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互换理论文献综述(一)

利率互换理论文献综述(一)
利率互换理论文献综述(一)

利率互换理论文献综述(一)

关于利率互换的文献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原理解释,定价理论及价差理论。其中原理解释是最早一类的理论,因为早期的互换利率(合约中约定的固定利率)通常是在相应的国债收益率上加上若干个基点,并没有交易商做专门的定价,买卖价格是由市场的需求确定的后期,由于市场的扩张,价格的合理性自然就成了交易商最关心的,因而就产生一系列的利率互换定价理论。近年来,由于利率互换市场发展较成熟,一些学者倾向于用统计方法来研究利率互换,这就是近年来的价差理论的发展。

互换的原理解释理论

很多早期文献试图解释互换背后的经济学原理,亦即互换的理论基础。其中最有名的是Bicksler和Chen(1986)以比较优势解释互换的基本原理。他们认为,利率互换交易同其他的经济交易一样,交易的双方能获得经济利益。利率互换的经济利益是比较优势产生的结果。而且,随着国内和国际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健全,从事利率互换的交易的经济动机将消失。各种机构(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之间的差别导致了某些市场不完备性,这就形成了不同机构借款者在这些市场上的比较优势。市场的非完备性为利率互换提供了经济的基础。Wall和Pringle(1989)在他们的论文里首先分析了关于利率互换市场发展可能的各种理论解释。第一,QSD(qualityspreaddifferential)套利。所谓QSD指的是信用差在不同的期限上的差异。QS指的是信用级别低的

公司发行债券时要支付比信用级别高公司发行债券时支付更高的风险补偿金。而且信用差是随期限的增加而增大,这种情形即为QSD。这就给信用级不同的公司在短期和长期形成一种信用差别的套利活动。用Bicksler和Chen(1986)相对优势解释就是:信用级别低的公司在短期融资上有相对优势,而信用级别高的公司在长期融资上有相对优势。他们分析了QSD套利产生的四种原因:潜在破产危机产生QSD、风险转嫁、长短融资合约的条款差异(如一些长期贷款合约往往包括一些限制性条款,如不允许提前赎回等)、代理成本的差异。其它的一些使用互换产品带来收益的动机:减少长期债务代理成本、减少公司缩小规模的成本、利用信用不对称、利用税收和管制套利、调整未偿还的债务结构等。然后他们在论文中考察了在1986年公司年报中公布它们的互换交易数据的250家公司。数据表明以上的一些理论在这些数据上都可以得到一定的解释,但是没有一个任何单个的理论能够占比较主导的地位。他们认为没有任何单个的理论能够解释互换的存在。各种进行互换的动机的组合才促使利率互换市场的发展。

利率互换的定价理论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早期的无风险定价理论、单方违约风险定价理论和双向违约风险定价理论。

(一)无风险定价理论

最早关于互换定价是Bicksler和Chen(1986)在论文中提到的。他们认为对利率互换进行金融定价最简单的方法是把它看成是两个假想债券的交换:一种固定利率债券和一种浮动利率债券。在固定对浮动利率互

换合约中,固定利率支付者可被视为固定利率债券的卖方及浮动利率债券的买方,而浮动利率支付者可被视为浮动利率债券的卖方及固定利率的买方。因此,他们认为利率互换定价实际就是确实浮动利率债券价格。这种无风险贴现思想导致零息票定价法的产生。

他们认为离散的时间方法对于利率互换的定价来说更合适,故在他们的论文中简要地阐述了这种方法。他们假设市场的短期利率服从两个状态的随机过程。如下方程式:

rt=当前的利率

u=短期利率上升的比例

d=短期利率下降的比例

q(rt)=假设当前利率为rt,下一期利率将上升的概率。

因此,利率互换期限结构完全是由短期利率的运动轨迹所决定。在市场无套利机会的假设下,所有的证券的现值价格是未来价格的贴现。

人民币汇率文献综述

人民币汇率问题——文献综述 摘要: 本文依次探讨了人民币汇率研究的不同领域问题,对近几年来有关人民币汇率的部分文献进行了综述,目的在于通过本文的介绍,大致的描述出近几年的学术界对于人民币汇率问题的相关方面的研究,并得出一些结论。本文首先对人民币汇率的当前形势进行了大致的勾勒;然后本文介绍了人民币汇率所面对的问题和相关影响的分析,其中也包括了对人民币汇率变动因素的分析。 关键词:人民币汇率人民币汇率升值国际贸易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方面与世界的联系变得日益紧密起来,而在之后,我国加入了WTO,随着每年贸易额稳定增长的同时,汇率也开始成为影响我国国际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我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以及近年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崛起,让我国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经济舞台上的重要成员,人民币汇率的每一次变更都牵动着国际经济的神经。 从1994年汇率并轨以来,我国开始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但是在运行中仍然表现出明显的单一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的特点。自从1997年以来,人民币兑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一直保持在1美元兑换8.20元左右,并且外汇资产以美元计价。在2005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做出了重归“有管理的浮动”的改革,它对汇率及其形成机制进行了部分的改革,由盯住单一美元改为盯住一篮子货币。 以上简单的阐述了人民币汇率的当前情况和我国目前现行的汇率制度。而该制度下实施的人民币汇率在面对世界货币干扰波动的影响下也开始出现了许许多多的问题。下文就开始对人民币汇率的问题进行详细的探讨,对近几年人民币汇率研究方面的文献进行综述,由此得出一些结论。 二、人民币汇率所面临的问题 自2002年开始,西方社会经济领域就一度的要求人民币升值,学术界都是一致的认为人民币汇率是低估了的。而在2005年前后,各个国家都开始要求中国改革汇率制度,或是直接要求人民币升值,或是基于国内经济压力,或是迫于国内政治的压力。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世界的主要经济大国都将逐注意力转向了如何摆脱危机,而人民币则在这两年中稳稳的度过。 2010年之后,世界经济开始渐渐复苏,似乎也已走出了危机的阴影中,他们又将注意力移向了人民币升值的问题,稳定了两年的人民币汇率开始松动了,人民币又面临了新的一轮升值压力当中。 对于人民币升值的原因,学术界的研究也是层层递进,深入探析。张永国(2011)将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原因大致化成了四个方面: 1.中外利率差异情况,利率的相对高低会影响资本流动的方向,从而影响国际贸易规模,使利率差异对汇率走势的影响力不断地提高; 2.货币供应量状况,由于改革开放的深入,外商投资大幅度增加,再加上紧缩性货币政策,人民币资金相当紧张,外资进入又过多,所以出现了明显的外汇供大于求,促使人民币

