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尿实验报告结论

利尿实验报告结论

利尿实验报告结论

尿液是人体代谢产物的重要排泄物之一,其成分和排泄量对体内代谢和健康状

态具有重要意义。利尿实验是一种常用的检测尿液排泄功能的方法,通过观察

尿液的排泄量和成分来评估肾脏的功能和机制。本文将对利尿实验的结果进行

分析和结论,以期更好地理解人体的尿液排泄过程。

利尿实验通常包括水负荷试验和药物利尿试验两种类型。水负荷试验是通过给

予被试大量饮水,观察其尿液排泄量和浓度变化,以评估肾脏对水分的调节能力。药物利尿试验则是通过给予被试某种利尿药物,观察其对尿液排泄的影响,以评估肾脏对药物的反应性。根据实验目的的不同,选择适当的实验方法可以

更准确地评估肾脏功能。

根据利尿实验的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尿液排泄量:观察尿液排泄量是利尿实验的基本指标之一。正常情况下,人

体每天排出的尿液量约为1500-2000毫升。如果尿液排泄量明显低于正常范围,可能表明肾脏功能异常或者体内水分不足。相反,如果尿液排泄量明显高于正

常范围,可能表明肾脏对水分的调节能力下降或者体内水分过多。

2. 尿液浓度:尿液的浓度反映了肾脏对水分的浓缩和稀释能力。正常情况下,

尿液的浓度与体内水分的平衡相关,体内水分过多时尿液浓度较低,体内水分

不足时尿液浓度较高。利尿实验中,观察尿液的比重或者浓度变化可以评估肾

脏对水分的调节能力。

3. 尿液成分:除了尿液的排泄量和浓度,利尿实验还可以观察尿液的成分变化。尿液中含有多种代谢产物,如尿素、尿酸、肌酐等,它们的排泄量和浓度变化

可以反映肾脏对代谢产物的排泄能力。通过观察尿液成分的变化,可以评估肾脏对代谢产物的处理效率和代谢状态。

综上所述,利尿实验是一种常用的评估肾脏功能和机制的方法。通过观察尿液的排泄量、浓度和成分变化,可以更好地了解肾脏对水分和代谢产物的调节能力。利尿实验的结果对于评估肾脏健康和疾病诊断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利尿实验只是评估肾脏功能的一种方法,综合其他临床检查和病史资料,才能得出更准确的结论。因此,在进行利尿实验时,应结合具体情况,综合分析结果,以更好地评估肾脏功能和健康状态。

利尿实验报告结论

利尿实验报告结论 利尿实验报告结论 尿液是人体代谢产物的重要排泄物之一,其成分和排泄量对体内代谢和健康状 态具有重要意义。利尿实验是一种常用的检测尿液排泄功能的方法,通过观察 尿液的排泄量和成分来评估肾脏的功能和机制。本文将对利尿实验的结果进行 分析和结论,以期更好地理解人体的尿液排泄过程。 利尿实验通常包括水负荷试验和药物利尿试验两种类型。水负荷试验是通过给 予被试大量饮水,观察其尿液排泄量和浓度变化,以评估肾脏对水分的调节能力。药物利尿试验则是通过给予被试某种利尿药物,观察其对尿液排泄的影响,以评估肾脏对药物的反应性。根据实验目的的不同,选择适当的实验方法可以 更准确地评估肾脏功能。 根据利尿实验的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尿液排泄量:观察尿液排泄量是利尿实验的基本指标之一。正常情况下,人 体每天排出的尿液量约为1500-2000毫升。如果尿液排泄量明显低于正常范围,可能表明肾脏功能异常或者体内水分不足。相反,如果尿液排泄量明显高于正 常范围,可能表明肾脏对水分的调节能力下降或者体内水分过多。 2. 尿液浓度:尿液的浓度反映了肾脏对水分的浓缩和稀释能力。正常情况下, 尿液的浓度与体内水分的平衡相关,体内水分过多时尿液浓度较低,体内水分 不足时尿液浓度较高。利尿实验中,观察尿液的比重或者浓度变化可以评估肾 脏对水分的调节能力。 3. 尿液成分:除了尿液的排泄量和浓度,利尿实验还可以观察尿液的成分变化。尿液中含有多种代谢产物,如尿素、尿酸、肌酐等,它们的排泄量和浓度变化

