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院重点疾病监测指标

住院重点疾病监测指标
住院重点疾病监测指标

1、第一季总例数。第二季总例数。第三季总例数。第四季总例数。年总例数。

2、第一季死亡例数。第二季死亡例数。第三季死亡例数。第四季死亡例数。年总死亡例数。

3、第一季15日内再住院例数。第二季15日内再住院例数。第三季15日内再住院例数。第四季15日内再住院例数。一年中15内再住院例数。

4、第一季31日内再住院例数。第二季31日内再住院例数。第三季31日内再住院例数。第四季31日内住院例数。一年中31日内再住院例数。

5、第一季度平均住院日。第二季度平均住院日。第三季度平均住院日。第四季度平均住院日。平均住院费用。

6、

1、第一季手术总例数。第二季手术总例数。第三季手术总例数。第呈季手术总例数。一年中手术总数。

2、第一季度死亡率。第二季度死亡率。第三季度死亡率。第四季度死亡率。一年中手术度死亡率。

3、第一季度术后(15天内)非预期的重返手术室再手术率。第二季度术后(15天内)非预期的重返手术室再手术率。第三季度术后(15天内)非预期的重返手术室再手术率。第四季度术后(15天内)非预期的重返手术室再手术率。一年中术后(15天内)非预期的重返手术室再手术率。

4、第一季度平均住院日。第二季度平均住院日。第三季度平均住院日。第四季度平均住院日。全年平均住院日。

术后死亡例数

手术并发症与患者安全指标

1、住院患者压疮发生率。

2、医院内跌倒/坠床发生率。

3、择期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3.1第一季手术并发症(严重但可治疗)导致的死亡率。第二季手术并发症(严重但可治疗)导致的死亡率。第三季手术并发症(严重但可治疗)导致的死亡率。第四季手术并发症(严重但可治疗)导致的死亡率。

3.2手术后伤口裂开

3.3手术后出血或血肿。

麻醉监测指标

1、第一季度麻醉总例数。第二季度麻醉总例数。第三季度麻醉总例数。第四季度麻醉总例数。一年中麻醉总人数。

1.2脊椎麻醉

第一季度麻醉总例数。第二季度麻醉总例数。第三季度麻醉总例数。第四季度麻醉总例数。一年中麻醉总例数。

1.3其他类麻醉

第一季度麻醉总例数。第二季度麻醉总例数。第三季度麻醉总例数。第四季度麻醉总例数。一年中麻醉总人数。

2、第一季度由麻醉医师实施镇痛治疗例数。第二季度由麻醉医师实施镇痛治疗例数。第三季度由麻醉医师实施镇痛治疗例数。第四季度由麻醉医师实施镇痛治疗例数。一年中由麻醉医师实施镇痛治疗例数。

2.1第一季度门诊患者例数。第二季度门诊患者例数。第三季度门诊患者例数。第四季度门诊患者例数。一年中门诊患者例数。

2.2第一季度住院部患者例数。第二季度住院部患者例数。第三季度住院部患者例数。第四季度住院部患者例数。一年中住院部患者例数。

3、第一季度由麻醉实施心肺复苏治疗的例数。第二季度由麻醉实施心肺复苏治疗的例数。第三季度由麻醉实施心肺复苏治疗的例数。第四季度由麻醉实施心肺复苏治疗的例数。一年中有麻醉实施心肺复苏治疗的例数。

3.1第一季度心肺复苏成功的例数。第二季度心肺复苏成功的例数。第三季度心肺复苏成功的例数。第四季度心肺复苏成功的例数。一年中心肺复苏成功的例数。

4、第一季度麻醉复苏(stewand苏醒评分)管理例数。第二季度麻醉复苏(stewand苏醒评分)管理例数。第三季度麻醉复苏(stewand苏醒评分)管理例数。第四季度麻醉复苏(stewand苏醒评分)管理例数。一年中麻醉复苏(stewand苏醒评分)管理例数。

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总结

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总结 为切实做好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达到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的早发现、早诊治的目的,避免健康危害,保护公众健康,加强我院食源性疾病的监测、报告、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降低食源性疾病发病率。根据旗卫生局、及旗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有关文件精神,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制定了食源性疾病监测方案及工作程序;成立了食源性疾病监测领导组和食源性疾病防治专家组;成立了食品安全事故调查协调领导组。制定了各组工作职责。? 二、按照院有关制度,认真做好监测工作,在日常接诊过程中一旦发现符合定义的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按照要求填写纸质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事件信息报告卡,并及时组织院内会诊,按规定及时上报旗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至2017年12月1日,我院共上报食源性疾病12例,其中包括急性胃炎、感染性腹泻、非感染性腹泻,均已及时进行网络直报。上报病例中无重症病例;无死亡病例;但我院要求有关食源性疾病病例继续上报,有多少要上报多少。在完成数量的同时更要严格要求上报的质量,认真完整填写报卡。? 三、积极配合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病例相关信息调? 查,并提供相应的诊疗记录。. 四、积极参加与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监测工作及防治工作相

关的培训;并组织开展对有关医务人员的知识培训和技术指导,提高医务人员识别和诊断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等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的能力。? 五、指定专人具体负责医院内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事件的报告卡的搜集、院内组织会诊、填写会诊报告、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事件记录、与旗食安办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联络等工作。 蒙中医医院控控感科 日6月12年2017.

