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长的极限》读书报告

《增长的极限》读书报告

一、内容概要

1、《增长的极限》

该书是罗马俱乐部关于人类困境的研究报告,它在西方世界陶醉于高增长、高消费的“黄金时代”时,明确的提出了“全球性问题”,即人口问题、工业化的资金问题、粮食问题、不可再生的资源问题、环境污染问题,给人类社会的传统发展模式敲响了警钟,掀起了世界性的环境保护热潮。本书的主要内容具体可如下:

第一章:指数增长的本质

指数增长是指当一个量在一个既定的时间周期中,其百分比是个常量时,这个量就显示出指数增长。指数增长具有欺骗性,一方面能很快产生巨大的数量,另一方面又能突然接近一个固定的极限。

世界模型是一个系统动力模型。其中正反馈回路是一种恶性循环,在正反馈回路中,因果关系的链条本身是封闭的,以致增加回路中的任何一个因素,都会引起一系列变化,结果使最初变化的因素增加得更大。

人口和工业产量都在成指数增长趋势。

第二章:指数增长的极限

人类可以通过外推计算出粮食和资源的上限,却很难计算出污染物质的上限。因为人类不知道对地球上的天然的生态平衡可以扰乱到什么程度而没有严重后果。

从排放污染物到它以有害形式出现,从控制污染物到到他的有害影响最终减少,都是一个之后的过程。即当人们察觉到还出并着手控制室,情况已

经变得很糟糕了。这就是生态过程中的自然滞后。

现在只有发达国家对污染认真关注,但是污染物质呈现出全球分布。

增长的极限来源于地球的有限性。人口和经济是无限制的系统,而粮食、资源和环境是有限制的系统,所以人口的增长,经济的爆发,必然加剧粮食短缺、资源枯竭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反过来又进一步限制二者的发展。

粮食、资源、污染呈现的问题:

①粮食需求的指数增长根源于决定着人口增长的正反馈回路。

粮食问题:地区之间以及地区内部之间,粮食分配不平衡;可耕种土地面积短缺;开发土地费用高昂且日后增加成本;粮食不足初期的征兆人们往往不够重视;

粮食生产的限制因素:土地、淡水和农业投资。土地淡水属于可再生资源,而用于农业投资的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且不可再生资源是将来扩大粮食生产的主要依靠。

解决粮食短缺途径:增加可开垦的土地(但是费用高昂,而且日后会增加成本);现代技术来合成粮食或海水淡化;扩大农业投资

②不可再生资源枯竭的根源在于由于人口增长和经济增长的正反馈回路继续产生的更多的人和更高的人均资源需求。

问题:利用率在上升,储量下降,如不加以控制,将在不久殆尽;在既定的资源消费率增长的规律中,大多数很重要的不可再生资源在100年中将是极其昂贵;资源储量和资源利用的地区分配不平衡,容易造成政治问题;大量使用不可再生资源的危害是产生了污染。

③污染物质成指数增加,而且增速超过人口增长。污染是受到人口和工业化的正反馈回路的影响。

第三章:世界系统中的增长

人口、资本、粮食、不可再生资源以及污染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且各自都能反馈自身。

世界模型的目的是要决定当这个世界系统达到增长的极限时,这些行为方式中哪种最具有代表性;世界系统的未来注定要增长然后崩溃。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上升直接导致低出生率;而在没有实现工业化的地方,出生率依然很高。

第四章:技术和增长的极限

技术不是万能的,它只是延长了人口和工业增长的时间,但并没有排除增长的最终极限。技术有副作用。

技术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技术仅仅考虑自然科学技巧方面的变革,没有考虑人类价值或道德观念方面的变个方式。

第五章:全球均衡状态

全球均衡状态是应对全球环境性生态问题的综合对策。

均衡意味着对立的力量之间的一种平衡或相等的状态。全球均衡状态的最基本的定义时人口和资本基本稳定,倾向于增加或者减少它们的力量也处于认真加以控制的平衡之中。在均衡状态中,需要不变的量只有人口和资本。

技术的发展是必要的也是受欢迎,这里的技术是经过生态化调整的技术。

2、《科学技术对环境影响的必然性及对策性思考》----何秋洁

本文中作者否认了科学技术的价值中立论,而强调科学技术本身是有负载价值的;认为科学技术带来的社会经济需求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承认科学技术有积极和消极的两重性,科学技术的不可控、生态资源的有限性已威胁到整个人类安全;并由此提出我们要确立环境伦理观、以理性、批

评的态度对待科学技术,通过民主监督、法律运作和利益调控对政府和科研人员的行径加以规范,用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的手段来管理科学技术和环境的方法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个人心得

你可以什么都不相信,但必须相信事实。30年前,当人们纷纷指责《增长的极限》时,30年后的今天,你便不能不再相信增长的极限这一事实,因为由增长的极限所带来的一系列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问题已经呈现在我们面前。

回顾历史,工业化时代,西方国家盲目的追求利益的增长,不顾环境效益,虽然达到了西方的“黄金时代”,但这黄金时代是短暂的,接下来的便是危机。我们已经看到了,西方国家高度繁荣的背后,各种环境问题日益显现。由此推及到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以来,始终坚持以发展经济为第一要务,忽略了对环境的保护,大量的资源消耗。仅从现在的石油涨价中我们就可以看出,严重的资源瓶颈已经使中国面临着经济发展的极限。而据估测,未来几十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资源消耗大国。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保护资源,那么我们未来的发展之路将有何保障呢?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是千百年来人们一直传颂的道理,人人都明白,但是人人在做是事情的时候,却总是忽略到这一真理。《增长的极限》再次向我们拉响了警钟,号召我们在地球的极限来临之前及时的采取行动。中国正处在经济和社会高速发展的时期,我们必须了解资源对我们发展将带来的限制。试想,一个对未来没有考虑和准备的社会,在突然来临的危机面前将会是什么样的状况。必定是一片恐慌。

所以,为了避免重蹈西方发达国家片面注重经济发展的极限,我们必须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做好环境保护,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即在达到经济发展目的的同时,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环境,不仅满足我们当代人的需求,而且不危害到后代人的需求。

另外,环境问题已经不再是局部地区的问题,相反,它正呈现出全球扩散的趋势。如今,环境问题已不再是独立的事情,不是依靠各个地方自己的努力就能就能解决的问题,它需要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努力,所以必须加强各个国家之间的合作,共同应对和解决环境危机。

