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理论最早来源于1971年出版的《增长的极限》报告

《增长的极限》报告提出了一种叫做“系统动力学”的综合模型,用

来分析全球经济发展和资源消耗的关系。该模型考虑了人口增长、工业化、农业发展、资源消耗等多个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揭示了这些因素在全球

范围内如何相互影响,并推测出了如果不改变发展模式,将会导致资源枯竭、环境破坏和社会崩溃等问题。

《增长的极限》报告认为,全球经济增长所依赖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无论是矿产资源、水资源还是森林资源,都存在着耗竭和破坏的风险。同时,报告还警告说,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全球环境将

受到持续压力,气候变化、水污染、土壤退化等问题都将愈发严重。

《增长的极限》报告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就是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

概念。报告认为,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是以牺牲环境和资源为代价来实现的,这种模式是不可持续的,未来必须转向一种能够同时满足经济发展、

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的模式。因此,可持续发展理念应该成为全球各国政

府和企业所追求的目标。

《增长的极限》报告的出版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它的影响远远

超出了学术界,对全球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促使各国政府和国际组

织开始关注资源与环境问题,并制定相关政策和计划。例如,1987年,

联合国发表了《我们的共同未来》报告,进一步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并提出了“绿色经济”、“生态系统服务”等新概念。

可持续发展

一、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社会对环境的冲击力大大增强,全球范围的环境污染和破坏日益严重,于是环境问题开始作为一个重大的科学技术问题由一些科学家提出。“环境问题”的提出,人们首先根据传统理论研究治理方法和技术,同时人们进一步体会到,仅靠科技手段,用工业文明方式作为定式去修补环境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的,必须在各个层次上去调控人类社会的行为和支配人类社会行为的、打着工业文明烙印的思想和观念,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发展观悄然兴起,并日益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特别是进入九十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以其崭新的价值观和光明的发展前景,被正是列入国际社会议程。1992年世界环境与发展会议,1994年的世界人口与发展会议,1995年的哥本哈根世界首脑会议,都一次作为重要议题,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构想。 什么是可持续发展?按照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的表述,即“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不构成危害的发展。”具体来说,就是谋求经济、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维持新的平衡,制衡出现的环境恶化和环境污染,控制重大自然灾害的发生。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21世纪议程》认为,主要是在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不断改善发展质量,提倡适度消费和清洁生产,控制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保持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基础,建立“低消耗、高收益、低污染、高效益”的良性循环发展模式。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规划把可持续发展作为跨世纪的战略任务。同时,可持续发展业已成为人类迈向21世纪的行动纲领。 二、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发展与内容 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可持续发展理论在美、日等国家也只有10年左右的历史。1987年Barbier等人发表了一系列有关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文章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注意。同年,布伦特兰夫人在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标志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产生。此时的研究重点是人类社会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如何适应并满足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以及人口、环境、生态和资源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方面。经过10年的发展,这一领域无时不刻地发生重大变化,并形成了自己的研究内容和研究途径。 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可持续发展模式与评价指标体系。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要建设和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核心是可持续发展的科技和教育。从思想实质上看,持续发展包括三方面的含义,即人类与自然界共同进化的思想、世代伦理思想和效率与公平目标思想。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是: 1)恢复经济增长; 2)改善增长质量; 3)满足人类基本需求; 4)确保稳定的人口水平; 5)保护和加强资源基础; 6)改善技术方向; 7)在决策中协调经济与生态关系。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摒弃了过去“零增长”(过分强调环保)和过分强调经济增长的偏激思想,而是主张“既要生存、又要发展”。这一点对于发展中国家是非常重要的。在评价指标体系方面是将资源核算、环境核算与国民经济核算进行关联研究,从而克服传统国民

论人口增长——增长的极限、没有极限的增长读书报告

论人口增长——《增长的极限》、《没有极限的增长》读书报告 08 心理学系崔颢 古往今来,人口问题一直是人们争论不休的焦点话题,随着这样的争论也诞生了诸多人口观念与理论。而这些观念与理论,则汇集为人口思想史上三种有代表性的人口观:乐观主义人口观、悲观主义人口观及适度主义人口观。本学期,通过对罗马俱乐部《增长的极限》、朱利安·林肯·西蒙《没有极限的增长》及卡尔·桑德斯的《人口问题:人类进化研究》的阅读,我对这三种人口观及相关问题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思考。接下来,我将依次对它们进行评说。 一、《增长的极限》与悲观主义人口观 《增长的极限》为罗马俱乐部于1972年提出的第一份研究报告。这个于1968年成立的,由来自10个国家的约30名学者组成的国际性民间团体,在那个高增长、高消费的“黄金时代”,写出了这样一份“冒天下之大不韪”的文章,一举震惊了世界,并引发了激烈的争论。 在本书的首章中,作者明确指出:人口的增长是一个指数增长,而非线性增长的过程。为此,作者举了一个“吝啬鬼储蓄问题”的例子来说明此观点——将100美元以7%的利息投资,并不断将利息进行投资,如此下来只需十年便可实现收入翻番。这一实例也在说明着指数增长是动态的,又是具有欺骗性的。而世界人口由于人口总数及增长率的同时增长,加上人类对死亡率的控制,其增长速度则会更快。随人数增长,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的工业产量、生产总值等也以一定的增长率指数增长着。在那个时代,人们更多关注于这些有利于提高生活水平的方面,期望值它们能保持这样的增长速度一直增长下去,作者在第二章中驳斥了这种观点,并提及了本书的核心观点之一:这样的指数增长是有极限存在的,而 其极限的核心,或者说增长的制约因素,来源于地球的有限性。作者认为,人口的指数增长必然会带来诸多的环境、社会问题:粮食的短缺及因耕地面积的匮

