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六经辨证角度探索经络现象_陈峰

从六经辨证角度探索经络现象_陈峰
从六经辨证角度探索经络现象_陈峰

间相火,必循足少阴经支脉和包络命门之脉上扰于心导致心火独盛,故说阴火起于下焦,其系系于心。[5]

3阴火的症状

5脾胃论6中多处谈到阴火临床表现的特点,据东垣所述有:/遍身壮热,头痛目眩,肢体沉重,四肢不收,怠惰嗜卧。0(5脾胃虚实传变论6)/气短、精神少而生大热,有时而显火上行,独燎其面。0/脾胃脉中见浮大而弦,其病或烦躁闷乱,或四肢发热,或口苦、舌干、咽干。0(5脾胃胜衰论6)/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其脉洪大而头痛,或渴不止,其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0/气高,喘而烦热,为头痛,为渴,而脉洪。0(5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6)/四肢发热,肌热,筋痹热,骨髓中热,发困,热如燎,扪之烙手。0(5调理脾胃治验6)

4阴火的治疗

对阴火的治疗,东垣认为/内伤不足之病,苟误认作外感有余之病而反泻之,则虚其虚也。0/惟当以辛甘温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则愈矣。,,大忌苦寒之药损其脾胃。0(5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6)在此理论指导下,李东垣创益气、升阳、泻火法治疗阴火。补中益气汤为益气升阳的代表方剂,以参、芪、术、草甘温补中,升麻、柴胡升阳透表,陈皮理气,当归和血,使中州健运,阳气得升,阴火自熄。升阳益胃汤、升阳散火汤等治疗阴火均是此理。若火热盛,在补气升阳的同时加用泻阴火的药物,如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就加用黄连、黄芩泻热,方后注还提到:/如见肾火旺及督、任、冲三脉盛,则用黄柏、知母酒洗讫,火炒制加之。0说明在甘温补中,升举清阳,鼓舞胃气的同时,或加芩连清热燥湿,或加知柏滋阴降火,依脏腑之火不同,用药有别。除了提到知柏的特殊炮制外,东垣还谆谆告诫/若分两则临病斟酌,不可久服,恐助阴气而为害也。0强调寒凉药用量不可太过、疗程不可太长,避免为了治标更加伤本。

5结语

综上所述,阴火是在脾胃虚弱、元气不足的基础上,出现中焦升降失常,湿浊下流,郁而化热,引动肾间相火,上扰于心导致心火独盛,此即阴火发生的机理过程。法随证立,方从法出,李东垣创益气升阳泻火法治疗阴火,其所立之方,验之临床,疗效显著。阴火理论贯穿于补土学说的理法方药多个方面,对临床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值得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裘沛然,丁光迪主编.中医各家学说[M].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

出版社,1992,158

[2]陶志达.李东垣脾胃学说概要.脾胃学说研究资料汇编,1977

[3]张星平,肖莹.李杲/阴火说0探微[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3,37

(1):46

[4]齐仲贤.阴火小议[J].辽宁中医杂志.1982,(8):36

[5]刘燮明.5脾胃论6阴火辨析[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1992,14(4):

39

(收稿日期:2006-12-10)

从六经辨证角度探索经络现象

陈峰林巧媚福建省福州市第一医院(350009)

摘要:本文从5伤寒论6条文出发认为经络根源于脏腑,其功能异常会影响到脏腑,一定条件下甚至可导致新的病变;脏腑决定经络功能,六经传变是脏腑病变转移的结果,所蕴含经络功能是间断不连续的假设是六经辨证体系的基础,也是其理论内在的要求。

关键词:伤寒论六经辨证P经络

5伤寒论6六经是指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辨证是5伤寒论6的总纲,是张仲景在5素问#热论6六经分证的基础上,把长期临床过程中所遇到多种外感疾病的错综复杂的证候及其演变加以总结而形成辨证体系,其中六经传变及各经各证之间相互转变与经络关系密切相关,笔者通过对六经辨证复习,对经络的认识有所感悟,现小议如下:

1经络病变源于脏腑功能的改变

历代医家因学术观点不同及所接触疾病群,人的体质、生活习性及药物知识变化,对伤寒六经辨证的涵义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以经络解释的,有以脏腑解释的,有以部位划分解释的,有以病程阶段解释的,还有从气化功能方面解释的,综览各种学说都共同存在没有理清经络与脏腑层次关系,细细研读5伤寒论6条文我们认为六经病证是以脏腑经络生理病理变化为基础,尽管证候错综复杂但不离脏腑病变与经络病变两部分。以三阳经为例,太阳病为外邪侵袭人体浅表而出现病证,为外感病的初期,病邪先须导致卫外不固,

#

14

#光明中医2007年3月第22卷第3期CJGMTCM M arch2007.Vol22.3

营卫失调才会引起其所属太阳经脉的经气运行受阻,因太阳经脉络脑,出别下项,故出现脉浮、头项强痛;少阳病亦为病邪侵犯胆腑,胆火上炎而影响脾胃出现口苦、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进而引起少阳经络病变)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咽干目眩等症状;阳明病以/胃家实0为提纲,胃主燥,以阳气用事,邪入肠胃,从燥热而化导致胃热炽盛,消烁津液出现大热、口渴欲饮,迫津外出故汗自出,燥与肠中糟粕搏结,则脐腹疼痛、大便秘结;胃中实热弥蔓于经,而阳明之脉荣于面故面赤,其经气旺于日晡、四肢禀气于阳明故见日晡潮热,手足然汗出,由此可见六经病证中脏腑功能失调是本质,先有脏腑作用异常后才会出现经络功能改变。2经络与脏腑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

针灸是通过刺激腧穴来疏通经络,恢复调节脏腑的功能,5伤寒论6有关针灸的条文虽不甚多,但从中还是可以体会出经络与脏腑之间相互影响。仲景对以实证、热证为主的三阳病多针刺,目的主要在于或使其经气流通增强抗邪之力,防止疾病的深入,如5伤寒论68条(赵刻本,下同):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或当邪气重时,针刺以通经络泄邪气,如第24条: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针药并用以增加祛邪之力。灸法多用三阴病(虚证、寒证为主)以温通阳气以救阳,如5伤寒论6第292条:少阴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发热者,不死。脉不至者,灸少阴七壮;第349条:伤寒脉促,手足厥逆,可灸之,下利,手足厥冷,无脉,灸之不温,若脉不还,反微喘者,死。或病性寒者灸之,以壮阳热之气,温虚阳散寒邪,如对太阳病,心阳虚致发奔豚的第117条桂枝加桂汤证:/烧针令其发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枝二两也;也提出误用针灸可致变证,第110)119条年述误用灸法、烧针、温针、熨法等六种火热疗法所致的伤阴、惊、狂、出血等变证。通过这些针灸辨治条文我们可以得出调节经络系统能影响脏腑机体的功能,促进疾病发展及转化;并从其大多条文仅言方药以调理脏腑而不言针灸中可看出含有脏腑重于经络的学术思想。脏腑功能决定经络病变与转归,脏腑功能的恢复正常,经络病变也随之纠正。

3经络的功能活动是间断不连续

张仲景认为某一经病变,常会传变另一经,如伤寒论第4条:/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烦躁,脉数急者,为传也。/少阳病因误汗、吐、下等法损伤津液,而邪入阳明的第179条: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等,其六经的层次是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这与经络学说的十二经经络循行手足阳经相连,并挟在手足阴经之间,次序显然不同[1],而且还存在病邪为何传到阳明,而原太阳经病变消失?等问题,笔者认为这些矛盾产生根源在于对经络认识。传统中医理论认为经络是连续循环贯注并作为邪入于脏腑及传变途径的,这种观点是哲学上的思辩类比的结果,正如赖欣巴哈在其5科学哲学的兴起6中说:/哲学思辩恰恰是一种过渡阶段的产物。当科学解释由于当时的知识不足以获得正确概括而失败时,想象就代替了它,提出一类朴素类比法的解释来满足要求普遍性的冲动。0[2]这导致阐释一些生理病理现象时存在难以克服困难,如六经传变的问题,因此我们认为实际上并不存在经络的传变,当疾病过程中累及某一脏腑时,影响的主要是其所相应经络的功能,也就是说经络病变随着脏腑病变而改变,这就必然要求我们须把经络功能看成间断不连续,经络系统中各条经脉是相对独立的子系统,经脉之间的联系并不是因为流注实现,而是通过影响脏腑功能而间接起作用,所谓十二经气血连续循环贯注的观点是对各脏腑功能活动盛衰消长过程中所产生的各自相应经络现象在整体上的错觉,经络功能不但与机体整体状态有关更主要取决于各个脏腑,将经络看成间断不连续,有助于认识六经的实质,六经的每一病证中变证、本证、逆证等不同的证候及各种传经形式,尽管其变化错综复杂,但根本原因是脏腑病变重心不同的结果。伤寒六病传经非如/热论0所示,日传一经;亦不存在如/伤寒论0提出了越经传,表里传,直中,以及阳经传阴经,阴经传阳经等形式,六经传变是脏腑病变转移的结果,所蕴含经络功能是间断不连续的假设是六经辨证体系的内在的要求。

笔者认为经络理论与六经辨证都是长期临床实践经验的总结,二者应是统一,可以触类旁通,本文是通过承认六经辨证体系合理性且与经络密切相关的基础上所得出对经络的若干认识,就此进行讨论,以冀大家参考。

参考文献

[1]王伯章.六经辨证的原义、结构与本质及相关问题探讨,中医药学

刊,2004,1:20)21

[2]赖欣巴哈.科学哲学的兴起,十二世纪文史哲名著精义[M].江苏:

江苏文艺出版社,1995.198

(本文曾得到福建中医学院伤寒教研室黄海教授的指点与帮助,特此致谢!)

