

光等水上旅游项目和沙滩娱乐项目,水上垂钓中心已初具规模,漂流爱好者纷至

沓来。同时积极打造琵琶山景区,完善各类游乐设施,实施了推水上山、封山育林,修建了上山马道,购置了马匹,充分体现生态旅游回归自然的独特风格,初

步形成了集观光采摘、休闲娱乐、农作体验、田园生活为一体的休闲度假胜地。19 第2 章创建佛教文化旅游景观的设计原则

2.1 地域文化特色创新原则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自然景观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反过来人们

也在最大限度地适应着这种景观,在此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特定地域的风土人情和

风俗习惯,也就是地域文化景观。创建佛教文化旅游景观的精髓就是挖掘地域文

化特色,充分保护和利用地域文化,乡土特色。

2.1.1 地域文化的挖掘、保护和利用

地域文化的挖掘是指设计者对一个区域及资源的剖析与细化,具体的是指将一

个地区所蕴含的具有现实意义及历史底蕴的发现与探索,通过对其历史文化、自

然环境、宗教的研究以此来发现它的价值所在,使人们通过了解他的过去,来得

到实现对它开发。

l)历史文化

对一个事物的认知需要从多方面去了解,首先第一个就是它的历史渊源,我们

只有通过对它历史的研究才能得出它的价值,以景观设计来说要想从根本上将设

计搞好,那就得先了解你设计这个地域的历史及文化,因为不同的地域对于设计

者的要求是不一样的,不同的地域文化造就了一个地方的历史如古罗马的角斗兽

场它是按照当时的社会现实及宗教信仰所形成的产物,因此不同的国家和民族历

史发展不同,历史文化不同所造就的地域文化特色产物也是不尽相同的,我们只

有研究了解透它们的历史文化,才能从根本上挖掘和利用好它的地域景观,才能

设计出好的有特色的景点文化。

2)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是一个大的区域性的概念,一个好的自然环境能够给人以美得感受,

自然是我们的地球赋予我们最好的礼物,美丽的田野、雄伟的高山、潺潺的溪流、茂密的树林及各种的动植物是城市存在的基础和背景,它们的存在为城市的发展

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一个城市的发展不仅仅需要的是钢筋水泥的颜色,更重要的

是在我们生命中的绿色的元素的衬托,这就是大自然的颜色,这就是我们生命音符,他能赋予一个城市的灵魂,同样它也是这个城市的发展的基调,是一个地区

一个城市独有的色彩情调,是天然的背景色调,如“落日天边见二峰,平临湖上20 出芙蓉。西来水窦缘王屋,南去山根接岱宗。”将济南最具天然色彩的美丽风光尽收眼底,将整个山、水、泉的自然元素融合其中,让我们在读这首诗的时候便能

想象出它的独特与魅力,同时让城市的景观充满了魅力(如图3)。

图3 泉城广场泉标图 4 汶上礼佛广场

3)宗教文化

宗教文化作为一个国家信仰的灵魂,也同样具有它的色彩与底蕴,宗教文化直

接影响这座城市的内涵,将宗教文化直接运用到设计上是人类的一个壮举,如圣

城耶路撒冷的圆顶教堂、我国的敦煌莫高窟等都是将宗教文化巧妙的融合在内,

如佛都汶上的宝相寺景区中轴对称布局也都是如此,中国佛都汶上的宝相寺的礼

佛广场的设计主题是围绕“儒释圣地、花园水城”的城市发展为定位突出了佛性

本有、人性本净、见性成佛的主题。(如图4)礼佛广场将儒家文化及释迦摩尼的佛家文化融合在一起,整个广场的色调是以白色的大理石铺砌,加上古朴典雅的

大佛殿,与广场中央的巨大的白色“甘露观音”雕塑相互辉映,身在其中给人以

庄严肃穆肃然起敬的感觉,体现了宗教主题文化与当地历史文化的融合。

唐宋时期,汶上佛教盛行,留下了著名的皇家寺院宝相寺。1994 年 3 月15 日,在葺修宝相寺太子灵踪塔时,于塔宫内发现释迦牟尼真身佛舍利等佛教圣物,轰

动了全国。汶上宝相寺太子灵踪文化节从2004 年开始举办,一年一届,已举办了八届。目前,中都佛苑宝相寺景区已成为融观光、朝拜、休闲、修学、度假为一

体的佛教文化主体公园,成为世界著名的佛教圣物朝拜圣地和佛教文化体验地。

历史地域性文化记忆和情感的雕塑或小品,这样既保留了地域特色,又与历史

背景发生联系,使人们能够发自内心的体验到地域文化。在城市化进程加快的今天,我们应该适当的保护和利用历史文化建筑,汶上太子灵踪塔的保留无疑对今21 天的太子灵踪文化节的创办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1.2 地域文化元素在景观设计中的表现手法

在当代景观设计中,充分的将地域文化元素很好的运用到设计中,这就需要我

们在一些分析手法上加以运用于转化,首先要学会如何将模仿、简化抽象、寓意

传说等手法运用其中。

1.模仿

模仿是在现代景观设计中运用比较突出的一种表现形式,如何模仿,怎样模

仿,这就对我们有了一个新的要求,模仿指得是对艺术及其具体事物的仿真,在

仿真的同时更具有一定的创新,如在现代景观设计中有很多仿古典园林建筑,比

如苏州园林、比如海南的南山寺、曲阜的孔府等等,都是将古代的园林元素加入

到现代元素进行的加工的产物,现在我们所见的很多的园林结构中的有些材质,

都不会是原汁原味的古代的砖瓦或器皿,而是用现代的建筑装饰材料用以代替,

比如原来的砖瓦可以用现代的钢筋或水泥等来建造,这就是既可以突出它的神似,又可以使其更加的坚固。如汶上音乐广场中的音乐喷泉便是取佛的“意”与“形”,利用不锈钢等现代材料来表现神圣而高贵的“神”。

2.简化与抽象

在很多的现代园林结构中设计师通常会加进自己的理解元素,在充分利用地域

文化的同时将其结构、雕塑用独特的文字元素将其简化与抽象,以此来达到相应

的效果,向山东莒县的文心广场,在其广场的中心位置有一座雕像名叫日月山,其实是现代文字“旦”的象形文字,雕塑的最顶端是一个大理石做的圆球意为日,中间是一个月牙形的不锈钢雕塑意为月,底座为一块巨型石材雕成的四角石座意为山,因为这里是莒国文化的发祥地,而“旦”这个字是从这里发现的,设计师巧妙的将这个字体进行简化,不仅体现了当地的文化特色,更充分将莒县的历史用这个字将其诠释出来,再如大雁塔北广场中的“佛珠”雕塑,一颗银白色的佛珠被深红色的佛柱穿过,上刻镂空蚀雕灵秀飘逸的书法作品,利用简化、抽象的形式体现一种集大智慧的宗教情怀。

3.寓意及传说

在当代景观设计中,将一些好的文化元素加入到设计中,会使得设计锦上添花,运用与地域历史、名人、传说、动植物形象相结合的方式,使人产生联想与归属感。如:山东日照的浮来山传说在很久以前是片汪洋大海,这一天东海龙王命一老龟驮起大山漂浮到莒。

山刚刚放定,就听山上有一童子破口大骂老龟。老龟这才发现,原来是龙王三22 太子在山上玩银杏果老龟忙说:“我再把你驮回去就是了。”说完,太子坐到老

龟背上,又被驮回东海去了。老龟回禀龙王:“山已安好。”东海龙王用鼻子一吸,水就没了,成了一片平川

[10]

自此,被老龟驮来的山,就被当地的人们命名为“浮来山”;后来山上长出了

一棵银杏树,正是龙王三太子玩银杏果丢落的种子长出来的。所以较好的运用传说会提高游客的兴趣,同时也得到了相应的文化价值。

我们在做景观设计时,要有明确的设计理念,将设计理念运用与设计之中,地

域的寓意及传说表达了一个地方的传统思想与文化历史,同时也可以作为一种设计理念来表达这种思想的“意境”。

4.传承发展与创新融合

传承传统的古代思想发展现代景观设计,创新设计手法与设计材料,在传承

和发展的基础上创新新景观。创新是发展的前提,是设计的精髓和灵魂,我们在做设计时,应运用各种形式各种手法的结合,不局限于传统形式和材料,做到一种新形式的完美结合。

融合是一种发展融合主要指不同地域文化元素之间以及和国外文化元素的

借鉴与利用。在与国外设计手法进行融合时,我们不应该一味的“拿来主义”,而是应该保持自己的独立性与地域特色,在充分了解国外的设计手法的观念上进行借鉴,用中国人的审美欣赏方式来表现出中国式的情景交融的文化内涵

[11]

。设计

师可将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中重意境、重氛围、重内涵、重人的参与性与国外设计中重节奏、重形式有机结合,创造出新的设计理念。

2.2 佛学生态景观设计保护原则

2.2.1 古代的生态设计思想

1)对自然的认识

中国古代有丰富的生态思想,早在两千年前的先秦时代就有许多精湛的见

解,《老子》、《庄子》、《荀子》、《山海经》、《礼记》、《管子》、《吕氏春秋》、《黄

帝内经》、《周易))等书籍都有关于生态的资料,构成了巨大的生态思想宝库。

自然“生生不息”

中国古代的先哲认为宇宙的根本原则是“生生不息”,生生是指万物生息不绝23

的状态,是运动和活力所在。《周易·泰卦》说:“天地交而万物通也;八卦相荡,

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大自然的金、木、水、火、土等万物都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生而又生,互为循环

