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哲学的逻辑(1)剖析

儒家哲学的逻辑(1)剖析
儒家哲学的逻辑(1)剖析

儒家哲学的逻辑(1)

: 莱布尼茨的“可能世界”的严格化、精确化,演变为图灵机概念,随着第一台电脑诞生,图灵机的物理实现,人类认知和智能活动被认知科学家们乐观地认为可以转换成计算程序用机器进行模拟。认知科学就形成了“认知可计算主义”的研究纲领,对这种“认知的本质就是计算”,人脑计算机都不过是操作、处理符号的形式系统的总看法,我们的中国学者在各自的相关领域都作出了应答:洪定国教授用“显析序”与“隐缠序”概念、金吾伦教授用“构成论”与“生成论”哲学范畴、刘粤生教授用“结构信息”与“交换信息”的广义信息范型重新解释了“现实世界”与“可能世界”的关系,这对认知逻辑的本质、人类认知活动经编码成为符号的过程作出了深刻阐明并提出了理论限度。

认知科学目前的理论困境和实践困难就在于它业已形成的图灵意义下的算法概念只能模拟认知和智能活动中的显序部分、形成构成论的原子抽象,或者按我们的说法叫经典的“结构信息”,它不能完全解释人类心智活动的内在机制及其体现出的灵活性、选择性和自涌现性。

吴学谋的泛系理论不是简单地依靠逻辑和图灵机算法,而是把结构信息作为素的集合与关系的集合(交换信息:五互八筹)构成的复杂大系统来模拟人类智能,以冲破目前所做的只求系统的局部一致性的狭隘途径;而王德奎探索用三旋生物、物理的途径和黄展骥的放弃逻辑的人工手段寻求大逻辑的自然机制,以及周礼全先生在语境和隐涵等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运用自然语言进行成功交际的图式(《逻辑--正确思维和成功交际的理论》),都反映了中国学者们力图解决认知科学的深层问题的阶段性成果。我们相信,沿着这一系列探索,结合近年来人工生命、进化计算某领域的新成果,将会产生认知科学新的研究纲领。

关键词:认知科学可能世界交换信息新的研究纲领(信息范型)

一、引论:历史之谜

20世纪的逻辑学家根据莱布尼茨的“可能世界”观念,再进一步严格化、精确化,建立起完整的模态逻辑语义理论--可能世界语义学。使我们可以

从多元的角度去看待和探讨逻辑问题,也包括我们可以从认知的角度去探讨逻辑问题并建立各种认知逻辑系统。

与上述过程极为相似的是,十七世纪的哲学家莱布尼茨在三百年前用两个记号0和1的二进制算术来评注和阐述中国古代伏羲图的意义过程中,终于发现“六十四卦图中的64个六爻排列恰好与从0到63的二进制数字一一对应。这一发现使他异常兴奋,立即用法文修改和补充1679年的文章手稿,并将这一法文文稿送交法国科学院院报。”(朱伯--主编的《国际易学研究》第5辑第201页)在某种意义上,莱布尼茨是把易图的“可能世界”严格化,精确化了。但他如何把卦变图和爻变图演变成二进制算术、在走向符号化的同时,又不得不丢失易图的生生之易却是很少为人深究的。

董光璧先生在《易学与科技》的“易卦分类原理”中指出:“易图中的两仪、四象、八卦……就是阴爻和阳爻两个元素的无限重集的排列数。”(第85页)这里对卦变图所蕴含的卦变理论,早被莱布尼茨所揭示:“令人惊奇之处,是这种用0和1进行的算术竟然包含着一个叫做伏羲的古代的国王和哲人所作的线段的奥秘……中国人丢失了卦或伏羲的线形的意义或许已经有一千多年了;他们对(卦)作了诸多评注,却找到了我不知道离得多远的意义。最后它的真正解释竟然是从欧洲人那里来的。事情是这样的:大约两年多前,我写信告诉了当时住在北京的著名法国耶苏会士、尊敬的白晋神父,我的用0和1的计算方法,他立即就看出这便是解开伏羲图的钥匙。于是,他于1701年11月14日写信给我,并给我寄来了这位哲学君王的伟大图形,一直到64;这使人对我们的解释的真理性毫无怀疑余地,以至于可以说,这位神父借助于我们告诉他的解开了伏羲之谜。因为这些图形或许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科学丰碑,经过这么长时间后,又重新找回它们的意义,确是显得稀奇无比。”(转引自朱伯--主编,《国际易学研究》第5辑,第205页)

但为什么被外国学者视为稀世瑰宝的卦变图,却为我国古代的一些学者视之为臆说呢?明董守谕说:“变卦之例,杂而不一者,各持师说也。愚之言变必欲与卦辞相符,此非愚臆也。”(董守谕,《卦变考略》卷上,第660页)清胡渭认为“李、邵为先天之学”,“既失《参同》之旨,又非《彖传》之意。”(胡渭,《易图明辨》卷九,第778页)。其实,董、胡的看法是透露了承接莱布尼茨思想而建立起来的现代认知逻辑系统固有弊端的征兆。

1、莱氏用0和1 的计算方法是否解开了伏羲图的钥匙。

伏羲图形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科学丰碑,如果仅仅是六十四卦图的数字结构,或者说“二元算术”(后人称二进制数字)即数字是用0和1两个基本符号组合去表示任意数字的方法,更具体说,它是满2进1的数系。那么它流传中国几千年也就不会成为众经之首。

2、六十四卦可用来表征六十四种可能出现的事或物。

古代中国,人们用它去预测自己在生产活动与生活中将发生的事情。从数学的概率论观点说,如果64卦代表对预测事物可能出现的64个答案,而每卦又有6爻,这就又出现了六类不同答案,按照概率独立事件出现的概率公式知,预测的命中概率应为1/64或1/64×6 = 1/384,这是近代概率论的数学理论。

3、中国宋代邵雍曾对八卦顺序进行量化:“乾七子,兑六子,离五子,震四子,巽三子,坎二子,艮一子,坤全阴,故无子。”这一八卦量化顺序,表明邵氏已给出了十进制与二进制的转换方法,但没有达到莱氏的显化阶段,更无法像莱氏那样应用于计算机的设计,今天的高速电子计算机,以及各种自动化控制系统、机器人、人工智能理论,也许人们只想到莱氏的“可能世界”,但却忘记了这也是间接应用和发展了《易经》中八卦进位原理。

4、莱氏解开伏羲图的钥匙,只打开了一个数字化的现实世界,却留下了可能世界的历史困惑。其实《易经》之精华还在于“道”和“阴阳”对立变化的道理。应该把《易经》看成是发现并应用相对现象与相对原理的一部古老巨著——应将六十四卦作相对表示。西方科技与精神文明中间之所以鸿沟日益加大,不能相称,无非是缺乏相对之理,走极性思维所致。“按八卦阴阳(隐显)之律动,即可与数位值同步作无限之延伸,(这里的数位值指的是位数排列)。然,阴(黑)阳(白)隐显之设定,本随心象而论,任取其一为显,则无穷大等于无限小,且太极八卦本属对应之零壹同位!可析可分,可背可向,可来可去,故单一逻辑,可获得最高旁通率!宇宙时、空??无无之数,因切割而兼寓‘有、无’,此一来去自如之逻辑壁合率,称零壹同位。”(陈子斌:《文明的生产力——河洛八卦开创新时代的新智慧》)。