(收稿日期:2006-10-15)

#

15

#

光明中医2007年3月第22卷第3期CJGMTCM M arch2007.Vol22.3

第一节经络现象与经络实质习题

第一节经络现象与经络实质习题 一. 填空题 1. 以为主的手针针感冲动由III类为主的细纤维传入中枢。 2. 从中医理论来说,刮痧、拔罐、皮肤针等方法主要是通过而起作用的。 3. 循经感传的速度大多数远较周围神经传导速度为慢,为不等。 4. 刺激方法引起循经感传速度依次为快于电针;电针快于;艾灸的感传较慢。 5. 感传线上局部,能加快其感传速度。 6. 外周动因激发学说认为体表,在中枢。 7. “走罐”可以使健康人红细胞免疫复合物总体花环绝对值显著提高,提示此法可以增强,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 二. 选择题 (一)A1型题 1. 健康人群中循经感传出现率为: A. 95% B. 70% C. 43~50% D. 30~42% E. 12~25% 2. 指压刺激出现的循经感传以何种感觉为主 A. 酸 B. 麻 C. 热 D. 胀 E. 痛 3. 下列哪种方法可以改变循经感传方向: A. 加强电针刺激强度 B. 加大艾灸量 C. 点刺井穴出血 D. 机械压迫经脉线 E. 经脉线局部加温 4. 循经声波可能沿下列何组织传导: A. 皮肤 B. 血管 C. 筋膜 D. 肌肉 E. 骨 5. 以麻感为主的电针感冲动由下列哪类为主的粗纤维传入: A. Ⅰ类 B. Ⅱ类 C. Ⅲ类 D. B类 E. C类 (二)A2型题 1. 下列哪项不能阻滞循经感传: A. 局部机械压迫 B. 局部注射生理盐水 C. 局部加温 D. 局部注射受体阻断剂 E. 局部注射盐酸普鲁卡因 2. 下列哪项不是循经感传的基本特征: A. 循经扩布 B. 宽度与深度不均 C. 可以阻滞 D. 以0.5~1.0米/秒速度传导 E. 影响脏腑功能活动 3. 下列哪项不能用于激发经络感传: A. 反复轻微捻针 B. 多次接力刺激 C. 入静诱导 D. 局部注射生理盐水 E. 沿经撮提循按

中医诊断学之经络辨证

中医诊断学之经络辨证 中医诊断学之经络辨证 经络辨证,是以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对病人所反映的症状、体征进行分析综合,以判断病属何经、何脏、何腑,并进而确定发病原因、病变性质及其病机的一种辨证方法。划分病变所在的经络病位,源于《内经》,后世多有发挥。《灵枢·经脉》载有十二经病证。奇经八脉病证,则以《素问·骨空论》、《难经·二十九难》及李时珍《奇经八脉考》论述甚详,至今仍为经络辨证的主要依据。经络分布周身,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使人体各部相互协调,共同完成各种生理活动。当人体患病时,经络又是病邪传递的途径。外邪从皮毛、口鼻侵入人体,首先导致经络之气失调,进而内传脏腑。反之,如果脏腑发生病变时,同样也循经络反映于体表,在体表经络循行的部位,特别是经气聚集的腧穴之处,出现各种异常反应,如麻木、酸胀、疼痛,对冷热等刺激的敏感度异常,或皮肤色泽改变等。这样,便可辨别病变所在的经络、脏腑。如肺脏病证,常在肺俞、中府等穴位出现压痛感;又如《素问·脏气法时论》说:“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就是由于肝经循行于胁肋、少腹的缘故。经络辨证是对脏腑辨证的补充和辅助,特别是在针灸、推拿(按摩)等治疗方法中,更常运用经络辨证。1.十二经脉病

证 十二经脉包括手、足三阴与三阳经。各经病证包括经脉循行和所属脏腑的病变。它们的临床表现有三个特点:一是经脉受邪,经气不利,出现的病症多与其循行部位有关,如足太阳膀胱经受邪,可见项背、腰脊、腘窝、足跟等处疼痛;二是脏腑病候与经脉所属部位的症状相兼,如手太阴肺经病证可见咳喘气逆、胸满、臑臂内侧前缘疼痛等;三是一经受邪可影响其他经脉,表现多经合病的症状,如脾经有病可见胃脘疼痛,食后作呕等胃经病症;足厥阴肝经受病出现的胸胁满,呕逆,飱泄,癃闭等病症。手足三阳经病证具体临床表现:1.手太阳小肠经病证——噫痛颔肿,不可以顾,肩似拔,臑似折。耳聋,目黄,颊肿,颈、颔、肩、臑、肘、臂外后廉痛。 2.手阳明大肠经病证——齿痛,颈肿,喉痹,目黄,口干、大便秘或泄,鼽衄、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 3.手少阳三焦经病证——耳聋、心胁痛,汗出,噫肿喉痹,目锐眥痛,颊痛,耳后、肩、臑、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 4.足太阳膀胱经病证——寒热、鼻塞,头痛,目似脱,项如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膕如结,踹如裂,足小趾不用。 5.足阳明胃经病证——发热以身前较甚,鼻痛、鼽衄,齿痛,咽痹,颈肿,口喎,膝膑肿痛,循乳部、气街、股、伏兔、胫外廉、足面皆痛,足中趾不用。

认识人体经络及穴位位置功能第一部分

认识人体经络及穴位位置功能 第一部分 (一)任脉及穴位 1、任脉循行路线及功能 ⑴循行路线:起于胞中,下出会阴,经阴阜,沿腹部和胸部正中线上行,至咽喉,上行至下颌部,环绕口唇,沿面颊,分行至目眶下。 ⑵基本功能:任,有担任、任受的意思。任脉行于腹面正中线,其脉多次与手足三阴及阴维脉交会,能总任一身之阴经,故又称“阴脉之海”。任,又与“妊”意义相通。其脉起于胞中,与女子妊娠有关,称“任主胞胎”。 2、穴位位置及功能 (1)天突穴 位置:胸骨上窝正中; 功效:哮喘咳嗽,咽喉肿痛,咽干噎膈。 (2)膻中穴

位置:位于前正中平第四肋间隙处,两乳头连线之中点。 功效:气喘胸痛胸闷,乳房脂肪少,心悸。 (3)中级穴 位置:脐下四寸; 功效:下腹痛、水肿。 (二)冲脉循行路线及功能 ⑴循行路线:起于胞中下出会阴后,从气街起与足少阴肾经相并,挟脐上行,散布于胸中,再向上行,经喉,环绕口唇,到目眶下。 分支:从胞中出,向后与督脉相通,上行于脊柱内。 ⑵基本功能:冲,有要冲的意思。冲脉上行至头,下至于足,贯串全身,或为气血的要冲,能调节十二经气血,故有“十二经脉之海”之称。冲脉又称“血海”,同妇女的月经有密切关系。 (三)足少阴肾经及穴位 1、足少阴肾经循行路线:起于足小指下,斜行于足心(涌泉穴),出行于舟骨粗隆之下,沿内踝后,分出进入足跟,向上沿小腿内侧后缘,

至腘内侧,上股内侧后缘入脊内(长强穴),穿过脊柱,属肾,络膀胱;直行者:从肾上行,穿过肝和膈肌,进入肺,沿喉咙,到舌根两旁;分支:从肺中分出,络心,注于胸中,交于手厥阴心包经。2、穴位位置及功能 (1)大赫 位置:脐下四寸,中极旁开五分; 功效:女子带下阴部不适,男子遗精阳痿。 (2)幽门 位置:脐上六寸,巨阕旁开五分; 功效:腹胀腹痛消化不良。 (3)灵墟 位置:位于第三胸肋间隙; 功效:促使自身雌激素分泌增加乳腺发育,胸肋胀痛。 (4)神封 位置:位于第四胸肋间隙;