此外,笔者对书中所提到的科技对环境的影响有几点认识,具体如下:人类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使用曾存在着两种相反的态度,即技术乐观主义和技术悲观主义。前者实质是“技术崇拜”或“技术救世主义”,其基本特征是把技术理想化、绝对化或神圣化,视技术进步为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和根本动力①;而后者被定义为:“技术的发展直接主宰社会命运,并必然给人类带来灾难的一种观点,也称为反技术主义,是技术决定论的一种表现方式”

②。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技术悲观主义大行其道,即人们普遍认为科学技术的使用必然导致了环境问题的产生。

然而科学技术真的会必然导致环境问题么?我觉得这种说法是不合理的,二者之间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因为联系二者关系的还有一个关键点,便是人。科学技术作为一种没有意识的工具,他只能解决“能做”的问题,而不能解决“应做”的问题③。人作为有意识的主体才是“应做”的唯一解决者,离开了人,技术便不会发挥他的作用。所以技术利用的好坏和效果如何关键

②汤萱、李明星/科学技术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解读/理论月刊/2006

③陈丽红、刘树伟/科学技术在解决环境危机中的作用/滨州学院院报/2005

在于人对它如何加以利用。所以我认为科学技术自身并不是造成环境问题的罪魁祸首,相反,科学技术发明和利用的不完善才是造成环境问题的真正原因,进一步推进的话则可以归咎为人类。这种发明和利用的不完善表现为:在利益的驱动下,人们一方面侧重于“利用自然”的科技发明,而忽视了“保护自然”的科技发明;另一方面由于科学技术利用者基于利益基础上的短视,即使一部分科技发明有保护环境的作用,也因为在短期内得不到利益回报,而被“束之高阁”①。

那么,既然原因归结于人类对科学技术发明和利用的不完善,那么我们该如何采取措施规避科技发明和利用的不完善,从而解决环境危机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点加以考虑:

①合理化科技的目的。

一项好的科学技术,不仅在于它多么先进,而且在于它的使用目的是否是合理的、正当的。一项旨在只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的科学技术必然会对环境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危害。所以一开始,我们就应该规范发明科学技术的目的,这就要求科学家们具备良好的道德感和责任感,他必须对自己发明的科技应用的后果负责,要考虑社会的整体利益。

②循环化技术过程

所谓循环化技术过程,指的是技术过程要形成一个回环式回路,发展循环链条。因为循环是自然界运动、发展的普遍原理。在现代工业的发展中,人类投放的物质能量只有一部分转化为产品,其他部分则以“三废”形式进入自然环境,造成了环境污染,打破了自然系统的循环链条。按照循环法则,人类应该填补和连接上“废料——原料”这一中断环节,使其形成完整的①同③

循环回路。实现“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的物质能量单行道流动向“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废物的转化利用)——再生产品”的转变,在生产、消费过程中基本无废物残留,因而实现了环境保护与高效利用资源的“双赢”①。

③转变观念

即不仅仅遵循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而且更要强调环境伦理观。在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下,人们只着重自身的利益,技术被作为一种单纯维护人类利益的手段,这歪曲了技术发明和使用的目的。为了避免技术工具化,更合理的利用技术,我们必须确立环境伦理观,即在运用技术时,不仅考虑人的利益,而且也要兼顾环境的利益,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④技术生态化

技术发明和使用的不完善导致了环境危机的产生,所以在社会提倡生态化的今天,必须实现技术的生态化发展。技术生态化就是用生态思想指导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 用生态规律引导和规范技术工艺体系, 使技术的应用与资源节约、环境美化和生态和谐相结合, 从而实现技术与生态的最优化和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②。

总之,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人类面前不得不解决的问题,否则,如若在按照传统的增长方式发展下去,《增长的极限》中所预言的地球的极限必然会来临。为了避免或推迟地球的极限,我们必须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从全球的视角来应对环境问题,携手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①陈丽红、刘树伟/科学技术在解决环境危机中的作用/滨州学院院报/2005

②李建都/技术生态化及其社会实现/新西部/2007

【1】何秋洁/科学技术对环境影响的必然性及对策思考/绵阳经济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

【2】汤萱、王威孚、李明星/科学技术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解读/理论月刊/2006

【3】陈丽红、刘树伟/科学技术在解决环境危机中的作用/滨州学院学报/2005

【4】段伟文/技术的价值负载与伦理反思/自然辩证法研究/2000

【5】李建都/技术生态化及其社会实现/新西部/2007

【6】

【7】

【8】

读《增长的极限》一书有感【精选资料】

读《增长的极限》一书有感 《增长的极限》是罗马俱乐部推出的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著作,该书出版后,立即引起了全世界的轰动,先后被译成34种文字出版,总发行量600万册,并被列为联合国第31届大会的文件,世界各国有1千多所大学和学院将其作为教材,该书还获得联邦德国和平奖金,被誉为“70年代的爆炸性杰作”。 一、《增长的极限》的背景 罗马俱乐部 该书是罗马俱乐部于1972年提出的第一份研究报告。罗马俱乐部成立于1968年4月,来自10个国家的约 30人聚集在罗马猞猁学院,在企业家佩切依博士的资助下,讨论现在和未来人类的困境这个问题。 罗马俱乐部是关于未来学研究的国际性民间学术团体,也是一个研讨全球问题的全球智囊组织。其主要创始人是意大利的著名实业家、学者A.佩切伊和英国科学家A.金。 罗马俱乐部主要从事下列3种活动:①举办学术会议。每年举行一次全体会议,并经常不定期地举办专题国际学术讨论会或与其他学术团体联合举办国际学术会议。②制订并实施“人类困境”研究计划,组织其成员进行系统研究并撰写研究报告。③出版研究报告和有关学术著作。罗马俱乐部的活动经费,主要来自基金会的赞助和研究课题的拨款。 出版的时间 该书出版的时候,是20世纪70年代。二战后世界各国的经济都遭到极大破坏,直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后,西方各国才开始渡过了最为艰难的战后重建时期,逐步进入了美国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斯所描述的丰裕社会。 第二次世界大战残酷地摧毁了人们在漫长的时间里创造的精神和物质财富,二战结束时,许多国家几乎在一片废墟上重建自己的家园,西方各国都把建设的重点转移到发展经济上来。战后严重的物资匮乏和消费群体的增大以及迅速恢复

