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发热的临床研究进展

针灸治疗发热的临床研究进展
针灸治疗发热的临床研究进展

针灸临床研究方法指南

附件5: 针灸临床研究方法指南 (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办事处,1995年出版) 1、总论 1.1背景 针灸作为一种医疗技术在中国已经使用了2500年以上,其产生的年代还要早。公元前2~3世纪,针灸已经产生了系统的理论,这可见于《黄帝内经》之中。针灸作为一种显然是简便有效的临床方法于6世纪介绍到中国的邻国,包括朝鲜、日本、越南等,到16世纪初期,针灸传播到欧洲。 在过去的20年里,针灸已经遍及世界各地,人们对针灸在治疗方面的运用越来越感兴趣,并想用现代科学的知识来解释针灸的作用方式。世界卫生组织已经认识到针灸的潜在价值以及针灸对世界卫生组织“人人享有健康”这一目标所能作出的贡献。1985年,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事务地区委员会正式通过了一项关于传统医学的决议,承认传统医学疗法,尤其是草药医学与针灸,形成了恰当的技术方法,可以纳入国家的卫生战略规划中,并且敦促各成员国制定有关传统医学研究、培训及情报信息各方面的项目计划。两年后,于1987年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事务地区委员会通过了另一项决议,重申了草药医学与针灸的价值并且敦促各成员国根据其各自的具体需求与情况建立或进一步发展有关传统医学尤其是草药与针灸方面的项目计划。 1.2针灸研究 在世界范围内针灸被认为是一种有效而可行的卫生保健资源,然而针灸的使用却主要是基于传统及个人的经验。虽然针灸已为数千年的临床实践所证实,但是适当的科学研究对于针灸的合理使用与进一步发展将是有益的。 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事务地区委员会所通过的有关传统医学的两项决议鼓励各成员国在现代与传统医学观念的基础上开展评价传统医学(草药与针灸)的安全性与疗效的研究。评价针灸临床疗效的研究应当比研究其作用机理更受到重视,因为这种研究直接关系到针灸在卫生保健服务体系中的发扬与投入。 1.3针灸临床评价对本规范之需求 针灸临床及其相关的研究早已为一些独立团体所开展,但研究质量迥异。应当把各种可接受的结果综合起来,进行比较并作出结论。结合并运用现代科研的基本原则与方式方法来保证研究课题的可靠性,对于针灸临床研究来讲是很困难的。现代科研的基本原则与方式方法的运用,如科研设计、科研实施、统计分析、论述与报告等尚不能为针灸研究者们恰当地掌握。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的一个科研小组在日内瓦开会,建议由世界卫生组织出面健全强化针灸研究方法的规范,以确保研究结果的质量可以被接受。 2、术语解释 以下词汇在本文件中作为有特定意义的术语使用。 2.1 与临床评价方法有关的词汇 (1)有效性:有效性要达到这样一种程度,即检测结果要与被检测现象的真实状态相符。一般来说临床评价有两种有效性:

北京大学临床研究方案撰写指南

北京大学临床研究方案撰写指南 研究方案撰写指南使用说明: 1.《北京大学临床研究方案撰写指南》是为申请北京大学生物医学伦理委 员会伦理审查的研究者撰写研究方案时提供的参考; 2.此指南是针对临床研究的,对于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公共卫生、流行病、 口腔、社会行为学等领域的研究,使用时请参考方案设计的主要方面。 3.不鼓励照搬本指南语言,而鼓励研究者根据自己研究的特点撰写研究方 案; 4.以下用斜体字标注的是为方便研究者理解本指南内容而提供的事例。 每个设计良好的临床试验都应该有一份详尽的、设计科学的试验方案,即一份准确描述如何进行研究以及如何收集分析临床数据的综合计划。为帮助北京大学临床研究项目申办者制定临床试验设计方案及向北京大学生物医学伦理委员会申报研究项目伦理审查,北京大学生物医学伦理委员会委托北京大学临床研究所姚晨教授、阎小妍博士和李会娟博士制定该指南。 本文件将根据临床研究的两大类别,分别是观察性研究(用于探索,提出问题,建立假设)和证实性研究(用于验证假设,下结论)来进行方案撰写格式的阐述。在医学研究中,观察性研究主要用于评估潜在有害暴露对健康的影响及环境暴露对公共卫生的影响,描述疾病或治疗模式的流行病学,研究罕见转归(如某新药不良事件的上市后监测)或确定病因,以及为随后的随机对照试验提供研究假设等。而证实性研究是指研究者据研究目的从研究总体中随机抽取部分观察

单位,按要求随机分配受试对象,合理安排处理因素,以对比和分析处理因素施加于受试对象后所产生反应或效应间差别的一系列研究方法,一般会有干预存在。对于观察性研究和证实性研究相互关系,详见下图: 具体格式见下: 1 一般格式要求 做到封面、目录、页眉、页脚完全。页眉页脚中需包括研究题目、方案版本号、日期和页码等信息。 2 标题页 标题:应用常用的专业术语表述研究设计。 对于观察性研究,建议在标题中加入“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或横断面研究等”字眼,如:矽肺宿主、环境影响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对于证实性研究建议加入诸如“随机对照”字眼,如评价××胶囊治疗××疾病的有效性、安全性的随机对照研究。 日期,版本号 课题负责人单位科室