黑格尔说,阴阳观念是中国人智慧的“全部科学”,这里指的正是中国哲学中的阴阳辩证法。若对中国二、三千来的辩证

本篇论文是由3COME文档频道的网友为您在网络上收集整理饼投稿至本站的,论文版权属原作者,请不用于商业用途或者抄袭,仅供参考学习之用,否者后果自负,如果此文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孔子的弟子有若曾说“礼之用,和为贵”,“和”、“和合”、“和谐”——这既是儒家辩证法的出发点,也是儒家辩证法的归宿点。在极左路线占统治地位的年代,儒家“和”的方法论、价值观和世界观,从学理层面上升到政治层面,受到了猛烈地批判,认为它是跟辩证法截然相反的一种“反辩证法”思维方法,唯一的理由就是它过分强调“和”。孰不知,“和合”、“和谐”正是辩证逻辑推理的必然结论。如从价值层面上来看,只有人类存在,就免不了有对立和争斗,免不了革命和战争,但只有对立和争斗、有革命和战争,就永远抛弃不了“和”的价值和结果。可见,儒家辩证法跟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在逻辑和方法上是一致的,但在价值和结论上是互补的。

如果我们进一步分析,就可发现,儒学辩证法与近代的唯物辩证法最大的同中之异就是儒学辩证法减弱了斗争在事物运动中的重意义,而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正是立足于揭扬事物的运动、发展、斗争和转化,具有实质上的革命性——马克思有句名言,即“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⑩恩格斯也指出,辩证法就是主观反映客观世界中那些到处盛行着的对立,“这些对立,以其不断斗争和最后的互相转变或向更高形式的转变”决定现实生活,⑩列宁则一再明确指出:“发展是对立面的斗争。”“对立面的统一(一致、同一、同等作用)是有条件的、暂时的、易逝的、相对的。相互排斥的对立面的斗争则是绝对的,正如发展、运动是绝对的一样。”⑩只有斗争、运动、发展和转化事物才处于不断的新陈代谢和向更高阶段进步的过程中。这种斗争、运动、发展和转化的哲学是对现实世界的真实、客观和科学的描述,决不是在主观上追求“仇必仇到底”的唯意志论的情感谊泄。斗争性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革命灵魂。但是,把斗争性强调过了头,也就失去这个灵魂。因此,儒家“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和谐观点,正可大补“绝对斗争性”之所缺。

毛泽东的辩证法思想立足于中国哲学的辩证法去契合和会通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从而赋予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以鲜明的中国特色。例如,毛泽东把对立统一规律用儒学哲学成语凝练为“一分为二”,有时也用“相反相成”的命题表述相似的思想。毛泽东除吸收了儒、老、法等学派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以外,还充分借取了中国传统的军事辩证法思想,此为中国古代真正科学的思想,具有极大的应用价值,这些都构成了毛泽东辩证法思想的主体来源。如果说,辩证法在黑格尔那里,是一种概念思辨方式,是绝对理念的自我否定,在马克思那里把它改造成为一种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而到了毛泽东手里则不仅是世界观和认识论,而且是中国共产党的整个革命策略的思想基础和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逻辑。如周恩来曾经指出:“对于蒋介石的磨擦,毛泽东同志还说了三条原则,第一条出自《老子》,‘不为天下先’,就是后发制人,不先发制人。第二条出自《左传》,‘退避三舍’,一舍三十里,你打边区我们就退几十里再说。第三条出自《礼记》,‘来而不往非礼也’,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这样,有理,有利,有节,结果坚持了八年抗战。”⑩周恩来在这里列举的这三条辩证原则都不是出于马克思主义的原典,而是源于中国的儒家和道家,即中国传统的思想。这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结合的方法既来自于中国传统的哲学智慧,应该说是打通近代最先进的辩证思维与中国传统儒家的辩证思维之路的典范。

参考文献:

(1)胡适:《先秦名学史》,《胡适学术文集.中国哲学史》下册,第849页,中华书局,1991

(2)张静盛:《实事求是地研究中国传统思想》,《毛泽东哲学思想研究》1986年第2期

(3)《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3卷,第545页

(4)转引自朱谦之:《中国哲学对于欧洲的影响》,第341页.福建人民出版杜,1969年

(5)(12)《列宁全集)第38卷,第410.408页

(6)《列宁选集》第2卷,第642页

(7)(美)宾宗仪:《擂学与马克思主义》第二版序,第69页

(8)王夫之:《周易传卷》卷五

(9)王夫之:《张子正蔽注·太和篇》。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218页。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534页。

(13)周恩来:《谈谈学习》,《毛泽东思想研究》.1984年第2期

经典哲学句子大全

造物之前,必先造人。 赚钱之道很多,但是找不到赚钱的种子,便成不了事业家。 最有效的资本是我们的信誉,它24小时不停为我们工作。 绊脚石乃是进身之阶。 销售世界上第一号的产品——不是汽车,而是自己。在你成功地把自己推销给别人之前,你必须百分之百的把自己推销给自己。 积极思考造成积极人生,消极思考造成消极人生。 你的脸是为了呈现上帝赐给人类最贵重的礼物——微笑,一定要成为你工作最大的资产。以诚感人者,人亦诚而应。 伟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与别人共处逆境时,别人失去了信心,他却下决心实现自己的目标。 世上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对处境绝望的人。 先知三日,富贵十年。 世上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对处境绝望的人。 经典语句 什么是忠诚? 就是背叛的程度不够深什么是友谊? 就是他给你的利益够多. 什么是爱情?就是犯贱的付出. 什么是善良? 你做的坏事不够大 也许梦是虚幻的,但当梦化为梦想时,那么请你抛开一切烦恼,用积极的行动来去追求“它”。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用科学解释不了的事情。那就试试伪科学吧。用科学证明灵魂的存在那就等自己变成灵魂用科学证明的东西以经太晚了。 有生命的地方就不会有平静 回味记忆的枯涩,黑夜的降临不是你我,可左右的,迷茫中的哭泣,岁月的长河逝去了孤独,我!——选择逃避~ 什么叫浪漫?明知那个女孩儿不爱他,还送给她999朵玫瑰; 什么叫浪费?明知那个女孩儿爱他,还送给她999朵玫瑰。 每个女人都有两个版本∶精装本和平装本。精装本是给别人看的,平装本是给家人和丈夫看的。婚姻中的丈夫只看到妻子的平装本和别的女人的精装本--这就是婚外恋的动机。 人类如鸟,有双翼,一翼是男,一翼是女。除非两翼健壮并以共同的力量来推动它,否则,这只鸟不能飞向天空。 结婚是爱情的坟墓,但是如果不结婚,爱情就死无葬身之地。 吃胃能消化的食物,娶自己能养活的女人。 ------------------一男人长寿的秘诀婚姻不是1+1=2,而是0.5+0.5=1。即∶两个人各削去自己的个性和缺点,然后凑合在一起。男人依靠征服世界来征服女人; 女人依靠征服男人来征服世界。篇二:古人生哲学经典语句 陆游的一首《东篱杂题》: 深居远悔吝,简事养精神。 曳杖一萧散,待茶时欠伸。 风生丛竹啸,露坼野花新。 自作东篱後,经旬不过邻。 谢灵运《斋中读书诗》 昔余游京华,未尝废丘壑。 矧乃归山川,心迹双寂寞。 虚馆绝诤讼,空庭来鸟雀。

