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必然性和偶然性

历史的必然性和偶然性
历史的必然性和偶然性

任何人都不可能对社会主义事业的未来做出精确的预言,甚

至连给出框架性的推测亦非易事(即便是在八十年代初,恐怕任

何人都未曾预料到数年后社会主义制度在大多数社会主义国家的

崩溃),因为历史不是铁轨上的列车,它没有预定的轨道。历史

中总在不断地创生可预测和不可预测的事物,而未来由这些事物

共同决定;历史也不是从一个点到另一个点的复杂曲线,而是一

个庞杂的开放式系统的演化;历史的必然性不是对诸多偶然性的

综合或统计,而是其内在的主要矛盾借助偶然性的展开,因而历

史一方面具有可预言性,另一方面又不可预言;历史是其自身的

不自觉的存在与人对它的自觉改造的统一,历史既创造人们的意

识,又被人们的意识所改造,既是社会的基础,又是社会的障碍。人类的历史本质上是人类改造自然和自身的历史,物质资料

(包括生活资料及生产资料)的生产不仅是人类历史的起点和基

础,也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事实上,人类是通过改造

自然来实现对自身的改造的,人类在认识世界的同时不得不反映

自己的存在和性质,在改造世界的时候不得不改造自己的思想和

文化,人类为满足自己的需要而劳动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发展着自

己的需要,需要与现实的矛盾推动着人类对自然和自身的改造,

推动着社会的发展——人类需要与现实的矛盾本质上一方面是人

们的认识和实践能力与满足那种需要的矛盾,另一方面是生产力

与生产关系间的矛盾,概括地来说发展生产力或者说改善自己的

生活的需要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这种需要是人们与自然的矛盾及人与社会的矛盾的根本原因。

阶级矛盾本质上不过是被划分为阶级的人们之间在占有物质

资料上的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本质上也是发展生产力的需要(实际上应该将之归结为改善自己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人类社会的主体既然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活动着的人,对人类社会演进的说明就不可能不以人(这里的人是具体的处于一定的社会历史时期和社会关系中的人!)为出发点。对历史和社会的说明也就不能不从人与自然、人与人及人与社会的矛盾着手。

社会矛盾决定着社会运动的过程,进而决定着历史演进的方向,并且社会矛盾的客观性决定了历史演进的客观性,决定了它的自发的规律性与人类自觉地运用这种规律的对立统一,在这一点上,历史规律与自然规律并无原则性的不同。但是,历史规律是历史在其演进中的规律,对历史的自觉的改造的结果将影响到历史往后的演进,因而历史规律在偶然性中通向它自己不能决定的方向,人类的自觉能动性对于盲目的历史而言始终是一种外在的偶然性,尽管如此,对历史的自觉干预本质上包含在历史的自发演进中,即特定历史时期对人的创造——对人的反映·反应(即认识·实践)的规定,这种规定使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规定了它的反动者之将如何反动它,并没有完全自由的意志作用于历史。

历史演进的主体是人,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推动着历史的进程

,从而初看上去,人们的意志决定着历史的演进,问题是,不是人们的意志决定历史,而是历史决定人们的意志。资产阶级历史学家在对待历史必然性问题上所犯的致命错误便是:

没有把人的

意识看作是特定历史时期的、被该历史时期规定的产物。无可非议的是,历史受到各种偶然因素的制约,逐鹿中原的时候如果失败者是炎黄联盟的话中国这片土地上的历史或许就要改写成其它民族的历史;如果强度大渡河铁索桥失败的话,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必然性也许就失去了为之开路的偶然因素,甚至于如果毛泽东没有获得党的最高领导权的话,中国的历史或许又是另一番景象……。历史如此地受到偶然因素的制约的事实使得不少人根本就

对历史必然性理论,对历史规律之类的概念嗤之以鼻,但是,这些人同样无法否认,历史经由从低级到高级的总体演进,同样不得不承认人类生产力呈现不断提高的总趋势,同样无法怀疑历史总体上的发展性。因此,他们便不得不承认历史具有某种内在的趋势。值得一提的是,否认历史演进具有规律的人(这些人通常并不反对历史演进具有某种趋势)借口规律的严格性,通过套用自然规律来否认社会规律的存在,他们把必然性理解成经典力学一样确定无疑的东西。实际上,即便在自然领域,必然性同

样在偶然性因素的作用下展开,例如生物进化就非常典型:

变异

是随机的、环境的变异(比如说火山爆发)也是如此,但是生存竞争和适者生存的法则却使生物进化呈现出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规律,没有遗传变异这一偶然因素的存在,生存竞争和适者生存的法则就不会使生物世界呈现纷繁复杂和进化的现象,也就是说,偶然的遗传变异恰恰是进化规律得以起作用的必要条件,是偶然的遗传变异为生物进化开辟了道路!同时,如果没有生存竞争和适者生存的法则,遗传变异只能促进生物的多样性(其实只要存在生命现象,竞争和适应便是不可避免的)。这一规律伴随着生命现象的存在而存在。对于矢口否认人类历史具有规律性的人来说,人类历史演进的总趋势是无法解释的事,没有内在的规律,对历史的任何解释都是不可能的,可笑的是,这些人在解释历史时仍旧自然而然地用着“由于……,所以……”的

解说方式,他们不得不默认历史和社会现象具有内在的因果关系,从而又隐含了对历史规律之存在的认可!只要认可社会现象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就不可能否定历史演进的规律的存在。

应该看到,历史规律不同于一般的自然规律,它考查的是人

类活动在时间上的展开(时间并非实在地存在着的东西!),即便我们从过去的历史得出了其演进的规律性,其是否适用于未来仍旧是可疑的,因为未来尚未到来,关于未来的一切描述都只有在未来得以实现时,才能获得真正的检验。但是,正如自然科学

所表明的,对事物运动或发展规律的认识使人们有能力在一定的程度上预言事物的未来,而且人类实践在本质上即为了改造事物的未来,使之成为合目的的存在。如果未来具有完全的不可预知性,那么一切合目的的实践便失去了基础。

规律总是在一定的条件下起作用的,对于规律而言,它并不

包括将有什么样的条件作用于使之发生作用的事物上,是存在体现规律,而不是规律导致存在。就体现规律的具体事物而言,它对于规律来说是纯粹的偶然的东西,DNA分子之间的化学作用并不内在地规定生命的形式,而是它们之间的序列(这种序列对于化学作用而言同样是一种外在的东西),又如万有引力定律并不决定太阳将吸引什么样的物体,也不决定该物体是什么样的(一个氧原子之为氧原子,这并非太阳的产物),是某种规律起作用的事物对于该规律而言完全是偶然的存在,地球必然吸引我,但它绝不是决定我的性别的因素。正是这些偶然的事物的存在使规律得以体现出来(没有物质自然谈不上万有引力定律,正如没有人类自然谈不上社会规律一样)。因而历史演进的规律性丝毫也不排斥偶然因素的存在和作用,相反,正是由于偶然因素的存在,历史演进才获得了出路,其规律才得到了体现。例如就伟大人物的作用而言,历史规律决定着伟大人物对历史的作用的可能性的极限,而不决定谁将成为伟大人物,以及这个人的全部的生活历程,因为人类历史不是自觉的过程(这一点对任何人都是成立的

)。

历史规律存在的前提是社会规律的存在,即现实社会各个因

素相互作用的因果关系的存在是历史规律存在的前提,只有社会活动是有规律的时候,它在时间中的展开才必然会是有规律的。必须强调的是,不是一切社会现象之间都是有因果关系的,社会系统的庞杂性决定了一切社会现象既是相互联系的,又是相对独立的,且这种独立性也包括相对的平行关系,它们往往互为因果(事实上,一切相互联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都是既相互联系,彼此间又相对独立的关系),并不是一切现象都是社会运动的必然结果(就目前而言,社会从未决定过某个人的降生、其性别、体质和智力的天赋等等),而且,还必须考虑到自然环境因素对社会历史演进的作用。显然,没有比各种社会科学的存在更能说明社会规律存在的证据了,我们欣喜地发现,无论是哪种社会学科,都或多或少地揭示了其所在领域的规律,从而有力地证明了社会规律的存在。社会规律的存在使历史不可完全偶然地演进,因为,偶然因素作用于社会规律上的时候,它所产生的结果已经具备了相当的规定性。

主要的问题是,偶然因素一方面通过规律起作用,一方面偶

然因素又会改变社会现实的某些方面甚至许多方面,从而在创生新事物的同时可能出现新的规律,并打破旧规律起作用的程度和方式,甚至通过使旧事物的灭亡来使旧的规律也随之灭亡(因为