读书心得——《寂静的春天》对公众理解科学的影响

读书心得——《寂静的春天》对公众理解 科学的影响 0 引言 20世纪,科技的飞速发展一方面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另一方面,为了满足日益增多的人口的需求,工农业高速发展和自然资源的开发也导致了各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的出现。但当时的大多数人沉浸于征服改造自然的成就感中,这些问题并未获得广泛关注。直到蕾切尔·卡逊出版《寂静的春天》,杀虫剂和除草剂等化学药剂的使用所造成的环境污染才被作为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大问题得到重视。 1 《寂静的春天》及其观点 1.1 写作背景 1940年代中期开始,卡逊就开始关注以DDT(对双氯苯基三氯乙烷)等常用化学杀虫剂的滥用问题。1958年1月,她收到马萨诸塞州一位鸟类保护区的管理员寄来的的一封信,告诉她政府为消灭蚊子喷洒了大量DDT造成保护区内大量鸟类死亡。寄信人希望通过她的影响呼吁政府对DDT的不当使用问题进行调查。当时卡逊已经对DDT污染环境的情况有所了解,也撰写过关于DDT危害的文章向杂志社投稿,但遭到杂志社拒绝,为此她决定写一本书。1962年,《寂静的春天》正式出版。 1.2 《寂静的春天》主要内容

《寂静的春天》全书共17章。在本书中,卡逊阐述了滥用农药对环境的污染,在一个虚构出的位于美国中西部的小镇,本该一幅是生机勃勃、生命鲜活的繁盛景象,但小镇上却到处蔓延着死亡的气息。造成这一切的就是人们经常使用的杀虫剂,杀虫剂不仅消灭了人类眼中的害虫,同时也将那些对人类无害的动植物消灭了。作者指出杀虫剂会通过水、空气和土壤对我们生活的环境造成破坏,并经由不同的途径进入食物链中并对食物链造成破坏,进而对该食物链所处的自然环境,如湖泊、森林、乡村等造成更为严重的生态和财产损害,对大部分人来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接触有毒物质已成为常态,化学药剂在我们体内慢慢累积,危害我们的健康。“非及时性”和“累积性”是化学药剂对人类健康最大的潜在危害。另一方面,作者指出人类看似成功改造了自然环境的同时,也遭到了大自然的反扑。杀虫剂的喷洒对预定扑灭的昆虫相当有效,但与此同时,过去无害的昆虫纷纷出笼,成为了新的问题。更为严重的是,长期依赖于化学防治的方法使昆虫产生了抗药性,因此人类不得不使用毒性更强的药物。造成的结果是某些昆虫越来越具有抗药性,环境破坏越发严重。而人类由于繁殖速率的原因无法像昆虫一样在短时间内获得抗药性,最终受到药物伤害的还是人类。和人类通过科学技术的发展所制造出的可以立即见效的各类产品相比,卡逊更钟情于“另一条路”,即生物控制的方法。 1.3 《寂静的春天》的主要观点 第一,对人类过度干预自然和意图控制自然的思想和做法提出了批评与反对。作者在书中举了大量的例子,指出人类为了防治害虫或杂草使用了过多的杀虫剂和除草剂,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同时给土壤、水、空气和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带来了严重的损害,最终受害的还是人类自己。

回答未来的挑战读书心得

回答未来的挑战读书心得 罗马俱乐部在《增长的极限》中提出,人类在享受科学技术所带给我们的无可比拟的力量和知识时,也面对着指数增长所带来的巨大挑战:能源、粮食、环境等部分呈现的错综复杂的问题,人类有可能取得巨大的成就,也可能陷入最终的灾难。然而,这种说法是存在缺陷的,它偏重于物质方面的讨论,而忽略了把人放在整个问题中的首要位置,全球问题的这种人的方面,既包含由于人的脆弱而引起的问题,也包含人的潜力所创造的机会。因此,世界的未来是否会面临增长的极限,有赖于另外一种主要的和决定性的因素:人的理解能力和行动。 自然条件限制和约束了未来的增长和发展,从而产生了一种全球问题,罗马俱乐部所确定的“人类困境”最初强调了这一外部限制的全球问题,而现在人们越来越清楚地看到,人类困境的造成是由于人类的差距,而这份报告正是集中阐述了学习如何帮助我们消除人类的差距。 学习这个概念超过像教育和正规学校教育一类传统术语的含义,它既是求得知识又是生活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强调人的首创精神,它包含获得和实践两个方面,是以对付新的矛盾,为未来世界作好准备的过程,它包括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诸方面。《学无止境》这一报告正是论证了学习与应对未来社会的关系,为了应对世界性危机对人类的挑战,应对挑战对人类提出的缩短差距的要求,必须学习,而这种学习应该是创造性学习。 一、创造性学习 (一)学习的分类

过去的学习是存在缺陷的,《回答未来的挑战》中将其分为两种:一种是维持性学习。它仅注重学习那些人类积累下来的,已经确定的观点、方法和原则,而不注重运用这些“观点、方法和原则”,不采取科学的态度,无法制定相应的动态计划,总是处于被动地、无能为力的尴尬局面;第二种是冲击式学习。这种学习是依赖于灾难性的冲击来改变人类旧有的、不合时宜的学习来改善自己的处境的。这种学习具有很大的危险性:某些全球性的进程可能是无法挽回的,许多宝贵的选择可能失去,冲击可能是致命的。所以,人类的学习既不能总是仅仅学习那些人类积累下来的,己经确定的观点、方法和原则,使自己长期处于被动局面,又不能靠一次次灾难来改善自身,靠毁灭来改变处境,只能靠寻找新的与未来相适应的学习方式改变处境。这种学习方式就是创造性学习。 (二)创造性学习的特点 创造性学习是使个人和社会作好准备、以便在行动上于新情况协调一致的一种必要的手段,对那些曾经是、并将继续是由人类本身创造出来的新情况来说,尤其如此。创造性学习具有预期性和参与性。创造性学习的主要目的是自主性和整体性。对社会来说,自主意味着文化特性;对个人来说,自主是获得自我成就的关键。自主作为个人学习的一个目标,就是去获得这样一种能力:就个人的独立和自由的行动,做出必要的判断和决定。只有当学习本身成为实行自主的过程时才能达到。当人们不论有无外界的帮助和支援,都能在自己的鼓励下继续学习时,这个“教育的自主点”也就达到了。就整体性而言,对社会意味着相互依赖,对个人则是人际关系的关键。而在正规教育体制中,竞争是根本法则,未来将鼓励相互尊重、自我约束、共同利益的观念和抛弃自私的能力。而自主性和整体性又是相辅相成的。

