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空间隐喻

时间空间隐喻
时间空间隐喻

所谓隐喻就是“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参照他们熟知的、有形的、具体的概念来认识,思维,经历,对待无形的、难以定义的概念,形成了一个不同概念之间相互关联的认知方式”。也就是说,人们根据两个概念域的某种相似性,以熟悉的经历去体验或理解不熟悉的经历,以两种事物的相似性进行相互映射,达到以一事物来表达另一事物的目的。隐喻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可以说,如果没有隐喻,我们的生活我们的表达都会缺少很多生命力。同时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体存在的基本形式,现实中任何事物总是发生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之中的。所以时空隐喻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

首先是时间隐喻。莱考夫将隐喻分为三类,分别是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和实体隐喻,而生活中对于时间的隐喻多属于结构隐喻,即以一种概念的结构来构造另一种概念, 使两种概念相叠加, 将涉及金钱概念的各方面的词语用于谈论另一概念,如我们在等待时最常说的“时间就是金钱”就是把“时间”与“金钱”这两个概念等同起来。这句话不论在中文或者英语表达中都实在太普遍了,我们通过结构隐喻,直接将这两个概念叠加,如英语中的“Can you give me a few minutes?”“We are running out of time.”这两个句子,时间是一个抽象概念,很显然不可交易,不能由一方给另一方,当然别人也不能把时间用完,所以这都是把时间直接看成金钱,从而使表达生动形象。同时,时间的隐喻也有属于实体隐喻的,因时间看不见摸不着,所以为了指代的便利,人们经常把时间看成一个有形的实体,甚至是一个容器性质的实体,如她把希望寄托在时间上。我们满怀着希望走进新世纪。

其次是空间隐喻。可以作为空间隐喻的词很多,暂时就用“深”来举例。1) “深”喻“(关系)亲密”人们常把自身看作一个容器。重要的脏器被保护在体内,距离皮肤较远的身体深处。关系亲密的人对自己来说是重要的。因此人们借助“深”的概念来喻指他人与自己关系的亲密和弥足珍贵。“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姜夔《扬州慢》)2)“深”喻“狡猾”深藏的事物不易被人揣摩,似乎暗藏着许多变数。因此用“深”来喻指狡猾或神秘。蕴含“阴谋计划周全,神秘莫测”的意思。如“心机很深”She is very deep, you never know what she is thinking.再比如说“高”,1)高本来是空间位置上由下到上距离大的,隐喻到社会阶层上可以指代地位,如他们家是高官She has friends in high places. (她有一些很有权势的朋友。) 2)“高”可从空间性状喻指数量, 即用空间意义表示数量意义。“速度、比例, 价格、效率、效益”等都可以量化。市场体制与计划体制相比较有两个根本特点, 一是高效率, 一是高效益。3)高还可以像深一样表示程度,程度意为事物变化达到的程度, 程度深的为高,如这时, 我才相信天才演员所能表现高度准确性。Parent s who have such high hopes for

t heir children. (对孩子寄予如此厚望的父母。

最后,时间隐喻其实可以和空间隐喻叠加联系起来,变成时间的空间隐喻。莱考夫指出:“时间的流逝是运动”。因而在水平层面上时间是动态的,是可以进行空间位移的,时间的空间方向主要体现在水平和垂直两种。因为时间本无前后,其前后是观察者选定的,过去的时间一般被概念化为“已经离开静止的认知主体,并慢慢远离静止的认知主体”的假想物体。如in the past years,过去,以往,往日,去日在表示将来概念的时候,将来的时间被空间隐喻化,可以将时间认为“还没有到达,但正在朝静止的认知主体移动”的假想物体。如:the coming year,the coming season,to look forward to.来年,来季。垂直层面的时间是立体的,分为“上下”两个方向。汉语的“上下”时间隐喻概念是“过去在上,未来在下”,例如:“上古”、“下学期”。而英语中的“上下”时间隐喻概念与汉语相反,即“未来在上,过去在下”,例如:“up to now, I’ve never met him”,“Applicants must be above the age of eighteen”

《时间的隐喻》阅读答案

时间的隐喻 傅菲 ①怀玉山脉勒住了缰绳,东奔的烈马停了下来。群山如一锅沸水,暂时不再潽射,水花凝结成了低矮的山冈。龙门山像一把圈椅,新叶村偃卧其中。 ②在新叶村,我有长久的恍惚:夏日蒸腾般的晕眩、古老巷弄幽深的迷失、池塘倒映出来的幻觉、旧年屋舍散发的阴凉、溪流时断时续的亘古之声、灼日下荷花盛开的夺目光晕——午间酣睡在走廊里的老人,晒在竹圆匾里焦红的辣椒,失去水色又略微卷曲的君子竹叶,剥落了石片的碾盘,千年的水井浮起今晚的淡淡月色——群山在望,苍鹭在茂密的灌木林栖落,指甲花映在门前的空院。 ③新叶古村始建于南宋嘉定年间,叶氏先祖叶坤从寿昌湖岑畈入赘娘舅夏氏家,繁衍至今,已三十余代。夏氏人丁不旺,被迫外迁,而叶氏根深叶茂,开枝散叶。 ④桃树茂密之处,即村舍。村舍依半扇形围拢成村落,村落中央有池塘,塘叫南塘,像一块长满了绿锈的铜镜。石砌的塘堤爬上了苔藓。塘口有一片葱油的蔬菜地。水生万物,千年不息。翘起的瓦檐,粉白斑驳的砖墙,窄小的房门,高大的池杉,闲散的人影,它们一并收入南塘,像是沉落水底,又像是浮出波面。南塘成了近似谜语的象征物,宋朝理学家金仁山在规划叶村时,以“山起西北,水聚东南”的格局,开挖了南塘。塘一般用于聚水灌溉,洗衣洗菜,可一座八百年的池塘,更像一座时间的钟塔。它会照见什么呢?年年日日,人在池塘的水影里更替,池边的人最终随星辰落入塘里,钟声会虚化,消失在风里。池塘边站久了,眼球里浮现各色人物,说不清楚他们是谁。他们从不可知之处,来到南塘边,握手相逢,拥抱告别。 ⑤人工通浚的两条溪流,注入南塘,溪流即是村界,叶氏居于溪内,巷弄沿小溪而建,石板道逼仄幽深。一个人在巷弄走,跫然,每一个脚步声,都是孤独的,仿佛在说:过客,过客。我也是一个人走,脚步轻缓。灰白的房墙有粉屑剥落,露出黑色的老青砖。每一堵墙,斜斜看上去,像被洇湿而后晒干了的纸画,画是写意的山水画,疏淡,空蒙,留白有余。画中不见人影,也不见村舍和田园,只有点点的山影树影,和晚秋的肃穆。巷弄九曲,让我觉得巷弄如干涸的河床,人如无水之舟。交错的巷弄,似乎是一个迷宫,站在巷口,往里望,墙垣劈立,低缓的石板台阶形成的斜坡面,与悠长狭窄的深度,构成了乡人回忆中不可遗忘的角落。 ⑥在巷弄的尽头,有酒家,屋檐下的纸灯笼,暂时把灯光暗藏在灯芯里、酒是五加皮酒,自家酿的,封在土陶酒缸里,封酒缸口的红布,绷紧,使我深信:雨滴里。一株种在石臼里

