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考核方式更改申请

课程考核方式更改申请

课程考核方式更改申请

课程名称:

考核方式:卷面考试—考试

教务处:

按照级人才培养方案,信息与智能工程系级班的课程为考试课,本学期这门课程由我系某老师授课,授课方式以实操为主,基于该课程授课方式,特申请将本学期级班的课程的考核方式由卷面考试改为考试。

信息与智能工程系

2018年5月

(完整版)课程考核改革方案

课程考核改革方案 系别:工商管理系 课程名称:连锁经营管理原理 适用专业: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连锁经营方向) 学时:其中,理论学时:实践学时: 学分: 一、设课目的: 连锁企业是现代商业组织与先进管理思想和科学技术结合所产生的新型商业组织形式。本课程是工商企业管理(连锁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通过学习本课程,使学生了解国内外连锁经营的发展历程,熟悉连锁经营的实质与特征,掌握连锁经营的模式、主要业态和组织结构设计,在案例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熟悉国内外优秀的连锁企业的宝贵经验和经营特色,为以后连锁专业知识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本课程教学内容包括连锁经营的实质与特征、连锁企业的基本模式和主要业态。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进一步掌握连锁经营模式的优点,熟悉国内外优秀的连锁企业的宝贵经验和经营特色。 三、改革前考核方法存在的问题 、学生对课程的理论知识掌握较扎实,但理论实践结合不紧密。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仅限于机械的记忆,不能在实践中应用已学习的理论知识。 、学生将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意识不强。 、学生对专业知识在实践中的最新发展动态关注不足。 、学生在实践中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 四、课程考试改革方案: 、考核内容:连锁经营管理原理的基础理论知识,主要分析方法和实践操作能力。 、评分标准:考核项目包括平时成绩,实践调查和综合测试三部分,具体评分标准详见后附的考核标准分解; 、考核方法: ⑴平时成绩由学生的出勤情况、课堂提问和课后作业三部分构成;在平时 授课过程中逐日、分项、以个人为单位进行测评。 ⑵实践调查内容是连锁企业主要特点、基本模式和业态特点的调查;要求

《操作系统》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实施方案.doc

《操作系统》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实施方案1 《操作系统》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实施方案 一、课程介绍 课程名称:操作系统 课程性质:专业主干课 学时:48学时 学分:3学分 开课对象:**班 《操作系统》是*****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本课程描述了对物理计算机怎样实施有效的管理和控制,在管理和控制中的技术和方法,以达到高效且充分的利用计算机系统的软硬件资源,是计算机专业的主干课程和核心课程之一。通过这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操作系统的结构和各功能模块对软硬件资源进行管理的技术和方法,使学生对计算机是怎样协调一致的工作原理有清楚的认识,对计算机系统中各功能模块有更明确的认识,为学生今后从事计算机的研究、设 计、开发和制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必要性 《操作系统》课程是******专业本科生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掌握操作系统的结构和各功能模块对软硬件资源进行管理的技术和方法,使学生对计算机是怎样协调一致的工作原理有清楚的认识,对计算机系统中各功能模块有更明确

的认识,学好该课程,对实现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至关重要。大学生能否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需要通过考核来进行评价,考核方式在考核中占有重要地位,为了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考核方式的改革是非常必要的。 传统的考核方式较偏重理论,不能完全体现学生的实际解决问题能力;采用笔试的方式,也不能充分对学生实施全方位的考查,不能达到最终的考核目的。因此,有必要在考核方式上进行一定的改革。根据教务处“关于开展课程考核方式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结合本门课程往年实际教学情况,经过认真研究 之后,特制定《操作系统》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实施方案。 三、基本思路 本课程考核方式分期末考试、实验报告、平时考勤和平时作业四部分。 四、基本方案与实施细则 本课程考核采用结构成绩,即总成绩由以上四部分组成。期末考试成绩70分,占70%;实验报告成绩15分,占15%;平时考勤5分,占5%;作业10分,占10%。 1、期末考试(满分70分) 占总成绩的70%。本部分主要涵盖了本门课程所涉及的基本概念、核心方法、原理及技术,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考查。本部分的考核主要依据最终的期末考试试卷卷面成绩,共70分。 本部分成绩最终考核成绩低于35分者,本门课程以未通过计。 2、实验报告(满分15分)

