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复习资料

心理学复习资料
心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第一节

认识过程

心理过程情绪过程

个体心理意志过程

性格

心理特征气质

特征

心理学心理与行为个体心理与行为

意识与无意识

社会心理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心理和行为的科学。

就个体水平而言,人的心理现象可以分为心理过程和心理特性

心理过程泛指心里操作的加工程序,包括心理事件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的加工进程。它主要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和言语等活动。

心理学中将自觉地确立目的、并为实现目的而有目的、有计划地支配和调节自己行为的心理过程叫做意志

心理特性:

人与人心理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性格、气质、能力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称作个性心理特征。

心理学的研究任务?(简答题)

①描述心理与行为事实

描述心理与行为事实,即“what”的问题,是心理科学研究的第一步。其主要内容是采用科学的方法、凭借科学的手段、从科学的角度对各种心理现象的本质和特点进行界定

②揭示心理与行为发生的机制

揭示心理与行为发生的机制,即“why”的问题,是心理科学研究的主要任务。心理学不仅要描述心理与行为现象的基本特点,更重要的是分析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揭示其发生的心理与生理机制

③干预心理与行为

干预心理与行为,即“how”的问题,是心理学研究做高层次的任务。描述心理与行为的基本特点、揭示心理与行为发生的心理与生理机制,最终是为了对人的心理与行为进行干预,为促进个体或社会的积极发展服务。

第二节

科学心理学的诞生是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

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构造主义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精神分析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进化心理学。

一、构造主义心理学:奠基人冯特被誉为“心理学之父”其代表人物是铁锌纳。

主张以意识结构为研究对象

使心理学摆脱了思辨的羁绊,走上了实验研究的道路。

二、行为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前期是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后期是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

主张以行为作为研究对象。

行为主义者都强调心理学应该采取科学的方法对行为进行精确的观察和度量,对

心理学走上科学化道路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格式塔心理学:又称完形心理学代表人物:德国韦德海默、考夫卡、苛勒。

认为研究对象应是意识的组织,反对把意识分析为元素,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

一种组织的意义。

四、精神分析心理学代表人,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

注重异常行为的分析和动机、无意识现象的研究。他还基于意识、前意识、潜意

识理论,提出了本我、自我和超我组成的人格结构模型

精神分析学说不但是现代心理学中影响最大的理论之一,而且也是20世纪对人

类文化影响最大的理论之一,对哲学、文学以及其他社会科学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五、认知心理学广义的包括结构主义认知心理学、心理主义认知心理学、信息加工心理学。狭

义:专指信息加工心理学

代表人物:早期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后期是奈塞尔,

研究对象是思维等复杂的心理过程,包括知觉、注意、学习、记忆、问题解决、

决策以及语言的使用等。

与神经科学结合产生了认知神经科学,有望成为心理学发展的主流

六、人本主义心理学由马斯洛、罗杰斯等人创立,

它主张研究人的本性、潜能、经验、价值生命意义、创造力和自我实现,强调人

的社会性特点。反对心理学中的“第一势力”行为主义的机械决定论“第二势力”精

神分析的生物还原论,故人本主义心理学被称为“第三势力”。

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人的社会性特点,给人的心里本质做出了新的描绘为教育心

理学、发展心理学、心理咨询和治疗等领域孕育了一条富有创新性的人本主义路

线和方法。

七、进化心理学也称人类心里生物学。创始人是美国当代心理学家巴斯。

这种理论主要考察人类的冲突、择偶、利他等行为的演化问题,认为心理是人类

在解决生存和繁殖问题的过程中演化形成的,心理学的研究应受进化论的指导。

第四节

师范学生学习心理学的意义?(简答或论述)

一、掌握必要的心理学知识是师范学生未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必要条件

教师的知识结构是教师顺利从事职业的前提条件和基础。一般认为,教师的知识结构由四个方面构成:即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文化知识。其中条件性知识主要是指教师所具有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它是关于教师“如何教”的知识,具体表现为教师关于学生如何发展的知识、关于教与学的知识和关于学生评价的知识,他能够对本体性知识的教授起到一个理论支撑作用,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保障。

教师负担者教书育人的双重任务。要培养学生健康人格和良好的品德,教师必须了解学生人格和品德形成与发展的规律。当代心理学研究所提出的关于个体人格品德形成与发展的基本原理、规律是学校实施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理论基础,同时也能够为检验学校德育的时效性和科学性以及学生品德的评定提供具体的科学指导和依据

二、学习心理学有助于大学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及自身健康发展。

根据当代心理发展理论,处于青少年晚期或者青年期的大学生,正面临着向成人最后过渡但却还没有真正进入成年期,其发展仍具有过渡性的特点;

与此同时,大学生面临着一系列新的发展问题,包括专业知识的学习,寻找和确定未来的职业道路,选择伴侣并发展亲密关系,确立自己的价值观等等,通过心理学的学习,掌握人的心理活动特点和规律,有助于大学生深入的了解自己、了解他人,学会自我调节,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更好的应对大学生活中的挑战和任务,从而实现

在专业学习和其他方面的更好发展;

大学阶段是系统学习专业知识,培养和发展专业创造力的重要阶段。学习心理学有助于大学生更深入的掌握学习的规律与特点,获取有效的学习以及创造性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提高学习能力与效率,培养和发展自己的创造力

第二章

第一节

1、注意的特征:

注意就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的两个基本特征:指向性和集中性

2、

3、注意的功能:①选择功能、②保持功能、③调节和监督功能

注意的种类: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

概念及特征:注意就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的两个基本特征:指向性和集中性

功能:①选择功能、②保持功能、③调节和监督功能

无意注意:也叫不随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种类有意注意:有意注意也叫随意注意,是服从于预定目的、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

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

①刺激物的特点

(1)刺激物的强度

(2)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

(3)刺激物的活动与变化

(4)刺激物的新异性

②主体自身的状态

(1)需要和兴趣

(2)情绪和过去经验

(3)人的身体状态

注意

有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也叫随意后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事先有预定的目的,不需

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品质:

4、无意注意,也叫不随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5、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来自哪两个方面?(简答题)

1、刺激物的特点

(5)刺激物的强度

(6)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

(7)刺激物的活动与变化

(8)刺激物的新异性

2、主体自身的状态

(4)需要和兴趣

(5)情绪和过去经验

(6)人的身体状态

6、有意注意,也叫随意注意,是服从于预定目的、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

7、有意后注意,也叫随意后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事先有预定的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8、注意的品质又称注意的特征,是衡量注意效率的基本尺度。主要包括注意的范围、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

与注意的转移

1、注意的范围也叫注意的广度,是指在同一时间内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

影响注意广度的因素:a知觉对象的特点b、个体知觉活动的任务和知识经验

2、注意的稳定性是指对同一对象或同一活动上注意所能持续的时间,

注意稳定性是衡量注意品质的一个重要指标

3、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或将注意分配到不同的活动中去

4、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任务,主动的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或由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

动的现象。

9、如何利用注意规律来进行教学?(论述题)

(一)精心设计教学导入,先声夺人

良好的导入能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体做法:

1、创设情境,运用生动的语言、动人的情景导入教学,使学生自觉地进入学习状态

2、设置疑问,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3、以旧引新

(二)、运用丰富灵活的教学方法,新颖有趣

1、优化板书设计

2、运用有趣的演示实验

3、提高教学的语言艺术

(三)、创造性的挖掘教材内涵,深化教学

(四)、巧妙地构思结束语,耐人寻味

(五)、避免无关刺激的干扰,优化课堂

第二节

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在脑中的反映,是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的过程

