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源和电流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电源和电流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电源的形成过程。

2、掌握恒定电场和恒定电流的形成过程。

3、会灵活运用公式计算电流的大小。

(二)过程与方法:利用水流类比理解恒定电流的形成,并能通过恒定电场的形成理解导体内电场的动态平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对电源、电流的学习,培养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意识,勇于探究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物理问题。

教学重点:会灵活运用公式计算电流的大小。

教学难点:理解电源的作用、导体内恒定电场的形成、恒定电流的形成。

教学方法:探究、讲授、讨论、练习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水桶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前面一章我们通过对静电场的学习不仅获得了许多关于电现象的知识,而且形成了若干重要的电学概念和研究方法,为我们进一步学习电学的其他内容奠定了重要基础。

这节课就来学习有关电流的知识。(板书课题:导体中的电场和电流)

(二)进行新课

教师活动:为什么雷鸣电闪时,强大的电流能使天空发出耀眼的强光,但它只能存在于一瞬间,而我们教室的灯泡却能连续发光?

(注:通过现象对比,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过渡: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电源”部分的第一节。

1.电源

教师:(投影)教材图2.1-1,(如图所示)

分别带正、负电荷的A、B两个导体球,它们的周围存在电场。如果用一条导线R将它们连接起来,分析A、B周围的电场、A、B之间的电势差会发生什么变化?最后,A、B两个导体球会达到什么状态?R中出现了怎样的电流?

学生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A、B周围的电场、A、B之间的电势差的变化情况。认识到,最终A、B两个导体球会达到静电平衡状态。理解导线R 中的电流只能是瞬时的。

教师:请同学们观察下面的实验现象。

(对比实验)两只不同高度的水杯,一只装满水,两只杯子通过软管相连;观察水从高处杯子流进低处的杯子;

教师:请同学们思考如何让水管中产生持续的水流。

学生答:

教师:那么如何使得导体中产生持续的电流呢。请同学们阅读“电源”部分的第二小节。

(投影)教材图2.1-2,(如图所示)

师生互动,建立起电源的概念及引导学生分析电源的作用:把到达A端的自由电子搬回B端,维持AB的电势差。

过渡:在有电源的电路中,导线内部的电场强度有何特

点呢?

2、导线中的电场

先回顾静电平衡的模型

教师:(投影)教材图2.1-3,(如图所示)

介绍图中各部分的意义,取出图中方框中的一小段导线及电场线放大后进行分析,如图2.1-4所示。

分析: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微元法和矢量叠加的方法,探究导线中电场的变化情况,分析出最终导线两侧积累的电荷将达到平衡状态,垂直于导线方向上电场的分量将减为零,导线内的电场线保持和导线平行。这里一定要强调,这是电源电场和导线两侧的电荷得电场共同叠加的结果。

通过师生分析,建立起恒定电场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电荷的“稳定分布”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不是静止不变的。

过渡:在恒定电场中自由电荷会受到电场力的作用,而发生定向运动,从而形成电流,恒定电场中的电荷是不是运动速率越来越快呢?电流大小是不是也会因此而发生变化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阅读“恒定电流”第一节

3、恒定电流

层次一:由学生阅读分析为何在恒定电场中电荷运动的平均速率不变。并得

出恒定电流的概念、及定义式,单位等。

q

学生:I=

t

学生:在国际单位制中,电流的单位是安培,简称安,符号是A。

电流的常用单位还有毫安(mA)和微安(μA)。

它们之间的关系是: 1 mA=10-3A;1μA=10-6A

[投影]以上相关内容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43页的问题与练习2、3两题并求解。

请学生分析,学生评判。

层次二:在加有电压的一段粗细均匀的导体AD上选取两个截面B和C,设导体的横截面积为S.导体每单位体积内的自由电荷数为n,每个电荷的电荷量为q,电荷的定向移动速率为v,试求解流经该段导体电流的表达式。

学生分析:I=nqsvt/t=nqsv

师生共同分析课本上的例题1。

师生互动:结合例题1讨论,如果认为电子的定向运动速率就是电流的传导速率,和我们的生活经验是否相符?怎样解释?

(四)板书设计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三第十一章第1节《电源和电流》优质说课稿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三第十一章第1节《电源和电流》 优质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三第十一章第1节《电源和电流》。第十一章讲述电路及其应用。人类研究电现象的历史与力学研究同样丰富多彩,但电的世界比机械运动的世界更加错综复杂。在前几章我们对静电场进行了研究,不仅获得了许多关于电现象的知识,而且形成了若干重要的电学概念和研究方法,成为电学理论的重要基础。而本章将探究电荷流动所引起的效应。那么,电荷为什么会流动?电荷流动服从什么规律?产生哪些效应?这些效应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进步又起着怎样的作用呢?通过学习,我们将明白这些问题。《电源和电流》一节主要讲解电荷流动的原因及电流的含义。本课教学承担着实现本单元教学目标的任务,为了更好地教学,下面我将从课程标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和学科核心素养、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主要内容有两个方面:电源、恒定电流。教材一开始以问题引入,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手电筒中的小灯泡会持续发光;紧接着教材分析了电源是手电筒持续发光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教材讲解了恒定电流的含义、电流的表达式和单位。教材安排有拓展学习,以提高学生理解、探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电源及其作用。 2.理解恒定电流的含义、表达式、单位。 四、说核心素养: 【物理观念】通过学习电源及其作用知识,树立能量观念和运动与相互作用观念;能从电学视角解释自然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 【科学思维】在探究分析恒定电流过程中运用定量分析综合、推理论证等方法。 【科学探究】通过拓展学习等活动,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科学态度与责任】从对生活中有关电源及电流现象的观察,渗透在探究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功喜悦,激发学生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 五、说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理解恒定电流的含义、表达式、单位。 (二)教学难点:知道什么是电源及其作用。 六、学情分析 学生初中时已经学习了电学知识,对电源、电流有了较多的认识。但本节是更深层次、系统的学习,旨在要培养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需要教师进一步耐心培养。师要依托学生的经验、通过实验让学生感悟电源的作用。 七、说教学方法 讲授、讨论、练习、小组合作探究法。 八、说教学准备: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实验仪器。