儒家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儒家哲学思想的主要容 二、儒家哲学思想的主要容 儒学先后有先儒学、汉唐经学、宋明儒学(包括宋明理学、宋明实学)、清代实学。儒学是中国古代宗法等级制社会的正统意识形态,是当时的实际社会生活形态及其社会基本原则在哲学思想上的折射。 严格地讲儒学起源很早,可追溯至尧、舜,而周公是孔子十分尊崇的儒家圣人。儒学重视人生问题、伦理道德问题,是关于中国古代宗法等级社会中人际关系和谐的学问,故儒学精于认识人生而疏于认识自然。 孔子的学说以伦理为重心,主仁爱。其爱人有差等,并从亲亲做起。孔子日:“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因此孔子的仁爱是建立在中国古代宗法制度的“亲亲”、“尊尊”两大原则之上的。 孔子提倡“修己以安百姓”之学,既要搞好自己的修身,又要搞好济世之事功,即“圣外王"之道。因此孔子不仅重视心性道德修养,而且重视经世致用。明道为根本,而济世是

最终目的。孔子教育的重点是培养人们的德行,要求其门人修己以治世,故儒家有经世的传统,关心现实的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并积极参与国家政治。孔子务实,不空谈天道性命,主学用结合,知行统一,强调明理笃行的重要性。 孔子以仁为最高的道德原则,仁是在的道德意识,而礼是仁的外在表现形式。为了遵循仁,有必要把仁外化为一系列调节人们之间关系的行为规定和仪式,即所谓礼。孔子主“克己复礼为仁”③即克制自己的情欲,自觉地遵循礼就是仁。 孔子提倡中庸之道,即处处注意适度原则,把握分寸,恰到好处,无过和不及,正好适中符合常道。孔子推崇中庸是最高的道德品质,“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④因为中庸不仅是知,而且是行,是道德实践。孔子中庸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孔子区别义与利,提出了义利关系问题。孔子认为义高于利,义与利应统一;当义与利产生矛盾不能兼顾时,应舍利存义,即舍一己之私利,而存公利。孔子主“君子谋道,不谋食”。又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②但孔子并不一概否定利,谋利若符合道义即是正当的,故日:“因

先秦儒家哲学新

先秦儒家哲学新 The pony was revised in January 2021

第二讲先秦儒家哲学 提纲: 一、先秦哲学分类 二、孔子哲学思想(伦理学与政治哲学) 三、孟子哲学思想(心性之学;伦理学与政治哲学) 四、荀子哲学思想(自然哲学、伦理学(礼乐之学)与政治哲学) 一、先秦哲学分类 1.庄子:《庄子.天下篇》(庄子:公元前369年-286年;最早之哲学史文献。庄子分五家,不谈儒家;庄子是反对儒家学说的。) 天下大乱,贤圣不明,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譬如耳目鼻口,皆有所明,不能相通。犹百家众技也,皆有所长,时有所用。虽然,不该不遍,一曲之士也。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察古人之全,寡能备于天地之美,称神明之容。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悲夫,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后世之学者,不幸不见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道术将为天下裂。 (1)墨家:不侈于后世,不靡于万物,不晖于数度,以绳墨自矫而备世之急,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墨翟、禽滑厘闻其风而说之。为之大过,已之大循。作为〈非乐〉,命之曰〈节用〉;生不歌,死无服。墨子泛爱,兼利而非鬬,其道不怒;又好学而博,不异,不与先王同,毁古之礼乐。黄帝有〈咸池〉,尧有〈大章〉,舜有〈大韶〉,禹有〈大夏〉,汤有〈大濩〉,文王有〈辟雍〉之乐,武王、周公作〈武〉。古之丧礼,贵贱有仪,上下有等,天子棺椁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今墨子独生不歌,死不服,桐瓣寸而无椁,以为法式。以此教人,恐不爱人;以此自行,固不爱己,未败墨子道。

(2)稷下道家(学于公孙龙):不累于俗,不饰于物,不苟于人,不忮于众,愿天下之安宁以活民命,人我之养毕足而止,以此白心,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宋钘、尹文闻其风而悦之,作为华山之冠以自表,接万物以别宥为始;语心之容,命之曰心之行,以聏合欢,以调海内,请欲置之以为主。见侮不辱,救民之鬬,禁攻寝兵,救世之战。以此周行天下,上说下教,虽天下不取,强聒而不舍者也,故曰上下见厌而强见也。 (3)法家:公而不当,易而无私,决然无主,趣物而不两,不顾于虑,不谋于知,于物无择,与之俱往。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彭蒙、田骈、慎到闻其风而悦之。齐万物以为首,曰:「天能覆之而不能载之,地能载之而不能覆之,大道能包之而不能辩之,知万物皆有所可,有所不可,故曰选则不遍,教则不至,道则无遗者矣。 (4)道家:以本为精,以物为粗,以有积为不足,澹然独与神明居。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关尹、老聃闻其风而悦之。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以濡弱谦下为表,以空虚不毁万物为实。关尹曰:「在己无居,形物自着。其动若水,其静若镜,其应若响。芴乎若亡,寂乎若清。同焉者和,得焉者失。未尝先人,而常随人。」老聃曰:「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人皆取先,己独取后,曰受天下之垢;人皆取实,己独取虚,无藏也故有余,岿然而有余。其行身也,徐而不费,无为也而笑巧;人皆求福,己独曲全,曰苟免于咎。以深为根,以约为纪,曰坚则毁矣,锐则挫矣。常宽容于物,不削于人,可谓至极。」关尹、老聃乎!古之博大真人哉! 芴漠无形,变化无常。死与生与天地并与神明往与芒乎何之忽乎何适万物毕罗,莫足以归。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庄周闻其风而悦之。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时恣纵而不傥,不以觭见之也。以天下为沈浊,不可与庄语,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 其书虽环玮,而连犿无伤也。其辞虽参差而諔诡可观。彼其充实不可以已,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死生、无终始者为友。其于本也,弘大而辟,深闳而肆;其于宗也,可谓调适而上遂者矣。 (5)名家:惠施多方,其书五车,其道舛驳,其言也不中。历物之意,曰:「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无厚,不可积也,其大千里。天与地卑,山与泽平。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

