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与流派 口述史学与民俗学基本理论管窥——性质、对象、目的、方法比较

学科与流派 口述史学与民俗学基本理论管窥——性质、对象、目的、方法比较
学科与流派 口述史学与民俗学基本理论管窥——性质、对象、目的、方法比较

学科与流派口述史学与民俗学基本理论管窥——性质、对

象、目的、方法比较

【关键词民俗史民俗口述史学新史学

【正】

在人类历史的发展长河中民俗研究的历史和传统可谓来已久。众所周知民俗是与人类社会伴而生的,它就像一面镜,在很大程度上折射出个民族悠久的文化传统。从广义上,民俗是指人民大众在社会生活世世代代沿习下来的生活模和文化模式,它与一个民族所处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水平、民族特和文化背景密切相关,换言之我们可将此四项条件视为民族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现代史研究表明,席卷全球的新史学和“总史学”新浪潮的影之下,当代民俗研得以重新振兴和崛起,这个意义上讲,民俗学也称得上是门“新型”学科。早在本世纪上半,法国年鉴学派的创始人一L.费弗尔就撰写了《民俗与民俗学家》一文,对民研究作了精辟的论述。另一位名的法国学者M.布洛也认为,历史学研究必须拓宽研究域,运用跨学科的新方法,在社史、文化史、种族史和民史等方面有所建树他进一步指出:“民俗社会活动中从表面上没有什么意义,但在它下面却掩盖和保留着重要意。”布洛赫的后继者、历史学家比吉埃尔将生理习俗、行为习俗饮食习俗、感情习俗心态习俗等等统统视为历史类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他完全赞同布洛赫的观点,也为历史学研究必须面对下层民众民俗研究的意义非同寻常

毋庸置疑,述史研究与民俗学研拥有共同的文化传统,这它们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英国著名口述史学家P.汤普森认为,口史学的出现和发,与其说是“发现”,不如说是“兴”。由此可见,述史学的某些传统同样是来已久的。例如,口传说(亦即民间传)可以说是历史学最古老形式,它既是口述史学的历渊源,同时也是民俗学永恒研究课题。口述史学是二战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在其数众多的学科领域中,许多研究对象往与民俗学的研究内容相互交和重合,这种双方共的交叉性质集中体了当今社会科学整合分化的历发展潮流。因此,在许重大问题上,口述史学家和民学家往往会最终走到一起。

而,口述史学与民俗学之间的线也是显而易见的尽管这种界线有时会因种种原因变模糊不清,常常使们误入歧途。依笔之见,除了学科性质各具特点之处口述史学与民俗学显著的区别在于,前者注重历史研,后者则强调文化的延续。换言之,民俗研究既注重历,也不忽略现实,但从总的方来看,其研究范围与述史学的研究领域是无比拟的。关于这个问题下文还将提及。

前文提到,史与文化的交叉点是口述史学和民学最为明显的相异之处,那反过来讲,叙述性则是二者为显著的相同之点。毫无问,在民俗学众多的研究领域,述性是一种人们公认传统因素。之所以称其为“统”,就在于这一特点随俗研究的产生而产,并且在人类社会内部延续了数年之久,至今仍保持着旺盛的生力。民俗学家S.汤普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民俗学主是指“没有文字的人们的文化传统(《民俗研究》

1996年2期))。纵观民俗学的各个究领域,如史诗、叙诗、民谣、民间故、神话、民间戏剧、传说、谚语俗话、宗教仪式、习俗和风等等,几乎都是通过口述的形式得以保留或流传下来。

在传统的农社会中,人们往往采用民间术的形式来保留和发展本民族的化,文化不发达的后民族更是如此。从今天的度看,除了极少数的文献史料外,这是保证文化延续性的最为效的方式。从另一方面来看,由种种众所周知的原因,以往的历研究很少提及下层民,因此,占人类大多数的普通人很、甚至根本没有留下自己过去的想、情感、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有文字记载,而林林总总的民间术形式则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由此可见,叙述性民俗学研究的一大点。

不容置的是,叙述性由于其自身的特已成为口述史学最为明的特征之一,它同时是口述史学当中最为活跃的促动素。长期以来,国际史学界流着一种传统的观点认为历史研究只能依据献史料,人们只能阅历史,“而永远无法到它们”。口述史学则向这一统的观点提出了挑战口述史研究是一种别具一格治史方法,其特点是以语言式对历史现象进行调查究,这不仅能够弥补文献史料不足,而且还能够主动地近和研究历史。口述史学这些优点和长处是其他历史学科不具备的,其原因在于,述史研究充分利用了语言的独功能,在保留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所创新,不断开拓自的研究领域,因而能够在学科立的国际史学界独树一帜。

笔曾多次强调,口述史学的客观性是容置疑的,而对于民俗(尤其是

民俗史)来说,客观性能否经得起人们的检验,这确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述史学的客观性可以通以下三个方面来加以阐释。其,当代口述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是以现代化的手段提供历史见证的有关人员进口头调查。从当事人来说由于他们是历史事件的直接参与,有着亲身的经历和感受,因,其叙述的历史事实至少具有一定真实性;其二,就述史学家而言,由他们是以观察者的身份参加取证作的,因此,他们访谈和取证时自然地保持观者的客观立场,同也不会提出新的凭证这样,口述史料搜工作的流程也具有一定客观性;其三,历史研仅仅依靠文字史料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充分的口述料作为补充,两者须相互印证,才能真地还历史以本来的面目。有这样,口述史研究乃至口述史的客观性才能够得到保证。

由历史和文化等诸多面的原因,民俗学(包括民俗史的研究对象多以民间艺术的形出现,因而其内容的信性往往会受到人们的质疑例如,许多神话、民间故和传奇故事的背面都可能展出一段漫长而又复杂人类历史,这在古希腊、印度爱尔兰和中国等国家尤其是如。然而,这些神话和故都是从极其遥远的古代流传下的,由来已久的宗教传统、崇拜英的心理活动及其他因素对其产生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假设们抛开艺术,只谈理论,那,即便是一些与之相关的论问题,其客观性和科学性也是人经常争论的话题。芬兰学者塞·克努蒂拉在19964月发表的《地域意论与民俗学》一文中这样写道:“民俗学文化研究的观看,心态属于历史研的范畴。民俗学者并不受下事实的困扰:在许多方的历史研讨中,心态被看作不清晰和非科学的。其实,人文科学的

文化研究域,任何关键性的概念本身也无晰或模糊可言。文化本身就是一个常众说纷纭的题目。民俗学一直被迫考虑心态的综性质及其与精神的复杂性、多性和独特性的相互关系。”

这段语似乎给了我们一个启:这其中也许存在着一个误。如前所述,口述史学注重史研究,而民俗学则偏于文化研究。这是两个各不相的范畴,然而,也是两个相互合的圆。

免费论文下载心

从某种意义上说口述史学和民俗学是新史学和总体学影响下的产物,鲜明的社会性是广为人知的。总史学的代表人物M.布洛赫曾直截当地说:“唯一的真正历史乃是总体的历史。”总体历史”意味着对作历史主体的人的全面认识布洛赫认为,历史究必须从实证主义学和经验主义史学的封闭式中解脱出来,走向下民众,走向社会生活。他的表作《11—18世纪法国农村的独特性》一书考察了移方式等一系列为传统史学所视的问题,在总体上揭示了法农村的历史特征,而进一步拓宽了历史研的视野。

口述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广大民众,这也是当代国际史学界十分注的热点问题。我们不妨以美国例。美国是口述史研究开展得较为跃的国家之一,其研究范从社会史、妇女史、家史、矿工史到社区史、人口和种族史等等,几乎将个阶层的民众都纳入到历研究的范围。口述史学家毫隐讳地宣称,证言也可以来自层的非特权阶级,这样,口述史家就向那些被看作是论的传统观点提出了挑。英国口述史学家P.汤普森指出口述史学的最大作用在于,“它给我们一个机会,把史恢复成普