现代药剂学的发展

现代药剂学的发展 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剂型及制剂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剂型的基础理论、制剂的生产技术、产品的质量控制以及合理的临床应用,研究、设计和开发药物新剂型及新制剂是其核心内容。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特别是数理、生命、材料、电子和信息等科学领域的发展和创造,极大地推动了药剂学的发展,使药剂学从经验探索阶段步入了科学研究阶段。 现代药剂学的核心内容是:在现代理论指导下,应用现代技术开展药物剂型及制剂的研究,在完善和提高现有普通剂型及制剂的生产技术、质量控制的同时,药物传递系统(drug delivery system, DDS)的出现是药剂学领域中现代科学技术进步的结晶,大量新型药物剂型及制剂的问世是药剂学研究领域中取得突破性进展的重要标志性成果。 药剂学总体发展方向: ?基本理论(缓控释、透皮、靶向理论) ?新剂型、新制剂、新辅料(高分子胶束等) ?新技术、新机械和设备(粉末直接压片等) ?中药、生物技术药物制剂 剂型重要性(作用特点): 1)剂量准确、给药方便 2)改变药理作用 3)降低毒副作用(“三小”:毒、副作用、剂量小) 4)增加稳定性 5)调节给药速度(“三效”:高、速、长效) 6)提高疗效(“三定”:定量、定时、定位) 药物制剂或剂型必须具备的基本要素:安全、有效、稳定、质量可控、使用方便综合现代药剂学研究领域中取得的主要成果,概括为:快速起效、缓控释和靶向性新技术、新制剂与新剂型。本文主要综述近年来现代药剂学研究领域中取得的新进展。 1.快速起效新技术、新制剂与新剂型 根据某些需及时治疗的疾病(如心绞痛等),尽管临床首选方案是采用注射给药,但该用药方案必须在医疗机构中实施,对处理远离医疗机构的突发性病例无能为力,虽然散剂、颗粒剂、泡腾制剂的冲服固然有快速起效作用,但携带和使用极为不便,因此,研制具有快速起效、携带方便的药物制剂及剂型是其主要研究方向,口腔、鼻腔和肺部给药系统为研究热点1.1 速释型口腔给药系统药物经口腔粘膜吸收直接入血,具有快速起效,生物利用度高(避

近年针灸临床研究的发展概况

近年针灸临床研究的发展概况 摘要】针灸学在两千多年前就已形成了较完整的理论体系。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针灸学科不断吸收现代自然科学方法论思想,利用先进科学技术手段,加强了自身的科学内涵,从而成为中国传统医学的代表学科,率先走向世界,被国际社会普遍接受。那么近年针灸的临床研究状况如何,针灸的研究领域,研究方向有何进展,针灸与哪些学科交叉紧密呢?经笔者查阅文献,现综述如下。 【关键词】针灸临床研究发展概况 1 针灸临床研究领域的现状 以往,针灸在运动医学领域的应用与研究都非常有限。近年来,针灸在运动医学领域的应用开始得重视。1996年WHO发表的针灸适应症,其中有11项属于运动损伤和运动器官的疾病。针灸在运动领域的研究现状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一.针灸对运动疲劳的影响;二.针灸对运动所致的延迟性肌肉酸痛的作用; 三.针灸对运动能力的改善;四.针灸对免疫系统的影响;五.针灸对心脏功能的影响[1]目前研究,针灸对运动损伤及运动性疾病的主要作用机理是针灸对机体自由基、血睾酮、血乳酸等的调节作用。大量的临床和实验证实了针灸有很好的抗氧化功效,延缓运动疲劳的发生。史署生艾灸运动员的神阙和两侧足三里的实验表明灸法可以降低运动时机体血清肌酸激酶活性和血乳酸的含量。王文元用平衡针刺法研究表明针刺可以加快乳酸代谢,减少体内的乳酸堆积,从而使肌肉的酸中毒得到明显缓解,延缓疲劳的发生。[2] 综上,针灸对于运动损伤和运动性疾病的治疗作用是确实的。鉴于目前针灸在运动医学领域的研究还不是很多,对于某些问题,比如针灸如何提高运动潜力等,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2 针灸研究方法的新应用 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意为“遵循证据的医学”,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强调任何医疗决策应建立在最佳科学研究的证据基础之上,提倡通过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RCT)来获取最佳的证据,这对针灸的临床研究产生了很大影响。有学者认为目前针灸临床研究绝大多数的设计方法有待改进,应鼓励、提倡针灸研究者采用RCT,为EBM /SR (系统评价)提供更多更好的原始资料,使针灸研究尽快与国际接轨,同时也可能改善针灸临床研究结论不一致、针灸处方不标准的局面。然而,针灸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一部分,同样讲求辨证论治,在“病”和“证”这二者之间,中医更重视对“证”的把握。准确的辨证是中医取得疗效的关键所在。例如面对一位以恶寒、发热、咳嗽为主症的病人,我们要辨的是证属风寒、风热,还是表寒里热,从而决定治法。辨证准确,治法恰当,则取效是必然的。相比较而言,这个“病”到底是“感冒”或“咳嗽”,或“发热”倒显得不那么重要了。这是中医的特色, 却与RCT的要求相矛盾。RCT 要求必须要有明确的权威的诊断标准。[3]而且,针灸的操作离不开针灸医师。每个医师的操作手法,甚至同一个医师的每一次提插捻转的程度,频率等操作都不可能做到完全一致,这也达不到RCT“统一标准”的要求。 那么,针灸和循证医学如何很好的结合,如何应用RCT进行针灸学的研究,就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发展并形成针灸临床研究专业化队伍和针灸临床研究中心,才能从根本上提高针灸临床研究和评价的水平。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循证针灸学,须结合中国针灸学的自身特点,如重视古籍中的原始研究证据,开展高质量的单个随机对照试验,重视非随机研究的系统评价等。[4]

陆氏针灸特色及临床经验(下)

