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课程综述

生物化学课程综述
生物化学课程综述

生物化学课程综述

张程豪(临床医学八年制1301班,2204130103,长沙410012)

摘要: 生物化学是研究生命体内化学分子、化学反应和遗传信息传递的学科,是医学相关专业教学中重要的基础课程。由于课程知识点繁多,代谢途径错综复杂,对本课程进行综合整合和概述对熟悉基础知识、理解概念相互联系尤为重要。

关键词:蛋白质;糖;脂;氨基酸;DNA;RNA;结构;功能;代谢;遗传信息

生物化学内容多,代谢过程复杂,代谢过程之间的关系也复杂。生物体是一个有机整体,生物化学描述的就是生物体各种生物反应的化学本质。因而生物化学各部分内容也是紧密联系的,不能分割来看,要以整体和局部结合的角度来学习生物化学。本文的内容大致分为:蛋白质结构功能、糖代谢、脂代谢、氮代谢、代谢整合、遗传信息贮存与复制以及代谢疾病七个部分。本文将从这些角度概括出本课程的主体内容,从整体上把握各种代谢过程与疾病的关系,做到真正掌握生物化学这门医学基础课程,为后续的专业知识以及临床实践的学习奠定理论基础。

1. 蛋白质结构和功能

1.1 氨基酸结构和分类

每一种氨基酸都含有一个羧基、一个一级氨基和一个结合于α-碳原子的独特“R”侧链。氨基酸在蛋白质中以肽键的方式结合,侧链的性质决定了一个氨基酸在蛋白质中的作用。根据氨基酸侧链性质,

可以将其分为非极性无电荷侧链氨基酸:主要有甘氨酸、丙氨酸等;极性无电荷侧链氨基酸:丝氨酸、苏氨酸等;酸性侧链氨基酸:天冬氨酸、谷氨酸;碱性侧链氨基酸:组氨酸、赖氨酸、精氨酸。

1.2蛋白质空间结构

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结构。一级结构即蛋白质中氨基酸的序列。维持一级结构的化学键为肽键,肽键通常为反式构型,具有双键特征,呈刚性和二维性。二级结构是彼此位置相接近的氨基酸形成有规律的排列。常见二级结构有α-螺旋、β-片层、β-弯曲、超二级结构模体。α-螺旋是由紧凑且盘区的多肽主链核心构成的螺旋状结构,氨基酸侧链从主轴向外伸出,避免空间干扰。α-螺旋是由多肽主链局部肽键和羰基氧与氨基氢之间形成广泛的氢键维持。β-片层中肽键所有的组分都参与了氢键形成,表现出折叠,同样靠氢键维持,但氢键与主轴是垂直的。β-弯曲反转了一条多肽链的方向,辅助其成为球状,通常存在蛋白质分子表面,通过离子键和氢键稳固。超二级结构(模体)是由前述二级结构单元结合构成,主要形成于分子内部核心区,通过蛋白质表面ioop区相连接。通常由相邻二级结构单元通过侧链彼此靠拢聚集形成。

1.3球状蛋白

主要以血红素蛋白(肌红蛋白和血红蛋白)的结构和功能为例,说明球状蛋白的相关性质。血红素蛋白是是以血红素为紧密结合辅机的特殊蛋白。肌红蛋白是单条多肽链折叠形成8个α-螺旋而构成。肌红蛋白只能结合一个氧分子,只是可逆性地结合,氧解离曲线为双

曲线型,不存在协同作用和别构效应。血红蛋白是由四条多肽链,两条α链,两条β链组成,可以结合四个氧分子,存在协同作用和别构效应,氧解离曲线为S型,与氧的结合力受到波尔效应、2,3-BPG 的影响。

1.4 酶

酶可以降低反应活化能而提高反应速率,酶促反应的速率受到底物浓度、温度、PH的影响。酶促反应的起始反应速率和底物浓度的关系可以用米曼方程来描述:。其中值称为米氏常数代表酶和底物结合能力,越大代表结合力越小,是酶被底物饱和时的反应速度,为底物浓度。如果用1/V0对1/[S]作图,X轴截距为-1/K m,Y轴截距为1/V max可以确定K m和V max的值。酶的活性可受到抑制剂的抑制,抑制剂有可逆和不可逆两种。后者可分为竞争性和非竞争性抑制剂。竞争性抑制剂使K m增大,V max不变。非竞争性抑制剂使K m不变,而V max增大。酶的活性可以通过别构酶、共价修饰、合成的诱导和阻遏来调节。

2. 中间代谢

2.1 氧化磷酸化

线粒体内膜上有电子传递链,可以将来自能量物质的电子传递到氧,还原生成水。电子传递时偶联质子转运,质子从基质跨线粒体内膜转运到膜间隙,而建立起跨膜的电梯度和PH梯度,质子可通过线粒体内膜上的ATP合酶再次进入线粒体基质,驱动ATP泵而导致ATP 的合成,所以电子传递和ADP的磷酸化作用是紧密偶联的。

2.2 糖类代谢

糖酵解是将葡萄糖经过一系列酶促反应最终变为丙酮酸的过程,反应发生在细胞质基质。反应分为消耗ATP和合成ATP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己糖激酶催化葡萄糖生成葡萄糖-6-磷酸,葡萄糖-6-磷酸转变为果糖-6-磷酸,果糖-6-磷酸由磷酸果糖激酶-1变为果糖-1,6-二磷酸。该酶受到ATP和柠檬酸变构抑制,受AMP变构激活,果糖-2,6-二磷酸为最强激活剂。第二阶段通过一系列反应最终生成丙酮酸,整个糖酵解过程净产生两分子ATP和两分子NADH。

糖酵解产生的丙酮酸首先在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作用下变为乙酰辅酶A,然后乙酰辅酶A进入三羧酸循环。整个循环过程产生三分子NADH、一分子FADH2、一分子GTP,所产生的NADH和FADH2进入电子传递链进行氧化磷酸化。

当血浆中葡萄糖供给不足时,便会发生糖异生作用。糖酵解中七个可逆反应在糖异生中是不变的,但是有三个不可逆反应必须绕过。这些反应即丙酮酸激酶、磷酸果糖激酶和己糖激酶催化。丙酮酸先变为草酰乙酸,由丙酮酸羧化酶催化。然后草酰乙酸在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催化下转变为磷酸烯醇式丙酮酸。接着进行糖酵解可逆反应的逆反应直到果糖-1,6-双磷酸。果糖-1,6-双磷酸酶催化果糖-1,6-双磷酸变为果糖 6-磷酸。葡萄糖-6-磷酸酶催化葡萄糖 6-磷酸转变为葡萄糖,从而维持血浆葡萄糖浓度。

糖原的合成和降解在维持血糖浓度稳定中也发挥重要作用。糖原主要存在于骨骼肌和肝脏。UDP-葡萄糖是糖原合成的供体,在糖原合

酶作用下,UDP-葡萄糖将葡萄糖转移到糖原链的非还原端,再将非还原端6-8个葡萄糖基转移到邻近糖链的葡萄糖基上,以α-1,6糖苷键连接。糖原分解时,先由糖原磷酸化酶,断裂α-1,4糖苷键生成葡萄糖 1-磷酸。直到距离分支点4个葡萄糖残基,然后在4:4转移酶作用下转移走3个葡萄糖残基,连接到邻近链上的非还原端,由糖原磷酸化酶继续缩短。分支处由脱支酶的淀粉-1,6葡萄糖苷酶活性水解除去。糖原分解所产生的葡萄糖-1-磷酸由葡萄糖磷酸变位酶转变为葡萄糖-6-磷酸,然后可以进入糖酵解。

葡萄糖-6-磷酸不仅可以参与糖酵解,还可以进入磷酸戊糖途径,为机体提供大部分NADPH和5-磷酸核糖。磷酸戊糖途径包括不可逆氧化反应和可逆的非氧化反应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葡萄糖-6-磷酸在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催化下,最终生成5-磷酸核酮糖。在第二阶段,根据机体对NADPH和5-磷酸核糖的需求差别,将5-磷酸核酮糖转变为甘油醛-3-磷酸、果糖-6-磷酸或者5-磷酸核糖。反应过程中产生的NADPH可参与体内还原性生物合成、过氧化氢还原反应、NO合成等过程,发挥重要作用。

3. 脂代谢

常见的脂类有脂肪酸、三酰甘油、磷脂、类固醇以及糖脂。

3.1 膳食脂类代谢

膳食中摄入的脂类从胃开始消化,在小肠中乳化,小肠黏膜细胞吸收脂类,吸收的脂类在小肠黏膜细胞中进行TAG和胆固醇酯的再合成,然后以乳糜微粒的形式分泌随淋巴系统进入血液。

3.2 脂肪酸和三酰甘油的代谢

脂肪酸的代谢主要是从头合成以及β-氧化。

脂肪酸从头合成是在脂肪酸合酶(多功能酶)催化下完成的,从乙酰辅酶A,不断添加由丙二酰辅酶A提供的2C单位到已存在的碳链上,经过一系列缩合、还原、脱水、还原过程,并且重复多次,直到生成16C的软脂酰-ACP,最终由软脂酰硫酯酶催化生成软脂酸。

脂肪酸的β-氧化发生在线粒体,二碳单位逐渐连续从脂酰辅酶A的羧基端脱下,生成乙酰辅酶A、、NADH和FADH2。所产生的还原当量可进入电子传递链进而产生ATP。

在持续的禁食期间,肝脏线粒体能将脂肪酸来源的乙酰辅酶A转变为酮体,包括乙酰乙酸、3-羟丁酸和丙酮。酮体经血液运输到外周组织,转变为乙酰辅酶A,可进入TCA循环而产生ATP,酮体是外周组织的重要能源。

