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综述

生物化学综述
生物化学综述

生物化学综述

摘要:

单糖就是不能再水解的糖类,是构成各种二糖和多糖的分子的基本单位。按碳原子数目,单糖可分为丙糖、丁糖、戊糖、己糖等。自然界的单糖主要是戊糖和己糖。根据构造,单糖又可分为醛糖和酮糖。多羟基醛称为醛糖,多羟基酮称为酮糖。例如,葡萄糖为己醛糖,果糖为己酮糖。单糖中最重要的与人们关系最密切的是葡萄糖等。常见的单糖还有果糖,半乳糖,核糖和脱氧核糖等。

关键词:

糖单糖物化性质单糖衍生物

(一)单糖的结构

1.单糖的链状结构

确定链状结构的方法(葡萄糖):

a.与Fehling试剂或其它醛试剂反应,含有醛基。

b.与乙酸酐反应,产生具有五个乙酰基的衍生物。

c.用钠、汞剂作用,生成山梨醇。

最简单的单糖之一是甘油醛,它有两种立体异构形式,这两种立体异构体在旋光性上刚好相反,一种异构体使平面偏振光的偏振面沿顺时针方向偏转,称为右旋型异构体,或D型异构体。另一种异构体则使平面偏振不的编振机逆时针编转,称左旋异构体或L型异构体。像甘油醛这样具有旋光性差异的立体异构体又称为光学异构体,常用D,L表示。以甘油醛的两种光学异构体作对照,其他单糖的光学异构构与之比较而规定为D型或L型。差向异构体:又称表异构体,只有一个不对称碳原子上的构型不同的非对映异构体,如D-等等糖与D-半乳糖。链状结构一般用Fisher投影式表示:碳骨架、竖直写;氧化程度最高的碳原子在上方。

2.单糖的环状结构

在溶液中,含有4个以上碳原子的单糖主要以环状结构。单糖分子中的羟基能与醛基或酮基可逆缩合成环状的半缩醛。环化后,羰基C就成为一个手性C原子称为端异构性碳原子,环化后形成的两种非对映异构体称为端基异构体,或异头体。环状结构一般用Havorth结构式表示:用FisCher投影式表示环状结构很不方便。Haworth结构式比Fischer投影式更能正确反映糖分子中的键角和键长度。

转化方法:

①画一个五员或六员环②从氧原子右侧的端基碳开始,画上半缩醛羟基,在Fischer投影式中右侧的居环下,左侧居环上。

构象式:

Haworth结构式虽能正确反映糖的环状结构,但还是过于简单,构象式最能正确地反映糖的

环状结构,它反映出了糖环的折叠形结构。

3.几种重要的单糖的链状结构和环状结构

(1) 丙糖:D-甘油醛二羟丙酮(2) 丁糖:D-赤鲜糖D-赤鲜酮糖(3) 戊糖:D-核糖D-脱氧核糖D-核酮糖D-木糖D-木酮糖(4) 己糖:D-葡萄糖( -型及 型) D-果糖(5) 庚糖:D-景天庚酮糖

4.变旋现象

在溶液中,糖的链状结构和环状结构之间可以相互转变,最后达到一个动态平衡,称为变旋现象。从乙醇水溶液中结晶出的D-glucose称为α-D-(+)Glucose ([α]20 D=+113°),从吡啶溶液中结晶出的D-glucose称为β-D-(+)glucose([α]20D=+18.7°)。将 -D-(+)葡萄糖与-D-(+)葡萄糖分别溶于水中,放置一段时间后,其旋光率都逐渐转变为+52.7 C。原因就是葡萄糖的不同结构形式相互转变,最后,各种结构形式达到一定的平衡。

5.构型与构象

构型:分子中由于各原子或基团间特有的固定的空间排列方式不同而使它呈现出不同的较定的立体结构,如D-甘油醛与L-甘油醛,D-葡萄糖和L葡萄糖是链状葡萄糖的两种构型。一般情况下,构型都比较稳定,一种构型转变另一种构型则要求共价键的断裂、原子(基团)间的重排和新共价键的重新形成。构象:由于分子中的某个原子(基团)绕C-C单键自由旋转而形成的不同的暂时性的易变的空间结构形式,不同的构象之间可以相互转变,在各种构象形式中,势能最低、最稳定的构象是优势对象。

6.构型与旋光性旋光性是分子中具有不对称结构的物质的一种物理性质。显然,构型不同旋光性就不同。但构型是人为规定的,旋光性是实验测出的。因此,构型与旋光性之间没有必然的对应规律,每一种物质的旋光性只能通过实验来确定。

(二)单糖的物理化学性质

1.物理性质

旋光性:是鉴定糖的一个重要指标

甜度:以蔗糖的甜度为标准

溶解性:易溶于水而难溶于乙醚、丙酮等有面溶剂

2.化学性质

(1)变旋在溶液中,糖的链状结构和环状结构之间可以相互转变,最后达到一个动态平衡,称为变旋现象。三者间的比例因糖种类而异。只有链状结构才具有下述的氧化还原反应。

(2)糖醛反应(与酸的反应) ①Molish反应Molish反应可以鉴定单糖的存在。②Seliwannoff反应据此区分酮糖与醛糖。还可利用溴水区分醛糖与酮糖。

(3)氧化反应

氧化只发生在开链形式上。在氧化剂、金属离子如Cu2+、酶的作用下,单糖可以发生几种类型的氧化:醛基氧化:糖酸伯醇基氧化:醛酸醛基、伯醇基同时氧化:二酸能被弱氧化剂(如Fehhing试剂、Benedict试剂)氧化的糖称为还原性糖,所有的单糖都是还原性糖。单糖氧化形成的羟基可以进一步形成环状内酯(Lactone)。内酯在自然界中很普遍,如L-抗坏血酸,又称Vc (Vitamcn c),就是D-葡萄糖酸的内酯衍生物。式量176.1,它在体内是一种强还原剂。豚鼠、猿和人不能合成Vc,从能合成Vc的肝脏微粒体中分离到合成Vc 的三种酶,人和猿缺乏。缺乏抗坏血酸将导致坏血病,龄龈、腿部等开始出血,肿胀,逐渐扩展到全身,柑橘类果实中含有丰富的Vc。

(4)还原反应单糖可以被还原成相应的糖醇。D-葡萄糖被还原成D-葡萄糖醇,又称山梨醇。糖醇主要用于食品加工业和医药,山梨醇添加到糖果中能延长糖果的货架期,因为它能防止糖果失水。用糖精处理的果汁中一般都有后味,添加山梨醇后能去除后味。人体食用后,山梨醇在肝中又会转化为果糖。

(5)异构化在弱碱性溶液中,D-葡萄糖、D-甘露糖和D-果糖,可以通过烯醇式相互转化,D-葡萄糖异构化为D-甘露糖后,由于其中的一个手性碳原子的构型发生变化,又称差向异构化。

(6)酯化生物体中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糖酯是磷酸糖酯和硫酸糖酯。磷酸糖酯及其衍生物是糖的代谢活性形式(糖代谢的中间产物)。硫酸糖酯主要发现于结缔组织的蛋白聚糖中,由于硫酸糖酯带电荷,因此它能结合大量的水和阳离子。葡萄糖的核苷二磷酸酯,如UDPG 参与多糖的生物合成。