疾病预防策略与措施

疾病预防策略与措施 全球卫生策略和初级卫生保健 1977年第30届世界卫生大会提出了“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Health for All by the Year 2000,HFA)”的战略目标; 1978年WHO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联合召开会议明确提出:“初级卫生保健”(primary health care,PHC)是实现上述目标的基本策略和途径; 1988年41届世界卫生大会再次声明,人人享有卫生保健将作为2000年以前及以后年代的一项永久性目标。 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基本含义 ①人们在工作和生活场所都能保持健康; ②人们将运用更有效的办法去预防疾病,减轻疾病或伤残带来的痛苦,并且通过更好的途径进入成年、老年,最后安乐地死去; ③在全体社会成员中均匀地分配一切卫生资源; ④所有个人和家庭,通过自身充分地参与,将享受到初级卫生保健; ⑤人们将懂得自己有力量摆脱可以避免的疾病,赢得健康,并且明白疾病不是不可避免的。初级卫生保健的概念 初级卫生保健(primary health care)是应用切实可行、学术可靠又受社会欢迎的方法和技术,并通过社区的个人和家庭积极参与而达到普及,其费用也是社区和国家依靠自力更生原则精神能够负担的一种基本的卫生保健形式。 疾病的三级预防 21世纪我国以控制传染病为主的第一次卫生革命的任务尚未完成,以控制慢性病为主的第二次卫生革命提前到来,面临着防制传染病和慢性病防治的双重任务。 一、一级预防 一级预防(primary prevention)又称病因预防,主要是疾病尚未发生时针对致病因素(或危险因素)采取措施,也是预防疾病和消灭疾病的根本措施。WHO提出的人类健康四大基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是一级预防的基本原则,它包括两方面内容。(一)健康促进 健康促进(health promotion)是通过创造促进健康的环境使人们避免或减少对致病因子的暴露,改变机体的易感性,保护健康人免于发病。可采取以下形式达到健康促进的目的。1.健康教育健康教育(health ducation)是一项通过传播媒介和行为干预,促使人们自愿采取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避免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达到促进健康目的。 2.自我保健自我保健是指个人在发病前就进行干预以促进健康,增强机体的生理、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一般说,自我保健是个人为其本人或家庭利益所采取的大量有利于健康的行为。此外,不性乱、远离毒品等也很重要。 3.环境保护和监测环境保护是健康促进的重要措施,旨在保证人们生活和生产环境的空气、水、土壤不受“工业三废”即废气、废水、废渣和“生活三废”即粪便、污水、垃圾,以及农药、化肥等的污染。避免环境污染和职业暴露对健康造成的危害。 (二)健康保护 健康保护是对有明确病因(危险因素)或具备特异预防手段的疾病所采取的措施,在预防和消除病因上起主要作用。 一、一级预防 开展一级预防常采用双向策略(two pronged strategy),即把对整个人群的普遍预防和对高危

XX街道社区服务中心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管理制度

XX街道社区服务中心(XX村) 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管理制度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规范做好食源性疾病病例的登记和报告工作。 一、成立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由分管院长任组长,相关科室负责人任成员,办公室设在公共卫生科;公共卫生科负责监测工作的综合协调,并设置专职管理员负责具体组织实施;急诊、腹泻病门诊、消化内科、儿科等重点科室要设立兼职管理员,负责本科室内部的组织协调。也可根据工作需要成立由本院或院外相关领域专家组成的诊疗专家组。 二、病例报告实行首诊医生负责制。任何科室和个人不得瞒报、谎报、缓报,或者授意他人瞒报、迟报、谎报。 三、临床医生在全年接诊过程中对发现的所有食源性疾病病例或疑似病例都要及时登记并报告。临床医生发现主诉由食品或怀疑由食品引起的感染性或中毒性的就诊病例,必须按规定做好门诊或住院日志的登记工作,并手工填写或通过HIS填报《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信息表》,不得有缺项、漏项。公共卫生科专管人员负责《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信息表》的收集汇总、审核、网络上报和资料存档等工作。 四、临床医生在日常诊疗中一旦发现疑似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每起出现2例及以上发病,或1例及以上死亡),应当及时报告医院公共卫生科,并及时联系检验科等相关科室,留存相关生物样本。公共卫生科在确认属实后做好登记,并及时上报属地卫生计生局或疾控中心。 五、公共卫生科负责每周对本院的门诊和住院登记进行一次检查核对。对食源性疾病病例或疑似病例未按要求及时上报,构成瞒报、缓报或谎报的,一经查实要给予批评教育或一定的经济处罚,并及时补报;对情节严重者要按规定追究其行政、法律责任。 六、公共卫生科负责组织医院临床医生开展全员培训,每年至少培训一次。对重点科室,要适当增加培训频次。新员工入职培训要有食源性疾病监测方面的相关内容。 七、公共卫生科要配合所在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开展相关食源性疾病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和样本采集等工作,并提供相应的诊疗记录。

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实施计划方案

印江县人民医院食源性疾病 监测实施案 一、目的 为全面提高医务人员对食源性疾病的识别、处置能力和报告意识,使食源性异常病例能够早发现、早诊治,避免健康危害,保护公众健康。 二、监测容 (一)食源性疾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摄食进入人体的各种致病因子引起的、通常具有感染性质或中毒性质的任疾病”。我国颁布实施的《食品安全法》规定:食源性疾病指食品中致病因素进入人体引起的感染性、中毒性等疾病。致病因子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有毒有害化学物质和天然毒素等,临床表现可分为4类: 1.食物中毒,即食用了被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的食品或者食用了含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后出现的急性、亚急性疾病; 2.经食品感染的肠道传染病(如痢疾)、人畜共患病(口蹄疫)和寄生虫病(旋毛虫病)等; 3.与食物有关的变态反应性疾病; 4.因一次大量或长期少量摄入某些有毒有害物质而引