中国古代文化:儒家哲学

中国古代文化:儒家哲学 儒家传统指得是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中的儒学一支,它以强势的道德意识及政治理想成为贯串中华民族历史的主流价值观,时至今日,儒家传统的价值意识依然主导着并决定着中国人社群的道德信念与家庭伦理。 基本观点 儒学世界观基本上以对天的理解以及天人关系的各种型态的可能性之优劣比较与选择等两个问题为出发点,作为其建立世界观的主要脉络。而人的存在意义与价值,更可因而由其自身之努力与创造,得与天地的存在意义同其伟大。 孔子教导“为仁”的原理;孟子则提出“养浩然之气”、“求放心”、“尽心”的功夫论;荀子提出“化性起伪”;《大学》的“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纲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德目;《中庸》的“诚之者人之道也”“慎独”的哲学;周敦颐的“主静立人极”功夫;张横渠的“存天理去人欲”;程颢“识仁”、“体贴天理”;程颐“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朱熹的“格物致知”、“穷理尽性”;陆象山的“立其心之大者”;王阳明的“致良知”;刘蕺山的“慎独”与“诚意”……等等。不论这些儒家学者试图透过何种相近或相异的概念范畴或思想体系,对于人类自我修养及超越的可能提出各种设计,他们所共同承认并以此种共识为基础而发展其本

身思想的观点,即是透过这些人类自身由内而外的功夫修养,追求并达至儒家理想的社会政治体制与文化理想。 儒家哲学最重视社会哲学,因为成就一个现世的人类理想社会是儒家最原始的关怀,为了设计与建立一个理想的人类社会,孔、孟、荀等人都可说是不断提出各项有关社会的、政治的、经济的或伦理的观点的思想家,同时这正可以说明何以社会哲学才是儒家思想起步的主要重心,亦即,就儒学传统的整体来说,儒家哲学的进路是社会哲学的。儒家的社会哲学内容条理清晰,《大学》八条目是最具体的代表,《礼记》的《礼运大同篇》也是重要的社会哲学著作;此外,周公制礼作乐与孔、孟、荀三人所提出的许多政治制度与施政原则如行仁政、不重敛赋、礼乐化民等,都是儒家思想传统中极具代表性的观点。另外,表现在汉代经学思想中的儒家思想就是以儒家经典为根据而设计出来的社会体制之学。同时,为建立理想的社会文化,家庭间的伦理关系更是其中的关键要目,因此孝道更是《论语》中孔子以之为一切德性的根本德性者。最后,《易经》哲学中藉由《易传》注解之作而建立了儒家价值本位的情境伦理学,此即针对各种伦理冲突情境的知识解析提出进退智慧,从而作为儒者处世应世的操作知识根据。 原始儒家是继承中华远古文明思想而来,并特别重视国家社群的维护及个人修养的实践的哲学,其中周文化的社会

经典哲学名言与解释

1. 别人为食而生存,我为生存而食泰勒斯 希腊最早的哲学学派(伊奥尼亚学派)的创始人,古希腊有文献记载以来的第一位哲学家。早年是商人,后游历巴比伦,埃及等国,学到数学和天文知识,后从事政治和工程活动,晚年转向哲学。几乎涉足人类的全部思想和活动领域,被尊为“希腊七贤之首”。 认为水是世界的本源。“水是万物之本源,万物终归于水” 2. 人的本性在于求知亚里士多德 哲学家与船夫的故事 求知是人的本性,人类不会先衡量一门学问是否有用再去决定是否继续思考下去。同样,哲学不会因为有用和无用而被人类有所取舍,实际上,你每时每刻都生活在着哲学中,人说到底是“哲学的”存在。所以,哲学永远不会消亡,因为人不能否认自己的本性。3.聪明的人应该像猪一样不动心皮浪 古希腊怀疑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认为,感觉是我们感受外在世界的唯一通道,但是感觉又是不真实的,所以,感觉并不能告诉我们什么是真理,什么是错误。我们一点也不能相信他们,应该保持不介入,无意见,不动摇,对任何一个东西都说它既不是也不非,既同为是和非,又不同为是和非。提出:不作任何决定,悬搁判断。就是中止,不肯定也不否定,首先应该沉默,然后就是没有任何烦恼。“最高的善就是不作任何判断,随着这种态度而来的就是灵魂的安宁,就像影子随着形体一样。” 4. 给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撬动地球阿基米德 伟大的古希腊哲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 居里夫人:弱者等待时机,强者创造时机 5. 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赫拉克利特 因为万物皆变,此河流已经不是彼河流了。很多事情根本无法回到过去,与其对着逝去的河流空自悲切,还不如珍惜现在,把握现在。 我们很少想到我们有什么,可是总想到我们缺什么。叔本华 拥有的想放弃,没有的想拥有,也许这就是生活。但生活也同时告诉我们,有些东西可能失而复得,如健康,金钱,地位,朋友等,有些东西一旦失去,便不会再有,如青春,生命。 6.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莱布尼茨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所以,你要对自己严格,因为你是独一无二的;你要对别人宽容,因为别人和你一样,尽管有时候这种差别微乎其微。 【QQ:2460103120】第1 页共1 页

浅析先秦儒家人性观

浅析先秦儒家人性观 关于人性问题的争论是中国哲学发展史的一条主线。儒家思想是中国的正统思想,儒家各个时期的代表者也都纷纷就人性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按照张岱年先生的观点,儒家人性论可以分为几个时期,即:“先秦是各种性论并起而纷纭无定说的时代;前汉则是性有善有恶论占优势的时代;后汉至唐是性三品论占势的时代;北宋至明中叶是性两元论占势的时代;明末至清是性一元论占势的时代。”笔者在此文中,仅是浅析一下先秦时期的儒家人性观。 一 什么是人性?先秦儒家各派对人性的界定是否一致? 在这两个问题上,笔者较为认同西南师范大学廖其发教授的观点。他指出,古代儒家各派所持观点虽有所异,但对一个命题都是认同的,即“生之谓性。”并且“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即人性是天然的、自有的东西、特征、特性或资质,即人的天赋素质或天生资质。廖其发教授在研读了大量的文献典籍,借鉴甄别了古今学者的研究后所得出的结论,即:“中国古人对‘人性’本义的界定在文字表述上有一定分歧,但其抽象意义是基本一致的,其所代表的认识对象是基本同一的,中国古代人性论所要争论的问题也是基本同一的。” 中国古人何以会提出人性论并有如此持久而激烈的纷争?争论人性本善还是本恶还是其他怎样,到底目的何在? 对于这一问题,张岱年与廖其发两先生都持有相类的看法。张岱年指出,“自来论性者,并非专为研究性而研究性,而是为讨论修养、教育、政治,不得不讨论性。”较为相似地,廖其发也指出,“关于‘人性’的讨论既是教育问题,也是政治、哲学、伦理、法律、宗教等领域的基本问题,但主要还是教育哲学的问题。”笔者以为,中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在著书立说的过程中,总是以其人性观为前提和基础的。也就是说,他们所阐述的思想与教育观点都是深深建立在其对人性的认识的基础之上的。 二 先秦时期儒家的主要代表者有孔子、孟子和荀子。接下来,笔者就分别来介绍一下这三位儒学大家的人性观。 孔子对于人性言之不多,论语中关于人性的表述共有两处。一是“夫子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之”。对于天道的理解,孔子明确指出天即道德之天,是道德的最终依据。而人性,则是由天命来赋予人的。 论语中的第二处提及性是在:“性相近,习相远也”。笔者对此处出现的性有如下理解:此处的性是否可以理解为上天赋予每一个人的道德是相近、平等的,也就是“人皆可以为尧舜之意”。还有,笔者认为其实孔子真正在此处更多关注