利率市场化背景下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财务管理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利率市场化背景下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财务管理毕业论 文开题报告 淮阴工学院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学生姓名: xxx 学号: xxx 专业: 财务管理论文题目: 利率市场化背景下中小企业 融资问题研究指导教师: xxx 2016 年 3 月 5 日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1(结合毕业论文课题情况,根据所查阅的文献资料,每人撰写2000字左右的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1 研究背景 近年来,我国经济不断的迅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趋于完善,我国的中小企业急速成长,在我国企业数目中占比非常大。在创造新增就业岗位这一方面也贡献出了非常大的力量,所提供的就业岗位比例非常之高。这些信息足够表明,中小企业已然成为我国最具有活力的经济板块,中小企业在促进经济持续增长和社会稳定进步方面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但遗憾的是中小企业长期以来被融资渠道狭窄单一、融资环境差、商业银行歧视等问题困扰,且这些问题妨碍了中小企业的长期发展。帮助中小企业摆脱融资困境的意义深远而重大。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深化改革尤其是金融领域的深化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趋于完善,利率市场化改革逐渐趋于成熟,利率的市场化已经成为形式发展的必然要求。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本质就是在一定的程度上放开利率,以中央利率

为基础,由市场左右,从而发挥市场价值规律的作用。利率市场化改革影响是多方面的,银行体系和债券股票市场都会受到影响。同样,中小企业也会受到影响,但至于能否改变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局面这个问题值得我们去研究。 国内外学者对中小企业融资问题进行研究的很多,对利率市场化进行研究的也不计其数,但将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与利率市场化结合起来的文章不多。因此利率市场化背景下的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是一个有着较强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课题。 2 国内外研究状况 目前国内外众多学者一直在关心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并积极进行研究。同时也有个别学者对利率市场化背景下中小企业融资问题进行了研究,下面我将对一些专家学者的研究进行综述。 2(1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在利率市场化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有效性问题上已经积累了一些研究文献。研究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者应用生产函数模型、古典加速器模型或欧拉方程等,分析了市场化后资金的配置效率。主要思路是考察企业投资额对自有资金的敏感度是否降低或者效率高的企业投资份额是否更多。 Laeven(2003)通过估计企业投资,运用13个发展中国家1989-1998年企业经营和财务数据,结果发现:利率市场化对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总体上不显著;但就具体情形来看,中小企业的融资约束问题在利率市场化后得到了明显改善。 Ameer(2003)采用东南亚相关国家的数据重点观察了利率市场化对企业资本结构的影响,通过构建自由化指数、动态资本结构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得出了利率市场化后能显著提高经济效率、降低企业外债、企业资本趋于优化合理的结论。

经济学专业文献综述范本

国家产业安全理论研究综述 曹秋菊苏艳 [内容提要]随着商品和生产要素在国际间流动的加快,国家产业发展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大大增加。本文对国内外学者对产业安全理论的研究进行了梳理和评述,以期对我国在开放条件下应对国家产业安全问题有所启示。 [关键词]产业安全理论贸易理论投资理论 一、国家产业安全的理论起源 目前普遍的看法是,产业安全起源于国家经济安全理论。国家经济安全作为系统、科学的研究仅仅只有几十年的历史,有关国家经济产业安全的理论也正在讨论、构建和形成之申。发展经济学家托达罗曾对发展中国家的共同经济特征进行过描述,他认为,发展中国家处于低生活水平、高失业和收入分配不均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穷国与富国的经济、政治力量的悬殊。力量的悬殊不仅表现在富国占有控制国际贸易格局的支配地位,还表现在富国拥有决定以什么条件向穷国转移技术、外援和私人资本的专断权力"发达国家还向发展中国家输出不切合后者实际国情的价值观、体制以及行为准则等,说明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关系中,受着国外势力的控制和支配。以巴西学者T.D.桑托斯为代表的依附理论者认为"所谓依附,我们指的是若干国家的经济受到它们所依从的另一些国家经济的发展和扩大的制约"。他们认为,经济上依附将会产生国内经济不稳、加强外国资本主义的控制、受跨国公司的压榨等不良后果。 著名国际经济学家查尔斯.金德尔伯格曾说过,国际金融体系有内在的"疯狂、恐慌和崩溃"倾向。它容易不时发生债务危机、国际资本流动不稳、投机、为追求更高收益率或安全避风港而出现的资本抽逃。他认为,国际金融是同霸主国对国际经济和政治事务施加影响紧密相关的。霸主国既是国际金融体系的管理者,又是该体系中的主要收益者。总之,从发展经济学家以及国际经济学家和国际政治学家的著作中,我们都能发现蕴涵着国家产业安全的问题。① 二、国家产业安全的贸易理论基础 1.重商主义保护贸易论是产业安全经济思想的萌芽。国际贸易保护理论开始于15世纪的重商主义,它是代表商业资本利益的经济思想和政策体系,分早期重商主义和晚期重商主义。早期重商主义的代表人物是英国的约翰,海尔斯和威廉,斯塔福,主要观点是:金银是财富的唯一代表,国家的一切经济活动和一切经济政策的目的都是为了获取金银,为了国际经济贸易的顺差,国家必须干预经济。景玉琴(2005)研究认为,

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研究【开题报告】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金融 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研究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汇率是特殊商品——两国货币之间的价格,汇率的变动不仅牵涉货币买卖,还牵涉到居民消费、企业经营和政府决策;汇率不仅影响实体经济,还直接与虚拟经济相关。而人民币汇率一直以来都是争论的热点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币汇率问题不断凸显。从1949年人民币汇率开始到现在,我国的人民币经历了由计划到市场、由封闭到开放、由僵化到灵活的过程。人民币汇率在迈向市场化过程中备受世界的关注,尤其在2008年由美国次级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风暴,国际金融货币体系必然面临新的调整与变化,人民币必将走向更加灵活的汇率制度,而此次金融危机的发生也给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更加市场化的改革提供了新动力和新契机。由此,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便成首要议题。并且我国政府面对国内的通货膨胀、国际收支失衡等问题,对人民汇率制度提出了挑战。国际上的舆论以及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面对国际收支不平衡和人民币的币值问题认为人民币被严重低估,一直要求我国政府提升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对人民币进行大幅度升值。近来央行2010年6月19日宣布,将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 我国当前自金融危机以来的人民币汇率制度面临着人民币升值,汇率波动逐渐加大,国际游资涌入的风险加剧;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变窄,汇率市场化程度明显下降,又表现出重归固定钉住美元制度的特征;国内通货膨胀加剧;在经常项目和资本账户“双顺差”情况下,各国政府及国际舆论尤其是美国对人民币升值不断施加压力。考虑到国内外种种因素,目前进行汇率制度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一方面符合我国融入全球化条件下国家利益的需要,给中国出口业直至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创造一个有利的环境,有助于推动进行结构调整。另一方面有利于缓解人民币的升值压力,改善与欧美主要贸易国的贸易关系,缓解经济冲突,用来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提升国际地位。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本文研究的基本内容是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具体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具体论述: 1、现行的人民币汇率制度的现状:

应用文-现代货币危机理论的发展与比较

现代货币危机理论的发展与比较 '70年代以来,货币危机理论一直是理论界的焦点之一,有关货币危机的理论和实证文献数量急剧增加。在此,本文对已有的货币危机理 献作一简要综述, 已有的理论成果,并进行比较。由于本文总结的是理论 ,因此不涉及实证研究。\xa0 一、第一代货币危机理论 第一代货币危机模型的代表人物是鲍尔?克鲁格曼(Paul\xa0Krugman),罗伯特?弗勒德(Robert\xa0P.Flood)和彼得?M.加伯(Peter\xa0M.Garber)。Krugman在其1979年的A\xa0model\xa0of\xa0Balance-of-Payments\xa0Crises一文中所构造的模型是关于货币危机的最早的理论模型,贝Flood和Garber则在1984年发表Collapsing\xa0Exchange-Rate\xa0Regimes,Some\xa0Linear\xa0Examples一文,对Krugman提出的模型加以扩展与简化。这两篇文献是第一代货币危机理论的代表作品。 第一代货币危机理论假定政府为解决赤字问题会不顾外汇储备无限制地发行纸币,央行为维持固定汇率制会无限制抛出外汇直至消耗殆尽。该理论的基础在于当的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发生冲突时,政府为维持内部均衡而采取的特定政策必然会导致外部均衡丧失,这一丧失的累积将持续消耗政府外汇,在临界点时,投机者的冲击将导致货币危机。 该理论认为一国的经济基本面(economic\xa0fundamentals)决定了货币对外价值稳定与否,决定了货币危机是否会爆发、何时爆发。当一国的外汇储备不足以支撑其固定汇率长期稳定时,该国储备是可耗尽的,政府在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发生冲突时,政府为维持内部均衡而干预外汇市场的必然结果是外汇影子汇率与目标汇率发生持续的偏差,而这为外汇投机者提供了牟取暴利的机会。第一代货币危机理论认为一国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的矛盾,即一国固定汇率制面临的问题源于为弥补政府不断扩大的 赤字而过度扩张的国内信贷。公共部门的赤字持续“货币化”,利息平价条件会诱使资本流出,导致本国外汇储备不断减少。在储备减少到某一个临界点,投资者出于规避资本损失(或是获得资本收益)的考虑,会向该国货币发起投机冲击。由于一国的外汇储备是可耗尽的,政府所剩余的外汇储备在极短的一段时间内将被投机者全部购入,政府被迫放弃固定汇率制,货币危机就此爆发。事实上,由于投机者的冲击,政府被迫放弃固定汇率制的时间将早于政府主动放弃的时间,因此, 成本会更大。 第一代货币危机理论表明,投机冲击和汇率崩溃是微观投资者在经济基本面和汇率制度间存在矛盾下的理性选择的结果,并非所谓的非道德行为,因而这类模型也被称为理性冲击模型(ration\xa0attack\xa0model)。 从该理论的模型分析中可以得出一些政策主张。例如,通过监测一国宏观经济的运行状况可以对货币危机进行预测,并在此基础上及时调整经济运行,避免货币危机的爆发或减轻其冲击强度。避免货币危机的有效方法是实施恰当的财政、货币政策,保持经济基本面健康运行,从而维持民众对固定汇率制的信心。否则,投机活动将迫使政府放弃固定汇率制,调整政策,市场借此起到“惩罚”先前错误决策的作用。从这个角度看,资本管制将扭曲市场信号,应该予以放弃。 二、第二代货币危机理论 第二代货币危机理论的主流代表人物是Maurice\xa0Obstfeld、Gerardo\xa0Esquivel和Felipe\xa0larrain。 第一代货币危机的缺陷在于其理论假定与实际偏离太大,对政府在内、外均衡的取舍与

货币政策理论综述

货币政策理论发展综述 胡海1302305003 摘要:上世纪30年代,以凯恩斯发表《通论》为标志,现代意义的货币政策诞生了。五、六十年代,在凯恩斯提出的货币政策理论的基础上,经过现代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的继承发展及其与货币学派的激烈论战,货币政策理论的研究进一步深化,并形成了完整的现代货币政策理论体系。七八十年代,货币政策理论研究的重点集中在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货币政策规范的优劣和改进方面。八十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各派经济理论的相互融合,如何做到“单一规则”和“相机抉择”的最佳结合成为货币政策理论研究的重点。研究的一般结论是提高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和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 关键词:货币政策理论综述 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为实现一定的货币政策目标,运用各种政策工具调节和控制货币数量和货币价格,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各种方针和措施的总和。货币政策理论是关于货币政策的目标、操作工具、中介指标、作用、传导机制、操作规则以及有效性等方面的理论,是宏观经济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基础是各种货币理论。 1 金本位制及其以前货币政策理论的研究情况 1.1金本位制以前货币政策理论的研究情况 “通货论争”。 通货主义者认为,发行银行券必须有十足的黄金做准备,银行券对黄金贴水的原因在于发行数量过多和停止兑现。 银行主义者认为,银行券是在商业票据的基础上发行的,是社会所需要的,不兑现也不会过多;银行券的发行不一定有十足的黄金准备,也不必在银行券和金准备之间保持一个固定的比例。 1.2金本位时期经济理论和货币理论发展对货币政策理论的研究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在经济理论方面,这一时期的主导经济理论是以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后来被称为传统经济学)。 在货币理论方面,一方面,萨伊的货币面纱论受到人们的信奉和推崇,其核心思想是“货币是中性的”,认为货币仅仅是实体经济的一层“面纱”,它完全不影响实际的变量:投资、产出、就业。另一方面,威克塞尔的累积过程理论,第一次从理论上向处于主导地位的货币面纱论提出挑战。 在货币政策理论方面研究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威克塞尔在累积过程理论中关于调整货币供应量可以影响实体经济运行的理论。二是“休谟机制”及对休谟机制的批判。 2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货币政策理论研究的主要成果 2.1历史背景和理论背景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既没有现代意义上的货币政策理论,也没有现代意义上的货币政