(7)糖苷化单糖环状结构上的半缩醛羟基与醇或酚的羟基缩合失水成为缩醛式衍生物,通称为糖苷。

(8)糖脎反应(亲核加成) 糖脎反应发生在醛糖和酮糖的链状结构上。糖脎易结晶,可以根据结晶的形状,判断单糖的种类。

(三)重要的单糖

1.三碳糖

2.四碳糖

3.五碳糖

4.六碳糖

(四)重要的单糖衍生物

1.糖醇

2.糖醛酸单糖的伯醇基被氧化成-COOH。动物体内有两种很重要的糖醛酸: -D-葡萄醛酸和差向异构物 -L-艾杜糖醛酸,它们在结缔组织中含量很高。葡萄糖醛酸是肝脏内的一种解毒剂,它与类固醇、一些药物、胆红素(血红蛋白的降解物)结合增强其水溶性,使之更易排出体外。

3.氨基糖(糖胺) 单糖的一个羟基(通常是C2位)被氨基取代。常见的氨基糖有D-葡萄糖胺和D-半乳糖胺。氨基糖的氨基还经常被乙酰化形成N-乙酰糖胺。

4.糖苷单糖的半缩醛羟基与其它分子的醇、酚等羟基缩合,脱水生成缩醛式衍生物,称糖苷。糖苷可分为:O糖苷、N糖苷、S糖苷。糖苷物质与糖类的区别:糖是半缩醛,不稳定,有变旋;苷是缩醛,较稳定,无变旋。糖苷大多数有毒,其中不少有药理作用。

5.脱氧糖重要的有6-脱氧D-甘露糖,L-岩藻糖和2-脱氧D-核糖。岩藻糖常见于一些

糖蛋白中,如红细胞表面ABO血型决定簇。

参考文献:【1】张部昌主编《生物化学》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7 【2】王镜岩主编《生物化学》

生物化学综述

合肥学院 2012届生物化学综述 题目糖代谢综述 姓名:余同节 专业:生物工程 班级: 12级生物工程(1)班 学号: 1202011036 指导教师:肖厚荣

2013 年 10 月 22 日 高血压合并与糖代谢 摘要:高血压常合并有糖代谢异常,有关高血压与糖代谢异常在发病机制和病理过程中对心血管系统特别是对左心室重构的影响和内在相关联系国内外已有不少的研究报道,目前这也是该领域研究讨论的重点和热点。本文通过复习相关文献就糖代谢异常对高血压左心室重构影响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关键词:高血压糖代谢异常左心室重构 高血压和糖尿病目前已成为我国面临急需解决和防治的重大社会公共卫生问题。两大疾病的发病率、致残率、致死率都居高不下,并且患病者的知晓率、控制率低,每年消耗巨大的财力和卫生医疗资源,因此对高血压糖尿病的研究和防治在我国公共卫生领域具有重大意义。 1 高血压与糖尿病的流行病学特征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高血压和糖尿病呈显著增高趋势。我国先后进行过四次大规模高血压患病率的人群抽样调查,根据最近一次既2002年调查数据,我国18岁以上成人高血压18.8%,估计目前我国最少约有2亿高血压患者,每10个成人中就有2人患高血压。我国的高血压患者约占全球高血压总人数的1/5[1]。而糖尿病最近几年流行情况更为严重。2007 年全国14 个省市进行了糖尿病的流行病学调查。通过加权分析,在考虑性别、年龄、城乡分布和地区差别的因素后,估计我国20 岁以上的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为9.7%,中国成人糖尿病总数达9240万[2],我国可能已成为糖尿病患病人数最多的国家。上述发病率情况正呈一个快速增高的趋势。短期内我国高血压和糖尿病患病率急剧增加可能有多种原因,但两病增高的可能公共原因是:1.城市化:

生物化学 糖综述

糖类 1. 糖类是多羟基醛类或多羟基酮及其聚合物和某些衍生物的总称 2. 旋光异构 凡是使“平面偏振光”偏振平面发生旋转的物质,称旋光活性物质,构型不同的分子旋光性不同,此现象称为旋光异构现象。 注:旋光性的大小和方向用旋光度来衡量,但是某种物质的旋光度并不是恒定值,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3. 构象(Conformation):指一个分子中,不改变共价键结构,仅单链周围的原子旋转所产生的空间排布。从一种构象变成另一种构象时,不要求共价键的断裂和重新生成。 构型(configuration):指一个分子由于其不对称C原子上各原子和原子团特有的固定的空间排列,而使该分子所具有的特定的立体化学形式。 4. 葡萄糖与甘露糖、半乳糖相比较,仅一个不对称C原子构型有所不同,这种非对映异构物称为差向异构体(epimers)。但是甘露糖、半乳糖这两不是差向异构体。 5. 葡萄糖空间的排列有两种形式,它们互为对映异构体(antipode),分别用D-型或L-型表示, *葡萄糖的构型取决于第五位羟基,如果在投影式中此碳原子上的-OH与D(+)-甘油醛的C2-OH有相同取向,则称D型糖,反之L型糖; 自然界中的葡萄糖都是D-型结构。 6.变旋现象 许多单糖,新配制的溶液会发生旋光度的改变,这种现象称变旋。 葡萄糖的变旋现象:是由于开链状态与环状状态形成平衡体系过程中比旋度变化引起的。在溶液中,α-D-葡萄糖可以转变为开链式结构,再有开链式结构转变成β-D-葡萄糖,同时β-D-葡萄糖也会以此方式转化为α-D-葡萄糖。一段时间后,三者异构体达到动态平衡后,旋光度不在变化。 其原因是开链的单链分子内醇基与醛基或酮基发生亲核加成,形成环状半缩醛或半缩酮的缘故。 7. α-D(+)-或β-D(+)-吡喃葡萄糖 1. 葡萄糖分子中的醛基可以和C5上的羟基缩合形成六元环的半缩醛。这样原来羰基的C1就变成不对称碳原子,并形成一对非对映旋光异构体。一般规定半缩醛碳原子上的羟基(称为半缩醛羟基)与决定单糖构型的碳原子(C5)上的羟基在同一侧的称为α-葡萄糖,不在同一侧的称为β-葡萄糖。 2. 半缩醛羟基比其它羟基活泼,糖的还原性一般指半缩醛羟基。葡萄糖的醛基除了可以与C5上的羟基缩合形成六元环外,还可与C4上的羟基缩合形成五元环。五元环化合物不甚稳定,天然糖多以六元环的形式存在。五元环化合物可以看成是呋喃的衍生物,叫呋喃糖;六元环化合物可以看成是吡喃的衍生物,叫吡喃糖。 3. 因此,葡萄糖的全名应为α-D(+)-或β-D(+)-吡喃葡萄糖。α-和β-糖互为端基异构