3、感觉的种类:外部感觉、内部感觉

外部感觉接受外部世界的刺激,如: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肤觉又可分为温觉、冷觉、和触觉、痛觉内部感觉接受机体内部的刺激,如机体的位置、运动和内部器官不同的状态等,主要包括运动觉、平衡觉和机体觉。

4、知觉的种类:

根据知觉时起主导作用的感官的特性分类,分为视知觉、听知觉、触知觉、嗅知觉、味知觉等

根据人脑所认识的事物的特性分类。一般可以把知觉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知觉的一种特殊形态叫错觉

5、知觉过程的基本特性?(简答题)

一、知觉的对象与背景(知觉的选择性)

二、知觉中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知觉的整体性)

三、理解在知觉中的作用(知觉的理解性)

四、知觉的恒常性

五、知觉的适应

6、如何利用感知规律来组织教学?(论述题)

一、利用感知规律,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二、利用感知规律,突出教学的重点、难点

1、创设情景,使感知的事物达到一定的强度

2、充分利用活动变化来增强感知的效果

3、运用对比,突出差异,使学生获得清晰的印象

三、运用感知规律,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

1、注意演示与讲解相结合

2、注意观察与思考相结合

3、注意多种感官相结合

第三章

第一节

1、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2、记忆是对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可分为识记、保持和再现三个环节。

3、识记的种类

1、根据识记的目的和意志努力的程度分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

2、根据识记材料的意义及识记者的理解程度分为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

4、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简答题)

1、识记的目的和任务

2、活动的内容和性质

3、识记态度

4、识记材料的特点

5、记忆的分类:

根据记忆内容可将记忆分为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和运动记忆

根据记忆的意识性可将记忆分为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

根据记忆信息的性质,将记忆分为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

6、三种记忆系统:感觉记忆(顺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当刺激作用停止后,感觉信息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这种记忆就叫感觉记忆

短时记忆是指信息在头脑中的保持时间不超过一分钟的记忆

长时记忆是指信息在头脑中储存一分钟以上的记忆

7、遗忘规律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明了遗忘的规律,遗忘进程是不均衡的,一开始忘的快,以后遗忘速度逐渐变慢,总体上呈现先快后慢的趋势。

8、遗忘原因?(简答题)

1衰退说

衰退说认为大脑中的记忆痕迹如果得不到强化,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减弱,以至最后消失,于是就产生了遗忘。

2干扰说

干扰说认为遗忘是因为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所致,随着愈益增多的新信息输入和归类,提取线索就更加困难,因为相互之间存在干扰,所以不能提取,导致遗忘。

第二节

1、记忆规律在学习中的应用?(论述题)

一、运用记忆规律有效组织复习

1、及时复习

2、正确分配复习时间

3、反复识记和尝试回忆相结合

4、采取多样化的复习方法

5、多种感官参与

二、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巩固

1、明确识记目的,增强学习主动性

2、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建立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3、运用各种记忆策略,促进对知识的保持

4、注重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第三节

1、思维的定义:思维是借助于言语、表象和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概括的间接反映

2、思维的特征:概括性、间接性

3、问题解决的策略:算法式、启发式

4、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1、问题情境

2、动机强度

3、思维定势

4、功能固着

5、知识经验

6、个性

5、想象的概念:人不仅能对直接感知的事物形成知觉形象和记忆表象,而且还能反映未曾感知过的事物,并在头脑

中形成关于他们的形象,这就是想象。

6、想象的种类:

根据想象有无目的,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

根据想象内容的新颖程度和形成方式的不同,分为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和幻想

第四节

1、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论述题)

一、促进学生对特定领域知识的掌握

二、要培养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内在动机

三、问题的难度要适当

四、加强元认知能力的培养

第四章

第二节

1、智力二因素论最早由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倡议

2、人类智力包含两个因素:一般因素和特殊因素。一般因素表现在一般性的活动上,称为G因素;智力的特殊因

素其心理功能只表现在特殊的活动上,称为S因素

3、斯皮尔曼的弟子,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根据对智力测验结果的分析,将智力分成两类:流体智力与晶体智力

4、桑代克认为人类智力包括三种智力:抽象智力、机械智力、社会智力

5、多维取向的智力理论

(一)多元智力理论

是由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他认为至少包括以下7种不同的智力

1.语文智力

2.数理智力

3.空间智力

4.音乐智力

5.身体运动智力

6.社交智力

7.自知智力

(二)智力三元理论

1、成分智力

2、经验智力

3、情境智力

第四节

1、智力差异与学校教学实践

一、智力的水平差异

二、智力结构特征的差异

三、智力成熟早晚的差异

四、面向智力差异的教学

第五章

第一节

1、动机的概念:心理学家常把动机定义为激发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心里动力

2、动机的种类

(一)生理性动机与社会性动机,依据不用的标准划分

(二)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根据动机产生的源泉不同划分

(三)主导动机与从属动机,依据动机在行为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划分

3、动机的功能:一激活功能,二指向功能,三调节与维持功能

4、成长动机理论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的动机分为匮乏动机和成长动机

马斯洛的动机理论建立在需要层次理论上,他将需要分为不同的五种层次: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尊重的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求知的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

第二节

1、情绪是人受到情景刺激,经过是否符合自己需要的判断后,而产生的行为变化、生理变化和对事物或事件态度的主

观体验

2、情绪的三种层面:1主观体验,2生理唤醒,3外部行为

3、情绪状态:心境、激情、应激

心境是一种比较微弱而持久存在的具有渲染性的情绪状态

激情是一种剧烈的、短暂的、爆发式的情绪状态

应激是指在出乎意料的情况下所引起的情绪状态

4、情绪的表达:面部表情、身段表情、言语表情

第三节

1青少年的情绪特征?(简答题)

一、丰富性与波动性

二、强烈性与冲动性

三、延续性和心境化

四、情绪的想象性

五、可控性

第六章

第一节

1、人格的特征:整体性、稳定性、独特性及社会性

2、人格结构

人格是一个复杂的结构系统,它包括气质、性格、自我、认知风格等方面

气质是人格结构中比较稳定、与遗传素质密切相关的成分,也就是平时我们所说的脾气、秉性。

性格是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形成的对现实比较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自我是人格中的内控系统或自控系统,具有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

认知风格又称认知方式,是指个体在知觉、记忆、思维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所表现出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第八章

第一节

1、学习的定义

首先,学习必须使个体产生某种变化

其次,学习引起的变化是基于经验的过程

再次,学习引起的变化相对一致、持久。

最后,学习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既包括人类的学习,也包括动物的学习。

2、学习的意义

一、学习是个体生存的必要手段

二、学习可以促进人的生理成熟与心理发展

3、几种重要的学习分类

一、根据学习的内容分类,将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与社会规范的学习三类

二、根据学习的目标分类,布姆斯,以教育目标和教育任务为出发点,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

能三大领域

三、根据学习的结果分类,加涅吧学习分为五种类型:1智力技能,2认知策略,3言语信息,4运动技能,5

态度(可能简答题)