曲阳县第一中学版八年级物理上册5.2电流和电路说课稿

5.2《电流和电路》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我是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章第节(板书题目)。下面我将由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这四个方面来说明我对这节课的理解与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电学在生产生活和科学技术中具有广泛和重要的应用,本章是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电学知识的基础,而本节中的电流、电路、电路图的内容又是学习本章的基础,因此,掌握好本节的知识和技能,对今后电学内容的学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具体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电流的形成及其条件;知道电流方向的规定。通过动手实验,认识断路、通路、短路,知道电路的组成;认识电源和用电器的作用,从电路的组成认识开关的作用;能画常见的电路元件符号。结合小灯泡、电子门铃等电路的实际连接;学会按实物电路连接图画出对应的电路图。 方法与过程:在动手实验的过程中,学习观察实验现象,学习从现象中分析归纳出规律的方法,知道用电器符号、电路图可把具体的电路连接情况简洁明了地概括性表达出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认识电路组成,研究各元件的作用有强烈的兴趣;在学习连接电路,画电路图等基本技能的实践活动中,培养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安全操作意识。 3.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电流的形成、电路的组成及正确连接电路和画电路图 难点:认识电流的形成、电路的组成及正确连接电路和画电路图 二、学情分析 初中学生在小学科学课上对电路已经有了一定的接触,但这些认识可能是粗浅的。但对于电路的状态,学生的分辨不清,但又充满好奇心,尤其是发生短路的情况。在教学中可以进行演示,用事实说话,突破教学的难点。学生刚开始接触电路图,学生画图时往往缺少规范性,所以教学时做好示范引导是非常必要的。要分配足够的课堂练习时间,规范电路图的画法,掌握画电路图的技能。 三、教法与学法

电源和电流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电源和电流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电源的形成过程。 2、掌握恒定电场和恒定电流的形成过程。 3、会灵活运用公式计算电流的大小。 (二)过程与方法:利用水流类比理解恒定电流的形成,并能通过恒定电场的形成理解导体内电场的动态平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对电源、电流的学习,培养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意识,勇于探究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物理问题。 教学重点:会灵活运用公式计算电流的大小。 教学难点:理解电源的作用、导体内恒定电场的形成、恒定电流的形成。 教学方法:探究、讲授、讨论、练习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水桶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前面一章我们通过对静电场的学习不仅获得了许多关于电现象的知识,而且形成了若干重要的电学概念和研究方法,为我们进一步学习电学的其他内容奠定了重要基础。 这节课就来学习有关电流的知识。(板书课题:导体中的电场和电流) (二)进行新课 教师活动:为什么雷鸣电闪时,强大的电流能使天空发出耀眼的强光,但它只能存在于一瞬间,而我们教室的灯泡却能连续发光?

(注:通过现象对比,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过渡: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电源”部分的第一节。 1.电源 教师:(投影)教材图2.1-1,(如图所示) 分别带正、负电荷的A、B两个导体球,它们的周围存在电场。如果用一条导线R将它们连接起来,分析A、B周围的电场、A、B之间的电势差会发生什么变化?最后,A、B两个导体球会达到什么状态?R中出现了怎样的电流? 学生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A、B周围的电场、A、B之间的电势差的变化情况。认识到,最终A、B两个导体球会达到静电平衡状态。理解导线R 中的电流只能是瞬时的。 教师:请同学们观察下面的实验现象。 (对比实验)两只不同高度的水杯,一只装满水,两只杯子通过软管相连;观察水从高处杯子流进低处的杯子; 教师:请同学们思考如何让水管中产生持续的水流。 学生答: 教师:那么如何使得导体中产生持续的电流呢。请同学们阅读“电源”部分的第二小节。 (投影)教材图2.1-2,(如图所示) 师生互动,建立起电源的概念及引导学生分析电源的作用:把到达A端的自由电子搬回B端,维持AB的电势差。

电源和电流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电源和电流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电源的形成过程。 2、掌握恒定电场和恒定电流的形成过程 【过程与方法】 1、在理解恒定电流的基础上,会灵活运用公式计算电流的大小。 【教学过程】 ★重难点一、对电流的理解★ 一、电源 1.电源的定义 电源是不断把负电荷从正极搬运到负极从而维持正负极之间存在一定电势差的装置。 2.电源的作用 (1)从电荷移动角度看 电源的作用就是移送电荷,维持电源正、负极间有一定的电势差,从而保持电路中有持续电流.电源在内部能把电子从正极A搬运到负极B,如图所示 (2)从能量转化的角度看 搬运电荷的过程就是克服静电力做功的过程,是将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的过程. 【特别提醒】 有电源不一定得到持续的电流,要得到持续的电流需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 (1)电路中有电源. (2)电路还必须是闭合的,即必须用导体将电源连接起来. 所以只有电源,电路不闭合也不会有持续电流. 二、恒定电场 1.形成 导线中的电场是由电源、导线等电路元件所积累的电荷共同形成的合电场. 2.特点 导线内的电场线和导线平行;电荷的分布是稳定的;导线内的电场是沿导线切线方向的稳定电场.三、对电流的理解 1.电流的形成条件