_脉_经脉_与_经络_概念的演变

中国中医药报/2009年/3月/18日/第003版 科教 “脉”、“经脉”与“经络”概念的演变 ——兼论“经脉医学”与“经络研究”的正名之争 刘澄中大连医科大学 编者按:去年10月到今年,本版连载了天津中医药大学实验针灸学研究中心郭义和王广军关于“经络研究告诉了我们什么”的文章之后,陈业兴医师来信(见2月25日本版)认为“有必要对几个概念进行澄清”。他认为“郭义等人以经络取代了经脉概念,误经脉现象为经络现象,误经脉循行线为穴位连接线,误经脉理论研究为经络结构研究”,因而“经络研究严重地干扰了经脉理论研究,导致对最重要的经脉理论研究无法取得共识。”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概念上的混淆呢?大连医科大学教授、中国针灸学会经络分会顾问刘澄中今天撰文认为,产生这一分歧仍然是“经脉现象研究”与“经络实质研究”双方的学术立场相左所致,同时也是中医学术繁荣的体现。 “脉”与“经脉”的概念源自于观察经脉现象的临床实践 在先秦,脉是指经脉;在两汉迄今,脉是指血脉 大约在新石器时代的晚期,我国的古代先民们便发现了经脉现象——循经脉感觉。当时,把犹如枣核般大小的“艾炷”放置在病人四肢远端的部位上点燃起来,实施灸法治疗,这时,接受治疗的病人便会体验到有一股温热的感觉从施灸的地点出发,沿循着一定的路线好像流水那样地向躯干或者头部走行。这就是“灸致循经脉感觉”。点燃的“艾炷”由施术者用嘴吹风来控制燃烧的强度,当“疾吹其火”时,循经脉感觉的走行便会变宽而加快;当“缓吹”或“不吹”其火时,循经脉感觉的走行便会变窄而缓慢,确实是状如流水啊。或者,犹如炊饭时从釜上小孔里冉冉上升的一缕蒸汽。 最初,先民们把这个“灸致循经脉感觉”称作是“气”。后来,为了确定它的规范的走行路线并且给予命名的需要,这才改称为“脉”。古人利用呼吸作为度量时间的单位来测量循经脉感觉的走行速度,例如,呼吸定息,“气行六寸”《灵枢?五十营》,也可以称作是“脉行六寸”《难经?一难》。 我国的古代医家还发现,引发经脉感觉循行的方法除去使用灸法之外,也可以使用先端钝圆的石制小棍来抵压的方法。后来,又把这个用来引发“压致循经脉感觉”的小棍改为金属制的,命名为“针”,用来“按脉致气”,成为专用的工具了。 古代医家在观察经脉感觉循行的时候,在腕部或者踝部稍稍上方的佩戴手镯或脚镯的部位,环绕一圈采取6个刺激点,阴面3个点,阳面3个点。把出现的循经脉感觉分别命名为:手三阴脉与手三阳脉,足三阴脉与足三阳脉。所以说,那是以“三条脉”作为一组的,一共有12条脉。 据《金石索》记载,东汉武氏墓壁画有一幅古图,可名之为《石针行气出函图》(上图)。此图的中心是一个巨大的石针,正在从一个被打开的石头匣子中飞腾而出,匣子的两旁各有一个生有翅膀的仙人助其飞出,在石针两侧的空中也左右各有一位飞仙在协助。更重要的是,当石针飞出后在石函的侧壁上留下了好像似飞行云样子的条纹。此函共有四个面,图中可见及的两个面上各有三条与石针行进方向相同的条纹,共为6条,加上不可见及的两个面上应该有的6条共为12条。这里所代表的正是12条脉。 取其中的一个面上的三条脉写成甲骨文,为了避免与“川”字混同而改成横写,又为了避免与“三”字混同而把中间的一横写的短些,最后又把上边一横的前端上翘,下边一横的尾端下垂,

中医诊断学—其他辨证方法概要

中医诊断学——第十单元其他辨证方法概要 细目一辨六经病证 要点一太阳病的辨证要点 1.太阳经证 太阳中风证发热,恶风,汗出,脉浮缓,或见鼻鸣,干呕。 太阳伤寒证 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身体疼痛,无汗,脉浮紧,或见气 喘。 2.太阳腑证 太阳蓄水证 发热恶寒,小便不利,小腹满,口渴,或水入即吐,脉浮或 浮数。 太阳蓄血证 少腹急结或硬满,小便自利,如狂或发狂,善忘,大便色黑 如漆,脉沉涩或沉结。 要点二阳明病证的辨证要点 1.阳明经证身大热,不恶寒,反恶热,汗大出,大渴引饮,心烦躁扰,面赤,气粗,苔黄燥,脉洪大。 2.阳明腑证日晡潮热,手足汗出,脐腹胀满疼痛、拒按,大便秘结,甚则神昏谵语,狂躁不得眠,舌苔黄厚干燥,或起芒刺,甚至苔焦黑燥裂,脉沉实或滑数。 要点三少阳病证的辨证要点

口苦,咽干,目眩,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少阳病证 心烦欲呕,脉弦。 要点四太阴病证的辨证要点 腹满而吐,食不下,泄泻,口不渴,时腹自痛,四肢欠温,太阴病证 脉沉缓或弱。 要点五少阴病证的辨证要点 无热恶寒,但欲寐,四肢厥冷,下利清谷,呕不能食,或 1.少阴寒化证 食入即吐,或身热反不恶寒,甚至面赤,脉微细。 2.少阴热化证心烦不得眠,口燥咽干,舌尖红,脉细数。 要点六厥阴病证的辨证要点 厥阴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 要点七六经病证的传变 1.传经 病邪自外侵入,逐渐向里发展,由某一经病证转变为另一经病证,称为“传经”。 按伤寒六经的顺序相传者,即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称为“循经传”; 若是隔一经或两经以上相传者,称为“越经传”;

经络不通的十四个常见症状(图解)

经络不通的十四个常见症 状(图解) 《黄帝内经》说:“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中医上常讲这样一句,通则不痛,通则不痛! 下面介绍一下经络不通的十四个常见症状:

一、手厥阴心包经不通的常见症状:失眠多梦易醒难入睡;心烦健忘胸翳闷口干;神经衰弱。

二、手少阳三焦经不通的常见症状:偏头痛头晕耳鸣上热下寒;手足怕冷倦怠易怒;皮肤容易过敏;肌肉关节酸痛无力食欲不振。

三、手太阴肺经不通的常见症状:怕风易出汗咽干咳嗽;过敏性鼻炎皮肤干燥容易过敏;动则气短胸翳面色皮肤无华。

四、手阳明大肠经不通的常见症状:牙痛头痛口干皮肤过敏;青筋斑点多肠胃功能减弱;肩周痛慢性咽喉炎。

五、足太阴脾经不通的常见症状:脘腹胀气吸收不良口淡;容易呕吐作闷容易倦怠虚胖;头胀头脑不清湿重脚肿便溏;关节酸胀糖尿病。 六、足阳明胃经不通的常见症状:喉咙痛胃痛怕热消化不良;倦怠膝关节酸痛便秘;唇干舌燥身体消瘦。 七、手少阴心经不通的常见症状:心烦心惊心悸心闷心痛;短气上气有压力感忧郁易怒;口腔溃疡口干口臭。 八、手太阳小肠经不通的常见症状:小腹绕脐而痛心翳闷头顶痛;容易腹泻手脚寒凉;吸收不良虚肥;肩周炎。 九、足太阳膀胱经不通的常见症状:恶风怕冷颈项不舒腰背肌肉胀痛;腰膝酸软静脉曲张尿频尿多;尿黄前列腺肥大。 十、足少阴肾经不通的常见症状:手足怕冷口干舌燥腰膝酸痛咽喉炎;月经不调性欲减退;前列腺肥大足跟痛尿频尿少尿黄。 十一、足少阳胆经不通的常见症状:口干口苦偏头痛容易惊悸;善叹息便溏便秘皮肤萎黄;消化不良关节痛脂肪瘤;痰湿结节积聚。 十二、足厥阴肝经不通的常见症状:口干口苦情志抑郁胸胁胀痛;眩晕血压不稳易怒冲动;皮肤萎黄易倦乏力前列腺肥大;月经不调乳房疾病。 十三、督脉不通的常见症状:虚寒怕冷手足不温疲劳乏力;颈椎痛腰椎痛痔疮便秘;阴阳失调。 十四、任脉不通的常见症状:怕热汗多阴阳失调月经不调;阳痿性冷淡消化不良胸翳气喘。

针灸奇效之谜——经络辩证

针灸奇效之谜——经络辩证(下) 三、背部要穴与胸腹部的腧穴相比,背部腧穴的诊治作用与部位的相关性要更加鲜明。针灸腧穴学中, 对背部每个部位所对应的脏腑都有明确的记述。不过具体内容涉及一些比较复杂的计数方法,初学者不便掌握。无疾这里仅就对于诊治疾病最为重要的五脏背俞穴给予介绍。 三五七,肺心膈;九一四,肝脾肾。这些就就是诊治五脏疾病的关键腧穴所在。中医对背部腧穴的定位,就是借助脊椎棘突(即后背正中的一个个凸起的骨头)来完成的。从大椎(即第七颈椎,低头时项部所见最凸起的高骨处)以下开始计算,大椎下依次为第一椎、第二椎……直至第二十一椎。口诀中所讲的“三五七,九一四”,即指第三椎、五椎、七椎、九椎、十一椎与十四椎。这些椎骨下的两侧,就分别用来诊治肺脏、心脏、膈、肝脏、脾脏、肾脏的疾病。实践中为了便于确定椎数, 又可以借助两个明显的标志:一就是后背肩胛骨之下角(嘱患者活动上肢,即可明显见到肩胛下角所在);一就是髂前上棘(即胯骨前方的两处最大的骨)。肩胛下角与第七椎在同一水平,髂前上棘与第十六椎在同一水平。以上内容瞧似较为复杂,爱好者朋友在操作过程中,可先在脊柱两侧做按压,发现异常点,再对照上面解说,或参考腧穴图谱,即可轻松作出判断病在哪一个脏腑了。举例来说,长期肝郁,情志不舒的患者,很容易在肝俞、脾俞两处出现压痛。细细揣摩,肝俞穴下方还

常可以摸到细细的条索。此时针灸、按揉肝俞、脾俞,以及小腿内侧的足太阴与足厥阴两条经脉上的异常反应点,就可以瞧到不错的效果了。 四、针灸医案解读以上无疾主要讲了针灸治病的原理,以及针灸最基本的理论知识。实践中,该如何运用这些理论,来判断病位何在,就是虚就是实呢?如何确立治疗方法,选择恰当的腧穴、针具进行治疗呢?下面无疾以几则医案为例,由浅入深,向大家展示用针灸方法诊治疾病的基本思路。病案1(无疾自治案)2008年夏,一天清晨,无疾起床后忽感足底不适。原来一夜时间,左足心涌泉穴内侧靠近足大趾处骤起一水疱,如花生米大小,局部皮肤绷紧,胀痛甚,行走不便。循经上按,在小腿内侧中部足太阴与足少阴经之间,有一明显硬结,按之胀痛。乃以15寸毫针,于硬结处上下通导,再以皮内针一枚,刺入局部埋针。针后,局部疼痛明显缓解。傍晚时水疱已塌陷,次日清晨水疱完全消失。无疾按:此例属典型的经络辨治验案。西医瞧来,此当属真菌感染类疾病,治疗当以抗生素类对抗,以杀灭病菌。但此病初起,邪势较猛,又尚未糜溃;外用药无用武之地,内服药则效缓难耐。按中药治疗思路,此湿邪下趋,法当渗利。但药物作用于全身,对此局部迅猛之邪,的确欲速而不达。如果此时心中怀有经络辨证的思路,尝试从经络角度去认识此病,就可以很轻松地获效了。首先天在长夏,湿气当令。人受气于天地,与天地之气时时相通。且无疾体质偏