陆氏针灸特色及临床经验(下) □陆焱垚上海中医药大学 重视爪切善施手法 “陆氏针灸”的创始人陆瘦燕教授和他的夫人朱汝功教授,在临床上一贯强调正确、熟练运用针刺手法是取得疗效的关键之一。尤其在治疗脏腑病时,运用补泻手法,其疗效确比不用补泻手法为佳。这如同内科治病,辨证、用药、剂量三者缺一不可,是相辅相成的。 爪切进针法 他们主张双手协同操作,十分重视左手切按穴位的作用,是陆氏针灸的特色之一。 具体方法:以左手大拇指甲用力按穴;右手持针,中指须抵住针身,无名指抵在患者皮肤,然后将针沿左大拇指甲边缘,一捻一插迅速刺入皮肤。 爪切进针法的优点:一是减少疼痛或不疼痛;二是正确取穴,不致偏离;三是宣散血气,避开血管或器官;四是便于施行各种针刺手法。 行气手法 行气手法是使“气至病所”的一种针刺手法,可以提高疗效。在《刺灸法汇论》中,陆瘦燕夫妇将行气手法列为一类独立的手法,并将其归纳为“捻转行气法”、“提插行气法”、“呼吸行气法”、“按压行气法”及“针芒行气法”5种,填补了近代针灸文献的空白。临床上,常用针芒行气法结合弩法以行经气。 针芒行气法:是行气手法的一种,针芒即针向,指针刺的方向,是用针向来控制经气传导的方向。 操作方法:欲气上行,针芒向上刺;欲气下行,针芒向下刺。 弩法:是用于行气的一种辅助手法。 操作方法:《针灸问对》曰:“……待气至。如欲上行,将大指次指掐住针头,不得转动,却用中指将针腰轻轻按之,四五息久,如拨弩机之状。” 即在得气的基础上,用大指、次指将针掐住,用中指按压针腰,若要针感向上传导,弩按的方向要在针的下方;要针感向下,弩按要在上方。 补泻手法 补泻手法是通过补虚泻实以达到调和阴阳、疏调营卫的目的。陆瘦燕夫妇尤其重视“烧山火”与“透天凉”,他们从源到流,从理论到操作,深入而精辟地研究了这2种复式手法,

针灸的作用和临床应用

针灸的作用和临床应用 针灸:针法和灸法的合称。针法是把毫针按一定穴位刺入患者体内,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治疗疾病。灸法是把燃烧着的艾绒按一定穴位熏灼皮肤,利用热的刺激来治疗疾病。针灸是源自中国的一种传统疗法,以经络理论为依据,利用针法和灸法来刺激人体的特定穴位激发人体的经气以及调整人体的机能,从而起到防治疾病的疗效。针灸技术在古代就是治疗众多疾病的有效方法之一,本文对针灸在临床疾病治疗的积极作用进行简单介绍。 (一)针灸对疼痛具有较好的作用 现代疾病中有绝大部分的疾病的治疗的同时要对疼痛进行治疗,而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以及镇痛药物的出现,使疼痛得到了进一步的控制。但是,镇痛药具有持续时间短和会产生副作用等不足之处。相反的,针灸镇痛弥补了药物的不足,它可以对某些对镇痛药禁忌的适应症达到很好的镇痛效果。另外,由于针灸产生的是内源性的镇痛成分,所以针灸对人体软脏器不会产生刺激或刺激较小。在世界卫生组织1979年推荐的49种针灸适应症中就有跟大一部分与疼痛有关,由此可见,针灸在治疗疼痛上具有较好的作用,是值得我们信任的。[1] 全世界数百万的人们使用针灸经行镇痛,美国研究小组近几年通过对小鼠进行的实验室研究结果发现,针刺针刺能够激活痛觉抑制受体,并且发现了一种能够促进这些受体产生响应的化合物,它能延长针刺对痛觉的抑制。美国马萨诸塞州哈佛医学院的神经科学家Vitaly Napadaw表示:“尽管我并不知道这种效应是否也对人起作用,但它是非常重要的第一步。”[2] 针灸通过对人体神经元的刺激抑制痛感,同时配合一定的按摩手法对治疗高强度劳动或人体部位长时间处于同一状态所产生的疼痛具有良好的效果。 (二)针灸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等的积极作用 我们都知道,糖尿病是一种代谢性疾病,发病原因有很多种,但都是通过影响内分泌系统,使人体的内分泌系统出现紊乱以及代谢异常,主要以高血糖以及并发症如糖尿病足的形式表现出来。现代医学对糖尿病的治疗与控制主要通过注射胰岛素、口服降糖药、饮食治疗等方式。而通过对近几年的文献资料的检阅发现,针灸对糖尿病的治疗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通过对患者进行针灸并口服小剂量的降糖药的治疗结果显示:针灸结合小剂量的西药治疗糖尿病也能达到理想的效果,而这种治疗方法的优点是减少或减轻了药物对人体产生的副作用。此外,以不同的针法,灸法对不同类型的糖尿病以及各种并发症进行治疗,治疗的效果也是可观的。同时,针灸具有T2DM机体高胰岛素血症,改善胰岛素的抵抗作用,也能改善糖脂代谢,降低血糖、血清胰岛素,调节内分泌系统,治疗糖尿病的疗效较为显著。[3]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针刺通经活络、活血化瘀的作用能改变血液的浓粘凝聚状态,而周围微血管病变和血液流变学得改变又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重要原因。通过针灸可以有效地对糖尿病周围血管,神经病变进行治疗并得以控制,而且,随着研究的深入,针药结合等方法技术会加以完善,理论更加充足,针灸对治疗糖尿病的效果也会更好。 [4]