我国利率市场化问题的文献综述及评价

2014年06月 上 青春岁月 241 一、问题的引出 所谓利率市场化简单点的说就是要让利率由市场的供求关系决定。这对不同国家的现实国情,利率市场化所应发展到得程度也有所不同。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主要分为三个方面的改革,即货币市场、债券市场、信贷市场三个方面,其中信贷市场又细分为人民币贷款利率、人民币存款利率、外币存贷款利率三个方面。自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设想以来,二十年间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小有成就。1996年,中国人民银行发出《关于取消同业拆借利率上限管理的通知》,实现了银行间同业拆借的市场利率由拆借双方根据资金供求情况自主确定。这标志着货币利率市场化改革迈出了重要一步。同样在1996年,财政部通过证券交易所实现了国债的市场化发行。发行方式包括利率招标、收益率招标、划款期招标等等,同时考虑到市场供求状况和国债发行数量,采取了单一价格招标和多种价格招标两种方式,在资本市场利率市场化上迈出了重要一步。2013年,人民银行宣布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倍的下限,这标志着在利率市场化上的主要部分存贷款利率方面我国所迈出的重要一步。关于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如何理解、怎样改、如何改,学界的意见不一。只有综合各家之言,才能提炼出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真谛。 二、文献综述 1、关于利率市场化定义的理解。孙云峰认为,作为金融自由化改革的核心的利率市场化,是相对于前期金融抑制而出现的金融深化的实现形式之一。景学成认为,市场利率由市场资金供求关系决定,利率形成机制的差异是市场利率与官方制定利率的主要差异来源。市场利率由借贷双方自主确定,是由市场资金供求关系直接决定的。而官方制定的利率是有管理当局根据市场和政府政策制定出的,带有政策目的性。王敬认为,利率市场化实质上是货币当局逐步放松直至最终完全取消利率管制的过程。他所提出的利率市场化分为三个层次的论断令人印象深刻。完整的过程分为完全的管制利率、管制利率与市场利率并存和完全的市场利率三个层次。在完全的利率管制下,货币当局直接将利率作为管理金融资源分配以推动经济增长的工具;管制利率与市场利率这个层次是利率市场化深化程序中的中间状态,货币管理当局把利率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变量和工具,将市场利率作为判断资金供求和经济运行状况的参考依据,通过对两个利率的把控以便于及时对存贷款利率进行调整以达到货币政策目标。刘义圣认为,实现利率市场化应当减少政府或货币管理当局对利率的直接干预,人民银行可以通过调整再贷款率、再贴现率以及公开市场操作等手段来反映人民银行货币政策的利率定价。 2、我国利率市场化达到的程度。吴富林认为,微观基础的市场化进行程度对我国利率改革的进一步促进具有决定性作用。如何设置经济体制改革的合理顺序是个难题,在我国也有很多争论。但根据经济学一般理论和我国实际,在市场价格与市场主体之间,市场主体的转型更具有决定性意义。许健认为,利率市场化不仅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金融深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我国市场化改革的综合反映,要坚定不移的推行渐进路线。特别是利率市场化的约束条件比其他金融改革的要求更为严格,国家金融市场发展水平、市场宏观形势、中央银行的监管水平等都会对利率市场化改革产生影响。各国的改革实践都说明,一旦放开最重要的资源价格利率,其结果要么是金融深化要么就是潜在的金融危机,而成为后者所导致的后果将会不堪设想。 3、我国利率市场化的风险与建议。李朝民认为,市场利率风险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利率水平的预测和把控的不稳定性;二是以信用风险防范为目标的利率定价机制存在问题; 我国利率市场化问题的文献综述及评价 □ 白毅楠(河南大学, 河南 开封 475000) 【摘要】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在货币市场、资本市场、银行间债券市场等方面的不断深入,学界各方对于利率市场化的已有成果及改革细节都有着各自的看法。总的来说就是要以利率实现市场化为总目标,改革过程要胆大心细,提升银行的风险管控力,改善现有银行经营方式。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存贷款利率;渐进式改革三是保持流动性从而导致利率风险。彭兴韵认为,实现利率市场化的安全步骤应当是首先通过以保持经济金融运行的稳定为目的将利率提高到市场均衡状态附近,其次是完善利率浮动机制,增大利率浮动范围,给予利率浮动权,再次是要实行基准利率引导下的市场利率体系。他提出利率形成机制市场化的一个有效步骤是增加金融市场中可交易的金融产品品种,使得社会金融资产更加多样,然后使这类非存贷款品种利率自由化,通过它们与银行存款的竞争直至最终放开贷款利率,进而放开存款利率。 三、评价 1、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应当坚定不移的推行渐进式的改革方式。从1996年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到2013年人民银行放开贷款利率下限,二十年时间的改革之路再次证明中国的利率市场化要保证金融市场的稳定运行就必须要实现阶段性的改革,在该改革的细节上进行谨慎的调整,利用市场自身所具有的调节作用,使得中国国内市场不断地适应每个时期出台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政策,最终实现平稳的利率市场化,避免因改革不慎导致金融危机的发生。除了实行渐进式的改革方式,同时还要着力提高各金融机构的风险管控能力。我国的银行分为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两种,从所有制上可以看出银行由国家控股。内在的所有制形式及自身成立的时间不算很长,导致我国银行存在固有的风险管控能力不足等问题。实现利率市场化之后,国家降低了对银行的控制,银行的所有制形式也会适度改变,所以银行必须全面考虑自己的资本负债问题。这就要求银行要提升自己应对风险能力,学会通过自身实力更好应对危机。 2、国内一些学者对于利率市场化的看法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一些学者认为渐进式的改革不可取,要实现各个利率品种配套实现市场化,从而达到各个金融市场相互作用以达到规避风险的目的。但是根据国内外的广泛经验以及我国金融市场实际运行情况,我国尚处于各项改革的深水区,且我国金融市场的相关法律不够健全。没有规范的行业运行规则作为保障,一站式的改革必将引起各方的不正常反应,危机将不可避免,所以对于我国的利率市场化问题,要始终保持谨慎的态度,逐渐段进行。另外,国内的一些学者仅仅关注于金融市场的运行,缺乏对整个国民经济的把控。对于这个问题,笔者认为应当明确金融行业是实体经济的服务行业,金融市场的改革一定要关注实体经济的发展情况,做到把握全局才能够保证每个改革措施是适用的、是正确的。总而言之,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要立足于国情,实行渐进式改革方式,急于求成的态度不可取。 【参考文献】 [1] 孙云峰. 利率市场化几个问题的再认识[J]. 金融理论与实践, 2003(06). [2] 景学成. 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M]. 北京: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99.[3] 王 敬. 利率衍生品发展:条件分析与机制设计[M]. 成都: 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11. [4] 刘义圣. 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论纲[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5] 吴富林. 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达到什么程度[J]. 经济学家, 2012(04).[6] 许 健. 利率自由化的约束及其实践[J]. 金融研究, 2003. [7] 李朝民. 市场利率及其风险控制研究[M]. 郑州大学出版社, 2002.[8] 彭兴韵. 金融发展的路径依赖与金融自由化[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 【作者简介】 白毅楠(1992—),男,河南郑州人,汉族,河南大学经济学院本科生,主要研究方向:金融学。