从认知角度看汉语的空间隐喻

从认知角度看汉语的空间隐喻 蓝 纯 一、引 言 本文从认知角度研究汉语的空间隐喻现象。“空间隐喻”指的是将空间方位投射到非空间概念上的隐喻。本文重点研究“上”和“下”这两个空间概念,对取自语料库的真实语料进行定性定量分析,以求达到下述目标: ○揭示汉语的“上”、“下”两个概念是沿着怎样的隐喻路径拓展,从中发现汉民族怎样通过空间隐喻来构造其他非空间概念; ○揭示所发现的隐喻拓展(犿犲狋犪狆犺狅狉犻犮犪犾犲狓狋犲狀狊犻狅狀)的经验基础(犲狓狆犲狉犻犲狀狋犻犪犾犵狉狅狌狀犱犻狀犵)和实现方式(狉犲犪犾犻狕犪狋犻狅狀狊); ○为今后进行不同语言的认知隐喻研究提供语料分析的可操作模式。 二、西方认知隐喻研究简述 当代西方认知语言学认为,从性质上说,隐喻不属于纯语言的范畴,而属于认知的范畴,我们在日常语言中见到的隐喻表达法不过是隐喻概念系统的浅层表现。作为一种基本的认知模式,隐喻让我们通过相对具体、结构相对清晰的概念去理解那些相对抽象、缺乏内部结构的概念。简言之,隐喻是我们理解抽象概念、进行抽象思维的主要途径。 从结构上说,隐喻是将始原域(狊狅狌狉犮犲犱狅犿犪犻狀)的框架投射到目标域(狋犪狉犵犲狋犱狅犿犪犻狀)之上,这种投射是单向的,不存在从目标域到始原域的投射。这种投射又是部分的,因为始原域的框架只有部分会被投射到目标域之上。这种投射不是随意的,它遵循犔犪犽狅犳犳(1993)提出的狋犺犲 ·332·

犐狀狏犪狉犻犪狀犮犲犘狉犻狀犮犻狆犾犲,即所投射的结构应与目标域的原有内部结构相一致。 认知语言学赋予隐喻下述重要特征:第一,隐喻概念系统的运行是自动的、无知无觉的、经常的,不易被人们察觉;第二,大部分的新鲜隐喻(狀犲狑犿犲狋犪狆犺狅狉狊)都是约定俗成隐喻(犮狅狀狏犲狀狋犻狅狀犪犾犿犲狋犪狆犺狅狉狊)的延展,因此具有与后者一样的特性,受同样的原则约束;第三,有些隐喻概念具有广泛的普遍性,例如“时间即空间”隐喻,另外一些隐喻则表现出更多的文化特征。 语言所体现的概念系统包含了成千上万的认知隐喻。问题是:这些隐喻的产生是随意的、偶然的还是有据可寻?作为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经验现实主义(犲狓狆犲狉犻犲狀狋犻犪犾狉犲犪犾犻狊犿)提供的答案是:人类的认知离不开他们的身体体验和日常生活经验;认知隐喻的产生同样源于我们的身体体验和生活经验。另一方面,一个认知隐喻一旦广为大众接受,就会反过来将它自身的结构强加于现实生活,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实现它的影响。最明显的例子有温度计和股价走势图,二者均直观地表现了“多”与“上”之间的联系。又如卡通画中常以卡通人物耳朵眼里冒烟来表现愤怒,这正是犃犖犌犈犚犐犛犎犗犜犉犔犝犐犇犐犖犃犆犗犖犜犃犐犖犈犚这一隐喻的形象体现。 需要指出的是隐喻的经验基础和实现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区别仅在于一个先于隐喻存在,一个后于隐喻出现。从历史的角度来说,在上一代人眼里属于隐喻实现的现象,在下一代人看来很可能已变为该隐喻的经验基础而被想当然地接受。 认知隐喻研究现在主要面临两大课题。首先应该对英语以外的语言的隐喻系统做大量的基础研究,以求证明不仅在英语中,而且在其他语言中,抽象思维都是部分通过隐喻来实现的。其次是有关隐喻概念系统的普遍性或相对性。一方面人类的认知活动植根于日常的身体体验,而不同民族的身体体验却是相同的,因此有理由假设普遍性的隐喻概念的存在;另一方面由于身体体验不能独立于特定的文化和社会之外,我们也有理由推论在不同文化的隐喻概念系统中应该存在差异。然而,不同的语言、文化究竟在多大程度上表现出隐喻概念系统的同和异,却是亟待扎扎实实的对比研究来回答的问题(犢狌,1996)。 ·432·