儒家哲学思想的核心-涵义及其影响

儒家哲学思想的核心-涵义及其影响

儒家哲学思想的核心,涵义及其影响 仁礼 仁:仁爱。 “仁者爱人”。“礼”是孔子思想中的传统部分,“仁”则是孔子的创新部分。孔子的最主要核心思想是仁爱思想,包含了原始人道主义的成分,重理性、道德、人生的人本主义等,在不同的情况下不一而论。例如: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礼:礼节。

孔子认为,“礼”是区别尊卑贵贱的等级制度及相应的礼节仪式。其主要作用是区别差异。在礼的前提下进行调和,而不是将等级取消进行混同。例如: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仁”、“礼”思想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仁”“礼”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孔子之后,“仁”、“礼”思想被历代思想家、儒士“损益”,已经大为变化了。但“仁”、“礼”思想却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历史土壤之中,对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和文化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孔子生当春秋战国时代,正值中国新旧社会交替

之际。周天子已失势,王室衰微,诸侯大夫专权,烽火连年,人民陷入“易子而食,析骸以衅”的境地。所谓“春秋二百四十四年,亡国五十二,弑君三十六”,“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天下无道,人欲横流。一方面是奴隶制趋于崩溃,另一方面是新兴的封建制正待建立。旧的尚未完全崩溃,新的又未完全建立。社会在动荡中急剧变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出现了混乱。在这种情况下,孔子提出了“仁”的思想,用以匡正被弄混了的人际关系、社会关系、道德关系,以适应时代的需要。这既适应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又顺应了奴隶解放的历史潮流。 孔子“仁”学思想的提出在哲学史上是一个具有理论贡献的创新。他是第一个将“仁”提到哲学

儒家哲学思考论文儒家格言价值论文

儒家哲学思考论文儒家格言价值论文 浅议《论语》格言及哲学思考 摘要:《论语》作为儒家经典的著作之一,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的源泉,而且在语言方面也影响非凡。《论语》的语言是充满智慧、出言不俗的格言警句,是讲述为政、教育、处世、修身方面的要言妙句,是一笔丰厚的财富,对于整个中华民族和今天的和谐社会建设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关键词:论语;格言;价值 《论语》奠定了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基础,是一部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到重大影响的儒家经典著作。《论语》在为政、教育、处世、修身方面的格言很丰富,同时具有很深的思想价值。 一、《论语》君子修身格言的主要内容及其价值 《论语》是一部关于修身成德的子集,学习其君子修身方面的格言,有助于我们加强情操修养,塑造人格,完善学识,同时有很深的时代价值。 1.德才兼备 孔子认为,“君子”非凡夫俗子,是具有理想人格的人,应该担负起治国安邦之重任。对内可以妥善处理各种政务;对外能够应对四方,不辱君命。“君子不器”[1],君子应当博学多识,具有多方面才干,不只局限于某个方面,这样,他可以通观全局、领导全局,成为合格的领导者。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我们依然强调要博才,对于知识既要专,又要宽。 2.君子为仁

“仁德”是孔子“君子”修养强调最多的问题,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君子的根本。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2],在孔子看来,作为君子就必须重视仁德修养,不论在任何条件下,都不能离开仁德。同时孔子认为“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3]。 君子要重意避利,追求道义。“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4]“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5]作为君子只有重视道义,追求道义,才能与小人区别,才能真正体现君子的精神。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6],孔子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以求塑造成理想人格。君子除了自我修养,还要重视用“戒、畏、思”严格要求自己。“君子有三戒”,“君子有九思”[8]。 这些思想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对君子的要求,概括起来有三点:一是要随时注意戒除个人的欲念;二是处事中要有敬畏之心,防止肆无忌惮;三是认真处理,随时严格要求自己。 二、《论语》教育方面的思想及其影响 1.有教无类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9],“因材施教”。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在我国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也是现在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则。 2.学习方法 《论语》中最著名的学习方法的格言莫过于“学而时习之,不

经典哲学名言解释

哲学名言解释 媳妇难为无米之炊——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离不开物质。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意识的内容根源于客观事物。 人贵有自知之明;无巧不成书;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意识是对物质的能动反映,不仅能反映事物的表面现象,而且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情人眼里出西施;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人心隔肚皮——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反映。 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画鬼容易画人难——意识要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人争一口气,佛争一炷香;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意识对对物质有反作用,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有推动促进作用。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精神的力量。 出门问路,入乡随俗;尽信书不如无书;不怕乱如麻,只怕不调查;识时务者为俊杰;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主观要符合客观,一切从实际出发。 闭着眼睛捉麻雀;高不成,低不就——不从从实际出发,主客观相分离。 生死由命,宝贵在天——主观决定客观的唯心主义思想。 烧钱化纸一堆灰,披麻戴孝假慈悲——意识决定物质的唯心主义思想是错误的。 春江水暖鸭先知;大树下面好乘凉;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瑞雪兆丰年;人看自小,马看蹄爪;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出门看天色,进门看脸色;睛带雨伞,饱带军粮;磨刀不误砍柴工;远水解不了近渴;远亲不如近邻;上梁不正下梁歪;鱼儿离不开水,瓜儿离不开秧;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事物联系的普遍性。 水有源,树有根——事物存在时间上的联系。 人哄地皮,地哄肚皮;拿人家的手短,吃人家的嘴软;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是话就有因,是草就有根;无风不起浪,无鱼水不深;无利不起三分早;无事不登三宝殿;得人钱财,与人消灾——事物之间存在着普遍的因果联系。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提高人们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牢记历史,根据结果,总结经验教训。 单丝不成线,独木难成林;花在树则生,离树则死;鸟在林则乐,离群则悲——部分离不开整体。 小不忍则乱大谋;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重视部分,以大局为重。 站得高,看得远;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吃不穷,穿不穷,不会打算一世穷;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好汉不吃眼前亏——在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中,整体居于主导地位,对部分起统率作用。因此,我们要立足整体,综观全局,从长远出发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一文钱难倒英雄汉;一颗耗子屡搅坏一锅汤;一失足成千古恨——事物关键部分在一定条件下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火烧眉毛顾眼前——从实际出发解决目前急需问题;只顾局部和现在,不能顾全大局和用发展的观点来认识和处理问题。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能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生命在于运动;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树挪死,人挪活——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山不转水转;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人是三截草,三穷三富不到老;士别三日,当刮

