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文学社团建设的现实意义

中学生文学社团建设的现实意义
中学生文学社团建设的现实意义

中学生文学社团建设的现实意义

文学教育是将文学推向全新的角度,以文学的鉴赏和创作为主体的教育模式,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情怀,成为推动整个民族人文素质的重要途径。而校园文学社团则是校园文学教育质量最直观的反映与细化,是校园文学教育的主阵地,乃至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载体。今日潮南的校园涌现了一批文学社团,如六都中学的润心文学社,司马浦中学的司中学子文学社等。中学生文学社团如雨后春笋般的创立,确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本文将对中学生文学社团建设的积极意义提出自身的见解。一.中学生文学社团的产生,反映了校园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文学社团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生文学社团是人文教育的主阵地,在学校建立文学社团,能营造学生良好创作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对推进素质教育和开展创新教育大有裨益。它能为学生的个性特长的发展提供广阔的舞台和空间。它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审美、鉴赏能力。中学生文学社团的产生顺应了素质教育的要求。中学生素质的提高不仅有赖于课堂的系统专业教育和理论灌输,更需要大量课外丰富的实践锻炼,这就要求学生在进入大学和社会之前,在人文社科、文学艺术体育等方面得到锻炼和发展。其实,中学生文学社团的建设目标与中学培养人才的目标是一致的。因此,中学生文学社团的产生,反映了现在校园文学化的前进方

向,是拓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二.中学生文学社团的产生,拓展了中学生素质教育的载体“新教育”理念指明了教育的内容始终贯穿“成长即学习”、“生活即教育”的思想方向。中学生文学社团活动是适应“新教育”目的,符合“新教育”内容以至拓展中学生素质的重要载体。首先,学生通过参与社团活动,有助于培养健康积极的兴趣、爱好,发挥自己的潜力,从而不断成长。在活动中,文学社成员的兴趣往往是活动的内在动机,对活动有持续作用。其次,参与社团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锻炼学生的管理能力。兴趣使每个社员能够走在一起,共同为社团的发展作出自身应有的贡献。这种社团机制非常有利于培养社团成员积极服务管理社团的主体意识,从而提高管理能力。社团活动也有助于让学生通过活动,找到归属感,体会成功,增强自信。社团活动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在志同道合者的支持下,实现自身价值,获得成功的快乐。这种成功的体验将使他们克服往日畏难、自卑的心理,终得以塑造个人完美的人格。三.中学生文学社团的产生,创新和深化了德育阵地加强中学生文学社团建设,是新形势下有效凝聚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织形式。1、加强中学生社团建设,是创新和深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学校德育工作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必须从中学生的实际出发,与时俱进,积极创新,拿出更多、更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学校德育工作要加强中学生社团的指导,把中学生共同的兴趣充分地调动起来,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互动

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学校要充分发挥中学生社团的群体凝聚功能、思想功能,开展融思想性、知识性于一体,寓教于乐的活动。2、加强中学生社团建设,发挥传承和培育校园文化的效能。一所学校长期形成的文化积淀、办学理念和人文精神可以通过中学生文学社团加以传承。事实上,不同学术流派和社会本质的社团活动能给校园文化建设带来生机和活力,促进校园文化多渠道、深层次、高质量的发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反映学校的人文品位。3、加强中学生文学社团建设,是增强中学生组织凝聚力的重要载体。共青团组织要将中学生社团组织纳入共青团的工作体系,进行资源整合,优势互补,使之成为学校团组织开展工作的有力抓手。共青团组织要更好地发挥学生社团实现自我教育、管理、服务的功能,增强自身特有的政治、组织和活动的优势,承担起引导和管理社团的责任,更好地服务于广大中学生的健康成长。我校为进一步活跃校园文化生活,积极发展语文实践活动,培养造就一批文学尖子,使文学社活动成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第二课堂。在学校的重视下,文学社活动有序发展,生动活泼,不断地为我们的校园文化注入活力,不断地引导广大中学生走进神圣的文学殿堂,参与高尚、睿智的心灵对话,培养出一大批有理想、有才华的文学青年。倪史标,教师,现居广东汕头。

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

In Victorian period appeared a new literary trend called critical realism. 1, Authenticity Realism in literature is an approach that attempts to describe life w ithout idealization or romantic subjectivity. Instead, the real details were portrayed by historic and specific life pictures to reflect social life. 2, Typification of images The core of realism is typification which is the difference from naturalism. Realism literature originates from the real life. They choose meaningful characters and events to serve for typical characters and environment, thus to reveal some of the deep life essences. 3, Objectivity The great period of the novel in Britain critical realists were all concerned about the fate of the common people. The objective descriptions about scenes as well as the plots naturally reflect the author's thoughts and feelings rather than speak out by the author himself or borrow the lips of the special characters.

浅谈自然观与我国可持续发展

辽宁医学院研究生期末论文 课程:自然辩证法概论姓名:刘伟强 学号:201420572 班级:18班 专业:普通外科

浅谈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 摘要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吸收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中的先进思想以及当时的自然科学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在当代人口、资源、环境等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今天,为了摆正人在自然中的位置,调整人类的行为方式,重申马克思自然观无疑对人们走上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马克思自然观是以辩证思维方式体现人们构建科学的生态文明理论和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他强调人们应该从实践的角度出发,用辩证的思维方式去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维护生态平衡。 关键词自然观、科学发展观、人与自然 长期以来,人类由于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利用各种自然资源,因而不同时代的人们,包括杰出的思想家,虽然有人也指出了人类活动对于周围自然环境的破坏性影响,但更多的是为人类征服改造自然的奇功而自豪。由此带来了极其严重的后果,如过度地消耗资源,向环境排放大量的污染物,无节制地人口膨胀,破坏了生态平衡和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出现了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的逐渐消失,沙漠化、表土流失、水资源短缺等一系列全球环境问题。这些情况的出现,更使人类亲自体味到了自身生存环境所面临的危机。我们耗尽大自然的所有宝贵资源的时候,自然界就会成为僵死的质料;我们在破坏了其他动植物存在的条件时,人类自身的存在也就成了问题。这一危机的最终结果可能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完全破坏,即人类生存环境的丧失。 人类究竟应该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自然界,重温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无疑会有重要启迪。而中国共产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则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继承和发展。 一、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自然观” 1.马克思、恩格斯在分析自然的时候,强调自然是有规律可循的,并且这种规律是不依人的意识和意志而改变的,但只有人才有意识,人们可以认识和掌握自然规律,并利用好它为人类服务,但是一度超过了界限,我们人类就会要遭受自然的报复。马克思指出:“自然规律是根本不能取消的。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能够发生变化的,只是这些规律借以实现的形式。”恩格斯指出:“事实上,我们一天天地学会更加正确地理解自然规律,学会认识我们对自然界的惯常行程的干涉所引起的比较近或比较远的影响。”恩格斯承认“人对自然的统