董氏针灸治疗经验

董氏针灸治疗经验

董氏针灸治疗经验 董氏针灸治疗经验 1【十四经配合董氏针灸治疗经验-十二猴穴治猴痧】:云门、中府用三棱针点刺治喉痧。董氏针灸在胸部有一组『十二猴穴』,将其放血是治疗猴痧的特效穴(伤寒、重感冒、霍乱均可能会引起猴痧)。而云门、中府穴是很接近十二猴穴的,故董氏针灸临床经验发现,云门中府可治疗猴痧。 2【十四经配合董氏针灸治疗经验-治小腿内侧接近内踝疼痛】:根据董氏针灸对应针法,治疗小腿内侧接近内踝地方疼痛,经渠是临床特效穴。 3【十四经配合董氏针灸治疗经验-治足内踝部位扭伤疼痛或痛风性关节炎】:根据董氏针灸对应针法的指导原则,经渠穴除了治疗手腕处疾病外,经验上亦为治疗足内踝部位扭伤疼痛或痛风性关节炎的特效穴之一。 4【十四经配合董氏针灸治疗经验-治小腿内侧接近内踝疼痛】:根据董氏针灸对应针法,治疗小腿内侧接近内踝地方疼痛,经渠是临床特效穴。 5【十四经配合董氏针灸治疗经验—鱼青则胃中寒,鱼赤则胃中热】:《内经》言:鱼青则胃中寒,鱼赤则胃中热。临床观察,便秘者常在鱼际部位发赤;大便溏湿者,鱼际辄有暗青色浮起;如患肠炎,腹泻严重,则更能见及青筋暴起,观

合谷之指挥针法】:董氏针灸的「灵骨穴」、「大白穴」与十四经络的「合谷穴」,三者恰好构成一个等腰三角形,临床上,三针同扎,就形成董氏针灸所谓的指挥针法,其功效远远超过单纯使用「灵骨穴」、「大白穴」或「合谷穴」。凡是属于气滞血淤之重病、怪症均有奇效。 13【十四经配合董氏针灸治疗经验-治腰痛】:董氏针灸董公景昌用阳溪配灵骨穴,治腰痛效果甚。 14【十四经配合董氏针灸治疗经验-治足踝扭伤】:临床上,足踝扭伤,取手部之阳溪穴针刺,常会有显着的疗效。此即是董氏针灸的对应针法,乃是上病下取、下病上治、左右S型 之相应部位取穴法,可采用直刺或斜刺。 15.【十四经配合董氏针灸治疗经验-治足踝扭伤】:阳溪、阳池、阳谷这三个手腕背侧的穴位,刚好可以和商丘(脾经),解溪(胃经),丘墟(胆经)这三个脚背上的穴位相对应,临床上对于急症扭伤的病人,取其对应部位治疗,效果很好。16【十四经配合董氏针灸治疗经验】:董师景昌之火腑海穴与手三里穴相近,火腑海穴常用为补益要穴,可治贫血、头昏、眼花、腿酸、疲劳过度等。功效与足三里相近。 17【十四经配合董氏针灸治疗经验】:肩关节周围炎及肩凝不举(又称五十肩),一般均取用肩部穴位,效果虽有,但近年来,很多针灸文献报告采用条山穴(条口透承山),效果更

沃登编辑:中医类(含针灸)SCI 论文投稿的心得及指南

沃登编辑:中医类(含针灸)SCI 论文投稿的心得及指南 中医是我们国家的瑰宝,也确实有很多有价值的东西,但是中医一直没有得到西方的承认,甚至在国内,很多人也不承认中医,原因之一在于,中医很少有象样的国际性论文出现。国际性权威杂志上的论文,是使中国走向世界的敲门砖!因此,有必要使中医的成果国际化,这是我们共同努力的方向和目标。实际上,中医的文章(包括针灸类),并不代表就不能发表SCI 杂志了。实际上有不少杂志愿意接受相关的文章。如果是中药单体的研究,只要做得好,任何杂志都可以发表的,Lancet, PNAS, Nature 象Medicine 等顶级杂志上均出现过中药的研究,而Science,PNAS 等杂志上经常出现针灸,气功等相关的文章。前阵子报道成都有人研究气功大师严新的气功的文章,也发表在不错的SCI 杂志上呢。不是中医类文章就不能发表在世界顶级杂志上,而且有两个因素: 1 你的实验设计是不是真的严格?!如是否符合随机,对照等一般性原则? 2 你的结果是不是很有说服力? 3 你能否将文章的确切含义表达出来,英语足够好!我们接触过大量中医针灸类论文,普遍存在以上三个方面问题。因此,只要从这三个方面源头抓起,发表SCI 杂志上有可能的。下面介绍一些与中医中药和针灸相关的SCI 杂志:Acupunct Electrother Res (ACUPUNCTURE & ELECTRO-THERAPEUTICS RESEARCH) 1.邮寄投稿地址: Editor-in-Chief: Yoshiaki Omura, M.D., Sc.D., 800 Riverside Drive, Suite 8-I, New York, NY 10032, USA. Tel: (212)781-6262, Fax: (212) 923-2279. 2. 期刊的稿约(Note to Authors ) 3.相关心得①该杂志为季刊,号称投稿周期短,发表快。杂志编辑水平相对较差。“The journal is noted for its rapid handling of editorial contribution and short publication turn around time.” ②收录复旦大学的针灸研究较多,中医类科研机构的较少。被录用率相对较高。③主要收录针灸及其相关研究。主要录用实验研究。明确表面支持针灸疗法。“The journal was established in order to make acupuncture and electro-therapeutics a universally acceptable branch of medicine through multidisciplinary research based on scientific disciplines.” ④论文思路与投稿策略:针灸实验方面的论文可以考虑投。如果为下列病症的研究,录用率会更高。“particularly on the early diagnosis and safe and effective treatment of intractable medical problems, such as intractable pain, dystonia, Parkinson's disease, Alzheimer's disease, cancer,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1 中国结合医学杂志,即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的英文刊能接收大量的中医类文章。phytotherapy research 本草疗法研究这个杂志影响因子为 1.43,接收的文章多为中药单体研究。journal of alternative and complementary medicine 中医在西方称为替代医学或补充医学,这本杂志收录中医的文章,日本,韩国人发的比较多。国内发的很少。alternative therapies in health and medicine 如上planta medica 也发表植物单体研究的文章另外,如果针灸类文章,可以往神经科学领域的杂志投谢,如Brain Research, Pain 等杂志,接搞量还可以。 2 从SCI-E 文献分析世界针灸学研究现状