通人的历史,并历史与现实密切相联”。总之,述史学鲜明的社会性给当代史学究带来了新的活力

与此同时,民俗学研究也将目投向了来自社会底的广大民众,这也是当民俗研究的一个突出特点。数众多的民间故事、民谣、谚语和话等等均取材于民间的现实生活,这些为民众所喜闻乐见的艺形式和内容又掌握在广民众的手中,并且通过口述的形式还应包括文字资料)世世代地相传下去。真可谓“取之于,用之于民,传之于民”。风和习俗自然也不会例外,它们是阶层的民众在数千的社会生活中逐步形成的,集中体了一种不可逆转的文化惯性。从史学的角度讲,人民众是历史的主体,走民众(尤其是下层民众)就能够真地再现历史。毋宁说,失了社会性这一特点,口述究和民俗研究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这一点为史学研究的实践所实。

较之于现代史科学的其他分支学科,口史学无疑是一门典型的具独立性质的交叉学科,研究范围相当广泛几乎涉及到现代社生活的各个领域。根据笔者目掌握的资料,在经济史、学史、政治史、社会史、劳工、文学史、家族史、妇女史企业史、部落史、宗教、种族史、城市史、社史、音乐史、绘画、戏剧史、电影史、电视、军事史、系谱学等史学研究领域口述研究开展得较为跃。

口述研究的综合性质是其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不言而,其叙述性和社会性的特决定了它的广泛性。一方面,述研究的目的在于为现实服务,为决现实问题提供历依据,这不能不涉及到多方面和层次的问题;

另一方面,口述史家搜集史料的方法与众不,相对而言(较之于文史料),史料的获取也较为容。毋庸置疑,这也为述研究的广泛性提供了件。

民俗研究由于及到“民”字,其研究范也是相当宽泛的。民歌民谣、民间戏剧、民间故事、言、传奇和传说、谚语、谜、俗话、史诗、叙诗及叙事活动、民间舞蹈、间绘画和工艺、民间音乐、系谱、史、传记、神话、宗仪式、各种风俗和习等等均属民俗学的研究范畴。特值得一提的是,就其研究范(而非深度)而言,民学显然不及口述史学。然而出于种种原由,民俗学的许研究课题却难以成口述史学的研究对象,如传奇、传、神话、寓言、史诗、谚语部分民间故事,这也许是民俗学身所固有的文化传所致。

民间艺术的形式多种多样其特点是生动、活,具有悠久的文化统,易于在民间广流传。但是,由于这些艺术形式及面较广,因此,其内容得十分庞杂,难以形成独的体系,这一点与口史学形成了鲜明的照。在谈及这一问题时,西方许著名的民俗学家着重出,民俗学的研究对象十分重要,庸置疑,这给民俗研究添了不小的难度。例如,民创作的随意性很大,有些艺术形往往经不起历史的考验,仅仅给人留下了一个只可会不可言传的模糊印象。从另方面来说,许多经过千锤百炼得以保存下来的艺术形式也并不一成不变的,个别形式甚至能够繁出上百种变体,其演变过程同样是当复杂的。

缺乏第一手资料是民俗学家普面临的十分棘手的问。民俗学家S.汤普

森认为民俗研究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上取决于原始资料的搜集然而,民俗研究内容的庞杂接导致了研究人员的庞,由于研究角度和方法不尽同,搜集到的口述资料不可是完整的。此外,有的文学资料必然显得杂无章,既缺少条理,也缺乏系统性。最,笔者有幸参加了次大型国际会议,此次会议讨的主题仅仅是民俗研究的一部分容。与会的专家和学者分来自各个研究领域,其中包括历学家、文学家、民俗学家语言学家、人类学、哲学家、社会学家、艺术家画家、摄影家、工艺术家等等。这些来方方面面的专家在民俗研究的帜下“最终走到了一起”这种现象确实值得人们深思。总而之,划定学科范围,选择究方法,确保第一手资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所有这切是民俗学界的当务急。口述史研究与民学研究有所不同,口述史料的完性首先表现在资料的搜集方。一般而言,口述史家往往要制定出较为详尽和目的确的访谈计划,计划越是周,搜集到的资料也就越全面,述史料因而也就显得较为完整和统。总之,口述凭证获取是以资料翔实为基础的。此之外,如果访谈取证结果不尽如人意,口述学家还可以扩大范围,围绕同一个题进行多次调研,直到获得意的结果为止。这样一来,口史学家便能够主动地接近和研历史,而不是仅仅依靠有限文献和其他文字资料这就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那传统的研究模式。

早在本世纪,英国的人类学家便提出“文化遗留物”的理论,他们看来,现存的民俗可以被视远古文化的遗留物今天看来,这种观点显然失之偏颇。众所周知,民俗乃史的积淀,一个民俗学家必然是文学家,因

为民俗集中反映了间的文化。一个民族的文化的发是极为缓慢的,但文化有其特有的性,因此,文化的延续性是不置疑的。从严格的意义上,民俗学家关注的是个文化的发展进程,即注重历史,不忽略现实。巴西民俗学家埃丝·巴罗尼斯·卡尔文斯基教授出:“民间文化的定义、观和研究领域,依国家和区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围也可大可小。…无论理论定义如何,民间文化反映了生活的本来面目。”然,这一论点与上述点不谋而合。民间化的内涵十分丰富,尽管它不一个十分清晰的概念但有一点却是可以肯定的:它是史与现实的统一。

口述史研究历史科学研究多元化的产物,述研究的目的是与文献史相互印证,从而真实地再现历史本来面目,这是口述史学本的客观性所决定的。如,家族史既是民俗学主要研究对象,又是述研究最为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般而言,普通民众家庭(包括家族)很留下见诸于文字的历史记载,现存的文字资料又往具有一定的倾向性。因,其客观性便大打扣。由此可见,口述研究所的作用是其他研究所不替代的。在家族史研究领,许多案例研究主要取于有关口述凭证的搜和整理,换言之,家史研究的质量主要取决于口史料本身的质量。然而在同一个研究领域,俗学则侧重于研究民间流传下来家族史。肯尼亚学者米维卡利基埃蒂认为,家史的特征并不存在书面的形式,在所有讲牙利语的地区都可以发现家史。家成员通过讲故事的形式将史传给下一代,这些故往往能够刻画人物的完整个性,造人物的传奇人生。朱莉安娜·尔西博士更是直截当地说,家史记录也是种艺术形式。总之,这类家族史一都具有传奇色彩。

方论研究是科学研究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笔者之见,理论框及其模式、概念分析和研究方法学科构建的重要环节。正是由于不的研究方法被引入各研究领域,为数众多的分支学才能够最终确立自的“合法”地位,民俗学(现代意上的民俗研究)和口史学自然也不例外民俗研究经常采用的研究方法实地研究法(亦称”田野作业法”、民俗调查法、口头咨询、“采风”等等,并之以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其中包括像技术)。当然,这些研方法多为“舶来物”。得一提的是,人们万不可忽视对文献资料的分析利用,这一点已为民俗研究实践所证实。如果不借助献,而仅仅通过口述资料,人们自无法知道民间艺术形式的原型无法了解这些原型的变化规律,法知晓风俗、习俗乃至艺术形式发展趋向。因此,真正意上的民俗研究也就无从谈起

口史学的研究方法较独特,简而言之,它采用和综合了种方法。除了综合析方法和比较方法之外人类学、社会学和信息学若干研究方法也被人们广泛用。就口述史研究而言,口凭证的搜集是整个究工作的基础,访谈则是口述史家和其他历史学家普遍用的研究手段。此外,还有几种供选择的方法。历史学家可以从存的各种各样的文献资料中接提取口述史料,这种方法常常够使历史学家轻而易举地获取他所需要的有关历史资料。另,利用报纸专栏开展征询查,也是一种搜集口述史料有效方法。英国历史学家H.梅休认为,这种方法既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还可以扩大社会调查的范围。