古代文学与古代哲学奇妙关系初探

古代文学与古代哲学奇妙关系初探 一、古代文学 (一)中国古代文学 如果将中国文学史比作一条长河,我们从下游向上追溯,它的源头是一片浑茫的云天,不可详辨。我们找不到一个起源的标志,也不能确定起源的年代。若论文学的悠久,只有古希腊文学,古印度文学可以与中国文学相比,若论文学传统的绵延不断,任何别的国家和民族的文学都是不能与中国文学相比的。 推动中国文学演进的因素,既有外部的,也有内部的。所谓外部因素是指社会政治、文化的影响,民族矛盾的影响,以及地理环境的影响,等等。 关于中国文学演进的内部因素,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首先要考虑到文学发展的不平衡。由于中国历史悠久、幅员广阔,所以中国文学发展的不平衡性特别突出。 1.上古时期:神话传说 远古的神话传说和歌谣,在人们口头代代流传,经过漫长的时间,才用文字记下一鳞半爪。由于时间久远口耳相传导致变异,后世见诸文字记载的原始文学很难说是其原貌,但我们不得不去提及一笔。《山海经》最有神话学价值。 2.先秦时期: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 文史哲不分、成熟的文学作品的出现、作者和时代难以确定是先秦时期的三大特征。 《诗经》《左传》《孟子》《庄子》和屈原和楚辞是先秦时期最著名的文学精华。 其中《诗经》中的作品,反映了各方面的生活,具有深厚丰富的文化积淀,显示了我国古代诗歌最初的伟大成就。《尚书》中的记言文字,已初具说理文的论说因素,《论语》创立的语体,在《墨子》中得到发展,进而形成了《孟子》的对话式辩文,《庄子》丰富的寓言和奇崛的想象,成为先秦说理文的瑰宝,《荀子》《韩非子》中的专题论文,则标志着我国古代说理文体制的完全成熟。 3.两汉时期:辞赋、乐府民歌、历史散文 秦代唯一有作品流传下来的文人是李斯,他的《谏逐客书》铺成排比,纵横议论,逻辑性强,富有文采。司马迁撰写的《史记》是历史散文里程碑式的杰作。《史记》代表了古代历史散文的最高成就,鲁迅称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4.魏晋南北朝时期:诗歌等 从魏晋开始,历经南北朝,包括唐代前期,是中国文学中古期的第一段。综观这段文学,是以五七言古近体诗的兴盛为标志的。

生态自然观及其当代意义

土木工程学院研1402 王万敏 142081400046 论生态自然观及其当代价值 摘要:生态自然观是继天然自然观和人工自然观之后的一种全新的自然观,是当代人针对现代生态危机进行反思的结果,是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它的核心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关注人类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发展。生态自然观的提出为解决全球性生态危机指明了方向,为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它的当代价值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生态自然观;生态危机;可持续发展。 1、前言 1.1当代生态环境状况 工业革命的开始,打破了数千年乃至上万年的农业文明体系,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近三百年来它所创造的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成果,维系着几十亿人的生存和发展。然而工业文明在迅速扩张自己势力范围和人工营造物质环境的同时,也不断地破坏着自然生态系统,给自然、社会和人的存在造成灾难性后果。当代全球性生态危机就是其直接表现,特别在近二、三十年,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全球变暖、臭氧层耗竭、酸雨、水资源状况恶化、土壤资源退化、全球森林危机、生物多样性减少、毒害物质污染与越境转移等八大问题,正威胁着人类的生存。 1.2生态自然观的诞生及其定义 从生态学与环境保护的角度分析,生态自然观的诞生根源可以归结为“生态危机”。这种生态危机又集中表现在以上所述的八大环境问题。这些“生态危机”严重的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使得当代人类不断的对其进行反思,与此同时,随着生态科学的进步与完善,这些因素共同促成了生态自然观的确立。为了避免重蹈历史灾难,人类呼唤新文明,呼唤一种取代传统工业文明的新的生态工业文明,它将在人与自然和谐的基础上,实现人与人更大的和谐。因而提出了生态自然观,它是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生态自然观是解决人工自然和天然自然矛盾冲突的基本模式,它的核心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关注人类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发展。生态自然观的确立,为可持续发展观提供了必要的哲学依据。有了主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可持续发展便肩负起了这样的伟大使命,那就是不仅要 把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付诸实践,还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深化、完善这一主旨。 2、生态自然观的哲学及价值取向