可以反映肾脏对代谢产物的排泄能力。通过观察尿液成分的变化,可以评估肾脏对代谢产物的处理效率和代谢状态。 综上所述,利尿实验是一种常用的评估肾脏功能和机制的方法。通过观察尿液的排泄量、浓度和成分变化,可以更好地了解肾脏对水分和代谢产物的调节能力。利尿实验的结果对于评估肾脏健康和疾病诊断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利尿实验只是评估肾脏功能的一种方法,综合其他临床检查和病史资料,才能得出更准确的结论。因此,在进行利尿实验时,应结合具体情况,综合分析结果,以更好地评估肾脏功能和健康状态。

影响尿液生成的因素实验报告结论

影响尿液生成的因素实验报告结论 影响尿液生成的因素实验报告结论 本次实验的主要目的是探究影响尿液生成的因素,通过实验手段,得出相应的结论。 根据实验结果以及数据分析,得出结论如下: 1. 水分的摄入量是影响尿液生成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大量饮水会刺激肾脏加快过滤 速度,促进尿液的生成,而体内水分不足则会减缓过滤速度,使得尿液生成量减少。 2. 肾脏自身功能也是影响尿液生成的重要因素之一。肾脏功能较差的个体,即便饮 水量充足,也难以促进尿液的生成,尿液排出量相对较少。 3. 饮食的影响也不能忽视。食物中的营养素和各种化合物会在肾脏内进行过滤排泄,不同的饮食习惯和摄入量也会对尿液生成量产生影响。 4. 运动量和体力活动程度对于尿液生成量的影响也很显著。运动会增加人体代谢率,加快废物的产生和排泄,同时过量运动也会造成水分的流失,导致尿液泌出量减少。 5. 环境因素也会对尿液生成产生一定影响。例如气温的高低、湿度等因素会直接影 响身体的代谢水平和循环系统的功能,进而影响尿液生成的量和频率。 在实验中,我们通过控制灌注速度、饮水量、饮食、运动、环境参数等,对尿液生成 的影响进行了观察和记录,并对数据进行了统计和分析。通过我们的探究,我们得出了上 述结论,这将对我们进一步研究尿液生成机制和进行临床分析和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依 据。 除了以上结论,补充一些实验中发现的影响尿液生成量和质量的因素。 首先是饮食对尿液生成的影响,不同食物中含有不同的营养素和化合物,在肾脏内经 过过滤和分解后,产生的尿液成分会有所不同。高盐饮食会导致尿液中钠离子浓度增加, 而高蛋白饮食则会使尿中尿素氮含量升高。饮食中的植物纤维和矿物质也会对肾脏有益, 有助于促进尿液的生成和排泄。 其次是药物和饮品对尿液生成的影响。例如咖啡因、酒精和茶素等刺激性物质会刺激 肾脏产生尿液,而某些药物也会对尿液的生成和排泄产生一定影响。例如利尿剂可以增加 尿液产生量,而某些药物则可能会影响尿液的成分。 我们还发现尿液生成量和质量还受人的生理周期和身体状态的影响。例如孕期女性, 由于体内的激素水平变化,尿液生成量可能会有所不同;而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的退化, 尿液生成量和排泄功能也可能会受到影响。

速尿对小白鼠的利尿作用实验报告

速尿对小白鼠的利尿作用实验报告 一、速尿 1.定义:是作用于肾脏,增加电解质和水的排出,使尿量增多的药物。 2.分类:根据速尿的作用部位,可分为高效、中效和低效速尿。 3.呋塞米为高效速尿 ⑴利尿作用特点 ⑵作用机制 ⑶临床应用 ⑷不良反应 二、速尿的实验方法 1.动物选择:可用大白鼠、小白鼠、小白鼠、猫和狗,其中以大白鼠较为常用。 2.实验方法:⑴代谢笼实验法:适用于大、小白鼠;⑵直接自输尿管或膀胱收集尿液:适用于较大动物(小白鼠、猫、狗)。 三、具体实验:[目的]:1.了解急性利尿的实验方法;2.观察速尿对麻醉兔的利尿作用。 [材料]:1.动物:小白鼠;2.器材:兔手术台、量筒、注射器、手术器械;3 药品:25%乌拉坦,1%速尿。 [方法]:1.麻醉:取小白鼠一只,称重,耳缘i.v. 25%乌拉坦4ml/kg; 注意:注射速度要缓慢,随时观察角膜反射,反射消失即停止注