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文献综述

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文献综述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伴随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国际环境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日趋显着。自16世纪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一书中提出自由贸易产生分工,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社会财富这一观点后,掀起了国内外学术界对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热潮。本文对国际贸易理论、增长理论、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理论进行梳理和分析,并简要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学者就中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所做的大量理论和实证研究成果,以图在浩瀚的文献中找出主流的声音。 一、理论研究方面目前,国内外关于“国际贸易、经济增长的一般动力、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等方面的理论研究成果显着。西方经济学理论中关于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着重于对外贸易能否促进经济增长,以及如何促进经济增长的问题上。 (―)国际贸易视角的贸易与经济增长理论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劳动价值论和绝对成本说开创了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理论的先河。他的动态生产率理论和剩余产品出口理论代表了对外贸易拉动经济增长

的最初思想。剩余产品出口理论认为,对外贸易使得一国剩余产品的价值得以实现,增加了各国福利,同时由于各国市场的扩大,刺激了各国增加生产,改进技术,从而使劳动生产率得到提高,推动了经济增长。 近代国际贸易理论的奠基人大卫.李嘉图在其1817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赋税原理》书中指出,即使一国各个行业的生产都缺乏效率,成本没有绝对低于他国的产品,但是通过国际贸易仍能得到经济利益:比较成本学说应运而生。李嘉图从进口可以平抑物价的角度论述了对外贸易可以保证英国工业化的资本积累并促进经济增长。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说表明,通过国际贸易可以弥补国际间生产要素分布不均衡的缺陷,使各国都能更有效地利用各种生产要素,实现合理的国际分工,使贸易各国的生产率增长均得到提高。 与H-O理论推断相反的“里昂惕夫之谜”揭开了贸易自由化理论的新篇章。约翰.穆勒首先明确区分了贸易利益和发展利益,促使当代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的分析方法由静态分析向动态分析转变。此阶段主要理论有需求偏好理论、技术差距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等。美国经济学家巴格瓦蒂于1958年提出“贫困化增长”理论,认为出口较为单一且大量的开放型发展中国

人民币汇率制度论文

中文摘要正文 关键字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选择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概论 (1) 1.1研究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1) 1.2相关文献综述 (1) 第二章人民币汇率制度历史及演进 (2) 2.1 人民币汇率制度及演变 (2) 第三章人民币汇率制度的选择 (5) 3.1 人民币制度选择的动因、目标及其改善方向 (5) 3.2 人民币汇率制度选择目标及形成机制 (6) 3.2.1我国汇率制度选择的目标与客观条件 (6) 3.3 人民币制度改革的方向 (6) 第四章人民币汇率制度选择的路径 (8) 4.1 短期选择 (8) 4.2 中期选择 (8) 4.3 长期选择 (9) 第五章结论 (9) 参考文献 (10)

人民币汇率制度研究 第一章概论 1.1研究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我国经济的影响力不断增长,在加入WTO 后,我国的市场更是进一步向世界开放,加快了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融合,也加大了人民币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所以人民币的汇率制度很自然就成了关注的热点问题。然而频繁的汇率波动和未来汇率制度的不确定性会给中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蒙上阴影。尤其像中国这样经济快速增长又处于转型时期国家,应当采用何种汇率制度有益于其长远发展,应向过渡于何种制度,应当需要作何改革。本文将以中国为例对以上问题展开讨论。 1.2相关文献综述 国内外的研究人员对人民币的汇率制度的原则各持不同的看法,争议颇多,但一般上存在以下两种看法: 第一种看法:“两极论” 比较有代表性的文献是易刚的《汇率制度的选择》(载《金融研究》2000 年第 9 期)。主要内容:依据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的“三元冲突”,即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汇率的稳定和资本流动三个目标不可兼得,通过时间序列 1981~1998年世界各国汇率选择的变化进行归纳总结,采取两极汇率制度的国家比例超过了一半。最后结论为:第一,资本账户没有开放的情况下,实行中间汇率制度是危险的。第二,汇率制度选择的核心是权衡效率与稳定之间的两难。国外学者中要数麦金农教授(Ronald McKinnon)的观点较为鲜明,它较为倾向两极中的另一极固定汇率制,认为目前情况下,人民币汇率制应该维持盯住美元的制度。他在 2005 年 7 月 29 日的《华尔街日报》上发表文章指出,人民币实行新的汇率制度后,中国很可能会步日本的后尘陷入流动性陷阱。他认为,实行