规律总是与它所适用的事物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这就使得人类社会的未来具备了真正的不确定性!我们能够预言尚不存在的规律吗?这个问题决定着我们能够预见人类社会的未来吗?关键性的问题是,既然人类社会通过规律运动到了未来,它所产生的新规律即便超出了人类预见的可能性,但该规律仍是合乎规律地产生的,历史并不会因此而失去规律性。糟糕的是,如果历史的未来演进超越了人类的预见能力,那么谈论这种预见岂非毫无意义?!的确如此,但是必须强调的是,人类社会具有内在的本质的规定性,这种规定性即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对立统一,无论人类社会如何发展,都不可能超越这些矛盾,而只能始终围绕着这些矛盾展开。偶然因素对人类历史的巨大影响使得任何有理智的人都不可能去详细预见社会的未来,预见到人类将进行太空移民是正确的,而为这些移民设计飞船和外星居住地的环境是荒谬的。关于未来的画面越是详尽就越是荒唐,尤其是这个未来距离我们很远时更是如此。假如有人写了一本关于

十万年后人类生活的书的话,这个人一定是个疯子。

绝不能将历史必然性理解为具体的必然性,即将一切社会现

象都当作是必然的,如果有人论证中华民族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的历史必然性的话,一定不要相信他!历史必然性理论也非预成论,把一切现存都看作是必然的产物(这也就意味着未来同样是预定的)是信奉机械决定论或命定论的庸人们愚蠢透顶的呓语。一

切现存的(即具体地存在着的)事物都不过是可能性的现实化,只不过是必然性通过偶然性的实现。例如中国的存在不过是国家必然出现的历史规律借助先前的历史预备和偶然性展开而成的现实性,历史并不必然要求出现一个叫做中国的国家。现存的事物不仅其存在是有条件的,其产生同样是有条件的,任一现存的事物都不可能规定它的过去,当然更不可能规定产生它的条件的存在(例如人无法决定他的父母、它所处的历史条件等等),也就是说,一切事物不能自己规定自己现存着,从而没有任何事物的存在是完全自主的,其结果是,没有任何事物的具体的现存是必然的,任一事物的具体的现存都是偶然的存在。

因此,必然的存在只可能是体现着必然性的偶然的存在物的

总和,例如社会主义制度是必然的,但是这种必然性并不规定它目前应体现在那些国家中,当然,这种体现成为现实的原因却可以从产生某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和国际背景中去寻找,但是无论如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性并未规定那些国家的存在及其历史(俄国的存在不是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再如,某个规律的发现是必然的,但是这种必然性并不决定它的发现者一定是那个人。黑格尔的存在即合理的意思是说,一切现存的事物的产生和存在都是有条件的,而不是说,一切现存的事物都是预成的。一切现存只不过是必然性通过偶然性展现的一个具体事物而已,这一事物在综合了一切产生它的条件时即是必然的存在。哲学家对

社会必然性的说明应着眼于对社会的本质的必然性的说明,而非

它的现存的说明。否认历史必然性的人们所犯的错误之一是:把历史必然性理解为一切社会现象的现存的必然性。在这种情况下

,既然如此多的偶然因素作用于历史,历史必然性理论被他们断

然拒绝就是理所当然的事了。

历史必然性是否存在的争论主要集中在人类社会的发展或者

说演进是否存在着规律性。关于各种社会现象之间具有规定性的

相互联系的各种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无可辩驳地证明了社会规律的

存在,各种因果关系和统计规律被一个个地揭示了出来。对各种

社会现象的之所以存在的原因及其相互关系的规定性的揭示已经

是治国安邦和各种社会活动必不可少的基础,成为人们自觉的实

践的重要前提。因而,无论否认人类社会在其演进过程中具有必

然性的人如何狡辩,他都必须面对上述事实,并将之与自己的观

点统一起来的巨大困难。

应该强调的是,历史规律是关于历史演进的总趋势的规律,

而非关于人类社会一切具体的存在过、正存在着或将会存在着的

现象的描述。尽管原则上我们可以通过对各种条件的详实的把握

来详尽地说明各种历史和现存的现象,但是总有大量的偶然因素

在我们可以说明的范围之外(例如每一个的诞生就是偶然的),

因而对于历史和现存而言我们对其的说明是有限度的,我们必须

把偶然因素的存在和作用当作人类社会的基本现象,并把偶然性

作为必然性的组成部分来研究人类社会,否则,就必然陷入牵强

附会、遗人笑柄的尴尬境地。

所谓历史规律本质上即人类社会主要矛盾在诸多可预见和不

可预见的偶然因素中的展开的规律(就象引力规律是关于一切已

知及未知的物质间的规律一样,我们总不能借口宇宙诸事物的存

在的偶然性而否认引力规律的存在吧?)。同时,必须看到人类

社会存在的各种因素的存在的和相互作用的关系的复杂性,必须

看到,各种现象自身相对的独立性,必须看到各种次要矛盾变迁

的规律性和统计性,必须注意到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条件

下的转化,必须看到新事物的诞生及其发展对原有矛盾体系的改

变、以及新矛盾的出现与新规律的出现对社会变迁的巨大影响,

一言以蔽之,必须注重诸矛盾的演进和这种演进的相对独立性、

新矛盾的产生和旧矛盾的消亡、以及各种矛盾间的相互作用和矛

盾体系的演进。由此可见,人类社会巨大的复杂性和演进性决定

了揭示人类社会未来演进的巨大困难,我们的出路在于对主要矛

盾和重要矛盾的关注,在于对社会现象的抽象和统计,精确的预

言原则上就是不可能的,因为历史无法规定宇宙,而宇宙自身的

运动影响着历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类社会演进本质上就是人们克服现存

和需要之间的矛盾的过程,而这些矛盾中居于主导地位的、带有

根本性的矛盾便是生产力(包括物质产品和文化产品两个方面)

与生产关系间的矛盾,人类活动本质上是围绕着这一矛盾而在诸多具体因素中的展开。人类活动根本的出发点便是发展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需要主导着人类的实践,实践统一着认识和实践本身,根本目的统治着具体行动。人类的根本目的(实现自身的解放)决定了人类社会的根本矛盾(这种解放与自然和社会障碍之间的矛盾),历史唯物主义者绝非在倡导所谓无主体的历史观,人们的意志在实践中的推行是我们关于历史发展动力的人类学理解的出发点,我们始终把实践着的人民理解为历史演进的主体,并把这种演进最终的归宿也理解为应该属于人民。我们把历史理解为人民通过实践来创造世界和人民本身的过程,人民不仅是实践的主体,同时也使认识的主体,个别人对认识的推动永远都是基于人类认识史的基础上的,正如个别人对实践的巨大推动作用必须以他的认识或意志的人民化为前提的。

人类发展生产力的根本目的决定了人类必然在实践过程中不

断提高自己的认识和实践能力,必须要扫除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各种障碍,所以,历史演进有着不可消除的方向性,或者说必然的趋势,这一趋势即生产力获得不断的发展,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人民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人民认识和实践能力的提高本质上是人民的自由领域的扩展,因而人民的解放本质上是通过生产力的发展来完成的,但是人民的解放只有超前于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的解放才会推动生产力的解放和人民解放的本身,也就是

说我们必须把人民的解放看作是人民最终完成解放的前提。历史的发展趋势并不意味着我们总能在任意历史时期观察到这种发展,倒退是常有的事,反动阶级的存在以及人们的认识和实践能力的有限性决定了历史演进的道路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尤其是反动阶级的存在从人为的角度上阻碍着历史的演进,人为障碍是人类历史演进过程中最主要的障碍,对人民的压迫是生产力发展的最大障碍,没有解放了人民,便不可能有解放了的生产力。人民作为历史的主体的地位决定了,人民的解放(只有通过这种解放,人民才能摆脱压迫,才能获得充分的发展)始终是历史演进是否摆脱了人为束缚的关键。因而,共产主义者(当然同时也是辩证唯物主义者)一直把人民解放当作是自己的根本出发点,

把消灭阶级社会作为自己的xx使命。

显然,一切人为的障碍必须经由人们自己的活动来打破,生

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本质上反映为人们与人们间的矛盾,在阶级社会中即不同阶级和利益集团间的矛盾(同一阶级内部还有阶级内部矛盾),另外需要注意到的是,从事生产实践的人们自己也会成为自己的矛盾(例如因循守旧,能力不够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也可以被理解为目的与手段的矛盾,因为生产关系本质上是组织和占有生产力各要素(包括生产资料和产品)的方式,是不同的人们为了从生产实践中获得利益和推动生产力发展而采取的措施的总和,因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并不仅

仅表现为阶级斗争,它同样表现为各阶级或不分阶级的人们对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的矛盾的自觉的主动的调整。在非阶级社会中,这种调整必然以生产力最大限度的发展作为解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间的矛盾的唯一出发点,而在阶级社会中,这种调整必须以利益斗争的方式来实现,通常是不以统治阶级的利益受到损害为前提,因而阶级社会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不可能获得充分的解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必然始终和阶级矛盾联系在一起,从而必然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应该看到,生产力的发展一般地同时对剥削阶级和被压迫阶

