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重点大全

中医学重点大全
中医学重点大全

第一章绪论

1.《黄帝内经》是现存最早的医学巨著,奠定了中医学理论基础。

2.《伤寒杂病论》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分,为中医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张子和、李东垣(李杲)、朱丹溪(朱震亨)。刘完素倡导“火热论”,认为疾病多因火热而起,在治疗上多运用寒凉药物,固此称之为寒凉派。张从正认为治病应着重驱邪,“邪去而正安,”在治疗方面丰富和发展了汗、吐、下三法,世称“攻下派”。李杲认为“人以脾胃为本”,在治疗上长于温补脾胃,因而称之为“补土派”。朱震亨举“相火论”,认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善用“滋阴降火”的治则,世称“养阴派”。

3.中医学结构体系:

元气论——哲学基础

阴阳五行学说——方法论

脏腑经络理论——核心

4.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恒动观念

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1.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

阴阳的对立制约

阴阳的互根互用

阴阳的消长平衡

阴阳的相互转化“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阴阳的交感相错“阴阳者,万物之始也”“阴阳相错,而变由生”

2.自然界与人体五行归类简表

自然界五行人体

五味五色五气五方五季五脏五腑五官形体情志

酸青风东春木肝胆目筋怒

苦赤暑南夏火心小肠舌脉喜

甘黄湿中长夏土脾胃口肉思

辛白燥西秋金肺大肠鼻皮毛悲

咸黑寒北冬水肾膀胱耳骨恐

3相生:指五行中某一行事物对另一行事物具有促进、助长和滋生的作用

4相克:指五行中某一行事物对另一行事物具有抑制、约束、消弱等作用

5相乘:即乘虚而入,相克太过,超过了正常的制约关系。相克与相乘在次序上相同,但相克是生理功能,相乘是病理改变

6相侮:即恃强凌弱.相侮的次序与相克相反

7相生(母子)关系的传变

母病及子:是指疾病的传变由母脏传及子脏

子病犯母:是指疾病的传变从子脏传及母脏

第三章中医的生理观

1.五脏:心.肝.脾.肺.肾

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

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

2.心:主血脉,主神明,开窍于舌,其华在面,在五行属火,在志为喜,在液为汗

3.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主治节,开窍于鼻,在五行属金,在志为忧,在液为涕,外合皮毛,“相府之官”

4.脾: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在五行属土,在志为思,在液为涎,主肌肉与四肢

5.肝:藏血,主疏泄,开窍于目,其华在爪(为筋之余),在五行属木,在志为怒,在液为泪。

肝主疏泄的功能:调节精神情志,协调消化吸收,维持气血运行,调节水液代谢,调节生殖功能。

6.肾:藏精,主水,主纳气,主骨生髓,开窍于耳和二阴,其华在发,在五行属水,在志为恐与惊,在液为唾

天癸:是人体肾中精气充盈到一定程度时产生的一种精微物质,这种物质具有促进人体生长器官发育成熟和维持人体生殖功能的作用。

五脏开窍其华五行在志在液生理功能

心舌面火喜汗主血脉,主神志.神之居.血之主.脉之宗

肺鼻金忧涕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

水道;朝百脉、主治节。

脾口唇土思涎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主肌肉

与四肢.

肝目爪木怒泪藏血.主疏泄.魂之处,血之藏,筋之宗

肾耳二阴发水恐.惊唾肾藏精.主水.主纳气.藏精.主骨生髓

7.胆:贮存和排泄胆汁,主决断

8.胃:受纳和腐熟水谷,主通降

9.小肠:受盛和化物,泌清和降浊

10.大肠:传化糟粕,排出粪便

11.膀胱:贮尿和排尿

12.三焦:通行元气,运行水液

13.气:是人体内不断运动着的具有很强活力的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最基本的物质

14.气的功能:

推动作用

温煦作用

防御作用“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固摄作用

气化作用

气的运动形式:升、降、出、入

15.元气:来源于父母先天之精的化生,又依赖于后天精气的不断化生

16.宗气:来源于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和脾运化吸收的水谷精微结合而成

功能特点:一是走息道以行呼吸,二是贯心脉以行气血

17.肝肾同源:肝藏血,肾藏精,精和血之间存在着相互转化的关系。血的化生有赖于肾精的气化,肾精的充盛有赖于肝血的滋养,精能生血,血能养精,精血可相互滋生,相互转化,称为“精血同源”,亦称“肝肾同源”

18.腑之间的关系:“六腑以通为用”,“腑病以通为补”

19.气属阳,血属阴,气血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相互滋生、相互制约的密切关系

气为学之帅: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

血为气之母:血能载气,血能养气

第四章中医学的病理观

1.六气:自然界六种不同的气候变化,即风、寒、暑、湿、燥、火

六淫:六气太过或不及,致使人体发病时称之为六淫

六淫的致病特点:季节性,外感性,地区性,相间性

2.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风性善行而数变;风为百病之长

3.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凝滞,主桶;寒性收引

4.湿邪性质和致病特点: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湿性重浊(头重乳裹,周身困重,四肢酸懒、沉重);湿性粘滞;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5.热邪性质和致病特点:热为阳邪,其性炎上;热易耗气伤津;热易生风动血;热易扰动心神;热易致肿疡

6.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是机体的精神状态

7.七情致病特点:

直接伤及脏腑: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恐伤肾忧伤肺

影响脏腑气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思则气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8.痰饮:痰和饮都是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稠浊为痰;清稀为饮

有“痰饮”“悬饮”“溢饮”“支饮”之分

9.痰饮的病证特点:阻滞气机、气血;致病多端、无处不在;重浊粘滞缠绵

10.淤血病证的特点:

疼痛:疼痛多为刺痛,痛处固定不移,拒按,夜间痛甚

肿块:固定不移在体内多为癥积(质硬.压痛),在体表局部青紫肿胀疼痛

出血:血色紫暗,夹有血块

肌肤爪甲失荣:面部口唇爪甲青紫,面色黧黑,肌肤甲错

舌相:舌质紫暗或瘀斑

脉相:脉涩不畅,见涩、迟、弦、结、代等

第五章中医的诊法

1.基本原理:司外揣内见微知著知常达变

2.广义的神:为人体生命活动总的外在表现,是以精、气、血、津液为物质基础,

是脏腑功能,气血的外在的征象

狭义的神:是指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主要依赖于心脏的濡养和心脏的调节临床一般分为:得神、少神、失神、假神

3.喘:指呼吸困难,短促急迫,甚则鼻翼煽动,张口抬肩,难以平卧的症状

4.哮:呼吸急促,声高断续,喉间喘鸣。哮必兼喘

5.太息:又名叹息,指不自主的时发长吁短叹声,以呼气为主,太息后自觉宽舒,是情志不畅,肝气郁结之象。

6.自汗:醒时经常出汗,活动尤甚,都因气虚卫阳不固所致。

7.盗汗:睡则汗出,醒则汗止,多属阴虚内热,蒸发阴津而为汗

8.头痛的部位:

头项痛,病在太阳经;两颞侧或太阳穴处痛,病在少阳经;

前额痛或连及眉棱骨,病在阳明经;

头顶痛,病在厥阴经

9.五更泻:黎明前腹痛泄泻多为肾阳虚,又称五更泻

10.寸口脉分候的脏腑分别是:

左手寸候心,关候肝,尺候肾;

右手寸候肺,关候脾,尺候肾(命门)。

三岁以下的小儿,可用望指纹代替切脉

11.促脉:数中一止.止无定数

结脉:迟中一止.止无定数

代脉:迟中一止.止有定数

第六章中医学的辩证体系

1.证:即“证候”。是指疾病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组综合征,是对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2.同病异治:同一种病有时在不同人身上可以出现完全不同的临床表现,其症候不同,辩证治法也不同

异病同治:不同的疾病,在某些条件下也可以表现出类似的证候,此时病虽不同,但在某一阶段,辩证治法可以不同

3.八纲:即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类证候

4.阴虚证:指体内阴液亏虚,无以制阳,不能滋润濡养机体,虚热内生的证候。常由热病伤阴;或情志不遂,气郁化火,火伤精液;或禀赋不足,房事过度等原因所致。临床表现:午后低热,颧红,盗汗,五心烦热,口干咽燥,消瘦,舌红少苔.脉细数。

5.心血瘀阻证:是指淤血阻滞心脉所表现的临床证候。临床表现:心悸怔忪,心胸憋闷或刺痛,固定不移,入夜更甚,痛彻背脊,或见舌唇青紫,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或结代。代表方剂:丹参饮(丹参、砂仁、檀香)

6.肝郁气滞临床表现:精神抑郁或易怒,喜叹息,胸闷不舒或胸胁胀痛或窜痛,纳呆嗳气,脘腹胀满,或咽部有梗阻感,妇女月经失调,痛经或经前乳房胀痛,少腹胀痛,苔薄白,脉弦。

第八章中药学概述

1.道地药材:某一地区所生产的质量高、疗效好、素有盛名的某种药材

2.四气五味

寒热温凉

(1)酸:收敛,固涩

(2)苦:燥湿,清泻

(3)甘:补益,和中,缓急

(4)辛:发散,行气,行血

(5)咸:软坚,润下

3.七情

(1)单行:只用一味针对性较强的药物(人参治疗气虚欲脱证)

(2)相须:性能功效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大黄与芒硝,人参与灸甘草)(3)相使:辅药提高主药疗效(黄芪主,茯苓辅)

(4)相畏: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被另一种药物消除(生半夏生南星畏生姜)(5)相杀:一种药物能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生姜杀生半夏生南星)(6)相恶:一种药物使另一种药物的功效降低丧失(人参恶莱菔子)

(7)相反:两种药物合用产生或增强毒副作用(甘草反甘遂)

