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设备劣化及其预防对策

第四章设备劣化及其预防对策

第一节设备的劣化

一、设备劣化的定义

设备原有功能的降低及丧失,以及设备技术、经济性能的降低,都称为设备的劣化。设备工作异常、性能降低、产生故障、损坏失效,以及与新设备相比较,性能不好、功能不齐全,价格较昂贵等现象,均属于设备劣化的表现。

二、设备劣化的分类及度量

设备劣化分为有形劣化和无形劣化两大类,分别叙述如下:

1、设备的有形劣化

设备在其使用或闲置过程中,都会产生实体的损伤,这种损伤就是称为设备的有形劣化,有形劣化又分为使用劣化、自然劣化和灾害劣化三种。(1)设备的使用劣化是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在外力作用下,受到机械碰撞、摩擦、介质的侵蚀等原因,造成设备的损坏、腐蚀、疲劳、剥落等情况。通常表现为零部件原始尺寸或形状发生变化、公差配合精度的降低,效率下降,绝缘降低,电气仪表等开关的接触不良,阀门泄漏量的增加,或者是零部件损坏,失效、松动、电气的绝缘破坏,断路和短路等,引起设备故障停机。前者称为性能降低劣化,后者则称为突发故障型劣化。

表4--1 使用劣化的二种型式。

表4-1使用劣化型式

(2) 设备的自然劣化

设备的自然劣化是指因为自然力的作用所造成的设备劣化。例如,机器的生锈金属的腐蚀、木制品的腐朽、塑料橡胶制品的老化等。

(3) 设备的灾害劣化

设备的灾害劣化是指设备在受到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如风暴、水灾、雷击、地震等)或意外灾害的侵袭时所造成的劣化。

和使用劣化一样,自然劣化和灾害劣化都有可能使设备性能下降或产生突发故障,也就是说,自然劣化和灾害劣化中,也都存在性能下降型劣化和突发故障型劣化。

(4) 设备有形劣化的度量

设备的有形劣化,既可以用物质或技术的劣化程度来度量,也可用价值损失的大小来度量,对整机劣化的度量,必须反映其价值损失,因此,在不考虑利息的条件下,可用损失的经济价值与原值之比来度量。

即:

有形劣化系数a= 式中:a:设备的有形劣化系数

P 0 R

R :设备有形劣化实绩损失的经济价值

P 0:设备的原值

2、 设备的无形劣化

无形劣化是指由于与原来设备(性能)相同的新设备生产出来后,引起原有设备的价值的贬值,无形劣化又可分为经济劣化和技术性无形劣化两种。

(1) 经济性无形劣化

由于设备制造厂的生产率提高,消耗降低,在再生产与原来结构和性能相同的设备时,其生产所需的成本就比以前有所降低,从而造成同样设备的实绩价格的下降。这样,就使得现有设备的原始价格相对贬值,这就是经济性无形劣化。

(2) 技术性无形劣化

由于技术进步,结构更完善、性能更好、效果更高的设备的出现,使现有设备的原始价格相对贬值,这就是技术性无形劣化。

(3) 经济性无形劣化的度量

由于无形劣化中,技术性无形劣化因参照物不易确定,给正确度量带来了困难,所以对无形劣化的度量通常只讨论经济性无形劣化的度量问题。

无形劣化(经济性)的度量公式如下:

无形劣化系数ß= =1- 式中:ß:设备的无形劣化系数

P 0 P 0 - P P 0

P 1

P1:再生产同样设备的价值

P0:现有设备的原值

3、设备的综合劣化

实际上,设备不论是在使用中,还是处于闲置状态,设备的有形劣化和无形劣化始终都同时存在。不论是设备的有形劣化,还是无形劣化,均反映为设备的技术和经济价值的下降或丧失。

设备综合劣化的度量公式是:

综合劣化系数γ=1-(1-a)(1-ß)

式中:ß:设备的无形劣化系数

a:设备的有形劣化系数

γ0:设备综合劣化系数

三、设备劣化的表现形式

企业所拥有的设备种类繁多,除建筑、炉窑外,大致可分为机械、电气、仪表、计算机四类。因而,设备的劣化的表现形式就存在较多的共同之处。现在,将设备劣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分述如下:

1、机械磨损

机械磨损是设备作相对运动的机件的主要劣化形式,凡是机件之间存在滑动摩擦或滚动摩擦的部分都存在这种磨损。这种磨损是有规律的,即磨损劣化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

2、裂纹

裂纹是设备工作机件在动载荷的长期作用下,或在不正常外力作用下,所产生的一种劣化表现形式,是机件疲劳的一种反映。

3、塑性断裂和脆性断裂

这也是设备机件常见的一种表现形式,机件在断裂前,可能先出现塑性变形,然后产生断裂,这称为塑性断裂,有时,机件没有明显的塑性变形,就产生断裂,这种断裂称为脆性断裂。

4、腐蚀

设备机件在环境介质(如水、空气、酸、碱、盐溶液及其他腐蚀性气体等)的作用下,发生损坏的过程,称为金属腐蚀,金属腐蚀有其本身的特点:

(1)从金属表面开始,逐渐向内部渗透和扩展;

(2)金属表面发生变化,如产生剥落、斑点、凹痕或粘附其它的金属化合物,从而,造成金属机件强度的降低。

5、蠕变

在高温条件下工作的设备机件,如果受到长期外加应力的作用,则随着时间的增加,机件的塑性变形不断增加,这就是蠕变,蠕变会使机件承受负荷的能力下降。

6、元器件老化

这是电气、仪表、计算机设备劣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大量电子元器件集成的电路,以及由这些电路构成的设备,其中电子元器件往往会随时间而出现老化。

另外,橡胶、塑料制品,也会随时间的增加,而发生老化。

第二节预防设备劣化的对策

一、设备劣化的原因

设备劣化是生产活动中,经常遇到,而且是不能避免的一种现象,而造成设备劣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主要原因则有下述五个方面:(一)设备本体方面:

1.设计上的问题

(1)结构不合理;

(2)零部件的强度、刚度不够,元器件选择不当;

(3)选择的安全系数过小;

(4)材质选择不恰当。

2.制造上的问题

(1)零部件材质与设计要求不符;

(2)材质有先天性缺陷;

(3)加工精度不高,装配质量差;

(4)热处理质量差,造成零部件强度不合要求;

(5)元器件质量差,不符合设计要求,装配工艺不佳。

3.安装上的问题

(1)基础质量不好;

(2)安装质量低劣,如水平标高不对,中心轴线不正等;

(3)调试质量差,间隙调整不当,精度调整马虎。

(二)设备管理方面

1.维护保养上的问题

(1)点检不良,润滑不当,异物混入,接触不良,绝缘不良;

(2)故障、异常排除不及时;

(3)磨损、疲劳超级限的部件更换不及时;

(4)保温、散热不好,防潮防湿不佳,通风排水不及时。

2.检修工作上的问题

(1)检修质量低,如装配不好,公差配合不佳,组装偏芯,精度下降,中心失常;

(2)未按计划检修,不按点检要求检修;

(3)不按标准作业,施工马虎,调整粗糙。

(三)生产管理方面

1.管理上

(1)管理不善,不及时进行操作点检及维护保养;

(2)管理、整顿、整洁、整修工作,不能很好贯彻;

(3)闲置设备未按规定要求进行维护;

(4)与设备人员不及时通信息,造成贻误。

2.操作上

(1)不能正确操作,使用设备;

(2)违反操作规程,进行超负荷运转;

(3)责任心不强,工作时漫不经心,造成误操作。

(四)环境条件方面

1.抗高温、防腐、防冻等保护措施不力;

2.意外的碰撞、冲击等;