级有利,尽管双方获利的程度有着天壤之别,所以,生产力的发展往往是缓和阶级矛盾的主要途径,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严重阻碍首先表现为阶级矛盾的激化,不仅是不同阶级间,而且也包括剥削阶级内部持不同见解的和分属不同利益集团的成员间的矛盾的激化,同时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激化必然要借助被压迫阶级的力量,并在某种程度上反映被压迫阶级的要求,也就是说,阶级斗争经常并不直接表现为阶级对立,而是以代表不同统治方式和利益需要的统治阶级内部不同集团对被压迫阶级的阶级要求加以利用和疏导的方式来表现的,阶级社会的矛盾通常在改良主义的意义上就是如此地被从某种程度上加以解决和缓和的。直接的阶级对抗如果没有崭新的生产方式的引入,其注定无法真正解决发展生产力的问题,生产力的发展有着自身内在的规定性,这种规定

性不是生产关系可以替代的。组织生产力的方式与占有生产资料和分配产品之间的关系不是单一的简单关系,生产效率本质上取决于组织生产力的方式,生产力的组织方式在生产关系中居于关键性的地位,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首先表现为现存的或者说旧有的组织生产力的方式与新的生产力的严重对立,只有在原有的阶级关系严重阻碍新的生产力要求的新的组织生产力的方

式时,该阶级关系才必然地会被毁灭。当然,这绝不是说,旧有的阶级关系必须由生产力来胀破,阶级矛盾同样具有相对独立的发展规律,阶级矛盾的解决完全可以在旧有的生产关系尚可以容纳新的生产力的情况下获得超前的解决,并因阶级矛盾的消除而消除生产力发展过程中的人为障碍,从而使生产关系的调整直接以发展生产力为根本目的,使生产力获得更充分快速的发展——同时,对劳动人民这一最根本的生产力的解放也从现实生产力发展的主体角度推动着解决了解放生产力的关键性问题。所以,生产关系的超前发展为生产力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

当然,发展生产力绝非如此简单的事,阶级的消灭不可能自

发地导致新的生产力的出现,生产力的发展有着自身内在的规定性,如何在无阶级的社会主义社会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始终是一个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并加以完善的事情。阶级对抗的消除只是为生产力的发展创造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只是为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而至于如何发展生

产力。如何提高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如何根据实际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具体的国情来制订方针政策,都是消除阶级对抗措施本身并不包括的内容,是必须依据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原则来不断探索的事。我们绝不能忽视消灭阶级压迫的巨大意义,但也不能任意扩大它的作用,更不能把它当作解决一切问题的灵丹妙药(过去的社会主义者幼稚地把阶级矛盾的解决当成了一切问题都可以获得解决的万能药)。主要矛盾的解决为次要矛盾的解决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前景,但是主要矛盾的解决并不等于次要矛盾的解决,而且主要矛盾被解决后必然有新的矛盾将上升为主要矛盾,因而任何社会主义者都不能对未来盲目乐观,必须看到矛盾的存在和矛盾及诸矛盾构成的矛盾体系演变,必须把解决现实矛盾作为解决一切矛盾的出发点,绝不能对某些消极因素掉以轻心,以为万事大吉最终往往会大祸临头。现实喜欢嘲弄那些盲

目乐观的人,一切不切实际的行为必然会遭到现实的报复,客观世界“无法容忍”那些不尊重它的客观存在和规律的事情。

人类社会充满着各种矛盾、以及这些矛盾间的复杂的相互作用,并且这些矛盾对社会演进的作用不仅与该矛盾本身有关,而且也取决于该矛盾处于怎样的矛盾体系、以及它的地位如何,另外,诸多矛盾在共同推动人类社会演进的同时也受到社会演进的反馈作用,社会演进不但体现着矛盾体系的作用,同时这种本身又是矛盾体系自身的演进,更何况,还有许许多多的偶然因素将

作用于人类社会,并在某些情况下对社会演进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人类社会的复杂性由此而可见一斑。所以,历史必然性

不可能以某种简洁的方式来表达,正如历史演进绝非简单的几个矛盾因素推动的一样,历史演进的规律也只可能放在漫长的时间和广阔的社会中才能获得体现。不过,我反对那种人为历史规律是统计的规律的看法,统计规律不可能用于描述一个开放的发展的体系,人类社会的演进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而任何即定的理论对未来的描述如果可以是统计的,那么,它就必须包括对未来事物的预言,而这是不可能的,统计预测只能提供已知现象的概率,而人类的创造物如果被预知,那么它就不是未来的事物。人类社会演进的规律只能是由其根本矛盾推动着的规律,是人们发展生产力并获得美好生活的愿望与现存生产关系及其它社会存在的矛盾决定着的规律。我们只有结合人们与物化的社会现象

之间的关系,既把人们看作是现实社会的决定物,又把人们看作是现实社会的变革者,才能为历史的演进找到有主体的动力。尽管马克思主义从来都把劳动人民作为历史和社会的主体来

看待,但是表述上的某种欠缺使得不少不求甚解的庸陋之辈把历史唯物主义诋毁为无主体的历史观,所以我们在这里强调了人民大众的主体地位,我们把生产力理解为人民大众主导着的生产力,我们把生产关系首先理解为人们相互之间的关系,我们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首先理解为人们发展生产力的需要与现实生

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我们论及一切社会现象的时候,都是把与之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人民大众作为一切社会现象的主导者或联系者。除了自然灾害,我们把一切社会现象归结为人们的意志付诸于实践(包括彼此对立的那些实践——例如阶级斗争)的体现。毫无疑问,当代资本主义对高度的物质文明的创造性和容纳程度足以让许多人对生产力冲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论断产生某种程度上的怀疑,资本主义对经济危机的控制(甚至可以说是克服)、它在战后的巨大发展、阶级矛盾的一定程度上的缓和(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甚至认为无产阶级已经被资产阶级腐蚀,并在某种程度上同化了无产阶级)、前社会主义集团的垮台、现存社会主义国家对社会经济的肯定……尤其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高度现代

化的生产力的容纳和推动、以及几乎没有什么可以想见的生产力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能容纳或创造的情况更加重了这种怀疑。至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何种意义上会成为发展生产力的桎梏也引起了人们的怀疑,资本主义社会已经通过健全宏观调控措施、规模空前的跨国企业集团及国家参与甚至国家间联合等方式来实现了对社会化大生产的适应,所以,关于资本主义制度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的论断的合理性的确是成问题的,换句话说,我们已经不大可能指望生产力会冲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我们这里的意思绝不是说,资本主义制度是完美无缺的,更不是说资本主义制度业已克服它的根本矛盾,关于它的

完备性的谎言连资产阶级社会学家都会嗤之以鼻,资产阶级及其

各式代言人们同样在保存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探索着解决各种

社会问题、缓和阶级矛盾、实现经济发展和稳定、提高人民和物

质文化生活水平等的措施,并且,这种探索尽管远不是卓有成效

的,但也取得了许多积极的成果,这种成果集中体现在其与社会

主义制度的竞争过程中暂时的巨大胜利上,体现在它的巩固和发

展上……。这是我们无法回避的现实,而且除了在改革过程中不

断发展和完善自己,我们也无处可去,资产阶级政权绝不会对弱

者施以仁慈。社会主义的前途取决于关于社会主义制度在解放和

发展生产力、以及实现共同富裕方面的优越性能否获得真正

的体现,而且这种优越性必须明显到足以证明资本主义制度的落

后和腐朽的程度时,社会主义才算得上取得了战胜资本主义的基

础。我们在竞争不可能通过自我吹捧和诋毁对方来获胜,这一切

只能证明我们的虚弱,能够证明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只可能是:创造出为资本主义社会所无法比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事实上,我们基本上已经不可能通过分析社会化大生产与资

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不相适应的矛盾(这种矛盾的确存在,但已不

是不可调和的了!)来论证资本主义制度必将灭亡了,我们只能

通过资本主义制度对人压迫人的维护,以及它对生产力发展的阻

碍上来论证资本主义制度必将灭亡的规律。资本主义制度无论能

够容纳多少生产力,它都不可能充分地将这些生产力全部用于最

大多数人民的身上,从而意味着劳动人民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不可能获得真正平等的权力,也不可能获得真正的民主、自由和幸福,不可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解放,尤其是资本主义制度对人类精神的异化更构成了赤裸裸的罪恶,所以,无论资产阶级及其代言人在改善劳动人民的处境和缓和阶级矛盾方面做了怎样的努力乃至让步,资本主义制度始终都是一种反人道的制度,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和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和压迫始终是其首要目标,这种在发展的同时也让劳动人民分一杯残羹的制度注定了需求的不足,同时也注定了供给发展(或者说生产力发展)速度不可能达到它所能够达到的程度,决定了失业和贫困(当然贫困和赋予永远都是相对的)的普遍存在。而两极分化的存在,这一分化是资产阶级无论如何也不愿消除和缩小的,同时这也决定了资本主义制度根本就不可能消除阶级斗争,也不可能调和这一矛盾,在压迫