论人口增长——增长的极限、没有极限的增长读书报告

论人口增长——《增长的极限》、《没有极限的增长》读书报告 08 心理学系崔颢 古往今来,人口问题一直是人们争论不休的焦点话题,随着这样的争论也诞生了诸多人口观念与理论。而这些观念与理论,则汇集为人口思想史上三种有代表性的人口观:乐观主义人口观、悲观主义人口观及适度主义人口观。本学期,通过对罗马俱乐部《增长的极限》、朱利安·林肯·西蒙《没有极限的增长》及卡尔·桑德斯的《人口问题:人类进化研究》的阅读,我对这三种人口观及相关问题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思考。接下来,我将依次对它们进行评说。 一、《增长的极限》与悲观主义人口观 《增长的极限》为罗马俱乐部于1972年提出的第一份研究报告。这个于1968年成立的,由来自10个国家的约30名学者组成的国际性民间团体,在那个高增长、高消费的“黄金时代”,写出了这样一份“冒天下之大不韪”的文章,一举震惊了世界,并引发了激烈的争论。 在本书的首章中,作者明确指出:人口的增长是一个指数增长,而非线性增长的过程。为此,作者举了一个“吝啬鬼储蓄问题”的例子来说明此观点——将100美元以7%的利息投资,并不断将利息进行投资,如此下来只需十年便可实现收入翻番。这一实例也在说明着指数增长是动态的,又是具有欺骗性的。而世界人口由于人口总数及增长率的同时增长,加上人类对死亡率的控制,其增长速度则会更快。随人数增长,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的工业产量、生产总值等也以一定的增长率指数增长着。在那个时代,人们更多关注于这些有利于提高生活水平的方面,期望值它们能保持这样的增长速度一直增长下去,作者在第二章中驳斥了这种观点,并提及了本书的核心观点之一:这样的指数增长是有极限存在的,而 其极限的核心,或者说增长的制约因素,来源于地球的有限性。作者认为,人口的指数增长必然会带来诸多的环境、社会问题:粮食的短缺及因耕地面积的匮

增长的极限

“增长的极限”的解决方案 一、“增长的极限”问题的提出 在工业化的进程中,人与环境的关系日趋紧张,资源对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支持程度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马尔萨斯认为人口若不加以控制,将会以几何比率增加,而生活资料将以算术比率增加,人口的增长将大于土地为人类提供生活资料的能力。马尔萨斯虽然看起来是在论述人口生产与生活资料生产之间的关系,实质上是在探讨人口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即人口数量要与自然资源相适应,不能超出自然资源的承受能力,否则就会破坏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平衡,人口数量将会因饥荒、战争、瘟疫等灾难性、强制性的抑制而减少。经济学家约翰〃穆勒在《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中,不同意马尔萨斯的绝对稀缺论,但也反对无止境地开发自然资源,认为自然资源实际上存在着一个极限,因此自然环境、人口和财富应保持在一个静止稳定的水平。 进入现代社会后,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资源与环境问题格外引人注目。1968年,一个非正式的国际学术团体——罗马俱乐部成立。1972年,以丹尼斯〃梅多斯为代表的一批俱乐部成员,发表了一份研究报告,即轰动世界的《增长的极限》。该报告对西方的增长理论进行了深刻地反思,独树一帜地提出要关注“增长的极限”问题。该报告认为影响和决定增长的有五个主要因素,即人口增长、粮食供应、自然资源、工业生产和污染,提出如果在世界人口、工业化、污染、粮食生产和资源消耗方面现在的趋势继续下去,这个行星上增长的极限将在今后一百年中发生。最有可能的结果将是人口和工业生产

力相当突然地和不可控制地衰退。而这些严重问题的出现,都产生于现行的增长模式。“按照现在的模式,不断试图增长,必然以灾难性的崩溃而告终”。该报告深刻地批判了现有的增长方式,认为要避免人类社会的崩溃,最好的办法就是维持出生率、产出率等的不变。 《增长的极限》发表后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但也引来了众多批评。很多经济学家认为,从长远来看,科技进步能不断发现新的能源与资源以替代消耗殆尽的旧资源,甚至人类可以利用的资源也不局限于地球。这一派被称为“乐观派”,支持经济增长无极限的观点,与认为经济增长将受到资源环境限制而会出现增长极限的“悲观派”相对立。增长的极限论与无限论的争论,实质上是根源于对西方工业化过程中出现的高耗费、高污染、高速度模式的反思。对于人类长期经济发展的方向,学者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讨。 二、世界经济增长的可能模式 1、均衡增长论 《增长的极限》认为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将会导致人类社会的崩溃,因此人类有三个可供选择的增长方案:不受限制的增长、自己对增长加以限制和自然对增长加以限制。《增长的极限》的作者认为理想的方案就是全球均衡增长,最基本特征是人口和资本基本稳定。根据全球的均衡状态这一概念,梅多斯等人编制了“具有稳定的人口和资本世界模型”,认为应在1975年通过出生率等于死亡率使人口停止增长,到1980年通过投资率等于折旧率使工业资本停止增长,并降低每单位工业品的物质消耗以避免不可再生资源的短缺。为了进一步延缓资源的耗竭和污染的加深,经济重点应从物质产品生产转移到增加学校、医院等服务,污染降低到1970年数值的25%。为了提高人均食物量,资本要转到粮食生产上,应优先投资增加土地肥力和水土保持。由于工业资本用于服务设施、粮食生产、资源回收和污染控

增长的极限读书笔记

增长的极限读书笔记 增长的极限读书笔记篇1 《增长的极限》读书笔记 《增长的极限》是一本由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R·阿罗和丹尼斯·L·唐斯合著的书,该书探讨了人类社会、经济和环境等方面的无限增长是否可能。该书提出了两个主要的模型:哈伯斯格罗夫模型和里奇曼模型。 哈伯斯格罗夫模型是经济增长模型的典型代表,该模型提出了“增长极限”的概念。根据该模型,当人口、粮食、资源和环境等因素达到极限时,经济增长将停止。这表明,如果人类继续以当前的速度增长,我们可能会达到这些极限,从而阻止我们的经济增长。 里奇曼模型则提出了一种更复杂的增长模式,该模式认为,增长不是无限的,而是受资源限制的。里奇曼模型将增长分解为人口、生产率、资源和环境四个因素,并假设这四个因素的增长率相同。然而,该书也指出,这四个因素的增长率可能会不同,从而导致增长的不平等性。 总的来说,《增长的极限》提供了一种思考经济增长的方式,即我们不能无限地增长,而是需要考虑各种限制因素。尽管该书提出的模型可能过于简单化,但它提供了一个思考我们未来可能面临的问题的框架。 增长的极限读书笔记篇2 标题:探索增长的极限——从微观到宏观的理解 一、背景介绍