起的以慢性损害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二)、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 1、新的报告机制所针对的应该是一组用目前的知识难以解释的可能与食品有关的疾病或事件(命名为“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其定义或概念应该是宽泛而非特定的,涵盖围是可能与食品有关并且具有以下一个或数个特征的一些疾病/事件: (1)疾病的临床表现(如症状、体征、实验室和辅助检查结果及病程)和流行病学特征(人群分布、时间分布和地区分布等)与现有的诊疗经验和专业判断明显不符,用现有的临床专业知识和经验无法得到合理解释; (2)病情/健康损害重或导致死亡,无法得到合理解释; (3)同一医疗机构接诊的类似病例数异常增多,超过既往水平且不能得到合理解释; (4)存在上述一个或数个特征,且可能与食品有关的疾病; (5)疑似食源性异常健康事件是由一个以上的个案组成。 2.不属于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畴的情况。本监测中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不是临床上的“疑难杂症”,以下情况不属于本次监测的畴:

重点慢病监测方案

重点慢性病监测报告工作方案 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目前已成为影响我国居民健康和生命质量的主要疾病,国内外证据表明,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和社区行动是防控慢性病的有效策略。 建立和完善慢性病相关监测工作(包括支持性环境监测、死因监测、慢性病危险因素监测、肿瘤登记和心脑血管事件报告等)是慢性病综合防控的基础。 一、目标 为获得完整、准确的海口市居民重点慢性病发病水平,动态了解发病变化趋势,为重点慢性病防控提供政策依据。 二、组织机构及职责 卫生计生行政部门 负责本辖区重点慢性病报告工作的组织实施,建立和完善辖区重点慢性病报告系统----保障 定期对各级医疗卫生机构重点慢性病报告工作进行监督检查----考核 结合本辖区的具体情况,组织制定重点慢性病报告工作实施方案----落实 市、区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协助制定相关标准和方案,负责本辖区业务管理、技术培训和指

导工作。 负责本市、区重点慢性病信息的收集、分析、反馈和报告撰写,开展本辖区重点慢性病报告管理工作的质量评价和考核评估工作。 负责直报用户信息的审核;定期与公安、民政等核对人口、死亡资料,及时反馈基层开展查漏补报。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应逐步建立健全重点慢性病诊断、报告、登记和信息交换制度。 负责对本单位相关医务人员进行重点慢性病报告培训,指定专门科室和专门人员负责报告卡收集、审核、录入和上报。 负责定期开展自查减少漏报,利用院内死亡报告数据,对院内重点慢性病报告数据进行补漏。 协助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开展质量控制和医院漏报检查。 基层卫生医疗机构 基层卫生医疗机构履行以上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职责的同时, 还具体负责辖区村卫生室或居委会报告的病例的审核、登记、报告,并按有关工作要求及时对重点慢性病例开展入户随访调查和健康管理工作,并按照程序要求补报相关信息。 三、报告单位与报告内容 报告对象:辖区内具有本地户籍的居民为监测对象。 报告单位:监测点各级各类具有重点慢性病诊断能力的医疗机构

食源性疾病制度

蚌埠四院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工作管理制度 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临床医生做好有关食源性疾病的登记、报告。不得瞒报、迟报、谎报或授权他人瞒报、迟报、谎报。 一、分管院长负责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的领导,防保科、首诊医师具体负责监测工作,防保科负责全院临床医师的全员培训工作。 二、临床医生必须按规定做好登记工作,填写有关项目和登记卡,要项目齐全、字迹清楚,住址写到具体门牌号,要留联系方式及联系人姓名,不得有缺项、漏项。 三、发现食品安全事故或食源性疾病,除采取抢救措施外,24小时内向防保科电话报告,接到报告后及时向疾控中心报告。 四、发现传染病暴发,食物中毒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首诊医生应立即报告联系防保科、检验科等相关科室,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领导小组迅速组织专家小组会诊并及时报告卫生行政部门,封存导致食品安全事故的食品及原料。做好登记、抢救记录等资料保存。防保科专管人员搜集和汇总报告卡,上报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并且附上该患者全部病历的复印件。 五、防保科每月对院内的门诊登记日志进行一次检查核对。配合有关部门做好流行病学调查工作。 六、医务人员在医疗过程中,对疑似或确诊食源性疾病不按要求上报,瞒报、缓报、谎报者,一经查实将给予教育、经济处罚,并及时补报,情节严重者按《食品安全法》、《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总则》、《食物中毒事故处理办法》等规定追究行政、法律责任。

关于印发《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工作管理制度》的通知 临床各科室: 为了响应蚌埠市卫生计生委的号召,通过对个案病例信息的采集、汇总和分析以及病原学检验,了解重要食源性疾病的发病及流行趋势,及时发现食源性疾病聚集性病例及暴发线索,以提高食源性疾病暴发和食品安全隐患的早期识别、预警与防控能力。现结合我院实际,制定了《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工作管理制度》并印发如下,望遵照执行。 特此通知 附:《蚌埠四院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工作管理制度》

传染病监测系统在疾病预防和控制中的作用

传染病监测系统在疾病预防和控制中的作用 提要:疾病监测是一种长期、系统地收集某些疾病在人群中的发生情况和各种影响因素的方法。传染病监测是对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分布规律和变动趋势及有关因素进行连续、系统准确地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通过分析疾病的动态分布和变动趋势,预测未来疾病发生的水平和规模,为控制和消灭传染病的流行、制定防治对策提供依据。通过定期、定点的系统监测,掌握传染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与其相关的社会、自然因素,为制定防治对策,开展防治工作、评价效果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疾病监测监测系统策略 一、我国传染病监测系统建立的背景 2003年,一场突如其来的SARS疫情灾难,暴露出我国公共卫生系统发展滞后,信息不通,决策迟缓,指挥不灵等薄弱环节。党中央及时提出要加强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系统建设,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机制,提高疫情报告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应急反应的敏感性。卫生部要求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尽快制订国家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信息系统建设方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卫生部的直接领导下,在详细全面业务需求分析基础上,建立综合疾病监测信息模型,功能模型和数据模型,通过对疫情报告业务流量重组和改造,建立了以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个案数据库为核心的全新业务模式,完成了适合多层次,多部分专业用户的软件应用开发和技术整合,利用信息安全技术在互联网上构建虚拟专用网络,利用高性能计算,海量存储和快速统计方法,实现大用户量并发网络应用要求,极大地改善了基层网络环境,提高了基层计算机的应用水平与监测能力。 二、我国传染病监测系统的工作模式 三.传染病监测系统在某县麻疹暴发中的应用 如下图1、2所示,通过传染病监测系统的报告,我们可以知道此次麻疹暴发的具体的