针灸读书笔记

针灸读书笔记 ——《陆瘦燕朱汝功:针灸带教录》的读书报告 1.书名:《陆瘦燕朱汝功:针灸带教录》 2.作者:陆瘦燕、朱汝功 3.来源:图书馆 4.内容概要: 全书分为学研带教录和临床带教录两部分,针灸学研带教录篇从经络学说、经气、十二经脉、腧穴、针刺手法、灸法等方面,引经据典,主要阐述了针灸学的基础理论;针灸临床带教录篇结合教学、临床与科研,对针灸治疗相关疾病的研究与报道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5.评价: 这本书是为纪念陆瘦燕老师一百年诞辰经整理而成的。作者,陆瘦燕老师在针灸学术上有很深的造诣,学古而不泥古,创新而不立异,融会贯通,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流派风格。朱汝功老师是陆瘦燕的夫人,也是陆氏针灸流派的共创人。这些论著从研究针灸古籍文献出发,作者结合临床体会,或作校注评述,或作理论探讨,或作实验研究,或作临床经验总结,内容广泛,丰富多彩,概括了当时针灸流派的主要学术思想、医疗经验。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前面的针灸学研带教录篇中比较基础的部分,其中阐发的理论让人读后心中豁然开朗,给我们学习针灸学带来很大的启迪和帮助。 6.感想: 经络学说的探讨及与针灸疗法的关系中,解释了十二经脉同名经相接、奇经八脉功能等问题,深化了经络理论,读后让人眼前豁然开朗。对经气的探讨解释了经气的含义,深入发掘了《内经》《难经》的相关理论,同时联系了十二经脉标本根结的理论,诠释了针灸学中某些要穴的意义,对临床中很多有关的问题也提出了独特的见解。十二经脉病候分析引用古籍中的内容从病机、证候类型、临床表现等方面对十二经脉进行了有关病理的诠释。腧穴的命名叙述的仅仅是腧穴命名方法和依据的概况,而一些原本义深难懂的穴位经陆老剖析,恍然大白。五腧穴的意义及其应用经详细的阐发极大的补充了我们教材上的知识,而且对临床应用很有参考价值。针刺基本手法、辅助手法、补泄手法、复式手法组合与应用、灸法都是陆老多年临床研究实践的经验心得,以古籍为依据,经分细析,作了系统的整理和分析。《金针赋》增注是陆朱二师在精研、解剖、深究赋文全意的基础上撰写而成的,是当代注释最全面、最深刻的作品。 针灸临床体会点滴是就毫针、温针、五行学说在针灸临床上应用的一些问题,阐发的个人体会。经络“导气”针法(行气法)的感觉循行与多方位经穴肌电测绘之临床观察是关于行气感觉具有客观指标的科研总结。“烧山火”“透天凉”手法临床效果的初步观察,两种针刺手法对体温和某些体液成分的影响,都是临床实验的统计资料是对“烧山火”“透天凉”两种手法的作用及原理的研究和阐发。切诊在针灸临床上的运用,陆老根据古代文献记载,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提出除切寸口脉以外,还应切肾间动气、虚里之脉、冲阳、太冲、太溪等脉,丰富了切诊的内容,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启示。最后是针灸对一些临床常见病症的治疗方法和疗效观察,涉及的病症有面瘫、哮喘、目疾、肿胀、弊病、腰痛、麻风、食管癌、胃癌、小儿偏坠证、怔忡、痿病。分别论述了这些病症的病位、病因、病机、临床表现、针灸治疗的理论和操作、疗效的观察数据统计、分析讨论等内容,是陆老和朱老经验总结。 这部专著代表了他们成熟的学术思想和医疗经验,读后受益匪浅。书中的理论和临床经验都是对我们已经学习的针灸教材的全面补充,让我对针灸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临床应用都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是一本很值得推荐的针灸学参考读物。篇二:读书笔记:针灸六绝针灸六绝:神经病针灸现代疗法

临床试验用药物的管理指南

临床试验用药物的管理指南 第一章总则 临床试验用药物作为临床试验的核心,对试验结果的可靠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保证临床试验的安全、有效和质量可控,保障受试者的权益、安全和健康,规范临床试验用药物的生产、使用和管理的全过程,根据《药品注册管理办法》(试行)、《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参照国际规范,制定本指南。 本指南所定义的临床试验用药物,是指用于临床试验中的试验药物、对照药品或安慰剂(GCP)。包括各期临床试验、人体生物利用度或生物等效性试验的研究药物(GCP),以及一个已上市药品以不同于所批准的方式适用或组合(制剂或包装),或用于一个未经批准的适应证,或用于收集一个已批准用法的更多资料。(ICHGCP) 临床试验用药物的生产、使用和管理是药物临床试验的重要环节。一方面,临床试验用药物的质量与稳定性直接决定着临床试验结果的可靠性;另一方面,与上市销售的药品相比,临床试验用药物给受试者带来的潜在风险更大。(药物临床试验与GCP指南,GCP)临床试验用药物的生产、使用和管理应遵循下列基本原则:(1)按照GMP条件生产,保证试验用药的质量和稳定性,避免生产过程中的交叉污染;(2)确保试验用药物在运输、分发、储存、使用过程中不变质、不受污染,过期药物要及时更换;(3)必须严格按照要求进行包装和标识,明显与上市药物相区分,避免误用;(4)包装和标识符合盲法、随机等试验设计的要求;(5)仅用于参加试验的受试者,不得买卖或赠送其他人员;(6)在试验过程中要严格遵循试验方案规定的给药方案分发和用药;(7)建立试验用药物的接收、分发、使用、冋收、销毁记录和计数制度并做好记录。(药物临床试验与GCP指南)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开展药物临床试验,其临床试验用药物(中药、天然药物、化学药品、生物制品)的生产、使用和管理均须遵循本指南,并接受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监督检查。 第二章临床试验用药物管理各方的职责要求 第一节申办者的职责 申办者是临床试验的发起者和管理者,负责临床试验用药物的准备和提供,申办者对临床试验用药物的质量负责。其主要职责包括:(ICHGCP) (1)在开展临床试验之前,申办者应当保证关于临床试验用药物有足够的非临床研究和/或临床研究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数据支持所开展的临床试验。 (2)申办者应当保证试验用药物(包括活性对照品和安慰剂)具有适合产品开发阶段的特性,按照适用的GMP生产、处理和储存,并保证试验用药物在整个试验开展期间的质量和稳定性。 (3)申办者应当按试验方案的要求对试验用药物进行适当的包装,试验用药物的包装应当能防止在运输和储存期间受污染和不可接受的变质。包装和标签还应符合盲法、随机等试验设计的要求和相关法规的要求。 (4)申办者负责向研究者/研究机构提供试验用药物,以及向研究者/研究机构提供如何安全接收、处理、储存、分发、从受试者处回收未使用药物以及将未使用药物返回申办者的书面操作程序。 (5)申办者应建立试验用药物在生产、检验、包装、贴签、发运、供应、发放、使用、回收、销毁等环节的管理制度和记录系统。 (6)申办者应建立质量保证体系,对临床试验用药物管理的全过程负责,确保临床试验的质量,保障受试者的权益与安全。