脂肪酸在体内以三酰甘油形式储存,甘油磷酸和脂酰辅酶A经过四步反应而生成三酰甘油。三酰甘油在激素敏感性脂酶以及另外的脂肪酶特异作用下水解生成游离脂肪酸和甘油,游离脂肪酸可进入线粒体进行β-氧化,甘油转变为甘油磷酸可用于三酰甘油的合成或者进入糖异生和糖酵解。

3.2 复合脂

复合脂有磷脂、糖脂、前列腺素和相关化合物。磷脂有甘油磷脂、鞘磷脂。前列腺素及相关化合物血栓素和白三烯统称为类花生酸,它们可引起广泛的生理和病理反应。前列腺素的合成需要前列腺素内过

氧化物合酶催化,白三烯的合成通过脂氧合酶家族催化。

3.3 胆固醇和类固醇

胆固醇合成前两步和酮体生成类似,最终生成HMG COA。HMG COA 经HMG COA还原酶催化还原生成甲羟戊酸,为胆固醇合成的限速和调节步骤。甲羟戊酸再经过多步反应变为胆固醇。胆固醇可转化为胆汁酸和胆汁酸盐。胆汁酸和胆汁酸盐是有效的去垢剂。胆汁酸和胆汁酸盐的混合物在回肠被吸收,随后返回肝脏,称为肝肠循环。

血浆脂蛋白是由脂类和特殊蛋白质组成的球状大分子复合物。脂蛋白颗粒有乳糜微粒、极低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脂蛋白由中性核(包括TAG和胆固醇酯)和包绕在外的两性载脂蛋白,磷脂和游离胆固醇构成的壳组成。脂蛋白由血液运输到外周组织而被分解利用。

类固醇激素包括:糖皮质激素、盐皮质激素、性腺激素。胆固醇是它们的前体物质。类固醇激素的合成包括胆固醇烃链的缩短和甾核的羟化。类固醇激素是根据组织对起始激素信号反应的需要进行分泌的,类固醇激素一般在肝脏转变为无活性的代谢排泄产物,随尿液和粪便排出。

4. 氮的代谢

4.1 氨基酸中氮的代谢

膳食中蛋白质的降解是从胃开始的,胃蛋白酶释放出多肽和少量游离氨基酸,进入小肠后,进一步被胰蛋白酶裂解为寡肽和氨基酸,在小肠中寡肽被消化,游离氨基酸通过膜顶端的次级转运体系吸收进

入小肠细胞。氨基酸要进行进一步代谢必须脱去α-氨基。完成这一反应主要是转氨基作用和氧化脱氨作用。转氨基作用主要由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催化。

尿素是氨基酸氨基的主要排出物形式尿素通过鸟氨酸循环产生。鸟氨酸循环第一步生成氨基甲酰磷酸,然后氨基甲酰部分转移到鸟氨酸,生成瓜氨酸。瓜氨酸再进过三步反应最终生成了尿素和鸟氨酸,鸟氨酸可再进入循环,尿素通过血液转运到肾脏而排出。氨主要在肝脏中形成尿素排泄,血液中氨必须保持低水平。氨在循环中以尿素和谷氨酰胺的形式转运。

4.2 氨基酸的降解与合成

氨基酸分解代谢能产生7种中间产物的不同,可以将氨基酸分为生糖、生酮、生糖兼生酮三类。分解代谢能产生丙酮酸或三羧酸循环中间产物之一的氨基酸为生糖氨基酸。能产生乙酰乙酸或其前体物乙酰CoA或者乙酰乙酰CoA之一的氨基酸。

非必需氨基酸可从代谢中间产物合成。例如:丙氨酸、天冬氨酸、谷氨酸可通过转移一个氨基到α-酮酸上生成,转氨基反应为最直接的合成途径。还

4.2 氨基酸转化为特殊产物

氨基酸可以转换为卟啉类、儿茶酚胺类、组胺、血清素、肌酸、黑色素等具有重要生理功能的邯郸化合物。甘氨酸和琥珀酰辅酶A经过多步反应可生成原卟啉Ⅸ,亚铁离子并入原卟啉Ⅸ而生成血红素.限速步骤为由甘氨酸和琥珀酰辅酶A,在δ-氨基酮戊酸合酶催化下,

以磷酸吡哆醛为辅酶生成δ-氨基酮戊酸。血红素为多种重要功能物质的组成成分,包括血红蛋白和细胞色素等。血红素发挥作用后也要被降解,血红素的降解先形成胆红素,胆红素又被还原成胆绿素,胆红素在肝脏中转变为胆红素双葡萄糖醛酸酯,最终在肠中变为粪胆素排除体外。

除了血红素外,儿茶酚胺类等物质也由氨基酸合成。儿茶酚胺从酪氨酸合成,儿茶酚胺可由单胺氧化酶灭活。组胺由组氨酸脱羧产生,血清素由色氨酸合成,肌酸可由甘氨酸、精氨酸的胍基加上SAM提供甲基合成。黑色素在黑色素细胞由酪氨酸合成。

4.3 核苷酸代谢

核苷酸代谢主要涉及嘌呤核苷酸的合成、脱氧核糖核苷酸的合成、嘌呤核苷酸的降解、嘧啶的合成和降解。

嘌呤环合成是在预先合成的5-磷酸核糖上逐步加上供体碳和氮而生成的。首先要合成5-磷酸核糖-1-焦磷酸(PRPP),这是活性核糖。然后由PRPP合成5`-磷酸核糖胺,这一步是嘌呤核苷酸合成的关键步骤,然后经过随后若干反应而生成次黄嘌呤核苷酸(IMP),IMP又可转变为AMP和GMP。嘌呤还有补救合成途径,即由次黄嘌呤和鸟嘌呤、腺嘌呤在相应的磷酸核糖转移酶催化下,利用PRPP为5-磷酸核糖的来源,生成IMP、GMP和AMP。

以上反应生成的核苷酸全部含核糖,但是DNA合成需要的是脱氧核苷酸,这就需要核苷酸还原酶将核糖核苷酸还原为脱氧核苷酸,核苷酸还原酶是由两个不同亚基R1和R2组成的二聚体,具有活性部位

和底物特异性部位。

嘌呤核苷酸的降解是经过多步反应,生成黄嘌呤,再生成尿酸的过程。嘧啶的合成和嘌呤环合成不同,嘧啶是先合成嘧啶环,再加到

5-磷酸核糖上。经过氨基甲酰磷酸、乳清酸等中间物质最后生成嘧啶核苷酸。

5. 代谢整合

5.1 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

胰岛素具有促进合成代谢作用,是人体内唯一能够降低血糖的激素。胰岛素由51个氨基酸组成,胰岛素由胰岛B细胞合成分泌。胰岛素的分泌是可以调节的。胰岛素对碳水化合物、脂类、蛋白质代谢都具有调节作用。胰岛素通过细胞膜上高亲和性受体结合,通过一系列信号转导而发挥作用。高血糖素是胰岛A细胞合成分泌的多肽激素,通过促进肝糖原分解和糖异生作用起维持血糖水平的作用。高血糖素的分泌也是受到调节的,高血糖素通过G蛋白偶联受体启动信号转导而作用。

5.2 进食和禁食循环

进食(状态是指正常摄取食物后2-4小时期间,血浆葡萄糖、氨基酸和TAG水平瞬时升高。吸收状态时,肝脏促进葡萄糖磷酸化,促进糖原合成,增强磷酸己糖通路,促进糖酵解,减弱糖异生。同时脂肪酸和TAG的合成也加强,另外氨基酸降解增强,蛋白质的合成增强。脂肪组织中脂肪酸和TAG的合成增多。骨骼肌相应代谢也会增强。而大脑的代谢水平是基本不变的。禁食状态时,肝脏增加肝糖原分解,

增加糖异生,促进脂肪酸氧化和酮体生成。脂肪组织TAG分解以及脂肪酸释放增强,骨骼肌的代谢增强,大脑对酮体的利用增强。

5.3 糖尿病和肥胖

糖尿病分为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前者是由于胰岛B细胞被破坏,胰岛素产生不足。后者是由于胰岛素抵抗且B细胞不能产生适量的胰岛素。对于这两种类型糖尿病的治疗,1型糖尿病可以通过皮下注射外源胰岛素来控制高血糖,而2型糖尿病并无有效治疗方法,只能服用降血糖药物以及饮食控制等方法将血糖浓度控制在正常范围。

肥胖症是体内脂肪过度堆积为特征的一种体重调节系统紊乱。肥胖可以通过体质指数BMI=体重(Kg)/身高(m)2来判定。18.5-24.9为正常。肥胖有遗传的因素,也有环境和自身行为因素。体内也有一些和肥胖相关的分子:瘦素、胰岛素等。肥胖和许多慢性病相关,比如高血压、心脏病、痛风等等。肥胖症的治疗就是要减轻体重,可以通过体力劳动、控制饮食、服用药物以及手术来治疗。

5.4 营养物质和维生素

营养素是指维持机体正常功能所必须的食物成分。机体摄取最多的营养素为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对于膳食脂肪而言,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摄入过多和心血管疾病呈正相关,长期食用不饱和脂肪酸冠心病的发病率更低.另外反式脂肪酸会增加患冠心病的风险。对于膳食碳水化合物,其作用主要是提供能量,可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或纤维。对于膳食蛋白质,蛋白质质量可以采用蛋白质消化率校正