高级生化-蛋白质综述

摘要:蛋白质组学是后基因组时代的新兴学科,是当今生命科学领域 新的增长点,本文就蛋白质组学中的分离和鉴定技术包括双向凝胶电泳、色谱和质谱等技术近几年的发展状况及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关键词:蛋白质组学;双向凝胶电泳;色谱;质谱;生物信息学 Abstract:Proteomics which is the new discipline in the time of the post-genomics develops rapidly in the life science.The present paper has document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new development of the techniques of separ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in this area,including 2·dimensional gel- electro·phoresis,chromatography an d mass spectrometry. Key words:Proteomics;2-Dimensional gel electrophoresis;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Bioinformatics 1、概念及相关内容 随着人类基因组测序计划的完成,生命科学的重心开始转移到对基因的功能性产物即蛋白质的研究,并产生了一门新的学科———蛋白质组学(proteomics) 。“蛋白质组(proteome) ”一词是1995 年由澳大利亚科学家Marc Wilkins 和Keith Wil2liams[ 1 ] 最早提出的,是由蛋白质(protein) 和基因组(genome) 派生而来。被定义为“一个细胞或组织所表达的所有蛋白质产物或某一特定时期内所表达的所有蛋白质产物”。蛋白质组研究与以往的蛋白质化学研究不同,它着重于全面性和整体性,研究的对象不是单一或少数的蛋白质,而是从细胞整体水平上对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进行研究,包括蛋白质在细胞内的表达水平、位置、功能和调节以及翻译后的修饰、剪接等加工信息。蛋白质组研究使人们对生命系统与活动分子机制的认识由间接的基因、核酸层次深入到生命的直接执行者———蛋白质水平。蛋白

生物化学糖代谢知识点总结

各种组织细胞 体循环小肠肠腔 第六章糖代谢 糖(carbohydrates)即碳水化合物,是指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及其衍生物或多聚物。 根据其水解产物的情况,糖主要可分为以下四大类: 单糖:葡萄糖(G )、果糖(F ),半乳糖(Gal ),核糖 双糖:麦芽糖(G-G ),蔗糖(G-F ),乳糖(G-Gal ) 多糖:淀粉,糖原(Gn ),纤维素 结合糖: 糖脂 ,糖蛋白 其中一些多糖的生理功能如下: 淀粉:植物中养分的储存形式 糖原:动物体内葡萄糖的储存形式 纤维素:作为植物的骨架 一、糖的生理功能 1. 氧化供能 2. 机体重要的碳源 3. 参与组成机体组织结构,调节细胞信息传递,形成生物活性物质,构成具有生理功能的糖蛋白。 二、糖代谢概况——分解、储存、合成 三、糖的消化吸收 食物中糖的存在形式以淀粉为主。 1.消化消化部位:主要在小肠,少量在口腔。 消化过程:口腔 胃肠腔肠黏膜上皮细胞刷状缘 吸收部位:小肠上段 吸收形式:单糖 吸收机制:依赖Na+依赖型葡萄糖转运体(SGLT )转运。 2.吸收吸收途径:

第二阶段:丙酮酸的氧化脱羧 第三阶段:三羧酸循环 第四阶段:氧化磷酸化 CO 2 NADH+FADH 2 H 2 O [O] TAC 循环 ATP ADP 变 五、糖的有氧氧化 1、反应过程 -1 NAD + 乳 酸 NADH+H + 调节方式 ① 别构调节 ② 共价修饰调 第一阶段:糖酵解途径 G (Gn ) 丙酮酸乙酰CoA 胞液 线粒体

○1糖酵解途径(同糖酵解,略) ②丙酮酸进入线粒体,氧化脱羧为乙酰CoA (acetyl CoA)。 总反应式: ③乙酰CoA 进入柠檬酸循环及氧化磷酸化生成ATP 概述:三羧酸循环(Tricarboxylic acid Cycle, TAC )也称为柠檬酸循环或 Krebs 循环,这是因为循环反应中第一个中间产物是含三个羧基的柠檬酸。它由一连串反应组成。 反应部位:所有的反应均在线粒体(mitochondria)中进行。 涉及反应和物质:经过一轮循环,乙酰CoA 的2个碳原子被氧化成CO 2;在循 环中有1次底物水平磷酸化,可生成1分子ATP ;有4次脱氢反应,氢的接受体分别为NAD +或FAD ,生成3分子NADH+H+和1分子FADH2。 总反应式:1乙酰CoA + 3NAD + + FAD + GDP + Pi + 2H 2O2CO 2 + 3(NADH+H + ) + FADH 2 + CoA + GTP 特点:整个循环反应为不可逆反应 生理意义:1. 柠檬酸循环是三大营养物质分解产能的共同通路 。 2. 柠檬酸循环是糖、脂肪、氨基酸代谢联系的枢纽。 丙酮酸乙酰CoA + + 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

生物化学课程论文

一前言 免疫球蛋白或称抗体,是以高特异性和亲和力结合抗原的血清糖蛋白,是血清中最丰富的蛋白质之一。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和庞大的多样性。1968年命名为Imunog lobulin,简称Ig,人类有五种化学上和物理上不同类别的抗体,分别为IgG,IgA,IgM,IgD,IgE。普遍存在于哺乳动物的血液、组织液、淋巴液及外分泌液中。免疫球蛋白在动物体内具有重要的免疫和生理调节作用,是动物体内免疫系统最为关键的组成物质之一。

二本论 2.1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 2.1.1 抗体单位 所有的抗体都有相同的基本的4条多肽链单位:两条轻链(L链)和两条重链(H链)。一条通过二硫键二硫键和非共价相互作用与一条重链结合。同样地,两条重链通过通过共价二硫键以及通过非共价键的亲水的和疏水的相互作用结合在一起。每种免疫球蛋白的L链都含有可变区(V区)和恒定区(C区)。V区包含抗原结合部位而C区决定抗原的命运。 2.1.2亲和力 亲和力是一个抗体结合部位与一个抗原决定簇结合的牢固性。结合常数越高,抗体自抗原分离可能越小。显然,当抗原是一个毒素或病毒,并且必须通过与抗体快速和牢固的结合来中和时,抗体群体的亲和力是关键的。在抗原注入后不久形成的抗体通常对该抗原具有较低亲和力,而后来产生的抗体则有显著的亲和力。 2.1.3 抗体效价和亲合力 一个抗体的效价是它能与之反应的抗原决定簇的最大数量,当对一个抗原有两个或更多的结合部位时,能显著地增加抗体对细菌或病毒上的抗原结合的牢固性。这种结合效应就是亲合力,是多决定簇抗原和针对它产生的抗体之间结合的牢固程度。 2.2抗体类别 免疫球蛋白(Ig)是参与人体体液免疫的生力军,通常有IgG、IgM、IgA、IgD、IgE等五类[1]此外,根据抗原特异性的不同,同一种Ig又可分为若干亚类。不同的抗原具有不同的生物学活性,并通过不同途径进入机体。机体为了抗御这些抗原,不同类型的抗体有分工。免疫球蛋白的多样性非常复杂,除了免疫球蛋白重链和轻链由于恒定区不同而形成不同类型或亚类免疫球蛋白外,重链和轻链可变区的氨基酸组成多样化是决定抗体多样性的重要因素[2]。 2.3免疫生理功能 科学研究证明,免疫球蛋白对许多病原微生物和毒素具有抑制作用。如志贺痢疾菌,弗氏痢疾菌-1,弗氏痢疾茵-6,尔内氏痢疾菌,沙门氏菌,埃希氏大肠杆菌,脆壁类菌体,链球菌,肺炎双球菌,金黄葡萄菌,白喉毒素,破伤风毒素,链球菌溶血素,葡萄球菌溶血素,脑病毒,流感病毒等[3]。 人体免疫活性细胞存在着全部Ig的合成信息,由遗传控制基因编码产生各种Ig,以维持机体的正常免疫[4]。每种免疫球蛋白还具有各自所特有的基本特性与免疫功能。 IgG类免疫球蛋白是血液中最丰富的免疫球蛋白,对血液带有的大多数传染性介质具有较强的免疫力,并且是唯一一种通过胎盘对发育中的胎儿从而对初生婴儿提供被动体液免疫的抗体。有四种不同的IgG亚类,各亚类的重链顺序上略有不同,功能活性上有相应的差异。 IgA主要存在外分泌物中,具有一定的抗感染免疫作用,局部抗菌,抗病毒。是防御