浅谈儿童文学的意义

浅谈儿童文学的影响 07级中文四班30 尚晓琦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而童年的时光是最难忘的,因为属于我们的时光只有那个时期是最天真,最快乐,最无忧无虑的了。童年对于一个人来说,作用是相当大的了,有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能促进一个人的身心健康茁壮的成长,而一个灰暗、忧郁的童年,能使一个原本健康快乐的人身心留下阴影,影响他的成长道路。 在塑造人格上,人的生长环境是影响人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在培养未成年人健康人格中,儿童文学的作用不容低估。因为儿童文学有它独特魅力和重要意义。 首先,儿童文学的特点体现它的现实性,不光是儿童文学,其它的文学作品也要有它一定现实性,要能充分的体现现实生活的特点。而儿童文学这一点尤其重要,因为对一个无知的孩子,要让他通过阅读作品去了解生活、了解现实、了解事物的发展规律等。 其次,儿童文学有一定的教育特点,儿童处在一个见识短,阅历少的阶段,对什么事都没有一个明确的价值取向,不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所以他们吸收知识和价值取向标准,都是在这个时期慢慢形成的,因此,必须在文学作品中注入一定教育意义的内容,指导儿童走向正确的方向。 第三,儿童文学要有一定的娱乐性特点,儿童没有成人那么有自制力,他们的注意力是哪里有趣就投向哪里,一般是颜色鲜艳,音乐节奏感强,声音甜美,故事浅显易懂,其思想与儿童相符等。比如这首歌谣:门前大桥下游过一群鸭,快来快来数一数二四六七八……,这样有动物的,简单的,易懂的,才容易吸引小朋友,而且在这里还能教会孩子数数,娱乐和教育目的都实现了。 最后,我觉得就是语言要生动活泼,不论什么文学作品,语言都很重要,能不能吸引读者都在于此,而儿童文学就更显重要了,对于对文字理解能力差,认识能力低的儿童,我们必须采用生动活泼,容易理解的语言去描写。这样也能更好的吸引孩子去阅读,去学习。 对于儿童文学的意义,其实在它的特点中也能体现出来,但是也不够全面,这是个很广泛的,意义的确很多,那么我就简单的说几个小方面: 首先,教育意义在上文已经有所体现了,这既是特点,也是它的意义所在,一部文学作品如果没有它的教育意义,那么就是失败的,无论是从哪个方向,它都要告诉人们一些观点和认识,或者是一些忠告和提醒等。儿童文学的教育意义尤为突出,因为儿童的可塑性极强,受周围环境的影响特别容易,所以儿童文学特别要重视教育意义。古人曾说:然于仓至仓,然于黄则黄。为什么要从小就教育孩子要尊老爱幼,要有爱心,就是因为小孩子是思想是纯洁的,但是后天的培养和教育也相当重要,当下的社会儿童犯罪率不断上升,就是因为他们没有对事物的判断能力,没有对错之分,受周围环境影响极其强烈。所以供儿童阅读的文学作品一定要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和引导意义,要教会孩子辨别是非曲直,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思维道路。 其次,是儿童文学具有认识作用,儿童可以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去认识社会,丰富知识面,去了解历史,感悟生活,启迪心智,开启对知识的渴望,发挥其启示的作用,不过这些,都要以文学作品反应生活现实为前提,这样才能保持生活本身的生动和丰富的特性,并且能够使儿童顺应生活去接受现实,一个人从无知到智慧,这一过程是要经过时间和学习的,在童年时期的学习和认知是深刻而有深刻影响力的,就如一个人给你的初步印象是好是

现实主义的基本特征

现实主义的基本特征;第一,现实主义以人道主义为武器,对社会历史现象做出了广阔的再现和深刻的批判,具有强烈的批判性,同时还深刻地展示资本主义条件下人与物、人与社会的矛盾关系,表现人的异化现象,寻求人的心灵自由,表现出深度意义上的人道主义精神。第二,现实主义文学追求艺术的真实模式,强调客观真实的反映生活。第三,现实主义文学关注人生,刻画了一批浮雕般的人物性格。第四,现实主义文学全面革新了文学创作的叙事模式,构建了恢宏的叙事小说。 浪漫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第一强烈的主观色彩,偏爱表现主观思想,注重抒发个人的感受和体验。重主观,轻客观和重自我表现,轻客观模仿。 第二喜欢描写和歌颂大自然。(尤为突出) 作者们喜欢将自己的理解人物置身于纯朴 宁静的大自然中,衬托现实社会的丑恶及自身理解的美好。

第三重视中世纪民间文学。想象比较丰富、感情真挚、表达自由、语言朴素自然。 第四注重艺术效果:异国情调、对比、夸张、人物形象的超凡性。 在创作方法和风格:浪漫主义在表现现实上,强调主观与主体性,侧重表现理想世界,把情感和想象提到创作的首位,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超越现实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理想中的形象;现实主义文学追求艺术的真实模式,强调客观真实的反映生活,为了使创作达到真实的艺术效果,现实主义作家反对在作品中显示“自我”,而要让作者的思想与情感在具体的情节描写与人物塑造中自然而然的流露出来,让文学对生活表现出镜子般的忠实。 在写作题材上,浪漫主义文学重视中世纪民间文学,追求异国情调,并且寄情山水,赞美大自然,借大自然的美来暗喻现实的丑陋;现实主义以人道主义为武器,对社会历史现象做出了广阔的再现和深刻的批判,具有强烈的批判性,同时还深刻地展示资本主

作文真实性与文学性的关系

作文真实性与文学性的关系 1 要研究作文的真实性和文学性,首先要对作文的概念进行界定。20世纪以来,我们一般把学校中学生的文章制作行为叫做“作文”,而把社会的文章制作行为叫做“写作”。 一般说来,作为在学校的学科教学,学生用来练习言语书面表达的文章制作行为的“作文”,本质上是语文教学课程中的一种被动性的语文“作业”,因此,它具有三个特点:第一,学习性,是对某种教学文体,例如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等特征的学习与练习;第二,模拟性,它可以对某些语文课文文体进行模仿;第三,个体性,它表达的情感、所经历的事情、所写的景物都只是个别的具体的东西,而不具有典型的本质的意义。作为社会性行为的“写作”,这个概念的本质是社会成员所进行的精神生产、创造活动。其基本特点也有三个:第一,指令性或灵感性,前者是指实用写作、应用写作,后者是指文学写作。第二,创造性,其写作主题、情感以及语言表达技巧都必须具有高度的创造性、原创性。第三,典型性,作家所写的事件、情感、性格、

景物、环境等往往具有象征性、隐喻性,即典型性、人类性。同样用记叙、描写的言语表达方式写出来的文章,中小学校里学生写的叫做“记叙文”,而作家们写的则叫做“小说”、“散文”、“剧本”,同样用“说明”的言语表达方式写出来的文章,学生们写的叫做“说明文”,而作家们写的则叫做“科普小品文”;同样是用“议论”的言语表达方式写出来的文章,学生们写的叫做“议论文”,而作家们写的则叫做“杂文”、新闻记者写的叫做“社论”、“评论”,学者写的则叫做“学术论文”。其原因何在,因为,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是一种“教学性文体”,而“小说”、“散文”、“剧本”、“科普小品文”、学术论文则是作家和学者的一种原创性的精神生产的文化创造行为。 由此,我们想到上世纪80年代以来学术界、语文教学研究领域曾经出现一股对中学生作文教学真实性的强调,对学生作文价值性导向强调的作文教学改革的思潮。我曾在80年代中期写过一篇《走向主体、走向过程、走向价值――学生作文教学改革方向的思考》的长文,论述过这种主张。现在看来,这种作文教学思潮有将学校教育中的学习性“作文”与社会写作的原创性“写作”的特点混同的问题。同样,本世纪初颁布的《国家语文课程标准》,则进一步将小学、中学、高中的作文统统都叫做“写作”和“写作教学”,这个称谓变化的背后,是对学校教育中的学习性“作文”与社会