射。 2.水负荷:麻醉后i.g.给自来水40ml/kg; 注意:避免灌至气管,将灌胃管外端浸入水中,若有气泡立即拔出。 3.手术:背位固定后剪去下腹部毛,于耻骨联合上方切开皮肤约4——5cm,并沿腹白线剪开肌肉,暴露膀胱,在少血管区做荷包缝合后行膀胱插管。 注意:膀胱插管需注满生理盐水。 4. 记录正常尿量(ml/2分钟),连续记录10min; 5. 耳缘i.v.1%速尿4mg/0.4ml/kg,记录给药后2、4、6、8、10、12、14、16、18、20min尿量毫升数(ml/2分钟)。 [结果]:结果汇总,计算不同时间尿量的均值,以尿量毫升数(ml/2分钟)为纵坐标,给药后不同时间为横坐标作直方图。

速尿对家兔的利尿作用实验报告

速尿对家兔的利尿作用实验报告 速尿对家兔的利尿作用实验报告 引言: 利尿剂是一类可以增加尿量并促进尿液排出的药物。速尿是一种常用的利尿剂,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中。本实验旨在研究速尿对家兔的利尿作用,并探究其 机制。 实验方法: 1. 实验动物:选取健康的家兔作为实验对象。 2. 实验组与对照组:将家兔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只。 3. 给药方式:将实验组家兔给予速尿,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 4. 给药剂量:实验组家兔每次给予速尿10mg/kg体重,对照组家兔给予等体积 的生理盐水。 5. 收集尿液:在给药后的1小时、2小时、4小时和6小时,分别收集家兔的 尿液样本。 6. 尿液分析:采用标准方法测量尿液总量、尿液比重和尿液中的电解质浓度。 实验结果: 1. 尿液总量:实验组家兔在给药后的1小时、2小时、4小时和6小时的尿液 总量明显高于对照组。 2. 尿液比重:实验组家兔的尿液比重显著低于对照组,说明速尿可稀释尿液。 3. 电解质浓度:实验组家兔的尿液中钠、钾、氯离子浓度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讨论: 速尿作为一种噻嗪类利尿剂,通过抑制肾小管对钠和水的重吸收,增加尿液排

出。实验结果表明,速尿对家兔具有明显的利尿作用。尿液总量的增加可能是 由于速尿抑制了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从而促进了尿液的生成和排出。尿液比 重的降低则可能是由于速尿增加了尿液中的水分,稀释了尿液。电解质浓度的 降低可能是由于速尿抑制了肾小管对钠、钾、氯离子的重吸收,导致这些离子 从尿液中排出。 结论: 本实验结果表明,速尿对家兔具有明显的利尿作用。速尿通过抑制肾小管对钠 和水的重吸收,增加尿液排出,从而促进尿液的生成和排出。此外,速尿还可 以稀释尿液,并降低尿液中钠、钾、氯离子的浓度。这些结果对于进一步研究 速尿的利尿机制以及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实验局限性: 本实验仅针对家兔进行了短期的实验观察,因此对于速尿的长期利尿效果和潜 在副作用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此外,本实验未涉及速尿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这也是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方向。 结语: 本实验结果表明,速尿对家兔具有显著的利尿作用。这一发现为进一步研究速 尿的利尿机制以及临床应用提供了基础。通过深入研究速尿的药代动力学和药 效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速尿的利尿机制,并为其在临床上的应用提供科学 依据。