[12]

自然资源无限而有限

中国古代的先哲知道,在人口不多的上古社会,大自然提供了丰富的生活资源,

人们的物质欲望很低,不必向自然索取太多的东西,容易满足。《韩非子.五蠢》说:“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实足食也。夫人不织,禽兽之皮足衣也。不事力而养足,人民少而财有余,股民不争

[13]

。”随着社会进化、人口增多,人们的欲望扩大,

使得资源匾乏。加上自然灾害频繁,人们难免处境危险。

自然是有反馈能力的

中国古代的先哲认为,天有思想,可以对人表达喜怒。《尚书.洪范》记载:“貌

之不敬,是谓不肃,则下不敬,阴气胜。故网咎狂,网伐常雨,胭常恶。时则有

服妖。”’这类思想后来发展为天人感应观念。

2)对《周易》的认识

研究中国古代的生态思想,不能忽略堪舆,也就是风水,其中许多思想都源

于《易经》,《易经》被儒家尊为群经之首,从古至今一直用于景观规划中,它是

地方文脉的基础,我们要研究地域景观,就不得不对它有所了解。在这我要说的

是《周易》的原理之一:理指原则。它反映了《周易》对事物规律和道理的探讨,“理”贯穿于自然观、认识论和道德观之中。

风水思想隐含着国人所特有的对天、地、人逻辑关系的理解,在实际中这种

智慧逐渐演化为信仰中的俗性部分,担任着中国古代建筑的指导作用

[14]

。在景观

设计中,巧妙地将天、地、山、泽、风、雷、水、火等规划设计在地面上,依据

其平面、立面、区位、方向、体量、形状、光线、颜色、音律、尺寸等特征,形

成一个包含天地、人世间万象而生生不息的宇宙,这就是《周易》精髓的体现,

如影随形的中国古代原创性旅游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的文化内容。

2.2.2 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景观设计原则

在佛教文化旅游景观的设计中我们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景观设计原则。

佛教文化所展现的寺庙园林建筑、神像雕塑、绘画书法等众多文化遗产,以其历24 史悠久、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与秀丽的山水绝妙映衬,构筑了一个人文景观与

自然景观交相互融的生态景象,佛教文化是一种生态文化,在其内涵气质和外在

在特征上都表现出了浓厚的生态气息。

其中在旅游景观规划的详细设计中,为了体现重点,往往是将具有前瞻性、可

发展性、经济性相融合在一起,将各种要素的布局与配置合理的划分,从整体上

实现人与自然、生物与自然、生态系统与生态系统等有机的结合一起,在结合的

同时将具有整体的景观体现出来,从整体上保证生态功能的发展,从而有利的达

到降低灾害、增强生存能力、提高生产力的目的

[15]

在旅游景观规划设计中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设计原则,要充分利用传统

地域文化景观来营造更加生态的旅游环境。传统地域文化景观是人地长期相互作用和相互适应的历史产物。具有天人合一的典型特点,也是人文生态格局与过程的典型代表。我们在设计旅游景观时应该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合理布局景观要素、规划旅游活动空间、安排旅游线路、设计旅游方式,最终谋求旅游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的协调发展

[16]

在中都佛苑宝相寺景区这一融观光、朝拜、休闲、修学、度假为一体的佛教文

化主体公园的设计中,充分利用生态设计原则,在保护太子灵宗塔和舍利子等这些历史文化遗产的同时巧妙利用当地石材结合历史文化打造出世界著名的佛教圣物朝拜圣地和佛教文化体验地。

总之,我们在做旅游景观规划设计时,要充分了解掌握自然规律,认真研究

分析地形地貌,构建多样化的功能单元,设计出更加人性化合理化的旅游景观,确定合理的景观格局,正确选择合理的资源利用方式,要尽量采用绿色低碳环保材料,设计出合理的防污系统,引导旅游者在景观的生态承载力范围内开展旅游活动,只有这样我们设计的生态景观设计才能与环境充分融合,协调统一。25

第3 章佛教文化旅游景观设计的基本模式

3.1 P-C-M 模式----斑块(Patch)—廊道(Corridor)—基质

(Matrix)模式

我们以吉山旅游景区为例来说明斑块(Patch)——廊道(Corridor)——基质(Matrix)模式在景观规划中的应用,P-C-M 模式是景观生态学用来解释景观结构的基本模式。景观生态学宏观的思考问题手法为旅游规划提供了新的规划视角,在旅游景观分区、游线组织等方面利用景观生态学的思想方法来指导旅游区规划设计

[17]

。吉山乡地处全国旅游城市福建省永安市城区西南郊,距城区约5km,是福建

省首批历史文化名乡。

3.1.1.现状分析

表3 是吉山的现状:

旅游区规划范

南从永安市吉山乡上吉山村土堡起,北至下吉山叉溪口,东从北

陵山,西至永宁高速公路;水上旅游开发的范围,东从西门电站

大坝起,西至鸭母潭电站,南至上吉山电站水面。

规划主体吉山乡的下吉山村及北陵风景区

旅游区气候亚热带季风山地气候

旅游区内资源自然资源:常绿阔叶林等亚热带林以及丰富的人文资源

旅游区内交通对外交通廊道通畅便利,基础设施比较完善

据调查吉山旅游区有旅游资源7 个主类,15 个亚类,30 种基本类型,可开发

旅游资源单体共有68 个。在旅游景观规划中要充分挖掘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充分利用吉山旅游区内的水资源,规划设计开发水上游活动项目。26

3.1.2 景观规划

P-C-M 模式是景观生态学中最常见的景观空间格局构型,强调从总体层面上对

规划对象进行把握,具有条理清晰的特点,便于掌控全局。吉山旅游区规划范围较大,依托山形地势、道路、水路,总体呈带状,适宜采用P-C-M 模式。

1、景观功能区斑块设计

斑块是在外观上不同于周围环境的非线性地表区域,这种地表区域在外形上

异于周围环境,因为斑块所形成的原因不同,所以它们的外部形态有很大差别,大小及形状都不相同。斑块强调的是一种功能分区,不同的斑块特质,有着不同的功能,其在规划旅游景区的同时分区的效应也会有不同,在斑块划分的同时应当充分考虑到这一因素,如吉山北面的山上适合种植喜阴类的植物,那是因为它背光,但如果给它种上向阳的植物,恐怕将不会存活,既损失了树苗,又不能很好的将其绿化,同时还损失了金钱。同样的道理如果南面阳光充足,适合种植喜阳的植物你却种上了喜阴的植物,那肯定也是不行的。所以这就如同斑块,在划分时一定要注意功能的区分。

2、交通廊道设计

廊道在景观生态中是指景观中与相邻两侧环境不同的线状或带状结构,是景

观空间格局的基本要素之一,廊道按其结构特点可以分为三种,线状廊道(比如公路、森林等)带状廊道和河流廊道三种。合理的利用和设计廊道可以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保证斑块内的物种运动,还可以防止土地的水土流失,可以过滤污染物等,在旅游规划中我们都可以把它们理解为一种特殊的生态通道,吉山旅游区充分利用廊道的三个结构,在设计中运用了林带、水系、和道路等形成了完善的生态旅游体系。

吉山旅游景区的古村内部利用各种自然生态景观廊道,用以低碳环保为理念,

以电瓶车为主要交通工具,来组织旅游区的主要交通。在路面设计上采用当地自然材料卵石和石板进行生态地域化设计。

3.1.3 基质背景营造

基质在景观生态学的定义为景观中面积最大、连接性最好的景观要素,基质是27 景观P-C-M 模式中的一部分,在景观规划设计中能起到主导作用,如一片蔚蓝的大海内湾、一处辽阔无际的戈壁、一块连续分布的针叶林带等等。就吉山而言它具有很好的基质背景,有独特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这也是吉山旅游景区的重要特征。正是因为这里有山、有水、有文化积淀所以在基质的营造上就形成了人文背景和自然资源两个方面。在自然旅游资源方面,吉山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次生林为主要基质,在进行景观设计时应充分利用自然植被的绿化背景作用,不同的景区规划不同的斑块群落。合理布局廊道绿带和景区绿化斑块,以乡土阔叶树种代替基质林破坏的植被,引进特色的乡土观赏植物,等将吉山的基质背景融入到旅游实体中

[18]

吉山有着众多历史文化抗战遗址,又有着自然田园风光的美丽村落,抗日战争

时期,福建省政府内迁于此长达七年半之久,使这里成为东南抗战文化中心,同时这里也是国民党抗战政府的行政中心,所以这里有着独特的人文背景。一个成功的旅游风景区大多是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巧妙结合,景观文化是景观生态格局的灵魂,在景观设计中要充分挖掘地域文化,营造更好的基质背景。

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的基本模式在选择上既尊重原有景观生态学斑块(Patch)