生态文学史上的十大经典名着

生态文学史上的十大经典名著(一) 高歌 在生态危机日趋严重的世界,有10部堪称绿色经典的生态文学作品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这10部对人类产生深远影响的杰出作品蕴含了丰富的生态意识,对我们构建生态文明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弗兰肯斯坦》(1818)

《弗兰肯斯坦》是英国诗人雪莱的妻子玛丽·雪莱创作的小说,小说描写了科学家弗兰肯斯坦在科学探索的狂热和获取声誉的渴望的推动之下,用死人骸骨创造了一个巨人般的怪物,那个怪物很快就成为一种异化力量,它以残杀弗兰肯斯坦的弟弟、好友、妻子和其他无辜者的方式胁迫科学家满足它的要求。《弗兰肯斯坦》堪称人类第一部优秀的生态小说,也是第一部反思和批判科技的杰出作品。它预言了人类企图以科技发明主宰自然却反过来被自己创造的科技怪物所主宰的悲剧,预言了与自然为敌的科技发展必然导致生存危机。小说在英美等国频频再版,长盛不衰,拥有广泛的读者,并被改编成戏剧。自二十世纪初以来,这部小说被改编成数十部电影,在西方世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瓦尔登湖》(1854)

《瓦尔登湖》是浪漫主义时代最伟大的生态作家亨利·大卫·梭罗的代表作。这部散文作品记录了梭罗在美国东北部康科德镇附近的瓦尔登湖畔独自生活的经历和对自然、人生的感悟思考。梭罗认为自然万物都有其独立的价值并相互联系成为统一的整体,人只有在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中才能拥有完整真实的生命。面对崇拜时尚和物质享受至上的光怪陆离的世界,梭罗发出了“简单,简单,再简单”的大声疾呼。这呼喊声饱含了他对未来的生态危机的担忧和对过往简单生活观的思考,传遍了整个世界,也改变着一代又一代人。很多作家和读者都效仿梭罗的生活方式,人们对梭罗的评价随着时间的推移也越来越高。1985年《美国遗产》

从_小说_看莫泊桑的文学创作观

安娜迷人的外表、娇美的身材。因此,得到安娜后,他所感觉到的不是爱情带来的快乐,而是作为胜利者的一种自我成就感。所以当后来他看到安娜的身材变宽了,容颜不再如从前的时候,他退缩了,不怎么爱她了。尤其当他觉得安娜已经成为他重返上流社会的障碍和累赘时,他甚至开始憎恨和怨恨安娜,他的这些变化最终彻底断掉了安娜对生的留恋。 三、一死一“疯”,性格使然,时代悲剧 在经历了不幸的婚姻和更加不幸的爱情之后,安娜和繁漪都彻底绝望了,安娜最终选择了卧轨自杀,繁漪虽想尽了各种办法去挽回她和周萍所谓的感情,但最终也难逃悲剧的命运,患上了精神分裂。这些不仅与她们的性格密切相关,更是与她们所生活的时代分不开的。 19世纪70年代的俄国,资本主义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同强大的封建势力相比,它是十分微弱的,它还不足以和根深蒂固的封建势力相抗衡。尽管安娜对于爱情的要求在现在看来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了,但那个时代的条件还不成熟,不允许人正大光明地违反社会和婚姻道德,否则就是堕落和无耻的象征。本来在当时的上流社会中男女之间的风流韵事是很司空见惯的,可安娜却希望把她和情人的爱情合法化,这是那个时代所不允许的,她注定会惨败。另外,安娜与她的丈夫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就是新旧两种势力的矛盾和斗争,一个追求个性和解放,一个顽固守旧。安娜性格中最突出的特点是矛盾性,一方面安娜勇敢地追求自己的幸福,敢于同整个宗法社会做斗争,另一方面她又是软弱的,贵族的出身和教养约束着她的行为和举止,致使她在追求爱情的道路上过于艰辛,以失败告终。 繁漪生活在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的中国,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百姓外受他国的侵略内受剥削阶级的压迫,尤其是中国的妇女还要深受封建婚姻道德观念的束缚和压迫,不允许有自己的真正的爱情,结了婚以后就只能相夫教子,遵从“三从四德”,夫妻间毫无爱情可言。而繁漪却是一个生活在旧时代拥有新思想的新女性,她接受了五四运动新思想的洗礼,她不愿意把自己葬送在没有爱情的婚姻当中,她心里有一种强烈的追求新生活的向往,所以她想尽各种办法去拯救自己。尽管繁漪在拼命挣扎,但她难逃“枯井”的束缚,在以周朴园为代表的封建家长的专横管制下,繁漪的反抗显得是那么的势单力薄,进而只能走向悲惨的结局。 综上所述:安娜和繁漪都是她们所处时代的叛逆典型,在封建婚姻制度下,他们以婚外恋的形式勇敢地追求自己的幸福,但她们所处的时代特点决定了她们不可能成功,她们的悲惨结局深刻揭露了封建家庭的罪恶及封建制度的腐朽。 参考文献: [1]曹禺.雷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 [2]李健吾.李健吾戏剧评论选[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2. [3]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4]钱理群.大小舞台之间[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4. 摘要:《小说》是莫泊桑阐明自己文学创作观点的一篇重要文章,它主要从四个方面阐述了自己对文学创作的见解,这些观点对今天的文学创作仍具有现实意义和借鉴价值。 关键词:《小说》莫泊桑文学创作观独特性真实巧妙准确 《小说》是莫泊桑的长篇小说《彼埃尔和若望》前面的一篇长序,这是莫泊桑集中而系统地阐明自己文学创作观点的一篇重要文章,我们可以从中直接了解到莫泊桑的创作思想。在这篇文章里,莫泊桑阐述的文学创作观点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文学创作应体现独特性 莫泊桑认为文学创作应该体现出独特性,这个观点显然是受到他的导师福楼拜的影响。他在这篇文章里说到,他从福楼拜那里接受了这样的持久而耐心的教诲—— —“如果您具有独特性,首先就应该发挥它;如果您没有,那就应该去获取”。在莫泊桑看来,作家的才能体现在独特性上,“而独特性是一种思维、观察、理解及判断的特殊方式”,所以,作家应拥有按照自己的艺术观去观察、想象和创作的绝对权利。他反对创作上的模仿与雷同,赞成并鼓励青年作家去探索新路,从而体现作品的独特性。可以说,这是一条宝贵的创作原则。 那么,怎样才能获得创作的独特性呢?莫泊桑说:“天才出于勤奋。因此应该长久地、仔细地观察你要表现的一切,发掘其中尚未被人看到或提到的东西。一切事物都有未被发掘的一面……最细微的事物也包含少许未被识别的东西,有待我们去发现。要想描绘熊熊的火和平原上的树,我们就应该一直呆在这堆火和这株树前,直到看出它们与其他的树和火有什么不同。”莫泊桑认为作家只有这样做才是获得独特性的方法,之后才能创作出具有独特性的好作品。而他本人也正是在福楼拜的指导下经过长期的锻炼和实践,培养了自己从深刻的观察中获得独特性的才能,才创作出不落俗套、丰富多彩的作品。 从《小说》看莫泊桑的文学创作观 李丹 (广西师范学院初等教育学院,广西南宁530023) 20