可持续发展理论

简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思想渊源与含义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思想渊源 “可持续发展”现在已成为国际社会一个十分流行的词汇,甚至在各种场合使用“可持续发展”成为一种时髦。学界可以追踪、研究热点问题,但不能赶时髦,学界的义务和责任是冷静系统地思考“可持续发展”的深刻涵义。要理解可持续发展概念及其理论涵义,必须首先了解这一理论的直接思想渊源,不把握其思想来源,就难以理解“持续发展”的思想实质,根据目前掌握的资料看,可持续发展思想渊源主要有三方面:一是未来学;二是发展理论研究;三是生态伦理学。 1.未来学 本来,可持续发展并不是人们思考和研究的对象,而是不容置疑的前提。第一次对这一前提提出质疑和否定的是未来学派的先驱——罗马俱乐部。1972年罗马俱乐部提出了关于世界趋势研究的报告《增长的极限》。该报告认为:如果目前人口和资本的快速增长模式继续下去,世界就会面临一场“灾难性的崩溃”。该报告给人类指出了在现行政策和趋势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可能产生的灾难局面,第一次指出了经济增长的极限。该报告给人们敲响了一记警钟,提醒人们中止这种状态,避免灾难的发生。该报告在世界上产生了极大的返响,引起了世界各国对全球问题及其发展趋势的关注,人们就此进行了广泛的争论。 有支持“增长的极限”观点者,如《公元2000年的地球》一书认为,如果目前的趋势继续发展,2000年的世界将比现在更为拥挤,污染更加严重,生态更不稳定,尽管物质产量更多,但世界上的人们在许多方面将比今天更贫困……,世界范围的公共政策需要迅速有力地加以改变,以使复杂重大的问题得以解决,而不致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这些报告使得人们对发展过程中人与自然的不协调有了清醒的认识。“增长极限”论曾一度成为当时环境运动的理论基础,有力地促进了全球的环境运动。 与此相对的乐观派持相反的观点,并走向另一个极端。典型的乐观派著作有朱利安·L·西蒙的《没有极限的增长》(即《最后的资源》)、《资源丰富的地球》和H·卡恩的《今后二百年》。他们认为:地球上有足够的土地和资源供经济发展之所需,只有新的技术和资本能够增加生产,保护并改善环境。虽然目前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发展趋势给技术、工业化和经济增长带来一些问题,但人类能力的发展也是无限的,因而这些问题不是不能解决的,世界的发展趋势是在不断改善而不是在逐渐变坏。 然而,在70年代建立的人口、环境与经济发展因素模型和它们所采用的线性系统技术是不可能对全球问题的未来作出准确预见的。世界的未来既不像悲观派描述的那么悲惨,也不像乐观派描述的那么美好。到了80年代,人们逐渐将注意力集中到人类应该怎样使自己的增长与自然取得和谐一致,实现可持续发展。1980年3月5日,联合国大会向全世界发出呼吁:“必须研究自然的、社会的、生态的、经济的以及利用自然资源过程中的基本关系,确保全球的持续发展。”[1]1983年,联合国授命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为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主席,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纲领,制定“全球的变革日程”。

《增长的极限》、《我们共同的未来》、等著作都是现代可持续发展

《增长的极限》、《我们共同的未来》、等著作都是现代可持续发展《增长的极限》是由美国学者唐纳德·墨多克和丹尼斯·梅德斯所著的一本书,该书于1972年首次出版。该书主要讨论了人类活动 对于地球资源的消耗以及环境破坏的问题,提出了“增长的极限”理论。 这本书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并成为可持续发展领域的重要参考之一。它揭示了资源有限、生态系统容量有限的事实,认为随着人口和经济的增长,资源的消耗将会迅速加剧,生态系统崩溃的风险将日益增大。因此,唐纳德·墨多克和丹尼斯·梅德斯提出了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即可持续发展。 《我们共同的未来》是由联合国发表的一份名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通常被称为布兰特兰特报告。该报告由挪威首相格罗·哈勒姆·布兰特兰特领导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编写,于1987年发布。该报告是对世界上环境和发展问题的全面分析,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并将其定义为“满足现今世代的需求,而不会危害后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强调了环境问题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紧密关系,提出了需求与资源之间的平衡,并强调了全球合作和公平分配的重要性。该报告的出版引发了对可持续发展的全球性讨论,为后来的可持

续发展议程奠定了基础。 这些著作都旨在提醒人们关注地球资源的有限性和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同时呼吁采取行动改变当前发展模式。它们的出版推动了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传播,并在政府、学术界和社会各界引发了对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关注和讨论。 如今,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共识,各国纷纷制定了可持续发展目标,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实现这些目标。从改善环境质量到促进社会公平,从推动经济增长到保护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一个综合性的发展理念。 然而,实现可持续发展仍然面临许多挑战。如何平衡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如何解决贫富差距、如何应对气候变化等问题,都需要全球社会共同努力。只有通过全球合作、技术创新和政策改革,我们才能实现一个更加可持续和繁荣的未来。