和不平等存在的地方,就必然存在着对这种压迫和不平等的反抗,掩盖和缓和阶级矛盾的企图绝不可能消除阶级矛盾,也就是说,资本主义始终都面临着被无产阶级埋葬的危险,后面我们还可以看到,随着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的不断发展引起的就业矛盾的深化,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和与之相应的分配制度将无法解决绝大部分人的生活问题,或者说,将无法保障绝大多数人获得体面的生活,其结果必然是生产资料的全民所有——也就是说,资本主义制度的确仍将毁于生产力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间不可

调和的矛盾!对物化的人的劳动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必然导致物化劳动力的解放(或者说淘汰),而这种解放必然是资本主义雇佣制无法解决的,它可以给低于某个比例的失业者提供最低生活保障,但无法在绝大多数人退出直接生产领域的情况下仍旧无偿给予这种保障,而且绝大多数人处于最低生活标准情况下的结果必然是需求的停滞,这种停滞当然是包括资产阶级在内的所有的人都无法容忍的(当然,资本主义制度不会存在到自动化和智能化发展到那种地步),它必然在人民的抗争中毁灭(详见关于共产主义必然性的论证)。

总的来说,我们宁可把人民群众的意志理解为决定人类社会

演进的方向性的决定性因素,这种意志当然不是什么神圣的不变的意志,而是随着人类的认识和实践能力不断发展着的意志,是对现实社会发展水平的反映和超越,生产力的发展为这种意志的发展和实现创造着现实的基础。资本主义对人民的压迫性质,决定了它对生产力的束缚性质(这一点我们将在有关市场经济的部分加以阐述),一个不平等的、以剥削和压迫为基础的社会决定了人民大众不可能获得充分的解放和发展,一个充满异化的制度不可能为人民健全的精神和真正的幸福,所以资本主义制度是与人民为敌的制度,无论资产阶级将其自由和民主之类的东西发展到何种地步,都不可能改变人民大众受剥削和压迫的地位,人民大众与资产阶级的对立是资本主义制度不可超越的特征,而人民

历史统一的必然性和秦统一中国的偶然性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a62511516.html, 历史统一的必然性和秦统一中国的偶然性 作者:史景峰 来源:《中学政史地·初中》2019年第12期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荆轲剌秦王的故事千古流传。虽然历史的假设都不能成为现实,但是我们却可以从假设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如果大胆推测荆轲刺秦王成功,那么历史是否会被改写?一些学者认为即使荆轲刺秦王成功,但是秦统一中国的趋势是不可改变的,只是延缓或推迟秦统一中国的时间。对此,笔者是不认同的。一个钉子可以改变战事的成败,历史上任何一件小事都可以改变事情的进展。我认为不能以已经成为现实的事情来推论未曾发生的事情,我们可以还原历史的事件进行有益的探讨。 战国时期,强大的国家有秦、齐、赵、楚。有可能统一中国的是秦和齐。齐国文明发达,太史公曰:“吾适齐,自泰山属之琅邪,北被于海,膏壤二千里,其民阔达多匿知,其天性也。以太公之圣,建国本,桓公之盛,修善政,以为诸侯会盟,称伯,不亦宜乎?洋洋哉,固大国之风也!”齐国在地理上有着很好的自然条件,“自泰山属之琅邪,北被于海,膏壤二千里”;自开国以来又十分注重发展经济,太公时期就“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管仲相齐后,又“连五家之兵,设轻重鱼盐之利”,为齐国发展打下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在政治文化上,齐国既不像鲁国一样死死拘束于彻底的宗法制,又不像秦、楚早期那样以“夷狄自置”,而是顺应“其民阔达多匿知”的原有文化,有条件地推行宗法制和集权制。假设齐国统一六国,我们的文化底蕴将是另一番情景。但是齐的统一毁于一件偶然的事件。齐灭掉宋国,引起诸侯的猜忌,弱小的燕国率领诸侯几乎灭掉不可一世的齐国。在国家命运攸关的时候,重要人物会发挥一定的作用,影响形势的发展变化。燕国凭借乐毅几乎灭掉强大的齐国,但是伴随重用乐毅的燕昭王的去世,形势逆转,骑劫代替乐毅任将领。齐国的田单凭借即墨一城的兵力击败燕军,随后收复齐国的全部国土。齐国实力大损,已没有统一六国的能力。明代学者张燧说乐毅:“兵久于外,而燕人无怨心,诸侯无异议。其所以镇抚内外,必有道矣……使毅不遭惠王之隙,以燕、齐之众而临二城,磨以岁月,虽田单之智,将何能为乎。” 秦自从商鞅变法,实力大增。后来,秦虽具有统一六国的实力,但是它在统一的进程中也存在不确定的因素。秦发动上党战役,是一件偶然事件,“四十五年,伐韩之野王。野王降秦,上党道绝”。上党郡守冯亭献上党郡给赵国,秦遂把矛头对准赵国。赵国是四战之地,经过胡服骑射改革,军事实力很强。秦国派大将王龁攻赵,赵国派作战经验丰富的大将廉颇迎战。针对秦国速战速决的思想,“赵军筑垒壁而守之……秦数挑战,赵兵不出”。廉颇熟知当前敌我的动态,知道如何保存自己,战胜秦军。

关于历史发展必然性的思考

2010年第13期(总第204期)世纪桥Shi Ji Qiao No.13,2010(General No.204) ·哲学研究· 关于历史发展必然性的思考 王彦有 (大庆师范学院 图书馆,黑龙江大庆 163712) 摘要:人们在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关于历史必然性理论具体解释历史问题上存在许多分歧,主要是对历史和必然性以及历史决定性因素、必然性和决定性因素之间的区别等问题上存在教条主义理解和泛化的运用,造成了思想和理论上的困难和混乱, 因此有必要澄清在这些问题上的错误认识,还历史本来面目。关键词:历史;必然性;决定性因素 收稿日期:2010-04-06 作者简介:王彦有(1962-),男,吉林农安人,大庆师范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历史理论、中国近代史。 历史发展的必然性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在 学习和运用这一观点研究和解释历史时,由于对这一观点的理解不同, 产生了许多的问题。其中主要是对这一观点的教条主义理解,生搬硬套,出现了许多难以解决的理论困难,败坏了理论的声誉。把人类鲜活的历史变成了僵死 的教条, 本文试就这一问题作进一步探讨,献一孔之见。一、历史必然性之 “历史”在表述历史必然性的时候,我们通常的叙述是历史发展本身是有规律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客观的。那么,对这里的历史做如何理解,就成为我们理解和解释历史的关键。从广义的角度, 这里的历史当然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从狭义的角度就是指人类社会的发展史。自然界发展的历史一般比较好理解,当然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问题主要是人类社会的历史,理解起来就大不同了。笔者认为:首先,这里的历史并不是指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某个历史发展阶段,也不是指某个民族、国家或地区的历史。而是从整个人类历史发展时空的宏观角度的高度概括。这里的历史只能是从和自然界发展历史相区别的人类历史, 超越这个内在的规定性,就失去了本来的意义。个别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某个历史发展阶段, 个别民族、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和这里的历史是个别和一般的关系。前者呈现出丰富性、多样性和偶然性,后者呈现出规律性、可预测性和必然性。其次,历史必然性之历史,是从哲学的角度对人类历史研究的理论自觉。马克思把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看作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从这里出发,马克思找到了解决历史问题的突破口,比较清晰地揭示了历史发展过程的必然性特征。如果我们把 这里的历史做一狭隘的理解, 去套在具体的历史事件、人物乃至于民族和国家的历史研究,就会出现相当的混乱和矛 盾,就会造成历史决定论的泛滥。个别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某个历史发展阶段,个别民族、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和这里 的历史, 只有放到具体的历史环境中去研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得到合理的解释。 二、历史必然性之 “必然性”关于必然性,一般指事物发展、变化中的不可避免和一定不移的趋势。必然性是由事物的本质决定的,认识事 物的必然性就是认识事物的本质(跟 “偶然性”相对)。历史必然性说明了历史的发展受内在规律的支配,具有可预 测性。这里的必然性也不指具体历史事件的必然性,也就是说不是指因果关系的必然性,因为从因果关系的必然性来观察历史,所有的历史事件都具有必然性,有因必有果。这里的必然性是指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历史前进的基本方向。它不是对历史具体环节的描述,而是对整个人类历史发展逻辑的理论论证。如果我们把这里的历史发展的必然性推广到所有的历史事件的具体研究,就会造成对人类发展的选择性和人的能动性的蔑视。就会把历史变成抽象、空洞的教条。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机械决定论者往往只强调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规律性,忽视了作为历史主体人的存在,把人仅仅当作历史的工具;而唯心主义者则否认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 夸大主体的意志作用,把历史当做人或神的意志的产物。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从人类现实生活的的生产与再生产出发,从实践出发,既承认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客观规律性,又承认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人的巨大的能动性和选择性。认为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的目的人的活动而已” 。决定性和选择性是人类历史活动的两种基本形式,是辩证统一的过程。两者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作用。人们只有在尊重历史规律的同时,充分 发挥创造历史的主动性和选择性, 才能为我们自己创造出光明的未来。 三、历史发展必然性与历史发展决定性因素 面对在历史必然性的理解问题上存在的种种差异,甚 · 24·