——廊道(Corridor)——基质(Matrix)模式框架,更注重满足旅游地实际的功能

需求,从旅游的基本功能需求出发,运用模式的基本原理使该模式在旅游规划中

发挥应有的实际应用价值,为更多的旅游区景观规划树立范例。

3.2 概念性旅游景观规划模式

为了进一步适应旅游发展的要求,提升旅游业在社会中的低位与效应,对于

旅游规划界发现的新问题,对我们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概念性规划模式作为一种

新的发展趋势,正不断的为人们所接受,所认知。所谓概念性旅游景观规划模式

是指依据对现有旅游开发地进行的一种前瞻性的规划与设想,同时也是一种在理

想状态下设计师对即将开发实施的旅游项目及区域的大胆设想的创新性构思。概

念性旅游规划模式可操作性较强,操作较为简便,能让设计者充分发挥创新性思

维和足够的想象空间,减少规划设计中的战略策划不足。但是这种规划模式也存

在一定的局限性,它只是适用于对较大地区及区域旅游业的前期研究和总体控制,28 是一种针对于旅游地发展的战略思路和构想。我国有一些拥有良好的生态旅游资

源的地区,但因生态比较脆弱、经济相对落后,概念性旅游规划模式很难满足其

通过发展旅游业尽快摆脱贫困的目的,真正实施这种模式的现实效果可能会差一

些。

我们在做设计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到概念性旅游景观规划模式的发展性及局限

性,正确分析和研究旅游地域现实情况,并有选择性的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

3.3“大旅游”旅游景观模式

3.3.1“大旅游”内涵

“大旅游”就是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系统理论,需求旅游业的发展既能满足人

类休闲享受、美观的需求,又能满足社会发展和经济的需要,还力求维持旅游地

生态和文化的完整性

[19]

。经过认真考察分析,我认为,“大旅游”是多种旅游综合

体的概述,是将现代化的旅游进行的一种融合,是较为成熟的规划思想模式,包

括如下几个方面:

名称含义

大资源“大旅游”是对旅游资源概念的扩展。在人类价值取向、消费意

识等呈现多元化趋势的情况下,旅游资源,也出现了很大的变化,

出现了多元化趋势,它涵盖很多方面。

大产业带要树立大区域的思想,加强旅游区域合作,用旅游资源特色设计

与开发旅游产品。这样可以解决旅游业中“遍地一样,无特色”

的旅游发展现象,还可以保持资源完整性。

大的产业链要求旅游规划体现产业间的整合,“大旅游”要求通过“大产业链”,

既满足游客、供给者、旅游地居民等多方利益和福利,更符合和

谐社会、全面小康等战略目标。

大市场和大系

“大旅游”规划思想对旅游区资源和环境的正确分析与预测要明

确,对目前尚不完全具备开发条件的古迹文物、文化旅游资源等

应暂时储备保护起来,一定要保证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利用。29

大资源涵盖大旅游它是大旅游的一种延伸,先有资源才能后又旅游,好的资

源是指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能够引起人们兴趣的如山川、河流、庙宇、古建筑、

风景名胜等一系列吸引人眼球的事物,并能使人从根本上想去理解它,想对它一

探究竟。同时有了这些想一探究竟的资源,自然就有人去挖掘开发,去深究它的

内涵。

3.3.2 “大旅游”景观规划模式对不发达地区发展的意义

“大旅游”景观规划模式适于的范围为对较小区域的发展与规划,近年来我国

的旅游业有着长足的发展,政府的支持力度与当地居民的服务性日益增强,政府

和民众都看到了旅游给社会与个人带来的经济回报,越来越多的地区都选择依靠

旅游来带动社会的经济利益与长远的发展,在一些发达地区旅游业得到肯定与收

获的同时,一些较为贫困不发达的地区,也纷纷进行效仿积极的挖掘地方特色资

源以此来带动经济产业,在这些地区一般生态资源洁净或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或

有着宜人居住的环境,所以对于这种地区发展旅游业是非常有必要的,在进行合

理的旅游规划后,便可有长远的发展,如:在贫困地区开发后以农家小作坊为主的“农家乐”餐馆或小成规模的“某某度假山庄”等等。所以“大旅游”规划模式

在不发达的地区是具有可持续发展的。

3.3.3“大旅游”带动的产业整合及特色案例分析

以可持续发展的系统理论为基础的“大旅游”规划,是一种整合性的规划,

是各项利益综合平衡的中心。它需要带动当地一二产业等各产业的发展整合,是

各部门相互联系的桥梁。在做设计时要兼顾各直接与间接相关部门要加强经济引

导研究。对于一些有特色生态旅游资源但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通过大旅游模式,利用地区优势生态资源,通过开展农业观光、生态游、瓜果自摘等旅游项目,把

当地优势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可以提升旅游消费结构,促进区域的现代生态农业、绿色农业的发展。由于大旅游规划模式的带动使得不发达地区提升自我发展

能力,形成了经济生态旅游系统整体协调发展。

我们通过“大旅游”规划模式的内涵分析,整合区域内各种资源,发展特色

经济,带动产业调整,在政府的指导下,发展以旅游经济为主导的生态农业,做30 到农业的生态化转型进而促进地域特色经济、新型生态建设的进一步实施,真正

实现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0]

例如我们众所周知的水浒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使大家一听到或看到“水

浒”二字即会想到那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好汉们,就会想到那八百里的水泊梁山,

想到他们在梁山上聚义时的情境。那么大家为什么会想到这些呢?究其原因是因

为水浒文化,在人们心目中的沉积与积淀。所以梁山成为了那个时代的代名词,

并由此成为“水浒旅游”文化的一种象征。梁山于1985 年被山东省政府评为第一批省级风景名胜区;而坐落于周边的东平和郓城分别以历史上有名的“八百里梁

山水泊”唯一遗存水域和宋江家乡而出名。阳谷则以景阳岗武松打虎、狮子楼为

主要旅游吸引着关注水浒文化的旅游者。

“水浒旅游”是以梁山为主线以其周边四县为涵盖,以水浒文化为旅游开发

规划基础,针对于重点与非重点及创新点各有侧重,以梁山为文化主线在共同的

主题(水浒故事旅游)背景下,带动其它各县区的旅游特色发展。各区域旅游资源

有一定程度的差异性,以此掉起游客的胃口,使游客游览了一个旅游地之后还想

去另一个旅游地的欲望。根据此实际案例使我们得出从共同的旅游主题出发进行

旅游规划整合,合理利用各地旅游地间的关系,优势互补发展各旅游景区特色资源,来实现客源资源的共享。

旅游景区活动策划方案

随着我国旅游业不断的发展,各地旅游市场发展迅速。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市场进入高峰期,对于旅游景区旅游活动策划方案应该是怎样的?为此,上海思纳建筑规划设计股份有限公司为大家总结了相关信息,希望能够为大家带来帮助。 一、品牌分析: XXX乐园属于新兴拓展运动项目的景区,是旅游市场新的切入者,自2003年进入市场,凭借其项目的创新性、游客的主动参与性、游乐项目的趣味性,吸引着众多的都市人群、莘莘学子前来乐园游玩。经过一年多的经营,XXX乐园已具备了一定的资金、人才、管理经验、媒体宣传策略的优势,并且地理位置、硬件措施良好。虽属旅游市场新的进入者,但凭借其以上几点优势,可以迅速占据市场,扩大市场的份额。 二、品牌现状:1、品牌知名度低:前期XXX乐园虽有广告投入,但属零星,没有系统性,没有整体的规划,并且广告宣传没有抓住重点,没有特色,因此,品牌知名度低是XXX乐园发展的一大障

碍。2、市场认知度低:品牌时代,消费者选购消费品时,首先考虑地就是品牌的知名度,以及其产品在市场上的具体表现。因此,目前的工作重点,将放在品牌的提升,塑造品牌的知名度上。 三、品牌定位:细分市场以及独特的销售主张(USP),是现今消费市场营销策略的特点。在认真考察XXX乐园的运动项目,以及细分消费群体之后,XXX乐园的品牌定位为:青少年心身成长的素质教育培训基地。目标人群:大、中、小学生。2、都市白领释放压力调整心态的阳光会所。目标人群:都市繁忙的白领一族。抓住这一消费群体,对扩大市场份额,具有战略意义。 思纳史密斯集团成立于1853年,是美国运营历史最悠久的设计和咨询集团,近二十年都在权威的世界建筑排名前十位,集团在中国设立策划设计和投资运营二大事业板块。 上海思纳建筑规划设计股份有限公司(SYM 836121)及其下属各专业咨询策划设计子公司负责集团的策划设计板块。思纳设计股份