十二经络症状

足少阳胆经 主要相关器官: 眼、头、脖子、微血管。 经络症: 口苦,偏头痛,寒热往来,目赤痛,经脉所过部位疼痛及运动障碍和感觉障碍。 脏腑症: 胸脘烦满,肋痛,胆囊炎,心惊,善太息,皮肤不润,色素斑沉着,胆气竭绝,则眉必倾。亢进热症时症状: 口苦,胸肋胀,颈,下颔,喉咙不适,失眠,头痛,便秘,脾或腿膝胫踝外侧痉挛疼痛,足下热。 衰弱寒症时症状: 虚弱,关节肿胀,下肢无力,目黄,吐苦水,嗜睡,夜汗,惊悸太息,呼吸沉闷,便溏。 辅助减腹部,利于排毒,对长期化妆品使用者甚佳,美白。 手少阳三焦经 主要相关器官: 耳、眼、头、腮腺、扁桃腺。 经络症: 耳聋耳鸣,咽喉肿痛,目锐眦痛,颊肿,耳后、肩膀、肘臂外侧疼痛,运动障碍。 脏腑症: 腹胀,水肿,遗尿,小便不利,三焦气竭绝。上焦竭则喜噫,中焦竭则不能消谷,下焦竭则遗尿失便。 亢进热症时症状: 上肢痛,肩、劲无力,耳鸣,耳痛,头剧痛,缺乏食欲,失眠,发怒。 衰弱寒症时症状: 上肢无力麻木,面色白,呼吸表浅,发冷,尿少,精神与身体倦怠,忧郁,肌肉松驰无力,听力障碍。 辅助减手臂,助听。 足少阴肾经 主要相关器官: 肾上腺、耳、腰椎。 经络症: 口舌干燥,咽喉肿痛,气短喘促,心烦心痛,足心发热:面色晦滞,神疲嗜睡,头昏目眩,腰膝酸痛,下肢痿厥。 脏腑症: 水肿,便秘,泄泻,遗精,阳痿,心悸,恐惧,耳鸣,眼花,目视不清。肾气竭绝,则不能营养骨髓而骨枯,肌肉无所附着而萎缩,可见齿松无华,发枯不润。 亢进热症时症状:

少尿、尿黄、口干,腿热与倦怠,足下热,大腿内侧疼痛,劳热,性欲增强,月经异常。衰弱寒症时症状: 尿频,尿量少,肿胀,腿冷,足下冷,下肢麻木虚弱,善恐,犹豫,性欲减退,肠功能减弱。 减腰部肥胖,中医称肾为人之根本,无需多论。 手厥阴心包经 主要相关器官: 心脏、血管、手。 经络症: 失眠,多梦,易醒,难入睡,健忘,怔忡,面赤,神志失常。 脏腑症: 心悸,心烦,心翳,心闷,心痛。心包络气竭绝,则形体如烟熏、摇头、目直视。 亢进热症时症状: 心烦,发怒,失眠多梦,胸痛,头热痛,上肢痛,目赤,便秘。 衰弱寒症时症状: 心悸,心搏过缓,晕眩,呼吸困难,上肢无力,胸痛,目黄,易醒,难入睡。 减颈部肥胖,调节心率。 足太阳膀胱经 主要相关器官: 头、鼻、眼、脑、脊椎系统. 经络症: 恶寒发热,目睛赤痛,鼻衄流涕,癫狂,沿经脉循行所过的颈、背、腰腘、脚疼痛及运动障碍。 脏腑症: 小便不利,遗尿,尿赤,尿浊,尿血,蓄血发狂。膀胱气绝,则遗尿狂言,目反直视。 亢进热症时症状: 尿频,泌尿生殖器疾病,前列腺炎,后背肌肉强直酸痛,脊椎部酸痛,下肢痉挛疼痛,前头与后头痛。 衰弱寒症时症状: 尿液少,生殖器肿胀,后头与背部肌内胀痛,四肢倦重无力,眩晕,腰背无力,生痔。 专减背部肥胖,利尿。

仅用一种方法即可打通全部经络受益终生(图

一打坐,您就知道了自己哪里酸、哪里痛,应该从哪里开始疏通。揉着揉着,就会感觉到由痛变酸,由酸转正常的滋味了。您只要每天这样修复一点点,您的身体就会越来越强壮。 一个人打坐的时候,一盘腿,就可以把气聚集在丹田之下,就跟生了一堆柴火似的,不但肚子这块热,腿也会感觉暖洋洋的。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你不打坐的时候,能量是分散的,但是你一打坐,就把能量聚集起来了。 积聚自己的能量,然后把它点燃,就是您打坐所要达到的一个功效。 不过,最好是通过自然生火的形式来让能量燃烧,不要加入太多人为的因素,否则反而会对身体产生消耗。有些人非得使劲,一心想用意守住某个地方,结果适得其反。 万事万物都是这样,一旦加入"人为"两个字,它就变得不自然了。那么,我们怎么让身体的能量自然而然地生成呢?打坐的时候,我们必须找到一条通道,哪怕这是一条没有用的路,我们也得借助它冲破阻碍,走到有用的地方去。问题的关键是找到这条路的路口。找到了路口,我们就能顺着它找到答案。怎么找呢?有些人觉得应该意守丹田,至少要学会静心。可是这样一般人不仅很难做到,而且未必有效。这里,我给大家提供一个更加简单还很管用的意守办法,那就是身体哪里疼就守哪里。 比如说,你盘腿的时候发现自己根本静不下心来,而且腿也疼。那么,此时,您就可以定下心来,先找到腿疼的地方,可能疼处是胆经的原穴--丘墟穴,这就说明您的胆经在这一块儿不通了。 那您就先顺着胆经揉一揉,等它不怎么疼了再盘。这时候,您就会发现,自己能盘得比刚才高了。可能刚才还只能单盘,现在就能开始尝试双盘了。

双盘时如果又有一个地方疼。那您再把疼的那条筋敲一敲。这样一来,在盘腿的过程中,您就能把那些不通的经络逐渐打通,而您的体质也在不知不觉中飞速提升。 这些东西就是您自己掌握的,最终会变成您自己的内力。如果打坐时您觉得疼就干脆放弃了,或者今天练一下,明天就不练了,打坐也就失去了它的灵性。 就在这个逐渐打通经络的过程中,您就逐渐开出了一条道路。而所谓的路口,其实就是您不通的地方。养生就是要学会自我修复,这要靠大家"没病找病"才能做到。什么叫"没病找病"?就是没打坐的时候,您不知道自己哪里不舒服,但是一打坐,就知道了自己哪里酸、哪里痛,应该从哪里开始疏通。揉着揉着,就会感觉到由痛变酸,由酸转正常的滋味了。您只要每天这样修复一点点,您的身体就会越来越强壮。 这时,您就自然而然地学会静心了。为什么这么说呢?本来,您想意守丹田,关注点是在丹田,可身上酸痛使得注意力无法集中,结果越守越乱。可现在您哪里痛就关注哪里,意念也跟着酸痛的地方走。比起守丹田,这种做法就容易得多。当注意力慢慢地跟着一条条经络上的痛处走的时候,您的意念就能集中,逐渐就能开始静心。 到这种程度,再让您意守丹田,就会容易得多。随便守哪条经,您都能轻松做到,因为您已经找到了守经的感觉。相反,要是您不这么做而去硬守丹田,就很难办到。更何况,这时您也会因为没有对比,体会不出什么是静心,什么是杂乱。但是经历过这个对比的过程之后,您就会发现,原来所谓的静心并不是什么都不想,而是平静地关照自己身体的各种感觉。 实际上,通过打坐,我们能迅速发现身体上的毛病,得知自己身上哪些经络不通。发现这些问题后,您就能有针对性地进行调理。 过去,有人一提到倾听内心的声音,就觉得很玄虚。其实,它一点都不复杂,关键在于意念。我们可以先问一下自己:身体会发出哪些声音呢?我们想倾听什么呢?声音是从肚子发出的吗?还是从身体的其他部位?这些都不必急着下结论。 我们只要在打坐的过程中学会关注痛的地方,哪里疼"听"哪里,就会慢慢地掌握这种"听"的方式,比如说,我们可以"听"到身体酸痛的感觉,可以"听"到刺痛的感觉,还有气血畅通之后身体十分舒服的感觉。我们可以"听"得特别详细,不管身体有多么细微的变化,我们都能感知得到。这时候,你会发现,自己已经能够听懂身体的声音,并且实现身体与心灵的对话了。