可持续发展基本理论

可持续发展基本理论 1传统发展模式及其局限性 经济增长战略:一国以国民生产总值(GDP)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实际水平的增长,或个人收入的增加为目标的经济战略。 1.1 经济增长战略 1.1.1经济增长战略的贡献 GDP的增长提高整个世界经济水平和综合国力; 使一些国家消除贫穷,提高收入水平; 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消费向更舒适发展 1.1.2经济增长战略的缺陷 贫富不均严重 社会问题突出 1.2 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使一系列经济和社会目标实现的战略。 1.2.1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贡献 个人或社会福利的改善 教育、健康、总的生活质量等方面的改善 一个国家的自重与自爱意识的增强 1.2.2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缺陷 环境污染现象严重 生态环境遇到破坏 自然资源日趋枯竭 1.3 可持续发展战略 1.3.1可持续发展战略产生的背景 1.3.2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出的意义 2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2.1 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渊源 2.1.1中国古代可持续发展思想 忧患意识 “和谐”与“中道”思想 “天人合一”观念 绿色意识 互动共济的人伦观

2.1.2西方古典经济学家的观点 斯密提出的“人口与经济增长的限度论” 李嘉图的“资源相对稀缺论” 穆勒的“静态经济论” 18世纪末马尔萨斯的人口与生活资料关系理论 《历史原理》 人口与生活资料的增加是以不同的方式进行的,前者以几何级数增长,后者以算术级数增长。马尔萨斯就人口与生活资料关系的研究观点,被后人称之为“资源的绝对稀缺论”。 20世纪70年代以增长极限论为代表的悲观主义思潮。 人类世界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难题,如富裕中的贫困,环境的恶化、不断控制的城市扩张、、、、等等。这些难题的产生,是五种因素作用的结果。这五种因素是:人口、农业生产、自然资源、工业和污染。它们最终限制了地球上经济的增长和发展。围绕这五大因素,罗马俱乐部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和研究,最后的讨论结果由麻省理工学院的丹尼斯·梅多斯等人综合成名为《增长的极限》一书。 2.2 现代可持续发展观的诞生与演进 现代可持续发展思想产生源于工业革命后,人类生存发展所需的环境和资源遭到日益严重的破坏,人类开始用驻足全球的眼光看待环境问题,并对人类前途的问题展开了大论战。从20世纪60年代《寂静的春天》开始,经过增长有无极限的争论,到1972年第一次召开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人们对环境的问题日益忧虑和关心。而从1981年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布朗(Brown)先生的《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一书问世,到1987年《我们共同的未来》的发表,表明世界各国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有了不断的深入。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UNCED)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更是高度凝聚了当代人对可持续发展理论认识深化的结晶。 可持续思想产生和发展历程中几个代表性人物、著作、思想,以及一些重要的国际会议及其要义: 2.2.1早期的反思——《寂静的春天》 20世纪中叶,随着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特别是西方国家公害事件的不断发生,环境问题日益成为困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Rachel Karson)在潜心研究美国使用杀虫剂所产生的种种危害之后,于1962年发表了环境保护科普著作《寂静的春天》。她向世人呼吁,我们长期以来一直行驶的这条发展道路容易使人错认为是一条舒适、平坦的超级公路,而实际上,在这条道路的终点却有灾难在等待着,这条路