4.解表药:发散表邪,用以解除表证

(1)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用于外感风寒表实证

(2)桂枝:散寒解表,祛风除湿,温经通阳,用于外感风寒表证

(3)生姜:解表散寒,温胃止呕,温肺止咳,解半夏、南星、鱼蟹毒

(4)葛根:解肌退热,生津止渴,透发麻疹,升阳止泻

5.清热药:药性寒凉,清除里热,用于热性病症

(5)石膏:清热泻火,清肺胃热,生肌敛疮,用于气分实热证

(6)知母: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7)栀子: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止血,清肝明目,治肝经热盛目赤肿痛(8)金银花: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9)连翘:清热解毒,消痈散结

(10)蒲公英:解毒消痈,清肝明目

(11)生地:清热凉血止血,养阴生津

(12)黄岑:苦,寒,归肺、胆、胃、大肠经;清热燥湿,清热解毒,凉血安胎(13)黄连:苦,寒,归心、肝、胃、大肠经;清热燥湿,清热泻火,清热解毒(14)黄柏:苦,寒,归肾、膀胱、大肠经;清热燥湿,滋阴降火,解毒敛湿比较黄岑、黄连、黄柏的药性、功效

(15)青蒿:退热除蒸,清热解暑,凉血,截疟

(16)地骨皮:清退虚热,清泄肺热,清热凉血

比较青蒿、地骨皮的功效(地骨皮不截疟)

6.祛湿药:祛除湿邪,治疗湿性病证

(17)独活:祛风胜湿,止痛,散寒解表

(18)桑寄生: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安胎

(19)苍术:燥湿健脾,祛风胜湿,明目,散寒解表

(20)厚朴:行气燥湿,降逆平喘

(21)砂仁:化湿行气,温脾止泻,安胎

(22)茯苓:利水渗湿,健脾补中,宁心安神

7.泻下药:滑利大肠,促使排便,或引起腹泻

(23)大黄:攻积导滞,泻火解毒,活血止血,祛瘀通经,退黄通淋,为积滞便秘之要药

(24)芒硝:通便导滞,润燥软坚,泻火解毒

8.止咳平喘化痰药:

(25)桔梗:宣肺祛痰,开音利咽,排脓疗痈,引药上行

(26)苦杏仁:止咳平喘,润肠通便

(27)半夏:辛温有毒,归脾、胃、肺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用于痰湿诸症。

(28)川贝母:清热润肺,化痰止咳,解郁散结

9.行气药:疏通气机,消除气滞

(29)陈皮:理气和中,燥湿化痰

(30)枳实:破气消积,化痰散痞

10.活血化瘀药:通畅血脉、消散淤血

(31)川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为妇科调经之要药,治疗头痛之要药,血中之气药

(32)丹参:活血调经,凉血消痈,安神除烦

11.止血药:

(33)三七:化瘀止血,消肿止痛

12.消导药:消化食积,治疗饮食积滞

(34)山楂:消食化积,行气散瘀,消肉食油腻积滞之要药

(35)麦芽:消食和中,回乳消胀,宜于米面薯蓣之积及小儿乳食之积

13.收敛药:收敛固涩,治疗各种滑脱证

(36)五味子:敛肺滋肾,生津敛汗,涩精止泻,养心安神

(37)乌梅:敛肺止咳,涩肠止泻,生津止渴,安蛔止痛

14.平肝息风药:平肝潜阳,息风止痉

(38)羚羊角:平肝息风,清肝明目,清热解毒

(39)天麻:平肝潜阳,息风止痉,祛风通络

(40)全蝎:息风止痉,通络止痛,解毒散结

(41)代赭石:平肝潜阳,重镇降逆,凉血止血

15.安神药:安定神智,治疗神志失常

(42)朱砂:镇心安神,清热解毒

(43)酸枣仁:养心安神,生津敛汗

(44)远志:安神益智,祛痰开窍,消散痈肿

16.温里药:温里除寒,治疗里寒证

(45)附子: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

(46)肉桂:补火助阳,引火归元,散寒止痛,温通经脉

(47)干姜: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引

(48)吴茱萸:散寒止痛,温中止呕,助阳止泻

17.补益药:补益人体气血阴阳之不足,增强体质和抗病能力,治疗各种虚证(49)人参:大补元气,补肺健脾,生津止渴,安神增智

(50)黄芪:补气升阳,益卫固表,利水消肿,托毒生肌

(51)白术:补气健脾,燥湿利水,止汗安胎

(52)山药:补脾肺肾,益气养阴,固肾止带

(53)甘草:益气补中,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缓和药性

(54)当归:养血补血,活血调经,祛瘀止痛,润肠通便

(55)熟地黄:养血滋阴,补精益髓

(56)白芍: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抑肝阳

(57)何首乌:补益精血,润肠通便,解毒止痒,截疟

(58)北沙参:养阴清肺,益胃生津

(59)麦门冬:润肺养阴,益胃生津,清心除烦

(60)枸杞子:滋补肝肾,明目,润肺

(61)石斛:养胃生津,滋阴除热,明目强腰

(62)鹿茸:补肾阳,益精血,强筋骨,调冲任,托疮毒

(63)淫羊藿:补肾壮阳,祛风除湿

(64)杜仲:补肝肾,强筋骨,安胎

(65)冬虫夏草:助阳益肾,养阴补肺,止血化痰

第九章方剂学

解表剂

麻黄汤

组成: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

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方解:风寒之邪束于肌表,肺气失于宣通,治当辛温发散风寒,宣通肺气。

方中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为君药;桂枝解肌发表,温经散寒,助麻黄发汗,为臣药;佐以杏仁,同麻黄配伍,则一宣一降,以复肺气之宣降,增强宣肺平喘之功。甘草既能调和诸药,又能缓和麻黄相合的峻烈之性,达到汗不伤正,是为佐使药。

桑菊饮

组成:桑叶,菊花,杏仁,连翘,薄荷,桔梗,生甘草,芦根

功用: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主治:风温初起。但咳,身热不甚,口微渴,舌苔薄白,脉浮数。

病机:风热上受,肺失清肃。

清热剂

龙胆泻肝汤

组成:龙胆草,黄芩,栀子,泽泻,木通,当归,生地黄,柴胡,生甘草,车前子

功用:清肝胆实火,泻下焦湿热。

主治:

1.肝胆实火上炎症。头痛目赤,肋痛,口苦,耳聋耳肿,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

2.肝胆湿热下注证。阴肿,阴痒,阴汗,小便淋浊,或妇女带下黄稠,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有力。

方解:本方证乃因肝胆经实火上炎或肝胆经湿热下注所致。治宜清肝胆实火,泻

下焦湿热。方中龙胆草大苦大寒,上清肝胆经实火,下泻肝胆经湿热,为君药。黄芩,栀子助龙胆草以加强清泻肝胆实火与湿热之效,为臣药。木通,泽泻,车前子清热利湿,导湿热从小便而出;生地,当归,养阴补血,使祛邪而不伤正;柴胡疏利肝胆之气,均为佐药。甘草调药和中为使。综观全方,清利并用,泻中寓补,使火降热清,湿热尽除,则诸症可愈。

泻下剂

大承气汤

组成:大黄,厚朴,枳实,芒硝

功用:峻下热结

主治:阳明腑实证。大便秘结,失气频作,脘腹痞满,腹痛拒按,按之则硬,日晡潮热,或高热神昏,舌苔黄燥起刺或焦黑燥裂,脉沉实;或热结旁流而见下利清水,色青,其气臭秽,脐腹疼痛,按之坚硬有块,口舌干燥,脉滑数。

病机:实热内结,腑气不通

理气剂

柴胡疏肝散

组成:柴胡,陈皮,川芎,芍药,枳壳,炙甘草,香附

功用:疏肝解郁,行气止痛。

主治:肝气郁滞证。胁肋胀痛,胸闷善叹息,情志抑郁,心烦易怒,或嗳气,脘腹胀满,脉弦。

理血剂

血府逐瘀汤

组成:桃仁,红花,当归,生地黄,川芎,赤芍,牛膝,桔梗,柴胡,枳壳,甘草

功用: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主治:胸中血瘀证。胸痛,头痛日久,痛如针刺而有定处,或呃逆日久不止,或内烦燥闷,或心悸失眠,急躁易怒,入暮潮热,唇暗,或两目暗黑,舌暗红或有瘀斑,脉涩或弦紧。

温里剂

理中丸

组成:人参,干姜,炙甘草,白术

功用:温中散寒,益气健脾。

主治:脾胃虚寒证。呕吐下利,脘腹冷痛,喜温洗按,不欲饮食,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细,或用于阳虚失血,小儿慢惊风,因脾胃虚寒所致病后喜唾涎沫,胸痹等者。

补益剂

四君子汤

组成: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

功用:益气健脾

主治:脾胃气虚证。面色晄白,语音低微,气短乏力,食少便溏,舌苔淡白,脉虚弱。

玉屏风散

组成:防风,黄芪(蜜炙),白术

用法:研为粗末,每服9g,加大枣一枚煎服,亦作汤剂,水煎服

功用:益气固表止汗。汗出恶风,面色晄白,舌淡苔薄白,脉浮虚。亦治虚人腠理不固,易于感冒。

方解:本方证乃因肺卫气虚,腠理失固所致。治宜益气实卫,固表止汗。方中黄芪补益脾肺,固表止汗,为君药;白术健脾益气,助黄芪以加强益气固表之功,为臣药。防风温而不燥走表祛风并御风邪,与黄芪相伍,益气固表而不留邪,御风祛邪而不伤正,为佐药。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固表止汗之功。

归脾汤

组成:白术,茯神,黄芪,龙眼肉,酸枣仁,人参,炙甘草,当归,远志

用法: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功用: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主治:心脾气血两虚证。心悸怔仲,失眠健忘,盗汗虚热,体倦食少,面色萎黄,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或脾不统血之便血,崩漏,月经色期,量多色淡或淋漓不尽等。