针灸治疗内科疾病的临床经验

针灸治疗内科疾病的临床经验 一、内科疾病及治疗方式简介 内科为医学科属,包括了呼吸内科,消化内科,心血管内科,神经内科,肿瘤科,内分泌科,血液内科,传染病科,小儿科等等。内科学也是临床医学的一个专科,几乎是所有其他临床医学的基础,亦有医学之母之称。内科学的内容包含了疾病的定义、病因、致病机转、流行病学、自然史、症状、征候、实验诊断、影像检查、鉴别诊断、诊断、治疗、预后。 内科疾病的种类多,内科急症起病急、病情发展快且严重,而内科慢性疾病的病程长,均会给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威胁。在临床中,西药治疗一般是内科疾病患者治疗的主要手段,但是针灸治疗内科疾病也有着西药治疗不可比拟的好处,可以免去西药对身体的副作用,或者药物对内脏的刺激作用。 内科病证作为针灸疗法的适应症,其临床研究一直备受医学界关注,临床研究的病种数达几百种,一般的针灸专业的教材收入运用针灸治疗的内科病证有几十种。以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即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第九版)《针灸治疗学》为例,包括附病在内的共有47个病证。 二、针灸治疗疾病的现状 针灸治疗疾病在历史上一直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曾经有过很辉煌的发展历程。但是,近些年来,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影响下,针灸的发展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减退和衰弱现象,根据文献报道,无

论城市和农村地区,这种情况都有不同程度的存在。那么针灸萎缩的背后一定有诸多原因存在,目前文献研究和报道临床针灸服务发展的文章比较零散,并且多为叙述性报道,缺乏客观的评判依据。鲜见通过收集临床调查统计资料分析针灸服务目前生存状态和发展趋势的研究。 对近十年来针灸治疗内科病证的文献进行分析,以了解内科病证用针灸治疗受到关注的程度。查阅了中国知网里2002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0日发表在国内医学网上的有关针灸治疗内科病证的文献,将其分为随机对照试验文献、非随机同期对照试验文献和叙述性文献,确定其系数,以关注指数对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内科病证单个病种关注指数排在前三的是中风、面瘫、眩晕,分别为2554、1425、959,关注指数排最后三名的是狂病、阳强、瘿病,关注指数为0。系统分类以肝胆系统关注指数最高为3312,气血津液系统关注指数最低为31。结论近十年来内科疾病的各个病种的关注指数有很大差异,其中单个病种针灸临床研究以中风、面瘫、眩晕最多,而狂病、阳强、瘿病最少。系统分类针灸临床研究以肝胆系统最多,气血津液系统最少。 为明确针灸治疗对内科疾病的适应性及治疗范围而进行临床研究,介绍了在内科住院治疗患者接受针灸治疗的实际情况,并报告了运用针灸治疗内科疾病的作用及目的。 三、内科住院患者的动态调查 (一)、2003-2014年内科住院患者中接受针刺治疗的共1285

新药 期临床试验申请技术指南

附件 新药I期临床试验申请技术指南 一、前言 为帮助新药注册申请人(药品企业、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申请I期临床试验,提高新药研发与审评效率,保护受试者安全与权益,保证临床试验质量,特发布本技术指南。 本指南阐述了新药在我国开展首次临床试验时需要向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药品审评中心(以下简称药审中心)提供的信息。 本指南的目的是:明确新药I期临床试验的技术要求,提高I 期临床试验申报资料的质量;通过规范I期临床试验资料的数据要求,缩短新药研发周期,加快新药上市进程。 本指南适用于创新药和改良型新药,包括化学药品和治疗用生物制品(细胞和基因治疗产品除外)。 二、咨询与沟通交流 如果申请人在研发及申请临床试验过程中有疑问,可通过药审中心网站查询相关指导原则,也可以按照相关规范通过药审中心网站“申请人之窗”就相关问题进行咨询。 递交新药临床试验申请前,申请人可按照《药物研发与技术审评沟通交流管理办法》所规定的方法与工作程序,申请与药审中心召开临床试验申请前会议。 申请人与药审中心间的沟通有助于提高临床试验申请的质量,加快后续研究与审评的进程。 三、I期临床试验申请的技术要求