《增长的极限》是由意大利经济学者瓦吉拉·维斯曼(Vebal?Susmian)于1981年出版的一本著名的生态经济学著作。该书以世界各国经济增长数据为基础,运用数学模型揭示了世界经济系统面临的问题和可能的结局。这本书对于全球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二、深入分析 《增长的极限》提出了两个关键的概念:人口和资源利用。书中使用“扩展的倒数”(inverseofextent)概念,展示了当人口数量增长到一定的限度时,将会出现资源枯竭的现象。同时,书中提出的“极限方程”(equationoflimit)模型,揭示了人口增长率和资源消耗率对环境压力的影响。 三、个人观点 我认为,《增长的极限》是一本具有深刻思考价值的书。它提醒我们,经济增长并非无限制的,而是受到自然资源和环境的限制。这种限制不仅包括物质资源的有限性,还包括环境容量的限制。此外,该书还强调了人口增长和资源消耗对环境的影响,提醒我们关注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四、对比与参照 与《增长的极限》相比,《超越极限》这本书则更侧重于将生态学的原理应用于实际问题,提出了“生态建筑”的概念,并展示了如何通过设计来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这两本书都关注了经济增长和环境可持续性的关系,但侧重点略有不同。 五、结论与评分 总的来说,《增长的极限》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书,它提醒我们关注经济增长的极限和环境可持续性的重要性。我为该书打分4.5/5,因为它在经济学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也因为其部分观点在今天看来可能过于悲观。

《增长的极限》读书报告

《增长的极限》读书报告 一、内容概要 1、《增长的极限》 该书是罗马俱乐部关于人类困境的研究报告,它在西方世界陶醉于高增长、高消费的“黄金时代”时,明确的提出了“全球性问题”,即人口问题、工业化的资金问题、粮食问题、不可再生的资源问题、环境污染问题,给人类社会的传统发展模式敲响了警钟,掀起了世界性的环境保护热潮。本书的主要内容具体可如下: 第一章:指数增长的本质 指数增长是指当一个量在一个既定的时间周期中,其百分比是个常量时,这个量就显示出指数增长。指数增长具有欺骗性,一方面能很快产生巨大的数量,另一方面又能突然接近一个固定的极限。 世界模型是一个系统动力模型。其中正反馈回路是一种恶性循环,在正反馈回路中,因果关系的链条本身是封闭的,以致增加回路中的任何一个因素,都会引起一系列变化,结果使最初变化的因素增加得更大。 人口和工业产量都在成指数增长趋势。 第二章:指数增长的极限 人类可以通过外推计算出粮食和资源的上限,却很难计算出污染物质的上限。因为人类不知道对地球上的天然的生态平衡可以扰乱到什么程度而没有严重后果。 从排放污染物到它以有害形式出现,从控制污染物到到他的有害影响最终减少,都是一个之后的过程。即当人们察觉到还出并着手控制室,情况已

经变得很糟糕了。这就是生态过程中的自然滞后。 现在只有发达国家对污染认真关注,但是污染物质呈现出全球分布。 增长的极限来源于地球的有限性。人口和经济是无限制的系统,而粮食、资源和环境是有限制的系统,所以人口的增长,经济的爆发,必然加剧粮食短缺、资源枯竭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反过来又进一步限制二者的发展。 粮食、资源、污染呈现的问题: ①粮食需求的指数增长根源于决定着人口增长的正反馈回路。 粮食问题:地区之间以及地区内部之间,粮食分配不平衡;可耕种土地面积短缺;开发土地费用高昂且日后增加成本;粮食不足初期的征兆人们往往不够重视; 粮食生产的限制因素:土地、淡水和农业投资。土地淡水属于可再生资源,而用于农业投资的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且不可再生资源是将来扩大粮食生产的主要依靠。 解决粮食短缺途径:增加可开垦的土地(但是费用高昂,而且日后会增加成本);现代技术来合成粮食或海水淡化;扩大农业投资 ②不可再生资源枯竭的根源在于由于人口增长和经济增长的正反馈回路继续产生的更多的人和更高的人均资源需求。 问题:利用率在上升,储量下降,如不加以控制,将在不久殆尽;在既定的资源消费率增长的规律中,大多数很重要的不可再生资源在100年中将是极其昂贵;资源储量和资源利用的地区分配不平衡,容易造成政治问题;大量使用不可再生资源的危害是产生了污染。 ③污染物质成指数增加,而且增速超过人口增长。污染是受到人口和工业化的正反馈回路的影响。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课程教学大纲——第五讲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其战略的实施途径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课程教学大纲 第五讲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其战略的实施途径 1、基本知识点 第八章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由来 一、《寂静的春天》—对传统行为和观念的早期反思。 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Rachel Karson)在研究美国使用杀虫剂所产生的种种危害之后,于1962年发表了环境保护科普著作《寂静的春天》。作者通过对污染物富集、迁移转化的描写,阐明了人类同大气、海洋、河流、土壤、动植物之间的密切关系,初步揭示了污染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二、《增长的极限》—引起世界反响的“严肃忧虑” 《增长的极限》深刻阐明了环境的重要性以资源与人口之间的基本联系。报告认为:由于世界人口增长、粮食生产、工业发展、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这五项基本因素的运行方式是指数增长而非线性增长,全球的增长将会因为粮食短缺和环境破坏与21世纪某个阶段内达到极限。 三、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人类对环境问题的正式挑战 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召开,大会通过的《人类环境宣言》宣布了37个共同观点和26项共同原则。它向全球呼吁:现在已经到达历史上这样一个时刻,我们在决定世界各地的行动时,必须更加审慎地考虑它们对环境产生的后果。由于无知或不关心,我们可能给生活和幸福所依靠的地球环境造成巨大的无法换回的损失。 四、《我们共同的未来》——环境与发展思想的重要飞跃 联合国于1983年3月成立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联合国要求其负责制订长期的环境对策,研究能使国际社会更有效地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和方法。研究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分为“共同的问题”、“共同的挑战”和“共同的努力”三大部分。报告将注意力集中于人口、粮食、物种和遗传资源、能源、工业和人