方解:本方因心脾两虚,气血不足所致。治宜益气健脾,养血安神。方中人参甘温补气,为补益脾胃之要药,又能补心益智,助养精神;龙眼肉甘温味浓,既能健脾益气,又能补心养血,二药合用,补气生血,益脾养心之功甚佳,共为君药。黄芪,白术助人参补气健脾,当归助龙眼肉补血养心,为臣药。

酸枣仁,茯神,远志养血宁心安神;木香行气醒脾,使补而不滞,共为佐药。生姜,大枣调和脾胃,炙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合用,使脾气健,化源足,气旺而能生血,足则心得所养,神有所舍,如是则诸症自愈。六味地黄丸

组成:熟地黄,山萸肉,山药,泽泻,丹皮,茯苓

功用:滋阴补肾

主治:肾阴虚证。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耳鸣耳聋,盗汗,遗精,消渴,骨蒸潮热,手足心热,舌燥咽干,牙齿动摇,足跟作痛,以及小儿囟门不合,舌红少苔,脉沉细数。

病机:阴液亏虚,阴虚内热。

第十章针灸学概要

1.奇经八脉: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

任脉主胞胎,冲脉是“十二经脉之海”,带脉环行于腰腹一周。

2.十二经脉名称及分布走行规律

3.手足三阴,三阳经交接规律

手三阴经起于胸中,走向手指末端,交手三阳经

手三阳经从手指末端走向头面部,交足三阳经

足三阳经从头面部向下走行,经过躯干,下肢,走向足趾末端,交足三阴经

足三阴经从足趾沿小腿,大腿,走向腹部,胸部,交手三阴经

手三阳经

手三阴经

胸腹手

足三阳经

足三阴经

4.阿是穴:这类腧穴既无固定名称,也无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其他反应点作为针灸施术部位。又称“天应穴”,“不定穴”。包括四肢肘膝以下的五腧穴,原穴,洛穴,郄穴,八脉交会穴,下合穴,在胸腹腰背部的背俞穴,募穴,以及分布于四肢躯干的八会穴和全身经脉的交会穴。

5.腧穴的定位方法:

(1)骨度分寸定位法

(2)自然标志取穴法

(3)手指同身寸法

(4)简便取穴法

6.一夫法:让患者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处为准,四指衡量作为3寸,这种方法称为横指同身寸法,又称“一夫法”。

7.手太阴肺经

尺泽:

微曲肘时,在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肌腱的桡侧缘

咳嗽,咯血,气喘,咽喉肿痛,胸腹胀满,潮热,小儿惊风,肘臂挛痛,急性吐泻

列缺:

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侧掌取穴。简便取穴法:两手虎口相交,一手

食指压在另一手的桡骨茎突上,当食指尖端到达的凹陷中

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牙痛,口眼歪斜,半身不遂,偏正头痛惊厥,项强

太渊:

掌侧腕横纹上桡动脉桡侧凹陷中

咳嗽,咳血,气喘,咽喉肿痛,心悸,无脉症

少商:

拇指桡侧,甲角旁0.1寸

心下满,中风昏迷,中暑呕吐,热病,小儿惊风,癫狂。喉痹,咳嗽,气喘,鼻衄,指腕挛急

8.手厥阴心包经

曲泽:

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尺侧缘,伸臂仰掌微曲肘取穴

胃痛,急性吐泻,高热,心痛,心悸,肘臂痛

内关:

仰掌,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心痛,心悸,失眠,癫狂,痫证,郁证,胸痛,胃痛,呕吐,呃逆,眩晕,哮喘,偏头痛,热病,产后血晕,肘臂挛痛,对心率有双向调整作用

9.手少阴心经

少海:

曲肘成直角,在肘横纹尺侧端与肱骨內上髁凹陷中

心痛,癫痫,失眠,癔病,瘰疬,手臂麻木

神门:

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中

心痛,心悸,怔忡,健忘,失眠,癫痫病,癔病,胸肋痛

10.手阳明大肠经

合谷:

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约当第二掌骨桡侧缘之中点

双向调整作用:治疗无汗,多汗,鼻衄,齿痛,鼻渊,耳聋,痄腮,咽喉肿痛,失音,牙关紧闭,头痛,眩晕,目赤肿痛,胃痛,腹痛,通经活络,口眼歪斜,肩臂痛,半身不遂,滞产,经闭,镇静安神,小儿惊风,疏风解表,发热恶寒,咳嗽,面肿,癮疹,疟疾

曲池:

曲肘九十度,在肘横纹桡侧凹陷处,约当尺泽穴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之中点

祛风解表,热病,咽喉肿痛,风疹,手臂肿痛,上肢不遂,手肘无力,齿痛,调和气血,月经不调,高血压,清热利湿,疮疥,丹毒,腹痛吐泻,痢疾

迎香:

鼻翼外侧中点,旁开0.5寸,当鼻唇沟中

鼻塞,鼽衄,口喎,面痒,胆道蛔虫症

11.手少阳三焦经

翳风:

耳垂后,下颌角与乳突之间凹陷中。

耳鸣,耳聋,瘰疬,口眼歪斜,口噤

耳门:

耳屏上切迹前,下颌骨髁状突凹陷中,张口取穴

耳鸣,耳聋,齿痛,颈颌痛

12.手太阳小肠经

后溪:

握拳,当第五掌骨小头后方尺侧,赤白肉际处

头痛,项强,急性腰扭伤,热病,癫痫,疟疾,耳聋,耳鸣,盗汗

听宫:

耳屏与下颌关节之间,张口取穴

耳聋,耳鸣,中耳炎

13.足阳明胃经

承泣:

两目正视,瞳孔直下,当眼球与眶下缘之间

眼睑痉挛,夜盲,目赤肿痛,迎风流泪,口眼歪斜

地仓:

承泣直下,口角旁

口角歪斜,流涎

颊车:

在下颌角前下方一横指处,上下齿咬紧时,咬肌隆起处

牙痛,面瘫,三叉神经痛,牙关紧闭,痄腮

下关:

耳屏前一横指,当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中

牙痛,下颌关节痛,三叉神经痛,耳聋,耳鸣,口眼歪斜

天枢:

脐旁2寸

腹胀肠鸣,泄泻,痢疾,便秘,月经不调,水肿,腹痛

足三里:

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

胃痛,呕吐,腹胀,泄泻,痢疾,便秘,乳痛,下肢麻痹,水肿,脚气,虚劳羸瘦,癫狂,失眠,月经不调,强壮保健穴

丰隆:

外踝高点上8寸,距胫骨前缘2横指处

痰多,哮喘,咳嗽,头晕目眩,头痛,大便难,癫狂痫证,下肢痿痹肿痛

14.足少阳胆经

风池:

项后,与风府穴相平,当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头痛,眩晕,颈项强直,目赤痛,流泪,鼻渊,耳聋,中风,口眼歪斜,疟疾,热病,感冒,瘿气

肩井:

大椎穴与肩峰连线的中点

肩背疼痛,乳腺炎,难产,乳汁不下,中风

环跳:

股骨大转子高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三分之一与内三分之二的交界处

下肢痿痹,腰痛

风市:

大腿外侧中线上,腘横纹上7寸,直立垂手中指尖处

悬钟:

外踝中点上3寸,腓骨前缘

胸肋痛,落枕,下肢痿痹

15.足太阳膀胱经

睛明:

目内眦上方0.1寸

目赤肿痛,迎风流泪,夜盲,色盲,视神经萎缩

肺俞:

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咳嗽,气喘,胸满,吐血,喉痹,骨蒸潮热,腰脊痛,荨麻疹

肝俞:

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肝胆疾病,胸肋胀痛,目疾,癫狂痫,夜盲,脊背痛

肾俞:

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腰痛,遗尿,遗精,阳痿,月经不调,白带多而稀薄,水肿,耳聋耳鸣,目昏。委中:

当腘横纹中央,于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腱的中间,俯卧屈膝取穴

16.足太阴脾经

三阴交:

内踝高点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

肠鸣腹胀,大便溏泻,完古不化,月经不调,带下,阴挺,不孕,滞产,遗精,阳痿,遗尿,疝气,失眠健忘,下肢痿痹,脚气

阴陵泉:

胫骨内侧髁下缘凹陷中

腹胀,泄泻,水肿,小便不利或失禁,遗精,黄疸,膝痛

血海:

髌骨内上缘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隆起处

月经不调,崩漏,痛经,经闭,癮疹,湿疹,丹毒,股内侧痛

17.足厥阴肝经

太冲:

足背第一,二趾骨结合部之前凹陷中

头痛,眩晕肋痛,呃逆,月经不调,疝气,惊痫,遗尿,小便不通,失眠

18.足少阴肾经

涌泉:

足底二三趾间至足跟连线的前三分之一与后三分之二的交点

高血压,精神病,昏迷,惊厥,癔病,头痛,呕吐

19.督脉

命门:

第二腰椎棘突下

阳痿,遗精,带下,月经不调,泄泻,腰脊强痛。

大椎:

俯卧或正坐低头,在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退热,治疗热病,疟疾,骨蒸潮热,中暑,咳喘,项强,肩背痛,腰脊强,角弓

反张,小儿惊风,癫狂痫证,风疹等。

百会:

后发际正中直上7寸

头痛,眩晕,中风,失语,癫狂,脱肛,阴挺

上星:

前发际中点直上1寸

头痛,急性结膜炎,鼻窦炎,精神病,发热

20.任脉

中极:

脐下4寸,前正中线上

遗尿,小便不利,疝气,遗精,阳痿

关元:

脐下3寸

遗尿,小便频数,尿闭,泄泻,腹痛,遗精,阳痿,疝气,月经不调,带下,不孕,虚劳羸弱

神阙:

脐窝正中

腹痛,泄泻,脱肛,水肿,虚脱,月经不调,崩漏,带下,阴挺,不孕

膻中:

前正中线,平第四肋间隙

咳嗽,气喘,胸痛,心悸,乳少,呕吐,噎膈

21.经外奇穴

印堂:

两眉中点

高血压,神经衰弱,鼻炎,惊厥

金津、玉液:

在口腔内,在舌下系带左侧为金津,右侧为玉液

口疮,舌肿,舌强,呕吐

定喘:

大椎旁开0.5寸

咳嗽,喘息

落枕:

手背第二三掌指关节后凹陷

斜方肌痉挛,腱鞘炎,胃炎

22.针灸的治疗原则:

实则泻之

虚则补之

热则疾之

寒则留之

陷下则炙之

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23.处方取穴原则:

远部取穴(循经取穴)

近部取穴

局部取穴

对症取穴

24.得气:得气是指当针刺入机体后所产生的特殊感觉和反应,又称为“针感”。

得气时,医者会感到针下有徐和沉紧的感觉,同时病人也会在针下出现相应的酸,麻,胀,重的感觉,甚或沿着一定部位,向一定方向扩散传导。

25.艾炷灸:

直接灸

间接灸:隔姜灸,适用于寒邪导致的腹痛,腹泻和呕吐等病症。

隔盐灸,多用于治疗伤寒阴证,或中风脱证。

隔蒜灸,适用于瘰疬,肺痨等。

隔附子饼灸,多用于治疗命门火衰所致的阳痿,早泄等。

26.施灸的先后顺序:一般是先灸阳部,后灸阴部,即先上后下,先外后内,先背后腹,壮数先少后多,艾柱先小后大。

27.急性脑血管疾病(中风)

中经络

风阳上扰

治则:平息内风,滋养肝肾

处方:风池,内关,太冲,太溪

风痰阻络

治则:化痰息风,疏通经络

处方:百会,合谷,曲池,阳陵泉,太冲,丰隆

中药学各章重点

第一章解表药 第一节发散风寒药 1、比较麻黄、桂枝功用异同点,二者解表有何特点? 相同点:发散风寒、风寒感冒重证 不同点:麻黄发汗力强(适用于风寒表实无汗)、宣肺平喘(咳嗽气喘)、利水消肿(风水水肿)。 桂枝发汗力弱(风寒表实无汗,配麻黄、风寒表虚有汗,配白芍)、温经通 阳(温通胸阳:胸痹、心悸、脉结代温中散寒:中焦虚寒,脘腹冷痛温 通血脉:血寒瘀阻,经闭腹痛温通经络:风寒湿痹,肩臂疼痛温 阳利水:痰饮,蓄水证). 2、为何说香薷为“夏月麻黄”,与麻黄有何异同点? 因表证夏季多夹暑湿,而香薷化湿祛暑和中,故有“夏月麻黄”之称 相同点:发汗,利水,表虚有汗忌用 不同点:麻黄开宣肺气平喘,并通利水道,用于冬季伤寒。香薷化湿祛暑和中,用于夏季伤暑。 3、具祛风湿解表作用的药物有那几味?其解表特点是什么? 羌活、细辛、藁本、苍耳子、防风。 ①防风:胜湿止痛,风湿痹痛;②羌活:祛风散寒,风寒夹湿的感冒,风寒湿痹 (上半身),胜湿止痛,风寒、风湿头痛(太阳经头痛—后头牵连项痛);③细辛:祛风散寒,风寒、风湿之偏正头痛,风寒感冒,阴虚外感,温肺化饮;④藁本:祛风散寒,胜湿止痛,用于风寒感冒,巅顶头痛,风寒湿痹。 4、试述细辛、白芷、紫苏的功效主治。 细辛:祛风散寒(风寒感冒,阴虚外感,风寒、风湿之偏正头痛);通窍止痛(鼻

渊、齿痛、风寒湿痹);温肺化饮(外寒内饮证、寒饮咳嗽) 白芷:解表散风(外感风寒,头痛鼻塞、阳明头痛(前额、眉棱骨、齿龈));通窍止痛(齿痛、鼻渊头痛、风寒湿痹);燥湿止带(带下过多);消肿排脓(疮痈肿毒) 紫苏:发散风寒(风寒感冒兼气喘咳嗽、虚人外感风寒,内有痰饮);行气宽中(脾胃气滞,胸闷呕吐、胎气上逆,胎动不安) 第二节发散风热药 1、即解表又提升中气的药物有那几味?比较其功效应用异同点. 葛根、升麻、柴胡 相同点:发散风热、升提中气(葛根和升麻:透疹、麻疹不透) 不同点:葛根为阳明经之主药,既可解肌退热,又能鼓舞胃气上升而生津止渴,升阳止泻,故可用于外感发热,项背强痛,津伤口渴,阴虚消渴及脾虚泄 泻等证 升麻用治风热头痛,且善解阳明热毒,升阳举陷力强,为治疗中气下陷 诸证的要药 柴胡主散少阳热邪,为治疗寒热往来,少阳证的要药(黄芩);对感冒发 热,有良好的疏散风热之功;疏肝解郁,可治肝郁诸证,为肝胆疾患必 用之品;其升阳举陷,治疗中气下陷诸证,药力稍逊 2、比较桑叶、菊花的功效应用异同点。 相同点:疏散风热(外感风热头痛)、清肝明目(风热上攻,肝火上升之目)、赤肿痛(肝肾阴虚之目黯昏花)、平肝潜阳(肝阳眩晕) 不同点:桑叶疏散解表力强,且能清肺润燥。故常用于肺热燥咳;兼能凉血止血,用于血热吐血轻证

中医学考试

1、五行的生克次序 五行为木、火、土、金、水。 五行相生的规律和次序: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五行相克的规律和次序: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2、五脏与九窍的关系心开窍于舌、肺开窍于鼻、脾开窍于口、肝开窍于目、肾开窍于耳和前后二阴。 3、气的生理功能气的推动作用、气的温熙作用、气的防御作用、固摄作用、气化作用。 4、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整体观念、恒动观念、辨证论治为具有代表性的特点,此外还具有综合性、实用性、非损伤性、注重内因等特点。 5、脾统血指脾气能统摄血液在脉管中运行,而不溢于脉外的功能。 6、四君子汤的药物组成有人参、白术、茯苓、甘草。 7、张仲景撰写了著名的辨证论治专著《伤寒杂病论》。 8、心的功能是主血脉、主神明。 9、“见徽知著”的诊断原理最主要的意义是治未病。 10、病、征、症的关系严格区别又紧密联系。 11、疾病过程中,先有高热,汗出面红脉洪后突然转为四肢厥冷,面色苍白,脉微欲绝,用何种理论解释 重阳必阴,阳脱即阴 12、“无阴则阳无以化,无阳则阴无以生”说明阴阳何种关系互根互用。 13、五行中,火的特性是“火曰炎上”(温热升腾向上)。 14、阴偏衰,其病症的性质是虚热证 15、对心主血脉的功能起最关键作用的是心气的旺盛 16、以调节气机升降为主要联系的两脏是肝、肺★?肺和脾 17、与脑髓充盈密切相关的脏是肾 18、既恶湿又能化湿的脏腑是脾 19、积于胸中,上走息道,下注气衔的气是宗气 20、易生风动血的六淫病邪是火邪 21、七情致病引起“气消”的情志是悲 22、形成实证的病机是邪气亢盛正气未虚★?阳盛 23、“中医学”治味病的思想最早见于黄帝内经 24、中药苦味辛味特点为能泄、能燥、能坚阴;能散能行。 25、假神的表现多见大病、久病、重病之人,精神萎靡,面色晦暗,声低气弱,懒言少食,病未好转,突然见精神转佳,两颊色红如状,语音清亮,喋喋多言,思食索食等。提示病情恶化,脏腑精气将绝,预后不良。也称“回光返照”、“残灯复明”。 26、淡白舌见于阳气衰弱或气血不足 27、脉有胃气最主要表现从容和缓流利 28、寒湿困脾的临床表现脘腹胀闷,不思饮食,泛恶呕吐,口粘不爽,腹痛溏泻,头重身困或浮肿,苔白腻或舌淡胖,脉濡缓。 29、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的基本特征、阴阳是自然变化的普遍规律、三阴三阳是中医阴阳学说的基本形式、阴阳相关的条件、相对性和可分性、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 30、属于“虚则补其母”治法有滋水涵木法、培土生金法、金水相生发、益火补土法。 31、中医学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具体表现在: 32、气机失常包括: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气脱。 33、易伤津的六淫邪气是火邪、燥邪、暑邪。★?火 34、与痰饮形成有关的脏腑是肺脾肾

中医学基础复习要点

绪论 1,《皇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著作,分《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共收集论文162篇,系统地阐述了人体的结构、生理、病理以及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和养生等问题。 2,《神农本草经》该书成于汉代,托名神农所著。最早的一部药物学重要典籍,载药365种,将药物分为寒、凉、温、热四性,酸、苦、甘、辛、咸五味。 3,中医学的主要特点 (一)整体观念整体观念即认为事物是一个整体,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事物与事物之间也有密切的联系,整体宇宙是一个整体。其包含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和人与自然界密切相关。 (二) 辩证论治辩证,就是将望、闻、问、切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辩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论治,又称施治,是根据辩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和思维方法 1,阴阳: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它既可以代表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也可以代表同一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2,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属于古代哲学的范畴。 3,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的过程。其在阴阳二气运动程中进行的,没有阴阳二气的运动,也就不会发生阴阳交感。阴阳二气的运动是阴阳交感得以实现的基础,阴阳交感则是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的一个过程,是阴阳在运动过程中的一种最佳状态。 (二)阴阳对立制约阴阳学说认为自然界的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如天与地,则天为阳,地为阴。阴阳对立导致阴阳相互制约,如温热可以驱散寒冷,冰冷可以降低高温等。 (三)阴阳互根互用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对立着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如外为阳、内为阴,没有外也就无所谓内,没有内也就无所谓外等等。互用是指阴阳双方不断地孳生助长对方。认为藏于体内的阴精,不断地化生为阳气;保卫于体表的阳气,使阴精得以固守于内。 (四)阴阳消长平衡阴阳的相互对立和相互依存不是处于静止不变的状态,而是始终处于“阳消阴长”和“阴消阳长”的运动变化中。 (五)阴阳相互转化其是指阴阳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属阳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阴的事物,属阴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阳的事物,如昼夜的变化。阴阳转化表现为渐变形式和突变形式两种。 4,五行各自的特性 (一)木的特性“木曰曲直”“曲”,屈也;“直”,伸也。因而引申为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