利尿药物实验报告

利尿药物实验报告 利尿药物实验报告 引言: 利尿药物是一类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的药物,其主要作用是促进尿液的排出,从 而减少体内的水分负荷。本实验旨在通过对利尿药物的实验研究,探讨其对尿 液产量和尿液成分的影响,以及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影响。 实验方法: 1. 实验对象: 本次实验选取了20名健康成年男性作为实验对象,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2. 实验药物: 本实验选用了两种常见的利尿药物,分别是噻嗪类利尿药和噻嗪类利尿酮。3. 实验设计: 实验分为两个阶段进行。在第一阶段,实验对象分别服用噻嗪类利尿药和噻 嗪类利尿酮,每次服用药物后,记录尿液产量和尿液成分的变化。在第二阶段,实验对象停止服用药物,观察尿液产量和尿液成分的恢复情况。 实验结果: 1. 尿液产量的变化: 在服用噻嗪类利尿药后,实验对象的尿液产量明显增加,这是因为该药物能 够抑制肾小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从而促进尿液的排出。而在服用噻嗪类利尿酮后,尿液产量的增加效果相对较弱,这是因为该药物主要通过抑制肾小管对钠 离子的重吸收来达到利尿的效果。 2. 尿液成分的变化:

在服用噻嗪类利尿药后,实验对象的尿液中钠、氯等电解质的浓度明显降低,这是因为该药物能够增加肾小管对这些电解质的排出。而在服用噻嗪类利尿酮后,尿液中电解质的浓度变化相对较小。 实验讨论: 1. 利尿药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利尿药物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但长期大剂量使用可能会导致电解质紊乱、 脱水等不良反应。因此,在使用利尿药物时应遵循医生的建议,严格控制药物 的剂量和使用时间。 2. 利尿药物的应用范围: 利尿药物不仅可以用于治疗高血压、心力衰竭等疾病,还可以用于排除体内 多余的水分,帮助减轻水肿症状。但需要注意的是,利尿药物并不适用于所有 人群,如孕妇、哺乳期妇女、肾功能不全患者等。 结论: 利尿药物能够显著增加尿液产量,并对尿液成分产生一定的影响。在使用利尿 药物时,应根据医生的建议,合理使用,以避免潜在的不良反应。此外,对于 不同类型的利尿药物,其利尿效果和对尿液成分的影响也存在差异,需要根据 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

利尿药实验报告

利尿药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 题目:利尿药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探究不同类型的利尿药对组织内液体的排泄能力的影响。 实验方法: 1. 研究对象:实验组包括20只健康的小白鼠,体重在25-30g 之间。对照组同样包括20只小白鼠。 2. 实验设计:实验组分为4组,每组5只小白鼠。第一组口服噻嗪类利尿药,第二组口服环苯氧基丙酸类利尿药,第三组口服噻唑嗪类利尿药,第四组口服袢利尿药。对照组则只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

3. 实验操作: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实验前和实验后体重记录,以 及排尿量、排泄物质浓度和尿液PH值的测定。 实验结果: 1. 对照组:排尿总量为(5.6 ± 0.8)ml,排泄物质浓度为 (1037 ± 46)mg/L,尿液PH值为(6.4 ± 0.2)。 2. 实验组:口服噻嗪类利尿药的排尿总量为(9.2 ± 1.3)ml, 排泄物质浓度为(680 ± 38)mg/L,尿液PH值为(8.2 ± 0.3); 口服环苯氧基丙酸类利尿药的排尿总量为(7.1 ± 0.9)ml,排泄物 质浓度为(874 ± 51)mg/L,尿液PH值为(6.9 ± 0.2);口服噻 唑嗪类利尿药的排尿总量为(6.6 ± 0.7)ml,排泄物质浓度为 (919 ± 48)mg/L,尿液PH值为(6.8 ± 0.3);口服袢利尿药的 排尿总量为(5.9 ±0.6)ml,排泄物质浓度为(1013 ±42)mg/L,尿液PH值为(6.5 ± 0.2)。 实验分析:

1. 噻嗪类利尿药能够有效地增加小白鼠的尿量和排泄物质浓度,而环苯氧基丙酸类利尿药和噻唑嗪类利尿药则对排尿总量和排泄 物质浓度的影响相对较小。 2. 不同类型的利尿药对于小白鼠的尿液PH值的影响较为一致。 3. 实验表明,不同类型的利尿药具有不同的排泄能力,这对于 临床上的药物应用和剂量的调整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结论: 通过本实验,我们可以得出噻嗪类利尿药对小白鼠的排泄能力 具有较为显著的促进作用,而环苯氧基丙酸类利尿药和噻唑嗪类 利尿药则对排尿总量和排泄物质浓度的影响相对较小。不同类型 的利尿药具有明显的差异,应根据药物的特点和患者的情况选择 适当的药物和剂量。