《孔乙己》的隐喻空间

《孔乙己》的隐喻空间 《孔乙己》是落魄的旧知识分子孔乙己的人生评传,是“小伙计”畸形的成长史,是孔乙己被无情消费的文本举证,是中国从农业社会向工商社会过渡的特殊投影,是智力文化被经济文化冲撞后落败的一幕残局,是中国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道德在时代变迁面前的不适与凋零,是鲁迅有了宏阔西方文明视野之后重新检讨中国社会实况的清醒与焦虑,是中国在被迫走入现代性的前夜所留下的匆促与慌张。 一 《孔乙己》是鲁迅的第二篇白话小说,也是他本人最满意的一篇小说,完成于《狂人日记》写作的半年之后,文法上却可见诸多的克服。作品不再是简单的剑拔弩张的愤怒口诛,也绕开了“以血还血,以牙还牙”的暴力心绪,这种平静反倒使小说更具振聋发聩的力量,它的内涵也比首篇丰厚了许多。“在《呐喊》集中,这可说是呐喊的火气最弱,作者的内心隐痛却表现得最饱满的一篇,鲁迅如此偏爱它,正显出了他创作的真正的兴趣所在。”①加上之后的《药》,鲁迅最初的三篇小说正好让我们看清了作家思想的变化脉络。《狂人日记》情绪张扬,对封建文化的态度是“除之而后快”;《孔乙己》文字内敛,心思低回,“能于寥寥数页之中,将社会对于苦人的冷淡,不慌不忙地描写出来,讽刺又不很显露,有大家的作风”②,这篇小说里可见些微大杀大砍前的犹豫,甚至还有作家面对传统文化时心绪复杂的抚摸;到了《药》中,鲁迅抬起了此前一直低垂的头,在夏瑜的坟上添一个花环,这是他对一抹曙色的期待。 《孔乙己》是一篇写实性很强的小说,具有让人惊骇的人性和美学的主题深度。今天我们已不能把这篇小说简单地归结为科举害人了,尽管作品中的确呈示了科举的诸多罪恶,比如是它使考场失意的孔乙己走投无路,还是它使考场得意的丁举人沦为精神意义上的死亡者——他成了残酷迫害孔乙己的灭绝人性的暴徒,是人类文明层面的行尸走肉。其实科举制度不过是前台的景致,状写旧文化的衰微、没落、无力以及作家面对它时的诸多踌躇才是真正的用意。鲁迅关注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性逼迫下的整体命运走向,一方面他意识到了中国进行现代化改造的迫切性,另一方面他也深知西方文化裹挟着重重的经济气味,特别是在经济原始积累时期还带有令人窒息的血腥气味。正是这种巨大的心理压力使鲁迅由振臂呐喊,转入一时的沉默。 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年的江浙,早有资本主义经济的漫渗,特别是“五四”前后,西方的经济入侵越发潮涌而来。小说时间背景虽标示的是“二十多年前”,但作家不可避免地要写到他的眼前之景,没有谁的回忆会是纯粹的、不着当前颜色的。在“义”和“利”、智力文

论介词空间隐喻的认知理据及其现实意义(一)

论介词空间隐喻的认知理据及其现实意义(一) 摘要:隐喻是两个认知域的概念之间的映射,是人类用某一领域的经验来解释或理解另一领域的经验的一种认知活动。空间隐喻是有理据的,而不是任意和约定俗成的,介词在其空间概念的基础上通过从具体到抽象的隐喻投射产生了大量不同的义项,发展了丰富多彩的隐喻含义,并最终形成了介词的多义性网络。介词at-on-in构成了一个“点面体三位一体”的微观系统,它们的原型义及在时间、动作和抽象概念等方面的意义延伸,值得进行系统性地研究分析。从认知学的角度运用空间隐喻对介词惯用法作出合理的解释,对英语教学尤其是词汇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介词;空间隐喻;认知理据;意象图式 Abstract:Asacognitiveactivityinwhichhumanbeingsusetheexperienceofadomaintoexplainorunderstandthat ofanotherdomain,metaphoristhemappingofconceptsbetweenthetwocognitivedomains.Byanalyzin gthecognitivemotivationofprepositionalspatialmetaphor,wecansafelyconcludethatprepositionsha veproducednumerousdifferentmeaningsanddevelopedcolorfulmetaphoricalconnotations,andthe polysemanticnetworkisthusformed.Illustratedbyat-on-in,theirprototypalmeaningsareexplainedan dextendedtotime,actionsandabstractconcepts.Finally,thepaperpointsouttherealisticsignificanceof usingspatialmetaphortoexpoundprepositionalphrasesinEnglishteaching,particularlyinvocabularyt eaching. Keywords:preposition;spatialmetaphor;cognitivemotivation;imageschemata 传统上,主要是修辞学家、文学家、哲学家和符号学家对隐喻进行研究,而主流的生成语言学家对此是不屑一顾的,在他们看来,隐喻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不值得深入探讨和分析。自1980年隐喻研究的代表人物https://www.360docs.net/doc/a72642662.html,koff和M.Johnson的著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问世以来,语言学家才开始全面反思和挑战旧有的隐喻观,认为隐喻无处不在,是人类对混沌世界的知识和抽象范畴进行有序组织和概念化的有力工具,是人类用某一领域的经验来解释或理解另一领域的经验的一种认知活动,即两个认知域的概念之间的映射1]10。而这两个领域之所以能够产生映射,是缘于二者之间存在着某种相同或类似的认知结构模式意象图式。何谓“意象图式”?它是人们对某些有关联的事物经过长期的反复感知后,在大脑中形成的一种抽象的认知模式,是沟通抽象概念和具体意象的桥梁。意象图式不仅是一个抽象的语义规则,更是一个基本的心理图像。人脑在形成了某种意象图式之后,就会不自觉地运用业已存在的图式去认知新鲜、复杂或抽象的事物和现象,从而实现从一个认知域向另一个认知域的隐喻性映射,衍生出丰富多彩的隐喻含义。 认知语言学家发现大多数的意象图式来自于空间概念,如“上下模式”、“里外模式”和“容器模式”等。这是因为空间作为认知客观世界的基础,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第一要素,在认知域中占据着核心地位。空间概念是人类最早熟知的有形而具体的概念,在此基础上,人们开始将诸如时间、动作、数量、身体状况、心理活动、社会地位和价值观念等抽象概念投射到具体的空间方位概念上,其结果便是空间隐喻的大量产生。 一、介词空间隐喻的认知理据 人是万物的尺度。在认知外部世界的过程中,人类以自身躯体为体验基础去构思情景、合成图像,并细化成各种空间概念,最终通过不同的语言符号介词固化下来。英语中共有100多个介词,其中大部分的原型都是表示空间的,是人们对空间方位最重要、最直接的语言表达形式之一,为抽象思维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基础和路径。然而,空间介词往往表现得十分活跃,用法灵活多变,在固定短语中的意义尤为纷繁复杂,使得整个语言结构显得无理据可寻,让学习者倍感迷惑。能否正确地运用介词,已成为学习者是否真正掌握现代英语的标准之一。 人类的思维和语言是不断发展的,但相对于现实世界中无限的事物和现象而言,人类的词汇毕