生物化学 糖习题参考答案

糖习题 1.下列无还原性的糖是(B ) A.麦芽糖 B.蔗糖 C.木糖 D.果糖 2.下列单糖中属于酮糖的是(A ) A.果糖 B.核糖 C.甘露糖 D.半乳糖 3.淀粉中的糖苷键主要为( A ) A.α型 B.γ型 C.β型 D.X型 4.构成纤维素的糖苷键为( C ) A.α型 B.γ型 C.β型 D.X型 5.下列无变旋现象的糖是(B ) A.麦芽糖 B.蔗糖 C.甘露糖 D.半乳糖 6.糖蛋白中蛋白质与糖分子结合的键称(A ) A.糖肽键 B.肽键 C.二硫键 D.3,5-磷酸二酯键 7.乳糖的糖苷键类型为(B ) A.α-1,4糖苷键 B.β-1,4糖苷键 C.β-1,6糖苷键 D.α-1,6糖苷键8.糖类的生理功能不包含(A ) A.主要的储能形式 B.蛋白聚糖和糖蛋白的组成成分 C.构成细胞膜的组成成分 D.提供能量 9.麦芽糖的糖苷键类型为(A ) A.α-1,4糖苷键 B.β-1,4糖苷键 C.β-1,6糖苷键 D.α-1,6糖苷键10.纤维二糖的糖苷键类型为(B ) A.α-1,4糖苷键 B.β-1,4糖苷键 C.β-1,6糖苷键 D.α-1,6糖苷键二、填空题 1.构成纤维素的的基本单位为纤维二糖,其糖苷键为β类型。 2.双糖的重要代表为:纤维二糖、麦芽糖、乳糖、蔗糖等。 3.蔗糖水解产生的单糖是果糖和葡萄糖。 4.糖是含多羟基醛或酮化合物及其衍生物和缩聚物的总称。根据糖类物质是否水解及其水解后的产物,糖类可分为单糖、寡糖和多糖。 5.单糖的构型有 D 、 L 两种,它是与最简单的单糖之一甘油醛的构型相比较而确定

的。 6.直链淀粉由葡萄糖通过α-1,4 糖苷键连接而成。而支链淀粉除含此键外,还含有α-1,6 糖苷键。 7.多糖是由许多单糖分子通过糖苷键相连而成的大分子物质。 8.单糖与浓酸和α-奈酚反应能显红色,这一鉴定糖的反应叫 Molish 反应。9.单糖直链构型由离羰基最远的手性碳原子的排布决定,环状构型由决定直链构型的手性碳原子和异头碳羟基二者的排布来决定。 10.淀粉水解过程中产生一系列分子大小不等的复杂多糖,依次为淀粉糊精(与碘成蓝色),继而生成红色糊精(与碘成红色),再生成低分子质量的无色糊精(与碘不显色),以至麦芽糖,最终生成葡萄糖。 11.蔗糖水解产生的单糖是果糖和葡萄糖,其糖苷键为β-1,2 类型。12.α-淀粉酶和β–淀粉酶只能水解淀粉的α-1,4 ,所以不能够使支链淀粉完全水解。13.己糖的优势构型是 D 型,优势构象是椅式。 三、判断题 1.糖原、淀粉和纤维素都有一个还原端,所以他们都具有还原性。非还原端更多(-)2.果糖是左旋的,因此它属于L-构型。没有因果关系(-)3.具有旋光性的物质不一定有变旋性,而具有变旋性的物质一定有旋光性。(+)4.糖的变旋现象是指糖溶液放置后,旋光方向由右旋变为左旋,或从左旋变为右旋。旋光度的改变(-)5.纤维素和淀粉的基本组成单位都是葡萄糖,所以理化性质相同。糖苷键类型不同 (-)6.糖的变旋现象是由于糖在溶液中发生了化学变化。成环时异头碳羟基的空间取向有变化 (-)7.从热力学上来讲,葡萄糖的船式构象比椅式更稳定。(-)8.乳糖也即葡萄糖α-1,4-半乳糖苷,麦芽糖也即葡萄糖β-1,4-葡萄糖苷。反了(-)9.具有旋光性的物质一定有变旋性,具有变旋性的物质也一定有旋光性。(-)10.淀粉具有还原性,可与斐林试剂发生反应。(-)11.动物体内储存的多糖类物质为糖原。(+)12.蔗糖没有还原性,不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生物化学综述

合肥学院 (生物化学综述) 学号: 1202011034 姓名: 张雪 班级: 12生物工程(1)班 专业: 生物工程 题目: 壳聚糖的结构和性质以 及前景

摘要:壳聚糖及其衍生物是一种天然高分子,随着对其研究的深入发展,涉及的内容和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本文综合概述了壳聚糖的结构、性质、富集及其化学改性的方法,简单介绍了它们的应用领域。生物相容性好、可降解、对组织和细胞无毒副作用的生物材料一直是生物医学领域研究的热点。壳聚糖(α(1-4)2-氨基2-去氧β-D葡聚糖)是甲壳素脱乙酰得到的天然多糖中惟一的碱性多糖,具有很多优良的特性。本文就壳聚糖的结构、性质及其应用进行综述 关键词:壳聚糖,结构,性质,富集;化学改性;应用。 引言: 壳聚糖具有许多独特的化学物理性质,根据其酸化、酉旨化和氧化、接枝与交联、经基化、经烷基化等反应还可制备成多种用途的产品,而且从氨基 多糖的特点出发具有比纤维素更为广泛的用途。对壳聚糖的应用开发研究,自本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就十分 活跃,近年来国际更是十分重视对它的深入开发和应用。通过对甲壳质和壳聚糖进行化学修饰与改性来制备性能独特的衍生物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应用开发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壳聚糖的结构与性质 1.壳聚糖的来源甲壳素 壳聚糖来源于一种自然资源十分丰富的线 性聚合物一甲壳素,是甲壳素经脱乙酰化反应后得到的一种生物高分子Ⅲ。甲壳素是一种天然多糖类生物高分子聚合物,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于低等生物菌类、藻类的细胞,节支动物虾、蟹、昆虫的外壳,软体动物(如鱿鱼、乌贼)的内壳和软骨,高等植物的细胞壁等,将甲壳动物的外壳通过酸碱处理,脱去钙盐和蛋白质,即可得到甲壳素。甲壳素化学名为[(1,4)一2一乙酰胺基一2一脱氧一BD-葡萄糖],分子式为(C8H13N05)。,单体之间以B(1-4)糖苷键连接,分子量一般在lO6左右,理论胺含量为6.9%。甲壳素的化学结构与植物中广泛存在的纤维素结 构非常相似,故又称为动物纤维素。 壳聚糖是一种天然化合物,属于碳水化合物中的多糖,是甲壳素N-脱乙酰基的产物,其学名是β(1→4)-2-氨基-2-脱氧-D-葡萄糖。