四、根据学习的方式和性质分类,奥苏泊尔从两个维度对认知领域的学习进行了分类。根据学习发生的方式,

学习可以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经验的关系,学习可以分为意义学

习与机械学习

五、根据学习的意识性分类,分为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

4、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

1经典条件作用:学习可预期的信号

2操作条件作用:对行为结果的学习

3观察学习:对他人的模仿

观察学习是指通过对他人行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而获得某些新反应的学习过程

第二节

1、学习迁移的定义

已获得的知识、技能、方法或态度对学习新内容和解决新问题所产生的影响就是学习迁移

2、学习迁移的分类

1正迁移与负迁移(效果)

2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时间顺序)

3横向迁移与纵向迁移

4一般迁移与特殊迁移(内容范围)

3、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简答或论述)

一、影响学习迁移的主观因素

1、智力水平

2、原有经验的组织性及可利用性

3、学习的定势

4、元认知水平

二、影响学习迁移的客观因素

1、学习任务情境的相似性

2、教学方法

3、练习

4 如何利用学习迁移有效促进学习?(论述题)

一、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二、合理处理教学程序

三、教授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四、提高学生的元认知水平

五、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克服定势的消极作用

六、创设丰富情境,扩展知识的应用范围

第三节

1、认知策略: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

2、组织策略:1列提纲,2系统结构图

第十二章

第一节

1、心理健康的一般标准?(简答或论述)

1、认识正常

2、情绪稳定乐观

3、意志品质健全

4、行为表现正常

5、人际关系和谐

6、人格独立完整

7、自我意识正确

2、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标准?(简答)

1、有正确的自我观念,能了解自我,悦纳自我,能体验自我存在的价值

2、乐于学习、工作和生活。保持乐观积极的心理状态

3、善于与同学、老师和亲友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尊重友谊

4、情绪稳定、乐观能适度的表达和控制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状态

5、保持健全的人格

6、面对挫折和失败具有较高的承受力,具有正常的自我防御机制

7、热爱生活、热爱集体,有现实的人生目标和社会责任感

8、心理特点、行为方式符合年龄特征

9、能与现实的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与适应

10、有一定的安全感、自信心和自主性,而不是过强的逆反状态

第二节

1、灰色区理论(p321图12-1)

2、青少年常见的心理问题?(简答)

一、学习问题

二、人际关系问题

三、青春期性心理问题

四、问题行为

五、适应性问题

3、心理辅导的含义:学校教育者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与特征,运用心理学等专业知识技能,通过集体辅导、个别

辅导等多种形式设计,帮助学生消除成长中面临的障碍,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充分发挥个人潜能,促进其心理健康与人格和谐发展的过程

4、调节情绪,培养积极情绪、情感体验

1、合理的宣泄

2、转移注意力

3、积极的自我暗示

4、自然陶冶法

5、想象放松法

6、深呼吸身心放松法

7、升华法

8、培养美好情感

5、心理辅导的途径?(简答)

1、开设以讲授为主的有关课程

2、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

3、结合班级、团体活动开展心理辅导

4、在学校教学中渗透心理辅导

5、个别辅导

6、小组辅导

犯罪心理学考试复习资料(汇总版)

犯罪心理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犯罪心理:犯罪心理是影响和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各种心理因素的总称。 2.初犯:是相对累犯而言的犯罪人类型,是指具有犯罪心理发生、发展的复杂过程和激烈的犯罪动机斗争过程的第一次违法犯罪者。 3.投射作用:是个人将自己具有的不良性格、观念、欲望、态度等转移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同样具有这些特征的一种防御机制。 4.意志过程:下定决心,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便是意志过程 5.犯罪心理的内化机制:是从吸收客观环境中的消极因素到形成主体犯罪心理的过程和规律 6.犯罪心理的外化机制:由犯罪心理的整合到发动犯罪行为的过程和规律 7.防御机制:是个体为了消除由心理冲突或挫折所引起的焦虑,维护和恢复心理平衡而采取的一种自我保护的方法 8.天生犯罪论:龙勃罗梭以惯犯和重大犯罪者为研究对象,并通过解剖罪犯的头盖骨及身体各部位的研究,发现罪犯与正常人在生理构成上有很大不同,罪犯在生理上表现出一种返祖现象,以此提出了天生犯罪论。 9.虞犯:有犯罪征兆者(虞犯),即最有可能犯罪的人 10.情感过程: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时,总是伴随着喜、怒、哀、乐、惧、欲等情绪或情感体验,并根据自己或社会的需要采取亲近还是疏远的态度的过程 11.挫折攻击论:当人的一个动机、行为遭到挫折后,就会产生攻击和侵犯性反应,从而引起犯罪。 12.心理状态:是指人在一定时间内心理活动的综合表现。 13.事实的犯罪行为:是指没有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的人和是精神病患者所实施的犯罪行为。 14.犯罪心理学: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犯罪主体的心理和行为的一门学科 15.心理过程:心理现象的动态表现形式 16.个性心理:心理现象的静态表现形式 17、自卑感论:人具有保护自己、追求优越的本能,的权利欲,当这种欲望得不到满足时,就会形成自卑感。 18、偶犯:指那些存在不良心理因素,在某种情境出现时发生犯罪行为的个体

教师招聘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教师招聘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意义 一、心理活动 1.心理学定义: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心理学科的性质:心理学是一门介于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 2.心理现象及其结构 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 ○1.心理过程 (1)认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 (2)情感过程:喜爱、快乐、满意、忧愁、悲哀、憎恨等现象。 (3)意志过程:动机、目的、行动等。 ○2个性心理 (1)个性心理倾向性,包括兴趣与爱好、需要与动机、信念与理想、世界观等。 (2)个性心理特征指性格、能力等。 心理学是研究人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3.教师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理论意义:○1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提供科学依据 ○2对邻近的社会科学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实践意义:○1有助于理解和解释学生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更好地完成教育工作 ○2有助于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和开展当代教育改革 ○3有助于教师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效的开展心理影厂的调试工作 ○4有助于教师依据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教育 二心理的实质 1.心理是脑的机能: (1) 神经系统的结构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神经系统是心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脑的反射活动是人心理活动的基础,人的行为是由反射组成的。 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和抑制。 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包括:(1)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 (2)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 (2)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 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即所谓无意识的本能行为 条件反射又称信号反射,是后天经过学习才能得到的反射,即所谓有意识学习才能得到的知识技能、经验

大学心理学基础期末复习资料

一、概念 心理:只要属于精神现象,都可以归之为心理现象或心理活动,简称心理。 人格: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倾向共同构成一个人的个性。 认知心理学:就是研究人们对信息的获得、贮存、提取和应用的过程。 积极心理学:积极心理学主要对最理想的人类技能进行科学的研究,其目标是发现能使个体、团体和社会良好发展的因素,并运用这些因素来增进人类的健康、幸福,促进社会的繁荣。 错觉:是指人在特定的条件下对客观事物产生的歪曲的知觉。 空间知觉:是个体对外界事物空间特性的反映,包括大小、形状、距离、立体和方位等知觉。 适应:感觉适应是指感受器在刺激物持续作用下所发生的感受性变化现象。 情绪记忆:是指以个体体验过的某种情绪或情感为内容的记忆。 短时记忆:是信息保持在1分钟以内的记忆。由于它主要对来自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中所贮存的信息进行有意识的加工,故又叫工作记忆。 内隐记忆:是指在个体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无意识的影响,有时也叫自动的无意识记忆。 表象:记忆表象简称表象,它是曾经感知过的事物在人脑中保留并再现出来的形象。