(一)资料格式及内容 I期临床试验申请的申报资料应以纸质资料和电子资料方式提交,电子资料可以CD的形式送交。格式和内容可参照研究人用药品注册技术要求国际协调会(ICH)通用技术文件(CTD)的要求整理提交。 (二)介绍性说明和总体研究计划 介绍性说明应包括新药的名称、所有的活性成分、药理作用类别、结构式(如果已知)、剂型、制剂处方、给药途径、临床试验目的等。如果有所研究药物用于临床的经验,应提供简短概述,包括在其他国家的研究和上市的经验;若没有,标题下写“无”。 总体研究计划应总结申请临床试验方案的设计依据,主要为拟定的适应症、受试者人群、受试者数量、给药方案(剂量、给药间隔、给药持续时间等)、药物安全性评价方法、风险控制计划等,根据已有信息预期的任何安全性(重要的已确定风险、重要的潜在风险、重要的缺失的资料等)的风险论证。 (三)研究者手册 研究者手册是有关试验药物在进行人体研究时已有的药学、非临床与临床研究(如有)资料总结,旨在为临床研究者提供所研究药物的信息,以保证受试者安全。 当有新的重要信息时,申请人应及时更新研究者手册,使其包括对研究药物的所有重要研究信息的总结。更新的研究者手册应及时报送药审中心。研究者手册的格式和内容可参照ICH E6有关章节撰写。 研究者手册应包括如下内容: 1.封面页:包括药物名称,注册申请人名称,完稿或更新日期

针灸治疗肥胖的研究概况(一)

针灸治疗肥胖的研究概况(一) 【摘要】现代医学早已揭示肥胖症容易合并发生脑血管疾病、高血压、动脉硬化、糖尿病等和各种感染性疾病。减肥已成为当前预防、保健、美容的热门话题。近两年来,因针灸配合中药减肥的快速、有效和安全等优点,迅速为肥胖患者所接受。 【关键词】纯性肥胖症针灸治疗电针耳穴贴压减肥疗效 随着人们生活不平的提高,肥胖者与日俱增,单纯性肥胖症已成为一种最常见的代谢性疾病。美国肥胖症的患病率为10%-12%,我国也不低于2%。众多临床及实验资料表明,针灸对肥胖症具有较好疗效。现就近5年来针灸减肥概况综述如下。 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健康成为人们的第一需要,肥胖不仅影响形体美观,而且易引发高血压病、糖尿病、心血管病、白内障、癌症等致死致残率很高的严重疾病,它给人类健康带来的威胁已引起医学界的重视。针刺减肥疗效已得到世界公认〔1〕。 单纯性肥胖症又称原发性肥胖,是指摄人的热量超过消耗的热量,导致人体脂肪过多积聚。肥胖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其并发症严重损害患者的健康和生命。所以,医学界已把肥胖及伴有的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称为“死亡五重奏”…,这可怕的五重奏可能是21世纪威胁人类健康与生命安全的头号杀手。因此,世界卫生组织(WTO)已确认肥胖是一种疾病,并向全世界宣布,“肥胖症将成为全国首要健康问题”〔2〕。 肥胖病是由多种环境因素和遗传综合作用导致一系列进食调控和能量代谢紊乱的疾病,其病因尚在探讨之中。肥胖病的药物治疗存在着明显的毒副作用的弊端。针灸治疗肥胖病及其并发症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它的疗效显著,无毒副作用等优点受到广大医学界的关注,而无毒副作用的针灸疗法越来越被广大肥胖患者所接受〔3〕。在祖国医学史书中曾有关于肥胖的论述,在《素问?通评虚实论》中就指出:“凡治消疸仆击,偏桔痿厥,气满发逆,甘肥贵人,则高粱之疾也。”明代医家李东垣在《脾胃论》中亦云:“脾胃俱旺,则能食而肥。”指出了多食多饮,致膏脂堆集于体内,而致肥胖。 肥胖病的治疗一般包括行为治疗、饮食治疗、体育锻炼、药物及其他疗法。针灸治疗是以调整脾胃功能和内分泌功能为原则.将辨病、辨证与对症处理相结合,一般选取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穴位为主。通过针灸治疗可将患者由“肥胖功能状态”转变为正常功能状态.并长期维持〔4〕。现将针灸治疗肥胖病的作用概述如下。 1单纯针刺 新疆库尔勒市第一人民医院阿孜古力?胡达拜地医师〔5〕使用体针治疗肥胖:按照中医的理、法、方、穴辨证施治。针灸常取手足阳明、足太阴、任脉经穴为主。主穴取: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天枢、大横、滑肉门、外陵、足三里、丰隆、阴陵泉、三阴交。若中阳亢盛者加曲池、上巨虚、下巨虚、内庭。血瘀阻络加内关、血海。高血压加合谷、太冲。便秘加支沟、照海。失眠加神门、太溪。治疗结果:显效205例,有效133例,无效83例,总有效率80%。 辽宁中医药大学金爱淑医师〔6〕使用体针治疗肥胖:取穴阳明经(臂臑、曲池、梁门、太乙、滑肉门、天枢、水道、归来、髀关、伏兔、梁丘、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丰隆),太阴经(三阴交、血海、阴陵泉、腹结、大横),少阳经(外关、支沟),少阴经(中注、四满),任脉(中极、关元、气海、水分、下脘、中脘)上述穴位变替使用。不必1次全取。但每次必取一部分重点使用泻法或补法的穴位。治疗结果:显效72例,有效13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92.4%。 重钢职工总医院涂小华医师〔7〕使用针刺治疗肥胖:针刺治疗穴位,太冲、内庭、太溪、三阴交、足三里、上下巨虚、丰隆、梁丘、天枢、大横、中脘、气海、关元、合谷、外关、曲池;脾俞、胃俞、大肠俞、小肠俞;局部穴位:阿氏穴约6~l2个针刺时选择直径为0.3mm 毫针,平补平泻,可取前后各一组穴位,交替使用,每次留针40分钟。每隔5分钟行针1