隐喻的发展

1、传统隐喻理论 隐喻是什么?修辞学家说,隐喻就是一种修辞格,是一种修辞话语的手段。逻辑学家说,隐喻是一种范畴错置。哲学家说,隐喻性是语言的根本特性,人类语言从根本上来说是隐喻性的。认知科学家说,隐喻是人类认知事物的一种基本方式。近几十年来,人们对隐喻本质的认识较之传统的隐喻观已发生了巨大变化。 历史上第一位对隐喻现象进行系统论述的是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和《诗学》中的多处,他从隐喻的活动方式角度描述其特征。亚氏对隐喻的定义是:“就是把一个事物的名称转用于另一个事物,要么从种转向类或由类转向种,要么根据模拟关系从种转向种”(《诗学》)。根据这个定义,亚里斯多德又将隐喻的本质概括为词汇的替代:“隐喻是用一个陌生的名词替换,或者以属代种,或者以种代属,或者通过类推,即比较。”他说的替代的几种情况是:(1)以属代种,或以上代下,即用上义词代下义词。如There lies my ship (我的船躺在那里)。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解释,lie是属,lie at anchor是种(抛锚停泊),前者所指范围更广,其语义涵盖后者,但在这个句子里前者的语义等于后者。(2)以种代属,或以下代上,以下义词代上义词。如Truly ten thousand noble deeds hath Odysseus done(Odysseus做了足足一万个伟大业绩)。ten thousand (一万)这个数字在语义上属于“a large number ”,因为“大量”可以是上百、上千,也可以是数十万、数百万。因此,前者是种,后者是属,但前者实际上要表述的是大量的意思,因而是以种代属。(3)以种代种,或互代,是一个分类学上同一级的词代替另一个词。如With blade of bronze drew away the life /Cutting off the water with unwearied bronze/To draw aw ay(从中抽出)用来代替“to cleave”(裂开),cutting off 则用来指“to draw away”之意,两者都是“taking away”之意,在同一层次,可谓以种代种。亚里士多德认为,在四类隐喻中,真正重要的是通过比例关系所作的“类推”(analogy),也可叫“proportional metaphor”(比例性比喻)。他也为此举了例子。 亚氏提到了明喻,认为是隐喻的一种。明喻指对两个基本上不相同的事物作比较,特别是这种比较因使用了引导词like或as使语义清晰显现,实质是替代或比较。 束定芳认为,亚氏定义的最大优点是发现了隐喻是一种意义转换的形式,隐喻涉及至少两个词或事物,其中一个在构成隐喻的过程中意义发生了变化。其定义的最大局限是将隐喻限制在名词上,排斥了其它词用作隐喻的可能性,因此也排斥了揭示隐喻的话语特性的可能性。因为承认动词和形容词等也可以用作隐喻,就必须承认只有在词语的组合过程中才可能生成隐喻的事实,同时,这一定义也无法将隐喻与相关的语言使用现象,如换喻、提喻等区别开来。 法国哲学家保罗?利科对亚氏的隐喻观作了总结:我们把隐喻定义为名词意义的转换,其特点有:第一,隐喻是一种借用;第二,借用的意义与本义相对应,也就是说,它原本属于其它单词;第三,我们求助于隐喻来填充语义的空白;第四,借用词取代了并未出现的本义词,如果这种词存在的话。 传统修辞学中另一个对传统隐喻理论产生重要影响的人物是法国修辞学家方达尼尔。在《话语的辞格》中,他把隐喻作为一种典型的辞格来分析。他指出,喻格不是关系本身,而是建立在关系之上的一种理据。比喻发生的关系是概念之间的关系:一方面是借词的原始意义,另一方面是它被新赋予的意义。在他看来,喻格虽然由一个词组成,但发生在两个概念之间,通过两者之间的转移构成。因此,喻格建立在一种双重性的基础上。他还指出,由于相似与事物的特征有关,因此可以把这一特征转移到具有这种特征的事物的领域。隐喻可以取自我们周围的任何事物,真实的或想象的、思想的、道德的以及物理的实体,而且它们都可以用于所有的思想的实体。方达尼尔以“有生命的”(inanimate)为标准,把隐喻分成五类:属于某一有生命事物的特征向另一有生命的事物转移的隐喻;某一无生命但具物理性的事物的特

汉语时间概念隐喻的认知研究

●语言学 汉语时间概念隐喻的认知研究 杨 梅 (山东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山东 青岛 266510) 摘要:时间概念都是通过其他概念来认识的。从不同的来源看,汉语中的时间隐喻有以下几类:时间是空 间;时间是金钱;时间是实体;时间流逝是运动。汉民族认知和建构时间概念的途径和方式是多样的,大量存在于日常语言中的时间隐喻证明了隐喻在人类语言尤其是在日常语言中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隐喻; 时间隐喻; 源域; 目的域; 映射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9322(2010)0120016204 收稿日期:2009209221 基金项目:山东科技大学“春蕾计划”资助项目“异常搭配的认知语言学研究” (2008AZZ142)作者简介:杨梅(1978—  ),女,山东肥城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认知语言学,英汉对比语言学研究。 隐喻的研究源远流长,传统语言学将隐喻看 作是语言形式上的修辞,是语言装饰的手段,传统的隐喻理论也将隐喻当作是一种用于修饰话语的普通的修辞现象。直至20世纪七八十年代,隐喻研究才出现了一个新视角:隐喻不仅被看成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它直接参与了人类的认知过程,是人们在思想中对于不同的事物特征建立联系的方式或机制。“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参照他们熟知的、有形的、具体的概念来认识、思维、经历、对待无形的、难以定义的概念,形 成了一个不同概念之间相互关联的认知方式”[1] 。英国修辞学家理查兹(I. A.Richards )曾经说过,“我们日常会话中几乎每三句话就可能出现一个 隐喻”[2](P.1) 。Lakoff &Johnson 在他们合著的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 (Metap hors We Live by )(1980)中根据可靠的统计,断言英语中大约有70%的表达方式是隐喻性的。由此可见,隐喻在 日常语言中处于中心地位,它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是人类认知世界的重要手段。 隐喻研究的诸多结论是基于英语研究的结果。而认知隐喻研究现在面临的主要课题之一就是“对英语以外的语言的隐喻系统做大量的基础研究,以求证明不仅在英语中,而且在其他语言 中,抽象思维都是部分通过隐喻来实现的”[3] 。本文运用基本的隐喻理论,在分析大量语料的基础 上,从认知角度考察汉民族认识时间这个概念的途径和方式,试图以汉语的例证说明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本质的是一种思维现象。 一、西方认知隐喻研究简述 当代西方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认知模式的基本类型,是思维的基本特征。在人的各种认 知能力中,想象力是一种重要和具有普遍性的认知能力,在人类对世界的认知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想象的一个重要的手段就是隐喻。作为一种基本的认知模式,隐喻让我们通过相对具体、结构相对清晰的概念去理解那些相对抽象、缺乏内部结构的概念。简言之,隐喻是我们理解抽象概念、进行抽象思维的主要途径。 隐喻的心理过程就是把一些概念投射到另一些概念中去。从结构上说,隐喻是以一个认知域,即源域(source domain )的经验来理解另一个认知域,即目的域(target domain )的经验,源域的部分特点被映射(mapped )到目的域上,后者通过前者而得到部分理解。例如,在WORDS ARE WEA PONS 这个概念隐喻中,我们用WEA P 2ONS 去类比WORDS 。由此还可派生出以下大 量的隐喻表达:[4] She used some sharp words.That was pretty cutting language. ? 61?第32卷 第1期 Vol.32No.1 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Journal of Zhaotong Teacher πs College 2010年2月 Feb.2010