利率期限结构理论研究综述_李保林

李保林1阿卜杜瓦力·艾佰1、2 (1.中央财经大学,北京100081;2.新疆财经大学,新疆乌鲁木齐830012) 收稿日期:2014-6-15 利率期限结构理论研究综述 摘要:本文主要对利率期限结构的理论研究做综述,以20世纪70年代初和90年代末为分界线,70年代以前称为传统的利率期限结构,主要以描述性研究为主;70年代以后称为现代利率期限结构,主要以随机模型研究为主;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了两极分化发展。本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对20世纪70年代之前传统利率期限结构的描述性理论作了概括;第二部分是现代利率期限结构的定量模型,包括均衡模型和无套利模型;第三部分则主要介绍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的一些最新研究进展,包括市场模型和宏观金融模型等。 关键词:利率期限结构;均衡模型;无套利模型;市场模型;宏观金融模型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265(2014)07-0003-09 利率期限结构是某个时点不同期限的利率所组成的一条曲线,由于零息票债券的到期收益率等于该时期的利率,所以利率期限结构也可以表示为某个时点零息票债券收益率与到期期限的关系。它不仅是资产定价、风险管理等的基准,还是政府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参考,其形状的变化反映了市场对未来利率走势和经济运行趋势的预期。由于国外有关利率期限结构理论的研究起步较早,根据传统的划分标准,以20世纪70年代为界,利率期限结构理论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定性描述和定量分析两个阶段。定性描述阶段的理论包括纯预期理论、流动性偏好理论和市场分割理论等,研究范围主要集中在讨论市场上存在的利率期限结构的形状、形成原因以及他们所代表的含义。之后的定量分析主要是引入随机过程,建立一些利率期限结构模型,包括均衡模型和无套利模型。 一、传统的利率期限结构理论(一)预期理论 利率期限结构的预期假说首先由欧文·费雪 (Fisher )于1896年提出,是较早建立的期限结构理论。该理论认为,长期债券是一组短期债券的理想替代物,即不论人们所投资的债券期限长短,投资所取得的单一时期的预期收益率都相同,期限结构中隐含的远期利率是未来即期利率的无偏估计。用公式表示为: 1+R (0,n )=(1+f (0,1))(1+f (1,2))(1+f (2,3))?(1+f (n -1,n )) n R (0,n )表示现在开始剩余期限为n 期的即期利率,f (n -1,n )表示n-1时刻到n 时刻的远期利率。市场中风险中立者的套利行为将促使远期利率与预期未来即期利率趋于一致。因此,在纯预期理论看来,收益率曲线的形状,取决于投资者对未来即期利率的预期。但纯预期理论认为所有市场参与者都具有相同预期的假定,显然过于理想化。债券市场高度有效的假设意味着资金可以在长期市场和短期市场之间完全自由的流动。 (二)流动性偏好理论 流动性偏好理论认为,债券剩余期限越长,提前变现时的利率风险越大,即债券的流动性风险越 作者简介:李保林,男,安徽宿州人,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博士,研究方向为国际金融、金融工程;阿卜杜瓦力·艾百,男,新疆乌鲁木齐人,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博士,新疆财经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金融机构与影子银行。

货币政策文献综述新

-年货币政策文献综述新

————————————————————————————————作者:————————————————————————————————日期:

金融学课程作业——2011~2015年货币政策文献综述 专业:金融学

2011~2015年货币政策文献综述 摘要:该文从货币政策的六个方面入手,分别是: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货币政策效果、货币政策有效性以及货币政策独立性。从这五个方面对国内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并且得出了一般性结论:我国的货币政策效果并不理想,政府在实施过程中干扰和阻碍太多。最后根据研究现状指出现有研究的缺陷并提出进一步研究展望。 关键字:货币政策、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货币政策效果、货币政策有效性 一、货币政策目标 李健(2002)认为我国货币政策目标分为两个时期,分别是改革前和改革后,改革前货币政策目标是发展经济、稳定物价,改革开放后,尤其是90年代以来,货币政策目标发生变化。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经历了从“发展经济、稳定货币”到“稳定货币,并以此促进经济发展”的转变,中介目标经历了从贷款规模到货币供应量的转变,操作目标经历了从贷款规模基础货币的转变。张淑娟、王晓天(2011)认为货币政策目标规则和工具规则并不排斥,可以混合使用,相互补充。实行规则性的货币政策是我国货币政策框架改革的重要方向,在我国原有的货币政策范式的实施遭遇困难的情况下,探索新的范式,并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创造实施新范式的条件,这是我国货币政策发展的重要方向。赵春玲(2007)认为货币政策面对的最大一个难题就是货币政策最终目标选择的问题,对货币政策的多目标约束是“过高要求”,认为我国货币政策无论短期还是长期都应坚持稳定物价的单一目标,为宏观经济创造一个良好的运行环境。李念斋(2003)认为货币政策目标是货币政策的核心,货币政策效果如何,表现为货币政策目标是否实现,中国的货币政策应该关注金融市场的稳定。范从来(2007)认为,我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不应该包括经济增长目标,但是中国失业问题的特殊性与复杂性决定了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应该涵盖充分就业的目标。 二、货币政策工具

经济增长--文献综述

请大家查阅2014年《经济研究》中有关经济增长的论文,写一份有关经济增长的文献综述。字数在1000内,格式为“主题+主要结论+主要研究方法”。 对经济增长理论的一个贡献 本文基于哈罗德-多玛模型,主要谈论的是一个长期增长模型,在模型中接受除不变要素比例之外的所有哈罗德-多玛假定。与哈罗德-多玛模型相反的是,我认为在新古典中比较标准的条件下,单个复合商品由劳动和资本生产的。其中将比较详实地考察体系如何去拟合一个作为外生变量的既定的劳动增长率,从而看一看哈罗德所谓的不稳定是否出现。除此之外,还要分析价格-工资-利息之间重要作用的反应,然后,我会稍微将一些假定予以放松,看看会有什么变化。最后考虑更加“凯恩斯化”的关系和刚性后果。这些分析首先建立一个长期增长的基本模型K=sF(K,L0ent)上,该方程决定了在所有劳动力都就业下资本积累的时间轨迹。它的解给我们一个关于共同体的资本存量的唯一时间轮廓,资本存量将使全部可供劳动都实现就业。在可变化要素比率和不可变规模收益时,自然的增长率和有保证的自然增长率之间就有可能不发生简单对立,或许根本没有。然后提出要素固定比例不变、柯布道格拉斯以及规模报酬不变等三种情况来分析要素对经济增长的关系。然后确定价格工资利率行为,并利用中兴技术变化、劳动供给、可变储蓄率、税收及人口的视角对理论进行一些拓展,和对工资刚性、灵活偏好、政策含义和不确定性进行修正。通过上述的分析,说明储蓄、人口增长和技术进步如何影响一个经济的产出水平及其随时间推移而出现的增长。 2014年1月-10月《经济研究》有关经济增长方面的论文还是比较多的,基本上每一期都有1-2篇关于经济增长方面的论文。我根据学者们在经济增长中