重识偶然性和必然性

重识偶然性和必然性 重识偶然性和必然性 【英文标题】A Reunderstanding of Contingency and NecessityPENG Xin-wu (Philosophy Department of Chinese People's University,Beijing 100872,China) 【作者】彭新武 【作者简介】彭新武(1968),男,甘肃漳县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博士生。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北京100872。

【内容提要】从伊壁鸠鲁到马克思,从达尔文到恩格斯、莫诺,他们在承认偶然性的本体论地位上,是与现代科学精神相一致的。偶然性和必然性这对范畴并不具有同等地位,偶然性是一种绝对的存在,而必然性则是相对的。二者是多元的辩证统一:在事物变化发展过程中,二者是同一事件在不同存在层次上状态属性即现实性和可能性的辩证统一;在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二者是一般和特殊、具体和抽象的辩证统一;二者相互联结,相互转化,辩证统一于整个世界和人类的历史进程。 【英文摘要】When recognizing the ontology of contingency,scholars of many fields ranging from Epikouros to Marx,from Darwin to Engels.Mono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modern scientific spirit.The two categories of contingency and necessity are not of equal status.Contingency is an absolute existence while necessity is relative.The two are of pluralistic dialectical unity.In the process of the development and change of things,contingency and necessity are the attributes on different existential level of the same thing,i.e.the dialectical unity of realityand possibility.In man's activity of knowledge and practice,contingency and necessity are of dialectical unity between the general and the particular,the concrete and the abstract.The two combine with each other and change to each other,which form a dialectical unity in the

历史必然性代表什么

历史必然性代表什么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历史必然性代表什么 历史必然性代表什么? 刘可非? ? 多少年来,人们一直在苦苦探求什么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历史唯物主义就提出了“历史必然性”这样一个概念,而且在分析社会发展时,它一直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人类社会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社会的发展是历史的必然,旧制度的灭亡及其被新制度的替代也是历史的必然,等等。显而易见,“历史必然性”其实就是历史唯物主义者所提出的、用于解释社会发展直接决定因素的概念。正因如此,对这一概念的正确理解便显得非常重要了。我们是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立场上来分析问题的,所以,在进行后面的分析之前,就必须首先搞清“历史必然性”的精细含义,界定其边界条件。? 应当明确,我们分析的是能动的人类社会而不是自然界,也不是人化自然世界。自然界的规律是纯粹客观必然的,它是自然万物自身相互作用的结果;人化自然世界就因人之主观能动性作用于其中而不同于自然界,因而,虽然其规律仍然是建筑于自然规律之上、也具有客观性,但已经表现出与自然规律所不同的形式;人类社会则更不同于自然界,它是直接由人类及其能动实践构成的,是直接处理人类(行为和思想)之间、人类与自然界之间关系的。正是因为三者内涵的这种不同,其规律的性质也就各不相同。? 自然规律有着明显的客观性和严格性:人们只能认识或利用它却不能改变它,它与自然现象或人化自然现象也基本存在严格的一一对应关系。如:自由落体在真空中必然下落,而且其加速度必然为米/秒2,这根本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人化自然世界就有人之主观能动性作用于其中,因而,其规律虽不能脱离自然客观规律,但其表现形态与自然现象就有很大不同。如:人造的飞机就可向上飞行,因为它是人之主观能动性作用于客观自然界的产物(当然,这种现象也是直接建筑在对客观规律的认识之上的)。相对地讲,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是由社会三种矛盾、主要是第一矛盾的演化过程决定的,它直接建筑在人类的能动实践和人类的自我意识之上,不能脱离人类的实践和意识而独立发展。因而,研究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不可能离开对人类实践和人类思想意识的研究。由此可见,社会的能动性就必然地决定了社会规律不具有纯粹的客观性,而且,其严格性也远不如自然规律。若换一个角度,也就是说,社会发展规律并非人力所不可抗拒的,它与社会现象也并不存在严格的一一对应关系。由此,逻辑上必然地就可以得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不可能精确地、超越历史地涵盖全部人类社会的所有现象。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我们所研究的领域愈是远离经济领域,愈是接近于纯粹抽象的思想领域,我们在它的发展中所看到的偶然性就愈多……”(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507页)。就连马克思本人也否认他所揭示的理论和规律是“超历史的”,甚至是对他几乎穷毕生研究而得出的有关资本主义发展运动的规律也是如此,他明确提出,“这一运动(指《资本论》中揭示的资本主义发展的有关规律----引者注)的‘历史必然性’明确地限于西欧各国”。(见《马恩全集》第19卷,第269页)? 有了上述认识,我们就可以发现,与社会发展规律之不同程度的客观性和严

必然性与偶然性

必然性与偶然性 biranxing yu ouranxing 必然性与偶然性 necessity and contingency 从本质因素和非本质因素的方面来反映事物间不同类型联系的一对哲学范畴。必然性是指现实中由本质因素决定的确定不移的联系和唯一可能的趋势;偶然性是指现实中由非本质的、互相交错的因素决定的以多种可能状态存在的联系。 客观世界的一切过程都是受因果关系制约的,在影响事物运动变化的诸因素中,有本质的原因和非本质原因的区别。本质的、根本性的原因决定着事物发展过程有确定的、稳定的方向,决定着该事物在给定条件下只能以唯一的方式存在并以唯一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即事物发展的必然性。但是,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又有非本质的、次要的原因复杂交错的作用,因而使总体上确定不移的过程在具体环节上又表现出非确定的、不稳固的特点,即现象事件的偶然性。特定的偶然性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可能这样出现,也可能以另外的方式出现。 人们从古代起就开始了对必然性和偶然性问题的探讨。唯物主义哲学家肯定客观必然性的存在,但他们当中的一些人如德谟克利特、B.斯宾诺莎、P.H.D.霍尔巴赫却完全否定偶然性,认为世界上一切细小的现象都服从于直接的、绝对的必然性,偶然性只是反映人们无知的主观概念。某些唯心主义哲学家如D.休谟、I.康德断言必然性是由感觉造成的或只是先验的范畴。唯心主义哲学家G.W.F.黑格尔则把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范畴看作是客观精神的产物,但他阐述了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一些自然科学家既承认有必然现象也承认有偶然现象存在,但他们却认为一种过程或者只能是必然的,或者只能是偶然的,把必然性和偶然性完全割裂、绝对对立起来。