《增长的极限》、《我们共同的未来》、等著作都是现代可持续发展

《增长的极限》、《我们共同的未来》、等著作都是现代可持续发展《增长的极限》是由美国学者唐纳德·墨多克和丹尼斯·梅德斯所著的一本书,该书于1972年首次出版。该书主要讨论了人类活动 对于地球资源的消耗以及环境破坏的问题,提出了“增长的极限”理论。 这本书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并成为可持续发展领域的重要参考之一。它揭示了资源有限、生态系统容量有限的事实,认为随着人口和经济的增长,资源的消耗将会迅速加剧,生态系统崩溃的风险将日益增大。因此,唐纳德·墨多克和丹尼斯·梅德斯提出了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即可持续发展。 《我们共同的未来》是由联合国发表的一份名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通常被称为布兰特兰特报告。该报告由挪威首相格罗·哈勒姆·布兰特兰特领导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编写,于1987年发布。该报告是对世界上环境和发展问题的全面分析,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并将其定义为“满足现今世代的需求,而不会危害后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强调了环境问题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紧密关系,提出了需求与资源之间的平衡,并强调了全球合作和公平分配的重要性。该报告的出版引发了对可持续发展的全球性讨论,为后来的可持

续发展议程奠定了基础。 这些著作都旨在提醒人们关注地球资源的有限性和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同时呼吁采取行动改变当前发展模式。它们的出版推动了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传播,并在政府、学术界和社会各界引发了对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关注和讨论。 如今,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共识,各国纷纷制定了可持续发展目标,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实现这些目标。从改善环境质量到促进社会公平,从推动经济增长到保护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一个综合性的发展理念。 然而,实现可持续发展仍然面临许多挑战。如何平衡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如何解决贫富差距、如何应对气候变化等问题,都需要全球社会共同努力。只有通过全球合作、技术创新和政策改革,我们才能实现一个更加可持续和繁荣的未来。

可持续发展基本理论

可持续发展蚩本理论

可持续发展基本理论 1传统发展模式及其局限性 经济增长战略:一国以国民生产总值(GDP)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实际水平的增长,或个人收入的增加为目标的经济战略。 1-1经济增长战略 1.1.1经济增长战略的贡献 GDP的增长提高整个世界经济水平和综合国力; 使一些国家消除贫穷,提高收入水平; 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消费向更舒适发展 1.1.2经济增长战略的缺陷 贫富不均严重 社会问题突出 1.2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使一系列经济和社会目标实现的战略。 1.2.1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贡献 个人或社会福利的改善 教育、健康、总的生活质量等方面的改善 一个国家的自重与自爱意识的增强 1.2.2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缺陷 环境污染现象严重 生态环境遇到破坏 自然资源日趋枯竭 1.3可持续发展战略 13.1可持续发展战略产生的背景 1.3.2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出的意义 2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2.1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渊源 2.1.1 中国古代可持续发展思想 忧患意识 “和谐”与“中道”思想 “天人合一”观念

绿色意识 互动共济的人伦观 2.1.2 西方古典经济学家的观点 斯密提出的“人口与经济增长的限度论” 李嘉图的“资源相对稀缺论” 穆勒的“静态经济论” 18世纪末马尔萨斯的人口与生活资料关系理论 《历史原理》 人口与生活资料的增加是以不同的方式进行的,前者以几何级数增长,后者以算术级数增长。马尔萨斯就人口与生活资料关系的研究观点,被后人称之为“资源的绝对稀缺论"。 20世纪70年代以增长极限论为代表的悲观主义思潮。 人类世界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难题,如富裕中的贫困,环境的恶化、不断控制的城市扩张、、、、等等。这些难题的产生,是五种因素作用的结果。这五种因素是:人口、农业生产、自然资源、工业和污染。它们最终限制了地球上经济的增长和发展。围绕这五大因素,罗马俱乐部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和研究,最后的讨论结果由麻省理工学院的丹尼斯•梅多斯等人综合成名为《增长的极限》一书。 2・2现代可持续发展观的诞生与演进 现代可持续发展思想产生源于工业革命后,人类生存发展所需的环境和资源遭到日益严重的破坏,人类开始用驻足全球的眼光看待环境问题,并对人类前途的问题展开了大论战。从20世纪60年代《寂静的春天》开始,经过增长有无极限的争论,到1972年第一次召开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人们对环境的问题日益忧虑和关心。而从1981年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布朗(Brown)先生的《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一书问世,到1987年《我们共同的未来》的发表,表明世界各国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有了不断的深入。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UNCED)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更是高度凝聚了当代人对可持续发展理论认识深化的结晶。 可持续思想产生和发展历程中几个代表性人物、著作、思想,以及一些重要的国际会议及其要义: 2.2.1早期的反思一《寂静的春天》 20世纪中叶,随着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特别是西方国家公害事件的不断发生,环境问题日益成为困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Rachel Karson)在潜心研究美国使用杀虫剂所产生的种种危害之后,于1962年发表了环境保护科普著作《寂静的春天》。她向世人呼吁,我