氨基酸评分法。人体存在氮平衡,正氮平衡是指氮的摄入量大于氮的排出量的状态。负氮平衡是指氮的损失量大于氮的摄入量的状态。

维生素是一类化学结构不相同,不能在体内足量合成,必须由食物提供的有机化合物。维生素可分为水溶性和脂溶性。完成特定细胞功能必须由维生素的参与,许多水溶性维生素是物质中间代谢酶的辅酶前体。例如:叶酸在一碳单位代谢中起作用,维生素B12参与同型半胱氨酸转换为甲硫氨酸的甲基化反应、甲基丙二酸辅酶A的异构反应。维生素C主要作为还原剂参与几种反应。维生素B6是作为生物活性的辅酶,磷酸吡哆醛的前体,参与转氨、脱氨、脱羧、缩合反应。维生素B1(硫胺素)在α-酮酸氧化脱羧中起作用。尼克酸的生物活性辅酶形式为NAD+和NADP+,是多种氧化还原反应的辅酶。核黄素(维生素B2)的两种生物活性形式为FMN和FAD,二者都能可逆地接受两个氢原子。形成FMNH2和FADH2,参与体内的还原反应。

6 遗传信息的贮存与表达

6.1 DNA结构、复制与修复

脱氧核糖核酸(DNA)是脱氧核糖核酸通过3·-5·磷酸二酯键共价连接形成的多聚体。DNA大多以双链分子存在,两条DNA链相互缠绕形成双螺旋结构。两条链之间通过氢键及堆积碱基之间的疏水作用共同稳定DNA双螺旋结构。

DNA通过自身的复制将遗传信息传递给子代,DNA以半保留方式复制。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DNA的复制有所不同。原核生物DNA的复制过程,先是两条互补DNA链分离,然后形成复制叉,复制叉沿DNA

分子移动,复制叉以与复制起始点相反的方向移动,产生一个复制泡。复制叉之前的DNA区出现了正超螺旋,可由DNA拓扑异构酶解除超螺旋。DNA复制时,DNA聚合酶只能以3·-5·方向读出母链核苷酸序列,并只能以5·-3·方向合成新的DNA链。所以在复制时以不断前进的复制叉方向进行拷贝的链成为前导链,以背离复制叉方向进行拷贝的链成为后随链,需要合成RNA引物,是不连续的合成,这些不连续、短的DNA成为冈崎片段。RNA引物可被DNA聚合酶Ⅰ切除,DNA聚合酶Ⅰ可填补空隙,然后残留的缺口由DNA连接酶封接。真核生物DNA复制过程和原核生物DNA合成密切相关,但有不同,真核生物有多个复制起点,原核生物只有一个复制起点。真核生物RNA引物是由RNA酶H和FEN1,而不是由DNA聚合酶去除。

真核生物DNA与原核生物不同,真核生物DNA与组蛋白结合形成核小体,核小体继续缠绕形成多聚核小体,然后更进一步螺旋缠绕可形成染色体。

DNA合成过程中有精细的校读系统,但复制错误仍可发生。DNA 修复的方式有甲基指导的错配修复、核苷酸切除修复、碱基切除修复,双链断裂修复。

6.2 RNA结构、合成与加工

RNA主要有三种类型参与蛋白质合成的过程:核糖体RNA(rRNA)、转运RNA(Trna)、信使RNA(mRNA)。它们也都是核糖核苷酸通过磷酸二酯键结合在一起的无分支多聚分子。核糖体RNA与数种蛋白质结合作为核糖体的组成部分。原核生物存在3种不同大小的rRNA(23S、

16S和5S),真核生物的胞浆存在4种rRNA(28S、18S、5.8S和5S)。转运RNA含大量稀有碱基,并广泛存在链内的碱基配对,形成具有特征性的二级和三级结构。信使RNA仅占细胞中RNA的5%,它的大小和碱基序列最具异质性。

RNA的合成包括起始、延长和终止。起始:即RNA聚合酶的全酶结合DNA启动子。延长:即一旦启动子区被全酶识别并结合,该聚合酶将调节DNA双螺旋发生局部解链,RNA聚合酶从5·-3·进行转录,不需要引物,无校读活性。终止:单股RNA链不断延伸直至遇到终止信号,可以是内在或依赖于成为ρ因子的蛋白质的参与。

真核生物的转录比原核生物复杂的多,需要大量称为转录因子的蛋白质的参与。真核生物的细胞核有三种不同类型的RNA聚合酶,每种聚合酶识别特殊类型的基因。增强子是一种特殊的顺式作用DNA序列,可增强由RNA聚合酶Ⅱ起始的转录效率。

RNA转录后的初始产物是最初的、线性的、一个转录单元的RNA 拷贝。然后可被核糖核酸酶切割修饰,最终形成具有完整功能的RNA,修饰的方式一般有5·端加帽,去除内含子,添加多聚A尾等方式。

6.3 蛋白质合成

遗传信息要从RNA翻译为蛋白质氨基酸序列,需要一套遗传密码。密码子三个为一组,可被tRNA识别,并转运相应的氨基酸。遗传密码具有特异性、通用性、简并性、非重叠与连续性的特点。要完成翻译,需要氨基酸、mRNA、tRNA、功能性核糖体、能源和酶类,以及多肽链起始、延长和终止所需的蛋白质因子。起始:在肽键形成之前装

配组成翻译体系的成分,包括两个核糖体的亚基、将被翻译的mRNA、由信使RNA第一个密码子指定的氨基酰-tRNA、GTP,以及促进起始复合物装配的起始因子。延长:多肽链的延长是指氨基酸加入生长链的羧基端,肽键的形成由肽酰基转移酶催化。终止:当终止密码子移到A位时合成终止。翻译过程一般是形成多聚核糖体的方式进行的,合成后的蛋白质进行靶向输送。蛋白质合成后要进行修饰,修饰包括去除部分翻译的序列,共价加入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化学基团。翻译后修饰一般包括:修剪、共价结合、蛋白质折叠、蛋白质降解,其中共价结合修饰一般有磷酸化、糖基化、羟基化。

7. 代谢疾病

代谢过程出现紊乱或障碍,就会引发相关的疾病。这种障碍一般是由于催化代谢反应的酶缺失或者活性受到抑制而导致的,直接导致相应产物生成的异常,而带来相关的疾病。或者是一些需求量较少的物质的摄取不足,致使相关反应不能正常进行而导致代谢异常。糖类、脂类、含氮物质的代谢、遗传信息的复制和传递过程,每一个过程的异常都会有相应的疾病产生。

在糖类物质代谢中,比如参与糖原合成或分解的酶缺陷会引起糖原贮积病。该病的结果是形成结构异常的糖原,或者是特定组织糖原分解障碍导致正常糖原的过量贮积,可引起低血糖和肌肉无力。另外在磷酸戊糖途径中,如果G6PD酶缺陷,磷酸戊糖途径将无法正常进行,体内不能产生足够的NADPH,体内多种还原反应无法发生。

在脂类物质代谢中,如果酮体生成速度大于利用速度,会引发酮

症酸中毒。另外,如果鞘磷脂不能被降解,将会导致尼曼-皮克病,缺陷酶是鞘磷脂酶,磷脂酶C的一种。

在氮的代谢中,氨基酸通过鸟氨酸循环生成尿素而降解。如果肝功下降,或者由于鸟氨酸循环的缺陷,或者肝脏疾病,血氨水平升高,产生高氨血症。又如酪氨酸代谢缺陷导致黑色素产生不足引起白化病,缺陷会导致患者皮肤、头发和眼镜的色素部分或全部缺乏。支链α-酮酸脱氢酶缺陷可引起枫糖尿病,这种酶催化1亮氨酸、异亮氨酸和缬氨酸的脱羧作用。这些氨基酸及其相应的α-酮酸在血液蓄积,可引起毒性效应。

氨基酸除了自身的降解代谢外,还可以用于合成其他特殊产物,这些反应过程异常,也将导致疾病。比如由氨基酸合成的血红素,血红素降解生成的胆红素如果不能排除体外而沉积在皮肤、甲床和巩膜,就会引起黄疸病。常见的黄疸病有溶血性黄疸、肝细胞黄疸、阻塞性黄疸、新生儿黄疸。

由氮代谢异常引起的一个比较严重的疾病是痛风,核苷酸代谢的终产物为尿酸,如果尿酸产生过多或者排出不足,就会引起高尿酸血症。编码PRPP合酶基因突变,或者嘌呤补救合成的磷酸核糖转移酶缺陷,导致可利用的嘌呤增加,嘌呤的降解增强,尿酸增多沉积在关节引起痛风。

除了以上某个特定过程代谢障碍导致的疾病外,还有一些由于多个代谢过程异常而导致的代谢综合征。糖尿病是一组多因素、多基因的综合征。糖尿病分为Ⅰ型和Ⅱ型糖尿病,Ⅰ型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

产生不足,体内代谢发生改变。Ⅱ型糖尿病是由于靶组织对胰岛素的应答能力降低,肝脏葡萄糖生成失控,肌肉和脂肪组织摄取葡萄糖减少。

另外一个综合代谢紊乱的病症是肥胖症,肥胖症是以体内脂肪过度堆积为特征的体重调节系统紊乱。肥胖有遗传的因素,也有环境和自身行为因素。体内也有一些和肥胖相关的分子:瘦素、胰岛素等。肥胖和许多慢性病相关,比如高血压、心脏病、痛风等等。

一些需求量较少的物质摄入不足,相关的代谢过程也会受到影响。这比较常见于许多维生素。比如前文已经举例:叶酸缺乏会导致巨幼红细胞贫血。抗坏血酸缺乏引发坏血病。硫胺素缺乏引起脚气病以及韦-科综合征。维生素A可维护生殖、视力,维生素A缺乏可能导致夜盲症、痤疮和银屑病。还有其他种类维生素缺乏都会引起相关代谢的异常,在此不一一列举。可以看到维生素人体需求量少,但是摄入不足,便会引起众多的代谢异常和疾病,所以维生素在众多代谢反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除了代谢疾病,遗传信息在贮存和复制的过程中出现异常也会带来较严重的后果。在DNA复制过程中会发生错误,如果这种错误得不到及时修复,变会造成合成DNA的异常,造成严重的影响。比如嘧啶二聚体修复所需的XP蛋白缺陷可导致着色性干皮症,同源蛋白的错配修复缺陷与遗传性非息肉性结肠直肠癌有关。还有很多遗传性疾病都是由于遗传信息异常导致相关的结构蛋白或者酶异常而导致。如囊性纤维病、白化病、唐氏综合成等等。遗传信息发生改变对生物体的