3.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及意外灾害。

(五)正常使用条件下的问题

1.机件之间有相对运动时,滑动或滚动状态下的正常磨损;

2.高、低温、冲击工作状态,设备金属的疲劳、变形蠕变,承载荷强度的

下降;

3.在腐蚀介质条件下工作的设备的腐蚀;

4.元器件的老化、绝缘的降低,橡胶、塑料件的老化。

二、设备劣化主要原因分析

设备投入运转后,如果管理不善,点检不力,维护不良,则会加速设备的劣化。不论是机械设备,还是电气、仪表、计算机设备,如果处于给油不良、灰尘沾污、螺栓松弛、受热、受潮,保温不良及冻结等状态下,都可能加速设备劣化,以下就进一步分析这些因素对加速设备劣化所起的作用。

(一)润滑不良

给设备机件相对运动的部位(如旋转、滑动部位)给油、给脂,以使这些部位润滑良好,减少摩擦损耗,这是一个常识性问题。

润滑工作有下列三个要点:

1.选择合适的油种

由于润滑都有一定的粘度,选择时应先考虑滑动面的材质、接触压力和滑动速度,盲目使用可能造成接触面油膜的破坏,油不能和金属面接触,转动或滑动部位摩擦增大,磨损增加,从而造成接触部分滑动(或转动)

不良,机件温度升高,如此恶性循环,最终导致设备劣化速度加快,甚至造成故障。如轴承烧损,接触面极限粗糙,使设备急剧停止。

2.选择给油量

润滑的机理是油通过滑动面,在滑动面上形成油膜,使其得到润滑,如果供油量不足,或供油中断,就会产生与上述相同的情况,加速设备劣化,甚至造成设备故障。

3.选择给油周期、

给油周期和油量间有很大的关系,由于润滑油在使用过程中有损耗,因此,任意延长给油周期,会使设备得到的油量不足,从而同样会加速设备劣化。

所以,给油脂工作应正确理解和掌握这三个要点,确保给油脂正常进行。另外,给设备的某些固定部位涂上润滑油脂,可以防止金属件生锈和被腐蚀,这一点对闲置设备尤其重要,也不能掉以轻心。

(二)灰尘沾污(包括异物混入)

灰尘能对设备造成损害,加速设备的劣化。而灰尘往往是从很小的间隙混入并堆积起来的。设备安装及维修时,不文明施工往往造成大量灰尘或异物的混入,因此,在设备点检时,应充分注意防尘对策,维修时要注意文明施工,充分落实防尘措施。

(三)螺栓松弛

为了使设备发挥正常功能,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固定部分必须确实紧固,可动部分必须动作灵活正确。这样,设备才能承受在起动和运转时,各部分受到的力和反复冲击,否则,设备将受到各种异常力的作用,导致

机件出现变形。特别用螺栓等连接的部位,反复冲击将使螺栓松动,甚至断裂。

螺栓的松动会使所受的应力发生变化,是导致机件损坏,甚至产生设备事故的原因,这也是加速设备劣化的原因之一。早期发现螺栓的松弛,应加以紧固,同样,在设备维修后,应加强检查,凡紧固部分都应加以切实紧固。这是设备管理的重要一环,也是点检业务的一个组成部分。(四)受热

生产中常常需要热能,在生产中被消耗的能量,其中一部分也会转变成热能。然而,也正是这种热能,却往往带来加速设备劣化的恶果。特别是对电气、仪表、计算机等电子设备,不但要注意外界热源的干扰,而且要注意这些设备工作时,本身会发热,要避免这些热量的积聚,只是因为温升是影响电子设备稳定的主要因素之一。所以,对于无用热量的积聚点要特别采取措施进行散热,对有用热源,则要采用有效的隔热措施,将它与其它设备隔离,将热源对其它设备的影响程度减到最小。

(五)潮湿

对电气装置、电子设备、润滑装置等设备,应特别注意防潮。因为潮湿将加剧腐蚀,并使绝缘材料性能下降。另外,在湿度大的环境里,散热受到阻碍,会促使润滑剂性状劣化,金属件也容易生锈和被腐蚀。因此,要注意湿度,湿度大的环境里,除采取可能的防潮、通风措施之外,还必须加强设备的点检维护。

(六)保温不良

除了有用热源要求保温,以防热量散发而导致热源热效率的降低外,

还要采用隔热措施,防止热量对其它设备的影响。对某些设备而言,在寒冷的冬季也要求保持一定的温度。

三、预防劣化的对策

设备劣化的预防对策,主要是预防劣化(或延缓劣化)、测定劣化和修复劣化,这三个方面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

(一)预防劣化

预防劣化,应首先从保持设备原有性能的维持活动着手,为了保持设备原有的性能,要抓住日常维护和改善维修这两个环节,这两个环节是延缓设备劣化的主要环节,也是预防设备劣化的关键对策。

1.日常维护

为了预防设备劣化,设备的正常运行和日常维护都是十分必要的。设备的正常运行主要是指,确保设备操作正确,排除人为因素(如误操作、超负荷运行等)所造成的设备异常劣化,设备的日常维护则是延缓设备劣化的重要手段。

2.改善维修

为延缓设备劣化程度,设法改善设备的质量是一项根本性的措施,例如改进设备结构,以提高设备结构的合理性;改变零部件的材质或加工工艺,以提高零部件的使用寿命;采用高质量的元器件,以提高电子设备,控制系统的可靠性;采用适当的表面处理工艺,以提高金属件的耐磨或抗腐能力;改善外部环境条件,以改善设备的环境状况,这些活动就称为改善维修。必须特别指出,改善维修活动的目的,是在于保持设备的原有性能,是预防设备劣化的重要措施。

(二)测定劣化

为了了解和掌握设备劣化程度,点检人员在进行五感点检之外,还必须运用仪器设备,对设备进行检查,如振动、扭距测定、电压、电流测定,温度测量,系统精度测量;或者取样后委托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测试分析,如铁谱分析、水质、油质分析,零部件材质分析等;或者对设备的某些部分进行解体检查;或是对失效部位故障部位作进一步分析诊断。这些工作统称为测定劣化(即劣化的测定)。实际上,测定劣化也是专业点检人员所担当的设备点检的重要内容。

按目的来分,测定劣化的点检检查,大致分为良否检查和倾向检查两类。良否检查,一般是指,对于性能低下型劣化,调查其劣化程度,判断设备是否已经达到应该修理的时期。倾向检查,通常是指定量测定劣化,在经验、实际数据的基础上,掌握设备劣化倾向,预测修理或更换时期。(三)修复劣化

通过劣化测定(良否检查和倾向检查),可掌握设备及其零部件的劣化程度,并预测修理更换期,然后确定维修方法,制定计划、实施维修。这里就包括预防维修和预知维修两种方式。这两种方式能使设备事故和故障消除在发生之前,使设备事故和故障消除在发生之前,使设备经常处于最佳运转状态,然而,要做到这一点,难度较大,而且维修成本较高。因此,这两种方式主要用于重要设备的维修。对于非主要设备,可采用另一种方式,即事后维修方式,待零部件劣化量超标或损坏后再进行更换,设备产生突发故障时,也采用这种方法实施修理。

由于新技术的采用,比原有设备更好的新设备的出现,也会引起设备

的相对劣化。当绝对劣化、相对劣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就需要进行设备更新。这也是一种修复设备的一种方式。