人民币汇率 物价水平 汇率传递效应 向量自回归模型 向量误差修正模型论文

人民币汇率论文:基于汇率价格传递效应的实证研究 【中文摘要】在传统的分析框架下,由于一价定律(Law of One Price ,LOF)的存在,一国的名义汇率与相对物价水平存在着负相关 的关系,汇率的价格传递效应是完全的。然而经过大量的实证检验, 不断出现与传统国际经济理论相抵触的现象,经济学家开始反思传统理论在解释实际问题中所存在的缺憾。在我国,近年来人民币不断升值与物价水平普遍上涨的“双高”现象似乎是对传统理论的又一次挑战,使汇率和价格的关系再次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中国的“双高”现象违背了购买力平价理论,是否意味着经济学的一般规律不适用于我国的经济状况,还是因为我国的经济体制不同于传统的理论研究; 这种现象是短期的还是长期持续下去;汇率的传递效应会通过怎样的途径来影响物价水平,其传递效应是否减弱,如果减弱也就是在不完 全的传递效应下对物价水平的影响程度如何?本文在综合了以往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购买力平价理论((Purchasing Power Parity,PPP)和汇率超调理论(Overshooting Model)为出发点,深入 研究人民币汇率波动对我国物价水平的影响。本文主要分为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两部分:在购买力平价理论以及汇率超调理论的基础上, 对汇率... 【英文摘要】In traditional analysis framework, due to the law of one price, there is negative correla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a country’s nominal exchange rate and relative prices

人民币国际化相关的文献综述

人民币国际化相关的文献综述 国际国内关于货币国际化的研究,国外研究起步相对较早,理论也相对较成熟。国内研究基本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才开始,国内的研究主要围绕人民币国际化这一主题展开。 一、国外文献综述 由于国外学者对货币国际化的研究较早,理论也相对较成熟。通过对国际货币形成的历史的研究和探讨,通过对国际货币使用情况和国际货币格局变化的分析,西方学者对国际货币的一些特性和影响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并主要从不同的角度对货币国际化的条件和影响两方面进行了探讨。 (一)货币国际化的定义、特性以及条件 Cohen(1971)最早从货币职能的角度定义国际货币,他认为国际货币的职能是货币国内职能在国外的扩展。部门和官方机构出于各种各样的目的将一种货币的使用扩展到该货币发行国以外时,这种货币就发展到了国际货币的层次。 Hartmann (1998)进一步发展了Cohen的定义,他对国际化货币的不同职能进行了分类:作为支付手段,国际化货币在国际贸易和资本交易中被私人用作媒介货币,在外汇市场干预中被官方用作干预工具;作为记账单位,国际化货币被用于商品贸易和金融交易的计价,被官方部门用于确定汇率平价;作为价值储藏手段,国际化货币形成的金融资产是构成私人部门资产组合的主要部分,也是构成官方储备资产的源泉`。 蒙代尔(2003)则从货币流通范围的角度给出了货币国际化的定义,他认为,当货币流通范围超出法定的流通区域,该货币就国际化了。 判断一国货币是否国际化,一般主要有以下几个标准:(1)该国货币自由兑换在国际交易支付中所占的比重;(2)该国货币是否发挥执行价格标准,国际清算货币的作用;(3)该国货币在国际投资中所占的比重;(4)该国货币是否发挥国际储备资产的职能(国际储备货币); (5)该国货币在国际借贷活动中所占的比重;(6)该国货币是否具有国际干预货币的作用;(7)该国货币是否在世界范围内发挥价值尺度。 最早涉及货币国际化条件的研究来自于Grassman(1973)。他通过考察丹麦和瑞典贸易中的计价货币,发现无论是丹麦还是瑞典,都有习惯以生产者使用的货币作计价货币的行为,这一发现后来被称Grassman定律。 Bergstern (1975)提出货币国际化的四个条件:第一是历史惯性。在20世纪早期,英国的国际贸易规模、经济规模已经没有优势,但人们已经习惯使用英镑,英镑仍作为当时国际的主要货币,主要是历史惯性;第二,该国的金融规模与国际贸易。通常,一国在国际金融和国际贸易中所占比例越大,非居民对该国货币的需求就越大;第三,发达而开放的金融市场。非居民持有一国货币,必然是因为有增值保值的需求,这就需要有一个可交易的金融市场提供给该国货币;第四,对该国货币价值的信心。一国货币作为储藏手段和国际支付,从内在来看,要求其保持稳定的价值。美元在1973年至1990年间累计跃值了 47%,导致美元在国际储备中的份额也有所下降。 Krugman (1980)认为,作为国际交易媒介货币(vehicle currency),即国际本位货币,交易成本(包括信息成本、转换费用等)必须最低。而交易成本是随着交易量的增加而递减的,因此,具有最低交易成本,即具有最大交易量的货币,会成为国际媒介货币 Wincoop(2002)在研究制成品贸易中本国货币和贸易伙伴国货币的计价选择时发现,决定计价货币选择的两个主要因素是:市场份额和产品差异度。他认为,出口国产品所占的市场份额越高,产品的差异度越大,可替代性越低,出口商越可能以本国货币定价。

探究货币危机与债务危机关系

---------------------------------------------------------------范文最新推荐------------------------------------------------------ 探究货币危机与债务危机关系 一、引言20世纪后半期,国际金融危机尤其是新兴市场国家金融危机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出现了多重危机共生的现象,即不同类型的金融危机往往在同一时期、同一国家并发。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将货币危机、银行危机、债务危机孤立研究的金融危机理论无力解释这些现象,共生性金融危机理论应运而生。但从目前国际上关于危机共生的研究现状来看,多数文献仍仅局限于货币危机与银行危机的共生;①而对另一类型的共生危机,即货币危机与债务危机的共生却很少涉及。事实上,与共生性货币危机和银行危机相比,无论从理论还是经验上讲,货币危机与债务危机并发的现象都更为普遍。Reinhart (2002)的研究结果表明,发展中国家②84%的债务违约会引发货币危机,66%的货币危机会引发债务危机。同时,就国际社会来看,墨西哥(1994)、法国(1998)、阿根廷(2001)等国也都曾发生过较大规模的共生性货币危机与债务危机。可以说,研究货币危机与债务危机间的共生性,对于金融危机理论演进以及共生性金融危机外延的推广具有重要意义。从理论上讲,货币危机和债务危机间确实存在一定的内生联系,它们会由某些共同的宏观经济因素同时引发,也会在某些力量的推动下形成彼此间的传导和扩散效应;而且,传统的金融危机预警文献在指标选取上,也经常把一国的外债水平作为货币危机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但问题在于:货币危机和债务危机间通过何种渠道相互联系?两种危机间的联系机制能否得到实践的检验?货币危 1 / 11