中医学概论重点

中概复习提纲 中医学就是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得生理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得医学理论体系。 先秦、两汉时期(形成时期): (1)《黄帝内经》现存最早得中医学专著;标志着中医理论体系得建立 (2)扁鹊、《难经》 (3)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分为《伤寒论》、《金匮要略》 (4)《神农本草经》最早得一部药物学典籍 晋、隋唐时期(丰富实践时期): (1)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第一部病因病机学专著 (2)西晋、王叔与《脉经》24种脉法,最早得脉学专著 (3)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 (4)唐、孙思邈《千金方》、王焘《外台秘要》 宋、金、元时期(争鸣突破时期): (1)宋代、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因学说” (2)宋代、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开创“脏腑辨证” (3)金元四大家: (4)元、杜清碧《敖氏伤寒金镜录》论舌得第一部专著 明清时期(集大成时期) :(1)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王肯堂《证治准绳》 (2)清代、吴谦《医宗金鉴》、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傅山《傅青主女科》 (3)温病理论得创立明代、吴又可《温疫论》“戾气说” 清代、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临证指南医案》吴鞠通—“三焦辨证”《温病条辨》

中医理论体系得主要特点 (一)整体观念:人体就是一个有机得整体(结构上得整体联系、功能上得相互协调、病理上得相互影响、诊断上得整体诊察、治疗上得整体调节)、人与环境得协调统一(人与自然界得统一性,人与社会关系密切) (二)辨证论治 病: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与转归得一种完整得过程。症:疾病得外在表现。征:体征 证:疾病在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得病理概括。它包括①疾病得原因(如风寒、风热、瘀血、痰饮等)、②疾病得部位(如表、里、某脏、某腑、某条经络等)、③疾病得性质(如寒、热等)与④邪正关系(如虚、实等),反映了疾病发展过程中,该阶段病理变化得全面情况。 辩证-将四诊所收集得资料、症状与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得原因、性质、部位与正邪之间得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 论治:根据辩证得结果,确定相应得治疗方法。 同病异治:同一种疾病由于疾病发展阶段不同或病人得机体得反应性不同,其病理变化就会不同,治法不同 异病同治:不同疾病,有时会出现相同得病机变化,采用相同得治法 (三)恒动观:在分析研究生命、健康与疾病等医学问题时,应持运动得、变化得,发展得观点,而不可拘泥一成不变得静止得、僵化得观点。 1、生理上得恒动观“动而不息”就是自然界得根本规律 2、病理上得恒动观(疾病处于不停得发展变化中、有一定阶段性、处于恒动中) 中医学得学科性质与特点: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得交叉性、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得双重性、中国传统文化得综合性 中医学体系得主要建构方法:取象比类、司外揣内、揆度奇恒(对比)、推演络绎、试探与反证、心法与顿悟 气:指构成自然界万物而十分活跃得极微细物质,就是构成宇宙万物得本原或本体。 气一元论得基本内容:1、气就是构成自然界万物得本原 2、气具运动、变化得特性气机:气得运动(升、降、出、入)气化:通过气得运动

中药学笔记整理之完整版

一,解表药--味辛归肺膀胱经 1.辛温解表药 麻黄--发汗解表利水消肿宣肺平喘风寒表实无汗 桂枝--发表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风寒表实无汗表虚有汗皆可 紫苏--发表散寒行气宽中安胎解毒气滞胎动不安,妊娠恶阻 生姜--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毒 荆芥--散风解表透疹止痒疗疮止血既散风寒又散风热 防风--祛风解表胜湿止痛引经药无所不达一身之风寒湿痹痛 羌活--散寒解表祛风除湿止痛上半身风湿痹痛太阳之头项强痛 藁苯--散寒解表祛风除湿止痛巅顶头疼 细辛--散寒祛风温肺化饮通窍止痛阳虚感冒用量<3克 白芷--发散风寒燥湿止带通窍止痛消肿止痛阳明头痛眉棱骨痛 香薷--发汗解表利水消肿和中化湿夏季乘凉冷饮阳气被阴邪所遏之阴暑热 苍耳--散寒通窍除湿止痛有小毒 辛夷--散寒通窍 河柳--发表透疹祛风除湿肺胃心经 2.辛凉解表药 薄荷--宣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解郁 蔓荆--疏散风热清利头目祛风止痛风湿痹痛肢拘急 牛子--疏散风热宣肺利咽解毒透疹消肿疗疮辛苦寒能升浮沉降兼可通便 蝉蜕--疏散风热明目退翳透疹止痒息风止痉喑哑咽痛 木贼--疏散风热明目退翳止血 桑叶--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肺润燥凉血止血 菊花--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 葛根--解肌退热生津透疹升阳止泻长于缓解颈部肌肉紧张 柴胡--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少阳之寒热往来配黄芩半表半里之热升麻--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丹毒痄腮温毒发斑 豆鼓--解表除烦辛甘微苦凉归肺胃经 浮萍--发汗解表透疹止痒利水消肿 二,清热药--多寒凉味多苦主治里热证 1.清热泻火药 石膏--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收湿敛疮生肌止血煅用收湿敛疮生肌止血 知母--清热泻火滋阴润燥配黄柏阴虚火旺配川贝母阴虚劳嗽肺燥咳嗽 天花粉--清热生津清肺润燥消肿排脓注射液引产不宜与乌头孕妇禁用 栀子--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消肿止痛配淡豆鼓温病初起胸中烦闷及虚烦不眠 夏枯草--清肝明目散结消肿瘰疬瘿瘤 芦根--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生津止呕利尿 竹叶--清热除烦利尿通淋生津心火上炎之口糜 淡竹叶--清热除烦利尿通淋生津心火下移小肠之热淋尿痛,尿赤,尿涩 决明子--清热明目润肠通便 谷精草--明目退翳疏散风热风热头痛 青葙子--明目退翳平肝阳降血压 密蒙花--明目退翳养肝血除虚热

中医儿科学考试题库及答案

中医儿科学考试题库及答案 1、提出小儿“稚阴稚阳”理论的著作是() A:《诸病源候论》 B:《颅囟经》 C:《小儿药证直诀》 D:《景岳全书》 E:《温病条辨》 答案:E 解析:第一单元-中医儿科发展简史,细目二-著名儿科专著,第十部专著《温病条辨?解儿难》提出“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者也”的生理特点。 2、新生儿体重约为()kg A:1 B:2 C:3 D:4 E:5 答案:C 解析:第二单元-小儿生长发育,细目二-生理常数,体重正常值及临床意义-新生儿体重约为3kg。 3、小儿“纯阳之体”的含义是:( ) A:纯阳无阴 B:阳常有余

D:发育迅速 E:阳气充沛 答案:D 解析:第三单元-小儿生理、病因、病理特点,细目一-生理特点,二-“稚阴稚阳”与“纯阳”学说的意义-我国现存最早的儿科专著《颅囟经?脉法》说:“凡孩子3岁以下,呼为纯阳,元气未散。”这里,“纯”指小儿先天所禀之元阴元阳未曾耗散,“阳”指小儿的生命活力,如旭日之初生,草木之方萌,蒸蒸日上,欣欣向荣的生理现象。“纯阳”学说概括了小儿在生长发育、阳充阴长过程中,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的生理特点。纯阳,是我国古代医家关于小儿生理特点的学说之一。不能将“纯阳”理解成正常小儿为有阳无阴或阳亢阴亏之体。 4、小儿易产生感冒、咳喘,原因主要是() A:脾常不足 B:肺脏娇嫩 C:肾常虚 D:稚阳未充 E:稚阴未长 答案:B 解析:第三单元-小儿生理、病因、病理特点,细目三-病理特点,小儿病理特点对临床认识儿科疾病病因、疾病谱、证候变化及预后的意义-肺本为娇脏,难调而易伤。小儿肺常不足,包括肺的解剖组织结构未能完善,生理功能活动未能健全,加之小儿寒温不能自调,家长护养常有失宜,故形成易患肺系疾病的内因、外因。肺为呼吸出入之门,主一身之表,六淫外邪犯人,不管从口鼻而人还是从皮毛而人,均先犯于肺。所以,儿科感冒、咳嗽、肺炎喘嗽、哮喘等肺系疾病占儿科发病率的首位。

中医学基础学习知识(相互学习知识重点)