除了史料集工作之外,口述凭证的理和利用对整个研究工作来说是至

关重要的。整理目的在于利用,为有关的历史究提供重要的依据。对于研究人来说,这是一项难度很大的工作同时也必须采用多种究方法。特别需要指出的,无论是搜集工作还是整工作,先进的音像术和现代化的通讯手段是不可或缺的,在工业发达的西国家尤其是如此。八

民俗研的实践表明,现代民俗研究不仅继了古代研究的传统而且为适应新的历史条件不断创新改进,并取得了丰的成果。时至今日,国外的民俗学织已遍布世界各地,相关的学术成也屡见不鲜。民间文化集中体现劳动人民的智慧和知识,这种文化须长期保持和发扬光大因此,民俗学研究的意义非同寻常

口述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从创建到天屈指数来不过半世纪,但其影响却是巨大和深远。口述史学的问世表明,史学域出现了一场深刻的、根本性变革。究其原因,可以从以下个方面来加以概括。首先,大多数历史学家长期以来都目光投向文献史料,而口述史学出现则打破了这种旧有模式,向千年的传统史学观提出了挑战;其次,口述学是现代历史科学长期发展的然产物,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历史研究多元化的发展势,具有颇为浓厚“后现代”色彩;再者,以往的历研究很少提及下层民众,正所谓“雄创造历史”。随着会的进步,时代呼唤着史研究出现新的变革。另一个角度讲,人民大众是历史主体,因此,那种无普通民众的史学研究已无法满足现实的需要。这些意义上说,口述史学的影响无于一场革命。毋宁说这一革命还在继续。时至今日我们已经看到了这场革命的结果

主要参资料

1.陆象淦:《现代历史科学,重庆出版社,1988年。

2.PeterDale:IdeologyandAtmosphereintheInformationalSociety,Theory,CultureandSociety,1996,No.3,V ol.13。

3.D.PaulSchafer:ToodernLongPoem,ContemporaryLiterature,1996.No.1,V ol.19。

8.杨雁斌:《口述史的本理论面面观——史学家眼中的口述史学》,《国外社会科学》1993第7期。

(完整版)【考研】民俗学概论(笔记)—钟敬文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民俗与民俗学 一、什么是民俗 1、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中下层民众所创造、想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2、“folklore”这个词是英国学者汤姆斯于1846年创立的 3、【历史上人们对“民俗”概念的狭义理解】 ①.文化遗留物说。(英国文化进化学派) ②.精神文化说。(英国民俗学会) ③.民间文学说。(美国学者厄特利和苏联学者) ④.传统文化说。(西方普遍流行) 4、【广义的“民俗”】民俗是人民大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民俗是中下层民间文化的一部分。它是民间文化中带有集体性、传承性、模式性的现象,主要以口耳相传,行为示范和心理影响的方式扩布和传承。这种社会生活文化既是一种历史文化传统,也是民众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5、【民俗事项分类】 (1)物质民俗:是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 (2)社会民俗:也称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是指人民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它所涉及的是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

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 (3)精神民俗:是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它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与社会过程中形成的心理经验,这种经验一旦成为集体的心理习惯,并表现位特定的行为方式并世代传承,就成为精神民俗。 (4)语言民俗:是指通过口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系统。它包括两大部分:民俗语言与民间文学。 二、民俗学的性质与任务 1、【主要任务】是以科学的态度,对历史与当代的民俗事象,进行调查、收集、整理、描述、分析和论证,探求它的本质结构、特点与社会功能,揭示其发生、发展、传承、演变、消亡的规律,为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服务。 民俗学是一门帮助人们认识历史与文化、改造现实社会生活的人文科学。 2、【民俗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民俗学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 ①民间文艺学与民俗学:民间文艺学是民俗学的分支学科之一。 ②历史学与民俗学:民俗是历史的一部分。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研究历史的人必须了解民俗,研究民俗的人,也需要参考历史文献。 ③文化人类学与民俗学:民俗是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对象之一。但文化人类学关注人类一切文化现象,侧重于从整体上对人类文化的起源、

口述历史采访实践探析——以陕西科技大学口述实践为例

口述历史采访实践探析——以陕西科技大学口述实践为例 作者:郑勇王娟李江瑞 来源:《办公室业务(下半月)》 2020年第3期 文/陕西科技大学图书馆郑勇王娟李江瑞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口述历史发展迅猛,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及参与,越来越多的高 校开始了口述历史工作。本文以陕西科技大学开展口述历史的实践,对口述历史的过程、方法 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旨在为其他高校开展口述历史工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口述历史;采访;高校 口述历史的发展现状:早在1948年,美国的哥伦比亚大学就设有“哥伦比亚口述历史研究处”,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现代口述史学的起步。从此以后,美国的口述历史研究不断发展 壮大。仅1960年至1966年,全美就建立起了专门研究口述历史的机构90个。受其影响,法国、德国等欧洲一些国家也开始口述历史研究工作。 中国的口述历史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起步,90年代有进一步的发展,但研究人员 不多,其特定内涵及研究规范都不明确。2004年下半年,中华口述历史研究会宣告成立,从此 中国的口述历史研究就有了一个交流探讨的平台。研究人员也空前扩大,历史学者、档案工作者、新闻工作者、文学研究者等都涉猎口述历史研究。2013年,崔永元成立了口述历史研究中 心机构,以他从事新闻工作所涉及到的材料为基础,建立了一个相当大的影像库,目前保存了4000人次百万分钟的口述资料。这些资料抢救性地保存了大量珍贵的文献资料。 一、口述历史的意义 (一)校史研究的需要。陕西科技大学于1958年在北京建校,时名北京轻工业学院,1970年整体搬迁到陕西咸阳,更名为西北轻工业学院,2002年更名为陕西科技大学,2006年主体东移西安未央区。在6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我校历经“三次创业、两次搬迁、一次划转”的奋斗与辉煌,秉承以“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求实创新、锐意进取的科学精神和扎根西部、服务社会的奉献精神”为内涵的“三创两迁”精神。为了传承先辈们披肝沥胆、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精神,保存创业初期及发展中老一代人经历和口述,我们开展了口述历史工作。 (二)档案人的责任感。档案上来讲,可以弥补档案资料的不足,丰富档案馆的馆藏,促 进了档案资源的开发,从多元视角记录档案,为纸质档案增加佐证。 (三)大学精神及文化传承的需要。口述采访声像资料,可以在受访者同辈及相近年龄段 的人群中产生共鸣,同时让后代人对前辈的创业及奋斗历史有了更直观的了解,成为校园文化 资源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大学精神与文化传承的需要。 二、口述历史实践 我校于2016年10月开始口述历史工作,目前共采访人员36人。这项工作由档案馆、宣传部、离退休处联合开展此项工作,前期由档案馆确定拟采访人员,离退休处确定被采访人的居 住地点及身体状况,宣传部的人员拍照、摄像。首次采访的主题为“西迁记忆”,主要采访1958年建校及1970年从北京搬迁到咸阳的老教授、老领导、老同志,以口述的形式记录当年