中国佛教文化论文

论中国佛教文化 摘要:国父孙中山曾说:“佛教乃救世之人,佛教是哲学之母,学习佛学可佐科学之偏。国民不可无宗教思想,盖教有辅政之功,政有护教之力,政以治身,教以治心,相得益彰,并行不悖。” 一代领袖毛泽东也曾说:“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主张普度众生,是代表受压迫的人讲话。” 近代大科学家爱因斯坦也提到“如果有一个能够应付现代科学需求,又能与科学相依共存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 关键词:佛教,文化,丰富性,影响,作用价值 正文: 一、佛教的简介: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中最古老的宗教。“佛”是一个理智、情感和能力都同时达到最圆满境地的人格。佛教原产于古印度,于东汉永平十年,即公元67年传入中国,迄今已经有1935年的历史了,佛教在印度本土的流行约有1800年历史。佛教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期:前六百年,为部派佛教形成时期;中六百年,为显教大乘时期;后六百年,为秘密佛教流行时期。初期佛教以上座、大众为两部分为主,三四百年中分化为十余种部派。其中上座部,分为南北二转。中期的大乘佛教,于公元二世纪中传入中国汉地,公元七世纪起又自汉地和印度传入西藏。公元十一世纪起,印度后期逐渐盛行的秘密佛教,又大量传入西藏。印度后二期的佛教,又在中国形成汉语系和藏语系两大系的佛教。二、中国佛教的丰富性: 中国佛教的丰富性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一为典籍的浩瀚,二为宗教派别繁多。一在汉语系的佛教中,现存译典一千四百八十二部,五千七百零二卷,除去重译本约有四千四百卷,其中声闻乘三藏约一千四百卷,大乘经论约为三千卷,全部约合梵文二百五十万颂。另外有历代汉文著述一万余卷,折合梵文七、八百万颂。合计约为一千万颂。藏文《甘珠尔》及《丹珠尔》两部共收译典五千块九百六十二部,为和梵文三百万颂,藏文著述数量亦极庞大。二在大乘佛教传入中国后,在汉地由于长期对教义进行钻研和辨析,逐渐形成许多宗派。如地论师、摄论师、天台宗、三论宗、律宗、密宗、净土宗、三阶教等,禅宗后来又分为七宗。西藏语系佛教也分为宁玛派、格鲁派、觉宇派、夏鲁派、郭扎派等。傣族巴利语系佛教也分为分润派、摆庄派等。佛教在中国所形成的这种百家争鸣的局面,是中国佛教内容丰富的体现。 三、佛教文化对中国的影响: (一)、建筑风格:中国禅宗丛林制度实施后大大影响了佛教在中国社会和民众心中的形象,也促进了禅宗的自身发展。近千年来,大小丛林在全国星罗密布,遍及城乡。丛林的建筑风格一般呈对称,轴对称式。肃穆的山门、巍峨的大殿、宽敞的禅堂等等,影响了中国古代的建筑风格。也有的丛林建筑精巧别致,依山傍水,古朴典雅,与大自然和谐共存,浑为一体,中国古典建筑,尤其是园林建筑风格,与其极为相似。这些美轮美奂的丛林建筑,给全国的山水风光增添了无限的诗情画意,充分表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的风格。 (二)、教育及教育体制:禅宗的丛林制度及其同修互助的团体生活方式对中国教育体制的改革与创新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宋代以来我国普遍实行的书院制,就是借鉴佛教的丛林制度建立起来的。一度对佛教持排斥的态度的儒家学

数学创新思维训练心得

数学创新思维训练心得 郭寮小学钟金平 一、重视教材中的逻辑训练。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手段,而教材便是最好的训练内容。教师根据教材精心设计好训练,让学生参与操作、自学、讨论、质疑问难、发现规律、得出结论等过程,体验思维的整个过程,学习研究事物和发现规律的方法,并从中获得规律、结论后体验快乐。这样,学生以后的创新才不会沦为一句空话。如教材中公式、性质、定律的推导,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分析,简便运算等等。 二、让学生养成乐于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的良好习惯。 学生的创新思维往往在议论、争辩中产生的。学生敢想、敢说、敢争论,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创新的欲望和激情;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充分暴露自已的思维过程,通过与老师和学生间的多向交流,矫正错误,发展学生的个性思维和创造。 教学中留有一定时间让学生议论、发表意见和质疑问难,通过学生向老师、同学提问题、老师向学生提问题等形式,创设一种民主、宽松的教学气氛。 例如,教学圆的周长,复习完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周长后,师问:1、圆的周长是指什么?2、你能想出计算圆的周长的方法吗?让学生想出几种简单的方法,如用绳子先绕圆周长一周,再用尺子量或把圆滚动一周后,用尺子量。然后让学生想一想这是不是最妤的方法。接着教师激励学生一起研究发现计算圆的周长的方法:出示三个大小不一的圆,让学生观察、思考后讨论:圆的周长和什么有关系?再通过实验演示得出数据,从中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什么规律?在新课结束后让学生对本节内容向老师发问,全体释疑。

三、训练学生在思维受阻时,及时变换思考角度。 思维受阻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是经常发生的情况,如果不及时“疏通”,问题便得不到解决,不仅可以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严重影响学生思维的发展。教学中结合例题、练习引导,启发学生变换角度进行思考,如: 一件工作,甲独做12天完成,乙独做18天完成。两人合作2 天后,乙有事抽调到别处,一段时间后乙又回来与甲合作了3天完成,乙抽调出多少天? 学生对此题的问题较难理解,出现思维阻塞。教师可引导学生变换一个角度来想:这件工作是由甲、乙分合做和甲独做完成的,求乙抽调出几天,即是甲独做的时间,因此,要求乙抽调出几天就变成求甲独做几天,便可先求出甲乙共合作了这项工作的几分之几,然后求出甲独做的工作量,再除以甲的工作效率,即可求出乙抽调出几天。 四、创设情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 创新思维的培养有赖于发散和求异的思维训练,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的引导、训练又有赖于教师经常性地进行这方面的教学活动。 例如,对分数、小数应用题数量关系训练时,可进行联想训练。 ①单位“1”的量是一令纸的数量; ② ③剩下的是这令纸的(; ④用去的比剩下的多这令纸的;

学习中国佛教文化心得体会

学习中国佛教文化心得体会 我觉得佛教是一种文化,而不是迷信。也可以说它是一门高深的哲学,其中蕴含了许许多多的人生哲理与生活哲理,今天在世界各地,都有许许多多的信众,有的法师学者更是将佛教在当今社会誉为佛陀教育。 经常会有人问道,你信佛吗?每当有人这么问我,我都会反问一句,何为佛呢?不错,何为佛呢?这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深思的!既然我们学习佛,我想首先我们就要去了解所谓的“佛”。 佛教中最广为流传的一句话是:“南无阿弥陀佛”,那么好了,我们就从这句大家都很熟悉的句子入手,来看一看“佛”到底是何意思呢。“南无”翻译过来是皈依,敬投的意思,“阿弥陀”是无量无边无穷的意思,那么“佛”则译为觉悟者的意思。连起来就是我们要皈依敬投无量无边的觉悟者。通俗一点来说,就是要像觉悟者,拥有很多智慧的觉悟者学习。那么“佛”究竟是不是由人变成的呢?所以经典上说。一切法由心想生,心即是佛。佛即是心。若是一个人的内心清静,那么他也自然是慈悲的、平等的、无私的、自在的、一个字来表达,那就是所谓的“佛”。 那么在让我们来看看释迦牟尼的一生,他是如何悟道成佛的呢?释迦牟尼本来是一个贵族王子。然而他却放弃了世间的权利,财富。种种去追求世间的真理!他苦行过,经历了种种磨难的修行, 然而却依然没有体悟到世间的真理。最后他来到了一棵树下盘坐。用心反思,体会,感悟。 最后他悟道成佛。他成佛之后说的第一句话也就是上面提过的,“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皆由烦恼,执着而不能证得”大家可想而知道,佛主也并不是真理的创造者,他也是通过了自然生活的磨练

,最后反观内心,去体会,感悟而发现了大自然的真理。所以他说我们本来都是佛,就是因为心中的颠倒 执着而障碍了我们的清净佛性。所以我们只要慢慢放下心中的迷惑执着心中清净了。我们就是佛! 有的人学佛很多年, 然而却迷信了。佛其实不是别人你若是善良慈悲热爱帮助别人宽容孝顺, 仁爱, 你即是佛. 有的人整天满口佛言名理.试问有几个真正懂得真正的含义佛是来源于生活的,是在生活中感悟的.。只要我们一心向善,在生活中磨难挫折中,只要用心体会感悟,总有一天会觉悟的,什么是佛呢,说复杂很复杂说简单很简单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在高深的境界,也是从生活中慢慢修行而达到的。所以说只要一心向善不管是谁总有一天会快乐。不管怎么样,我们每天都应该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和良好的情绪,没事经常笑一笑。正如不管你是考高级证书也好,考公务员也好,也许你努力了考上了,也许你努力了却没考上,但没有什么过不去的,把心放宽,什么事情用心尽力去争取了就不要太执着结果了。保持一颗平常心态去面对生活,遇到什么挫折烦恼不要去逃避,而是要坦然的去面对。活出你自己,随顺自然万事随缘。 我在这里做个比喻,我们大家都知道跑步比赛。首先会有终点.在就是每个人参赛的运动员。有的人跑的快,有的人跑的慢,不管快与慢,只要坚持,不放弃,不管终点在艰难,在远,也会到达终点吧。所以说只要我们一心向善,不放弃,坚持着我们心中的向往,我想不管多久,总有一天我们也会达到我们理想中的高度和境界。我们要明白做什么事情都要有一个过程,慢慢来,放下烦恼,放下执着。即使现在做不到,总有一天也会慢慢做到, 就好比我们从小上学,从小学,初中,高中,…工人叔叔们盖楼房,我们上楼走台阶,都是有一个过程的,要循序渐进的,。要相信自己。我们要有信心。还有最重要的要快乐 有的人会说,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是啊,不错,不过我们在想一想。如果我们不去