设备管理基础

设备管理基础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第一章设备全员管理的基础知识 第一节基础管理知识 设备管理的目的:减少设备事故的发生,保持、提高设备的性能、精度、降低维修费用,提高企业的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 事后维修(BM):所谓事后维修就是当设备发生故障或性能低下后再进行修理称为事后维修。其特点是设备的维修费用最低,适合于辅助作业线的简单设备。 预防维修(PrM):按规定的周期和方法对设备进行预防性检查(点检),以确定零件的更换周期,使故障停机损失降到最小。预防维修适用于关键设备和重要设备。 改善维修(CM):为防止和延缓设备的劣化或便于日常点检、维护、修理而对设备进行的改进,以提高设备的效率,减少重复故障,延长机件寿命,降低维修费用。它适用于故障多、难维修、维修费用高的设备。 维修预防(MPr):系无维修设计思想。即在设备设计时设法做到设备投入使用后,不需要对它进行维修或只需进行少量而简单的维修。它适用于有可能、有必要实行无维修设计的设备。 生产维修(PM):所谓生产维修是以发展生产、减少故障、降低维修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对生产条件不同的设备分别实施预防维修(PrM)、事后维修(BM)、改善维修(CM)和维修预防(MPr)等不同的维修对策,也就是把故障造成的停机损失和防止故障的发生而投入的维修费用之和降低到最低限度的维修方式。 全员参加的生产维修(即TPM)定义:

1971年由日本设备工程师协会(JIPE)提出 (1)设备综合效率提到最高为目标; (2)建立以设备一生为对象的PM总系统; (3)涉及到设备的、使用、保养等所有部门; (4)从最高领导到第一线工人全体人员参加; (5)开展小团体自主管理活动,推进PM活动。 点检定修制: 点检定修制是一套加以制度化的、比较完善的科学管理方式。它要求按规定的检查周期和方法对设备进行预防性检查,取得准确的设备状态情报,制订有效的维修对策。并在适当的时间里进行恰当的维修,以有限的人力完成设备所需要的全部检修工作量,把维修工作做在设备发生故障之前,使设备始终处于最佳状态。其实质就是以预防维修为基础、以点检为核心的全员维修制度。其主要内容有; (1)实行全员维修制(a)凡参加生产过程的一切人员都要参加设备维修工作。生产操作人员负有用好、维护好设备的直接责任,要承担设备的清扫、紧固、调整、给油脂、小修理和日常点检业务;(b)各经营、生产管理职能部门从各自不同的角度都要参加设备管理;(c)设备管理工作纳入公司及各分厂的经营计划,设备管理目标是公司经理及各分厂厂长的任期目标之一。 (2)设备进行预防性管理:通过点检人员对设备进行点检来准确掌握设备技术状况,实行有效的计划维修,维持和改善设备工作性能,预防事故发生,延长机件寿命,减少停机时间,提高设备的有效作业率,保证正常生产,降低维修费用。

汽轮机轴瓦损坏分析及预防措施

汽轮机轴瓦损坏分析及预防措施 一.汽轮机轴承故障 汽轮机轴承分为支持轴承(又叫主轴承)和推力轴承两种。支持轴承是用来承受转子的质量和保持转子转动中心与汽缸中心一致,也就是使转子与汽缸、汽封与隔板等静止部分之间保持一定的径向间隙。推力轴承是用来承受转子的轴向推力和固定转子在汽缸中的相对位置,也就是使叶片与喷嘴之间,轴封的动静部分之间以及叶轮和隔板之间保持一定的轴向间隙,在汽轮机运转时,就可保证汽轮机内部动静部件之间不致互相碰撞损坏。汽轮机转子是以3000rpm高速旋转,为了减小转子轴颈与轴承之间的摩擦和保证安全,必须向轴承连续不断地供给压力、温度合乎要求的润滑油。一方面是为了润滑轴承,在轴与轴瓦之间及推力盘与推力瓦之间形成油膜,以避免金属间直接接触,防止轴与轴瓦磨损甚至烧毁;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冷却轴承,以带走由汽轮机内传到轴颈上的热量和轴承工作时产生的热量,避免轴承内温度过高而发生乌金熔化。由此可见,支持轴承和推力轴承是保证机组安全运行的重要部件,而轴承油膜的稳定性又是保证支持轴承和推力轴承安全运行的重要条件。 二. 轴瓦烧损的事故现象 (1)轴承轴瓦乌金温度、润滑油回油温度明显升高,一旦油膜破坏,机组振动增大,轴瓦冒烟,严重时轴瓦损坏,大轴抱死。 (2)汽轮机轴向位移增大,若超过规程规定值,轴向位移保护或推力瓦磨损保护动作,连锁脱扣汽轮机。 (3)机组振动加剧,严重时伴随有不正常的响声,噪声增大。

三. 汽轮机轴瓦损坏的主要原因 1、在正常运行或启停过程中,由于轴承润滑油油压低、突然中断或油品质恶化,使轴承油膜无法建立或破坏,导致轴瓦损坏。 2、在正常运行或启停过程中,由于轴承内有杂物轴系中心偏移等原因引起转轴与轴瓦之间产生动静摩擦,造成轴瓦损坏。 造成上述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润滑油压过低,油流量减小,轴承内油温将升高,使油的黏度下降,油膜承受的载荷能力也随之降低,于是润滑油将从轴承中挤出,引起油膜不稳定或破坏。原因有:主油泵外壳与齿轮相磨损,使油泵轴向及幅向间隙增大,因而油泵输出油量减小;带动主油泵的传动部件磨损,使主油泵转速下降;油系统逆止门不严密,部分油从辅助油泵倒回入油箱;各轴承的压力进油管及连接法兰漏油等。 (2)润滑油系统油泵的自动联锁装置设计、安装不合理或运行中未将保护投入。当事故停机时不能正常联动,造成断油,引起轴瓦损坏。如:某厂2005年3月份在试运青汽产的C50-8.83/1.27型机组时,在第一次试运过程中,因主油泵与电动油泵之间一控制止回阀的油管路设计不合理,在机组达到3000转/分,停电动油泵时,主油泵的出口止回阀没有打开,导致润滑油系统油压不足,造成4#轴瓦损坏。 (2)新安装或大修后的汽轮机在安装时漏装部件,在运行时,轴承发生偏转,造成轴瓦损坏。如:某厂一台武汽产12MW汽轮机在一次大修后运行6个月发生轴瓦损坏,经解体检查发现2#轴承在大修时顶部一固定轴瓦、防止其转动的限位销漏装,运行日久轴瓦顶部紧力变小,因振动使轴