口述史学

一、口述史学义界 人类原始发展期间,有一项重大的创举,那就是利用语言。几万年以来,语言已成为人类文明重要的工具和标志。中文的“古”字,正是十口相传之意,即古代事情是由人们口述流传而来的。我们今天能够知道有盘古开天地,有所谓燧人氏、有巢氏、庖牺氏、神农氏等老祖宗的事迹,也有宙斯众神和诺亚方舟等传说,正是多少代人口述流传下来的。由口述流传到有文字,文字又再写到纸上,这是一个很长很长的过程。到今天虽已经进步到有多种专为信息用的工具,例如电脑,但一直还没有人愚蠢地提出要取消语言。人们的嘴巴依然还是人类基本的信息传递工具之一。 口述传说(Oral tradition)各种知识,似乎象一种无形的口述制度,在从古到今的中国及世界许多国家中,一直有十分兴旺的活力。我们很容易在各地民众的习俗技艺和生活方式中,发现大量口传方式和口述专用内容,真是世传不辍,蔚为奇观。这既与各民族的文化基础有关,亦与口述传说实际上在执行教育和合法性灌输任务的特点有关。中国古人曾经留下许多格言,这里抄录几条为鉴: “好言自口,莠言自口。”《诗经·小雅》 “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诗经·大雅》 “人之所以为人者,言也。人而不能言,何以为人。”《春秋谷梁传》 “赠人以言,重于金石珠玉; 观人以言,美于黼黻文章; 听人以言,乐于钟鼓琴瑟。”《荀子·非相》 这种传统的口述传说方式和效果,是很难用行政手段来制度化的。只是越是不够发达的民族,文盲越多的国家,其口述传说越多。这种情况对于研究者来说,反倒是机会,他们更容易使用科学手段,深入口述环境,以取得将可能永远消逝的史料。 不过,我们今天要讨论的问题,并不是口述传说,因为它更偏向文学了。本文讨论的是口述史学(Oral history),是属于历史学范畴。笔者作如下义界:口述史学又称作口碑史学或口头史学,是以口述史料和口述史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史学,从形态上与文字史学并列,在实质上与文字为主的史学一致。口述史料是指通过口述所收集的史料,可以是录音形式,也可以是文字形式,但文字形式一定要有录音为依据。以口述史料为主编写成的历史为口述史。 笔者的基本看法是:口述历史是受访者与历史工作者合作的产物,利用人类特有的语言,利用科技设备,双方合作谈话的录音即是口述史料,其可信度与文字史料相等,可以归入档案类别。将原录音整理成文字稿,再经研究加工,可以写成各种口述历史专著。判断口述史书可以用两个标准:一是要有原始录音,以供核对;二是要符合史学的基本原则,排除幻想乱编的内容。口述史有如下五个特点: (一)口述能够纠正文字的偏见,生动形象,特别适用于表述人类生活中各种基本联系。口述的心理效果是远胜于呆板的文字的;文字组成的一句话并不能够反映其中语气的深浅份量。当然口述史并不是要取代文字史,它们各有其适用度,它们可以互相补充和纠正。 (二)口述史重视的是重现历史,而不是解释历史。重现历史是现代历史学界的主流工作,尤其在假冒伪劣“历史商品”太多的时候。 (三)口述史所运用的口述史学方法,是一种独特的方法。不能象传统史学那样仅在书房中翻

口述历史作业

精心整理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我们的中国梦”主题系列活动 口述历史 专访“右派”作家张先痴先生 口述者简介:张先痴。1934年出生,湖北黄冈人。着名作家,《格拉古轶事》作者。现居四川成都。 1949年参加解放军,随后加入共青团,曾任支部副书记,并在部队机要部门任电台报务员并且立功。后来的土改、征粮、剿匪、平叛的斗争中,立功受奖。 1957年他真心诚意给领导提改进工作的意见,被视为“向党进攻”,因而被划为右派分子。其妻由于没有检举揭发他,也成了右派,被下放到农村监督劳动。张先痴坚持“不认罪”,被改定为极右派分子,判管制五年强制劳教。 1961年底,张先痴在修了内昆、成昆、广旺三条铁路后,深感前途渺茫,与右派周茂歧一同选择逃跑。后被抓回,判处徒刑十八年。1980年4月16日平反出狱。 采访稿 (以下简称为问、答) 问:请问张老先生当年是因为什么原因被划为右派的。 答:我的爸爸是以前国民党的高官,虽然我很坚决的和爸爸划分界限,可是还是被认为是敌 人的余孽,加之我平时爱在报刊上发表文章,我喜欢说真话,被人利用举报。无论

我怎么申辩还是被划为右派。 问:那您被划为右派后,被怎么处置的? 答:开始只是工作被解除了,后来又被朋友出卖,加重处罚判处劳教。判处劳教的时候我又逃跑了,结果被判处劳教18年,我的青春岁月就在劳教场度过了。 问:那您是什么时候被平反的? 答:1979年8月,我已经劳教17年又半年了,突然接到无罪通知书,说,张先痴同志的观点经实践证明是正确。就这一句话,就换取了我18年的青春岁月。 问:您划成右派之后,对你的家人有什么影响? 答:我的妻子被迫逃到了新疆,5年后又嫁给了另一个工人,我的孩子又母亲抚养,由于生活窘迫,孩子现在还是个文盲,哎。 问:那您劳教中是什么样的生活? 答:非常辛苦,平时干苦力修铁路,种庄稼,我们每一个劳教犯人都是一个全能,平时像我这种大汉根本吃不饱,而且几乎没有油,只有靠偷偷庄稼充饥。在三年饥荒中,我们劳教场的人倒是比普通农民吃的要多些,好多农民想方设法犯法进我们劳教所混饭吃,唉,真是我们民族的悲哀。 问:那您平反之后的生活怎么样? 答:给我恢复了公职,恢复了名誉,但是我的妻子还是在远方,大儿子不识字。之后我经人介绍认识了我的现任妻子,生活恢复了平静,偶尔跟同是劳教的好朋友叙叙旧,交流感情。 问:你对当前中国政治现状有什么看法? 答:当前的中国正处在一场制度创新的大变革中,所以稳定民心是很重要的,特别是近年来边境地区发生了一系列扰乱社会秩序的暴动,政府应引起重视。才能保证中国大部制顺利进行。不然造成的后果比右派风波更加严重。 问:你怎样评价这几十年的右派生活?

关于口述史的四点思考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a57116667.html, 关于口述史的四点思考 作者:郭晓庆 来源:《青年与社会》2019年第19期 摘要:口述历史有助于展示历史叙事的多元性,有助于深入认识人类思维,在一定程度 上弥补了文献历史的缺漏与局限,为进一步还原历史真相提供了可能。但从总体来看,中国口述历史还尚未成熟,理论与实践并不能很好结合。故针对口述史的现状,围绕历史研究的精神与规范,对口述史的源起、局限、价值、发展等四个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只有认清并解决这些问题,中国口述史才能获得进一步的发展。 关键词:口述史;源起;局限;价值;发展 目前,口述史在历史学的研究中逐渐成为一种新的趋势,且在很多领域中发展都较为成熟,但总体上来看口述史的发展还有很多空间,并存在一定的忽视和误解。希望通过对口述史发展起源的思考,并分析其局限性,把握当代价值,探索出较为规范的实施方法,使社会对口述历史重新定义。 一、口述史的源起 口述史就像历史本身一样古老,它是第一种类型的历史。但在目前的历史研究中,似乎更以官方的历史文献作为研究的基础,觉得口述史这种史料缺乏研究意义。在出现文字之前,一切文化的传承都是通过口述来实现的,如在中国,神话传说就是通过无数先辈的口述,为后人保存了先辈生活、生产、军事、祭祀及治水等各种活动的记录。但在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之后的相当长的时间内,口述史好像只被当成是对正统历史的补充,无法撼动传统文献的权威地位。 现代口述史研究兴起于20 世纪 40 年代,亚伦·芮文斯在哥伦比亚大学创建的口述历史档案馆,标志着口述史学正式成为历史学的一门分支学科。中国现代口述史的发展始于20世纪80年代,进入90年代,在国外口述史的影响下,国内的史学观念和学术观点也发生了改变,口述史作为一种研究历史的方法也被逐渐接受与认可,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二、口述史发展的局限性 尽管口述史的发展得到了社会的关注与认可,但还是会被传统史学的研究所轻视,再加之口述史自身存在的特点,使研究者对其仍存有误解和忽视,这是我国口述史学发展的主要困境。总体来说,人们对口述史发展的疑问主要集中在以下两方面: 第一,口述历史源于人们的记忆是真实可靠的吗?研究人员是否能把握口述历史的真实性具有不确定性。