(1)产生电流的条件:导体两端有电压。 (2)形成持续电流的条件:导体两端有持续电压。 2.电流的方向 规定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的方向,则负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与电流的方向相反,金属导体中自由移动的电荷是自由电子,故电流的方向与自由电子定向移动的方向相反。 3.电流的大小 (1)I =q t 是电流的定义式,I =nqSv 是电流的决定式,故电流的大小与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荷量以及通电时间无关。 (2)q =It 是求电荷量的重要公式,而公式I =q t 求出的是电流在时间t 内的平均值,对于恒定电流其瞬时值与平均值相等。 (3)电解液中正、负离子定向移动的方向虽然相反,但正、负离子定向移动形成的电流方向是相同的,应用I =q t 时,q 为正电荷总电荷量和负电荷总电荷量的绝对值之和。 4.电流是标量 电流虽然有方向但是它遵循代数运算法则,电流不是矢量而是标量。 【特别提醒】 不同导体中电流的计算方法 (1)金属导体中的自由电荷只有自由电子,运用I =q t 计算时,q 是某一时间内通过金属导体横截面的电子的电荷量. (2)电解液中的自由电荷是正、负离子,运用I =q t 计算时,q 应是同一时间内正、负两种离子通过横截面的电荷量的绝对值之和. (3)处于电离状态的气体中的自由电荷既有正、负离子,也有自由电子,利用公式I =q t 求气体导电电流时,q 应是三种带电粒子通过横截面的电荷量的绝对值之和. 【典型例题】关于电流,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导体中无电流的原因是其内部自由电荷停止了运动 B .同一个金属导体接在不同的电路中,通过的电流强度往往不同,电流大说明那时导体内自由电荷定向运动速率大 C .由于电荷做无规则热运动的速率比电荷定向移动速率大得多,故电荷做无规则热运动形成的电流也就大得多 D .电流的传导速率就是导体内自由电子的定向移动速率 【答案】B ★重难点二、电流的微观表达式★

高中物理新课标版人教版选修3-1优秀教案:电源和电流

第二章恒定电流 全章教学内容分析 本章介绍电路的基本概念和规律,在物理学发展史上,从静电到电流(动电)有一个辩证的发展过程,从内容上来说,本章和上一章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首先,电路中的电压概念就是静电学中的电势差,导体中的电场也是在静电场基础上引入的电流场(动态的恒定电场),而自由电荷在导体中的定向移动,则简化为带电粒子在电场力作用下的定向移动。其次,无论电场还是电路,都共同遵守能量守恒这一物理学的基本规律。从电源、电动势、部分电路的电功和电热,到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电源的总功率、输出功率和内电路消耗的功率,都是能量守恒的具体体现。 本章是电学实验的核心,教材提供了大量的探究性学习素材,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创造了条件。本章设计了四个学生分组实验,即“测定金属的电阻率(同时练习使用螺旋测微器)”“描绘小电珠的伏安特性曲线”“测定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和“练习使用多用电表”,除此以外,还设计了若干演示实验及课内外做一做、设计与探究、调查与分析等内容,供课堂内外灵活使用。 课标要求 1.内容标准 (1)观察并尝试识别常见的电路元器件,初步了解它们在电路中的作用。 (2)初步了解多用电表的原理。通过实际操作学会使用多用电表。 例1:以多用电表代替学生用电表进行各种电学实验。 例2:以多用电表为测量工具,判断二极管的正负极,判断大容量电容器是否断路或者漏电。 (3)通过实验探究决定导线电阻的因素,知道电阻定律。 (4)知道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理解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 (5)测量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 (6)知道焦耳定律,了解焦耳定律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例3:观察常见电热器的结构,知道其使用要点。 (7)通过实验观察门电路的基本作用。初步了解逻辑电路的基本原理及其在自动控制中的应用。 (8)初步了解集成电路的作用。关注我国集成电路等元器件研究的发展情况。 2.活动建议 (1)分别描绘电炉丝、小灯泡、半导体二极管的IU特性曲线,对比它们导电性能的特点。 (2)用光敏二极管和微型话筒制作楼道灯的光控-声控开关。 (3)收集新型电热器的资料,了解其发热原理。 (4)制作简单的门电路。 (5)利用集成块制作简单的实用装置。 知识版块及知识结构 电路基本概念(电流、电压、电阻、电源)→电路基本结构(闭合电路与串、并联电路)→电路基本规律(部分电路欧姆定律、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电阻定律)→电路基本能量关系(电功与电热、焦耳定律、串、并联电路的功率分配、电源的总功率与输出功率)→电路的基本应用(电学实验)。 知识结构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电流和电路说课稿

电流和电路说课稿 电流和电路说课稿4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电流和电路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电流和电路说课稿1 各位老师.各位评委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电流和电路》。 一. 教材分析 《电流和电路》是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五章第二节内容,本节课是学好电学的基础,贯穿整个初中电学的教学,从前后联系来看,学生在第一节学习了电荷的知识后,可以更好的理解本节课内容,而在本节课里学生要知道电流的形成和方向规定,电路的构成,能规范地画出电路图和识别电路的三种状态是本节课的重要任务。为后面的电学学习打下了基础。 二. 学生情况分析 初中学生对“电”并不陌生,有一些感性认识和生活经验,但由于电是摸不着,看不到的,所以学生对“电”还是感到非常神秘,这为教师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了前提;同时九年级学生经过一年的物理学习,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技能,观察、实验、分析概括能力已初步形成,为本节课的探究实验奠定了基础。但是由于学生还没有真正地连接过电路,再加上年龄小,抽象思维较差,所以,在连接电路、理解电流的形成上还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使用多媒体来辅助学生理解本节课的内容。 三. 教学目标 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电流的形成、电流方向的规定,能说出电路的组成及各