中医学基础(相关知识点) 五脏:肝、心、脾、肺、肾 整体观念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 中医学基本特点官窍:目、口、鼻、耳、舌 形体:皮、肉、筋、骨、脉 辨证论治1)病、症、证 2)辨证论治辨证 论治 .整体观念:人是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相统一。1)人是有机的整体功能上相互协调;病理上相互影响;诊断上以外知内;治疗上整体调整;结构上不可分割;2)人与自然相统一:时间因素对人体的影响;地域因素对人体的影响症:症状或体征。指疾病的临床表现。 病:疾病的简称。是指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变机理、发病规律和转归的完整的病理过程。 证:是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病理特性的概括,包括疾病的原因、部位、性质和邪正关系。 辨证:将四诊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部位、性质和邪正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 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适宜的治疗方法。 阴阳的概念:阴阳是对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阴阳的基本特征 阴阳属性的相对性可变性:事物的阴阳属性随其对立面的变化而变化,事物的阴阳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向相反方向转化可分性:阴阳之中可分阴阳 对立制约:对立——阴阳属性相反、相对制约——阴阳相互抑制、约束 阴阳的相互关系互根互用:互根——阴阳互相依存,互为前提。互用——阴阳相互促进 消长平衡:阴阳相互消长、阴阳协调平衡 阴阳相互消长:指阴阳双方在一定限度内存在着量的增减和比例大小的变化 阴阳协调平衡:指阴阳双方的消长在一定限度内保持和谐、平衡的状态。 阴阳相互转化:指事物的阴阳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条件:“极”、“重”“甚” . 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指导疾病的治疗 五行的概念:是指木、火、土、金、水五大类事物及其运动变化。 木曰曲直本义:描述树木枝曲干直的生长状态。引申义:生长,升发,舒畅,条达。 火曰炎上本义:火苗有炎热向上的特点。引申义:温热,升腾。 五行的特性水曰润下本义:水有滋润下行的特性。引申义:滋润,下行,寒凉,闭藏。 土爰稼穑本义:土主管农作物的种植和收获。引申义:生化,承载,受纳。 金曰从革本义:金有顺从变革的特性。①金属的器物可随人的意向改变形状②革土生金。 引申义:沉降,收敛,肃杀。

中医学概论

中医学概论 导论 一、什么就是中医学? 中医学就是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基础,以辩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中医学理论体系。 二、中医学了理论体系的形成? 春秋战国时期(形成时期) (1)《黄帝内经》 现存最早的中医学专著;标志着中医理论体系的建立 (2)扁鹊、《难经》《伤寒论》(外感病) (3)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金匮要略》(内伤病) (4) 《神农本草经》最早的一部药物学典籍 晋、隋唐时期(丰富实践期) (1)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第一部病因病机学专著 (2)西晋、王叔与《脉经》24种脉法,最早的脉学专著 (3)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 (4)唐、孙思邈《千金方》、王焘《外台秘要》 宋、金、元时期(争鸣突破期) (1)宋代、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因学说” (2)宋代、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开创“脏腑辨证” (3)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寒凉派)、李杲(补土派)、张从正(攻邪派)、朱震亨(养阴派) (4)元、杜清碧《敖氏伤寒金镜录》论舌的第一部专著 明清时期(集大成时期) (1)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王肯堂《证治准绳》 (2)清代、吴谦《医宗金鉴》、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傅山《傅青主女科》 (3)温病理论的创立 明代、吴又可《温疫论》“戾气说” 清代、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临证指南医案》 吴鞠通—“三焦辨证”《温病条辨》 近代与现代(收集整理时期)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1)整体观念(人体就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环境协调统一) (2)辨证论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辨证—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与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与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 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病—就是指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与转归 的一种完整的过程。 症—疾病的外在表现; 征—体征; 证—就是指疾病在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它包括①疾病的原因(如风寒、风热、瘀血、痰饮等)、②疾病的部位(如表、里、某脏、某腑、某条经络等)、③疾病的性质(如寒、热等)与④邪正关系(如虚、实等),反映了疾病发展过程中,该阶段病理变化的全面情况。

中药学重点药

中药学 第一章.解表药 第一节发散风寒药 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桂枝: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平冲降逆。 紫苏叶:解表散寒,行气和胃,解鱼蟹毒。 生姜:解表散寒,温中止呕,化痰止咳,解鱼蟹毒。 香薷: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利水消肿。 荆芥:解表散风,透疹,消疮。 防风: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 羌活:解表散寒,祛风除湿,止痛。 白芷:解表散寒,祛风止痛,宣通鼻窍,燥湿止带,消肿排脓。 第二节发散风热药 薄荷: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 牛蒡子:疏散风热,宣肺透疹,解毒利咽。 蝉蜕:疏散风热,利咽开音,透疹,明目退翳,解痉。 桑叶: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抑肝阳,清肝明目。 菊花:疏散风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清热解毒。 柴胡:疏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 葛根:解肌退热,生津止渴,透疹,升阳止泻,通经活络,解酒毒。第二章.清热药 第一节清热泻火药

石膏:清热泻火,除烦止泻,收湿敛疮。 知母: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芦根:清热泻火,生津止渴,除烦,止呕,利尿。 天花粉:清热泻火,生津止渴,消肿排脓。 栀子:泻火除烦,清利湿热,凉血解毒,外用消肿止痛。夏枯草:清肝泻火,明目,散结消肿。 决明子:清肝明目,润肠通便。 第二节清热燥湿药 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黄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除骨蒸。 龙胆:清热燥湿,清肝泻火。 苦参:清热燥湿,杀虫止痒,利尿。 第三节清热解毒药 金银花: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连翘: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疏散风热。 穿心莲:清热解毒,凉血,消肿,燥湿。 大青叶:清热解毒,凉血消肿。 贯众:清热解毒,止血,杀虫。 蒲公英: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利湿通淋。 野菊花:清热解毒,泻火平肝。 大血藤:清热解毒,活血,祛风止痛。

中医内科学重点考试必过

1)感冒:是感受触冒风邪,邪犯卫表而导致的常见外感疾病,临床表现以鼻塞、流涕、 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为其特征。 病机:卫表不和,肺失宣降。 治则:解表达邪。 2)咳嗽:是指肺失宣降,肺气上逆作声,咳吐痰液的一种症候。 病机:邪犯于肺,肺气上逆。 治则:外感咳嗽,祛邪止咳;内伤咳嗽,扶正补虚。 证型: 外感咳嗽 1. 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咳散 2. 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 3. 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凉燥杏苏散) 内伤咳嗽 1. 痰湿蕴肺: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 2. 痰热郁肺: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清金化痰汤 3. 肝火犯肺:清肺泻肝、顺气降火-黛蛤散合泻白散 4. 肺阴亏耗:滋阴润肺、化痰止咳-沙参麦冬汤 3)哮病: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发时喉中有哮鸣声,呼吸急促困难,甚则喘息 不能平卧。 病机:外邪触动伏痰。 治则:发则治标,平时治本。 分型: 1. 发作期 1)冷哮:宣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 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 寒包热哮: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 风痰哮: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 虚哮: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 缓解期 1)肺脾气虚证: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

2)肺肾两虚证: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 4)喘证:是以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临床特征的病证。 5)肺痈:是肺叶生疮,形成疮疡的一种病征,属内痈之一。 病机:血瘀。 治则:祛邪。 证型: 1. 初期:疏风散热、清肺化痰-银翘散 2. 成痈期:清肺解毒,化瘀消痈-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 3. 溃脓期:排脓解毒-加味桔梗汤 4. 恢复期:清养补肺-沙参清肺汤或桔梗杏仁煎 6)肺痨:是具有传染性的慢性虚弱疾病,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及身体逐渐消瘦为 主要临床特征。 7)肺胀:是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导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的一种病 证。 8)心悸:是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 病机:气血阴阳亏虚,心失所养,或邪扰心神,心神不宁。 治疗原则:心悸应分虚实论治。虚证分别予以补气、养血、滋阴、温阳;实证则应祛痰、化饮、清火、行瘀。 9)胸痹:是指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 病机:心脉痹阻。 治则:先治其标,后治其本。 证型: 1)心血瘀阻:活血化瘀、通脉止痛-血府逐瘀汤 2)气滞心胸:疏肝理气、活血通络-柴胡疏肝散 3)痰浊闭阻:通阳泄浊、豁痰宣痹-栝蒌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 4)寒凝心脉:辛温散寒、宣通心阳-枳实薤白桂枝汤合当归四逆散 5)气阴两虚:益气养阴、活血通脉-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 6)心肾阴虚:滋阴清火、养心和络-天王补心丹合炙甘草汤 7)心肾阳虚:温补阳气、振奋心阳-参附汤合右归饮 10)不寐: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 的不足。

基础中医学重点知识点大汇总

基础中医学重点知识点大汇总 第一章导论 人类最早形成的三大传统医学:中医学,古巴比伦学,印度医学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 古代哲学思想(阴阳、五行学说等)的影响古代自然科学(天文、历法、气象、农业、数学等)的渗透古代医疗经验(针灸、汤液等治疗)的积累 ? ? ? ? 中医理论体系 主导思想:整体观念 哲学基础和思维方法:阴阳、五行学说 生理病理学基础: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 诊治特点:辨证论治 一、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1. 《黄帝形神一体观 ⑵病理的整体性: 病脏及他脏病脏及系统 ⑶诊治的整体性: 司外揣上病下取 现代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 中医学的医学模式:形—神—自然—社会 (二)恒动观念 中医学认为自然界中,任何事物都在不停运动。 1.生理上的恒动观:人体脏腑器官的生理功能活动处于永恒无休止的运动中(如气血的循环);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具有浓厚的人文社会科学的特点。受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多学科知识交互渗透的产物。中医学的科学范畴: 2.病理上的恒动观:疾病的病理处于不停的发展变化(如外感风寒束表的感冒,失治误治,入里化热)(三)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为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病---疾病的名称,如感冒病、水肿病。症----症状和体征,是具体的疾病表现。