谈针灸的辨证论治

内容摘要: 摘要: 针灸疗法仅用经络辨证来指导临床是片面的,必须运用中医理论体系,以脏腑辨证为基础,结合经络辨证及其他辨证方法对疾病进行分析归纳,采取相应的针灸治疗方法,扩大针灸疗法的应用范围,提高针灸的临床疗效。 摘要: 针灸疗法仅用经络辨证来指导临床是片面的,必须运用中医理论体系,以脏腑辨证为基础,结合经络辨证及其他辨证方法对疾病进行分析归纳,采取相应的针灸治疗方法,扩大针灸疗法的应用范围,提高针灸的临床疗效。 关键词: 针灸;辨证论治;定性;定位 1 辨证 由于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实践基础的不同,临床上存在着众多的辨证方法。目前常用的有病因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经络辨证等八种〔1〕。辨证包括定性和定位两个方面。 1.1 定性 现代科学的飞速发展,为中医辨证论治提供了先进的手段和方法,但传统的中医辨证论治对于临床诊治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研究病因病机时必须全面掌握症状与体征,了解可能致病的客观因素,对病证的性质进行判断,即:“审证求因”。 (1)外感六淫(含内生五邪)引起的主要症状与体征: 风:怕风、出汗、痒(咽喉痒、皮肤痒)、游走性疼痛、皮疹、面目浮肿、眩晕、震颤、抽搐、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突然昏倒、脉浮缓或弦。寒:恶寒或畏寒、战栗、无汗、固定性疼痛、面色苍白、手足冰冷、口不渴、喜热饮和热敷、咯稀薄白痰、口泛清水、大便稀薄、舌苔白、脉迟或紧等。 湿:头重如裹、肢节酸困、倦怠无力、胸腹痞闷、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口淡乏味、口不渴或渴不欲饮、腹泻、尿少、浮肿、咯痰多、白带多、淋浊、湿疹、疮疡流水、舌苔白腻、舌体胖大、脉滑或濡等。燥:干咳无力或痰中带血、鼻干、咽干、唇燥、口渴、心烦、大便干结、尿少、皮肤干裂、舌质干红、舌苔少或剥脱、脉细数等。 火(热):发热、面赤、口苦、口臭、口渴、心烦、喜冷饮和冷敷、咯粘稠黄痰、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谵妄、发狂、舌质红、舌苔黄、脉细数等。暑:参见湿和火(热)部分。(2)脏腑功能失调引起的主要症状与体征: 气滞:疼痛、闷胀。气滞疼痛的特点为时轻时重、多呈窜痛、部位不固定、往往是胀重于痛、可在温暖之后暂时减轻、并常与精神因素有关。 血瘀:疼痛、肿块、出血、瘀斑。血瘀疼痛的特点为疼痛剧烈、多呈刺痛、部位固定拒按、夜间加重。出血呈暗紫色、有血块、面色晦暗、口唇色紫、皮肤干燥无光泽、舌质暗紫或有瘀斑、脉涩等。痰饮:主要有恶心呕吐、心悸、眩晕、背冷、胸部痞闷、胁肋胀痛、腹泻、关节痛、皮肤麻木、皮下肿块、癫、狂等。 (3)正气不足引起的主要症状与体征: 血虚:面色苍白或萎黄、唇舌指甲淡、头发枯落、头晕眼花、手足发麻、舌质淡、脉细无力。阴虚:形体消瘦、口燥咽干、手足心热、午间潮热、颧红盗汗、舌质干红、脉细数。气虚:面色苍白、少气懒言、语气低微、倦怠无力、自汗、活动时诸症加重、身体喜按、舌质淡嫩有齿痕、脉虚无力。阳虚:阳虚是气虚的进一步发展,除有气虚的症状与体征外,尚有面色滞暗,形寒肢冷,严重时则大汗淋漓、昏迷不醒、四肢厥逆、脉微欲绝。 1.2 定位 中医学认为,疾病的传变与定位都离不开人体脏腑经络及其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精、

经络的实质

经络的实质 The essence of the meridian 摘要:简述了中医理论中经络学说的概念以及在医疗实践中的相关应用,总结了近些年来国内外对经络实质的研究,各种假说都有一定的道理,并且大多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之上,但是却一直没有得出一个让人信服的结论。究其原因,并非是经络不存在,而是现代科学的检测手段和研究方法还不能深入的研究其本质。认为经络相关的蛋白质分子及其组成的耦联带结构可能是经络实质的关键物质基础,而结缔组织学说中的筋膜观点,以及建立的数据模型为经络的传导现象及数据分析提供了重要依据。提出要以实践为基础,加强各种学说的交流,综合各种研究成果来探索的观点。 【Abstract】:Meridian theory is the core content of the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lso is the current of the moderniz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esearch hot fields。However ,the modern scientific testing methods and the research method also can't further research of its nature. In many of the hypothesis,all of then are come up with the phenomena as the foundation.In oder To explore the essence of it,, We should strengthen the exchange, a combination of theory 一、经络学说概论 经络是人体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

经络辩证

第四节经络辩证 经络辨证,就是以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对病人的若干症状体征进行分析综合,以判断病属何经、何脏、何腑,从而进一步确定发病原因,病变性质、病理机转的一种辨证方法,就是中医诊断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络就是人体经气运行的通道,又就是疾病发生与传变的途径。其分布周身、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使人体各部相互协调,共同完成各种生理活动。故当外邪侵入人体,经气失常,病邪会通过经络逐渐传入脏腑;反之,如果内脏发生病变,同样也循着经络反映于体表,在体表经脉循行的部位,特别就是经气聚集的腧穴之处,出现各种异常反应,如麻木、酸胀、疼痛,对冷热等刺激的敏感度异常,或皮肤色泽改变,或见脱屑、结节等。 例如《素问·脏气法时论》“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肺病者,喘咳逆气肩背痛”。 胁下,少腹、肩背,便就是该脏经络循行之处。正由于经络系统能够有规律地反映出若干证候,因此临床根据这些证候,用经络辨证的方法,以进一步确定病变性质及其发展趋势。 经络辨证与脏腑辨证互为补充,二者不可截然分开。脏腑病证侧重于阐述脏腑功能失调所出现的各种症状,而经络病证则主要就是论述经脉循行部位出现的异常反应,对其所属脏腑病证论述较为简略,就是脏腑辩证的补充,对临床各科,特别就是针灸、按摩、气功等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一、十二经脉病证 十二经脉,包括手足三阴经与三阳经。它们的病理表现有三个特点:一就是经脉受邪,经气不利出现的病证与其循行部位有关。如膀胱经受邪,可就是腰背、腋窝、足跟等处疼痛;二就是与经脉特性与该经所属脏腑的功能失调有关。如肺经为十二经之首,易受外邪侵袭而致气机壅塞,故见胸满,咳喘气逆等肺失宣降的症状;三就是一经受邪常影响其它经脉,如脾经患病可就是胃脘疼痛,食后作呕等胃

我是怎么样打通经络的--日记和总结

我是怎么样打通经络的--日记和总结 前言:从3月12日开始学习中医,看到学会用经络方 面的好处,开始跟着电脑里的求医不如求已,找穴位,到网上下载经络图,在没人指导的情况下凭自己悟性循经压,有痛点的地方采取刮、敲、压、捏、按摩不同的方法,刚开始没想到会打通经络,当第一次把刮过的地方(发紫)给朋友们 看时,他们很担心我会走火入魔,我也是把自己作试验,中途也确实“走火入魔”,当“走火入魔 ”的时候,我已感觉到了经络的神奇,但说句实话也 “后悔”,不过已经不能回头,只能继续,有一天无意的一个动作,重新给我信心,终于在5月18日晚上 做到了一般想象不到的事,打通了经络,到5月31日把身 上的经络和八脉全部打通。现在我的身体正在往好的地方走,感觉到原来很多方面的病现在正在慢慢消失。 刚开始没好好地每天记录,到了4月27日开始才天天记, 因为3-4月在我身上发生了太多的事, 当时我想是不是以后也是这样,如果我发生了什么不测,我想可以用我的亲身经历给医学方面提供一点点有用的资料。所以从4月27日开始每天记录在我身上发生的反应。 3月12日----4月9日

3月15日,下午美容院刮膀胱经和拨罐,晚上自己刮手臂上的经络,从颈椎--肩--手臂-手腕,从天突-肚脐,胸部,大腿胃经、肝经、胆经,哇,很多地方看去很紫。等这些部位痧腿了又刮,刚开始一个月内基本上一个星期一次,一直到刮了有很少的红点为止。 大概十天左右开始睡不好,但还是坚持。 刚开始每天要做的事:1.敲胆经。2.、拍打或按摩胃经、肝经、脾经、肾经及手臂上的6条经络(按摩安经络走的方向和经络活动的时间,根据这二个条件做我认为是顺水推舟更容易打通经络)。3.敲(用空心拳)和按摩带脉(最少30分钟)。4.推腹和揉腹最少30分钟(最好是空腹)。5.每天活动做操30分钟。6.做深呼吸。 4月10日---4月26日 4月10日-4月26日每天都必须做那6件事。4月10日,因为太冲穴按了这么久还是很痛,所以找了一点降肝火、降肝气的药,这一天用了自配的药在办公室里烧了大半茶壶的水来泡当茶喝,由于水多吃了没什么的反应。4月12日休息在家继续泡自配药,今天水少比较浓,吃了之后感觉胸口有点闷、有点痒,按了膻中穴后,这种状况没了,但晚上睡觉感觉有股气往头上和手上冲,晚上醒来之后很难入睡,但呼

经络不通的表现、原因、以及疏通的方法!