部分的作用, (2)能记住并会画一些常用的电路元件的符号,会画简单的电路图 (3)能辨别通路、短路和开路(断路),并能说出短路的危害 2. 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动手实验,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方法,让学生从现象中分析问题,总结规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学习电路连接、画电路图等基本技能的实践活动中培养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安全操作意识 通过对电池的了解,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节约能源的意识。 四. 重难点分析 重点:我把本节课的重点定为知道电流的形成和电流的方向规定。难点:根据电路图连接实物图和根据实物图画电路图五. 教学过程为了达到教学目的,突破重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实验引入新课: 我们生活在电的世界里,也许你会感到它很神秘,为什么录音机通电就能播放音乐,冰箱通电就能工作,这些看似复杂的东西实际都是由最简单的元件组合而成,让我们走进这个电的世界,利用我们手中的器材,怎么才能让小灯泡亮起来?(激发学生兴趣)接着利用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 (二)围绕目标,展开探究 实验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由于学生首次连接电路,所以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 (1)任何时候都不能把电池的两端直接连在一起。 (2)连接电路的过程中开关要断开。在学生动手连接电路前,让学生认真阅读课本教科书中的实验警示,并对他们示范,老师再一次提醒如果把电池的两端直接连在一起,此时通过导线的电流会很大,会将电源烧坏。在学生做实验时,要有科学的实验习惯,必须有正确的实验操作,先结合实验的进程,规范实验操作,(利用教师给出的

【公开课教案】电源和电流 教学设计人教版(2019)高中物理必修第三册

第11章电路及其应用 第1节电源和电流 一、教学内容分析 《电源和电流》是《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必修课程必修3模块中“电路及其应用”主题下的内容。教材首先分析导体内持续电流是怎样产生的,然后分析恒定电流的形成原因,说明如何定量描述电流的强弱,最后从微观角度解释恒定电流的形成。教材安排从现象到物理本质,从定性到定量,层层深入、递进挖深。本节主要内容是电流的产生和描述,电流概念是整个电路知识的最基本概念,从电流开始延申到电阻、电功、电功率和电动势等概念以及电路结构、电路规律,正确理解电流概念是进一步学习电路知识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从知识层面,学生在初中学习过恒定电路,将电池、导线和用电器连接形成闭合回路,电路中将产生稳定的电流,知道电流方向的规定,对电流的概念较为熟悉,但对电流的产生理解较浅,知道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但不理解为何电荷会定向移动。教学时要在分析电路中恒定电场建立的基础上,结合金属微观结构模型,分析电子在导体内的运动情况。 三、教学目标 1.学生了解电源的作用,认识常见的电源。 2.学生了解恒定电路中的电场特点和电荷运动情况,了解导体中的恒定电场合恒定电 流。 3.学生理解电流的定义,知道电流的单位。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恒定电流的产生及电流大小的计算 教学难点:恒定电场的产生及对其含义的理解、恒定电流的产生 教学方法:讲授法、启发式教学、对话教学法 五、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投影电路情境: 甲乙

问题:闭合两电路中的开关,甲图电表指针有何变化?乙图电表指针有何变化?电表指针变化情况相同吗?若不同,原因是是什么? 生:甲图中电表指针向右偏转后又回到左侧。乙图电表指针偏转一定角度不变,电流表示数指示某一数值,电路中有持续不变的电流。 设计意图:通过电容器放电和电池形成闭合回路两个电路,引入本节教学内容:电源在电路中的作用。电容器放电和闭合电路的情境学生熟悉,降低学生学习物理的畏难情绪,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分析推理,建构知识,符合学生的认知学习规律。 新课教学 1.电源 图甲 分析图甲中电子运动情况和两导体电势变化情况。 问题1:用导线将导体连接起来,电子如何运动? 问题2:两导体的电荷量如何变化?电势如何变化?最终结果如何?自由电子一直运动吗?能否持续形成电流? 问题3:在两导体间接入一个电源,电路中形成持续的电流。电源发挥什么作用?电源的功能是什么? 图乙 分析归纳:电源是一种吧自由电子从正极搬迁到负极的装置,维持导体两端电势差恒定不变。 2.恒定电流 电源用导体连接成闭合回路后空间电场分布示意图。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说课设计 15.4电流的测量说课稿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说课设计第4节电流的测量说 课稿 一、教材分析 《电流》是在第四章“认识电路”的基础上来进行学习的,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电路中的相关概念,认识了电路中常用的图形符号,知道了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因此,本节课知识首先是对已学知识的一个简单应用,学生学会正确使用科学测量仪器以及通过实验得出规律,为以后电压、电阻的相关知识的学习作好铺垫。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初步认识电流,掌握电流的相关单位及其进率。 (2)掌握电流表的使用,能正确使用电流表测量串、并联电路中的电流。 (3)理解掌握串、并联电路中的电流规律。 2.过程方法: (1)经历简单的电路连接,观察实验现象,从现象中总结归纳出规律; (2)尝试根据电路图连结实物图。 (3)通过交流和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观察、实验,让学生体验物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乐于观察和探索生活中物理学道理,在学习电流表的正确使用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合作精神、安全操作意识。

(2)通过连接电路,激发学习兴趣,体验解决物理问题的喜悦; 三、说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1)学生学会正确使用电流表测量串、并联电路中的电流。 (2)通过实验揭示串、并联电路中的电流规律。 2.教学难点 电流表的正确使用和将电流表正确接入串、并联电路中是本节课的难点。 四、学情分析 由于本节课内容较多,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点比较多,而相对学生动手动脑的时间也比较多,学生学习起来会觉得有点困难,知识点的掌握会有些遗漏。 五、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 本节我采用以演示实验为主的教学方法,在电流的认识中采用类比的方法,而电流的测量则采用讲授和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最后通过对比总结规律,让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2.说学法 通过一得一练的方法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应用。在实物连结中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来。本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为指导原则,在学习的过程中采用实验法、观察法、分析归纳法、练习法等,培养学生的兴趣、观察能力、分析归纳能力、电学实验习惯。