传统建筑文化论文佛教建筑

传统建筑文化论文佛教 建筑 Coca-cola standardization office【ZZ5AB-ZZSYT-ZZ2C-ZZ682T-ZZT18】

佛教建筑 摘要:佛教自古印度传入中国后,对中国人的生活产生巨大影响,现在佛教仍是一拍兴旺景象,是世界散打宗教之一。其独特的建筑佛塔以及其建筑布局在现在另人赞叹不已。 关键词:佛寺建筑佛塔塔庙建筑格局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产生于公元前六世纪的古印度,公元前三世纪被定为印度国教,并开始向国外传播。佛教传入中国后,对中国人的思想意识、民族关系、文化艺术、风俗习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时至今日,国内依然寺庙林立,僧侣众多,善男信女络绎不绝,一派兴旺景象,独特的寺庙建筑风格更是吸引了善男信女的眼光。 中国早期佛寺建筑的布局,大致沿袭印度形式。之后融入固有的民族风格,遂呈现新貌。其建材以木为主,多设于平地(如府城市街)或山中。故后世寺院除寺号、院号外,亦附加山号。又有以年号名寺者,如北魏之景明寺、正始寺、唐之开元寺。此外,寺院若依创设者而分,可分成官寺(由官府所建)、私寺(由私人营造)。若依住寺者而分,乃有僧寺、尼寺之别。若依宗派,则分为禅院(禅宗)、教院(天台、华严诸宗)、律院(律宗)或禅寺(禅宗)、讲寺(从事经论研究之寺院)、教寺(从事世俗教化之寺院)等类。 创建于东汉明帝时的洛阳白马寺,为我国佛寺的滥觞,其后续有建业(南京)建初寺、武昌昌乐寺、慧宝寺、保宁寺、苏州通玄

寺、扬州化城寺、四明德润寺等。西晋初年,京洛一带造寺塔图像而礼拜之风盛行,不少达官显贵或舍旧宅,或于各地立寺塔。当时佛教建筑概称为“浮图”。后因高峻层塔渐为寺院的重要象征,“浮图”遂转而专指高塔。浮屠,梵语Stupa的译音,正译为窣堵波,即塔、佛塔,俗称宝塔。佛塔的层次一般为单数,如五、七、九、十三级等,而以七级为最多,故有“七级浮屠”之称。塔原来是用来埋葬圣贤的身骨或藏佛经的,造塔的功德很大。然而,为死去的人造塔,毕竟不如“救人一命”的功德更大,更有意义,故俗语云:“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浮屠”原为佛陀的旧译,一译“浮图”。后浮图与浮屠均有宝塔之义。 塔的生命,一般比寺院要长。我国现存大型佛塔二千余座。最早的是河南登封嵩岳寺塔。此塔造型特殊,砖建密檐式。平面正十二角形,佛塔中仅见。艺术处理十分成功,但却不是南北朝时期的代表塔型。按,南亚次大陆的塔(窣堵波),是由台基、覆钵、宝相轮等几部分组成的实心建筑。它随佛教入中原时,汉族本土的木结构建筑体系已经形成,积累了丰富的工程技术和艺术意匠经验,为统治阶级建造过迎候仙人和备远望的重楼。早期的佛教又被视为一种神仙方术。所以,造塔的匠人在设计时就以本民族习见的重楼为蓝本,建成楼阁式木结构塔。由于木塔易遭火焚,不易保存,又发展出仿木结构砖塔,并在楼阁式基础上发展出密檐式,还有小型单层的亭阁式。此后陆续又有许多新的塔型传入,如“宝箧印经”、覆钵、“金刚宝座”等,它们同中国固有的建筑技术和形式相结合,

佛教美术心得体会

婆罗浮屠,追求圆满 自从释迦牟尼创立佛教以来,世界已经经历两千余年。在这些年内,佛教传遍世界的大部分角落,并被很多的人所信仰,使得佛教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而在佛教传遍世界各个角落的同时,它的各种艺术也被流传各地。这样子不仅充实了当地国家的哲学背景和文化内涵,而且还丰富了自身在美术创作方面的成就。比如,中国的敦煌莫高窟、日本的古寺建筑、斯里兰卡的卧佛亘像等佛教艺术作品,都在世界历史上留下深远的影响。其中,婆罗浮屠塔就是其中的一个杰出代表。 据网上的资料,“婆罗浮屠”为梵文音译,意思是“山丘上的寺院”。婆罗浮屠塔是世界上最大的古老佛塔,与中国的万里长城、埃及的金字塔和柬埔寨的莫高窟一起,合称为东方四大奇迹。回顾起这座塔的建造历史,在公元八世纪的爪哇,强盛的夏连特王朝的统治者皈依大乘佛教,并建造了这座设计精良的佛塔。整座建筑采用大乘和密宗教义的结合形式,整个建造犹如一个巨大的曼茶罗。这座著名的佛教圣殿,从1814年在灌木丛中发现之后,就成为了印尼的“千佛塔”,对研究印尼的历史文化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后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它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是外国旅游首选的旅游景点之一,每天都有大批国内外旅客来此参观游览。 从婆罗浮屠塔的外观上看,它似乎是很不规则的,圆不像圆,方不像方。实际上,许多的专家经过长时间的研究之后,都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有人说,婆罗浮屠塔没有严格保持方形:每个方台的边缘都向外突出,打破生硬的直角形状,这样是为了试图通过建筑风格打破香客绕行时所产生的单调感觉。也有人认为,这是有意向圆形过渡,从航拍的照片上,可以很清晰地看出,头三个平台既不是圆形,略加变形之后看起来反而像正方形,只有最顶端的那个平台是一个真正的圆形。更有人认为,这样建造是为了引导香客们在去追求每一个阶段的真理,从刚开始的万物俱存身边难舍弃,到渐渐看穿一些世间道理,再到最后达到最终洞穿一切的地步。 而从众多的观点中,我却有自己的一个见解。按照佛教的说法,人生有“三界”,包括欲界、色界和无色界,在超脱人世之后就是“涅磐”啦。而我认为婆罗浮屠塔是按照这个说法而建造的,为啥我这样认为呢? 其实,在上课的时候,吴文星老师就讲到,婆罗浮屠塔,并不仅仅只有表面上的三层而已,其实它在地面下还有更为隐秘的一层。在刚开始的第一层中,我们都可以看到,这个平台是近似于一个方形,虽有一些凸出的地方。而我们之中很多人不正是在各种规则约束下生活着吗?而我认为这些规则的存在就是为了让人类的社会更加像一个正方形一样井然有序、对称优美。而第一层之中,有很多美丽的浮雕,可这些浮雕却没有直接浮现在世人的眼前,而是有一座巨大的防护墙。也许这些防护墙的存在是为了加固佛塔的底座,但我认为这正代表着欲界中的世人虽身处其中却难以发现其中的不妥,唯有那些不被外物所迷惑的圣人才能透过迷惑去发现这一界的本质,进而逃脱“欲界”。紧接着的第二层和第三层,有许多的佛龛围绕着中心排列开来,而这两层的佛龛也是有区别的。我们可以透过佛龛看到里面的佛像,似乎在述说逃离了欲界的人们虽可以感受到这一界真理的存在,可却难得其本质,就好像这时的人们虽似乎可以摆脱色界中物质的束缚但又不能完全进入无色界。而最后,就是人生中的最圆满状态——涅磐。此刻的圣人,超脱了人世的种种束缚,已经成为了不生、无为、无动的存在啦。

智慧旅游景区规划设计方案

智慧旅游景区规划 设 计 方 案

目录 1 项目需求 (5) 2 系统设计方案 (6) 2.1 方案概述 (6) 2.2 标准系统组成概述 (6) 2.3 门票选型 (7) 2.3.1 预印条码/二维码纸质门票 (7) 2.3.2 现场打印二维码门票 (8) 2.3.3 非接触式IC卡门票 (9) 2.3.4 二代身份证 (9) 2.3.5 身份验证门票-指纹绑定 (10) 2.3.6 人像照片显示(可选配模块) (11) 2.4 针对于不同种类人群的门票应用解决方案 (11) 2.4.1 散客 (11) 2.4.2 团队游客 (12) 2.4.3 会员卡 (12) 2.4.4 网络订票(后期可拓展票类) (13) 2.5 系统工作流程 (14) 2.5.1 售票流程 (14) 2.5.2 网上售票系统工作流程(网络订票可拓展功能流程) (15) 2.5.3 检票流程 (16) 2.5.4 年卡、员工卡等绑定身份游客检票流程 (18)

2.6 售票设备 (18) 2.6.1 售票电脑 (18) 2.6.2 条码打印机 (18) 2.6.3 条码扫描仪 (19) 2.6.4 IC卡-二代身份证二合一读卡器 (19) 2.6.5 自助售票机(可选配设备) (19) 2.6.6 自助指纹信息登记查询机(可选配设备) (19) 2.7 检票设备 (19) 2.7.1 检票系统概述 (19) 2.7.2 检票设备 (20) 2.8 景区出入口检票闸机通道布局设计图 (22) 2.8.1 散客入口检票通道布局 (22) 2.9 软件功能设计 (22) 2.9.1 票务管理功能 (23) 2.9.2 门票管理功能 (23) 2.9.3 售票管理功能 (24) 2.9.4 检票管理功能 (25) 2.9.5 会员管理功能 (25) 2.9.6 储值卡管理功能 (25) 2.9.7 商品销售管理功能 (26) 2.9.8 客流量监控功能 (26) 2.9.9 查询和统计 (26)

尔雅创新思维训练课后问题详解

什么是创新思维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下面关于创新的描述中,哪一个是正确的?() 我的答案:C得分:20.0分 2 未来属于拥有与众不同思维的人。() 我的答案:√得分:20.0分 3 人人都有创造力,只不过有些人没有表现出来,有些人表现出来了而已。()我的答案:√得分:20.0分 4 创新思维只是少数尖端人才有需要,对大多数普通人来说并不需要。() 我的答案:×得分:20.0分 5