经络不通的表现、原因、以及疏通的方法! 一、身体内管道不通畅的表现。1、“痛则不通”,只要身体出现疼痛症状,不论是什么部位,都代表着此部位的道路不通畅了。2、皮肤上长疖子、长痘痘、长斑。3、身体内长囊肿、肿块。4、鼻塞、耳鸣、见风流泪、口臭、胃胀、腹胀、胸闷。5、眼睛不清澈了,有血丝了,眼白开始变浑浊、发黄了。6、手上、腿上、脚上的青筋凸起比较明显了。7、浮肿、关节积液。8、身体内反复不愈的各类炎症,如胃炎、肠炎、妇科疾病等,除了与身体内气血不足有关以外,经络不通也是一个主要原因。 二、身体出现管道不通畅的原因。1、“热胀冷缩”,所有管道遇冷都会收缩。2、管道内污物太多,有废物、有身体没有利用的能源。3、血管内血流太少,造成血管因缺血而变窄、变瘪。4、周围组织的挤压、压迫。 三、纠正这些原因,身体内管道自然通畅。1、“热胀冷缩”,所有管道遇冷都会收缩。大自然中的所有管道都会遇到这样的事情,人体内的通道也不例外,人处在寒冷的环境下,不注意保暖,会被冻死的。因为寒冷让身体内的管道冻住,血液不再流动,人只能面临死亡,所以随时注意对身体的保暖是非常重要的。 身体的保暖不只局限在外部,内部同样重要,也就是不吃冰

镇、寒凉的食物。以前的医学不太关注这个问题,那是因为以前只有冬天才有冰,人人都知道大冷天不能吃冰。而现在一年四季都有冰镇的食物了,人们以为市面上卖什么就该吃什么,也就一年四季跟着吃起了“冰”,导致现代人的身体内部一场接着一场的寒流,结果就是身体内各种管道遇冷而收缩。身体内交通状况不断恶化,交通堵塞事件经常发生,堵在哪里,哪里的“生活”就会因此而变糟。 身体也是一样,各种与瘀堵有关的疾病不断高发。现在能做到每天身体轻松,没有这疼那痛的人已经很少了,皮肤上不长痘痘、身体内不长囊肿和肿块的人也越来越少了。各种与瘀堵有关的疾病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 治理身体内因冷而收缩的管道是很容易的,只要注意对身体的保暖,注意不再吃寒凉的食物,同时多吃些温热性质的食物,就能让身体内部温暖起来;常到室外运动,让身体在活动中产生的热量化掉体内的冰块,自然很多因“冷”而患上的病症也就不存在了。 2、管道内污物太多,有废物、有身体没有利用的能源。①废物堵住管道现在的人们,每天都吃进很多不该吃的“垃圾”,如农药、化肥、食品添加剂、色素、防腐剂等等,这些东西都是废物,不是身体需要的粮食,却每天都通过我们的嘴进入身体。 生活在现今这个食物、食品处处污染的年代,确实是非常悲

经络辨证之奇经八脉病证及记忆歌诀

经络辨证之奇经八脉病证及记忆歌诀 2014江西医疗卫生招聘中医备考:经络辨证之奇经八脉病证及记忆歌诀 中医诊断学是医疗事业单位考试的重要考查内容,卫生人才招聘考试网带着大家复习经络辨证的内容。奇经八脉病证: 奇经八脉,除其本经循行与体内外器官相连属外,还通过十二经脉与五脏六腑发生间接联系,尤其是冲、任、督、带四脉与人体的生理、病理存在密切关系。 1.督脉病证 [临床表现]实则脊强反折,虚则头重。大人癫疾,小儿风痫。 [证候分析]督脉起于会阴,并于脊里,上风府,入脑,上巅,循额,故实则脊强反折,虚则头重。风气循风府而上入脑,督脉为风气所干,出现大人痢疾,小儿风痫。 2.任脉病证 [临床表现]男子为疝气,女子为带下瘕聚。 [证候分析]任脉因主身前之阴,阴凝寒滞,气结于下,男子则内结为疝气,女子则郁滞为瘕聚。 3.冲脉病证 [临床表现]气从少腹上冲胸、咽、咳、唾,气逆而里急。 [证候分析]冲脉失调,气机不利,与足阳明之气相并而上逆,循经而出现上述之证。 4.带脉病证 [临床表现]腹胀满,绕脐腰脊痛,冲心痛,腰溶溶如坐水中,女子赤白带下。 [证候分析]带脉围腰一周,犹如束带,约束诸脉,带脉为病,多见妇人,脾失健运,湿浊不化面下注则赤白带下。中气不足则腹胀满,经气不利则绕脐腰脊痛。 5.阳维阴维病证 [临床表现]阳维为病苦寒热;阴维为病苦心痛。阴阳不能自相维,则怏然失志,溶溶不能自收持。 [证候分析]阳维以维系诸阳经,阴维以维系诺田经。阳维起于诸阳会,由外踝上行于卫分,卫为气,气居表,故病则苦寒热而为表证。阴维起于诸阴之交,由内踝上行于营分,营为血,血属心,故病则苦心痛而为里证。阳维与阴维互不维系则阳气耗散而怏怏失志。阴液消亡则萎软无力,则溶溶不能自收持。 6.阳阴病证 [临床表现]阳为病,阴缓而阳急;阴为病,阳缓而阴急。阳急则狂走,目不眜,阴急则阳厥。 [证候分析]阳与阴均起足跟,前者循行于下肢外侧,后者循行于下肢内侧,有维持肢体动作捷的作用。一侧患病则孪缩拘急;另侧则弛缓。所以,阳为病,阴缓而阳急;阴为病,阳缓而阴急,阳急者,阳气偏盛,阳盛则目不眜而狂走,阴急者,阴寒偏盛,寒盛则下肢厥冷。 经脉主病歌: 1.任脉病证 任脉男子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见, 脉别实则腹皮痛,虚则痒搔尾翳缘。 2.督脉病证 督脉少腹冲心痛,不得前后为冲疝, 实则脊强而反折,虚则头重高摇巅,

经络疏通排毒现象有哪些【健康小知识】

经络疏通排毒现象有哪些 文章导读 一般而言,每个人体内都会存在一定程度的毒素,如果毒素积累过多,就会直 接影响到身体健康,如:皮肤长斑、加快衰老、降低人体的免疫力、影响着大脑神经、 精神不济、身体疲乏、长胖等等。所以很有必要给身体排毒,目前排毒素的方法很多,如:喝中药调理、刮痧等,其中经络疏通排毒指的是通过疏通人体经脉,从而达到排毒养颜 的效果。 毒素会对我们的健康造成以下的影响: \xa0 1、毒素使人生病 \xa0长年累月,脏器在毒素的侵袭下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脏器的功 能就会开始失调,运作变得不顺畅。当毒素累积至身体无法负荷时,病菌和病毒接连不断 对他们发起攻击,于是疾病开始了!医学研究发现,人体所患的过敏、机能衰退以及癌症 等疾病都与体内器官、血液等所受多种污染毒害有关。 \xa0 2、毒素使人体变臭身体的代谢产物和毒素堆积在人体中,就会成为体臭的罪魁,也引 发多种相关的疾病。臭味越重的人,体内积藏的毒素就越多。酸毒积累,人体的排毒系统 和汗腺排出这些酸毒时,人体就会开始散发臭味。而人越老,累积毒素越多,体味就越重。\xa0 3、毒素使人变笨 \xa0食用过多饱和脂肪及糖类,是导致忧郁症、老年痴呆等精神疾 病的重要因素。垃圾食物所含毒素与氧化剂会对脑部细胞造成损伤,直接影响思维和智力。身体累积的毒素多,体液偏酸气血不足,使脑部细胞得不到充分的氧气和营养,思维 会比较迟缓,脑筋也不灵活。 \xa0 4、毒素使人睡不着 \xa0毒素累积,身体的体液偏向酸性,体内各脏器也承受着压力 而无法好好的运作,从而引起内分泌失调。荷尔蒙分泌混乱,就会引起睡眠障碍和其他 疾病。提示:严重失眠者,一般来说就是体内毒素重,只有好好的排毒及调整饮食和作息,才会拥有香甜的睡眠。 \xa0