论历史的必然性与偶然性

论历史的必然性与偶然性 ——浅析中国近代史(1911-1921) 第一节辛亥革命的“侥幸” 在奔腾不息的人类历史长河中,20世纪是空前伟大的世纪,是变化的世纪。在这近一百年的时间里,人类社会所经历的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社会变革、观念更新、政治动荡以及革命和战争的变幻风云,与中古世界崩溃近代世界形成过程中所曾经历过的巨大变化相比,更加广泛、更加深刻,也更加伟大。正是这涉及人类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革命性变化,使人类社会告别近代时期,进入现代世界。① 而在世界的东方,小国寡民的日本通过明治维新顺利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自上而下的改革使其在进入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后逐渐带上了军事封建帝国主义的特色,这也使得其必须通过军事侵略实现资本主义更进一步的发展。显然,老气横陈的中国是日本最合适的战略目标。通过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日本的战略野心从幕后走向了前台,也正是这两次战争中日本人的胜利,是中国人逐渐意识到革命的必要性——对于先进的知识分子而言,清政府无疑是直接阻碍中国社会进步的“腐朽之物”。 从太平天国到义和团,从黄花岗起义到辛亥革命,每一场群众运动的爆发无疑都在摧毁清政府本已风雨飘摇的统治基础。辛亥革命本身就兼具了历史的必然与偶然。以当时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速度来看,辛亥革命的爆发是由风险性的,其政治上的胜利可以说是带有侥幸成分的。在一个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得并不算很出色且饱受封建主义与帝国主义摧残的国度,要想通过资产阶级的暴力革命推翻根深蒂固的封建制度,其难度可想而知。 从以往的历史结论来看,四川的保路运动无疑对辛亥革命的爆发奠定了基础,也有人认为正是因为保路运动这一“突发事件”导致了辛亥革命得以在武昌首先进行。然而保路运动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 清政府长期处于入不敷出的状态,一方面与列强的侵略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清廷本身的挥霍无度有关。恰如亚当·斯密所言,“就尊严一点而言,一国君主君临于其臣庶,比之共和国元首对于其同胞市民,更要高不可攀,望尘莫及;所以为要维持这较高的尊严,势必要较大的费用。总督或市长的官邸,自然是不能与国王宫廷,比其华丽的。”②这也是人民急于推翻清政府的重要原因,其重要性绝不亚于列强的侵略。慈禧的纸醉金迷不仅葬送了北洋水师,更让中国的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日趋尖锐。而清政府自身无力填补国库的空虚,只好“先把猪养肥,再杀猪吃肉”了,所以铁路民营化到铁路国有化的政策转变,催生了保路运动,而群众高涨的革命热情,又使清政府不得不紧急抽调湖北新军,诚如后人所做结论,湖北的兵力空虚是武昌起义得以成功的重要原因,而保路运动所暴露出的清政府的持续腐朽又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增添了必要性。 就我个人而言,我更倾向于将“辛亥革命”定义为1900年到1911年之间爆发的所有资产阶级政治革命的总称。在这个维度上,辛亥革命的爆发是历史的必然,但辛亥革命的胜利却是历史的偶然。就当时国内的发展状况来看,汉口并非中国最发达的城市(当然,如果以GDP之类的指标来衡量,汉口的经济总量的确是仅次于上海,位居全国第二),至于作为湖北省府所在的武昌,其政治氛围也并不算有利于资产阶级的。然而,恰恰是因为突发事件提前进行的武昌起义,最终推翻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形式上改变了中国的社会形态。这应当是历史的偶然 史学界都认为清朝的覆灭是大势所趋,不过这并不能印证辛亥革命的胜利是历史的必然,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历史必然性

1·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求时,那么就要通过革命的形式推翻旧有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社会制度,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在资本主义社会当生产力高度发达时,资本主义私有制已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求,必须建立以公有制为主导的社会制度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所以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越发达,就预示着资本家为自己挖掘坟墓,即帝国主义就是没落的腐朽的资本主义,这就决定了它必然要走向灭亡。 2·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最终解决,提出了由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要求,就是说解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根本出路,是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制度取代资本主义制度。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为资本主义想社会主义转变准备了必要条件。首先,资本主义为建立社会主义准备了物资条件,这就是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就是社会化的大生产。其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还产生和锻炼了实现消灭资本主义和建立社会主义历史使命的社会力量。这种社会力量就是无产阶级。第三,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还为社会主义社会建立后管理社会经济、发展社会生产力提供了组织形式和可供借签的经验。在资本主义社会,由于剩余价值规律、竞争和无政府状态规律的作用,各个企业、生产部门、各个国家的发展都不可能是平衡的。到了垄断资本主义石器,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矛盾突出了,不平衡现象大大加剧了。经济发展不平衡必然引起政治、军事实力发展的不平衡。列宁很据当时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作用加剧的新情况,提出了社会主义将首先在世界帝国主义链条最薄弱环节的国家首先取得胜利的论断。根据这一新的科学论断,成功的领导了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运动方式,表现为缓和、加剧、再缓和、再加剧的过程。社会主义革命是否成功和能否巩固革命成果,取决于当时当地的主观和客观条件。这就是说,社会主义革命既可以发生在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成为生产力发展桎梏的时期,也可以发生在一般垄断资本主义腐朽性垂死性加深的时期,既可以发生在现今的资本主义国家,也可以首先发生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的薄弱环节。这样,资本主义在全世界被社会主义代替,就可能是一个长时期的历史过程,是整整一个历史时代。社会主义经济对资本主义经济存在逻辑上的“扬弃”关系。概括地说,这种关系是:社会主义经济既是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否定,有事对资本主义经济的继承。具体地说,社会主义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都是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经济;它们都是商品经济;社会主义经济是实行生产资料的劳动群众共有是和按劳分配的经济,资本主义经济是是想资本主义死有事和少数人剥削广大劳动者的经济。社会主义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之间的关系,使资本主义经济能够成为社会主义经济在自我发展和完善中的一种参照物。社会主义国家也从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吸取可供自己借签的新的经验和新的经济形式。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只能是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 3·所谓社会主义,简单地说,就是使全体国民共同富裕的思想和意识形态。 所谓资本主义,就是经济的发展以资本的发展为主,以资本的发展来带动经济的发展,从而促进和实现社会的进步和繁荣。 资本主义重在资本。而社会主义,则是以社而社会主义,则是以社会的发展为主,以社会的发展来实现和保障经济的发展,实现社会的共同富裕和全面进步的目标。社会主义重在

历史的必然性和偶然性

任何人都不可能对社会主义事业的未来做出精确的预言,甚 至连给出框架性的推测亦非易事(即便是在八十年代初,恐怕任何人都未曾预料到数年后社会主义制度在大多数社会主义国家的崩溃),因为历史不是铁轨上的列车,它没有预定的轨道。历史中总在不断地创生可预测和不可预测的事物,而未来由这些事物共同决定;历史也不是从一个点到另一个点的复杂曲线,而是一个庞杂的开放式系统的演化;历史的必然性不是对诸多偶然性的综合或统计,而是其内在的主要矛盾借助偶然性的展开,因而历史一方面具有可预言性,另一方面又不可预言;历史是其自身的不自觉的存在与人对它的自觉改造的统一,历史既创造人们的意识,又被人们的意识所改造,既是社会的基础,又是社会的障碍。 人类的历史本质上是人类改造自然和自身的历史,物质资料(包括生活资料及生产资料)的生产不仅是人类历史的起点和基础,也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事实上,人类是通过改造自然来实现对自身的改造的,人类在认识世界的同时不得不反映自己的存在和性质,在改造世界的时候不得不改造自己的思想和文化,人类为满足自己的需要而劳动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发展着自己的需要,需要与现实的矛盾推动着人类对自然和自身的改造,推动着社会的发展——人类需要与现实的矛盾本质上一方面是人们的认识和实践能力与满足那种需要的矛盾,另一方面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间的矛盾,概括地来说发展生产力或者说改善自己的生活的需要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这种需要是人们与自然的矛盾及人与社会的矛盾的根本原因。 阶级矛盾本质上不过是被划分为阶级的人们之间在占有物质资料上的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本质上也是发展生产力的需要(实际上应该将之归结为改善自己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人类社会的主体既然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活动着的人,对人类社会演进的说明就不可能不以人(这里的人是具体的处于一定的社会历史时期和社会关系中的人!)为出发点。对历史和社会的说明也就不能不从人与自然、人与人及人与社会的矛盾着手。 社会矛盾决定着社会运动的过程,进而决定着历史演进的方向,并且社会矛盾的客观性决定了历史演进的客观性,决定了它的自发的规律性与人类自觉地运用这种规律的对立统一,在这一点上,历史规律与自然规律并无原则性的不同。但是,历史规律是历史在其演进中的规律,对历史的自觉的改造的结果将影响到历史往后的演进,因而历史规律在偶然性中通向它自己不能决定的方向,人类的自觉能动性对于盲目的历史而言始终是一种外在的偶然性,尽管如此,对历史的自觉干预本质上包含在历史的自发演进中,即特定历史时期对人的创造——对人的反映·反应(