关于教学方法和课程考核方法改革的规定

关于教学方法和课程考核方法 改革的规定 为了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的精神,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启发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提高教学质量,规定如下: 一、任课教师要充分认识改革教学方法和课程考核方法对提高教学质量的意义与必要性,努力掌握所任课程有关的理论、知识和最新研究成果,提高专业水平,积极探索启发式教学和素质教育的思路和途径。对“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对一本教材讲到底的照本宣科模式,促使学生死记硬背的考核办法等进行全面改革,以确立新的教学方法和课程考核方法。 二、开展提问式和讨论式教学。任课教师应当从一讲到底的模式下解脱出来,把一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任课教师应当有一半的课时至少有1次教师提问和1次学生回答问题,每门课程的课堂讨论不少于4课时。要鼓励学生主动发问、质疑和主动回答问题。 三、鼓励、引导和鞭策学生自学,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增加指定参考书的数量和范围,每门课程的任课教师都应当给学生指定适量的参考书和相关论文,要求学生阅读并写出一定数量的读书笔记、小论文、研究综述或调研报告。任课教师应当认真阅读学生的读书笔记、小论文、研究综述或调研报告,并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严格防止在写小论文时可能出现的抄袭、剽窃问题。 四、建立教师定期答疑制度。任课教师应适量安排用于与学生交流,指导学生学习,解答学生的疑问。教师答疑的时间应当安排在学生无课的时间进行。有条件的要建立健全教学网站,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教学服务。 五、设立教授论坛。每个学期每位教授、副教授都应当向全校学生作1场学术讲座。讲座题目自拟,到系办公室登记并报院科技处批准。系办公室在联系讲座场地和确定时间后向全系学生公布。讲座的内容必须反映最前沿的学术动态。 六、基本技能考核即平时成绩测定,重在考核学生的动手能力,检验学生的个性与特长,由任课教师主持和负责。主要根据学生质疑和发问的积极程度,主动回答问题的准确程度,上交读书笔记、小论文、研究综述和调研报告的质量,参加辩论式教学、实验教学和实践性教学和听讲座的积极程度以及期中考核成绩来确定。基本技能考核应当有根有据,有考核的题目和成绩评定记录,不得仅凭学生的出勤率而给成绩。

大学课程与教学的改革

大學課程與教學的改革 歐用生 摘要 大學課程與教學一向是「秘密的花園」,相關研究不多,改革的實踐也不容易。但大學學術社區的成員如何扮演轉型知識份子的角色,使課程與教學發揮實踐(praxis)和行動的功能,應是當前大學最重要的使命。本文先對大學的課程組織作社會、政治的分析,強調大學課程與教學要誇越疆界和混種(hybridity),由集合型課程轉向統整型課程,並提供六項途徑作為參考。 關鍵詞 集合型課程(collected code)、統整型課程(integrated code)、 混種(hybridity) 壹、前言 大學的課程和教學一向是「秘密的花園」,直到最近才受到重視,因此相關研究不多;大學課程和教學的改革也唱議了很久,但至今仍缺少具體的行動和成效。例如一九六○年代末期興起的「潛在課程」研究,已對中小學的課程和教學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陳伯璋,民74年;黃政傑,民74年;歐用生,民72 年),但在高等教育上,「潛在課程」的研究才剛剛起步。Margolis (2001)編著「高等教育中的潛在課程」乙書,從潛在課程的定義和觀點、校園環境的角色、身體(body)的重要、社會化的實踐和專業化的滲透和抗拒等方面,探討了潛在課程對大學的結構、功能和師生生活的意義和影響,對大學課程和教學改革的思考有很多的啟示。 社會如何將知識加以定義、選擇、分類、傳遞和評鑑,反映了權力分配

和社會控制的原理(Bernstein , 1971),而大學在知識的生產和分配等方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大學位於學術階層的頂端,處於知識的象牙塔當中,卻疏於反省,讓許多潛在課程在有意、無意中繼續發揮作用,如Margolis、Romero(1998)在「學院(department)是這麼男性、這麼白、這麼老、這麼保守」這篇文章中說的,大學的課程和教學由於強化了性別的、種族的、階級的、年齡的意識形態,結果維續了階層化的社會。 但是課程可能將壓迫或壓制再製並合法化的同時,也發揮鬥爭和抗拒的功能。(Apple, 1982;Giroux, 1988)在批判教育學中,課程成為協商的動態的過程,師生檢討他們所生存的社會,考驗影響他們的社會、政治的勢力,不斷的追求世界是如何運作的,平等的民主原則如何成為運作過程中的一部分。因此課程是一直在改變、一直在發展的,批判的課程詴著讓學生了解批判的民主,以實現社區的建構和社會的正義。(Kincheloe, 1999)大學的課程和教學如果能發揮這種批判和實踐(praxis)的功能,學術社區的成員,如教授和學生才能扮演轉型知識份子(transformative intellectual)的角色。 本文探討大學課程和教學的改革,先從課程的社會組織的觀點,分析大學課程的特色及其改革的困難,然後提出若干改革的途徑,以供參考。 貳、大學課程的社會、政治分析 探討握有權力者在選擇和組織知識時隱含的假定,是研究課程社會學的重要觀點。因此Young(1971)、Bernstein(1971)等強調,要從知識社會學的觀點,探討知識的社會組織和社會結構及其中的權力之間的關係。他們利用階層化(stratification)、專門化(specification)和開放性(openness)、地位(status)等概念來分析誰將什麼界定為知識,哪些人可以接近哪些知識,不同的知識領域間的關係為何,接近不同知識的人之間的關係又如何等問題。階層化是指知識的價值或地位的高低;專門化是知識範圍(scope)的廣狹;開放性則是指知識與知識之間的關係。其結構如圖一所示:

“跨文化交际”课程考核方式改革试点方案

“跨文化交际”课程考核方式改革试点方案 (2010年秋季学期使用) 一、课程说明 “跨文化交际”是开放教育英语专业本科二年级的核心课程之一,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的教学计划统设课中开设在第三学期。成绩合格者可以获得4.5个学分。 本课程通过典型实例分析、模拟交流练习、交际失误分析、英汉双向练习等多种形式,使学生认识语言、文化和交际三者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解决在跨文化交际中因文化的差异而产生的种种问题,提供在处理跨文化交际中一些微妙问题时所需的基本知识和技巧,使学生意识到在同外国人(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往中会因文化差异引起种种误解,以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质量。 二、考核方案制订依据 考核改革方案的设计以“跨文化交际”课程的“教学大纲”、“考核说明”以及本课程目前所使用的多种媒体教材为依据。这些教材包括:文字教材《跨文化交际》(顾曰国主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年第二版)、《跨文化交际导学》(杜亚琛编,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高级英语系列录像–视听指南》(诺尔曼?普里查德、刘黛琳等编,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0 年出版)、录象教材《跨文化交际》,(诺尔曼?普里查德主讲,中央广播电视大学音像社1999年出版发行。共4讲,每讲25分钟);以及《跨文化交际》个人助学版光盘和网络版光盘(徐琰设计并主要制作,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2004年出版)。 三、考核方式改革方案 本课程的考核分为两个部分: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试。二者均采用基于网络的考核方式。形成性考核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形成性测评系统”进行,终结性考试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网上考试系统”进行。 形成性考核旨在促进学生平时的自主学习,加强对学生平时自主学习过程的指导和监督,加强对地方电大辅导教师教学过程的指导和管理,重在对学生自主学习过程进行的指导和检测;同时,促进学生学习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训练和提高。终结性考试旨在检测课程结束后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对文化差异的理解和处理能力。 本课程总成绩为百分制,形成性考核占课程综合成绩的60%,终结性考试占课程综合成绩的40%。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试均采用百分制,60分及格。学生必须在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试两个部分中分别达到合格要求,才能达到该课程的合格要求。

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申请书

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申请书 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申请书 项目名称:基于“翻转课堂”的软件工程课程教学模式研究 项目负责人:杨XX 申请部门:XX学院 联系电话:13507XX E-mail: [email protected] 填表日期:XX-10-23 二、项目立项依据 1、项目的研究意义 高职教育由规模扩张阶段进入注重质量、发展内涵阶段,如何以多种方式满足多样化需求,并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丰富教学形式、提高教学效果,是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肯定的说,尽管翻转课堂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提升学习效率方面,有着非常大的优势,但考虑到中国孩子学习的根深蒂固的习惯,一下子彻底推翻传统,也是不适宜的。所以选择哪些知识,

什么时候来实施就显得格外重要。对于基础和入门内容,仍然采取先教后学的传统模式,目的是在老师手把手的帮助下,带学生入门,打好基础;对于拓展的知识内容,则会适当选择“翻转课堂”新模式来进行。这样,既可以使学生享受新的学习模式带来的学习效率的提高,也避免出现知识陌生带来的学习挫败感。 本课题拟从“软件工程”这门课程入手,以软件技术专业的13级学生(软件技术3131-3134班)为载体,以课程资源系统、丰富和适合络传播为基本要求建设教学资源共享体系,提出“翻转课堂”下软件工程课程资源共建共享的策略,并进行相应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施。 2、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软件工程是一个迅速发展的新兴学科,软件工程的教育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IEEE-cS发起创建软件工程教程的建议,美国建立了一系列的课程计划,但是这些课程主要集中在研究生的教育。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软件行业是个聚集财产、快速致富的行业;中国要走向世界,占据世界软件工程中的份额,必须大力发展计算机软件工程专业教育。正是在此种情况下,XX年6月,国务院发布《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

XX大学课程考核管理办法

XX大学课程考核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课程考核既反映学生掌握、运用知识的能力和程度,又反映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它应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是教学质量评价与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是评定学生成绩和检验教学质量的主要手段。 第二条为进一步加强我校课程考核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建设,加大课程考核方式、方法的改革力度,规范课程考核行为,严肃课程考核纪律,维护课程考核秩序,提高课程考核质量,充分发挥课程考核的检测、诊断、评价、反馈等功能,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XX〕2号)、《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XX〕4号)、《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XX〕1号)等国家有关文件规定和我校相关教学规章制度以及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求,结合实际情况,在原有《XX大学课程考核管理规定》的基础上,特制定本办法。 第三条本办法适用于XX大学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所有课程考核的管理。 第四条本办法所称课程考核是指本、专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规定的所有课程及教学环节(以下统称课程)的考核。