3第三课设备劣化及其预防措施

设备劣化及其预防对策 第一节设备的劣化 一、设备劣化的定义 设备原有功能的降低及丧失,以及设备的技术、经济性能的降低,都称为设备的劣化。设备工作异常、性能降低、产生故障、损失失效,以及与新设备相比较,性能不好、功能不全,价格较贵等现象,均是设备劣化的表现。在设备制造完成后,不管是否使用,随着时间的推移,都会产生劣化,这实际上是设备的一个固有的特性,而对设备劣化过程进行研究,及时发现问题,采取相应措施,防患于未然,把故障消灭于发生之前,是设备工作者的一个十分重要课题。当然,人为的因素也会造成设备的损坏和失效。如操作失误,就有可能造成设备立刻损坏、失效、或是加快设备劣化的速度。 任何设备都会劣化。无论在设备的设计、制造方面,操作使用和维护保养上,作出多大的努力,付出多大的代价,要想让设备不发生劣化,实际上是办不到的。但是,对所使用的设备进行科学管理及精心维护、使用。可以延缓设备劣化的速度,延长设备的寿命,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这就是设备使用、点检、维护及管理者的任务。特别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化设备日趋大型化,连续作业和自动化程度也日益提高,系统的复杂化和设备的多能化也日趋增加。这样,设备管理在企业经营中的地位,设备劣化机理及其预防方法、维修技术的研究,就显得越来越重要,其难度也越来越高。为使设备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提高设备的效率,设备人员担负着繁重而艰巨的任务。而了解设备劣化的机理,摸索及搞清设备劣化的规律,进而设法延缓设备劣化的速度,延长设备的寿命,就是设备人员的主要任务之一。 二、设备劣化的分类及质量 设备劣化可分为有形劣化和无形劣化二大类,分别叙述如下: (一)设备的有形劣化 设备在其使用或闲置过程中,都会产生实体的损伤,这种损伤就称为设备的有形劣化。有形劣化又分为使用劣化、自然劣化和灾害劣化三种。 1、设备的使用劣化 设备的使用劣化是指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在外力作用下,受到机械碰撞、摩擦、介质的侵蚀等原因,造成设备的损坏、腐蚀、疲劳、剥落等情况。通常表现为零部件原始尺寸或形状发生变化,公差配合精度的降低,效率下降,绝缘降低,电器仪表等开关的接触不良,阀门漏泄量的增加;或者是零部件损坏,失效、松脱、电气的绝缘破坏,断路和短路等,引起设备故障停机。前者称为性能降低型劣化,后者则称为突发故障型劣化。 就一台设备而言,有时会同时出现上述这二种劣化,例如风机、水泵和其他旋转机械设备在性能逐渐降低(性能降低型劣化)的同时,还有可能因断轴等突发故障(突发故障型劣化)而引起停机。在管道系统及受压容器等设备中,在受外力或内压过大引起破裂、穿孔等造成停机,可称为突发故障型劣化。然而,在这些设备中,因介质或异物的沉积而造成管道内径变细,容器的容积变小,使设备性能下降,在定期清除沉积物和异物后,恢复其原有的功能,这种劣化就属于性能降低型劣化。使用劣化的二种型式的含义及实例可用表1表示。 2、设备的自然劣化 设备的自然劣化是指因自然力的作用所造成的设备劣化。例如,机器的生锈、金属的腐蚀,木制品的腐朽、塑料橡胶制品的老化等等,大都是自然力的作用所造成,而与设备所处的状态是使用状态还是闲置状态无关。有时,某些设备在处于闲置状态时,反而会加速劣化。如不经常使用又不注意维护的电子设备往往比经常使用的容易出现故障,就是一个十分突出的例子。 3、设备的灾害劣化 设备的灾害劣化是指设备在受到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如风灾、暴雨、水灾、雷击、地震等)或意外灾害的侵袭时所造成的劣化。所谓意外灾害,除火灾外,还包括因其他设备故障而造成对该设备的影响。如由于管道等破裂、泄露,造成设备的浸水、腐蚀气体的侵蚀等等。 和使用劣化一样,自然劣化和灾害劣化都可能使设备性能下降或产生突发故障。也就是说,自然劣化和灾害劣化中,也都存在性能下降型劣化和突发故障型劣化。 另外,就劣化程度而言,可分为全部劣化和部分劣化。就劣化对象而言,可分为设备整体劣化和个别部件劣化。在设备的使用劣化,自然劣化和灾害劣化中,都有这些形式劣化的存在。 综上所述,设备的有形劣化,不管其种类,形式如何,最终都会造成设备的性能下降或故障停机,直接影响到生产或科学研究的正常进行,给生产和科学研究带来不同程度的损失。设备有形劣化的分类可归纳如图1所示。

设备劣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其预防

设备劣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其预防 设备在长期使用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劣化现象,这些劣化现象不仅影响设备的正常运行,还会增加设备维修和更换的成本。因此,及时了解设备劣化的主要表现形式,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对于保护设备和节省维修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设备劣化的主要表现形式 设备在长期运行中,会出现多种劣化现象,其中比较常见的表现形式如下: 1. 机械部分劣化 机械部分劣化表现为设备发出噪音、振动大、传动力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一般与设备的摩擦密封件、轴承、减震器等机械部分的损坏有关。 2. 电气部分劣化 电气部分劣化表现为信号变差、电路异常和电子元器件老化,这些问题一般与设备的电子元器件如电容、电感、晶体管等的老化有关。 3. 液压部分劣化 液压部分劣化表现为泄漏、声音增大和动作迟缓等问题。这些问题一般与设备的液压元件如油管、阀门、缸体等的老化或磨损有关。

4. 热变形 热变形表现为设备在高温环境中运行时,出现的变形现象。这种劣化现象主要与设备的材料性能和使用环境温度有关。 设备劣化的预防措施 针对设备劣化的表现形式,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可以有效地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降低维修和更换成本。 1. 定期保养检修 定期保养检修是延长设备使用寿命的有效措施之一,通过对设备进行定期的检查清洁、更换磨损部件和润滑油等,可以避免机械部分、液压部分和其他部件因长期使用而出现的劣化现象。 2. 调整使用环境 设备在高温、潮湿等恶劣的环境下运行容易导致劣化现象的出现,因此调整设备的使用环境,保持干燥和适宜的温度有助于减缓设备的劣化速度。 3. 更新技术手段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相应的技术手段也在不断更新,对于设备的维修和保养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定期对设备的技术手段进行升级和更新是预防设备劣化的有效措施之一。

设备点检

设备点检培训教材 第一章设备全员管理的基础知识 设备管理的目的 减少设备事故的发生,保持、提高设备的性能、精度、降低维修费用,提高企业的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 设备劣化的主要表现形式 (1)机械磨损;(2)裂纹;(3)塑性断裂和脆性断裂;(4)腐蚀;(5)劣变;(6)元器件老化等。 设备劣化的主要原因 1.润滑不良;2.灰尘沾污;3.螺栓松弛;4.受热;5.潮湿;6.保温不良等。 设备润滑的三个要点 (1)油种;(2)给油量;(3)给油周期。 设备劣化的二种型式 (1)功能下降型:在使用过程中,产量、效率、精度等性能逐渐降低。(2)突发故障型:在使用过程中由于零部件损坏、失效,使设备停止工作。 预防劣化的对策 预防劣化对策:预防劣化、测定劣化、修复劣化 预防劣化:(1)日常点检维护:给油脂、更换、调整、紧固、清扫;(2)改善维修:维持性能。测定劣化:点检检查-良否点检、倾向检查。 修复劣化:(1)修理:预防预知维修、事后维修;(2)更新:更新、改造。 机械设备的劣化部位

机械设备的劣化一般发生在以下六个部位: (1)机件滑动工作部位;(2)机械传动工作部位;(3)机件旋转工作部位;(4)受力支撑及连接部位;(5)与原料、灰尘接触、粒附部位;(6)受介质腐蚀、沾附部位。 第二章设备点检 设备点检的定义 为了维持生产设备的原有性能,通过人的五感(视、听、嗅、味、触)或简单的工具、仪器,按照预先设定的周期和方法,对设备上的规定部位(点)进行有无异常的预防性周密检查的过程,以使设备的隐患和缺陷能够得到早期的发现,早期预防,早期处理,这样的设备检查称为点检。 设备点检工作的“五定”内容 (1)定点——设定检查的部位、项目和内容; (2)定法——定点检检查方法,是采用五感,还是工具、仪器; (3)定标——制订维修标准; (4)定期——设定检查的周期; (5)定人——确定点检项目由谁实施。 日常点检工作的主要内容 (1)设备点检——依靠五感(视、听、嗅、味、触)进行检查; (2)小修理——小零件的修理和更换; (3)紧固、调整——弹簧、皮带、螺栓、制动器及限位器等的紧固和调整; (4)清扫——隧道、地沟、工作台及各设备的非解体清扫; (5)给油脂——给油装置的补油和给油部位的加油; (6)排水——集汽包、储气罐等排水;