儒家哲学思想的核心,涵义及其影响

儒家哲学思想的核心,涵义及其影响 仁礼 仁:仁爱。 ?仁者爱人?。?礼?是孔子思想中的传统部分,?仁?则是孔子的创新部分。孔子的最主要核心思想是仁爱思想,包含了原始人道主义的成分,重理性、道德、人生的人本主义等,在不同的情况下不一而论。例如: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礼:礼节。 孔子认为,?礼?是区别尊卑贵贱的等级制度及相应的礼节仪式。其主要作用是区别差异。在礼的前提下进行调和,而不是将等级取消进行混同。例如: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仁?、?礼?思想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仁??礼?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孔子之后,?仁?、?礼?思想被历代思想家、儒士?损益?,已经大为变化了。但?仁?、?礼?思想却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历史土壤之中,对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和文化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孔子生当春秋战国时代,正值中国新旧社会交替之际。周天子已失势,王室衰微,诸侯大夫专权,烽火连年,人民陷入?易子而食,析骸以衅?的境地。所谓?春秋二百四十四年,亡国五十二,弑君三十六?,?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天下无道,人欲横流。一方面是奴隶制趋于崩溃,另一方面是新兴的封建制正待建立。旧的尚未完全崩溃,新的又未完全建立。社会在动荡中急剧变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出现了混乱。在这种情况下,孔子提出了?仁?的思想,用以匡正被弄混了的人际关系、社会关系、道德关系,以适应时代的需要。这既适应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又顺应了奴隶解放的历史潮流。 孔子?仁?学思想的提出在哲学史上是一个具有理论贡献的创新。他是第一个将?仁?提到哲学高度的人,他把?仁?这一概念提炼为最高伦理范畴,赋予广泛的意义,并把它同?礼?有机结合在一起,组成了他庞大思想体系的核心。 ?仁?在《论语》中出现过109次。孔子对?仁?主要有这样一些解释:1.?仁者人也?;2.?仁者爱人?;3.?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4.?克己复礼为仁?;5.?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6.?能行五者(恭、宽、信、敏、惠)于天下,为仁矣?;7.?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8.?刚毅、木讷近仁?;9.?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可见,?仁?的涵义十分广泛,但最主要、最核心的是对人肯定的?人?及其?爱人?,以及同?礼?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社会道德规范。 首先,孔子从春秋动荡的岁月里,看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冷酷,以及封建制代替奴隶制的必然趋势,因而对人进行了合乎时代要求的肯定,提出了崭新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准则。 孔子提出了?人者,仁也?这一醒目的命题,并进而阐述?仁者爱人?,这无疑是一大创造。因为在这里,?仁?不再是一个字、一个词,而是一个理论范畴,反映了孔子的人学观。

先秦儒家哲学第11讲

【本課程由傅佩榮老師授權使用,您如需利用本作品 請另行向權利人取得授權。】 先秦儒家哲學 第十一講 《荀子?天論》解讀:天行有常 授課教師:傅佩榮教授

第十一講《荀子?天論》解讀:天行有常 指定閱讀: 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凶。彊本而節用,則天不能貧;養備而動時,則天不能病;脩道而不貳,則天不能禍。故水旱不能使之飢,寒暑不能使之疾,祅怪不能使之凶。本荒而用侈,則天不能使之富;養略而動罕,則天不能使之全;倍道而妄行,則天不能使之吉。故水旱未至而飢,寒暑未薄而疾,祅怪未至而凶。受時與治世同,而殃禍與治世異,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故明於天人之分,則可謂至人矣。 不為而成,不求而得,夫是之謂天職。如是者,雖深、其人不加慮焉;雖大、不加能焉;雖精、不加察焉,夫是之謂不與天爭職。天有其時,地有其財,人有其治,夫是之謂能參。舍其所以參,而願其所參,則惑矣。 列星隨旋,日月遞炤,四時代御,陰陽大化,風雨博施,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不見其事,而見其功,夫是之謂神。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無形,夫是之謂天功。唯聖人為不求知天。 天職既立,天功既成,形具而神生,好惡喜怒哀樂臧焉,夫是之謂天情。耳目鼻口形能各有接而不相能也,夫是之謂天官。心居中虛,以治五官,夫是之謂天君。財非其類以養其類,夫是之謂天養。順其類者謂之福,逆其類者謂之禍,夫是之謂天政。暗其天君,亂其天官,棄其天養,逆其天政,背其天情,以喪天功,夫是之謂大凶。聖人清其天君,正其天官,備其天養,順其天政,養其天情,以全其天功。如是,則知其所為,知其所不為矣;則天地官而萬物役矣。其行曲治,其養曲適,其生不傷,夫是之謂知天。 故大巧在所不為,大智在所不慮。所志於天者,已其見象之可以期者矣;所志於地者,已其見宜之可以息者矣:所志於四時者,已其見數之可以事者矣;所志於陰陽者,已其見和之可以治者矣。官人守天,而自為守道也。 治亂,天邪?曰:日月星辰瑞厤,是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亂;治亂非天也。時邪?曰:繁啟蕃長於春夏,畜積收臧於秋冬,是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亂;治亂非時也。地邪?曰:得地則生,失地則死,是又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亂;治亂非地也。《詩》曰:「天作高山,大王荒之。彼作矣,文王康之。」此之謂也。 天不為人之惡寒也輟冬,地不為人之惡遼遠也輟廣,君子不為小人之匈匈也輟行。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數矣,君子有常體矣。君子道其常,而小人計其功。《詩》曰:「禮義之不愆,何恤人之言兮!」此之謂也。

40句经典哲学语录

40句经典哲学语录,帮你参透人生,登上思想高峰 文楚网2018-05-28 16:40:30 哲学,离我们很远又很近,它看似晦涩、冰冷、实则全是生活的总结。 泰勒斯(约公元前624-546)被称为"科学和哲学之祖" 1. 别人为食而生存,我为生存而食。 2. 水是万物之本源,万物终归于水 3. 希望是全人类共有的东西,即使是不名一文的乞儿也有。 4. 懒惰等于将一个人活埋。 5. 人往往取吉祥的错误而抛弃恼人的真理。 6. 我认为所谓无畏其实是跨越内心的恐惧。

7. 认识自己难,认识自己的不足更难。 8. 要做的事情有那么多,完成的只有那么一点,事情就是这样。 9. 你不珍爱你自己,谁也保护不了你。 10. 道德是永恒的,财富是暂时的。 苏格拉底(公元前468-399年),古希腊哲学家,与耶酥、孔子和释迦牟尼一同被尊为人类的导师 1. 世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 2. 知足是天赋的财富,奢侈是人为的贫穷。 3. 人可以犯错误,但不可以犯同样的错误。 4. 好的婚姻可带来幸福,不好的婚姻可使你成为一个哲学家。 5. 知道的越多,才知知道的越少。