第五条本校在籍本、专科学生应当参加所修各门课程的考核,并得到相应的考核成绩,成绩合格者可获得相应的学分,成绩、学分归入本人档案。 第二章组织与管理 第六条课程考核分学校、院(部)两级组织与管理。学校教务处负责全校课程考核工作的组织和协调,各教学单位负责课程考核工作的安排和实施。各教学单位应充分发挥在课程考核管理中的主体作用。 第七条学校成立由主管教学校长负责的课程考核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由教务处、督查督导处、学生处负责人和各教学单位负责人组成,负责学校课程考核工作政策的制定和重大事项的决定;负责检查各教学单位的考试组织工作、考场安排情况;巡视考风考纪情况;处理各种突发事件等。 第八条各教学单位应成立课程考核工作组,由教学单位负责人任组长,加强对课程考核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课程考核管理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全面负责归属本单位各门课程的考核组织工作。 课程考核工作组的具体职责是:按照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考查、考试课程和考核形式;审批各门课程的考核改革方案;指导各系依据课程教学大纲组织教师命题;负责落实监考人员;落实并检查本教学单位考试组织工作;组织召开教师和学生大会进行考前培训、动员;负责巡查监考教师监考和考风考纪情况,

论知识转型背景下的大学课程改革

摘 要 为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中国大学生的知识体系 和知识结构开始了跨世纪的转型。在知识转型背景下的大学课程改革应以课程综合化为最佳途径,具体地说,就是在课程设置、课程结构、课程内容等方面,力求做到“沟通文理、文理兼顾、文理互补”,做到破除封闭性,强化课程之间的关联性和整体性,在“大综合”的背景下,有“专”有“博”,“专”与“博”结合,并能够在此基础上推陈出新,创新发展。 关键词知识转型知识结构课程改革课程综合 On College Curriculum Reform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Knowledge Transformation //Huang Jian Abstract 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society,college students ’knowledge system and structure is beginning cross -century transformation.College curriculum reform under knowledge transformation should take integration as the best approach,so as to break the blocks of different courses,and integrate different courses.This can innovate college curriculum reform. Key words knowledge transformation;knowledge structure;curriculum reform;curriculum integration Author ’s address School of Chinese Studies,Jiangsu Normal University,221116,Xuzhou,Jiangsu,China 1现代教育发展中传统知识体系向现代知识体系 转型的大趋向 何谓知识?人们提出:“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好像自古以来人类知识的发展就是数量上的增加,就是新知叠旧知,就是不断剔除错误观念,获得正确知识的过程。这是一种有 待于质疑的观念。”[1] 现代中国的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开始 由单纯的知识教育,转变为以增强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特征的 “通才教育”和“创造教育”,现代教育改变了人们的知识体系和知识结构,拓展人们的知识视野,特别是增强了人们的知识活力,现代教育的发展,促进了传统知识体系和知识结构的现代转型。 高等教育应走向现代化,要实现教育国际化、教育社会化、教育多样化、教育综合化、教育信息化、教育市场化、教育产业化、教育个性化等等。“知识爆炸”引发的是教育的革命,导致的是知识的转型。 高等教育应实现教育结构的现代化,例如,教育层次结构的现代化,布局结构、专业结构、学科结构、课程结构等的现代化。再者,高等教育教学内容要现代化,其中学科发展和课程体系改革是关键性环节。还有,高等教育物质条件和技术手段要现代化,这包括教育方式、方法和教育技术设备等的现代化。知识转型以及大学教育的现代化进程,落实在教学实践中,是要确保大学课程体系的现代化,因此,现代教育中大学课程体系的改革意义十分重大。 2知识转型中高等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原则 教育变革往往依赖于课程改革来实现,从现代素质教育的角度讲,课程建设关系到学生健全发展的整个过程,它体现在专业教学科目的设置、教学活动的安排、教学情境的营造、 校园教育环境的形成等诸多方面,当然,具体的课堂教学活动,是其核心构成因素。 现代大学教育不是向学生灌输现存既定的知识,而是以创造教育的原则,培养学生深厚的综合素质、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过硬的科研创新能力、适应社会和善于竞争的能力。在当前高科技、高技能、高速多变的社会中,大学生需在广博的知识领域,达到对各种相关知识的融会贯通,达到知识的学习与创新的同步发展,达到知识体系和知识结构的完善。毫无疑问,大学课程体系的改革是当前高等教育最迫切的实施目标,这种改革将保障大学生知识的现代转型。 为适应现代知识体系而实施的大学创新教育,其特性正如洪堡所强调的:“科学是与高等学校联系在一起的。唯有通过对学术的研究,与科学的交道,对整体世界的反思,才能培养出最优秀的人才,大学生要学的不是材料本身,而是对材料的理解。唯有这样,他们才能形成自己独立的判断 力和个性,然后他们才能达到自由、技艺、力量的境界。”[2] 这 意味着,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要优化整体结构,突出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将专业知识的学习与学术探索紧密结合,并将其上升到高层次、 高境界。3综合化———当前大学课程改革最行之有效的途 径 美国著名教育家古德莱德把课程分为五种类型:指导型课程;法规型课程;传授型课程;操作型课程;经验型课程。由若干彼此关联、相辅相成的课程组合而成的系统称为“课程体系”或“课程结构”。为保证大学生知识面开阔、思路灵活、学术视野广博、创新能力强盛,在课程设置、课程结构、课程内容等方面,力求做到“沟通文理、文理兼顾、文理互补” ,做到破除封闭性,强化关联性和整体性。课程的综合化是当前大学课程结构完成现代性转型的有效途径,现代教育的课程改革,课程的综合化是一种大趋向,可以说,当今的大学教育,一是要着重培养学生文理贯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94(2012)21-0036-02 36