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即以新颖、独特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 创造想象: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在头脑中独立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有意后注意:是指事先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注意分配:注意的分配即根据任务要求,人在同一时间内能把注意指向于不用的对象。 心境:心境是一种使人的整个精神活动都染上某种色彩的、微弱而持久的情绪状态,也称为心情。 情绪智力:用来表示情绪和理智结合起来对事业成功的重要影响。应激:是出乎意料的紧急情况所引起的急速而紧张的情绪状态。 道德感:是人根据社会的道德行为准则,对自己和他人的言行进行评价时产生的情感体验。 趋避式冲突:当一个人面对一个既有吸引力又有排斥力的目标,既欲趋近它的益处又想避开它的不利之处时产生的心理冲突,称为趋避式冲突。 成就动机:是指个体在完成某种任务时力图取得成功的动机。 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也就是把他人行为或自己行为的原因加以解释和推测。 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对自己能否有效的进行某一行为的能力判断,它将影响行为的结果因素,转化为先行因素对行为发生作用。

大学心理学知识点归纳

第一编心理学的科学基础 第一章心理学与社会生活 心理学的学科中有动物心理学(又叫比较心理学)和普通心理学(主要研究人的心理现象)两个基本成员。 第一节人类生活质量与科学心理学 一.人类文明进程中对“人”、“心”的探索 古代哲学心理学的论题主要集中在人性本质的四个重要命题上: 1.身心关系问题。 2.天性与教养问题。 3.自由意志与决定论问题。 4.知识来源问题。 二.科学心理学的基本内涵 1.所谓心理学,即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2.心理最早叫心灵,最早对心灵进行比较系统的研究的是孔子和亚里士多德。 3.人的心理实质是什么? ①心理是脑的机能。②脑是心理的器官。③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反映。④人的心理是遗传、环境与个体能动性三者相互作用的产物。 4.普通心理学的理论框架 初级阶段高级阶段 认识过程:(注意)、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 心理过程情感过程:情感、情绪 意志过程中间环节 心理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信念、理想、世界观 个性心理 个性心理特征:气质、能力、性格 5.心理过程中,认识过程的伴随状态的注意,认识过程的各个环节都是能动的。 6.情绪表现为心境、激情和应激;情感是社会性的,是对较抽象的事物的反应,包括道德感、理智感、审美感三个方面。情感的发展水平是人的社会成熟水平的标志,情感发展水平越高,情绪调控能力就越强,人的社会精神面貌就越好。 7.心理现象既具有社会属性,又具有自然属性,总的来说,心理学是一门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 8.心理学的学科任务主要对人类心理进行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描述发生的事情是心理学最基本的任务。 第二节心理学的由来和发展 一.心理学的由来、建立 1.古希腊柏拉图的《理想国》是近代欧洲意识心理学最原始的表达方式。亚里士多德《论灵魂》是欧洲 历史上第一本关于心理学的专门著作。 2.理性主义心理哲学的基本理念来自柏拉图的思想,其代表人物有笛卡尔、斯宾诺莎、莱布尼兹、康德、 黑格尔、赫尔巴特。经验主义心理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培根、洛克、伯克莱、休谟、米尔、孔德。浪漫主义心理哲学代表人物有卢梭、尼采、歌德、裴斯泰洛齐、福禄贝尔、蒙台梭利。 3.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实验室,这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正式 建立。 二、现代心理学主要流派 1.结构主义心理学又称构造主义心理学,创始人为冯特。 2.机能主义心理学又称机能心理学,创始人为詹姆斯,代表人物有杜威、安吉尔、卡尔,具有使用主义倾向。 3.塔式塔心理学又叫完形心理学,创始人是维特海默,代表人物有考夫卡、苛勒。 4.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为华生。 5.精神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是奥地利精神医生弗洛伊德。新精神分析的代表人物有荣格、阿德勒、霍妮。

心理学复习资料总结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 第一章心理与心理学 名词解释理解: ★1、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刺激产生的规律性反应。(找找产生的条件不同,可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发射)P4 ★2、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后天训练和学习建立起来的反射活动,是反射活动的高级形式。(如:望梅止渴)P5 条件反射:经典条件反射——巴甫洛夫 操作条件反射——斯金纳操作条件反射也称工具性条件反射 问答题方面: 8、为什么说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P6 ①客观现实是人的心理活动内容的源泉②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映像③心理是实践活动中发生和发展的 9、心理与实践活动的关系?P7 ①实践活动是外部世界与主观心理相结合的桥;②人的心理正确与否也应在实践中得到证明; ③人的心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P16-18 心理过程:①认识过程(知):感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内部心理活动过程,故称之为认识过程。 ②情绪情感过程(情)、③意志过程(意) 个性心理:①个性倾向性:主要研究的内容有: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世界观等 ②个性心理特征:指能力、气质、性格等方面的特征和差异 心理发展的条件(遗传、环境、教育、主体实践),分析相关问题 ?1.遗传素质和生理成熟是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 ?(1)遗传素质。遗传素质是指人的机体从父母身上所获得的一些天赋特质,是人体的某些生理解剖上的特性,它包括一个人的感觉器官、运动器官以及神经系统和脑的结构形态和生理的特点等等。 ?遗传素质为人的心理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前提和可能性。 ?(2)生理成熟。生理成熟,即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有一个逐步成熟的过程,且这一过程的发展遵循若干客观发展规律,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遵循生物进化的规律。 ?2.环境因素 ?(1)自然环境因素。 ?一是胎儿在母体内的生物环境,在母体环境中,营养及温度、药物、幅射等保健方面的因素对胎儿的生理发育和心理发生作用极大,甚至对出生以后儿童的健康和适应能力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二是人出生以后的地理环境。地理环境指的是大自然为人提供的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包括气候、土壤、山川、河流、矿藏以及动植物资源等。 ?(2)家庭环境因素。家庭经济因素、家庭教育因素、家庭成为的行为因素 ?(3)社会环境因素。会环境是围绕在个体周围的并对个体自发地发生影响的外部世界。它包括个体所接触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及因参与其中而接触到的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以及同邻里、亲戚、朋友的交往等, ?3.学校教育在青少年心理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1)学校教育能充分地利用青少年的遗传素质,对其发展施加积极的影响。 ?(2)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3)学校教育能影响青少年心理发展的方向和水平。

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管理心理学资料 第一章 1.管理心理学:是研究组织管理活动中人的行为规律及其潜在的心理机制,并用科学的方法改进管理工作,不断提高工作效率与规律效能,最终实现组织目标与个人全面发展的一门学科。 2.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动机管理,动机是人类一切心理活动的起点和前提;认知管理,认知是人们获得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情绪管理,情绪的劳动与管理、应激管理、员工卷入等;行为管理,良好的行为是一切心理管理的最终目标;组织管理,包括组织概述、组织士气和气氛、组织变革与发展等。 3.管理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的区别: 1)研究的侧重点不同 管理心理学着重研究行为背后潜在的心理活动规律,而组织行为学重点探讨行为特点和规律本身,把人的外显行为作为研究对象,已达到预测和控制行为的目的。管理心理学侧重于本源学的研究,而组织行为学则侧重于现象学的研究 2)理论基础不同 管理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其理论源泉主要是心理学; 组织行为学作为行为科学的一个分支,来源更加多样化,