经济增长理论文献综述

科技经济市场 1引言 500年至1500年,经济的年增长只有0.1%,在1000年的漫长岁月中,产出只增长了3倍,而18世纪的英国却取得了10倍于过去的增长率。这一现象第一次让人兴奋不已,古典经济学家们首先探讨了经济增长问题,对经济增长过程的分析是由斯密、李嘉图和马尔萨斯为主要代表的英国古典经济学家的核心工作,他们是研究经济增长理论的杰出前驱,斯密强调劳动专业化分工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李嘉图则强调国际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而马尔萨斯则强调人口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但他们的研究视野都被局限在识别影响增长的因素和说明决定经济增长过程的机制上。 哈罗德1939年发表的《关于动态理论的一篇论文》和1948年出版的《走向动态经济学》,提出了经济学界的第一个经济增长理论模型,使经济增长问题的研究从定性走向了定量,1946-1947年美国经济学家多马发表了二篇有关经济增长的论文。哈罗德和多马提出的经济增长模型既是对凯恩斯宏观理论的进一步扩展,又是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研究的起点,从而标志着主流经济学开始将经济增长的理论研究作为了重要的研究课题。 2经济增长理论模型化的开始 1870年以后,经济学主流关注的重点从供给转向了需求,经济增长的研究已远离了主流经济学家的视野,哈罗德-多马则开创了主流经济学家对经济增长理论模型的研究,标志着经济增长理论研究在主流经济学中的复兴。 现代经济学的增长模型是建立在Harrod(1939)和Domar (1946)的基础上,按照Harrod-Domar模型,决定一国经济增长的的最主要因素有两个:决定全社会投资水平的储蓄率和反映生产效率的资本-产出比率。由于假设前提的局限,在他们的模型中,资本和劳动同时实现充分就业的稳定状态的经济增长很难实现,即经济长期均衡增长呈现出“刀刃”特征。但Harrod-Domar模型标志了经济学界运用数理经济方法研究经济增长理论的开始,是对经济增长理论研究的一次重大革命:他对资本积累和劳动就业的研究,对以后的经济增长理论模型将资本和劳动作为经济增长所必须依赖的两大要素,显然具有直接的影响。这一模型既是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起点,也是将经济增长理论模型化的现代经济增长模型研究的起点,同时,它也是经济增长理论模型内生化进程的出发点。 Harrod-Domar模型强调物质资本的增长对现代经济增长的决定意义。这是以后的经济增长理论研究经济增长率的起点,模型中四个外生的参数:资本-产出比、储蓄率、技术进步的速度和人口增长率,以后的经济增长理论模型的发展基本上就是围绕着将这四个外生变量内生化而进行的。 3现代经济增长理论模型的基准 索罗在Harrod-Domar模型的基础上新引进了三个假设:(1)总 量生产函数象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一样具有新古典性质;(2)劳动和资本这二种生产要素在任何时刻都处于供求均衡状态;(3)劳动和资本可以相互替代。在此基础上索罗于1956年发表的论文《A Contribution to the Theory of Economic Growth》成了近半个世纪几乎所有的经济增长理论模型研究的基准点:(1)自索罗模型开始,新古典生产函数就成了经济增长理论模型中标准的总量生产函数;(2)在索罗模型的影响下,整个经济时刻都处于动态一般均衡状态成了经济增长理论模型中的通则;(3)索罗模型将给定人们掌握的技术下的劳动生产率内生化,于是在其模型中引入了那个著名的代表技术水平的变量A;(4)索罗模型还在经济增长理论中确立了一个思想传统:它使经济增长理论变成了完全从供给方面研究长期经济增长的根源;(5)在索罗模型的影响下,主流经济增长模型都以自己的长期增长稳态来解释形成“卡尔多稳态”的原因。 罗索模型通过假设资本和劳动之间的替代解决了Harrod-Domar模型中的“刀刃”问题,但它却不能解决没有外生给定技术进步时产生人均产出的长期增长,此外模型中的储蓄率也不是通过个人动态最优化行为内生决定的,更为紧要是的它能解决经济增长中的许多问题却不能解决经济增长本身!索罗模型的缺陷激发了经济学家们构造经济增长数学模型的冲动。其中,拉姆齐模型通过变分法解决了消费都在现在消费和未来消费之间的有效折中,解决了最优化的储蓄、生产和消费的时间路径,沿着这条思路的研究取得的最重要成果是卡斯和库普曼斯在1965年作出的贡献:他们将拉姆齐的消费都最优化理论引入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从而使新古典模型达到了最完美的程度。 4将储蓄内生化的经济增长模型 新古典经济理论没有考虑消费者的最优化决策行为,而是假设储蓄是产出的固定比例,并且是外生给定的,从而使这个模型缺乏微观经济基础。于是新古典经济理论在将资本内生化的基础上进行了将储蓄率内生化。新古典经济理论的第二步内生化不仅导致了拉齐姆-卡斯库普曼斯模型(无限斯界模型)的产生,而且也导致了戴蒙德的世代交替模型的诞生。 按新古典经济学的研究范式将储蓄内生化,首要条件是建立附有对时间的主观帖现率的新古典的效用函数,在个人效用函数最大化分析中,重要问题之一是决策的时间范围,即决策的个人是将未来无限长时间中的效用最大化,还是仅仅将自己有限的一生的时间内进行效用的最大化,以前一种时间假定为条件建立的经济模型被称为“无限期界模型”(Infinite Horizon M odel)以后一种时间假设为条件建立的模型被称为“世代交叠模型”(Overlapping generations M odel)。 拉姆齐以数学模型论证了最优消费行为下,一国储蓄所必须满足的条件(Ramsey,1928),但由于当时经济数学工具的限制,拉姆齐推导出的其实是每个时点上的最优储蓄,而没有依据基本的效用函数指出整个未来时期中最优消费和最优储蓄的动 经济增长理论文献综述 佘时飞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广东中山528402) 摘要:在哈罗德-多马将经济增长理论模型化的基础上,索罗将资本进行了内生化,拉姆齐-卡斯-库普曼斯和戴蒙德则将储蓄进行了内生化,从而进一步完善了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此后沿着内生化方向,出现了大量的文献,将经济增长理论的研究进一步推向深入。内生化将经济增长理论发展带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成为当前经济理论研究的主导方向,本文将对这一方向的发展作一个较为系统的综述。 关键词:技术进步;制度创新;内生增长 经济研究 趦趻 2009年第8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