《民俗学概论》课后题总结

民俗理论: 1民俗的基本特征 2民俗学与民间文学的关系 3民俗的社会功能 4举例说明什么是民俗的类型性或模式性 5民俗的集体性 6简述民俗的传播方式 7简述历史上对民俗概念狭义理解的四种学说。 8简述民俗学的学科体系。 9简述民俗的生活性与历史性的关系 10简述学习民俗学的多种实用价值。 11民俗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什么? 12解释民俗的“民”是什么,并对一些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行评述。 13谈谈民俗的稳定性和变异性之间的关系 14物质民俗研究的对象、范围和方法。 15民俗学与社会学的关系 16拟议中的中国民俗学学科体系应包括那几个方面的内容? 17结合你所居住的区域或你所属的民族所存在的节日习俗谈谈民俗的社会功能18何为民俗?人们对民俗的一般理解有哪些?你心中的民俗概念是什么? 19中国古代民俗有哪些显著特点? 20当代中国民俗学学科有何特点?你怎样看待民俗学的学科前景? 21谈谈民俗志在民俗学中的作用? 22简述民俗的独立学科性质 物质生产: 1举例说明交通运输行业习俗的差异与行业特点之间的关系 2什么叫农业民俗,具体包括哪些内容 3简述物质生产民俗的特征。 4简述工匠民俗的三个特点 5坐商的主要特点 物质生活: 1饮食习俗的主要类型与内容 2服饰民俗中的求吉心理 3简述风水观念的基本内容及其文化与心理涵义。 4简述中国民居建筑的民俗特点。 5简述服饰发展的四个阶段 6简述服饰构成的要素。 7商的交易的主要民俗形态 8民族服饰所体现的社会观念有哪几个方面? 9服饰构成要素的变化与服饰承载观念变化的关系 10试举例说明民居建筑试如何反映民族传统观念的。

社会组织: 1什么是宗族?宗族组织民俗的特征? 2为什么说庙会可谓是社区文化的大展示 3家族祭祀的功能 4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宗族是基本的社会单位吗?为什么?5简述宗族组织的民俗要素? 6我国家产继承的基本类型 岁时节日: 1节日习俗与灵魂崇拜的关系 2岁时民俗是怎样形成的?它有什么特点? 3节日风俗的发展与演变主要受哪些因素所影响 4简述传统节日民俗的特点5民间组织对传统节日的作用。人生礼仪: 1何谓人生礼仪,通过仪礼如何对其进行分析解释 2成年礼中考验所具有的意义 3 简述“土葬”与“墓葬”的异同。 4简述我国古代丧服等级制度。 5简述中国古代“六礼”。 6人类婚姻经历的主要阶段 7什么是成年仪礼?它有哪些类型? 8中国古代成人礼的主要内容及其衰微的原因 9简述“通过仪礼”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其学术价值。 民俗信仰: 1民间信仰的基本特征 2信仰民俗的主要表现形式 3巫术的本质特征和类型 4说说巫的种类及其职能。 5简述民间常见的几种巫术形式 6简析民俗信仰与宗教信仰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口头文学: 1民间口头文学的性质及分类 2民歌的类别 3 幻想故事所表现出来的古老观念主要有哪些? 4什么是神话?神话有哪几类内容?试举例说明。 5传说的种类 6民间故事讲述家在故事的传承和发展上的作用。 7神话对起源的解释与民间传说相比有什么不同? 8简述民间诗歌的功能。

《中国民俗学》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民俗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700141032 课程英文名称:Chinese Folklore 课程总学时:32 讲课:32 实验:0 上机:0 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 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7 一、大纲使用说明 (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 中国民俗学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留学生)本科二年级的一门必修课。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能够了解本学科的形成、历史与中国民俗的历史和现状。把握民俗学的基本理论,熟悉民俗的基本类型,提高学生民俗文化的基本素养,加深学生对中国历史文化和基本国情的认识。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拓宽专业知识面,掌握主要的民俗学知识和系统的理论方法,了解中国人的生活智慧和各民族不同的文化面貌,从而在精神上充实自己,在实际生活中学会具体应用。 (三)实施说明 1.中国民俗学课程适用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留学生)本科二年级第二学期使用,共32学时。 2.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教师讲授、分析和学生自学相结合的方法,并使用多媒体教学的模式进行。每一章都结合案例分析,给学生展示生动具体的民俗事项,增强学生的理解力。 3.教师在具体的授课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酌情安排各部分的学时,课时分配表仅供参考。 (四)对先修课的要求 修完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一年级、本科二年级第一学期课程的学生。 (五)对习题课、实验环节的要求 习题以每堂课老师留的作业为主,实践环节可通过定期组织学生观看含有中国民俗情景的影视作品,或进行田野调查采访,还可以设置情境进行多种形式的表演。 (六)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方式:考查 2.考核目标:要求学生了解中国民俗学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掌握中国主要的民俗类别和民俗事项。 3.成绩构成:本课程的总成绩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 (七)参考书目 《中国民俗学》,乌丙安著,长春出版社,2014年1月版。 《民俗学概论》,钟敬文著,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12月版。 二、中文摘要 中国民俗学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留学生)本科二年级的一门必修课。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能够了解本学科的形成、历史与中国民俗的历史和现状。把握民俗学的基本理论,熟悉民俗的基本类型,提高学生民俗文化的基本素养,加深学生对中国历史文化和基本国情的认识。

课题申报范本:3854-高校口述史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

高校口述史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 1.1问题的提出: 口述史不仅使历史学的研究方法更加丰富,并且使得整个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范围更加宽阔,在许多领域都产生了许多优秀的研究成果。但与其应用的范围之广、效果之大相比,口述史理论研究非常缺乏。因此,本课题将对高校口述史的概念、意义进行阐述,总结高校口述史的现状与不足,并加强高校口述史理论探讨以及规范操作程序,最终得出相关建议。1.2课题界定: 本课题主要是在完善高校口述史的理论基础上,针对口述史在高校的开展状况进行研究,运用案例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对多个高校的口述史实际工作情况进行调研,发现其中不足,分析其中原因,为高校口述史的长远发展提供积极建议。 1.3国内外研究述评 1.3.1对口述史的定义研究 1.3.2关于高校口述史重要性和意义的研究 1.3.3关于口述史存在问题的研究 1.3.4关于口述史工作完善的对策研究 1.3.5研究述评 在高等教育领域,口述史的理论和实践应用研究则显得滞后。 第一,高等教育口述史的理论研究非常缺乏,很少有人进行系统的梳理和研究,所载的刊物缺乏权威性,对实践发展指导严重不足。 第二,口述史在高等教育的具体应用不科学和专业规范,现实中还没有形成科学的工作规范、程序和高效工作机制,还只是一种“拿来主义”,简单照搬应用,导致操作方法与技术不规范严谨,口述主体单一,成果的价值不高。 1.4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1.4.1 选题意义 从多学科的角度,借鉴应用口述史相对成熟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高校文化建设,可以丰富高等教育研究内涵,提升高校文化活动的育人功效,促进大学精神和文化传承。1.4.2 研究的学术价值 (1)构建和完善高等教育口述史的基本理论。 (2)丰富和深化高等教育史及高等教育的理论研究。 1.4.3研究的应用价值 (1)解决高校口述史工作规范问题。 (2)探讨高校口述史的工作机制。 (3)促进大学精神的传承和文化育人功能的提升。 2.1理论依据 2.1.1教育史基本理论 2.1.2口述史学基本理论 2.2研究目标 (1)形成高校口述史的基本理论框架。 (2)构建高校口述史的治史方法体系。 (3)总结高校口述史发展规律与趋向。 (4)提出高校口述史的工作建议。 2.3研究内容 本课题针对口述史在高校开展过程中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研究。基于跨学科的口述史理论和方法,研究何谓高校口述史?高等教育为什么要引入口述史?高校口述史如何发挥作