影响是最根本的、最严重的影响。

8. 结论

生物化学描述的是体内众多代谢反应的化学本质,体内的代谢反应众多,代谢反应之间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所以生物化学课程的内容是复杂的,其次各部分内容之间关系又是密不可分的。所以学习生物化学,必须同时具有局部和整体两种角度的视线,对于单独代谢过程,要用局部视角把各个反应过程掌握。同时又要有整体视角,要清楚单个代谢过程在人体代谢图中的位置和作用,以及它和其他代谢过程存在什么样的物质和能量上的联系。生物化学这门课程的学习,整体意识十分重要,因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个反应对于机体来说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系。一个单独代谢过程的异常都会引起整个机体的异常,所以说整体意识很重要。作为临床医学生,对于代谢异常与疾病的联系也是要重点掌握的。从生化角度分析各个疾病病因,为分析其他病症提供了一种思路,也要注意分析一个过程异常对其他正常代谢过程的影响,不可只着眼于一处,要具有整体观念。总之生物化学这门课程,内容多、关系复杂。同时这门课对于临床医学生来说也是一门很有用的课程,启示我们要真正治疗好一个疾病,首先必须清楚其发病的生化本质,然后才能做出相应的治疗。我认为生物化学这门课用处非常之大,它是我以后走向临床,成为一名研究性医生的理论基础,没有生物化学这门课的理论支持,那么对一切疾病的研究都失去了理论基础,将变得毫无意义。

[ 参考文献 ]

1.Denise https://www.360docs.net/doc/a65752552.html,A;Wolters Kluwer Health,2013

生物化学总结

名词解释: 1.糖:糖类是自然界存在的一大类具有广谱化学结构和生物功能的有机化合物。它由碳、氢及氧3种元素组成,其分子式是(CH2O)n。一般把糖类看作是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及其聚合物和衍生物的总称。 2.单糖:凡不能被水解成更小分子的糖称为单糖。 3.寡糖:是由单糖缩合而成的短链结构(一般含2~6个单糖分子) 4.多糖:有许多单糖分子缩合而成的长链结构,分子量大,在水中不能成真溶液,均无甜味,无还原性。有旋光性,无变旋现象。 5.构象:在分子中由于共价单键的旋转所表现出的原子或基团的不同空间排布叫构象。 6.构型:在立体异构体中的原子或取代基团的空间排列关系叫构型。 7.变旋现象:当一种旋光异构体,如糖溶于水中转变为几种不同旋光异构体的平衡混合物时发生的旋光变化现象,叫做变旋现象。 8.旋光性:当光通过含有某物质的溶液时,使经过此物质的偏振光平面发生旋转的现象。 9. 脂类:是脂肪及类脂的总称,其化学本质为脂肪酸(多是4碳以上的长链一元羧酸)和醇(包括甘油醇、鞘氨醇、高级一元醇和固醇)等所组成的酯类及其衍生物。 10.皂化值:完全皂化1g油或脂所消耗的KOH毫克数。 11.皂化作用:脂酰甘油的碱水解作用称为皂化作用。 12. 酸败:脂肪长期暴露于潮湿闷热的空气中,受到空气的作用,游离脂肪酸被氧化、断裂生成醛、酮及低分子量脂肪酸,产生难闻的恶臭味,称之酸败。13.酸值:中和1g油脂中游离脂肪酸所消耗KOH的mg数,称为酸值(酸价),可表示酸败的程度。 14.卤化作用:油脂中不饱和双键与卤素发生加成反应,生产卤代脂肪酸,称为卤化作用。 15.碘值:100g油脂所能吸收的碘的克数—碘价(碘化值),可以用来判断油脂中不饱和双键的多少。 16.氢化:Ni的作用下,甘油酯中的不饱和双键可以与H2发生加成反应,油脂被饱和,液态变为固态,可防止酸败。 17.必须脂肪酸:多不饱和脂酸是人体不可缺乏的营养素,不能自身合 成,需从食物摄取,故称必需脂酸。 18.维生素(vitamin):是机体维持正常生理功能所必需,但在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量很少,必须由食物供给的一组低分子量有机物质。 19:维生素原:本身不是维生素,但是可以转化成维生素的物质。 20.核酸(nucleic acid):是含有磷酸基团的重要生物大分子,因最初从细胞核分离获得,又具有酸性,故称为核酸。 21.核苷:碱基和核糖(脱氧核糖)通过N-糖苷键连接形成糖苷称为核苷(脱氧核苷)。 22.核苷酸:核苷(脱氧核苷)和磷酸以磷酸酯键连接形成核苷酸(脱氧核苷酸)。 23. DNA一级结构:指构成核酸的各个单核苷酸之间连接键的性质以及组成中单核苷酸的数目和排列顺序(碱基排列顺序) 24.DNA的变性:有些理化因素会破坏氢键和碱基堆积力,使核酸分子的空间结构改变,从而引起核酸理化性质和生物学功能改变,这种现象称为核酸的变性。 25.Tm值:变性是在一个相当窄的温度范围内完成,在这一范围内,紫外光吸收

生物化学综述

合肥学院 2012届生物化学综述 题目糖代谢综述 姓名:余同节 专业:生物工程 班级: 12级生物工程(1)班 学号: 1202011036 指导教师:肖厚荣

2013 年 10 月 22 日 高血压合并与糖代谢 摘要:高血压常合并有糖代谢异常,有关高血压与糖代谢异常在发病机制和病理过程中对心血管系统特别是对左心室重构的影响和内在相关联系国内外已有不少的研究报道,目前这也是该领域研究讨论的重点和热点。本文通过复习相关文献就糖代谢异常对高血压左心室重构影响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关键词:高血压糖代谢异常左心室重构 高血压和糖尿病目前已成为我国面临急需解决和防治的重大社会公共卫生问题。两大疾病的发病率、致残率、致死率都居高不下,并且患病者的知晓率、控制率低,每年消耗巨大的财力和卫生医疗资源,因此对高血压糖尿病的研究和防治在我国公共卫生领域具有重大意义。 1 高血压与糖尿病的流行病学特征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高血压和糖尿病呈显著增高趋势。我国先后进行过四次大规模高血压患病率的人群抽样调查,根据最近一次既2002年调查数据,我国18岁以上成人高血压18.8%,估计目前我国最少约有2亿高血压患者,每10个成人中就有2人患高血压。我国的高血压患者约占全球高血压总人数的1/5[1]。而糖尿病最近几年流行情况更为严重。2007 年全国14 个省市进行了糖尿病的流行病学调查。通过加权分析,在考虑性别、年龄、城乡分布和地区差别的因素后,估计我国20 岁以上的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为9.7%,中国成人糖尿病总数达9240万[2],我国可能已成为糖尿病患病人数最多的国家。上述发病率情况正呈一个快速增高的趋势。短期内我国高血压和糖尿病患病率急剧增加可能有多种原因,但两病增高的可能公共原因是:1.城市化:

大连海事大学《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大连海事大学 《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适用专业生物信息学辅修专业学分数 4 学时数72 考核方式考试 执笔者杭晓明编写日期2005.12.1 教研室主任签字主管教学院长(主任)签字 一、本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生物化学 (Biochemistry) 是生命科学领域重要的基础学科,是生命科学专业学生必须要学习和了解的一门基础和前言课程,学习这门课程将为生命学科其他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过生物化学课程学习,学生将能够: 1. 描述生物体内的主要物质的组成、生物学功能,物质代谢途径及其调控的规律。 2. 解释生物体内物质组成、物质代谢及调控与生命现象的关系,包括生物大分子结构与机能的关系。 3. 学会初步运用生物化学知识论述或解释一些基本的生命现象和问题。 4. 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二、课程简介 生物化学是生命科学领域重要的基础学科,它是一门主要运用化学的原理、技术和方法,同时结合其它学科的原理与技术研究生命现象的一门学科,其任务是阐述构成生物体的基本物质--生物大分子(糖类、脂类、蛋白质、核酸)的结构、性质及其在生命活动(如生长、生殖、代谢、运动等)过程中的变化规律(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 作为生命学科必不可少核心,近年来,生物化学的发展突飞猛进,已经成为生命学科中最先进的领域之一,正向生物学、遗传学、分子生理学、药理学、病理学等学科领域渗透。生物化学是生命科学专业学生必须要学习和了解的一门基础和前言课程,学习这门课程将为生命学科其他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课程教学内容 绪论:生化的研究对象;产生和发展;课程体系;学习方法。 生物有机体:生物体的化学组成;分子间相互作用;细胞及细胞器;生物膜。 生物大分子:蛋白质;酶;核酸;维生素& 激素。 生物体代谢:糖代谢;氧化磷酸化;脂类代谢;氨基酸代谢&尿素循环;核苷酸代谢,物质代谢的相互联系(糖-脂;糖-蛋白;脂-蛋白;核酸与其他)。 遗传信息传递DNA—RNA—蛋白质:DNA复制;RNA生物合成;蛋白质生物合成。 生化过程的相互作用与调控:调节(酶水平;激素水平;神经系统)。