宝钢点检复习题

1.维修技术标准应根据设备的维修、运行实绩和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以及生产工艺要求而修订完善,原则上 5年内必须重新改版。 2.维修技术管理值包括尺寸、温度、流量、振动、允许极限磨损量、电流、电压等。 3.《设备维修技术标准(通用)》由设备部根据设备一生管理要求,严格执行国家、地方、行业法规和分公司的 规定,体现设备价值最大化原则制订。应包括试用范围、技术要求和执行标准等内容。 4.点检标准是针对设备各部位的结构特点,对点检作业基本事项进行的规定,重点为点检部位、项目、内容、点 检分工、设备点检状态、点检方法、点检周期及判断标准等。点检标准根据设备的通用性分为通用点检标准和专用点检标准。 5.新增设备及改造过的设备,投入运行前必须制定点检标准。 6.同类设备因是使用环境不同,其点检标准的具体内容、周期也应不同。 7.点检标准应根据运行实绩修订完善,修订周期不超过5年。 8.一般设备可能发生故障或劣化的部位有:设备的滑动、回转、传动部位;与原材料接触部位、能源介质腐蚀部 位、荷重承载部位;电器绝缘部位等。 9.点检的十大要素指:压力、流量、温度、泄露、异音、振动、给油状况、磨损、松弛、裂纹(腐蚀),一般对 应的是同一个点检标准下的不同点检项次。 10.点检的周期、实施方、设备状态、标准类别,只要有一项不同,都应生成新的点检标准项次。 点检实施的状态分为:停机、运转、不限定三种设备状态。不限定:既可以在停机状态、也可在静止状态下检查的项目。操作方多在运转状态下点检,而检修方主要在设备停机状态下点检。 11.停机点检项目有磨损、松弛、裂纹(腐蚀)等,还包括设备检修时的解体检查、清洗、紧固等。 运转点检项目有压力、流量、温度、泄露、异音、振动、给油状况等。 12.决定点检周期的因素与前提有:设备作业率、使用条件、润滑情况、工作环境、对生产的影响(重要程度)、 使用实绩、设备制造厂家的推荐值。 13.点检标准是衡量或判别点检部位是否正常的依据,分为定性标准与定量标准。定量标准一定要填写标准值以及 数量的上下限,正确的计量单位。 14.给油脂标准规定润滑作业的基本事项,包括周期、部位、方法、种类及牌号、分工、润滑方式、给油脂的点数、 给油脂量等。 15.给油脂的方法包括:补充油、更换油、化验油。 16.维修作业标准由检修方负责编制,点检员审核,并在检修实施过程中不断积累、完善。 17.维修作业标准是规范检修管理、提高检修作业质量精度、缩短检修作业时间、防止检修作业事故的有效作业指 导文件。 18.软件备份,即把在线运行的代码与数据转储到合适的载体上进行离线保管,一旦在线运行系统遭到破坏,使用 备份实现系统与数据的恢复,使生产与业务正常运行。备份分一级备份和二级备份,一级备份为部门级备份,二级备份为公司级备份,必须异地存放。 19.L2、L3、L4计算机二级备份更新周期不得大于该系统的年修周期,原则上每年一次;基础自动化、电气传动、 特殊仪表设备的二级备份更新周期为两年。执行初次备份时,需通过功能考核验收后。 20.点检管理的五要素指:制定标准,编制点检计划,编制点检路线,实施点检,点检实绩管理;即有标准,有计 划,路线好,实施好,记录好。 21.制定点检(给油脂)标准的五定是:定点、定法、定标、定期、定人。 22.良否点检,即定性点检,只检查设备的好坏,通过检查以判断设备的维修时机。 23.倾向点检:即定量点检并作倾向管理,为了把握对象设备的劣化倾向程度和减损量的变化趋势,实施定量的劣 化量测定,对设备劣化的定量数据进行管理,并对劣化的原因、部位进行分析、以控制对象设备的劣化倾向,从而预知其使用寿命,最经济的进行维修。 24.按点检方法(点检条件)分为解体点检与非解体点检。解体点检分为利用在线(停产检修)或离线检修的方法 进行。离线的解体点检又称为循环维修点检。 25.长周期点检计划:对一些重要复杂的设备,按定期点检标准要进行较长周期的解体点检、循环维修点检或交叉 的精密点检等点检作业内容,点检周期一个月以上,这样的点检计划叫长周期点检计划。长周期点检包括:解体点检、循环维修点检、及精密点检。 26.倾向点检计划:针对关键设备,每台单项设备要做至少2个长周期倾向精密点检项目,通过选定对象设备-确定 管理内容-制定计划-实施记录(根据数据作出曲线)-分析与对策,来预测零部件的更换周期和修理的周期,提

预防设备劣化的五大对策

预防设备劣化的五大对策 设备劣化预防对策,主要是研究预防劣化(或延缓劣化)、测定劣化和修复劣化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预防劣化 首先从保持现有设备性能的修理活动着手,把保持精度性能的预防劣化放在首位。磨损量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在正常均磨损限度内是成一定比例关系的。图中实线表示平均劣化倾向,而实际的磨损量同实线还有相当距离。如该零件的磨损使用权限为t毫米,磨损所需要的时间则在最小h1和最大h2之间,与其磨损速度有关,设备本身的好坏,当然是主要因素,但是运行条件、供油状况.循环条件等有很大的影响。为了防止劣化,要留意合理操作,保持良好的供油、环境条件(特殊是要保持清洁)等。前者是保证正常运行,后者是日常修理。 一般来说,为了防止劣化,正常运行和日常修理是必要的。日常修理包括轴承、齿轮等的传动部分,滑动部分的给油,密封垫等,易损零件的简洁调换、调整以及污损部位的扫除等。日常修理大都很简洁,但对削减设备劣化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PM”的第一步就是从日常检修着手的,只要持之以恒,一定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测定劣化 日常维护和保持正常运转,虽能掌握和廷缓劣化的速度,

但劣化仍不可避免。当劣化发展到某种程度时,设备的基层管理者——一专职点检员就要把握这种劣化程度,预估和推断劣化趋势,这就是测定劣化。依据测定劣化结果,打算对其采取预防性修理或事后修理。这种测定劣化的工作称为点检检查。 这种检查大致分为良否点检检查和倾向点检检查。良否检查一般适用于性能降低时的劣化测定,例如泵、风机及其他机械设备的性能检查。倾向检查是测定突发故障型劣化倾向,预估管道、塔、槽类设备的壁厚测定,以把握其削减的趋势,判定预防修理的时间,准时作好预备。 三、修复劣化 设备零部件的劣化程度,经过点检测定劣化后把握其剩余寿命,就可确定修复方法,这就是修理。修理故然能恢复其性能,但性能不可能与新的时候一样,经过一次修理,设备(零件)的性能可恢复到某一程度,如图9-5所示。但与新设备的性能相比,它总是在向劣化发展,直至突发损坏,乃至报废。这就是所谓的肯定劣化。由于新型设备的出现,旧型设备还存在着相对劣化的问题。 四、改进修理 日常维护(预防劣化)、点检检查(测定劣化)、预防修理(修复劣化)等活动是构成预防修理的基本内容,这是维持设备性能的工作。对设备本身来说,为不使其劣化,必需对设备本身质量进行改进。例如改进设备的结构以提高设备的工作性能2转变零件的材质或制造工艺、公差协作,以提