如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经济学等3)形成的背景不同 管理心理学:1912,美籍德国的闵斯特伯格出版《心理学与工作效率》,首先正式把心理学应用到工业管理中;1958,美国的利维特正式提出“管理心理学”这一术语,使管理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组织行为学:由行为科学发展而来,是行为科学与组织管理相结合而形成的分支学科。20世纪60年代,形成跨众多学科的研究领域。 4.管理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的联系 1)心理与行为密切相关:一方面,行为是心理的外在表现,组织行为学在研究人的行为时,必然会涉及行为背后的潜在心理机制;另一方面,心里是一种内隐的活动,管理心理学在探索人的心理活动规律时,也需要通过观察人的外部行为来达到推断内部过程的目的。 2)研究内容上的联系,二者在研究的总体框架上无大地差别,其基本内容皆为组织管理活动中的个体、群体、领导、组织等方面的心理和行为规律,只是对同一问题的研究视角和出发点不同而已。 3.研究目的上的联系:目的基本相同,通过对组织管理活动中的人的行为规律及其潜在心理机制的探索,揭示有个规律,不断促进管理工作的科学化,持续提高工作绩效与管理效能,最终实现组织好人的全面发展。

社会心理学复习提纲(南开大学第四版)讲课稿

社会心理学复习提纲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1.个体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①研究人的社会化和自我意识②研究人的社会动机③研究人的社会认知④研究社会态度的改变 2.社会交往心理和行为。包括人际关系、人际沟通、社会影响等方面。 3.群体心理 4.应用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自20C20’由“社会经验论”阶段进入“社会分析论”阶段。其主要特征是社会心理学已从描述转变为实证,从定性研究转变为定量研究,从理论转变为应用,从大群体分析转变为小群体研究。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 他将人的精神世界划分为意识和潜意识两大部分。意识是可以直接感知到的有关心理部分,潜意识包含了人的原始冲动和本能。根据这一设想,有三个相应的人格组织结构: 本我、自我、超我。本我是心理能量的基本与源泉,它奉行“快乐的原则”而不受理智、逻辑、道德的约束,以满足本能的需要;自我位于本我和超我之间,主要对两者加以统治和统辖,它遵循“现实原则”,其作用是将“快乐原则”现实化,以此调整与外部世界的关系,达到真正能满足需要的作用;超我是人格的最上层,主要以道德的原则为准绳,它发端与自我并将父母的道德观内化于己,以便使自己的行为符合于父母的要求。 将潜意识冲动归于性的趋利:口唇区、肛门区、生殖器区及生殖欲等。 乔治米德:符号互动理论 是以两个假设为前提的:1.人类在生理上的脆弱迫使他们在群体中互相合作,以求生存。2.存在于有机体内部或有机体之间的有利于合作因而最终也有利于生存与适应的行为将被保存下来,因此。。。。。。 主观我与客观我。“主观我”是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冲动,具有主动性与创造性;“客观我”是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形成的,由于个人具有扮演他人角色的能力,因此客观我就成为“一般化的他人”。 自我的发展必须经历三个阶段,即准备、玩耍和游戏。 班图拉:社会学习理论 格式塔学派与勒温的场论:社会认知理论 场:包含了个人的主观因素、心理环境和行为,而行为则是前两者相互作用的结果。 社会化:是个体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适应并吸收社会的文化,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1.儿童期的社会化:基本社会化 2.青春期与青年期的社会化:预期社会化 3.成人期的社会化:发展社会化 4.继续社会化与再社会化 社会化的内容:政治社会化,道德社会化,性别角色社会化 社会化的因素:生物遗传因素,社会文化因素 社会环境因素:1.社会文化 2.家庭 3.学校 4.同辈群体 5.大众传播媒介 6.计算机网络

大学 选修课 心理学 复习资料 重点内容

第一章绪论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现象 独立的标志: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二、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1.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2.个性心理:个性心理倾向(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三、心理学的体系 1.基础性心理学:研究的是心理科学中与各分支心理学有关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的方法学问题,以及心理现象发生和发展的基本问题。 主要包括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生理心理学、比较心理学和实验心理学等。 2.应用性心理学:研究的是如何把基础性心理学所揭示出的一些基本规律应用于人类实践的各个方面,并进一步探索在各实践领域中 心理活动的具体规律问题。 主要包括教育心理学、管理心理学、运动心理学、文艺心理学、司法心理学、政治心理学、军事心理学等。 四、心理是脑的机能 1.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 2.神经系统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 第二章感觉、知觉和观察力 一、感觉和知觉的概念 1.感觉:当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受器,各种感受器能够区别出适宜的刺激,从而使大脑产生了对这些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这种反 映就是感觉。 2.知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知觉的产生,必须是以各种形式的感觉的存在为前提,并且与 感觉同时进行。 二、感觉和知觉的区别与联系 1.区别:(1)所反映的具体内容不同。感觉——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各种属性的整体反映。 (2)生理基础不同。感觉——单一分析器;知觉——多种分析器。 (3)感觉是介于心理和生理之间的活动,它的产生主要来自于感觉器官的生理活动以及客观刺激的物理特性,相同的客观刺激会引起相同的感觉;而知觉则是在感觉到基础上对事物的各种属性加以综合和解释的生理活动过程,知觉的反映 要借助人的主观因素的参与。 2.联系:两者都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物的反映,同属于感性认识阶段。感觉是知觉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知觉的基础,没有 感觉就没有知觉。而知觉是感觉的深入和发展。感觉越丰富、精细、知觉就越正确完整。 三、感觉和知觉的种类 1.感觉的种类:根据感受器在人体内所处的位置和接受刺激的来源的不同,将感觉可分为: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皮 肤觉)和内部感觉(运动觉、平衡觉、机体觉)。 2.知觉的种类:根据何种分析器在知觉过程中占主导地位,可以将知觉分为视知觉、听知觉、嗅知觉、味知觉和皮肤知觉等。 根据人脑所认识的事物特性,可以把知觉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四、错觉 1.错觉:错觉是一种特殊的知觉,人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必然产生的某种有固定倾向的受到歪曲的知觉。

基础心理学复习资料汇总

【基础心理学知识复习资料】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及活动规律的科学。 ?基础心理学是研究正常成人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基础学科。 ?心理现象可分为心理过程和人格。 ?心理过程包括认知、情感和意志。 ?动物心理的发展经历了3个阶段 ?动物心理的发展经历了感觉、知觉、和思维萌芽三个阶段 ?心理反映的特点有能动性和主观性 ?由于人的心理和行为之间的关系使我们可以通过人的行为客观的研究他的心理。 ?心理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中间科学或边缘科学。 ?科学心理学创使人是冯特。 ?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冯特和铁钦纳是构造心理学派的创始人。 ?研究刺激与反应之间的关系是行为主义学派的主要特点。 ?人本主义心理学被称为心理学第三势力。 ?20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认知心理学是心理学研究的新方向。 ?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和脑的机制是生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研究心理学必须坚持的原则有客观性原则、辩证发展原则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心理学研究除了运用一般观察法、调查法和实验法外,还要运用个案法。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单位。 ?脑的基本结构单位是神经元。 ?神经元是由细胞体、树突和轴突组成的。 ?神经元具有接受刺激、传递信息和整合信息的功能。 ?神经元可分为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等几种。 ?神经系统是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构成的。 ?外周神经系统可分为躯体神经系统和自主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是由脊髓和大脑组成的 ?脑是由脑干、间脑、小脑和端脑组成。 ?脑干包括延脑、桥脑和中脑。 ?网状结构是调节睡眠与觉醒的神经中枢。 ?丘脑是皮层下较高级的感觉中枢。 ?下丘脑是调节自主神经系统活动的中枢。 ?以沟和裂为界线,可把大脑皮层分为额叶、顶叶、枕叶和颞叶等组成部分。?大脑皮层感觉中枢包括视觉中枢、听觉中枢和躯体感觉中枢。 ?中央后回是躯体感觉中枢。 ?大脑皮层躯体运动中枢位于中央前回。 ?对一般人来说,大脑两半球的功能左右是不对称的。 ?大脑两半球解剖结构对称,但功能不对称。 ?对一般人来说,大脑两半球的功能表现为左半球言语功能占优势。 ?1860年,布洛卡发现右利手的人左半球言语功能占优势。 ?1860年,法国医生布洛卡发现了运动性言语中枢。