(完整版)生物化学最核心的知识点总结

生物化学最核心的知识点总结 1)竞争性抑制:抑制剂的结构与底物结构相似,共同竞争酶的活性中心。抑制作用大小与抑制剂和底物的浓度比以及酶对它们的亲和力有关。此类抑制作用最大速度Vmax不变,表观Km值升高。 2)非竞争性抑制:抑制剂与底物结构不相似或完全不同,只与酶的活性中心以外的必需基团结合。不影响酶在结合抑制剂后与底物的结合。该抑制作用的强弱只与抑制剂的浓度有关。此类抑制作用最大速度Vmax下降,表观Km值不变。 3)反竞争性抑制:抑制剂只与酶-底物复合物结合,生成的三元复合物不能解离出产物。此类抑制作用最大速度Vmax和表观Km值均下降。 2.线粒体内生成的NADPH可直接参加氧化磷酸化过程,但在胞浆中生成的NADPH不能自由透过线粒体内膜,故线粒体外NADPH所带的氢必须通过某种转运机制才能进入线粒体,然后再经呼吸链进行氧化磷酸化过程。这种转运机制主要有α-磷酸甘油穿梭和苹果酸-天冬氨酸穿梭两种机制。 (1)α-磷酸甘油穿梭:这种穿梭途径主要存在于脑和骨骼肌中,胞浆中的NADH在磷酸甘油脱氢酶催化下,使磷酸二羟丙酮还原成α-磷酸甘油,后者通过线粒体外膜,再经位于线粒体内膜近胞浆侧的磷酸甘油脱氢酶催化下氧化生成磷酸二羟丙酮和FADH2,磷酸二羟丙酮可穿出线粒体外膜至胞浆,参与下一轮穿梭,而FADH2则进入琥珀酸氧化呼吸链,生成2分子ATP (2)苹果酸-天冬氨酸穿梭:这种穿梭途径主要存在于肝和心肌中,胞浆中的NADH在苹果酸脱氢酶催化下,使草酰乙酸还原为苹果酸,后者通过线粒体外膜上的α-酮戊二酸转运蛋白进入线粒体,又在线粒体内苹果酸脱氢酶的作用下重新生成草酰乙酸和 NADH。NADH进入NADH氧化呼吸链,生成3分子ATP。 可见,在不同组织,通过不同穿梭机制,胞浆中的NADH进入线粒体的过程不一样,参与氧化呼吸链的途径不一样,生成的ATP数目不一样。 3. 1)作为酶活性中心的催化基团参加反应; 2)作为连接酶与底物的桥梁,便于酶对底物起作用; 3)为稳定酶的空间构象所必需; 4)中和阴离子,降低反应的静电斥力。 4.肽链延长在核蛋白体上连续性循环。(1)进位:氨基酰-tRNA进入核蛋白体A位;(2)转肽酶催化成肽;(3)转位:由EF-G转位酶催化,新生肽酰-tRNA-mRNA位移入P位,A 位空留,卸载tRNA移入E位并脱离。 成熟的真核生物mRNA的结构特点是:(1)大多数真核mRNA在5′-端以m7GpppN为分子的起始结构。这种结构称为帽子结构。帽子结构在mRNA作为模板翻译成蛋白质的过程中具有促进核糖体与mRNA的结合,加速翻译起始速度的作用,同时可以增强mRNA的稳定性;(2)在真核mRNA的3′末端,大多数有一段长短不一的多聚腺苷酸结构,通常称为多聚A尾。一般有数十个至一百几十个腺苷酸连接而成。因为在基因内没有找到它相应的序列,因此认为它是在RNA生成后才加上去的。随着mRNA存在的时间延续,这段多聚A尾巴慢慢变短。因此,目前认为这种3′-末端结构可能与mRNA从细胞核向细胞质的转位及mRNA的稳定性有关。 2.(1)TAC中有4次脱氢、2次脱羧及1次底物水平磷酸化。(2)TAC中有3个不可逆反应、3个关键酶(异柠檬酸脱氢酶、α—酮戊二酸脱氢酶系、柠檬酸合酶)。(3)TAC的中

生物化学 糖综述

糖类 1. 糖类是多羟基醛类或多羟基酮及其聚合物和某些衍生物的总称 2. 旋光异构 凡是使“平面偏振光”偏振平面发生旋转的物质,称旋光活性物质,构型不同的分子旋光性不同,此现象称为旋光异构现象。 注:旋光性的大小和方向用旋光度来衡量,但是某种物质的旋光度并不是恒定值,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3. 构象(Conformation):指一个分子中,不改变共价键结构,仅单链周围的原子旋转所产生的空间排布。从一种构象变成另一种构象时,不要求共价键的断裂和重新生成。 构型(configuration):指一个分子由于其不对称C原子上各原子和原子团特有的固定的空间排列,而使该分子所具有的特定的立体化学形式。 4. 葡萄糖与甘露糖、半乳糖相比较,仅一个不对称C原子构型有所不同,这种非对映异构物称为差向异构体(epimers)。但是甘露糖、半乳糖这两不是差向异构体。 5. 葡萄糖空间的排列有两种形式,它们互为对映异构体(antipode),分别用D-型或L-型表示, *葡萄糖的构型取决于第五位羟基,如果在投影式中此碳原子上的-OH与D(+)-甘油醛的C2-OH有相同取向,则称D型糖,反之L型糖; 自然界中的葡萄糖都是D-型结构。 6.变旋现象 许多单糖,新配制的溶液会发生旋光度的改变,这种现象称变旋。 葡萄糖的变旋现象:是由于开链状态与环状状态形成平衡体系过程中比旋度变化引起的。在溶液中,α-D-葡萄糖可以转变为开链式结构,再有开链式结构转变成β-D-葡萄糖,同时β-D-葡萄糖也会以此方式转化为α-D-葡萄糖。一段时间后,三者异构体达到动态平衡后,旋光度不在变化。 其原因是开链的单链分子内醇基与醛基或酮基发生亲核加成,形成环状半缩醛或半缩酮的缘故。 7. α-D(+)-或β-D(+)-吡喃葡萄糖 1. 葡萄糖分子中的醛基可以和C5上的羟基缩合形成六元环的半缩醛。这样原来羰基的C1就变成不对称碳原子,并形成一对非对映旋光异构体。一般规定半缩醛碳原子上的羟基(称为半缩醛羟基)与决定单糖构型的碳原子(C5)上的羟基在同一侧的称为α-葡萄糖,不在同一侧的称为β-葡萄糖。 2. 半缩醛羟基比其它羟基活泼,糖的还原性一般指半缩醛羟基。葡萄糖的醛基除了可以与C5上的羟基缩合形成六元环外,还可与C4上的羟基缩合形成五元环。五元环化合物不甚稳定,天然糖多以六元环的形式存在。五元环化合物可以看成是呋喃的衍生物,叫呋喃糖;六元环化合物可以看成是吡喃的衍生物,叫吡喃糖。 3. 因此,葡萄糖的全名应为α-D(+)-或β-D(+)-吡喃葡萄糖。α-和β-糖互为端基异构

生物化学课程简介

生物化学—课程简介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是高等师范院校生物学专业必修课程之一。本课程应在高等数学、普通物理学、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等课程之后开设,同时又是动物生理学、植物生理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微生物学等课程的专业基础课。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是以化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生物体的科学,是化学和生物学两个一级学科交叉渗透形成的新兴学科,是生命科学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生命科学的各个分支学科都在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深层 次的问题。因此,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是包括基础生物学、医学和农学等在内的整个生命科学的重要基础学科,同时,又是整个生命科学中发展最快的前沿学科。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1. 使学生对构成生物体的各类化学物质的结构、性质、功能、代谢、基因表达及调控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规律、基本概念有全面、系统的认识,牢固掌握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中有关的基本原理,并为后续课程打好坚实的基础。2. 使学生学会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基本科研方法,能胜任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本课程的基本要求是:1. 学生应掌握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 基本技能,并具备从事同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有关的科学研究活动的初步能力。 2. 学生对后续课程中有关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内容有较深入的认识。 3. 学生应能胜任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工作。 课程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 《生物化学》作为陕西师范大学生物学专业的必修课已由50多年的历史,随着学科的发展,教学内容不断充实,师资队伍不断发展,教学条件不断改善。

生物科学(师范)专业的《生物化学》理论课在1981年以前为54学时,1981-1992年为72学时,1992年以后为90学时。1996年陕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成立,同时承担国家基础科学教学和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基地(生物学)的建设任务,生物科学(基地)专业的理论课《生物化学》为126学时,《分子生物学》为54学时,1998年为加强素质教育课和选修课,调整压缩必修课,考虑到《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属于同一个二级学科,所以将生物科学(基地)专业的《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合并为《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144学时),同时,在选修课《现代生物技术》中强化了分子生物学相关内容的教学。2001年生物技术专业开始招生,该专业除开设必修课《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144学时)和《现代生物技术》外,《蛋白质工程与酶工程》等课程也由本教研室承担。 生物科学(教育)专业的《生物化学》实验课在1981年以前为32学时,1981-1992年为54学时,1992年以后为72学时。1998年以后,《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作为独立的课程开设,生物科学(教育)专业为72学时,生物科学(基地)专业和生物技术专业为108学时。实验技术课按照实验技术自身的体系系统讲授有关的理论,按技术类别对学生进行技术训练,穿插使用高等教育出版社发行的实验技术录像带和多媒体课件,也使用了一些通过网络或与兄弟院校交流获取的多媒体课件,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2007年,随着学校2+2培养模式的推行,考虑到《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科发展快,知识容量大,为了加强学生的专业基础,生物科学(教育)专业、生物科学(基地)专业和生物技术专业均将《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分成两门课开设,《生物化学》在大二第一学期开设,72学时,以王镜岩等主编的《生物化学》上下册为教材,讲授上册和下册的物质代谢部分,《分子生物学》在大二第二学期开设,72学时,以杨建雄主编的《分子生物学》(2009年出版)为教材,要求任课教师和学生广泛参考各种中英文参考书,掌握《分子生物学》的知识体系,和学科的新进展。