传染病监测

传染病防控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 传染病的监测系统 谢学勤: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一、基本概念 疾病监测是一种长期、系统地收集某些疾病在人群中的发生情况和各种影响因素的方法。传染病监测是对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分布规律和变动趋势及有关因素进行连续、系统准确地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通过分析疾病的动态分布和变动趋势,预测未来疾病发生的水平和规模,为控制和消灭传染病的流行、制定防治对策提供依据。 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十分注重或重视传染性疾病的监测,除国际共同监测的传染病病种外,各国在这方面患有自己规定的监测病种。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国际共同监测的传染病,主要有疟疾、流行性感冒、脊髓灰质炎、流行性斑疹伤寒、回归热等五种疾病。我国根据本国的的发病特点,又增加了登革热病种作为同步予以监测的对象。为防止艾滋病的传入和蔓延,我国卫生部门又把艾滋病列为国境检疫监测的传染病,2003年我国又把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列为法定传染病监测,到目前为止,我国法定传染病分为甲、乙、丙三类共36种。 二、监测目的 通过定期、定点的系统监测,掌握传染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与其相关的社会、自然因素,为制定防治对策,开展防治工作、评价效果提供科学依据。具体如下: 1.估计人群中传染病发生的频率与人、时、地三间分布。 2.动态监测传染病的发展趋势。 3.从长期监测的资料分析,通过人群中、的变化,评价干预措施的效果。 4.找出某种疾病的高危人群组和低危人群组,为制定合理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5.估计传染病蔓延的危险因素。 6.验证传染病预测结果与实际情况的偏差,更准确地预测。

7.为制定控制策略确定突破点。 8.充分地为社会服务,制定合理的干预措施和为社会服务机构提供信息。 三、监测的方式和基本概念 1.被动监测与主动监测 被动监测与主动监测的划分依据是上级单位接受检测报告的方式。 下级单位常规向上级机构报告监测数据和资料,而上级单位被动接受,称为被动监测。各国的常规法定传染病报告属于被动监测。如我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的监测病种和报告方式即属此类。这种常规监测有一个严重的缺陷,即不能包括未到医疗机构就诊的病人,对于诊断的疾病可能错误分类,特别是发生了某种异常的疾病时更是如此。 根据特殊需要,上级单位亲自调查收集资料,或者要求下级单位尽力去收集某方面的资料,称为主动监测。我国卫生防疫单位开展传染病漏报调查,以及按照统一要求对某些传染病和非传染病进行重点监测,努力提高报告率和报告质量,均属主动监测。如SARS流行期间建立发热门诊对人群进行的监测。 2.常规报告系统与哨点监测系统 常规报告系统是指诸如我国的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由传染病义务报告人上报传染病病例。 则属于抽查。如:我国在全国13个重点省市建立的艾滋病哨点监测系统,选择某些大城市或者开放城市中的一些区域,抽样检查人群血清的HIV感染情况。 美国有一个由120个医生组成的流感样病例监测系统,由自愿参加的医生组成,美国直接向传染病防治中心(CDC)报告其诊断的流感样病例。这类系统被称之为哨兵医生(Sentry doctor)报告系统。 3.静态人群和动态人群

食源性疾病监测管理规章制度

食源性疾病监测管理制度 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规定,为保护食品不被污染、避免和减少食源性疾病的发生,保护公众健康,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预防保健科负责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 第三条预防保健科设专人负责此项工作,认真完成,建立档案。 第四条对食品安全检测检验机构实行认证管理,由市卫生行政部门按照《食品安全法》有关规定办理。 第五条市食安办根据全市食品安全质量现状和主要食品污染问题,确定食品监测的重点品种、检测项目和检测周期。由各监管单位负责抽样和检验,完成检验工作后将结果反馈给食安办。 第六条各监管部门承担的本系统的监测抽检任务,由各单位自行安排。 第七条食品安全质量监测结果,按照《市食品安全信息发布制度》,由食品安全委员会向社会进行公布。 第八条对于食品检测发现的食品安全问题,由食安办组织食品安全专家委员会进行评估,根据专家委员会的意见决定采取相应措施。 第九条相关监管部门在食品检测检验中发现的质量问题,应逐级报告,并由上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进行处理。 第十条对污染性食品实行召回制度。 第十一条对受到污染的食品,根据污染程度,按照《食品安全应急预案》的规定确定处理方案,由市政府和监管部门予以实施。 第十二条需要召回的食品包括:

(一)已经引起食品污染、食源性疾病或者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甚至死亡的食品; (二)可能引发食品污染、食源性疾病或者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的食品; (三)含有对特定人群可能引发健康危害的成份而在食品标签和说明书上未予以标识,或标识不全、不明确的食品; (四)经食品安全检测机构检测,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 第十三条污染食品召回程序,按照《食品召回管理规定》执行。 第十四条市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对食品召回的情况要及时向社会进行公布。 第十五条对已经引起或者可能引起食品污染、食源性疾病或者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甚至死亡的食品,以及引发的疾病种类由市卫生行政部门向各级医疗卫生机构进行通告,各级医疗卫生机构负责发现并报告发病情况。 第十六条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在市以上综合医院建立食源性疾病监测哨点,确定专兼职监测医务人员。 第十七条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哨点医务人员的培训,提高检测能力和水平。 第十八条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主动监测食源性疾病发病态势,及时报告发病趋势。 第十九条发生食源性疾病,各级部门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和程序进行报告。接到报告后,各级根据食源性疾病处理规范组织进行调查处理。 第二十条不断完善应急预案和预防控制措施。