生物化学 第一章 糖

第一章糖类化学 一:填空题 1.糖类是具有________________结构的一大类化合物。根据其分子大小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三大类。 2.判断一个糖的D-型和L-型是以________________碳原子上羟基的位置作依据。 3.糖类物质的主要生物学作用为(1)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 4.糖苷是指糖的________________和醇、酚等化合物失水而形成的缩醛(或缩酮)等形式的化合物。 5.蔗糖是由一分子________________和一分子________________组成,它们之间通过________________糖苷键相连。 6.麦芽糖是由两分子________________组成,它们之间通过________________糖苷键相连。 7.乳糖是由一分子________________和一分子________________组成,它们之间通过________________糖苷键相连。 8.糖原和支链淀粉结构上很相似,都由许多________________组成,它们之间通过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___两种糖苷键相连。两者在结构上的主要差别在于糖原分子比支链淀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9.纤维素是由________________组成,它们之间通过________________糖苷键相连。 10.多糖的构象大致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___四种类型,决定其构象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 11.直链淀粉的构象为________________,纤维素的构象为________________。 12.人血液中含量最丰富的糖是________________,肝脏中含量最丰富的糖是________________,肌肉 中含量最丰富的糖是________________。 13.糖胺聚糖是一类含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的杂多糖,其代表性化合物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等。 14.肽聚糖的基本结构是以__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__组成的多糖链为骨干,并与 ________________肽连接而成的杂多糖。 15.常用定量测定还原糖的试剂为________________试剂和________________试剂。 16.蛋白聚糖是由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共价结合形成的复合物。 17.自然界较重要的乙酰氨基糖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18.鉴别糖的普通方法为________________试验。 19.脂多糖一般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三部分组成。 20.糖肽的主要连接键有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21.直链淀粉遇碘呈________________色,支链淀粉遇碘呈________________色,糖原遇碘呈 ________________色。 二:是非题 1.[ ]D-葡萄糖的对映体为L-葡萄糖,后者存在于自然界。 2.[ ]人体不仅能利用D-葡萄糖而且能利用L-葡萄糖。 3.[ ]同一种单糖的α-型和β-型是对映体。 4.[ ]糖的变旋现象是由于糖在溶液中起了化学作用。 5.[ ]糖的变旋现象是指糖溶液放置后,旋光方向从右旋变成左旋或从左旋变成右旋。 6.[ ]由于酮类无还原性,所以酮糖亦无还原性。 7.[ ]果糖是左旋的,因此它属于L-构型。 8.[ ]D-葡萄糖,D-甘露糖和D-果糖生成同一种糖脎。

生物传感器综述

生物传感器综述

————————————————————————————————作者: ————————————————————————————————日期: ?

生物传感器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生物传感器技术在环境分析 与检测方面的应用研究进展专业: 分析化学 姓名:雷杰 学号:12015130529 指导教师:晋晓勇 时间:2015年10月23日

生物传感器技术在环境分析与检测方面的应用研究进展 摘要:生物传感器作为一类新兴传感器,它是以生物分子敏感元件,将化学信号、热信号、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或者直接产生电信号予以放大输出,从而得到检测结果。文章综述了生物传感器在环境监测,包括水环境、大气环境等领域的应用和最新进展,并展望了环境监测生物传感器的发展前景及发展方向。 关键词:生物传感器技术;环境分析检测;

0.前言 生物传感器这门课属于分析化学和生物化学的一门交叉学科,它涉及到生物化学、电化学等多个基础学科。就目前生物传感器研究的历史阶段,它仍然处于十分活跃的研究阶段,生物传感器的研究逐渐变得专业化、微型化、集成化、也有一些生物相容的生物传感器,生物可控和智能化的传感器制成[1]。基于生物传感器的基本结构和性能,从它的选择性,稳定性,灵敏度和传感器系统的集成化发展的特点和趋势,科研人员主要研究生物传感器在医疗、食品工业和环境监测等方面,它的发展对生产生活都有极大影响,尤其是生物传感器专一性好、易操作、设备简单、可现场检测、便携式、测量快速准确、适用范围广,从而深受研究者的青睐。本文主要概述了近三年来生物传感器在环境分析与检测方面的应用研究,从而对以后生物传感器技术的研究有所帮助与借鉴。 1.生物传感器技术 1.1生物传感器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生物传感器主要是由生物识别和信号分析两部分组成。生物识别部分是由具有分子识别能力的生物敏感识别元件构成,包括细胞、生物素、酶、抗体及核酸。信号分析部分通常叫换能器。它们的工作原理一般是根据物质电化学、光学、质量、热量、磁性等,物理化学性质将被分析物与生物识别元件之间反应的信号转变成易检测、量化的另一种信号,比如电信号、焚光信号等,再经过信号读取设备的转换过程,最终得到可以对分析物进行定性或定量检测的数据[2]。 生物传感器识别和检测待测物的工作原理:首先,待测物分子与识别元素接触;然后,识别元素把待测物分子从样品中分离出来;接着,转换器将识别反应相应的信号转换成可分析的化学或物理信号;最后,使用现代分析仪器对输出的信号进行相应的转换,将输出信号转化为可识别的信号。生物传感器的各个部分包括分析装置、仪器和系统也由此构成。生物传感器中的识别元素决定了传感器的特异性,是生物定性识别的决定因素;识别元素与待测分子的亲合力,以及换能器和检测仪表的精密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传感器的灵敏度和响应速度。