浅谈文学的现实意义

浅谈文学的现实意义 文学,辞海中的定义是指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包括戏剧、诗歌、小说、散文等,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以不同的形式(称作体载)表现内心情感和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 每一个国家、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学,不同的类别、理论、体系、风格、体裁等,文学除了拥有外在的、实用的、功利的价值以外,更为重要的是它还拥有内在的、看似无用的、超越功利的价值,既精神性价值。所谓精神性价值,也就是通过文学的描述,联系生活实际、自身经历,促使人们对生活有思考、有想法,改变自身想法,最终改造世界。文学的价值要真正得到实现,全靠读者的参与和认同。 上过《中外文学名著赏析》之后,自觉收益颇多,有些许思考,欲有所写,怎奈文思狭隘,不敢贸然下笔。前些时日老师布置下这篇论文,着实纠结一番,不知何处下笔,读罢或看罢几篇相关小说,确有一些想法。以下是我的拙见。 我认为文学的想象或同情一定程度上能促使人们相互理解和宽容,能给人们现实中的交往指明方向,有所指引,当然,这里所说的文学是指文学名著,是经过多少代人把读后传下来的经典文字。并且不是简编本、图说本,少看那种过把瘾就完的注水文学,并不再满足于“浅阅读”带来的轻松体验。追逐流行在年轻人而言虽可理解,但我不能不说,任何对流行的追逐都是缺乏

主见和定力的表现。它的意义在传播中或许会被无限放大,但终将被时间遗忘。这种遗忘,大家一定经历过。 文学产生的影响是“润物细无声”式的,文学的教育作用是不同于课堂教学,它可培养一个人的文学修养,简单来讲,没有文学修养就无法领略优秀文学作品的甘甜,不同的人说到《荷马史诗》、《莎士比亚戏剧》、《史记》时的感受是大不相同的,这些名人名著对他们所起的作用也是因人而异的。 文学可以改变人们对待生活的态度,让我们知道真正的友谊是一棵大树,能经得起一切风雨。对于《夏洛的网》,我第一次接触还是在《中外文学名著赏析》课堂上,那是一部电影,初看开头时,本以为是讲一个小女孩和一头猪的故事,但继续看下去时,才明白讲的是一只蜘蛛和那头小猪的真挚友谊。看完,竟被他们那真挚的友谊所感动,尤其是夏洛的美好品质。诚然,这个童话般的故事不可能发生在现实生活中,但它对于我们的启示可就不仅仅是感动了。 这种文学的想象和同情使得故事基本完美地结束了,虽然夏洛的生命走向了尽头,但小猪得救了。从开始一只蜘蛛给威尔伯的第一感觉是恐怖的,但是孤独很快就迫使他对夏洛有了进一步了解,并异常惊喜地发现夏洛其实有一颗善良的心。这些都告诉我们生活中人不可貌相,不可仅凭片面之词就简单地下定义,这样才能避免错过生命中的美好。

现实主义文学特征

现实主义文学特征;①描写现实主义的客观真实性。②描写现实的揭露批判性。③描绘生活画面的广阔性。④塑造了典型环境下的典型人物(葛朗台)。⑤艺术上的独创性 法国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①产生早,发展快。②有广阔的历史视野。③以资产阶级人道主义为思想武器站在中小资产阶级立场上暴露资产阶级的阴暗面。④在人物形象塑造上,作品主人公大多是带有英雄主义色彩的个人反叛者和野心家的形象。 英国现实主义文学特点:①以最先描写劳资矛盾题材,揭露资本家对工人的残酷剥削和政治欺骗,正面描写工人阶级的生活和斗争。②善于描写小人物的命运,成功的表达了小资产阶级的痛苦挣扎和个人奋斗的生活经历,③具有温和的人道主义和浓厚的改良主义倾向,感伤色彩和劝善说教色彩比较浓重。④女性文学异军突起。 勃朗特姐妹。夏洛蒂《简爱》,艾米莉《呼啸山庄》 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特点:①名家如林,名作如海,群星灿烂。②文学与民族解放运动密切相连,以批判沙皇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度为重点。③具有悲怆的情调,表达知识分子深广的忧愤,沉重的焦虑,以及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思想。④产生了独特的形象系列,如贵族知识分子的“多余人”形象系列,平民知识分子的“新人形象系列”,胆小怕事而又麻木愚昧的小人物形象系列,骄横愚蠢的地主形象系列,专制贪婪的官僚形象系列。⑤有系统的进步理论作指导。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是流行于十九世纪欧洲等地区的一种文学流派。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在自己的作品中,广阔而深刻、真实而生动地反映了社会风俗、人情、国民性和社会矛盾;深入地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精神童话,把人间的一切苦难,形象地昭示给人们。这一文学流派,在艺术上多有创见,既是写实的,又具有倾向性。其中在典型环境中再现某一阶层人的典型性格的创作方法,使作品达到了思想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具有深刻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 目录 1概述 1 1.1 第一部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诞生标志 1 1. 2 来源