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https://www.360docs.net/doc/a714906639.html, 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艾晓杰,魏先军,李伟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20024) 摘要:教育改革不仅要有知识的更新,也要有科学的考核评定方式,以利对学生 的客观评价和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作者结合“动物生理学”的教学实践体会,从 确立考核目标、建立考评体系、设计考核内容、分配考核权重等方面进行了四年的 实践,并分析和评价了考核方式改革的结果和成效,提出了从基础理论着手、拓展 知识传授口径来培养创新人才的教学思路,为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 做了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教学质量 1 前言 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题是创新,即培养造就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1,2]。近年来,在全面深刻改革的同时,高校特别注重和强调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2]。传统的以期末“一考定成绩”的评价方式,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提高,不利于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顺利开展。为此,根据“动物生理学”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尝试进行课程考核方式改革,以探索实施素质教育,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把传统对成绩的一次考试评定,分散到学习过程节点的质量控制,将考核贯穿到日常教学中,体现公平、公正原则,以达对教学的全程监控,不断总结提高的目的。现将所获得一些心得体会总结出来,以求抛砖引玉。 2 考核方式的改革 作为一种机制,考核所涉及的各方面都是一定教育思想、教育目的和价值取向的体现[3]。高等教育的目的,是要对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综合素质,特别是要培养他们的自我发展与创新的能力[4]。 考核是教学工作中检查教学效果、巩固学生知识、改进教学工作、保证教学质量和督促教育目标实现的重要手段[4,5]。因此,改革考核方式,使之更加科学合理,充分发挥考核的积极功能,不仅是提升本科教学质量、培养创新人才的基础,也是高校教学改革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5]。 2.1 传统的考核方式 传统考核主要以考试来呈现,具有模式僵化、目标狭隘、方式单一和命题陈旧等弊端,严重地阻碍了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传统考试方式忽略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考试目的功利化、题型标准化、评分精量化和形式单一化等,导致在对分数的价值判断上过分夸大分数的价值功能,因而以考核知识的累积、记忆为目标,静态考核,简单判断。标准化考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考试的公平和公正性,减少了人为误差,由于客观性试题偏多,主观性试题少,而且试题答案多数是惟一的,能留给学生探索创新的机会少,不利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6]。这在相当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7]。 囿于传统“一考定成绩”的方式,师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分数结果上,而忽略了学习过程*本课题由上海交通大学“一类课程”动物生理学项目(2006-17)资助。

大学计算机系列课程改革思考

大学计算机系列课程改革思考 摘要:本文结合我国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发展历程,总结了当前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出现的危机并提出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给出了“三个层次、两个要求、多个科类”的大学计算机系列课程顶层规划,分析了“普及计算机文化,培养专业应用能力,训练计算思维能力”的总体教学目标,探讨了大学计算机系列课程有关改革措施。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信息素养;非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计算思维 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包括根据信息需求做出基本判断的信息意识,通过多种渠道获取的相应信息知识,适应时代发展的综合信息能力,遵循职业、社会和时代所要求的信息道德。提高学生信息素养有很多途径,计算机基础教学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大学计算机课程是面向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育课程体系,是培养信息时代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高等院校启动了计算机基础教学。由于当时计算机普及程度较低,作为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入门课程,主要目的在于普及知识、推广应用。随后一段时间,学习一门高级语言课、能够编写应用程序成为当时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重要内容(受Dijkstra在程序设计方面巨大贡献的影响)。到20世纪90年代,计算机基础教学开始区别于计算机专业教育,成为计算机教育独立的分支。2000年以来,计算机硬件设备加速普及,网络和计算机理论的发展尤其是计算机技术和其他产业的融合,使我们真正步入了蓬勃发展的信息时代。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逐渐丰富,各学科专业应用和计算机结合也越来越紧密。 近期以来,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调研发现,目前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面临不少挑战。一方面一些学校的教务处不断削减学时,甚至有学校提出取消此课程;另一方面,国际上又提出通过计算机基础课程培养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改革新思路。计算思维是人类基本思维方式之一,在以计算机作为计算工具之后,计算思维成为创新和解决复杂问题最为重要的思维方式之一。为此,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多次召开研讨会,并于2012年5月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在合肥工业大学组织召开了“大学计算机课程改革研讨会”。本文作者参与了此项工作调研和多次会议研讨,在认真听取会议讨论的基础上,试对大学计算机系列课程改革相关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议,供相关人员参考。 一、当前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出现危机 1.计算机基础课程起点偏低。目前,大、中学生的信息素养普遍提高。但大学第一门计算机类课程,内容与高中重复较多,导致不少高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学时数被不断削减甚至面临被取消的状况。因此,大学计算机系列课程改革必