关于化学生物学研究前沿进展的综述

关于化学生物学研究前沿进展的综述 姓名:陶宗学号:16010601001 导师:王海华教授 摘要 作为化学领域的一门新兴二级学科,化学生物学已经成为具有举足轻重作用的交叉研究领域,是推动未来生命和化学学科发展的重要动力。本文对近几年来我国化学生物学领域取得的突出进展加以归纳和介绍: (1)基于小分子化合物及探针的研究。利用有机化学手段,通过设计合成一系列多样化的小分子化合物,以这些探针为工具深入开展了细胞生理、病理活动的调控机制、细胞关键信号转导通路及重要靶标、抑制剂和标记物的发现、基于金属催化剂的活细胞生物分子激活等方面的研究;(2)以化学生物学技术为手段,着重发展了针对蛋白质、核酸和糖等生物大分子的合成、特异标记与操纵方法,用以揭示这些生物大分子所参与的生命活动的调控机制;(3)采用信号传导过程研究与靶标发现相结合,以实现“从功能基因到药物”的药物研发模式,发展了药物靶标功能确证与化合物筛选的联合研究策略;(4)以化学分析为手段,发展了在分子水平、细胞水平或活体动物水平上,获取生物学信息的新方法和新技术。这些研究成果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化学生物学的进步。 关键词:化学生物学; 小分子探针; 生物大分子标记; 信号转导; 药物靶标 近年来,化学生物学已经成为具有举足轻重作用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是推动未来生命科学和生物医药发展的关键研究领域。通过充分发挥化学和生物学、医学交叉的优势,化学生物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前景,能够深入揭示生物学新规律,促进新药、新靶标和新的药物作用机制的发现,造福于人类的健康事业,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在化学生物学的发展过程中,相继出现了如组合化学、高通量筛选技术、分子进化等一系列新技术和新方法,为化学与生物学、医学交叉领域的研究注入了新的内涵和驱动力。近年来,化学生物学家以小分子探针为主要工具,对细胞生命现象,尤其是细胞信号转导过程中的重要分子事件和机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此同时,化学生物学在与包括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结构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等领域的交叉合作越发深入,研究优势越发明显,这也推动了化学、医学、药学、材料科学和生物学科相关前沿的探索研究。以下对近两年来我国化学生物学领域取得的突出进展进行大致的归纳和介绍。 1 基于小分子化合物及探针的研究

中科院生物化学和细胞生物学真题

中科院生物化学和细胞生物学真题(考博) 作者:林自力 中科院动物所2000年细胞生物学(博士) 一、解释题(每题3分,共30分) 1、周期细胞 2、pcr技术 3、mpf 4、通讯连接 5、细胞分化 6、溶酶体 7、信号肽 8、整合素 9、基因组 10、巨大染色体 二、有丝分裂及其调控(有丝分裂的过程、变异及其调控)(18分) 三、以哺乳动物精子和卵子发生为例。简述减数分裂。(17分) 四、线粒体基因组与细胞核基因组两套遗传装置的相互作用关系。(18分) 五、图解某些细胞调节系统对细胞骨架系统的调节,并加以简述(17分) 中科院动物所2002年细胞生物学(博士) 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36分) 1、细胞周期 2、细胞分化 3、干细胞 4、细胞外基质 5、上皮 6、信号传导 7、转染 8、端粒 9、免疫球蛋白 10、细胞骨架 11、内质网 12、反意义rna 问答题(以下5题任选4题,每题16分,共64分) 1、试述细胞膜的化学组成 2、试述线粒体的遗传学……半自主性 3、以图解叙述细胞的有丝分裂及其调控 4、试述哺乳动物的受精作用和哺乳动物克隆的不同点 5、试述造血干细胞的分化 中科院动物所2003年细胞生物学(博士) 一、名词解释(3ⅹ10) 1、原癌基因 2、信号肽 3、细胞周期

4、高尔基体 5、干扰rna 6、免疫印迹 7、干细胞 8、突触 9、细胞骨架 10、端粒 二:综述题 1、简述生物膜的分子和结构基础,核膜在细胞周期中的变化规律。分析核孔复合体在物质转运的结构基础(15分) 2、简述线粒体内氧自由基产生的分子机制及其线粒体在细胞凋亡调节中的作用(15分) 3、简述免疫细胞发育过程和t细胞检测标准,分析艾滋病毒感染细胞的途径(10分) 4、简述神经细胞突触细胞传递的结构基础和信号传导分子机制(15分) 5、利用真核基因表达调控的原理,阐述利用体细胞进行动物克隆的分子基础核生物学意义。谈谈您对克隆人的看法(15分) 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2002年神经生物学(博士) 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2002年神经生物学(博士)no.1 1、检测受体mrna水平改变的方法有那些,简述其原理? 2、检测受体蛋白水平改变的方法有那些,简述其原理? 3、列举常见ca2+通道及其主要特征? 4、说明判断受体的五个特征? 5、说明ltp,及其与学习记忆的关联性? 6、说明中枢神经系统发育的主要特征? 7、说明谷氨酸受体的分型特征及其效应? 8、列举常见递质转运体及其特征? (上述为8选5做) 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2002年神经生物学(博士)no.2 1、简述受体-信号转导通路途径(含胞内、胞外情况)? 2、有那些方法可证明某蛋白是蛋白激酶底物? 3、名词解释:ltp、apoptosis、cloning、epsp、rt-pcr、patch-clamp、cdna文库、plasmid 4、简述动作电位产生机理? 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2001年神经生理学(博士) 1、简述斑片箝的原理、用途。 2、简述膜电位和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 3、简述ca++通道在神经元信息传递中的作用,ca++通道的类型。 4、什么叫ltp、ltd?它们的机制是什么? 5、何谓脊休克?叙述脊反射类型及通路。 6、简述视网膜组成以及视网膜视觉信息加工机制。 7、简述神经生长因子类型及作用 中科院发育遗传所2002生物化学(博士) 注:请将试卷写在答题纸上;不用抄题,但要写请题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一、名次解释:(20分) 二、以动物细胞或植物细胞为例说明细胞中的膜结构及其功能。(12分) 三、在研究位置基因的功能时往往采用推定的该基因所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已知功能的蛋白

生物化学综述

生物化学课程论文………………………………………………………………………………………………… 题目:蛋白质翻译后修饰综述 学院: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生化与分子) 成员:祝乐清(1433121003) 任课老师:李弘剑 二О一五年一月七日

蛋白质翻译后修饰 摘要:后基因组时代的到来意味着生命科学研究重心转向功能基因组学及功能蛋白质组学等新领域(蛋白质翻译后修饰是蛋白质组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蛋白质经翻译后修饰改变自身的空间构象、活性、稳定性及其与其他分子相互作用等方面的性能,从而参与调节机体多样化的生命活动。多数蛋白质存在翻译后修饰,目前已知的蛋白质共价修饰方式多达200余种,主要包括磷酸化、亚硝基化、硝基化、泛素化和小泛素相关修饰物化(SUMO)等。我们就蛋白质翻译后修饰类型和生物学功能做以下综述。 关键词:蛋白质翻译后修饰;磷酸化;糖基化;硝基化;亚硝基化;泛素化;SUMO 1磷酸化 磷酸化是蛋白质翻译后修饰中最广泛的共价修饰方式,三磷酸腺苷/三磷酸鸟苷的γ位磷酸基团经磷酸化激酶催化转移到蛋白质特定位点上,而其反向过程去磷酸化由蛋白磷酸酶催化去除相应磷酸基团。发生磷酸化的蛋白质按磷酸化残基不同分为4类:O-磷酸盐蛋白质"由羟氨基酸如丝氨酸、苏氨酸或酪氨酸残基磷酸化形成:N-磷酸盐蛋白质:由天冬氨酸或谷氨酸残基磷酸化形成:酰基磷酸盐蛋白质:由精氨酸、赖氨酸或组氨酸残基磷酸化形成:S-磷酸盐蛋白质:由半胱氨酸残基磷酸化形成。其中,丝氨酸/苏氨酸磷酸化主要是通过改变蛋白质空间结构影响酶活性。酪氨酸磷酸化除上述作用外,更重要的是为与其他蛋白质形成多蛋白复合体提供基团,而形成的多蛋白复合体可进一步促进蛋白质磷酸化。在多细胞生物有丝分裂中,相比非磷酸化的组蛋白H380位点苏氨酸,组蛋白H2A和