中小学生主要是学习基础知识,无需培养创新思维,只有大学生甚至研究生才需要进行创新思维训练。() 我的答案:× 心智模式与心智枷锁(上)已完成成绩:80.0分 1 要想成为有创造力的人,最关键的是()。 我的答案:D得分:20.0分 2 阻碍我们创新的根本原因是()。 我的答案:B得分:0.0分 3 心智枷锁往往不容易被发现。()

我的答案:√得分:20.0分 4 行的创造力一定强于外行。() 我的答案:×得分:20.0分 5 创造力的高低取决于知识的多寡。() 我的答案:×得分:20.0分 心智模式与心智枷锁(下)已完成成绩:80.0分1 关于了结需要的描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我的答案:B得分:0.0分 2 有人说“学校扼杀创造力”,主要是指学校教育()。

我的答案:D得分:20.0分 3 异想天开的人都是不靠谱的。() 我的答案:×得分:20.0分 4 知识与以往的成功经验也可能变成心智枷锁。() 我的答案:√得分:20.0分 5 心智模式很容易发生改变。() 我的答案:× 转变思考方向已完成成绩:80.0分 1 关于转变思考方向的描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转变思考方向是突破思维定势的重要方法之一?B、转变思考方向包括逆向思维、侧向思维、多向思维等?C、头脑风暴法和思维导图有助于转变思考方向 ?D、转变思考方向对大多数人来说是容易做到的事情

佛学与中国文化论文

本科生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佛学与儒家生死观念的相互影响课程名称:佛学与中国文化 任课教师:付优 专业:戏剧影视文学 班级:戏剧影视文学 学号:222013308022019 姓名:尹楚文 2014年12月20日 佛学与儒家生死观念的相互影响

一、以佛教的生死轮回说来补充,充当儒家道德教化的新佐证 佛教作为一种外来的宗教,能在中国生根发芽,流传千年,与其理论的深刻精致是分不开的。严格来说,它所探讨的主要是人死后的问题,关于死后的世界的描述吸引了芸芸众生。佛教的许多观念与儒家倡导是孑然对立的,如佛教宣称人生虚幻,鼓励人出家修行,这在倡导以孝为先,积极面对人生责任义务的儒家看来简直是大逆不道。所以,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发展史上一直是佛家和儒家思想的争斗。但是,佛教的很多理论,日渐深入人心,这些理论恰恰又能为儒家的很多主张提供佐证。因此,在世俗层面,在对社会人生的理解上就存在儒佛并存混用的局面。尤其是佛教的业报轮回观念。 (一)佛教的生死轮回理论,为个体“行善从德”提供了功利性依据佛教的生死轮回理论认为:人的生命并不是只有一次,而是有新一轮生命的继起。但是来世并不一定是人,要在六道也即天、人、阿修罗、恶鬼、畜生、地狱中轮回。这种轮回是无休止的。也没有规律可循,到底在哪一道中重新轮回。佛教认为,一个生命死后来生要生于何道,不是命定的,也不是偶然的,而是由做人是的行为决定的。做人时多行善事,死后会生于善道,做人时多行恶事,死后会生于恶道。要看你今生的所作所为,即佛家讲的“业”。 这种由生前行为的善恶决定下世生于何处的理论叫做“因果报应”。轮回也是因果报应的结果。 从佛教的立场看,生命是为了受报和还愿而存在的。过去许的愿,一定要实践承诺;过去造的业,必须要受报。因此,生命是因为因果的事实而存在。 佛教的这一理论,是对儒家学说的补充。儒家把人的贫富、贵贱、寿夭归结为气秉不同,与任梦在现世的作为无关。儒家只是让人们按照人的本性去做,不计得失,而佛教从另一个角度则看到了人们造善业的功利性结果:我今天的积德行善是会给自己带来好处的,会在下一阶段的人生正落得好的去处。即一定会有好报。元代的《三教平心论》中极力阐述了佛教的这种影响他说“释氏社教,非与儒相背驰,故释氏化人,亦与儒者无差等。儒者阐释诗书礼义之教,辅之以行政威福之劝,不过欲天下迁善而远罪耳。固然而又赏之而不劝,罚之而不惩,耳提面命,而终不率教者。及闻佛说为善有福,为恶有罪,则莫不舍恶而趋于善,是释者之教,亦何殊于儒者之教哉?”在他看来,尽管儒佛均劝善止恶,有益于社会的治化,但佛教在某种意义上比儒家更有效。因为“小人不畏刑,而畏地狱。若使天下之人,事无大小,以有因果不敢自欺其心,无侵陵争夺之风,则岂不刑措而为极治之世乎?” (二)佛教的业报轮回理论,为现实社会“义命不符”提供了前世姻缘儒家高举道德的旗帜,让人行善积德,宣称德福一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但现实生活中,好人不得好报,坏人、做恶之人飞黄腾达的现象随处可见。儒家在这个问题上的回应就非常无力,有的学者就把这种情况归结为某些人天生的命好,秉受的是代表富贵的精而良的气。而佛教的这一因果报应生死轮回理论,就给现实生活中的福德不一致以较好的解释。“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一定的因,必定带来一定的果,所造的业,必然有果报。当时没有表现出来,会在下一阶段的轮回中体现出来,人要想未来有好的结果,就要在现世努力造善业,这个善业也是儒家一直倡导的。佛教的这一理论就给现世中许多德福不一致的现象找到原因,即这些人在前世做了善业,所以在今生得到了好的果报。这是一个较有说服力的解释。佛教的一整套关于轮回报应的理论虽然没

浅谈中国特色之佛教文化

浅谈中国特色之佛教文化 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从当初印度的小乘佛教文化演变成了今天的大乘佛教文化,经过许多高僧大德的努力,形成了现在的人间佛教以及人间净土,佛教文化不再是消极避世,而是走向大众,这无疑是利于佛教文化的传播以及发展的。 纵观当今社会,由于贪嗔痴三毒导致了种种社会问题,例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盛行,更有甚者迷恋网络、毒品,导致上瘾而无法自拔。中华民族正在丧失优良的传统文化,而中国特色佛教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是紧密相连难以分割的。很多人们日常用的词语都来自佛教文化,例如“不可思议”、“冷暖自知”等等。我常常在想“灯红酒绿的放纵,这个社会缺了什么?”,为什么我们所走之路离中国传统文化及美德渐行渐远?孙中山说“佛学是哲学之母,研究佛学可补科学之偏”。我相信也坚信佛教文化能解决当今社会的许多问题,而中国特色佛教文化更是巧妙地将佛法融入了百姓和统治阶级的生活之中,学习内化了佛学的中国传统文化可以看清世事,正所谓“人生如梦,世事如棋”,又如南怀瑾大师所言-----“三千年读史,无非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还有南怀瑾大师所言“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这位国学大师给予佛教文化高度评价,道出中国社会以儒家为主流文化的背后隐藏着道教文化,追根寻底却是佛教文化在主导着人们的生活,很多人表面看起来是一儒生,心里却早已内化了佛教文化,为其所主宰,尽管他可能不了解佛教文化,从未读过佛经或者佛学方面的杂志,但他已经潜移默化地受佛教文化所影响,培养了其佛心,因为人人都有佛性,佛教文化已经深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骨髓,所以人人都有颗佛心,都受中国特色佛教文化所影响,其佛心导致其行为也符合佛教精神。 无论是仗阿弥陀佛之力的净土宗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法门,还是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而形成的禅宗,都开始关注人活着的世界,而不是寄希望于人死后往生极乐世界,这也是前面提到过的“人间净土”,以及“人间佛教”。佛教徒再也不是为大乘佛教所鄙视的“自了汉”,而是自度度他之现代佛教徒,很多僧人甚至立下“普度众生”之大愿。当然光发心普度众生是远远不行的,而是要落实到行动上推进佛教文化的发展,使它更好地融入当今社会之主流传统文化中,而且要精于修行,察觉自己的恶念并改善它,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三毒。而目前的寺庙里还是有许多僧人并没有将佛教文化发扬光大,而是在“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地混日子。现在的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化时代,中国特色佛教文化要发展,要影响世界,那么必然离不开网络,离不开各种媒介,而当今的中国政治不允许僧人自由四处走动,要经过允许才行(汉地到藏地),不允许高僧大德开坛讲经,甚至百度贴吧里的《出家》《佛教》等有关于佛教文化的贴吧也禁止开放。无疑障碍了佛教文化的传播以及发展。政府这样做自有他们的考虑,但这无疑是不利于统治阶级更好地统御百姓的,因为佛教文化是善知识,是引导人走中道不走极端的宗教,而其中的精进修行也是积极向上的。许多高僧大德出家不是因为他们一时想不开看不开某些事,而是确实有慧根想悟道,解脱人生,离情绝欲不再受轮回之苦的。 许多人在大年三十晚上会去寺庙烧香,保自己来年平安。或者拜财神想来年升官发财。这个想法是好的,可他们没有意识到问题所在。有《观音自拜》的故事说得很清楚,还有俗语----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也就是说人们拜的不过是石头雕刻而成的佛像,跟自己来年的运势没有半年关系,求神拜佛不如求自己。