如头痛、恶寒、咳嗽、胸痛。证----又称证型,是疾病发展过程中 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证反映了疾病的本质。 证包括: ①疾病的原因(如风寒、风热、瘀血等) ②疾病的部位(如表、里、某脏、某腑、某条经络等)③疾病的性质(如寒、热等)④邪正关系(如虚、实等) 病、证、症三者的区别与联系 1.病与证,虽然都是对疾病本质的认识,但病的重点是全过程,而证的重点在现阶段。症状和体征是病和证的基本要素,疾病和证候都由症状和体征构成。 2.有阴阳学说 一、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 (一)阴阳的概念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 阴阳的普遍性、相关性、相对性、可分性 1.阴阳的普遍性 阴阳并不是某一特定的事物和现象,而是对物质世界每两种相关事物或现象的概括。中医学诊治疾病的着眼点是对证候的辨析和因证候而治。证同则治同,证异则治异,是辨证论治的精神实质。 2.阴阳的相关性 阴阳属性的划分,一定要在相关事物或现象范围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以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特性,及其“相生”、“相克”规律来认识世界和探求宇宙规律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五行的概念 “五” :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 “行” :一指行列、次序,,二指这五种物质的运动和变化。 (二)五行的特性 1 木曰曲直---生长、生发、条达。 2 火曰炎上---温热、升腾、向上。 3 土爰稼穑---生化、承载、受纳。 4 金曰从革---潜降、肃杀、收敛。 5 水曰润下---滋润、向下、寒凉、静藏。 2.事物五行属性归类表 (四)五行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中医学概论复习题.中医学

中医学概论复习题 1 根据阴阳的可分性,前半夜为(阴中之阴) 2 “罢极之本”是指(肝) 3 “内燥”病变,多见于(肺) 4 “太仓”是指(胃) 5 “胃之关”是指(肾) 6 “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是因为(心藏神) 7 “阳盛则阴病”,主要是指阴虚阳亢而言是否正确(错) 8 与宗气的生成密切相关的脏是(肺脾) 9 足三阴经的走向规律是什么(从足走腹) 10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说明阴阳之间什么关系(互根) 11 按五行生克规律肝之“母”是(水) 12 被称为“仓廪之官”的是(脾胃) 13 标志着中医理论体系建立的着作是(皇帝内经) 14 表证的临床表现是什么恶寒、发热、头身疼痛,舌苔薄白,脉浮,兼有鼻塞、流涕、咳嗽、喷嚏、 痛等证。 15 不分布于下肢的经络有B任脉 16 参与水液代谢的脏腑是(肺脾肾) 17 冲脉起于胞中,下出会阴之后,有一支脉与何经相并而夹脐上行足少阴经 18 大汗之后形成气脱的病理是(血能载气) 19 肺气肃降能清洁呼吸道,且有助于大肠之传导是否正确(正确) 20 肺主呼吸之气,依赖于肺气宣发与肃降的协调运动是否正确(正确) 21 肺主一身之气,取决于什么(肺的呼吸功能) 22 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变化称为六淫是否正确(正确) 23 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有(走串,易袭阳位等) 24 肝的藏血功能主要体现于哪些方面(B.调节血量D.贮藏血液E.防止出血) 25 肝是最容易出现气逆病变的脏之一是否正确对 26 根据五行相生规律所制定的治疗方法是什么(壮水之主,以治阳光) 27 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的特点有(疼痛、收引等) 28 滑脉的主病有(食积、妊娠等) 29 患者日间经常汗出,活动后更甚,此为(气虚,自汗) 30 火、暑邪共同的致病特点(伤津) 31 津液的生成、输布、排泄与“气”的哪些作用有关(升降出入) 32 津液耗损可以导致血瘀病变是否正确(正确) 33 具有慓悍滑疾特性的气是(卫气) 34 具有协调气机升降关系的两脏是(肺肾) 35 疠气最主要的致病特点是(易流行) 36 两侧头痛属(少阳) 37 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是(季节性、地域性等) 38 咯痰白而清稀者属(寒痰) 39 络脉中最细小的分支称为(孙络) 40 面目肌肤俱黄,黄而晦暗如烟熏属于(阴黄) 41 得神的表现“有神”。其临床表现为两目灵活,明亮有神,面色荣润,含蓄不露,神志清晰,表情自然,肌肉不削,反应灵敏

考研中医综合大纲详解:中药学

考研中医综合大纲详解:中药学 一、中药学考查目标 中药学理论要求学生系统掌握本学科中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综合分析、判断和解决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二、中药学考点解析 1.中药、中药学、本草的概念,中药学的发展概况,历代本草学的主要成就及其主要代表作。 2.道地药材的概念、产地与药效的关系,研究道地药材的方法及目的;适时采集中药的目的,中药炮制的概念、目的和主要方法。 3.中药药性、药性理论的概念;中药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的概念,确定的依据,所代表药性的作用及指导临床用药的意义;影响升降浮沉的因素;中药毒性的概念、中药中毒的原因,以及应用有毒药物的注意事项。 4.中药配伍的概念、目的与方法,配伍禁忌、妊娠用药禁忌、证候禁忌、服药时饮食禁忌的概念及内容,中药剂量的概念及确定中药剂量的依据,中药汤剂的煎煮方法及根据病情、剂型不同的服用方法。 5.临床常用各类(按功效分类)药物的概念、性能特点、功效、适应证、配伍方法及使用注意。 6.下列临床常用250味重点中药药用部位的来源、药性、功效、主治病证、配伍、用量用法、使用注意及相似功用鉴别要点。 (1)解表药:麻黄、桂枝、紫苏、生姜、防风、荆芥、香薷、羌活、白芷、细辛、苍耳子,薄荷、牛蒡子、蝉蜕、桑叶、菊花、葛根、柴胡、升麻、蔓荆子。 (2)清热药:石膏、知母、栀子、天花粉、芦根、夏枯草、决明子,黄芩、黄连、黄柏、龙胆草、苦参、白鲜皮,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紫花地丁、鱼腥草、射干、山豆根、白头翁、大青叶、板蓝根、青黛、贯众、蚤休、土茯苓、熊胆,生地黄、玄参、牡丹皮、赤芍、水牛角,青蒿、地骨皮、白薇。 (3)泻下药:大黄、芒硝,火麻仁,甘遂、巴豆、牵牛子、大戟和芫花。 (4)祛风湿药:独活、木瓜、威灵仙,秦艽、防己、蕲蛇,桑寄生、五加皮。 (5)化湿药:苍术、厚朴、藿香、佩兰、砂仁、白豆蔻。 (6)利水渗湿药:茯苓、薏苡仁、泽泻、猪苓,车前子、木通、通草、滑石、石韦、瞿麦、萆薢,茵陈蒿、金钱草、虎杖。 (7)温里药:附子、干姜、肉桂、吴茱萸、花椒、丁香、高良姜。 (8)理气药:橘皮、青皮、枳实、枳壳、木香、香附、乌药、沉香、檀香、川楝子、薤白。 (9)消食药:山楂、莱菔子、鸡内金。 (10)驱虫药:使君子、苦楝皮、槟榔、雷丸。 (11)止血药:大蓟、小蓟、地榆、槐花、白茅根、苎麻根,白芨、仙鹤草,三七、茜草、蒲黄,艾叶。 (12)活血化瘀药:川芎、延胡索、郁金、姜黄、乳香、没药、五灵脂,丹参、红花、桃仁、益母草、泽兰、鸡血藤、牛膝、王不留行,血竭、土鳖虫、马钱子,三棱、莪术、水蛭、斑蝥、穿山甲。 (13)化痰止咳平喘药:半夏、天南星、禹白附、白芥子、旋覆花、白前,浙贝母、川贝

中医内科学模拟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中医内科学模拟试题及答案 1.时行感冒与感冒风热证的区别点,关键在于:(D) A.恶寒的轻与重 B.发热的轻与重 C.咽喉肿痛与否 D.有无流行性 E.脉数与否 2.治疗咳嗽,应以治肺为主,还应注意治:(A) A.肝、脾、肾 B.心、肝、肾 C.心、脾、肾 D.心、肝、脾 E.肝、胃、肾 3.喘证的病变部位在:(B) A.心、肺 B.肺、肾 C.心、肾 D.脾、肾 E.肺、脾 4.肺胀痰浊壅肺证的治法是:(A) A.化痰降气,健脾益肺 B.宣肺化痰,止咳定喘 C.宣肺定喘,健脾益气 D.健脾化痰,宣肺定喘 E.健脾化痰,补土生金 5.肺痨的外在致病因素是:(B) A.燥邪 B.瘵虫 E.痰浊 D.瘀血 E.水饮 6.治疗盗汗阴虚火旺证,应首选:(D) A.玉屏风散 B.六味地黄丸

C.一贯煎 D.当归六黄汤 E.生脉散 7.尿血与血淋的鉴别,主要在于:(D) A.尿色的深浅 B.尿量的多少 C.尿味的情况 D.有无尿痛 E.以上均非 8.胸痹重证,阴寒极盛者,其治法是:(C) A.散寒化痰通络 B.理气通阳化瘀 C.芳香温通止痛 D.益气温阳散寒 E.回阳救逆固脱 9.不寐实证,其病位多在:(E) A.心、脾、肾 B.心、肝、小肠 C.心、肺、大肠 D.心、脾、肝 E.肝、胃、心 10.气厥实证反复发作的原因,常是:(A) A.精神刺激 B.头部外伤 C.嗜食肥甘 D.思虑过度 E.先天禀赋 11.痫证风痰闭阻的治法是:(A) A.涤痰熄风,开窍定痈 B.清肝泻火,化痰开窍 C.涤痰开窍,化瘀通络 D.熄风开窍,化痰定志 E.化痰通络,镇心安神 12.胃痛的治疗,主要是:(C) A.调肝理气止痛