第四章设备劣化及其预防对策

第四章设备劣化及其预防对策 第一节设备的劣化 一、设备劣化的定义 设备原有功能的降低及丧失,以及设备技术、经济性能的降低,都称为设备的劣化。设备工作异常、性能降低、产生故障、损坏失效,以及与新设备相比较,性能不好、功能不齐全,价格较昂贵等现象,均属于设备劣化的表现。 二、设备劣化的分类及度量 设备劣化分为有形劣化和无形劣化两大类,分别叙述如下: 1、设备的有形劣化 设备在其使用或闲置过程中,都会产生实体的损伤,这种损伤就是称为设备的有形劣化,有形劣化又分为使用劣化、自然劣化和灾害劣化三种 (1)设备的使用劣化是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在外力作用下,受到机械碰撞、摩擦、介质的侵蚀等原因,造成设备的损坏、腐蚀、疲劳、剥落等情况。通常表现为零部件原始尺寸或形状发生变化、公差配合精度的降低,效率下降,绝缘降低,电气仪表等开关的接触不良,阀门泄漏量的增加,或者是零部件损坏,失效、松动、电气的绝缘破坏,断路和短路等,引起设备故障停机。前者称为性能降低劣化,后者则称为突发故障型劣化。表4--1使用劣化的二种型式。 表4—1使用劣化型式

(2)设备的自然劣化 设备的自然劣化是指因为自然力的作用所造成的设备劣化。例如,机 器的生锈金属的腐蚀、木制品的腐朽、塑料橡胶制品的老化等。 (3)设备的灾害劣化 设备的灾害劣化是指设备在受到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如风暴、水灾、 雷击、地震等)或意外灾害的侵袭时所造成的劣化。 和使用劣化一样,自然劣化和灾害劣化都有可能使设备性能下降或产 生突发故障,也就是说,自然劣化和灾害劣化中,也都存在性能下降型劣 化和突发故障型劣化。 (4)设备有形劣化的度量 设备的有形劣化,既可以用物质或技术的劣化程度来度量,也可用价值损 失的大小来度量,对整机劣化的度量,必须反映其价值损失,因此,在不考虑利息的条件下,可用损失的经济价值与原值之比来度量。 即: R 有形劣化系数a =— P o 式中:a:设备的有形劣化系数 R:设备有形劣化实绩损失的经济价值 P o:设备的原值

高压运维中常见的安全隐患及防范措施

高压运维中常见的安全隐患及防范措施 在高压运维工作中,安全隐患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合理的防范措施能够提高工作效率,确保运维过程的顺利进行。本文将重点介绍一些常见的高压运维中的安全隐患,并提供相应的防范措施。 1. 衰老和劣化设备 高压设备和设施在长期运转中容易出现衰老和劣化现象。这些现象可能导致设备的运行不稳定、绝缘性能下降,甚至发生故障。为了防范此类安全隐患,我们需要定期检查设备,及时更换老化和劣化的部件,确保设备的可靠运行。 2. 操作不当导致事故 高压运维中,不合理、不规范的操作可能引发严重的事故。为避免此类安全隐患,我们需要进行规范的操作培训,确保工作人员熟悉设备的操作方法和安全操作规程。同时,建立健全的操作记录和检查体系,对操作人员进行监督和督促,及时发现和纠正不当操作的问题。 3. 电击和触电危险 高压运维工作中,电击和触电是常见的安全隐患,一旦发生事故,可能导致人员受伤甚至生命危险。为了防范此类危险,我们需要配备符合标准的个人防护装备,包括绝缘手套、绝缘鞋和安全帽等。在工作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确保人员的安全。 4. 异常电压和电流

在高压运维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异常电压和电流,这些情况可能对 设备和人员造成危害。为了防范此类安全隐患,我们需要定期检测和 监控电压和电流的变化,及时发现并采取措施消除异常。此外,建立 良好的设备运行记录和监测体系,可以帮助我们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5. 火灾和爆炸风险 高压运维工作中,火灾和爆炸风险是一项需要高度关注的安全隐患。为了防范此类风险,我们需要建立完善的火灾和爆炸监测系统,定期 检查和维护消防设备。此外,加强员工的火灾防范意识和应急处置能 力培训,是预防和应对火灾和爆炸风险的重要措施。 总结起来,高压运维中常见的安全隐患包括衰老和劣化设备、操作 不当导致事故、电击和触电危险、异常电压和电流以及火灾和爆炸风 险等。为了防范这些风险,我们需要定期检查设备、进行规范的操作 培训、配备个人防护装备、监测和消除异常电压和电流,并建立完善 的火灾和爆炸监测系统。只有从多个方面综合考虑,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才能确保高压运维工作的安全顺利进行。

变电运行中常见事故的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

变电运行中常见事故的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 变电运行中常见的事故包括电气事故和火灾事故,它们对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造成严重影响。以下是对变电运行中常见事故的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的详细介绍。 一、电气事故的原因分析 1.设备老化: 变电设备使用时间长,对电力系统运行的可靠性有一定影响。设备老化可能导致绝缘层劣化、设备接触不良、接地电阻增大等问题,进而引发设备故障和事故。 2.操作错误: 操作人员在操作中疏忽大意、忽视操作规程、违反工作程序等,可能导致被试验设备电参数不符、设备连接错误等操作错误,从而引发事故。 3.设备维护不及时: 变电设备长期使用后,需要进行定期检修和维护,以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如果维护不及时,可能导致设备故障和事故的发生。 4.电力质量问题: 电力质量不良可能引起设备过电压、过电流等问题,导致设备失效和事故发生。 二、电气事故的防范措施 1.加强设备监测: 对关键设备进行在线监测,及时了解设备运行状态,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以提高设备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2.完善操作规程: 制定清晰、详细的操作规程,明确操作流程和要求,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提高操作人员的操作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 4.提高电力质量: 定期进行电力质量监测,提高电力系统的技术水平,减少电力质量问题对设备运行的影响。 1.线路短路: 线路短路可能由于设备故障、缺陷、充电和工艺不佳等原因引起,导致火灾事故的发生。 2.设备失效: 设备失效可能由于设备老化、维护不及时、过载等问题引起,导致设备短路、发热和火灾。 4.外部因素: 外部因素如雷击、异物进入设备等,可能引起设备故障、短路和火灾。 1.加强设备巡视: 定期对设备进行巡视,发现设备缺陷及时处理,避免设备发生故障和火灾。 2.加强设备维护: 定期进行设备维护,更换老化的设备和部件,提高设备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减少火灾事故的发生。

机电设备故障、事故的判定与预防管理办法

机电设备故障、事故的判定与预防管理办法 机电设备故障、事故的判定与预防管理办法 机电设备故障是指机电设备失去或降低规定功能的事件或现象,表现为机电设备的某些零件失去原有的精度或性能,使机电设备不能正常运行、技术性能降低,致使机电设备中断生产或效率降低而影响生产。 机电设备在使用过程中,由于磨擦、外力、应力及化学反应的作用,零件总会逐渐磨损和腐蚀、断裂导致因故障而停机。加强机电设备保养维修,及时掌握零件磨损情况,在零件进入剧烈磨损阶段前,进行修理更换,就可防止故障停机所造成的经济损失。 所谓异常,意思是指机电设备处于不正常状态,那么,正常状态又是一种什么状态呢?如果连判断正常的标准都没有,那么就不能给异常下定义。 对故障来说,必须明确对象机电设备应该保持的规定性能是什么,以及规定的性能达到什么程度,否则,同样不能明确故障的具体内容。 机电设备的状态和所规定的性能范围不相同,则要认为该机电设备的异常即为故障。反之,假如对象机电设备的状态,在规定性能的许可水平以内,此时,即使出现异常现象,也还不能算作是故障。 总之,机电设备管理人员必须把机电设备的正常状态、规定性能 范围,明确地制订出来。只有这样,才能明确异常和故障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明确什么是异常,什么是故障。如果不这样做就不能免除混乱。 事故也是一种故障,是侧重安全与费用上的考虑而建立的术语,通常是指机电设备失去了安全的状态或机电设备受到非正常损坏等。 一、故障率 机电设备故障:机电设备在其寿命周期内,由于磨损或操作使用等方面的原因,使机电设备暂时丧失其规定功能的状况。 1、突发故障: 突然发生的故障。发生时间随机,较难预料,机电设备使用功能