生物化学论文

酵母蔗糖酶的分离纯化 (浙江工业大学药学院药学1002+工商管理浙江杭州310014) 摘要:本实验采取菌体自溶的方法来破碎细胞壁后经菌体分离提取蔗糖酶液,再在适宜条件下进行热提取,醇提取的方法进行初步提纯。然后采用例子交换柱的对初提取液进行纯化,讨论该方法相较于其他的有哪些优缺点,及实验中的重要步骤。用DNS方法对每步提取后的溶液进行酶活力测定,对比其活力大小。然后利用凯式定氮发及Folin-酚法对每步提取液的蛋白质量,比活力进行测定,对比两种方法各有哪些方面的优势及劣势,并确定最简单有效地蛋白质测定方法。掌握蛋白质标准曲线制定的关键方法。最后,采用SDS凝胶电泳测定蛋白质的分子量。并与其他测点蛋白质分子量测定法分析比较,分析利弊,并提出改进的方法。结合以上每步实验,总结实验过程中提取纯化时的关键步骤及相关问题讨论。实验确定蔗糖酶的最适PH值等于5,最适温度为35度,(待修改) 关键词:蔗糖酶提取纯化酶活力蛋白质含量 1.文献综述 蔗糖酶蔗糖酶(Sucrose,EC 3.2,l_26) 又称转化酶(Invertase)。1828年Dumas等首先指出酵母菌发酵蔗糖时必须有这种酶的存在。蔗糖在蔗糖酶的作用下,水解为葡萄糖和果糖,所以甜度增加。按水解蔗糖的方式,切开蔗糖的B—D一呋哺果还原力增加,又由于生成蔗糖酶可分为从果糖末端EC 3 2.1,2o3 和从葡萄糖末端切开蔗糖的—D一葡萄糖。苷酶( — uc呻 d丑se EC 3.2.1,20)。前者存在于酵母中,后者存在于霉菌中,工业上多从酵母中提取。 蔗糖酶的提取及性质研究经过提取,提纯,酶活力测定,比活力,蛋白质含量及相对分子量测定,不同的实验方法对结果又较大的影响。 1.1 蔗糖酶的提取 现阶段主要存在甲苯自溶法、冻融法、SDS抽提法三种方法。不同的提取方法的提纯环境的要求不同,且提纯效果有一定的差异。不同提取方法的比较如下:表1 不同蔗糖酶提取方法比较 蔗糖酶提取方法提取液酶活性实验优点实验缺陷 甲苯自溶法偏低试剂简单、价格低 廉其耗时长、重复性差、酶活性低 冻融法一般,是甲苯自溶 的534倍。可以确定提取蔗 糖酶的最佳条件 耗时长,操作繁 杂。

生化综述

华南农业大学 课程综述(生物化学) 题目:酶与医学 ——酶的基本机理以及在医学上的运用 系(院): 专业: 学生姓名:陈泽豪 指导教师: 2014年5月27日 目录 1.引言 (3)

2.酶的作用机理 (3) 3.1酶的作用机制 (3) 3.2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 (3) 3.酶在医学诊断上的运用 (4) 3.1同工酶检测 (4) 3.2检测体内酶的含量及活性 (5) 4.酶在医学治疗上的运用 (5) 4.1直接使用酶作为药物 (5) 4.2用酶制造各种药物 (6) 5.结束语 (6) 参考文献 (6) 酶与医学 ——酶的基本机理以及在医学上的运用

摘要: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能在体内或体外产生催化作用的一类具有特殊空间结构的生物大分子,其化学本质是核酸或者蛋白质。酶以特殊的机理催化着化学反应的发生,效率受到反应环境的温度以及底物浓度等因素的影响。酶的催化作用是机体实现物质代谢以维持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因先天性或后天性条件导致人体内的酶的含量、工作发生异常,则会使人体内环境失调,患上疾病。因而,酶在医学上的诊断和治疗方面充当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本文从酶的基本机理讲起,着重介绍酶在医学上诊断以及治疗方面的应用,现在的状况和发展前景。此外,本文中仅讨论蛋白质属性的酶。 关键词:酶,催化剂,遗传病 1.引言 酶是具有高效催化作用的蛋白质,具有高效性、特异性、不稳定性以及可调节性的特点。酶促反应受到温度、底物浓度等多种因素影响。根据酶本身的工作机理以及其在人体内各部分所担当的作用,医学上可以根据人体内酶的状况对病人作诊断,或者用酶作为药物治疗某些疾病。 2.酶的作用机理 3.1酶的作用机制 化学反应的发生取决于底物分子之间的碰撞,只有那些能量达到或超过一定水平的分子(活化态分子)互相碰撞才能产生化学反应,能量低的初态分子要转变为活化态分子需要一定的能量,这部分能量称为活化能。而酶能够通过特有的作用机制使反应的活化能降低,使底物只需要比较少的能量就能从初态转化为活化态。酶是如何令活化能下降的?中间产物学说认为,酶与反应底物结合形成酶—底物复合物,然后再分解成酶与底物,在这个过程中酶的某些化学基团发生作用使到底物发生形变,处于不稳定的过渡期,因此转化成活化态分子所需的能量大大降低。此外,酶与底物的结合并非简单的机械关系,两者结构一般不完全互补,当它们相互靠近时彼此有道,空间构象都发生改变,从而使两者结构互补形成酶—底物结合物。 3.2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 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有多种。一是底物浓度,当底物浓度较低时,酶促反应速率随着底物浓度的上升而增加。随着底物浓度的上升,酶促反应速率上升的趋势也会逐渐减缓,最后反应速率稳定于一定水平,此时再增加底物浓度酶促反应速率也不会进一步上升。 二是酶的浓度。在底物充足的前提下,酶促反应的速率与酶的浓度成正比。当酶的浓度到达底物浓度的饱和水平时,再增加酶的浓度反应速率也不会上升。