6. 不要只顾你们的肉体,而要保护你们的灵魂。 7. 在这个世界上,除了阳光、空气、水和笑容,我们还需要什么呢! 8. 真正高明的人,就是能够借助别人的智慧,来使自己不受蒙蔽的人。 9. 不要靠馈赠来获得一个朋友。你须贡献你挚情的爱,学习怎样用正当的方法来赢得一个人的心 10. 真理有三部分:考查,即求取它;认识,即它已存在;信心,即运用它。 柏拉图(公元前427-347)古希腊哲学家 1.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 2.拖延时间是压制恼怒的最好方式。 3.一切背离了公正的知识都应叫做狡诈,而不应称为智慧。

儒家哲学的现代意义

儒家哲学的现代意义 摘要:在漫长的封建社会,统治阶级借扭曲的孔子的只言片语,来左右民众的思想,虽然孔子受到了重视和尊祟,但是,孔子的真实的思想却被隐蔽起来了,随着时代的发展,国民素质道德滑坡、贪污腐败泛滥严重、社会不安定因素加剧等社会问题不断涌现,我们可以发现儒家文化却在解决这些问题上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儒家文化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成为指导人们崇尚和平、追求自强、实现自我和社会和谐的重要思想。进一步发掘儒家文化,对于现今时代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道德社会和谐国民性格 一、道德价值 儒家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崇尚道德的传统,而严格说来,道德意识与法治意识并不矛盾。一个具有高度道德修养和道德自觉的人,也就是一个奉公守法的人,他在从事经济活动中自然能做到诚实守信。因此,我们认为,尽管儒家所论道德,它的那一套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不一定都切合现代社会和现代经济,但中国作为文明之邦,在发展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崇尚道德的优良传统却万万不能舍弃。 孔子首先提出了“仁”的思想,并以之作为治国使民的基本原则。“仁“作为儒家道德理论的基本原则,是各种道德规范,道德要求的基本出发点,在众德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孝”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和特征之一,同时也是儒家伦理思想中基本行为规范和重要道德范畴。在儒家道德体系中,孝悌是仁德的开始和基础。“孝”是家庭和谐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的重要部分,“孝”更是作为一个人最基本的伦理道德准则。一个不“孝”的人,何谈为人,更何谈什么道德品行? 义是儒家文化的又一重要价值。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取义者也。”这里生命和道义是合理的存在的,但当两者发生冲突或利害关系时,对道义的追求就高于了对生命的追求,在只有牺牲生命才能坚持道义的时候,人就应该舍生取义。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信”与“义”

感悟人生的经典哲理语录

感悟人生的经典哲理语录 1:没有表情的句子不会得罪人,没有标点的字不会有任何感情。 2:生容易,生活的让周围的人都感到你的存在却不容易,生存。 3:陪在身边才算拥有,爱到最后才算长久 4:最危险的就是最安全的厉 5 :你现在拥有的,你应该加倍珍惜 6 :立志在坚不在锐,成功在久不在速。 7: 人生如下棋,必有远见方能获胜。 8 :学习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 9 :犹豫久了,勇气会消失。 10:昨日渐多,明日渐少,这就是人生。 11:微笑比皱眉好看,请求比呵斥自然。 12: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文章,如同世上没有彻头彻尾的绝望。 13:当你为了上天堂而去伤害他人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地狱向你伸出了橄榄枝14:不经打击总天真未曾清贫难做人15:不要对一切人都以不信任的眼光看待,但要谨慎而坚定。 16:只要我们能善用时间,就永远不愁时间不够用。 17:成熟与年龄无关,而是一种阅历;优雅与装扮无关,而是一种气度。18:真正的强者不是要压倒一切,而是不被一切压倒。

19:如果把每件事都看作是一个学习的机会,那就没有所谓的失败了。 20:欺人只能一时,而诚信才是长久之策。 21:谎言与誓言的区别在于,一个是听的人当真了,一个是说的人当真了22:生活就像骑自行车,只有不断前进,才能保持平衡。 23:在你发怒的时候,要紧闭你的嘴,免得增加你的怒气。 24:人的影响短暂而微弱,书的影响则广泛而深远。 25:回首才能读懂人生,但频频回首会耽误你往前走。 26:人,要么庸俗点,随便都能幸福,要么优秀些,把生命的境界做大。 27:管好嘴巴,无论对自己还是别人,都是一种美德。 28:借口把绝大多数的人挡在了成功的大门之外! 29:成功者遭遇挫折,总会查找自身原因;失败者遭遇挫折,总是怨恨别人。 30:不属于你的圈子不要硬挤,头破血流也没意义。等你足够强大,相应的圈子会主动来吸纳你。 31:把时间发生在快乐上,而不是悲伤痛苦上;把聪明才智发生在进步上,而不是逃避抱怨上。 32:人之所以犯错误,不是因为他们不懂,而是因为他们自以为什么都懂。 33:真正的智者,不会被物质所累,更不会被言语所伤,而会始终保持内心的那份宁静。 34:纠结就是窝里斗,嫉妒就是对自己不满。 35:为人处世,目中有人才能把路看清,心中有爱天地才会宽阔。 36:成熟是一场持久的修炼,如果你没能把跌宕起伏的生活过到平静,说明

儒家哲学的中心思想

儒家哲学的中心思想
国学和传统文化是我们全人类的财富,我今天是来和大家一起学习的,我将个人 多年来对国学尤其是儒家文化的修学心得的和大家交流。诚如司马迁 《史记》 :“究天 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究是深究,际是边际。这是本。通是精通,古 今是时空变化。也就是轨迹,言即行。我自己的一家之言不具有必然性。期望企业家 精英要发心学国学,要认认真真的学道道地地地国学,而不是抱着“相机而行”这种 小偷的心态。要挖掘到国学的精髓并用一生去坚守和熏习,真正能从中受益,以之修 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活出一个幸福圆满的人生,千万不要走时髦,用赶时尚的 心态面对国学。因为哲学一定要和生活接轨,而不是在生活上让人觉得你格格不入。 人道最不足在于对自己的把握,所以,苏格拉底说“Know Yourself”,禅宗也说 要找到“心”,也就是人的本来面目。b5E2RGbCAP 人因为有心而容易求新、求刺激,然而“新”通常意味着“奇”,意味着 “怪”,也就是“异常”的,而异常的东西通常是“暂时”的,人们往往一味地追随 着时尚,却总是抓不住时尚的尾巴。在百货商场买衣服,通常听到的好的评价是“你 很洋气”,言下之意,“洋”是好的,“土”就是不好。我走在英国剑桥校园的时 候,常常感慨,剑桥的大门历经 800 年不变,一直矗立在那里,没有人会觉得它太 土、太旧了,要换一个新的。同样,我们一直以得到外国人的肯定为荣,相反,外国 人从来没有认为所谓的全球化就是要放弃自己。追求时髦说明的是心灵的贫乏,正是 心中无主的表现。p1EanqFDPw 各民族因为历史原因具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不同的哲学观念:例如美国人喜欢说: 绝对是,必然是.这显然是夸大和不实际。德国人喜欢说:应该是,实在是,现在是。
1 / 10