高考优秀话题作文范文: 偶然与必然的关系

第一篇:看似偶然却必然 老人们常说,世界上的事,冥冥之中都有各自定数。有一个故事:说有个船主找了个漆工给自己的船刷漆。漆工发现船上有个洞,虽然这不是他份内的活,他还是找来木板、铁皮等将漏洞全补好了。过些时,船主给漆工送来一大笔钱。漆工不解地说:"工钱您不是已经给过了吗?"船主说:"这是感谢你补船漏洞的钱。" 漆工讷讷地说:"那是顺便补的。"船主却说:"当听说我的孩子们驾船出海,我就害怕他们回不来了,因为船上有漏洞。现在他们却平安归来,多亏了你呀。"这个故事简单,却蕴涵着一些不简单的道理。事有因果,互相联系。栽什么树苗结什么果,撒什么种子开什么花。做人一定要多做好事多行善,才会得到意想不到的回报。在这方面,历、现实中因果报应的事例举不胜举,歌里唱得好: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这世界会变成美好人间。而眼下这个物俗横飞的商品经济社会里,出现了多少道德滑坡、令人发指的事件,传统美德好似没了市场,学习雷锋成了做秀,起码的做人准则完全失脱,许多人迷失了前进的方向。 不提空洞而拔高的口号,就从能做到的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容易为人接受。一旦习惯成了自然,社会风气自然会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拿遵守交通规则来说,内地许多城市高架桥越来越长,可交通拥堵却越来越严重,而弹丸之地的香港,车比内地多,路比内地窄,却很少发生堵车。人人按交通规则行事的理念已深入人心,变成了每个市民的自觉行动,其结果必然是交通顺畅。 回到故事里来说话:油漆工宁肯吃点小亏也要做些份外事的行为看起来是一个偶然行为,却也是他长期养成的良好习惯,这也许是他为了口碑和生计而这样做,坚持不懈就变成了必然。另一方面,船主孩子驾船出海是偶然,船出海是必然,漏洞补上是偶然,漏洞不补会出事是必然,船主给钱是偶然,做好事得好报是必然,这一切皆源于辩证法。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还是要提倡一种我为人人、人人为好的良好风尚,那样的话,美好人间才有可能成为必然。 第二篇:偶然,戴了面具的必然 这世上本没有侥幸这回事,一切偶然的意外,都是有必然性的。这就说明偶然正是戴了面具的必然,“偶然”的成功一定来自“必然”的努力。 偶然是对必然的嘉奖。“鱼跃龙门”的成功始于千百次的尝试,“水滴石穿”的震撼源于滴滴水流的艰辛。正如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始于一颗意外下落的苹果,但是,他夜以继日的潜心专研才是促使他顿悟的真正原因。而这个意外落下的苹果正是对他努力的嘉奖,加速了他的顿悟。可见,世人口中的“偶然”的幸运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脚踏实地努力的必然结果。 偶然也是对必然的惩戒。常常有人抱怨自己生不逢时,没有伯乐相中自己。从未想过自己的得过且过、好吃懒做、偷奸耍滑早就预见了他们的失败。因此,他们的失败并不仅仅是“运气不佳”,这些“运气不佳”其实只是催化剂,加速了既定恶果的到来。 其实,这“偶然”与“必然”间的道理大家早已熟知。为什么还有人企图用“成事在天”作为自己的借口?究其根本,这些人缺乏毅力,不愿努力,总想靠不劳而获占便宜,想凭借“偶然的”运气一鸣惊人。可这世上哪有这样的便宜,“守株待兔”的好事也只有在故事里才会发生。可当“必然”的失败到来之时,

必然性与偶然性问题

关于必然与偶然的问题。偶然性是真的存在还是由于未知?如果事物的内在运行遵循着必然的规律,那么从最初的存在开始,之后的一切就都是必然确定的了,人们总倾向于喜欢确定,确定就心安,否则就忧虑不堪。偶然是一种未知、不确定的状态,它会降低人们从事相应行为的有效性。事实上,自然是全知的,未知只是对于自然中的存在物而言,人类作为一个整体正在迈向与自然等价的全知状态,尽管不断地有人宣称要征服自然,且不说人类在物质力量方面面对自然时可以忽略不计,在认知领域虽然比力量上要强些,但仍然不及九牛一毛,离全知状态还长路漫漫。一般情况下,知即确定,确定却可以不必知,知更多的是直观的外在的,确定更多的是间接(需要判定)的内在的,知和确定不能等同,它们涉及不同的范畴,。对于自然本身而言,自然是知道一切确定一切,这是对于自然的客观性,即自然那里没有偶然性;对于人类来说,知道的少,确定的也少,偶然性就经常能够遇到,当人们知道的少,把握又少时,事实上结果已经确定,只不过人类无从得知。自然的意志化——神,自然即一切客观存在,一切事物的客观存在决定了关于这一切事物的一切信息的客观存在,那么会否有一种客观存在恰好知晓这一切信息呢?这一切的呈现都在自然,自然即一切,自然知道一切,到现在为止还都只是一种客观的呈现,当人参与进来时,人便以人的角度看待自然,应该有一种存在,不仅知道一切,还能够控制一切、决定一切,即这种存在在全知的情况下还有自由意志,于是神便诞生了,这种存在不能证实也不能证伪,或者说实证和伪证目前为止都不具有决定性,人和自然的结合形成了神,神那里只有必然,没有偶然,这既反映了人类对必然性的终极追求,也反映了人类认知水平的相对有限性。偶然性是唯心的,必然性是唯物的,相同条件下必然产生相同结果,这是必然的,不能,也就是出现了偶然性的结果,那是人不能或没有做到真正的条件完全相同,这是以社会世界是在确定的规律支配下运行为前提得出的结果,当不是这个前提时,那就是混乱无序一片,确定性的依据荡然无存,经验也就不复存在,现实世界是与第一种假设更为符合,于是便得出结论,最初的“1”确定了之后的所有“1”,即必然性是确定的,必然的永恒的不变的,必然性中只有必然性,没有偶然性,偶然性只是相对于人而存在的,在人这里,能够控制所有主要条件的情况下才有必然性,除此之外,必然性中必有皆有偶然性。

辛亥革命的必然性及偶然性

辛亥革命爆发的必然性与偶然性 摘要:辛亥革命的发生到底是历史的必然,还是只是偶然使然?在辛亥革命的发生问题上,学者们有的坚持偶然发生论,还有的讲推迟发生论。我认为,辛亥革命的发生既具有必然性,也具有偶然性,它们在这个事件里具有相同的重要性。必然性虽然占着统治地位,但是也必须要有偶然性作为其补充和表现形式的,二者共同创造了历史。 关键字:辛亥革命必然性偶然性预备立宪思想转变 距离1911年的辛亥革命已经过去100多年了,但是后人对它的讨论仍然很多,很多人在纠结一个问题:辛亥革命的发生到底是历史的必然,还是只是偶然使然?所以在辛亥革命的发生问题上,学者们有的坚持偶然发生论,还有的讲推迟发生论。所谓的偶然发生论,即辛亥革命是由一些偶然事件造成的,其实是可以避免的;推迟发生论则认为辛亥革命肯定是会发生的,但是可能不是辛亥年发生,可能会等到时机更成熟一些再发动。 我认为辛亥革命的爆发既不是单纯的历史必然,也不全是偶然事件。辛亥革命应该是偶然性与必然性的共同作用导致的。 (一)辛亥革命发生的必然因素: 张波先生说过:“近代中国的革命不是一个个孤立的事件”。【1】毛泽东也说:“中国人民的民族革命斗争,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算起,已经有了整整一百年的历史了;从1911年的辛亥革命算起,也有了三十年的历史了。这个革命的过程,现在还未完结。”【2】由此我们

可以将近代中国的革命看成一种过程,而辛亥革命则是中国革命积累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并不是终点站。下面我们来看一下,是什么导致革命必须发生的。 1.改良、改革到“革命”的转变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初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上的有识之士提出各种思想、主张,力图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现状。如地主阶级提出的“小变则小革,大变则大革;小革则小治,大革则大治”的改革思想;魏源等人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目的的洋务运动等,都是具有进步意义的改革或改良的思想或活动。 但是,由于清政府和旧中国社会积弊太深,这些改革要求或运动都未能解决当时中国社会亟需解决的问题。就拿洋务运动来说,整个洋务运动缺乏一个健全、有力的领导核心,力量分散且有限。洋务运动官员自身的现代化修养不足,对办洋务运动经验不足、管理方法不当,期间中饱私囊现象很多。另外,西方列强不想中国富强,他们不会让中国掌握真正的先进技术。洋务派聘请的洋匠利用中国官员不懂技术,进行敲诈勒索,牟取暴利,使洋务企业难以发展顽固派的百般阻挠也使洋务运动步履维艰。洋务运动最终终于失败。 甲午战争以后,国人逐渐认识到,光学习西方的技术还是不够的,没有相应的社会制度与之相协调,技术是很难发展的。于是,人们的探索方向转到政治制度上来。他们总结甲午海战中日本胜利中国战败的原因是:日本实行的是君主立宪制,而中国没有进行政治制度改革。

论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性.pdf

论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中国之所以要走社会主义道路,原因是多方面的,我是从这几个方面来认识的:一.从近现代史的演变来看,资本主义在中国行不通。 从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加深。人民被逼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民族的解放。从康梁的戊戌变法,到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都是带有资产阶级性质的,都想走资本主义道路的。但是,戊戌变法的失败,辛亥革命的果实被窃,导致了资本主义无法在中国进行下去。人民的生活,也在水深火热中煎熬。 二.中国共产党明确中国的发展道路,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它主导了中国的革命,明确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中共认为中国未来是要走向社会主义的,而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的第一步。新民主主义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本身就处于深刻的变动之中。在这样的变动之中,新民主主义逐渐过渡到社会主义。 三.过渡时期的发展体现了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提出了这一时期的总路线。“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也就是说,为了实现国家工业化,必须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全面确立社会主义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过渡道路,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社会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升。四、当时的国际环境促使中国选择社会主义。 新中国成立以来,长期受到美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上、军事上、外交上的严密封锁以及遏制。中国难以从资本主义国家那里获得必要的援助。当时,只有