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进展理论(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ory) 可持续进展思潮探源与沿革 可持续进展理论的形成经受了相当长的历史过程。20世纪50到60年月,人们在经济增长、城市化、人口、资源等所形成的环境压力下,对增长=进展的模式产生怀疑并绽开讲座.1962年, 美国女生物学家莱切尔•卡逊(RaChelCarSOn)发表了•部引起很大轰动的环境科普著作《安静的春天》,作者描绘了一幅由于农药污染所事业的可怕景象,惊呼人们将会失去“春光明媚的春天”,在世界范围内引发了人类关于进展观念上的争辩。10年后,两位闻名美国学者巴巴拉•沃德(BarbaraWard)和雷内•杜博斯(ReneDUbOS)的享誉很市制《只有一个地球》问世,把人类生存与环境的熟悉扒向一个新境界素可持续进展的境地界。同年,一个非正式国际闻名学术团体秦罗马俱乐部发表了出名的争辩报告《增长的极限》,明确提出“持续增长”和“合理的长久的均衡进展”的概念。1987年,以挪威首相布伦特兰为主席的联合国世界与环境进展委员会发表了一份报告《我们共同的将来》,正式提出可持续进展概念,并以此为主题对人类共同关怀的环境与进展问题进行了全面论述,受到世界各国政府组织和舆论的极大重视,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进展大会上可持续进展要领得到与会者共识与承认。 (一)缘于一个海洋生物学家对鸟类的关怀 在全部可持续进展大事记中,有一个美国女海洋生物学家的名字总会被提起,她就是莱切尔•卡逊(RaCheICarSOn)。这是由于在上个世纪中叶她推出了一本论述杀虫剂,特殊是滴滴涕对鸟类和生态环境毁灭性危害的著作一《安静的春天》。尽管这本书的问世使卡逊•度备受攻击、诋毁,但书中提出的有关生态的观点最终还是被人们所接受。环境问题从今由一个边缘问题渐渐走向全球*、经济议程的中心。在这之后,随着公害问题的加剧和能源危机的消失,人们渐渐熟悉到把经济、社会和环境割裂开来谋求进展,只能给地球和人类社会带来毁灭性的灾难。源于这种危机感,可持续进展的思想在80年月逐步形成。1983年11月,联合国成立了世界环境与进展委员会(WECD)。1987年,受联合国托付,以挪威前首相布伦特兰夫人为首的WECD的成员们,把经过4年争辩和充分论证的报告——《我们共同的将来》(OUr Common FUtUre)提交联合国大会,正式提出了“可持续进展”(SUStainabIe? development)的概念和模式。“可持续进展”一词在国际文件中最早消失于1980年由国际自然爱护同盟制订的《世界自然爱护大纲》,其概念最初源「生态学,指的是对于资源的一种管理战略。其后被广泛应用于经济学和社会学范畴,加入了一些新的内涵,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和自然环境的综合的动态的概念。 (二)从“增长极限问题”的争辩中受到启发 地球环境的“承载力量”是否有界限?进展的道路与地球环境的“负荷极限”如何相适应?人类社会的进展应如何规划才能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既爱护人类,也维护地球的健康?试图回答这些问题是一个由学问分子组成的名为“罗马俱乐部”的组织。1972年他们发表了题为《增长的极限》的报告。报告依据数学模型预言:在将来•个世纪中,人口和经济需求的增长将导致地球资源耗竭、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除非人类自觉限制人口增长和工业进展,这一悲剧将无法避开。

生态伦理学与可持续发展

生态伦理学与可持续发展 美国学者米都斯等人写的《增长的极限一罗马俱乐部关于人类困境的报告》一书以大量事实和系统分析证明,世界人口、工业生产、粮食生产、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和环境污染这五个因素都是遵循指数规律增长的,因而是有其极限的。它的第一个结论就是:如果在世界人口、工业化、污染、粮食生产和资源消耗方面现在的趋势继续下去,这个行星上增长的极限有朝一日将在今后100年中发生。最可能的结果将是人口和工业生产力双方有相当突出的衰退。这个结论促使人们思考地球的有限性,以及以现有速度开发资源的不可持续性。人类若想持续发展不能再以无止境地牺牲自然环境和资源为代价,必须寻求一条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道路,这条道路就是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人类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利用资源。人类的未来才有希望,只有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社会才会进步、经济社会才能协调发展。 1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形成可持续发展理论,是20世纪末提出的一种新的发展观,是人类以新的价值观和伦理观审视自己的行为而作出的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战略。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莱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一书出版,开始了人们对人类与自然共同生存问题的思考。1972年,联合国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了115个国家参加的人类第一次环境会议,开始了全体性保护环境的实际行动。1980年,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盟共同起草的《世界自然保护大纲》明确使用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1981年,美国科学家布良出版了《建设一个可持

续发展的社会》一书。1987年,挪威前首相布兰特朗夫人领导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其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首次界定可持续发展概念。该报告指出:可持续发展是这样的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1992年6月联合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了由100多位国家政府首脑出席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会议通过了一系列重要文件,其中包括被认为是这次大会重要标准的文件:《21世纪议程》,提出了人类社会今后应该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我国政府在1994年3月发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作为中国政府处理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的战略和政策指南。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崭新的发展观和发展战略,已被世人公认是人类未来生存和发展的唯一选择。可持续发展思想不仅提供了新的概念、目标和原则,最为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种新的发展观、新的思维方式,由此形成了对传统发展观和思维方式的挑战。可持续发展所倡导的新的发展观包括:1、持续观。这是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核心。2、系统观。可持续发展是把人类及其赖以生存的地球看成一个以人为中心,以自然环境为基础的系统。系统内自然、经济、社会及政治因素是相互联系的。 3、公平观。它具有两层含义:一层是空间上的公平,即当代人之间的横向公平;另一层是时间上的公平,即世代间的纵向公平。 4、和谐观。从人的角度出发,通过调整人类的行为,遵循自然规律去利用、调节和适应自然,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上述的可持续发展观念是相互联系的,它们彼此组合形成了可持续发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课程教学大纲——第五讲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其战略的实施途径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课程教学大纲 第五讲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其战略的实施途径 1、基本知识点 第八章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由来 一、《寂静的春天》—对传统行为和观念的早期反思。 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Rachel Karson)在研究美国使用杀虫剂所产生的种种危害之后,于1962年发表了环境保护科普著作《寂静的春天》。作者通过对污染物富集、迁移转化的描写,阐明了人类同大气、海洋、河流、土壤、动植物之间的密切关系,初步揭示了污染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二、《增长的极限》—引起世界反响的“严肃忧虑” 《增长的极限》深刻阐明了环境的重要性以资源与人口之间的基本联系。报告认为:由于世界人口增长、粮食生产、工业发展、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这五项基本因素的运行方式是指数增长而非线性增长,全球的增长将会因为粮食短缺和环境破坏与21世纪某个阶段内达到极限。 三、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人类对环境问题的正式挑战 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召开,大会通过的《人类环境宣言》宣布了37个共同观点和26项共同原则。它向全球呼吁:现在已经到达历史上这样一个时刻,我们在决定世界各地的行动时,必须更加审慎地考虑它们对环境产生的后果。由于无知或不关心,我们可能给生活和幸福所依靠的地球环境造成巨大的无法换回的损失。 四、《我们共同的未来》——环境与发展思想的重要飞跃 联合国于1983年3月成立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联合国要求其负责制订长期的环境对策,研究能使国际社会更有效地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和方法。研究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分为“共同的问题”、“共同的挑战”和“共同的努力”三大部分。报告将注意力集中于人口、粮食、物种和遗传资源、能源、工业和人