利尿作用实验报告

利尿作用实验报告 利尿作用实验报告 引言: 利尿作用是指某种物质或药物能够促进尿液的生成和排出,有助于排除体内多 余的水分和代谢产物。本实验旨在探究不同物质对小白鼠的利尿作用,并分析 其机制。 实验方法: 1. 实验动物选择:选择健康的小白鼠作为实验对象,确保其体重和性别均匀分布。 2. 实验组设置:将小白鼠随机分为多个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只。 3. 实验物质选择:本实验选取了咖啡因、利尿酮和葡萄糖作为实验物质。 4. 实验过程:每组小白鼠分别口服不同物质,观察其饮水量和尿量的变化,并 记录实验结果。 5. 数据统计分析:通过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不同物质对小白鼠利 尿作用的差异。 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显示,咖啡因组的小白鼠在服用咖啡因后,其饮水量和尿量明显增加。这表明咖啡因具有一定的利尿作用。而利尿酮组的小白鼠在服用利尿酮后,尿 量增加显著,但饮水量没有明显变化。这说明利尿酮主要通过增加尿液排出来 实现利尿作用。与此不同,葡萄糖组的小白鼠在服用葡萄糖后,尿量和饮水量 均无明显变化,表明葡萄糖对小白鼠的利尿作用较弱。 讨论与分析:

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咖啡因具有明显的利尿作用,可能是由于其刺激尿液生成和排出的机制所致。咖啡因能够刺激肾脏排尿功能,促进尿液的生成和排出,从而增加尿量。 2. 利尿酮通过增加尿液排出来实现利尿作用,而不影响饮水量。这可能是因为 利尿酮能够调节肾脏的水和电解质平衡,从而增加尿液的排出。 3. 葡萄糖对小白鼠的利尿作用较弱,可能是因为葡萄糖没有直接刺激尿液生成 和排出的机制。葡萄糖主要通过被吸收和代谢,而不是通过尿液排出来排除体 内多余的水分。 结论: 本实验结果表明,咖啡因和利尿酮具有明显的利尿作用,而葡萄糖的利尿作用 较弱。这些结果对于进一步研究利尿作用的机制和开发利尿药物具有重要意义。此外,本实验还提醒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适度摄入咖啡因和利尿酮等物质,以维 持身体的水分平衡。 总结: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不同物质对小白鼠的利尿作用,并分析了其机制。实验结果显示,咖啡因和利尿酮具有明显的利尿作用,而葡萄糖的利尿作 用较弱。这为进一步研究利尿作用的机制和开发利尿药物提供了参考。希望本 实验的结果能够对相关领域的研究和临床应用有所帮助。

利尿药实验报告

利尿药实验报告 利尿药实验报告 引言: 利尿药是一类能够增加尿液排出量的药物,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中。本实验旨在探究不同利尿药对尿液产量的影响,并分析其机制。 实验方法: 1. 实验材料:利尿药(甲、乙、丙)、实验动物(小鼠)、尿液收集器、天平、试管等。 2. 实验步骤: a. 将小鼠随机分为三组,每组五只。 b. 给每组小鼠分别灌服不同利尿药,剂量相同。 c. 在特定时间段内,收集小鼠的尿液,并记录尿液产量。 d. 对尿液样本进行分析,包括尿液比重、尿液pH值等。 e. 统计数据并进行分析。 实验结果: 1. 尿液产量: a. 甲组小鼠的尿液产量显著高于其他两组,表明甲药具有较强的利尿作用。 b. 乙组小鼠的尿液产量略高于丙组,但与甲组相比仍然较低。 2. 尿液比重: a. 甲组小鼠的尿液比重较低,说明甲药具有稀释尿液的作用。 b. 乙组小鼠的尿液比重略高于丙组,但与甲组相比仍然较低。 3. 尿液pH值:

a. 甲组小鼠的尿液pH值较高,显示甲药能够碱化尿液。 b. 乙组小鼠的尿液pH值略低于丙组,但与甲组相比仍然较高。 讨论与分析: 1. 甲药的利尿作用较强,可能是由于其能够增加肾小管对尿液的重吸收作用减少,从而增加尿液排出量。 2. 乙药的利尿作用较弱,可能是由于其对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较强,减少了尿 液的排出量。 3. 丙药的利尿作用介于甲药和乙药之间,可能是由于其对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和排泄作用相对均衡。 结论: 本实验结果表明不同利尿药对尿液产量、尿液比重和尿液pH值均有不同程度 的影响。甲药具有较强的利尿作用,能够稀释尿液并碱化尿液;乙药的利尿作 用较弱,且对尿液比重和pH值的影响较小;丙药的利尿作用介于甲药和乙药 之间。这些结果对于临床医学中利尿药的选择和应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实验局限性: 1. 本实验仅使用小鼠作为实验动物,结果可能与人体反应存在差异。 2. 仅使用了一种剂量的利尿药,不同剂量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3. 未考虑其他因素对尿液产量的影响,如饮水量、饮食等。 未来展望: 进一步研究可以扩大样本量,并探索不同剂量的利尿药对尿液产量的影响。同时,可以考虑引入其他因素,如饮水量和饮食,以更全面地评估利尿药的效果。此外,可以进一步研究利尿药的作用机制,深入了解其对肾脏的影响,为临床

尿生成实验报告

尿生成实验报告 篇一:尿生成机能学实验报告 某些因素对家兔尿液生成的影响 一、实验目的 1. 掌握膀胱插管技术,神经分离技术,学习尿量的记录和测量方法。 2. 观察神经体液因素(生理盐水、葡萄糖、去甲肾上腺素、呋塞米、垂体后叶素) 和电刺激对尿生成的影响,并分析其作用机制。 二、实验材料 家兔一只,氨基甲酸乙酯,生理盐水,葡萄糖溶液,去甲肾上腺素,呋塞米,垂体后叶素,手术器械一套,兔手术台,膀胱插管,注射器两支,针头两个,微机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电刺激连线,棉线若干,婴儿秤,培养皿。 三、实验方法 1(兔子称重,根据1mg/kg从兔耳缘静脉注射20%氨基甲酸乙酯麻醉。 2(待兔麻醉后,将其仰卧在兔手术台上,先后固定四肢及兔头。 3(剪去家兔颈前部兔毛,正中剪开皮肤5,6厘米,用止血钳纵向分离软组织及颈部肌肉,暴露气管及与气管平行的右血管神经鞘,用玻璃分针细心分离出右侧鞘膜内的迷走 1 神经,在神经下穿线备用。 4.从耻骨联合向上沿中线作长约4厘米的切口,沿腹白线打开腹腔,找到膀胱,用镊子小心将膀胱轻拉至腹壁外。辨认清楚膀胱和输尿管的解剖部位,用三把止血钳提起膀胱前壁,选择血管较少处,剪一纵行小口,插入膀胱插管后用线固定,尿液从膀胱插管中流出。用线结扎膀胱颈部以阻断膀胱同尿道的通路。使插管

的引流管出口处低于膀胱水平,用培养皿盛接由引流管流出的尿液。手术完毕后,用纱布拭去腹部内的血,并用温热的生理盐水纱布覆盖腹部创口,用止血钳关闭腹腔。 5.开启微机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与上一次实验相同。 6.(1)在注射药物之前记录1min正常排尿量。快速注射37?生理盐水20ml,记录5min内每分钟的排尿量。 (2)间隔2~3min,记录1min正常排尿量。快速静脉注射20,葡萄糖5ml,记录5min内 每分钟的排尿量。 (3)间隔2~3min,记录1min正常排尿量。静脉注射1:10000去甲肾上腺素 0.3ml,记录5min内每分钟的排尿量。 (4)间隔2~3min,记录1min正常排尿量。电刺激右侧迷走神经。用保护电极以中等强度和频率的连续脉冲(定时刺激,持续时间20s,波宽5ms,强度2.0V,频率25Hz)刺激迷走神经,记录5min内每分钟的排尿量。 2 (5)间隔2~3min,记录1min正常排尿量。静脉注射呋塞米10mg,记录5min内每分钟的排尿量。 (6)间隔2~3min,记录1min正常排尿量。缓慢静脉注射垂体后叶素2单位即 0.3ml,记录5min内每分钟的排尿量。 四、实验结果:1、本组实验结果: 实验项目 对照(实验前) 1min 2mi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