隐喻式思维_语言_神话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济南市行政学院济南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1/2002 隐喻式思维#语言#神话 王永豪 [内容摘要]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从语言学的角度,用工具论的方法对隐喻作修辞学的研究。但从哲学认识论的 角度考察,便会发现隐喻是人类认识和把握世界和自我的一种极其重要的思维方式。这就是隐喻式思维)))人类童年期 各民族中普遍存在的思维方式。所有的神话在其生成和传播的作用机制中都是以隐喻式思维为基础和背景的。考察隐喻 式思维可以为研究神话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 [关键词]隐喻;隐喻式思维;神话;诗性智慧;想象 作者简介:王永豪,山东师范大学中文系2000级硕士研究生(邮政编码250014) 中图分类号:B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189(2002)01-0056-03 一 /隐喻0一词发轫于古希腊,源远流长。修辞学鼻祖亚里士多德认为,隐喻就是/用一个表示某物的词借喻他物,这个词便成了隐喻词,其应用范围包括以属喻种、以种喻属、以种喻种和彼此类推。01霍克斯、舒瓦茨(Sch warz)、杨乃乔等在其著作中从词源学的角度来考证隐喻,都得出了相似的结论,他们认为,/隐喻0一词来自希腊的/metaphora0,其字源/meta0意思是/超越0,而/pherein0的意思则是/传送0。它是指一套特殊的语言学程序,通过这程序,一个对象的诸方面被/传送0或者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以便使第二个对象似乎可以被说成第一个。隐喻有着各种不同的形式,其中涉及的/对象0也可以变化多端,然而这种/转换0的一般程序却是完全相同的。o符号学家卡西尔认为,/(隐喻)这一概念只包括有意识地以彼思想内容的名称指代此思想内容,只要彼思想内容在某个方面相似于此思想内容,或多少与之类似。在这种情况下,隐喻即是真正的移译或翻译;它介于其间的那两个概念是固定的互不依赖的意义;在作为给定的始端和终端的这两个意义之间发生了概念过程,导致从一端向另一端的转化,从而使一端得以在语义上替代另一端0。?长期以来,受传统思想的影响,人们习惯于从语言学的角度,用工具论的方法对隐喻作修辞学的研究,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对隐喻的认识大大前进了一步,以美国的雷可夫(George Lakeoff)和约翰逊(Mark Johnson)的观点最有代表性,他俩认为/隐喻不仅仅是语言修辞手段,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隐喻概念体系0?。二是认为/隐喻不仅存在于语言中,而且存在于思想和行动中。我们用于思考和决定行动的常规概念系统在本质上是以隐喻为基础的0?。于是得出结论:/隐喻归根到底是一种思维方式,其本质是以另一件事和经验来理解和经历一件事或经验0。?? 总之,无论隐喻是语言的/牢笼0,还是语言的/家园0,隐喻/不是游离于语言之外的一种装饰品,而是人类体验世界、思维和生活的一种方式,0à是我们的生活难以割舍的一部分,是人类进步的梯! 二 人,被看作会说话的动物。言谈是其独特的功能,同时也正是语言使人区别于其它动物。与此相应,人与世界的冲突发生于一个以语言学为主的范围之内。这样的结果,便是人对世界的体验受制于他的语言结构。人的语言是一个有机的、独立的、自治的体系,它根据自己的条件、按照自己的方式把人的体验加以区别和分类。在此过程中,语言用它自己的独特形式来影响使用它的那些人的世界。事实上,语言与人的体验互相作用、互相发生根本的联系,以至于很难把它们当作单独的实体。一种语言是用它自己的意象/创造0一种现实。因此从本质上说,使用语言是/通过0一种现实/达到0另一种现实。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转换0的过程。语言不是描述/现实0而是在创造一种/现实0,前者是人沉重肉身存在的/社会现实0,后者是作为人类 56