课程考核改革方案

高校体育课程考核评价方案及效果综述 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提高学生体育健身的能力、意识和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终生体育的健康观念,促进学生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的三维健康发展,客观的评价每一位参加体育课学习的学生,使其的学习态度、学习成绩、进步程度、健身能力等多方面情况得到全面、客观、准确、统的评价,现将公共体育课的考试评价标准统一制定,使教师考有所据,学生应试有章可循。同时,也为了更好的检查每位体育课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避免考试中教师的主观意念过重的现象,准确地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教师的教学状况,实行教、考分离,体育课学生学习行为成绩由任课教师评定,体育课技能考试成绩则由其他教师进行考试评定,最后二者成绩之和就是字生的体育成绩。 客观准确地对学生体育成绩评价,可以让学生们给自己的体育健身能力、健康状况准确定位,可以纵向、横向的和全校的每位学生进行卜匕较,及时发现不足的地方,以敦促学生努力进行体育学习和锻炼,整体提高我校学生的健康水平。 体育课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环节。体育课程是寓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于体育活动并有机结合的教育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径。体育

课程应实现的课程目标是: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和社会适应目标。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教育部颁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和我校《学生成绩考核和管理办法》的有关精神,结合我校体育课的实际情况,特拟订体育课成绩考核暂行办法如下: 一、体育课是学生必修课程,必须严格执行考勤制度,对旷课、迟到、早退的学生除教师及时教育外,并记录在案作为评定平时成绩的依据。 二、体育课按规定为考试课程,其考试项目和标准,由体育部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制定,并在学年初向学生公布。 三、体育课身体素质测试安排在每学期期中进行,专项技能考试安排在各项教学进度的最后一周进行,在期末其他学科考试开始前一周进行体育理论考试。全部考试完毕后由任课教师综合评定学生成绩。 四、考核与评价 1.体育选项课是必修课,一、三学期为考查,二、四学期为考试科目。体育课成绩采用结构考核、综合评定方法进行,体育课成绩采用百分制记分。 2.成绩考核管理办法:根据教学管理有关规定,体育课成绩考核作如下规定: (1)学生上体育课每迟到、早退一次扣1分,病假一次扣2分,事假一次扣3分,旷课一次扣5分(病假需有校医诊断证明,事假需有辅导员准假条)。

中国大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历史与现状

[摘要]中国大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历史,从其最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来看,已经历了模仿“苏联模式”和学习“美国模式”两个阶段,下一个趋势是“多重组合普通教育 +多样性的主修”模式。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主要有质量、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造性的问题和高等教育课程与教学的国际化四大问题。关于创造性问题,尤要引起重视。创造性人才培养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根本目标,但创造性是激发出来的,而不是教出来的。创造性培养需要知识系统、思维系统、动力系统、时间系统和实践系统五大保障系统。[关键词]大学课程;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创造性今天我打算讲讲中国大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历史与现状。具体讲三个问题:一是历史,二是现状,分四个主题讲现状,最后,将从四个主题中抽取一个我认为我自己尚有研究的主题展开详细论述。一、建国以来中国大学课程与教学改革历史历史不好讲,中国大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历史包括课程教学管理的历史、课程编制的历史、教学方法的历史、人才培养模式的历史、专业设置的历史。这么多历史讲什么?我认为要讲最核心的。我个人认为,课程与教学中最核心的问题是人才培养模式,所以我从人才培养模式的角度谈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大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历史。1949~1966年可以视为人才培养模式发展的第一阶段(“文革”阶段我不讲,因为没有代表性),这一阶段的人才培养模式称为苏联模式。这种模式按照专业口径招生,本科四年的学习中,学生第一年修基础课,第二年修专业基础课,后两年是专业课,还有一些专业加深课,大体称为知识三层楼。这就是我们这17年间的宏观人才培养模式。我个人认为以上是第一阶段,不折不扣的前苏联模式。后来就发生变化了。为了说明下一阶段的特点,我们必须首先看一下美国模式,有比较才有鉴别。美国大学主修领域平均为5~7门课程,最多的也只需一年就可以学完,这样几乎所有学生至少都可以修两个主修(major),而且是两个本科的major。这在中国大学是做不到的。我国大学每个专业所修的专业课加专业基础课一般都在20门以上。这样一来,不难理解,美国的大学生完全有很充分的时间选择至少三个主修领域,而我国的学生充其量只能选择一个本科主修加一个专科层次的辅修。和前苏联模式相比,美国模式具有灵活地适应市场的能力。一旦市场变化,需要改变的只是major,而且教师转变快,在我们原来的前苏联模式里,一个教师只要承担两门专业课,工作量就够了。所以如果专业没有前景了,两门课没法教了,他就得再转到其他方面。在美国不一样,每个教师可以开十几门课,有些课是minicourse(微型课程),很小,一个主修不行了,还有其它主修的课程。所以其应对市场的能力比中国原来学的前苏联模式不知要强多少倍。日本的广岛大学也和美国大学的情况差不多。只有中国大学,主修有这么多课时,特别是专业课。还是讲宏观的人才培养模式。美国模式和前苏联模式不同,他们以院系招生,按学科口径入学,不像我们分专业这么细。头两年进行的是普通教育,通常两年,也有可能一年半或者一年,具有复杂性。后两年学生选择多个主修,同时兼修一些自由选修课。有些自由选修是主修领域的,还有一部分是通识教育里的选修。通识教育实际上散见于四年之中。美国模式比起苏联模式来,应对市场的能力要强得多。苏联模式专业过窄,应对社会变化的能力较差,如果按照这一模式组织教学,如果学生读到一半时,突然发现社会需求不那么紧迫了,而那时我们的教师基本按专业配置,当专业和人才需求矛盾时,问题便出现了,一定会出现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局面。按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配备的专业教师没法呆了,只有根据原有特长重新安排,我国高等学校“文革”前就这样。当外在条件发生变化时,这一模式情况就很糟糕了。这时美国模式的优点就显现出来了,第一是主修多,多的时候10个8个甚至20个都有,学生在普通教育完成后选择面大,我们指学生可以“自由选修”指的就是这个,而不是我们的选修,我们专业课至少20门,每门专业课至少2学分,个别有3~5学分。在美国、加拿大,包括日本,其主修除了数量多外,学时学分也少,一个主修领域平均为5~7门课程,一门课程通常不多于30课时(在国内有的高校平均一门课程57课时甚至还多)。这样下来,修一门主修,有些一学期可学完,伯克利的主修比较大,但一年内也可修