(完整word版)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第二部分心理学 1.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它包括:心理过程、个性心理。 2. 心理过程:(1)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 (2)情绪情感过程:情绪、情感; (3)意志过程: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 3. 个性心理:(1)个性心理倾向性:需要、动机、信念、理想、价值观、世界观等; (2)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性格、气质。 4. 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人的心理的实质: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反映。 5. 神经系统是心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反射。 6. 巴普洛夫第一信号活动: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望梅生津”,人和动物共有。 第二信号活动:用语词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谈虎色变”“望梅止渴”,人类特有的。 7. 心理学的主要流派 一、构造主义心理学 产生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是心理学的第一个理论学派,创始人为德国心理学家冯特。他主张用实验的方法来分析人的心理结构,因此,他的流派被称“构造主义心理学”。 二、机能主义心理学 产生于十九世纪末,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该学派强调心理学要研究意识的功能,因而被称为“机能主义心理学”。 三、行为主义心理学 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于1913年创立,并在世界各国产生很大反响。华生认为:意识是玄妙的不可捉摸的,心理学不应该研究意识,而应该研究可观察的行为,主张行为是“刺激-反应”的联结,因此他的流派被称为“行为主义心理学”。 四、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 1912年诞生于德国,首创人是韦特海默,代表人物有苛勒、考夫卡。“格式塔”是从德文而来,意思是完形或整体。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人对事物的认识具有整体性,“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强调从事物的整体来研究心理。 五、精神分析学派 由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于1900年创立。他提出要用精神分析的方法(自由联想、释梦)来寻找病人疾病的根源,重视无意识研究。 六、人本主义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50—60年代在美国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心理学思潮和思想运动,主要代表人物有马斯洛、罗杰斯等。人本主义心理学既反对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第一势力)机械的环境决定论,又反对精神分析学(心理学的第二势力)本能的生物还原论,故被称为西方心理学的第三势力。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人与动物本质上完全不同,人的行为主要受自我意识的支配,具有个人发展的潜能,强调这是理解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出发点。 七、认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是现代心理学中新兴的一种思潮。早期的认知心理学是以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为代表。20世纪20—30年代,皮亚杰建立了“发生认识论”,促进了认知心理学的发展。美国心理学家奈塞尔于1967年发表了《认知心理学》一书,从计算机信息加工的角度研究人的内部心理活动规律,认为要了解人的行为,必须研究它的内部心理活动,重视内部心理过程的研究。简而言之,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们对知识的获得、贮存、提取和应用的过程。 8.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注意的特点:指向性、集中性。 注意的功能: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和监督功能。 9. 注意的分类: 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指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窗外的歌声 有意注意(随意注意):指有预定目的,并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学习、听课 有意后注意(随意后注意):指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盲打”、织毛衣不用看 三者关系:紧密联系、协同活动。有意注意可以发展为有意后注意,而无意注意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为有意注意。 10. 注意的品质: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

心理学[第七节思维]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第七章思维 第一节思维的基本问题 思维在人的生活当中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它能不断扩大人的认识范围,不仅能认识现在,还可以回顾过去和预见未来。其次,它能不断提高人的认识深度,不仅能认识人所能一般接触到的事物以及规律,还可以把握人们所不能直接感知的事物以及规律,使人对现实事物的认识得以无止境地深化。第三,更重要的是,它能使人由认识世界向改造世界发展,不仅能使人掌握知识、认识规律还可以使人由认识世界运用知识和规律解决问题,进行创造性活动。 一、思维的概念和特征 (一)思维的概念 思维是人对客观事物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性联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概括的和间接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它能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并主要表现在概念形成和问题解决的活动中。思维不同于感觉、知觉和记忆,但又离不开感觉、知觉、记忆活动所提供的信息。人们只有在大量感知信息的基础上,在记忆的作用下,才能进行推理,作出种种假设,并检验这些假设,进而揭示感觉、知觉、记忆所不能揭示的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规律。 (二)思维的特征 1.概括性 思维的概括性是指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共同的特征和规律抽取出来,加以概括。概括在人们的思维活动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使人们的认识活动摆脱了具体事物的局限性和对事物的直接依赖关系,这不仅扩大了人们认识的范围,也加深了人们对事物的了解。所以概括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思维的水平。另外,概括是人们形成概念的前提,也是思维活动能迅速进行迁移的基础。人们认识水平越高,对事物的概括水平也就越高。

2.间接性 思维的间接性是指人们借助于一定的媒介和一定的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的认识。由于思维的间接性,人们才可能超越感知觉提供的信息,认识那些没有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的事物和属性,从而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3.思维是对经验的改组 思维是一种探索和发现新事物的心理过程。它常常指向事物的新特征和新关系,这就需要人们对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不断进行更新和改组。在从事科学研究、探索世界的奥秘时,人们需要对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重建、改组和更新。 思维活动常常是由一定的问题情境引起的,并企图解决这些问题。这个过程不是简单地再现经验,而是对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改组和建构。 二、思维的过程 (一)分析与综合 分析是指在头脑中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或各个属性。人们对事物的分析往往是从分析事物的特征和属性开始的。综合是在头脑中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特征、各种属性结合起来,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形成一个整体。综合是思维的重要特征,只有把事物的部分、特征、属性等综合起来,才能把握事物的联系和关系,抓住事物的本质。 分析与综合是相反而又紧密联系的同一思维过程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任何一种思维活动既需要分析,又需要综合。 (二)比较 比较是把各种事物和现象加以对比,确定它们的相同点、不同点及其关系。比较是以分析为前提的,只有在思想上把不同对象的部分特征区别开来,才能进行比较。同时,比较还要确定它们之间的关系,所以比较又是一个综合的过程。 比较是重要的思维过程,也是重要的思维方法,它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学习

《基础心理学》复习资料(重点)

《基础心理学》(专升本参考复习资料) 第一章 一、填空题 1、科学心理学诞生于1879年,其标志就是德国得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2、我国学者多认为人得最基本得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3、心理学就是研究人得心理现象及其规律得科学具体来说就是研究人得人得行为与心理活动规律得科学。 4、人格主要体现在心理动力与心理特征两个方面。 5、心理学得主要目标就是对人得行为与心理现象进行描述心理现象、解释心理现象、预测心理现象与调节与控制心理现象。 6、人脑就是心理活动得主要物质基础。 7、分化抑制使有机体能够对外界环境进行精细分析,并做出准确反应。 8自我意识就是指人对自身以及对自己与客观环境关系得觉察与认识。 9知觉得基本特征(或者说规律)主要有知觉得选择性,知觉得理解性,知觉得整体性与知觉得恒常性等。 10意志行动得心理过程可分为采取阶段与决定阶段两个阶段。 11、神经元又称神经细胞,它能接收、加工或到体内其她细胞。12.神经系统得基本单位就是神经元。 13.神经元具有兴奋与传导这两个最主要得特性。