疾病的预防策略和疾病监测

4. 疾病监测是指—、—、—地收集疾病的 _____________ 及 _______ 的资料,经过分析将信息上 报和反馈,传达给所有应当知道的人,以便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并评价预防措施并评价其效果。 单项选择题 1?新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修订通过的时间是 A . 2000年 B . 2001年 C. 2002年 D. 2003年 E . 2004年 2 ?下列哪组传染病采用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high risk strategy p rimary health care health pro moti on sec on dary p reve nti on disease surveilla nee active surveilla nee p assive surveilla nee sen ti nel surveilla nee two pron ged strategy 10. Secon dary Gen erati on Surveilla nee 填空题 1 . 我国疾病预防与控制工作的基本指导思想是:以—为重点,—为主, _____ ,动员全社会参与,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建设服务。 ,依靠. 2 . 一级预防又称—预防,主要是疾病尚未发生是时针对. 灭疾病的根本措施。 .采取措施,也是预防疾病和消 3. 二级预防即. ,是防止或减缓疾病发展而采取的措施。

A.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B.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和麻风病 C.艾滋病、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D.艾滋病、肺炭疽、麻风病 E.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风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3 ?下列哪一种是用来防止传染病由国外传入的措施 A.检疫 B.消毒 C.预防接种 D.疾病监测 E.卫生监督4. 1992年我国纳入儿童计划免疫范畴的疫苗是 A.流行性乙型脑炎疫苗 B.流行性脑脊髓炎疫苗 C.流行性腮腺炎疫苗 D.狂犬病疫苗 E.乙型肝炎疫苗5.预防接种的异常反应是 A.发热 B.腹泻 C.接种部位炎症反应 D.晕厥 E.接种部位附近淋巴结肿大 6 .预防肠道传染病的综合性措施中,其主导措施是 A.早期隔离患者 B.及时发现带菌者,并给予治疗

第十章 疾病预防和疾病监测

第十章疾病预防和疾病监测 一、教学大纲要求 掌握疾病三级预防; 熟悉疾病监测; 了解初级卫生保健 二、教学大纲精要 ㈠疾病的预防控制工作 包括①预防控制的策略和措施②疾病监测两部分,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策略和措施的制订要以监测提供的信息为依据,而实施后的效果亦需监测来评价。 ㈡疾病预防控制的策略和措施 预防控制疾病要同时考虑策略和措施,前者是指导全局的总体方针,后者是开展工作的具体技术手段,二者关系密切。只有在正确、合理的策略指导下,采取有效、可行的措施,才能以最少的投入取得最大的效果。㈢预防控制策略的制订 1、依据 ⑴疾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分布和自然史); ⑵疾病对人群健康和社会经济的危害程度; ⑶疾病有无特效的防治方法; ⑷当地对预防控制疾病的支持程度(政策、资源和社会参与)。 ⒉、方法 运用流行病学的宏观思维方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问题: ⑴卫生工作方针⑵社会大卫生观念⑶现代医学模式⑷影响健康的因 素⑸社区诊断 ㈣一级预防 又称病因预防,是在疾病尚未发生时对病因采取的措施,也是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的根本措施,它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健康促进 是一级预防的基础,它不针对某个疾病,而是通过下列措施来消除或减少机体对病因的暴露:①健康教育和自我保健,②环境保护,③优生优育,④卫生立法、卫生标准和卫生监督 2、健康保护 是对病因明确并具有特异预防手段的疾病采取的措施,包括免疫接种、劳动保护等。 ㈤一级预防的双向策略 把对整个人群的普遍预防和对高危人群的重点预防结合起来,提高效率。

㈥二级预防 又称三早预防,是在疾病的潜伏期(亚临床期)为了阻止或减缓疾病的发展而采取的措施。它包括①早期发现②早期诊断③早期治疗。早期发现的主要手段是筛检。 ㈦三级预防 又称临床预防,是在疾病的发病期(临床期)为了减少疾病的危害而采取的措施。它包括①对症治疗②康复治疗。 ㈧疾病监测 ⒈定义:长期、连续、系统地收集疾病及其影响因素的资料,经过分析将信息及时反馈,以便采取干预措施并评价其效果。 ⒉种类①传染病监测,②非传染病监测,③其他公共卫生监测 ⒊工作过程:①收集资料,②分析资料,③反馈信息,④利用信息 4.几个重要概念:①被动监测与主动监测,②常规报告与哨点监测,③监测病例与实际病例,④直接指标与间接指标 三、典型试题分析 A 型题 (1)下列措施中哪个属于一级预防 A 健康检查B遗传咨询C产前检查D康复治疗E筛检 答案:[B] 【评析】本题考试要点:疾病的三级预防 本题的健康检查、产前检查和筛检都属于二级预防,即在潜伏期(亚临床期)为了阻止或减缓疾病的发展而采取的措施。康复治疗属于三级预防,即在临床期(发病期)为了减少疾病的危害而采取的措施。只有遗传咨询属于一级预防,即在疾病尚未发生时针对病因采取的措施。 (2)疾病监测采用的方法属于 A描述性研究B分析性研究C实验性研究D理论性研究E 包括以上4种 答案: [A] 【评析】本题考试要点:疾病监测的研究方法 疾病监测是长期、连续、系统地收集疾病及其影响因素的资料,其基本手段是观察、记录、整理和解释,故属于描述性研究。它不建立假设和设置对照,故不属于分析性研究;亦不随机分组和进行干预,故也不属于实验性研究。它的全部工作建立在现场,而不是通过数学模型来解决