《罗辑思维(全集)》读后感_1200字

《罗辑思维(全集)》读后感_1200字 《罗辑思维(全集)》读后感1200字 用了36个小时看完罗胖的逻辑思维,不管是罗胖写的书,还是罗胖的跨年演讲,都非常的喜欢,看他的书,就是旧书新读,语言诙谐幽默,用自己的理解来诠释一本书,有时候想反驳一些罗胖的观点,感觉有种无力感,无从反驳[捂脸],整本逻辑思维下来,归纳总结了罗胖在《逻辑思维中》所提到的好书以及好的文章,其实不得不佩服罗胖的认识面够宽够广够深度。下面就来总结一下罗胖所提到的书《魔鬼经济学》《医生的静进》《文明是个副产品》《上帝是一个跳搔》《联盟》《干法》《商业的本质》《从0到1》《物演通论》《知鱼之乐》《三体》《易经》《纽约时报》《世界是平的》《中国为什么有前途》《天龙八部》《终结贪贫之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增长的极限》《市场的力量》《美国与中国》《大众幻想和全体性癫狂》《世界经济史》《大泡沫》《大数据》《当代中国农民的维权抗争》《田园诗与狂想曲》《地权的逻辑》《落脚城市》《蚁族》《道咸宦海见闻录》《改革现场:晚清经济改革始末》《老残游记》《大道当然》《思考块与慢》《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出卖团结》《天堂茶花》《不可思议的年代》《杰克·韦尔奇自传》《日本的管理》《微革命》《站天惊》《与机器赛跑》《3D打印:从全面了解到新手制作》《连线》《底特律往事》《福足》《自由选择》《国富论》《帝国》《长尾理》《免费:商业未来》《创新:新工业革命》《21世纪商业评论》《第一次机械革命》《奇点临近》《小灵通漫游世界》《互联网进化论》《生命是什么》《全球脑的量子跃进》《互联网进化论》《脑的进化》《富兰克林传》《穷理查历书》《圣经》《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从都爱经济学》《饥饿的盛世》《湘军志》《汉书》《小公务员之死》《吕氏春秋》《论美国的民主》《论贫困》《悲惨世界》《拿破仑三世传》《吾国教育病

悲观主义人口理论

悲观主义人口理论 生于1766年的英国人口学家和政治经济学家托马斯·罗伯特·马尔萨斯,于1798年匿名发表了自己的《人口论》一书。这本书的发表在英国引发了广泛的讨论,也使得马尔萨斯本人一鸣惊人。1803年,他用真名发表了《人口论》的第二版。第一版中,马尔萨斯认为抑制人口增长的方法只有通过死亡率的提高,而第二版主张降低出生率来控制人口增长。马尔萨斯人口理论主要内容可以用“两个公理、两个级数、三个命题、两种抑制、一条规律、一个适度和四个结论”来概括。两个公理指“第一,食物为人类生存所必需。第二,两性间的情欲是必然的,且几乎会保持现状。”两个级数指“人口,在无所妨碍时,以几何级数率增加。生活资料,只以算术级数率增加。”三个命题是“人口的增加必然受生活资料的限制;当生活资料增加的时候,人口总是增加;占优势的人口增加力,为贫困及罪恶所抑压,致使现实人口得与生活资料相平衡。”两种抑制指“一种是自然而然的、客观的手段,指的是通过贫困、饥饿、瘟疫、罪恶、战争等途径去提高人口的死亡率,从而达到减少过剩人口,使现存人口与实际的生活资料相适应”。“另一种手段是自觉的、主观的手段。是指通过禁欲(不婚)、晚婚、不育等预先的手段来妨碍人口的增加,按现代术语来说,就是减少人口的出生增量。”一条规律是土地肥力递减规律。一个适度指人口要按照一个适当的限度增长。四个结论分别是“第一,认为工人贫困、失业并非资本主义制度所造成,而是人口法则作用的结果。第二,建立在财产公有制基础上的平等社会制度,不过是幻想,相反,财产私有制的社会制度却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它是出自人口的自然法则产生的。第三,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的工资同样受人口法则的支配,工资水平是受人口的增减而变动的。第四,反对救济穷人,救济穷人即帮助穷人制造穷人。”同时,马尔萨斯也提出了对人口可以采取“积极抑制”和“预防抑制”的手段,以控制人口增加。19世纪初,以F.普莱斯、G.德赖斯代尔等为代表的马尔萨斯的追随者放弃了马尔萨斯道德抑制中的禁欲主张,提倡用避孕等节制生育的手段来限制人口的增长。 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可以说是悲观主义人口理论的典型代表。其核心的结论是要严格控制人口增长。马尔萨斯自认为他发现了人类自身生产的法则和生活资料生产的规律。马尔萨斯通过对以几何级数增长的人口和以算术级数增长的生活

u型理论读书心得(通用5篇)

u型理论读书心得(通用5篇) u型理论读书心得篇1 如果你心中存有关于思考、学习、组织创新、组织变革等疑惑的话,那么在《U型理论:用心灵的力量改变学习的本质》一书中,会找到相应的答案。作者是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奥托•夏莫,和彼得•圣吉一起研究学习型组织方面的理论和实践,彼得•圣吉是《第五项修炼》的作者。 本书一千多页,读起来令人生畏。前前后后看了三周,中间有搁置几天未读。出现不符合我阅读习惯的词语阅读中就跳过,如下载、暂悬、晶透化、未来之涌现等。为了尽量去理解作者的观点,决定写篇。试图从作者的观点、核心思想、如何联系实际加以应用等方面去着手写笔记。看完恒大的球赛,一直写到12点。中间不断的回头去看读书时的书摘,不明白的重看了重要章节,然后放下睡觉。清晨醒来,昨夜的内容又重新涌现出来,突然一下子觉悟了。U型理论不正是描述了放下然后安静然后深度关注然后领悟的状态吗?当我在晚上写笔记的时候因为未有感知所以处于下载状态,睡觉就是将问题放下处于暂悬的状态,当清晨去除一切杂念后出现领悟,不就是处于晶透化的状态吗? 当获得了领悟后知道我该如何去改善自己的思考方式不就是未来之涌现吗?U型理论不是玄而又玄的学说,而是对思维过程客观规律的总结。相比观察客观世界,认识我们的大脑是如何工作的,创意是如何产生的更加困难。通常我们无法说清一个想法如何产生的,那么有效的思考和不断的进行创新是非常困难的。我们无法理解一些杰出的人物,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奇思妙想,为什么一些企业或组织可以不断变革创新,走在时代的前列,那么阅读本书会让你有所收获。 U型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开放的思维、开放的心灵和开放的意志。当人们放弃固有的想法、实践甚至身份,通过倾听观察看见不可见。进行更深层次的关注、感知和领悟。激发自我内在状态,释放出巨大的力量,接受高度模糊、不确定,面对不可想象的问题,尝试不可能。 U型过程实现的七个步骤:1、意识2、观察3、感知4、在当下