电源和电流 -完整版教案

第二章恒定电流电源和电流 学习目标: 1、了解形成电流的条件,知道电源的作用和导体中的恒定电场。 2、理解电流的定义,知道电流的单位、方向的规定;理解恒定电流。 3、经历金属导体内自由电子定向移动速率的推导过程,从微观角度理解导体中电荷定向移动与电流之间的关系。 学习重点:电流的定义 学习难点:微观角度理解导体中电荷定向移动与电流 之间的关系 新课导学: 1、如图所示,水池A、B的水面有一定的高度差,若 在A、B之间用一细管连起来,则水在重力的作用下定向移动,从水池A流动到水池B。A、B之间的高度差很快消失,在这种情况下,水管中只可能有一个瞬间的水流。 问题:怎样才能使水管中有源源不断的水流呢2、有A、B两个导体,分别带正、负电,如果用一条导线把它们连接起来,导线中的自由电子会在静电力的作用下定向运动,B 失去电子,A得到电子,最终达到静电平衡,A、B成为一个等势体。这种情况下,导线中的电流也只是瞬间的电流。 问题:怎样才能使导线中获得持续的电流 一、电源: 1.电源的定义: 2.电源的作用: 二、恒定电流: (一)导体中的电场: 1.导线中电场的形成: 2.恒定电场: (二)形成持续电流的条件: 1、 2、 (三)电流: 1. 恒定电流:和都不随时间变化的电流。 2. 电流I:

(1)物理意义:表示电流的强弱程度。 (2)定义: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量q跟通过这些电量所用时间t 的比值定义为电流。 (3)公式: (4)单位:国际单位是,符号为,且有 1A= ; 常用单位:毫安(mA)、微安(μA)单位换算: 1mA= A ;1μA = A (5)电流是标量,它的运算不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6)方向:规定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的方向。 注意: ①金属导体中电流的方向与自由电子定向移动的方向相反。 ②电解液中正、负离子定向移动的方向虽然相反,但正、负离子定向移动形成的电流方向是相同的。 ③电流是标量,虽有大小及方向,但不是矢量。 ④由求出的是电流的平均值,q=It可求电量。 练习1:在金属导体中,若10s内通过横截面的电量为10C,则导体中的电流为________A; 练习2:某电解槽横截面积为,若10s内沿相反方向通过横截面的正负离子的电量均为10C,则电解液 中的电流为_______A. 练习3:如图所示,在加有电压的一段 粗细均匀的导体AD上选取两个截面B和C,设导体的横截面积为S,导体每单位体积内的自由电荷数为n,每个电荷的电荷量为q,电荷的定向移动速率为v,求导体中的电流大小 (7)电流的微观表达式:注意:各量含义见上面第3题 例题:有一条横截面积S=1mm2的铜导线,通过的电流I=1A。已知铜的密度ρ=×103kg/m3,铜的摩尔质量M=×10-2kg/mol,阿伏加德罗常数N A=×1023mol-1,电子的电量e=×10-19C,在这个问题中可认为铜导线中平均每个铜原子贡献一个自由电子,求铜导线中自由电子定向移动的速率 q I t

电流和电路说课稿新

电流和电路说课稿新 《电流和电路》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九年级物理全一册第十五章的 第二节《电流和电路》。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模式、说设计、说板书、说评价、说开发、说得失八个方面对本节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包括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三部分。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章是初中电学内容的开篇,而本节中电流、电路和电路图三个部分的内容 又直接影响到第十六章电压、电阻,第十七章欧姆定律、第十八章电功率、第十 九章生活用电的学习,所以本节为初中电学部分奠定了基础。 本章包括五节内容,第一节中导体和绝缘体的知识为本节内容做好了铺垫,而本节中电流的形成和方向及电路的构成,又是后面学习第三节串、并联电路、第五节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的基础。因此,本节也是本章的核心。 2.教学目标 结合教材内容及学生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三个维度:知识 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认识电流的形成及方向。 2.初步了解电路的组成,能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电源和用电器的作用。

3.知道常见的电路元件的符号,会画简单的电路图。 4.能识别通路、断路和短路三种电路。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电流的产生,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连接电路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 3.通过画电路图,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学习连接电路的基本技能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安全操作意识。 2.在讲解电源知识时,通过对电池的了解,提高学生关心环境,节约能源的意识。 3.重点、难点 重点:电流和电路的概念是电学部分的基础,而电路的连接又是初中学生实验操 作必备的基本技能之一,所以,我将“电流的形成及其方向和会根据实物图画电 路图”确定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难点:由于初中学生年龄小,抽象思维较差,所以将“电流的形成”确定为本节 课的教学难点。 二、说学情 初中学生对“电”并不陌生,有一些感性认识和生活经验,但并没有上升到 理性认识,所以,对“电”还感到非常神秘,这为教师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提供了前提;同时九年级学生经过一年的物理学习,观察、实验、分析概括能力已初步形成,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技能,为本节课的探究实验奠定了基础。但是由于学生还没有真正地组装过电路,再加

《电流》最新说课稿

《电流》最新说课稿 《电流》最新说课稿 各位老师.各位评委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教科版九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一节:《电流》。我将从教材分析、学生情况分析、教法与学法,以及教学程序的安排与意图四个方面谈谈本节教学的构思。 一. 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章是在“认识电路”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电路中的电流和决定电路中电流大小的两个重要物理量---电压和电阻”。而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刚认识简单的串、并联电路的基础上,引入电流的强弱,学习使用电流表。只有熟练使用电流表,才能为下节课完整地“探究串、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做充分准备,也为学生以后学习电压表的使用打基础,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操作习惯。 (二). 教学目标 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学过了电流的初步知识,根据本人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电流的概念,知道电流的单位。 (2)知道如何用电流表测电流,并会正确的选择电流表的.量程。 2. 过程与方法 在认识和使用电流表的过程中,对照实物,掌握正确使用测量工具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敢于求知.积极合作的思想品质。 (三)重难点分析 依据新课标的要求分析教材,考虑到九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把本节课的重点定为电流的概念,单位换算。熟练地正确使用电流表及正确读数是本节的难点。