《疾病预防策略和疾病监测》习题

疾病预防策略和疾病监测 一、填空题 1.我国传染病管理法中规定的法定报告传染病分为____________类,共计__________种。2.根据有无明显传染源存在,可将消毒分为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两大类,后者又包括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3.预防接种的免疫学效果评价指标是______________。 4.疾病监测工作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基本的步骤。5.传染病的监测系统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三种。 6.预防接种免疫学效果的评价通常是以_________作为对照,以_________作为评价指标。7.预防接种的流行病学效果评价,通常是在人群中进行现场实验,比较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组发病率的差别,以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作为评价指标。二、选择题 【A型题】 1.预防接种的免疫学效果评价指标是 A.患病率 B.死亡率 C.病死率 D.相对危险度 E.阳转率 2.WHO提出的扩大免疫计划,以预防 A.白喉、百日咳、破伤风、麻疹、脊髓灰质炎和肺结核 B.白喉、百日咳;破伤风、麻疹和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C.白喉、百日咳、破伤风、流行性乙型脑炎、脊髓灰质炎和肺结核 D.白喉、百日咳、破伤风、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和肺结核 E.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破伤风、麻疹、脊髓灰质炎和肺结核 3.预防接种的异常反应是 A.发热 B.腹泻 C.晕厥 D.接种部位炎症反应 E.接种部位淋巴结肿大 4.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法定报告的病种分为 A.2类22种B.3类35种C.3类25种D.3类36种E.3类37种 5.目前在全世界已消灭的疾病是 A.麻疹B.鼠疫C.霍乱D.天花E.血吸虫病

慢病报告奖惩制度

慢病报告奖惩制度 篇一:慢病管理制度 慢病管理制度 村卫生室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管理制度⑴.设专职人员管理慢性病工作,建立辖区慢性病防治网络,制定工作计划 ⑵.对辖区高危人群和重点慢性病定期筛查,掌握慢性病的患病情况,建立信息档案库。 ⑶.对人群重点慢性病分类监测、登记、建档、定期抽样调查,了解慢性病发生发展趋势。 ⑷.针对不同人群开展健康咨询及危险因素干预活动,举办慢性病防治知识讲座,发放宣传材料。 ⑸.对本辖区已确诊的三种慢性疾病(高血压、糖尿病、肿瘤)患者进行控制管理。为慢性病患者建立健康档案,实行规范(转载于: 小龙文档网:慢病报告奖惩制度)管理,跟踪随访,详细记录。 ⑹.建立相对稳定的医患关系和责任,以保证对慢性病患者的连续性服务。 慢性病监测制度 ⑴.医院公共卫生办公室全面负责慢性病监测管理工作,各科经管医生及村卫生室医生是慢性病的报告责任人。 ⑵.报告范围:确诊的三种慢性疾病(高血压、糖尿

病、肿瘤)。 ⑶.接诊医生发现确诊的上述三种需要报告的病例,及时向本单位公共卫生办公室报告,公共卫生办公室收到报告卡,进行登记、审核、管理。 ⑷.各种表卡填写要完整,字迹要清楚,不漏项。 ⑸.凡未按要求上报者,按年度考核细则的规定与考核挂钩,若隐瞒不报的,一经查实将在全镇范围内通报并进行处罚。 慢性病门诊日志管理查对制度⑴、按照国家统一要求的门诊日志,项目齐全,至少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职业、住址、联系方式、病名(诊断)、发病日期、就诊日期、初诊、复诊、35岁以上人员血压值、医生登记、备注等十四项基本内容。 ⑵、临床医生应按照要求认真规范填写门诊日志,字迹清晰,完好率达98%以上,任何人不得随意在门诊日志上乱涂乱画。 ⑶、临床医生对于新发现确诊的三种慢性疾病(高血压、糖尿病、肿瘤)后应按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报告制度及时限进行上报, 并在慢性病筛查登记本备注一栏中注明“已报”。 ⑷、医院定期(每周一次)或不定期对各科慢性病工作进行自查(内容包括35岁以上病人首诊测血压、慢性病筛

全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规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与控

全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规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与控制8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与控制 8.1监测与调查 8.1.1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监测 8.1.2居民病伤死亡原因统计 8.1.3行为危险因素监测 8.1.4专项调查 8.2综合防治与干预 8.2.1全人群健康倡导 8.2.2高危人群筛查与健康指导 8.2.3现患病人的管理与指导 8.2.4建立综合防治的示范点 8.3培训 8.4技术咨询服务 8.5用语解释 8.6法规文件 8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与控制 8.1监测与调查 8.1.1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监测

(1)目的 通过监测,找出威胁人群生命主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病因、致病机制,影响健康和生命质量的因素,为制订和评价干预策略和综合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2)内容和方法 a.监测病种 选择监测病种: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根据当地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以下简称“慢性病”)流行病学调查和各类医疗单位诊治该病种的比例,综合考虑决定需要纳入常规监测的慢性病。监测病种选择时应考虑以下5个因素: ·某种疾病是否有较高的发病或患病率; ·是否是当地的主要死亡原因; ·是否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破坏性; ·是否其医疗和护理费用已经成为社会负担; ·是否已有可行而有效的公共卫生防治技术。 b.建立监测报告系统 ·报病卡:在使用计算机网络进行电子病历数据库传输之前,报病卡由国家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统一设计。提供基本项目和内容,各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可在此基础上,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增加所需项目和内容,但应满足基本项目和内容。 ·监测形式 国家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根据全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实际需要,通过全国抽样建点的方式,收集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病情信息。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区别以下三种情况,决定本地监测规模和信息收集的方式。