经典的励志哲学名言

经典的励志哲学名言 1.任何一件事情,只要心甘情愿,中铁快运,总是能够变得简单 2.相信是成功的起点,坚持是成功的终点。 3.我们一定不要当三等公民:等下班等薪水等退休。 4.我们今天的生活是三年前抉择的,我们三年以后的生活就是今 天抉择的。 5.我们人这个辈子不是别人的楷模,就是别人的借鉴。 6.人来到这世上是握着手的,因为他想要很多东西;当死去的时候,手是松开的,因为想开了。 7.听说青蛙只吃动的东西,由此推断:天鹅不动的话青蛙是不会 打她主意的。 8.母亲给儿子东西的时候,儿子笑了;儿子给母亲东西的时候,母 亲哭了。 9.人生的经历就像铅笔一样开始很尖经历的多了也就变得圆滑了 如果承受不了就会断了。 10.人不怕死,但是最怕不知道怎么活。 11.淡定是一种人生涵养,纯真是一种性格使然。 12.人要对自己诚实,爱情没有红绿灯,不会告诉你何时该走,何 时该停,只能凭直觉勇敢的走下去。 13.一觉醒来,开始憧憬爱情,而爱情刚好做了场诡异的梦。 14.不大可能的事也许今天实现,根本不可能的事也许明天实现。 15.成功不是做你喜欢做的事,而是做你应该做的事。

16.剩者为王的时代,能活下来的都成为行业的翘楚。 17.青春好比吸烟,烟在飞扬,烟灰在坠落…… 18.蝴蝶变成了花,不用再以不停的飞翔表明自己自由,平淡安静的留守也是一种幸福的忧愁 19.孤单不是与生俱来,而是由你爱上一个人的那一刻开始 20.王子喜欢公主,青蛙王子也一样,灰姑娘仅仅偶然。 21.人不要错过两样东西,最后一班回家的车和一个深爱你的人。 22.每个人开始都是一杯浑浊的水,然后会持续有人来帮你澄清。当你变得清澈的时候,别忘了那些喝了泥沙的人。 23.除了爱情之外,还必须找到能够使自己用双脚坚强站在大地上的东西。 24.那些无法复制的浪漫,只能在回忆里慢慢变淡。 25.对别人的意见要表示尊重。千万别说:"你错了。"——卡耐基 26.先相信自己,然后别人才会相信你。——罗曼·罗兰 27.使生活变成幻想,再把幻想化为现时。——居里夫人 28.多听,少说,接受每一个人的责难,但是保留你的最后裁决。——莎士比亚 29.信仰,是人们所必须的。什麽也不信的人不会有幸福。——雨果 30.一个人应养成信赖自己的习惯,即使在最危急的时候,也要相信自己的勇敢与毅力。——拿破仑 31.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吉鸿昌

墨子哲学思想与儒家哲学思想之比较

墨子哲学思想与儒家哲学思想之比较 张银娜 (兰州大学 文学院,甘肃 兰州,730000) [摘 要] 先秦诸子争鸣,儒墨均为显学,其观点同中有异,异中存同。本文以墨家哲学思想为基点,着重从礼乐观、仁爱观、天命观三方面阐述儒墨两家哲学思想不同之处,同时分析了造成两种学说差异的原因,并论述墨家哲学思想日渐衰微的原因。 [关键词] 墨家思想;儒家思想;墨学式微 [中图分类号] B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 4738(2006)04 0064 03 * 先秦时代,思想极为活跃,各种学派著书立说,展开争鸣。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家与墨家。 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 [1](P132)从时间上看,墨家产生于儒家之后,墨子大约活动于公元前486~388年间, 盖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为节用。或曰并孔子时,或曰在其后。 [2](P379)墨子原为儒门弟子,后因不满儒家学说而另立一派。可以说,墨家学说乃是墨子对儒家学说进行反思和批判的产物,下面着重从三个方面来对儒墨两家思想进行比较。 一、礼乐观 儒家十分重视礼乐文化对人的教化作用,认为一个人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孔子对周礼情有独钟,他认为周礼借鉴了夏礼和殷礼,并做了应有的损益,在文化上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他说: 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孔子认为,通过学习周礼,可以帮助人们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过一种符合道德要求的生活,为为政者找到一种长治久安之道。尤其是在春秋末年,礼崩乐坏,天下失序,在孔子看来恢复和弘扬周礼显得尤为重要。子曰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颜渊曰: 请问其目? 子曰: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 论语 颜渊第十二 )又曰: 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 论语 雍也第六 )而墨子主张 非乐 ,在他看来 礼乐 是等级森严的封建领主阶级进行统治的具体表现和武器。在古代礼乐之类的社会活动完全限于贵族;在平民看来,礼乐之类都是奢侈品,毫无实用价值。故此,出身贫贱、平民阶级中的一员的墨子猛烈抨击儒者所主张的 国治则为礼乐,乱则治之 的观点。墨子在 非儒 中说: 孔某盛容修饰以蛊世,弦歌鼓舞以聚徒,务趋翔之节以观众。博学不可 以议世,劳思不可以补民,累寿不能尽其学,当年不能行其礼,积财不能瞻其乐。繁饰淫术,盛为声乐,以淫遇民。其道 不可以欺世,其学不可以导众。 以此讥讽儒教宗师孔子个人之矫揉造作也。这确实击中了儒家的要害。儒家荀卿指责墨子主张节约, 慢无差等 ,不容君臣有隔,有悖伦理,大骂墨子是 役夫 。 至于 乐 ,墨子更是反对,他认为在当时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的社会里,王公大臣还整日歌舞升平,是在剥夺民衣食之财,故他在 非乐 篇中指出: 子墨子之所以非乐者,非以大钟鸣鼓琴瑟之声,以为不乐也,非以刻镂华文之色,以为不美也,非以K 豢煎炙之味,以为不甘也,非以高台楼榭之居,以为不安也。虽身知其安也,口知其甘也,目知其美也,耳知其乐也。然上考之,不中圣王之事,下度之,不中万民之利。 这是墨子 非乐 的根本原因,其真实动机是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一种忧国忧民的伟大精神。 将儒墨两家的理论相对比,就可以看出儒家是站在贵族阶级的立场,而墨家是站在庶民阶级的立场的。冯友兰指出: 墨翟虽然没有明确地从根本上批判周礼,但上面所说的 墨子这些主张的实际意义,就是反对和批判周礼 。 [3](P65) 二、仁爱观 仁爱 和 兼爱 分别是儒墨两家的代表性理论和核心范畴。从总体意义上来看,儒家的 仁爱 是一种有差等的爱,即要求以对父母兄弟之爱为同心圆的圆心,层层外推,逐渐扩充到对宗族、国家和社会的爱,其中 亲亲 之爱最真实, 最浓厚,即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而墨家的兼爱则是一种无差等的爱,要求人们抛却血缘和等级差别的观念,爱人如己。用墨子的话说就是: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 64 2006年8月 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Aug.,2006 第19卷第4期 Jour nal of Shiy an Technical Institute Vol.19N o.4 * [收稿日期] 2006 05 27 [作者简介] 张银娜(1983-),女,兰州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