生物化学 糖代谢小结

糖代谢知识要点 (一)糖酵解途径: 糖酵解途径中,葡萄糖在一系列酶的催化下,经10 步反应降解为2 分子丙酮酸,同时产生2 分子NADH+H+和2 分子ATP。主要步骤为:(1)葡萄糖磷酸化形成二磷酸果糖;(2)二磷酸果糖分解成为磷酸甘油醛和磷酸二羟丙酮,二者可以互变;(3)磷酸甘油醛脱去2H 及磷酸变成丙酮酸,脱去的2H 被NAD+所接受,形成NADH+H+。 (二)丙酮酸的去路: (1)有氧条件下,丙酮酸进入线粒体氧化脱羧转变为乙酰辅酶A,同时产生1 分子NADH+H+。乙酰辅酶A 进入三羧酸循环,最后氧化为CO2 和H2O。 (2)在厌氧条件下,可生成乳酸和乙醇。同时NAD+得到再生,使酵解过程持续进行。 (三)三羧酸循环: 在线粒体基质中,丙酮酸氧化脱羧生成的乙酰辅酶A,再与草酰乙酸缩合成柠檬酸,进入三羧酸循环。柠檬酸经脱水加水转变成异柠檬酸,异柠檬酸经连续两次脱羧和脱羧生成琥珀酰CoA;琥珀酰CoA 发生底物水平磷酸化产生1 分子GTP 和琥珀酸;琥珀酸再脱氢,加水及再脱氢作用依次变成延胡索酸,苹果酸及循环开始的草酰乙酸。三羧酸循环每循环一次放出2 分子CO2,产生3 分子NADH+H+,和一分子FADH2。 (四)磷酸戊糖途径: 在胞质中,在磷酸戊糖途径中磷酸葡萄糖经氧化阶段和非氧化阶段被氧化分解为 CO2,同时产生NADPH + H+。其主要过程是G-6-P 脱氧生成6-磷酸葡萄糖酸,再脱氢,脱羧生成核酮糖-5-磷酸。6 分子核酮糖-5-磷酸经转酮反应和转醛反应生成5 分子6-磷酸葡萄糖。中间产 物甘油醛-3-磷酸,果糖-6-磷酸与糖酵解相衔接;核糖-5-磷酸是合成核酸的原料,4-磷酸赤藓糖参与芳香族氨基酸的合成;NADPH+H+提供各种合成代谢所需要的还原力。 (五)糖异生作用: 非糖物质如丙酮酸,草酰乙酸和乳酸等在一系列酶的作用下合成糖的过程,称为糖异生作用。糖异生作用不是糖酵解的逆反应,因为要克服糖酵解的三个不可逆反应,且反应过程是在线粒体和细胞液中进行的。2 分子乳酸经糖异生转变为1 分子葡萄糖需消耗4 分子ATP 和2 分子GTP。 (六)糖原和淀粉的降解与生物合成 糖原磷酸化酶和脱枝酶是糖元降解过程的主要酶类,糖原磷酸化酶作用于糖原的直链部分,从糖原的非还原端分解末端葡萄糖残基,生成1- 磷酸葡萄糖和少一个葡萄糖分子的糖原,脱枝酶是具有双重功能的酶,一种起转移葡萄糖残基作用的酶,称糖基转移酶。另一种是水解葡萄糖α-1,6-糖苷键作用的酶,称糖原脱枝酶,又称α-1,6-糖苷酶。 淀粉则在α-淀粉酶、β-淀粉酶、葡萄糖淀粉酶、α-1,6-糖苷酶的作用下淀粉切断成分子量较小的糊精、麦芽糖或葡萄糖。 在蔗糖和多糖合成代谢中糖核苷酸起重要作用,糖核苷酸是单糖与核苷酸通过磷酸酯键结合所形成的化合物。在植物体中主要以UDPG 为葡萄糖供体,由蔗糖磷酸合酶催化蔗糖的合成;淀粉的合成以ADPG 或UDPG 为葡萄糖供体,小分子寡糖引物为葡萄糖受体,淀粉合酶催化直链淀粉合成,Q 酶催化分枝淀粉合成。 糖代谢中有很多变构酶可以调节代谢的速度。酵解途径中的调控酶是己糖激酶,6-磷酸果糖激酶和丙酮酸激酶,其中6-磷酸果糖激酶是关键反应的限速酶;三羧酸反应的调控酶是柠檬酸合酶,柠檬酸脱氢酶和α-酮戊二酸脱氢酶,柠檬酸合酶是关键的限速酶。糖异生作用的调控酶有丙酮酸羧激酶,二磷酸果糖磷酸酯酶,6-磷酸葡萄糖酶。 磷酸戊糖途径的调控酶是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它们受可逆共价修饰、变构调控及能荷的调控。

生物科技文献综述

生物科技文献综述江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生物化学文献综述 引言: 生物化学是研究生命过程中化学基础的科学。疾病的发生发展是致病因子对生命过程的干扰和破坏;药物的防治是对病理过程的干预。生物化学通过用化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生命现象、生命过程的化学基础,通过探索干预和调整疾病发生发展的途径和机理,为新药发现中提供必不可少的理论依据。 生物化学是自90年代中期以来的新兴研究领域。哈佛大学的Schreiber博士和Scripps研究所的Schultz博士分别在东西海岸引领这个领域,他们的所在地所形成的重心地位甚至在加强。从源头来讲,化学是研究分子的科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还有生物学化学都是一样的。但是由于科学家们长期以来的习惯称谓,我们通常使用生物化学指蛋白质结构和活性的研究,用分子生物学指基因表达和控制的研究,用生物学化学指分子水平上的生物现象的研究。 三、关键词 化学生物学与分子生物学;临床医学;多学科融合;科研创新;虚拟实验;多方向研究;综合性实验四、主题综述: 化学生物学使用小分子作为工具解决生物学的问题或通过干扰、调节正常过程了解蛋白质的功能。在某种意义上,使用小分子调节目标蛋白质与制药公司发展新药类似。但是,当所有公司的目标蛋白质到目前为止仅是约450种的时候,人类基因组计划为我们带来了至少几万个目标蛋白质。最终的目标是寻找特异性调节素或寻找解开所有蛋白质之谜的钥匙,但这需要更系统和整体的方法而并非传统方法。化学生物学看起来是有希望的答案。系统的化学生物学仅仅诞生于90年代中期,部份是由于基础条件到那时才刚刚完备。代表性的技术进步包括机器人工程,高通量及高灵敏度的生物筛选,信息生物学,数据采集工具,组合化学和芯片技术例如DNA芯片。化学生物学更普遍的被叫做化学遗传学,而且它正在扩展到化学基因组学。和经典遗传学相比较,小分子并不是取代或超越基因表达,而是被用于抑制或活化翻译过程。 化学生物学、计算生物学与合成生物学,在生物芯片技术、计算模型方法与基因网络设计等方面构成了现代系统生物学与系统遗传学的重要技术基础。 五、研究法方向及方法 在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分为了正向研究和逆向研究。在正向法中,目标生物学现象第一次被定义,然后引起被寻找现象的分子选择自许多被应用的分子。被选择的分8子能被附到某些蛋白质上而且抑制/活化它们,引发重要的修饰,然后与分子相连的蛋白质被检查并研究。下面是使用正向法发现和发展肌基质蛋白的例子Nat。 首先,为了获得足量得化合物以引发要得到的现象,通过组合化学的合成方法制得嘌呤文库。多种化合物可与放射性研究引起的不同变异相比较。已经分化的神经原细胞和肌肉细胞很少被增殖。因此,一旦受伤,细胞长不好,恢复很难。这项研究的最初目的是为了找到一种化合物来引起改变肌肉细胞分化,达到再生目的。 分化的肌肉组织构成交织的管状结构。几百个嘌呤类化合物被在96孔圆片上植入潜伏肌肉组织中,找到了能够分离相连接的组织的化合物。这种化合物自肌管隔断嘌呤命名为肌基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