设备劣化的主要原因

设备劣化的主要原因1.润滑不良;2.灰尘沾污;3.螺栓松弛;4.受热;5.潮湿;6.保温不良等.设备润滑的三个要点1油种;2给油量;3给油周期.设备劣化的二种型式1功能下降型:在使用过程中,产量、效率、精度等性能逐渐降低.2突发故障型:在使用过程中由于零部件损坏、失效,使设备停止工作.预防劣化的对策预防劣化对策:预防劣化、测定劣化、修复劣化预防劣化:1日常点检维护:给油脂、更换、调整、紧固、清扫;2改善维修:维持性能.测定劣化:点检检查-良否点检、倾向检查.修复劣化:1修理:预防预知维修、事后维修;2更新:更新、改造.机械设备的劣化部位机械设备的劣化一般发生在以下六个部位:1机件滑动工作部位;2机械传动工作部位;3机件旋转工作部位;4受力支撑及连接部位;5与原料、灰尘接触、粒附部位;6受介质腐蚀、沾附部位.电气设备劣化的主要原因1电的作用;2高温及温度变化的作用;3机械力的作用;4潮湿的作用;5化学的作用;6宇宙放射线作用.电气仪表、计算机设备的劣化部位1绝缘部位;2与介质接触、腐蚀部位;3受灰尘污染部位;4受温度影响部位;5受潮气侵入部位.第二节设备点检设备点检的定义为了维持生产设备的原有性能,通过人的五感视、听、嗅、味、触或简单的工具、仪器,按照预先设定的周期和方法,对设备上的规定部位点进行有无异常的预防性周密检查的过程,以使设备的隐患和缺陷能够得到早期的发现,早期预防,早期处理,这样的设备检查称为点检.设备点检工作的“五定”内容1定点——设定检查的部位、项目和内容;2定法——定点检检查方法,是采用五感,还是工具、仪器;3定标——制订维修标准;4定期——设定检查的周期;5定人——确定点检项目由谁实施.点检的分类及分工1按点检的周期分:a日常点检——由岗位操作工或岗位维修工承担.b短周期点检——由专职点检员承担.c长周期点检——由专职点检员提出,委托检修部门实施.d精密点检——由专职点检员提出,委托技术部门或检修部门实施.e重点点检——当设备发生疑点时,对设备进行的解体检查或精密点检.2按分工划分:a操作点检——由岗位操作工承担.b专业点检——由专业点检、维修人员承担.3按点检方法划分a解体点检.b非解体点检.日常点检工作的主要内容1设备点检——依靠五感视、听、嗅、味、触进行检查;2小修理——小零件的修理和更换;3

设备全员管理资料

设备全员管理的基础知识 第一节:基础管理知识 设备管理的目的:减少设备事故的发生,保持、提高设备的性能、精度、降低维修费用,提高企业的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考试重点) (一)、设备管理发展历史回顾 1、事后维修(BM):所谓事后维修就是当设备发生故障或性能低下后再进行修理称为事后维修。其特点是设备的维修费用最低,适合于辅助作业线的简单设备。 事后维修(第一代) 兼修阶段分工淡化坏了 操作工=维修工才修 专修阶段分工清楚不坏 我操作,你维修不修 2、预防维修阶段(第二代),造成维修不足(强制计划)或维修过胜(检查计划)费用升高. 预防维修(PrM):按规定的周期和方法对设备进行预防性检查(点检),以确定零件的更换周期,使故障停机损失降到最小.预防维修适用于关键设备和重要设备. 3、改善维修(CM):为防止和延缓设备的劣化或便于日常点检、维护、修理而对设备进行的改进,以提高设备的效率,减少重复故障,延长机件寿命,降低维修费用。它适用于故障多、难维修、维修费用高的设备。 4、维修预防(MPr):系无维修设计思想。即在设备设计时设法做到设备投入使用后,不需要对它进行维修或只需进行少量而简单的维修。它适用于有可能、有必要实行无维修设计的设备。 5、生产维修(PM):所谓生产维修是以发展生产、减少故障、降低维修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对生产条件不同的设备分别实施预防维修(PrM)、事后维修(BM)、改善维修(CM)和维修预防(MPr)等不同的维修对策,也就是把故障造成的停机损失和防止故障的发生而投入的维修费用之和降低到最低限度的维修方式。 6、全员参加的生产维修(即TPM):(考试重点)1971年由日本设备工程师协会(JIPE)提出 (1)设备综合效率提到最高为目标; (2) 建立以设备一生为对象的PM总系统; (3)涉及到设备的、使用、保养等所有部门; (4) 从最高领导到第一线工人全体人员参加; (5) 开展小团体自主管理活动,推进PM活动。 (二)、点检定修制:(考试重点) 点检定修制是一套加以制度化的、比较完善的科学管理 方式。它要求按规定的检查周期和方法对设备进行预防 性检查,取得准确的设备状态情报,制订有效的维修对 策.并在适当的时间里进行恰当的维修,以有限的人力 完成设备所需要的全部检修工作量,把维修工作做在设 备发生故障之前,使设备始终处于最佳状态。其实质就 是以预防维修为基础、以点检为核心的全员维修制度。 其主要内容有; (1)实行全员维修制(a)凡参加生产过程的一切人 员都要参加设备维修工作。生产操作人员负有用好、维 护好设备的直接责任,要承担设备的清扫、紧固、调整、 给油脂、小修理和日常点检业务;(b)各经营、生产管 理职能部门从各自不同的角度都要参加设备管理;(c) 设备管理工作纳入公司及各分厂的经营计划,设备管理 目标是公司经理及各分厂厂长的任期目标之一. (2)设备进行预防性管理:通过点检人员对设备进行 点检来准确掌握设备技术状况,实行有效的计划维修, 维持和改善设备工作性能,预防事故发生,延长机件寿命, 减少停机时间,提高设备的有效作业率,保证正常生产, 降低维修费用。 (3)以提高生产效益为目标,提高检修计划性.(a)合 理精确地制订定(年)修计划,统一设定定修模型;(b) 提高检修人员的工时利用率,检修工作实行标准化管 理。 (三)、设备劣化(考试重点) 设备劣化的主要表现形式 (1)机械磨损;(2)裂纹;(3)塑性断裂和脆性断裂; (4)腐蚀;(5)劣变;(6)元器件老化等。 设备劣化的主要原因 1.润滑不良;2.灰尘沾污;3.螺栓松弛;4.受热; 5.潮湿;6.保温不良等。 设备润滑的三个要点 (1)油种;(2)给油量;(3)给油周期。 设备劣化的二种型式 (1)功能下降型:在使用过程中,产量、效率、精度等性 能逐渐降低。 (2)突发故障型:在使用过程中由于零部件损坏、失 效,使设备停止工作。 预防劣化的对策 预防劣化对策:预防劣化、测定劣化、修复劣化 预防劣化:(1)日常点检维护:给油脂、更换、调整、紧 固、清扫;(2)改善维修:维持性能. 测定劣化:点检检查—良否点检、倾向检查。 修复劣化:(1)修理:预防预知维修、事后维修;(2) 更新:更新、改造。 机械设备的劣化部位 机械设备的劣化一般发生在以下六个部位: (1) 机件滑动工作部位; (2)机械传动工作部位; (3)机件旋转工作部位; (4)受力支撑及连接部位; (5)与原料、灰尘接触、粒附部位; (6) 受介质腐蚀、沾附部位。 电气设备劣化的主要原因 (1)电的作用;(2)高温及温度变化的作用; (3)机械力的作用;(4)潮湿的作用; (5)化学的作用;(6)宇宙放射线作用。 电气(仪表、计算机)设备的劣化部位 (1) 绝缘部位;(2)与介质接触、腐蚀部位; (3)受灰尘污染部位;(4) 受温度影响部位; (5)受潮气侵入部位。 第二节设备点检(考试重点) 设备点检的定义