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理念与实施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初步提出 可持续发展思想源于人们对环境问题的逐步认识和关注。1962年,美国女 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出版了科普著作《寂静的春天》,它描绘了由于农药的使用而带来的可怕景象,从而引发了人们关于发展观念的争论。此后,沃德和杜博斯出版了《只有一个地球》一书,将人类对生存与环境的认识推向了新的境界。1968年,梅多斯的《增长的极限》进一步推进了人类关于环境问题的认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最先是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联合国人类环境研讨会上正式讨论的。这次研讨会云集了全球的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共同界定 了人类在缔造一个健康和富有生机的环境上所享有的权利。自此以后,各国致力 于界定"可持续发展“的含义,现时拟出的定义已有几百个之多,涵盖范围包裹国际、区域、地方及特定界别的层面。1980年国际自然保护同盟的“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指出:“必须研究自然地、社会的、生态的、经济的及利用自然资源过程中的基本关系,以确保全球的可持续发展。”1981年,美国布朗(Lester R. Brown)出版了《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一书,提出以控制人口增长、保护资源基础和开发再生能源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成熟 1987年,布伦特兰夫人发表了《我们共同的未来》,使可持续发展得到了世界 的普遍关注。同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出版《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系统的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1992年6月,联合国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全球21世纪议程》等文件,[确定了可持续发展道路,标志了可持续发展成为人们的 共识。]随后,中国政府编制了《中国21世纪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白皮书》, 首次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纳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确定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 的战略。 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提到可持续发展的含义,人们首先想到的自然是布伦特兰夫人在《我们共同的 未来》中的定义:“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是被广泛应用的定义,简称为布伦特兰定义。 1•生态属性上的可持续发展。即实现所谓的生态持续性,说明要保护自然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程度间的生态平衡,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对生态环境不断增长的需求,是人类的生态环境得以持续。“持续性”一词首先是生态学家提 出来的,即所谓“生态持续性” (ecological sustainability )意在说明自然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程度间的平衡。1991年11月,国际生态学联合会和国际生物科学联合会举行了关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专题研讨会。该研讨会的成果发展并深化了可 持续发展概念的自然属性,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保护和加强环境系统的生产和更新能力”,其含义为可持续发展是不超越环境系统更新能力的发展。

【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研究背景与研究的理论基础4200字】

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研究背景与研究的理论基础 1引言 2020年,对于环境经济领域而言,最“高大上”的话题莫过于“碳达峰&碳中和”(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好比是一盏明灯,照亮了中国乃至于全球碳减排和气候变化应对的前进道路和方向,对于我国正在加速推进的社会经济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无疑具有里程碑意义。当前,环境保护和绿色可持续发展已变成为社会最聚焦关注的话题之一。自改革开放以来,经过40 多年的快速经济增长,虽然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政治与经济强国,但中国这种资源掠夺式的经济增长同样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与社会问题。根据哥伦比亚大学提出的环境表现指数(EPI),中国已然成为全球环境污染与资源浪费问题最突出的国家之一。根据2016 年公布的EPS 榜单上的178 个主要国家和地区,中国在环境与资源保护方面全面比较后,排名为第109 位。目前,中国在环境治理与资源保护方面远远落后于英美等发达国家水平,如此恶劣的环境和资源形势与我国目标建设文明、和谐、美丽现代化国家构想还有很大方面的差距,因此我们要大力发展绿色金融,改善环境同时促进经济增长。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经济正逐步迈入新常态,支持促进产业转型和结构调整,支持将贷款资金偏向于绿色新兴产业,并且减少向环境污染的企业提供资金的要求迫在眉睫。我国渐渐了解到之前传统粗犷型经济发展模式的缺点,依然是依靠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来换取经济效益,在环境污染后,国家可能要花费更大的代价去修复生态,反而得不偿失。面对资源和环境问题对中国经济发展阻碍不断增强的现状,只依赖于政府的财政支持恐怕很难彻底治理企业资源浪费和环境修复问题,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与解决环保问题和能源节约的矛盾也将变得不可调节。而绿色金融这一理念的出现,通过资金的投入方式的转变,将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相结合,成为促进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新模式。特别是在2020年9月,中国向世界作出“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承诺后,中国政府必须增强对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的治理力度,提高资源利用率、发展低碳经济、推进绿色金融、加快绿色经济创新,通过政策性的引导企业的发