医学基础知识点

第一部分 1、药物的半衰期:一般指药物在血浆中最高浓度降低一半所需的时间。 2、消毒的概念:是指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的病原微生物,使之达到无害化的处理。根据有无已知的传染源可分预防性消毒和疫源性消毒;根据消毒的时间可分为随时消毒和终末消毒。 3、灭菌:是指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的所有微生物(包括芽胞),使之达到无菌程度。 4、休克:是机体在各种有害因子侵袭时发生的一种以全身有效循环血量下降,组织血液灌流量减少为特征,进而细胞的代谢和功能紊乱,器官功能障碍的病理过程。 5、休克病人主要表现为皮肤苍白、四肢厥冷、口唇及指甲发绀、大汗淋漓、脉搏细弱而快、尿少及血压下降。 6、休克分型:按病因分类(7种):失血性、烧伤性、创伤性、感染性、过敏性、心源性、神经源性。 7、正常时保证微循环有效灌注的基础因素包括三方面:足够的循环血量、正常的血管容量、正常的心泵功能。 8、休克救治原则: (1)、积极消除病因(2)、补充血容量(3)、纠正酸中毒(4)、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5)、糖皮质激素和其他药物的应用(6)、治疗DIC,改善微循环(7)、保护脏器功能(8)、各型休克的处理 9、青霉素过敏的处理 (1、)就地抢救,立即停药,使病人平卧,注意保暖,针刺人中。 (2)首选肾上腺素立即皮下注射0.1%盐酸肾上腺素0.5~1ml ,病儿酌减,如症状不缓解,可每隔半小时皮下或静脉注射0.5ml,直至脱离险期,此药是抢救过敏性休克的首选药物,它具有收缩血管、增加外周阻力、兴奋心肌、增加心输量及松弛支气管平滑肌的作用。(3).纠正缺氧改善呼吸给予氧气吸入,当呼吸受抑制时,应立即进行口对口呼吸,并肌肉注射尼可刹米或洛贝林等呼吸兴奋剂。喉头水肿影响呼吸时,应立即准备气管插管或配合施行气管切开术。 (4).抗过敏抗休克根据医嘱立即给地塞米松5-10mg静脉注射或用氢化可的松200mg加5%或10%葡萄糖液500ml静脉滴注,根据病情给予升压药物,如多巴胺、间羟胺等。病人心跳骤停,立即行胸外心脏挤压。 (5).纠正酸中毒和抗组织胺类药物,按医嘱应用。 (6).密切观察,详细记录密切观察病人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尿量及其他临床变化。对病情动态做好护理记录。病人未脱离危险期,不宜搬动。 10、肺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发的肺部感染性疾病。传染源主要是排菌的肺结核患者,通过呼吸道传播,普查主要通过X照片。 11、结核分为五型:原发型肺结核(Ⅰ型)、血行播散型肺结核(Ⅱ)、继发型肺结核(Ⅲ)、结核性胸膜炎(Ⅳ)、其他肺外结核(Ⅴ) 12、原发性综合征:肺部的原发病灶、淋巴管炎和肺门淋巴结肿大称为原发性综合征。 13、干酪性肺炎:浸润型肺结核伴有大片干酪样坏死时,常呈急性进展,严重的中毒症状称为干酪性肺炎(或结核性肺炎)。 14、结核球:干酪坏死灶被纤维包裹,或空洞引流支气管阻塞,洞内干酪物干涸浓缩形成。 15、抗结核治疗原则可总结为10个字:早期、联合、适量、规律、全程。 16、初治菌阳肺结核: 主要推荐短程化疗方案为:2H3R3Z3E3 /4H3R3 强化期: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氨丁醇隔日1次,共2个月。

为何神童长大后会变平庸

为何神童长大后会变平庸?如何让孩子成才 2014年03月06日 07:45 现在的家长越来越重视孩子的教育了,从0岁开始教育,即便是在起跑线上也要认真对待,每一刻都不能含糊。有特长一定要努力挖掘,没有明显的特长家长就会用心观察、培养,所以如果谁家的小孩真的是天才,几乎没有被埋没的可能。 为何神童长大后会变平庸?(图片来源:东方IC)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爱情结晶是个不寻常的“神童”,在极尽挖掘之后,失望地发现自己家里的其实就是一个非常普通的正常孩子。 为何神童长大后会变平庸? 每当我们在各种媒体上看到有关“神童”自杀或者自闭,还有些沦落成寻常人的消息后,很多人的神经猛地兴奋起来。当年的“神童”多年后也不过如此,于是人们的某种心理得到了极大地满足。因为自己家里没有“神童”或者自己小时候也不是“神童”,所以看到别人家的“神童”没有小时候那样的巨大光环或者最终变成了和自己一样的普通人,难免就有些小开心,于是在心里说“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其实这就是那种“酸葡萄”的阴暗心理,自己没有吃到葡萄,就想那葡萄是酸的,甚至满心期待那些吃不到口的葡萄都变成酸的。 通过媒体,我们看到了太多“神童”不再“神”的例子,古代最有名气的“神童”就是王安石笔下的一个名叫“仲永”的孩子,五岁便可指物作诗,天生才华出众,因后天自己不

要学习和被父亲当作造钱工具而沦落成一个普通人。近代我们所熟知的“少年班”的天赋秉义的神童宁铂,两岁半时已经能够背诵30多首毛泽东诗词,3岁时能数100个数,4岁学会400多个汉字,5岁上学,6岁开始学习《中医学概论》和使用中草药,8岁能下围棋并熟读《水浒传》。几乎一夜之间,这个戴眼镜的神奇少年为整个国家所熟知。后来顺利进入中科大少年班,19岁那年成为全国最年轻的讲师。然而他以后的生活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经历了学业不顺,婚姻失败,最终出家为僧。 他的这段经历很多人都清楚,有人因为这个不成功的“神童”案例来质疑少年班是否有存在的必要,其实少年班很多同学最终都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不过这些不被人们熟知罢了。当时和宁铂同班的秦禄昌同学当时在那个著名班级里不受瞩目,如今则在美国北卡大学物理系和材料系担任教授,因其国际领先的研究成果而被称为“纳米博士”。还有如今供职于旧金山议价金融机构的裴益川、成为微软亚洲研究院首席科学家的张亚勤都是科大少年班的同学,他们是少年班的精英和骄傲。 其实一个人的人生路程有非常多的变数,好比人生是一场马拉松,有的人起跑很快,但是没有后劲;有的人起跑平常,后来居上;也有那么一类人,很不一般,在人生的任何一个阶段都处于领先位置。“神童”也一样,他们是属于起跑快的典型,但是有的人中途落下,和普通人速度一致,但有那么一类人始终都超出普通人很多。我们不得不承认,个体差异之大。 我们应该以宽容的心态来对待“神童”,因为他们也是普通人。 那么家长应该采取怎样的教育方式来培养智力超常的"神童"呢? 首先,家长要对孩子进行科学的早期教育。 人的智力在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发展速度,各种智力因素的发展也有所区别。幼年的求知欲旺盛,好奇心和模仿力远远高于成年人,这段时期是孩子接受教育的绝好时机。2~3岁是儿童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4岁前是儿童视觉发展的关键期;5~6岁是儿童掌握数的概念的关键期。如果家长能够在相应的关键期根据儿童的生理和智力发展状况给予相关的有引导性的教育,就会激发孩子的兴趣,快速而有效的发展孩子的智力。 其次,家长不要视孩子为神童。 即使你的孩子真的是"神童",你也应该认识到虽然他们的智力超于常人,但始终保留着孩子气,爱动、好玩、喜欢听故事等是孩子的天性。所以,父母不要为了将其培养成"神童"而对其"严加管教",命令孩子只准学习,不许玩耍。要根据孩子的智力水平,结合他们的心理特点,采用科学的教育手段,给予启发诱导,激发孩子的求知兴趣和欲望,使孩子的身心

《中药学》重点分类

第1章解表药 1.发散风寒药 掌握:麻黄、桂枝、紫苏(附:紫苏梗)、防风、荆芥、羌活、白芷 熟悉:香薷、细辛、苍耳子(附:苍耳草)、生姜(附:生姜皮、生姜汁)藁本、辛夷 2.发散风热药 掌握:薄荷、牛蒡子、桑叶、菊花、葛根(附:葛花)、柴胡; 熟悉:升麻、蝉蜕、蔓荆子 了解:淡豆豉 第2章清热药 1.清热泻火药 掌握:石膏、知母、栀子、夏枯草 熟悉:天花粉、芦根、淡竹叶、决明子 2.清热燥湿药 掌握:黄芩、黄连、黄柏 熟悉:龙胆草、苦参 了解:白鲜皮 3.清热解毒药 掌握:金银花(附:忍冬藤)、连翘、板蓝根、蒲公英、鱼腥草、射干、白头翁 熟悉:大青叶、青黛、贯众、野菊花、白花蛇舌草、山豆根(附:北豆根)、穿心莲、土茯苓 了解:蚤休、紫花地丁、败酱草(附:墓头回)、红藤、秦皮 4.清热凉血药 掌握:生地黄、玄参、牡丹皮、赤芍 熟悉:紫草、水牛角(附:水牛角浓缩粉) 5.清虚热药 掌握:青蒿、地骨皮 了解:银柴胡、胡黄连 第3章泻下药 1.攻下药 掌握:大黄、芒硝 了解:番泻叶、芦荟 2.润下药

了解:火麻仁、郁李仁 3.峻下逐水药 了解:甘遂、巴豆、牵牛子、京大戟(附:红芽大戟) 第4章祛风湿药 掌握:独活、木瓜、马钱子、秦艽、防己、桑寄生、蕲蛇熟悉:川乌(附:草乌)、威灵仙、五加皮 了解:络石藤、豨莶草、雷公藤、狗脊 第5章化湿药 掌握:藿香、苍术、厚朴(附:厚朴花) 熟悉:砂仁(附:砂仁壳)、白豆蔻(附:豆蔻壳) 了解:佩兰 第6章利水渗湿药 1.利水消肿药 掌握:茯苓(附:茯苓皮、茯神)、泽泻、薏苡仁 熟悉:猪苓 了解:香加皮 2.利尿通淋药 掌握:车前子(附:车前草) 熟悉:木通(附:关木通、川木通)、滑石 了解:萆解、海金沙(附:海金沙藤)、瞿麦、地肤子3.利湿退黄药 掌握:茵陈、虎杖、金钱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