口述历史的意义与价值辨析

口述历史的意义与价值辨析 王伟 (山东艺术学院职业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摘要:口述历史是人类纪录历史的最初形态,在文字产生之前,人们就借助这种口头叙述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口述历史作为历史研究的方式在发展的过程中有起有伏,本文对口述历史的发展进行了简单地梳理,并探讨了其重新得到重视的原因,以期唤起人们对口述历史研究的关注。 关键词:口述历史历史研究口述史料 口述历史是一门新兴科学,但它却是记录历史最古老的一种形态。文字历史的存在大约三千多年,在没有文字的人类原始社会中,人类的历史便是口述史。口述历史的行为可以追遡到很早的时候:公元前9世纪的《荷马史诗》是古希腊最伟大的作品,是口述文学之大成;公元前6世纪春秋时代的先贤孔子的思想言行就是其弟子、后人根据回忆整理记录而成;公元前5世纪西方的圣哲苏格拉底也是述而不著;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撰写《史记·刺客列传》的时候就曾到荆轲的家乡,听取他的朋友对其人和事件的看法,在撰写《淮阴侯列传》的时候也是到韩信家乡听取当地人关于韩信的故事及看法;公元8世纪的日本也曾有过对历史传说的搜集整理;公元9世纪的穆斯林也曾对宗教先知的回忆进行过整理......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说:“采访而得其口说,此即口碑性质之史料也”; ③英国《口述史》杂志的创编人保尔·汤普逊将口述史称为“第一种类型的历史”。④ 对于“口述历史”的定义林林总总,各有千秋。如著名口述史学家罗纳德J·盖列将口述历史定义为“出于历史重构的意图对于过去事件的参与者或目击者的调查访问”;保罗·汤普逊认为“口述历史是关于人们生活的询问和调查,包含着对他们口头故事的记录”;美国历史学家唐纳德·里奇认为“口述历史就是通过录音访谈来收集口头回忆和重大历史事件的个人评论”;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杨立文认为“口述历史最基本的含意,是相对于文字资料而言,就是收集当事人或知情人的口头资料。它的基本方法就是调查访问,采用口述手记的方式收集资料,经与文字档案核实,整理成为文字稿”;北京社科院历史研究所钟少华认为“口述历史是受访者与历史工作者合作的产物,利用人类特有的语言,利用科技设备,双方合作谈话的录音都是口述史料,将录音整理成文字稿,再经研究加工,可以写成各种口述历史专著”;杨祥银博士认为“口述历史就是指口头的、有声音的历史,它是对人们的特殊回忆和生活经历的一种记录”......针对以上不同的定义实质上关注的焦点在于“口述历史”和“口述史料”的差异上,对此,中国口述历史研究会秘书长左玉河认为:“凡根据个人亲闻亲历而口传或笔记的材料,均可称为口述史料;它可以呈现为口传史料、回忆录、调查记、访谈录等形式,但不能称为口述历史。口述历史概念的内涵是:搜集和运用口述史料,再现历史发展过程的某一阶段或某一方面。口述史料限于提供种种研究历史的素材,口述历史则着重于以自己独有的方式阐释历史。因此,口述历史是研究者基于对受访者的访谈口述史料,并结合文献资料,经过一定稽核的史实记录,对其生平或某一相关事件进行研究,是对口述史料的加工、整理和提升,而不是访谈史料的复原⑤。”由此可见口述历史是一种历史表达的方式,口述史料是历史存在的方法,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19世纪之前,口述历史一直是史料的重要来源,直到19世纪中叶德国“兰克学派”的兴起,口述历史开始在历史研究中被质疑和谨慎使用,兰克学派认为:“没有文献就没有历史”,将注意力集中在官方档案与文献上,口头史不能当作证据,这种看法显然是有失偏颇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第2版复习笔记及详解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第2版复习笔记及详解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第2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内容简介 本书是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第2版)教材的学习辅导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整理名校笔记,浓缩内容精华。在参考了国内外名校名师讲授该教材的课堂笔记基础上,复习笔记部分对该章的重难点进行了整理。因此,本书的内容几乎浓缩了该教材的知识精华。 2.精选考研真题,详析解答思路。本书精选了部分名校的相关考研真题并予以详细解析,有利于强化对重要知识点的理解。 目录 上编 第1章概述 1.1 复习笔记

1.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2章物质生产民俗 2.1 复习笔记 2.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3章物质生活民俗 3.1 复习笔记 3.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4章社会组织民俗 4.1 复习笔记 4.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5章岁时节日民俗 5.1 复习笔记 5.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6章人生礼仪 6.1 复习笔记 6.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7章民俗信仰 7.1 复习笔记 7.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8章民间科学技术 8.1 复习笔记 8.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9章民间口头文学(上) 9.1 复习笔记 9.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0章民间口头文学(下) 10.1 复习笔记 10.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1章民间语言 11.1 复习笔记 11.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2章民间艺术 12.1 复习笔记 12.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3章民间游戏娱乐 13.1 复习笔记 13.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下编 第14章中国民俗学史略 14.1 复习笔记 14.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5章外国民俗学概况 15.1 复习笔记 15.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口述传统与口述史学的发展

口述传统是口述史学的文化机制 陈梦熊(西南大学文学院)邮编:400700 摘要:口述传统是口述史学得以形成的文化机制,中国口述史学的早期形态是神话和史诗,二者共同构建起口述传统影响“口述史学”的早期形态。在神话和史诗写定之后,口述传统并为退场,它的延续和保存为“口述史学”提供了成为现代学科的基础材料。我们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讨论了“口述史学”的学科构成要件,认为口述传统是促成口述史学学科形成的文化机制。 关键词:口述传统;口述史学;口述;案头 中国史学界近年来开始关注“口述史学”学科的研究,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就“口述史学”的学科定位、“口述史学”的研究方法和中国“口述史学”的发展等相关问题发表一系列的研究成果。但学术界尚未形成较为统一的认识,部分学者认为可以从下述两个层面来界定“口述史学”:“将口述史学作为一种新的史学形态(史学的分支学科或综合性学科)”,又或者“将口述史学视为一种新的史学方法(论)。”1上述界定方式立足于方法论,有助于我们理解“口述史学”的形成机理。我们认为“口述史学”的发展是与人类社会长久以来的“口述传统”(oral tradition)有关,它是文字形成之前人类用以保存本民族的文化所唯一可以利用的方式(所谓“结绳记事”则是处于口述与案头之间的过渡阶段)。本文尝试从“口述传统”的角度分析口述史学的逻辑缘起,认为口述传统是促成口述史学学科形成的内在文化机制。 一、神话与史诗——中国口述史学的早期形态 口述史学的缘起可以追溯至人类社会的上古时期,而进入文明社会之后的口述传统逐渐让位于案头形式的史书撰述。《礼记·玉藻》即有“左史记动,右史记言”之说;而《汉书·艺文志》又谓:“左史记言,右史记事”。其说难以确考,惟可肯定者是中国很早就设置了记录国家大事的史官,并由此形成润泽后世的“史官文化”。今日被视为史学最早形态者不过是文字进入成熟阶段后,当时人或后世人的补录,却非历史的早期面貌。中国上古社会最早的历史已经无法看到文字记录,仅可从神话、史诗中一窥其貌,而神话与史诗正是中国口述史学的最早形态。 中国学术界对神话、史诗的关注始于20世纪初期,是受西方文化影响的学术反思。蒋智由在1903年的《新民丛报》发文指出:“如‘盘古开辟天地,头为山岳,肉为原野,血为河流,毛发为草木,目为日月,声为雷霆,呼吸为风云’等类,最简枯而乏崇大高秀、庄严灵异之致。”2所谓“简枯”是强调中国早期神话的杂乱面貌,显现不出体系性,明显与西方神话不同。鲁迅先生也说:“自古以来,终不闻有荟萃熔铸为巨制,如希腊史诗者,第用为诗文藻饰,而于小说中常见其迹象而已。”3他认为中国神话、史诗都保存在“小说”中,而神话、史诗正是上古历史的口述表现形式。当时学术界纠结于中国神话为何不发达和汉民族为何为形成史诗的问题,并未关注“神话”、“史诗”的理论本体意义。现代人类学和民族学的研究成果已经向我们展现了蒙古族史诗《江格尔》、柯尔克孜族史诗《玛纳斯》和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的宏大面貌,不仅证明中国却有史诗的存在,也印证了口述传统在中国历史上的强大生命力。 以史诗为例,它是口述传统(oral tradition)的例证。“在得到写定之前,它与书面语言并无什么关联。神话、传说和民族历史构成了史诗的材料,而民间的传唱活动孕育了史诗, 1徐国利、王志龙:《当代中国口述史学理论研究》.史学理论研究.2005年第1期,第119页. 2《新民丛报谈丛》第36号,1903年。 3鲁迅著,《鲁迅全集》第9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1页.