《时间的隐喻》阅读答案详解复习进程

《时间的隐喻》阅读 答案详解

时间的隐喻 傅菲 ①怀玉山脉勒住了缰绳,东奔的烈马停了下来。群山如一锅沸水,暂时不再潽射,水花凝结成了低矮的山冈。龙门山像一把圈椅,新叶村堰卧其中。 ②在新叶村,我有长久的恍惚:夏日蒸腾般的晕眩、古老巷弄幽深的迷失、池塘倒映出来的幻觉、旧年屋舍散发的阴凉、溪流时断时续的亘古之声、灼日下荷花盛开的夺目光晕——午间酣睡在走廊里的老人,晒在竹圆匾里焦红的辣椒,失去水色又略微卷曲的君子竹叶,剥落了石片的碾盘,千年的水井浮起今晚的淡淡月色——群山在望,苍鹭在茂密的灌木林栖落,指甲花映在门前的空院。 ③新叶古村始建于南宋嘉定年间,叶氏先祖叶坤从寿昌湖岑畈入赘娘舅夏氏家,繁衍至今,已三十余代。夏氏人丁不旺,被迫外迁,而叶氏根深叶茂,开枝散叶。 ④桃树茂密之处,即村舍。村舍依半扇形围拢成村落,村落中央有池塘。塘叫南塘,像一块长满了绿锈的铜镜。石砌的塘堤爬上了苔藓。塘口有一片葱油的蔬菜地。水生万物,千年不息。翘起的瓦檐,粉白斑驳的砖墙,窄小的房门,高大的池杉,闲散的人影,它们一并收入南塘,像是沉落水底,又像是浮出波面。南塘成了近似谜语的象征物。宋朝理学家金仁山在规划叶村时,以“山起西北,水聚东南”的格局,开挖了南塘。塘一般用于聚水灌溉,洗衣洗菜。可一座八百年的池塘,更像一座时间的钟塔。它会照见什么呢?年年日日,人在池塘的水影里更替,池边的人最终随星辰落入塘里。钟声会虚化,消失在风里。池塘边站久了,眼球里浮现各色人物,说不清楚他们是谁。他们从不可知之处,来到南塘边,握手相逢,拥抱告别。 ⑤人工通浚的两条溪流,注入南塘。溪流即是村界,叶氏居于溪内。巷弄沿小溪而建,石板道逼仄幽深。一个人在巷弄走,跫然。每一个脚步声,都是孤独的,仿佛在说:过客,过客。我也是一个人走,脚步轻缓。灰白的房墙有粉屑剥落,露出黑色的老青砖。每一堵墙,斜斜看上去,像被洇湿而后晒干了的纸画。画是写意的山水画,疏淡,空蒙,留白有余。画中不见人影,也不见村舍和田园,只有点点的山影树影,和晚秋的肃穆。巷弄九曲,让我觉得巷弄如干涸的河床,人如无水之舟。交错的巷弄,似乎是一个迷宫。站在巷口,往里望,墙垣劈立,低缓的石板台阶形成的斜坡面,与悠长狭窄的深度,构成了乡人回忆中不可遗忘的角落。 ⑥在巷弄的尽头,有酒家。屋檐下的纸灯笼,暂时把灯光暗藏在灯芯里。酒是五加皮酒,自家酿的,封在土陶酒缸里。封酒缸口的红布,绷紧,使我深信:这不是酒缸,而是一面鼓。蹦蹦蹦,鼓声雷动,可惜我们听不到——鼓声寂灭在天井的雨滴里。一株种在石臼里的吊兰,叶厚肥阔,始终不开花。

具身认知视角下的身体空间隐喻研究——以“上—下”空间隐喻为例

具身认知视角下的身体空间隐喻研究——以“上—下”空 间隐喻为例-汉语言文学 具身认知视角下的身体空间隐喻研究——以“上—下”空间隐喻为例□陈妮妮杨廷君 摘要:身体是人类接触和认识世界的最初凭借,人们往往通过身体经验来概念化整个世界。人类语言中存在大量的身体空间隐喻,这是由具身的认知方式决定的。本文将在具身认知理论和现代隐喻理论的指引下,探讨身体空间隐喻(以上-下为例)的产生理据和实现方式,以期更好地理解身体对于空间隐喻的意义。 关键词:身体具身认知空间隐喻源域目标域 一、引言 隐喻体现在语言中的方方面面。在传统修辞学中,隐喻仅仅作为使语言表达更丰富的修辞手段。后来,认知语言学的发展让人们用全新的视角看待隐喻,认识到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认识和描述世界的一种认知方式。 Lakoff Johnson(1980)对隐喻的本质作了精确界定:隐喻是通过其他事物来解读和分析正在经历的这一类事物。人类的整个概念系统都建立在隐喻的基础上,隐喻是人类认知思维的根本属性和基本方式。Lakoff Johnson(1980)将隐喻大致分为三类:空间隐喻、结构隐喻和实体隐喻。赵艳芳(2001)认为,隐喻是人类认知的基本方式之一,很大一部分隐喻来自空间概念。这可能因为人的最初感知是从感知自身运动和空间环境开始的。空间概念用于其他概念,并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来自人自身的经验。王寅(2005:55~59)通过分析语言的成因来证明语言有一定的身体经验基础。赫尔德(1999:65)也曾从语言的起源来说明语言不是超验的,而是源于认知活动。

具身哲学发展于20世纪末,梅洛·庞蒂的“身体是认知主体”的思想是具身哲学的典型代表。Lakoff Johnson(1999)提出的体验哲学也是具身哲学的一种。Lakoff Johnson(1999)的具身认知观认为:认知是具身性的,依赖人的经验及身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经验来自具有特殊感觉运动能力的身体,与人的直觉、思维和情感活动有关。 二、具身认知 (一)具身认知的产生背景及其基本内涵 在西方哲学史上,身心二元论持续了很长时间。柏拉图认为,身体是灵魂通向知识、智慧、真理的障碍(转引自赵维森,2007)。20世纪50年代末到80年代,表征-计算研究盛行;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联接主义。但这都属于第一代认知科学,主要特点是将认知过程与认知的物质载体相分离,即将认知与作为认知主体的人相分离。第一代认知科学(也被称为无身认知)的研究方法与实际认知存在许多出入,研究出现种种困境,认知学家不得不思考从新的角度研究认知。随着梅洛·庞蒂对非具身认知的批判,第二代认知科学也经历着从非具身到具身的认知转变。梅洛·庞蒂在他的《知觉现象学》一书中提出,基于身体的认知活动往往是非表征的,通常发生并形成于一个具身化的主体与世界进行动态的、持续的、有目的的交互作用的背景之下,世界的意义就在身体感知中不断地拓展、延伸。Lakoff Johnson(1999)认为意义是主客体之间互动的结果,而不是通过符号与世界的客观连接产生的。 总之,具身认知理论认为,有机体通过与客观世界的互动,发展出一种基于感知的对世界的基本理解,这种理解为走向更复杂的认知过程奠定了基础,导致思想和语言的产生。具身认知理论成为研究人类认知与客观世界的桥梁。