课堂教学如何进行创新思维训练资料

课堂教学如何进行创新思维训练 三水区西南中心小学谭翠珍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发挥学生创造性思维,关键是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把学习主动性还给学生,教师应树立所有的学习都是自我学习的观点,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语文,大力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不代替学生思考,不代替学生学习,让学生自动地运用“双基”去解决实际问题,学会自己学习。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一、注重读的练习 学生对语言的学习,对思想内容的理解,不能单靠老师的说教和传授,必须由学生主动的、反复的“读”的实践,实现由“感”到“悟”,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列宁说过:“没有真挚的情感,就不可能有对真理执着的追求”,读,是情感的窗户,他让学生的喜怒哀乐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读的关键是体味文中的情感,它是一种有声的语言艺术,能产生美感,读时随着语言的声音美,语誓美而产生情感曲线的起伏变化。在出于口,再入于耳,然后感悟于心的过程中,使学生接受美感的熏陶,受到思德、道德、情操的感染。例如教《黄继光》一文,指导学生品读“啊!黄继光突然站起来了!在暴风雨一样的子弹中站起来了!”教师要抓住“啊”和“!”进行品读指导,经过反复诵读,读出战友们对黄继光顽强意志的赞叹和战友们期待、惊喜之情,使学生心灵受到震撼的情感体验,树立起英雄的光辉形象。通过品读指导,既提高了学生对语文文字的感染力和鉴赏力,又受到高尚情操的感染,从而落实素质教育。 二、鼓励质疑问难 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允许学生主动提问,是为了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主动参与的学习意识和习惯。学生敢于提出不同意见,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是富有创造性的表现。“授之与鱼,莫如授之与渔。”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问题,积极思索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帮助学生独立迅速地获得更多的知识,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例如在教学《赤壁之战》时,我先要求学生自由轻声朗读课文一次,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然后检查“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什么?”充分让学生发言,引导学生相互补充讲述课文内容,然后,再让学生认真默

071050024黄笑迪 佛教文化论文

学会用佛教的思想看待人世苦难 071050024 新闻传播学院广播电视与新媒体专业黄笑迪佛教,在我的观念里,是一种宗教信仰,一种哲学思想,初高中的文化课中都不曾专门、具体地介绍过佛教的历史和内容。虽然,我对佛教的理解很肤浅,但一直以来,对它的好奇让我不时地觉得自己相信佛的存在,相信因缘与命数。这门选修课让我的好奇变为了兴趣,从课堂的介绍以及课外书的故事里,我更多地了解了佛教的起源和其中的思想。我并不是一位佛教信徒,也不明白佛教中的很多观点,但是佛陀的一些话让我的心态变得平和,让我学到了应该如何看待人世间的苦难。 人类即使有智慧和知识,但在宇宙之中,也显得极为有限,当灾难来临时,人们痛不欲生、呼天抢地,当挫折来临时,人们无奈、彷徨。无论如何维护与拯救,逆境总是不断到来。佛陀认为,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个不断循环流转的苦难流程,是生生不息的轮回,人生来就是受苦的,我们无法逃出这种苦难的缠绕,如果我们总认为人生应该是幸福的,那我们会更加的痛苦,因为当我们发现一切幻想和追求都难以得到满足的时候,心中的悲伤远比将人生看作苦的历程来得痛苦。认清了这个本质,我们就不会一味埋怨、叹息。为何会导致人世的苦难?佛陀说,世界本身就是空幻假相的,而在人的心中,与生俱来就有“无明”,这是导致人不能自觉的根本,所以人会有欲念,产生了欲望、贪婪、渴求,就会去获取,在人的渴求中,假相的世界就幻化成了真实的世界,呈现在我们面前纷纷纭纭的现象和事物,都是内心意向的因和各种关系的缘偶然凑合发生的,这就是因缘,它勾引出人的渴望,求之不得,便会烦恼,求知而得,又永不满足,于是,它成了苦难的根源。 我现在渐渐感觉到,当我们拥有财物、爱情等好处后,随着变幻无穷的因缘消失,若我们无法接受摆在眼前的事实,一种无奈油然而生,那便是痛苦,而我们在遇到挫折、疾病时,如果只是怨天尤人,那痛苦的感觉就会一直反复出现。佛教认为世俗生活就是苦难,人在时间中流转生存,必须忍受这种痛苦。但它并不是叫我们悲观地、消极地接纳与承受苦。佛法以为,世间的一切苦恼与不理想,可以从有情自己身心合于因果的努力中去完成。如果我学会了用佛教的思想看待那些人生道路上的困难,也许我就不会总是抱怨,总是郁闷了。记得高中的时候,

2018年完整版XX水库旅游景区工程设计规划建设可行性方案

XX水库旅游景区工程设计规划建 设可行性方案

一、项目概况 1、桦南县概况 桦南县位于黑龙江省东部,三江平原西南部,国土面积4415.6平方公里,占三江平原面积4%,约占全省1%。气候属于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为2.8℃。桦南县隶属于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总人口46.1万。桦南处于佳木斯、双鸭山、依兰、七台河四个城市之中间区位。牡佳铁路、鹤大公路贯穿南北,东部为连绵起伏的山峦,中部为丘陵漫岗,西部为广阔的平原,耕地面积342.1万亩。 2、向阳山水库概况 向阳山水库位于桦南县中部,完达山西麓余脉向阳山脚下,松花江二级支流八虎力河支流柳树河和小八虎力河汇流处,距桦南县城9公里。水库控制流域面积865平方公里,总库容1.31亿立方米,是以灌溉为主,结合防洪、发电、养鱼的多年设计调节综合利用水库。深度平均水深5.50米向阳山水库距县城东9公里,是全省最靠近城镇的大型水库之一,因位于向阳山脚下而得名,素有“三江第一湖”的美誉。向阳湖群山环抱成“V”字型的水面15平方公里,有两个杭州西湖大,从人造卫星拍摄的照片上看,向阳湖像一颗兰宝石镶嵌在群山之中,大坝非常美观,站在堤坝上眺望,青山绿水尽收眼底,视野之广、景色之美是一般水库所不及的。这里不仅山清水秀,亭阁点缀其间,而且水质清澈,深浅适宜,湖畔沙滩细软,是良好的天然浴场,可以与北戴河的相媲美。坐落在两区松林之中的圆觉寺和湖滨的亭阁、水榭以及湖光山影等景色举目皆是。这里主要景点有湖滨浴场、西屏山风景区、坝下

垂钓区、北湖度假区、宾馆娱乐城以及寺庙园觉寺,盛产天然野生鲤鱼、鲢鱼、草鱼、鲶鱼、湖虾等水产品。 二、项目背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和闲暇时间增多,旅游业正成为当今世界最具生机活力、永不衰落的“朝阳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新“亮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已经实现了连续20多年的持续、快速发展,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增强,国内旅游人数和效益指标有了百倍以上的增长,国际旅游各项指标比1978年有了四五十倍以上的增长,实现了从“资源大国”到“亚洲旅游大国”的历史性跨越。随着小康社会的到来,我国旅游发展格局和态势正在发生着深刻地变化,从“观光时代”向“休闲度假时代”转变,人们的休闲时间也越来越多,传统工作和休闲概念已经逐步地模糊,人们也更加注重文化精神的消费与追求,这种变化大大刺激了休闲度假旅游的发展,休闲消费已经成为我国旅游业新的增长点。享受自然、享受健康,已逐渐成为一种社会时尚,是现代旅游发展所追求的核心价值。自然生态旅游主动顺应了人们旅游观念的改变和对健康的追求,拓展了旅游方式,丰富了旅游的内涵,是第二代旅游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桦南县地处完达山西麓,山岭、丘陵、漫岗、平地、洼地并有。自然景色奇异秀美,风光旖旎,汇然天成,主要旅游资源有向阳湖、共和水库,孟家岗人工林、七星峰、明义团结水库农业观光园、八一水库、林业局森林小火车、庆发荷发池等,经初步开发现以形成向阳湖自然风光旅游风景区、共和水库休闲度假旅游风景区、孟家岗人工林生态旅游风景区、七星峰生态旅游风景区,享有三江第一湖、第一村、第一林、第一峰的美誉。

创新思维训练题及训练方式(完整版)

1.巧排队列 24个人排成6列,要求每5个人为—列,请问该怎么排列好呢? 2.升斗量水 一长方形的升斗,它的容积是1升。有人也称之为立升或公升。现在要求你只使用这个升斗,准确地量出0.5升的水。请问应该怎样办才能做到这一点呢? 3.违纪开车 在美国城市街道的交叉路口上,明文规定着,有步行者横过公路时,车辆就应停在人行道前等待。可是偏偏有个汽车司机,当交叉路口上还有很多人横过马路时,他却突然撞进人群中,全速向前跑。这时旁边的警察看了也无所谓,并没有责怪他。你说这是为什么? 4.变换方位 在桌子上并排放有3张数字卡片组成三位数字216。如果把这3张卡片的方位变换一下,则组成了另一个三位数,这个三位数恰好用43除尽。是什么数、怎样变换的? 5.月球飞鸟 月球上的重力只有地球上的六分之一。有一种鸟在地球上飞20公里要用1小时,如果把它放到月球上,飞20公里要多少时间? 6.诚实与说谎 A、B、C、D4个孩子在院子里踢足球,把一户人家的玻璃打碎了。可是当房主人问他们是谁踢的球把玻璃打碎的,他们谁也不承认是自己打碎的。房主人问A,A说:“是C打的。”C则说“A说的不符合事实。”房主人又问B,B说:“不是我打的。”再问D,D说是“A 打的。”已经知道这4个孩子当中有1个很老实、不会说假话:其余3个都不老实,都说的是假话。请你帮助分析一下这个说真话的孩子是谁,打碎玻璃的又是谁? 7.最后一个字母 英语字母表的第一个字母是A。B的前面当然是A。那么最后一个字母是什么? 8.沉船 某人有过这样一次经历:他乘坐的船驶到海上后就慢慢地沉下去了,但是,船上所有的乘客都很镇静,既没有人去穿救生衣,也没有人跳海逃命,却眼睁睁地看着这条船全部沉没。 9.火车过隧道