浅析口述史学在当代的作用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课程考试试卷 (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浅析口述史学在当代的作用 课程名称国内外史学的理论与流派 完成时间 2012年2月12日 专业年级专门史2011级

浅析口述史学在当代的作用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史学的各分支学科相继出现,现代口述史学也应运而生,它产生于人类社会从近代向现代的转折时期,口述史学的方法论吸取了新社会史学中向社会现实调查取证的科学方法。现代口述史学的发展不仅拓宽了历史学的教育功能,而且符合信息化时代各种知识日益综合化及学科间相交叉的要求,因而在未来会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口述史学;历史科学;作用 一、现代口述史学兴起和发展 广义上讲,口述史出现于远古时期。当时,大量历史文献未出现,人们通过口头转述将历史流传下来,如古希腊的《荷马史诗》,古代印度以大量传说为基础而创作的史诗《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等。在中国,也不乏这种例子,例如司马迁在写《史记》之前,就曾到处走访名山大川,采访各地历史地理和风俗民情等,最终写出了《史记》中的《五帝本纪》。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几乎很难在当时的史书中见到,司马迁靠自己的阅历和到处走访,通过在他人的口述基础上归纳总结,终于为我们展现了远古时期的一段历史。这不能不说是口述史学的一次很好而且很早的运用。 而狭义上讲,现代口述史学出现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早在美国得以发展。这并不是一个偶然的现象,而是时代的产物。首先,新史学运动蓬勃发展。20世纪初,传统史学的发展受到种种挑战,在方法论上,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达,传统史学所依靠的直觉方法日益暴露出弊端。而这个时期,新史学又不断涌现。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新史学建立在对以兰克学派为代表的西方传统史学的批判继承之上的。而在内容上,随着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发展,历史学眼界不断放宽,他们逐渐认识到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复杂性。1911年美国学者詹姆斯·鲁滨逊《新史学》的著作问世,书中挑战欧洲中心论和精英论等,从而使长期无人重视的黑人史、印第安人史、移民史、劳工史等变得活跃起来。“历史不光是少数政治家的活动,不再是西方国家的专利”。[1] (P13)而要研究这些社会史方面的内容,仅靠保存的史料是不够的,而且有时还没有史料可以查询,所以它就使史学工作者有时必须涉及到深入调查和访谈等,这样口述史学也相应发展起来。 其次,口述史学的发展与这时期的科学技术有很大关系。“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突破了传统口述史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打字机、电视、电影、E-MALL、计算机等都为口述史学提供了更为方便的工具;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传统意义上的资料保存日益减少”。[2] 由于电话、传真、E-MALL等通讯工具的直接交流,这样资料保存就会有限。而且政府要人有些也不愿意将他们

口述历史的价值、限度与突破

口述历史的价值、限度与突破 作者:伍婷婷《光明日报》(2016年10月29日11版) 现代口述史学自上个世纪在美国兴起,发展至今已成为历史学的一门重要分支学科。我国大陆学界关注口述史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末,进入21世纪,口述史特别是口述访谈呈迅猛发展之势。近几年,各类口述访谈层出不穷,由社会各界参与的大型口述项目也相继开展,让口述史不仅再次引发学界热议,而且也被愈来愈多的大众所关注。这场口述史热潮具有这样一些特征:将普通大众作为记录历史尤其是叙述历史的主体,也即由普通人来挖掘和记录大众的历史记忆和心声。面对历史学日益出现的“大众化”趋势,我们有必要在前人的基础上继续反思口述历史的存在意义、现有局限和可能出路。 “人人都是自己的历史学家” 美国现代口述史的创始人艾伦·内文斯在1938年提出,有必要“系统地从还活着的美国风云人物口中和文件上,套取他们最近60年来参与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全部记录。”十年后,这种精英史观被他创立的哥伦比亚大学口述历史研究室继承。所谓精英,指的是政界、商界以及社会文化名流,尤以政界为重。他们的口述访谈弥补了已有文献史料的不足或空白,能够极大丰富美国国家史叙述的内容。1960年代后,原有的精英史观在美国国内一系列政治运动和新思潮影响下受到冲击,史学界的自我革新促使“自下而上”的新史观形成,新社会史研究异军突起。不同于传统史学,新社会史重视平民大众的历史,主张让被以往文献历史忽略的大众发出自己的声音,这个过程中口述史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正如美国社会学者保罗·康纳顿所说,通过口述史的实践“看到了把从属群体的历史和文化从沉默中解放出来的可能性,口述史寻求恢复个人的生活史,让那些即便留有踪迹,但原本一直缄默的对象说话。” 中国大陆地区严格意义上的口述史发展带有美国口述史的印记,把重要历史人物列为访谈对象。但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影响下,国内口述史访谈在起步之初也表现出精英与大众并重的特色。随着新社会史、新文化史研究兴起,口述史与大众历史的关联日渐突出,而新近的公共史学讨论更是视记录大众、大众记录的口述史为实现“让历史回到公众”的有效途径。这场“眼光向下”的史学运动,对于解放历史主体,推动阶层、代际、性别、族群之间的对话和理解,提高普通人(不管是作为个体还是群体)的尊严与价值,具有重要意义。比较显著的例子包括近年来对抗战老兵的访谈,以及《我从新疆来》中对100名在内地工作、生活新疆人的访谈等,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大众口述史的一个困局 除社会意义之外,大众口述史的重要作用在于推动史学多元发展,特别是为日常生活史、社会思想史,乃至宏大的政治史研究提供丰富的史料资源。但在这里大众口述史却面临着一个大众几乎难以察觉的矛盾:一方面,个人作为大众口述史访谈的主体,其讲述或是嵌套在某个历史事件或场景之下,或是内化于个体的人生经历之中,无论哪种形式,大众口述史的实践方式是从个人的角度获取历史记忆和认识,因而注重记录个体在日常生活中的经验感知,力求反映不同生命个体的特性。但另一方面,大众口述史的史料价值却不在呈现日常生活百态以及个体历史,而是要通过个体的历史去了解其背后社会的历史。理解后者需与大众口述史兴起的学理背景联系起来考虑。 大众口述史脱胎于新社会史研究。新社会史虽然是在对国家史、政治史的反思中产生的,但受社会学、人类学等社会科学研究理念和方法的影响,仍然运用诸如社会、文化、民族(族群)、地区等整体性概念,去分析具体事实背后整体性结构的意义,探讨整体的形塑、构成及其过程。整体之下,任何生活于其中的普通个体及其人生均受制于整体亦反映整体之构成,