隐喻相关理论

隐喻认知理论(metaphor) 近年来,隐喻研究已经引起众多学者的关注,一跃成为哲学、语言学、逻辑学、心理学、认知科学、人中智能、教育学等领域研究的中心问议题,1977年,在美国召开的“隐喻与思维”的跨学科大会,有近千人参加,似乎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股“隐喻革命”!那么,这个席卷了众多领域的隐喻研究到底是什么? 一.隐喻的性质与定义 亚里士多德:隐喻是语言中无所不在的原则。 L&J:隐喻的本质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历某一类事物。WHORF:我们如果不依赖物质性的隐喻,就几乎不能谈及最简单的非空间性情景。 Burke:隐喻是通过某事物理解另外一事的机制。 Sweetser:隐喻可使人们将意见事物理解成另一件事物,不必考虑两者之间在客观上是否相同。隐喻是语义变化中的一种主要建构力,隐喻在不同概念之间运作。 《语言与语言学词典》(1972)把隐喻定义为:用某种名称或描写性的词汇去描写人或物的譬喻……暗示一种类比的意思。 The Cambridge Encyclopedia of Language (1997)把两个不同的概念隐含联系起来,暗示出其间的相似性。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对隐喻下的定义是:比喻的一种,也叫暗喻,不用“如”“像”“似”“好像”等比喻词,而用“是”“成”“就是”“成为”“变为”等次,把某事体比拟成和它有相似关系的另一事

事体。 现在,隐喻已经被上升为一种“认知方式、推理机制”这个高度来理解,在本质上,它不是一种修辞现象,而是一种认知活动,对我们认识世界,有潜在的、深刻的影响。 概念域A 概念域B 本体喻体 独生子是小皇帝 因此,隐喻是基于相似性的,通过跨概念域映射过程所形成的映射结果。它基于相似性,也可创造相似性。 二、隐喻的分类 BLACK:1.死隐喻:桌脚山头头儿 2.休眠隐喻: 3.活隐喻:他是一只猴子,爬树爬得很快。 三、L&J两位教授的分法: 1.结构性隐喻 本体喻体 黑暗的旧社会一间铁屋子 人民的痛苦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 2.方位性隐喻 在这件事上,我同意你的看法。

摘要隐喻不仅具有修辞功能,更重要的是一种思维方式;隐喻在语言.

摘要:隐喻不仅具有修辞功能,更重要的是一种思维方式;隐喻在语言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文章尝试将认知隐喻理论中的一些相关概念,如映射理论、概念隐喻和隐喻表达式,应用于英语写作教学,提出写作中隐喻思维培养的重要性。 关键词:概念隐喻隐喻理论英语写作 Abstract: Metaphor is not only a rhetoric device, but a matter of thought and action. The paper attempts to apply the 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 to the teaching of English writing and further proposes that importance be attached to developing students’ metaphorical thinking in English writing. Key words: conceptual metaphor; metaphorical thinking; English writing 一、概念隐喻理论 概念隐喻理论起始于Lakoff & Johnson 的《Metaphors We Live By》一书。他们在书中表明:隐喻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不但存在于语言里,也存在于我们的思想和行为中。我们赖以思维和行动的一般概念系统,从根本上讲是隐喻的。[1]在概念隐喻的理论框架下,隐喻的理解涉及两个认知域:源域(source domain)和靶域(target domain)。概念隐喻就是以一个认知域的经验来理解另一个认知域的经验,源域的部分特点被映射(mapping)到靶域上,后者因前者而得到部分理解。所以,“隐喻的实质就是用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验另一类事物”。[2]概念隐喻理论还提出了概念隐喻(conceptual metaphor)和隐喻语言(metaphorical expression)的区别。前者是两个认知域之间的映射,在英语中通常用大写字母表示,后者是概念隐喻的具体隐喻表达式,例如: 例1.We are at a crossroad. 例2. The relationship isn’t going anywhere. 例3.Our relationship is off the track. 例4. Their marriage is on the rocks. 概念隐喻理论认为这里只有一个隐喻:LOVE IS A JOURNEY,上述这些例子都是该隐喻在语言上的具体表达式。 概念隐喻理论使我们重新认识了隐喻的本质,也给语言教学带来了新的启示。本文拟运用概念隐喻理论,探讨隐喻在英语写作中遣词、造句、谋篇的功能,并指出隐喻思维对英语写作的重要性,为写作教学提供新的视角。 二、概念隐喻理论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一)概念隐喻与词汇学习 在写作中,词汇居于核心地位。不管是句子层次的语言现象还是语篇层次的语言现象,都离不开词的理解和运用。传统词汇学习由于受到结构主义思想的影响,认为词语与意义之间的关系完全是任意的,忽视了对词语的认知和理解。词汇不仅有其所指意义,也有其转指意义,而且,词汇表层意义与其深层内涵都是语言认知的产物。由于大多数学习者不是从认知的角度来学习词汇,而是采用死记硬背方法,不能真正理解词汇的内涵。通过概念隐喻模式来认识和解释词汇,不仅有利于词语的理解,还可以促进学生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中有效地利用该词语的隐喻意义,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概念隐喻

概念隐喻理论在诗歌中的应用 ——以《吉檀迦利》第94首中的隐喻分析为例 【摘要】概念隐喻理论是认知语言学最重要的理论之一,认为概念隐喻是人类组织概念系统的基础。诗歌被称为“隐喻式语言”, 隐喻是诗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本文以泰戈尔《吉檀迦利》第94首诗中的概念隐喻理论分析为例,让读者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来更好的理解诗歌的内涵。 【关键词】概念隐喻诗歌隐喻认知语言学 引言 随着当代认知语言学的发展,概念隐喻打破了传统修辞学的观念,上升为一种认知思维方式,成为人类特有的一种语言分析技巧。诗歌是我们常见文本形式之一,诗歌的创作离不开隐喻的运用,因为诗人为了创造优美的意境、表达深刻的内涵,总是会运用隐喻这一方法。本文将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运用概念隐喻理论来分析泰戈尔《吉檀迦利》诗的第94首诗歌中的隐喻现象,帮助读者更好的理解诗歌的内涵。 一、什么是概念隐喻 传统的隐喻理论大多把隐喻看作一种修辞手法,认为是语言层面的非正常现象。1980年,Lakoff和Johnson合著《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摒弃了传统隐喻的研究理论,提出了“隐喻的认知观”,综合Lakoff和Johnson的著作和李福印、张敏等人的观点,我们可以把他们对隐喻的看法和研究成果概括为概念隐喻理论。 1、隐喻从根本上讲是概念性的,不是语言层面上的,它更是一种思维方式,也就是说,思维过程本身就是隐喻性的,我们赖以思考和行动的概念系统大多数是以隐喻的方式构建和界定的。 2、隐喻的工作机制是跨概念域的系统映射。跨概念域的映射是不对称的,是部分的。每一种映射都是源域与目标域之间一系列固定的本体对应。一旦那些固定的对应被激活,映射可以把源域的推理模式投射到目标域中的推理模式上去。