14操作性条件反射就是指在一定得刺激情境中,个体得反应结果能满足其某种需要,以后这种操作及活动得到强化而形成条件反射,也称为工具性条件反射。 15.神经元受到刺激并产生兴奋就是一种对刺激得反应能力,表现为神经冲动。神经冲动能将信息从个神经元传到另一个神经元。 16人得心理现象可划分为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得心理过程与心理个性两个部分。 17、神经元就是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得基本单位。 18巴甫洛夫把有机体得反射区分为在种系发展过程中遗传下来得无条件反射与个体生活成长过程中所习得得条件反射两种。 19、概念就是人脑反映事物本质得一种思维形式,就是思维得最基本得单位。 20 能力就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得以顺利进行得心理特征。 21、奥尔波特(G、 W、 Allport)认为人有两种特质:共同特质与个别特质。 22 随意后注意又称有意后注意,就是指有预定目得、不需要意志努力得注意。 23、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对新学习得知识与技能要进行及时复习。 24、根据注意时有无目得性与意志努力得程度,注意可分为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随意后注意三种。 25、发散思维具有变通性、流畅性与独创性三个主要特点。 26、按照能力得功能不同,可以把能力分为认知能力、操作能力与社交能力三种。 27、情绪就是指人对客观事物就是否符合自身需要而产生得态度体验。 28、长时记忆中得信息编码方式就是以意义编码为主。意义编码有表象编码与

大学心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心理学的对象、任务和方法 一、填空: 1、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包括()和()两个方面。 2、心理过程包括()、()、和()。 3、个性心理特征包括()、()和()等。 4、()年()心理学家()在莱比西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开始。 5、心理学研究的原则有()、()、()和()。 6、采用实验法进行心理学研究时,需要考虑三个变量,第一个是()、第二个是(),第三个()。其中,对()要严格控制。 7、实验法可分为()实验法和()实验法。 8、调查法主要有()、()和()等几种具体方式。 二、名词解释: 1、心理过程 2、心理倾向 3、心理特征。 三、简答: 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哪些方面?其研究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2、心理与行为、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怎样? 3、心理学研究常用的方法有哪些?各有什么优缺点? 4、现代心理学有哪些主要派别? 5、认识过程与情感过程的关系。 6、认识过程与意志过程的关系。 7、情感过程与意志过程的关系。 8、研究心理学的意义。 四、论述: 思考:心理学的未来发展趋势 第二章心理的实质 一、名词解释: 1、反映 2、反射 3、意识 4、无意识 5、自我意识。 二、简答: 1、为什么说心理现象是物质长期演化的结果?

2、从动物心理发展的历程说明心理、脑、外部环境三者的关系。 3、意识有哪些基本特征?试对意识结构进行分析。 4、什么是自我意识?阐述自我意识形成和发展的途径。 三、论述: 试论心理的实质。 第二章心理的实质 一、名词解释: 1、反映 2、反射 3、意识 4、无意识 5、自我意识。 二、简答: 1、为什么说心理现象是物质长期演化的结果? 2、从动物心理发展的历程说明心理、脑、外部环境三者的关系。 3、意识有哪些基本特征?试对意识结构进行分析。 4、什么是自我意识?阐述自我意识形成和发展的途径。 三、论述:试论心理的实质。 第四章注意 一、选择题: 1、教师上课既要注意自己讲的内容,又要注意时间,还要注意学生的听课反应,这说明注意的()。 (1)范围广(2)稳定性高 (3)分配能力强(4)转移深度快 2、注意从其发生来说,是一种()。 (1)经典性条件反射(2)工具性条件反射 (3)定向反射(4)泛化反射 3、任何人的注意不能以同样的强度维持()分钟以上。 (1)20 (2)30 (3)40 (4)50 4、“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属于感觉的()现象。 (1)同时对比(2)后像 (3)适应(4)继时对比 二、填空题: 1、注意的功能主要有()、()、和()。 2、鉴别一个人注意品质的主要依据是()、()、()和()。

大学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整理_(完整版)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因为是A、B卷随机抽来考,所以知识点超级多) 第一章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与规律,包括受教育者的各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和发展的规律,以及教育者如何通过这些规律对受教育者进行有效的教育。 2.桑代克在1903年著《教育心理学》一书,标志着当代教育心理学的诞生。 3.教育心理学的实证研究方法: (1)相关研究:主要用于探讨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并根据这种关系就研究对象的特征和行为作出解释和预测。 (2)因果研究:主要用于探讨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是教育心理学中最重要的研究方法)——一般通过实验法来进行因果研究。 第二章(整章都是重点,有关联的知识点都有,避免遇到灵活运用的题目,所以容较多) 第一节:学习概述 1.学习的概念: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A,学习是人与动物共有的普遍现象。B,学习是有机体后天习得经验的过程。C,学习表现为个体行为由于经验而发生的较稳定的变化。 2.学习的类别: A,按学习结果划分:(加涅)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态度的学习、动作技能。B,按学习性质划分:(奥苏贝尔)接受学习—发现学习;机械学习—有意义学习(详见第三节:认知派学习理论) 第二节: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1.桑代克(试误—联结) 学习遵循三条重要的学习原则: A准备律:指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势。 B.练习律:指联结的频率决定联结的强度。 C.效果律:指的是动作在情境中跟随满意的变化,则动作的重复的可能性将增加;反之,动作在情境中跟随不满意的变化,则动作的重复的可能性将减少。(与斯金纳的强化与惩罚有一定联系) 2.巴普洛夫(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狗分泌唾液实验:无条件刺激——无条件作用 条件刺激——条件作用 3.华生(经典性条件学习理论) ——有机体的学习就是通过经典性条件作用的建立,形成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结的过程。提出S—R模式。 “恐惧形成”实验 学习的消退律和学习的泛化和分化律。(与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的泛化和分化进行区别)

心理学复习资料

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和周围人的关系的认识。自我意识由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种心理成分构成。 社会化:个体在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中获得他所处的社会的各种行为规范,价值规范,知识技能,成为独立的社会成员并逐步适应社会的过程。 流体智力:指基本与文化无关的、非言语的心智能力。 晶体智力:应用从社会文化中习得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能力 学习风格:指学习者在完成学习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一贯的、典型的、独具个人特色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 情绪或行为障碍儿童:儿童的行为在没有智力障碍和精神失常的情况下与其所处的社会情景及社会评价相违背,在行为上显著异于常态且妨碍个人对正常社会生活的适应 内隐学习:指有机体在与环境接触的过程中不知不觉的获得了一些经验并因之改变其事后某些行为的学习 外显学习:受意识支配,需要付出心理努力并需按规则做出反应的学习 正式学习:在学校的学历教育和工作后的继续教育中发生的学习,是通过课程、教学、实习以及研讨等形式进行的。 非正式学习;由学习者自主的、在非正式的学习时间和场合、通过非教学性质的社会交往而进行的学习。 强化程序:强化出现的时机和频率也能增强或减弱行为 连续强化程序:如果在每一个适当反应之后呈现一个强化这叫连续强化程序 断续强化程序:只在有些而非所有反应之后呈现强化 间隔程序:根据历次强化之间的时间间隔而安排强化 比率强化:根据历次强化学习者做出适当反应的数量而安排强化 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信息的指向和集中 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是指将概括程度或包容范围较低的心概念或命题,归属到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括程度或包容范围较高的适当概念或命题之下,从而获得新概念或新命题的意义 知识编辑:个体把陈述性知识转化成程序性知识,安德森等把这一过程称为知识编辑 建构主义:是认知学习理论的新发展,对当前的教学改革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学习共同体:{或称,学习社群} ,即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共同构成的团体。 支架性教学:j教师或其他助学者共同完成蕴含了某种文化的活动,为学习者参与该活动提供外部支持,帮助他们完成独自无法完成的任务。 自下而上的知识: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交往和游戏等活动中,学习者形成了大量的个体经验叫做自下而上 自上而下的知识:在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了丰富的公共文化知识,在个体的学习中,这种知识首先以语言符号的形式出现,由概括向具体经验领域发展,所以称为自上而下知识需要层次论认为人有7种基本需要;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求知需要美的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 心理安全感:指无条件的接纳别人,提供没有外在评价的气氛以及移情理解。 心理自由感:指允许个人有符号表达的自由,使其自由思考和感觉,来增进其经验的开放性,以及知觉和理解的松快自如和自发性。 动机:指激发、引导、维持并使行为指向特定目的的一种力量。动机的产生依赖于需要和诱因。 需要:人体组织系统中的一种缺乏、不平衡的状态,推动人寻找满足需要的对象,从而产生活动的动机。