高级生化-蛋白质综述

摘要:蛋白质组学是后基因组时代的新兴学科,是当今生命科学领域 新的增长点,本文就蛋白质组学中的分离和鉴定技术包括双向凝胶电泳、色谱和质谱等技术近几年的发展状况及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关键词:蛋白质组学;双向凝胶电泳;色谱;质谱;生物信息学 Abstract:Proteomics which is the new discipline in the time of the post-genomics develops rapidly in the life science.The present paper has document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new development of the techniques of separ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in this area,including 2·dimensional gel- electro·phoresis,chromatography an d mass spectrometry. Key words:Proteomics;2-Dimensional gel electrophoresis;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Bioinformatics 1、概念及相关内容 随着人类基因组测序计划的完成,生命科学的重心开始转移到对基因的功能性产物即蛋白质的研究,并产生了一门新的学科———蛋白质组学(proteomics) 。“蛋白质组(proteome) ”一词是1995 年由澳大利亚科学家Marc Wilkins 和Keith Wil2liams[ 1 ] 最早提出的,是由蛋白质(protein) 和基因组(genome) 派生而来。被定义为“一个细胞或组织所表达的所有蛋白质产物或某一特定时期内所表达的所有蛋白质产物”。蛋白质组研究与以往的蛋白质化学研究不同,它着重于全面性和整体性,研究的对象不是单一或少数的蛋白质,而是从细胞整体水平上对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进行研究,包括蛋白质在细胞内的表达水平、位置、功能和调节以及翻译后的修饰、剪接等加工信息。蛋白质组研究使人们对生命系统与活动分子机制的认识由间接的基因、核酸层次深入到生命的直接执行者———蛋白质水平。蛋白

生物化学知识点总结材料

生物化学复习题 第一章绪论 1. 名词解释 生物化学: 生物化学指利用化学的原理和方法,从分子水平研究生物体的化学组成,及其在体的代谢转变规律,从而阐明生命现象本质的一门科学。其研究容包括①生物体的化学组成,生物分子的结构、性质及功能②生物分子的分解与合成,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③生物信息分子的合成及其调控,即遗传信息的贮存、传递和表达。生物化学主要从分子水平上探索和解释生长、发育、遗传、记忆与思维等复杂生命现象的本质 2. 问答题 (1)生物化学的发展史分为哪几个阶段? 生物化学的发展主要包括三个阶段:①静态生物化学阶段(20世纪之前):是生物化学发展的萌芽阶段,其主要工作是分析和研究生物体的组成成分以及生物体的排泄物和分泌物②动态生物化学阶段(20世纪初至20世纪中叶):是生物化学蓬勃发展的阶段,这一时期人们基本弄清了生物体各种主要化学物质的代谢途径③功能生物化学阶段(20世纪中叶以后):这一阶段的主要研究工作是探讨各种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其功能之间的关系。(2)组成生物体的元素有多少种?第一类元素和第二类元素各包含哪些元素? 组成生物体的元素共28种 第一类元素包括C、H、O、N四中元素,是组成生命体的最基本元素。第二类元素包括S、P、Cl、Ca、Na、Mg,加上C、H、O、N是组成生命体的基本元素。 第二章蛋白质 1. 名词解释 (1)蛋白质:蛋白质是由许多氨基酸通过肽键相连形成的高分子含氮化合物 (2)氨基酸等电点:当氨基酸溶液在某一定pH时,是某特定氨基酸分子上所带的正负电荷相等,称为两性离子,在电场中既不向阳极也不向阴极移动,此时溶液的pH即为该氨基酸的等电点 (3)蛋白质等电点:当蛋白质溶液处于某一pH时,蛋白质解离形成正负离子的趋势相等,即称为兼性离子,净电荷为0,此时溶液的pH称为蛋白质的等电点 (4)N端与C端:N端(也称N末端)指多肽链中含有游离α-氨基的一端,C端(也称C 末端)指多肽链中含有α-羧基的一端(5)肽与肽键:肽键是由一个氨基酸的α-羧基与另一个氨基酸的α-氨基脱水缩合而形成的化学键,许多氨基酸以肽键形成的氨基酸链称为肽 (6)氨基酸残基:肽链中的氨基酸不具有完整的氨基酸结构,每一个氨基酸的残余部分称为氨基酸残基 (7)肽单元(肽单位):多肽链中从一个α-碳原子到相邻α-碳原子之间的结构,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①肽单位是一个刚性的平面结构②肽平面中的羰基与氧大多处于相反位置③α-碳和-NH间的化学键与α-碳和羰基碳间的化学键是单键,可自由旋转 (8)结构域:多肽链的二级或超二级结构基础上进一步绕曲折叠而形成的相对独立的三维实体称为结构域。结构域具有以下特点①空间上彼此分隔,具有一定的生物学功能②结构域与分子整体以共价键相连,一般难以分离(区别于蛋白质亚基)③不同蛋白质分子中结构域数目不同,同一蛋白质分子中的几个结构域彼此相似或很不相同 (9)分子病:由于基因突变等原因导致蛋白质的一级结构发生变异,使蛋白质的生物学功能减退或丧失,甚至造成生理功能的变化而引起的疾病 (10)蛋白质的变构效应:蛋白质(或亚基)因与某小分子物质相互作用而发生构象变化,导致蛋白质(或亚基)功能的变化,称为蛋白质的变构效应(酶的变构效应称为别构效应)(11)蛋白质的协同效应:一个寡聚体蛋白质的一个亚基与其配体结合后,能影响此寡聚体中另一个亚基与配体结合能力的现象,称为协同效应,其中具有促进作用的称为正协同效应,具有抑制作用的称为负协同效应 (12)蛋白质变性:在某些物理和化学因素作用下,蛋白质分子的特定空间构象被破坏,从而导致其理化性质改变和生物活性的丧失,变性的本质是非共价键和二硫键的破坏,但不改变蛋白质的一级结构。造成变性的因素有加热、乙醇等有机溶剂、强碱、强酸、重金属离子和生物碱等,变形后蛋白质的溶解度降低、粘度增加,结晶能力消失、生物活性丧失、易受蛋白酶水解 (14)蛋白质复性:若蛋白质的变性程度较轻,去除变性因素后,蛋白质仍可部分恢复其原有的构象和功能,称为复性 2. 问答题 (1)组成生物体的氨基酸数量是多少?氨基酸的结构通式、氨基酸的等电点及计算公式? 组成生物的氨基酸有22种,组成人体和大多数生物的为20种,结构 通式如右图。氨基酸的等电点指当氨基酸溶液在某一定pH时,是某特定氨 基酸分子上所带的正负电荷相等,称为两性离子,在电场中既不向阳极也 文案大全

生物化学课程论文

一前言 免疫球蛋白或称抗体,是以高特异性和亲和力结合抗原的血清糖蛋白,是血清中最丰富的蛋白质之一。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和庞大的多样性。1968年命名为Imunog lobulin,简称Ig,人类有五种化学上和物理上不同类别的抗体,分别为IgG,IgA,IgM,IgD,IgE。普遍存在于哺乳动物的血液、组织液、淋巴液及外分泌液中。免疫球蛋白在动物体内具有重要的免疫和生理调节作用,是动物体内免疫系统最为关键的组成物质之一。

二本论 2.1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 2.1.1 抗体单位 所有的抗体都有相同的基本的4条多肽链单位:两条轻链(L链)和两条重链(H链)。一条通过二硫键二硫键和非共价相互作用与一条重链结合。同样地,两条重链通过通过共价二硫键以及通过非共价键的亲水的和疏水的相互作用结合在一起。每种免疫球蛋白的L链都含有可变区(V区)和恒定区(C区)。V区包含抗原结合部位而C区决定抗原的命运。 2.1.2亲和力 亲和力是一个抗体结合部位与一个抗原决定簇结合的牢固性。结合常数越高,抗体自抗原分离可能越小。显然,当抗原是一个毒素或病毒,并且必须通过与抗体快速和牢固的结合来中和时,抗体群体的亲和力是关键的。在抗原注入后不久形成的抗体通常对该抗原具有较低亲和力,而后来产生的抗体则有显著的亲和力。 2.1.3 抗体效价和亲合力 一个抗体的效价是它能与之反应的抗原决定簇的最大数量,当对一个抗原有两个或更多的结合部位时,能显著地增加抗体对细菌或病毒上的抗原结合的牢固性。这种结合效应就是亲合力,是多决定簇抗原和针对它产生的抗体之间结合的牢固程度。 2.2抗体类别 免疫球蛋白(Ig)是参与人体体液免疫的生力军,通常有IgG、IgM、IgA、IgD、IgE等五类[1]此外,根据抗原特异性的不同,同一种Ig又可分为若干亚类。不同的抗原具有不同的生物学活性,并通过不同途径进入机体。机体为了抗御这些抗原,不同类型的抗体有分工。免疫球蛋白的多样性非常复杂,除了免疫球蛋白重链和轻链由于恒定区不同而形成不同类型或亚类免疫球蛋白外,重链和轻链可变区的氨基酸组成多样化是决定抗体多样性的重要因素[2]。 2.3免疫生理功能 科学研究证明,免疫球蛋白对许多病原微生物和毒素具有抑制作用。如志贺痢疾菌,弗氏痢疾菌-1,弗氏痢疾茵-6,尔内氏痢疾菌,沙门氏菌,埃希氏大肠杆菌,脆壁类菌体,链球菌,肺炎双球菌,金黄葡萄菌,白喉毒素,破伤风毒素,链球菌溶血素,葡萄球菌溶血素,脑病毒,流感病毒等[3]。 人体免疫活性细胞存在着全部Ig的合成信息,由遗传控制基因编码产生各种Ig,以维持机体的正常免疫[4]。每种免疫球蛋白还具有各自所特有的基本特性与免疫功能。 IgG类免疫球蛋白是血液中最丰富的免疫球蛋白,对血液带有的大多数传染性介质具有较强的免疫力,并且是唯一一种通过胎盘对发育中的胎儿从而对初生婴儿提供被动体液免疫的抗体。有四种不同的IgG亚类,各亚类的重链顺序上略有不同,功能活性上有相应的差异。 IgA主要存在外分泌物中,具有一定的抗感染免疫作用,局部抗菌,抗病毒。是防御