《中国民俗学》课程

一、课程简介 《中国民俗学》课程作为旅游管理专业所开设的专业方向课,主要是通过对民俗的基本原理以及物质生产民俗、服饰民俗、饮食习俗、居住民俗、交通民俗、人生仪礼民俗、岁时节日民俗、信仰民俗、民间游艺等各类民俗事象的分门别类的简扼介绍,为广大旅游专业的学生提供较为全面的民俗文化基础知识。本课程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丰富的知识性,通过民俗和旅游的有机结合,将国内各民族的民俗呈现给学生。 二、课程设置目的与教学要求 旅游管理专业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专业,它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旅游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而且也需要学生学习和了解有关传统文化方面的知识。了解、熟悉中国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对于民族间的友好往来,开展旅游活动都极其重要。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增强学生对历史文化和中外各民俗的认识,系统地掌握民俗的概念、基本特征和社会功能,以及民俗与旅游之间的密切关系,力争从民俗的深层文化内涵出发,揭示民俗文化与旅游文化之间的本质联系,为深入探索旅游文化活动的特征及其发展规律奠定基础;使学生既能对中国各民族的风俗有所了解,又能根据民俗学的基本原理对各种民俗现象进行分析理解。为从事旅游相关专业工作及学好后续专业课程打好基础。 三、与本专业其他课程的关系 《中国民俗学》作为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的专业课程,它与旅

游管理专业的其他课程有着密切的关系,与《导游基础知识《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等课程相互衔接配合。 四、使用教材:苑利、顾军编著的《中国民俗学教程》(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一书。 五、课时安排:本课程计划安排40个学时,实际讲授39学时,作业交流1学时。 六、学习方法指导 1、正确处理教材和参考书籍的关系。 《中国民俗学》的配套读物较多。教材是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对课程知识体系的广度、深度和难易程度,按照认识规律所作的全面规范。参考书籍是补充、完善知识结构的辅助资料,有助于扩大知识面、深化理解、加深印象。在阅读教材时,应先翻阅教材中有关这一章的思考题,这是各章的基本知识点及对知识点的能力层次要求和考核目标,以便在阅读材料时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2、要注意从内在逻辑关系上理顺与掌握知识体系。 本课程教材在知识结构方面存在着密切的内在逻辑联系,总体上由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基础知识三个有机部分构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全书甚至每一章节的编制一般都是先总说,再分说;都采取先阐述基本理论,然后教授基本分析方法,再介绍基础知识的顺序,以便读者能够循序渐进的掌握各种民俗事象。学习时,必须首先抓住知识体系,纵横联系,全面系统地消化和吸收,切忌孤立地死记硬背某些概念和结论。

【民俗学概论C1.2钟敬文】

民俗学概论 钟敬文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民俗与民俗学 一、什么是民俗 1、【民俗的基本概念】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中下层民众所创造、想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2、“folklore”这个词是英国学者汤姆斯于1846年创立的 3、【历史上人们对“民俗”概念的狭义理解】 ①.文化遗留物说。(英国文化进化学派) ②.精神文化说。(英国民俗学会) ③.民间文学说。(美国学者厄特利和苏联学者) ④.传统文化说。(西方普遍流行) 4、【广义的“民俗”】民俗是人民大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民俗是中下层民间文化的一部分。它是民间文化中带有集体性、传承性、模式性的现象,主要以口耳相传,行为示范和心理影响的方式扩布和传承。 5、【民俗事项分类】 (1)物质民俗:是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 (2)社会民俗:也称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是指人民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它所涉及的是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3)精神民俗:是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它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与社会过程中形成的心理经验,这种经验一旦成为集体的心理习惯,并表现位特定的行为方式并世代传承,就成为精神民俗。 (4)语言民俗:是指通过口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系统。它包括两大部分:民俗语言与民间文学。 二、民俗学的性质与任务 1、【主要任务】是以科学的态度,对历史与当代的民俗事象,进行调查、收集、整理、描述、分析和论证,探求它的本质结构、特点与社会功能,揭示其发生、发展、传承、演变、消亡的规律,为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服务。民俗学是一门帮助人们认识历史与文化、改造现实社会生活的人文科学。 2、【民俗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民俗学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 ①民间文艺学与民俗学:民间文艺学是民俗学的分支学科之一。 ②历史学与民俗学:民俗是历史的一部分。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研究历史的人必须了解民俗,研究民俗的人,也需要参考历史文献。 ③文化人类学与民俗学:民俗是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对象之一。但文化人类学关注人类一切文化现象,侧重于从整体上对人类文化的起源、成长、变迁以及文化的类型、结构、机能进行研究,而民俗学只注重研究民间文化传承。 ④社会学与民俗学:社会学以社会生活为对象,民俗只是社会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社会学的视角侧重于对现实社会的诸多问题进行解剖,民俗学的视角则是着重对传承性的社会现象进行研究和阐释。 ⑤民族学与民俗学:二者都以民族文化为研究主体,民俗学研究离不开各民族的民俗现象,民俗学研究也需要民族学理论和方法的辅助。但民族学家比较重视整个民族文化的起源、发展以及民族的迁徙、融合、分化等问题,民俗学家所关注的则是各种社会群体中民俗事象的本质、功能、结构特点以及历史发展规律等。

中国民俗学真题及答案

中国民俗学真题及答案 2010-07-20 11:24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3.0 分,共30.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节日风俗的产生,直接相关的观念是:() ( A ) A.尊亲敬祖 B.原始信仰 C.祛邪止恶 D.伦理观念 2.端午节的恒定主题是:() ( C ) A.避瘟 B.吃粽子 C.纪念屈原 D.划龙舟 3.在商业民俗中,最古老最原始的交换方式是:() ( B ) A.行商 B.集市 C.坐商 D.马帮 4.坐商的民俗传承,主要表现为() ( A ) A.幌子牌匾 B.固定摊位 C.营业时间 D.专营商品 5.中国民居建筑所具有的共同民俗特点是:() ( A ) A.聚族而居 B.设有堂屋 C.设有神龛 D.设有照壁 6.进入人群仪式称为() ( A ) A.满月 B.洗三 C.抓周 D.百碎 7.以民间风俗习惯为研究对象的人文科学是:() ( C ) A.民俗学 B.人类学

C.民间文学 D.社会学 8.创用民俗学英文“Folklore”的学者汤姆斯是哪个国家的:() ( C ) A.美国 B.法国 C.英国 D.德国 9.人民集体创作和流传的口头文学,叫做:() ( D ) A.神话传说 B.民间戏剧 C.民间歌谣 D.民间文学 10.具有相对稳定的长期传承特点的渔业习俗是:() ( A ) A.占验习俗 B.岁时习俗 C.生产时序 D.渔业禁忌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7.0 分,共70.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有一项或多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我国工匠民俗的重要特点,即:() ( ABC ) A.师承关系的系谱性 B.技术传授的封闭性 C.生产活动的神秘性 D.师徒关系的亲缘化 E.工匠来源的地域性 2.物质生产民俗主要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它的特征主要表现为:( ) ( BCDE ) A.类型性 B.地域性 C.季节性 D.功能性 E.科学性 3.原始初民的居住方式,经历过的阶段有:( ) ( CE ) A.半穴居 B.干栏式 C.利用天然空间 D.四合院 E.人造居住空间 4.诞生仪礼是人一生的开端礼,大体包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