第六次浪潮读书心得

第六次浪潮读书心得

创新浪潮不断推动时代进步 ——读《第六次浪潮》有感 创新,是近几年的一个热门词语,也是我们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必须要做的事,《第六次浪潮——一个资源为王的世界》(中信出版社2011年1月第1版)这本书就是以创新为主题的,这本由澳大利亚学者詹姆斯·穆迪和比安卡·诺格拉迪所著的书,系统地介绍了人类经历的五次创新浪潮,并对即将到来的第六次浪潮进行了大胆的预测,作者的着眼点是创新,正是由于创新,人类社会才在不断的变革中前进,迈向一个个新的高峰。 作者对于书中“浪潮”的定义,首先引入的是俄国经济学家尼古拉·康德拉季耶夫的理论,他总结出了经济增长的阶段性特点,即价格上涨则利率下降,直到价格下降和利率上涨,但是康德拉季耶夫没能在这些经济周期和创新之间寻找到衔接点。另一位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传承了康德拉季耶夫的衣钵,采纳了这些观点并形成了他自己的创新发展理论,为了纪念康德拉季耶夫的贡献,把这一理论称为“康德拉季耶夫浪潮”,他定义了一些所谓的“连续工业革命”,它们往往出现在一个动荡和不稳定时代的初期,随之而来的是一个主流技术设计急速增长的时代。 书中介绍,到目前为止,在过去两个世纪里已出现了5次康德拉季耶夫浪潮。第一次恰逢历史上的工业革命时期(18世纪80年代至1848年),依赖水力机械化,在新技术的带动下工业有了巨大的发展;第二次浪潮(1848年至1895年)以蒸汽动力为代表,往往被称为“铁路时代”,1830年在英国,连通利物浦和曼彻斯特的第一条城际客运铁

在详细分析第五次浪潮现状的基础上,作者提出了第六次浪潮产生的可能性。作者引用了《增长的极限》报告中的观点,如果世界人口、工业化、污染、粮食生产和资源消耗的增长趋势不变的话,这个星球增长的极限将在未来100年内某个时刻到来。最有可能的结果将会是在人口和工业能力上出现突然无法控制的下降。随着日益减少的资源加速消耗,供求关系的概念变得很重要,供应越来越少,但需求继续增加的话,价格就会上涨,除了极少数幸运的人会拥有那些资源外,绝大多数人在未来将面临一个事实:我们任意消耗的资源明天可能会非常昂贵。 资源利用率是第六次创新浪潮的核心,因为我们正处于从攫取丰富且廉价的资源向管理稀缺和有价值的资源的转变。要提高资源利用率,可以通过各种不同途径实现:从通过减少包装来为公司节省资金,到个人通过使用更好的绝缘材料来减少用电量。作者指出,如果你能想到利用更少的资源来做同样的事情的办法,那么你已经开启了下一次创新浪潮的市场驱动程序。许多企业家都在资源利用率中看到了市场,它是第六次创新浪潮的市场推动器。 IPAT公式指出,人类对环境的影响(I)是人口(P)、富裕程度(A)和技术影响(T)的产物,即I=PAT,只要这三个参数中有一个增长,就会加大我们对环境的影响。通过IPAT公式来看,我们的星球正在走向毁灭。 为此,环保体系的完善就显得特别重要,而生态系统服务是一个解决方案,它是生态系统提供的对人类有价值的任何产品或服务。这些产品和服务和种类之多令人难以置信。总的来说可以分为四类:提

北京科技大学2020—2021学年第2学期环境科学《环境学》期末考试试卷(附答案)

北京科技大学2020-2021学年第2学期 《环境学》考试试卷(A卷) 考试范围:《环境学》;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院/系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一、名词解释(共6题,每题4分,共24分) 1.POPs 2.TSP 3.酸雨 4.电磁污染 5.热污染 6.温室气体与温室效应 二、简答题(共5题,每题8分,共40分) 1.简述中国当前主要的人口发展特征。 2.可持续思想产生和发展历程中几个代表性人物、著作、思想,以及一些重要的国际会议及其要义。 3.与焚烧处理相比,热解处理是更有前途的固体废物处理方法,请说明原因。 4.请简述全球变暖的原因和可能产生的影响,以及缓解全球变暖的对策。 5.简述环境学的四大基本原理。 三、论述题(共3题,每题12分,共36分) 1.什么是“四地平衡”五律解析? 2.论述中国人口发展趋势、情景以及潜在的问题。 3.论述工业废水污染的特点及其综合防治过程。

北京科技大学2020-2021学年第2学期 《环境学》考试试卷(A卷)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共6题,每题4分,共24分) 1.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又称难降解有机物,是指在环境中难以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作用降解的有机污染物。其特点是能在水中长期稳定地存留,并在食物链中进行生物积累,在非常低的含量下仍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对人类的健康构成极大的威胁。 2.总悬浮颗粒物(TSP)是指漂浮在空气中各种不同粒径、在重力作用下不易沉降到地面的液体或固体微粒,粒径为0.1~100μm。总悬浮颗粒物是反映环境空气质量好坏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 3.酸雨是指pH值小于5.6的雨、雪、雾、雹等大气降水。它可分为“湿沉降”与“干沉降”两大类,湿沉降是指所有气状污染物或粒状污染物,随着雨、雪、雾或雹等降水型态而落到地面,干沉降是指在不降雨的日子,从空中降下来的灰尘所带的一些酸性物质。 4.电磁污染是指电磁辐射强度超过人体所能承受的或仪器设备所能容许的限度时的现象。其来源包括天然源(如雷电、火山爆发、地震等)和人为源(如微波设备产生的辐射)。电磁辐射的危害主要有:①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②对电器设备、飞机、建筑物等可能造成直接破坏;③电磁辐射会引燃引爆。 5.热污染是指由于人类某些活动,使局部环境或全球环境发生增温,并可能形成对人类和生态系统产生直接或间接、即时或潜在的危害的现象。主要的热污染有:①工业生产排放大量二氧化碳;②城市人口集中(城市热岛效应);③臭氧层的损耗;④大气中的飘尘; ⑤水体热污染。 6.温室气体又称大气保温气体,是指对太阳短波辐射透明(吸收极少),对长波辐射有强烈吸收作用的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二氮、氯氟烃及臭氧等30余种气体。它们的作用是使地球表面变得更暖,类似于温室截留太阳辐射,并加热温室内空气的作用。 温室效应又称大气保温效应,是指大气中某些痕量气体含量增加,引起地球平均气温上升的现象。具体原理是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很少一部分被吸收外,大部分到达地面,地表又以红外辐射的形式(热量)向外辐射,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和水汽所吸收,从而阻止了地球热量向空间的散发,使大气层增温,增大了热效应。 二、简答题(共5题,每题8分,共40分) 1.中国当前主要的人口发展特征如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