生物化学课程内容

生物化学是研究生命化学的科学,它在分子水平探讨生命的本质,即研究生物体的分子结构与功能、物质代谢与调节、及其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近30年来,生命科学发展惊人,而 21 世纪被认定为是一个生命科学腾飞的世纪,作为生命科学的基础和核心,生物化学的发展更加引人瞩目。现代生物化学的内容越来越多、程度越来越深、影响越来越大,目前生命科学已经渗透到医药科学的各个分支,特别是分子生物学与传统医学课程结合起来,形成了一批冠以“分子”二字的新型学科:如分子解剖学、分子生理学、分子病理学、分子免疫学、分子诊断学等等,成为名副其实的“领头学科”,足见生命科学已经与医药科学融为一体,生命科学的理论和技术已经成为医药科学各分支的“共同语言”。 生物化学的教学任务主要是介绍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基本知识,以及某些与医学相关的生物化学进展,理论教学内容分成四个知识模块,模块一: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包括第一章绪论,第二章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第三章核酸,第四章维生素,第五章酶;模块二:物质代谢及其调节, 包括第六章生物氧化,第七章糖代谢,第八章脂肪代谢,第九章蛋白质的分解代谢,第十章核苷酸代谢;模块三:分子生物学基础包括第十一章 DNA 生物合成,第十二章 RNA生物合成,第十三章蛋白质生物

合成,第十四章癌基因与抑癌基因,第十五章分子生物学常用技术及其应用模块四:专题篇包括第十六章细胞信号转导,第十七章水和电解质的代谢,第十八章酸碱平衡,第十九章肝的生物化学。这四个知识模块中,模块一是基础,模块二是传统生物化学教学的重点和核心,近些年随着分子生物学的飞速发展,模块三已成专科生物化学的重点教学内容,也是教学的一个难点,模块四是一些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相关专题内容的讲述。实验教学内容:总体设计了14个实验,不同的专业,由于教学侧重不同开设的实验项目也有所区别,比如临床医学专业强调代谢与疾病的联系,故除了开设基本的生化实验,主要开设与临床检验有关的血糖测定、转氨酶的测定以及较综合的调节的实验;再如护理学专业,注重营养学的内容,开设了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而药学专业要掌握更多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技术为后期专业课做基础,所以相对开设更多的利用传统生化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实验,如各种类型电泳、层析技术,为了让同学了解更多更新但由于条件不能开设的实验技术,我们选了一些综合性比较强,技术比较实用的项目录象,比如PCR技术、基因工程技术。 在生物化学教学中,很多概念、理论抽象难懂,图、表及反应式多。结合专科学生主动学习能力薄弱的特点,抓住“生命的物质组成与物质变化”主线索,遵循循序渐

生物化学综述

合肥学院 (生物化学综述) 学号: 1202011034 姓名: 张雪 班级: 12生物工程(1)班 专业: 生物工程 题目: 壳聚糖的结构和性质以 及前景

摘要:壳聚糖及其衍生物是一种天然高分子,随着对其研究的深入发展,涉及的内容和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本文综合概述了壳聚糖的结构、性质、富集及其化学改性的方法,简单介绍了它们的应用领域。生物相容性好、可降解、对组织和细胞无毒副作用的生物材料一直是生物医学领域研究的热点。壳聚糖(α(1-4)2-氨基2-去氧β-D葡聚糖)是甲壳素脱乙酰得到的天然多糖中惟一的碱性多糖,具有很多优良的特性。本文就壳聚糖的结构、性质及其应用进行综述 关键词:壳聚糖,结构,性质,富集;化学改性;应用。 引言: 壳聚糖具有许多独特的化学物理性质,根据其酸化、酉旨化和氧化、接枝与交联、经基化、经烷基化等反应还可制备成多种用途的产品,而且从氨基 多糖的特点出发具有比纤维素更为广泛的用途。对壳聚糖的应用开发研究,自本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就十分 活跃,近年来国际更是十分重视对它的深入开发和应用。通过对甲壳质和壳聚糖进行化学修饰与改性来制备性能独特的衍生物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应用开发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壳聚糖的结构与性质 1.壳聚糖的来源甲壳素 壳聚糖来源于一种自然资源十分丰富的线 性聚合物一甲壳素,是甲壳素经脱乙酰化反应后得到的一种生物高分子Ⅲ。甲壳素是一种天然多糖类生物高分子聚合物,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于低等生物菌类、藻类的细胞,节支动物虾、蟹、昆虫的外壳,软体动物(如鱿鱼、乌贼)的内壳和软骨,高等植物的细胞壁等,将甲壳动物的外壳通过酸碱处理,脱去钙盐和蛋白质,即可得到甲壳素。甲壳素化学名为[(1,4)一2一乙酰胺基一2一脱氧一BD-葡萄糖],分子式为(C8H13N05)。,单体之间以B(1-4)糖苷键连接,分子量一般在lO6左右,理论胺含量为6.9%。甲壳素的化学结构与植物中广泛存在的纤维素结 构非常相似,故又称为动物纤维素。 壳聚糖是一种天然化合物,属于碳水化合物中的多糖,是甲壳素N-脱乙酰基的产物,其学名是β(1→4)-2-氨基-2-脱氧-D-葡萄糖。

(完整版)生物化学理论教学大纲

《生物化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生物化学课程代码:120005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程课程性质:必修课 课程总学时:72学时理论学时:52学时 开课学期:第二学期使用专业:护理、助产、临床、药学 先修课程: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遗传学、有机化学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生物化学是研究生物体的化学组成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是从分子水平和化学变化的本质上探讨并阐明生命现象,即生命的化学。生物化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它的任务是研究生物体内的化学组成、分子结构及其与功能的关系;生物体内物质的代谢变化及调控;生物体内信息的传递。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生物化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好其它基础学科和专业学科打下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生物大分子的化学结构、性质及功能,在生命活动中的代谢变化及调控,遗传信息的传递与表达。掌握生物化学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开拓创新的能力。 【知识目标】 1.掌握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 2.掌握生物体内糖、脂类及蛋白质等物质的主要代谢变化及其与生理功能的关系。 3.掌握组织器官的代谢特点及其与功能的关系。 4.掌握遗传信息传递与表达的主要过程及规律。 【能力目标】 1.掌握生物化学常用仪器的使用。 2.具有生物化学的基本技能,能运用生化基础理论知识分析和解释各种实验现象。 3.掌握重要的临床生化指标,了解生物化学知识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 4.能运用所学的生物化学知识在分子水平上探讨病因和发病机制,具有一定的临床及护理操作技能。 【素质目标】 1.具有勤奋学习、事实就是的科学态度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 2.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职业道德和为人类健康服务的奉献精神。 3.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生物化学总结

第一章 一、蛋白质的生理功能 蛋白质是生物体的基本组成成分之一,约占人体固体成分的45%左右。蛋白质在生物体内分布广泛,几乎存在于所有的组织器官中。蛋白质是一切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是各种生命功能的直接执行者,在物质运输与代谢、机体防御、肌肉收缩、信号传递、个体发育、组织生长与修复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蛋白质的分子组成特点 1.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 编码氨基酸:自然界存在的氨基酸有300余种,构成人体蛋白质的氨基酸只有20种,且具有自己的遗传密码。 2. 各种蛋白质的含氮量很接近,平均为16%。 每100mg样品中蛋白质含量(mg%):每克样品含氮质量(mg)×6.25×100。 3. 氨基酸的分类 所有的氨基酸均为L型氨基酸(甘氨酸)除外。 根据侧链基团的结构和理化性质,20种氨基酸分为四类。 (1)非极性疏水性氨基酸:甘氨酸(Gly)、丙氨酸(Ala)、缬氨酸(Val)、亮氨酸(Leu)、异亮氨酸(Ile)、苯丙氨酸(Phe)、脯氨酸(Pro)。 (2)极性中性氨基酸:色氨酸(Trp)、丝氨酸(Ser)、酪氨酸(Tyr)、半胱氨酸(Cys)、蛋氨酸(Met)、天冬酰胺(Asn)、谷胺酰胺(gln)、苏氨酸(Thr)。 (3)酸性氨基酸:天冬氨酸(Asp)、谷氨酸(Glu)。 (4)碱性氨基酸:赖氨酸(Lys)、精氨酸(Arg)、组氨酸(His)。 ?含有硫原子的氨基酸:蛋氨酸(又称为甲硫氨酸)、半胱氨酸(含有由硫原子构成的巯基-SH)、胱氨酸(由两个半胱氨酸通过二硫键连接而成)。 ?芳香族氨基酸:色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 ?唯一的亚氨基酸:脯氨酸,其存在影响α-螺旋的形成。 ?营养必需氨基酸:八种,即异亮氨酸、甲硫氨酸、缬氨酸、亮氨酸、色氨酸、苯丙氨酸、苏氨酸、赖氨酸。可用一句话概括为“一家写两三本书来”,与之谐音。 氨基酸的理化性质 1. 氨基酸的两性解离性质:所有的氨基酸都含有能与质子结合成NH4+的氨基;含有能与羟基结合成为COO-的羧基,因此,在水溶液中,它具有两性解离的特性。在某一pH环境溶液中,氨基酸解离生成的阳郭子及阴离子的趋势相同,成为兼性离子。此时环境的pH值称为该氨基酸的等电点(pI),氨基酸带有的净电荷为零,在电场中不泳动。pI值的计算如下:pI=1/2(pK1 + pK2),(pK1和pK2分别为α-羧基和α-氨基的解离常数的负对数值)。 2. 氨基酸的紫外吸收性质 (1)吸收波长:280nm (2)结构特点:分子中含有共轭双键 (3)光谱吸收能力:色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 (4)呈色反应:氨基酸与茚三酮水合物共加热,生成的蓝紫色化合物在570nm波长处有最大吸收峰;蓝紫色化合物=(氨基酸加热分解的氨)+(茚三酮的还原产物)+(一分子茚三酮)。 肽的相关概念 (1)寡肽:小于10分子氨基酸组成的肽链。 (2)多肽:大于10分子氨基酸组成的肽链。 (3)氨基酸残基:肽链中因脱水缩合而基团不全的氨基酸分子。 (4)肽键: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酰胺键。 (4)肽单元:参与肽键的6个原子Cα1、C、O、N、H、Cα2位于同一平面,组成肽单元。 三、蛋白质分子结构特点 见表1-1。