课程考核和学业评价方式改革实施情况经验交流

课程考核和学业评价方式改革实施情况经验交流 一、对课程考核和学业评价方式改革重要性的认识 课程考核和学业评价是教学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它会直接影响教学的方方面面。“211”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必然带来教师教学观念、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等方面的革新,也必将导致学生在学习观念、方式和方法发生相应的变化。量化评价为主要特征的实证化评价方式(例如纸笔测试方法)在我国高校评价方法中仍然占主导地位,这种评价方式以准确、高效、适应性强、说服力强被我国高校广泛采用;但其弊端是重结果、轻过程;重视甄别和奖惩之功能,忽视改进和激励之功能;忽视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的交流;易造成评价信息的失真等问题, 二、建工学院课程考核和学业评价方式改革的实施 1、师生对课程考核学业评价观念转变。 传统的学业评价以课程考核这一静态、单一的结果作为区别学生个体之间学业学习效果的标准,主要的目的是甄别、选择和奖惩。这与“211”人才培养模式目标与宗旨不相适应,经过开展此项改革,教师作为评价者应重新建立课程考核和学业评价的新观念:学业评价不仅仅为甄别,更是为了改进;不再为了选择,而是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再是为了奖惩,而是为了激励。通过在更新教师学业评价观念,引领教师建立与本专业和本课程相适应的学业评价方式和体系,在学业评价评价方法、手段、评价实施过程上进行大胆有效的改革,从而达到“211”模式下增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实现我校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 2、“211”人才培养模式下学业评价原则的确定 基于上述观念,确定了课程考核学业评价改革遵循的原则 1)发展性原则。 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只有在这种原则基础之上,才能谈到评价方法的革新、新的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具体的评价技术层面的问题等。 2)激励性原则。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只要发现自己的特长,并付出艰辛的努力,每个人都能成为优秀者。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在对学生的评价中,善于发现学生的个性特长,并给予适当的鼓励,使得每一个学生都拥有自信心,都能找到自己发展的方向,从而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 3)全面性原则。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既然是全面发展就不能只看学生的学习成绩或与学生相关的某一个方面的发展,而应着眼于学生的整体方面。这就要求我们的评价方式应该是多元的、全面的,在多元评价标准下,发现学生潜力,推出更多一些优秀的学生,这就是坚持全面性原则的意义。 3、具体实施情况 1)对传统量化考核方式的继承和发展 纸笔测验作为考查认知领域中的一种传统的考核评价方式仍然有它的适用范围,我们在继承的同时,还应根据课程的需要做出相应的改进,譬如命题上将考核重点不放在知识点的简单记忆和重现上,不要放在孤立地对基本技能进行测试,不再仅仅考察学生记忆、简单理解,而应重点从知识的整体联系上对学生深度的理解力、分析能力、应用能力的进行综合考核和评价。 另外,也考虑创新考试管理模式也是不失为对纸笔测验这种传统考核方式的发展,譬如

改革课程考试考核方法

改革课程考试考核方法 根据高职教学建设和发展需要,为进一步深化我系课程考试考核改革,科学合理测评学生学习效果,全面考查学生的应用能力,着重体现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力,积极推动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考试考核改革的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增强职业素养与专业技能,提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具有较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高技能人才。 考试考核的改革以有利于学生运用知识能力、实际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推动教师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有利于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变为指导思想,通过考试考核的改革使教学工作的重点真正落实到学生能力的培养和自身素质的提高。 二、基本要求 1.考试考核的改革要以课程教学目标为根本依据,结合课程的性质和特点,科学设计课程考核的内容、方式、方法以及采用的手段,便于全面检测和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行为和学习成果。 2.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的性质与特点,积极探索适合本课程的考核方式,提倡采用综合测试、应用答辩、设计答辩、写论文、调研报告、开卷考试、现场技能操作、上机操作、实验测试、产品设计制作、作品制作、竞赛等形式与日常表现结合起来的考核方式,力争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进行全面检测考核,讲究实际效果。 3.加强学习过程考核,学生上课考勤、回答问题等列入考核范围,并在考