省慢病监测系统医疗机构操作方法

省慢病监测系统医疗机构操作方法 山东省慢性病监测信息系统网址:http://123.232.112.3:8081(联通用户),http://222.173.63.254:81(电信用户)。密码:666666 登陆后点右上角“修改密码”按钮修改密码。点“注销”即可退出系统。点“关闭”可关闭该网页。 单击页面左侧肿瘤发病监测,点数据管理,点发病数据录入后,网页如下图所示。点页面右侧“工作区全屏”的带方形的按钮,可全屏显示工作区域。确定需要的条件后可点击“查询”,查看已录入的 病例。录入新病例,可在输入患者姓名、身份证号,点击“查询”,看是否已报告,如果已经报告过,就不用再录入,在纸质卡片上注明已报告。如果没有该病人信息,点“新增”后录入,也可不查询,直接录入,待

以后剔重。 点击 [新增] 按钮,录入新数据。其中标*的变量为必填项,不是必填的也尽量填写。 基本信息: 报告地区、报告单位、登记编码、录入日期均自动生成,故无需填写。门诊病例填写门诊号,住院病例填写住院号。姓名与身份证上的姓名相符,为便于剔重,身份证号码尽量填写。性别、民族点下拉框,找到符合的的选项单击即可。出生日期应与身份证号相符,在“出生日期”后面的空白方框内单击即可出现日期选择框,点击“年”选择年份,点击“月”选择月份,再点击日期即可;也可直接录入8位数,例如“19460206”,再点击别处后自动生成所需日期格式。年龄不填,系统自动生成更准确。户籍所在地区,由于只报本县区户籍的病例,故保留“平邑县”无需更改,依次点击“平邑县”后面的两个空白方框处,出现下拉框,前一个显示各乡镇名称,后一个显示该乡镇各村庄(街道)名称,点击所报病例所在的乡镇、村庄(街道)名称即可,户籍详细住址城市

学生疾病监测制度

xx中学学生疾病监测制度 为落实《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通知》的文件精神,做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数据的上报工作,进一步推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在我校的全面实施。根据要求,结合实际,对我校《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数据测试与上报工作的具监测制度如下: 一、《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数据上报情况通报 根据教育部、省教育厅的文件精神,市教育局下发了《关于做好我市<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数据测试与上报工作的通知》,召开数据上报工作会,对数据上报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一定要从思想上引起高度重视,认清数据报送工作的重要性,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并结合实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数据报送工作的计划和实施办法。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培训,严格按规定检测,确保上报数据准确。 二、成立专门领导小组 组长:xxx 副组长:xxx xxx xxx xxx 组员:各班班主任 三、定情排查工作 指定专人负责数据上报工作,不可以对数据上报工作听之任之,不闻不问。学校数据上报按规定数据格式和方法上报,数据真实,不许有弄虚作假的现象。 四、《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数据测试与上报工作要求

(一)要进一步提高对数据上报工作认识 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数据上报工作,是贯彻落实“健康第一”教育思想,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重要手段。对全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数据库的数据进行全面统计和科学分析,对于掌握我国青少年健康状况,衡量体育教学成果,科学制定相关政策具有重大意义。数据上报制度的实施将使我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步入量化管理的新阶段。 (二)建立健全数据上报工作制度 把《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数据上报工作列入工作日程,结合实际制定出数据上报工作的规划和实施办法,从软硬件配备、技术培训、监督检查、工作考评等各方面,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积极落实数据上报工作。要继续组织进行相关工作的培训,明确学校数据上报工作的责任,把工作落实到人,做到层层有人管,层层抓落实。 (三)数据上报工作要求 1、报送数据的方法根据教育部《通知》的要求,凡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均应按照要求通过互联网络,将本校《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测试数据,报送至“全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数据管理系统”(简称“国家数据库”)。并注意保存学校代码及国家数据库会员注册号,以备日后查询学校统计报表。 2、报送数据学校的比例和项目。按照教育部对报送《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数据的学校数量的要求,结合实际情况,上报测试数据数量。 2019年3月

疾病防疫安全管理制度

卫生室及保健教师工作制度 一、当好学校领导的参谋和助手,结合上级有关部门学校制订的卫生工作的计划及要求和本校实际,制订每学期的学校卫生工作计划。组织好帝校卫生的各项工作,经常进行技术指导和卫生监督管理。 二、结合学校健康教育开展和季节变化特点,认真开展形式多样的卫生防病健康宣传教育,指导和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行为习惯,有计划地培训和建立一支班级卫生员骨干,并开展各项检查评比制度。 三、定期开展学生健康检查,视力检查,建立学生健康档案,记载学生因病缺课、因病休(退)学等情况。配合医疗卫生部门有计划地开展预防接种,以及常见病、多发病、传染病的登记防治工作。 四、如遇学生中发生传染病,要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治疗、早消毒处理,并严格执行患传染病学生复课前的诊检以控制传染源。 五、热心为学生服务,课间、午间认真值班,接待学生卫生防病治病的咨询及处理学生偶发伤害事故。对急诊病人,发热病人和其他不能处理的疾病应及时送医院治疗,及时并通知家长,并跟踪观察。卫生室的医疗器械、检测设施要妥善维护。 六、指导学生开展个人卫生、环境卫生、用眼卫生、饮食饮水卫生、除害防病、红十字教育及爱国卫生社会活动等。 七、配合指导学校开展教学卫生、环境卫生、厕所卫生、食堂卫生、食品卫生、膳食营养、炊具消毒等工作,定期为食堂培训炊事员,监督各项卫生制度的落实。发现问题应及时向有关领导和部门反映并提出改进工作的建议。 八、按学校规定的作息时间上、下班,不擅自离开工作岗位,外出学习,会议要履行好请假手续。 九、认真学习,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工作效益,认真参加各种卫生讲座和业务进修,要在加强实践和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提高工作的有效性和规范性。 十、认真积累资料,及时对资料进行分类、登记、研究和分析。每学期结束上交学校教导处,按规定对卫生室的医疗器械进行维护保养、消毒。按规定给生病的学生配药并作好配药登记。 卫生防疫和食品卫生工作职责及责任追究制