可持续发展基础

一、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问题: 面对资源的枯竭性及不可再生性,研究资源的代际有效配置问题。 同传统的经济学研究出发点的差异:稀缺性与枯竭性;同代间与代际;短期分析和超长期分析。 二、可持续发展理念产生的背景 (一)世界经济面临的问题:人口、资源、环境 1. 人口问题:总量问题、结构问题、引发经济社会问题 人口的不可持续,不仅仅表现在人口数量众多的压力,还应包括人口转变之后人口数量过度减少,人口老龄化,人口性别比失调,人口分布城乡失调,人口分布区域间失调,人口素质不均衡包括城乡、区域间、国际间。 2. 资源问题:可再生资源与不可再生资源 可再生资源主要包括动植物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风能、太阳能等。一旦生态平衡被破坏,就会面临减少和耗竭的问题(不再可循环了,自然也就会耗竭了。如动植物物种减少、荒漠化、水污染等等),也就成为不可再生资源了。 水资源缺乏、耕地不足、能源危机、生物多样性减少 3. 环境问题: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生态破坏 (二)人类的反思 资源环境问题的凸显,反映出长期依赖人们把自然同人类社会分割开来,没有意识到人类同环境之间存在协同发展的客观规律。 正如恩格斯指出的,“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个结果又取消了。”“因此我们必须时时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 恩格斯这段话至今仍具有其强烈的现实意义。就中国而言,三十年来以GDP为标杆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在同时对环境的破坏则引起了自然的强烈报复。而自然报复的结果,则使得我们的成就当中的很大一部分被抵消了。最简单的证明,我们用大量的支出来治理河流、污染等。支出数量之大几乎可以说把该环境所创造的成果抵消了甚至影响更长远更恶劣。 当经济发展对人类生存环境的负面影响日趋严重甚至在某些领域威胁到人类生存时,人们开始对经济增长的模式进行反思,从而对传统的发展模式产生质疑,致力于寻找出新的发展模式。思考的结果,孕育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及相关战略。

可持续发展思想与可持续发展政策

可持续发展思想与可持续发展政策 作者:郭强 来源:《社会治理》 2019年第1期 党的十九大将可持续发展战略确定为要坚定实施的八大战略之一,并就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重大创新论述和重大战略部署。站在新时代的高度进一步探究可持续发展 思想和可持续发展政策,是当前一项有意义的工作。 一、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源流 人与自然的关系之辨,从“听天由命”到“人定胜天”,再到“天人合一”的可持续发展,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认知和实践过程。 (一)可持续发展思想与西方文明 西方发达国家是工业文明的发源地,也是最早遭到自然报复的地方。因此在西方产生了“可持续发展”的宝贵思想。 始于200多年前的工业革命,在为人类社会带来空前经济繁荣的同时,也不断地强化了人类 可以向大自然无节制索取资源的盲目性和主观意志,从而导致走上了一条以GDP增长为首要目标的高生产、高消耗、高污染的经济发展道路。显然,这种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最终引起并不断加剧了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一些发达国家在先期享受到GDP增长而大大改善的物质生活的同时,也先期咀嚼到不可持续的工业化所引起的苦果,各类环境公害事件 屡次发生,导致成千上万人生病直到死亡。不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使地球自然生态系统越来越不平衡,以全球气候加速变暖和全球资源加速枯竭为集中表现的资源、环境问题,越来越 具有全球性,迫使人类社会不得不考虑“发展的可持续性”问题。尤其是在震惊世界的“八大公害”事件爆发以后,人类认识到环境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发展问题和社会问题。 最初,深刻思索发展的不可持续性这一问题的,是20世纪60-70年代的一批学者。美国女科学家卡森于1962年发表的《寂寞的春天》中首先表达了对环境破坏的关注。1972年罗马俱乐 部出版了《增长的极限》这一代表作,在世界上产生了重大影响。从国际社会逐步达成共识的进程来看,有几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要会议对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形成和发展以及行动要求起到特别重大的作用。1972年,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第一次在世界范围内 从各国政府层面提醒人们必须改变那种习以为常的“世界实际是无限的”观念,因而被认为是人类社会开始深刻思考环境与发展之间关系的一个标志性会议。1983年联合国成立世界环境与发 展委员会(WECD),联合国要求该组织以“持续发展”为基本纲领,制定“全球的变革日程”;1987年,该组织将其研究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提交给联合国大会,报告比较系统地提出了可持续 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和原则,以及可持续发展政策的目标和要求,标志着可持续发展观的正式诞生。1988年,联合国理事会全体会议通过了《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指出:当代 存在的发展危机、能源危机、环境危机都不是孤立发生的,而是传统的发展战略造成的。要解决人类面临的各种危机,只有改变传统的发展方式,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 内卢召开了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会议通过了《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等历史性文件,使得这次大会成为人类社会转变传统发展模式和生活方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一个里程碑。 (二)可持续发展思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共产党提出的生态文明思想是对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发展与升华,而中国生态文明观的特色和优势之一就是充分吸收了自己固有文化中的天人调谐思想。中国古代的天人调谐思想是中

第一章_我国生态文明理论的形成与发展(1)