为什么要树立正确的生态自然观

为什么要树立正确的生态自然观 随着社会的发展, 科学技术不断得到创新与应用, 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空前强大。过分的自信与片面的发展观使得人类在物质财富涌入、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 也付出了生态危机、环境恶化的惨重代价, 而这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恶化的生态环境对人类一次次无情的惩罚。 生态危机的主要表现是公害事件层出不穷、环境污染现象屡禁不止、能源危机咄咄逼人、地球大气圈中的臭氧层损耗日益严重、全球气候变暖、生物多样性迅速消失以及人类生活质量普遍下降等等。概括起来有这样几个方面。第一,环境污染严重。由于人类的活动引入环境的物质和能量,造成对人类的危害,对其他生物生存威胁,并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目前,最具全球规模的环境污染主要表现为酸雨蔓延、臭氧层耗损和温室效应。第二,自然资源消耗、短缺。自然资源是人类生活和生产资料的来源,是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构成人类生存环境的基本要素。但自20世纪后期以来,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自然界中能为人类所利用的物质和能量越来越稀少,从而增长了威胁生态系统的不稳定因素。第三,人口激增。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人口迅猛增长,人口数量与环境容量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此时,人口的增长便加剧了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压力。[1] 面对这些生态问题,人们在不断反思探究,如何使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实现双赢。正是在这个过程中,生态自然观应运而生,也就是说

生态危机的加剧使得自然生态观的确立成为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生态自然观是系统自然观在人类生态领域的具体体现, 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现代形式之一。它以生态危机作为确立的现实根源, 用生态科学积淀理论基础, 主张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生态自然观是人类面临的生态问题加剧的情况下用辩证的思维去审视自然界,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它反映了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统一这一价值观念,它让人类更加深刻的认识到人与自然是个统一的整体,从而使人类能更好的开发利用和保护自然界,达到人与自然的共生共存,对人类与自然界的健康发展起到积极地促进作用。生态自然观无疑是人类自然观的发展进步。 生态自然观的核心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关注人类生态系统的发展。 第一,生态自然观并非简单回到天然自然观,它既是对人工自然观的某种扬弃,又是向天然自然观的某种复归,是更高层次上两种自然观的辩证综合。只有在生态自然中,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才会和谐共存,才能真正实现人类对自然的依赖和超越的统一,也才能真正达到马克思预言的那种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即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第二,生态自然观并不是对一般生态科学、生态哲学或环境伦理学等的讨论和重复,而是对环境科学、生态科学等进行哲学概括形成的自然观的一种新理论形态,它有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生态自然界。

《文学概论》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异同

期末复习 一、名词解释 二、辨析题(原理解读,主张的表达) 三、简答题(区分异同,关联性,特征,稍稍展开) 四、文学作品的解读(600字,题目自拟) 第四编文学作品 第九章文学作品的类型和体裁 第一节文学作品的类型 现实型文学的概念: 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基本特征:再现性、逼真性。 理想型文学的概念: 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基本特征:表现性、虚幻性。 现实型文学与理想型文学的差异: 现实型文学立足现实,突出再现性,反映人类社会实际存在的现实生活,并且将情感不动声色地隐藏在对事物的描绘之中。现实型文学以写实的方法达到对客观事物的真实描写,取材于现实生活,描写的多是现实中存在的平凡的人与事。 理想型文学超越现实,突出表现性,具有明显的理想主义色彩,在理想型文学中,主观理想高于一切的地位。它艺术地创造出一个理想的世界,表达作者超越现实的主观愿望。理想型文学的主观理想精神,在文学反映方面体现为对现实矛盾的情感评价的侧重。理想型文学极大地突出文学的抒情功能,常常是以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出来。充分运用夸张、变形、虚构的方法,不求外表的真实,而遵循情感的逻辑,追求情感的真实。 象征性文学的特性 (一)暗示性 暗示是象征性文学寄寓意蕴的方式,暗示指词语寄寓某种超出本义的内涵。 (二)朦胧性 朦胧指词语含有多层不确定的意义。象征是抽象之物与具体之物之间的比较,其中的意义是纯粹暗示出来的。 第二节文学作品的基本体裁 诗歌与其他体裁的比较 诗是一种语词凝练、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和抒发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裁。 首先,诗具有凝练性。体现在用高度概括的艺术形象、极其精练的文学语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 其次,诗在结构上具有突出的跳跃性特征。 最后,在各种文学样式中,诗是最强调韵律性的。诗的节奏主要指诗句中长短、强弱不同的音有规律地变化。

浅谈中国古代文学的现代意义与其研究方法

浅谈中国古代文学的现代意义与其研究方 法 了解传承古代的文化文明,理清古代文学发展的脉络。通过读大量的古代文学作品,去尝试感受古人的心境与思考,重温他们的情感和志向。让自己的精神得到生长,因为古代人面对的很多问题,对生命的疑惑,对道德的要求,在我们现在也是要面对的,我们可以从中找到答案,所以中国古代文学在现代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在研究中国古代文学时我们要注意用正确的方法。 首先,中国古代文学是民族道德素质的缩影。民族精神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内容,在诸多古代文学作品中我们都可以看见作者们道德的化身。孟子的“舍生取义”的道义精神,《礼记》中“诚者,物之始终;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的诚信精神。《段太尉逸事状》中段太尉的正直品格,《过零丁洋》中文天祥的不屈和爱国精神······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体现出的伟大的民族精神直至今日都历久弥新,从中我们可以思考可以追问,面对当代道德的沦丧、底线的缺失,我们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方法。当面对“扶不扶”、各种校园惨案、食品安全问题时中国古代文学中的道德素质是否会给我们启示。试想如果社会中大多数人都能够遵循中国古代贤士们的礼仪道德那我们现代的生活是否会更加安乐。 其次,古代文学具有强烈的审美功能。从别有韵致的诗词到骈