预防医学基础知识:疾病预防和疾病监测

预防医学基础知识:疾病预防和疾病监测 1.概念疾病监测是公共卫生监测的一部分,既是预防和控制疾病的重要对策,也是很具体的重要措施,在制定和执行疾病的防治策略与措施的同时,必须进行疾病监测,以提高疾病防治效率和水平。在监测过程中,强调长期、连续、系统地收集资料,这样才能发现疾病的分布规律、发展趋势及其及影响因素的变化。包括传染病监测、非传染病监测、症状检测和事件监测。 开展疾病监测工作时,主要内容包括信息资料的收集、资料的整理和分析以及监测信息的交流及其反馈。 三级预防的内容其实是老生常谈,它包括一级预防、二级预防和三级预防。一级预防又称病因预防,是指在疾病尚未发生时针对致病因素(或危险因素)采取措施,也是预防疾病和消灭疾病的根本措施。基本原则是“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包括健康促进和健康保护两方面的内容,健康促进又包括健康教育、自我保护、环境保护好监测三方面。二级预防又称“三早预防”,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防止或减缓疾病发展而采取的措施。三级预防又叫临床预防,可以防止伤残和促进功能恢复,提高生存质量,延长寿命,降低病死率。主要是对症治疗和康复治疗措施。 普查是早期、全面发现疾病的方法。但普查工作不宜广泛应用,因为在短时期内需要集中大量人力物力。筛检是早期发现疾病的主要方法。要达到“三早”做好二级预防就要像群众宣传防病知识和有病早治的好处,提高共医务人员的诊断水平,开发适宜的筛检方法及检测技术。 1)热射病/日射病/中暑性高热 机制:散热途径受阻,体内蓄热,体温调节机制紊乱。 作业类型:强干热型、湿热型高温作业。 临床表现:突然发病,体温高达40℃以上,开始大量出汗,以后无汗,并伴有皮肤干热和意识障碍、脉搏快而无力、呼吸浅表、昏迷、抽搐,是中暑中最严重的一种,有20%-24%的病人死亡。 (2)热痉挛 机制:过量出汗→钠、钾过量丢失→水电解质紊乱→神经肌肉自发性冲动→肌痉挛。 作业类型:干热型高温作业。

慢性病监测管理制度上传版

重点慢性病、死因监测管理制度 (四川大学华西第四医院2016一版) 重点慢性病监测以及死亡病人的监测是公共卫生管理的内容之一。为加强我院对重点慢性病以及死亡病人的监测和报告,贯彻落实《成都市卫生和计划委员会关于启动成都市重点慢性病监测信息系统的通知》精神,根据《成都市居民急性心脑血管事件登记报告管理实施方案》《成都市肿瘤随访登记工作实施方案》《成都市居民高血压、糖尿病报告实施方案》,《成都市居民死亡原因登记报告管理办法》的要求,以及我院病案信息化管理系统的不断更新,重新制定本制度。 一、管理组织:成立由医疗院长、病案科主任和网络直报人员以及临床科室 主任组成的报告管理小组,负责全院重点慢性病、死因监测管理工作。 组长: 副组长: 组员: 报告责任人:科主任为本科室报告工作的管理者和监督者,各主管医生是重点慢性病、死因的报告责任人。 二、报告对象:1、没有区域限制,在我院确诊的所有急性心脑血管疾病、肿 瘤病例。2、凡具有成都市常住户口,在我院通过门诊、急诊、病房或者健康检查等任何一种方式首次确诊的新发高血压、糖尿病病例。3、在我院门诊、急诊、病房死亡的病人 三、报告范围: (1)致死性和非致死性脑卒中(I60-I64),包括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脑梗死及未分类脑卒中,不包括一过性脑缺血发作(TIA)及慢性脑动脉硬化。 (2)急性心肌梗死(I21-I22)和心脏性猝死(I46.1)。 (3)全部恶性肿瘤(C00.0-C97) (4)中枢神经系统良性肿瘤(D32.0-D33.9) (5)原发性高血压(I10) (6)糖尿病(E10-E11、O24):包括I型糖尿病、II型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 (7)死亡病例 四、报告流程及报告要求: (一)门诊慢病系统 (一)进入“门诊医生站”,点击病员,打开“开立”界面。在红色标示“门诊诊断”处按“空格键”按照“ICD-10字典库”进行诊断输入,开立医嘱。 如下: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管理制度(最新版)

( 安全管理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管理制度 (最新版) Safety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production management. Safety and production are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管理制度(最新版) 1概述 1.1监测目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是系统地收集、汇总、分析、解释并评价有毒有害因素对职业人群健康影响的信息,为职业病防治计划执行过程提供有用信息,为卫生行政部门制定、评价职业病防治规划提供重要依据,为预防、控制职业病提供信息服务。 1.2监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简称《职业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尘肺病防治条例》(简称《尘肺病防治条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职业病危害事故调查处理办法》、《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办法》、《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及配套规章、技术标准是制定本信息监测方案的依据。 1.3适用范围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病防治机构、卫生防疫站,依法从事职业病防治活动的各级医疗卫

生机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和产生职业病危害的用人单位等均适用本方案。 2监测类型 2.1职业病危害事故监测 2.2全国常规监测 2.3主动监测 3监测内容 3.1监测对象监测对象为在职业活动中接触粉尘、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的劳动者。农药中毒病例是指在农业生产活动中使用农药而引起中毒的患者和由于误服、有意接触农药的患者(不包括食物农药残留超标和属于刑事案件的中毒患者)。 3.2监测点依据不同的监测类型确定监测点。 3.2.1职业病危害事故监测首诊急性职业病危害事故患者的医疗卫生机构。 3.2.2常规监测的法定监测点凡符合《职业病防治法》所规定的产生职业病危害的用人单位、依法从事职业病防治活动的医疗卫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