二.学生情况分析 九年级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并希望亲自尝试,因此在教学中可以设计多个实验,让学生亲自参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保持在课堂上。根据初中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不强,但具有较好的直观观察能力的特点,对于有些比较抽象的知识,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以直观形象的展示。 三.教法与学法 本节课属于实验操作技能教学。本节课拟定采用尝试教学法、演示法、科学探究法。辅助以观察法、归纳总结法、阅读指导法。在教师引导下,提出尝试题或尝试操作,学生边观察、边思考,并通过亲自动手实验、小组交流讨论等方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 四.教具准备 小组实验器材:电源、开关、导线、小灯泡、电流表、牙签、电流表盘纸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为了达到教学目的,突破重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好的开端往往是成功的一半。一开始让同学亲自连接一个简单的电路,然后提出问题:有关电流同学们已经学了些什么知识?在复习旧知的基础上引入新知。课前先回顾与本课有关的一些已有知识,为学生学习电流的概念及公式作好准备。 (二)实验探究展开新课 1、试一试,请大家用课桌上的器材连接最简单的电路。 要求:分别用两节电池和一节电池做电源连接电路,闭合开关,对照观察小灯泡发光情况。 在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1、小灯泡为什么发光?2、灯泡的亮暗程度为什么不同?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3、怎样表示电流的大小呢?学生思考后,导入新课。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求知欲是从问题情境开始的,以简单的实

电流和电路说课稿5篇

电流和电路说课稿5篇 电流和电路说课稿5篇 我们将为大家介绍说课稿的编写要点和技巧,希望能够给教师们提供一些实用的指导和建议。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电流和电路说课稿,如果大家喜欢 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电流和电路说课稿精选篇1 1、判断物体是否带电的技巧: (1)、若两物体相互吸引。则物体带电情况有两种: (1)都带电且带异种电荷; (2)一个带电、一个不带电; (2)、若两物体相互排斥。则物体带电情况是:都带电且带同种电荷。 2、判断变阻器联入电路部分的技巧: (1)、若是结构图,则滑片与下接线柱之间的部分就是联入电路部分; (2)、若是电路符号图,则电流流过的部分就是联入电路的部分。 3、判断串、并联电路和电压表与电流表所测值的技巧: (1)、先把电压表去掉,把电流表看成导线, (2)、在看电路中有几条电流路径,若只有一条路径,则是串联;否则是并联; (3)、从电源正极出发,看电流表与谁串联,它就测通过谁的电流值;在看电 压表与谁并联,它就测谁的两端电压值。 4、对与滑动变阻器滑片移动,引起电表示数变化的规律。 (一)、若是串联电路:具体做法是: (1)、先根据滑片的移动情况判断出滑动变阻器电阻的变化情况,在根据串联电路特点判断出电路中总电阻的变化情况,据欧姆定律I=U/R,U一定判断出电路中总电流的变化情况(即:电流表的变化情况)。 (2)、电压表的示数变化有三种情况: a、当电压表与电源并联时,其示数不变;

b、当电压表与定值电阻并联时,其示数与电流表变化相同; c、当电压表与滑动变阻器并联时,其示数与电流表变化相反。 (二)、若是并联电路具体做法是: (1)、若电流表所在支路上没有滑动变阻器或开关,则滑片移动或控制该支路的开关通断时,其示数不变。 (2)、若电流表所在支路上有滑动变阻器或控制该支路的开关,则电流表示数与滑动变阻器的阻值变化相反或与电路中的总阻值变化相反; (3)、电压表示数始终不变。 5、判断电路故障的技巧 (一)、用电流表和电压表 (1)、若电流表有示数,电路有故障,则一定是某处短路;若电流表无示数,电路有故障,则一定是某处开路。 (2)、若电压表有示数,电路有故障,则有两种可能:a、与电压表并联部分开路;b、与电压表并联以外部分短路;若无示数,有故障,则可能是:a、与电压表并联部分短路;b、与电压表并联以外部分开路。 (二)、用试电笔判断家庭电路故障 (1)、若各处试电笔都发光,则是零线断了; (2)、若各处试电笔都不发光,则是火线断了。 6、判断两电阻串、并联时,电路允许通过的电流和电路两端允许加的电压值的技巧: (1)、若两电阻串联,则取它们中最小的正常工作电流值为电路允许通过的电流值,在用电路允许通过的电流值乘以它们的总电阻,计算的结果就是电路两端允许加的电压值。 (2)、若两电阻并联,则取它们中最小的电压值为电路两端允许加的电压值,再用它们的电压值分别除以它们各自的电阻,把计算结果相加就是电路允许通过的电流值。 7、关于探究电流与电阻、电压关系类型题的解题技巧: (1)、若探究电流与电阻关系:应控制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不变,措施是在每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三册同步教案11.1电源和电流