佛教学习总结

《佛教故事与中国传统文化》学习总结报告 通过2010年3月至5月于主楼一阶的12次课堂学习,《佛教故事与中国传统文化》带领我们走进一个新的知识领域,根据我的个人理解将它的主要内容概括如下: 一、佛教起源与佛教故事 二、佛教基本概念与常识 三、不同地区的佛教流派与佛教发展 四、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五、佛教的核心理念 六、中国佛教学派——以禅宗、密宗、净土宗为主 七、经典佛经介绍与导读 八、课前与课间的佛教文化作品欣赏 源于家庭环境熏陶和个人兴趣,我在课外也阅读了一些诸如《金刚经说什么》、《圆觉经略说》、《图解阿含经》、《楞严大义今释》、《薄伽梵歌》一类的佛教经典书籍,所以在授课内容中最吸引我的部分是关于佛教核心理念、禅宗参悟和偈语的部分,这也是我在课外佛教阅读中最喜欢的内容。我将就此方面谈谈个人感受。 “秋风落叶乱为堆,扫尽还来千百回。一笑罢休闲处坐,任他着地自成灰。”这几句话虽然通俗简单,我却认为概括了生活的最高智慧。“秋风”是外界环境,“落叶”是无尽烦恼,我们拿着扫把痴缠在生活送来的一拨又一拨的烦恼中,非要咬牙切齿地将他们通通清理干净方才罢休,却不知“万象都缘一念波”。人生的烦恼和一切痛苦就在一念之间,千千万万不同的现象就是千千万万不同的人动了千千万万不同的念。就如《天龙八部》中,众人见疯傻之后的慕容复依然做着富贵皇帝梦,头戴纸冠,神色俨然地要求一群小儿叩拜,无不为侍立在侧的阿碧感到凄楚,只有深通佛理的段誉心头一凛:“各有各的缘法,慕容兄与阿碧如此,我觉得他们可怜,其实他们心中,焉知不是心满意足?” 多情自古空遗恨,好梦由来最易醒,动一欲念,多一烦恼。倒不如“一笑罢休闲处坐,任他着地自成灰”。其实万物都有一个相同的道理,就像前几日纷飞的柳絮,越是恼恨地想掸掉它越是不见它的踪影,倒不如一笑罢休任其飞扬,却也不见如何碍事。人生亦是如此,执著于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贪、嗔、痴、慢、疑等等便如毒液一般深入你的生存空间,抓不住想要的,赶不走不想要的,全在没有舍去一个“欲”字。《三重门》里罗天诚曾感叹道:“钱有什么意思。一个人到死的时候,什么名,什么利,什么悲,什么喜,什么爱,什么恨,都只是棺木上的一缕尘埃,为了一缕尘埃而辛苦一生,值吗?”虽然他小小的年纪说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论文—佛教建筑

佛教建筑 摘要:佛教自古印度传入中国后,对中国人的生活产生巨大影响,现在佛教仍是一拍兴旺景象,是世界散打宗教之一。其独特的建筑佛塔以及其建筑布局在现在另人赞叹不已。 关键词:佛寺建筑佛塔塔庙建筑格局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产生于公元前六世纪的古印度,公元前三世纪被定为印度国教,并开始向国外传播。佛教传入中国后,对中国人的思想意识、民族关系、文化艺术、风俗习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时至今日,国内依然寺庙林立,僧侣众多,善男信女络绎不绝,一派兴旺景象,独特的寺庙建筑风格更是吸引了善男信女的眼光。 中国早期佛寺建筑的布局,大致沿袭印度形式。之后融入固有的民族风格,遂呈现新貌。其建材以木为主,多设于平地(如府城市街)或山中。故后世寺院除寺号、院号外,亦附加山号。又有以年号名寺者,如北魏之景明寺、正始寺、唐之开元寺。此外,寺院若依创设者而分,可分成官寺(由官府所建)、私寺(由私人营造)。若依住寺者而分,乃有僧寺、尼寺之别。若依宗派,则分为禅院(禅宗)、教院(天台、华严诸宗)、律院(律宗)或禅寺(禅宗)、讲寺(从事经论研究之寺院)、教寺(从事世俗教化之寺院)等类。 创建于东汉明帝时的洛阳白马寺,为我国佛寺的滥觞,其后续有建业(南京)建初寺、武昌昌乐寺、慧宝寺、保宁寺、苏州通玄寺、扬州化城寺、四明德润寺等。西晋初年,京洛一带造寺塔图像而礼拜之风盛行,不少达官显贵或舍旧宅,或于各地立寺塔。当时佛教建筑

概称为“浮图”。后因高峻层塔渐为寺院的重要象征,“浮图”遂转而专指高塔。浮屠,梵语Stupa的译音,正译为窣堵波,即塔、佛塔,俗称宝塔。佛塔的层次一般为单数,如五、七、九、十三级等,而以七级为最多,故有“七级浮屠”之称。塔原来是用来埋葬圣贤的身骨或藏佛经的,造塔的功德很大。然而,为死去的人造塔,毕竟不如“救人一命”的功德更大,更有意义,故俗语云:“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浮屠”原为佛陀的旧译,一译“浮图”。后浮图与浮屠均有宝塔之义。 塔的生命,一般比寺院要长。我国现存大型佛塔二千余座。最早的是河南登封嵩岳寺塔。此塔造型特殊,砖建密檐式。平面正十二角形,佛塔中仅见。艺术处理十分成功,但却不是南北朝时期的代表塔型。按,南亚次大陆的塔(窣堵波),是由台基、覆钵、宝相轮等几部分组成的实心建筑。它随佛教入中原时,汉族本土的木结构建筑体系已经形成,积累了丰富的工程技术和艺术意匠经验,为统治阶级建造过迎候仙人和备远望的重楼。早期的佛教又被视为一种神仙方术。所以,造塔的匠人在设计时就以本民族习见的重楼为蓝本,建成楼阁式木结构塔。由于木塔易遭火焚,不易保存,又发展出仿木结构砖塔,并在楼阁式基础上发展出密檐式,还有小型单层的亭阁式。此后陆续又有许多新的塔型传入,如“宝箧印经”、覆钵、“金刚宝座”等,它们同中国固有的建筑技术和形式相结合,衍化出多种类型,如中期的花塔等。塔的各个部分也逐渐规格化,一般由地宫、塔基、塔身、塔顶和塔刹组成。特别在塔刹部分,变化地吸收了原南亚次大陆堵波的

佛教文化与人生感悟

佛教文化与人生感悟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意思是“觉悟者”。佛又称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世尊。佛教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佛教信徒修习佛教的目的即在于依照悉达多所悟到修行方法,发现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终超越生死和苦、断尽一切烦恼,得到究竟解脱。 佛教的基本教义: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盘寂静;四圣谛: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轮回六道:天、人、魔鬼、畜生、饿鬼、地狱;十二因缘和轮回说结合起来,构成佛教的“三世两重因果说”。主要佛教经典:佛教的经典是《大藏经》,是由经、律、论三部经组成。经藏:释迦牟尼说法的言论汇集;律藏:佛教戒律和规章制度的汇集;论藏:释迦牟尼后来的大弟子对其理论、思想的阐述汇集;藏传佛教的经典:《甘珠儿》和《丹珠儿》。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10世纪的古印度。创始人名悉达多·乔达摩。20岁时离家成道,此后被尊称“佛陀”,意为觉悟者,简称“佛”,所传宗教被称为“佛教”。 佛陀示现涅槃后的数百年间,佛教传遍印度次大陆。原始佛教内部由于对教义的理解不同,发生分裂,进入部派佛教时期,主要分为上座部和大众部,南传佛教主要是上座部诸派,盛行于斯里兰卡,并传遍东南亚地区,后传入中国云南。 佛教传入中国的确切年代尚无定论,异说颇多,最广泛的说法是东汉永平十年,汉明帝派遣使者至西域广求佛像及经典,并迎请迦叶摩腾、竺法兰等僧至洛阳,在洛阳建立第一座官办寺庙—白马寺,为我国寺院的发祥地;并于此寺完成我国最早传译的佛典《四十二章经》。主要有汉传、藏传和南传佛教三大派别。 从南北朝开始中国佛教进入兴盛发展阶段。南北朝时佛教已遍布全国,出家、在家佛教徒数量增加很快,北魏《洛阳伽蓝记》记载洛阳城中寺庙鼎盛时达到1367所,而北方的长安僧尼过万,南方的建业(今南京)也有佛寺数百座。 隋唐时期是中国佛教鼎盛之时。隋朝皇室崇信佛教,唐朝皇帝崇信道教,但对佛教等其它诸多宗教都采取宽容、保护政策。中国佛学逐步发展成熟。 封建社会后期,汉地佛教衰落,戒律废驰,丛林破败,僧人无知,迷信盛行。近代以来,在杨文会等一批佛教界有识之士的带动下,佛教在各个方面得到一定的发展。抗日战争时期大批爱国僧人如著名佛教社会活动家太虚大师积极支持抗战,为争取道义上和物质上的支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