第一章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形成及地位 一、生态文明的渊源与发展 1.原始文明与生态意识的萌芽 在漫长的原始文明时期,人与自然保持了一种原始的和谐关系。由于人们征服自然的能力不强,为了生存多采取聚居的生活方式,主要依靠共同狩猎、采集直接从自然界获取食物以果腹。在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中期,人类体质发展到智人阶段。早期智人的大脑开始发育,原始人类开始有了思维和意识。在同自然界的广泛接触中,早期智人向自然界学习,从偶然的石块碰撞中发现了摩擦生活。在旧石器时代晚期,晚期智人还发明了弓箭,学会用弓箭射杀野兽。 在长期与自然界的斗争中,先人们看到大自然神秘的力量,人们顺从、敬畏自然,祈求自然的恩赐和庇护,并开始形成朦胧的生态保护意识,产生了原始崇拜,这些原始崇拜是这一时代共享的精神文化,有些反映出人类早期的生态意识。对大自然的尊重和膜拜都是原始生态意识的萌芽,然而这些意识还不系统,还处于散漫、朦胧状态。 总的来说,原始文明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人类完全依赖自然界生存,对自然的认识非常有限,生态意识处于萌芽阶段,人与自然的关系建立在盲目与自发的基础上。如果以“人”代表人类社会,以“天”代表自然生态,那么,在原始文明时期总体上是一种“人不敌天”关系,是一种自生自灭的自然和谐关系。 2.农业文明与生态意识的初步形成 农业文明是以农耕为主要特点的社会文化。大约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人类开始驯养动物、种植庄稼,人类开始进入农耕社会,这个社会的生产特点就是采取粗放经营方式,用刀耕火种、广种薄收、耗尽地力的手段向大自然索取必备的生活资料。不论是“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还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民族,人类都在试图征服自然界。但是由于人烟稀少、生产力落后,因此人类对自然界的破坏尚不足以影响生态环境。 在农业文明时期,一方面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有限,因此仍肯定自然对人的主宰作用,主张敬天保民;但另一方面随着人类主体的能动性和自信心的增强,人类逐渐开始把自身提升到高于万物的地位。如苏格拉底宣称,“思维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先秦《尚书》云:“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他们都强调了人的作用。由于人的作用的日益强大,也构成了对大自然的破坏。恩格斯语:两河文明的毁灭。 总的来说,在农业文明阶段,人类生产力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对自然也有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科学定义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概念及科学定义 答案一: 中国政府编制了《中国21世纪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白皮书》,首次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纳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1997年的中共十五大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确定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的战略。 最广泛采纳的定义,是在一九八七年由世界环境及发展委员会所发表的布特兰报告书所载的定义,其亦即: 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称为可持续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不等同。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人是可持续发展的中心体;可持续长久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也就是江泽民同志指出的:“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不等同。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定义: 由于可持续发展涉及到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科技、政治等诸多方面,所以,由于研究者所站的角度不同,对可持续发展所作的定义也就不同。 1.侧重于自然方面的定义 “持续性”一词首先是由生态学家提出来的,即所谓“生态持续性”(ecoldgicalsustainability)。意在说明自然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程序间的平衡。1991年11月,国际生态学联合会(INTECOL)和国际生物科学联合会(IUBS)联合举行了关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专题研讨会。该研讨会的成果发展并深化了可持续发展概念的自然属性,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保护和加强环境系统的生产和更新能力”,其含义为可持续发展是不超越环境,系统更新能力的发展。 2.侧重于社会方面的定义 1991年,由世界自然保护同盟(INCN)、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和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WWF)共同发表《保护地球一一可持续生存战略》(CaringfortheEarth:AStrategyforSustainableLiving),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在生存于不超出维持生态系统涵容能力之情况下,改善人类的生活品质”,并提出了人类可持续生存的九条基本原则。 3.侧重于经济方面的定义 爱德华-B·巴比尔(EdivardB.Barbier)在其著作《经济、自然资源:不足和发展》中,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在保持自然资源的质量及其所提供服务的前提下,使经济发展的净利益增加到最大限度”。皮尔斯(D-Pearce)认为:“可持续发展是今天的使用不应减少未来的实际收入”,“当发展能够保持当代人的福利增加时,也不会使后代的福利减少”。 4.侧重于科技方面的定义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及其对全球海洋治理的意义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及其对全球海洋治理的意义 作者:庞中英 来源:《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2年第15期 【摘要】2015年通过的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设定了17项雄心勃勃的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SDGs首次包括了海洋可持续发展目标,即目标14及其10项具体目标:“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海洋和海洋资源以促进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与否与世界主要经济体的集体行动的成功与否息息相关。联合国及其成员国要同舟共济,克服重大全球不确定性,如期落实SDGs。不仅如此,联合国及其成员国和有关国际组织,应该早日系统考虑下一代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推动海洋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及其具体目标在2030年前如期实现,并顺利进入下一代全球海洋可持续目标,争取保护更大体积的世界海洋。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海洋可持续发展全球海洋治理 【中图分类号】 D63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https://www.360docs.net/doc/a919222283.html,ki.rmltxsqy.2022.15.009 导言 在科技、经济和社会层面,尽管目前经济全球化遭遇了重大结构性障碍,尤其是中美之间的“战略竞争”,大国之间经济关系“脱钩”风险,以及世纪疫情的蔓延,但21世纪仍然是人类历史上一个真正的全球化时代。 然而,全球金融危机、气候变化、经济社会不平等、公共健康危机等全球性危机使我们已经全球化的世界距离联合国设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更远而不是更近了。2000年9月,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通过了首个未命名“可持续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即千年发展目标(MDGs),该目标于2015年到期。2015年,联合国在成立70周年时,宣布世界达成了千年发展目标,并开始追求下一个15年的“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即《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以下简称《2030议程》)。 若是在克服全球危机上获得成功,21世纪有可能成为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治理世纪,即在21世纪,全球问题,包括可持续发展问题,得以在全球层面获得解决。2015年是走向真正的全球治理的新起点。这一年,在联合国主导下,除上述《2030议程》,各国还达成了关于治理全球气候变化的《巴黎协定》等空前的国际协议。但是,全球治理本身也是全球危机的一部分,而真正的全球治理危机也许才刚刚开始。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世界陆续迎