第1节电源和电流 学习目标 1.知道电源的作用,掌握电流的形成条件,知道恒定电流的概念。 2.知道电流的定义、单位及方向的规定,会用公式I=分析相关问题。 3.电流形成的微观解释及微观表达式的使用。 自主预习 电源: 1.概念:电路中在电场力作用下能把从A到B的装置。 2.作用 (1)移送电荷,维持电源正、负极间有一定的。 (2)保持电路中有的电流。 恒定电流: 1.恒定电场 (1)定义:由电路中的电荷所产生的稳定的电场。 (2)特点:电荷的分布是稳定的,不会随时间变化。 2.恒定电流 定义:大小、都不随时间变化的电流。 3.电流 (1)物理意义:反映了电流的程度。 (2)表达式:I= (3)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电流的单位是,简称,符号是。常用单位 有、(单位符号分别为、)。 (4)电流的方向:规定定向移动方向或定向移动的反方向为电流方向。 课堂探究 [情境设问]雷鸣电闪时,强大的电流使天空发出耀眼的闪光。电容器,先直接给它250V的电压充电,然后两根引线连接,也就是短路。听到啪的一声,看到闪耀的光,说明有电流。 直接接在灯泡两端,观察到什么现象?为什么雷鸣电闪时,强大的电流能使天空发出耀眼的强光,但它只能存在于一瞬间,而手电筒中的小灯泡却能持续发光? (一)电源 A、B两个导体,分别带正、负电荷。电荷周围有电场。 [思考讨论] 1.请画出电场线来描述电场。 2.请描述一下这幅图中电势的高低情况。 3.电流是如何形成的? 4.自由电子为什么会定向移动?从哪里移动到哪里? 5.这样移动的结果,会引起什么物理量发生变化?

[演示实验]电容器的充放电,静电感应起电机。 我们当然不希望电流是如此短暂的,那应该怎么办?怎样产生持续的电流? [类比分析]这是两个装了水的容器,液面高度不同,现用一根橡胶管连接两个容器,若要使水持续流动,应该怎么做? 结论1:电源的作用: (二)恒定电流的含义 [思考讨论] 1.在恒定电场中,自由电子做什么运动?与静电场有何不同? 2.那电流如何变?这会带来什么现象? 3.导线中的微观粒子除了自由电子外,还有其他微观粒子,它们会对电子带来什么影响呢? 结论2:恒定电流的含义: (三)恒定电流的大小 下课铃想,同学们纷纷走出教室,到户外活动。 [思考讨论] 1.我如何计算进出教室的人流量? 2.我应该站在哪里点人数? 3.单位时间内,一个人一进一出,人流量算多少? 4.我们选取一段很短的导线它放大。导线中存在大量自由电子在做定向移动。如何定量地描述导线中电流的大小呢? 结论3:电流的定义: 公式: 方向: [科学推理与论证]既然自由电子在定向移动,就有一个移动速率的问题。你觉得导线中电子的定向运动速率与电流之间是什么关系? 1.我们的思路是什么? 2.t时间内通过横截面的自由电子个数是哪段空间里的电子? 3.假设单位体积内的电子数是n,如何求得t时间内通过右截的电子总数N? 4.导线中电子的定向运动速率与电流之间是什么关系? 结论4:电流的微观表达式: [例题展示] 【例题1】如图所示,把电源用导线连接在插入食盐水中的两个金属电极上,电路中形成电流。假设t s内有N个Cl-和N个Na+通过图中虚面,则电路中的电流多大? [变式训练1]某电解池中,若在2 s内各有1.0×1019个二价正离子和2.0×1019个一价负离子通过某截面,那么通过这个截面的电流是() A.0 B.0.8 A

人教版高中化学电源说课稿

人教版高中化学电源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也带动了电池工业的进步,各种新型的电池层出不穷。教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三大类电池,如生活中最常用的一次电池(碱性锌锰电池)、二次电池(铅蓄电池)、和在未来有着美好应用前景的燃料电池。简介了电池的基本构造,工作原理,性能和适用范围。同时向学生渗透绿色环保的意识。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常见电池的组成与应用; 理解一次电池、二次电池、燃料电池的反应原理; 了解常见电池与人类生活、生产的密切关系。 【过程与方法】学会用多种手段获得信息的方法与途径,结合生活、生产实际,学习常见化学电池的组成、应用与原理,通过探究,学习探究的方法,体验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电池工作原理的探究,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通过新型电池的介绍,提高学生创造欲望与学习兴趣,学会利用能源与创造能源的方法,提高环保意识与节能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一次电池、二次电池与燃料电池的反应原理、性能及应用【难点】化学电池的反应原理及电极反应式的书写 四、学情分析

在化学必修2中学生已学习了氧化还原反应的初步知识,前一节又已 经学过原电池的基本内容,知道原电池的定义,形成条件,简单的电极反 应等,所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化学电源的知识。学生能通过对实验 现象的观察、有关数据的分析得出相关结论,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实验 能力和思维能力。 五、设计理念 六、教学方式 本节课的教学主要采用“预习学习”为先导,通过学生自主预习、调 查研究、查阅资料,初步了解常见电池的分类、电池的优劣的判断、电极 方程式的书写,课堂上采用“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即创设情境、提出 问题、小组探究合作、解决问题、小组归纳、提出新问题……的合作探究 的自主学习模式。在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去体验和感受知识的发 生和发展过程,去体验合作探究所带来的成功喜悦。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和求真务实的`探究精神。课后,通过 研究性学习,进一步引导学生合作探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立足于社会 大背景之下,以更开阔的视野从管理、技术、环境和消费等不同角度来分 析实际问题。 七、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导入新课 介绍化学电池的种类 展示并演示三类化学电池的构造及工作原理的Flash课件。 制作氢氧燃料电池