针灸作业

《针灸治疗学》作业 1、针灸的治疗作用及治疗原则有哪些? 治疗作用:1、调和阴阳:泻其有余,补其不足,使阴阳之偏盛偏衰得以纠正使之在新的基础上达到阴阳平衡. 2、疏通经络:使瘀阻的经络通畅,气血畅达。3、扶正祛邪:扶正为扶助正气,补益脏腑气血增强抗病能力,正气得复有利抗邪;祛邪为祛除病邪,减轻疾病症状,消除致病因素,病邪得除又减轻对正气的损伤. 治疗原则:1、治神守气2、补虚泻实(虚则补之,陷下则灸之,实则泻之)3、清热温寒(热则疾之,寒则留之,温清并用) 4、三因制宜 2、请具体阐述针灸的选穴原则,并举例说明。 针灸临床选穴的基本原则是循经选穴。在循经选穴的基础上,常用的选穴方法有近部选穴、远道选穴、对症选穴。 (一)局部选穴 局部选穴是指围绕受病肢体、脏腑、组织、器官的局部取穴。是根据腧穴都能治疗局部病症这一作用而制定的一种基本选穴方法。多用于治疗病位较局限和体表部位反应较为明显的病症。如鼻塞选迎香;口歪选颊车、地仓;肩痛选肩髎、肩髃;眼病选睛明、瞳子髎;耳病选耳门、听宫等。 (二)邻近选穴 是在距离病变部位比较近的范围内选穴。例如:目疾、耳病取风池;。此外前后对应选穴法即身前有病在身后选穴如痔疮取次髎或秩边或身后有病在身前选穴如肛门脱出取气海也属邻近选穴. (三)远端选穴 远端选穴是指在距离病变部位较远的部位选取穴位。体现了(经脉所通,主治所及)的治病规律.人体的许多腧穴,尤其是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经穴,不仅能治疗局部病症,而且还可以治疗本经循行所及的远隔部位.如咽喉肿痛取少商,腰痛取委中. (四)辨证取穴 辨证取穴是指根据病症的性质进行辨证分析,将病症归属于某一脏腑或经脉,然后按经选穴。例如:失眠若属心肾不交者,归心、肾二经,在心、肾二经选穴。属心胆气虚者,归心胆二经,在心.胆二经选穴. (五)随症选穴 对于个别突出的症状,也可以随症选穴。例如:发热选大椎或曲池;痰多选丰隆或中脘;恶心呕吐选中脘或内关等。 3、常用配穴方法有哪些?其含义各是什么? 主要包括本经配穴、表里经配穴、上下配穴、前后配穴和左右配穴等。 一、按部配穴 (一)局部配穴:对于病变部位比较明确、比较局限的病症以及某些器质性病变,可以采用局部配穴法,以疏调局部的经络之气。如头痛配印堂,太阳,百会 (二)前后配穴法 前后配穴法又叫腹背阴阳配穴法,前指胸腹,后指腰背。身体前后部位所在腧穴配合使用,谓之前后配穴法。此法多用于治疗脏腑病证。如胃脘痛,前选中脘、建里,后选胃俞、筋缩;心胸疾病前取巨阙,后取心俞。 (三)左右配穴法 左右配穴法是十二经脉的循行是左右对称的,有的具有左右交叉的特点。左病可以右取,右病可以左取,还可以左右同时并取的方法。如左侧面瘫取右侧合谷,右侧面瘫取左侧合谷;左侧偏头痛取右侧阳陵泉、侠溪,右侧偏头痛取左侧阳陵泉、侠溪;心悸取双侧内关;胃痛取双侧足三里等。 (四)上下配穴法 上下配穴法是指上部腧穴与下部腧穴同时配伍组方治疗疾病的方法。上,指上肢和腰部以上的腧穴;下,指下肢和腰部以下的腧穴。如风伙牙痛上取合谷下配内庭. (五)三部配穴法 就是在病变的局部、邻近和远端同时选穴,配伍成方。(故称天人地配穴法)。如肩周炎取局部的肩三针,邻近的曲池,远端的阳陵泉 二、按经配穴 (一)本经配穴法 本经配穴法是以经络循行分布特点为配穴依据的方法。即某一脏腑、经脉发生病变而未涉及其他脏腑,经脉时遵循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的治疗原则,即选取某一脏腑、经脉的腧穴,配成处方。(二)表里经配穴法 表里经配穴法是指以脏腑经络的阴阳表里的关系为配穴依据的方法。即某一脏腑、经脉有病时,专选其表里经腧穴组成处方。此法多用于治疗相表里的脏腑、经络病证。 (三)同名经配穴法 是在同名经“同气相通”的理论指导下,以手足同名经腧穴相配。 (四)子母经配穴法 是参照脏腑及十二经脉的五行属性,根据“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治疗原则制定的配穴方法。 (五)交会经配穴法 即经脉的交叉、交会情况来配穴。某一病变部位有数条经脉交会或某一病症与数条交会经脉有关,都可按此 4.如何运用五输穴? 五输穴在临床上的应用非常广泛,是远部选穴的主要穴位。十二经脉中每条经在肘膝关节以下有井.荥.俞.经.合5个腧穴合称五输穴,故人体共有五输穴60个。五输穴不仅有经脉归属,而且具有自身的五行属性,按照“阴井木”、“阳井金”的规律进行配属。五输穴的应用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按五输穴主病特点选用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荥输治外经”,指出了荥穴和输穴主要治疗经脉循行所过部位的病证,这是与下合穴主要治疗内腑病证特点相对而言。《难经·六十八难》又作了补充:“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综合近代临床的应用情况,井穴多用于急救,如点刺十二井穴可抢救昏迷;荥穴主要用于治疗热证,如胃火牙痛选胃经的荥穴内庭可清泻胃火。 2.按五行生克关系选用 《难经·六十九难》提出“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的观点,将五输穴配属五行,然后按“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的原则,虚证用母穴,实证用子穴。这一取穴法亦称为子母补泻取穴法。在具体运用时,分本经子母补泻和他经子母补泻两种方法. 3.按时选用天人相应是中医整体观念的重要内容,经脉的气血运行和流注 也与季节和每日时辰的不同有密切的关系。《难经·七十四难》 云:“春刺井,夏刺荥,季夏刺输,秋刺经,冬刺合。” 5、原穴、络穴的诊治特点各是什么?举例说明原 络配穴法的应用。 十二经脉各有一个原穴,多分布于腕踝关节附近。原穴是脏腑 的原气留止的部位可以直接反映脏腑的病变。对本脏腑.本经脉 及其连属的组织器官病症既有诊断价值又有治疗作用. 络 穴是络脉由经脉分出之处各有一穴,十二络穴也是表里两经联 络之处。不仅可治本经病,也能治其相表里之经的病症.此外, 还有任脉络穴鸠尾,督脉络穴长强,脾之大络大包穴。 原穴和络穴既可单独应用,也可相互配合应用。原穴、络穴配 合应用时,称为原络配穴法,又称主客配穴法,属表里配穴法 的范畴。其法以表里经脉病变之先后次序定原络或表里经脉病 变的主次轻重定原络.二穴一主一客,相互配合,疏通内外,贯 通上下,对相表里脏腑经脉的病证均有较好的疗效。如太渊配 偏历,主治咳嗽、气喘、上肢浮肿;合谷配列缺,主治外感咳 嗽、偏正头痛等。 6、俞穴、募穴的临床运用体现在哪些方面?举例说明俞募配穴 法的应用。 俞、募穴是俞穴和募穴的合称。俞穴的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 的腧穴,故又称为背俞穴,偏治疗相应脏腑的慢性虚弱性病症, 同时五脏的背俞穴还可治所开窍的五官病,所主持的五体病;募 穴是脏腑之气汇集在胸腹部的腧穴,故又称为腹募穴,偏治腑病. 急性实证。每一脏腑均有各自的俞穴和募穴。由于俞募穴与各 自所属脏腑有密切的关系,常用于诊断、治疗相应的脏腑及组 织器官的病证. 脏腑发生病变时,常在俞、募穴上出现阳性反 应物,如压痛、敏感等。因此诊察按压俞、募穴,可结合其他 症状判断脏腑疾患。 在临床上,俞募穴可以单独使用,也可相互配合应用。俞募相 配同时选用的俞募配穴法属前后配穴法的范畴。均是临床常用 之法。 7、郄穴有何诊治作用?举例说明之。 郄穴在生理上是经脉之气深聚部位的腧穴,在病理上也是脏腑, 经脉病症的反应点。十二经脉各有一个郄穴,阴维脉、阳维脉、 阴蹻脉、阳蹻脉也各有一个郄穴,共计16个郄穴。郄穴具有诊 断和治疗疾病的双重作用如月经不调,痛经在足太阴脾经郄穴 地机处有压痛.临床上郄穴常用于治疗本经循行部位及所属脏 腑的急性,发作性,疼痛性病症。根据古代文献记载,阴经郄穴 多治血证,阳经郄穴多治急性痛证。如治疗肺病咳血,可选肺 经郄穴孔最;治疗急性胃脘疼痛,可选胃经郄穴梁丘等。郄穴 除单独使用外,常与八会穴配合使用,故有“郄会配穴”之称。 如孔最配血会膈俞治疗肺病咳血效果尤佳,梁丘配腑会中脘治 疗急性胃脘痛疗效更显等。 10、词解: 疏通经络:是针灸治病最主要、最直接的作用。使瘀阻的脉道 通利,气血流畅。生理情况下经络通畅,气血畅行起到营运.濡养 周身;病理情况下,气血淤滞,闭阻不通出现疼痛,麻木,肿胀,瘀斑; 治疗方法针以疏通,灸以温通达到通其经络,调其气血. 经络辨证:经络十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 通过辨析患者的症状.体征以及相关部位发生的病理变化,以确 定疾病所在的经脉.依据是经脉的循行部位,所联系的脏腑器官. 热则疾之:热指邪热亢盛。或是外感风寒、风热引起的表热证, 或为脏腑阳盛郁结的里热证,或为气血壅盛与经络的局部热症。 根据“热者寒之”、“热则疾之”的原则,以毫针浅刺疾出或 是点刺出血。