《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biochemistry 学时数:62 其中:实验学时:10 课外学时: 学分数:3.5分 适用专业:临床护理学 执笔者:郭冬招 编写日期:2006年11月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生物化学是研究生命化学的科学,它是在分子水平上探讨生命的本质,即研究生物体的分子结构与功能、物质代谢与调节及其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生物化学是高等医学院校各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它的任务主要是介绍生物化学的基本知识,以及某些与医学相关的生物化学进展,为学生学习其它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以及对认识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理、诊断和防止疾病奠定扎实的基础。当今生物化学越来越多的成为生命科学的共同语言,它已成为生命科学领域的前沿学科。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从理论上掌握生物体的分子结构与功能,理解物质代谢与调节及其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了解物质代谢异常与临床疾病的关系。通过实验课熟悉生物化学基本实验技术的原理及生化检验项目检测的临床意义等。 为了完成和达到生物化学的教学任务和要求,在整个教学环节中,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教学内容宜以物质代谢为主线,加强生物化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教学与训练,使学生能牢固和熟练地掌握和应用。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一)绪论 1.掌握生物化学的定义 2.熟悉生物化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理解新陈代谢的特点与其生理功能之间的关系。 3.了解生化与各基础学科的关系,生化与临床医学的关系。 (二)蛋白质的化学 1. 掌握组成蛋白质20种氨基酸的结构特点。掌握肽键和肽的概念。 2. 掌握蛋白质一级结构、二级结构、三级结构、四级结构及亚基的概念和特点,掌握稳定蛋白质各级结构中的非共价键和共价键。 3. 理解蛋白质一级结构、空间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并举例说明。 4. 理解蛋白质的理化性质及实际应用:蛋白质的两性解离、胶体性质、变性与沉淀。 5.了解氨基酸的呈色反应和蛋白质的分类。

(完整版)生物化学知识点重点整理

一、蛋白质化学 蛋白质的特征性元素(N),主要元素:C、H、O、N、S,根据含氮量换算蛋白质含量:样品蛋白质含量=样品含氮量*6.25 (各种蛋白质的含氮量接近,平均值为16%), 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数量(20种),酸性氨基酸/带负电荷的R基氨基酸:天冬氨酸(D)、谷氨酸(E); 碱性氨基酸/带正电荷的R基氨基酸:赖氨酸(K)、组氨酸(H)、精氨酸(R) 非极性脂肪族R基氨基酸:甘氨酸(G)、丙氨酸(A)、脯氨酸(P)、缬氨酸(V)、亮氨酸(L)、异亮氨酸(I)、甲硫氨酸(M); 极性不带电荷R基氨基酸:丝氨酸(S)、苏氨酸(T)、半胱氨酸(C)、天冬酰胺(N)、谷氨酰胺(Q); 芳香族R基氨基酸:苯丙氨酸(F)、络氨酸(Y)、色氨酸(W) 肽的基本特点 一级结构的定义:通常描述为蛋白质多肽链中氨基酸的连接顺序,简称氨基酸序列(由遗传信息决定)。维持稳定的化学键:肽键(主)、二硫键(可能存在), 二级结构的种类:α螺旋、β折叠、β转角、无规卷曲、超二级结构, 四级结构的特点:肽键数≧2,肽链之间无共价键相连,可独立形成三级结构,是否具有生物活性取决于是否达到其最高级结构 蛋白质的一级结构与功能的关系:1、蛋白质的一级结构决定其构象 2、一级结构相似则其功能也相似3、改变蛋白质的一级结构可以直接影响其功能因基因突变造成蛋白质结构或合成量异常而导致的疾病称分子病,如镰状细胞贫血(溶血性贫血),疯牛病是二级结构改变 等电点(pI)的定义:在某一pH值条件下,蛋白质的净电荷为零,则该pH值为蛋白质的等电点(pI)。 蛋白质在不同pH条件下的带电情况(取决于该蛋白质所带酸碱基团的解离状态):若溶液pHpI,则蛋白质带负电荷,在电场中向正极移动。(碱性蛋白质含碱性氨基酸多,等电点高,在生理条件下净带正电荷,如组蛋白和精蛋白;酸性蛋白质含酸性氨基酸多,等电点低,在生理条件下净带负电荷,如胃蛋白酶), 蛋白质稳定胶体溶液的条件:(颗粒表面电荷同性电荷、水化膜), 蛋白质变性:指由于稳定蛋白质构象的化学键被破坏,造成其四级结构、三级结构甚至二级结构被破坏,结果其天然构象部分或全部改变。实质:空间结构被破坏。变性导致蛋白质理化性质改变,生物活性丧失。变性只破坏稳定蛋白质构象的化学键,即只破坏其构象,不破坏其氨基酸序列。变性本质:破坏二硫键 沉降速度与分子量及分子形状有关沉降系数:沉降速度与离心加速度的比值为一常数,称沉降系数 沉淀的蛋白质不一定变性变性的蛋白质易于沉淀 二、核酸化学 核酸的特征性元素:P,组成元素:C、H、O、N、P,核苷酸的组成成分:一分子磷酸、一分子戊糖、一分子碱基(腺嘌呤A、鸟嘌呤G、胞嘧啶C、胸腺嘧啶T、尿嘧啶U),

生物化学 总结归纳

生物化学总结归纳 第一节蛋白质结构和功能 一、蛋白质的分子组成 1.蛋白质元素组成的特点:平均为16%。 1克样品中蛋白质的含量=每克样品含氮克数×6.25(1/16%) 2.氨基酸的结构特点: ⑴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氨基酸 ⑵组成人体蛋白质的氨基酸都是: L-α-氨基酸(甘氨酸、脯氨酸除外) 3.氨基酸的分类: ⑴极性中性氨基酸(7个) 甘氨酸、丝氨酸、苏氨酸、半胱氨酸、酪氨酸、天冬酰胺、谷胺酰胺 ⑵非极性疏水性氨基酸(8个)(甲硫氨酸=氮氨酸) 4.多肽链中氨基酸的连接方式:肽键(—CO—NH—,酰胺键) 二、蛋白质的分子结构 1.蛋白质的一级结构: ⑴蛋白质的一级结构指多肽链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 ⑵基本化学键:肽键 2.蛋白质的二级结构: ⑴概念:局部主链 ⑵主要的化学键:氢键 ⑶基本结构形式:α-螺旋、β-折叠、β-转角、无规卷曲 3.蛋白质的三级结构: ⑴概念:一条多肽链内所有原子的空间排布,包括主链、侧链构象内容。 ⑵化学键:疏水作用力、离子键、氢键和范德华力。(次级键) 4.蛋白质的四级结构 ⑴亚基:由二条或二条以上具有独立三级结构的多肽链组成,其中每条多肽链称之。亚基单独存在没有生物学活性。 ⑵蛋白质四级结构:蛋白质分子中各亚基之间的空间排布及相互接触关系。 ⑶亚基之间的结合力主要是疏水作用,其次是氢键和离子键。 三、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结构决定功能) 1.蛋白质一级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⑴蛋白质一级结构的改变:镰刀形红细胞贫血(分子病)(六月,携镰刀割谷子) 注:第六个氨基酸,谷氨酸→缬氨酸 四、蛋白质的性质 1.蛋白质的两性解离: ⑴蛋白质分子是两性电解质。

《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10301100350 课程名称:生物化学 英文名称:Biochemistry 课程性质:必修课 总学时:64 学分:4 理论学时:48 实验学时:16 实践学时:0 指导自学学时:0 适用专业:食品质量与安全、制药工程、药物制剂、适用层次:本科 药学、中药学、中药学(国际交流) 先修课程:化学(基础化学,有机化学基础) 承担院部:基础医学院;学科组:生物化学与生物工程学科组 二、课程介绍 (一)课程目标及地位 生物化学(biochemistry)是研究生命化学的科学,是从分子水平阐明生物体化学组成及其在体内的化学变化的一门基础课,是生命科学的前沿课程。通过本课程的理论知识学习和实验技能训练,使学生具备较系统和扎实的生物化学基础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验动手能力,以及一定的创新思维,为学习后续的药学、中药学基础课程奠定必要的基础,为将来开展中医药学现代化提供必要的支撑。 (二)教学基本要求 在教学内容上,注重加强基础、突出重点,由浅入深地介绍本课程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注意联系生物化学国内外科学研究新理论和新成果在药学、中药学的应用;注意各章节知识衔接协调、避免与其它课程知识重复或者脱节。 在教学方法上,积极运用多媒体课堂教学设施,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案例教学法,使学生在有限的课时教学内能够正确理解并掌握生物化学基本理论知识;并充分利用已有的实验室条件,训练学生实验操作技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着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三)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程的讲授一般安排在药学、中药学专业大学二年级第一个学期,本课程重点是静态生物化学、动态生物化学和遗传信息传递转接三篇章的内容;掌握生物化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培养学生现代科学的生命思维和一定的创新思维。重点章节是教材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七章、第八章、第十章、第十一章、第十二章、第十三章、第十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