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说课稿

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说课稿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说课稿1 一、说教材 本节课的编排是在学生学习了电流、电压、电阻等概念,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使用方法之后安排的,它既符合学生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认识规律,又保持了知识的结构性、系统性。通过本节课学习,主要使学生掌握同一电路中电学三个基本量之间的关系,了解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多个变量关系的实验方法,同时也为后面学习电功、电功率内容做铺垫。欧姆定律是通过实验探究,归纳总结出来的定律,它的逻辑性、理论性都很强,实验难度也比较大,特别是实验设计、数据分析对学生来说都有难度,所以教师要做好适时引导、恰当点拨。通过学习欧姆定律,经历实验探究过程,领悟“控制变量法”这种科学探究方法,理解这种方法在实验探究中的普遍性和重要性,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形成尊重事实、探究真理的科学态度。 二、说学生 初中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是:开始从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思维还常常与感性经验直接相联系。学生在没有学习本节知识之前,已了解了电流、电压、电阻的概念,初步学会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的使用,但他们都是单个的技能操作,没有综合应用。对电流与电压、电阻之间的联系,认识是肤浅的,不完整的,没有上升到理性认识。 三、说教学目标 依据《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计将本节课分为两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讲实验探究过程及结论,第二课时讲公式及其简单的计算。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一)知识与技能 1、会用实验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 2、会同时使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量导体两端的电压和其中的电流; 3、会用滑动变阻器改变部分电路两端的电压; 4、理解欧姆定律的内容。 (二)、过程与方法

教案及说课稿-中考物理复习《电流、电路》导学案.doc

20RR中考物理复习《电流、电路》导学案 【导学目标】 1.了解电荷的种类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能识别基本的串联电路、并联电路,会画电路图和连接实物图,会正确使用电流表 2.强化与电相关的自然现象和生活实际问题的解析 【知识清单】 一、电荷 1.种类:(正)电荷和(负)电荷 2.起点方式:○1摩擦起点○2接触带电○3感应起点○4光电效应——简要介绍 3.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4.摩擦起电的本质:(物体间电荷的转移) 5.电量:电荷的多少叫做电量,单位是(库仑) 二、导体和绝缘体 1.导体: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如:金属、石墨、人体、酸及碱、盐的水溶液 2.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如:橡胶、玻璃、陶瓷 3.导体和绝缘体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二者没有明确的界限 4.半导体是导电能力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的物体 三、电流 1.形成:(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2.方向:(正电荷)定向移动方向 3.表示:是表示(电流强弱)的物理量,用符号“I”表示 4.定义:单位时间内流过导体横截面积的电量,即 5.单位:1A=(103)mA=( 106)μA 6.电路中电流规律:串联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

四、电流表 1.电流表是测量电流大小的仪表,符号是——○A—— 2.电流表的使用 (1)使用规则 ○1电流表要(串联)在电路中(否则短路) ○2电流表“+、—”接线柱接法要正确。连接电流表时,电流要从“+”接线柱流(进),从“—”接线柱流(出)(否则指针反转) ○3被测电流不要超过电流表的量程(可以采用试触的方法来看是否超过量程) ○4绝对不允许不经过用电器而把电流表连到电源的两极上(电流表内阻很小,相当于一根导线,若将电流表连到电源的两极上,轻则指针打歪,重则烧坏电流表、电源、导线) (2)读数 ○1看清量程 ○2看清分度值(一般而言,量程为0~3A的分度值为0.1A,0~0.6A的分度值为0.02A) ○3看清表针停留位置(一定从正面观察) (3)使用前的准备 ○1校零,用平口改锥调整校零按钮 ○2选用量程,用经验估计或采用试触 五、电路 1.电路的组成 ○1电源:能够提供持续(电流)的装置○2导线:指输送电能的装置○3开关:控制电路(通断)的装置○4用电器:指消耗电能的装置 2.电路的三种状态 ○1通路:处处相通的电路○2断路:在某处断开的电路○3短路:分为电源短路和用电器短路两种情况。电源短路——导线不经过用电器直接跟(电源)连接的电路;

物理说课稿三篇_5

物理说课稿三篇 物理说课稿篇1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是在学生已掌握了牛顿第一第二第三定律及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牛顿运动定律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一节课。是人教版02年审查通过的高中《物理》必修本第一册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中的第七节。是牛顿运动定律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超重与失重又是生活中学生容易混淆的两个概念。因此,本节课不论从“学以致用”上还是从纠正生活中错误观念上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2.教学目标的确定及依据: 教学大刚中指出,物理知识在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中有广泛应用。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对探索自然现象具有普遍意义。高中物理教学内容应该包括与基础知识联系密切的实际知识,要引导学生弄清实际问题中的物理原理。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态度、科学方法与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再结合学校提出的“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依据教学目的和原则,以及学生的学习现状,我制定了本节课将要完成的教育目标: ①知识目标:知道什么是超重与失重;运用牛顿运动定律研究超重与失重的实质。 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德育目标:渗透“学以致用”的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重难点的确定及依据: 以往的教学经验使我体会到:学生对牛顿运动定律的简单应用普遍感到不难,但对一些基本概念理解不深刻,容易从物理名词的表面结合语文分析字词的方法错误理解。为此,教学过程中我将学生理解超重与失重的实质以及如何运用牛顿运动定律研究超重与失重的实质作为本节重点。 二.教材处理: 1.学生现状及对策: 高一学生正处于好奇心强,自主意识增强的阶段,所以,在教学中注重从实况录象入手,抓新奇促兴趣;而且,虽然学生已学习了牛顿第一第二第三定律及牛顿运动定律的简单应用。但学生在生活中存在的习惯思维、先入为主的思维定势让学生对超重与失重的初步印象就是超过重力、失去重力。所以仔细讲解超重,让学生自己归纳类比失重。达到纠正错误、指导学法、主动参与的效果。(探究此过程正是培养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的过程。) 2.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为了更好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让学生尽快掌握知识,针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借助电教和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学生能直观感觉知识,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正确性,进而过渡到对超重与失重实质的认识。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 1.教学方法的采用: 教无定法,教必有法,贵在得法。现代教学观明确指出: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学校反复强调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再根据本节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以及学生认知规律,我采用启发、引导、探索、类比、总结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然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