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第二部分心理学 1、心理学就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得科学。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它包括:心理过程、个性心理。 2、心理过程:(1)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 (2)情绪情感过程:情绪、情感; (3)意志过程:意志行动得心理过程。 3、个性心理:(1)个性心理倾向性:需要、动机、信念、理想、价值观、世界观等; (2)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性格、气质。 4、心理就是脑得机能,脑就是心理得器官。人得心理得实质:客观现实在人脑中得反映。 5、神经系统就是心理活动得主要物质基础。神经系统得基本活动方式——反射。 6、巴普洛夫第一信号活动: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得条件反射系统。“望梅生津”,人与动物共有。 第二信号活动:用语词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得条件反射系统。“谈虎色变”“望梅止渴”,人类特有得。 7、心理学得主要流派 一、构造主义心理学 产生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就是心理学得第一个理论学派,创始人为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她主张用实验得方法来分析人得心理结构,因此,她得流派被称“构造主义心理学”。 二、机能主义心理学 产生于十九世纪末,创始人就是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该学派强调心理学要研究意识得功能,因而被称为“机能主义心理学”。 三、行为主义心理学 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于1913年创立,并在世界各国产生很大反响。华生认为:意识就是玄妙得不可捉摸得,心理学不应该研究意识,而应该研究可观察得行为,主张行为就是“刺激-反应”得联结,因此她得流派被称为“行为主义心理学”。 四、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 1912年诞生于德国,首创人就是韦特海默,代表人物有苛勒、考夫卡。“格式塔”就是从德文而来,意思就是完形或整体。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人对事物得认识具有整体性,“整体大于部分之与”,强调从事物得整体来研究心理。五、精神分析学派 由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于1900年创立。她提出要用精神分析得方法(自由联想、释梦)来寻找病人疾病得根源,重视无意识研究。 六、人本主义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就是20世纪50—60年代在美国产生与发展起来得一种心理学思潮与思想运动,主要代表人物有马斯洛、罗杰斯等。人本主义心理学既反对行为主义(心理学得第一势力)机械得环境决定论,又反对精神分析学(心理学得第二势力)本能得生物还原论,故被称为西方心理学得第三势力。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人与动物本质上完全不同,人得行为主要受自我意识得支配,具有个人发展得潜能,强调这就是理解人得心理与行为得出发点。七、认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就是现代心理学中新兴得一种思潮。早期得认知心理学就是以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为代表。20世纪20—30年代,皮亚杰建立了“发生认识论”,促进了认知心理学得发展。美国心理学家奈塞尔于1967年发表了《认知心理学》一书,从计算机信息加工得角度研究人得内部心理活动规律,认为要了解人得行为,必须研究它得内部心理活动,重视内部心理过程得研究。简而言之,认知心理学就是研究人们对知识得获得、贮存、提取与应用得过程。 8、注意就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得指向与集中。 注意得特点:指向性、集中性。 注意得功能: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与监督功能。 9、注意得分类: 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指没有预定目得,也不需要意志努力得注意。窗外得歌声 有意注意(随意注意):指有预定目得,并需要意志努力得注意。学习、听课 有意后注意(随意后注意):指有预定目得,但不需要意志努力得注意。“盲打”、织毛衣不用瞧 三者关系:紧密联系、协同活动。有意注意可以发展为有意后注意,而无意注意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为有意注意。 10、注意得品质:注意得广度、注意得稳定性、注意得分配、注意得转移。

大学心理学考试重点

博采众长的学习态度 ?案例: ?玛莎是大学一年级的学生,严重抑郁,功课成绩下降,终日萎靡不振,几乎不与别的同学交谈。 ?精神分析心理学家:要注意到,玛莎是与男朋友分手不久后变得情绪低落的。抑郁常常与失落感有关。玛莎也许在无意识中把自己的失落感、气愤或抵触情绪变成了对自己的责备和怨恨。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在玛莎的抑郁出现之前,她的学习成绩属于中等水平,在出现心理问题后成绩有所下降。当人不能得到好的分数、感情支持、友谊或认可等奖励时,他在学习及其他活动中的努力就会停止。当玛莎变得抑郁时,她的行为也会有所变化,而那些变得更为消极的行为会使她更不可能得到好成绩、赞扬和关爱。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玛莎在高中时学习成绩优秀。因此,她也许没有做好应对大学生活中的困难的准备。如果在她的自我形象中才智和能力非常重要,那么,自己学习成绩不好对她会是一个大的打击。与男友的分手也会使她感到自己无能。我认为,玛莎感到抑郁、脆弱和茫然,可能是由于她的自我形象和自尊受到打击而造成的。 ?认知心理学家:可以通过分析玛莎的思维模式解释她为什么产生抑郁。她可能过于“放大”了近来她所遇到的那些问题的严重性,也可能是她有一些不现实的想法,比如“如果我现在不能出人头地,将来就一事无成”等这类错误的思维模式会导致抑郁。心理学与学校教育的关系 ?心理学研究的新进展会给教育带来变革 –机能主义,以儿童、活动为中心,新教育运动 –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引起教育观念的变革:教育以学习者为中心,基本目的是发展积极的“自我概念”;教师是发展的促进者、鼓励者和帮助者;情感教 育是教学的基本动力 ?心理学知识有助于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 –有助于了解心理规律,比如注意的维持时间、两种注意的交替转换; –了解个性特点,做到因材施教 ?心理学知识的学习有助于教师的自我成长和发展 第三章补充二、记忆内容储存的形式 (一)语词 语词记忆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过程。对语词的形、音、义经过形码、声码、意码的编码后将语词信息储存在记忆中。在记忆语词时,声码优先,形码和意码次之。 (二)表象 1.什么是表象 过去感知的事物不在面前时在头脑中再现出来的该事物的形象叫表象。 2.表象的特征 形象性。头脑中保持的表象是客观事物的具体形象并以生动具体的形象的形式 浮现,和过去感知该事物时的形象非常相似。 概括性。表象所反映的事物形象是同一事物或同一类事物共有的特点,是一种 类化了的事物形象。 3.表象的意义 1)表象是介于感知和思维之间的中间环节,是从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的桥梁。 2)表象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学生必须广泛地运用记忆表象才能理解和获得知识。 保持内容在质的方面的变化表现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