针灸治疗头痛临床疗效研究

针灸治疗头痛临床疗效研究 发表时间:2015-11-23T13:14:46.517Z 来源:《健康文摘》2015年第9卷第10期供稿作者:林秋意刘业帅陈戈李孔正梁基源黄妃凤 [导读] 广东省阳江市人民医院中医针灸治疗头痛临床效果显著,复发率低,且能够显著的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该种治疗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林秋意刘业帅陈戈李孔正梁基源黄妃凤(广东省阳江市人民医院广东阳江529500) [ 摘要] 目的:分析中医针灸应用于头痛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自2013 年12 月至2014 年12 月我院收治的头痛患者 92 例,将其随机分成2 组,每组46 例,分别命名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给予针灸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药物治疗,对比 2 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的有效率为97.8%,复发率为2.2%,生活质量评分为78.21 士1.83 分。对照组患者临床治疗的有效率为86.9%,复发率为8.7%,生活质量评分为60.15 士1.24 分。结论:中医针灸治疗头痛临床效果显著,复发率低,且能够显著的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该种治疗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 关键词] 中医针灸;头痛;疗效 [ 中图分类号] R246 [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1620(2015)10-037-01 在头痛治疗方面,很多患者对于头痛疾病没有太多的了解,认为该疾病不严重,大多数患者多自行购药服用,导致该疾病没有得到科学的治疗,造成患者头痛的愈发严重,影响到患者的生活。因此,在针对于头痛的治疗中,患者应该到医院进行就诊,并且运用有效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这样才能够确保该疾病能够彻底的康复,减少疾病的复发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观察组46 例患者中男性患者20 例,女性患者26例,年龄在35 岁到59 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1.2 士1.4 岁。对照组46 例患者中男性患者24 例,女性患者22 例,年龄在33 岁到60 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0.1 士1.2 岁。2 组患者在年龄构成和性别组成上无统计学意义,具有临床资料的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46 例患者主要采用西药进行治疗,给予患者西乐葆 200mg 每次,每天2 次。对观察组46 例患者采用针灸进行治疗,采用1.5寸毫针,刺法均采用平刺,刺入角度与皮肤呈15°角,平补平泻,针头留在刺在皮肤里持续5min,5min 后捻转针头使局部皮肤产生针感。其针灸的主要穴位包括,列缺、百会、太阳、风池等[1]。对2 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时间均为10 天。 1.3 临床疗效评定标准 由于头痛疾病具有较强的复发性,因此,在对2组患者进行临床效果评价的过程中,一方面需要考虑到临床治疗的有效率,另外一方面还需要考虑到疾病的复发率,以及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等方面。在患者出院后,对2组患者进行为期8个月的随访,了解患者疾病的复发率,并且采用SDE-S评分法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分,评分越高,说明患者的生活质量越高。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 软件进行统计,对计数资料采用t 检验,对计量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的有效率为97.8%,复发率为2.2%,生活质量评分为78.21 士1.83 分。对照组患者临床治疗的有效率为86.9%,复发率为8.7%,生活质量评分为60.15 士1.24 分。 3. 讨论 根据近些年来的调查资料分析,我国头痛的发病率在逐渐的上升,截止到2014年1月,我国头痛患者高达300万人次,该疾病已经成为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一大杀手。由于头痛疾病的主要临床表现就是患者头部发生不同程度的疼痛,患者在发病之时,无法进行正常的工作以及生活,甚至是很多患者由于疼痛感强烈,需要服用相关的止痛药,对患者的身体也造成非常严重的伤害[2]。头痛疾病在临床上是常见病,但也是较为难治的疾病,主要是由于临床上对于头痛的发病机制不了解,无法寻找到诱发该疾病的原因,并且由于患者身体情况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进而给临床治疗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很多患者也尝试很多的治疗方法疗效不是非常明显,给患者造成很大的经济上的压力[3]。在临床上,针对于头痛疾病的临床治疗中,采用针灸治疗是目前医学上认为最为有效的治疗方式,并且,在本次的临床研究中,也针对有头痛疾病采用针灸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了观察,从结果上看,针灸治疗头痛与常规西药治疗头痛相比,临床有效率更高,且疾病的复发率较低,患者的生活质量也有所提高[4]。因此,针灸治疗头痛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在临床治疗的过程中,首选该种方法进行治疗。针灸治疗头痛之所以能够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的原因主要就是,通过对患者的列缺、百会、太阳、风池等穴位进行施针,能够直接作用于患者的头部神经,减少疼痛感,随着治疗时间的增加,治疗效果也会更加的明显,患者的头痛次数以及头痛程度也在逐渐的减小,实现了对患者的有效治疗[5]。另外,还应该注意一点,由于头痛发病较缓,多半头晕,痛势绵绵,时止时休,遇劳或情志刺激而发作、加重,因此,在治疗的过程中,也需要循序渐进,避免操之过急,通过有序的对患者进行治疗,才能够实现最佳的治疗效果。 总之,在针对于头痛患者的临床治疗中,通过采用中医针灸治疗的方式,能够实现较好的治疗效果,进一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该种治疗方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参考文献: [1] 张良锋. 针灸治疗偏头痛的近况[J]. 针灸临床杂志.2012, 03(07):120-121. [2] 刘景洋. 针刺配合壮医药线点灸治疗偏头痛57 例[J]. 广西中医药.2013,02(04):221-222. [3] 乔晋琳. 针刺全息头穴治疗偏头痛104 例[J].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3,12(04):189-190. [4] 马红利,孙立虹,葛建军等. 近十年针灸治疗经行头痛的成效和展望[J]. 中国全科医学.2011,03(32):231-232. [5] 彭东,霍旭阳,陈杰等. 针刺手四针治疗头痛的疗效观察[J]. 吉林医药学院学报.2010,11(01):132-13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