俪的词赋,从意蕴优美的散文到情节曲折的小说,古代文学呈现着多姿多次的美。我们可以领略《离骚》的语言美,苏轼的意境美,《红楼梦》的人性美,例如红楼中语言的精细雕琢美、描述的精彩绝伦美。中国古代文学就是一座美的殿堂,在这里人们可以陶冶精神、净化心灵,它会带领我们走向真善美的精神世界。现代高速生活状态下的人们,精神高度紧张生活如同陀螺,停不下奔跑的脚步,缺少对美的发现,人们的精神世界极度空虚。而古代文学作品在人们匆忙的世界中走过带来美的享受,人们在美的世界中穿行会忘却现实的苦闷,减少精神的挣扎。在社会上能够有效的维护秩序减少麻烦,如此古代文学能使人与人之间更加友好,让人们的精神世界更加充实,进而是社会更加安定。 最后,研究中国古代文学需将其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具体分析有所选取。我们都知道中国古代文学尤其是先秦文学还处于文史哲不分的状态,所谓纯文学的状态还未形成,如《老子》《庄子》《论语》《韩非子》等,即使到了后来的白话文小说还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创作的,像《红楼梦》中的宝黛的美好爱情就是葬送在封建观念中的。无论哪种古代文学作品都离不开历史的框架,都存在着封建糟粕,我们要批判的看待,例如三纲五常中的夫为妻纲男女不平的的观念就与我们当今时代所提倡的男女平等相悖。故此我们应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避免封建落后思想对人们思想的腐蚀,与和谐社会理念相统一。我们要正确的利用优秀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使它们陶冶我们的情操,净化我们的灵

现实主义文学特征教学提纲

现实主义文学特征

精品资料 以具体作品为例,谈谈对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特征的理解 19世纪30年代,现实主义首先在西欧的法国、英国等地出现,之后波及俄国、北欧和美国等地。由于现实主义文学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性,高尔基称之为“批判现实主义”。批判现实主义作为一种文艺思潮和创作方法,是现实主义传统的继承和发展,继浪漫主义之后成为19世纪欧美文学的主要潮流,也造就了近代欧美文学的高峰。 每种文学思潮的出现都有着各方面的因素,现实主义思潮也不例外。现实主义文学是西欧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和发展时期的产物。1830年法国爆发“七月革命”,从此,法国资产阶级取得了统治地位。1832年英国实行了实行了议会改革,英国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得到了进一步巩固。这两大政治事件,是西欧资本主义制度确立的标志。这种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形势成为现实主义文学形成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资本主义的彻底胜利,导致社会风气和思想意识随之转变。金钱成了衡量人的主要或唯一尺度,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发生改变。于是务实,追求客观冷静地分析与解剖现实的社会心理和风气形成,一种写实性与批判性很强的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应运而生。这是社会对文学的必然要求的结果。 自然科学与哲学从另一方面促进了现实主义文学的产生。19世纪的自然科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突出的是细胞学说、能量转化说和进化论三大成就。作者们以研究者的姿态,借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科学成果进行文学创作,把自然科学成果用于文学创作。黑格尔的辩证法、费尔巴哈的“人本学说”和孔德的实证哲学,以及空想社会等都是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哲学基础。 19世纪的现实主义文学也是文学自身发展规律的必然结果。亚里士多德的“摹仿说”、文艺复兴时期的“镜子说”、启蒙小说对人物的刻画和对细节的描绘,以及浪漫主义文学的心理描写的深刻性和描摹大自然的细致入微都被纳入到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艺术视野中, 在上述这种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和精神文化条件下产生的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尽管流行的范围很广,时间也有先后,但在思想和艺术上都有一些基本的特征。 在思想特征上,第一,现实主义把文学作为分析和研究社会的手段,为人们提供了特定时代丰富多彩的社会历史画面,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巴尔扎克在写《人间喜剧》时宣称:“法国社会将要做历史家,我只能当他的书记。”他力求“写出许多历史家所遗忘了的历史,即人情风俗史。”他的《人间喜剧》是19世纪欧洲文学的一座丰碑,他善于用小说全面深刻形象地反映社会现实生活。内容丰富,规模宏伟,成为法国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其中所反映的生活画面非常广阔,当时社会的各个阶层、各个领域甚至是某个角落的生活,都在其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展现。《人间喜剧》分为“风俗研究”、“分析研究”和“哲学研究”三大部分,而“风俗研究”又被按照不同场景分类为“私人生活场景”、“外省生活场景”、“巴黎生活场景”、“政治生活场景”、“军事生活场景”和“乡村生活场景”六部分。在《人间喜剧》中,作者塑造了许多场景,有农村、街道和沙龙内室等等,作者把人物放在不同的环境中写出了不少的人物形象,在作品中共出现了三千多个形象有资本家、政治家、教士和贵族等等。展现了各阶层人的精神心理面貌,反映其所处的社会环境。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2