社会主义国家和为独立而斗争的国家同情中国,只有苏联愿意和能够帮助中国。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也有利于给中国提供经验,帮助中国顺利实现社会主义。这种国际环境也促使中国选择社会主义。 五、社会主义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并取得一系列的成就。 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其实是“摸着石头过河”。在探索中虽然出现过“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等错误,但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都很好地解决了。在纠正错误之后,中国取得了重大的显著的成就。主要表现在: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基本建立;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文化、医疗、科技事业不断发展;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国际环境不断改善,国际形象日益友好。同时,提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和步骤,在社会主义经济、文化、政治方面提出了若干基本原则。为社会主义的良好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六、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在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不断彰显。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经济、文化、政治方面都迈入了新时期。改革开放的初步展开,农村改革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农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改革重点由农村转向城市,社会不断发展。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也形成,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被提出。随着改革不断深入,“三步走”等战略形成,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不断完善。改革的突破,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经济体制完善,精神文明建设增强。党的执政能力提高,并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提高了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人民迈入了一个新的生活阶段,人民的利益得到保障。 总的来说,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选择。也只有走社会主义道路,中

2017考研政治唯物辩证法五大范畴必然性和偶然性

凯程考研集训营,为学生引路,为学员服务! 第 1 页 共 1 页 2017考研政治唯物辩证法五大范畴必然 性和偶然性 唯物辩证法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包括一系列的基本规律和范畴。我们在考研政治中讲到了唯物辩证法的五大范畴,即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现象和本质、内容和形式。下面为大家讲解必然性和偶然性这对范畴。 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客观事物发生、发展和灭亡的不同趋势的范畴。必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发生、确定不移的趋势。偶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并非确定发生的,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的趋势。 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二者是有区别的:它们产生和形成的原因不同,必然性产生于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偶然性产生于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它们的表现形式不同,必然性在实物发展过程中比较稳定、时空上比较确定,是同类事物普遍具有的发展趋势,偶然性则是不稳定的、暂时的、不确定的,是事物发展中的个别表现;它们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必然性在事物发展中居于支配地位,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偶然性居于从属地位,对发展的必然过程起促进或延缓作用,使发展的确定趋势带有一定的特点和偏差。另一方面,必然性和偶然性又是统一的: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并为自己开辟道路;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受必然性的支配,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唯物辩证法关于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要重视事物发展的必然性,把握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又要善于从偶然中发现必然,把握有利于事物发展的机遇。 对于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关系的认识,我们可以结合唯物史观中历史人物这个知识点来理解,历史人物的出现或者说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这一知识点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统一关系的一个最好例证。 所谓历史人物,是指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起过重大作用的任务。在历史人物中,对那些反映时代要求,代表进步阶级或阶层利益,对社会发展起显著促进作用的代表人物,称之为杰出人物。历史人物及其作用要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受人民群众及其实践活动的制约。任何历史人物,特别是杰出的政治人物的出现,都体现了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杰出人物是适应时代的需要而产生的。每一时代一定会出现自己的杰出人物,这是必然的;但杰出人物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以什么方式出现,由谁来担当杰出人物,则具有一定的偶然性。

历史必然性问题的三种观点辨析-文档资料

历史必然性问题的三种观点辨析 文献标识码:A 一、严格必然论 20世纪60年代以前的苏联学者坚持认为,历史规律具有“严格的必然性”,这是“不依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布哈林说,“既然从实质上说一切都是合乎规律地发生的,从无原因意义上讲的偶然的东西是根本不存在的,那末很清楚,历史偶然性也是没有的。”苏琳联科学院院士康斯坦丁诺夫甚至说“科学是偶然性的敌人。”在他们看来。必然性之为自身,是因为它与偶然性是对立的,二者不可共生。 这种“拒斥偶然的必然”一方面被理解为即时性和直接性。似乎前人所揭示的历史规律的实现就是眼前即将发生的事,甚至于在几年、几十年之内就足以解决两种社会形态更替这样重大的历史难题;另一方面,它还带有绝对性,即人类社会发展的真理和规律已经被少数思想家正确地揭示出来,对规律的认识已经终结。“从被认识了的社会发展规律出发”马克思主义教导说“马克思列宁主义证明”等类似言词在他们的理论宣传中频频出现。人们所要做的事就是耐心地等待资本主义自动垮台、历史规律自动实现的那一天。理论研究的任务也只在于“引经据典”地论证既定的社会主义事实。 显然,上述观点完全是对马克思主义必然性思想的误读。马

克思多次强调必然与偶然之间相互包含、相互转化的辩证统一关系,否定以往那种排斥偶然性的、机械的必然性。但苏联马克思主义者由于以下两大理论缺陷而始终顽固强调必然性、忽视偶然性的作用:一是他们虽常以“正统的马克思主义者”自居,但却并没有真正把握唯物主义辩证法,而是身陷近代形而上学思维范式的窠臼之中难以自拔:二是他们抛弃了“实践”这一马克思主义最基本原则,视而不见现实生活中多元化、民主化时代的到来及由此出现的偶然性和不确定性因素不断增多的事实,掩耳盗铃地宣称苏联是“严格的一元化”社会,马克思主义则是“严格的一元论”理论。 这一重大失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实践都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在理论上,由于疏于对现实生活中众多偶然事件的深入研究,把一切都归于必然。因而导致宿命论、神秘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马克思主义也因脱离了现实的土壤而逐渐沦为僵化的教条;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看不到现实的无限复杂性及解决问题的艰巨性和长期性,以致于常常犯有激进主义、教条主义等错误。 二、偶然论 自由主义者是偶然论的典型代表。从个人自由至上这一最高价值原则出发,自由主义者坚决反对历史必然性,强调多元化社会中不断增强的偶然性、主观性和不确定性。 首先,历史必然性与现代社会多元化、主体性不断增强的事

关于科学的偶然性与必然性

关于科学的偶然性与必然性 大家都听过有这么一个故事:在一个金秋璀璨的十月,一个青年人坐在一个小树下小憩,突然一个苹果落了下来,正好砸在他的头上。突然灵感出现,是什么拉住它下落,经过沉思他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这个故事可能在我们小学的时候都听过。 我们同样听过这样一个:一天阳光明媚,一个人站在一个倾斜的楼上,让俩个大小一样的但重量不同的球同时落地,然后同时落地,从此一个崭新的时代到来了。这是如此的美妙,如此的完美,如此的巧妙。多么吸引人!但是这些都是没有历史依据的。这些都是教材上的东西。但我们自始至终都在学习者虚无的“历史”,一下子都接受不了这种说法,这很正常。也正如大部分人接受不了为什么不是重的东西先落地。 这样的故事是经过改编的,是具有浪漫气息的。虽然编出这样的故事的初衷是好的,但这样的事件会很容易造成误解。容易认为科学发现是一种偶然性的东西。 即使他们这些事是真的,你也可能认为这些人太幸运了,被他们发现了,如果是我,我也可以。是的,这些东西的确很简单,是个中学生都能明白的东西。只要做个试验就知道了。 或者有人也会说这很难发现,那个时代的人能认识到这一点都已经很不错了。如果能想到这一点,那么这是所谓历史唯物主义的思维,这种思维暂时是正确的。 或者你认为他们都是天才,这种是大家普遍的思维,是的,他们是天才。你肯定听过这样一句话: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灵感。爱迪生说的,所以,大家只记住了这一句话。然而紧接着一句是:那百分之一的灵感却比那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更难得。还有一句话:科学只垂青于追逐它的人。这一点是清晰的,但是还有一句:这种人是有这种准备头脑的人。这些断章取义的情况是很多的。 或者说那百分之一的灵感是天才才有的,或者会说那灵感我也会有,苹果落地也能触发我的灵感。但是为什么是牛顿发现了?为什么是伽利略发现了?为什么是爱迪生发明的? 说天才的是唯心的,说爱迪生是天才,这天才从哪儿来?是基因吗?不是,爱迪生的父母都是下层所谓无产阶级的儿子,基因都是来自于他们,比那些教授们的基因,好像是比不了的。法拉第,是鞋匠的儿子,基本上没有一点文化知识。那么是环境吗?不是,爱迪生多次被老师们贬得一无是处,被撵回家。法拉第好像等于也没上过学,牛顿好像在中小学被老师说成是反应迟钝,体弱多病。没什么出息。爱因斯坦被中学老师斥为低能儿。只能移居到别国。这好像跟环境无关的,如果说是家庭教育?也没什么关系。法拉第的父亲只让他当学徒没让他看书啊!如果说法拉第在当学徒的时候没有打开大英百科全书的话,没有吸引他的那些东西,就不会有他那一系列贡献了。那么这么说来,那么科学发现就具有偶然性了。这样说就不对了,如果当时他打开的是其他的科学书籍,那么他也会达到这样对科学的热情。科学家们这只不过是把人类探索的本能发挥出来罢了。他了解的越多,就会对自然越热情,是一个人主动了解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