不留针或少留针,用凉泻法. 寒则留之:寒指阴寒过盛。或为外感风寒引起的表寒证,或为 寒湿闭阻经络的寒痹症,或为脏腑功能衰退、阳气不足的里寒 症。根据“寒者热之”、“寒者留之”的原则,针刺时宜深刺 而久留针,用灸法,热补法施治。 陷下则灸之:因脏腑,经络之气血虚弱,中气不足,对气血和内脏 失去固摄能力而出现的气虚病症施与补法,灸法选用偏补穴位. 宛陈则除之:是“实则泻之”的一种。“宛”同“淤”,有淤 结、淤滞。“陈”即“陈旧”,为时间长久之意。“宛陈”指 络脉淤阻之类的病变。“除”即“清除”,指清除淤血的刺血 疗法。用泻法,点刺出血,选用偏泻穴位。 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由于病变脏腑,经脉本身一时性的气血紊乱, 而不涉及其他脏腑,经脉属本经自病.脏腑、经络的虚实表现不甚 明显或虚实兼而有之。用平补平泻手法,按本经循经取穴. 荥主身热:荥属五输穴,位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前,是经气流行的 部位,可用来治热病. 子母补泻:根据疾病的虚实性质,结合脏腑、经络和五输穴的 五行属性,虚则补其母穴,实则泻其子穴。 主客原络配穴:病变经脉的原穴常与相表里经脉的络穴相配, 称为“原络配穴法”或“主客原络配法”,为表里经配穴法的 代表。 合治内腑:合指下合穴,腑指六腑,下合穴是六腑之气下合于下肢 足三阳经的六个腧穴,主要用来治六腑病变. 从阴引阳:即阳病行阴,腹部的募穴偏治腑病,阳证,热证,实证. 从阳引阴:即阴病行阳,背部的背腧穴偏治脏病,阴证,寒证,虚证. 二、针灸治疗各论 1、痹证根据致病因素的不同,临床上分为几种证型?简述风寒 湿痹的症状特点及针灸治疗处方和方义。 分型:临床分为行痹(风痹)、痛痹(寒痹)、着痹(湿痹)和热痹。 风寒湿痹的症状特点:关节疼痛,屈伸不利,为痹证的共同症 状。风邪偏胜,风性善行而数变,行痹症见肢体关节疼痛,游 走不定,痛无定处,恶风发热,苔薄白,脉浮。若寒邪偏胜, 发为痛痹,症见肢体关节疼痛较剧,痛有定处,得热痛减,遇 寒痛增,关节屈伸不便苔白,脉弦紧。若以湿邪偏胜,其性重 浊粘滞,发为着痹,症见肢体关节疼痛重着,肌肤麻木,酸痛 或肿胀,手足沉重,活动不便,阴雨寒冷每可促其发作,苔白 腻,脉濡缓。 处方配穴:局部取穴并根据部位循经选穴 肩部:肩髃、肩髎、臑俞。 肘部:曲池、天井、少海、小海,尺泽。 腕部:阳池、外关、阳溪、腕骨。 脊背:大椎、身柱、腰阳关、夹脊。 髀部:环跳、秩边、居髎、。 股部:伏兔、承扶、风市.阳陵泉.殷门.。 膝部:犊鼻、梁丘、阳陵泉、膝阳关。 踝部:申脉、照海、昆仑、丘墟。 上述各部处方,可针对发病部位灵活运用。 行痹配风池、大椎、膈俞、血海。痛痹配肾俞、关元、大椎、 风门。着痹配大椎、膈俞、脾俞、足三里、阴陵泉。 方义提要:分部取穴,主要根据病所的经络循行部位选穴,旨 在疏通经络气血,调和营卫,风寒湿邪无所依附而痹痛遂解。 并针对痹证的性质,随症配以不同腧穴,运用各种不同的治疗。 如行痹为风胜,取风池、大椎祛风散寒,膈俞、血海活血养血, 含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寒胜为痛痹,痛痹日久,可 致阳气衰惫,取肾俞、关元温阳散寒理气止痛,大椎振奋阳气, 祛散寒邪,风门专功散风。湿胜为着痹,取大椎祛风散寒,膈 俞活血以通络,阴陵泉、足三里、脾俞健脾除湿,通络止痛。 2、试述腰痛的针灸处方主穴及随证配穴。 治法:补肾强腰舒筋通络止痛。取督脉、足太阳经穴为主。毫 针酌用补泻,或平补平泻,针灸并用。 处方配穴:以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腧穴 肾俞、委中、夹脊、阿是穴.大肠腧.腰阳关 寒湿加灸腰俞;瘀血配膈俞;肾虚配灸命门 3、试述中风中经络的针灸治疗原则、主穴及随证配穴。 治法: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取手足阳明经穴为主,辅以太阳、 少阳经穴。初病单刺患侧穴,久病先刺健侧,后刺患侧。初病 宜泻,久病宜补或平补平泻。 主穴:水沟或百会.内关.极泉.尺泽.委中.三阴交.足三里。 随证配穴:肝阳暴亢加太冲,太溪;风痰阻络加丰隆,合谷;痰热 腑实加曲池,内庭,丰隆;气虚血瘀加气海,血海;阴虚风动加太 溪,风池;口角歪邪加颊车,地仓;上肢不遂加肩髃,曲池,手三里, 合谷;下肢不遂加环跳,阳陵泉,阴陵泉,风市;头晕加风池,完骨, 天柱;足内翻加绝骨,纠内翻,丘墟透照海;足外翻加中封,太溪, 纠外翻;足下垂加解溪,胫上;便秘加丰隆,支沟;尿失禁,尿潴留 加中极,曲骨,关元 4、头痛的基本病机及治疗原则是什么?如何进行分经辨证及针 灸治疗? 基本病机:气血逆乱,瘀阻脑络,脑失所养而发生疼痛. 治疗原则:疏经通络,通行气血,补虚泻实 分经辨证:根据六阳经及足厥阴经循行于头的不同部位分为阳明 头痛即前额痛;少阳头痛即偏头痛;太阳头痛即后枕痛;厥阴头痛 即巅顶痛. 针灸治疗:阳明头痛--- 印堂,上星,阳白,攒竹透鱼腰及丝竹空,合 谷,内庭 少阳头痛----太阳,丝竹空,角孙,率谷,风池,外关,足临泣 太阳头痛----天柱,风池,后溪,申脉,昆仑 厥阴头痛----百会,通天,太冲,行间,太溪,涌泉 全头痛----百会,印堂,太阳,头维,阳白,合谷,风池,外关 5、眩晕的针灸主穴有哪些?如何进行随证配穴? 主穴:百会,头维,太阳,悬钟随证配穴:(1)风阳上扰加行间、太溪. 太冲。(2)痰浊上蒙加丰隆、中脘、内关、(3)肝肾阴虚加肾俞、 太溪、肝腧(4)气血虚弱加足三里,血海、气海。 6、试述失眠阴虚火旺证的临床表现、针灸治则、处方及方义。 临床表现:心烦不寐,或时寐时醒,手足心热,头晕耳鸣,心悸,健忘, 颧红潮热,口干少津,舌红,苔少,脉细数. 治法:宁心安神,育阴潜阳,只针不灸,平补平泻。 处方配穴:内关、神门、百会,安眠,太溪,太冲,涌泉。 心脾两虚配心俞、厥阴俞、脾俞,心肾不交配心俞、肾俞、太 溪,心胆虚怯配心俞、胆俞、大陵、丘墟,肝阳上扰配肝俞、 太冲、脾胃不和配胃俞、足三里。 方义提要:失眠一症主因心神不宁,故选心经原穴神门,心包经之 络穴内关宁心安神,为治失眠主穴.百会穴位于巅顶,入络于脑,可 清头目宁神志,安眠穴为治失眠的经验穴,太溪,太冲,涌泉滋阴降 火,宁心安神. 7、写出针灸治疗哮喘的基本处方及方义。 基本处方:肺俞,中府,天突,膻中,孔最,定喘,丰隆 方义:痰饮伏肺,壅塞气道,肺气上逆,发为哮喘.取肺之俞.募穴肺 俞.中府调理肺脏机能,止哮平喘;天突降逆顺气,祛痰利肺;膻中 为气会,宽胸理气,舒展气极;孔最为肺之郄穴,主急性发作性病症, 肃肺化痰,降逆平喘;定喘为止哮平喘之经验效穴;丰隆为豁痰要 穴,诸穴合用可降气化痰止哮平喘. 8、以胃痛为例,说明针灸选穴原则的临床应用。 主穴:中脘,足三里,内关, (1)胃阴不足者养阴清热,益胃止痛,只针不灸,补法或平补平泻加 胃俞,太溪,三阴交(2)肝气犯胃者疏肝理气.和胃止痛,毫针刺用 泻法,加期门,太冲。(3)脾胃虚寒,寒邪犯胃者温中散寒止痛.毫针 刺用补法,配合灸法。加神阙,气海,脾俞,胃俞,(4)食积伤胃者消 食化滞,行气止痛加梁门,建里,(5)瘀血停滞者行气活血化瘀滞痛 均只针不灸,用泻法加膈俞,阿是穴 9、简述久泻各证型的临床症状特点及针灸治疗。 特点:(1)寒湿困脾,受寒湿而发,大便清稀或如水样,腹痛肠鸣,泻 后痛减,得热则舒,恶寒食少,苔白滑脉濡缓(2)肠腑湿热:腹痛即泻, 泻下急迫,大便黄褐臭秽,肛门灼热,发热,腹痛拒按,泻后痛减,舌 红苔黄腻,脉濡数(3)食滞胃肠:暴饮暴食后腹满胀痛,拒按,泻后痛 减,大便臭如败纳呆,嗳腐吞酸,苔垢厚腻,脉滑.(4)肝郁气滞:泄泻. 腹痛.肠鸣每因情志不畅而发,舌红,苔薄白,脉弦(5)脾气虚弱:大 便溏薄,夹有不消化食物,稍进油腻饮食则便次增多,腹部隐痛喜 按,神疲乏力,舌淡苔薄白,脉细(6)肾阳亏虚:晨起泄泻,夹有不消 化食物,脐腹冷痛,喜暖喜按,形寒肢冷,面色晄白,舌胖而淡,苔白, 脉沉细 针灸治疗:主穴,天枢.神阙.大肠俞,上巨虚,三阴交.加减:寒湿困脾 加脾俞,阴陵泉;肠腑湿热加合谷,下巨虚;饮食停滞加中脘,建里; 肝郁气滞加期门,太冲;脾气亏虚加脾俞,足三里;脾气下陷加百会; 肾阳亏虚加肾俞,命门,关元 10、癃闭的针灸主穴及方义是什么?如何进行随证配穴? 主穴:关元,三阴交,阴陵泉,膀胱俞 方义:关元,三阴交均为足三阴经交会穴,可调理肝.脾.肾帮助膀胱 气化,阴陵泉清利下焦湿热,通利小便;膀胱俞疏调膀胱气化功能. 随症配穴:湿热下注加中极,行间;肝郁气滞加太冲,支沟;瘀浊阻 塞加血海,膈俞;肾气亏虚加肾俞,太溪 11、病案分析 请分析以下病案的病因病机,进行中医诊断,写出针灸治法、 处方及方义。 (1)鲁××,男,56岁,干部。 家属代诉:患者突然晕倒,不省人事一天。 现病史:平素经常头晕头痛,自觉近半月来日渐加重,胸部憋 闷,精神不爽。昨日晨六时起床时突然晕倒,神志不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