影视艺术与现实世界的关系

影视艺术与现实世界的关系 艺术世界是一个虚构的与现实世界平行的纯想象性的精神存在;与现实世界具有镜像关系。艺术真实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是对真实生活的加工提炼和概括,是去除偶然性上升到规律性之后的结果。 而影视艺术作为一种非纯粹想象性的存在,它的多重本质使银屏突破纯想象性的精神存在,其存在形态介于真实和虚构之间。 影视艺术所反映的并非一个完全客观的真实世界,而是经过编、导、演及各种技术人员再创造了的能反映现实生活的本质特征和人与人间真实关系的艺术世界。 影视作为一种艺术,必然又具有“假定性”,拥有巨大的艺术创造空间和表现能力,这使得它在真实性、逼真性方面能够达到其他艺术所难以比拟的惊人艺术效果。在影视作品中,它具有的特有的假定性与故事的真实、人物的真实都有重要的关系。然而,即便是纪录片和纪实主义电影,也仅仅是更加重视和依赖影视的记录性,创作者的主观性是任何艺术创造决不可少的因素和力量。即使是写实主义的电影剧本,也必然有对生活的取舍与特定的结构处理,所以,影视和现实世界还是有必要的区别。 在影视艺术的表现上,与现实世界有关的还有两个重要的理论。 首先谈到蒙太奇理论,普多夫金曾说:“删掉现实中难以避免的只起连接作用的一切不重要的中间过程,而只保存那些鲜明的尖锐片断,电影创作的基本方法蒙太奇的感染力,其实质就建立在这种去粗取精的可能性上。”事实上,一切艺术创作绝不是现实生活的复制,它必须从纷繁的生活原始状态提炼出富有概括性的艺术形象,而蒙太奇就是选择或处理现实的方法,它自然也是电影的结构方法。虽然这种依靠分切、组合形成的蒙太奇手法,是一种人为制造的方法,它往往破坏时间和空间的真实关系,艺术家在影片中溶进了主观色彩,干预了现实生活,但这毕竟都是在基于现实世界的条件之下,不管再怎样改变拼凑,都是取自于现实生活的材料。其实,蒙太奇手法可以视作是电影对现实的重塑。 其次是电影采用的纪实主义理论,它与现实世界的联系貌似更为紧密。纪实主义理论它将电影视作窗口,它强调电影是对现实生活最直观和贴近的观察与感受,这是一种追求物质现实复原的有关再现的理论。这种理论也强调电影应该着力于表现现实生活中的暧昧性,把现实中的模糊意义重新表现在影片中。与上所说的蒙太奇理论有明显的不同侧重。纪实主义更加注重与现实世界的真实融合。 再谈到人们在对电影的感知方面,在观看电影时,观众既沉湎于影片之中,又清醒地知道这是编造的物品,并非真实存在的世界。然而叙述“逼真”并巧妙的电影往往会削弱观影者的批判性警觉,使其完全进入睡眠状态,让“现实幻觉”彻底取代“现实印象”。于是,观众意识与银幕的距离就被排除,电影不再是对现实的表现,而成为对意识的模仿,观众在银幕上看到自己意识的反映,他仿佛变为自身的观察者。这样电影所表现的就与现实生活有了更深程度上的融合。 总之,影视艺术与现实世界是有着多重并且紧密关系的,影像世界与现实的关系是复杂的。例如虚构类与非虚构类的区别,重现与创造的区别等,都决定着它与现实世界的多重关系。并且影视艺术也不可能脱离了现实生活而单独存在、表现,所以它们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095062120王牧帆

生态文学与生态文学批评

生态文学与生态文学批评 从生态平衡的视域来观察,人类和其他动物一样,必需生活资源的适度享用是合理的,这也是天赋人权。从这个意义上说,失去了人类及其消费行为的地球也是不完整的。因此,有人极力倡导一种承认人的合理消费的“亚绿色文明”。问题在于,人类这种符号性文化动物在长期的社会化过程中,变得越来越不满足于自然的起码需求,而是像席勒所说,他要追逐审美补充和“剩余享受”。关于这种消费欲望的趋大化,维柯早在《新科学》中就已经说得十分明白。在他看来,世界上首先是森林,然后是茅屋,接下来是村庄和城市,最后是学院。与此相应,世人首先是粗野,其次是严峻,然后是慈祥,再下去是精巧,最后是淫逸。消费时代的发展压力和占有快感,使我们自慰于竭泽而渔的智力游戏之中,陶醉于移山填海的改造性喜悦之中,放纵于“只争朝夕”的速度冲刺的狂欢之中,自私自利,耍蛮逞能,得过且过,“今朝有酒今朝醉”,委实到了骄奢淫逸的地步。鉴于此,罗马俱乐部于上世纪70年代初发表了题为《成长的界限》的报告。其中指出,如不有效抑制经济与人口增长,地球及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将由于环境污染和食物不足而在100年内毁灭。此言既出,全球震惊。随后,人类虽然做出了一系列艰辛的努力来减缓经济发展、人口增长、资源利用和环境破坏,以延迟那个令人惊惧的“毁灭”预言的早日到来,但地球和人类“成长的界限”确实异常快捷并日渐尖锐地显露出来。这无疑已成为全球化时代不能忘却的伤痛。 生态文学的“成长”牵挂 文学是生活的镜子,生态文学则是对于严峻生态现实的文学反映。歌德说得好,艺术家对于自然有着双重的关系——他既是自然的主宰,又是自然的奴隶。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学家,首先应该是一个人格与心态都十分健全的“生态人”。特别是在全球化时代,文学写作的生态情怀在唤醒人们的生态良知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生态文学广狭义之分。我们这里所讨论的,显然是指以自然的平衡以及人与环境的和谐为书写内容和最高指归的文学类型,即狭义的生态文学。生态文学应该早于生态危机的全面彰显,生态文学的实践也远远早于生态批评的文化默契。陶渊明、徐刚、哲夫、苇岸、梭罗、华兹华斯、利奥波德、艾特玛托夫、卡尔逊、卡森、缪尔、普里什文等作家不失为古今中外生态文学创作的佼佼者。除《兹拉他日记》《复合污染》《家园》《瓦尔登湖》《世上本无害虫》等知名生态文本外,2006年初,长江文艺出版社以5卷15部计210万字的容量,重力推出了普里什文的《普里什文文集》。该文集旨在追求“心灵与自然的吻合”,它的有关部分与亚欧美的其他生态文学一起,再掀生态文学话语的全球性浪潮。 具体到我国,除生态散文、生态小说和生态电视文学之外,生态报告文学的成就可能最为引人注目。自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北京失去平衡》《伐木者,醒来》《告别伐木时代》《中国风沙线》《淮河的警告》《汪洋中的安徽》《水患中国》《北京水危机》《中国水危机》《中国的水污染》《挽汾河》《中国江河大坝思考》《淮河生态报告》《生存与毁灭》《走遍黄河》《“帝国时代”的黄河》《黄河生态报告》《长江生态报告》《只有一条长江》《长江传》《渴》《超载的土地》《我将飘逝》《酸雨》《黄土地,黑土地》《沉沦的国土》《土地的童话》《问苍茫大地》《土地的呻吟》《拯救大地》《共和国告急》《第二国策》《世纪末的忧思》《北中国的太阳》《阳光下的土地》《白天鹅之死》《人和自然保护区》《守望家园》《善待家园》《绿色宣言》《地球传》《别让地球再流泪》《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等作品缤纷亮相,以文学报告的方式承载了生态启蒙的使命。哲夫和徐刚堪称生态写作方阵中最为耀眼的“专业户”,他们好比中国当代生态报告文学星空熠熠闪光的“双子星座”,给新世纪包括报告文学在内的中国生态文学增添了信心和力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