核分数中占相应比例。 4.重视考核后信息的分析、处理和意见反馈。任课教师要对考核后的结果及时进行分析、总结,进一步完善考核效果与提高考核水平。 5.新的考核方式需经教研室审核后上报系教学办公室批准并备案。 三、课程考试考核方式的选择参考 教师可以根据课程情况,选择适合本课程的要求与特点,且能充分全面衡量和检验出学生的整体水平与能力的考核方式。参考考核方式如下:1.理论性强的专业课程:可以采用传统试卷考核的方式,并与平时学习情况、个人表现等结合起来的考试方式。也可创新其他方式进行考核。 2.实践课程:可以选择采取现场技能操作、上机操作、设计答辩、实验测试、作品制作、产品制作、竞赛形式等方式,或者采取理论测验与上述操作结合起来的方式,或者实际操作与平时学习情况等因素综合考虑的考核方式。 3.考查课:可采取试卷考核、大作业、小论文、调研报告、上机操作、现场技能操作、答辩、实验测试等方式与日常表现结合的考核方式。 4.选修课:可采取试卷考核、大作业、上机操作、答辩、实验测试等方式与日常表现相结合的考核方式。 5.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可以采取顶岗考核答辩、毕业设计、毕业答辩、预就业考核等考核方式。也可根据本专业特点进行其他方式的改革试点。 四、具体实施程序 计划进行课程考试考核改革的课程,授课教师需要填写《课程考试考核改革申请表》提出申请,不进行笔试的课程,要制定出详细的考核实施方案,内容包括课程的性质与特点、考核目的、考核内容、具体实施步骤、评分标准等,于

大学课程管理体制改革论文.docx

一、从理念上明晰课程管理中的政府定位大学课程管理体制改革的合法性和必要性,我们在上述中已经从大学职能和社会实际层面阐释清楚了。 那么,该如何进行课程管理体制改革呢?改革的主体是谁?改革的对象又是否明确?改革的路径怎么实施?我们一般认为,大学课程管理体制改革的主体是政府,是教育行政领导部门的重要管理活动。 [2]人们也总能在历次的课程改革中,看到政府下达各种决议和要求,政府的初衷是想将大学课程建设推向更好的方向,可事实上,如国家级精品课程的设置,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推动课程发展的导向作用,然而高校更多关注的是如何赢得政策和资源的倾斜,一切为评选国家级精品课程而让路,盲目无序的竞争,反倒进一步钳制住了大学课程建设与发展,不仅违背了政府对于大学课程管理体制改革的初衷,甚至是完全的背道而驰,是什么原因造成如此的改革困境? 从中央教育行政部门来看,应该首先明晰我国实行的是中央集权制式的课程管理方式,而课程管理体制与经济管理体制有诸多相似之处,经济体制的原动力在于市场、企业,课程建设与发展的原动力则在于高校、教师和学生。 政府越是加强管理,越会强化控制,从而抑制课程发展的活力。那么集权制的课程管理体制就一定不好吗?也并非如此,高度集中型课程管理体制有利于实行统一的教育标准,维护教育平等; 有助于运用国家的行政手段,保障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有益于保持文化的统

一,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 便于国家对各地教育的管理,有利 于增强中央的控制力 [3]任何课程管理体制类型都应该充分尊重和考虑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集权制式的改革方向总是向分权制式靠拢,而分权制式的改革趋势则是向集权制式靠拢,因此我们改革理念在方向上的考量应该是在坚持集权制的课程管理体制传统基础上,尽可能的扩大地方及高校的课程管理自主权力,明确了这一改革方向,我们就知道,课程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不是政府去制定并下达多么健全完善的政策,而是进行合理的权力分配,放手让地方和高校去规划、发展课程。 特别是我国的《高等教育法》中就有强调要充分保证大学办学自主权,而大学课程管理体制改革本身也是大学改革的一部分,设法获得某一手段是国家的事情,关键却在于怎样运用这一手段。 因此大学改革只能由大学的人们来决定。 [4]明晰了改革理念和政府自身的定位后,大学课程管理体制改革确定以政府为主导,地方、大学、教师和学生的多主体模式,或许是一种很有效的权力结构关系。 由政府来指导,就能把握住大的改革方向,也能妥善协调社会和地方、高校的关系,地方、大学、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便能充分发挥群体与个人的积极性,不再是以往的被管理者和被接受者,也是大学课程管理体制改革的真正推动力所在。 二、通过完善立法协调课程管理内的政校关系既然改革理念及改革主体都明晰了,而事实上,改革主体既是改革者,同时也是改革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