ZGM113G型磨煤机频繁掉磨辊故障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ZGM113G型磨煤机频繁掉磨辊故障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摘要:国家电投河南电力有限公司开封发电分公司采用的是北京电力设备厂生 产的ZGM113G型磨煤机,由于煤质原因及安装设计,运行调整,维护管理等因素,曾经频繁出现磨辊故障,特别是在煤质差的工况下掉磨辊、辊套开裂、磨辊 脱轴、轴承进粉等设备故障频发。更换磨辊需要压架及以上设备全部解体,不仅 会造成重大设备经济损失,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负荷经济损失并耗费大量的 人力、物力。经运行观察和综合分析发现,各种因素导致的磨煤机振动是造成掉 磨辊故障损坏的主要原因,我们从安装设计、运行调整、设备检修改造等三方面 进行综合治理,加强点巡检排查威胁磨辊安全的隐患同时加强点巡检和设备维护,应用ERP系统层层审验磨煤机内部检查定期工作的有效开展,加强运行调整及时 排渣以及根据磨煤机运行工况配煤燃烧等措施多重并举。 关键词:磨煤机;磨辊;振动 一、引言 锅炉运行的安全与经济性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磨煤机的运行稳定性。 ZGM113G型磨煤机掉磨辊故障较频繁,磨辊故障很多情况下都需要对磨煤机解体大修,磨煤机振动不仅会造成的磨煤机磨辊脱落故障,也往往会造成液压油管路 接头松脱泄漏,刚性液压油管断裂,设备漏粉更是会对周围生态环境,安全文明 生产造成一系列的恶劣影响。每台磨辊辊套、辊芯部件以及人工材料直接费用在20万元以上,总计损失巨大。该型磨煤机在我国火力发电厂600MW主力机组应 用较为广泛,已成为我们进行锅炉维护管理重点研究的一项课题。 二、正文 ZGM113G型磨煤机主要由下部磨煤机机体和上部煤粉分离器两部分组成。磨 煤机机体零部件主要有:弗兰德生产的立式螺旋伞齿轮行星齿轮减速机、磨环及 喷嘴环、磨辊、落煤管等。磨辊装置由辊架、辊轴、辊套、辊芯、轴承、油封等 组成,由压架定位。辊套磨损达一定深度后(约为厚度的1/3)需更换,一般磨 损在50mm以上时考虑大修更换新辊套或在线焊接。开封发电分公司曾出现过一 年8次磨辊故障情况,造成磨煤机被迫停运抢修。 1、煤质因素 开封发电分公司设计煤种是新密贫煤,实际煤种来源较为复杂,特别是汽运 煤发热量低,“煤、石、木、铁”四块较多,另外作为燃料分选的除铁器、滚轴筛 等分离设备不能正常投运,致使输煤设备的来煤质量无法保证。 2、设备方面的原因 也就是厂家设计制造方面,原磨辊中使用的是M24,8.8级高强连接螺栓, 强度不够,承载振动冲击的能力较弱,长期受拉压应力易产生疲劳断裂。 另外原磨辊密封风管使用的是金属编织软管,极容易磨损磨透,造成磨辊内 部轴承进粉。 3、设备管理维护方面的原因 形成磨煤机定期检查机制,有效及时检查发现磨煤机内部安全隐患,如磨辊 铰轴从限位块脱出,磨辊连接螺栓出现个别断裂或裂纹,磨辊油位低,润滑不良,造成轴承润滑不良,易振动脱落损坏等故障。 此外设备维护人员责任心问题和检修质量验收以及设备外委监造把关也是重 要的一环。 4、运行调整方面的原因

设备点检要点

设备点检要点(总95页) --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 --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

第一章设备全员管理的基础知识 第一节基础管理知识 设备管理的目的:减少设备事故的发生,保持、提高设备的性能、精度、降低维修费用,提高企业的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 事后维修(BM):所谓事后维修就是当设备发生故障或性能低下后再进行修理称为事后维修。其特点是设备的维修费用最低,适合于辅助作业线的简单设备。 预防维修(PrM):按规定的周期和方法对设备进行预防性检查(点检),以确定零件的更换周期,使故障停机损失降到最小。预防维修适用于关键设备和重要设备。 改善维修(CM):为防止和延缓设备的劣化或便于日常点检、维护、修理而对设备进行的改进,以提高设备的效率,减少重复故障,延长机件寿命,降低维修费用。它适用于故障多、难维修、维修费用高的设备。 维修预防(MPr):系无维修设计思想。即在设备设计时设法做到设备投入使用后,不需要对它进行维修或只需进行少量而简单的维修。它适用于有可能、有必要实行无维修设计的设备。 生产维修(PM):所谓生产维修是以发展生产、减少故障、降低维修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对生产条件不同的设备分别实施预防维修(PrM)、事后维修(BM)、改善维修(CM)和维修预防(MPr)等不同的维修对策,也就是把故障造成的停机损失和防止故障的发生而投入的维修费用之和降低到最低限度的维修方式。 全员参加的生产维修(即TPM)定义: 1971年由日本设备工程师协会(JIPE)提出 (1)设备综合效率提到最高为目标; (2)建立以设备一生为对象的PM总系统; (3)涉及到设备的、使用、保养等所有部门; (4)从最高领导到第一线工人全体人员参加; (5)开展小团体自主管理活动,推进PM活动。 点检定修制: 点检定修制是一套加以制度化的、比较完善的科学管理方式。它要求按规定的检查周期和方法对设备进行预防性检查,取得准确的设备状态情报,

【精品】设备全员

设备全员管理的基础知识 第一节基础管理知识 设备管理的目的:减少设备事故的发生,保持、提高设备的性能、精度、降低维修费用,提高企业的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 事后维修(BM):所谓事后维修就是当设备发生故障或性能低下后再进行修理称为事后维修。其特点是设备的维修费用最低,适合于辅助作业线的简单设备。 预防维修(PrM):按规定的周期和方法对设备进行预防性检查(点检),以确定零件的更换周期,使故障停机损失降到最小。预防维修适用于关键设备和重要设备。 改善维修(CM):为防止和延缓设备的劣化或便于日常点检、维护、修理而对设备进行的改进,以提高设备的效率,减少重复故障,延长机件寿命,降低维修费用。它适用于故障多、难维修、维修费用高的设备。 维修预防(MPr):系无维修设计思想。即在设备设计时设法做到设备投入使用后,不需要对它进行维修或只需进行少量而简单的维修。它适用于有可能、有必要实行无维修设计的设备。 生产维修(PM):所谓生产维修是以发展生产、减少故障、降低维修成本、

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对生产条件不同的设备分别实施预防维修(PrM)、事后维修(BM)、改善维修(CM)和维修预防(MPr)等不同的维修对策,也就是把故障造成的停机损失和防止故障的发生而投入的维修费用之和降低到最低限度的维修方式。 全员参加的生产维修(即TPM)定义: 1971年由日本设备工程师协会(JIPE)提出 (1)设备综合效率提到最高为目标; (2)建立以设备一生为对象的PM总系统; (3)涉及到设备的、使用、保养等所有部门; (4)从最高领导到第一线工人全体人员参加; 开展小团体自主管理活动,推进PM活动。 点检定修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