儿童时间隐喻表征能力的发展研究

儿童时间隐喻表征能力的发展研究 周 榕 黄希庭 (西南师范大学心理学系,重庆,400715) 1 引言 有研究表明,时间概念是隐喻性表征的,即时间概念是由别的语义域概念投射映现于时间而形成的,如“时间是金钱”,“时间是流淌的小溪”,前者将金钱投射于时间从而赋予时间的有价性,后者将小溪映现于时间,使时间具有了动体的属性。时间概念的所有属性都是这样隐喻性地建构的,因为不使用隐喻就难以表述时间。有研究发现,人们主要是使用11个范畴概念(空间、有价物、状态、易逝物、效应、改变者、检验者、动体、媒介、人、主宰—被主宰)来喻指时间的,这11个概念隐喻构成了时间概念的语义域。日常使用的大量时间言语隐喻主要都是派生于这11个概念隐喻的,如人们之所以说“时间是金钱”、“时间是珍宝”等言语隐喻,是因为我们有“时间是有价物”这一时间概念隐喻。 时间的这种隐喻表征既是时间思维和认知的基本方式,又是时间价值和观念的动力载体。弄清儿童时间隐喻表征能力的发展情况对于了解时间认知和思维特点以及时间价值观的形成等都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本研究拟从儿童产出时间隐喻的情况来考查儿童时间隐喻表征能力的发展趋势和特点以及使用不同概念域来喻指时间的先后次序。 2 方法 211 被试 随机从西南师大附属小学一至六年级和附属中学初一年级各选出20人,共140人,男女对半。各组被试平均年龄为713、813、914、1013、1113、1212、1311岁。 212 材料 基于已有研究得出的11个时间概念隐喻,编写11个有关时间的小故事,各体现一个概念隐喻。故事尽可能简单易懂,最后一句话都是一个时间隐喻,但句子不完整,即缺少喻体词,要求被试根据故事内容说出一个自己认为最适当的词来完成该故事,如: 小明学习非常努力,他总是抓紧一切时间认真学习,因他知道时间非常宝贵,就象一样。 213 程序 对初一和小学五六年级被试,将故事制成问卷,集体施测。完成故事的时间没有限制,一般都在10分钟左右完成。对低年级被试组,由主试读故事给被试听,录音机录下其回答。绝大多数孩子对故事的文字和要求都能理解。对个别不能立即理解的孩子,主试采用更简单易懂的话来改说,直到都能理解要求和故事内容。 214 得分标准 两位西南师大教师独立评定被试给出的隐喻的适当性,记分标准和例子见表1。两人评定分数的Spearman相关系数为0189(P<0.01),意见不一致之处通过讨论来决定其得分。 3 结果与分析 311 儿童时间隐喻产出能力总的发展趋势 由于2分是用作衡量是否具有能用另一语义域概念来喻指时间的基本能力的起点分数,我们首先统计了各组被试在所有故事中得2分以上的总人次和百分率,结果见表2。 用非参数检验中的克—瓦氏方差分析,发现各年级组的基本时间隐喻能力的发展存在显著差异,x2(6)=106.79,P< 0.001。用非参数检验中的秩和检验考查性别差异,发现男女儿童在对时间的基本隐喻能力上无显著差异,Z=0.149,P =0.88>0.05。 对各年级男女被试组产出时间隐喻的平均成绩进行统计,结果见表3。 表1 记分的标准和例子 标准记分例子 不能给出任何词,或给出的词在意义上和句法上都完全不符合该故事的情况。0分 小梅以前认为姐姐不喜欢自己,可后来几年时间里的许多 事情证明姐姐事实上很爱自己,时间真是象很快一样。 所给的词只是本义性的描述,没有喻体词。1分时间是宽广的,无尽头的,所以时间就象很宽一样。 能用另一语义域概念的词来喻指时间,在意义上基本讲得通,但不是很符合该故事的语境。2分 小明学习非常努力,他总是抓紧一切时间认真学习,因他知 道时间非常宝贵,就象流水一样。 能用另一语义域概念的词来喻指时间,在意义上较适当贴切。3分 时间把过去、现在和将来联接在一起,所以说时间就象一串 项链一样。 能用另一语义域概念的词来喻指时间,在意义上十分适当准确。4分 同学们正在听老师讲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不知不觉就到 下课时间了,同学们都说时间过得真快,快得就象闪电一 样。 606心 理 科 学 2001年 第24卷 第5期

道德概念空间隐喻及其对道德判断的影响

道德概念空间隐喻及其对道德判断的影响隐喻是人们通过具体概念理解抽象概念的过程,人们很难直观地理解和表达道德的含义,因此人们通常借助不同属性的具体概念来表达道德的概念。随着认知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实证研究开展行为学层面的调查以了解人们日常生活中存在的空间嵌入型的道德行为,通过更有现实意义实证研究以探讨物理空间对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等复杂、高级心理过程的影响。 本实验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验证空间维度和道德概念的隐喻表征关系,实验分为两个实验,实验1探讨道德概念垂直空间的隐喻表征关系,在屏幕中央将展现一个具有道德概念或不道德概念的词,并且在其上下两个方位呈现两个希腊词语;实验2探讨道德概念水平空间的隐喻表征关系,会在水平位置中间出现中文道德概念词或不道德概念词和两个希腊词,被试同样需要根据中文词选择对应的希腊词,结果发现被试倾向于选择右侧的希腊词作为道德词所对应的含义,倾向于选择左侧的希腊词作为道德词所对应的含义。这说明说明空间位置和道德概念之间存在隐喻表征,被试通常认为道德在上方和右侧,不道德在下方和左侧。 第二部分验证道德概念空间隐喻对道德判断的影响,实验分为两个实验,采用Stroop范式,要求被试对呈现在不同位置的道德两难故事和不道德故事进行道德判断并给予道德效价评分,实验3是在垂直方位的上方或者下方呈现故事,实验4是在水平方位的右侧或左侧呈现故事。结果表明被试对呈现在上方的道德两难故事评价更为道德,对呈现在下方的道德两难故事评价更为不道德;被试对呈现在左右两侧故事中的行为的态度不存在差异,说明垂直空间能够影响被试持有的道德态度,而水平空间不会影响其道德态度。 综上所述,得到以下结论:(1)被试更倾向于将上方的希腊词和道德概念相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