九年级政治 第二章可持续发展[1]说课稿 教科版 教案

第二章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人类的环境观 人类对其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及人类与环境相互关系的基本认识就是人类的环境观,在一些相邻的学科中或称之为自然观,或人地关系论。它决定了人类对环境的态度并制约着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的行为。环境观是建立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综合知识基础上的,因此它随着社会与科学的发展而改变。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在某一历史时期的环境观指导和制约着该民族或该社会的行为(生产和生活);社会行为作用于环境,造成环境的变化,这种变化又反过来影响和制约人类社会的发展。 一、天命论的自然观 远古时代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对自然界处于一种依附或顺应的关系。科学技术的发展限于直觉地和表面地观察和记述自然现象,对自然规律尚无正确认识。对林火、洪水、火山、地震等自然力的恐惧产生了原始某某——从图腾、自然神、祖先神到人格神,都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的屈服;另一方面,征服自然的幻想与欲望产生了美丽的神话——大禹治水、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女娲补天,以及西方神话中的巨人安泰等,均属征服自然幻想的体现。 二、地理环境决定论 在天命论占统治地位的远古时代,地理环境决定论(Determinism,又称决定论)早已埋下了种子,这就是恩格斯在《自然辨证法》中所说的“在希腊哲学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中,差不多可以找到以后各种观点的胚胎、萌芽”。环境决定论把自然环境看作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 三、征服论的自然观 人类必将征服自然的思想古而有之,即使在天命论占主导地位的原始社会就已产生了征服自然的幻想和神话,有如上文所述。战国时代孟子(公元前约372—前289)主X“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即具有人定胜天的思想。荀子(公元前约313—前238)进一步发挥这一思想,主X“制天命而用之”。这些伟大的思想有力地抨击了无所

可持续发展概述

可持续发展理论概述 摘要:可持续发展的产生背景、发展概况、在新世纪面临的种种挑战都与全球经济息息相关。自上世纪80年代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到现在,可持续发展经历了从理论到实践再到不断改善、创新的过程。其意义对当今社会的发展举足轻重。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资源环境,生态文明 1可持续发展的提出 二战结束后,在三次科技革命完成的背景下,全球经济飞速发展。然而随之而来的却是人口膨胀、资源的短缺、环境的恶化、生态发展的不平衡等一系列危及人类生存发展的问题。1962年美国卡逊《寂静的春天》的发表,阐述了自工业革命以来所发生的重大公害事件,首次将环境污染这一严肃问题摆在世人面前,震惊了全球。随后,20世纪70年代发表的《增长的极限》认为防止世界大系统崩溃则必须放慢经济增长及停止人口膨胀。1972年联合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通过了《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该宣言指出环境问题主要是发展不足的问题,不仅发达国家要对环境资源问题负责,发展中国家在发展过程中也要重视对环境的保护,因为任何国家的发展都伴随着资源的减少,尤其是工业化生产又加剧了环境的恶化程度。这是联合国组织首次把环境问题与发展联系起来。第一次明确提出发展中国家要致力于环境保护问题。人们已经意识到发展与环境协调一致的重要性。1980年,世界自然保护同盟和全球多个国家的政府、专家制定了《世界自然保护大纲》 , 提出应该把资源保护和人类发展统一起来考虑 , 第一次较明确地表述了既要发展又要保护的思想。在该大纲中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强调不能将“可持续发展”与“持续增长”,“持续利用”概念混为一谈。可持续发展是强调发展中环境保护的重要性。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布伦特莱发布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指出我们需要一个新的发展思路和方向, 一个能持续人类进步的道路,人们寻求的不只是局部地区的短暂发展, 而是在整个地球遥远将来的发展。该报告也给出了公众普遍接受的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既满足当代人的物质文化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利益的发展。1990 年,联合国组织起草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主要文件《21世纪议程》,第一次把可持续发展问题由理论推向行动。1992年里约会议结束后,全球对可持续发展研究到达了空前的活跃。 2可持续发展内涵的界定 范柏乃在《可持续发展理论综述》〔1998〕中提到关于可持续发展定义的几种说法,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发展、保证人类生存,本质是寻求经济与环境生态之间的动态平衡,核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